音乐教育新体系

2024-06-01

音乐教育新体系(精选12篇)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

一、何为“新体系”

“ 新体系”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教学与研究机构 ——中央音乐学院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推广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 一种大众化、素质型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 它是达尔克洛兹、奥尔夫、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整合, 是大众型而非专业型的音乐教育;以人为本而非以乐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 教学目标以掌握音乐经验和音乐活动能力为主, 而非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

二、“新体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 新体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音乐的本质。 凭着一颗对音乐执着、热爱的激情心, 不断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读“ 新体系”教育理念, 并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开始实践新体系教育。

( 1) 面向全体, 注重体验。“ 新体系”音乐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 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人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 而仅运用音乐的情感特质, 通过表情、动作、体态、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 引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好奇心和兴奋感, 开启并激发他们自身对情感原有的观察力、敏感度, 以培养他们通过集体音乐活动习得并发展情绪表达能力、 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调节调控能力。 案例镜头一:感受三拍子。 1) 律动体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 用你们的表情、动作来告诉我, 你们懂得它了。师:同学们, 刚才你们的手、身体跟着音乐像在画什么? 生:画圆圈、跳舞。 2) 介绍三拍子。 师:像这样的音乐让我们身体像在画圆圈, 有着跳起舞的欲望, 是三拍子节奏带来的效应。 三拍子节奏的音乐一般用于跳圆圈舞、华尔兹等。 3) 感受特点。 师:我们随着音乐哪个点给你强拍感觉, 在第几拍上是给你有强拍的感觉? 生:在第一拍上。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拍一拍, 强弱弱。 我们跟着音乐来拍一拍。 在这一环节中, 每一个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活动过程, 不断地体验三拍子的特点, 到知晓三拍子的特点, 促进了他们的内心音乐联觉, 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感性音乐经验。

( 2) 多种感知, 诠释重点。“ 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 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 1) 点线感知。 区区一点、一线, 可别小瞧它! 它既能形象、直观地显现音符的长短, 即音乐中节奏型的区别, 又能让学生体验、感受不同节奏型带来不同的音乐感觉。 案例镜头二:辨长短。 师:音符的时值有长有短, 你听听老师弹的哪个音符时值比较长? 师:当你听到相对比较短的音符, 可用点、圆圈表示, 听到音符较长的用线来表示。 长音有几次? ( 请两个孩子) 师带领全班的学生一起来做一做, 在长音时下意识地做拉长动作 ( 图略) 。 学生们都能辨别出音的长短, 能较好地用点、线来表现音的长短, 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音长短体验用形象、直观的点、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 空间感知。 空间概念是“ 动作三元素”中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建立学生对空间方位感知的经验。 案例镜头三:跟着音乐走一走。 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 在短音的时候用走步来表示, 注意脚步轻轻, 在长音的时候用拉长动作来表示。请红、蓝队轻轻走到中间, 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每个角落, 注意走动时不要像小鱼一样跟着别人。 师:请黄、绿两队用你们的小手在腿上走动, 我们来比一比哪两队做得好? 像这样各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中积累音乐经验, 培养内心音乐联觉。

( 3) 七彩纱巾, 身随乐动。 七彩纱巾, 是“ 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的又一新词儿, 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组成, 轻盈而又艳丽, 吸人眼球, 引人挥舞。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纱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抽象音乐概念的理解, 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具体化。 案例镜头四:舞纱巾。 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小宝贝。 如果请你随着音乐玩一玩纱巾, 怎么玩更贴近音乐呢? ( 请两位学生, 团、搓、绕、甩) 你们真有创造力。 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在短音的时候, 边走步、边拿纱巾做团、搓、绕的动作, 在长音的时候用甩纱巾来表示。 七彩纱巾, 赋予了音乐活力, 给予了音乐生命, 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 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 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力的, 是有魅力的, 是有感染力的。当学生们用肢体的语言将音乐表达出来时, 他们就已经走进了音乐殿堂, 感受了每一旋律带来的审美体验。

三、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 一切伟大的成就和创造都离不开一颗激情的心。 在今后漫长的教研道路上, 我坚信只有带着这颗充满激情的心深入研究和实践, 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 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 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地深入音乐体验, 建立学生丰富的音乐经验, 才能获得好的表现, 进而实现真正的美育, 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从何为“新体系”“新体系”结合实例两方面对“新体系”音乐教育进行探讨, 指出“新体系”音乐教学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 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体验,表现

参考文献

[1]杨立梅, 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妲娜, 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2

——参加《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的思考

金坛市河滨小学

李云波

非常荣幸能与唐燕老师一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对于从未走进大学校园的我,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兴奋。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提前在网上选定,这七天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只能用“累”来形容我们的状态,然而我们却收获满满,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今天,我想用“理念的冲击,感官的触动,思想的碰撞”这三个关键词概括活动的感受。

一、理念的冲击(出示)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的过程中,结合中国音乐文化和教育国情产生的。现正在全国各地推广。

我认为接受新体系首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唐老师已经阐述的非常明确,我就不一一赘述。

下面我就从“

二、感官的触动”,(出示)截取几个课堂片段大家与分享。

(一)综合课

“掌握音乐情感主要靠自主情感体验,学生实现音乐情感主要依赖音乐经验。”

姚遥老师(出示图片)是一位中央音乐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骨子里带着些书卷气,特别感性。几次在谈到研究新体系不易的时候都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听课在舞蹈房,姚老师不允许做笔记,拍视频,所有资料都是凭记忆整理出来的。所幸同行的唐老师是一班的班长,拍了些珍贵的视频。

综合课《共产儿童团歌》《街头少年合唱》

姚老师播放《共产儿童团歌》,让老师在音乐声中行走,当时的老师都懵了,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姚老师强调用自己的方式行走,可以是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情,老师们明白了,于是放心大胆地走起来。播放视频《共》

之后又通过《街头少年合唱》感受了不同情绪进行曲的行走方式。在行走的体验中体会到音乐的情绪是由速度、力度、节奏、旋律、歌词等方面决定的。更让学生在行走的过程中体会到恒拍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游戏韵律的歌曲,如《打花巴掌》《阿西里西》《拉大锯》《小蚂蚁搬米粒》等等,通过击掌、抖膝、行走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恒拍,表达歌曲的情绪,形式上老师们可以自己选择。

(但走的过程要提醒学生往空的地方走,避免碰撞。)

“懂了音乐的形式并不算真懂音乐,懂了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懂音乐。” 欣赏综合课维瓦尔第《四季》之《春》

这是以春为主题的一系列歌曲与欣赏教学,姚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春天里,我们一起去野外郊游,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在音乐声中行走,当音乐情绪发生变化时,动作可随音乐作变化。第一遍完整的欣赏,从听觉到知觉的变化,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答案是精彩的,他们在春天里看到了其实是听到了流水、小鸟、风、雷、电等待,甚至更多。姚老师巧妙地在此时设计了分段落欣赏,并且给出了道具:长短不一的丝巾让学生们选择。

看视频《春》

在分段落欣赏的过程中,老师除了用语言作出引导和提示外,所有的情感转化为动作的体验都来自学生的自主体验。看老师手中的一摞A4纸,是请学生用简笔画记录下音乐变化部分的形象,以便在完整聆听时更清晰地从音乐想象走入体验的过程。所以从听觉转化为声觉表象,通过想象从原来模糊的记忆性表象逐渐地清晰起来,准确起来,完整起来形成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音乐情感主要靠主体情感体验。

(二)歌唱初级课

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的过程中产生的,柯达伊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切通过歌唱”。这次培训中因为一直对自己的声乐不够自信,我选修了歌唱初级课也是姚遥老师上的。给我最大感受就是,歌唱教学并不需要老师有多么高超的歌唱技巧,目标也不是培养专业的歌唱者,而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良好的发声方法,不喊唱,不捏着嗓子唱开始。卡农也成为歌唱教学中几乎每节音乐课都使用的教学方法,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尝试,可以晚一个小节开始,也可以晚一拍进入。从两个小组开始,逐渐过渡到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小组。老师们在选择卡农形式时尽量从简短的四个乐句开始,最后一个音保持,感受下丰富的和声效果。例如:《音乐是好朋友》《其多列》《五月的夜晚》《草原上》等等。

在没有建立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之前,可以借助歌词(包括)童谣的明确意义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歌词的语音语调语气,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来加深这种情感的体会。比如:《你看见》 我有一只山羊,你看见?放牧放到牧场,你看见?

老狼把它吃了,你可见。剩下一对羊角,你可见。

《公鸡》咱村里有只大公鸡,天天在清晨喔喔啼,“太阳已经照到了你的窗前,快快起床快穿衣快快梳洗,快吃早点快背书包快上学去。”(第二段语气带来速度的变化,第三段公鸡死了,速度更慢,音色变暗,转小调。)《小棕熊》《懒虫懒汉》《五月的夜晚》等等。

其它歌唱方法的选择如只唱歌曲旋律体验音乐情感,表达性表达,模仿性表达,创造性表达,交流性表达等等在我们的歌唱教学中也是经常用的。老师们在选择歌唱方法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呈螺旋状地循序渐进地轮回上升。

(三)钢琴伴奏课

张征老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院长,青年作曲家,年轻而才华横溢,他的钢琴即兴伴奏课我们总是要很早去抢座位,可想而知,他的课是多么吸引人。唐燕老师的出色钢伴水平也让张征非常欣赏,多次被表扬,并请作助教。在他诙谐幽默的讲授中,我轻松地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和弦功能——主和弦、副三和弦、色彩和弦、和弦外音等。张老师强调,要弹好即兴伴奏,首先要判断这个曲子的调性,是大调还是小调。其次,进行运用和弦材料,比如进行曲就用正三和弦,如果要梦幻一点的,就用七和弦。钢琴上声部的排列要选择合适的指法。最后就是运用的织体,音区及音色了。这就提醒老师们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抽出时间来练练琴。

三、思想的碰撞

七天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当我刚刚拥有了一本《新课标解读》,准备在课堂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却结识了音乐教育新体系。我纠结过,现在连音体美都要抽考的教育形势允许我们接受这样注重情感体验的教育吗?然而当我深入地走进新体系会发现:新课标“重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传统双基”和新体系提出“以基本音乐情感体验和基础音乐活动经验“为重点的“新双基”并不矛盾。在音乐教学中,两者都是要掌握的,但新体系主张掌握音乐基础经验更重要。基础经验其实是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是那些难以用逻辑和概念表达的“模糊知识”。有了基础音乐经验,就懂得了音乐内涵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音乐概念和乐理知识,会加深学生对基本情感的理解,音乐经验更加丰富,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螺旋上升状态。

其实是在逼着我们做一位有思想的音乐老师啊!如果您学习了,如果您思考了,如果您坚持了,那么属于您的教育春天还会远吗?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3

一、新课标与新体系基本理念的融合

1. 音乐审美与自主情感体验的理念融合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新体系以感性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音乐审美活动是以感性音乐活动开始的,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引导学生由感性音乐活动渐达理性的欣赏,实现自主情感体验的教学要求,方可落实音乐审美的核心任务。虽然新课标和新体系中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两者对于“乐”与“人”的关系阐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对教学主体、学习内容等重点领域的阐述相互补充、丰富和有机融合的目的。

笔者在参加第七期“国培计划2014”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学习时,对高中音乐综合课《嘎达梅林》一课的教学处理印象深刻。执教者将叙事诗《嘎达梅林》裁成若干张小纸条分发给全班学员,在悠扬深沉的蒙古音乐背景下,学员们按顺序朗读诗歌。这种别出心裁、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颇具借鉴和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激发起无尽的联想和感觉,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蒙古民族立体、动态的宏伟画卷,音乐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结合,避免空泛说教,达到了异常深入的音乐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2.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理念融合

新课标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而新体系提出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二者虽然提法略有不同,但侧重点都是“实践”,其精神实质却是密切关联,就是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感受、体验、积累、创造,体现了二者在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理念上相互融合。在贯彻这一理念时,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多方位、多式样的。例如《王大娘补缸》一课的讲授方法,从“语境”出发,先用河南方言读词,情趣盎然;再用方言进行演唱,师领唱、生众和,气氛活跃,参与性强,引导学生领会音乐风格。音乐实践活动还可在欣赏课、歌唱课以及综合课等教学中广泛运用,根据音乐特点,开展互动式、小组合作式等音乐实践活动,使音乐课堂教学注入饱满的内容、丰富的情趣和无限的活力。

3. 面向全体学生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融合

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新体系强调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充满深厚的人文情怀。新课标与新体系都是主张以人为本、以乐为本,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其理念实质高度融合。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就是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理解音乐的真谛,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提高、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新课标与新体系课程内容的融合

1. 音乐欣赏领域的融合

对于音乐欣赏,新课标设置为“感受与欣赏”,新体系则分为“音乐律动、音乐欣赏”两个部分。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律动必须以音乐为前提,没有音乐谈何律动?律动是音乐活动中的联动,聆听音乐时辅以律动,能有效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而音乐律动是体验音乐的基本手段,既能听见,又能看见,是由表至里、从外至内的音乐欣赏过程。随着欣赏水平的逐步深入,知识能力由浅入深,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要素、情绪与情感、体裁与形式、风格与流派等方面获得认知。因而,感受音乐离不开内心或外表的律动,律动是为了更好地感受音乐,二者互为动因与表里,难以截然分开。

2. 音乐表现领域的融合

在音乐表现领域,新课标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新体系则涵盖了歌唱训练、器乐学习、即兴表达等。“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普通学生,新课标主张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新体系则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学会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情感、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3. 音乐创造领域的融合

在音乐创造领域,新课标着力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作实践;新体系则突出于即兴表达(即兴律动、即兴歌唱、即兴演奏、即兴创作、创编音乐)。二者在表述上区别较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音乐活动开展“编”与“创”,因此,在活动中进行音乐创造的基本方法仍是融合的。音乐“创造”的空间广阔而灵活,最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无论是采用音乐材料“玩中创”如集体“揉纸”表现某种情境,还是即兴式的“灵活创”如编创节奏或旋律、改变音乐的速度或力度等,都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择取得当的方法,能够适时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创作,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在创作中实现飞跃,这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音乐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歌唱教学只求把歌唱会,不求熟唱,不求情感体验;体验情感靠解释词意,而没能用音乐来实现;理解音乐作品是靠讲“故事”;器乐教学过于强调技巧学习,忽视情感体验等,偏离了音乐本质。音乐感觉不是靠说教能够获得的,而是通过在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去丰富、去养成。因此,教师教学中在努力贯彻《课标》同时,应灵活运用新体系的情感论、体验论、经验论,把每个知识点组成感性的艺术活动,使每个知识点前后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多元互补、教之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篇4

我国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不仅教学方式简单, 而且部分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没有得到提高。因此,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结合学校与师生的实际情况, 积极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并以教学工作为基础建构符合发展需要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灌输学生音乐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且对音乐教师没有别的要求, 只需要有丰富的音乐技能就够了, 作为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 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技能学习, 还是学生生活的榜样, 所以对培养新体系人才模式的教师的要求提高了。首先,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已经了解与认识了很多音乐, 所以音乐课堂的简单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与需求了;其次教师要营造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最后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做好真真切切的了解自己的学生, 并与学生一起体验与感受音乐。

另外, 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而是以一个指导者与辅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水平。因此,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应该一位具有综合能力很强的教师, 即既有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 又有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经验。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 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悟与情感, 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创建师生和谐相处的模式。

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才培育模式往往出现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即教师会依据自己的特长教学, 所以学生对于教师擅长的音乐能力就学的比较好, 而教材上的其他内容教师就选择一带而过, 长期以往形成了音乐教学的片面性, 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重点在于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把教材里面的音乐内容与学生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到实践的意义与乐趣。例如,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内容加以讲述,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也就是说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并通过实践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分析与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改正与学习。另外, 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于未来教师的音乐文化素养尤其重视, 音乐教师需要具备的音乐文化素养包括娴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 教师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二、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1. 内容新颖、方法实用

首先, 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 既内容新颖又方法实用,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游戏模式与即兴创作等方式;其次, 大多数欧美国家已经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了, 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最后, 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体系目前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了, 所以在高校音乐教育采取这种新体系教学方式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

2. 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高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模式首先要摒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且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与分析音乐,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 使学生最大化地从音乐学习中获益

高校音乐教育的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接受与掌握音乐知识技能, 并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科学合理地制定音乐教学新体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孟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音乐探索, 2013 (03) .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5

【摘要】在新体系理念改革的标准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需要逐渐整改和深化。每周的音乐课程教学是小学生素质教育里面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小学生的个人情操和审美品位具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跟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深化,小学音乐课堂里的教学该怎样打破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也成为了教育界值得关注的话题。所以,本文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开始,对怎样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成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促进我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教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进程里缺少明确的音乐教学目标。作为音乐教学设计的重要根据,如果想加强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音乐教学目标必须要明确。部分小学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不确定音乐教学目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意在提高我国小学生的个人情操和审美品位,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小学生个人情操和审美品位设定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的完成音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在小学生音乐课堂的教育中,部分小学教师并没有按照小学生音乐课堂的培养目标以为教学大纲开展音乐课堂目标的拟定,从而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过低或过高,大大影响着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

2、音乐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固有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小学生们也只能被动地接收着教师传授的知识,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氛围比较沉闷。部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喜欢教授小学生们不能理解的音乐理论知识,忽略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这种固有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只是束缚了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造成了音乐课堂教学过分沉闷。沉闷的音乐课堂教学,很可能导致小学生缺少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我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内小学音乐教师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只有较少的小学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或本科的相关文凭。因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原因,会直接导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小学学校应该大力支持引进专业能力强、高素质的教师,提升师资团队。从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质量和有效性。

3、课堂教学模式的固话

在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的设计是主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目前,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模式化。教师只按照讲课之前的备课稿来开展讲授,促使小学生的学习模式太过于机械化,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从而影响着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学生从课堂中获得音乐的体验和审美感受,客观原因是音乐教学的内容。从而音乐教学的内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据。应试音乐内容是完成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题的基础与前提。

情境优美、曲调优美、伴奏优美、音韵优美、立意优美等,以上是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审美音素。一首悦耳的歌曲源于生活,其中包含着美妙的寓意,也许是在表达学生的心声,也许是在抒发一种温馨的情境,也可能是展现出来一种热烈的情怀。这种情境和立意展现出的美对小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小学生们萌发出美丽的种子。经过几节课程后,就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审美功效。

2、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是激励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自己范唱的方法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音乐。如果教师唱的比较动听,就可以给小学生们留下深切的影响,教师自己范唱这种方法也可以很好的感染学生们,今儿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紧要方法,现代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开拓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充裕小学音乐教学形式。针对小学生的强烈好奇心,现代技术可以讲原本枯燥的音乐乐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小学生们乐意接受。

3、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让教师可以正确严肃的看待教学事业,也能够看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另外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的自我提高,充实专业知识水平,多多的参与教育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培养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4、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进程当中,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将音乐课设计改变成一场有趣味的游戏环节,让学生们在游戏的进程中逐渐发掘学习音乐知识。经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们不单单能在游戏中获得充足的乐趣,把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还可以使学生们学习到更多基本的乐理知识,为小学生们未来学习好音乐做铺垫。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新体系理念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对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来的新理念,更进一步的表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可以使学生们在审美品位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们了解音乐和乐理知识,树立一个很好的音乐审美观,每一节高水平、优秀的音乐课程是学生们的梦想,同时更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急欲希望达到的理想课程。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6

[摘 要] 重视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2003年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2EQBS)设计并开始执行,为欧盟各成员国不同的基础教育质量体系之间架设了合作的桥梁。随着教育质量理念的不断发展,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四个重要方面,即背景要素、教与学、组织和管理以及领导变化和发展,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完善的指标体系。经过专家的理论验证和教师的实践检验,该体系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 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2EQBS);基础教育评价;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7-0044-04

一、教育质量理念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视与强调学校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通过各种教育评价体系检验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欧盟历来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不同的教育项目以达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目的。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通过各种评价体系对欧洲的基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大规模地检验,这些评价体系包括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测试(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The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PIRLS),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等,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视和强调已经成为欧盟重要的教育政策。

根据世界银行的观点,认为“教育质量的概念难以界定并且不容易测量,但是一项良好的教育质量评价一定是包含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同时许多教育界学者在对教育质量界定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环境”。① 经合组织(OECD)在2001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质量应该具有的范式,包括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质量的保障,其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成员国内部的发展以及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然而教育质量的保障则与各国政府所制定的质量保障机制密切相关,政府通过质量保证体系、审计制度以及视导制度等具体措施保障教育质量的稳定。② 相关研究表明,欧盟各成员国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不仅是理念层次,更多的是如何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在过去十几年里,问责制被提出并且应用到学校发展过程当中,在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教师不得不遵照问责制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工作。为实现教育问责的目标,评价的标准包括课程和学习行为活动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当前社会必需的技能和知识,并且是容易测量以及可比性强的内容。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戴明(Deming)对教育质量的界定以及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念的发展,教育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消费者满意,符合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所有的组织成员必须思考怎样为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作出自己的贡献。③ 然而,将质量的观念从工商业领域应用到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在在理念方面,教育质量提出的问题令人困惑,比如“谁是教育领域的消费者?” “教育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如果将家长和教师作为消费者,学校作为产品以及服务的提供者,这种想法必然遭到强烈反对,因为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成绩已经被贴上了教育产品的标签。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育产品,却很少有人关注到产品内部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取得成绩的各种要素被忽视,在质量的海洋中,教育质量之船已经迷失了方向。达林-海蒙德(Darling-Hammond)认为,对教育质量的标准以及质量的保证等问题,不能与教师的教学、评价、学校的组织、专业性的发展以及学校的资金任何一个方面分开,而是与每个方面都密切相关。④ 学生成绩的提高与发展,与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机会以及问责制度的建立密切相关。以上所有的要素聚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和支持学校的变化与发展。对学校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分解研究,会发现学校的员工参与程度、信息处理和分析方式以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同时学校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文化和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美国学者布鲁纳(Bruner)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术成绩与学校的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学生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校当中,员工的参与程度较高,并共同分享教育领导的权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并且强调满足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学校的相关数据,经常收集起来以提高决策的系统性,也用来提高教师之间合作的效率。⑤

二、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设计与执行

1.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设计背景

2003年,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由瑞典的中央瑞典大学(Mid Sweden University)与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教育家和研究者共同设计。该设计主要目的是为教育者提供一套分析数据的框架,其中既包括本国内部的学校也包括跨文化的伙伴学校,为学校教育提供国际化的质量标准。通过教育质量基准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者能够检验出教育质量的差距,以此来加速教育变革的速度,帮助学校在持续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完成变革。按照所制定的教育基准进行检查,教育者能通过观察其他学校和教育体系寻找提高自身组织的方式,通过自我分析、学校参与,同时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较,最终形成学校学习、发展、提高和变革的健康环境。

2.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指标体系

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是一套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该基准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四个重要方面,包括(1)背景要素:主要是国家、地区和当地为促进学校发展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指导性原则;(2)教与学:教学的原则和实践;(3)组织和管理:学校日常生活的组织结构;(4)领导、变化和发展:主要是指工作文化的变化及其动态发展。上述的每个方面都随着欧洲学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基于以上的认识,除背景要素外,根据每个方面的不同特点,每个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如下:

(1)背景要素:背景这一部分中,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2EQBS)并没有制定具体的一系列的教育指标体系,这也是唯一没有指标的一部分。在背景这部分,教育者对学校和环境背景进行描述,相关的要素包括教学、课程、经济情况以及政策的制定,学校能够确定是否具有决策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2)教与学:这一部分关注的是教学、课程以及学校的重要要素,最终确定6项指标:①教学;②学习;③课程;④学生评价;⑤学习材料;⑥技术和媒体。

(3)组织和管理:这一部分关注学校的管理结构,以便更好制定稳定的发展体系促进健康学习环境的建立,以及教育、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念的创新;根据需要,本部分一共设立了7个评价指标:①学校的时间安排;②人员的结构;③职位及其任命;④资源的分配;⑤信息系统;⑥政策的制定;⑦伙伴与合作关系等。

(4)领导、变化和发展: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要素,目的是更好的理解怎样制定一套创新性的体系以适应教育、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不断变化,在这一部分中有8个创新性的指标被确定,包括:①愿景、使命和发展目标;②工作文化;③战略规划;④人员;⑤课程发展;⑥创新;⑦工作的团队;⑧评价和继续发展。

3.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评价过程

在上述四个部分当中,学校的教职员工作为一个团队对项目和实践进行描述,对每个领域中的指标都进行认真的描述,从各种不同的途径搜集信息进行支持,利用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中所制定的各项指标,在每个接受评价的领域当中都是针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目的性的进行评价。评价的过程如图1所示。

在教育质量基准高层次的要求实现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积极记录学习的情景,记录相关的信息,给学校中的其他人提供分享的机会。小组中的其他人能够对教育中的复杂现象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集思广益,制定更适合学校的发展战略。通过反映出的情况进行评估,明确支持和反对的根据,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质询,最终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经常依靠领导的主观感知以及相关的数据统计,但却很少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然而教育体系的评价制度越来越复杂,所以建设能够一次性检测各种复杂数据的分析系统变得越来越必要,这样,能对具体成绩与得分以及主观的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的结果。在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对教育基准的追寻,不断地检验相关的数据,为学校指出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信息与数据用来帮助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4.对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评价

为了验证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为了发展对教育者来说有代表性的、有效的、有意义的评价途径,设计者对该基准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验证。经过专家的理论验证和教师队伍的实践检验,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得到支持,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当教育者评价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影响和力度时,他们认为该基准存在许多的优势,例如,(1)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基准标准;(2)为学校和学校的相关环境提供了可供评价的可能性;(3)基准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和全面;(4)基准的语言非常清晰明了,包含了学校中的许多方面,其评价的结果激发人的动机;(5)对伙伴学校的评价是很好的主意,能够与他们共同分享更多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6)该基准更加容易使用,它的内容相关性很强,可以清晰地看到该基准是以明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确定的。

许多教育者也进行了评论,例如有校长提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十分愿意我的学校按照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进行评价,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指标基准进行评价,能为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为我所在的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依据,我们能够依据该基准制定发展的方向。”再比如,“该基准虽然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却是十分值得,该基准体系也十分的完美,并不需要作任何的改变,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一定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评判学校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⑥

但是与此同时,教育者认为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1)细节过多——既包括教育质量的理念,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也要得出结论;(2)达到教育基准的过程要求过高;(3)在教育基准的各个方面全面达到的时间过长;(4)许多部分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虽然认真做完确实是很有帮助;(5)缺少理论支持,容易在全球化背景下使该基准边缘化。

三、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在基础教育上的应用

在当今世界,学校的质量发展的决定要素非常复杂,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能将质量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将教师作为发展过程中的领导者,支持问责制度与质量标准之间的联系,既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虽然许多学校已经成功地发展了各自的评价体系,但是教育的总体背景仍然是教育以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通过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理论及实践的证明,该体系能够成功地被使用,当然该体系也是在不断地完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增加和减少相关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指标,该体系能够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基准体系。

对于参与评价的学校来讲,他们非常积极地使用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同样他们也注意到该体系在促进教与学、领导、变革和组织发展等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当然,该体系如果没有学校的支持就不会发展的顺利,只有当教育质量成为学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的时候,该体系的运用才会更加顺畅。所以在那些教育质量受到关注的学校当中,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能够深入地实行并取得预想的效果。同时,尽管过去许多年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变革,对教师在改革中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进行过许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在学校文化和发展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对于那些参与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项目的教师和学校,该体系为他们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工作的框架和平台,提供了不同文化合作和发展的机会,在问责制的背景下促进了合作和创新的发展完善。当问责制给学校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担时,该体系带给了学校和教师强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发展的可能性,而且事实证明,那些将专业发展与合作摆在中心位置的学校都在效率上取得了成功。

四、结 语

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以及各国基础教育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是作为评价学习的重要方式。虽然该体系不能适用所有教育者,但是却能够满足学生、社区和政策框架的大部分需要,在这些方面该体系的设计能够促进其积极的发展。虽然欧盟教育质量基准体系作为测评的工具使用的范围还不广,但大部分教师、校长以及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该体系非常实用,能够适用在欧盟大规模的质量发展需求,为教育机构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指标,也具有适用整个国家学校体系的潜质。学校的发展是关于学习的发展,既有集体的学习也有个体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需要从新的环境和机会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同样也更需要反馈,这种反馈能够明确他们的学习现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该基准体系是提供反馈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质量的评价和自我的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注释

① World Bank: Priorities and Strategies in Education:A World Bank Review. Washington:The World Bank,1995.

② Snyder, K. J.,Acker-Hocevar,M. & Snyder,K.M. Living on the Edge of Chaos: leading schools into the global age. Milwaukee:ASQ Quality Press,2000.

③ Deming,E.W. Out of Crisis[M].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

④ Darling-Hammond,L. Standards,accountability,and school reform.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4,(6):1047-1085

⑤ Bruner,D.The dynamics of work cultures of low and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A case study.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Tampa,1997.

⑥ Snyder M Kristen. The European Education Quality Benchmark System-helping teachers to work with information to sustain change.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7,(3):425-435.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音乐课堂,联觉

音乐本身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听觉体验来学习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在音乐学习中,需要将听觉贯穿于音乐学习的整个过程,由于听觉本身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以及事物形象的具象性,其往往是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通过歌声、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用到音乐联觉。

一、音乐联觉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

音乐联觉具体指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将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听觉、动觉、视觉以及触觉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节拍、节奏等内容都比较抽象,这些音乐要素的表达往往可以通过上述形式表达出来。

音乐教学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在教学中,对于抽象的内容学生往往无法全面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联觉的形式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速度,用拍手或者是跺脚的方式体会音乐的节拍,用图谱表现音乐的旋律和走向等,通过这些感官经验使学生可以突破学习音乐的障碍,从而获得良好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二、音乐教育新体系下音乐联觉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

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尤其是注重培养儿童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提升全民音乐素养的过程中产生了三大音乐体系,即奥尔夫教育体系、柯达伊教育体系以及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不同的教育体系有着不同的特色,同时也具有共同点,都强调将联觉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重视音乐实践,要求学生作为演奏者参与音乐学习中,通过声势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表现出来;达尔克罗兹教育强调学生将感受到的音乐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柯达伊教育强调从听觉、动觉等多元感官发展学生的音乐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

1、音乐联觉在音乐欣赏环节的体现

通过“听”能够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初步联想,通过视觉可以将这一联想加以深化并且使其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视、听、动相结合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莫扎特创作的《小星星变奏曲》时,为了让学生对乐曲的曲式结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乐曲段落变化的听辨能力,教师可以将乐曲制作成音乐动画的形式,随着乐曲主题及变奏的呈现,动画中的各种形象就会出现变化,这样一来,乐曲的变奏就会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强学生对变奏的记忆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段落的结构。通过视、听、动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减弱乐曲变奏的听辩,视、听、动相辅相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陶醉于音乐的美感当中。

2、音乐联觉在音乐演唱环节的体现

音乐实际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演唱是音乐的核心和基础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唱歌是人的本能,但是如何做到唱好歌、会唱歌是音乐教学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联觉。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高音概念,在引导学生唱歌时,教师可以结合柯尔文手势的练习,指导学生运用听觉感受音高,然后将听到的高音通过声觉唱出来,教会学生掌握唱会歌。但是要想做到唱好歌和会唱歌,还需要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音乐作品和表演、演唱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使音乐呈现出一种立体感觉。

例如,在学生《保卫黄河》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运用旋律线将歌词中的高音部分表现出来,通过线条的变化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低音到高音的走向,然后再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歌词中保卫范围的变化,从而将抗日浪潮逐渐推高,让学生在演唱时声音的力度逐渐改变。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音乐思维和音乐素养的主要课程,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深入要求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联觉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觉、视觉、动觉等多种感觉融合实施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用歌声和动作等方式将所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同时对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卢赛华.联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25):180-181.

[2]查明磊.构建视、听、动联觉下的小学立体音乐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1,(6):12-13.

[3]童琳.多维联动,让课堂精彩满溢[J].新校园(中旬刊),2016,(1):136.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8

“新体系”音乐课程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 大力倡导的一个全新视角的音乐课程的教学法。通过十一天的学习, 笔者对新体系有以下感受:首先, 新体系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 接受新体系教育的学生能够浸润在音乐中并与音乐产生积极的互动, 这种互动源于学生的内心, 没有任何的强迫与修饰;其次, 新体系的教育目标是以发展学生的情商为本源, 回归到对艺术本质的认知, 即情感体验;再次, 新体系的教学要求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活动能力以及运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为主旨;最后, 新体系的教学成果是通过音乐经验的掌握程度来表现的。笔者认为, 相对于传统的音乐课程模式, “新体系”的“新”体现在它的天然性、顺畅性以及即兴性。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天然性”是对过程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认同

“扎根”也许是人类灵魂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忽视的一项需求。 (2) 过程教育在中国化的进程中, 与中国传统教育亲和发展, 取长补短, 生根开花, 结出硕果。由于经济生活的快速交换, 现代教育大都处于无根教育或者断根教育, 它割断了学生、学校和教育与自然、社会、传统和实践的血脉联系, 也使得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失去了文化与民族的归属感。而过程教育则是一种有根教育, 它旨在激发、培育学生的归属感。这里的归属感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对大自然的认同, 第二则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所体现出的归属感, 便是它的“天然性”, 是指“新体系”还原了音乐天然具有能够激发人类“联觉”效应的功能。“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 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究其本质, 是音乐体验带来的情绪体验, 对于音乐而言, 即:音乐源于人的内心对世间万物的感觉, 这种感觉被经验描述出来, 经听觉传入后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虑, 再将其用肢体或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它恢复了人类之初音乐天然的功用性。据《山海经》民间传说:“帝俊有八子, 始为舞。”《吕氏春秋·仲夏记·古月篇》中载曰:“昔, 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 (3) 说明远古时代就已有歌舞产生, 春秋时代的《诗经》、《楚辞》中有大量关于民间乐舞的描述, 更有西周宫廷歌颂创业帝王文德武功的《六代乐舞》, 服务王侯将相也好, 娱乐百姓民众也好, 都是亦乐亦舞, 有乐必有舞, 舞乐总相依, 既娱了神, 也娱了人, 都乐在其中。由此可见, 自古而今音乐都遵循其本源来抒发人们的情感, 这种音乐天然的功用性在人类的血液中脉脉相承, 从未改变。在“新体系”中所谓声势也好, 律动也好, 音乐都是作为一个途径, 一种表现手法, 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唤醒内心的感受, 表达自我的情感, 它是动态的, 在源源不断地给予和获得中丰富人类的情感认知。而不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成果, 摆在高处, 让人炫耀和敬仰。乐由心生, 生而动情, 闻乐声而舞动, 自然是还原了人性的本我, 遵循了音乐的天然性。在“新体系”的教程中, 有大量中国传统的民歌民谣素材。这是在西方先进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 汲取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营养, 珍视民族传统的智慧, 从而实现对学生归属感的培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克莱因·索迪安教授在题为《教育及其道德责任:和而不同的世界》的演讲中要号召教育工作者充分领悟“教育”的全部含义, 充分尊重“传统教育观”。也正是要呼吁施教者要关注对学生民族文化归属感的培养。 (4)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顺畅性”是对过程教育中教育本体观的现实呈现

在中国的现实教育中, 教育的概念是传承文明的方式, 于是以单向传递为特色的接受式教学被教育机构普遍认同。所以教师、教育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主角, “师道尊严”从未被质疑。教师是知识的讲授者, 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真理的拥有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方为主, 一方为客的主客关系。教学过程俨然成为教师的独白, 学生习惯于做学习的“客人”, 其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创新精神早已被封存, 难以发挥。怀特海认为, 对话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当今的教学理论实践应从教师的独白转向师生的互动, 甚至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由于每一个现实体都有价值, 都处于一种共生的过程中, 因此师生之间需要彼此尊重, 相互学习。笔者认为“新体系”音乐课程中正是体现出了这种师生关系的“顺畅性”。在“新体系”的课程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 使得师生在课堂上由“主客”关系, 演变为“对话”关系, 课堂交流显得更加顺畅。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 仅仅担当引导与提炼的角色。对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通过巧妙的干预和适量的活动体验, 使学生在释放学习热情的同时, 又不失形式或形态的平衡, 从而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找寻出次序性, 回归到创造性体验的教学目标。“新体系”的课堂中, 教师的“教授”显得无痕迹, 但正是这种表面上被弱化的教授才唤发出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此时, 教师的作用已然不是传播而是洞察, 并要灵活地把这种洞察的能力传递给学生, 引导学生不断延展这种洞察力。洞察之初会发现事物隐藏的内在规律, 继而是模仿, 然后是创作, 最终才会形成所谓的创作风格。模仿是创作的婴儿期, 教师在此时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训练有素的营养师, 引导婴儿把其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地摄入体内, 并洞察婴儿因此而产生的变化, 借以进一步调整营养计划以适应婴儿新的生长阶段。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婴儿期洞察其所需, 并引导其汲取足够的养分, 才能培养出善于洞察并能够准确地运用音乐表达内心所需的学生。在过程教育的视角下, 整个教育世界是由一个个又生机的事件连缀而成的, 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成性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一存在的静态的实体, 而是整体的、动态的相互给予, 这其中所有的教育现象都是充满生命的, 是不断创生的。 (5)

“新体系”音乐课程的“创造性”是对过程教育属性的鲜明阐释

过程教学中的“过程”本质上是创造的, 一切过程都面向了无数的可能性, 都具有一种更为根本的新质。要实现这种新质, 就需要有超越过去的勇气, 因为现在不完全是由过去决定的, 可它一定是要面向未来的。这一属性决定了, 过程教育必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怀特海认为, 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 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要承担起服务人类, 增进自由的重任, 就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思想, 而唤醒自我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是“新体系”课程中最大的亮点。这一点, 无论是在课堂中, 还是在结业汇报的节目中, 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原生态式的表现课程方式让笔者耳目一新。试想, 我们经历过的各种赛教、公开课, 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表演”的成分。那就意味着, 之前会有排练, 有课程之外的准备。然而这些小动作, 在“新体系”的课堂上完全被摒弃了。每一位“新体系”的老师除了对授课内容有准备以外, 对于课堂上发生的任何随机问题的处理都是即兴的。这种即兴的创造性, 已经完全超越了能力而转化为一种素质, 沉淀在“新体系”中每一位教师的思维定式里。一段旋律, 一首歌曲, 一支童谣, 一句话语, 乃至几个音符, 都有可能成为课堂中的创作因素。当然, 除过即兴的“教授”之外, “新体系”的老师们还处处体现出他们即兴的“学习”能力。方言、游戏、课堂活动, 甚至每个参与者针对不同活动流露出的不同的表情, 都可以成为课堂中即兴创造的素材, 继而在课堂上即兴发挥, 并与参与者互动, 又即兴组成新的课堂活动。即兴的创造性在课堂中随处可见, 就像魔术师的舞台, 信手拈来的空气都能化作表演的素材, 从而也激发了参与者的创造力, 使得他们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极大满足。“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和通达的智慧”。 (6) 这是一个比传授知识更伟大, 也更有意义的目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显然, 智慧高于知识, 而创造力则正是帮助知识通达智慧的催化剂。

从过程教育的方法论来看, 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动的、有机的、开放的、创造的、艺术的、历险的和享受的过程与活动。 (7) 在“新体系”的音乐课程中, 表现为它还原了音乐学习的天然性, 师生间顺畅的对话, 即兴的创造性不断催化着彼此的热情, 激发着相互的创造, 从而产生新的热情。这一“新体系”模式的循环构成了音乐课堂中的无穷动力, 也必将开启每一位参与者通往幸福生活的心灵之门。

摘要:文章通过对过程教育理念的研究, 以及对其教育内容的分析, 探寻“新体系”音乐课程的三个特点:音乐发生及表达的天然性、课堂参与者关系的顺畅性以及施教者的创造性。

关键词:过程教育,新体系,天然性,顺畅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曹理,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高建进.新体系培训班开班发言[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13.

[4][苏]B·M·捷普洛夫, 孙晔译.音乐能力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8.

[6]李方, 温恒福.过程教育研究在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法,新体系,幼稚园音乐课

一、定义和内涵

近年来, 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在全国率先引进当今音乐教育领域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 (即:柯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 并不断探索上述教育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历经10多年的实践, 成功摸索出一整套较为完整、切合实际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 (简称“新体系”) 。

“新体系”的鲜明特色就是:将世界上先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有机地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结合, 使之更加适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概括的讲, 其优越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新体系”主要运用三大教育体系中首调唱名法、游戏模式、音乐与动作、即兴创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其内容十分丰富新颖;2.“新体系”的音乐课堂中唱歌、舞蹈、乐器、甚至是学生的想象等都融为一体。学生和老师是一个连动的有机整体;3.使学生最大化的从音乐学习中获益

二、试点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的有关精神,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通过充分酝酿并结合四川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围绕探索、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各层次音乐教学先进方法以及推广普及等内容, 建立了为期两年的合作关系。并且, 确定了在四川音乐学院、川音幼稚园、盐道街小学等单位试点。“新体系”在四川开展试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传承和弘扬四川深厚的地方音乐文化;2.顺应时代潮流, 与国际接轨;3、提高四川基础音乐教育水平。

三、试点工作调查

2012年2月, 四川音乐学院幼稚园参加“新体系”的课题研究。幼稚园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 选择两组年龄段孩子进行实验教学:3-4岁年龄段的小班;4-5岁年龄段的中班, 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幼稚园提供场地和教学用具, 并进行辅助教学。在“新体系”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师观摩、研讨。

在四川音乐学院幼稚园的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访谈参与“新体系”观摩的老师;第二部分, 对参与“新体系”小朋友进行测试。论文重点集中在第一部分。访谈通过设定问题, 由参研的幼稚园老师回答。

问题1:“新体系”的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有何不同?它的优势和特点有哪些?

答:与传统的音乐教育相比,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 “新体系”把教师高控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立体、有趣。让孩子从以前被动的学习状态逐渐变成探索发现,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的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音乐中抽象的东西很多, 对于孩子们来说, 他们所能听到的、看到的、所能触摸到的等等都是非常重要。所以无论是对于声音的理解、对于动作的理解、还是整个情感的理解, 音乐“新体系”的方法更生动、更立体。

问题2:经过一个学期“新体系”教学, 您认为孩子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

答:经过“新体系”教学, 孩子对于音高、音程的关系, 声音变化的敏感度;对自己身体的协调性, 动作与音乐的协调性都显著改善;对于整个乐曲或乐段的音乐感觉也明显提高;另外, 在学习乐器时, 孩子的旋律记忆和视唱练耳都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3:您是在今年寒假期间参加过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教师培训, 在您看来, 参加过教师培训, 是否对您现在的教学有帮助?对您的教学有何影响呢?

答: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国培计划”, 对于我的工作和音乐教学的理解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教师培训中, 我了解到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以前对于这三大体系的了解都是非常肤浅和表面的, 甚至是错误的;对于每种音乐教育体系它的教学原理、特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都不够清晰, 教学步骤安排的原则等也是模糊的。通过教师培训, 我对于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理念产生的很大的兴趣, 从中了解到很多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非常有用的知识, 例如如何使幼儿运用他们的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的元素;联觉反应如何带给孩子们音乐的感受;老师通过情境的引导带领孩子去创造、去探索、去进行即兴发挥的活动, 让孩子受益匪浅, 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体验, 也是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

问题4:请您结合这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谈一谈“新体系”继续发展比较好的建议。

答:“新体系”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个全新的, 或者说是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我在教师培训中所能吸收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希望中央音乐学院能够开展更多的针对“新体系”的教学研讨会, 这样能够让我们站在一线的老师通过我们自身的感受, 以及对于“新体系”的实际运用以后反馈的教学结果和教学内容, 进行交流, 促使“新体系”更好的发展。另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师培训,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先进的理念。

四、总结

通过在四川音乐学院幼稚园“新体系”试点教学活动以及测试,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通过一个学期“新体系”的教学, 小朋友在音乐素养方面都有所提高;

2. 音乐听觉习惯有明显好转, 学生自控能力和纪律性都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提高;

3. 小朋友对于音乐活动的参与性更加积极;

4. 缺乏高质量、正规的“新体系”教材。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0

我国高校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总的来看, 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尚未形成一个适合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2]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创业人才稀缺, 专业化师资匮乏。

一方面, 我国创业教育服务起步较晚, 也普遍存在创业人群精英化倾向和盲目创业等误区。近年来, 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科技竞赛, 在此背景下, 各高校也逐步开始注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激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实践, 从教育部到各省市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创业设计大赛、科技竞赛、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3]。创业很多, 但创新却相对较少, 创业项目更多的是瞄准市场而不是瞄准技术, 追求利润而非创造市场。因此, 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学习的知识投入到创业应用, 要找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中的应用优势。另一方面, 高校当中, 专职于创业服务指导的创业服务人才与师资队伍匮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大多数来源于本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辅行政人员。此外, 创业教育服务往往偏重于理论性研究, 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经验较少, 创业服务效果无法达到最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也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4]。

2、服务定位模糊, 支持覆盖面小。

具有深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贯穿于从创业项目培育、创业项目论证到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具有广度的创业项目服务应该包括对创业项目的科学管理和对创业项目产品的市场推广等内容。以这样的标准来反观目前的工作, 我国高校对创业项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仍然缺乏。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的孵化和实施缺乏相应的支持, 更多的是提供项目展示的平台, 而非后期发展的资源, 这使得创业项目的发展举步维艰。

3、优惠政策落地难, 相关服务难到位。

在国家层面上, 创业政策在细节上并没有触及根本, 政策有效落实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尤其是与毕业生对接的政策。例如:因为户口政策没有落实, 如果毕业生创业失败, 没有第二次创业机会, 将由于不再拥有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资格, 只能返回家乡。在高校层面, 目前, 不少高校的创业服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 而具体到落实和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建议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应当学习国内外高校优秀的创业服务理念与方法, 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相应体系。同时, 还应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 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指导队伍,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目标, 构建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宣传, 培养学生创业精神, 提升学生创业意识, 健全学生创业心理, 丰富学生创业知识,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 却大多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 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和体系之中[5]。高校需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讲授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进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传递。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借助系统的创业课程教育,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通过实施创业实践基地教育,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咨询服务, 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同时开展创业大赛、开设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各种创业活动, 实施创业实践教育;通过鼓励和活跃学生创业社团, 加强专业指导, 让学生创业社团开展自发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应当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有效整合相关资源,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 搭建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 审查和辅助学生的创业项目, 为学生创业做好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加强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协同作用, 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培养学生创业观念和精神;打造创业型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 制定相关措施, 鼓励青年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 另一方面, 聘请成功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 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 在实践中向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学习。

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对于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应当以提高创业能力为核心, 相应的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具体来说, 可以采用量化的指标方法,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测评、考试测验、特殊观察、分析研究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 将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量化。[6]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5) :64-67.

[3]孔凡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0) :204-205.

[4]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4) :55-57.

[5]高坊洪.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刍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75-76.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1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职教育对现代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存

在的人文素质教育困境,提出了成功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路径。构建“大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建立“三级课程”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依据必需够用、系统性与可持续发展“三原则”开展教改,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当前,高职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但是高职教育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的偏差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纠正,亦即在强调高职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时,忽略或削弱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这种现象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意义尤其重要,与普通本科的学生比较,高职生要扬长避短,相比较而言,高职生的优势可以在两个方向得以实现,一是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二是过硬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换言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两大优势,即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软硬件的结合工作做好了,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就会得以彰显。

在研究中发现,各地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呈现一种粗糙、凌乱、无序的局面,有的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有关教学内容体系,理论艰深,体系庞大,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有的尝试改革探索,但没有构建起严谨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亟待学理化与系统化,培养目标的规划、实施与效果评价缺少规范性与操作性。可见,如何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困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大难题。笔者认为,抓好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育实践诸环节,是成功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关键。

1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落实“大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亦即教育的本质都应该是灵魂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是“为成功的人生奠基”,那么高等教育阶段则是决定灵魂的高度与丰富性。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靠优秀文化、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渗透,而不仅仅靠规定的极少课程、有限课时的课堂。应当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予以设计和实施,构建“大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尝试建立“三级课程”体系,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具体实践路径是:通过一级课程、二级课程与配套课程“三级课程”的梯级系统开发与实施,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机制,以期全面系统扎实有效地开展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大人文素质教育”要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必须创新构建,实现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三级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1.1 一级课程——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群。我们的设想是,重点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职业人文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构建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该课程群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主干框架,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

1.2 二级课程——职业人文素质课程系统。一、二级课程设置及区分的依据是有关人文素质的广义内涵与具体内涵,二级课程系统所要解决的是有关“高职”、“人文”与“专业基础”的关系问题。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为目的,对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研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基本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应用写作、沟通交际、艺术修养、美感品质、人文知识等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并升华为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让学生做一个“职业人”,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合格高职人才。

1.3 拓展课程——活动育人与文化课程,可称作延伸性拓展性活动课程。为了解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较少的实际情况,应加大第二课堂开发力度,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开展品牌主题活动,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内涵养成为目标、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核心职业能力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等五大品牌主题活动,拓宽素质教育培养渠道。二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尝试建设专业学术、理论研究、身心健康、文化艺术、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等多种类型的社团,举办社团主题实践活动,调动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行社团星级化管理。三是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独特优势,着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致力于学生成才的教育目标,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完善“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和途径,统筹规划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创建奋发向上、宜工宜学的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三者高度统一的校园氛围,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在“三级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校本课程等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

2 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为本”的理念

2.1 必需够用原则。这是国家关于高职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必需为依据,以够用为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时候严格把握切实用好这一基本原则。高职课程的一大误区是照搬照抄本科课程,变成本科课程的“压缩版”,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走偏,让毕业生变成“四不像”。破解这一顽疾的办法是,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摒弃“学术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在面向学生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指标设计成一系列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并且要进一步将授课模块设置成专题或工作任务包,采用专题讲座、工作任务导向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即便是讲授式课堂教学,也要牢牢把握精讲多练的基本授课思路,采用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教法,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手脑并用,内强素质,外练技能。

2.2 系统性原则。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抓牢课前、授课、课后“教学三环节”,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机制落实到位,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第一个环节,课前准备包括师生两个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学案,其中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引领及情景教学法的参照运用可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值得倡导实验;学生要根据学案巩固预前知识,做好预习,带着问题、材料进教室。第二个环节,授课阶段教师要实现由“授受范式”向“对话范式”、由“接受方式”向“发现方式”教法的转型,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小组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思考,拓宽思路,树立自信,形成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提升素质。第三个环节,课后作业主要是延伸性拓展性学习活动,教师要跟进辅导,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网络、社会资源,进行参观、考查、调研等专题(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开展职场体验,通过活动课让学生自主体验与探究,巩固内化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作为配套措施,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素质评价标准系统,助推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夯实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奠定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与良好素质。必须探索与实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规律、新方法,将上文探索的课程设计与教法设计认真予以落实,遵循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并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校情因地制宜予以创造性的实施,经过一个阶段的持续努力,就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通过“大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与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思想的高度、行为的向度与职业根基的厚度,让他们立得牢、走得正、行得远、飞得高,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而打造高职教育的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一项“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人文素养读本》序,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漓江出版社,2012.6.

[2]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8.

[3]郎栋,严金海,黄毅.对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J].价值工程,2011(07).

课题项目: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音乐教育新体系 篇12

一、高师骨干教师“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

自从“国培计划”启动以来,中央音乐学院每年都会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遴选优秀音乐教师集中参加“新体系”培训,使他们在“新体系”的推广工作中发挥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2012年笔者作为学员,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教育部国培计划“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新体系”的教学理念:重在要孩子感受音乐而不是强硬灌输,让孩子们尽情地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利用音乐去表达情感。“新体系”的培训对于高师骨干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接触到国际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然而能有机会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骨干教师培训”的高师音乐教师非常少,因此参加了培训的骨干教师应当及时整理学习内容和心得,将自己的所学分享给其他没有参加培训的高师音乐教师。这样才能扩大“新体系”的影响范围,并从整体上提升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

二、中小学骨干教师“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

高等师范院校在派出优秀音乐教师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同样也会在所属省份遴选优秀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进行“新体系”的集中培训,从而将“新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辐射到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2013年笔者作为教师,参与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举办的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结合自身的体会,笔者认为:作为高师音乐教师,在中小学骨干教师“新体系”培训中,最根本的目的是传授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而不是完全照搬中央音乐学院的授课内容和模式,结合当地中小学实际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来调整教学内容。高师音乐教师还应该寻找机会走进中小学,感受中小学需要怎样的教学办法和音乐师资,并宣讲与展示“新体系”的理念和方法,使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接触到“新体系”。

三、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体系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接的思考

“新体系”推广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反响强烈,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新体系”在全国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不对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仍然是旨在培养音乐表演者,而非基础音乐教育者。尽管高师音乐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依然是注重音乐表演技能,而关于中小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音乐教学的技巧、音乐课堂的掌控等等基础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都没有得到体现。“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在高师音乐教学课堂上的融入则更少了。由此可以看出造成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不对接的根本原因是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要解决这一矛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在保证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需要加入“新体系”学习的课程,并适当加重音乐教学示范在考核总成绩中的比例。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就好似一棵大树的成长。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柯达伊和达尔克罗兹)是“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源泉,就像大树的树根,为大树的成长提供最根本的动力。高校教师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则像树干,他们从根源吸收营养长大增粗,将营养源源不断向上输送。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则好比树枝,将树干传递过来的营养直接交付给树叶。树叶则好比中小学的学生,他们直接从树枝接收营养。只有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树干,发散的树枝才能长出茂密的树叶;也正是由于树叶的繁茂才能进一步促进大树茁壮成长。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推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肩负着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升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历史重任。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由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初创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自推广以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推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通过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中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论述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如何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国培计划,高等师范院校,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部分切除术下一篇:颈部淋巴结清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