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习惯(共7篇)
反思教育习惯 篇1
经常有学生考试后感慨:做了那么多的习题, 为什么还考不好?的确, 大多数时候“题海战术”无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怎么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通过对比观察, 我发现只顾埋头做题的学生, 成绩进步慢;注重做题后总结、反思的学生, 成绩提高快。因此, 我得出一个结论:有反思的练习才是有效的。
所谓反思, 就是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省思考、经验总结。
首先, 要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果学生养成在遇到问题时就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那么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有了抓手。因为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 但不同的解题思想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 就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习效果显著。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要引导学生经常问自己:这道题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相同的、不同的、类似的题型, 归纳总结相对应的解法。不仅要对做错的题目进行订正、反思做错的原因、得出避免再次做错的方法, 还要对做对的题目进行反思:我做题的过程是否通畅、方法是否最优化、解决类似的题目是否可以迁移?……要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贯穿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去, 养成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做到学习一类, 练习一类, 反思一类, 提高一类。
其次, 通过具体解题, 提高学生反思的能力。
1. 反思数学学习中的生活体验。华罗庚曾说过:“生活是数学的背景”,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反思学习的生活题材, 多方感受数学的实践体验,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的神秘殿堂。例如,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 要求学生具有自行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能力, 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模拟班级课间操的队形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坐标, 或者根据坐标找出同学的位置。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以学校为原点, 制作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教学高二数学《抛物线》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和学生共同看一段火箭主场与湖人的比赛, 引出篮球场上的抛物线, 再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例子, 最后归纳抛物线的概念。这样举一反三, 由形象事物归纳出抽象概念, 就是一种反思的能力。其实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学”就是要“把握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提倡要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探究问题, 而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直接参与主动观察、动手操作等探究过程, 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问题的深刻认识, 让学生把数学课堂与生活中的数学最大化地结合起来。
2.反思题目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很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 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自然无法捕捉要考查的知识点。由于知识点不清晰, 在解题时就束手无策。因此, 平时练习, 每解答完一个题目后, 学生应反思题目背后折射出的知识元素, 使知识点和题目对号入座, 不仅可以形成知识体系, 还可优化知识结构。
例1 如图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P是侧面BCC1B1内一动点, 若P到直线BC与直线C1D1的距离相等, 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
(A) 直线 (B) 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此题为一道很有新意的题型, 符合“在知识的交汇点命题”的高考命题原则。解答时不仅要“反思”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的有关知识, 而且还要“反思”平面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定义知识和求轨迹或轨迹方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反思清楚本题所考的知识点后, 就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 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也就提高了。
3.反思解题思路。解完一道题后, 不能就此一走了之, 要回顾解题过程, 反思解题思路:是通常解法还是奇思妙想?
例2 给定双曲线2x2-y2=2, 试问过点N (1, 1) 能否作一直线与双曲线交于C、D两点, 且使N是线段CD的中点?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若存在, 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1:易知直线CD斜率存在, 设为k, 则直线CD方程:y-1=k (x-1) .
由 (2) 得:k=2, 但此时 (1) 不成立。即直线y=2x-1与双曲线2x2-y2=2无交点, 所以这样的直线不存在。
反思:由于点N已知, 要求出直线CD方程, 只需求出直线CD的斜率, 能否利用解析几何中“设而不求”的技巧呢?
4.反思解题途径。在解完一道题后, 要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过程中方法的优劣, 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不同方法差异带来的不同结果。要领悟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优化思维策略, 寻找最优化的解法。使学生在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对解题方法进行优化, 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具体题目灵活运用, 形成知识技能, 由表象转化为内在能力, 并最终实现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反思, 有助于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5.反思题目特征。解完一道题后, 通过反思题目结构特点, 将此类题型举一反三, 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能触类旁通, 让学生思维正向迁移。
反思:在例2中, 点N的位置对答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讨, 变换点N的位置, 从而加深对此题的理解, 如:进一步反思, 在例2中, 当点N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时, 满足题意的直线存在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得, 当点为原点时, 显然存在满足题意的直线, 因此只考虑点为非原点的情形, 当点在如图2所示的区域Ⅰ、Ⅱ (不包括渐进线) 时, 满足题意的直线存在, 而当点在区域Ⅲ (包括渐进线) 时, 满足题意的直线不存在。
不妨约定:双曲线包含焦点的部分称为双曲线的内部, 不含焦点的部分称为双曲线的外部.两渐进线将外部分为Ⅱ (不包括渐进线) 、外部Ⅲ (包括渐进线且不含原点) 和原点这三部分, 如图3所示, 则有如下定理:
点 (非原点) 在给定双曲线的内部或外部Ⅱ是存在一条弦且被此点平分的充要条件。
6.反思题目结论。在顺利解决问题后, 进一步反思, 能否把问题引申?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例3 给定双曲线C:2x2-y2=2, 直线l:y=4x+m (m≠0) , 当m为何值时, 双曲线C上总存在两点A, B关于直线l对称。
所以m∈ (-∞, 0) ∪ (0, +∞) .
总而言之, 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要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体系的形成,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
反思教育习惯 篇2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杭州市文海中学 程建平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反思教育习惯 篇3
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转变发展模式是基础教育各个领域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反思是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角度切入,反思我们现在已经有的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惯性的措施,反思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找问题,而是在于谋求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就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而言,近十年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得到重点的支持与投入,甚至呈现出领先的端倪。从大规模的计算机、多媒体的采购配备,到建网、建库、建队伍,从随后的资源库建设、基础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建设到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身份认证,信息技术正像影响人们生活一样在慢慢地渗透到基础教育,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在强调“应用与整合”,在学校管理、学科课堂教学乃至数字德育、教师培训、家校互动等诸多领域扎实推进,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我们又提出“服务与融合”的思路,即基础的信息化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主流业务,要成为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务行为,使信息化从一项专门的工作向消融在日常业务中转化。
伴随着这样的一个发展历程,一支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成长起来,他们活跃在大学、中小学、城市和农村,研究信息化应用,也研究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更加可贵的是有些还深入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课程构建层面,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原有电化教育的基础上,一支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团队也初具规模,网络管理、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与机器人活动、数字校园建设等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学特色。
但就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而言,简单化的班班通、堂堂用,以及一切为了方便教师,似乎都不应该是最终目的。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阶段,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应偏离于此。因此,通过信息化,促进人的信息意识与信息素养形成是内涵中的关键。我们最终期待的是一个已经被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体系。基于此,我们许多习惯性的做法、想法需要审慎的反思。
二、若干问题的反思
1.效率与跨越
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给予基础教育更加精确、高效和量的增长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习惯认定的成果。但在就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反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同样的危机。孩子的成长因素是丰富的,成功的成长和幸福的人生是紧密相关的,这里的成功与幸福并不是“精确、效率、大量”所能代表的。
基于网络的把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方面都精确量化并且记录下来的“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能为学生的成功幸福成长提供多大的帮助?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孩子在学前就能认识2000个汉字、小学四年级就学完6年的课程,这种成果到底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哪些最宝贵的经历?基础教育在有些时候模糊比精确更有效,老师的一个微笑、同学的一个眼神远比提供给他一个评价量表管用;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掌握适度的节奏,如果在加速跨越的过程中加重了孩子成长的成本、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感,这种努力就是错误的。
在这里我更倾向用“孩子”一词来替代“学生”,因为,前者更像一个丰富的“人”,更加符合基础教育应该面向的对象。
2.资源与环境
穿越时空、地域边界的资源共享是促进一体化、增进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化带给基础教育均衡、公平发展的希望。事实上,均衡与公平只是一种状态和表现,最终目标是和谐与幸福,让每个学生健康幸福、各得其所地成长,是基础教育贡献于和谐社会的根本。
我们着力于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资源的积累和促进资源的有效应用,也着力于营造以虚拟课堂、网络德育、网上社区为代表的新育人环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资源和环境的改善是为了促进一个地区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去强迫改变物种的生长方式,甚至改变物种本身。
由此我们思考,为什么巨资建设起来的资源库并不能成为教师们自觉爱用的教学资源,往往教师们更加乐意直接从网上搜索和下载,不方便使用、质量不高等都是原因,但究其根本,是我们建设的立意有问题,我们试图用信息化手段提供给教师一个相对海量的资源库,但同时却产生了一个潜在的、或许也不是我们本意的限制性倾向,人为地制造出一个资源局限,影响和改变了教师教育教学最宝贵的开放、个性、智慧的特点。同样,大量的德育网站和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受学生的欢迎,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点击率始终不会太高。相反,少有引导和强迫去上的网上社区、QQ群、校友网、博客等却人气兴旺。问题出在我们试图给予孩子们的虚拟环境并没有真正以孩子的需要和兴趣点为根本,还是以我们的思路去建设和说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没做到在虚拟环境中对孩子的真正尊重和信任,孩子们的权限和活动仍然得不到解脱,自然兴趣就不会产生。
事实上,资源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广义的资源包括环境,良好的环境就是一种最难得的资源。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从学校到家庭、社区等等,这其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资源和新环境加入进来,应该带来新的环境观和资源观。运用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发展拓展新的发展时空,建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机制,是从根本上得到师生喜爱和支持的出路。
3.人才观与人力资源观
首先是对基础教育信息化队伍的认识。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建网、建库、建队伍,我们终于拥有了一支自己的力量。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走到今天,是继续扩大这样一批信息化一线专业人员队伍,还是要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我感觉,基础教育在走向融合,呼唤着深度的协同和共享,仅仅靠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特种兵是难以维持的。要让信息化真正作为一种品质渗透到基础教育各个环节当中去,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武装,这个力量就空前强大。当前我们苦于一种普遍现象,是信息化队伍的各项待遇、政策保障(职称、待遇等)都不到位。事实上,与其苦苦争取独立的存在价值,不如面向全体,将自身的价值融入到每一个人身上。就像盐一样,很少有人在饭桌上直接摆盐、吃盐,但咸的味道却在每一道菜里。
其次是面向全体的人力资源观。哪些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才”?我们直接想到的是各个地区和学校的信息中心管理者和和学校计算机老师和网管。因为他们掌握最核心的技术,提供专业化保障。但在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全员的参与,最终出彩的恰恰不应该是这些技术人员,应该是从事基础教育主流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和学生。因此,从人才观转化到人力资源观,最终把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视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力量。
三、以育人为基本目标的基础教育信息化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反思不是批判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1.基于新资源、环境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
以中小学校为基本“作战”单元的信息化改造是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突破方向,信息化必须在中小学校内的主流业务上真正形成战斗力才是关键。
第一,借助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3G、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挖掘其在教育方面的独特应用,以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人类数字化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广大师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二,实现对各类数据资源的优化整合。“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优化整合,这里所指的数据资源包括了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传统校园基础上的数字空间。第三,注重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与服务。“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达到教育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与科学发展。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学校的核心业务开展,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忠实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第四,构建科学规范的应用与管理平台。“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标准与特色、安全与便捷、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功能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交换与共享,确保校园内部的通讯顺畅。第五,建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数字校园”的建设要避免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数字校园的一个重要功用就是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实现信息传递与交流,而这种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校园内部,校园与校园、校园与社会之间也都应该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2.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增长方式
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单一的个体培养、群体培训方式,推进到“环境培养”方式上。努力营造一种新环境和新组织,使得每一位加入的成员都能在群体氛围的感召下,将自己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与群体(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机、自觉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不断追求自我成长的动力,进而使得组织也不断发展与前进。
构建教师队伍自我发展环境——网上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平台是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群体发展提供的一个自由交流和维护的虚拟环境。在用户类别上分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栏目设计上包括公开课研究课状况、科研课题、获奖论文、班主任工作、荣誉称号、自我介绍等;在模块设计上有交流论坛、资源上传于下载、信息反馈、民主评议、用户注册、后台管理等。教师需自己注册用户,加入到这个虚拟社区中,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关注别人的各项工作进展,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网上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的优势在于:首先形成新的交流共享环境。教师都要将自己的业务档案建立在网络空间上,把自己的业务活动和成长经历展现出来,大家可以毫无障碍地互相交流,彼此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每一位教师都在发展和交流中寻找自己的“短板”和“最近发展点”,并在社区中寻找合作伙伴,尽快形成合作与共享。在发展的过程中,强调基础工作的扎实性和基本业绩的原始积累。其次,在两年一度的骨干教师认定中,将主要采用程序筛选法,对每一位骨干教师的各项业务业绩进行增量统计,业绩增量不足将自动取消骨干教师资格。当前的骨干教师的评选应该是善于发展和不断创新的骨干,不是单纯获奖多少的骨干,因此在这一平台上,更加看重合作、交流、共享和创新。我们所期待的“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就有可能实现。
作者系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
“安全反思日”反思不良驾驶习惯 篇4
“我在驾车过程中会遇见比较急躁的驾驶员,这样对安全驾驶存在隐患”、“我在驾车过程中,碰见过急刹车的驾驶员,容易给后面的车辆造成意外”……在青岛城际快线公司会议室,120余名驾驶员踊跃发言,列出自己在驾车过程中遇见的不良驾驶习惯和自己的不良驾驶习惯。驾驶员王师傅说:“通过这次安全驾驶技术的交流,使我学习到不少东西,也反思自己在安全驾驶中存在一些问题,并在以后的驾车过程中,提醒自己要安全驾驶。”
交运集团青岛至烟台线路优秀驾驶员刘全安全行车120万公里,连续六年未发生任何道路安全责任事故,在交流时,快线公司让他现场说法谈安全驾驶。他说:“我总结了套安全行车办法,一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最近公司的安全措施和近期的道路交通情况,通过广播、新闻、网络,看看自己行车路线的交通状况及天气状况,这样我开起车就心中有数。二是没事的时候,向身边的老驾驶员求经或上网查询,学习老驾驶员的开车经验,慢慢培养自己良好的开车习惯。所以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和学习,才能养成好良好的驾车习惯和心理素质,遇见突发事件的时不紧张,能正确地应对意外事情。”
据交运集团公司青岛城际快线分公司总经理刘春涛介绍,他们公司是青岛市现代化公路客运国有企业,担负着省内主要城市旅客运输任务,每日行程近6万余公里。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营,每天为了保证将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他们每天对客运车辆进行综合性能检测,包括客运车辆是否按规定进行二级维护,车容车貌是否整洁、安全设施装备是否齐全完好等,重点对车辆的制动、转向、传动、灯光、轮胎等进行了全面检查,根除事故隐患。对技术状况差、车容车貌不整等存在问题的车辆杜绝“带病”上路,一律不得参加客运。
一年级新生习惯养成教育教学反思 篇5
集泉小学尚菊花
习惯养成教育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工作,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就我教的学生来讲,我发现学生上课很容易走神,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有些学生甚至一堂课双手始终玩身边可及的东西。我指出了这些问题,他们也虚心接受了,但结果仍是如此。之后我再三反思:我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却没有给予他们正确改正的方法,这不是我作为老师的疏忽吗?于是我利用课间谈话,告诉学生听讲的方法,要求学生把与本课无关的东西放入桌子内,目光必须追随老师,并让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自觉排好路队”、“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教育时,我也总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会怎么样?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当然,在说理中要注意方法,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可结合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游戏。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时,可结合讲“邱少云”的故事;对学生排路队的教育时,可结合一些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的具体事例进行;这样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一寸”、“一尺”和“一拳”。同样,在其他习惯上我也是如此指导,路队、集会要做到三个字“快、静、齐”;走路靠右行;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又如: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呢?削一个苹果给妈妈吃是孝敬,妈妈生日送她礼物是孝敬,其实,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麻烦父母也是孝敬。这样的指导,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对于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的学生,我就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个别学生没做到,就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另外,榜样对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我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大力表扬同学中做得好的,努力锻炼等各方面的榜样。这样,一个人的优点,成为全班的优点;一个人的长处成为全班的长处。经过长期坚持和努力,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样,教师平时的督促就是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平时,在集队、集会中,发现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帮助他纠正。久而久之,使学
生化外来的强制性为内在的自觉行为习惯。
数学解题反思习惯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学习反思;培养;反思习惯;解题反思
数学解题与数学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数学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解题。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强调指出“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就是要善于解题,不仅要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目,而且要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发明创造的题。”可见,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题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形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一直是数学教学活动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多情况下是依靠解题训练来实现的。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主要就是发展数学思维品质的深刻性。而学生常常满足于题目的做法,而不进一步追究为什么这样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获得的知识往往只是表面的、肤浅的。培养反思能力是提高深刻性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因而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那么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呢?
一、解题前认真审题,培养反思能力
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关键词语,以防掉入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对于简单的基本题,只要认真审题,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解题方法。然而对于综合性强或灵活运用知识的题目,审题的要求就相对高了。此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考虑:这个题要求什么?已知什么?已知与未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学过什么?解这样的题目要用到哪些知识?有哪些的常规方法?有没有特殊的方法?等等。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而有条理。即使是学生开始无从下手的问题,但通过参与审题思路的反思讨论,大多数学生也能够清楚困难是什么,如何转化条件,从而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目的。长期坚持,就能养成理清解题思路再实施解题的习惯,而不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解题,从而不断提高解题效率,并且是学生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避免解题过程中的疏漏,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
二、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些问题反思的情境,从而活跃学生的反思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因为设计的问题太难或者太易都会无法让学生的反思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构建一个和谐、信任、民主的课堂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反思活动,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三、注重习题剖析,反思解题过程,优化解题思路,训练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解题的过程永远是探索及纠错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试图解题一步登天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反思解题过程就是指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进行反思,它包括对解题策略选择和运用的成与败两方面反思。学生通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认识在审题时所遇到的困惑以及在解题过程中所走的弯路,通过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反思解题思路和策略的成功之处,分析它们的特点、适用条件,概括出思维规律;比较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技能,积累解题经验,优化解题思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思维的深刻性。
四、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监督,这也是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必须定期就他自己的解题反思过程用日记或者其他形式记录下来。后来的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总之,通过反思可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的思维加以反思,要教会学生反思,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只有学生自己去反思,才能更好地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优化认知结构,提高思维层次,开发智能和潜能,从而举一反三,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真正从题海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徐根海,赵菁蕾.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俞成刚.对高中数学解题反思的几点看法[J].考试周刊,2009(41)。
[3]王玉花.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M].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4]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2002(9)
[5]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6]赵宏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1)
改变学习方式,养成数学反思习惯 篇7
如何让学生走出这种困境?那就是让学习反思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意义:
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最薄弱的环节,教师长期灌输影响了学生反思意识与习惯的形成,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无暇进行深入思考与自我调整。能否进行反思是区分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思维深刻还是思维肤浅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反思能力,必须解放学生头脑和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结果不断地进行回顾、分析、评价和重建。
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是自己思维与学习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它面对的是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者的进步。学习者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修改和提炼自己的策略,以便使学习者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朝着专家的方向获得持续的进步。
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几种方法:
第一,养成在课前预习中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对自己提问题。例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并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在上课听讲中反思的习惯。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以自己的经验或记忆为背景来对知识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只能从表象上对知识进行认识,而不能从本质上加以把握,因此是零散的、肤浅的,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中要积极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引导他们由静听变为主动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听中有思,思中有悟,在听讲中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以向量概念教学为例,学生初次接触向量概念,对向量相关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容易出错,可以引导学生类比物理中的矢量如速度的理解来认识向量,并提出一些反思性问题:向量与数量的区别与联系?单位向量是否唯一?单位向量能否相符?两个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平行向量一定方向相同吗?不相等的向量一定不平行吗?共线向量一定在同一直线上吗?可进一步反思的问题有:为什么要学习向量?向量有何特点?向量能和数量一样进行运算吗?
第三,养成对知识形成过程反思的习惯。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客观知识内化成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将抽象的内化成具体的,可以理解的。内化需要感受、体验、交流和辨析。因此,学习中必须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回顾,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知識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以正、余弦函数图象教学为例,学生已学过直线,抛物线的作图,并对其图象特征有所了解,怎样引导学生从图象特征来加强对图象的理解与把握呢?教师在介绍利用单位圆作出图象后,以 图象为例,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着重讨论一个周期内的图象?②该图象是对称图形吗?其对称中心、对称轴怎样找?③图象按怎样的规律出现?④为了抽象画出图象,关键点有哪些?⑤根据图象说出函数单调性。通过上述讨论,学生对正、余弦函数图象有了较全面了解,对其性质也加深了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知识的形成过程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可以把弥散的经验和结构化程度低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以便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在本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几何和代数是研究数学的两个方面,应懂得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作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第四,养成在解题后反思的习惯。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式、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经验,激活学生解题思维。
例:函数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满足以下条件:
对任意的实数 , ,都有 ;
当 时, ,且 。
求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本题是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抽象函数,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会类比一次函数性质比较顺利地求解。解完题后,笔者趁势问道,回顾解题过程,对于这类抽象函数大家能总结一下解题思路与方法吗?经过交流,大家认为这类问题的解答,依靠于平时扎实的基础知识。如本题可类比联系到一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再加上解题经验的不断积累,如本题中赋值法求解,数学思想的不断培养,如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笔者再进一步问,类比指数函数,幂函数,正、余弦函数,你能拟出一些类似的题目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推广解题结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反思中提升解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