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扶贫工作总结

2024-09-24

年扶贫工作总结(精选8篇)

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1

我县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扶贫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县委十届三次全会和县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和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解决温饱、稳定脱贫、加快致富、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开发方针,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抓好整村推进扶贫、革命老区标准化综合扶贫、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作,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2008年主要工作

(一)县扶贫办认真学习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县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政府全体(扩大)会议及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新发[2008]11文件提出的学习提高、查摆问题、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工作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一是制定实施意见,成立**扶贫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活动;二是结合单位和个人工作实际,认真撰写心得体会,查找单位和个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三是结合部门职能,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加于改进进行认真的讨论和座谈;四是始终坚持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贫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为主题来开展大讨论活动;五是认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办党支部先后深入平掌乡、建兴乡、平甸乡、水塘镇调研,征求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对2008工作完成情况的全面了解,参加座谈的乡村组干部群众达400余人次。

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对扶贫职能进行了一次再认识,对县情、乡情、村情以及民意的认识有了提高,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干事的氛围逐步形成。

(二)做好新化乡新甸村市级标准化综合扶贫项目验收工作

2008年3月13日,市级标准化综合扶贫项目验收组赴**县新化乡新甸村进行检查验收。新化乡新甸村的标准化综合扶贫项目于2007年5月经市扶贫办批准实施,该项目计划总投资84.7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扶持资金60万元;群众自筹(投工投劳折资)24.7万元。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培训等内容。具体包括村庄道路硬化4件6683m2;村组公路3千米;防洪沟渠1.68千米;科技文化活动室4所400m2;安居房1户;支砌挡墙247.4m3;架设铁板桥1座;举办科技培训班15期670人次。整个项目工程于2007年6月开工,2007年12月竣工,完成总资113.58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扶持资金60万元,群众筹集53.58万元),完成计划数84.7万元的134%。检查验收组通过实地检查验证、听取汇报、查阅项目建设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整个项目建设情况,对新化乡党委、政府以及新甸村两委领导班子能够统一思想、步调一致、精心组织、严格程序,强化监督,认真带领广大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按质、超额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表示赞赏,同意按合格工程项目通过验收。

(三)圆满完成2008年省市下达我县47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工作,项目总投资1057.2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05万元(省级420万元、市级28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和自筹352.26万元(每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项目覆盖47个自然村2128户8876人。

全县47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共完成村庄道路47件106073平方米,公厕36座230坑1040平方米,支砌档墙4568立方米,修复村组公路2件1.5公里;架设人畜饮水钢管19.4公里,建水池413立方米,新修三面光沟渠10件4.2公里;架高压电1公里,变压器1台;新建安居房31户2480平方米,改造安居房16户1680平方米;建盖科技文化活动室47所4685平方米,排水沟0.8公里,垃圾投放坑4座,娱乐场所二块1846平方米;种植经济作物1400亩,养殖250头,举办科技培训185期9537人(次)。

(四)实施2008年水塘镇革命老区标准化综合扶贫项目,项目覆盖水塘镇新寨村曼糯,腊哪,官护,杧木树4个小组、130户、570人。项目总投资97.8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60万元、群众自筹(含投工投劳折资)37.8万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科技培训等。现在整个项目工程已完工。

(五)抓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

2007年省级财政投入200万元、市级财政补助9.3万元资金,对我县戛洒镇戛洒村白糯格52户205人和扬武镇丕且莫村45户195人实施易地搬迁建设,此项

目2007年批复,项目工程到2008年完工。现在两个易地搬迁点项目已完工,戛洒镇耀南村上下南恩完成房屋建设52户,建筑面积4358.64平方米;架DN50引水管4100米,安装入户主水管道;修复进村公路6公里,村庄道路硬化3966.9平方米;建盖砖混结构的科技文化活动室2幢160平方米,种植甘蔗600亩,举办科技培训4期660人(次)。扬武镇丕且莫村完成房屋建设45户,建筑面积3735平方米;架通人畜饮水管DN40mm1380米、DN25mm510米,建水池1个80立方米;架设10kv线路2.6公里、220v/380v线路1.5公里,安装变压器1台;铺筑村庄道路主道宽3m长360m一条,宅前道宽1.5m长910m一条;建盖科技文化室1所84平方米,场地一块500平方米;举办科技培训4期500人次。

(六)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争取挂钩扶贫单位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

我办加强与53家市级挂钩单位的联络工作,加强对县级76家挂钩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努力争取今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村挂钩单位的支持,真正实现整村推进,一次脱贫的目标。据统计,2008年市县挂钩单位深入挂钩联系点指导人员共782人,其中:市级312人,县级470人;共争取各方资金628.7万元,其中:部门直接投入222万元,引进资金324.4万元,物资折款82.3万元;引进技术2项,资助学生14人,组织劳务输出240人次;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人员达2184人。通过培训,多数受培训人员基本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使贫困村逐步实现了科技扶贫目标化、科技实施具体化、科技管理制度化、科技推广社会化。

(七)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工作

按照《玉溪市第二轮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玉妇联发[2004]6号)要求,我单位积极协助妇联做好2008年小额信贷扶贫工作。

(八)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

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我办积极与农业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做好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今年把贫困地区的18名农村劳动力送到峨山县高级职业中学进行培训,并实现就业。

(九)抓好省级下达2008年建兴乡帽盒村帽盒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投入该项目财政资金15万元,工程正值建设中,年底前完工。

(十一)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目前,贫困村互助资金100万元已到位,试点项目已经启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山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二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本温饱得到进一步巩固。三是实施扶贫项目,不仅加强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了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思想宗旨,也加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威望,提高和发挥了执政的能力作用。

三、主要做法

(一)各级领导重视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前提。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群众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工作是进村入户的工作,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农民群众,如果没有群众的参与,扶贫项目不可能真正发挥效益。我县在扶贫工作中,非常重视群众参与这一关键问题,群众参与体现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项目建设前,召开群众会议,分析贫困原因,讨论决定建设内容;项目建设中,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建立后续管理办法,由群众管好用好扶贫项目,改变重建轻管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是搞好扶贫工作的保证。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按照省、市批复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实施,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坚持项目到村到户,责任到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推行项目公示公告制,对项目计划安排、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不同阶段,采取公示公告方式,自觉接受监督;严格项目建设验收制,项目完成后,实行乡镇初验、市县全面验收、省抽查验收;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执行云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扶贫资金报帐制,扶贫资金由县级财政扶贫专户拨付项目所在乡镇财政所。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是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推进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面临的困难很多。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域面积广,村组分散,群众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特别是乡村、村组公路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近年来,各级十分重视农民素质培育工作,切实加大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也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民素质仍然偏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意见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扶贫部门的安排部署,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相结合,围绕目标,瞄准对象,坚持方针,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实现突破。

(一)整村推进扶贫是新时期重要的扶贫方式,对有效消除贫困意义重大,明年计划实施40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主要布局在水塘镇、建兴乡、平掌乡、腰街镇。

(二)组织实施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主要在水塘镇、建兴乡。

(三)实施稻田养鱼扶贫项目,该项目覆盖桂山镇、漠沙镇、建兴乡和平掌乡。

(四)完成小额信贷催收任务。

(五)进一步搞好挂钩扶贫单位的联络、协调服务工作。

(六)配合农业、社会保障等部门,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配合科技部门,搞好科技扶贫工作。

(七)加强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内部管理和人员素质提高方面实现新突破。

(八)积极完成县委、政府安排的工作,完成上级扶贫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八年十二月三日

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2

2001年9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郑重宣布, 中国昊华化工 (集团) 总公司替代国家石化局, 作为平山县的重点帮扶单位。昊华领导班子对做好寂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 多次召开公司党委常委会议, 研究部署扶贫大计。公司领导认为, 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中央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平山曾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 仅在解放战争时期, 就有两千多名健儿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饮水思源, 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忘记老区人民, 就意味着背叛!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的昊华总公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扶贫办公室, 配备办公室主任专司其职, 并向该县派出科技副县长。公司领导班子还率班子成员赴该县实地考察, 制订具体帮扶规划;邀请平山县县长参加昊华在河北宣化化工公司召开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 向来自所属50多家企业的100多名总经理、党委书记介绍平山情况, 广泛宣传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各企业负责人在会上纷纷表示, 要把扶贫工作做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动真情, 办实事, 切实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10多年来, 尽管昊华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 总部机构也几经调整, 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始终得到保留, 并且一直由公司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先后向该县相继派出了5名科技副县长。扶贫领导小组始终紧紧“围绕解决和巩固贫困人口温饱”、“切实提高扶贫地区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扶贫工作目标, 每半年深入一次现场, 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指导。

急贫困群众之所急, 倾注真情

2002年, 平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了贫困群众安全过冬, 昊华全系统紧急动员, 为该县深山区的乡亲们捐款。

地处塞外的亏损企业宣化化肥公司接到通知后, 全员行动, 上至八旬的离休干部, 下至20岁的学徒工, 全体党员干部和工资纷纷伸出友谊之手, 踊跃捐款, 不到一天时间, 便募集到1万余元。公司党委宣传部副主任马灵萍又连夜驱车赶到昊华, 把款项上交给总部。局外人哪里知道, 当时的化肥公司已是连续两年亏损, 职工平均工资尚不到500元。他们完全是凭着一颗爱心在无私的帮助老区人民。

在短短的一周内, 昊华总公司终于募集了12万多元。在紧急购置面粉、棉衣被后, 赵军、张登国两位司机师傅又连夜冒着厚达30公分的积雪, 开车赶赴平山, 平时只有6个小时的行程, 这次却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当他们将满载着昊华全系统职工深情厚谊的救济物资送到目的地时, 贫困群众满怀感激之情地说: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地处深山区的乡群众逐步添置了电视机, 由于缺少转播设备, 依赖自家安装的户外天线, 只能收到微弱的信号。2005年, 为了解决偏远山区贫困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昊华又为平山县电视“村村通”工程捐赠5万元。当电视画面传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清晰的画面时, 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乡亲们, 一个个笑逐颜开, 他们普遍感觉到“离首都近了”、“可以直接看到和听到中央的政策”。老乡们的文化生活也从聊天、打牌等传统习俗开始向现代文化娱乐方式转变。

文化扶贫, 是昊华对口帮扶的另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 当昊华领导得知深山区的两所小学为缺少资金而影响“科技兴教”的时候, 当即决定, 向他们赠送价值5万元的电脑、桌椅等办公用品。并随车派去了安装调试员。原先一个个不知“电脑”为何物的山里娃, 终于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武装头脑、启迪心智了。

今年年初, 昊华总部职工又将职工捐助的2.05万元现金赠送给河北省平山县, 帮助100名贫困儿童每人添置一套“爱心小书包”。

走开发式扶贫道路, 拓展经济增长点

2008年以来, 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的部署, 昊华又把平山县所属的塔崖村和北滚龙沟村分别作为对口帮扶单位。

这两个村庄正像他们的村名一样, 塔崖是一个挂在半山腰中的山村;而北滚龙沟村, 到处是涌流的泉水。两个村共同的特点是人均耕地少, 尚不足一亩。北滚龙沟还是《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的所在地。当年抗战, 这张指导抗日根据地革命斗争的报纸就是由聂荣臻元帅签署后由这里发往各地的。学大寨时期, 陈毅元帅曾在这里蹲点劳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都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处处体现出他们对这里的一往深情和帮助老区过上富裕生活的强烈企盼。如何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变老区落后面貌的殷切希望变为现实, 使两个村尽快走上文明富裕的康庄大道, 是昊华总公司领导班子在新时期扶贫工作上思考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008年1月10日至11日, 公司领导冒着三九严寒, 再一次来到两个村进行调研。随同前往的除了公司扶贫办公室主任外, 还有工会、财务部、规划发展部、科技部、人事部负责人。他们和县扶贫办的负责人一起, 分别同两个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座谈, 谋划脱贫致富大计。

这两个村山高、坡陡、土薄, 单纯依靠粮食生产只能满足口粮的需要;由于封山育林, 过去实施的野外放牧牛羊的方式已被取消;青壮年外出打工, 家中老少无人照料, 如何解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大家面前。

“要把传统的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结合起来, 让这两个村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开发项目, 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 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座谈会上, 公司领导当即拍板, 昊华为每个村各投入50万元, 分别建设一座年产1000头生猪规模的养猪场和蘑菇养殖场。说干就干, 养猪场和养殖场分别于当年建成, 次年投产,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 塔崖村抓住猪肉价格上扬这一机遇, 先后出栏两批肉猪, 创造了10万元的利润;北滚龙村利用本村水质好、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从外地引进优质菌种, 大力发展香菇养殖, 以色白、肉嫩、口味鲜美等特点, 一举打入石家庄市等地超市。该村还把野外自然环境下放养土鸡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有效防治了林果树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除增加了土地肥力外, 仅养鸡一项, 每只比笼养的土鸡多赚20元, 且与大宾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更为可喜的是, 上述项目分别为每个村安排了20多名劳动力, 解决了富裕劳力足不出村就可实现就业脱贫的问题。

昊华以开发项目的方式进行扶贫的做法, 得到石家庄市市扶贫办主任张建慧、副主任刘连春的高度评价, 他们指出, 通过因地制宜举办扶贫项目, 可以形成规模效应, 较之对户帮扶抗击风险的能力更强。并表示, 昊华的这一做法, 将在该市其他县 (市) 进行推广。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 昊华把扶贫工作作为为民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 推出系列活动。每逢元旦春节期间, 都要组成慰问组, 亲切慰问扶贫点 (村) 的老党员、特困户, 为他们送去大米、面粉、食油等慰问品及慰问金。建党90周年前夕, 公司领导和员工又前往塔崖村, 与村党支部和党员座谈, 学习老区人民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 勉励他们树立信心, 继续办好绿色养猪、养鸡和室内蘑菇种植等项目, 团结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前, 该县农民群众的温饱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 农村养老保险已经建立。各村都设立了医疗室, 以“新农合”为标志的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建立, 大病统筹基金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家庭因病返贫的现象。村党支部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和电视“村村通”工程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

一如既往地履行社会责任

昊华帮扶革命老区的感人事迹, 多次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的褒奖, 历届省委书记和省长曾多次发来感谢信。今年2月28日, 河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表彰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的决定》, 分别授予在该省定点扶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44个单位“真帮实扶, 情暖燕赵”的匾牌, 昊华总公司的名字跃然榜上。《表彰决定》指出, “长期以来, 各扶贫单位坚持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 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加大帮扶工作力度, 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 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表彰先进, 树立典型, 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决定对在我省贫困地区定点扶贫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央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企业和驻冀解放军、武警部队分别赠授匾牌。”这既是对昊华总公司10多年来扶贫工作做出的充分肯定, 又是对昊华的最大褒奖, 同时也是对该公司扶贫工作的最大鞭策!

在总结昊华第一个10年扶贫工作时, 昊华总公司总经理胡冬晨谈了以下启示。

第一, 思想是先导。平山县环境艰苦, 部分群众过去存有“安于贫困, 温饱及安”的保守心态, “想脱贫盼救济”的依赖心理, 以及“不满足现状, 又害怕风险”的消极情绪。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念武装群众, 强化大家“靠创业振兴, 不苦熬守穷”的进取精神, 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依靠新的理念摆脱贫困。

第二, 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引导贫困村群众在国家和企业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 以市场为导向, 开发当地资源, 发展商品生产, 改善生产条件, 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力, 提高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 组织是保证。抓住党支部这个核心, 才能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 凝聚成奔发展的整体合力。塔崖村党支部“一班人”一度存在畏难情绪。我们通过深入进行科学发展观宣教活动, 强化其带领群众谋发展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 推行村务公开, 加大监督力度;组织走出去, 请进来, 在开拓进取中首先换脑子、壮胆子、阔路子, 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带领群众谋发展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村党支部也连续两年被乡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30年扶贫工作重心演变 篇3

如何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际上一直是我国扶贫政策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虽然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贫困县为扶贫单元的瞄准,2001年开始的以贫困村為扶贫单元的瞄准,到现在,强调的精准扶贫战略,但是不论扶贫瞄准单元如何变化,如何实现针对扶贫对象的瞄准和扶贫资源的有效分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存在低的瞄准率,高的漏出率,甚至出现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挪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和30年前刚刚提出开发式扶贫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这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定的,也是由开发式扶贫面临新挑战决定的,坚持精准扶贫是必然趋势。

国家整体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在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涓流效益和开发式扶贫的瞄准贫困人口,使得减贫的成效较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还面临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和贫富间的差距,增速放缓和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制度性效益产生双重约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使得贫困地区发展路径选择又多了需要考量的因素,发展成本大大提高。这些都给开发式扶贫的实施效果带来了冲击。

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正在导致开发式扶贫的主体缺失。主体的缺失,成为限制到户扶贫政策最终落实和发挥效果的主要结构性障碍,使得真正参与到村级扶贫决策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妇女,容易导致参与不力、监督不力,为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埋下伏笔。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导致扶贫开发所扶持的产业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传统种养业的收益越来越少,各地到户的开发式扶贫仍然以发展农户种养业为主,造成从事扶贫开发所支持的产业活动机会成本远远高于从事其他行业,扶贫开发的扶持难以对农户形成有效的行动推动力。此外,在开发式扶贫资金总量约束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获得资金扶持通常都是年度性或者一次性的,无法提供持续的扶持和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动力。

扶贫资源管理的刚性要求制约地方扶贫创新能力的发挥。扶贫资金专项划拨、严格按照审批使用和管理,使得扶贫资金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资金需求。为了防止县乡两级滥用、挪用扶贫资源,大部分扶贫资金都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到县,县乡两级必须严格按照资金的投向来使用。这虽然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的财务安全,但却限制了县乡两级扶贫工作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对不同贫困特点和问题的能力。全国不同区域在扶贫方式上呈现出一致性的趋势和特点,这显然不符合不同地域间贫困问题差异的现实。

责任编辑 王碧清

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4

一、向本单位和州驻村办负责,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开展农村驻村扶贫工作。

二、加强本单位、州县市相关部门衔接协调,为驻点村争取项目资金,促进驻点村发展。

三、组织工作队员和驻点村干部群众抓好驻点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及社会事业建设。

四、工作组长挂村扶贫,每月到驻点村一次以上。

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协助村第一支书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

二、协助村第一支书做好扶贫村各项扶贫项目建设。

三、完成好工作组长和村第一支书交办的工作任务。

四、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宿村不少于10晚。

工作组学习制度

一、工作组长每月召集工作队员集中学习一次,时间1-2天,有会议记录和学习笔记。

二、组长和第一支书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开展学习,并坚持集中统一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以平时自学为主。

三、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建知识、农村管理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做到结合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

四、坚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针对性的开展学习,认真总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和规律。

工作组财务管理制度

一、村里使用的专项扶贫资金要设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严禁套取、挤占、截留和挪用。

二、对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要定期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接受相关部门的审计、监督和检查。

三、对村里有关日常开支实行“一支笔”签字,开支事项要事先做好预算,并及时汇报,经研究同意后才能开支。

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5

表山乡位于永嘉县西北部山区,是全省100个经济欠发达乡之一,乡政府驻地表山村距县城56.6公里,海拔487米,乡域面积55.1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共1872户,总人口7507人,耕地面积2534亩,其中水田1663亩,旱地871亩,山林6.7万亩,森林覆盖率88%;2008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310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9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633元,由于农民观念陈旧和自然条件恶劣等主客观原因,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574户,计1446人,集中村9个。

一、2009年来的工作总结。一年来,在省、市、县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特别省挂钩单位中天集团的大力帮助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我乡基本生产条件。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绩,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体总结如下:

(一)基础设施大改善。全满完成年初制订的计划项目。

1、表山乡中心村自来水工程于11月4日通过蓄水、通水验收。总投资300多万,现缺口资金达140万。

2、圆满完成周山村的康庄工程。

3、周山村的灾后重建工作:现正在进行投资43万的安臵房---土方工程,年底保证完成安臵房一层。

4、完成张公平、外胡、中岩等三个村自来水工程;麻家溪村桥梁、季家山村道路硬化、碎坑村农田水渠、口上村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5、完成石匣村的三面光工程;完成界岩、麻齐两个点农家乐建设。

(二)效益农业大发展。乡政政府集中力量调整结构,集中资金抓产业,做到立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新建合作社2个:分别为表山乡牛羊合作社、表山乡竹业合作社。新建基地5个:分别为郑顺利牛羊基地、陈炳华牛羊基地、金山降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界岩综合养殖基地、周山杨梅基地。另外发展高山蔬菜基地100亩、田鱼基地150亩、山羊小规模养殖达1000多头、土种鸡养殖5000羽,同时还养蜂、酿农家酒均取得了显著效益。

(三)科技进村大变样。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农民科技素质,是增加我乡经济收入的根本措施之一,为此,乡党委政府把科技扶贫作为本乡扶贫工作中心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农函大等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对村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农业基地负责人、管理人员进行了科技实用技术培训,达500余人次,并外出考察1次,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能力。

(四)第三产业大收入。如果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抓经济,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山多地少的表山乡来说,要实现全面的致富奔小康,并牢牢巩固这一成果是相当艰巨的。为此,乡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上下功夫。我乡鼓励劳务输出达200多人,可增收150万。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培养经纪人2个,可增收50万。

(五)扶贫方式大转变。各村干部群众人心思干,人心思变,思维观念、工作作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由项目资金零星分散向集中使用办大事等转变,避免了资金分散,扶贫效益不高的弊病。(2)由单抓农业生产向抓生产流通转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市场经济迫使乡村干部由过去单纯抓生产向生产、流通两手抓转变,使农副产品按照市场信息行事。

(六)新农村建设有大突破。全乡14个行政村,10个村已获得市级整治合格村,2个市级卫生村,3个市级生态村和4个县级生态村,2个“二星”级新农村,1个“三星”级新农村,今年有4个村申报创建二三级新农村。全乡兴起创建新农村的热潮。

(七)继续做好移民后续工作。今年完成祖婆山村移民交房工作以及个别增加工作。还有做好口上村下山移民前期工作。

二、2010年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0年我乡的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发展二大产业,打造三大基地,实施四项工程。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800元,低收入农户40%以上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条件好的村消除,每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二大产业:即生态旅游业和来料加工业;打造三大基地:即山羊、蜂蜜、农家酒,此谓表山“三宝”。利用丰富自然资源,地广草盛养羊、林密花多养蜂、水好米优酿酒。并且抓住有利优势,提出了“119”富民工作计划,即一个村民养一桶蜂、一只羊、酿一缸酒,均可增收900元;实施四项工程:即表山至潘坑乡联网公路工程、继续做好周山村灾后重建工程、周山等5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继续做好祖婆山、口上村下山移民工程。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乡以建设生态型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通过拓宽门路寻找新的经济增点和扩大规模等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达到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2010年底,预计总人口7596人,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4633元到2010年底达到5200元,特别是年人均收入1500-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40以上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消除部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100%;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90%以上;殡葬改革火化率100%,启动1-2处生态墓区建设,岭表公路视线范围内的坟墓通过迁移、拆除或绿化等治理措施,治理数达到总数的80%以上。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落实责任,细化目标。为了把富民攻坚工作落到实处,年初就列入乡目标岗位责任制,同乡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以明确职责。具体做到四个所有:一是把所有增收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二是把所有驻村干部帮扶结对到村到户;三是把所有重点建设项目同乡领导干部挂钩;四把所有的村干部帮扶到户到人,从而形成“富民攻坚,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全力打造“三宝”。一是山羊养殖:做好品种改良与推广工作,引进四川南江黄羊200头,大力发展小规模养殖户,每户低收入农户增收2000元;二是土蜂养殖:表山乡有2.1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88%,农民有着养蜂的良好传统,且丰富的自然森林资源,为土蜂提供了绿色、纯天然的蜜源,再加上养蜂投入少,风险小,收益高等特点,发展前景良好。我们一边搞科技研究推广,一边引进产业化培育,为形成规模,把表山的蜂蜜真正推向市场,正确引导好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进行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等。乡农技站和表山乡蜜蜂专业合作社对养蜂示范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产业信息服务;三是酿农家酒:鼓励在家农户酿农家酒。预计共有500户酿农家酒,共有3000多缸,预计增收20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

(三)扩大规模、保证增收。

1、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利用高山温度差别和省科技特派员指导技术的优势,大力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努力提高无公害蔬菜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周山大力发展茭白基地200亩。为了确保农户增收,乡农技站对种植户无偿提供优良种子,并进行技术培训和产业信息服务。

2、大力扶植好名特优水果林生产基地:表山乡主要有红柿和东魁杨梅基地。我们主要做好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产品包装、销售等工作。

3、大力扶植发展其他畜禽养殖基地:主要养殖本地鸡为主,另外外胡养殖甲鱼等。

4、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鼓励在家农闲的农民进行来料加工,再培养经纪人2名。

(四)强化培训、鼓励外出。计划培训劳动力150余人,行业涉及服务业,加强与县劳动就业信息和扶贫挂钩企业单位的联络,为他们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

(五)因村、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对各村结合实际发展产业,对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574户低收入农户1446人建立扶贫档案,采取“一户一册一干部”帮扶措施。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解决困难,并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指导:一是对146户335人无劳动弱势群体采取社会保障,生活救济等办法;二是对246户705人在家有劳动对象通过种养殖业,增加收入;三是对182户406人,有活动能力的人鼓励外出经商务工,增加收入。通过分类指导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尽致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六)美化环境、发展旅游。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开发石匣、碎坑、祖婆山等村旅游资源,鼓励农民对自有房子进行改造发展“农家乐”,开设家庭旅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以旅游拉动经济增长。

(七)完善设施、持续发展。做好表山至潘坑乡联网公路工程、继续做好周山村灾后重建工程、周山等5村新农村建设工程;继续做好祖婆山、口上村下山移民工程及其它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发展表山乡打下良好基础。

表山乡人民政府

XX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6

XX年是市委、市政府实施新一轮帮扶工程的第四年。我街道作为与南都市下林村结队的帮扶集团成员单位之一,从两地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以坚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素质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帮扶工作力度,落实帮扶举措,真正做到了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指导到位,达到了帮扶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成效。

一、主要成效

通过上半年的努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快了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当地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村级组织的办公场所进行全面修建,丰富了帮扶内涵,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敦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街道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科室和具体人员,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帮扶机制,做到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同时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帮扶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具体表现,是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的应尽义务。

二是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落实各项帮扶措施。针对当地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品规模有限、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的现状,按照即定帮扶目标,重点抓好产业帮扶,发展当地茶业、板栗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同时大力推进素质帮扶。进一步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直接增加劳务收入。并且及时落实承诺的帮扶资金,确保帮扶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止出现因帮扶资金滞后导致帮扶项目停顿的情况发生。XX年,街道共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同时对实施项目多次通过电话和实地走访进行了解和检查,确保了帮扶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年扶贫工作总结 篇7

变化一:搬迁移民户的生存环境明显改善。移民户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迁到了靠近公路区、靠近乡镇、靠近城区等居住条件很好的地方,交通出行、就学、就医等生存环境得到。

变化二: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三区”群众生存状况调查统计,全县2278户10497人“三区”农户中95%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如今,已搬迁的605户移民依靠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产业,到企业打工,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其年人均增收明显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搬迁户100%实现了脱贫。

变化三:贫困群众劳动素质日益增强。根据移民发展需求,该县通过采取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扶贫、产业扶持等后续扶持措施,全面提升移民劳动素质,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已培训移民298人,实现转移就业126人,自主创业172人。

变化四:党群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移民户搬迁前居住极为分散,山高路远,扶贫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实施移民后,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便捷有效。同时,移民补助资金及各项移民扶贫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让群众体会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党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

变化五:新农村建设得到明显促进。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各移民安置小区不仅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建设目标,而且莒洲、东湖、上湄湘等移民新村已发展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变化六:抗灾减灾的能力明显提升。该县深山区移民较多,住房破旧,有不少还是土坯房,抗灾能力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移民户远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在近几年的暴雨洪涝灾害面前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五年的扶贫移民搬迁实践,我们不仅收获几许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此认识,更加坚定了做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决心与信心。

认识一:下村上户,宣传动员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现移民搬迁,必须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坚持做到“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法规宣传到户,群众疑虑解答到户。

认识二:高位推动,部门协作是全面完成搬迁任务的保证。实施移民扶贫是解决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群众脱贫的一项民生工程.我县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由县长挂帅、18个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全县移民扶贫工作,每年都制定下发了移民扶贫工作年度实施方案,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此项工作。县扶贫办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县财政给予充足的财力保障,五年累计安排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45万元。为增强各级责任感,县乡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移民搬迁纳入县民生工程考核内容,签定责任状。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搬迁安置所在乡镇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从而形成“县级主管、乡镇组织、村级实施、部门支持” 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各项搬迁措施落到实处。

认识三:尊重民意,科学规划是实施移民扶贫工程的关键。在制定全县移民扶贫规划时,我们根据“三区”调查情况,经反复征求村委会和村组干部群众的意见,将全县符合搬迁条件对象按轻重缓急,依次分类排队,制定搬迁规划,规划经县领导审定后上报省市扶贫办审批。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新干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揽。在群众自愿搬迁的基础上,民主选址,科学规划,实现“四结合”:移民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事业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力求安置方式的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

13年免费教育的意义在扶贫 篇8

由公共财政埋单学前一年和高中三年的教育成本,这一方向显然符合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基本要求。为什么是内蒙古、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率先实施免费高中教育?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所在。然而,只要列出广东省教育厅在2015年给出的数据,即广东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5%,就可以知道,在经济发达如广东这样的沿海省份,通过家庭供给,高中的入学率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准,无需国家力量的介入。相反,在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高中毛入学率还在85%左右,有些省份甚至更低。所以,选择在西部省份进行免费高中教育普及,主要目的还在于扶贫。事实上,人口稀少的青海省也提出了在全省推进困难家庭15年免费教育的计划。青海省教育工作会议就在近日提出,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青海省内五个藏族自治州、一个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所有学生,以及西宁市、海东市的贫困家庭学生将享受15年免费教育,“十三五”末前将覆盖全省。

从地区差异来看,西部省份普及高中免费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扶贫,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扶贫政策的实施足以形成深远影响。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人口红利消失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形势。一定程度上,产业升级的客观原因就在于人口红利消失,反过来,产业结构升级要想真正落地,人口素质的提升是最关键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国将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上述政策建立在中国不断加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背景之下,可以说,“中国制造2015”这样的制造业大升级任务要完成,优质的职业人才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以世界顶尖的德国制造业为例,之所以德国在8000万人口的规模下,发展出以制造业为主的2300个名牌,使“德国制造”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关键原因恰恰是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政府就不断加强对应用技术学校的投入。

今天的中国,从内蒙古、陕西、青海普及高中免费教育开始,扫除教育贫困的同时,也会为中国制造的崛起提供强力支持。对此,尽管政策本身的普及需要做更多的公共讨论,但在总体上,教育扶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关乎产业结构的转型,如何让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能够各行其道,这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参与讨論者都需要拥有的视野和考量。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救助供养为特困人员撑起生活保护伞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共鸣。这一意见的出台,对推动相关方面继续做实做好相关工作,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对广大特困人员解决生活难题、提供生活保障,是一个重要福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人员特别是特困人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同时,特困人员不仅农村有,城镇也存在。紧紧盯住这些特殊困难群体,下大力气解决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不仅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为解决贫困群众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不过,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特别是要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实现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困难不少。当前,很多地方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就是资金缺口及救助供养的长效机制问题。此次意见进一步规范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制度内容,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在资金保障上也明确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政府统筹安排资金,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努力让这些措施贯彻执行到位,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落实到位的关键。

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更映照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意见精神要求,千方百计引入社会力量,下大力气共同发力做好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工作,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上一篇:初中物理知识顺口溜口诀总结记忆下一篇:手风琴的魔力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