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通用12篇)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1
XX村2015年扶贫攻坚计划
我村结合《XX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每年递减10%,2020年达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帮助贫困对象找到新的产业转型思路,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村扶贫攻坚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更好的帮助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特制定了2015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
XX村把“一升一降”目标作为扶贫攻坚方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升扶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一、工作目标
我村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发挥扶贫资金效益和辐射功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通过综合采取特色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互助资金帮扶、合作社带动帮扶、保障帮扶等帮扶措施,确保到2015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确实让扶贫政策改变贫困户的贫困现状。
二、基本任务
对全村XX户XX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联系人”等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等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力争2015年内成立一个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生猪合作社带动村民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年内XX人脱贫致富。
三、帮扶措施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经济果园:组织贫困户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技术培训班或向有关部门申请组织技术人员上门实地指导樱嘴桃种植技术,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产业转型,引导部分有条件村民连片先行试种,实现脱贫致富。
(2)蔬菜种植:举办蔬菜种植相关技术培训班,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群众进行蔬菜种植,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3)劳务输出:积极联系当地企业或与周边县市企业加强联系,帮助贫困户均输出劳动力。
(4)养殖业帮扶:利用我村现有几个养殖厂为基础,建立帮扶措施,从技术上,资金上,政策扶持上给予帮助,真正让村民从养殖业走向致富路。
(5)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贫困户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难发展、路难通、水难饮问题。
(三)积极提供互助资金帮扶
创新扶贫模式,对重点贫困户的贫困人口给予资金信贷扶持,有效缓解贫困村、贫困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社和新型农民,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推动合作社带动帮扶
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贫困户以土地、山林、草地、水域、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争取一定的贷款贴息或产业资金扶持。通过示范带动,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五)有力确保保障帮扶
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做好“一对
一、全覆盖”的帮建工作,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工作要求
实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突出扶持重点,划定贫困群体、制订具体帮扶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扶持效果。我们当务之急是要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抓好三个工作环节:
一是把扶贫对象弄准确。首先是由各村小组召开户主会会议,按上级文件要求,重新评定贫困人口。其次是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骤,把各地扶贫对象户和农村低保户平稳、准确地识别出来。然后将识别出来的扶贫对象户和低保户,建立规范的档案。
二是把扶持措施搞对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把帮扶责任落到位。以“三送”平台为载体,实现对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为每户帮扶对象指定一名党员干部作为帮扶责任人,并将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作为明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帮扶责任人和帮扶实施情况建立电子档案,以便随时查询。参与帮扶工作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效率工作、高质量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定期督查通报情况,对在帮扶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帮扶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2
■全省21个市 (州) 和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农 (牧) 业局负责人及四川省农业厅有关单位负责人共计150余人参加了会议。阿坝、苍溪、美姑、兴文4个县分别就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作了交流发言。四川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任永昌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充分肯定了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分析了新时期农业产业扶贫的重大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并对下一步全省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强化工作保障, 扎实开展农业产业扶贫工作。 (四川省农业厅计财处)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3
总的来说,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措施有力、亮点突出、成效明显。
○ 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各地、各帮扶单位把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作为工作重点,一户一法、对症下药,大幅提高了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至2015年底,帮扶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比帮扶前增长3.6倍,达到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比规定的45%超出24个百分点,90.6万人如期实现脱贫。
○ 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各地、各帮扶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至2015年底,257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平均1.14万元提高到10.2万元,实现了“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元”的目标。贫困村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5元,比规定的60%超出30个百分点。
○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年共完成贫困村农田灌溉水渠建设21892公里,村道硬底化12273公里,解决了6601宗农户饮水安全问题,新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5695项,村卫生室覆盖比例达到99%,贫困村100%建有公厕。累计搬迁安置“两不具备”(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2600个、38442户、16.8万多人,完成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50681户,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 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各地、各帮扶单位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底线民生,不折不扣将扶贫开发与落实民生保障政策相结合,实现民生“兜底”。贫困村内符合“低保”、“五保”条件的贫困户100%纳入保障,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贫困户适龄子女“普九”入学率达到95%以上,考上高中(中专)和高等院校的贫困户子女没有出现因贫辍学现象。
○ 贫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
重点帮扶村党组织运转比较规范,组织阵地基本实现“五有”(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公示栏、有工作制度),村“两委”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步提高,班子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进一步提升。
○ 民意测评帮扶双方满意率高。
群众对驻村干部工作、贫困户增收、村集体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帮扶单位工作表现等5个指标的综合测评满意度达到99.98%;帮扶方对被帮扶地党委、政府支持配合、村“两委”班子团结、镇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当地落实有关保障政策、群众自主脱贫5个指标的综合测评满意度达到99.99 %。
在3年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过程中,全省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吃苦、勤于工作、甘于奉献、事迹感人、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调动各地、各有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打赢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战,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对2013-2015年为全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省纪委扶贫工作组等746个单位、何荣辉等1198名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4
二O一O年上半年帮村扶贫工作总结
县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2010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县帮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在武家河乡王家窑村继续围绕“兴科技、重教育、调结构、修梯田、建农路、抓劳务、强党建”开展帮扶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年初,结合帮扶村的实际情况,专门制定了年度帮扶工作计划,同时派2名工作人员住帮扶村蹲点,具体开展帮扶工作,从而加大了与村党支部及村干部的沟通交流,掌握帮扶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2、开展春节慰问。春节前夕,我局深入武家河乡王家窑村开展了春节慰问,了解了五保户、特困家庭在春节期间的住房、穿衣、吃饭和御寒情况,为他们送去了大米15袋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及新春祝福。同时,走访慰问了3户困难党员家庭。
3、帮扶春耕生产。春耕期间,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王家窑村认真开展了春耕生产帮扶工作。针对帮扶村的春耕生产基本情况,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思路,与乡村班子协调沟通,结合旱作农业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地膜洋芋为主的春耕帮扶工作计划,并给5户家庭情况特别贫困的群众送去了90公斤地膜和500斤化肥,保证了困 难群众正常的春耕生产。
4、帮建村组公路。去冬今春,该村在整修村级农路时,由于资金短缺,工程进展缓慢,我局在了解到情况后,及时筹集资金2000元,用于3条6公里农路的整修。
下半年,我局将按照县扶贫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巩固“四联四促”活动成果,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进一步细化帮扶内容和落实帮扶措施,扎实有效地促进各项帮扶工作,从而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的。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5
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
(2015-2019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鄂发〔2015〕19号)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以扶贫开发重点县(村)薄弱学校为主攻方向,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人口为主要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为延伸,坚持“精准扶贫,教育先行;教育扶贫,育人为本”,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优势,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遍及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温暖每一户家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能力,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脱贫为要。将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通过帮扶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和就业创业,带动贫困人口的素质提升,助推贫困地区整体脱贫。
——全面覆盖,精准施策。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构建到学校、到教师、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因地制宜,因校谋划,因生施策,确保扶持到校、资助到生。
——项目支撑,改革驱动。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加大教育政策和项目的整合力度,采取超常规的改革举措,向贫困对象精准发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激发贫困家庭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级联动,协力推进。坚持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抓落实,建立省、市(州)、县(市)、乡(镇)、学校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格局。
(三)范围对象
按照“全面支持,不落一县;重点建设,不落一校;对口帮扶,不落一户;困难资助,不落一生”的工作要求,全省教育精准扶贫的范围对象为: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初中592所、小学2252所、教学点1017个)、34所中等职业学校、79所普通高中;76.6万贫困家庭学龄人口。
(四)工作目标
——学龄人口全部入学。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困难学生全程资助。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
——薄弱学校全面达标。完成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任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支持34所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标准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将贫困县(村)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轮训一遍,共完成26.3万人次培训任务,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智力扶持全力支撑。采取对口帮扶和阶梯帮扶的方式,推动高校与37个贫困县建立帮扶关系,在人才培养、区域规划、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撑。
——均衡发展全数实现。巩固提高18个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未接受国家验收的19个县(市)到2018年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二、重点项目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龄孩子在优先享受现行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资助。学前教育阶段,按每生每年1000
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费、课本费全免,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按每生每年25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费全免,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高等教育阶段,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高校内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大学生。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引导各地设立特困学生救助基金,采取优惠政策叠加的方式,加大对特困学生的救助力度。
(二)优质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人才。实施优质高中招收农村学生计划,各地要安排更多的优质高中分配生名额,招收贫困地区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和贫困家庭学生。加大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湖北的实施力度,中央部门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安排湖北的部分招生名额,全部面向国家贫困县;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参照自主招生办法重点招收农村学生;省属重点院校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个计划,面向贫困县招收农村学生。实行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
(三)特殊群体全面关爱
落实《湖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37个贫困县特殊教育学校和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建立40个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配齐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和康复训练。加强特殊教育经费保障,义务教育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6年达到6000元,以后逐步提高。
对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支持37个贫困县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开设亲情电话,聘请“代理(爱心)妈妈”,招募志愿者,进行“生活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对社会效益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省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和奖励。
坚持“两为主”方针,将贫困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面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与同城学生在收费、资助、学籍异动、入队入团、评优表彰及参与各种活动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随迁子女异地升学考试政策,在我省各地初、高中就读并获得统一学籍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参加中、高考,享受当地户籍考生同等待遇。
(四)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5年规划,将贫困县(村)所在学校全部纳入“全面改薄”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范围,优先安排建设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分项、分校推进”的原则,确保贫困县(村)所有学校校舍、教育装备、图书、生活设施
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到2018年共完成3861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任务,其中2015年1569 校次、2016年1516校次、2017年1447校次、2018年1556校次。
统筹实施普通高中改造项目,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每年重点改造16所左右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着力加强薄弱高中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场地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
(五)扩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
应对新的人口政策,建立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大力推进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集中建设资金,重点向37个贫困县倾斜,向贫困村所在乡镇倾斜,实现贫困县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全覆盖。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行政村延伸,支持县乡两级在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现有富余的校舍新建、改扩建一批附属幼儿园,逐步实现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到2019年,共完成945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任务,其中2015年223所、2016年210所、2017年171所、2018年171所、2019年170所。
(六)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
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探索建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乡村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重点为村小学和教学点培养全科教师;省属普通高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从2015年开始,“国培”“省培”项目重点向贫困县倾斜,培训经费70%以上用于乡 — 6 —
村教师,实现贫困县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全覆盖,其中2015年43288人次、2016年43540人次、2017年42754人次、2018年70365人次、2019年59217人次。将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4300余名教师,全部纳入省免费培训计划,其中2016年培训1760人、2017年培训1760人、2018年培训850人。
(七)贫困地区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支持贫困县每县重点建设1所标准化的中等职业学校。从2016年起,对34个有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县每县投入10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学校基础能力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支持职业院校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每年从贫困县招收初中毕业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学费、生活费全免的职业教育,优先安排就业;学生毕业后若继续就读高等职业院校,仍可享受免学费政策。
(八)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以贫困人口为重点,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发挥涉农院校的优势和作用,构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培训体系,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其中,对在家务农的群众就地就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转移就业和劳务品牌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开展
创业技能培训,使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在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公益性改革试点,重点面向农村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民试行免费学历教育。
(九)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
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建立贫困家庭毕业生“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点对点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对高校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到省内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支持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办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高校,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十)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扶贫”,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巩固提升贫困地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逐步扩大“在线课堂”开设规模,让贫困地区孩子“同在蓝天 — 8 —
下,共享优质资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网络学校,采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光盘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学点开齐开足课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18年,全省3973个农村教学点实现与省级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其中2016年1986个、2017年1192个、2018年795个。
三、改革举措
(一)推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切实加大教育精准扶贫投入,坚持向贫困县倾斜,向贫困学校倾斜,向贫困学生倾斜。强化县级统筹功能,坚持以县为主统筹使用教育扶贫资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向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对各类捐赠给教育的资金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实行“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完善教育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分配、使用、立项、审批、实施、绩效评价等具体操作规程以及公示公告制度,健全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察等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二)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农村教师管理体制。扩大贫困县教师补充比例,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各渠道新招录教师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需求;综合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方式为乡村学校配备教师。扩大教师交流比例,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通过托管、合作等方式建立共同
体,推动优质师资团队化交流。扩大贫困县教师职称中高级岗位比例,在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等评选中,将乡村教师予以单列。乡村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不作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也不需要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水平能力测试。扩大教师关爱渠道,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农村骨干教师补助政策,“湖北省乡村教师关爱基金”和“湖北省乡村教师奖励基金”向贫困县教师倾斜。
(三)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以“均衡、优质、共享、共进”为主题,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探索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教学联盟等多种办学模式,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以城带乡的形式,创建一批城乡一体先行区、优质资源富集区、改革创新先导区,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湖北医药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设有医药专业的院校,面向贫困地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关注贫困地区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探索分层教学、走教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改革,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探索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探索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采取“手拉手”和“一对一”等帮扶措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 10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和展示活动,让有特长、有潜质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上进的动力。通过心理咨询和交流,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变得阳光快乐。
(五)推进扶贫机制改革
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构建全方位结对帮扶体系。推进学前教育结对帮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城区公办幼儿园、优质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市(州)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辖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组织乡镇中心学校对口帮扶所在乡镇村小学、教学点。推进普通高中结对帮扶,省教育厅统筹安排优质高中对口帮扶贫困县普通高中。推进职业教育结对帮扶,采取“1+1+1”形式,遴选1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和1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帮扶1所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等教育结对帮扶,采取“1+1”形式,组织1所本科高校对口支援1个贫困县。
(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注重扶贫成效,引导精准施策,促进真抓实干。建立教育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从贫困学生入学、特殊群体关爱、乡村教师培养、薄弱学校改造、职业技能培训等维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和权
重,严格规范考核程序和方式,合理利用考核评价结果。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教育扶贫工作成效。开展贫困家庭满意度、特殊群体学生满意度调查。有关考核、评价、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与项目申报、资金安排及评先评优等挂钩。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省级统筹、市(州)协调、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省教育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厅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市(州)、相关处室联系贫困县的联系点制度。市、县教育局都要成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教育扶贫工作责任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教育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完善配套政策,形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包保责任
按照军事化管理的要求,县(市、区)、乡镇、学校、班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包保责任制。各县(市、区)实施“一校一对策、一生一责任人”的帮扶机制,县级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对口帮扶乡镇、乡镇中心学校负责人对口帮扶学校、学校负责人对口帮扶班级、班级科任老师对口帮扶学生。通过层层包干,确保每所薄弱学校有扶贫联系人、每个贫困家庭学生有帮 — 12 —
扶责任人,定点跟踪,精准帮扶,一包到底。
(三)强化挂图作战
按照“县为单位、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摸清底数、瞄准对象,构建覆盖贫困地区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明确对每所薄弱学校、每个贫困家庭学龄人口帮扶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责任。以此为基础,绘制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书和作战图,按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实行动态销号。
(四)强化县抓落实
县级是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改革举措、保障措施和责任分工,将包保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帮扶对象落实到具体学生、建设项目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要将教育精准扶贫纳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在政策上重点支持、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重点帮扶、工作上重点推进。要建立到校到人的精准扶贫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平台,详细清查办学条件现状,核实办学条件缺口,实施清单式管理,确保数据准确、管理规范。要建立健全教育精准扶贫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五)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县级自查、市(州)复查、省级抽查”的教育精准扶贫检查制度,重点检查资金使用、项目进展、工程质量、工
作成效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乡镇自查的基础上,每年对所有学校、所有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建立检查报告制度;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在县级自查的基础上,每年对所辖县(市)进行全面复查。省教育厅根据市(州)复查情况,采取派出检查组、聘请第三方机构等方式进行抽查,建立通报、约谈、督办、联动机制,合理使用抽查结果。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当地媒体、部门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教育扶贫资金安排、工作进展等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套取骗取或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严肃依法依规处理。
(六)强化舆论宣传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办〔〕6号)精神,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实施信息致富工程,引导带动我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利用信息化手段脱贫致富,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确
保墨胶管区贫困户100%参与农村基本医疗合作
积极与当地居委会联系,调查贫困户的医疗合作保险参保情况,完成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二、组建乡情网,以信息带动贫困户发展经济,稳步脱贫
(一)目前**农村信息化现状
我区完成了“电话村村通”工程目标,完成了100%乡(镇)和80%行政村通宽带互联网工程目标。电话、手机和宽带互联网在农村地区普及率大幅提升。专业户、协会和科技示范户纷纷利用信息与外界沟通联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区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其中**电(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信帮扶单位墨胶管区有905户村民,人口达5800人;农村贫困人口217人,共59户,占墨胶人口的3.74%,而且在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中,装不起电话、买不起手机和电脑等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信息受阻,农民难于脱贫。
(二)、指导思想
1、通过政策帮扶的方式,用2-3年时间,帮助墨胶地区以及其贫困户解决通讯难问题,尽力满足贫困农民在日常生活、就业、创业中的信息服务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技能培训,传播先进文化,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贫困农民利用信息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经济发展,利用信息帮扶措施,确保实现80%贫困户稳定脱贫。
2、保证农村电话网络安全畅通,争取公安部门协助,开展打击偷盗电缆专项工作,保障电信设施安全畅通。采取灵活措施,推动农村电话普及。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符合农民群众需求的多种资费优惠和补贴办法,组建乡情网,让农民装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大力开展网络建设及优化工作,在建设中积极争取村委会协助,解决基站用地问题,降低占地补偿金额;在网络优化中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消除信号盲点,提高信号覆盖水平。
3、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信息田园服务站
围绕农村区域信息化需求,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协助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网延伸到乡镇农村,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二是建设农业服务平台,在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方面引导农民群众,促进农业资源开发。三是引导农村用户进入信息化。为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使用互联网,电信部门还将联合农业和科技部门,每年免费培训农村电脑和信息应用操作人才。
4、积极向省市公司争取资金投入,确保网络建设和业务推广的顺利实施。
(三)、总体目标
按照“信息扶贫、电信先行、宽带进村、电话入户、共同致富”的农村通信发展方针,用3年时间,建设好天翼乡情电话网、互联网、农村信息田园服务网,使我区农村地区通信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7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 Frastructure) 的成果, 简称“中国知网” (CNKI) 。CNKI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一, 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提供CNKI源数据库、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献总量多, 覆盖面大, 类型多样, 因此本文选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来源, 分析1996~2015年近20年我国空心村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农村人口非农转移与就业增多,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越来越多的农民远离村庄, 空心村应运而生。因此, “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也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空心村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空心村现状调查, 潜力评价和整治模式研究, 对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 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空心村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改革开放迎来第一个10年的同时, 废弃宅基地逐渐在农村零星出现, 最早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是河北省清河县土地管理局的杜新月和万力, 在中国土地上发表的“‘填空挖潜’消灭空心村”和“我们是如何控制‘空心村’的”, 文中对河北省存在的空心村问题以及如何控制、消除等方面做了些探讨。九十年代末, 以张昭等人为代表, 他们分别就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空心村研究的意义及空心村成因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随后大量学者开始关注空心村现象, 空心村界定、空心村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空心村治理对策以及空心村治理存在的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也有学者对空心村整治后土壤质量做了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近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篇名含“空心村”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以图表和数据反映我国近20年空心村研究的相关特点, 以期更好的推动空心村研究, 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思考。
2空心村文献分析统计
2.1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一般而言, 论文的产出量及年份分布、学科分布、层次分布等等基本可以反映我国学者科学研究的水平、发展速度及基本趋势。检索篇名含有“空心村”的相关文献, 共检索得到报纸和相关论文共计738篇, 文献的分布数量, 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以“空心村”作为篇名的文献, 1996~2002的7年里, 仅有33篇, 占文献总数的4.47%, 平均每年不足5篇, 自2003年开始, 空心村相关的研究逐渐展开, 研究进入了快车道, 并在2009年迎来了一个研究高峰, 文献总数达到了87篇, 其中论文43篇, 报纸44篇, 2009年度的文献就占到总文献数量的11.79%, 2003~2009七年间文献占到文献总数的46.88%。2010年文献总量数量明显下降, 约为2009年的一半左右。2005左右。明显年间报纸数据高于论文数量, 自2010年以后论文数量明显高于报纸数量。从2010文数量明显近六年时间, 报纸和论文数量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后三年明显高于前三年。
2.2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文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与学术影响力是成正比的。被引用次数多, 即说明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大, 即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近20年来,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 篇名含“空心村”的研究共有738条文献记录。将其按照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在此参照构成核心期刊的一个必要条件, 即引用次数至少不低于20次。表1即给出了空心村篇名研究被引用20次以上的期刊论文。
从表1可以看出, 1996~2015年被引用20次以上的论文共计23篇。通过对被引论文研究内容简要分析, 可知论文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空心村的成因、现状及治理、空心村整治方法、空心村潜力调查以及与空心村整治相关政策研究。其中空心村的成因、现状及治理的有13篇, 占到56.6%;空心村整治规划设计及模式的研究有3篇, 占到13.0%;空心村整治相关制度、政策以及农民意愿的有7篇, 占到30.4%。从发表时间看, 高引用频次的论文主要出现在2000前后以及2005~2010年的时间区段中, 从发表期刊看, 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地理学报期刊相比较多。从核心论文看, 23中有15篇为核心论文, 约占到65%, 学位论文1篇, 非核心期刊7篇。
2.3会议论文分析
会议论文是在会议等正式场合宣读首次发表的论文。数据表明 (图2) 从1996年出现空心村相关研究到2002年, 未发表相关会议论文, 2003年第一次以会议论文形式发表, 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发表题为《平原地区“空心村”治理——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的论文标志着与空心村专题研究相关的全国会议拉开序幕。2007、2008年分别有3篇会议论文发表, 也是会议论文发表的数量最多的年份, 表明自2006~2009年空心村研究进入了热点研究领域。2014年没有查到发表的会议论文, 可能是由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 针对土地资源以及空心村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 空心村的研究热潮逐渐降温, 2015年仅发表1篇会议论文, 可能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后, 土地政策也有小幅变化, 空心村的研究再次被重视, 形成一种类似波浪式前进的状态。
2.4学位论文分析
学位论文研究是较为系统的开展科学研究的有效例证。图3显示, 2007年之前, 包含2007年都没有发表过与空心村研究相关的学位论文, 从2008年开始陆续开展了空心村专题研究, 在2013年发表的学位论文达到了7篇, 达到了最高峰, 2014年有所降低, 2015年有所反弹。相比2013年之前, 2014年前后三年学位论文数量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但总体上研究人员较少。
2.5核心作者论文
核心作者论文的研究方向也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学科的研究重点。选取近20年发表论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来分析, 结果表明 (表2) , 篇名含有“空心村”的作者累计发表论文数量超过4篇的只有2位。分别是李长印和沈斌莉两位研究人员。虽然发表论文次数相对较多, 但是论文的下载频次, 以及被引次数都非常低, 可见其论文影响力较小。发表论文数量3篇的有6位作者,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研究员论文的累计下载次数最多, 达到10687次, 被引次数多达316次, 其论文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他作者论文的下载次数相对较低, 被引次数也较低。发表论文数量2篇的有7位作者, 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陈玉福研究员论文累计下载次数相对最多, 达到了6890次, 被引用次数多达219次。其他作者论文下载次数和被引次数相对较小, 其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核心作者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陈玉福研究员随在的团队在空心村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
2.6论文第一单位所在省份
近20年的发表篇名含“空心村”的论文数量显示, 其数量在2篇及以上的论文的单位总共有40家, 同一单位发表论文最多的是中国农业大学, 近20年间发表了9篇文章, 其次是河南大学发表了7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6篇, 其他单位发表数量见下表。其中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省是河南省, 共有8家单位发表29篇文章;其次是北京市, 有5家单位共发表24篇文章, 浙江省位于第三, 有5家单位共发表14篇文章。由此可知河南省空心村研究开展的工作最多, 且研究范围广, 取得的成果较多。河南省的8家单位中有5家为河南省国土资源系统, 包括国土资源厅和4个地级国土资源局, 其余3家为河南大学机构。由此可知空心村相关研究和实践在河南省开展和落实的较好。而北京市的科研机构开展的空心村研究的较为深入, 且多是在全国范围上开展的。
2.7核心机构论文
通过统计近20年发表论文的第一单位, 表明发表论文数量前三位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平均引用次数和平均下载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河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核心及以上期刊比例最高的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由此可知, 尽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是最多, 但质量相对最高。
3讨论
空心村问题出现初期的研究内容较少, 大多为报纸报道空心村形成原因, 以及空心村问题普遍性, 后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进而开展相关研究。当前关于空心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心村的形成和治理方面, 尤其是空心村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空心村治理对策等, 这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从研究深度上看, 大多表现在宏观层面, 以提供空心村治理模式为热点。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 空心村系统性研究不足。研究较为深入的主要是土地利用问题, 而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空心村的全貌剖析的比较少。空心村的出现更多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定时期出现的产物, 并非仅仅是土地利用的问题。因此, 空心村理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多学科背景学者的深入研究, 采用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进一步探究空心村问题是空心村研究的下一步重点。
其次, 对空心村整治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往空心村整治的研究主要是旧村的拆除和新农村建设, 在整治过程中没有对土体进行有机重构, 所谓土体有机重构就是对整治土地进行力学、颗粒组成、土体剖面、生物化学以及营养保障的需求进行重构。从而达到土地服务于土体承载的一切生命与非生命体。空心村的治理直接关系中国未来农村的命运, 因此, 我们不仅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其基本规律, 更要从微观层面对空心村进行分类研究, 了解不同类型空心村整治的特点和方法。中国农村千差万别, 各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背景迥异, 在这种情况下, 空心村整治研究的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不同类型空心村的微观层面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反映出空心村的形成机制、社会影响、整治方向、治理方式等, 可以作为空心村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手段。
最后, 研究表明, 我国空心村治理工作主要是由国土资源部门来实施, 没有有效的采取市场机制是导致空心村实施进度缓慢, 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国外的空心村治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企业主导, 在空心村整治过程由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 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和调控机制。由企业推动我国空心村整治进程, 必将一个个空心村变成各富特色的美丽乡村。
4结论
第一, 我国空心村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方向较为单一, 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全面。近20年来我国空心村相关研究的论文发表呈现前期波动增长后期基本稳定的趋势。
第二, 我国空心村研究多停留在认识现象和工程措施, 较深层次探究较少, 对于整治模式和利用方式研究较少。
第三, 我国开展空心村研究的论文多出现在基层土地整治工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方面,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针对空心村的研究较少。
第四, 我国空心村研究机构高度分散和相对集中的非均衡性分布特征, 开展空心村研究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河南省, 其次是北京市和浙江省。
摘要:从具有重要学术影响论文排名、研究方向、核心机构等角度, 对1996~2015年间中国知网学术资源总库中有关空心村研究的毕业论文、期刊论文、报纸文章等共计738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表明: (1) 近20年来我国空心村相关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快速增长的趋势。 (2) 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空心村形成的原因、整治对策, 空心村整治设计及治理模式, 以及涉及空心村整治的相关制度几个方面, 空心村整治研究要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 在整治过程中更要注重土体有机重构。 (3) 研究机构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集中的非均衡性分布特征。 (4) 我国空心村问题研究正处于发展的起步和加速阶段, 随着国际化越来越快的步伐, 我国空心村问题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研究将逐渐深化和加强。
集群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扶贫开发 篇8
丰顺县积极引导帮扶单位加大力度筹集资金,针对缺乏发展集体经济条件的重点帮扶村,以帮扶村为单位,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或其他企业,采取“企业运作、政府监督、村委入股、保本分红”的方式,保障帮扶村集体经济零风险增收。
至目前,已有67个帮扶单位(村)筹资3933万元,以帮扶村的名义按10万至110万元不等的额度入股丰顺县投资管理公司,每年可获得占投资额10%的分红受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保障了重点帮扶村实现稳定增收。到2015年第三季度,70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447.3万元,村均6.39万元。
集群村位于丰顺县潘田镇东部,下辖 33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064 人。自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以来,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自筹与发动社会力量等方式,共投入976.7万元对丰顺县潘田镇集群村进行帮扶,着重突出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等项目,有效改善了该村的发展环境,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自2013年对口帮扶集群村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对全村的荒山、荒坡、土壤、河流等资源进行了认真清理,并多次召集村民代表共同探讨集群村农业生产经营类项目的发展方向。经过充分调研,决定集群村发展红肉蜜柚种植、优质大米种植及黄牛养殖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优质蜜柚种苗、肥料、提供育苗补助及相关种植技能培训等,共带动贫困户91户,非贫困户41户,种植面积达201.4亩。通过农业技能培训种植户掌握了种植技术,经过科学管理蜜柚长势喜人,按照果树生长周期2016年底将有第一批蜜柚收成。据初步估计,集群村红肉蜜柚年产量将达80万公斤以上,年产值达720万元。届时广州市教育局将启动跟踪帮扶机制,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努力打造集群村绿色品牌,牵头帮助集群村红肉蜜柚拓宽销路,以达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的良好效果。
广州市教育局投入资金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广8优”系列优质水稻种子并提供肥料及技术指导,合共带动农户169户,其中贫困户88户,种植面积达300亩以上。广州市教育局还以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动各局属单位进行认购的方式进行销售。2015年7月,与村委会、合作社签订三方购销协议,充分发动全教育系统力量,向合作社收购集群村优质晚造米。在所得利润中,合作社将以0.8元/斤返还村委会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4万元以上的收入,贫困户家庭农业生产收入也得到明显提高。
集群村集北自然村投影面积约3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牧草资源极为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帮村扶户”,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富裕为目的,帮助集群村委会扶持本村有养牛经验的贫困户完善养牛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黄牛养殖规模,使集群村村集体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自2013年12月底集群养牛场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广州市教育局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至今,集群养牛场黄牛数量已达一百余头,养牛户年收益达5万元以上,该项目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5万元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还投入资金50万元到丰顺县白盆铺水电站,每年12月份按照10%利润返还给集群村村委会,为集群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收入。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9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扶贫工程的实施,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司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
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实施方案》的重大意义,扶贫工作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任务为重点,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周密安排,结合实际,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和富有成效的扶贫工作。
二、工作内容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与部署,我司承担对我区坡心镇上吴村委会扶贫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为切实做好工作,确保完成任务,今年要具体落实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资助特困儿童上学活动,发动粮食系统全体职工积极认捐认助,已认助资金5000元。公司领导“一帮一”结对帮扶,还积极与本村外出企业家联系,已落实两位企业家“二帮一”结对帮扶,确保贫困儿童不失学辍学。
(2)积极帮助本村开展农业开发。目前已种下马铃薯一百多亩。(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还发动我区粮食系统下岗职工,现已成为我区龙头企业—粮丰园食品有限公司老板刘培务,计划上三百亩良种番薯基地。发动本村外出老板上三百亩番薯基地,土地已有规划,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3)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与劳动保障部门保持协调沟通,做好贫困家庭子女入读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积极开展对农村贫困户进行种养技术的培训,让贫困户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扩大产业化扶贫覆盖面,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4)乡风文明建设。围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加强村级组织和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素质,改变精神面貌。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倡导讲文明、讲礼貌、勤劳守法致富,大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学文化、学技术的浓厚氛围;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广大群众争当新型农民、文明家庭;广泛推行村务公开,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
(5)村容村貌整洁工作。与村委会保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整治方案。组织村民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环境保护、交通规则及土地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逐步参与到此次农村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体村民文明意识,形成上下配合、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目前已对两条自然村进行了改造,其中中间村(自然村)已投入8万多元建成宽5米,长300米村内水泥硬底化村道,桥头村(自然村)已投入16万多元建成宽4米,长700多米的水泥硬底化村道。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施方案》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扶贫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粮食系统职工的积极配合下,扎扎实实地开展每一项工作,做到开展一项,落实一项,做出成效,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领导,为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成立粮食收储公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经理担任组长,副经理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将本工作方案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协调组织好扶贫的各项工作。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10
根据《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办发6号),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为切实做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特制订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农村扶
贫开发纲要(—2010年)》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一把手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程,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社会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实现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按照区委的分工,从起,利用3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使帮扶的贫困户达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八大确保”要求,确保到2011年被帮扶的沙院镇海尾村委会贫困55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的贫困人(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口达到农村人均年纯收入2500元(含2500元)以上,基本保证贫困户生活保障。
三、工作要求
(一)定点帮扶,动态管理。贫困村和村内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具体分配落实到帮扶单位,明确责任人。要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参加定点帮扶工作。
建立动态档案。要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实行电脑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册。
建立帮扶台账。如实填写《帮扶记录卡》,由村负责人、贫困户主、本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名,并作为评议的重要依据,及时将记录卡内容录入电脑、存档、更新,建立帮扶动态档案。
(二)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根据公司实际,每个部门分别负责10户,其余由公司班子成员负责,具体任务分别为:55户家庭,其中,办公室10户,业务股10户,联防队10户,安全股10户口、班子成员15户,各部门要落实挂村挂户责任人,细化扶村扶户发展措施,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标准,监督抓好工作落实,做到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保证每一贫困户都有责任人挂钩联系,保证每一贫困自然村每一贫困户都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脱贫措施。责任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部门的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是帮助制订发展规划,协调、跟踪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措施,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等。
要制定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完善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促进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保证如期实现目标任务。
11月20日前,贫困户的脱贫工作方案报区扶贫办备案。
(三)加大投入,严格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要切实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确保扶持项目进村入户,真正让广大贫困农户得益受惠。结合贯彻落实“双转移”工作部署,切实加大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力度。要积极筹集资金帮扶定点村和贫困户;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捐款捐物。以各种形式帮助贫困村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
逐步建立扶贫项目申报、建设的竞争机制。项目扶持与绩效挂钩。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和审计,推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公示和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接受群众监督。用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资金,必须有受扶持贫困村负责人和贫困户的签名,并作为审计的依据。
(四)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个体户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设。营造人人乐于扶贫行善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四、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
识,加强领导。成立扶贫开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国良(公司总经理)
副组长:潘海威(副经理)李火才(副经理)
成员:陈燕梅、肖琼英、马清观、赖哈、何严兴、张友良、林土全、李国意、蔡富强、林永荣、廖伟军
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帮扶政策措施,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同时把扶贫
开发成果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切实加强贫困村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党支部“一对一”帮扶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明确责任,加强协调。对接帮扶单位,只对帮扶村和帮扶农户负责,工作重心和帮扶措施必须全部到村到户。帮扶单位和个人,负有对帮扶村和帮扶农户脱贫的直接责任,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加强与区扶贫办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调动贫困农民主动参加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制订的扶贫规划要与村民特别是贫困农户沟通协商一致,让农民主动参加扶贫开发。参与扶贫的个人要发挥各自的工作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要加强调查研究、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粮食局报告。
宜昌市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11
关键词:湖北;精准扶贫;调研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湖北省级贫困村——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黄马河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有贫困户92户228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仍是最基本的村情。
(一)生存状况差。一是收入水平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还有村级债务14.5万元。二是住居条件差。全村现有土坯房412户,其中危房382户。三是生活压力大。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人口,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救能力差,生活水平低。
(二)基础设施弱。一是行路难。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部分住户因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二是用电难。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三是饮水难。饮水困难207户。
(三)脱贫解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该村地处高山深谷,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二是农村劳力匮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且长期患慢性病或身体残疾。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技术,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夷陵区一些基层干部对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担忧情绪。
一怕基础设施建不起。当前,贫困村群众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愿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区乡财力有限,村级 造血功能更弱,筹集资金搞建设成为基层干部一大头痛的难事。难以筹集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怕重大疾病治不起。近年来,随着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升,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目前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人得大病,全家便陷入困境。群众时常感叹“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
三怕产业风险担不起。贫困村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帮扶是关键,但由于贫困群众缺技能、缺信息,势单力薄,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多,效益低,加之市场千变万化,发展产业存在很大风险。调查中,很多乡镇干部感叹,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群众“赚了钱不谢你,亏了本要找你”,产业风险真是担不起。
三、做好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二是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三是精心谋划项目。要认真谋划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 篇12
一、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2002年,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全市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450个,其中“十五”扶贫重点村403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1047个(包括2008年增补扶贫重点村476个)。2002-2009年,全市投入到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142991.93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8940.66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759.0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3126.03万元,其他资金29166.19万元。这些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卫生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及“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11135.786
龙南县新城村山下村小组新貌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77.72%,投入种植业6760.756万元,占4.7%,投入养殖业2605.83万元,占1.8%,投入公共设施及服务建设11207.035万元,占7.8%,其他11282.526万元,占7.8%。项目建设覆盖全市18个县(市、区),其中8个扶贫重点县;覆盖全市145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1205个“三个确保”村;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户64.93万户,扶持农村农户32.73万户,其中贫困户7.4万户;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民309万人,扶持农村农民12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1万人。全市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到2009年底还有26.1万人;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增长83.6%。
1、扶贫重点村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市扶贫重点村新修乡村道路11230公里,桥梁22680米,解决了1450个重点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水井2304个,水池10178个,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2067处(座),解决了49.8万人和24.7万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亩。
2、扶贫重点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扶贫重点村,结合当地实际,因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开发资金16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全县人平超过一亩果。其中重点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兴国县开发果业面积23万亩,种植油茶50万亩,烟叶3万亩;上犹县开发油茶24万亩,发展茶叶4.1万亩。全市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
3、扶贫重点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点来抓,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几年来,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1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05年以来,认真实施全市“农民知识化工程”发展战略,在扶贫重点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学历培训计划,全市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全市扶贫重点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扶贫重点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观。
在实施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三清三改”工作纳入重点村规划,以此推动扶贫重点村规划的有效实施。全市扶贫重点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重点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个“学科学、用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文明卫生、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5、扶贫重点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贫困农民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实施村级扶贫规划建设中,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鼓励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一是投工投劳参与。投工投劳不仅是项目建设的需要,也是参与式扶贫的具体体现。8个重点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整村推进扶贫,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折款都在2000万元以上,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了最佳效益。二是项目监督的参与。扶贫重点村充分发挥项目监督小组作用,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督,让群众知晓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给予群众知情权,使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促使群众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重点村议事、决策、干事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我们在注重群众参与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并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十项”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一是“民主选项”制度。申报项目,坚持从扶贫重点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坚持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严肃性,防止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凡是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项目的,在申报项目扶持前,都必须按照规定,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方可申报扶持。
二是三级申报制度。多年以来,我市凡是重点村项目都坚持从基层申报,即村委会在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填写申报表,报所在乡(镇)签署意见,再上报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县(市)扶贫办、财政局根据省、市下达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计划统筹安排后,统一将项目上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这项制度的坚持,较好的改变了过去由县(市)一级包办申报项目的做法,克服了以往申报项目出现个别领导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各级申报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资金项目“系统”录入制度。2007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能够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的要求,均按省市项目文件,认真做好每项资金、项目的录入工作。
四是项目监督制度。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扶贫,扶真贫,安全运行,用出效益,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监督的力度。一是将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审批文件同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二是将整村推进审批的扶贫项目计划文件通过互联网和乡村公示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年终检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协同财政等部门组织若干个检查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认真处理。与此同时,实行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对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五是财政报账制度。从2002年起,按照《赣州市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管理办法》的要求,市本级、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均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坚持财政管资金,扶贫办管项目,坚持做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六是管理责任制度。各级扶贫部门为本区域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县(市)扶贫办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是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凡是村级项目,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市)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各县(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坚持做到从项目选择、申报到资金报账、项目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些县对项目投入资金采取先审计,再请拨款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些县建立了项目管理奖罚机制,对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重点村,给予项目资金奖励,并全县通报表扬,对未按规定完成项目的村进行经济处罚。安远县在重点村中开展了“村民代表评议项目”活动,增强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各县(市)都加强了县级扶贫项目资料的归档,严格按市办规定的项目归档要求收录归档,专人管理、统一汇集、装订成册,县、村保管。
七是项目招、议标制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县(市)的规定应该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均实行了招投标。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市)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八是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踏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较好地执行了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九是检查评比制度。市扶贫办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专门下发了《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方案》。如今年6月份市办组织了五个检查组对2009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组织了检查,全市共计抽查了42个村124个项目,项目验收率达到99.2%。通过检查,总结交流了经验,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
【村2015年扶贫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村扶贫工作05-14
村年度扶贫工作总结06-08
村扶贫工作整改报告06-17
进化村扶贫工作情况汇报06-05
桃园村扶贫开发工作总结10-06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08-11
扶贫村三年规划06-14
村产业发展及扶贫工作规划10-22
某村驻村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总结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