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2024-09-05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共10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1

这是一份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一共有28个问题,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对每个问题做“是”或“否”的回答。(计分标准:选择“是”的加1分,选择“否”的给0分)为了保证测验的准确性,请你认真作答。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开。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3.过分地羡慕和忌妒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如何适可而至。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她)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赏识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感到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和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地相处。

结果解释 :

如果你的总分在0~8分之间,那么说明你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你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你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他们也都喜欢你,你们相处得不错。而且,你能从与朋友的相处中,得到许多乐趣。你的生活是比较充实而且丰富多采的,你与异性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一句话,你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你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与赞同。

如果你的总分在9~14分之间,那么,你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之中。

如果你的总分在15~28分之间,那就表明你同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比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你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2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 偶发事件并非导致个体反应的直接原因, 个体对事件的观点、看法才是导致其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 改变学生对他人的不恰当评价、强化某些合理的观念是形成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关键,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

一、渗透式讲授

职高学生由于知识面较广, 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渗透式“讲理”, 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对他人作“正向”理解。

班上的王利同学和张慧同学曾是非常好的朋友, 可有一段时间, 二人很少在一起玩, 王利情绪低落, 从周记中我得知, 有一次, 二人在路上相遇, 张慧没有理会王利, 王感到非常迷惑, 而且看到张慧和另外一个女生形影不离, 自己好像被孤立了, 一时情绪极低。我找到张慧了解情况, 当问及二人是否发生过矛盾时, 她显得很吃惊, 她只是觉得与另外一个女生很谈得来, 对王利并没有什么意见, 关系挺好。针对这一事例, 我在班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 两个熟人A和B在路上相遇, 彼此都没有打招呼。A在想, 可能B有什么急事或在思考什么问题罢。B在想, 他对我是不是有什么不满?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 就是不想理我, 看不起我!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 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 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了。前者是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别人, 是对别人的“正向”理解, 而后者是从坏的方面去猜度别人, 是“负向”理解, 我们要善于对自己的朋友作“正向”理解, 少一份无根据的猜度。

2、矛盾的危险性。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经常的, 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于是我对学生讲解了解决矛盾的技巧:“坚持主见法。”当两人在观点上发生分歧时, 矛盾就产生了, 这种矛盾很自然, 无可指责。但双方要达成一致, 不相互攻击, 不让矛盾成为私人矛盾。而且, 为了共同的利益 (主见) , 开始着手解决矛盾。坚持主见就意味着不攻击对方, 求同存异, 从双方意见出发解决问题, 实现“双赢”。矛盾的危险性在于它可以变得非常私人化以至于和原来的问题完全不相干。

3、启发学生懂得感恩。

在学生的提议下, 班上搞起了“1+1”辅导活动, 可时间不长, 部分辅导的同学向我反映被辅导的同学缺乏主动性, 甚至还因被管束而不高兴, 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受人恩惠却又不领情, 在班会课上, 我让部分同学说出令自己最感动的一件受人帮助的事, 谈谈当时自己的心情以及此事对自己的影响。来兵同学是刚到班上的新同学, 人生地不熟, 有一天下夜自习后, 天下着雨, 因为没带伞, 所以一直等着雨小一点再回家, 可雨越下越大, 同学们走得差不多了, 心中正着急, 这时与他从未有过交往的李涛同学把伞塞给她, 自己跑回寝室, 事情虽小, 却深深触动了他, 让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来兵同学在周记本上留下这件难忘的小事, 我在班会课上读了这篇周记, 同学们禁不住为李涛热烈鼓掌, 接下来, 同学们在引导下达成共识:“只有我为人人, 才有人人为我”、“受人滴水, 当涌泉相报”。

李天天同学身体较差, 其父母十分着急, 妈妈每天早晨早起为李天天准备鸡蛋、牛奶, 可他就是不吃, 有时还与妈妈顶撞, 甚至赌气, 其实不理解父母苦心的同学大有人在。我在一本杂志上摘录一篇题为《母爱》的文章读与学生。其中有则故事触动了学生:一个屠夫一生不知杀了多少头牛, 可有一次他买了一头肚大腰圆的母牛要杀。眼泪涌出了牛的眼眶。屠夫早已见惯不惊, 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刀, 突然, 母牛“扑通”跪在了他的面前, 这是屠夫第一次见牛下跪, 母牛被杀后, 剖开肚子, 从里面掉下一个小牛犊。屠夫掩埋了母牛及小牛犊,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没有把牛肉卖出。教室内出奇地静。“你们时时在喊‘父母唠叨, 不理解我’, 可你们又何时理解过父母的心?!”我说。

4、对班委干部工作的新认识。

“同学们选出自己的班委, 可当班委开展工作时, 又有多少同学能理解呢。”这是我在班会课上提出的问题, 值周班委对自习课纪律提出批评, 抱怨纪律管不了。原因是:同学我行我素, 认为只有老师才能管自己。文娱委员付丹丹为元旦汇演紧张准备, 每天组织同学排练节目。有一天, 同学告诉我, 付丹丹撒手不管了, 我吃一惊, 向来认真负责的她怎么会呢?过去一看, 付丹丹又开始排练了, 只是眼圈还是红的, 原来, 几个调皮、随便的学生不听指挥, 急得付丹丹掉眼泪。班会课上, 我让学生讨论班委干部的职责, 以及班委干部如何发挥作用。许多班干部把管理自习课纪律作为自己的责任, 认为不管就对不起自己的职务, 对不起这个优秀班集体。不少同学指出:纪律管理、活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同学的配合。“班委同学的管理与纪律干涉是为了自己捞取好处吗?”我问。经过讨论, 同学们认可了班委的工作, 理解了班干部的工作, 和谐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每个同学从心理为这个集体着想。

二、运用思想辩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角色协调

矛盾产生于角色本人的感受与别人对角色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因此, 合理认识自身角色是缩小“自我”与“他我”差异, 善解他人的基础。一次, 靳佳伟在教室与人发生矛盾, 情急之下随手抓了一本书向对方打过去, 而书刚好是李同同学的, 李同认为:“为何靳佳伟不拿别的书而拿自己的书去扔, 而且不把书捡回来, 于是两人发生口角, 险些出手。显然, 靳佳伟并不知道是谁的书, 但在气愤下没有向李同道歉。我让两人冷静下来,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a.对方当时处于什么情景下?b.如果我是对方该如何反应?c.我的做法偏不偏激?体谅对方没有?d.旁人如何看我?不一会两人言归于好。

三、让交往双方明白对方对自己的帮助与关爱

矛盾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往双方并不了解彼此的优点, 往往只看到了彼此的缺点。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谁曾帮助了自己, 关心自己。劳动委员是一个工作繁重、又容易得罪同学的角色, 有时, 劳动委员帮人做了清洁, 却得不到回报, 有一次去检查保洁情况时, 我发现只有劳动委员周洋一个人去教室做清洁, 原来是在帮助两个没来的同学做。晚上, 我找到那两个同学将周洋的事告诉他们, 两人以前与劳动委员发生过矛盾, 听完后, 都不好意思低下头, 从此, 二人做清洁时再也没有逃跑过。再如, 一个半期考试前的晚上, 教学楼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我发现班上的灯还亮着, 原来是专业教师郭老师正将部分专业习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她说, 因为没时间评讲, 只有公布答案, 我当时为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第二天一早, 我将此事告诉了学生, 从那一周周记中, 我看到同学们对郭老师作了很高的评价, 更加敬重郭老师。

四、引导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效果进行归因

让学生明白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素质, 经常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他人, 保持冷静, 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心理的成熟。总结出效果不好的人际交往作为教训, 效果好的人际交往作为经验。

浅析大学生自卑心理与人际交往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自卑;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 G633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修养逐渐定型的特殊时期,也是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聚焦的特殊时期。自卑是这些心理因素和矛盾形成背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1998年3月至2001年9月所接待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的结果来看,自卑,抑郁高居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榜首,占所有类型的24.2%。可见,自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程度相当大。[1]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自卑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子,会阻碍人际交往的发展。

2 自卑心理的分析

2.1 自卑的定义

研究自卑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心理学家是阿德勒。他以整体的观点把当时关于精神堕落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对自卑感的看法联系起来并加以修正,成功地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自卑感学说。他吸收了弗洛伊德说中生物学的一面,同时又强调了心理因素,把生物和心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自卑感。阿德勒认为,个人的自卑心理起源于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安依赖于成人才能生存,所以生命之初就有自卑。[2]他在个体心理学理论中将自卑心理描述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黄曼娜这样定义自卑: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贬低的情感,是一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羞怯,惭愧,萎缩以至灰心丧气的复杂情感;田淑娟、郑廷跃认为,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周详等认为自卑就是消极自我评价的主观体验;程葵认为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意识;杜静认为自卑是常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自卑感是自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性格上的缺陷,是指人们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张继如认为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总之,自卑就是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对自己过低的评价,自我认知出现了偏离的心理状态。

2.2 自卑的表现及其因子分析

根据黄雅静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卑感包括五个因子,分别是紧张或焦虑、不满意感、萎缩、不安全感、低价值感。侧重于自卑感的心理体验。这样的心理体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表现主要有缺乏信心、兴趣淡漠、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敏感多疑、孤独寂寞、行动被动、回避交往、经常失眠等。自卑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敏感性。自卑者的心理都有“敏感区”,自尊心容易受伤害。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甚至别人一句揶揄的话也会深深伤害他们的心灵。

(2) 虚荣性和自负性。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会争强好勝,清高自傲,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别人的表现。

(3) 封闭性。由于自卑者自己看不起自己,对外界评价敏感,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因此,经常采取回避的办法,退缩,自己封闭自己,最后形成一种孤僻的性格。

(4) 攻击性和嫉妒性。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也有一种畸形的自尊心,他们十分珍视自我,竭力保护自己。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另外,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以使他们难过的心理用贬损别人来求得补偿。

2.3 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方面和心理的方面。

生理的方面主要指大学生将自己的身体意象与别人进行比较。比如:感到自己身材矮小,自己太胖、不够苗条,男生会觉得自己长得不够帅。这样的自我过低的评价就会诱发自卑心理。从调查中发现,11%的男生都认为自己的身高与周围的人相比显低。可见,生理方面对自卑感的形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侧面:

(1)心理创伤。心理学家关计夫指出:那些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往往是由于有着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这种严酷的经历用心理学的术语就是“心理创伤”。[4]比如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上屡遭失败,心理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自信心日益减弱。另外国外许多心理咨询的事例以及相关的研究也都表明,幼时在家庭中受虐待的儿童长大后往往有较深重、较持久的自卑感。可见,严重的心理创伤的确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气质和性格。有研究表明,自卑的形成与气质、性格有关,抑郁型气质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对事物的感受性较强,对事物带来的后果有扩散的倾向,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当遭受挫折后,倾向于把失败原因归结为自身的缺陷,思维反省指向内心,所以这类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5] 

(3)社会比较。自卑者对自己的认识通常都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习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或者是与某些方面的“明显”人物去比,这样越比越不如别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6]自卑者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不足之处,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低自尊者更倾向于做上行社会比较,即与比他们自己好的人比较。

(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冲突。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他们的自我概念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建立自我同一性,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大学生面临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尚不完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一致性较低。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往往使大学生把理想自我的标准定得很高,而现实自我又达不到理想自我得标准。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得冲突,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达到理想自我得信心,于是自卑心理也就产生了。

3 自卑心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之中很重要的环节,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就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1)封闭性。由于自卑心理导致的封闭性的人群,通常不喜欢与人打叫道,不善与人交往,觉得人际关系太复杂,把自己隔离起来,不去表现自己,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性。自卑者内心的嫉妒性也严重的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在作祟,导致自卑者形成一种畸形的自尊心理,于是在各个方面都想争得上游,不顾别人的感受,有时为了取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言恶语中伤别人。这样的为人处事方式是交往中的大忌。久而久之,人家就会对你敬而远之,最终导致人际交往进一步恶化

(3)敏感性。自卑者过度的敏感对交往也很不利。别人的一句揶揄的话,或许就会有意无意的伤害到自卑者的心灵,把别人都搞得莫明其妙,不知道怎么伤害了你。自卑者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听到别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很受伤害,因此,很容易听不到真话,和朋友的交往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别人只是一味地恭维你,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4 讨论

针对以上的分析,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的改善,就要结合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些

原因分析,从根本之处入手,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对于自己的一些先天的不足,要积极地补偿。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积极的补偿是个人向上努力的动力,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而成为这些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屡见不鲜。不要因为自己的某些不足而在别人面前觉得低人一等,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甚至可以取得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在人际交往之中,要自信,不要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不足,而怕别人耻笑你,造成交往的障碍。

对于内向性格的人,要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长期的独处,孤独离群,会产生更严重的自卑心理,会越来越不善与人交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交往,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人际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 参考文献:

[1] [ZK(#]孙建华: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法制与经济.2007,(9).

[2] 韩丕国: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阿德勒著,黄国光译:《自卑与超越》[M]P47页,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4] 关计夫著,杨重建、许友群译:《自卑心理浅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篇4

正确地把握自己,全面认识对方,再加上谈判策略和技巧的巧妙运用,谈判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中,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由于日本人独有的民族特性和长期在经济发展过程忠的实践,使日本成长为精于谈判的少数国家之一。特别是日本商人,勇于实践,富有经验,深谙谈判之真谛。他们手法高超,谋略多变,善于运用谈判的各种战术,为自己赢得利益,因而日本人素有“圆桌武士”之称。中国某公司正是面对这样一些“圆桌武士”,在上海著名的国际大厦,围绕进口农业机械加工设备,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争与合作。中方在这一谈判中也谋略不凡,身手高超,使这场谈判成为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谈判的准备阶段,双方都组织了精干的谈判小组。特别是作为买方的中方,在谈判之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国际市场行情预测,摸清了这种农业机械加工设备的国际行情的变化情况及趋势,同时制定了己方的谈判方案,从而为赢得谈判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首回合的相互试探

第一轮谈判,从日方的角度看,不过是放了一个“试探气球”。因此,凭此取胜是侥幸的,而“告吹”则是必然的。因为对交易谈判来说,很少有在开局的第一次报价中就获成功的。日方在这轮谈判中试探了中方的虚实,摸清了中方的态度,同时也了解了中方主谈人的谈判能力和风格。从中方角度说,在谈判的开局就成功地掏出了对方的“筑高台”手段,使对方的高目标要求受挫。同时也向对方展示了己方的实力,掌握了谈判中的主动权。双方在这轮谈判中,互通了信息,加深了了解,增加了谈判成功的信心。从这一意义上看,首轮谈判对双方来说,都是成功的。

第二回合的拉锯战

第二轮谈判开始后,双方首先漫谈了一阵,调节了情绪,融洽了感情,创造了有利于谈判的良好气氛,之后,日方再次报价:“我们请示了总经理,又核实了一下成本,同意削价100万日元”。

同时,他们夸张地表示,这个削价的幅度是不小的,要中方“还盘”。中方认为日方削价的幅度虽不小,但离中方的要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马上“还盘”还有困难。因为“还盘”就是向对方表明己方可以接受的价格。

在弄不清对方的报价离实际卖价的“水分”究竟相差多大时就轻易“还盘”,容易造成被动,高了己方吃亏,低了只能刺激对方。究竟“还盘”多少才是适当的,中方一时还不能确定。为了慎重起见,中方一再电话联系,再次核实该产品国际市场的最新价格,一面对日方的两次报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这个价格日方虽表明是总经理批准的,但根据情况看,此次降价是谈判者自行决定的。

最后成交阶段中方成交信号分析策略的成功运用

日方报价中所含水分仍然不少,弹性很大。基于此点,中方确定“还盘”价格为750万日元。日方立即回绝,认为这个价格不能成交,中方坚持认为讨价还价的高潮已经过去,因此,中方认为最后成交的时机已经到了,该是展示自己实力,运用谈判技巧的时候了。

于是,中方主谈人使出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招,郑重向对方指出:“这次引进,我们从几家公司中选中了贵公司,这说梦我们成交的诚意,该价虽比贵公司销往C国的价格低一点,但由于运往上海口岸的运费比运往C国的运费低,所以利润并没有减少。加上一点,诸位也知道我国有关部门的外汇政策规定,这笔生意允许我们使用的外汇只有这些。要增加,需再审批。如果这样,那只好等下去改日再谈。”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谈判方法,旨在向对方表示己方对该谈判已失去兴趣,以迫使其作出让步。

但中方仍觉得这一招的分量还不够,又使用了类似“竞卖会”的高招,把对方推向一个与“第三者”竞争的境地。中方主谈人接着明确地说:“A国、C国还等着我们的邀请。”说到这里,中方主谈人把一只捏在手里的王牌摊了出来,恰到好处地向对方泄露情报,把中国外汇使用批文和A国、C国的电传递给日方主谈人。日方见后大为惊讶,他们坚持继续讨价还价的决心被摧毁了,陷入必须“竞卖”的困境:要么压价握手成交,要么谈判就此告吹,日方一再举棋不定,握手成交,利润不大,有失所望;告吹回国,跋山涉水,兴师动众,自身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空手而归,不好向公司交待。另一方面,中方主谈人运用心理学知识,根据“自我防卫机制”的文饰心理,称赞日方此次谈判的确精明强干,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中方的政策,不能再有伸缩的余地。如日方放弃这个机会,中方只能选择A国、C国的产品了。

日方再三考虑,还是认为成交可以获利,“告吹”只能赔本。这正如本杰明·福兰克林的观点所表明的那样,“最好的结局,是尽自己的交易地位所能许可得来做成最好的交易。最坏的结局,则是由于过于贪婪而未能成交,结果本来双方都有利的交易却没能成交。”

[案例分析]:

从中日农机设备谈判,特别是在第二轮的成交谈判中可以明显看出双方对谈判中成交信号分析的一些技能点的运用,从而促成双方最后协议的达成。这些技能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暗示提示成交意图表达

在第二轮谈判中,中方谈判人员欲擒故纵以及类似“竞卖会”策略的使用实际上是对成交意图表达策略中间接表达策略的使用,通过提示某些事实,暗示己方的成交意图和提醒双方如果现在不签约将错失良机从而造成损失。

传递成交信号

可以想象中方谈判人员在运用意图表达策略时立场坚定,话语简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中方的这些态度和表情实际上是在给对方传递成交信号,日方谈判代表的惊讶体现出成交信号接收但是己方获利很少的焦虑,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机会成交法促成交易

在中方成交信号发出和对方成交信号接收并处于两难境地时,中方谈判人员首先称赞对方的精明强干,然后阐明给出的报价是限于政策限制,这实际上是在给日方寻找妥协的台阶。可以说中方成功地把握住了成交促成的恰当时机,并采用成交促成中的利益促成策略从而迫使对方有些无可奈何地达成交易,结果是中方公司为己方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论文 篇5

人际交往指的是个体同身边人之间的一种行为与心理的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彼此的交流各种情感、思想、意见、态度和观点,并且带着很强烈的目的性。而人际交往过程又存在着主观性、复杂性、实践性、互动性、社会性等特点。

当今大学生群体属于一个心理幼稚并且又担负着巨大压力的群体。面对来自于社会、环境、学校与个人等方面的各种压力,有的学生可以建立某一程度的社会守常与社会平衡,保持一种较平衡的心理状态。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之中,往往不知所措,表现出失落、茫然与压抑,常被无名烦恼所困扰,或者因为无端的恐惧而变的坐立不安,有的甚至导致了人格错位、精神分裂和心理崩溃等。尽管这一些学生在大学生之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大,但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简单的来讲,没有不适应的症状,便是心理健康。对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来说,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归纳为以下几条适合标准。

1.性格健全。对外界、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符合社会规范,协调稳定,具备了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制、自控能力。热爱学习,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能够从社会和学习活动中获取满足感。

2.智力正常。在观察、思维、记忆、操作和想象等综合能力上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生活与工作,并且能够表现出较积极的创造性。

3.自我意识统一。能够了解并且接纳自己,即能够正确地认识、要求和评价自己,承认并且喜爱自身的本色。对于自身的长处感到的是欣慰而不是高傲;对于自身的缺点不回避,且不自卑。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信仰的支配之下,认清自身人生的意义,形成切合实际的抱负与高尚的理想。

4.情绪稳定协调。能够稳定、持续地保持愉悦的情绪,自信的心境,有着充分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活力。能够保持心理的协调与平衡,不为消极情绪所困扰,能够甩掉精神包袱,排除心理障碍。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身的智慧与勤奋去取得成就,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用尊敬、友爱、信任、谅解、宽容等积极的态度同他人相处,既热情于给予他人的爱与友情,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爱与友谊。对人真诚、忍让、宽容、和善,喜爱集体活动,归属进一定的集体中,并且在集体生活之中寻找乐趣。

6.行为表现得体大方。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点。行为表现符合其自身年龄特点,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学生应当开朗、活拨,步伐矫健并充满活力。然而老气横秋与委靡不振,并不符合其年龄的特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调适

1.害羞的心理调适

具备害羞心理的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到自身不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于害羞心理障碍治疗应当以心理治疗为主,可以采用暗示疗法、行为疗法,并且结合了有效的社交与技能训练来消除和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避免和预防害羞心理的产生。

2.自卑的心理调适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卑心理,逐步形成出正确的自我认识。当大学生因人际交往的不利而陷入自卑时,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摆脱不良的心境。因为这一种方式一方面发泄了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或多或少增加自身人际交往的机会,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只有这样,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心理的各种措施才能够得以畅通无阻,发挥出最大作用。

3.戒备的心理调试

大学生应当对于戒备心理存在着正确认识,不需要顾虑重重,产生交往恐惧。应当培养自信心,只有充满了信心地去与人交往,才不会对于交往充满了恐惧。当大学生发现自身出现了不适当的心理戒备时,要迅速地克制自我,要告诉自己,无端怀疑是不合适的,会给自身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学生在有一些时间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消除自身封闭心理,坦诚地同交往对象透露出自己的一些秘密,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也能够使得自身的心理戒备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缓解。

4.孤独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需要克服其孤独心理,首先就要做到开放自我,多与外界进行交流,以诚相待。其次,要大胆的交往不怕挫折,善于在交往的挫折中、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强其交往能力。再次,大学生需要加强并培养自身的爱好与兴趣,有了爱好便有了追求,也就不会感受到孤独。最后,大学生应当尽量去克服自身的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导致的孤独状态,就像作茧自缚,不冲破这一层茧,就很难走出孤独。

此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见问题还有完美心理、嫉妒心理等。

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缺点、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到位的地方都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应当以包容、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方的不足,即使是要指出,也应通过真诚沟通,而不是大加指责。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1.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学校是对于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注重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人际交往的教育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教育训练方法上主要包括了个体辅导、团体活动训练、案例讨论以及研究。

①个体辅导。个体辅导指的是针对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交往问题实施个别指导,以求改善他们交往的现状,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向健康发展的方法。

②案例讨论和研究。案例讨论和研究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实施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根据教学的目的,采用案例讨论和研究来组织学生实施研究、学习的方法。

③团体活动训练。团体活动训练特点主要是适用于有着共同交往问题或者是有着共同的心理困扰的人,而成长之中的大学生的确有着共同的心理问题及交往问题。团体活动训练的主要优点在于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适用而广、生动有趣。随着人际交往的教育所需的逐步增强,这种方式也必会成为高校生人际交往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式。

2.大学生自身对于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①提高认识。大学生应当正确地去认识自我,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对于交往过程之中的问题;从客观的角度来出发去评价他人,充分地尊重他人和肯定他人;以积极乐观的观念来看待人际交往,赢得他人的友谊和热情;学会理解和包容,维持交往环境的融洽与和谐。

②掌握社交的技巧。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自身形象,掌握体态语言和行为规范,与人沟通交往需要讲究谈话和语言艺术,善于去倾听对方的谈话,做到真诚、虚心和耐心。还有就是大学生需增强人际交往吸引力,形成优良的人际关系,把握好对象的特点,灵活应对,有的放矢,扩大其交际圈。

五 结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6

在大学里学习不是唯一,但却是第一位的,在纷杂的价值观的冲击下,应当时刻摆正学习的位置。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为我们学会人际交往提供了平台,保持自信开朗的心态是搞好人际关系的绝佳途径。

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爱情是感性的,可同样需要理性。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才是成熟的表现。

关键字: 学习从众性 社交 主观 客观 恋爱 恋爱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是外界环境和主观内在要求自己学会成熟理智的对待问题,真正独立起来,另一方面是自己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扰与挫折,主要表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这三个方面。面对挫折,大学生应当学会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增加心理健康知识,懂得用健康的行为方式应对一切压力和挑战。

一、学习没有目标自由渐成散漫

1、现象分析:21世纪是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对人才的定义有不同的标准,成才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于是上大学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赚学历。而现在大学的教学方式又是相当宽松灵活的,更加强调自主独立的学习,另外,绝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新生都是刚卸下高中繁重的学业负担,进入大学后,又突然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再加上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好的学习习惯渐渐被无节

制的上网、打游戏,聊天等不规律的作息方式所取代,目标逐渐模糊,斗志逐渐丧失,学无所获,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一片“高挂”。

2、心理分析:“挂科”如今已成为大学生专属的指代考试不及格的流行词汇,许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一群在中学勤奋努力并且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都能脱颖而出的“幸运儿”进了大学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对比高中、初中不难发现大学宽松的大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对书本兴趣淡化,“从众”心理便开始放大。关于人的“从众性”,就连心理学家对此都颇为不解,有两个著名的实验分别由穆扎费·谢里夫和所罗门·阿什完成的。实验结果表明,人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趋于跟从周围人的行为。即使有人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明显感觉自己的行为很别扭。

3、建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许让我们不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万丈豪情。但是一个不被社会所淘汰的人,必须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学时代是一个为将来作规划,奠定知识基础的时期。当身边的人都忽视学习时,“从众性”绝对不是我们放弃学习的借口,因为我们还有认知力和判断力。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实验中,同样有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愿意泯然终生,还是愿意坚持理想,出类拔萃?这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反思的问题。毕竟人生不是拔河,哪对人多哪队就能获胜,相反,成功往往属于少数人。保持头脑清醒,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胜于一切。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的同学,由寝室成员到寝室之间,正当竞争,相互促进,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进步的将会是整个群体。所以,提议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的进行考察评比。侧重于模范学习小组和寝室的评比,利用“从众性”让群体对个人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始关注社交人际交往却有困扰

1、案例:小A是独生子女,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他学习很好,父母、亲戚朋友对他的期望很高。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学习十分刻苦,与人接触的时间不多。久而久之,性格趋于内向,不太善于与人交往。今年,他顺利地考入全国名牌大学,入学前,老师、家长都建议他上大学后要注意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多交几个知心朋友。他自己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决定上大学后与人好好相处。开学后,陌生的环境首先让他不适应,来到寝室看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就不由得对能否和室友搞好关系产生焦虑。对室友的主动搭讪也十分拘谨。相处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和另外几个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生活习惯也差别很大。于是,他干脆选择逃避,可别人却以为他很高傲孤僻,就不怎么主动亲近他了。时间久了,当他看到其他几个室友同进同出,关系很好的样子,便觉得自己被孤立了,人际交往上的挫败感开始打击他的自信心,使他整天郁郁寡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分析:有人际交往困扰的同学多少能从小A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大学生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自己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实际过程中却经常受挫。主要有:一是不被认可。大学校园里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当你的想法遭到反驳,当行动不被认可,就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受挫心理。二是被误解。大学生处在敏感的年龄,充满激情,情感丰富,在相处的过程中被误解是难以避免的,也容易产生受挫心理。

3、建议:

【1】主观方面

(1)、注意培养亲和力。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容易亲近相处的人。从而瞬间拉近你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同样,当你选择回避时,别人可能会以为你是一个倨傲、孤僻的人,自然也不会主动接近你。小A的拘谨和后来的逃避恰恰给人留下了这样不好的印象。

(2)、换位思考。当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自然会收获真诚的友谊。

(3)、心怀感激。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的对待每个人,心怀感激的对待你的朋友。

(4)、不断完善自己。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的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2】客观方面

(1)、加强学校或学院的引导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辅导论坛等活动。联络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作报告和交流经验。对最近状态不好的同学予以关注。

(2)、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增进交往和加深对彼此了解的小活动。通过外力让那些人际交往不顺心的同学慢慢打开心扉,融入群体,结识几个谈得来的朋友。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扫除心中的阴云。

(3)、心理咨询中心发挥更积极的心理辅导作用。通过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排解心理困惑。

三、爱情诺曼底登陆也有烦恼

1、现象:进入大学,许多人开始寻找自己心仪的伴侣。大学生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而是已经从现象转变成了潮流。就像许多同学说的,在大学恋爱是正常的,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大学生恋爱本无可厚非,只是学生的身份给恋爱带来了一些烦恼。首先,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尤其对于一些对自己将来有明确的深造规划的同学而言,在大学阶段恋爱并不是很合适。其次,我们还没有工作,算不上真正的独立。父母给的生活费有多少可以用作恋爱的资源呢?最后,大学生对待恋爱的态度相对宽容,重视恋爱结果,轻视恋爱过程。以过于感性的态度对待这件事,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承受能力较弱。

2、心里分析:Hatfield(1988)将激情之爱界定为“强烈渴望与对方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激情燃烧的感觉伴随着紧张、兴奋地生理现象。而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生理唤醒、情感丰富的时期,恋爱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以及是否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否正确选择恋爱时机,是否能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等因素。

3、建议:首先明确恋爱与学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处理得当反而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恋爱是神圣的,不是赶潮流的工具。恋爱的过程是幸福的,其间可以多和朋友聊聊,分享其中的喜悦,也可以说说遇到的问题。这时朋友的话可以给发热的头脑降降温。尤其在遭遇爱情挫折后,向好友倾诉往往能减轻痛苦,获得有效的心理干预,不至于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

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激烈的竞争,开阔的视野和成功的机会。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注定是我们大学生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真本事,而学习则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永不过时的途径。成功除

了要有能力,还得懂得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很重要。事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取代我们对爱情果的渴望,拥有正确的爱情观,采取合适的方法,相信我们的爱情之树终将开花结果。

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地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7

一、“95后大学生”的特点和缺点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

“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发展方面有以下特点。

1.情感方面。相对于“80后大学生”, “95后”在情感方面表现得相对早熟, 在上大学之前经历一份感情或者多份感情并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早恋”一词也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除了感情世界相对丰富外, 与“80后”相比, “95后大学生”在处理感情方面则略显幼稚、草率、随心所欲, 因此影响了他们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上的发展, 并且对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和自身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2.人际交往方面。第一, 人际交往范围扩大。相对于“80后”和“90后”学生以院系为主体、以学校为范围, “95后”交往面积较广。他们利用网络, 大大拓展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圈, 因此人际关系圈广但也相对复杂。第二, 人际交往相对不稳定。相对于“80后”和“90后”学生相对狭窄但又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 “95后”因为其朋友圈的扩大, 朋友身份复杂, 加上“95后”孩子在家庭地位中比较高等因素, 造成“95后”大学生交往圈子相对不稳定的现象。第三, 在群体交往中集体意识较弱。相对于“80后”和“90后”学生, “95后”大学生也有十分强的集体荣誉感, 但“95后”大学生个性较强, 在集体事务中个人主义较“80后”明显, 大局意识稍差。

3.心理发展方面。第一, 心理问题更为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相对于“80后”和“90后”, “95后”的生长环境更为复杂, 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 “95后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第二, 面对心理问题的心态较好。随着时代的发展, 心理问题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因此, “95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更容易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会对自己的心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及时的医治。

4.网络成为影响“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 虚拟社区交往影响无处不在。随着网络的发展, 虚拟社区交往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其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第二, 手机成为生活的重心。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 网络成为常态, 低头族充斥了整个校园, 对学生的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无处不在的影响。第三, 学生对网络依赖性更强。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影响了学生在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有网络依赖性甚至有网瘾的学生增多。

二、高校育人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高校改革工作的推进, 高校在育人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高校在育人环境和设施方面加强了投资力度。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 许多高校都加大了在学校设施建设上的改善力度。第一, 对学生宿舍定期进行维修改造, 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第二, 定期对学校图书馆和院系图书室进行书籍补充, 拓展学生学习资源。第三, 加大高校人才引进与培训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等工作。第四, 加强校园体育设施和卫生设施建设,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学生活动。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精神, 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推出了《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4]16号) , 要求大力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并切实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在学校领导下, 全校都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不同的竞赛、讲座、视频、自媒体营销等多种形式, 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荣誉感和竞争精神, 也增强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往来, 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加强学生社会实践。高校培养人才, 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 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成为近年来高校加大力度的又一重要工作。社会实践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 学校及学院都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条件。

4.加强对困难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关照。近年来, 各高校都建立了“奖助贷勤减”的资助体系, 帮助更多学生减轻上学负担, 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走进校园, 再顺利走出校园, 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问题影响他们的发展。

5.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近年来, 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加强校医疗基础建设工作, 加大了对校医院的建设和管理。针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重视, 特别是加强心理咨询室等帮助学生身心发展的设施建设和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引进与培养。

6.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会变化较快,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过于庞杂, 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辨别能力, 误听信社会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播的流言, 做出一些信谣传谣等错事, 甚至因为谣言做出偏激举动。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等文件的精神, 高校每年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扩充辅导员队伍, 引进新人才, 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 增强高校危机事件处理能力, 稳定学生校园生活和做好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精神工作。

三、现阶段高校育人环境在新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

1.如何引导新生安全度过适应期。新生刚入学时期是一个学生进入一所大学的起点。对于自己的同学、老师、辅导员、专业和院系以及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十分懵懂。在此时如果能及时正确地对新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和院系, 加强学生对学校和院系的感情。反之, 如果新生在入学适应期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则不利于新生之后的生活学习与发展。

2.如何帮助新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新生进入校园, 从一个在老师和家长照顾下成长未成年中学生转变为一个要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交往范围也不仅仅是同班同学, 人际关系不再只是在上课间进行。他们需要自己处理军训、课堂、寝室、社团、班级、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上大学之前被排在考试、作业之后, 被升学压力排挤出他们注意力之外, 并且有老师和家长帮助协调。很多同学在入学后因为没有适应这方面的变化, 不具备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造成了一系列误会, 从而导致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甚至与人产生矛盾, 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因此, 帮助新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工作。

3.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刚入校的大学生对学校环境还不熟悉, 很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获得的, 与人交往也往往会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同时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有待提高, 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网络社交关系和现实社交关系中的差异, 让网络影响到了现实中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摘要:自13年95年的大学生入校至今, 已经有三年时间。现如今, 高校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了“95后”学生。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心理发展上和“80后”和“90后”学生相比, 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95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可以更好地引导其在高校的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璐, 曾飞扬, 汪韶源.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模型研究——以“95后”后大学生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6 (2) .

[2]吕遊, 史向军.增强“95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6 (5) .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旅游;模式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因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当中或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其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的心理状况。常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害羞、恐惧、嫉妒、猜疑、躲避等。人际交往障碍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则会形成极端心理,容易导致校园暴力冲突、自杀自残事件。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缓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多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两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是家庭的影响,由于有些家长受自身知识、素质的限制和教育子女不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过分关心和溺爱,导致了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不合群、集体荣誉感不强等。这些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容易会出现独立生活能力差、为人处事不恰当、与人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孤僻心理。还有的学生早年生活在缺少爱的家庭中,这些家庭有的事父母不和,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关心孩子。

其次是学校的影响,与中小学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的管理更为宽松,生活更为自主,学习更为自由。这对于习惯了中学时代万事有老师家长安排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冲击。这就需要对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围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新的生活。但由于部分学生还没具备相应的交际能力,所以容易导致交往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使部分学生觉得与同学交往是一种负担,从而缩小交际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或其他地方,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较少或避免与老师同学们的交往。

2、主观因素。大学的学习生活主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较小。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大多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缺少了老师和家长的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在某些方面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认知偏差,没能对自己形成稳定的认知,容易过分肯定自己或否认自己。自我肯定过高我容易导致目空一切,不屑于与人交往;自我评价过低则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害怕与老师同学交往。这两种认知偏差都会渐渐使学生自我封闭,从而脱离周围的老师同学。

第二是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如果归因不当就容易产出消极的影响,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期间,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如果总是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长期与此就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认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逃避,远离群体。

第三过分自尊和嫉妒,部分性格内向而自尊心强的学生十分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学生敏感而多疑,当他们在某些方面不足或遭受挫折后,为避免他人自身形象受损,他们往往不会参加竞技类活动,也不愿与人交谈。轻微的嫉妒会产生动力,但过分的嫉妒则容易导致敌视和攻击言论,容易嫉妒的人经会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

三、心理旅游

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旅游通过创设回归自然,降低压力的情境,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达到放松心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

四、心理旅游模式的应用

心理旅游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在大学生上,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负担不起旅游所需要的花费,在时间上来说也不能满足条件;另一方面对于许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并没有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需要通过心理旅游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方式来解决。

心理旅游虽然不适合直接用在大学生上,但却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心理旅游可以通过亲近大自然放松心灵的情景下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那么高校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式组织一些活动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这种心理旅游模式不需要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展开,因为只需要一个可以亲近大自然的宽阔的场地既可,所以可以在校园内的大草地进行,也可以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树林等地进行,既方便又经济安全。活动的安排则是心理旅游模式的重中之重,因为是多人活动,所以可以参照团队心理咨询治疗的一些游戏或其他心理游戏,如捆绑游戏、地雷阵、爬山比赛、四人木鞋、数字--人体拷贝等,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才艺表演。依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展开不同的活动。

场地的选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放松心灵,暂时放下所有的压力,而安排的相关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相互沟通交流,消除彼此间的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接纳别人与被别人接纳的过程中分享快乐与高兴,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同学之间接触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多了,彼此之间也会渐渐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别人的世界,认知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如每星期一次或每月一次,长此以往则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娟.(2014)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分析.求知导刊.(9)

[2] 张卓业.(2012).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科教文汇.(3)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9

农村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适

本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探讨了必须进行转变观念教育,必须进行自尊自强教育,必须进行集体观念教育,必须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必须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教育,必须进行自救教育等问题.

作 者:黄荣峰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学院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2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障碍及分析   调适措施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测试 篇10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上一篇:父爱如山作文500下一篇: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