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通用3篇)
本报评论员: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篇1
本报评论员: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建立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制度,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保留和稳定工作,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江主席去年在北戴河会见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时曾强调指出:“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下功夫造就一批国防科技的将才。要着重探索建立适合国防战线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改善骨干人才的待遇,对有特殊贡献的要给予重奖。”岗位津贴制度正是按照江主席这一指示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着眼解决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而采取的有效办法。
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我军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秀人才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加入 W T O后,人才争夺的国际化和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使我军在吸引、稳定和保留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中面临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岗位津贴制度,对我军更好地应对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提高军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吸引力,稳定和保留更多军队现代化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提升我军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建立岗位津贴制度,也是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军队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生机与活力的一项新举措。这项制度走开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管理路子,把优秀人才与学科专业建设、武器装备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收入分配中打破平均主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劳取酬,将工作职责与能力水平挂钩,实绩贡献与相应待遇挂钩,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对优秀人才的激励,带动和引导广大专业技术干部创新进取,奋发向上,不断提高科技干部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
贯彻落实岗位津贴制度,必须从科技强军战略的大局出发,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确保这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要认真学习政策规定,领会精神实质,充分理解和掌握岗位津贴制度的内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军委决策上来。要妥善处理好激励先进与调动多数、突出重点与兼顾发展、物质鼓励与思想教育的关系,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着眼提高国防实力和部队作战能力,切实把优秀人才选准用好。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提高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充分体现了我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贯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央军委对专业技术干部的关心和厚爱。全军广大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干部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解放军报 2002年09月10日 第1版)
本报评论员: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篇2
在我们认识和领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之前, 首先要认识清楚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是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力量上的保证。
关于社会建设这一任务, 最早是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求全党要认真加以落实。社会建设的提出, 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的调整, 加强社会建设的提出, 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建设的提出, 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层次的新认识, 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建设这一任务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所体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 更进一步地体现了这一总体布局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 对其中的前三项建设我们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 客观地说, 关于加强社会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和探索,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支宏大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我们实现科学的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涉及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2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我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还要从认识什么是社会工作入手。社会工作对于我们来说,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我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比较单一的, 将其定义为 “本职工作之外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扩大,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社会工作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专业, 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理论和实践最早产生于欧洲。
目前, 我国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般把社会工作定位在一种“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 完善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 一般把社会工作人才定位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 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笔者个人认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上述定位的基础上, 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 还特别强调要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特殊性, 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决定的, 每一位社会工作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已不仅是单纯的助人助己、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责任, 更是对党对人民大众负有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第二, 社会工作要时时处处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在工作中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最基本的广大人民群众, 这些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困难, 但他们绝不应是我们怜悯的对象, 绝不应是我们施舍的群体和个人。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社会工作者是人民的公仆, 是代表党和国家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第三,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要时时处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尽管社会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可能事无巨细、异常烦琐, 但社会工作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 要把做好本职工作与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结合起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第四, 社会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建设上不同的、独特的特点和背景, 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际出发, 坚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指导自己, 积极地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为我国的社会建设, 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做了全面地、原则性地部署, 笔者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认真地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对这项重要工作进行分解、细化, 并结合本地实际逐项地认真加以落实, 这样才能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切实地落实好。笔者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使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成为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它应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因而, 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体制上、制度上认真地加以落实。社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实现“四个结合”, 即把短期的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与长期的高校专业性的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普通型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社会工作人才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高校的教育培养与毕业后的定岗就业结合起来;把培养人才与解决社会工作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创造出崭新的社会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二, 要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保证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形象。我们国家已经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考评规定, 这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走上正规化途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尽管这些考评办法仍需进一步地完善, 但目前各地必须要严格、严肃地执行, 确保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评定的质量, 严格防止擅自降低标准, 杜绝因地区标准的差异而使社会工作人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形象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第三, 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全面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力。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 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的根本性的任务。当前首先要规范社会工作人才应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相应的薪酬和各项保险待遇等实际问题, 以保证其社会地位, 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做社会工作没有社会地位”的不协调局面;其次是要形成五个相适应的局面。即职务与能力相适应;素质与资格相适应;资格与岗位相适应;岗位与待遇相适应;待遇与贡献相适应。以全面地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力。
第四, 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领导, 用创新的思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样, 都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用创新的思路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要体现在: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把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 把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作为落脚点,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更要牢固地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观念, 在坚持德才兼备,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政绩作为衡量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标准的前提下, 还要真正地坚持并切实地做到,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万马奔腾、生机勃勃、人才辈出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再次是要切实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 必须要走“专兼结合”的道路, 在我们大力加强专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 要广泛地发动群众, 动员社会上热衷于社会工作的团体、个人、企业甚至广大群众等一切力量都参加到共建和谐社会中来, 特别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志愿者队伍工作, 走出一条共建和谐为人民、和谐社会人人建设的生动活泼局面;最后是要使社会建设能够持之以恒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必须要走法制化的道路, 除了要坚持依法进行社会建设以外, 还必须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制化, 走上立法之路, 这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道路。
参考文献
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篇3
一、立足省情,明确体系建设重点
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及适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要求,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把加强农业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明确了组织体系、职能定位、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一系列体系建设内容。
组织体系上,要求有条件的地方,争取单独建制设立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一时难以单独建制的,要完善“法人化”建设。鉴于机构设置的复杂性和难度,在与部分县、市农业局领导沟通了解的基础上,省农广校认为通过编制部门解决名称和职能问题即“法人化”建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通过整合资源、争取编办支持,在农业系统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增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牌子。
职能定位上,明确了具体的工作职责,主要是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承担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农业系统干部继续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
办学条件建设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是采取以市为单位统筹,发挥所辖县(市、区)的产业优势,依托“田间课堂”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队伍建设上,重点是建立全省教师师资库、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和教师评价体系以及加强主任(校长)队伍建设。
经费投入上,要求把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经费列入各级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各级在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农业干部继续教育、农民技能培训等相关经费时,尽量向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倾斜。
二、狠抓落实,强化监督考核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在抓落实工作中,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工作进度。按照“先易后难,小步快跑,走在前列”的要求,制定了总体建设进度。对于组织体系建设,要求在3年内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市和农业县(市、区)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全覆盖,2014年底新成立30家,至少覆盖60%以上。在条件建设方面,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全省各级农广校已建有固定课堂和空中课堂。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建设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流动课堂主要依托部里的项目实施,田间课堂通过逐步建立实训基地解决。2014年开始进行试点,2015年起全面启动建设,要求5年内县级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目前,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已经下发了“省级实训基地认定办法(试行)”,已经有十几单位申报设立省级基地,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将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坚持宁缺勿滥原则,选择一批挂牌运行。
二是强化监督考核。一方面,自加压力,将体系建设工作列入厅对中心年度一类考核目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厅支持,从2014年开始,各地体系建设情况纳入对各市农业局的考核内容。三是加强服务指导。意见出台后,浙江省农业教育培训中心迅速召开市级中心校校长会议,对体系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分析现状,研究对策。对于难度较大的县,由中心领导分片负责帮扶指导,力争开好局,起好步。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实施之中。据初步了解,宁波市根据省厅的文件,正在起草贯彻落实意见,部分县(市、区)已电话咨询,了解“法人化”建设的要求。努力通过3年的时间,使浙江的农业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展开。
【本报评论员:加强我军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荐阅读:
任仲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文章07-03
求是评论员11-02
电视评论员论文11-05
新闻评论的写作08-26
网络评论员培训课件10-20
固河镇学习评论员文章05-13
解放思想评论员文章08-30
报纸新闻评论的优势08-26
新闻评论的发展态势08-15
电视新闻评论的转型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