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2024-09-24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通用13篇)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篇1

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今天头版刊登评论,题:共产党员绝不能信仰宗教。文章称,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决定的。

文章指出,党员沉迷于宗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党分道扬镳。这样的党员,不应该再留在党内。

共产党员绝不能信仰宗教

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会不经意讨论党员能不能信教的问题。在这里,给出明确答案,共产党员绝不能信仰宗教。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是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决定的。共产党员绝不能把自己混同于党外群众,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规范自己,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塑造自己。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径直从无神论开始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才能做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也是党的纪律要求。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指出:“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要教育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防止宗教的侵蚀。对笃信宗教丧失党员条件、利用职权助长宗教狂热的要严肃处理。”党员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不仅事关党员个人的信仰问题,而且事关我们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信仰、信念、忠诚是共产党的根本、元气和主心骨。推荐关注:微信查找“政商之窗”。95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由弱小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主要是因为我们始终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价值和信念,产生了无比强大的信仰力量、理想力量、纪律力量。一名共产党员,有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共产主义理想,“钙质”就不会流失,骨头就硬,就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就不会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相反,本失则一切尽失。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某些落马的贪官,算命看相,烧香拜佛。他们这种行为,完全忘了党的纪律,丢失了党员身份,又如何能保持党的性质、宗旨、本色,走向迷失和贪腐也就成了必然。其实,这些人,有的是以宗教为幌子,掩盖自己贪腐的内心、肮脏的灵魂,缓解自己惶恐的心理、不安的心灵;有的则是歪曲宗教信仰,搞的是封建迷信,信的是利己主义、“为官哲学”。

身为共产党员,都应是无神论者,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然而,一些贪官缘何置党的纪律规定于不顾,弃守共产党人应有的底线,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大师”?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总开关”扳错了位,信仰丧失、理想缺失、精神迷失、宗旨丢失。

党员沉迷于宗教,实际上是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党分道扬镳。这样的党员,不应该再留在党内。各级党组织应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既学党章党规,又学系列讲话;既严守底线,又追求高标准,真正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而不是唯心论者、唯钱唯官论者。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篇2

一个人应该有点追求, 一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点信仰。信仰关乎品行, 关乎立场, 也关乎责任,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称, “没有信仰, 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 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一些干部在入党前, 曾经是有理想信念的, 也是有信仰的, 但是在岁月冲刷下, 在各种思潮影响下, 似乎不知不觉虚置甚至背叛了当初的信仰。

越是众声喧哗, 越需要头脑清醒;越是迷雾重重, 越需要目光如炬。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价值观干扰下, 干部如何找到最初的信仰?不妨重温入党誓词, 不管入党是早是晚, 时刻铭记誓词, 既是对自我的检阅, 也是对党的交待。誓词, 不是口号;宣誓, 不是过场。有没有对党忠诚, 积极工作?是否做得了永不叛党?每名党员不妨每天都问一问自己。

今天, 也许有人认为谈论信仰太不合时宜。在过度商业消费主义刺激下, 一些人确实有信仰, 但信仰的是名和利, 信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信仰腐朽奢靡的价值观……这样的信仰比没有信仰还可怕。

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几年前曾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的文章。贺捷生在文中感叹:“50年前, 我在北大读书。那时我们也谈理想, 也谈信仰, 当时我们的中心话题是:报效国家, 尽快完成学业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中国。我们的青春同朝气蓬勃的新中国一样, 时时都充满向上的活力。而50年后的今天再谈信仰, 为什么突然觉得沉甸甸的?”文末有这样一句话, “我的心情既十分沉重又充满喜悦。沉重的是, 社会上不少人理想沉沦;喜悦的是, 社会上更多的人重新呼唤信仰。”

相信贺捷生的感叹和期许, 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也就是说, 无论时代怎么变幻, 无论社会上的价值观怎么多元, 无论经济发展多么强劲, 我们都不能背弃曾经的信仰, 我们都葆有理想信念, 也都必须涵养道德品行。为何有的人由时代先锋变为人民罪人?为何有的官员沦为贪官?为何一些高官与人通奸?他们的信仰沉沦了!

习近平曾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 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 而需要终生努力。”当下, 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和中国梦, 每名干部、每个党员都应该好好品读总书记的这句话。随着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 经济社会深刻变革, 干部在理想信念上遇到的纷扰是多重的, 在道德品行上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必须把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也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素质, 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篇3

摘要:宗教信仰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经过漫长发展的精神文化现象。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宗教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但也清醒地指出宗教信仰的消亡将是长期的过程。当前,教育群众正确认识宗教信仰的长期性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大力建设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

关键词:宗教信仰;共产主义;人类解放

信仰从字面上理解是指相信并敬仰的情感。现代汉语词典中把信仰理解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仰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信仰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超越。其次,首先这种“信”和“仰”的情感基础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盲目的。再次,信仰虽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对人类历史绝对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无论从各大宗教对于人类的重要影响事件和久远历史、还是从一百多年前共产主义开始成为一种全新的信仰之后的世界的巨大变化,这一点都显而易见。由于信仰是一种信念在精神上的最高体现,所以人们有时候甚至愿意为信仰献出生命。

一、宗教的消亡条件

宗教何以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并立足呢?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要过没有迷乱的生活。正如自然哲学的任务一般是研究最主要的事物的原因一样,认识天象时的幸福感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关于星辰的升起和降落、星辰的位置和亏蚀的理论本身,并不包含有关幸福的特殊根据;不过,恐惧却支配着那些看见这些现象但不认识它们的性质及其主要原因的人。”[1]这段话指明了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无知和恐惧致使人类不得不在生活之外寻找一套另外的解释系统来求得安身立命。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哪种宗教,不管它赋予人什么样的世间使命,正是由于它给出了一套与现实景象不同的意义解释,最终都会让信众在其中求得内心平静获得精神满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宗教产生于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局限性。宗教产生的原因表明了它将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但正如阶级、国家等其他历史现象一样,宗教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马克思说:“只有当实际生产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活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2]在上面所说的这个漫长而痛苦的历史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宗教的消亡是一个客观规律。任何想借助外力人为消灭宗教的想法显然都是极为愚蠢的。因为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信仰是必然伴随人类而存在的,也就是称呼或者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上帝死了”之后,“‘他们又变得虔信了,他们祈祷,他们疯狂了啊!——他如是说,且非常吃惊。真的,所有这些高人们,两个王,失去了职守的神父,恶的魔术家,自愿的乞丐,漫游者和影子,老预言家,精神的明智者,最丑陋的人——他们如同孩子和最迷信的老妇人一样地跪下,向着驴子膜拜。”[3]面对这个充满滑稽而悲怆的讽喻,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人类处于在现实中脆弱无力、心灵迷茫难辨去向的历史阶段,即使上帝被挪开,人们还是会因为焦虑无助而寻找一个“圣物”替代其以作慰藉,哪怕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否则就如无神论的李银河先生亦不禁叹道:“既然根本无神,你就只能把眼睛拼命地睁开,直面宇宙的荒芜和人生的无意义。”[4]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最为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但从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根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共产主义既不是谁头脑中的主观臆想,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乌托邦。一方面,马克思以科学的唯物史观解释和证实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除了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整个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与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中。任何一个人只要走出了以往对共产主义理解方式上的误区,而能用历史的、生成的科学态度来理解共产主义——无论是其概念本身还是现实运动,都将得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是人类历史必然趋势的结论。

二、宗教信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随着近代科学精神、理性精神的蓬勃迸发,宗教一度面临质疑、声讨四起的危机,但通过宗教自身的不断改革和提供更加面向人间的服务后,虽然被晃动数下但马上又站稳了脚跟。如何解释在人类在相程度上认识了、甚至征服了外部世界后,宗教继续存在的现象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根本改变。作为个体的我们在生活中似乎表现的更加独立和自由,然而整体人类的出路却被愈发禁锢。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内心二个重要世界都面临严重危机:一方面表现为更痴迷于对物质的依赖和索求,另一方面是更深刻感受到的精神苍白和生活空虚。比如,现代的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已经达到了惊人地程度,对自然界的改造几乎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人类成了独统天地万物之尊长,轻松驾驭一切。但稍显清醒地审视现代的伟大成就,我们惊恐地发现,现在的人类已陷入童话中巨人所处的困境——对外无所不能但对己却无能为力,俨然成了无法举起自己的巨人。[5]

无论是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阶段,都并未超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历史形态。[6]这就注定了人类虽然不再受制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第一大历史形态),但仍然在认识和驾驭自身命运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宗教作为一种信仰的意识形式将必然会伴随这第二历史形态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由其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截然不同。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应如何对待宗教呢?从前苏联领导人到中国共产党对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制定政策以保证群众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这是因为,首先必须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人民群众掌握自身命运的力量,让群众自己去认识宗教本质才是最合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世界的精神实质。如毛泽东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7]另一方面,确保宗教成为个人的私事。“当国家摆脱了国教,而在市民社会范围内则让宗教自由行事时,国家就从宗教下解放出来了,同样,当单个的人已经不再把宗教当作公共事务而当做自己的私人事务来对待时,他在政治上也就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了。”[8]马克思针对人的解放的真正本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指出:在一个国家中当宗教只作为个人私事存在的时候,国家就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了,而个人在政治上也从宗教下得到了解放。也就是说,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接着,马克思还指出政治的解放不不意味着人的真正解放,“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9]所以,在当下的历史阶段,我党所采取的宗教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从现实基础中的生成的理想信仰,在它不断超越自身、实现自身的过程就是无限趋近人类解放的过程。在社會主义达到自身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时,从人本身异化出的宗教信仰将被共产主义社会中更高级的精神文明形态所取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楚图南,译.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4] 李银河博文:《直面惨淡人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nhe.html.

[5]童话故事讲述了有个巨人傲慢无比、目空一切,因为他力大无比、世间没有他举不起来的东西。可有人说有个人是他永远无法举起的,他轻蔑一笑。最终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举起的那个人原来是自己。

[6]我们通常把“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历史形态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在此处的说法是鉴于两个考虑: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第二,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整个人类发展阶段。

[7]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8][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不准共产党员信仰宗教活动 篇4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全部理论、思想和行动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的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谈得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实践。由此也就决定了党员不能赞同唯心主义,不能信仰宗教成为中国共产党一项基本的思想和组织原则。

我始终坚信,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开宗明义,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违背党的性质,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不利于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绝不应该信仰宗教,绝不应该参加各类宗教活动,没有组织批准绝不可以参加宗教事务管理活动。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篇5

分享

创新

思想汇报:宗教寄托和共产主义信仰

在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各个宗教寺院里,除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去磕头祭拜,香烛高烧以外,也有不少信仰共产主义的官员,人士(共产党人)前往添钱烧纸,祈拜神灵。对此现象,社会上曾经也展开过讨论,也给不少共产党人带来不少的压力和指责,但此现象仍未杜绝。

我是一位积极争取向党组织靠拢的普通员工,最近向党组织也递交了入党申请报告。因为我也曾经在寺院里香烛高烧,对此问题,我必须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才能得到党组织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在我们的国度里,信仰是自由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本文来源他的信仰必须是共产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这是一个钢铁的原则。但为什么有不少的党员人士,有时出入宗教寺院磕头祭拜,但他仍是一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呢我以为:他对宗教只是寄托而不是崇拜和信仰。

一,从理论角度来认识

寄托之意,好比我们有一样东西或心爱之物寄放在那里托其代行保管或付出义务。显然,被寄托者是为寄托者服务的。我们对宗教的寄托,其实就是把我们美好的祝愿和希望,存放在宗教那里,托其代行保管或付出义务,因此,宗教是为我们服务的。

信仰也有一层寄托的含义在里面,但那寄托的主谓关系不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反过来寄托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心里,是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为这一被寄托去服务和付出的。因此,我们是为共产主义的信仰服务的。

显然,寄托是索取,信仰是付出。因此对宗教的寄托是索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付出。

二,从社会实践来认识

比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建党初期的红

免费

分享

创新

军长征途中,本文来源共产党率领的工农红军,经过了多少的寺院,红军的统率们在寺院里也曾高烛祭拜,但红军的信仰没有因此而改变。宗教人士为红军送粮,送钱,为共产党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目前来看,每当国家受到水灾,地震,非典等灾害,宗教人士捐钱,捐物的善举,同样印证了宗教为共产主义的事业的服务和贡献。

三,从三个代表的思想来认识

从党的三个代表思想来看,共产主义的信仰,宗旨,目的,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人民群众能去的地方,共产党人也能去。换句话说:只要是人民群体能去寺院,则我们共产党人也能去。

其实,人们涌向教堂,寺院,并不是真心去聆听上帝的福音,而只是要求在这里求得片刻的宁静,得到心理的宽慰,清凉一下在尘世中燥热的头脑,本文来源只作为一种自我修身,然后走出圣地回到熙来攘往的凡尘,继续奔忙各自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宗教的寄托和对共产主义信仰是不矛盾的。

因此,我现在明白了,对不少共产党人去寺院祭典烧拜之行为,也有了更客观,更理性的认识。倒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不能将对宗教的寄托上升到对宗教的信仰程度,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和正争取加入共产党的人士,应该清醒认识到的问题。

越南宗教信仰 篇6

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

教、道都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

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

教,并称之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

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捕寨传

人,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

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

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

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约有500多年历史。15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岘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教”。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

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

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

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糅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迦(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

奉祖宗,但不能供荤,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探析 篇7

关键词:宗教信仰,心理功能,情感宣泄,社会支持

宗教信仰指个体对某种特定宗教和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提到宗教信仰人们不禁会将其与消极、逃避、虚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源于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信仰者是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不健全者[1]。然而荣格十分强调宗教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宗教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宗教不仅能治疗个体心灵的痛苦,而且能治疗心灵痛苦引起的肉体疾病,宗教是个体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1]。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阮冶等人研究发现一些宗教教义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身心健康[2]。宋兴川等人通过问卷调查表明精神信仰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3]。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必定有其心理机制和功能。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进行分析。

一、情感宣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压抑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和精神压力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宗教作为一个安全、可靠的载体为个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间。

首先,信教徒通过在神灵面前虔诚的朝拜、祈祷、许愿等人神对话的方式尽情地宣泄内心的情绪及愿望,使自己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寄托,身心重新恢复平衡。其次,除日常的朝拜和诵经外,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也是信教徒皈依宗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宗教仪式上,通过在神灵面前尽情地哭泣和倾诉,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愤怒、委屈甚至过错、悔恨通过宣泄和忏悔等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他们深信神灵会理解、原谅、宽恕和帮助自己。现代研究表明,哭泣和倾诉能将不良情绪产生的化合物释放出去,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1]。再次,宗教节日中通过载歌载舞的狂欢,在娱乐神灵的同时,使其身心达到极度愉悦,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地宣泄和释放来自然、神灵和社会的各种被压抑的情感,缓解其对生活的倦怠和压力[4]。

二、社会支持功能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的社交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其进行帮助的行为。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行为和精神上的安慰、理解、尊重等体验。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5]。宗教信仰的社会支持功能体现两方面,首先,宗教的社会支持源于宗教团体,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加强了信教徒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慈悲、正义、谦虚、善良等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此外宗教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的相处,大家互敬互爱,相互鼓励和支持,处于温暖而美好的宗教氛围中,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隔离感、孤独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得以消除。其次,宗教的另一社会支持功能表现为心理慰籍。它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能排解宗教徒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它通过各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在神灵的帮助下,唤起宗教徒内心积极的宗教体验和宗教情感,使其心灵得到抚慰,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从而摆脱现实的困扰。神灵的无条件接纳和陪伴满足了信教徒归属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和爱需要。此外,坚信神灵冥冥之中的保佑和庇护,以及对死亡和最终归宿的美好解释让信教徒能够超然地面对一切,内心获得宁静。

三、身心调节功能

宗教的心理调节作用,是指通过特定的宗教信念、宗教仪式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西方学者把这种心理的调节功能称之为信仰治疗[6]。通过虔诚的笃信神灵,并通过修道、修身、修心等形式进行人神对话,达到人神交融的境界。当个体心理失衡,深陷痛苦时通过寻找宗教今生和来世的福音获得内心的平衡。此时宗教成为个体超脱世俗,消除烦恼的精神支柱,它改善了人们的消极情绪,使其变得乐观豁达,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

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可通过修心达到修身,亦可通过修身进行修心。个体虔诚的笃信神灵,相信神灵定能助其排忧解难,甚至消除病痛,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可以通过个体的心理对躯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不断强化的积极自我暗示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影响到生理,使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能够增强免疫系统活力,可提高个体免疫力,并由此减轻甚至消除病痛之苦[7]。此外,虔诚的信仰宗教会减轻或消除个体的病痛,特别是宗教的修持佛法,通过清静养心,往往能把修持这的心态调节到非凡的极佳状态,能使人由修心达到修身强身的目的[6]。如“禅定”是佛教的一种修持佛法,其特点是“静心”,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静坐。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高级的静心则伴随着注意和意识范围的缩小,可以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涅磐境界”[8]。此外,佛教中的气功也是调养身心的重要方法。中医学认为气功可以通过调神来达到气机调畅,防治疾病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功是一种通过自我暗示来调整心身功能以防治疾病的自我锻炼方法。

足球是宗教,卡卡是信仰 篇8

奇怪的是那时你已身穿白色战袍,而因为你,我深深爱上的却是那抹红黑。

因为你,我开始了解你的从前,从你游泳池险些葬送职业生涯,到现在幸福回归圣西罗。每一次你回归的传闻令每一个罗森内里心中漾起无限期待,而似乎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在一次次期待与失望之后,圣西罗终于迎来咯它昔日的王子。

昔日身边的战友早已远去,或者都已变换咯角色,但只有你仍然还坚持奔驰在圣西罗的绿荫场上,为了你心中所挚爱的米兰。尽管本赛季米兰战绩不佳,但你扔迎来咯你在米兰职业生涯的里程碑。在米兰进球数超过百球,为米兰正式比赛出场超过300场。你一次次刷新着你在米兰的各项记录,但这些对于现在似乎变得都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还在,你还在米兰,你还在球场上飞奔。那一道背影令我迷恋,那一抹微笑始终牵动着我。

记得去年为你发生日祝福似乎还是昨天的事。時光流逝,青春易老;唯有信仰,将是永恒。你是所有卡密的信仰,轻盈的身影,纯洁的笑容,坚定的信仰,都令我们难以忘怀,令我们痴迷。

愿时光慢慢走,让我们还能在球场上多看你一眼。32岁,家门口的世界杯,我们依然相信,你还会再一次站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像02年那年,在名单宣布的前一天,世界杯大名单上会有一个叫“卡卡”的名字。而这一次,你不再是坐在替补席观看的少年,你将是场上进攻的组织者,球队的精神领袖,并亲手捧起属于你的大力神杯。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品位与格调 篇9

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品位与格调

研究宗教信仰的品位与格调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我国宗教的现状,认识我国宗教文化的社会与审美价值.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更重要、更带长远和根本意义的是要提高信教群众宗教信仰的`品位和格调,按照影响宗教信仰品位和格调的诸要素,提高信仰主体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科学文化教育素质、个人生活理想、追求、爱好素质和营造正常文明的宗教信仰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出品位高、格调雅的反映人们宗教生活的精神文化产品,包括宣传无神论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需要,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 者:李建生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刊 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EDI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4) 分类号:B91 关键词:宗教信仰   宗教文化   品位   格调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篇10

摘要: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的批判过宗教,但是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对于宗教是全盘否定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不乏对于宗教积极作用的描述。不可否认,宗教具有迷惑性、麻醉性,在阶级社会中它更多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对于现实社会也有批判的一面,对于被统治阶级有精神抚慰的作用,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有着道德教化、维护稳定的作用。

关键词:鸦片;阶级统治

一般说起宗教,中国人的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一句话: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或者宗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列宁的话,但并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对马克思思想的再创造。马克思的原话是这样的:“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里,马克思用形象化的语言显示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马克思的原意中,对宗教的这一功能并无褒贬之意,况且比喻性的描述也不能作本质判断。在西方,鸦片原来是一种药物,是一种镇痛剂,对病痛没有什么实际治疗作用.宗教也是这样,对社会的物质发展没有什么推动作用,只能在人的精神上产生一些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仅仅也就限于类似于医学上的麻醉作用.。而在中国则不同,鸦片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含义,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起源于中英鸦片战争,中国人提起鸦片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是最恶毒的毒品,所以中国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

马克思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观点,其深刻性在于,它使人们对宗教的负面影响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犹如重击。其实,这一观点最初并不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在马克思之前,费尔巴哈、海涅、布鲁诺-鲍威尔和一些教会中的人都使用过“鸦片”或类似词句比喻过宗教。但是,马克思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其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道:“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主要是针对当宗教与反动的社会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会成为被这种政治力量用来对人民大众进行欺骗的手段来说的,因此,它着重从政治角度强调了宗教的欺骗性。

关于宗教本质,马克思认为:“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进一步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马克思眼里,宗教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产物,是一种自发朴素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也谈不上必然反动与愚昧,更不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己力量。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都形成现实基础,而每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观点都构成上层建筑。”即是说,宗教是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之一。我们有必要完整领会马克思的原意,特别是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应以宗教为敌,而应以宗教为镜,找到自己致力于改造的对象。

但列宁在解释这句话时,创造性地加上了“麻醉”两字,即改为人们所熟知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把原来“人民对宗教的需要”变成“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主语换了,意思也就全变了。更为不幸的是,列宁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由此引申出来的又一结论便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种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我们应当同宗教做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起码的原则”从此,“宗教是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成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准理解,也成为我们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宗教被视为“毒品”,被视为旧社会的残余,被视为与先进阶级、先进政党、先进制度格格不入的异物,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意识形态。

列宁对于把宗教仪式或准宗教用语用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的企图进行过尖锐的嘲笑。一次有人问他,一个社会主义者说社会主义是他的宗教这是否适当。他答复道:“如果一个普通工人说这句话,那么它只意味着那个工人正在抛弃宗教而赞成社会主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主义领袖或一个知识分子声称社会主义是他的宗教,那他就是正在抛弃社会主义而赞成宗教。”我想,这也就是共产党员不能信教的原因吧。

但是列宁后来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十月革命时,俄国东正教曾与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强烈抵制革命,所以列宁当时对宗教的描述,具有鲜明激昂的时代特征。而革命成功后,列宁的观点又有了新的内容,他提出“不在自己的党纲中宣布我们是无神论者”“不禁止基督教徒和信奉上帝的人加入我们的党”。他甚至举例说:“如果有一个祭司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共同进行政治工作,真心诚意地完成党的工作,不反对党纲,那我们就可以吸收他们加入社会民主党……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的捉摸不定的恐惧,……无论什么启蒙书籍都不能使这些群众不信仰宗教。”

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 篇11

面对这种社会现状, 伯尔曼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句话仿佛法律本身一样, 被无数人信仰。然而, 法律为何被信仰?到底是因其正义性, 还是因其有用性?换言之, 到底是该持有“对神法或为神圣信念所唤起的自然法之信仰”, 还是该相信“法律的世俗主义”?

伯尔曼无疑支持前者的观点, 认为“法律不只是世俗政策的工具, 它也是终极目的和生活意义的一部分。”他指出, “法律与超理性价值联系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四:这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存在于所有法律体系, 一如它们存在于所有宗教里面。它们提供了一种语境, 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规则都是在这一语境中被宣示, 并且从中获得其合法性。”因此, 尽管即使从尽可能宽泛的含义上来看, 宗教和法律仍然分别被视为人类对神圣的意识和对公正的观念不可能合一, 然而, 伯尔曼仍然相信, 法律与宗教的综合, 以及对法律的信仰, 将构架理想中的新世界。换言之,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可以说伯尔曼把法律等同于宗教, 至少是把二者看成一个整体, 甚至可以说他希望创建一种“法律宗教”, 同时具备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正义性, 类似于中古的西方社会, 对社会有着强大控制力的教会“试图使道德法律化, 同时使法律道德化”, 法律因道德而被套上了神圣光环, 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正义性。在伯尔曼看来, 法律本身因其正义而神圣, 因其神圣而被信仰。

然而, 谈及所谓法律应该像宗教一样被信仰, 在现在,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因为在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上, 中国是缺少宗教这一基本的规则体系的。虽然有西方学者称儒学为“儒教”, 儒学本身仍然不能被称之为宗教。总之, 在中国不信仰宗教的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对于这一点, 也许可以用古朴的实用倾向来解释。可以肯定的是, 中华文明有区别于西方文明的重大不同, 中国的宗教因素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小到几乎可以忽略,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宗教在我们的社会规则体系之下, 影响依旧甚微。一个对宗教缺乏信仰的国家, 谈何“如信仰宗教一般信仰法律”呢?

由此, 基于法律有用性的法律信仰认为, 西方人相信法律不只是因为法律有信仰基础, 而是法律能给人世间带来秩序, 能够恢复社会的平稳运作。西方宗教改革后, 教会失去了法律效能, 新教的怀疑主义使法律实证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19世纪七十年代后, 随着实用主义的盛行, 法律与宗教的二元对立被人们普遍接受。也就是说, 如果强求一个法律根本不能起任何作用的地方的人民去信仰法律, 无非是愚人或愚己。指望人民相信没用的东西如同缘木求鱼一般可笑。只有让人民看到法律的作用, 法律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个稳定的秩序、可预期的未来时, 人们才会去相信法律。

然而, 我个人认为, 这种基于功能派的观点有失偏颇。这种观点把法律视为一个纯粹的工具, 而工具的价值就在于有用。换言之, 如果出现一个比法律更有用的工具, 法律将被抛弃。事实上, 如果有好的集权者, 专政的有用性并不逊于法律, 例如中国中央集权专政的“人治”历史源远流长。这是否意味着, 只要选择好的集权者进行专政, 就可以抛弃法律了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了法律的稳定性因素以外, 对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本身的信仰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对法律完全没有敬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就如同信仰基督教一样, 一个人要想形成对于基督教的信仰, 必须信仰上帝, 必须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那些信仰宗教的人可以对一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存在的上帝信之仰之?

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在于基督教教义中本身存在的正当性源泉。即基督教教义是符合基本的人性要求, 是为大多数人所赞同, 也是符合基本的人基本的道德观念。基督教教义中存在着诸多“爱你的敌人”“宽容”“十诫”之类的教令。这无论在哪个社会都是为人所尊崇的善品。而我们今天的法律同样如此, 法律必须有正当性基础。法律中所弘扬的必须是善的, 抑制的内容必然是恶的。而且必须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一般的善恶标准。所谓的对法律的信仰也是指对正义的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体系和法制过程的信仰。

“只有当我们承认法律不仅是社会功利问题, 而且也是、且主要是生活目的和终极意义的一部分, 承认法律关系到人的全部生命, 即不仅关系到他的理想和一只。而且还关系到他的情感和他的信念, 我们正在经历的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信任危机才可能得到应对和解决。”确实, 法律的作用有规范作用, 法律的价值有工具性价值, 但它位于法律价值位阶的最下面, 人们正是通过法律的秩工具性价值:秩序, 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最终价值, 这才是目的性价值。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法条, 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 那么法律的施行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法律施行的效果大打折扣。但前提是, 制定的法律是正义的法律。即, 法律本身所代表的是正义。

波尔曼理想的新世界是对同时具备“神圣性”和“正义性”的法律完全信仰的世界, 我们现如今的世界显然相去甚远。然而, 该如何创建, 或者说改造成理想中的新世界呢?个人认为, 对于正义性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 对于神圣性的崇拜与信仰亦然。正因如此, 法律必将因其正义性而被信仰。

中国近代民族宗教信仰论文 篇12

———玉皇大帝信仰

提到玉皇大帝,首先想到的是玉皇大帝的身世和由来。在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的生活还没有完全的定格,只是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所以当时的人类的生命很脆弱,为了使人类不害怕自己生活的环境或者是勇敢的面对困难的生活,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可以支撑他们的意志的一种物质或者是其他,开始人类只是信仰一些花草树木等,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渐渐的意识到万物要有一个中心,一个可以统治它们的主宰,但是人类作为万物的分子,又不可能成为主宰,就在这时天帝或者说是天皇就产生了。

其实,在最早的三皇五帝中,还没有“玉皇大帝”这个名字,但是由于人类把黄帝作为五帝之首,而黄帝又最早的发现玉,并且很好的利用玉,所以后来人把天帝改为玉帝或者是玉皇,但是后来人类为了更好的统一,就把玉皇与玉帝改为一个名字:玉皇帝,又叫玉皇大帝。其中,玉皇大帝的身世也是很离谱的,早在唐朝,道教的教徒们为了更好的迎合人皇的愿望,需要有玉皇大帝的身世,所以就根据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的身世强加在了玉皇大帝的身上,人类有了这种信仰以后,人皇为了能更好的统治他们自己的国家,就把自己的玉名改为天子,天子的意思也就是天帝或者说是玉皇大帝的儿子。在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虽然是万物的本原,但是他只不过是元始天尊的一个弟子罢了。在商周朝时期,人们把北极星或者说北辰看做是天帝,因为北极星是地球的动轴的中心,所以无论地球怎么动,它都会一直静止,所以人们把它作为万物的起源。一开始的时候,北极星不叫天帝,而是叫做太一,太一也是出自庄子之口,太是‘大’的演变,其实这两个字也是一个字罢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说太一是万物的本原。到秦汉时期,人们开始不仅把北极星叫太一,而且叫做帝座,天帝,皇天大帝。从而,也有了三皇五帝传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信仰多神论的民族,所以玉皇大帝信仰也是人们生活信仰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玉皇大帝信仰的形成,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大力宣扬有很大的关系。道教教徒成为创造玉皇大帝及其神灵系统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的庙宇中,道教的玉皇庙,玉皇观,玉皇殿,玉皇阁是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庙宇。道教经典中不仅撰写着玉皇大帝的来历及事迹,而且围绕玉皇大帝,形成了一系列的列文与咒符。道教的神仙系统,既不同于国家祭奠中的神系,也不同于民间信仰的神系,与佛教的神灵系统更不一样。不过它们在长期历史中,却常常互相借鉴与交流。

农历正月九日,道观中仙音缭绕,醮仪热闹非凡,来玉皇殿烧香献供的人群比平时不知多了多少倍。一片香火缭绕,烛光煌煌,随着道士拜章的步趋摇曳,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似乎真的升上了九霄云中。原来,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观中依例要举行庆典。士庶之家去玉皇殿献供的当然也就特别地殷勤。这天的活动,俗称斋天,在民间和道观中都是十分重视的。说到玉皇大帝,民间莫不将他看成天上的“皇帝”,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神仙佛祖一律都需要听命于他。实际上,就道教的神仙谱系来说,玉皇的地位低于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为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神)。其实,玉皇大帝这一至上神的形象,是宋真宗的崇道活动的副产品。中国传统的观念中,至上神称为

帝、上帝,亦称为天,在儒家祀奠中又作是昊天上帝。对他的座次排位,宋以前的道教中是很忽略的。宋真宗为了宣布自己的祖先赵元郎是道教尊神之一便借着玉皇的名义演了一场“天书”下降的闹剧。为了尊祖(实在是生造出来的)也连带着尊玉帝,上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合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这是玉皇大帝崇拜普及的开始,不过玉帝在道教内部仍是只听命于三清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叙述玉皇的来历说,太上道君(三清的第二位)将一位“身诸毛孔放百仪光”的婴儿送往光严妙国的宝月光皇后怀胎,产下皇太子,修道三千二百劫,才证位金仙,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才证位玉帝。这种编造的仙话固然不足信,但玉皇在道教中为在三清之下却是很清楚的。然而,民间对玉皇大帝和三清关系并不怎么了然,凭着生活经验,地上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佛教、道教的领袖哪怕封了国师、天师,也还得听命于皇帝,所以在民众心目中,在神仙包括佛菩萨的世界中“最大”的是玉皇大帝。所以对他的祭祀要用最高规格了。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不仅道教宫观例要举行重大法会,有些佛寺也举行“斋天”仪式,也很吸引了一些看热闹的民众,自然也少不了供奉的香客,抛钱的施主。道教的尊神怎么会由僧人给他过生日呢?原来,佛教本身是有“斋天”法事的,但那儿说的天与玉皇是两码事,而是从婆罗门教接收过来的诸天帝如帝释、梵天等等。在佛教中,他们为佛的护法或侍卫,也享受着相当的礼遇。民间称他们为“诸天菩萨”,清代又讹为“朱天菩萨”,并且附会说是为了从此寄托对朱明王朝的怀念。不管如何,佛教的斋天与玉皇原来是无关的。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某些寺院,将斋天定于正月初九,将斋诸天与斋玉皇混淆起来了,似乎也跟着道教承认玉皇是正宗的天帝了。

宗教信仰在高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 篇13

一、宗教信仰在高校传播的途径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 有些高校学生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宗教信仰的, 这说明高校已经成为一些宗教的宣传场所。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目前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家庭成员传播、信教学生传播、学校活动传播、书籍、宣传品传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家庭成员影响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如果高校学生的家庭中有父辈或是祖辈人到宗教场所参加相关活动, 高校学生就容易接触到宗教内容、思想等, 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传播, 很容易被高校学生所接受;信教学生比较容易在同学间获得信任, 而且与同学深入接触, 因此, 也为宗教传播提供了便利;学校通常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 宗教文化就可能在这些活动当中得到传播;书籍、宣传品是传统传播途径, 如《圣经》《古兰经故事》等这些宗教文化读物, 高校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 宗教知识也得到了传播, 另外, 一些宗教信徒也可能向学生散发传单、光盘等资料;最重要的是网络传播,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为宗教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来浏览宗教网站。正是由于宗教传播的途径比较多, 所以相关管理也比较困难。

二、宗教信仰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我国对宗教信仰采取的是不干预的政策, 本身说明正常的宗教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宗教信仰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也是一样, 具有两面性, 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一) 积极影响

第一, 宗教信仰帮助高校学生调适心理。高校学生在初入大学时, 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远离家长独立生活, 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不适。而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学生在遇到学业、生活中的困难时, 心理上出现的焦躁不安精神压力可以通过宗教信仰得到缓解。例如, 宗教提倡的宽容、忍让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愤懑, 使学生能够安于学习。

第二, 宗教伦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我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变等, 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上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不公问题较多, 一些人的社会价值观扭曲, 对物质追求过甚。社会上频频报道的不道德事件颇多, 高校学生难免会受这些社会风气的影响, 而宗教伦理是劝人积德行善, 多做好事, 所以宗教信仰也有利使高校学生尊从道德标准。

(二) 消极影响

宗教信仰中也不乏一些不适当的精神, 比如宣扬“忍耐”、“移情”和心灵“释放”, 而追求虚幻的解脱, 一味的忍耐并不是正确的价值观, 忍耐有时也代表着消极思想, 是对人们的心灵的一种束缚。如果高校学生在遇到困难是信以为是“上帝的安排”, 就可能不能积极面对问题, 而是向神灵祈求庇佑。这就可能会使高校学生面对问题时过于隐忍、退缩, 在学业上也会缺乏创新精神。

三、对策建议

对于事物的好的一面, 我们应欢迎接受, 但是也必须要对其不好的一面进行约束或是应对, 对于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 必须要采取措施来应对。

(一) 正确对待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

首先要认识到当前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表现出的热情是一种正常社会现象, 不能过于敏感, 但是也不可随之任意发展。不能把宗教信仰看成是洪水猛兽, 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应当给予尊重。如果完全放手不管, 则可能会给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留下可乘之机。必须要认识到, 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热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如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宗教文化本身等,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做好引导。

(二) 为高校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咨询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心理不够成熟是高校学生主动寻求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应该明白, 高校学生在精神上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而又没有其他更好的精神安慰方法时, 就有可能选择宗教, 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应该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制, 主动去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 主动干预,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尽管现在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 没有走入到学生的心里。心理咨询机构必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并设法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 再者, 除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外, 还应为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比如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 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

(三) 做好高校宗教文化教育和政策宣传

在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宗教理论教育的选修课, 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主动去了解, 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宗教文化, 如可以涉及多个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等, 让学生能够掌握宗教知识, 使宗教变得不再神秘。但是同时, 要在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内容, 使学生能够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看待宗教文化,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 客观地对待宗教信仰, 提高高校学生抵御宗教渗透能力和辨别邪教的能力。

(四) 强化校园管理抑制非法传教

国家对正常的宗教活动采取保护态度, 但并不是任宗教活动发展。任何人都不得用宗教活动来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影响国家教育。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校园内有宗教传播, 所以学生要加强校园管理, 坚持抑制在校园内进行非法传教。学校首先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关注, 要留心高校学生的情绪变动及心理状况, 通过动态观察,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精神支持。其次是要加强对教职工的管理, 避免老师参与宗教传播, 尤其是对一些外籍老师, 更应进行特别教育。第三, 不允许在校园内运用各种讲座、论坛等进行宗教传播。总之, 要避免在校园内的宗教活动必须得到监控, 避免出现非法传播。

参考文献

[1]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如何让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下一篇:市政技术标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