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

2024-06-07

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共8篇)

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1

对会计案例教学的认识论文

【摘要】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对案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讨论了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以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会计、案例教学、

会计 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 论文 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 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教育 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 经济 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二、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与认识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 会计 师”、“审计师”、“ 企业 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 经济 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当然,案例教学也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会计本科教学阶段,如果能够为会计本科生量体裁衣地编写适合于他们知识结构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仅牵涉到案例编制的人力资源与财物资源的投入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案例编写的技巧方面的问题,那么,案例教学在会计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就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2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人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从而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法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引导, 更强调学生的研讨。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对于教师来说, 关键在于典型案例的选取。案例必须真实典型、贴近学生生活, 又须具有时代性。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事实、有着矛盾和困境, 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因而, 通过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 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佐证和否定什么, 但是却可以有所发现。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而定, 不必追求统一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来说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 选择适合的案例,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 案例在其中的运用决定着实施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 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精致、简练、具体、真实、富有时代感。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实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如在《适应人生新阶段》的教学中,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选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新生致词, 让学生明白走进大学不是终点, 只是新的起点。从而尽快融入大学环境, 自觉培养各种技能, 完善知识这才是进大学的本意;另外, 选取了“千里寄脏衣”除了引以为戒的共鸣外, 更多的是让学生探讨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在第四章《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的教学中, 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笔者选择了原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县委书记汤成奇, 政绩变“劣迹”经济能手成“祸首”案和“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来做比较分析, 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人生目的不同, 人生的意义和结果会大相径庭。错误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陷人万劫不复的境地;高尚的人生目的会使人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这样, 学生既能从先进人物身上看到积极进步的榜样, 又能从的错误中引发思考, 引起警醒。生活是真实的,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应由自己选择。因为这些案例是学生熟悉的人物, 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能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的课堂教学目标。

第二, 以多种方式展示案例, 分析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展示案例, 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 也可以放在讲授知识之后。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展示方式:可用语言描述或以视频、录相、录音, 也可让学生表演案例。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 视频展示案例效果最佳。如在讲述第二章《培养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安排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建国大业》《胜利了, 中国》《祖国万岁》等, 同时要求上交观后感, 把视觉上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用文字表述出来强化了教学目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再联系当今的国际局势, 分析问题, 明确责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和平年代里如何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第三, 教师总结点评案例。在讨论中, 同学们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独到, 富有思想深度;有的思想认识偏激浅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 做好认真细致的总结, 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如在第六章《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 在讲解了职业道德的含义后, 让学生看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 坚守崇高的职业道德的视频, 好多学生感动之余, 也表达重新调整就业择业观的思想。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展示了三幅生动的照片, 空白的地方有事件的简要介绍, 《记者拍骑车人摔跤与职业道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围绕案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谴责, 有人称赞, 还有处于两难境地, 教室里一片喧闹之声。在互不相让的情况下, 大家把目光投向老师, 似乎在期待一个裁决。这时候, 老师就要进行总结评述, 综合各方面的观点, 给出公正的评议, 同时还要摆出自己的观点倾向, 让学生在明确是非观念的前提下自己做选择。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在改进“基础”课教学效果,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方面具有其特殊的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 很多学生对此门课程并不感兴趣, 很大一部分学生迫于考勤、期末考核等约束不得不到课堂, 但真正听课的人却很少。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介绍、展示其身边案例, 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和感性化, 使学生不再觉得课程和自己相疏离, 甚至毫无关系, 而是可以解答自己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关的问题, 激发其学习“基础”课的热情与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案例教学的过程, 就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 敢于质疑, 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或小组的见解, 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理论、观点、方法, 分析、归纳、判断、推理, 透过现象发现和把握问题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所以这同时也就是一个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3.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体现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的影响是相互的。案例教学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共同分析,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 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 综合了传统教育中讲授讲解、集体讨论、自主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 能够改变那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影响或教师与学生相脱离的状况, 也能够促使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研究, 不断提高驾驭课堂、洞察对象、随机应变等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教学艺术, 使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发展, 从而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最好的一种教学, 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 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 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际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 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另一方面,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 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和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 既有利于教师联系社会实际开展教育活动, 也为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能力, 有利于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客观实际思想和能力相一致, 提高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的素质和水平。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授课时数有限、全国使用统一教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本课程的实用性。消除学生已有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理论脱离实际等逆反心理的现状, 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 在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而案例教学法便是其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雷继元.论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07, (35) :107.

[2]聂启元.也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 2007, (12) :109-110.

[3]阮星光, 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 2007, (1) .

[4]杨克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6) :199-200.

[5]钟铭佑, 周世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1) :197.

论对会计案例教学的正确认识 篇3

会计本科专业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因符合会计本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因而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受到欢迎。但是,如何加深对案例教学特点、理念和优势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地树立案例教学的态度,则是近年来本科案例教学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理念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个组织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决策者)面临的一项决策、挑战、机会或问题。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考虑他所面临的决策问题。因此,案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案例必须是真实性。通过真实的故事描述,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现实与开放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好的教学案例能够成功地把现实中的场景移入课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生动的研究对象。目前很多的案例并不是遵循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评论文章。经过简化与抽象的练习(exercise)、问题(problem)、文章(article)、模拟(simulation)等这些材料不能被称作案例,最多只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 case)。

第二,案例中必须要有一个或一些决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着决策问题的思考角度与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面临问题的思考,将学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换,进入决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须解决一个综合操作、综合分析和综合决策问题。培养学生应对机会和挑战做出分析判断和综合选择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学能够在会计本科教学中得到认可,源自于人们对应用类本科专业的特性和案例教学基本理念的认同。会计本科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培养学生会计综合操作、财务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的综合技能。这些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教”的方面来看,案例教学代表着一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要经过两次飞跃,即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功能在于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再由学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项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要经过“理论传授——学员接受——运用实践”三个过程。在理论传播环节存在着教师个人对实践与理论问题的认识局限;在学生接受这个过程存在着语义理解和学生内省的偏差;在运用实践环节,存在学生领会实践、搜寻理论的时间成本与失误成本。案例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直接运用这些案例中掌握的综合技能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概念,大大提高了会计专业知识传播与综合技能培养的效率。

从“学”的角度来看,案例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模式强调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和记忆这些知识,在缺乏现实情景的情况下,很难将这些知识体会成为一种技能,因而是一种授人以“鱼”的教学模式。而案例教学则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的学习;其次,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情景开放,让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建立在种种课堂假设与限制条件下的学习方式;再次它是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沟通、讨论、交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最后,它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总是带着某个决策问题,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这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与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在今天变化的管理时代,学会学习其实更加重要。

二、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树立的学习态度与认识

为了保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有效的学习与讨论效果,案例学习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个人准备(60-120min)。案例材料必须事前发给学员,学生收到材料后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阅读材料。除了阅读案例材料本身的内容之外,还要花一定的时间阅读老师推荐的背景材料与文章,学生自己也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其次是小组讨论(15-30min)。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在于保证帮助学员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彼此了解对案例问题可能存在的共识与分歧,为大组讨论奠定基础。最后是大组讨论(60-120min)。在大组讨论上,通过毛遂自荐、教师指定或同学推荐的方式,由一名同学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接下来就进入大组讨论的“狂轰烂炸”阶段。其他学生可以就发言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对现实决策过程的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参与,而不是旁观。案例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培养学生的决策技能。学生接触案例之后,必须自主充当案例中“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银行家”、“董事长”等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而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所不容许的。唯有提出建设性意见,才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只有真正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才会把决策中每一分钱的利润和损失都当作是自己的,这个时候才能调动真正的热情去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第二,别指望“正确”答案。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分析和决策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获得案例本身的正确答案。正如管理实践一样,现实的分析和决策工作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案例同样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时案例写作者甚至有意识地在案例制作时把一些重要的资料或数据漏掉。对同样一个财务指标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判断。重要的不是这些判断的结果是否一致,而是这些判断所基于的分析过程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和独创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学习重视的是决策的思考过程。

第三,学会“思想共享”。现实的决策过程是在决策团队之间思想共享、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达成的。案例教学的决策过程同样也是遵循这一现实过程。善意与尊重是职业行为的标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遵守各自的职业道德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应当公开而有礼貌地承认分歧、表达意见。即使彼此之间的意见大相径庭,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这至少意味着对同一问题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会计数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数据来源,一项收入的增加不仅是销售部门的业绩,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术、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业绩。唯有学会思想共享,才能保证认识和判断是建立在比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并非“抛弃”理论。会计教学案例来自于会计实践素材,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会计实践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案例学习可以抛弃基本的会计理论。案例学习之前,教师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或指定学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使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的能力。有时教师甚至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提问,而这类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4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新河街学校

张俊兰

一、教学设计说明

“周长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形和圆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师生分享着发展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二、教学设计

课题:周 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德育渗透: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各种物体和图形的周长。难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

1、创设情境:(出示十字绣的画)这是老师自己绣的一幅画,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指名回答)

2、情景画面,学生用手指出情境中的“一周”,引出“一周”并板书。

二、实践活动,认识“周长”

1、指一指,感悟“一周”。

(1)学生示范指物体表面的“一周”。(2)全班活动指物体表面的一周。

2、描一描,书上41页例题一的图形的一周。(1)学生描,并展示。

(2)课件展示规范描法,沿着边线描。(3)学生再次练习,描平面图形。

3、说一说

2(1)揭示“封闭图形”的概念

A、课件展示一组图形,请学生找出这组图形中最特别的图形。B、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2)判断

A、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学生找出封闭图形。B、学生说判断理由。

4、观察比较,揭示“周长”的概念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哪一个图形的一周长些。(2)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3)揭示课题,并板书。

5、举例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探索得到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探索。

2、上台展示成果。

3、教师小结: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在求和。

四、联系生活,学习反思

1、课件展示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3、拓展练习:两张照片合起来,相框应该镶在哪儿?

三、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周长的认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想起以前高段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周长面积混淆不清,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为主,忽略了学生对周长表象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建立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我在教这一课时,总体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设计新颖、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教学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通过呈现一副由我亲自刺绣的十字绣作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是老师自己绣的一幅画,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幅刺绣作品要用多少材料镶边才合适进行思考,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其次,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交的最初方式,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以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一般图形周长一般图形测量策略的过程,教学中,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巩固内化”阶段的测量周长活动,都是以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活动,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准备。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再次,组织教学活动有序有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4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三年级学生建立周长概念,必须通过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怎样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呢?这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一节课我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首先组织数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组织几个活动,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要求,几个活动(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周长)互相之间的联系使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层次性,在汇报图形周长测量结果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测量方法:直接用尺量的方法适合什么图形的周长测量。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法的最好指导。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处理得不够成熟的地方:

1、课前对本节课的对学生学情分析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节奏的把握显得有些犹豫。

2、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表述不是很完整,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我并没有进行过多要求,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训练。

3、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几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吨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师: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那请同学们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生:一粒玉米粒的重量、一个二分钱的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2袋有盐的重量、2袋洗衣粉的重量、6个梨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等等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很多)。师: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下面我们来练习一下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千克=()克 5千克=()克 2000克=()千克 4000克=()千克

《设计意图:通过对1克和1千克物体重量以及克和千克之

间的换算的复习,让学生再次感受1克与1千克物体重量的 概念以及与千克之间的换算进率,从而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

握情况勾起对旧知的回忆,同时也为下面吨的认识作下良好 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课件出示下面题目)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刚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一头大象重约4()

成年大象约重4吨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师说:大象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成年鲸约重50吨

师:蓝鲸的质量也要用‚吨‛来作单位,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学生举例之后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如:(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量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做单位。《设计意图:从猜大象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教学吨的认识.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生:25千克、26千克、30千克、25千克等等

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生:250千克

师:那2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生:500千克

师: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生:1000千克

师:那我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或抱仪抱来实际感受一下25千克的重量

师: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跟我齐读2遍1吨=1000千克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较好的学习状态。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设计了让学生抱一抱周围的同学估计体重,感受25千克的重量这一数学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活跃课堂的作用,在这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知道了40个同学的体重合在一起就是一吨,这让学生丛中感受了‘吨’》 生:齐读1吨=1000千克

师:那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大约重50千克

师:那么10个老师大约重多少千克呢? 生:500千克

师:同学们算得还真快,那么算一算多少个老师大约重1吨呢? 生:20个

师:同学们真棒,算对了,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说成一句完整的话呢? 生:像20个老师的体重大约重1吨.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让同学们想象大约多少个老师的重量大约是一吨,学生知道大约20个老师的重量是一吨。这让学生再次感受‚吨‛》 师:很好,教师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同学们独自进行计算后,再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用多媒体动态、随机演示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师: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师: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练习质疑

做一做:

1、5吨=(5000)千克2000千克=(2)吨

2、一只大象体重4吨,是(4000)千克。

150克450克300克3千克 比一比:5吨(>)4096千克7吨(=)7000千克8000千克(>)8千克4吨(<)5001千克9000千克(=)9吨3000千克(>)3000克 订正时说出想的过程.

《设计意图: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考察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建立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做,学生能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这样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建构起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

四、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可真棒,老师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听呀?

生:想

师::你们看谁来了?《用课件出示书上主题图》

这一天阳光明媚好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4个小动物能

小熊小马小牛小鹿同时过桥吗?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400千克300千克500千克100千克 生:限重1吨就是这座桥载重量不能超过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师:那小动物们可以怎样过桥呢?

生: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 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学生说出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知道了1吨=1000千克,很可能会想到把几个数加起来试一试的方法。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达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闭上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闭上眼睛‛的动作虽小,但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理、建构新知,是一个知识内化过程。》 学生总结

六、拓展作业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篇6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获得加、减法知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认识乘法”,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知识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首先提出了让学生摆一摆、填一填。通过学生的实践、动手体验,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相对照。这样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3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会列出几个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

2、能熟练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知道一个情境对应着两个乘法算式。

3、能正确地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4、结合具体情境,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数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

2、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掌握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乐于提出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养成学生勤于动脑、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和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两个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练习与区别。

教学突破: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这两种算式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1和例2的教学挂图、连加算式卡片(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数)。

学生准备:12根小棒和8个圆片。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师生互动(感知有一种加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老师准备一些连加算式的卡片,其中有相同加数的卡片,也有不同加数的卡片(如:3+3+3+3= 5+5+5= 8+2+5=),老师手拿卡片走到不同学生面前让学生抽卡片,并让学生把抽到的卡片贴到黑板上,待大约五、六个学生抽了五、六张且各有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数的卡片各有一些时停抽卡片,此时叫学生把贴到黑板上的卡片分成两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设计理由及意图: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对游戏感兴趣,用游戏引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又通过分类让他们感知到有一种加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为下面乘法的意义做铺垫。)

二、参与活动,感悟新知

活动一: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知道求几个几,可以列出连加算式,感知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要学习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学哦,这些知识对我们的学习、3 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有信心吗?(有)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就一起去畅游数学王国,好吗?(好)

1、数鸡、兔图

(出示教材主题图图)你们看,许多小动物要和我们一起玩,你们高兴吗?(高兴)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一共有多少只兔,多少只鸡。)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白兔?你是怎样数的?你能列出算式吗?生说,师板书:

1+1+1+1+1+1=6(只)2+2+2=6(只)师:还有小鸡,也数一数有多少只? 生:12只。

师:你是怎样数的?能列出算式吗?

生:一只一只数的,1+1+1+1+1+1+1+1+1+1+1+1+=12只(师板书)

师:好长哦。

生:三只三只数的,3+3+3+3=12只(师板书)

师:你们发现这些算式中的加数有什么特点?得数有什么特点?(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得多少?)

生: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分别是6个1相加、3个2相加、12个1相加、4个3相加,不管怎么数,鸡的只数一样,兔的只数一样。

师:现在我们带着小动物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好吗?

2、摆一摆,感受“几个几”

请小朋友们拿出小棒(学具),每行摆4根,摆3行,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数的?算式怎么列?

生1:4个4个数,数了3个4,算式是4+4+4=12(根)生2:3个3个数,数了4个3,算式是3+3+3+3=12(根)生3:1个1个数,数了12个1,算式是1+1+1+……+1=12(根)[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3、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试一试”(1):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提问“试一试”(2):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写完整,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活动二:让学生感受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会读写乘法算式,能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创设情景,引入乘法)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对以后的学习也很有帮助,相信小朋友们都能学得更好,有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啊?(有)

1、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管理技术已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我们一起去工厂看看吧!你瞧,现在工厂的管理,都是用电脑来操作的,好了解不起哦!请大家看(出示例2图)

2、师:要想知道这个工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该怎样列式?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小朋友们讨论交流,并在作业纸上列出算式。

小组汇报,师板书算式:

组1:一台一台数,1+1+1+1+1+1+1+1=8(台),一共有8台。组2:2+2+2+2=8(台)组3:4+4=8(台)……

师:各小组汇报了结果,小朋友们有什么感受?算式难写吗?那么,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算式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认识一位新朋友,它能使这些很长的算式变短,想不想认识它?(想)出示课题:认识乘法(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师:2+2+2+2=8,4+4=8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用乘法可以怎么写?在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

2+

2+

+= 8 4 + 4 = 8(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

=

(乘数)(乘号)(乘数)(积)同桌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哪一个小朋友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活动三:进一步感知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及问题意识。(教学“试一试”)师:刚去了工厂,现在我们又去看看养鸡场吧!

1、出示例图,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仔细看图,然后说说图意。想想:你能解决这些问题?

2、提问:图中有几栏小鸡?每栏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实践应用,提高能力

大家畅游了一次数学王国,共同领略了一次祖国的语言美,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乘法),经历了一次数学知识的研讨,小朋友们都积累了一些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收获,相信大家一定能独立解决问题。努力哦!别让老师失望!

1、购物游戏

在畅游数学王国回来的路上,有些同学想买些礼物带回去,你们猜猜他们买了什么?你能算出他们各买了多少吗?

(1)、出示“想想做做”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想想做做”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几个几朵?

2、你来当老师

出示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加法算式,由学生请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并将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通过找生活中的乘法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做游戏)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四、找生活中的乘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设计意图:力求把传统题型与创新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与神奇,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并体现“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带着学生畅游数学知识王国,使他们在游玩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设计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故事一根线,知识满线串”,将众多的知识揉合在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主动探究的意识。在数一数活动中,创设带小动物一起玩、摆小棒这个情境,充满了童趣,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数数的活动中,由于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是1只1只地去数,有的是2只2只地去数,有的是3只3只地去数,展示了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予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拘泥于教材,尽可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接下来的摆小棒活动中,将学生置身于这一认知冲突情境中,学生充分体会到连加的繁琐,自觉激发要寻找一种好方法的心理愿望,自然过渡到“认识乘法”的教学中,为后续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游戏练习,让学生在学中玩。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二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将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这是因为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如在完成“想想做做”的练习时采用“购物游戏”的方式,用“你来当老师”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练习时,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或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让学生找乘法,使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中,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学与玩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务必抛弃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交流,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和过程。本课中一系列的生活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推到了真正的主体位置,成功的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实质,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以激励他们主动观察、实践的欲望,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同时我们要积极地改变传统的“传道者”高高在上的“照本宣科”的模式,在教学中与 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真正的需要,实现思维的“再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课堂生活的快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

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7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棘手的概念。文化是知识经验, 信仰, 价值, 观念, 社会角色等的积淀物。文化是无所不包的生存方式和模式。因此文化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和周围其他人的交往学习文化。不同的民族, 国家的文化行为, 信仰都各不一样。但是有一点人们是有着共识的, 这就是文化在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因此, 文化在国际商务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并利用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或者把本国的文化强加于别国的文化之上, 都可能导致国际商务活动中意想不到的挫折与失败。

二、跨文化失败商务活动案例分析

1. 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主要的基本单位。词汇意义有“概念意思”和“内含意思”之分。前者比较固定, 通常是字典里给出的意义。而后者是指扩展意思和联想意思。它是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之一。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也许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了解词汇在商务活动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就十分的重要。

例案1: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墨西哥卖汽车起了一个名字叫“NAVO”, “NAVO”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it doesn’t go” (不能开) 。给车起了一个不好的名字。墨西哥人当然不会买了, 结果市场惨败。

例案2:上海产“白翎”钢笔, 英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 其原因是在于英语中有一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意思是临阵脱逃, 白色羽毛象征的胆小鬼。那么这种钢笔的销售不好, 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 不同颜色词其含义随文化环境的转变而变化。比如, 在西方国家, 黑色表示哀悼;在穆斯林国家绿色是流行色;而红色和黑色在一些非洲国家被视为消极颜色。所以对于开拓市场者在选择颜色词时应认识到其文化中的意义, 多从买方文化美感出发, 而不要从卖方文化出发。据说通常情况下, 一国的国旗颜色是这个国家的代表颜色。

2. 礼貌问题的文化差异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要评判和理解具体互动行为的礼貌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社会文化特有的期望和评价模式。同本国人之间的交往相比, 礼貌问题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通常表现的更为敏感。同时礼貌也是调节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范畴。把握好不同文化当中礼貌方面的文化差异, 在某种程度上对国际商务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案3:何军是中国某领域颇有建树的工程师, 他与加拿大人Mike有工作往来, Mike每次来中国三次, 何军从安排住宿到派人陪他出去办事, 安排十分周详。不久, 何军到加拿大出差半年, Mike把他从机场接到住宿的地方, 就称家中有孩子要照顾, 改天请何军吃饭。Mike最终并没有像何军在中国接待自己一样接待他, 只请何军吃过两次饭, 也很少帮忙。何军感到很失望和受伤害, 觉的Mike非常没有礼貌, 至少应该回报自己在中国对他的帮助。其实并非Mike不讲礼貌, 而是北美人在时间上承受的压力很大, 他们并不欣赏花很大时间和精力去维持良好的双方关系。他们虽然崇尚相互帮助和良好的双边关系, 但他们同时认为需要有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对Mike来说, 他并不感觉自己没有礼貌。于是这样的误解直接导致了双方关系的不融洽。

再者, 以中国人初次见面时习惯提出的那些个人问题为例:从姓名、年纪一直问到工资、住房、婚姻和有几个孩子等家庭细节, 常常使西方人迷惘不解, 甚至产生不满。因为这些问题涉及他们眼里的个人隐私。这种无视人际关系中必要的社会距离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非常不礼貌的。

3. 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时间观念。如北美人的时间观念很强, 对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具有强烈的现代竞争意识, 追求速度和效益, 这就造就了美国商人雷厉风行的商业作风。他们会在各个环节尽量缩短谈判时间, 力争使每一场谈判都能速战速决。对他们来说, 要衡量一个谈判的进程如何, 就是看解决了多少小问题。而东方和南美一些国家的时间观则不是那么强, 迟到对他们来说并非不可原谅。中国人会用长远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 在广泛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议题和衡量议题的重要程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案例4:巴西一家公司到美国去采购成套设备。巴西谈判小组成员因为上街购物耽误了时间。当他们到达谈判地点时, 比预定时间晚了45分钟。美方代表对此极为不满, 花了很长时间来指责巴西代表不遵守时间, 没有信用, 如果老这样下去的话, 以后很多工作很难合作, 对此巴西代表感到理亏, 只好不停地向美方代表道歉。谈判开始以后似乎还对巴西代表来迟一事耿耿于怀, 一时间弄得巴西代表手足无措, 说话处处被动。无心与美方代表讨价还价, 对美方提出的许多要求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考虑, 匆匆忙忙就签订了合同。等到合同签订以后, 巴西代表平静下来, 头脑不再发热时才发现自己吃了大亏, 上了美方的当, 但已经晚了。

4. 权力观的文化差异

西方社会经历了争取平等自由权力的资产阶级革命, 平等意识深入人心。同样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英美等国奉行平等主义价值观, 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 而中国人受等级观念的影响较深, 上下级观念和集体观念比较强, 所以商务活动模式基本上是集体出场, 但拍板定案的是决定性的一人, 甚至决定人根本未出场。这被文化学家称为“高距离权利文化”, 在出现较复杂棘手的问题时, 谈判人就难以决定;而西方这被文化学家称为“低距离权利文化”, 表面上看是一两个人出场, 谈判人相应的权限已经赋予, 或是智囊用辅助其决策, 因而在谈判中, 谈判人个人的责任较重, 也较高、较灵活。

案例5:几年前在北京曾有过一项重要的会谈。中德双方拟在中国建立职教研究所。前期进行的很好。但就是否在天津建所的问题上出现了异议。德方表示, 如果天津职教隶属教委, 他们表示同意。如果隶属劳动部, 他们则无法同意。天津代表表示, 他们为此要研究一下, 征求一下上级的意见。但德方却坚持, 一定要立即给出明确的答复。由于中方不可能马上提出明确的意见, 德方随即表示无法考虑合作成立天津职教所, 同时认为该项目的谈判可以到此结束, 并要求会后天津的五人代表团立刻离开谈判驻地。原计划第二天为庆祝会谈圆满结束的京郊西山旅游。天津代表因为被要求马上离开, 也无法参加这次交游活动。此事一度对中德贸易产生了极负面的影响。由此可见两方权力观的明显不同。对对方权力观念的不了解, 其结果就是谈判的彻底破裂, 对双方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三、总结与对策

综合以上, 要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商务活动的负面影响, 最原始的方法是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差异。商业合伙是文化探险者, 其第一步就是敢于发展超越自我文化, 考虑他文化的心态, 积极开展文化沟通, 避免和消除文化矛盾。来自不同背景的商务人士彼此往来, 并且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提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要理解别人的文化, 也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要积极开展和参与有关文化培训的活动, 对提高跨文化的管理技能、促进对别人文化的理解以及对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正元:国际商务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篇8

[案例名称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们的读法、写法,理解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所表示的含义;为学生以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和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知识和技能]

1.理解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熟练认识、读写小数;

2.掌握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价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个体探索、小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目标]

1.能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尝试解决不同情境的日常生活问题,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小数并读写小数;2.理解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课题

1.出示一组商场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字图片,观察这些图片,总结数的特点;(图片可分为两种;一种以元为单位,一种以元角分为单位。)

师:商品价格标签上都用这样的数进行标价。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呢?

生(代表性总结):但这些商品标签上所写的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数字中的小圆点,叫小数点。

板书:认识小数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1.试读读商品标签上写的小数。(出示一组商品商标标签上的标价)先自己读一遍,再读给同学听一听,读完后,说一说它的含义。

2.教师介绍正确地读法,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小数读一读,写一写。

3.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还见过哪些小数?(打破小数只能表示价格的思维定势)。

(三)不断深化,突现重难点

教学例1:①展示标有分米点的的尺(1米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几分米?

生:10分米=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段,那么每一段长1分米。

师:那么以米作单位呢?是几分之几米?(让学生充分交流。)

生:在刚才的问题中,每段长1分米,现在要把单位换成米为单位,只需要把分米单位化成米单位就可以了:1?0=0.1(米)。

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计算,用1除以10,因为是将1米平均分成10段:。1?0=0.1(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板书1分米是0.1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厘米?

生:1米等于100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那每段就是1厘米。100?00=1(厘米);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段,每段长几米?

生:把一件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1?00=0.01(米)。

生:既然每段长1厘米,要求的是几米,只需要把单位转化过来就可以了。1?00=0.01(米)。

师:学生们答得很好。(板书1厘米是0.01米)

师:②出示“小青身高1米4分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师:③出示“小青身高1米4厘米,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反馈。

教学例2:师;1元是几角?1元是多少分?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板书1元有10角)

生:1元里面含有10个1角,1角里面含有10个1分,那1元里含有100个1分。

师:(板书1元有100分)那1角=( )元,1分=( )元呢?

生:小单位化成大单位,除以进率,1角=0.1元,1分=0.01元

师:④出示练习;你能完成下面的练习吗?(1)1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2)2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3)5分是( )角,还可以写成( )元。

全班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不够1元,也可以写成小数来表示。

师;⑤出示:小强有1元3角钱,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改成“小强有1元3分钱,可以写成( )元。”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说明理由。

由此得出结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小明家上个月的电费是43.56元,就是( )元( )角( )分。

2.小丽家这个月的水费为10元6角5分,化成以元为单位可以写成( )元。

3.非洲象的高度达3米8分米,就是( )米;重达5吨300千克,就是( )吨。

4.非洲鸵鸟高度达2米8分米5厘米,就是( )米。

5.长颈鹿,最高的长颈鹿高度可达6米6厘米,就是( )米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数中的“.”叫做小数点

1分米=0.1米(一位小数),1厘米=0.01米(两位小数)

1角=0.1元(一位小数),1分=0.01元(两位小数)

上一篇:镇XX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结下一篇:团队风采展示创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