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营销总结

2024-09-17

建筑市场营销总结(精选8篇)

建筑市场营销总结 篇1

2013年****公司前三季度市场营销工作总结

****公司2013年前三季度市场营销工作在总公司、公司正确领导和支持下,转变经营模式,提高自主营销能力,全面总结以往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努力寻求新的发展。****公司紧跟总公司、公司营销发展步伐,深刻领会总公司、公司营销方针和相关文件精神,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营销工作。

一、2013年前三季度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2013年前三季度完成新签合同额19.42亿元,完成公司下达2013年全年12亿元合同额指标的162%。截至目前共参与投标项目****项,中标10项,中标率为***.4%。

二、经营模式的彻底转变

2013年****公司经过近三年的不断发展,彻底的实现了从联营向自营模式的转变,联营项目都已收尾完工。目前在建的13个项目中均为自营项目,这个对于****公司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司自进入HN省市场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市场营销工作发展较为滞慢,过多的选择了联营项目,再加上从项目管理上较为粗放,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发生。比如资金不集中、履约不到位、业主投诉等等问题,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声誉,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现在****公司取得了联营模式向自营模式的转变的胜利,将以此为契机坚持走自营模式,坚决杜绝联营挂靠行为的发生。

三、营销市场的巩固与开拓

****公司营销工作紧跟总公司、公司的市场指导方针,从‚转型升级‛到‚品质提升‛,从总公司的‚3+2+15‛区域化经营再到今年某某总经理提出的强化‚1+3‛经营布局,****公司都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坚持树立牢固的营销质量观,全面的提升营销品质,坚持‚进入大市场、对接大业主、承接大项目‛经营理念。继续保持与HN省某公司集团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也不断开拓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单位,新签了由***集团(中国)有限公司投资的‚****广场‛项目,总建筑面积60万平米,合同价暂定9亿元,其中包括红星美凯龙、新玛特超市、商业写字楼、五星级酒店及高层住宅区等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同时由其投资开发的300万平米的‚**新城‛和60万平米的‚****城‛项目也基本达成合作意向。达成合作意向的还有由**集团投资200亿元的WH市‚**时代‛项目,某公司集团投资开发260万平米的AY市‚某公司**新城‛及210米高的‚某公司总部大楼‛等工程。

四、目前跟踪的项目信息情况

****公司目前跟踪项目总计27项,其中重点跟踪项目分别为‚**新城‛造价约45亿元,‚***城‛ 约造价9亿元,‚某公司***城‛ 造价约39亿元,‚某公司总部大楼‛ 造价约5.6亿元,‚**时代‛造价约200亿元,‚2013年**新区廉租房工程‛ 造价约2.6亿元,‚HN省**局办公楼‛ 造价约4亿元,‚****客车

办公楼工程‛ 造价约2.2亿元,‚**国际机场二期机场扩建工程‛造价约4.6亿元。

五、区域化经营工作情况

某某总经理今年第六期总经理工作会中做出要‚以HN省公司为基础成立中原公司,抓住国务院设立‘中原经济区’的天时地利以及‘郑州航空港区’发展契机‛。的工作计划,****公司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中原公司,贯彻强化区域‚1+3‛(即坚持以HN省为中心,SX省、AH省、HB省为辅)的市场经营格局。巩固发展成果,坚持走区域化经营的道路,同时提升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做大、做强、做优,实现跨越式发展。

六、贯彻落实市场营销标准化工作

自总公司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以来,****公司的市场营销标准化工作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从‚发包人资信情况调查评估‛、‚招标文件评审‛到‚投标商务策划‛等一些细节资料都严格填写、落到实处,切实为企业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在日常工作中还不断加强推行标准化工作,组织人员学习标准化管理手册,切实做到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常态化。

七、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建议

1、坚持走企业的品牌战略

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坚持贯彻总公司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优质的服务质量。

2、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应着眼未来,提高专业人才的福利待遇,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使人才留驻企业,与企业发展同舟共济。

3、加强企业履约能力促进市场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市场发展与履约能力强弱是相互的,进入大市场、对接大业主、承接大项目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有能力服务好大业主,管理好大项目,进而才能占有大市场。

4、重视营销评审工作

重视做好营销评审工作,将其作为从源头上控制企业风险、保证目标项目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这样才能保证营销结果的高品质和投标决策的科学性。

5、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是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保障 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市场营销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和环节,市场竞争成败归根结底还在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

八、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思路及想法

1、****公司在市场营销工作上,要继续坚持走公司‚进入大市场、对接大业主、承接大项目‛营销方略,立足高端、兼顾中端、放弃低端,把经营重点放在高端项目及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上,全力做好中原市场重大项目的跟踪工作,要坚决放弃5000万元以下的低端项目,有效解决履约资源对规模扩张的瓶颈制约。要更多建立与大业主的战略同盟关系,巩固已有的战略

客户,开发新的战略客户,力争成为战略客户的首选。要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制度体系,重点是加大市场营销人员的培育,落实营销奖励办法。

2、加快推进强化区域‚1+3‛的经营布局,将重点核心市场HN省份额做大做强,加强与HN省某公司、新怡和集团等大客户的战略合作。跟进湖北、安徽、山西市场,要做到进入市场、立足高端,着重承接有重大影响力的工程,特别是一些城市综合体、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等。

3、目前,HN省市场的工程主要以地产类工程为主,今后的市场营销工作要做出结构调整,不断加强以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市场份额,逐渐挥避经营结构单一造成的企业风险。紧随国家开发政策,跟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契机,利用企业自身的品牌优势,承接一些有影响力的工程,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有‚郑州国际机场二期机场扩建工程‛。

4、继续加强重点项目的营销策划工作,通过了解市场竞争情况制定灵活有效的经营措施,及时反馈和分析经营结果,适时调整经营思路,加强营销人员经营意识,切实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

****公司

2013年10月22日

建筑市场营销总结 篇2

本论文在广泛地借鉴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 对如何进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提高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管理水平, 形成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启示。

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重大意义

早在1984 年, 国务院就提出建筑企业要作为城市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建筑企业还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可以说, 现阶段是关系到我国建筑企业生死存亡的改革关键期。

为了搞好建筑企业, 使其真正的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必须抓住两大关键要素: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市场营销。在我国,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建筑企业仍然采取枣核形经营结构只注重生产、加工, 而忽略了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摆脱亏损、效益低等的困境, 建筑企业应从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 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形式仍然以粗放式为主, 技术装备和工艺仍然落后, 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市场渠道不畅、环境恶劣, 加之各企业对于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 缺乏动力和没感受到迫切性。面对当前市场经济下, 竞争性强, 淘汰率高的现状, 建筑企业要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节约成本, 效益最大化, 提高竞争力, 就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律和经营的规律办事, 要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潜力转化为营销优势, 技术创新不是纯粹的科技概念, 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或发明, 而是一种现代化营销理念, 是涉及从创意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这需要各建筑企业将其发展与壮大, 完全规划于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的基础上。而技术和市场营销的创新又是相辅相成, 互为基础的。各建筑企业只有认清了这一点, 立足于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相结合, 以二者的多维合作作为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才能使建筑企业彻底摆脱窘境。

2 建筑企业的现状与困境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强调的是摸清楚敌人的底, 分析好自己的底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永葆胜利。如果我们将企业的现状和困境比作对立的一方, 那我们要纠正它完善它, 对症下药, 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我国建筑企业的真实现状和切实困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 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竞争也日渐变的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中国市场的开放还将进一步加深, 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国内建筑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的主要特点:

2.1 市场制度不规范, 保障性不强, 市场行为混乱

国内建筑行业从制度上来说, 存在着市场制度不规范, 保障性不强, 市场行为混乱难以做到公平公开等。市场经济下, 良性的发展模式是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而由市场决定优胜略汰, 有市场说话, 公开透明公平。但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壮大, 建筑行业内部沿袭了一些旧习、陋习, 由于相关制度的不规范, 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也继续延续着市场行为的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行政干预、不公平竞争、行贿索贿、内幕交易、拖欠工程款等诸多方面。

2.2 建筑行业内整体素质不高, 竞争力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我国建筑行业内呈现出经营方式落后, 经营模式粗放, 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企业竞争力有待提高的现状。虽然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建筑也总体上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但产值的增加仍旧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就业人员的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差, 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思也较低, 思想禁锢束缚度高。虽然改革开放后,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但建筑行业内大部分建筑企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 重产品、重生产而轻创新、科技和营销等。管理者往往缺乏创新意识, 忽视了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这两大关键要素, 使建筑企业日益与现代知识经济相背离, 难以走出低层次的无序竞争, 无法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在日益激烈的建筑也竞争浪潮中, 许多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逐渐走向没落, 甚至淘汰。当今经济世界, 已有太多血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味追求扩大经营规模而忽视科学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2.3 建筑企业平均利润日益降低, 单纯以产量要效益已逐渐不可行

建筑行业作为老牌的起步早的行业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行业内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 建筑企业普遍呈现出平均利润日益降低的现象。单纯以产量要效益的时代在建筑行业似乎离我们已渐行渐远。久而久之, 这样粗放的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因为管理和员工成本的不断增加而变得不能负荷, 没有利润支撑, 经营状况每况愈下, 最终走向倒闭破产。

3 新常态下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建议

本企业建立于1953 年, 是国家住建部颁发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企业, 主要经营业务包括建筑施工、工程设计、装饰装修、园林古建、机电安装、电梯制造安装维修运行、物业管理、供暖管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等。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体制不健全, 机制不完备, 不能有效地约束市场行为, 导致的市场秩序乱, 本企业严格遵循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营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对于每一个招投标项目都持着严谨、科学的态度, 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最低化。市场营销战略是每个企业的核心所在, 强调技术、生产和营销之间的相互配合, 实现一体化, 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速度。新常态下, 本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谋求出路:

3.1 创新兼顾成本, 做好成本控制, 为企业开源节流

在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调研之后, 确定管理目标。目标是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和考核体系, 即重构系统化管理流程, 完善薪酬与绩效考核体系。

本企业为了能够贯彻“全员营销”的理念, 创设了“法人本部总体策划、企业领导上层公关, 营销人员具体对接, 相关部门服务支撑”的营销总流程与工作机制, 同时也制定了《与顾客有关活动的管理办法》和修订了《招投标投管理办法》, 目的是能够尽可能控制销售成本, 用企业规定来约束员工, 通过机构分设、公开评审, 完善签约程序, 提高合同签约质量, 把住“恶性”合同的入口关;完善合同检查和标价测算流程, 同时加强报价的评估和测算, 对“恶意”低价中标或亏损项目提奖的单位和个人, 实施相应处罚。这样就能够从源头上做好成本的控制, 为企业开源节流。除此之外, 企业内部做好成本控制, 节约开支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各部门协作, 密切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尤其是, 对于建筑市场营销的渗透方面。比如, 在项目谈判的时候, 不仅仅需要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 还需要对项目有深入了解的工程师陪同, 这样在谈判现场面对专家的问题就能够对答如流, 让谈判顺利开展, 从而节约双方人力、物力与财力, 从行动上做到开源节流。

3.2 结合实际, 建立独特的营销网络

竞争战略的目的是针对决定产生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的和持久的地位。在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中, 核心的内容是如何争夺消费者, 抢占市场占有率。因为, 这直接就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当前的形势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前景。那么, 建筑企业要谋求发展, 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不断增强竞争力, 进行市场营销的创新就需要结合企业实际, 建立独特的营销网络。众所周知, 现在建筑施工项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国家机关的项目是每个企业都想得到的“香饽饽”, 企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想必少不了独特的营销网络。本企业多年来在新建、修缮、物业和供暖等方面一直为中央国家机关单位服务, 在日常物业、供暖工作中, 以优质的服务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以此作为北京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特有的营销方式。在投标项目过程中, 利用中央国家机关对该企业的了解和信任, 并从以往的投标项目中寻求经验, 并将技术不断改造创新, 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案与其他企业竞争, 而每一项项目都会有相关的人员跟进, 不管中标与否都会进行备案, 从而不断创新, 组成独特的营销网络, 便于开展市场营销的竞争性战略。

3.3 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团队的综合素质, 为建筑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众所周知, 当今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经分析, 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着整体素质水平不高的现状, 不断提高市场营销团队的综合素质, 为建筑企业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注入高素质人才和提高现有人员素质, 是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必须要采取的举措。为此该公司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 提高本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 从外面吸引一些专业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高水平人才。通过调整和提高企业的人才队伍水平, 整合营销知识结构, 发挥市场营销功能, 使企业拥有优良的营销环境, 从而提高建筑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只有通过不断的寻求科学、多样化的方式, 持续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以此整合营销知识结构, 最终提高本企业的竞争力。

3.4 依靠技术创新, 实现品牌营销, 走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以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为内容, 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为目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营销战略。建筑企业新时期下实现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 应当充分依靠技术创新, 实现品牌营销, 走品牌营销之路。但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中, 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急于求成, 只是依靠资源、资金的高投入来树立品牌, 而忽视了市场环境的改善, 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盲目追求品牌宣传的轰动效应, 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这些正是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的最大误区, 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 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品牌战略的成败;因此, 本企业的管理层更新观念, 在政策制定上给予技术创新的支持并且把关, 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技术部门学习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 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创新, 实现品牌营销。

4 结论

总之, 作为走向市场较早的行业之一, 我国建筑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建筑行业确实暴露出这样那样落后不适应发展的弊端, 譬如体制不健全, 市场行为不规范, 市场秩序混乱,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市场环境等。我们应当看到, 建筑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哲学中指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正是由于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当前建筑企业不适应发展的弊端, 我国的建筑行业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下去。新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变革时代, 唯有不断地创新, 建筑企业才有望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才有可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

摘要: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体制不健全, 机制不完备, 不能有效地约束市场行为, 导致的市场秩序乱, 不能做到市场经济下的公开、公正, 加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陈年陋习导致建筑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部分建筑企业因为营销策略陈旧无新意缺乏竞争力, 被淘汰, 久而久之, 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繁荣和发展。要实现市场经济下的不断壮大, 各建筑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市场,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按照市场的规律办事, 同时在新时期下应当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谋求营销战略创新之路。本文主要就新时期下我国建筑企业如何在市场营销方面实现战略创新展开讨论, 对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结合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企业的现状和弊端, 就如何实现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星.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J].经管视线, 2013, 5 (11) :64.

[2]朱丽.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3) :130.

[3]汲德群.试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创新与对策[J].营销策略, 2014 (10) :27.

[4]杨宝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J].经营谋略, 2011, 5:75.

浅谈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篇3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市场营销 策略

一、市场营销的关键在品牌

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是建筑企业的无价之宝,是建筑企业的宝贵财富。

建筑企业的品牌意识包括:一是品牌的理性意识。它包括对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管理水平、营销水平、科技水平、竞争能力的全面体现,这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同时,品牌也是建筑企业通过工程、产品或客户服务给予业主或客户的一项重要承诺,作为联系建筑企业与业主、与客户的无形纽带,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的“权力”和商业利润,决定着建筑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品牌的市场意识。动态的市场,变化的业主,很难使建筑企业与各行各业的业主进行更为详细的互相了解。建筑工程也不是社会大众消费的固定产品,因其工程项目投入大、工期长、风险高,不可能像工业产品一样,用一个试试,先干一个看看。建筑企业要想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品牌就成了客户进行判断和确定是否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重要因素。三是品牌的竞争意识。品牌就是信誉,就是形象,就是占有率,就是市场。品牌被公认为是企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因素。四是品牌的资产意识。目前,中国建筑企业品牌化发展刚刚起步,近年来人们已经把品牌当作与产品、技术、市场同样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作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当作企业的重要资产。这个资产既是无形的,它包括品牌的知名度、品牌影响力、客户对品牌的认同度等。

二、创新能力是企业兴旺的法宝

创新是企业兴旺和长盛不衰的源泉,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建筑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任务。现代企业制度是能使企业自我发展的制度,而企业的自我发展首先就是指资产增值和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应当开发利用而且必须是在“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的循环中不断壮大起来的。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度。其二,它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要取得优势越来越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为主要特征,也包括管理、营销、团队素质、企业文化、政治优势、操作工艺诀窍等方面的因素。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和死亡。

三、科技领先是取胜的战略之一

建筑市场的竞争,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项目的竞争,主要是企业间科技实力的竞争。一个企业掌握的先进技术越多,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就越主动,竞争力就越强,取胜的机率就越高。

科技领先发展战略必须做到了“五个创新”。一是在科技观念的创新上,牢牢树立科技生存观、科技发展观;二是在科技管理体系创新上,进行有效的科技管理;三是在技术系列的创新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四是在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上,善于发现和培养新技术人才,不断更新、丰富、发展现有技术人才知识的结构和内容;五是在科技应用创新上,要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

四、强化营销管理是占有市场的有效手段

营销管理是一个过程,营销管理过程就是分析市场机会、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订营销战略、设计部署营销战术以及实施和控制营销。强化营销管理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强化产品的策划与管理。一个企业要在充满差异性的经济市场中竞争生存,首先就要在营销过程中通过差异化将自己产品的独特形象展现在市场中。何谓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即公司在产品类别、广告宣传、材料来源、产品包装、价位和交易方式上均与同行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说,差异化是为了树立本企业的品牌,从市场策略上说是为了避免陷入同行恶性价格战的旋涡。在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的结构形式已经不能取得实效,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发展。

二是要强化价格的策划与管理。企业在价格策划上的成功与否、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经营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与设计都较先进,但由于价格与产品营销策略缺乏协调,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现在,中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的竞争也非常残酷,建筑市场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从而也出现了拼命降价的恶性竞争局面。所以,除了要做好价格筹划外,还要做好对客户进行宣传和展示,使客户对自己的品牌能够认可。

三是要强化营销网络筹划。中国的建筑企业,同样不能忽略网络营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同样也对国外公司开放,这就要求中国的建筑企业要多渠道、全方位来推销自己的企业,从而尽量多占据市场份额。例如,国外企业到国内来投资或寻求合作伙伴,第一步通常是通过政府官员的推荐或到网站上寻找合格的企业,这就要求企业做好网络宣传和广告传播来达到营销自己的目的。

建筑设计及相关市场调查总结要点 篇4

一座设计十分优秀的建筑,如同一部史诗可以永远地隽刻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建筑如同 人类生活中的其它物品一样,只有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可以彪炳一时,甚至史册。当 然,这种风格,不应脱离当地的实际。

具体到住宅设计, 由于牵涉到了很多未知的市场因素, 所以其运作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如目 前在业界盛行的, 内地的开发商到沿海找设计单位, 沿海城市则到外国找设计单位, 就是其 典型的表现。综合目前的开发者经验, 开发商要想做好项目建筑设计,应处理好以下四种 矛盾: 第一, 处理好设计单位知名度与项目实际的矛盾。

所以,从沿海到内地,很多项目看起来很好看,就是建成后,卖不动。就是因为房地产业是 一个有很强地域性的产业。建筑设计单位如果不走出大院,深入市场, 设计出的东西, 只能 是一张美好蓝图。所谓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开发 商要想拿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建筑设计。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 最好的解决办法, 就是从项目 立项时,就让营销策划介入项目。用市场实际来指导建筑设计,一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不是盲目地崇“洋”。

第二, 处理好建筑设计与消费者需求的矛盾。

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看, 一般都有雷同的趋势。关键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上, 要有前瞻性。以 目前的建筑设计手段,要从局部上进行创新, 应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关键还是建筑 设计单位, 不了解市场, 不了解消费者新的住房需求,一味地照搬外地、外国的建筑设计经 验。

要解决这个问题, 除了建筑设计单位自身, 要加强市场调研外, 开发商也应该通过消费者专 家,迅速将消费者的新需求,反映到建筑设计单位,让他们适应市场变化, 设计符合市场需 要的、畅销的产品。

第三, 处理好建筑设计内部与外部的矛盾。

很多房地产项目,由于受老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只重视内部,不重视外部设 计,使新建的项目,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建筑外立面美仑美奂。内部设计却稀松平常、换 汤不换药。这两者, 如果说有问题, 就是出在不能处理好建筑设计内部与外部协调的问题上。

在房地产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受环境、技术、经济实力等的影响, 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个 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市场是最不讲究人情的。于其向市场求情,不 如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做好内、外部的设计,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综合来看, 处理好建筑设计内部与外部协调的问题, 关键在于把握一个原则, 即内部设计要 实用、适用;外部设计要美观、大方。只有这样,才算基本符合市场要求的建筑设计。

第四, 处理好建筑设计近期与中远期的矛盾。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不动产业,投资具有长远性的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在立项之初,就应 该考虑到这一点, 不应该以仅仅满足当前的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己任。负责任的建筑设计单位, 还应该为建筑的将来负责。如果设计单位能让建筑设计在未来的产权期内, 不十分落后于其 它项目,那也是对项目的一种增值。对于这样的设计单位,开发商也应大力鼓励、奖励。因 为无疑,建筑设计的前瞻性,为项目将来的推广, 不但提供了新的卖点,而且实实在在将使 项目增值。对这样下金蛋的“鸡”不知道奖励,势必不利于将来其它项目的发展。

经过几年的发展,主要的表现成果有: 一是建筑市场的改革稳步推进, 工程建设领域先后开展了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管理制度、工程 质量监督管理等多项改革,并对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了“代建制”。

二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突破, 建筑设计院等部分大型企业单 位完成了“事改企”, 并开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 全省上世纪80年代后成立的县 属、乡镇集体建筑施工企业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三是建筑市场主体由传统的建设单位(业主和企业发展为包括建设单位(业主、企 业(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中介组织(建设监理单位、招投标代理机构、工程造价咨询

机构 和执业注册人员在内的多方主体, 市场主体内涵得到丰富, 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主导 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初步得到规范,绝大多数市场主体能够按照法定建设程序办理规 划、报建、招投标、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督、建设监理、施工许可、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手续。

五是建筑市场进一步开放。各市、州、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基本能按国家有关规定, 对 省外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入黔承包工程由事前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在备案登记以及办理相关 建设手续过程中,没有对省外企业设臵不合理的审核条件。

六是有形建设市场进一步规范。省和各地均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有形建筑市场的人、财、物按国家有关规定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脱钩, 绝大多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能 够按照规定进入相应的有形建筑市场交易, 工程交易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的有形 建筑市场还为交通等专业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提供服务, 有形建筑市场的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提 升和完善。

但据建设厅、建设工会和贵州省建筑业协会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 目前贵州省部分政 府管理部门、业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代理、工程造价咨询等单位有法不依、规避监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同时, 随着建筑市场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建筑市场在管 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之间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贵州省建筑市场的混乱状况仍 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发展改革委、经贸、财政、技监、气象等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发证、重 复验收的现象较为普遍,让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同时也增加了项目支出和企业负担。

--业主行为不规范。一是压级压价。在勘察设计项目中, 一般一类工程按二类工程付 费, 有的一类工程甚至按三类工程付费。在建设工程监理项目中, 监理付费大多数只能达到 政府指导价标准的50%-80%, 有的只达到30%, 甚至更低。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有 的业主方要求施工单位作出让利承诺, 在工程中标后再让利若干百分点。企业为了降低固定 成本, 只能硬着头皮承接下来, 结果是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也得不到 保障,导致质量和安全事故不断发生。

二是内部私定施工队伍, 招标投标流于形式。有的业主向内定的投标人泄漏标底, 有的 业主串通招标代理机构让内定的投标人中标, 有的业主在招标中为使内定的投标人在竞争中 处于有利地位, 故意抬高资格预审的门槛, 致使合格的潜在投标人数量减少, 有的业主授意 内定的投标人以极低的价格中标, 然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给予补偿, 更有甚者, 有的业主方 发包工程认人不认单位, 出现某些个体承包人挂靠不同施工企业长期承担某些单位和行业项 目的情况。

三是肢解发包工程。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 通常只能得到工程主体 部分的施工任务, 至于可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完成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建筑 装修装饰、消防、屋面防水、设备安装等工程,大都被业主肢解后,直接发包或强令总承包 企业分包给其他不同的单位施工,某些业主方管理人员则借此从中渔利。

四是拖欠工程款。如贵州建工集团总公司,被拖欠的工程款达1.6亿元之巨,黔东 南州建筑总公司净资产仅为1028万元,被拖欠的工程款却达1217万元。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粗放,“以包代管”现象严重。--招标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违规行为。

--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监理方面,一些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或者注册造价师利 用为招标人编制标底或为投标人编制报价的机会, 向业主中的管理人员和投标人泄漏标底或 者将报价泄漏给其他投标人;一些监理公司由于取费是由业主支付, 为承

建筑市场 篇5

摘要】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交易机制发育不完全,交易秩序比较混乱,交易费用远高于其他国家,且这种交易费用高的现象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虽然规范的建筑市场交易制度已基本建立,如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担保制度等,且都已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交易制度安排得不够细化合理,存在着不足,无法保证市场规范运作,使得某些市场交易主体利用机会主义寻求不法得利,加大了建筑市场的交易费用,阻碍了现代建筑市场交易制度的建立。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建全现代建筑市场交易制度,本文创造性地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现有建筑市场的交易制度进行了分析、讨论及优化。首先,本文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特点,对建筑市场进行了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并界定了建筑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其次,本文采用成本分布函数模型,创新性地加入一个参数,对社会平均先进成本价下的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法进行博弈分析,推导出优化评标方法的措施;以国外学者Patrick Bajari和Steve Tadelis的前沿思想为基础,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探讨了最优合同选择问题;首次将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引入工程担保领域,采用以承包商资质水平为信号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专业担保公司和承包商达到利益均衡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推导出优化承包商甄选机制和违约惩罚机制的措施。最后,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建筑市场交易制度中的微观主体,如建筑企业和政府,进行了分析和定位。为建立现存市场经济约束条件下交易费用低、激励相容的现代建筑市场交易制度提出有益建议

建筑市场管理汇报 篇6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市城建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全面落实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提高监管效能为核心、以强力推进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系统“三项行动”及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加强安全生产许可证动态监管,严肃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截止目前,我市建筑业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前一阶段主要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强力推进标准化工地创建

一是在5月中上旬,召开全市建筑业推进标准化工地创建,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动员大会。对创建标准化工地工作进行再动员,强力推进。二是按省建设厅的要求,实现“三扩展、一提高”即创建标准化工地范围从市扩展到县,从大中工程扩展到全部符合条件的工程,扩展到全部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三是转发了省厅《创建标准化工地指导意见》。重点对架体搭设、临边防护、设备管理、用电设施、暂设工程等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等进行检查

2、开展“三项行动”,加大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力度 一是制定了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年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二是印发《建筑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和《2009年鸡西市房屋和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三是根据不同阶段施工特点,组织开展全市建筑业重点工作督查活动,重 点是标准化工地创建情况、“三项行动”开展情况及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等。四是在3月下旬、4月上旬,针对“两会”召开及工程多处于开工准备期的特点,转发了省厅《关于做好春季解冻期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并按通知要求,开展春季大检查,针对高坠、坍塌、机械伤害、触电等事故多发类型及高支模、深基坑、起重吊装、拆除、脚手架搭设等重点工程、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活动。五是在5、6月份,结合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开展专项整治,重点对工程项目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治理。六是在7月份针对今年雨水多的特点,加强雨期施工的安全检查,重点是临时设施安全、高坠和坍塌。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按照建设部《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要求,将在施工现场作业的全部特种作业人员纳入管理范围,无证不得上岗作业,特别是对于首次取得证书的人员,要严格执行上岗前进行3个月实习操作的规定。二是认真落实全员安全教育制度,指导、督促企业对新进场人员、转场、转岗人员及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三是加强检查,将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情况作为现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发现有从业人员未经培训教育或考核不合格上岗的,责令改正,并依法严肃处理。

4、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5月26日,我们印发了《市建设系统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制作了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板,宣传展出,印制《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小册子千余份,发放到施工现场、各工地,结合宣传教育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前教育和岗前教育。

二、下步主要措施

下一步,我们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扎实开展“三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促进安全工作上水平。

确保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实到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没有死角的责任网络体系,最主要的是落实施工企业法人和项目负责人的责任,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预防,注重抓细节,堵塞漏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深,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建筑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按照《建筑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继续督促企业做好自查整改工作,落实整改措施;我局根据下半年工程建设处于高峰期、高温雨期、抢工期、收尾期的特点,将结合日常检查,开展二次拉网式的安全大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督促企业严格落实整改要求,确保我局安全目标的实现。

一是突出重点时段监管,根据施工旺季、收尾期、节假日、重要会议期等不同特点预先提示,重点检查。二是突出特殊气候季节时段监管,针对今年我市高温期雨量大,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督促企业制定周密的雨期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提前预警。三是加强对基坑边坡、脚手架、模板支撑、大型机械设备等重点部位的监管,做好观测、检查工作,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四是继续重点抓好高坠、物体打击、坍塌等多发事故的专项整治,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性,争取彻底整治到位。五是加大对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复杂工程、大型工程的监管力度,根据工程性质、危险度制定严密预案,消除事故 隐患。六是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对限期整改、停止施工的,确定专人跟踪问效,明确责任,要在整改期限前、开工前及时复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3、大力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创建工作

一是继续加大标准化工地创建的推进力度,提高指导水平,保证创建质量,特别要提高县级工程标准化工地创建水平。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配置标准图集》,进一步规范临时用电设施管理。二是充分发挥施工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引导其在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前提下,不断创新,推进标准化工地创建工作日臻完善。

4、进一步落实监理单位安全责任

将监理企业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提高监理单位安全意识,规范监理程序,提高人员安全管理业务素质入手,提升监理单位履行职责能力;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设置安全监理监理工程师,审查方案不认真,安全检查敷衍了事的,依法严肃处理。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探究 篇7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前主席伦纳德·L·贝瑞 (Leonard L.Berry) 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就关系营销的历史和现状问题说道:“曾经被尘封在大众营销概念背后多年的关系营销, 如今已经登堂入室地走上了企业营销实践的舞台, 并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们所研究的课题。”“关系营销”一词最早出现在现代营销管理学中的使用, 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介绍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营销策略的文章中, 经过多年的演变之后, 才形成了今天的理论模型。[1]

所谓关系营销, 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目的是通过与之建立、发展、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达到利润目标, 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2]

图1概括性地描述了交易性营销向关系营销过渡的大致理念。

相对于传统营销理论来说, 关系营销有几个新特点。其一, 关系营销是以基于客户的“终身价值” (即客户长期从企业购买产品或服务所创造的价值) 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维护客户;其二, 关系营销理论认为, 企业通过维持与经营活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关系, 有助于确立其在终极市场的地位, 进而获得长远发展;其三,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背景之下, 产业结构不断融合, 企业的营销活动已从营销部门独立承担营销活动的营销模式逐渐转变为由营销、生产等多部门协作的营销模式, 多部门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营销任务。[1]

2 建筑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必要性

关系营销理论所强调的, 是在企业和所有相关市场之间建立起紧密牢固的联系。建筑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立足并发展得更长远, 必须与政府以及建筑领域的利益关系者 (如供应商、承包商以及企业员工等) 保持稳定良好的业务关系, 要在企业能够承受的利益范围内尽可能基于分包商更多优惠, 不可毫无根据地要求供应商压价, 也不能将员工视为成本, 要多给员工人文关怀。建筑企业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些, 切莫可以追求短期利益而因此丧失与各方的长期合作关系, 否则企业难以长期、稳定、持续地发展。

首先, 建筑市场竞争环境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化, 迫使建筑企业开始探索一条以关系营销来替代传统交易性营销的新发展模式。以往建筑企业之间主要通过抢占市场份额来赢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在工程招投标阶段, 企业通过优化质量、成本, 缩短工期, 就有更大的中标胜算。而当前的建筑市场竞争已经过渡到以差异化产品为主的经营竞争, 企业所掌握的客户群及其带来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长远发展, 企业必须具备更出色的应变能力和更强的核心竞争实力, 通过贴近客户来拓宽营销网络, 同时将服务、质量和营销有机整合, 通过维持与客户 (业主、供应商) 之间长远稳定的合作关系来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其次, 建筑企业本身的竞争战略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过去建筑企业总把竞争对手视作威胁, 总是想尽办法来打败对手, 结果可想而知。现如今, 建筑企业对竞争战略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竞争对手不一定全是威胁, 也有好的竞争者企业的存在。建筑企业之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必将取代以前的那种残酷竞争关系。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采用有效的关系营销策略, 帮助企业与其他竞争者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 甚至可以组成动态联盟, 即建立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组织, 通过联合与合作来整合资源, 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

最后, 建筑行业自身的特征也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实施关系营销。要想成功地完成工程项目的建设, 通常要涉及众多领域, 所以建筑企业在项目谈判 (工程招投标) 、工程施工等过程中, 势必要与政府部门、机关、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诸多利益相关方保持良好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就无疑迫使建筑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关系营销网, 以使得建筑企业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活动中能够应变自如, 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牢固。

因此, 将关系营销应用到建筑企业营销之中势在必行, 但是关系营销对于建筑企业来讲是项全新的营销理念, 该如何有效实施关系营销, 怎样评价关系营销的实施效果就是本文即将探讨的问题。

3 建筑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策略探究

在许多建筑企业中, 市场营销仍然被视为一种虽然与建筑企业的整体经营相关, 但是却独立于其它部门而单独行动的经营活动。建筑企业之所以未能对自身与各方的关系进行协调的管理, 是因为通常都是由各个部门单独负责与各利益相关方打交道的缘故。例如, 招投标部门会负责处理与业主之间的关系, 工程设备、物资采购部会负责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 而财务部门会承担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打交道的工作。此外, 建筑企业会把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工作交给各个工程项目部处理, 并将加强与外部联络的任务交由公共关系和企业事务部门去完成。由于参与的部门众多, 建筑企业与相关各方的关系也就自然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而关系营销理论的精髓, 就是试图通过协调客户、企业员工、股东以及其它与企业间存在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各方的利益, 来改变仅由市场营销部门来从事产品服务促销的观点的。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包括企业各利益相关方的市场模型进行系统分析。

3.1 建筑企业营销关系模型及评价指标建立

过去几十年中, 已经有企业 (多为工业企业) 开始探讨相关各方关系的方法, 企业高级管理层开始思考通过强调与关联各方的协调合作, 在经营思想和行为上把自身建成一个以客户为本, 同时结合其他各方的统一体。六大市场模型自1991年提出以来, 至今广泛被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项目。在此, 我们借鉴经典的六大市场模型来建立建筑企业营销关系的六大市场模型。

图3建筑企业在关系管理链中的主要经营活动

图2所描述的建筑市场六大模型揭示了建筑企业领导者在评估企业经营表现时所应关注的六项主要指标。虽然这六大市场彼此之间相互关联, 但是每个市场对于建筑企业的重要性却有所差异。对大多数情况下, 客户市场、员工和股东这三大群体对企业的影响尤其显著。因此, 就需要一套参考性的指标体系对此进行分析, 本文结合经典六大市场指标体系以及建筑企业的特点, 建立了如下一套评估建筑企业在六大市场中表现的参考指标体系。

建筑企业可以定期结合表1给出的参考指标, 结合建筑企业自身对六大市场的关注程度, 对营销策略进行分析调整, 以确保企业自身能够跨部门地制定和实施完整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同时, 根据相应指标的变化制定的营销计划也可以避免计划过于笼统而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3.2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流程———关系管理链的构建

以往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往往过于强调产品 (也就是建筑物) , 多以建筑产品作为衡量企业绩效和企业品牌的依据, 而忽略了客户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建筑企业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经营强项, 自以为是地为客户提供所谓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诚然, 建筑企业的确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和优势, 但真正的关系营销依靠的不是特定的建筑产品, 甚至也不是某建筑企业这个品牌, 而是能够对客户眼中的价值拥有清晰的认识。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的宗旨就是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和提供优质的客户价值。为了帮助建筑企业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探讨了一套能够整合各项经营行为的方法———建筑企业关系管理链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hai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

由于关系营销是一个跨部门的经营管理理念, 要想落实相关的营销策略, 建筑企业需要对自身的经营结构做出相应调整。面向市场的建筑企业必须建立“横向”的经营结构———即强调各部门协调统一地为完成建筑企业的整体业务流程而服务。从图3可以看出, 业务流程的管理需要跨部门地进行, 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拓宽以往狭隘的视野, 培养和建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 以切实做好关系管理链中的各项工作, 使之成为建筑企业的“有效”价值链。

3.3 建筑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客户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若是离开了客户, 其营销活动就变成一句“空谈”。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争夺客户, 现今我国建筑企业 (大型承包商) 往往为揽到一项工程而大费周章, 建筑市场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即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市场上现有招标工程的数量。因此, 建筑企业都在寻求自身的忠诚客户 (关键在于使客户满意) , 而客户满意的关键条件是建筑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

关系营销破除了以往建设领域认为“走门子”“单纯的吃吃喝喝”“送红包”就是关系营销的观念, 建立一种全新的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 即要通过各种增加价值的长期接触, 加强同客户的亲密联系, 来建立、维护并增进与客户的良好关系, 以打造企业品牌忠诚度和巩固市场份额, 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在现今的建筑市场中, 随着竞争的逐渐加剧, 建筑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与现有客户签订工程合同比与新客户更容易, 也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尽管大多数建筑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往往却并非如此。他们认为现有客户继续与自己签订合同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将注意力和企业资源更多地放在如何吸引新客户上。只有在因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大幅度超出工程预算的时候, 或在客户即将流失的时候, 企业才会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现有客户上。因此, 建筑企业建立客户关系营销策略必须从赢得客户和挽留客户两方面入手, 而且后者比前者更应引起企业领导者的注意。由于不同的建筑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同, 因此对赢得客户的重视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 一家刚申请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 会将赢得客户作为其工作的重点;而一家成熟的总承包资质企业则会更多地关心如何留住现有金牌客户的问题。

3.3.1 赢得客户策略

建筑企业赢得客户的工作主要包括:以更低的合同价格赢得客户;赢得更多有吸引力的客户;通过拓展自身产业链 (横向、纵向) 赢得客户等。对建筑企业来说, 赢得客户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目前投入到营销渠道中的费用有多少, 以及这些费用在不同客户群体之间的具体分配情况如何。接下来就是考虑透过不同的营销渠道赢得客户在费用核算上造成的差异。最后就是对客户价值做出正确的推断来实现企业目标, 比如精心设计的投标书、现有客户的推荐, 以及企业自身品牌形象等。

3.3.2 挽留客户策略

挽留客户, 特别是金牌客户, 对企业盈利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 建筑企业必须了解挽留客户的实际情况, 这包括了解现有客户的保有率和分析不同客户群体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两方面。其次, 确认客户流失和工程/服务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主要原因。此时, 往往需要由富有经验的市场营销专家设计一次细致的市场调查, 以得到客户离公司而去的原因。最后, 就是采取补救性的措施提高客户保有率。在这个阶段, 制定和实施客户挽留计划是建筑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 任何行动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同时, 增强客户对建筑产品质量、工程进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将会有效地帮助企业更好的挽留现有客户, 此外, 还可以通过推荐者的好评来获得更多的客户支持。

4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案例分析

4.1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案例

2013年2月, 某施工单位得知某市重点工程项目将于2013年10月招标, 为提高中标率, 公司对公共关系、宣传等进行了认真策划。同时, 确定目标受众为:业主相关人员、技术专家、政府官员、广大市民。

关系营销策划:2013年3-5月份, 由办事处负责将本公司的宣传画册和成立30周年纪念品向业主相关人员和专家赠送;5-9月份,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邀请业主单位主要人员参观公司正在北京和广州实施的类似工程, 并促成与该项目的业主和监理单位进行座谈;7-9月份, 将公司对此工程的方案建议和意见以书面形式递交业主参考;8-9月份, 公司董事长对业主主要人员进行一次工作拜访, 介绍公司情况和参与该工程的意愿;投标期间, 一方面积极认真组织投标文件的编制, 同时在该市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头版刊登一系列本企业近年的施工业绩和实力报道。

实施过程:通过周密部署和安排, 各项营销工作由专人负责, 基本按照时间表完成。通过一系列关系行销活动, 该企业的施工能力、现场管理、工程质量、企业信誉以及人员素质都给业主和专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最终通过报价、施工方案、业绩和信誉的综合评比, 该公司以综合评比第一名的身份如愿以偿的拿到了该项价值近1.4亿元的工程。[3]

4.2 案例分析

某施工单位通过一系列的关系营销策略, 很好地处理了六大市场相关各方的关系, 有效贯彻了建筑企业关系管理链流程, 给有关各方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而在招投标过程中脱颖而出, 拿到这项重点工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 某施工单位通过政府关系的协调、企业以往业绩的媒介宣传、对推荐者市场的有效把握、大型活动的有效策划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和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 实现了关系营销中所倡导的双赢局面。

5 结束语

建筑市场监管体系构建分析 篇8

摘要:当建筑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则建筑市场需要进行监管。在构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可从建筑市场监管目标、政策、机构、工具方面进行入手,确定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制定具有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等特点的监管政策体系;设置“监管监管者”的独立机构,并安排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实行监管影响评价(RIA),对建筑市场监管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一定的监管衡量标准并构建建筑市场监管的流程框架,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一定的思考与依据。

关键词:建筑市场监管 监管质量 监管效率

0 引言

我国早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虽然是无形的,但是由此产生的市场经济规则的改变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在建筑市场。市场规则这只“看不见的手”没能在建筑市场进行自我调节达到均衡,而是出现了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如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场的产生,不仅损害了市场主体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1]。因此,建筑市场仅依靠市场调节已经不再可行,还需要被监管。

1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

①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现象主要是市场主体信用缺失、市场准入把关不严的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多项建筑市场相关制度,如招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质量安全责任制度等,但是仍然有许多建筑业企业不遵守建设程序,规避招标、阴阳合同、肢解分包、串标、虚假资质、行贿等问题层出不穷,造成建筑市场的混乱。

②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主要是政府作用的效果不大和政策失效等方面的体现。首先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未与市场规则良好对接,让建筑市场主体有空子可钻,如《建筑法》中规定的市场主体行为不明确,规范的经济活动范围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实施存在一定困难;其次建筑市场监管主体存在多头领导的现象,同时统一协作的监管机制未形成,均各自为政,造成权力分割,使得政策落实存在问题;最后是建筑市场监管主体的单一化,仅仅只是依靠政府对建筑市场监管远远不够,政府对建筑市场的不熟悉造成制定的政策、制度未能适应建筑市场的运行,从而限制了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行,也造成制度的无效性。

1.2 建筑市场问题成因分析

1.2.1 市场失灵的理论依据

①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参与者互相不拥有全部的信息,或者一方拥有而另一方不拥有的信息,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也有两种类型[2]。第一种是知识信息的不对称,也称为隐藏知识,如开发商清楚所销售商品房的质量而客户则不知;第二种是行动信息的不对称,也称为隐藏行动,如施工方的偷工减料、采用残次材料等行为而业主不知。

隐藏知识会导致机会主义的出现,不过是在合同前产生机会主义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例如在招投标市场中,高水平、高素质的投标单位可能被低水平、低素质的投标单位所替代而被挤出投标行列;隐藏行动同样会导致机会主义的出现,不过是在合同后产生机会主义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如承包商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还有开发商的拖欠工程款等。

②寻租理论。“寻租”最早产生于1967年塔洛克关于税收、垄断的社会福利思考中,他认为每个人在竞相寻租的同时,都是认为花费这些费用直到取得所期望的利润是值得的,其中的“租”,就是一种“经济租”,是一种超过了机会成本的报酬[3]。这种经济租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是制度造成的,通过供需的调整从而产生了租金;第二种则是人为创造的,比如政府在市场的调节作用,帮助或者保护其中的利益相关方,造成“租金”的产生。

1.2.2 政府失灵的理论依据

政府失灵主要是指政府行为的效率低下或者不能提高效率,或者政府收入分配不均的行为,将收入分配给不应获得这部分收入的人[1]。政府失灵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济人作为假设前提,认为相关方在进行决策或者行动时均会以自身、个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将个人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作为衡量标准,朝着个人利益的方向即非公共利益方向进行决策或者行动。由此可以得出政府在进行政策颁布或者行为实施时是很有可能出于自身目的,做出不利于建筑市场运行的决定,不符合并无法实现公众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从而出现“政府失灵”。

1.2.3 成因总结

①市场失灵的成因总结。a信息的不对称而失灵。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市场规则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参与方未能获取有用、完全的信息,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b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而失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规则还未良好地适用市场经济体制,参与方有漏洞可钻,为自身谋求利益从而进行“寻租”,导致市场混乱。

②政府失灵的成因总结。a宏观掌控的不适应。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掌控主要是法律法规体系、政策的制定,但是由于相关宏观掌控措施与建筑市场的不配套,造成政策效率低下甚至缺失。b“经济人”利益的驱动。政府也是“经济人”,在进行政府行为的同时,也会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未能长远考虑并结合公共利益,造成建筑市场相关政策的不符合。

2 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

2.1 监管目标的确定

建筑市场监管主要是指政府对建筑业企业进行市场行为、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标准、规则及要求的政策组合,其中这些政策组合主要有经济性监管政策和社会性监管政策。经济性监管则是指政府对价格、税收、市场进入或者市场清出等机制的干预,社会性监管则是政府对建筑产品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实施的监管措施。这些政策的监管都是为了确保提高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

2.2 监管政策的制定

监管政策体系应该具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的特点,需将政策目标、行动计划和监管措施进行有机结合[4]。建筑市场监管体系需要将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及制度有效结合,同时还需要考虑建筑市场参与方即建筑业企业对监管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因此在进行监管相关政策的制定时,还需要听取建筑业企业对于建筑市场运行的建议与思考,在决策层面提高透明度,纳入更多的相关参与方,这对于监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促进作用。同时,建筑市场政府监管与市场运行的边界还需要进行界定,对于建筑市场政府监管的范围进行有效界定,并区分开市场自行运行的边界,因为当市场失灵出现,政府才需要介入进行建筑市场监管,因此,建筑市场失灵是政府进行建筑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endprint

2.3 监管机构的组成

监管机构的组成与安排主要涉及部门间的权利分配。建筑市场监管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以及下设的相关部门,没有一个独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同时也缺乏一个针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机构来监督监管者。

①“监管监管者”机构的设置。这个机构需要进行内外审查与协调,对内协调主要是确保监管机构在监管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其中不仅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协调一致性,同时也是对部门间的一种有效协调;对外协调则是听取专家、利益相关方等人员的有效意见。该机构主要是将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审查、协调相分离,以此可以保证监管政策的客观与有效。

②监管机构与监管人员的“独立”。监管机构与操作人员都是基于监管政策、市场规则的机关,不论是政策的执行、许可证的办法与惩罚措施的实施等,都是为了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增强监管的可靠性,以保护建筑市场不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

2.4 监管工具的形成

建筑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为了进行监管改革,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现行的监管研究不仅有监管方法的研究,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到监管信息系化的推广,还有监管手段的相关研究,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等等,但是还需要对于监管工具进行有效研究,即建筑市场监管的影响评估分析,OECD国家将其称之为RIA(Regulation Impact Assessment)。这主要是针对监管效果的有效分析,不仅反映了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建筑市场参与方的规则遵守现象[5]。另外,还有建筑市场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分析监管政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分析规章制度制定的成本和获得收益,还要分析规章之间的矛盾以及规章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5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

建筑市场监管影响评估分为事前与事后两个部分,事前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前,对其预期的影响进行相关评价,事后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后对其现行的实际影响进行的相关评价[5]。由图1可知,建筑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是建筑市场失灵,进而进行建筑市场监管。政策、制度从制定到实施要经历制定、修改与协调、事前RIA分析、颁布、事后RIA分析等阶段,通过不断地RIA分析,对监管政策、监管方案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从而修正方案,事前RIA分析是监管政策、制度颁布的依据,事后RIA分析是为下一步监管方案的决策提供信息。当建筑市场渐渐运行正常,则要放松监管,当建筑市场再次出现失灵状况,则要继续进行建筑市场监管。

图1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图

3 结束语

本文对建筑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成因分析,得出建筑市场必须进行监管,且在构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市场监管目标、政策、机构、工具等方面进行入手,确定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制定具有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等特点的监管政策体系,有机结合规章制度、行动计划与监管措施;设置“监管监管者”的独立机构,并安排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实行监管影响评价(RIA),对建筑市场监管效果进行有效分析,重视监管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关注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形成一定的监管衡量标准,最后分析构建建筑市场进行监管的流程框架,以为建筑市场监管决策与评价提供思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沙凯逊,宋涛,赵锦锴等.从非对称信息看建设市场的整顿和规范[J].建筑经济,2004(1):82-85.

[3]邓小红.寻租理论下的政府行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114-116.

[4]席涛.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16-24.

[5]王蕾,王芳霞.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分析——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5):80-86.

[6]Nicholas Bagley,Richard L. Revesz.Centralized oversight of the regulatory state [J].Columbia Law Review,2006,106(6):1329.endprint

2.3 监管机构的组成

监管机构的组成与安排主要涉及部门间的权利分配。建筑市场监管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以及下设的相关部门,没有一个独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同时也缺乏一个针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机构来监督监管者。

①“监管监管者”机构的设置。这个机构需要进行内外审查与协调,对内协调主要是确保监管机构在监管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其中不仅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协调一致性,同时也是对部门间的一种有效协调;对外协调则是听取专家、利益相关方等人员的有效意见。该机构主要是将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审查、协调相分离,以此可以保证监管政策的客观与有效。

②监管机构与监管人员的“独立”。监管机构与操作人员都是基于监管政策、市场规则的机关,不论是政策的执行、许可证的办法与惩罚措施的实施等,都是为了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增强监管的可靠性,以保护建筑市场不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

2.4 监管工具的形成

建筑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为了进行监管改革,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现行的监管研究不仅有监管方法的研究,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到监管信息系化的推广,还有监管手段的相关研究,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等等,但是还需要对于监管工具进行有效研究,即建筑市场监管的影响评估分析,OECD国家将其称之为RIA(Regulation Impact Assessment)。这主要是针对监管效果的有效分析,不仅反映了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建筑市场参与方的规则遵守现象[5]。另外,还有建筑市场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分析监管政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分析规章制度制定的成本和获得收益,还要分析规章之间的矛盾以及规章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5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

建筑市场监管影响评估分为事前与事后两个部分,事前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前,对其预期的影响进行相关评价,事后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后对其现行的实际影响进行的相关评价[5]。由图1可知,建筑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是建筑市场失灵,进而进行建筑市场监管。政策、制度从制定到实施要经历制定、修改与协调、事前RIA分析、颁布、事后RIA分析等阶段,通过不断地RIA分析,对监管政策、监管方案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从而修正方案,事前RIA分析是监管政策、制度颁布的依据,事后RIA分析是为下一步监管方案的决策提供信息。当建筑市场渐渐运行正常,则要放松监管,当建筑市场再次出现失灵状况,则要继续进行建筑市场监管。

图1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图

3 结束语

本文对建筑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成因分析,得出建筑市场必须进行监管,且在构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市场监管目标、政策、机构、工具等方面进行入手,确定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制定具有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等特点的监管政策体系,有机结合规章制度、行动计划与监管措施;设置“监管监管者”的独立机构,并安排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实行监管影响评价(RIA),对建筑市场监管效果进行有效分析,重视监管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关注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形成一定的监管衡量标准,最后分析构建建筑市场进行监管的流程框架,以为建筑市场监管决策与评价提供思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沙凯逊,宋涛,赵锦锴等.从非对称信息看建设市场的整顿和规范[J].建筑经济,2004(1):82-85.

[3]邓小红.寻租理论下的政府行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114-116.

[4]席涛.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16-24.

[5]王蕾,王芳霞.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分析——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5):80-86.

[6]Nicholas Bagley,Richard L. Revesz.Centralized oversight of the regulatory state [J].Columbia Law Review,2006,106(6):1329.endprint

2.3 监管机构的组成

监管机构的组成与安排主要涉及部门间的权利分配。建筑市场监管主体主要是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以及下设的相关部门,没有一个独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同时也缺乏一个针对监管者进行再监管的机构来监督监管者。

①“监管监管者”机构的设置。这个机构需要进行内外审查与协调,对内协调主要是确保监管机构在监管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其中不仅是保证规章制度的协调一致性,同时也是对部门间的一种有效协调;对外协调则是听取专家、利益相关方等人员的有效意见。该机构主要是将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审查、协调相分离,以此可以保证监管政策的客观与有效。

②监管机构与监管人员的“独立”。监管机构与操作人员都是基于监管政策、市场规则的机关,不论是政策的执行、许可证的办法与惩罚措施的实施等,都是为了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增强监管的可靠性,以保护建筑市场不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

2.4 监管工具的形成

建筑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为了进行监管改革,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现行的监管研究不仅有监管方法的研究,从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到监管信息系化的推广,还有监管手段的相关研究,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等等,但是还需要对于监管工具进行有效研究,即建筑市场监管的影响评估分析,OECD国家将其称之为RIA(Regulation Impact Assessment)。这主要是针对监管效果的有效分析,不仅反映了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建筑市场参与方的规则遵守现象[5]。另外,还有建筑市场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分析监管政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不仅要分析规章制度制定的成本和获得收益,还要分析规章之间的矛盾以及规章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5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

建筑市场监管影响评估分为事前与事后两个部分,事前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前,对其预期的影响进行相关评价,事后RIA评估主要是在监管政策、制度颁布之后对其现行的实际影响进行的相关评价[5]。由图1可知,建筑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是建筑市场失灵,进而进行建筑市场监管。政策、制度从制定到实施要经历制定、修改与协调、事前RIA分析、颁布、事后RIA分析等阶段,通过不断地RIA分析,对监管政策、监管方案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从而修正方案,事前RIA分析是监管政策、制度颁布的依据,事后RIA分析是为下一步监管方案的决策提供信息。当建筑市场渐渐运行正常,则要放松监管,当建筑市场再次出现失灵状况,则要继续进行建筑市场监管。

图1 建筑市场监管过程框架图

3 结束语

本文对建筑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成因分析,得出建筑市场必须进行监管,且在构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市场监管目标、政策、机构、工具等方面进行入手,确定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制定具有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等特点的监管政策体系,有机结合规章制度、行动计划与监管措施;设置“监管监管者”的独立机构,并安排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实行监管影响评价(RIA),对建筑市场监管效果进行有效分析,重视监管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关注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形成一定的监管衡量标准,最后分析构建建筑市场进行监管的流程框架,以为建筑市场监管决策与评价提供思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论行业协会在市场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条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沙凯逊,宋涛,赵锦锴等.从非对称信息看建设市场的整顿和规范[J].建筑经济,2004(1):82-85.

[3]邓小红.寻租理论下的政府行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6:114-116.

[4]席涛.政府监管影响评估分析——国际比较与中国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4):16-24.

[5]王蕾,王芳霞.政府监管政策绩效评估分析——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5):80-86.

上一篇:带雨的四字成语下一篇:庆国庆61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