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数学张立芳(共4篇)
九年级(上)数学张立芳 篇1
2010——2011年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张立芳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数学教研工作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打造学科特色,严格执行“三五高效”教改模式;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扶手,以教学常规为规范,全面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使我校数学学科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学情分析
初三(1、2班)本班共82人,他们来自不同知识层次的家庭,认知水平、生活习惯等参差不齐。经过二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课前课后有预习有复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家长的过分宠爱或管理疲软或监管不利等原因,致使孩子性格倔强,自我中心严重或过于依赖父母,放任自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和玩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任务滞后或未能完成。本学期就是要在上年级基础上,让已经具备良好习惯的学生能继续保持并带动其他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通过活动促能力,“优者更优”。改变学习相对暂时落后的学生的态度,家校合作,生生帮扶,改变他们的陋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有所进步。
三、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五章.第一章 二次根式;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圆 ;第四章 图形旋转;第五章 概率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四,具体措施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五 保障措施
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九年级(上)数学张立芳 篇2
命题教学在数学课中常见且重要, 数学大厦中的概念、定义等元素正是依赖一个个数学命题相互联系、形成需要证伪或证明的数学事实.数学命题教学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 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和证明方法, 对命题的呈现形式进行辨析, 运用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特别是通过数学命题教学, 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学过的知识点系统化, 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我们组建了“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数学命题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小组, 试图以目标导向为基点来研究数学命题的教学, 使目标导向贯穿于命题教学的各个阶段, 并对命题应用水平层次进行明确的划分, 从而有效地提升命题教学的效果.本次课例研究的载体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圆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 内容是确认圆的轴对称性和探索并应用垂径定理.安排了同一位教师在3个平行班3次进行施教, 按照“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按“施教—研讨—改进”循环进行.
为正确厘定本节课学习目标, 我们把圆的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呈现加以考察和分析, 同时学习并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圆有关的内容标准, 期望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制订置于前后连贯一致的认识中, 如图1所示.
同时, 考察本节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 以获得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圆的轴对称性涉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在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原则下, 将“圆的轴对称性”的第1课时目标确定为3个:
学习目标1:经历圆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探索、猜想、概括、证明活动习得垂径定理.
学习目标3:应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分为3个层次: (1) 已知两个元素利用勾股定理求第3个元素时, 添半径或弦心距构造标准图形; (2) 已知弓高和半弦、半径、弦心距中的一个量, 通过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其余两个量; (3) 利用垂径定理进行推理论证或与垂径定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2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教学改进过程
2.1 从教学时间分配角度, 凸显重点学习目标
从厘定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 目标3是属于问题解决的高层次目标,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得以保证和凸显.
研究组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记录了3次课各环节所使用的时间, 将教学主要环节在3次课中所用时间用统计图作比较, 如图2所示.
再将3次课中分别针对3个目标教学的用时用折线统计图作如下比较, 如图3所示.
由上两图可以看出:3次课在垂径定理应用环节的用时均在20分钟以上, 从第1次课到第3次课针对目标1与目标2的教学用时逐渐减少, 目标3的教学用时不断增加, 高层次的目标3逐步成为课堂教学之重心.
2.2 从例题习题选择角度, 匹配各层学习目标
厘定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后, 例习题的选择应与之匹配, 例题的教学和习题的演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目标3———会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上文已将其分解为4个子目标.施教中, 第1次课的一例题属于下一课时的内容, 无对应的本课时学习目标;同时, 没有选择与目标3 (3) 匹配的例题与习题, 因此缺少了针对目标3 (3) 的应用, 使本节课的教学产生缺陷;还有, 例习题应用水平层次也不甚清晰, 应用水平层次高的前置, 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课堂上学生频频出现冷场的现象.第3次课的例习题既考虑到目标3的所有子目标, 而且应用水平层次也理顺, 层层递进, 为学生的思维逐级上升搭设了有效的脚手架.比较第1次与第3次课的例习题使用, 例习题的选择与学习目标越来越匹配.
2.3 从命题教学环节角度, 协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本次课例研究中, 通过对3次课的结构梳理, 我们将命题教学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命题的获得———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并用3种语言表述, 然后对定理进行证明.命题的辨析———让学生对符合垂径定理表述及图形模式的辨别.命题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垂径定理的应用, 并把应用水平划分为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2.3.1 命题的引入:激起学生探究垂径定理的学习欲望
第1、第2次课情境显得平淡,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第3次课的情境是:某地下管道因受损需维修, 由于管道的横截面很大 (配有图, 略) , 施工人员无法直接测量管道的半径, 维修需调换一段管道, 施工人员如何获得适配的管道呢?问题让学生迫切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学生对学习垂径定理的有强烈的要求和期盼, 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3.2 命题的获得:由纠结到顺畅, 由模糊到清晰
施教者给出问题, 试图通过探究, 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第1、第2次课给出两个问题, 问题1就让学生产生了歧义, 探究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绕弯子.问题2的指向也不明确, 受问题1的思维限制, 学生不知从猜想结论的方向思考, 与预设相差很远, 磕磕绊绊, 很不顺畅.
第3次课删除了问题1, 保留了问题2, 限制了获得结论的条件, 并将提问改为指向较明确的表述.学生很清楚需要猜想的是由条件获得的结论, 在既开放又指向明确下进行思考, 从而获得猜想.
在处理垂径定理证明时, 第1、第2次课施教者的引导含糊且纠结, 第3次课上, 施教者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证明顺畅, 促进了目标2的达成.
2.3.3 命题的辨析:明确了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命题的辨析是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 知晓命题的非标准范式, 为应用做好准备.施教者对垂径定理的适用图形进行了辨析, 3次均用的图形如图4所示.
图4中的 (1) 为应用垂径定理的标准图形, (2) (3) (4) 为非标准图形, 但均适用垂径定理.第1次课还用了图5中的 (5) , 因与目标不符, 第2次课被删去.这样使用的图形均含有“垂直”和“过圆心”两个要素, 缺一要素的图形缺少, 因此, 第2次课增加了图5中的 (6) , 第3次课还增加了图5中的 (7) , 这两个图均不适用垂径定理.通过辨析, 学生弄清了适用垂径定理的图形和易混淆的图形, 便于在应用时正确使用, 从而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
2.3.4 命题的应用:完成对子目标的覆盖, 厘清了应用水平层次
前面已对垂径定理的应用所选择的例习题进行了分析, 现再将这一阶段使用的教学任务及其针对的子目标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第1次课子目标覆盖不全, 应用水平跳跃性大、层次比较混乱, 学习目标达成很有限;第2次课子目标中的应用层级性逐步递进, 但缺乏挑战性的高认知水平应用目标;第3次课子目标覆盖全面, 层次清晰, 对学生的挑战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3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在课后作业中的体现
这种学习目标导向下的命题教学课效果如何呢?我们通过课后作业进行了比较, 发现教学效果也不断处在提升之中.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编制了用时25分钟课后作业, 作业题不仅全覆盖学习目标, 也涵盖了垂径定理应用的4个层次, 正确率统计情况如表2.
从表2看出, 整体上来说,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越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提高幅度越大.特别是针对学习目标3的高层次目标, 效果提升更为显著.
4 研究获得的认识和结论
命题教学要厘清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实施, 特别是学习目标的层级设置直接指向了命题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次课例研究中我们得到以下的认识.
4.1 学习目标厘定需置于数学知识体系的前后关联之中
命题是由一些概念相互联结而构成的, 因此教学的学习目标厘定应根据所教学的命题内容, 将它置于前后关联的知识体系中, 考察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以及各阶段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致考虑.孤立的考虑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所需解决问题的正确定位.同时学习目标的确定还应横向考虑与其它知识的关联, 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串接.对抽象的学习目标应进行分解, 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学习目标, 用外在的行为反应内在的能力变化.
4.2 命题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4个阶段由浅至深逐步达成
命题课的教学可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命题的获得、命题的辨析、命题的应用, 将每一个阶段赋予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命题的引入应当由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命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命题的获得应通过观察归纳、提出猜想、完善猜想、证明猜想而完成.命题的证明受到学生是否具备与新命题相关的旧知识以及提取旧知识能力的影响, 也会受到学生能否将条件和结论进行匹配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要证明命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来解决命题证明的难关.命题的辨析是指对符合命题表述模式的辨别, 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为命题的应用打下基础.命题的应用是通过利用命题进行计算证明等, 加深对命题的记忆理解, 以备有效提取而进行的命题教学阶段.命题应用的层次应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对应用的要求.
4.3 命题的应用阶段需根据学习目标和进度注意多级水平的合理搭配
命题的应用水平可分为4个层次: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进度适当搭配, 不宜盲目拔高或游离学习目标之外.命题的领会水平是指能对所学命题的进行复述和再现, 简单运用水平是指能提取所学命题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综合运用水平是指能与其它命题进行关联, 综合进行计算和推理, 问题解决水平是指能熟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所学命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付之于实施, 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命题应用的过程中, 针对学习目标, 设置不同水平层次的例习题, 使学生一步一步跨上台阶, 不但可以提高命题的应用能力,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8) :72-76, 82.
[2]杨玉东.教研, 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J].人民教育, 2009, (01) :48-49.
[3]L.W.安德森编著, 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九年级数学复习策略浅谈 篇3
一、把好脉搏精心策划
1. 研读课程标准, 研究数学考试范围及要求
课程标准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内容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是九年级学生备考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没有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的备考是低效的、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 师生都要掌握对每一知识点和考点的要求。
2. 仔细研究近年来的命题趋势及考题热点
进行九年级复习备考时, 应该研究近年来的命题趋势及考题热点。学业考试的要求是基本的、基础的, 以考察整体教学效果为目的的, 通过考试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 深度揣摩命题的难度要求和命题变化形式。还需教师开阔视野, 搜集新题型, 以及领会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二、把握学情合理规划
第一轮:单元复习
打破章节限制, 可以重新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成三大体系, 即: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在单元复习中, 不限于单一知识点, 而是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 把知识有机地整合和综合, 对知识进行全方位梳理, 使学生真正地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第二轮:专题研究
结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 可设置专题研究。例如:应用问题, 开放问题, 图表信息问题, 运动变化问题等。例如, 在应用问题专题复习时, 又设定了方程的应用、函数的应用、不等式的应用。现以函数的应用中的一次函数的应用为例分析做法, 一次函数应用是近几年的中考必考考点, 也是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之一, 教师应该搜集题型, 师生一起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 学生便会对此类问题的分析有明确的思路, 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轮:综合提升
这一阶段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深、广、难度的发展,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例如, 在攻克压轴题时, 根据很多压轴题都有运动的元素, 就可以针对运动问题进行相应的训练, 如:1.用简单的代数式表示某些变化的量。2.找好界, 分清限。也就是分析图形变化有几种趋势, 找到关键点, 画出各种图形, 分清几种情况。3.解决运动问题常见的几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去分析、去实践。有的同学对压轴题采取放弃的态度, 要让学生拥有自信, 尝试成功, 消除畏惧心理。
第四轮:模拟测试
这一阶段可以采取“考—批—讲”的程序, 以考代练, 让学生在真枪实弹中迅速成长起来, 成熟起来, 因为只有在考试中才能暴露出问题, 只有在考试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 学生的失误才能逐渐变少, 才能很快走过害怕考试的心理阶段。
第五轮:考前浏览
这一阶段是考前休整阶段, 学生的紧张程度已达到极限,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 把做过的试卷进行浏览, 是查漏补缺, 要有轻有重而不是面面俱到。在这一阶段, 学生可以浏览一下教材, 也可以浏览自己的错题集。
三、适度挖掘细致深化
1. 创新备课———复习课既是新课, 又不是新课, 复习课不是重
复, 不是原地踏步, 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具有片面性, 在复习阶段如果还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 那么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也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2. 精选课题和精编试题———复习课上要做到精心选择学生掌握上存在困难的问题, 进行重点的复习, 强化训练, 力求全面过关。
3. 建立学生错题档案, 每一次考试中, 都要将学生易错的问题
浅谈九年级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4
一、加强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复习
根据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我们可以知道,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 以后逐渐缓慢.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 人脑经历过的事物, 思考过的问题, 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 练习过的动作, 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 例如英文的学习中单词、短语和句子, 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 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 孰不知, 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 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 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 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我们在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 我们就会对原先的记忆开始遗忘,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都需要我们进行反复的记忆, 都需要一个重新温习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特点和规律来设立的, 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版块后, 用来巩固和整理已经学到的知识点, 通过梳理一遍知识, 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促进知识的优化和重现, 并且培养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具体有效的复习计划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对指导师生进行系统的复习, 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计划如何与复习效果关系甚为密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按照计划, 必须有的放矢, 按照初中数学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200 多个知识点, 应该分别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等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 仅在两个多月内全部完成, 任务重难度大, 为此制定复习计划尤为重要.力争在计划上能够完成所有的内容、 计划中的目标要明确, 应对200 多个知识点进行细化分类, 做到考点清晰、安排好复习时间, 落实好每一个课时的考点内容及复习内容、安排好综合训练的时间, 查漏补缺、定位考试模型, 理清考试思路.重视并认真的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 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实际运用. 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漏补缺, 掌握材料内容再学习. 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老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
三、巧设情景,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活动注重实效性, 复习课的好与坏, 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能否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求设计上体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创设富有新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感觉复习不再是老生常谈, 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游戏情景, 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作为教师, 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 或者是模拟游戏活动情景. 创设悬念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悬念是一种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景. 在课堂上如果能巧妙的设置悬念, 则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除此之外, 还需要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什么是开放题呢? 开放题就是相对于传统封闭的题目而言的, 只数学问题, 如果这道数学题的答案是不唯一或者是有多种解题策略, 就称之为开放题. 学生在解决开放题的时候需要组织概念, 采用观察, 实验, 类比, 归纳, 分析, 推理等方法进行探索.
四、注重考法研究, 把握中考动向
中考复习前, 初三数学组要进行考法研究, 研究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走向, 研究考纲, 研究中考复习策略. 每位数学老师都进行专题发言. 原初三数学老师着重谈中考复习体会及中考后的反思;现初三数学教师着重谈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走向及中考复习策略;其余数学老师根据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 着重谈如何及早把握中考动态, 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中考考法研究的专题研讨会, 将对初三老师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对初三老师把握中考动向, 纠正复习偏差, 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平时考试中, 教师可以模拟中考命题, 试题来源于课本改编及自编, 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新题型的探索, 着重考查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每次考完后教师与学生都要及时做总结, 这样既让教师对中考复习的把握更深, 又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 奋力拼争.
【九年级(上)数学张立芳】推荐阅读:
九年级上数学教材分析10-19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08-11
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备课组工作计划08-17
数学九年级上学期学优生辅导工作总结08-24
2018-2018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9-10
2024年上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10-12
数学:24.4弧长和扇形面积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07-08
九年级数学09-03
九年级数学复习07-06
初中九年级数学复习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