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2024-08-17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通用8篇)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1

毕业之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发信人: RoyDaniel(信仰爱情), 信区: Job 标

题: 推荐文章:就业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好? 发信站: 同舟共济站(Mon Nov 10 09:26:36 2003), 站内

发信人: casue(风筝), 信区: Career

题: 推荐文章:就业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Sun Nov 9 13:44:36 2003), 转信

一位求职者最近对记者说,他正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因为有两家公司都希望他去工作。一家是知名的国际电子企业,职位是销售经理。另一家则是相对规模小得多的国际电子通信产品的销售公司,职位相仿,职责却比那家大企业要大得多。两家公司他感觉都不错,而对这两难选择,他很犹豫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是很多职场中人在求职的时候都要碰到的问题,虽然说大企业听起来光鲜,各方面的条件也会更好,但不少人也担心在大企业中沦为“螺丝钉”,而去“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小企业则往往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究竟选择大企业或中小企业,这似乎成了一个难题。那么大公司和小企业各有何长短?求职者究竟该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呢?

个案一:

某外资企业行政经理梁君惠小姐工作了共5年,换过3家公司,她对记者介绍说,刚毕业时她被两家公司同时录取,一个是大公司,一个是个体私企,当时的她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后者——因为她有一个5年计划,就是考在职研究生完成学业。她认为小公司没有严格的审核制度,弹性工作时间可以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可是没多久她就发现完全不是她想象的那样,所有的员工都跟着老板的时间转,老板喜欢耗到晚上8点多,他们办公室灯就一直亮到8点半,很没有规律。

现在的她跳槽到了一家知名外企工作,每天按规定朝九晚六,生活规律、学习计划也容易制订,她在处理工作和学习的时候要有规律得多;在大公司里制度严格,她也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处理工作上,因为一切都是拿业绩说话,而不必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伤脑筋。在大企业中,有着相当完善的事务处理程序,她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不少办事方法。而在大企业升职的机会也相对公平得多;如果加班,加班费和补休一样都少不了,一切都公平透明。而且她发现,在大公司一般不会斤斤计较蝇头小利,通讯费、交通费,只要和工作有关,都能痛快地报销,午饭则统一由公司交钱买了饭卡。另外大公司各种保险补助齐全,而她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在大公司工作的经历会永远在履历表上闪闪发光,别提亲戚朋友问起时的满足感,就算有一天你翅膀硬了想跳槽,在大公司,特别是知名外企工作两年,机会要比那些在小公司生熬五年十年的人值钱得多。

个案二:

某民营企业人事总监陈丽与梁小姐相似的是,陈小姐也工作了5年时间。在过去的5年里,陈小姐换过4个单位,终于在去年成为一家大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人事总监,拿到了让一般打工者羡慕的6位数年薪。谈到自己的成功经历,陈小姐自有一番感慨,大学毕业时陈小姐抱着非国有、外资大企业不去的想法,但她心仪的那家外资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只有一家尚在起步的小企业欢迎她去创业。无奈之中,陈小姐去了那家小企业。“要是没有那段日子,我就不会有今天。”陈小姐说。在那家小企业里,没有资深的前辈,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她得到不少在大企业里压根儿轮不到她的实践机会。在大公司里的同学才结束见习期,陈小姐已经是企业里的业务骨干了。此后,以两年独当一面的工作经验,陈小姐顺利地转到一家外资企业做人事主管。再往后,成为了“猎头公司”的目标。

大公司里机遇和生存系数更高

记者采访了不少企业界人士,他们认为就职大公司有诸多的优点,譬如—— 大公司有利于新人成长

曾在一家法资银行做人事经理,目前在广州日高咨询公司任培训部经理蔡方方认为,所谓“天高任鸟飞”,大公司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给你充分发挥才智和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有更多的机会在等待着你,有着较为完备的硬件设施及管理体制,有足够的资金条件及商业信誉。她说,大企业之所以可以做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公司在管理方面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为一个新人,在大公司接受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对自己将来的个人成长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在一种管理制度完备的大公司中,可以学到不少科学的管理方法。比如说大公司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往往采用如垂直式的管理或是扁平式的管理,垂直式的管理对于新人来说升迁机会往往较大,而扁平式的则将激励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利于让新人更快地成长。

大公司培养团队意识

在大公司中很强调团队的作用,蔡认为,求职者进入公司后,周围的环境将使他很看重团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大公司分工将更加细化,每个人各施其职,在某一个环节上担任着相应的职责,每一个大的工程或者项目,都需要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人通力合作,通过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才能得以保障。所以在大公司,团队的概念比哪里都强。

大公司能提升视野

蔡方方说,大企业能提升个人的视野。一是因为大企业的业务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业务上的往来会十分频繁和多元化。而作为一个员工在此间将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东西,视野能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与提高。其次,是大企业中的人,大公司入门的门槛一般较高,这样在周围共事的人将有一大部分是相当优秀的,能够促进自己学习和成长。另外,大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往往非常庞大,有很多部门,其中员工成长的机会也会相对更多。

大公司综合生活品质高

某IT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肖林辉说,现在人力资源领域都在讲,员工的综合生活品质的问题。他坦率地说,大的公司由于整个的福利待遇比较制度化,所以大公司员工比起中小公司的员工的综合生活的品质是较高的。在大的公司员工的薪筹和职位增加有个稳定的时间表,到了那个时期你的薪筹和职位与你原来预期差不多。

小企业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同样,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不少企业人士对小企业的好评——

训练你成为多面手

一个民企人事经理高小姐说,中小公司的制度规范不够细化,所以每个人所负责的职位不够明确和专业,所以往往要求员工成为全才、是个多面手,可以身兼数职。这样必然促进个人的独立作业的能力,可以获得较多不同方面的操作经验。中小公司在内控体系方面对于员工的管理和限制是较小的。就像一位小企业的老板说,我们带给员工的东西仅仅是机会,让他锻炼的机会,能力得到提升的机会,我们给他们的是更宽泛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发展。中小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人数较少所以企业本身给员工尝试独立实践的机会较多。

在小企业发展可能更快

肖先生给记者讲了一个例子。他的两位大学同学在97年毕业时,一位同学进入某跨国公司,而另外一位同学进入了一家不知名的民营企业。当时,大家都很羡慕进入跨国公司的那位同学,当时他的薪水是3000元。而五年过去了,那位进入民营企业的同学现在已经是一家企业的副老总。进入跨国公司的同学现在仅仅是部门的科长。肖先生说,这个例子说明当时大家的职业起点不一样的,后来发展的道路也不同。

每个人都是主角

在小公司里没有隐形的可能,每个人都有重大责任,都是主角。小公司比较喜欢通才,也就是样样都会的人。而在今天,有价值的员工往往也都是兼通几样功夫。一旦在一家小公司证明你的能耐,雇主是不会轻易放弃你的。如果你能证明你的价值,一般的小公司都保证让你步步高升。这样的境遇在大公司简直是梦想。

接受通才教育

在小公司服务你可以知道整个企业的运作,而不只是熟稔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快地,你就能熟悉这一行了。在小公司服务,你不仅可学到做好一项工作的方法,更得以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之道,因此这也是一种“通才教育”。

大公司的劣势:没有创造力的螺丝钉

但大公司也有着难以避免的缺陷,例如——

办公室政治突出

肖林辉先生说,由于大公司人员比较多,肯定会产生“办公室政治”的问题。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大企业都会存在这一问题。如果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将是很不利的。

没有创造力的螺丝钉

肖分析说,大公司在组织结构上非常严密,以及整个公司工作分工细致,这必然导致公司管理者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企业这台精密仪器的一个小“螺丝钉”。大企业把岗位分得很精细,组织结构严密导致员工的创新性不足,人为地制造了障碍。

个人能力被忽略

大企业由于业务稳健增长,所以把要求员工忠诚于自己的公司放在考核员工能力的第一位,而个人的能力则不是强调得特别突出。就像一位在大公司做人力资源主管的人士说,在大公司能力是第二位,而忠诚是第一位的,如果有能力但是他不够忠诚,产生的破坏力要比忠诚于企业但是能力相对一般人大许多。

论资排辈严重

大公司在员工提升时严格按照从低级到高级职位递升的顺序,论资排辈的现象很普遍。这样的升迁办法会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一个新入职人士来说,他要至少经历最初的职员、科长、部长到事业部的经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得不到提升,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不断做重复的工作

大公司在管理方面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健全,使得员工在进行工作的时候限制就很多,有个比喻说,大公司好比一个很大的水池,员工好比池中的鱼儿,他们可以游泳但是只能在水池中游来游去不能像大海中鱼儿一样可以尽情、自由,这就是其内控制度完善的负面影响。有句话说,在大公司的十年经验可能只是一件事在十年中被重复了十次而已。小企业的弊病:员工的风险较大

当然,不少企业人士认为,小企业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小企业奖惩不分明

肖林辉说,到了年底,大公司会根据员工一年来的表现酌情为员工加薪或进行奖励。而小公司则大多没有奖励机制,没有人来专门考察你的工作业绩,这就造成了十分涣散的局面。即使当初公司许诺的福利成了一纸空文,也没有人站出来对此提出异议,反正大家都一样,小公司由于用人少,工资水平一般不是很低,这就形成了一些人自我满足感。

团队精神缺乏 企业文化贫乏 小公司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而过于强调个人的作用。小企业缺乏企业的凝聚力——即企业文化。人事经理高小姐说,中小公司在管理上不规范,基本上是老板的管理,这种管理的随意性较强,管理多是老板的意愿体现。老板倡导什么文化就是该企业的文化。这种文化由于其单一性、缺少了员工的参与性,这些必然带来企业人才流动的加快。

培训意识缺乏

高小姐说,中小公司的培训意识是很欠缺的,因为很多中小企业老总都对培训不是很重视。她认为,这主要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由于公司内部人员的流动加快。所以中小公司对员工的培训意识自然会比较缺乏。

员工的风险较大

由于中小公司业务发展不够完善,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每个企业都有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地。所以,在中小企业中工作的新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比较大。正如蔡小姐所说,在中小公司工作的无论你是不是新人,工可能都需要具备冒险的精神。因为也许明天的这个公司可能就因为在业务方面失败而面临着倒闭破产的境地,所以作为中小企业的人士可能面临的失业的危险要远远大于大公司里工作的人士。

选择何处就职要根据职业规划的目标

职业规划定方向

究竟应该去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职业顾问认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看自己对职业规划的目标。

在大公司工作,你会得到很多资源和正式培训的机会。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在执行程序前先对其作出彻底了解的人,那这对你来说大公司是一个十分良好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小企业而言,大公司会提供你更多的发展时间与空间。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有作为的、独立的,并爱边干边学的人,那么小企业也许更适合你。另一个选择小企业的理由就是如果你是那种喜欢接触诸多方面并接受更多挑战的人,小企业更可能满足你。在小企业中,由于主管期望每一个职员都竭尽其能,你能接触到如何运作一个企业的全过程。这是你与管理层人员接触的好机会,而那样你便有机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有个职员曾在一家著名国际企业的中国办事处工作。办事处只有20多个员工。她觉得那对她而言是一个年轻员工发展事业的理想环境。不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她想接触的职业化模式,也有机会去访问企业的国际性首脑。

其实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公司,每一条都无疑是通往成功的途径。最重要的是哪一个环境最适合你自己的个性、处事风格和个人的发展(成熟的程度,独立自主的能力等等)。

个性、景气、产业综合权衡

职业顾问建议求职者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应当经过多方面分析后才做出决定,可以依据 “个人个性”、“景气循环”、“产业前景”等因素来考虑。

就“个人个性”而言,个性积极富有冒险精神的人,可以考虑小公司或高风险高机会的企业;反之,个性稳健型的人以大公司为优先。

就“景气循环”而言,景气不好时,大企业能较为沉稳应对不景气的冲击,小企业由于较敏感,所以人力与福利容易紧缩;但景气好时,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弹性和机会获得成功。

就“产业前景”而言,如果这个产业已经走下坡,要有心理准备。就算你再努力,也只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将事倍功半。

在做以上各项因素的分析时,应该寻求师长与学长、不同领域的长辈或公开信息(如公司的财务状况)来帮助自己做判断。

面对现在景气不好的时机,职业顾问建议应当优先选择质优且形象良好的大企业。至少在大企业服务3-5年,透过公司系统化的训练,多了解大公司组织运作,等到自己职场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后,才考虑往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如果没有机会进入大企业,也不要放弃次要的工作机会。只要确保自己能在工作中获得成长,就算企业内部没有提供教育训练,自己也可以主动到外界进修。

不一定终身受雇 但须终身学习

现在,不少求职者往往把目光瞄准公司的规模、薪金、福利等,无论做哪个行业都首选大公司、大企业。尤其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更是以大为尊,仿佛一进大企业、大公司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公司的大小与人的发展机会不是成正比的。进大企业不一定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相反,有的小企业却有助于个人的积累和学习,可以为以后更好的达到目标打下基础。

一旦你决定加入某家公司后,就要抱持着多看、多听、多做、少抱怨的工作态度,这样才算是真正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关于晋升机会、薪资或职务等这些有形的福利,对职场新人而言,虽然也要列入考虑但决不是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还是自己能否在这家企业获得成长。总之,不论在大型或小型企业,应该要有“不一定终身受雇,但须终身学习”的态度,确保自己的竞争力.--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

我等的人,她在多远的未来

……

━━━━━━━━━━━━━━━

我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2

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有的出路包括考研 (包括出国深造) 、创业、考公务员 (事业编制) 、就业 (包括国企、外企、民营企业) 等等, 那每条路对学生的要求?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路?这就是今天作者要探讨的话题。

第一, 考研对学生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考研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英语、数学等基础的知识要求都是非常高的。现在我国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专业型为两年。由于之前几年专业型研究生的分数要求较低, 导致了最近几年的分数越来越高, 就会计专业而言, 专业型研究生的分数已经较高。而学术型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之外, 对于英语、数学、政治等必考科目的要求, 也很高,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非常优秀且全面。总之, 在国内考研, 对于学习上的要求较高, 且竞争较大。考研是一个继续学习的很好的机会, 同时, 选择考研也意味着对就业机会的放弃, 所以, 要权衡好利弊,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二, 出国读研对学生的要求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成绩, 每一学期的成绩和绩点, 成绩越好, 越能到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二是英语, 雅思或者托福或者GRE的成绩, 同样成绩越好, 越能到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三是经济承受能力, 到国外读研的成本较高, 主要在于学费和生活费。所以, 出国读研, 对于学习上的要求较高, 对于经济要求也较高。出国读研和在国内读研相比, 有以下两点优势:一是时间短, 国外的研究生一般时长为一到两年, 相比国内的两到三年时间上是有优势的。二是对于成绩的要求相对没有国内考研高, 国内考研是类似高考, 一次考试决定考不考得上。而出国读研, 你的平均绩点高, 英语成绩好, 可以读好一点的学校;绩点低英语水平差, 可以读一般一点的学校。当然, 劣势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出国的费用比国内读研要高非常多。

第三, 创业对学生的要求:创业需要启动资金, 除了启动的资金之外, 还需要后备资金, 因此对经济要求较高。对抗风险能力要求较高。而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创业者必备的。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 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 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 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

第四, 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对学生的要求:我国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 现在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筛选, 而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 因此, 学生必须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优势:稳定的收入和生活, 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 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 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 本身带有荣誉性质。弊端:工作枯燥, 忙起来极忙, 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 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 勾心斗角;收入稳定, 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 很没成就感。

第五, 就业对学生的要求:不论是进入国企、外企还是民企, 证书都是第一块敲门砖, 很多企业对基本证书都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英语四六级, 还有就是专业证书, 比如会计行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学生除了基本的学分学习之外, 还需要额外考取证书。因此, 就业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较高的。当然, 除了学习, 对于能力, 企业也是非常看重的, 主要有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外, 就是学生个人的品性和为人处事等。

综上所述, 不论是走哪条路, 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 这与我院提出的“锦城课堂大于天”是不谋而合的, 学生好的出路都是基于好好学习的。

接下来, 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从一年级开始,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比如英语、数学) , 打好基础。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证复习和能力锻炼。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 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享受自由的时光了, 相反, 大学是你最应该努力的时候。你在大学中累积的知识, 能力, 人际等会直接影响你的一生。大家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学习是每一条出路中都需要的, 因此不管怎么样选择, 努力学习都是对将来有帮助有好处的。

利用大学时光全面锻炼自己。不论选择哪条路, 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基本的沟通表达, 组织协调能力都是需要自己去磨练和学习的。大学里有很多的社团和各类组织, 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把握这些机会, 从不同的方面去磨练自己,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利用各类测评软件, 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 看自己适合干什么。有时候梦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比如一个从小梦想当医生的人, 却极度晕血, 那就是他自己虽然喜欢, 但不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剖析自己的梦想、理想, 认清自己的想法。学生当中大部分的人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期望非常高, 部分的父母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转嫁到自己的子女身上。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来感受和体会, 所以不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 看清自己。

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之后, 就应该全力以赴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功没有捷径, 都是超出常人的付出之后才能收获的。而在这个过程中, 有可能会有挫折和瓶颈, 当遇到困难时, 只有继续坚持, 才可能获得成功。

总结

金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篇3

现实状况是,随着金融行业的岗位细分,这个看似笼统的专业对应的就业选择却比较复杂,毕业生想要进入金融行业,入口似乎总是银行的柜面操作、信托或证券公司里的文职助理,又或是直接卖产品,这与想象中的专业感相距甚远,职业规划也不知从何做起。从雇主的角度来说,因为不同职能的岗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们不再刻意只招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是希望能有更多复合型人才,懂金融、会运算,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总号称要求国际视野。

另一个现下的趋势是,虽然招聘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岗位发布仍然很活跃,但针对应届生的招聘规模却未必扩大。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与数据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周晶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国际金融行业裁员风暴的影响下,国内股市低迷,券商、投行、基金机构的业绩下滑。受其影响,国内金融行业也开始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招聘岗位。从目前的行情来看,金融企业一边裁减低效的员工,一边大力招聘经验型的人才,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应届毕业生求职者而言,招聘需求将放缓。在中智最近发布的《2013年金融应届毕业生招聘与求职热点调研》中,30%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2014年可能招少量的,或是不招应届生。

这意味着,对于想要从事金融行业的金融毕业生来说,他们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本期《第一财经周刊》将与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顾问专家以及各大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一起,梳理近两年各大金融机构对应届生招聘规模、人才要求、热门岗位的变化趋势,帮助应届生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最适合他们的职场规划。

招聘规模的总体变化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近几年来,金融行业始终保持在求职热门行业的前列,但竞争压力也同样严峻。“仅毕业生而言,2014年第一季度银行和证券平均一个岗位的竞争比例是180:1。”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邹莉欣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银行依然是整个金融业里职位需求量最大的方向,但周晶提到,“从去年的经济环境来看,由于钱荒因素,加之传统银行受新兴互联网金融冲击较大,业绩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获得的银行反馈是保持现有状况就好,不会扩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周晶同时认为,由于应届生的培养成本高,因此金融行业在招聘时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上的变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宏表示,就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他们已从原来的以一线城市为主,到2013年后向新一线城市辐射,很多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工作。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就业热度持续增高,杭州、西安、苏州等城市的金融行业热门程度已不亚于传统一线城市。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金丽华也表示,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外,渣打银行近年来开始在西安、成都、重庆、青岛等快速发展的二线城市加强了对管理培训生的招聘力度。

人才需求上的变化趋势

从对人才的硬性要求来看,金融行业一直是个高门槛行业。“整个金融行业的特性是学历和证书都重要。”邹莉欣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名校是这个行业很好的敲门砖。“有些公司招管理培训生时只考虑清华北大。这两年这种情况会更厉害。”中智上海外企服务公司招聘服务中心经理朱诗勃说。而周晶也发现,一些顶级金融机构,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更看重名校背景,专业是否对口反倒不是首要考虑因素。

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成为一些金融机构招聘毕业生时的趋势。尤其对于研究分析、风险控制一类的岗位,硕士毕业是基本要求,这点在券商类行业中的表现更加明显。“因为券商、基金都是靠管理风险吃饭。”邹莉欣解释说。

而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根据朱诗勃的介绍,前两年金融业雇主还把目光集中在金融或经济类专业上,但最近两年,对人才的要求已经放松,反倒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以金融业目前比较缺乏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人才来说,一方面需要有财务和金融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写金融计算程序的能力,并且要熟悉金融产品及这些产品的各种风险等等,要求非常高。

四大方向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发展空间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在金融行业,面向应届生的多以初级岗位为主。我们以银行、信托证券、投行和基金风投四大方向为基础,讨论四大方向的岗位需求及职业发展路径。

银行

中国银行人力资源部招聘与用工管理主管竺丰平介绍,银行针对应届生的岗位主要分为两大类:基础服务类如客户服务,以及专业类岗位如金融研究等。毕业生要先做这类基础专业性储备,大部分都需要轮岗积累经验。“银行的压力比以往大家想象的要大得多。”竺丰平说。而在中国银行,大部分的高管都来自一线,“这完全是一个战略性考虑,总行虽然舒服,但真正要成长到那样的阶段,我们要学会放弃很多东西,并且要付出更多。”

外资银行则更侧重于通过自己的管理培训生体系来训练应届生。以渣打银行为例,它们每年会招收100名管理培训生,入职后,他们将有一个月的时间与全球其他数百名管培生一同接受培训。“在培训期间,学员将系统地就例如风险控制、结算及产品开发等银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和演练。”金丽华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而从职业发展路径来看,外资银行和股份制中资银行相对更加清晰。Kelly Services顾问经理王晓蓝介绍说,在外资银行,负责个人银行业务的投资理财经理一般会依照:理财助理、理财高级助理、高级理财经理的方向晋升,之后可根据个人意愿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管理类如理财总经理或行长,另一个是偏向产品方面的产品设计。而股份制中资银行的职业道路在他看来也相对清晰,尤其理财岗位一般都会有定向培养,未来成为高管的几率很大。

nlc202309040743

信托、证券

信托、证券相对门槛较高,普遍更倾向于有经验的求职者,但每年也会有一些公司开放一定数量的应届生招聘名额,例如中融信托,去年招收140个应届生,岗位集中在前台业务部门的信托经理助理;中后台的风控、法务、产品支持等。

信托人员入行一般都要先从助理做起,然后按照信托经理、高级信托经理的路径晋升,之后可能做到总监级别并负责业务工作。王晓蓝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由于近几年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此前信托公司工作半年到1年就能获得晋升的情况将逐步得到控制,规范之后,每一级的晋升速度大约为2到3年。证券与其类似。

投行

投行类方向的入职门槛非常高。以摩根士丹利为例,目前它们在中国针对应届生的招聘主要面向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并且必须从毕业前一年就开始在摩根士丹利里实习。根据摩根士丹利中国执行董事、人力资源总监白文杰的介绍,这类方向的人才招聘除了基本的专业技能之外,对职业技能和文化维度等也有很高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另外有国际化视野也是它们看重的素养之一,“可能在一开始选择人才的时候不太起作用,但对这个员工能否长期留在企业发展,这方面就显得非常重要。”

王晓蓝以毕业生最热衷于加入的投资银行部(IBD)的职业晋升路径来说,可以依次分为分析员(Analyst)、经理(Associate)、副总裁(VP)、董事(Director)、董事总经理(MD)等。当然,从董事升至最高级别必须花很长时间,毕竟其中涉及到利益分成的问题,要保证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

基金风投

相对而言,基金风投类的公司则更看重综合性素质及实际操作的经验,因此对应届生的招聘数量较少。根据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建庆的介绍,基金风投行业有一个特点,需要非常强的对技术、商业模式、商业逻辑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基金风投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大多希望求职者在本科期间具有理工科背景。王晓蓝也认为,由于行业对于综合素养要求很高,而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因此一般一年只招一两个大学生,而他们的职位发展路径也同投行一样。

八个热门岗位

银行客户服务

对于毕业生来说,银行的基础服务类仍是主要投递方向,招聘数量每年都在一万基数以上。工作内容即对个人业务、对公业务的处理,工作强度较大。这个职位门槛较低,绝大部分只需要本科毕业,同时一线城市增量需求减少,更多需求跟随网点布局下沉。

客户经理

根据邹莉欣介绍,证券、银行、信托等机构永远是销售岗位的需求量较多,分别对应的职位是券商经纪人、客户经理、信托经理。这类岗位要求能够维护客户关系、建立客户资源,对沟通及客户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并有绩效考核的压力。

外资行的管理培训生

外资行的校招项目以管培生为主,职位起点也相对较高。管培生的轮岗周期通常为1年半到2年,他们需要进入银行各部门的前线业务、核心项目、中后台岗位、职能部门等不同的业务模块参与实际工作,全面了解业务后再确定定岗方向,这类职位多以国内和国际名校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为主。

证券经纪人

证券业的招聘需求与投资市场的热度有关,比如股市行情好的时候,证券的招聘需求就会更活跃。证券经纪人也是属于营销性质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是客户开发和服务、证券投资理财产品及业务的推广,有佣金比例提成。这个岗位会优先考虑那些拿到从业资格或证券经纪人专项资格的人。

证券分析员/金融研究员

主要工作是就证券市场、证券价值及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向投资者或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这类职位要求系统学习过证券分析、金融学等知识的硕士生,最好还了解会计财务、审计知识,且有良好的客户沟通表达和专业文字能力。而CFA之类的专业证书会加分不少。

风险管理/控制

金融行业即经营风险,风险控制是核心环节。这点在证券业中的表现更明显,因为券商、基金、期货等都靠管理风险吃饭。风险管理和证券研究的学历门槛较高,倾向于金融数学、金融工程、数理统计等专业硕士以上学历,了解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和模型。由于涉及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控制,法律知识也最好有所覆盖。

证券/投资项目管理

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项目风险评估分析、立项、尽职调查、方案设计、谈判等。王建庆认为做投资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一般会考虑从MBA里找。“本科有理工科背景或某行业背景的MBA学生是最理想的。”

投资银行业务

整体上投资银行已经离开了暴利时代,业务上需要找到新的盈利点,以大摩为例,它们的战略是向资产管理方面转型。同时这也意味着成本的控制需要加强,投行的薪资可能不如之前。而国内受IPO暂停等影响,投行部门的招人需求会有所降低。这类职位对于应届生的基本要求是国际化视野及英语沟通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 篇4

那么,大学生毕业为什么要优先选择就业呢?我方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对于个人来说,现实生活中毕业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十分有待积累,想要在人生中有所建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必须有扎实的基础,获取足够多的经验,因此就需要我们先就业,了解社会工作实际情况并在社会中得到锻炼,通过就业的多种选择性,确定自己适合哪方面工作,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对于家庭来讲,大学毕业生承担了父母多年来寄予身上的太多希望,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一种平稳的生活,但大学毕业生一旦选择创业,却让父母也背上了不必要的压力,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虽然缺乏的很多,但却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群体,既然已经步入社会就要通过自己来获得自我的基本生活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面对现实需要我们考虑到自己以外的人。

第三点,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当一个人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时,实际上就是增加社会负担,当大多数毕业生不具有成为社会领导者的能力时,那我们就要虚心的成为社会工作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毕业以后优先选择就业既可以为社会减轻负担,又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从而更稳定的积攒自己所需的东西逐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5

根据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就业工作的安排,11月起开始办理2014届应届毕业生《2014届毕业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以下简称“推荐表”)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本次办理过程全部采用网络注册形式进行。为方便毕业生注册和院(系)审核《推荐表》和《协议书》,特印发通知。

一、毕业生注册

2014届毕业生(不含成教)登录;点击“注册推荐表”,根据页面要求注册完个人信息。注意事项:

(一)自行拟定用户名。

(二)注册结束后个人信息不可以修改,如需修改请跟班级辅导员联系。

(三)所有填写字体用小四号宋体,不要加粗倾斜

1.学号:填写完整如:111110

12.政治面貌:(共青团员、中共预备党员、中共党员、群众)填写其中的一项。

3.出生年月:参照形式(19890108)填写

4.家庭地址:参照形式(X省X县X镇X村X号或X省

X市X小区X幢X单元X号)

5.联系方式:填写毕业生长期使用的手机号码

6.熟练程度:(六级.四级.三级.一般)其中一项(六级.四级.三级都没有通过的同学填“一般”)

7.计算机水平:(四级.三级.二级.一级.一般)其中一项

8.身份证号:认真仔细核对

9.担任职务:如实填写,没有担任任何人职务的填写“无”

10.特长爱好:根据自己情况填写

11.奖惩情况:参照形式: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系一等奖学金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优秀团员

如没有奖惩则填“无”

12.学校评语:由班级辅导员填写

二、院(系)审核

各院(系)打开用就业管理系统二级账号登陆,审核毕业生基本信息、奖惩情况并根据毕业生在校情况填写学校评语。

注意事项:

1.基本情况、奖惩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学校评语要结合毕业生在校情况填写,少写空话套

话,评语尽量能提炼出毕业生与众不同的优点。

三、具体时间安排

四、联系方式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常大清

电话:025-85780098***

邮箱:276110420@qq.com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6

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为配合贵单位做好2012年人才选拔工作,同时为我校2012届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我院定于2012年4月14日(周六)举办“2012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诚邀贵单位光临。

为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现将会议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一、洽谈会时间:2012年4月14日9:00—15:00

二、洽谈会地点:廊坊东方大学城体育中心

三、服务内容:

1.免费为参会单位提供展位一个。

2.当日午餐。

3.协助安排住宿,费用自理(请在回执中提前告知预定房间数)。

四、用人单位参会要求:

1.参会单位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企业法人招聘授权委托书,此次招聘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企业简介、招聘简章;

2.用人单位自备招聘海报或宣传展板;

3.请贵单位接函后将回执于4月10日前电话、传真或E-mail至我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便我们提前为您安排展位。

五、联系方式:

1.联系人:佘微微、梁冰、钟梅一

2.联系电话:0316-6058199传真:0316-6058815

3.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东方大学城教学南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邮编:065001

4.电子邮箱:df-college.jiuye@163.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7

上海一直是人们眼中经济繁荣的代名词, 上海的全日制高校大约有60个, 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行, 每年的上海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不断增加, 那么, 在就业问题上, 除了选择什么职业以外, 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问题, 选择职业之前, 我们要先确定在哪里工作。如果是回生源地工作, 应该做怎样的准备, 如果是留沪工作, 又要做哪些努力, 培养哪些技能, 而毕业生做出不同选择的深层次根源又是什么呢?

首先, 分发的289份有效问卷中, 女生比例高达六成以上, 虽然难以避免男女比例的差距, 但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会尽量排除性别因素的干扰。其次, 调查过程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是调查样本的主体人群。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 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思考过, 而大四的应尽毕业生们早已确定了自己的选择, 对我们的调查影响甚微, 正处于大学阶段中坚力量的大二大三学子们, 才是我们想要了解的群体。

有20%的学生没有对毕业后进行有效规划, 对于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等问题犹豫不决, 甚至并没有考虑过。有10%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 虽然比例并不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观念的转变, 比例已经逐步提升, 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 学校本身竞争力较弱 (尤其不是985或211类的普通一二本高校) ;第二, 很早就有出国意向;第三, 国外深造镀金后, 更有利于自己今后的事业发展。

近三成的学生选择考研, 继续学业。这也是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 现在高校招生比例不断扩大, 大学生本身的优势已经逐渐下降, 许多职业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 尤其是以教育机构为主, 本科毕业生不具有报考初高中及以上学校的资质, 这也成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中, 与就业并列的第二大选择。

剩下接近40%的学生则选择直接就业, 比例最大。从当前形势来看, 我国经济近几年来出现下行趋势, 又为毕业生本身就困难的毕业形势设置了障碍。以金融会计类高校为例, 大部分在银行就业, 相比其他学校专业的学生, 就业方向比较明确。除此之外, 还应纳入考虑的一点是, 上海本地学生对于考研的兴趣并不大, 读研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好找工作, 尤其是对外地生源来说, 考研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而这些对于本地已经拥有优势的学生来说, 考研并不具有诱惑力。

如果毕业后就业, 你会选择哪里呢?上海, 你的家乡或是其他地区?调查显示, 近七成的大学生选择留沪, 那么, 上海就业的“魅力”何在?我们将被调查者分为两个群体, 一个是上海籍的学生, 一个是非上海籍的学生。上海籍的同学生长在这里, 享受着优良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 自然选择去别的城市打拼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对此在调查之前我们有三个猜想:

第一, 上海是我国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 2014年GDP总量居全国第一, 经济发展不仅在国内属于领头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也占有一席之地, 拥有“东方巴黎”的美誉。同时,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 位于浦东境内, 并在2014年将原来的28.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 自贸区承担着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重担, 备受重视。

第二, 上海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位于全国前列, 据财经报道网上统计, 上海作为医疗最好的城市入选最适合养老的十大城市。除此之外, 上海的薪资水平也一直为人们所羡慕, 新浪网2013年第一季度统计, 上海市以人均月薪7112元排名全国首位。

第三, 喜爱上海的人文环境, 被这里的高楼林立, 现代化高速发展所吸引。

关于毕业去向, 有20%左右的同学还没有自己的想法, 到底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很迷茫, 这也是当下“毕业就失业”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人民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较之以前有了更多了, 人们的想法和观念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 调查发现, 有10%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出国深造,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 自己本科的院校综合实力不高, 竞争力相对较弱, 毕业去向主要集中于各大银行;第二, 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一直有移民的打算, 另外认为国外的工作压力比国内小一些;第三, 出国留学镀金之后, 回国再就业更容易些, 且在晋升方面更有优势。

此外, 有30.45%的毕业生选择国内继续读研。这也是目前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之一, 尤其对于本科院校并不知名的学生来说, 考研意味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因为考研时, 你有众多的选择权, 不论院校还是专业, 这也给了很多本科对院校或者专业不满意的同学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此外, 很多工作单位对于职位的招聘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甚至一直遵循着“非211、985不招”的老传统,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工作能力强但学历不够的同学, 这也是当下很多大学生不想就业的另一个原因。当然, 还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同学, 由于待在校园里十几年, 对于社会的恐惧使得他们还不想一毕业就踏入社会的大圈子。

剩下的40%的同学则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 比例最大。这一结果也与调研学校的生源比例有关:沪籍与非沪籍的比例为3:7, 而这40%的“考研党”们几乎都是非沪籍学生。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 近三年我国经济疲软, 出口下滑, 消费拉力不足, 就业困难, 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将近780万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而本次调查对象所在高校属于经管类院校, 主要培养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以及保险精算等专业人才, 毕业后的对口工作就是银行, 上海银行众多, 需求量大, 这也吸引了很多外地学生的眼球, 成为就业的助推剂。针对上海本地的同学来讲, 他们对于考研的兴趣不大, 在我们的调研对象中, 上海学生选择考研的寥寥无几, 通过采访, 我们发现, 上海生源因为有固定住所、上海户口以及地缘便利条件 (会讲上海话, 对于上海的了解也远多于外地生源) , 所以就业比较容易, 对于他们来讲, 考研的影响并不大。同时, 本科院校极低的考研率也成为他们选择不考研的重要原因, 退一步来讲, 即便考上了, 2年或三年后还是选择回来上海就业, 这还不如直接就业发展空间更好。

我们的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上海籍学生, 一类是非上海籍学生。上海籍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这里, 亲戚朋友都在这里, 所以很自然的选择留在本地就业。另外, 上海本身集聚了全国乃至国际最优势的资源, 不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医疗、出行等方面, 由于地处黄金地带有发展较早, 所以, 不论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地人都想来这里以期获得更高的薪资福利待遇, 当敌人就更没有离开的理由了。而对于非上海籍学生来讲, 除了以上这些优势, 他们更期待的能在这里打拼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我们的调查对象都是90后, 普遍生活条件并不差, 而且选择来上海读书本就希望能在这里有不一样的发展, 所以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不仅是让人羡慕的薪资待遇, 更是对于别样人生的追求。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作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与过去相比更是有自己独立的想法, 对于在上海上学的外地生源来说每个人的想法和选择都不一样, 但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还是有很多共同的因素, 那么, 他们在选择工作地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什么呢?

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份子, 根据自己的考虑做了相应的、全面的选项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接近50%的学生首要考虑的条件是就业机会多, 毕竟选择在上海上大学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在上海资源丰富, 就业机会多。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基本的需求, 作为当代大学生大学毕业后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自己养活自己, 这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就业问题,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虽然上海压力比较大, 但是与高风险高收入的原理一样, 上海同样会带来比其他二、三线城市更多的机遇, 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 能力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只要自己把握住机会, 前景就会一片光明。只有15.22%的学生在工作地的选择时考虑的是父母亲人在身边, 工作在自己家乡附近。虽然, 有的人是希望在上海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在一些人的眼里自己的生活只要衣食无忧就行, 不必要一定要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挣扎, 可能自己的家乡虽然在二、三线城市但是同样很富有, 不用自己费力挣钱, 但是又一颗年轻的心, 希望去大都市看一下, 就选择了上海作为自己的大学。家里的孩子就自己一个希望以后回到父母身边, 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 这样也无可厚非。但是据“15%”的数据可以看出, 这样的大学生还是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的。与此相当, 一个选项是生活质量高的城市, 环境好, 适合居住, 比例高达25.26%, 位居第二。每个人的最求和选择是不一样的, 家庭的环境影响, 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 有人喜欢“乘风破浪会有时, 只挂云帆济长海”的刺激人生, 也有人喜欢喜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人生, 前者固然使人生精彩, 生活、阅历丰富, 但是谁又能否认后者的人生不同样其乐无穷呢?

毋庸置疑, 留在上海工作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都会成为你在沪工作的阻力。那么众多的大力之下, 大学生真正认为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呢?

在上海呆过的人都应该知道, 在上海, 有一大最突出的问题——住房。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住房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普通的稍微偏远的地方, 三、四个人一个月的租金是800, 但是多数的毕业生在刚开始时一个月只要3000-4000, 是想你一个的工资自己每花一分, 也没孝敬父母, 就先交给了房东, 该是多么的艰难。虽然在上海机遇多但是依然有人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我们也同样调查了上海同学, 在他们的眼里, 上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工作不好找以28.72%的比例险胜位居第二的房子问题 (27.68%) 。可见, 在上海最大的压力就是工作和房子。在上海, 想要长久发展, 很多事情都要上海户口, 但是上海户口并是一件易事, 对于女生可能还不是太难, 只要嫁给一个上海男人就行, 但是对于一个男人来说, 要养活自己的家庭, 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在上海肯能就会比较艰辛。与此同时, 我们还了解到, 没有人脉与关系, 生活不易以12.11%和比例为7.27%的难以融入生活环境同样是考虑因素。

毕业选择就业的理由 篇8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理论;就业流向;社会学

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在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些巨大的成就背后,隐藏着许多“内伤”。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便是内伤之一,据统计,2006年全国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就业。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495万,因此,今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累计将超过600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现状

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召开全国高校会议,下发文件。就业率的高低决定各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也从某一方面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及各高校主要领导的重视,出现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各种形式的调查与分析,据此可以找出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高校改进教学与管理,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与竞争力。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的细化和深入。从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与就业心理。毕业生作为“理性人”,从他们的就业地区选择、单位选择中可以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启示意义。从整体情况来看,对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研究体现了由点到面的进展,有以独立院校为单位的分析,有以省为单位的分析,还有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分析。从调查的对象来看,有针对研究生的、有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学师范生、药学人才的就业流向的分析,也有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工科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分析等等。各种方式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调查表现出的共性,一是希望到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占多数,主要流向北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希望到城市就业的远远大于到县乡就业的,更不用说到农村就业了;三是希望到党政机关、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与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远远多于希望到中小型企业的。从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来看,到东南沿海11个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115636人(2003年为10914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3年为45%)。其中,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4省、市就业的毕业生有77004人(2003年为70725人),占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属院校毕业生总数的29.1%(2003年为29.3%)。2005年,教育部针对30多所高校的两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城市选择上,大学生依然向往上海、北京、东部沿海地区、广州和深圳。2006年12月,广东省学联对中山大学等广东高校进行的关于求职问题的调研显示,将近95%的广东省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地区为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而愿意去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只占3.1%。笔者所在单位是广东省属的职业院校。笔者对本院2006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意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外的就业机会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作考虑。

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下,为什么毕业生留恋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为什么钟情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及外资企业?这是笔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有关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探讨,多是描述现状或提出一些毕业生就业流向不均衡的解决对策,但理论分析较少。其中,袁乐平、王昭君在《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和再就业市场的流动情况,并引进制度变量集中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制度因素是如何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成本与预期收益,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就业决策的,分析透彻,很有说服力。但是,笔者认为,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首先应该从分析“人”入手,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积极因素,是社会事实的制造者与主导者。高校毕业生作为“理性人”,初次择业是人生的重大关节点,每一位高校毕业生都会考虑多种社会因素并进行博弈,而不是仅仅考虑制度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社会学理性选择

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研究开始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之中。理性选择理论是社会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学派。理性选择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人”概念,与经济学的经济理性不同,社会学中的“理性”强调有目的性、有意图的行动,其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即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这种效益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自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以来得到不断修正与扩充,在西方,经过修正与扩充的理性选择理论模型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国内学者近十年也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如农民工流动、人口迁移、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集体行动、生育行为、大学生宗教信仰以及大学生考研等等。

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与个人的理性选择,但又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流动、社会结构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预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获得好的回报,面对就业选择不可谓不谨慎。为什么高校毕业生一味追求留在大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热衷于到好的行业和好的企业就业?为什么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理性行为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高校毕业生是“理性人”,其行为是“理性行为”,其选择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至于高校毕业生怎样选择、如何选择,则是高校毕业生微观行为的个体理性选择与宏观社会结构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理性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为表现往往十分复杂,理性人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要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理性人在理性行为过程中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而且其中多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因此,理性人只能在众多因素的权衡中寻求一个“满意解”,无法达到最优。比农民工更具理性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到哪里就业,首先要经过经济理性的选择。高校毕业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获得了一定的技能,与在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的其他劳动者相比,更具有竞争力。如果只是为就业而就业的话,即使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们也应该有业可就。

上一篇:施工中标通知书怎么写下一篇:先进事迹材料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