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2024-06-29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共10篇)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1

大学生就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国内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工作环境如何?不同选择的大学生的工作现状如何……日前,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和已工作1至5年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以上问题开展了调研,

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但房价和生活、就业的压力会影响到他们的现实选择。

在对100位在校生的调查中,毕业后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的达63.6%。关于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的原因,依据5分制打分结果,“就业发展机会多”以4.13分居于首位。

而在对100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由于面临更现实的选择,只有11位表示会留在北京工作。对于大多数不愿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房价太高成为首要原因,影响重要性分值达3.6分。同时,生活、就业压力大达到3.4分。

绝大多数已就业者选择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业发展机会成为主要驱动因素,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因生活安逸流向非一线城市,并有数量增多的趋势,

据调查,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已工作1到5年的受访者中,有72.6%的人选择在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25.8%的毕业生在国内非一线城市工作;在国外工作的仅有2人。

调查中,被问及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时,5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在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比现状的72.6%低了 14.4%;2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国内非一线城市工作,比现状的25.8%高了1.2%;而愿意选择在国外工作的则由2人上升至15人,由1.6%提 高至12.3%。同时还有人打算先在一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到二线城市。

已就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工作压力大都是当下生活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在非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环境的满意度略高。

已工作者的生活压力都从何而来?据调查,47.1%已工作的毕业生表示工作压力大是主要方面,45.7%的受访者表示薪酬不丰厚是生活压力来源的一 方面,22.9%感受到了生活环境不便,21.4%表示发展空间有限,9.3%表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内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工 作压力大都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同时,调查中还显示,身在国外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明显。

从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平均分来看,以40分为满分,国内非一线城市以28.31分略微领先于国内一线城市的27.49分;国外却以22.5分远远落后于国内。

了解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2

一、引言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推进时期,劳动力出现代际更替,大批80后、90后农民工走上非农就业岗位,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农民工的延续和发展,其在权益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未来愿景等方面都与传统农民工有着巨大差异,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特征。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在满足其就业诉求的基础上促进其城市融入并实现其职业发展,对于积极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维护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共享,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就业能力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00年以前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管理层面应用广泛。国外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全景性因素分析包括3个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宏观外部环境,典型观点包括:一是强调劳动者个体因素对就业能力再造和就业 水平提升 的决定作 用 , 如 :Fugate,Kinicki&Ashforth(2004)认为个人职业认知、个人适应性是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二是强调组织在就业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如:Van der Heijde&Van derHeijden(2006)认为组织中专业教育、工作经验、培训技能对就业能力再造和提升有重要影响;三是强调宏观社 会环境对 就业能力 的影响 , 如 :Hillage&Pollard(1999)认为社会就业政策设计、劳动力市场机会对就业能力再造的影响显著。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如:李晓红(2009)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受教育、社会资本和工作经验等个体因素的影响。林竹、朱柏青(2010)等认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受到个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外部环境的影响,并指出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内在核心因素。已有研究较多集中在理论性介绍和概括性描述,缺乏实证性的系统分析,尤其鲜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典型区域实证分析,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分析

江苏省作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外来人口众多。本课题组于2013年对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的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 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课题组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74份,其中有效问卷758份,问卷回收率96.7%,问卷有效率94.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由“生存导向”逐步向“发展导向”转变,在职业选择、职业技术水平、职业稳定性、职业满意度等方面呈现新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

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较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自我发展的实现,追求高福利、低强度的职业发展机会。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类型选择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业、自主创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物流业、制造业;在“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选项中,超过30%的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个体创业”,同时27.8%的人反映建筑业、制造业的工作强度太大、职业过于辛苦。

单位:%

2.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水平。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原因,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职业技术水平偏低。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以中专和高中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相对较少;无技能等级和初级工新生代农民工占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对教育培训有一定的需求,但获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总体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偏低。

单位:%

3.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稳定性。

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度较高,职业稳定性较差。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两年换一次工作占26.6%,一年换一次工作占17.6%,半年换一次工作占16.2%,从未换过工作的只有19.3%。从苏南、苏中、苏北的对比分析显示,苏北地区(33.93%)和苏中地区(29.2%)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率更高。经常性更换工作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差、工作认同感低、职业技能水平偏低。

单位:%

4.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

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较低。根据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中仅有21.16%的人对目前工作现状满意,50.1%的人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新生代农民工很难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要求,再加之对工资的期望值较高,使得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单位:%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1.微观个体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度较高。数据显示,对目前工作状况不满意的人占50.1%;认为目前工作没有体现自身价值占17.78%,认为工作条件差的占18.87%,觉得工资待遇低的占18.7%,对目前的工作不感兴趣的占14.40%(见表5)。总之,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的职业现状不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定位期望较高。

单位:%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较差。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独生子女家庭以及相对较优越生活条件),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承受力弱、自尊心强、感情丰富而又脆弱,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抗压力准备不足,在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方面明显不足,如:9.6%的人认为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环境,16.06%人认为工作伙伴关系差,无法融入企业的人际关系,这些均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难以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造成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不够客观。

(3)新生代农民工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2.9%的人没有参加过职业培训,大多数人对职业培训持无所谓和不赞同态度,缺乏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同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费用投入比例较低,选择使用年工资的5%及其5%以下的费用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分别为39.56%和39.16%,占总比例的78.72%,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培训的态度并不积极。

单位:%

2.中观组织层面。

(1) 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数据显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苏南占41.22%、苏中占59.84%、苏北占53.1%;在已接受培训的人员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接受的是专业技能培训,但培训知识内容简单、深度不够;而接受过其他相关培训的比例更低(见表6),如:安全知识培训、法律知识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同时,44.7%的人对未来晋升持悲观态度,认为企业不会提供晋升机会,而这方面信心不足很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和稳定就业。

(2)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有待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意识较强、维权意识明确,加之对法律和政策层面的维权途径较为熟悉,因而对工作环境中自身权益的保障问题非常关注。但部分企业的权益保障机制却不完善,仍有13.5%的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40.6%的农民工健康保护欠完备,32.4%的农民工没有免费体检 (见表7)。法定保险是企业必须为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交纳的,但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企业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保险,可见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单位:%

(3)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参与机制缺乏。在参与企业管理方面,仅有16.2%的人认为有表达意见的渠道,22.9%的人认为可以参与企业决策,37.1%的人知道企业有工会的存在;而在对工会的评价中,仅有19.7%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工会能够起到保护自我权益和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表示,虽然他们对自主和未来发展有很高追求,但在现实工作中他们只能接受用劳动力换取经济回报的现实,在企业发展中寻求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有限。

3.宏观社会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化培训机构较少。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社会化机构获得培训的机会较少,尤其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培训机会更少,只占22.14%。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是通过参与企业的培训提升就业能力,26.21%技术培训是由企业组 织提供的 ,工人自费 培训的比 例是17.67%;同时数据也显示,通过网络授课的比例为18.26%,工友技术交流的比例是11.84%。总之,江苏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社会化培训机会较少,培训机构相对缺乏。

单位:%

(2)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就业信息网络欠发达。数据显示,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多采用较为传统的求职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乡土和亲缘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26.02%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亲人朋友介绍获得工作机会;另一方面,传统求职方式的确定性发挥了一定作用,有26.21%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机会。然而对于熟悉网络和擅长虚拟交流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通过职业介绍所、电视报刊等媒体途径获得工作机会的比例仅占18.25%,这足以说明社会就业信息网络的发展仍有待完善。

单位:%

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的路径分析

1.微观个体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的路径选择。

(1)明确职业发展定位。新生代农民工要转变职业发展观念,明确职业发展定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渴望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又不愿意在高强度、低收入的岗位上工作。首先应明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工作的岗位,放弃存有偏见的职业选择观念;其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尝试在城市中进行小规模的个体创业,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总之,新生代农民工应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树立合理、科学的工作价值观,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2)提升职业技术水平。接受充足的教育与职业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必要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应当提高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技能知识培训活动,或者参加各大中专院校开办的再教育课程如成人高校、夜校等,学习与自己工作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提升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2.中观组织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的路径选择。

(1)完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应全方位、多角度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首先,应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结合企业情况,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工作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将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与企业长远规划有效结合起来;其次,在培训内容设置上,除了注重知识、技能的培训,也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态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内容进行培训,并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培训方式。最后,应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将培训作为职业发展、绩效考核的有力激励,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外部就业能力的提高。

(2)健全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企业完整的社会保障服务是新生代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公积金等内容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同时,企业应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举办各种职业安全保护、心理健康讲座,组成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互助小组,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3.宏观社会层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的路径选择。

(1)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体系。发动社会上各级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培训单位参与进来,采取各种措施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设置专门的财政预算,发放免费培训券,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补偿性的基础文化和技能培训机会。同时,在资金投入、政策优惠方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结构完整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机构,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创造机会。

(2)搭建社会化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构筑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化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搜集路径。建立就业信息发布与分享机制,拓宽就业信息发布途径,建立全方位的立体信息传播途径,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元化信息途径发布就业讯息,实现岗位与求职者信息的及时获取与无缝对接,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信息全面准确、高效率服务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求职效率。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传统农民工的延续和发展,在权益观念、价值取向、社会认知、未来愿景等方面都与传统农民工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个体资源禀赋积累的差异性、组织环境赋权与社会制度政策的特殊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与城市融入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苏州市、南通市、宿迁市的758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调查数据,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组织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状况,剖析其城市就业困境的原因,研究其城市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和自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3

科学发展,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并无不妥。但是,结果重要,过程也并非不重要,以何种方式来调控大城市人口规模,就是一个必须好好思量的课题。“不患寡而患不均”,越是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越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正义的形式来实现。收紧的进京指标额度又被中央机构占据,导致对调控人口并无实际作用,基于这样现实,有的放矢压缩中央单位的指标,并无不妥,但以年龄歧视的方式来实现,显然不是最优选择。

如果单从北京自身的利益考虑,将有限的进京指标,给那些年轻化、高素质且属于北京市紧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毫无疑问是最有利的。但是,我们别忘了,北京是首都,其一举一动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意义,北京可以通过就业歧视来调控人口,其它城市、其它单位也都可以“有样学样”,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反就业歧视的所有努力都是白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一再呼吁,首都更应该是“首善”之都。

目前,我国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都是存在的,其中尤其以性别、年龄、学历、社会出身的歧视为盛。经过人们长年的努力,虽然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业促进法》填补了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空白,但其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列举不够完备,根本就没有涉及年龄、长相、身高等歧视的问题;二是规定模糊,无法阻止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就业歧视;三是缺乏救济渠道,使规定形同废纸。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宪法》赋于公民的权利。保障就业公平,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公平就业,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前提。但公平就业的实现,古今中外都是很难的,所以现代法治国家纷纷选择立法来反就业歧视,只有“职业要求的需要”才可存在例外,否则劳动者就可起诉雇主。而“职业要求”也己基本法律化了,所以就业歧视便得到了较好遏制。面对像北京这样公然的年龄歧视,我们除了继续呼吁尽快制定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之外,似乎别无办法。

回到大城市,调控人口规模的最好办法,就是疏解城市功能,而不是就业歧视。针对北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特别明确,就是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坚持改革先行,有序配套”,方法要“放眼长远、从长计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如果说压缩中央单位的进京指标算得上“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倒逼措施,但以限制年龄为代表的就业歧视,显然就只是着眼眼前、着眼局部的懒政、隋政,而且还疏解了北京作为首都的“首善”功能。

大学生该选择就业还是考研 篇4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现在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便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已拉开了序幕,而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也已开始。一边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边是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就业还是考研”难取舍

目前应届毕业生之所以选择考研,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首先,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考研能够暂缓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和增加就业砝码;其次,考研是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便于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是直接就业好,还是考研好呢?对于这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四学生实在是难以选择。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大四女生胡隽永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如果现在选择就业,单单一个本科学历含金量实在不是很高,能否成功地敲开意向的用人单位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现在只做考研的打算和准备,两三年后再就业的形势可能就不同了,会有什么样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测。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本科生在面临毕业时都存在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

考研能规避就业风险吗?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考虑到了用考研的方式来减少和规避就业风险。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面对如此庞大的“研民”队伍,就业指导专家表示此情形并不容乐观。他们解释道,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增长速度的考研队伍,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想通过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再者,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那么两三年以后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式与现在一样吗?事物总在千变万化,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第三,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就业数年的同行比起来,必定会显得单薄些,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利于就业。

考研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结合自己的事例建议说:考研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勤奋、吃苦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不要错过现有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他对自己认识不足,加上自己自制力不强和身体等原因,不仅在考研队伍中名落孙山,而且还因为考研错过了许多次比较好的就业机会,结果是既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直到今年年初才找到工作,说到这里他后悔不迭。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这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考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付出充沛的精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做保障,就等于说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别人一程。

精神素质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超出常人的毅力意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精神素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很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研民”队伍中胜出。

经济后盾考研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习资料名目繁多,目前图书的价格又普遍偏高,是一笔不能小视的数目;而且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其学费也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否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尚有困难的学子来说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先就业再考研两全齐美

在如此庞大的考研队伍中,外语系的大四女生郑同学选择了暂时放弃考研而先就业,她的理由是,现在考研的人如此之多,竞争如此之激烈,倒不如先就业。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觉得知识累积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再来考研也不迟。

不少专家称,“先就业再考研”也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就业机会的条件下就先就业,经过几年的职场历练后,就可了解目前的市场所需,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考研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考研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篇5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所以在高考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有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建议以兴趣为主,再适当综合地域、生活花销等考虑,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重点大学强有力的助学后盾一定能保障你在四年里安心地学习。如果没有确定的兴趣目标,不妨采用“先择地、后择校、再择专业”的原则。

如果成绩一般,上不了重点线,可以选择那些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的艰苦专业,以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冷门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地质、矿业、石油、师范类等专业。比如农林类专业,其涵盖的专业很广泛,大的有农学、林学、园艺、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这些宽口径专业,小的有茶学、蚕学这类窄口径专业,还有像草业科学这样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类专业不仅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另外,在农林类院校中贫困学生比例大,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助学体系,获得补助、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比一般学校要多。

二、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冷热不均,有些专业象国际经贸、计算机、法学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

四、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选择职业必须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一般说来,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必须从最基层岗位做起,考虑重点是怎样使自己尽快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不是考虑待遇。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发展成为中高层管理的人来说,能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锻炼价值最大,在办公室则会适得其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刚大学毕业就创业并非最佳选择,最好工作2-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人脉后创业为佳。

(一)职业选择必须考虑自身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很多职业对性格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些职业或岗位某种性格的人更合适,发展潜力更大。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职业。

(二)选择职业最好考虑个人爱好

只有喜欢才能热爱,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真正做好。一般说来,选择职业与个人爱好结合是最好的,最起码不要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假如仅仅因为需要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定是难以做好的。正如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人不喜欢的专业,多数未来不会从事这项工作。

(三)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学历层次

一般说来,在企业工作对学历要求不是很严格,进入企业后的发展主要靠能力和业绩说话。而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就要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了,假如学历不够,即使进入了这些部门,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四)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假如个人与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必然很难融入企业,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两者契合度越高,在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五、大学生就业选择容易出现的误区

选择既专业对口,又有自己满意的薪水,又是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能说这是天方夜谭,但能实现这个愿望的,也是寥寥无几。

(一)就业误区

能够实现职业理想,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更多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二)择业误区

当我们在选择与职业理想最相关最接近的岗位工作时,许多大学生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其实,只有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三)专业误区

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有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是盲目和无奈。所以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先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日后要从事的。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那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

业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四)经历误区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在职业发展问题上,经历并不代表能力。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而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做相对专注的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专一发展;要么是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所以,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6

同学您好:

为了更好的引导和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就业,使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才需求相接轨,我们拟定了一份调查问卷,愿您在百忙的学习中抽出一些时间填写一下,感谢您的配合和帮助。

1、您对现在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如何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

2、您知道您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吗

A、知道B、了解一点C、不知道D、不太关注

3、您觉得自己所在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会影响你的就业吗

A、会B、不会

4、您认为就业单位最看重的是什么

A、个人能力B、专业知识C、人品D、思想素质E、经验

5、在您看来,一个好的企业或单位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A、工资待遇好B、有市场发展前景C、企业文化好

6、如果毕业后您选择就业,您愿意进入什么样的单位

A、国企B、民企C、外企D、自主创业E、政府部门

7、您理想的就业城市是

A、大城市B、中小城市C、一般乡镇D、靠近家乡E、无所谓

8、您的择业目标是否明确,从什么时候确立的A、入学前就明确了B、上大学后逐渐明确的C、考不上研再说D、不明确

9、您现在是如何获得工作经验的A、社会实践B、勤工俭学C、岗位实习D、学校社团组织

10、您觉得您最大的就业障碍是什么

A、个人能力不足B、薪酬太少C、用人单位要求苛刻D、与个人兴趣不和

11、月薪的可接受范围是

A、800---1200元B、1200---1500元C、1500---2000元D、2000元以上

12、您懂得识别正规公司和不正规公司吗

A、懂B、不懂

13、您考的一些证件是为了找工作的需要还是出于个人爱好

A、找工作需要B、个人喜欢

14、您的就业途径将主要采取以下哪些方式

A、招聘会B、人才市场C、熟人推荐D、网络报纸等媒体

15、国家的政治政策、社会、经济因素会影响您的就业方向吗

A、会B、不会C、影响不大

16、如果一个企业的需求和您所学的专业很对口,但工资不是很高,您会选择它吗

A、会B、不会C、咨询其他人

17、您的爱好与兴趣在你择业时会起多大作用

A、很大B、较大C、一般

18、您会选择很多企业来投递自己的简历吗

A、会B、不会C、看时间而定

19、您认为学校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加就业

A、加大就业相关知识的信息量B、加大实践C、增加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

谈谈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选择 篇7

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有的出路包括考研 (包括出国深造) 、创业、考公务员 (事业编制) 、就业 (包括国企、外企、民营企业) 等等, 那每条路对学生的要求?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路?这就是今天作者要探讨的话题。

第一, 考研对学生的要求:目前我国的考研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研究生对于专业知识和英语、数学等基础的知识要求都是非常高的。现在我国的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学术型研究生学制为三年, 专业型为两年。由于之前几年专业型研究生的分数要求较低, 导致了最近几年的分数越来越高, 就会计专业而言, 专业型研究生的分数已经较高。而学术型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之外, 对于英语、数学、政治等必考科目的要求, 也很高,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学习上非常优秀且全面。总之, 在国内考研, 对于学习上的要求较高, 且竞争较大。考研是一个继续学习的很好的机会, 同时, 选择考研也意味着对就业机会的放弃, 所以, 要权衡好利弊,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二, 出国读研对学生的要求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成绩, 每一学期的成绩和绩点, 成绩越好, 越能到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二是英语, 雅思或者托福或者GRE的成绩, 同样成绩越好, 越能到更好的学校进行深造;三是经济承受能力, 到国外读研的成本较高, 主要在于学费和生活费。所以, 出国读研, 对于学习上的要求较高, 对于经济要求也较高。出国读研和在国内读研相比, 有以下两点优势:一是时间短, 国外的研究生一般时长为一到两年, 相比国内的两到三年时间上是有优势的。二是对于成绩的要求相对没有国内考研高, 国内考研是类似高考, 一次考试决定考不考得上。而出国读研, 你的平均绩点高, 英语成绩好, 可以读好一点的学校;绩点低英语水平差, 可以读一般一点的学校。当然, 劣势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出国的费用比国内读研要高非常多。

第三, 创业对学生的要求:创业需要启动资金, 除了启动的资金之外, 还需要后备资金, 因此对经济要求较高。对抗风险能力要求较高。而沟通、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也是创业者必备的。大学毕业生想要成功创业, 不只需要远大的理想, 还要有激情、行动力、领导能力、商业信用和超强的适应性, 毕业生不论是心智、观察市场的眼光、领导气质都还有一定欠缺。

第四, 考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对学生的要求:我国的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 现在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筛选, 而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 因此, 学生必须对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优势:稳定的收入和生活, 有良好的保障;公务员收入不是最高, 但福利极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权限;职业轨迹确定, 工作没有太大的浮动性;国家机构员工, 本身带有荣誉性质。弊端:工作枯燥, 忙起来极忙, 闲起来极闲;考试没完没了, 升职总与考试、考核挂钩;有些机关人际关系复杂, 勾心斗角;收入稳定, 但没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只能保持平均水准;坐在清水衙门、没有晋升可能的人, 很没成就感。

第五, 就业对学生的要求:不论是进入国企、外企还是民企, 证书都是第一块敲门砖, 很多企业对基本证书都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英语四六级, 还有就是专业证书, 比如会计行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学生除了基本的学分学习之外, 还需要额外考取证书。因此, 就业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是较高的。当然, 除了学习, 对于能力, 企业也是非常看重的, 主要有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外, 就是学生个人的品性和为人处事等。

综上所述, 不论是走哪条路, 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 这与我院提出的“锦城课堂大于天”是不谋而合的, 学生好的出路都是基于好好学习的。

接下来, 我们就来谈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从一年级开始,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 (比如英语、数学) , 打好基础。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证复习和能力锻炼。大学并不像高中老师说的那样, 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享受自由的时光了, 相反, 大学是你最应该努力的时候。你在大学中累积的知识, 能力, 人际等会直接影响你的一生。大家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学习是每一条出路中都需要的, 因此不管怎么样选择, 努力学习都是对将来有帮助有好处的。

利用大学时光全面锻炼自己。不论选择哪条路, 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基本的沟通表达, 组织协调能力都是需要自己去磨练和学习的。大学里有很多的社团和各类组织, 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 把握这些机会, 从不同的方面去磨练自己,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利用各类测评软件, 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分析, 看自己适合干什么。有时候梦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 比如一个从小梦想当医生的人, 却极度晕血, 那就是他自己虽然喜欢, 但不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剖析自己的梦想、理想, 认清自己的想法。学生当中大部分的人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期望非常高, 部分的父母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转嫁到自己的子女身上。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来感受和体会, 所以不要受其他方面的影响, 看清自己。

在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之后, 就应该全力以赴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功没有捷径, 都是超出常人的付出之后才能收获的。而在这个过程中, 有可能会有挫折和瓶颈, 当遇到困难时, 只有继续坚持, 才可能获得成功。

总结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8

社会结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和社会机制的竞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于城市,而且信息经济也必须依托于大城市群。

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是今后几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口就业类型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量转移。现在,我国具有实现这种转移的优势条件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京津唐地带。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实现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的16 个城市在未来5 年里,从长江口北岸的南通,到杭州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0 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3 小时都市圈’,它将囊括15 个中心城市、55 个中等城市、1446 个小城镇,打造世界最有活力的第六大城市群”。今后20 ~ 30 年,中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将会出现3 亿人口规模的大城市群,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建设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社会的挑战。

这种深刻的社会转型,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发展顺利,可以预见,城镇化进程快的地区和城市群地带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基本位于加工组装阶段。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工厂”的最重要前提是该国能够拥有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同时其制造业的各个产业要处于世界分工链条的高端。“世界工厂”的本质是工业化的完成。工业化不仅包括产业间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还包括产业深化,前者决定了工业化的速度,后者决定了工业化的质量,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工业产业的深化和发展先进产业,将为作为劳动力中高层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对高等学校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提前调整或设置适应先进产业和产业深化所需的专业,尤其是要加强发展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广大劳动力大军就业的综合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

由于第一、二、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同,第三产业需要大学学历的从业人员远远大于第二产业的需求,因此,从产业结构上,要合理调整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增加大量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使之适应“十一五”发展要求。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提高到55%,那么,其中25% 需要大学生,就可以接纳约5000 万人;如果每年高校毕业生是350 ~ 400 万人,按5000 万需求计,将需要12 ~ 14 年的全部毕业生(还不包括第二产业的需求)。可见,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的影响巨大。

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地区拥有了一大批丰富、优质的劳动力。如果我们今后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东部的工业地带必须做好接纳大量外来人口的准备。现在,中国已有1 亿多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这个数字本身已经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中国人口移动的比较模型告诉我们,到2030 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将形成一个人口总数为3 亿的高密度的空间。可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大规模人口移动,今天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今后20 ~ 30 年内,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将会转移到城镇,大部分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这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而且这种转移将在两个三角洲形成巨大的大城市群。这与欧美城市化的道路是不同的。

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两个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区形成的巨大城市群依然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和劳动力及人口的移动方向,这充分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将继续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入地区。

西部开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已深入人心。随着国家对地区差距扩大严重程度的日益关注,从发展战略和政策设计方面正在并将进一步出现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环境条件。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后发优势,可以使体制改革、机制设计、政策制定、模式选择、先进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东部地区将更加需要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特别是东部对能源等基础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需求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部分产业的转移,都将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要求的落实,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和中央对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的加大,不同地区居民享受的福利水平的差距有可能缩小。

从长远来看,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在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由东向西、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的同时,也将进一步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由于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近期将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高耗能产业上,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将逐步增大。

从以上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东西部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对毕业生专业需求的差异。与加工业、基础工业有关的专业在西部地区的需求将是增长的趋势。与服务业有关专业的需求西部地区少于发达地区。

东北振兴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无疑给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带来一次机遇,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面对复杂的结构转型、制度转型、观念转型问题,是需要有耐心和假以时日的,应有长期规划和长期作战的准备。

从知识资源上看,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学教育的规模与水平都是居于全国前列,同时,东北地区拥有庞大的科研机构;作为国有重工业基地,大型国有企业内部也设有相当规模的研究部门。

应当说,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挥人才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有东北地区自身特点,如城镇化程度较高,有大量的工业和资源存量,有较好的教育资源。解决东北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对症办法是:创造有利于发挥毕业生作用的“软环境”,加快社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的进程。

政策法规取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社会体制转变是重要前提。与毕业生就业体制有关的主要是社会的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户籍、档案管理体制。我国毕业生就业体制在改革,社会的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户籍、档案管理体制也在改革。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体制的改革从制度本身的设计来说已基本到位,但是,社会的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户籍、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非完全配套。因此,发挥政策法规取向的作用,加快社会的用工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户籍、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毕业生就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9

极少有人做过就业规划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们是否已经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规划了呢?针对该问题,记者对我市多所高校的100多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

调查发现,无论是刚刚踏进象牙塔的大学新生,还是即将走上就业之路的大学生,当记者询问是否想过就业问题时,他们一般都是一脸惘然。对于如何在学校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规划自己的将来,他们都坦言未曾想过。面对压力,52%的学生都选择通过考研的方式来暂且缓解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45%不准备考研的同学,面对压力竟然无所适从,没有任何打算和准备。只有3%的学生表示,他通过参加考各种证书、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

企业用人有时不看重专业知识

他们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

不少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表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成绩基本上差不多,被录用后,经过后天的培训学习,基本上都能达到企业所需的员工素质。实际上,在招聘过程中,决定一个毕业生是否受招聘单位青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一个人道德素质、文明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价值观等。其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一个受企业欢迎的人,首先必须具备诚信,很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还有,一个大学生是否具有多方面的技能,比如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也都成为企业目前所关注的目标。是否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也都成为大学生就业时的一块敲门砖。

是否具有职业精神也很重要。如今,缺少“职业精神”成为不少企业对职场新人不满的重要一点,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表示,企业用人其实就跟年轻人找对象一样,都希望能找到“负责任”的人,现在一些大学生缺少职业精神,做不到“干一行爱一行”,达不到事事以服务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的职业要求,这也是企业感慨良才难求的原因。

考研不是逃避就业的最佳方式

避免就业难要从“大一”抓起

针对许多大学生用考研的方式来暂时逃避就业,许多企业高层认为,对于一些想继续研读学问的学生来说,考研是条正确的道路,

然而对于那些暂时想逃避就业压力的同学来说,考研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迟早要走向社会,面对就业。学好知识,积极为就业做好准备,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根据多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那些有素质有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机会明显多于一般学生。而这些容易就业的学生的素质、能力不是天生而来的,正是他们日月积累知识,逐渐锻炼出来的。这些优秀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他们往往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有了就业、前途规划,在现实中,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规划付诸于实际,最终使自己成为有“才能”的人。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级的学生小李在刚刚入学时便从老乡那里得知自己所学专业不好找工作,因而从一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便给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积极为自己4年后就业做准备。从大一开始,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专攻计算机。兴趣加努力,他的计算机知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即将毕业之际,他从网站上搜索到某航天研究所要招聘具有计算机专业水平的应届毕业生。他参加了竞聘,令人想不到的是,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体育生小李,竟然打败了来自全国各地名校、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这份工作。

求职过程也是自我选择的过程

大学生要及早选择好职业方向

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就业,不仅是企业对求职者的一个选择过程,更是求职者自我选择的过程。招聘过程中,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岗位都有详细的工作岗位分析和说明。大学生平时应多参加一些招聘会,细细研读这些企业岗位要求,对照自身的条件,综合一些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立足学好自己专业课的基础上,对自己在大学里的生活进行一个系统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认真去落实,这样,等到了毕业时,就基本上具备了企业所需“人才”的素质,这样无疑增添了自己成功就业的砝码。

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 篇10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 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调查 实践的时间 2012-2013学年寒假

实践的地点 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当今社会,就业难成了各家各户关心的热点话题,同时也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个人,也是国家政府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业,关乎着生计,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妥善对待,并谨慎处理。我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针对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做了一份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扩招。如何选择专业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上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以及更好的发展。在这中间,选择不同的专业,对自己的人生将造成不同的影响。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将受益终身。

1、专业选择错误带来的问题

首先,时间成本长。一旦专业选错了,为之付出的将是自己大学四年的时光。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就会缺乏动力,将来即使走上了工作岗位,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其次,物质成本高。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精神压力会很大,回报率也会很低。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大学四年昂贵的学费将付诸东流。

而且,专业的错误选择将影响了未来职业的选择。因为前期专业选择的错误。造成求职偏离专业方向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样未来将会有很长的时间处于职业探索期。

2、专业选择的建议

首先,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

其次,明确自己准备的就业以及发展方向,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喜欢什么类型的工作,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重要的是,规避专业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下,需要转换专业或者长时间处于职业探索期无发展的风险性,保证自己职业生涯风帆的顺利起航。

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就业难的原因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通过网上搜索,以及请教学长学姐的各方面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供需差别大。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尤其是大学生,而岗位的提供却跟不上其步伐,造成很多人待业家中。

第二,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加置了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第三,服务不完善。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还不发达,中介组织不规范,信息渠道不通畅,一方面很多岗位没有人去应聘,另一方面很多劳动者则找不到工作岗位。就业指导和培训不到位,使大学生求职能力和职业技能难以提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甚至有骗子为谋个人利益,铺天盖地地散布假招聘,致使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这些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以及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坑蒙拐骗。也有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将其辞退。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上看来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越少,将导致就业愈加困难。

第四,怕吃苦,爱面子。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直接就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也加重了就业难的程度。

第五,失业率增加,外加频繁跳槽。许多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造成企业了不愿意接受部分大学生。企业接收这些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一直相当高,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第六,政策不健全。由于户籍、社保等方面的政策壁垒还没完全打破,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各种不合理的政策、潜在的就业歧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都抬高了就业门槛,造成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

2、在我看来针对就业难可以采取的方法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了解到,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相当之多,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扩大就业,努力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

针对就业难,我觉得应该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的实施措施:

首先,可以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政府职业培训协调机构,即由政府劳动、人事、教育、财政、工商、经济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组成统一的职业培训协调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既有明确分工、又有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联合制定培训政策、统一调度部门资源和协调企业关系,使培训工作在多部门的协作下有效推进。

第二,要充分发挥企业及中介组织的优势。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鼓励企业招收员工,进行培训上岗,从而增强职业培训的实用性,但要尽量避免培训成本的浪费,使培训和就业实现有机结合;也可以引导中介组织与企业联合开展职业培训,针对中介组织开展就业政策咨询、职业取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工作,制定资金支持、人员支持、场地支持等鼓励政策,使中介组织及企业充分发挥与经济活动密切接触的优势,增强职业培训的效率。

其三,要开发新职业,改革现有职业培训模式。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应由劳动部门牵头组织开发新职业,改变现有培训模式和内容,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

其四,要完善服务,发展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规范中介组织,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为劳动者提供充分的职业选择,以及就业机会,从而降低就业难的压力。

其五,建立大学生的就业后续保障体系。为避免出现大学生短期就业、频繁跳槽、违纪失信、重失业等状况,政府应建立一套就业跟踪保障体系,在一定期限内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发展。其六,要注意加强培训资金的监管。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民间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参与的培训资金监督机构,定期对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培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加以统计证实,避免出现虚报等现象。

其七,要完善各项政策,保证每位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公平性。

三、个人对于此次社会实践的认识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了解到,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应该时时刻刻关心就业问题,这关系着自己将来的发展。

我国现今,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连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这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业难是一件很严峻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地依赖国家、政府、企业的一系列政策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我看来,就业难不仅要靠政府,更要靠自己。要从自身着手,努力提高自己,在大学生活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不断拼搏,认真学习,为将来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准备。有句话说的好,努力不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但是不努力一定找不到好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了解社会,渐渐去融入到社会中去,为自己将来能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精益创业》读书笔记及思维导图下一篇:育肥猪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