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2024-12-01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通用11篇)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篇1

自1990年商洛师范山阳分校毕业,笔者从事教育事业27年,教育对象包括学前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工作地点涵盖山区高寒地区、山区小县城和西安市,历经数次教育教学改革,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目标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减负”以及目前搞得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我不否认这些改革,都或多或少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但静下心来,把目前的教育现状与22年前的教育状况加以比较,则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的实质并没有改,那就是中国目前推行的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

举世注目的应试是高考。这一场考试几乎是人生的分野,万众注目。“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孟郊的《登科后》,描绘的是唐代科举考试高中后的得意,用来形容当今的高考固然显得有点夸张,但一考定终生却是相通的。用当年我的老师的话:“今儿的考试,决定你将来是穿皮鞋还是草鞋!”那时,国家干部才穿皮鞋,而农民大多都穿草鞋。话虽通俗,理却不假。于是,君不见高考前后真是全民疯狂,仅仅就有为消除青蛙的鸣叫而毒死整池青蛙的,有英语听力考试时家长自发组织人墙拦车堵人的,有父亲去世两个多月母亲为高考向女儿隐瞒死讯的,有男孩结束高考后才得知父亲十二天前因车祸去世的,有乡村中学高考壮行校长祭旗学生含泪的,有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忍泪上考场的,有考生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的,更不用说爱心车辆送考,交通管制为高考保驾护航等措施,把本不算炎热的六月搅得烦躁不堪。家有高三的孩子,就相当于在家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全家人心惶惶。学生的脸色是全家人心理晴雨表,学生每次模考的成绩则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高考是最后的冲刺,那么中考则是冲刺前的途中跑。中国目前的教育,已经形成这样一个链条: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必须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考上好大学,必须考进一所顶级高中。而好大学全国有几千所,但好高中一个省(市)也就那么三两所。所以拼中考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拼高考。中考前进行的体育考试,是中考唯一可以钻空子的环节,于是有学生不惜以身试法,用皮筋扎住胳膊或者考试前用冰块降温手指会让测出的心跳慢一些,柔韧性考试时,双腿绷得不直等。有些家长也推波助澜,忙着找关系,托人情,目的也就为了体育考试中孩子跳远时能多报几厘米。

中考成绩公布后,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丝毫不亚于高考。为了让孩子能上一个心仪的高中,家长不惜掏巨资缴纳资助费、借读费等各种费用。目前,中国大陆学费,一般的大学一年学费是5000-8000元,而一所知名高中,一学期的学费至少都是8000元,有的甚至高达三四万元。如果是孩子靠实力被正式录取倒也罢了,如果分数不够,那三年高中花的钱,就以十万记了。但家长们乐此不疲,有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的是为了花钱图个安心,有的是购买最后一丝希望。总之,中考的竞争一点儿也不比高考弱。

如果说中考是途中跑,那小升初就是加速跑。为了能上一所好高中,必须先上优秀的初中,这是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小升初除了全市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外,稍有名气的初级中学,都会自主命题,自主招生。很多考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像赶场子一样,从这所学校考到那所学校。实力强的孩子,会拿到好几所知名学校的录取资格,会来事的家长可以把这些资格转让出去,价格不等,或许是吃一顿饭,或许是数以万计。小学毕业的孩子,也就十二三岁吧,这些花季雨季的孩子,迎来的不是彩虹晚霞,而是无穷无尽的补习班,因为几乎所有的初中在自主命题时都要涉及奥数题目。前两年,国家明令禁止不许考奥数,但这也丝毫难不住各大名校,因为考试题目可以不含奥数,但是非常难,小升初考试中出现诸如需要用数列知识才能解答的题目司空见惯。你不去专门学习,能取得高分被录取吗?

按说小升初是小学毕业班的事儿,那么小学低年级该消停几天,过几年快乐无忧的好日子吧?且慢,“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一句货真价实的生活写照。我的一位同事痛心疾首地对我说:“千万别信那些教育家的话,学前班该学啥一定要让孩子学!”因为他听信“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没怎么重视知识学习,结果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整天郁郁寡欢,本应天真活泼的六七岁小孩子,却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心事重重。因为班级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所以老师教学进度很快,教学内容也随之加深。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学得相当轻松,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同事,却换来了一个“灰色的少年”,每次考试都是一次炼狱,打得孩子灰心丧气。

其实,竞争早已提前到学前班了。到书肆去转一转,那些五花八门关于胎教的书能大行其道,就说明现在的学习竞争也许提前到娘胎里了。

应试教育的衍生物是精英教育。历年中、高考结束,各级各类学校总会以各种名目宣传自己:北大清华上线几人,“2+7”院校(北大清华为“2”,紧随其后的七所院校为“7”,也就是中国大陆排名前九的大学,简称“2+7”)上线几人,一本上线率几何,二本上线率几何……人们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成绩较好的精英。同行关注,家长关注,学生关注,上级主管领导关注,新闻媒体关注……众目关注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教师不得不关注。因此,一线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瞄准的是能够上线或临界上线的学生,并非“面向全体”(这一教育教学原则自从我接触教育就接触,刷在墙上,写在书上,只要有中国教育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这四个字,可谓无处不在),至少不可能以差生为教学起点。

翻开新课标教材,无论人教版,还是苏、鲁、粤教版,编者都有一个默认的大前提:每一个学生都无比热爱学习,而且学习能力无比强大。别的科目我不敢妄论,就拿语文来说,学生要在2.5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半个学期)内学完五本必修课本,共65篇课文(有些篇目里不止一篇文章),外加10本名著阅读和若干探究活动。注意,这里还没有计算作文指导。想要完成这些任务,除了对语文要爱到死去活来外,还得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名著阅读中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读一遍需要多少时间?读一遍能答对高考试题中那源自犄角旮旯的名著阅读题目?要知道“初唐四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王勃只学习语文,而现在的孩子语文只是他应试的九分之一。

语文尚且如此,其他科目自不待言。既然大家都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那么教师必须得关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几句童谣已经流行了几十年,现在愈演愈烈。模考、月考、周考、摸底考、收心考……考试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几成家常便饭。而分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我曾经参与讨论优秀教师的标准,第一条定的就是:“学生不能考出好成绩的教师绝不是优秀教师。”高考大如天,这是一线教师的饭碗;那换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说“分数大如天”呢?

在大环境的压迫下,教师只能舍卒保车,千方百计地保证上线率。因此中国的教育也就演变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随之带来的是失败教育。考试必定有成绩,有成绩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有排名。不管国家怎么禁止,也不管教育家们玩什么概念,只要有考试,必定就有排名。有时是明里排,比如把成绩单张贴在教室内,按考试成绩排座位等;有时是暗里排,老师口头宣读,或个别通知家长。当然,老师也是有苦难言,因为家长关心这个,任何一个教师不可能不排名。每次考试后,排名靠前者家长与孩子欣欣然喜悦,排名靠后者家长与孩子施施然怅惘。久而久之,那些经历过无数次排名靠后打击的孩子,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过着极度自卑而压抑的学习生活。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智慧无限,发明了许多新名词来遮遮掩掩,不许称呼“差生”,取而代之以学困生、后进生等。但怎么称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称呼并不能掩盖学习成绩不佳,在班级饱受歧视的事实。

历经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换得的大约是10%的成功者(二本上线),却得到了90%的失败者。即使那些考上二本的学生,也难免受到多次考试失败的折磨,因为人们总是眼睛朝前看,用考试成绩最好的学生作为参照物。最终的结果大约是除了省状元外,其余的都是失败者。因为考上二本的人与考上一本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一本的学生与考上“2+7”的学生比是失败者,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与状元比,也是失败者。所以,中国教育是名副其实的失败教育。

作者|金乾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篇2

1. 应试教育的历史演变

应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隋朝, 而现今所用的教育制度也只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模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倡导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对应试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性质变化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众所周知, 应试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考试, 一切教育都为了考试服务。纵观其历史演变, 可以用科举——八股——高考三个阶段来概括。

第一阶段:科举时代。隋唐时期的科举, 设有策论、经史等科目, 分科取士。做官的权力将不再被因世袭而垄断, 普通人也可借此鲤鱼跳龙门, 迈进最高权力的殿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代的科举选拔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与严密, 常有人为因素干预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这种情况在宋代得到了改善, “锁院制”“糊卷制”的实行确保了这种选拔制度更加公平与公正。因时而论, 这是一种在当时非常先进、非常公平的制度。

第二阶段, 八股时期。明朝开国初期, 太祖朱元璋废除分科取士制度, 改为以八股文为载体, 专以“四书五经”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在这个时期, 科举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公正、公平、公开的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但这个时代的科举却历来为人诟病, 原因在于它强行为读书人灌输了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使读书人大多发展成为“双目瞪视, 舌强木不能对”的书呆子, 这是极不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讲:它对社会公平的意义来说是进步的;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是倒退的。

第三阶段, 高考。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到20世纪50年代末年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教育改革问题》, 姑且称之为“前高考时期”;第二部分是“文革”时期, 且称之为“高考挫折时期”;第三部分是从“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 可称为“现代高考时期”。高考时期为一个整体, 其特点依旧是公平与公正。每一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进入国家的高等学府接受教育, 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 即无法依据每个人的差异而量身制订学习计划;造成了人才综合素质的缺失以及教学资源的浪费。

2. 应试教育的弊端

纵观应试教育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 应试教育至多可以保证公平, 然而时代在改变, 社会在发展, 公平的要求已经不是当今教育所最应该注重的方向了, 取代它的应是人才“尽其天赋、善其能才”的要求。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 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 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重人力素质, 轻人本素质教育; (2) 阻碍个性发展, 扼杀创造力; (3) 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4) 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5) 加重教师负担; (6) 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二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

2.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当前教育还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 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择校”的奔波, 甚至是被人们诟病畸形发展的补习班, 以及面对升学率的大压力……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迫切,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

然而, 为什么素质教育聚焦了这么多人的关注, 牵动着全社会的视线?究其原因, 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一种必然规律。 (1)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 (3)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 (4)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必经过程。

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正是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 如加以规划及应用, 可以互相转化,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 它们通常都存于同一领域中。如同一社会、同一学校中, 有时甚至存在于同一家庭、同一个人中。

第二, 它们都重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但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不同, 所带来效果也不同。应试教育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狭隘性, 决定了其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存在的片面性、局限性。由于只注重提高文化素质, 而受教育者在心理、政治、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致使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实践中连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动不动就沮丧、退却、放弃。如此怎能面对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呢?而素质教育由于办学目标、培养途径的远大性与兼容性, 决定其在提高人的素质上的全面性、综合性。

第三, 考试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无论素质教育, 还是应试教育都是必要的。它们都要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衡量学生智力水平高低, 总结教学得失, 促进教师教学的进步提高, 所以不要将考试当成应试教育的专利, 只是素质教育反对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只有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 在实践中, 才能促使它们往好的方面转化,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在经济繁荣、教育为本的今天, 要实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它们之间该如何转变?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也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 但仍存在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目前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 本文从什么是“应试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篇3

所谓“应试教育”,朱开轩同志说,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现行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现行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对现行教育的改善。不能因为教育总体有很大成绩,就忽视一些弊端的危害性。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不同,它主要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短视性

“应试教育”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教育成绩。应该说考试成绩与学生素质有关,但考试成绩并不能标志着学生的水平。因为素质教育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

2.教育对象的局限性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择又以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应试教育”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把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对立起来,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

3.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在未来社会中非常需要的基础能力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缺陷,影响其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全面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实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的直接原因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因此,素质教育思想理应成为各门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其中教学指导思想是核心、灵魂。因此,只有把体质目标作为基础、心理目标作为核心,并以此向外辐射,使思想道德品质目标,体育科学文化素质目标,体育审美素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体育教改的目标是使体育教学过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决策管理方面,特别是基层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对现代教学理论、方法的认识及学校教改环境、条件的局限,使体育教改往往呈现两种情况:一是缺乏系统思想,难以体现教改的整体效益;二是教改力不够,往往以标代本。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由“应试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弄清什么样的体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思想,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带有“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使体育教改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能否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决定着其他要素在向素质教育轨道过程中的发展水平。要端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体育教学是否等同于素质教育?二是体育教学有无“应试教育”现象?

体育学科没有被列入高考科目,中考体育考试也是近几年才有的做法,似乎不属于“应试教育”范围。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教学过程不仅存在着方向、目的的问题,而且还存在着效率、效益的问题,存在着各种要素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应试教育”从表面理解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的片面的知识教育。因此,不应以升学考试是否加试体育来判断体育学科有无“应试教育”现象,而应清醒地认识到不仅体育中考考试的现行阶段,体育学科与其他升学考试科目同样把提高体育考试成绩作为体育教学,甚至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中心任务;有为了应试减压体育课时、教材,甚至停止体育教学计划内容的做法。因此,在片面地追求技能或技能目标中,体育教学的教育、情感、娱乐等职能被弱化了。

四、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的任务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体育教学应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为根本目地,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化、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和人性为根本性特征,以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基础为目标。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个要求都要力求体现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内容的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等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思想下体育教学多元目标是建立在以身体目标为基础,以心里目标为核心的。这种结构体系比较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结构体系有以下特点:一是把心里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并列关系提升到核心地位,核心依托基础,基础突出核心这种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在健身,联机过程中身与心、知与情分离的现象,使学生身心活动真正成为有机整体。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心理需要相统一,并且,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审美素养和生活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实施皆以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以体现心理目标的核心地位。二是把身、心素质看作自然层面的目标,即把体育教学根本目标由传统的“生物观”扩展为生理、心理皆为根本,并且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体育教学目标变化发展的本源。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目标结构体系,较客观地反映了体育教学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学科特征,又在此基础上融合并内化了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是体育教学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内引外联”,动态、平衡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目标系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应试教育更名 走素质教育之路 篇4

当前,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问题很多,许多人参与到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的教育,而所谓的“应试教育”只是一种应试教学过程。

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教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学”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教师把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在实质上教育是一种培养过程;教学是一种传授过程。“应试”一词的意思是:“参加招考的考试。”“素质”一词在词典中有三个义项:①指事物本来的性质;②素养;③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有人将素质教育的“素质”理解为素养和能力,我认为这是比较合理全面的解释。通过对这四个词概念的查实,把它们按语法、语义规则组成短语。首先把“应试”和“教育”组成词组“应试教育”,如果我们按照它们各自的含义来综合解释的话,显然解释不通。再将“应试”与“教学”组成词组“应试教学”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相承关系。能够解释为"为学生参加考试把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传授给他们的过程。”再看“素质教育”这一词组,通过理解它们各自的义项,素质与“教育”有相承关系,能够表示一定的完整的意义。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是违背语言组合规律的。在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下,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一些人才,但是,它对全体人、对全面发展人却忽视了。在传统教育下,考分是评判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多数人成了考试的牺牲品,这种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发展。可见,所谓的“应试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没有着眼于培养全体人的全面素质。因此,无论从语言形式上还是从其本质内容上“应试教育”之名都应该休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传统教育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必然要有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取代它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促进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能接过这一历史使命的就是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本身,目前存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有些问题只有经过广泛的争论和很多人的身体力行之后,才能得出比较清晰、正确的答案。目前,对于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的整个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也完全应该走素质教育之路,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目前,在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我们已迈开了步子,并且在不断地向前推进。而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应该做到:

一、解放教师。对教师传统的思维模式和陈旧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教师具备革新的思想。让教师从各种繁琐的事务中抽出身来,给他们发挥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

二、摈弃形式主义。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形式,但在实践当中,形式的东西太多,有实在内容的东西少,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却没有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要提高校长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最终要靠一线的广大教师,教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及发展。校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线指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督导者,其作用不可忽视,以往强调教师素质的提高,而忽视了校长的指挥、决策、督导作用,造成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失败较多。因此,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不能偏激、片面地探索。素质教育是要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任何一步探索都不能脱离全体、全面这一核心。如果仅从一点去探索、实践,不顾及整体的面,一味地走下去,那么,走得越快离素质教育就越远。

五、要坚持不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培养人的作用的,对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方法,要坚持下去,不能够半途而废。但是,事物是在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在实践中,不能一直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应在原有基础上朝着更高层次努力探索,大胆创新。

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现在,知道素质教育的人很多,口头上喊的人也不少,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人丁稀零。原因之一是改革的阻力太多,当前最大阻力就是应试任务,许多教师为了完成应试任务不得不以本为本,手中翻的除了课本就是作业本。这就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一些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道,教师应主动地摆脱应试任务的压力,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人这一目标,义无反顾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论证应试教育 篇5

近年来,国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似乎已不再为提倡素质教育而摇旗呐喊了。尽管在相关的教育论坛里还有一些的素质教育论,但这种声音不过是对现行教育隔靴搔痒而已;有的论点归根结底只不过是应试教育的变种罢了。

我何以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而出言不逊呢?请君看我下面的求证。

中心论点:考试指挥棒的灵魂是以冰冷的分数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成果(或一切以分数为中心)。

论据一:学校对老师按照所教学生的考分来排名次,分出状元、榜眼、探花乃至童生。

论据二:学校硬性规定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要分析历年来的中、高考试卷并形成论文报告,以此来预测来年的考试试题走向,从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于是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论据三:高一级学校以考分来录取学生,中榜者少交学费,落第者必须用价格不菲的白花花的银子铺平求学之路。

论据四:学校以学生升学人数的多少来评定老师的优劣和颁发奖金的数额,社会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

论据五:人打牛,牛打田坎。老师向学生灌输考试知识要点和应考技巧,家长以考分高低奖惩孩子。

论据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若是冬天,学生是天不见亮就上学,披星戴月才回家。毕业班的学生还要在星期六补课。每天整整十节正课,如果早自习只算半节,则有十节半课(晚自习除外)。课程全部是毕业和升学考试要考的科目。

论据七: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优生”面对如此的苦学也精疲力竭而厌学,为此离家出走或轻生的也屡见不鲜。

论据八:各科考试试题都有一二道题令老师也抓耳挠腮,美其名曰“拉差距”的试题;考倒了学生,实现了考试的筛选目的。为了考高分,学生有做不完的试题,老师有讲不完的问题。老师为了让学生早日熟练地适应考试制度,每学期除了中期和期末考试外,每个月要举行月考,平时的大大小小的测试只能算例行公事了。考试完后,老师又要分析学生的试卷和分数,凡是未达到相应分数的学生,哪一学科差了,就由该学科的老师不惜一切手段负责把此生的分数提起来。

应试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应试”让“教研”走开 现在学校教研组想要开展有些实效性的活动,非常困难。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在素质教育旗帜飘扬下,我们实行的是扎扎实实的应试考试,并且很深入人心,深入每个与教育相关人的肺腑中。从学校至家庭,校长、老师、学生、家长,一概唯分是从。分数是校长的政绩,教师的饭碗,学生好坏判断的标准,家长的荣誉与期望。除了“分数”,似乎没有什么更值得我们去关心了。应试这场灾难,我们既是受害者,又是参与者。对其无尽的害处本文无法细数。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笔者发现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如此困难,正是“应试”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应试”不需要教学研究,应试教育让学校教研活动“走开”。

一、应试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简单劳动,研究的意义不大。应付考试的是当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叫做应试教育。考试的分数是应试教育的核心。现实中的教育人,都很现实,只关心考试,只重视分数。所以现实中的教育止不住地一再降格(堕落)。现实中教育先降格为学科教学。学校教育在学科分工的过程中,先把人的诸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公民素养等成为人的教育功能先丢去,当然本来在教育中这部分功能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大,关于成为人的教育又不考试,所以现在就彻底放弃吧,可以遗憾地说我们的学校正在教书,但不育人。其次、学科教学再次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每个不同的学科教学除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内容外,还有特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及其对学科的情感与兴趣的教学功能。以物理学科为例,它的学科方法有:逻辑推理,综合与归纳等,这些物理方法只有讲究教法,在物理过程中才能体现。然而这要消耗很多的教学时间,更何况课上得再好,学科方法也未必学得会,否则岂非人人都能成物理学家了。现实一点吧,学生只要多做一些有关物理方法的习题,反复地做能应付类似的考题才是实惠。又如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物理的人都知道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不具备物理实验能力的人可以说根本不懂物理,可现实中,考试无法实际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上课时做实验学生会激动一点,纪律难以控制,还浪费教学时间,所以实验不会做,没关系,实验题会做就可以了。至于说学习的兴趣那更是有些不着边际的事,以数学学科为例,谁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简直天方夜谭。而学生数学成绩好,兴趣自然就来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兴趣与价值观因为不需“应试”毫不犹豫地被舍弃了。现在的学科教学和学科知识教学是可以用等号连接的。我们的教育即便已经降格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居然还没有停止下降的步伐。从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关于知识的讲解可以从轻处理,概念的引入,与形成,规律的来龙去脉太消耗教学时间。会做题目才是关键,题目做多了,知识自然就记住了,理解似乎也会深刻起来。会用知识来解题了,知识就上升到了应用的层次。所以为了考试,教学工作就是不断地做习题和讲习题,学科知识教学最终变为学科习题的教学,教育本来是复杂的脑力劳动,终于变成了简单习题训练。从教育到学科教学再到学科知识教学,再到学科习题教学,教师只要会做习题就足以应付了,我们的工作这样简单,这样的工作还需要研究吗?

二、应试之下,研究教学有害无益。应试教学固然是简单劳动,那么我们把他作为复杂劳动来研究进行,效果难道不会更好吗?结论是否定的。教研活动一般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诸如:新课的引入、情景的创设、实验的研究、提问的艺术等教学艺术的问题。研究这样的问题或许上课的质量和水平会有提高。但是要是认为上课有艺术。学生考试的成绩会有提高,那就错了。笔者自己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事实,本人教龄十五年,教研组长,教学能力即便说不上好,自然也不会差,更何况每次上课我都当回事,我平时上课的样子,就是我开课的样子。但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却不如使用题海战术的老师的班级成绩好。说实话一开始我一直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只是多次的事实教训,我不得不承认题海战术,投入时间大量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习题,比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能取得好的应试成绩,更适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应试教学很简单,只要能应付考题就行了,简单的事情简单地做,简单的事情做复杂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就像用高射炮打蚊子,效果不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打。教师要在应试教学中如鱼得水,关键是看习题练得怎么样,而不是看课上得好不好,习题做了一遍有一遍,就像谜语猜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会猜,但是把谜底记住了,就得分的,然而偏偏不实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教猜谜语的方法和知识,则未必能猜出来的,教学成绩未必好。

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策略 篇7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 “应试教育”及其内涵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 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所以, 应试教育是具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地进行教学, 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 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应试为中心, 这势必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的现实。这也是应试教育为何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注意, 应试教育并不等同与应试。应试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一个手段, 用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教师在以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 应试也是现如今通用的进行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的手段。所以, “应试”是一个中性的词语, 不包含任何价值评判。

值得重视的是, “应试”这一人才选拔的方式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 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 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 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 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 “学工、学农、学军”, 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 强化“开门办学”, 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 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 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 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 而且“培养”了说假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文革”后拨乱反正, 教育新生, 高考启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 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 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 乃至20世纪80年代国, 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

(二) “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 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校, 学校最看重升学率, 老师最看重考高分的学生, 学生以考试得高分为荣, 以低分为耻。在家庭中, 家长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 在社会上, 人们也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都施加在学生的身上, 体现在高考体制下每个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及身体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 当然不可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同时这也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整个教育事业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加以调整和改善。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个教育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逐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 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从本质上讲,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 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 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 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 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 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 恰恰相反,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 要注重因材施教, 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 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 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材施教。

二.如何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 对“应试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应试教育”是一种含有贬义的价值认定, 它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既然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 那是不是应该完全抛弃它, 转而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首先, “应试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 它只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 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部分否定。而我们也不能把现有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完全撇清, 完全割裂开来。笔者认为, “应试教育”这一价值认定是含贬义的, 但其体制中的某些内容是中性的, 是具有可继续利用价值的。

其次, “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形成由来已久,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 进而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偏离太远。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素质教育”, 但是在实际中, 由于具体国情的约束, “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很快退出教育体制。

再次,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民俗文化多样, 东中西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差异大, 国情复杂。因此, 在“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和“素质教育”粉墨登场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困难。“应试教育”存在的历史、社会以及观念上的现实土壤还不贫瘠, 它势必不会很快消亡。而虽然“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早已被提倡, 但是它的现实存在土壤还是很薄弱。现实中, 由于国情的复杂使得素质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 要进行人才选拨必须进行高考。在这个发展中国家, 投入教育基金必然有限, 这也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可能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因此, 这必须要求考试制度的存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考试制度成为现阶段最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手段。这不只是人为的选择, 更是历史的选择。这遵循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也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应试教育”在现阶段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 但它必然会逐渐消亡的。可见, 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合理的手段应加以保留, 抛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对“应试教育”采取理性的扬弃的态度。

(二) 创造条件, 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阻力很大。必须要主动地创造条件, 促进新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 除了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 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 国家投入的教育基金才回充足, 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 教育体制的革新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 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 不应该只注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 还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该开设多种课程, 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

三.结语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论述 篇8

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育始终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教育科举制的影响,人们总是片面地认为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致使一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其具体表现为:(1)国家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开设不全,片面抓智育,虚设音、体、美课程。(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考试频繁。学生加班加点“开夜车”,做不完的作业,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上级部门抽考等,压得学生一天到晚疲于做题,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致使学生的学习只有招架之力。(3)评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科学,多数以考试成绩定优劣,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在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内容的全面评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全面和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主张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智育,忽视其他“四育”;不是只重“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它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教育,它主张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味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能从根本上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农村教师队伍

旧的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把单纯的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做法转变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上来;把单纯抓智教转变到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把片面地为“升学”服务,转变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外修“形象”,苦练“内功”。

二、在课堂中渗透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应摆正位置,在课堂上当好“导演”,控制教学过程,恰当运用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在预习课中我先主张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讨论,或向其他各组学生请教,有些学生径直跑上讲台问我。在复习课中,我在小黑板上写出单字,点名让学生上来组词,然后有不同词语的都可以上来写。这样,惧怕发言的学生也乐呵呵地涌上讲台,黑板上写得满满的,两块小黑板也有他们的杰作,即使写错了,他们还会看着歪歪斜斜的“力作”开怀大笑。

三、重视活动课堂,促进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课堂计划已将活动课纳入其内,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小学,对活动课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仍执行传统课堂计划,实行应试教育模式,要促进素质教育,必须把活动课堂纳入正轨。

1.要做到“必修”与“选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必修课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为训练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与素质共同发展。

2.“普及”

以班级为单位,开设手工制作、文体、科普等类型活动,让人人参与“提高”,把全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校级活动,班级抓普及,校级抓提高。

3.把活动课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学校可创造条件,积极建立校外活动基地,把校园内外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总的来说,只要重视活动课堂,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对平衡,就一定能让学生充分、和谐、全面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没有开辟第二课堂,学生知识面窄,学得死板,许多正当的爱好和特长被扼杀,使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后劲不足”。通过“普九”,各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均配备了一定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和体、音、美器材,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或从事某一学科的兴趣活动,纵向加深,横向发展。

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向学生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和体育活动场地,并广开渠道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下,初步培养某些有益的爱好和特长,奠定将来向某一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乡村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环境,到野外去采集标本或进行其他动植物生活情况的观察。

总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各学校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大胆改革,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五育”有机地统一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大批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逃出应试教育,感受美丽文学 篇9

偶然间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小王子>,于是上网搜索了一番,原本只是想重新看一遍这本书,因为不同的心情,看同一本书的感受是不同的,然而度娘给我展现出好几百页关于《小王子》这本书的信息,我当时就愕然了。

当我看到《小王子》阅读习题的时候,我顿时感慨万千啊!我突然想到在念初中的时候,由于我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的缘故吧,我的书桌上一摞又一摞的,基本都是语文卷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试题。当时,我的语文成绩还算是不错,也算是“爱国级别”。但是,我十分讨厌老师的应试教学方法。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特别严厉脾气大的不算年轻,当然也不老的刻薄女人,可能有个人看法因素有此评价大家见谅,这不是重点。她教书的“业绩”在学校算是佼佼者,班里每名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错,就连我们所谓“拖后腿”的同学,语文成绩都是学校的中等级。然而,就我而论吧,我的语文学习就像学数学和解剖学,套公式,解剖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被我解剖的脱骨断筋的,不能说是全部,但基本是这样。

说了这些,都是铺垫,下面才是重点。说实话,上初中后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语文考试,各种阅读理解,课内的好说,只要把各大练习册上涉及的问题统统背下来基本就大功告成,遇到个陌生问题打不上来,也能蒙个半分。但课外阅读就不一样了,文章都没见过,不但得浪费我们宝贵的考试时间去读,还要分析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共分几大段,是什么形式的文章,用的什么笔法等等。但我的老师对付课外阅读,可是有一套独门秘籍的。她给我们很多她独创的语文公式,比如作者用的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我们就应该去文章里找,是比喻还是排比之类的句式,是比喻句作用就是形象生动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诸如此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她传授给我们的公式的确屡试不爽,阅读写作高分使我们的语文成绩高居榜首。但这样使我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于现在多多少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每次读书看文章,我都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浮现这些东西——作者用的是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原本是一篇美文,原本应该用一种欣赏惬意的心情去感受这篇美文,却每次都将文章剖析,把文章解剖的支离破碎,才感觉是真真正正的理解了文章。其实,我是丧失欣赏美文的能力罢了,我都未曾真真切切的用心灵去感悟作者的思想,就像一只冷血动物,未曾感受过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议论文 篇10

试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中学管理误区

张玲

(平潭一中 张玲)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使教 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由此,普通中学的任务,就是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还 要注意培养大批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这就要求中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科教育的同时,注重思想素质、道德 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及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管理也应作相应的 深化改革,从课程的设计,施教系统的设立,实践基地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等都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 内容和措施。

然而,当前在普通中学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误区,它主要是:

一、观念误区。在转轨教育中,提高教育质量是被吹得最响的调子,但对质量的理解仍没脱离片面追求升 学率的轴心。这主要体现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向教育提出了新的人才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而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培养单一型 人才--升学作为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主要不是他(她)品行不端,违纪犯法,而是他们智力欠佳、成绩不好;相反,只要智力一流,成绩出众,即使品行不端,也只是白玉微瑕,无损“好学生”形象。

与之相适应的是教学质量观误区。首先,衡量一个教育工作者工作量的是他(她)授课节数、听课次数以 及批改的作业量;衡量教学进度的唯一标尺是书本知识完成的怎样。衡量老师授课水平一看教案写得是否具体 工整,课堂教学“三步曲”运用如何,课堂气氛是否热烈。于是,教案写得不详的,即使教学效果不错,也会 成为有争议的对象;教学不走“三步曲”的,会被认为教学步骤不完整;在授课时补充课外知识的,会被认为 重点不突出;若在上课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观察大自然,则可能被当旷课处理。二看中高考成绩如何,中高考成 绩好,则一俊遮百丑,平时诸如迟到、早退、旷课、闹事等毛病都可一笔勾销。若中高考成绩上不去,则一丑 百丑,不管你平时怎样努力,也会在“无效益”的结果中黯然失色。

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应该有对这项改革的正确认识。列 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观念上因循守旧仍以升学教育为主导思想,要想在行动上向 素质教育转轨,纯属天方夜谭。

其次,这种观念,压抑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我们知道,教无定法,要把人类实践中积累的一般 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经过老师主观再创造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精神 文明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和心灵的开拓者。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没有时限的劳动。它需要教育者以满 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它需要教育者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可以提高 工作效率的50-60%。这说明,人的智慧,创造力就象埋在地下的矿藏,通过激励可以得到不断开采。而 用同一模式去要求教师,就使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受到压抑。难怪不少老师怕听课,烦听课,更烦检查教案。认 为有人听课的教学都是装模作样的.,很难反映真实水平。而教案,“那是写给检查者看的,谁会照本宣科?” 这种管理与实际脱离的作法,倒使笔者想起张萍芳教授说的,台湾的学校领导是不听课的,教师授课效果主要 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来定。我并非推崇台湾的做法,但我想,管理者还应着重于为教学多做些实事为好。

再次,这种观念违背了教育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学校教 育“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使几方面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过 程。”“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次要的东西。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 ,如果有任何一点被忽视或者做得不正确,就会使全面发展这一完整统一的和谐的基础遭到破坏。”片面追求 智育的观念,从指导角度来说,正是对这种和谐的破坏。

第四,这种观念违背了学习本质,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可将学习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 和熟练的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以分数为主要 管理手段,应试升学为主要管理目标的观念误区,强调的是学习的第(1)种类型,而忽视了其它三种类型的 指导和学习,这就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我们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有的擅长于实践性创造;有的擅长于理论研究;有的擅长于辞令;有的 擅长于组织等等。这些才能是四化建设都需要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加以培养发挥的。教育的任务,就 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充 分地表现自己。由于观念的误区,就会导致其他智能的丧失,而强制自己往同一模式发展。可想而知,这种结 果不会是喜剧性的。

二、教育研究和教育宣传误区。这是观念误区必然导致的产物。在不少学校,教育研究仍然局限于文化知 识传授的技巧。思想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等课题,往往被忽略。评先评优,统考分数、中高 考成绩仍是主要依据。步不户出,鸦雀无声的班集体,仍是管理者津津乐道的治学楷模。多练、多考仍是被提 倡的教法,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题海战术仍是老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准确地说是提高考 分的法宝。

这种误导致使学生本来就繁重的课业负担更重了。为了教有所得,也为了心理上的平衡,各科老师争先恐 后布置课外作业,争先恐后利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有的老师甚至舍不得课间十分钟,时常用拖课填补这个时 间空白。笔者曾对某中学几百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再好的学生每天也要用至少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而这时间,是学生挤占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得来的。中学按教委规定晚上9:00熄灯, 但作业又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熄灯后点起蜡烛继续苦练。我省达标检查中所有学校学生眼力保持良好率均不达标 ,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吧。

天真活泼好动,本是青少年的天性。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包含着快乐与希望。然而,现代的学生,尤其 是重点中学的学生,已在苦役式的学业负担下,过早丢失了那份本应属于他们的天性。少年老成,未老先衰成 了他们不少人的标志。学生戏称这是六座大山(语、数、英、物、政、化)压迫的结果。

反常的教学管理,导致反常的心理,只要看到学生沉在书山题海中,就家长满意,老师安心,学校放心了 。倘若有一天没看见学生背书练题,就会引来家长询问、学校调查、老师不安。就是没有人去想想,连续疲劳 战术对学生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到底有多少好处?确切地说,有人想过,也呼吁过,但迫于大气候,只好沉默 了。

三、评价误区。评价教学效果,依然是知识质量检查;评定职称,依然是看中高考成绩;评先评模,当然 更离不开升学率;而奖惩标准,理所当然是升学人数。这种做法,固然从某个角度或某种程度上产生一些积极 效应,然而,即使它力求尽可能客观、真实和公允,它仍然是片面的。

这种评价,对老师而言显然是片面的。因为,学生学得怎样,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不同而得相 同分数,说明老师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上花费的心血不同、劳动价值不同。从另一角度考察,转变一个差生 胜过培养十个尖子生。假如把一个“少年犯”转变为一个安分守纪的劳动者,你能说转变者不是功德无量吗? 然而,在学校的现实中却是:如果这个被转变的“少年犯”中高考上不去,人们仍然不会说他的导师是位成功 的灵魂工程师。相反,对智力很好的学生作应试辅导,使它高考名列前茅,这位老师(尤其班主任)马上会名 闻遐迩的。其实,这种评价是缺乏根据的。因为,首先,树人的工作是长期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是长期教育的结果,而非一朝一夕功夫。其次,塑造人的工程是个体劳动,整体见 效的,很难严格量化和区分每个教育者在劳动成果中的工作和贡献的多少。

观念和评价的误区,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它容易造成教育者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培养,抓了 一小部分“尖子生”,丢了一大片“中差生”。对尖子生众星捧月,百般呵护,甚至偏袒护短。只要他(她) 高考能够达线,所有品行方面的缺陷都可以一笔勾销。不信,查查在校大学生的入学档案,中学对他们的德、智、体评价可谓一路绿灯,白玉无瑕。而事实上,他(她)们中有的可能体育从来没有及格过,有的可能铡刚 被拿掉了处分记载。总之,对分数高的考生,一切过失都可以既往不咎,而对“差生”,则横看竖看不顺眼, 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谁叫他(她)拉了我的平均分,影响了我的升学率。

由于教师工作的成就动机往往表现在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成才上,而成才又被这样狭隘地归结到升学 上来,因此,不少教师在编班时拼命争生源。为了一个高分生,同事反目的例子不在少数。为实现自我价值, 又容易造成同学科中协作意识淡薄,传、帮、带流于形式,使学校集体向心力无法形成。

其次,它把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片面引到分数上。为了孩子能拿高分,不少家长采取高分奖、低分罚的规矩 。有的甚至对孩子提出“你每个月每科替我提高2分,我一个月多给你一百元零花钱。”这样的刺激导致的结 果是,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奖金谎报成绩,有的为了报答父母良苦用心读垮了身体。

再次,它容易造成畸型发展的一代。一方面,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结果,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族;另一 方面,一些明明升学无望的“差生”,仍要痛苦地挣扎于分数的漩涡中,不断失败的体验,使他们不仅对考试 丧失了信心,同时也造成压抑心理和情绪障碍。于是,有的厌学、逃学;有的感到出路渺茫而自暴自弃,误入 歧途;有的知法犯法,铤而走险。这恐怕也是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一个因素吧。一大批升不了大学的,带着失 落感回到农村和家中,既无一技之长,又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也没有强壮的体质,成了“半残废人”。这样的 后备军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呢?从某种角度说,这是学校为社会生产的一批废品。

上述误区,已成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严重障碍,若不加以克服,“转变”将成为一句美丽的谎言 。

当然,倘把管理误区及其后果都归咎于学校,是不公平的。因为,教育的小环境又受制于社会大环境。追 溯造成学校管理误区的原因应该是:第一,现实高考制度的弊端。第二,政府、社会对学校、教师不切实际的 评价。第三,工业不够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门路狭窄,尤其贫困地区,升学成了跳农门的唯一出路。

浅谈应试教育 篇11

【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48-02

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也相应的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环境,比如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每年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经费预算,这些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应试教育没有显著提高国民素质,也没有显著开拓我国的国民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我国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试教育培养的许多学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应试教育导致我国产出的学生心里素质较差、部分无法适应社会。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人才,而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当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以外的东西。当这些学生步入社会的那一天,他们本该拥有的创造力在学校里已经日益退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的学生甚至心里素质过差,有了轻生的念头,甚至走上了自杀、犯罪等极端道路。

2、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全民思想道德素质日益下滑。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道德文化缺失的案例时有发生,比如路边的老婆婆被车撞到,好心人救治却被讹钱、控告,再比如近年来报纸杂志频繁报道的教师性侵小学生等禽兽行为。虽然这仅仅是个案,但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习主席提出了"大力夯实文化软实力"的观点。

3、应试教育导致我国的高端人才日益缺乏。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这也使得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应试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大多数都没有创新能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了,这也使得我们国家在科技研发、军事工业等需要技术的领域更多的是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很少具有创新能力,中国目前缺少的恰恰是这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

二、我国应试教育现状产生的原因

阻碍我国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这也是我国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内在原因。从根源上来看,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而应试教育产生、大行其道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

1、教育资源的稀缺以及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

目前我国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那种普通民众大部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状况,因此,年轻一代如果想要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学校,才能在将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才能过上温饱的生活。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本身存在稀缺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学习、考试,再学习、再考试,最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另一方面,在中国,有许多家长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他们给孩子施加了过大的压力,孩子养成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往往忽略了个性的发展,经常出现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目前更多的是通过考察学生的智力水平来实现挑选人才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道德教育,这也使得我国目前有部分人道德存在缺失,特别是那些文化水平较高而道德严重缺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这部分人也存在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人,这也是目前校园黑幕频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还把这种腐朽的思想传授给了下一代,周而复始,使得我国的道德水平严重下滑。

3、应试教育更多采用的是填鸭式教育。

目前我国应试教育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这也使得我国许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为何很少出诺贝尔奖的原因。在填鸭式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己很少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目前许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解决应试教育的办法

教育改革是我国近年来的重要话题,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就是进行改革。针对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转变社会挑选人才的方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逐步转变分数万能论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应该逐步走出死读书的错误道路,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要的不是吃"鱼",而是"渔"的技能;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挑选人才的方式不应该只注重学校的出身,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品德 、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考量,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人才。

2、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学生的方式。

目前学校主要是通过文化课分数来识别学生的好坏,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道德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培养。学校应该转变这种方式,将文化课以及品德、身体素质等方面结合起来,分别赋予一定的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

3、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只有将知识不断的应用于实践,才能不断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校学生应该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入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中去体会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改进的时候了,我们应不断贯彻中央的思想,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吴明熹.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报,2005

[2]黄建军.伦理视角下的教育政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对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经营状况进行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主题班会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