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方案汇报

2024-07-31

城市更新方案汇报(共8篇)

城市更新方案汇报 篇1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

实施方案的汇报

一、《方案》起草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理清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思路,选准工作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使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促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按照市政府领导的要求,从今年5月开始,我市先后组织有关人员赴西安、宝鸡等市学习考察,多次同市上有关部门进行座谈讨论,在借鉴外地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照国家、省上要求和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起草了“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初步方案,随后将方案下发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征求意见,并于9月20日召开了研讨会,邀请工信部、省工信厅有关领导和国家、省、市信息化专家及市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方案进行了讨论。根据领导、专家和部门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咸阳的实施方案》(讨论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升级和深化。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有北京、上海等几十个城市组织建设智慧城市。省“十二五”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具有领先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省前列,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无线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制和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建成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和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实现80%市级、60%县级行政许可网上办理,90%市级部门、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和城市“一卡通”。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0.85,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智慧城市建设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

三、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抓好“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六大应用”。“一个中心”是建设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为智慧城市和全市各部门的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机房、网络资

共需资金5900万元。其中基础建设费用为3500万元,运行维护费每年400万元。该项目由市信息办负责建设。

2.建设咸阳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咸阳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是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以整合人社、民政、卫生、计生、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集中开发和利用,能为政府在民生领域、城市规划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合信息平台是对城市内的所有智能化的应用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为城市的各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交换,同时也是全市的综合数据中心。

综合信息平台需建设资金约950万元。该项目由市信息办牵头负责,市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局、教育局、住建局、农业局、公积金管理中心、残联、邮政局等部门参与进行建设。

3.建设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和管理智慧城市,要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基础,建立大比例尺的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各部门不需要再建设GIS系统,只要进行业务应用即可,通过统一建设、部门共建的方式不仅节约了建设费用,还可以在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

咸阳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省级公共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由我市和国家、省测绘部门合作进行建设,建设总费

统一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数据汇总平台,实现“大流转、大审批”的网上审批模式,实现行政审批项目从申请到受理、审核、批准、办结、取件、查询等全过程的网上办理,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该项目由市政务大厅负责建设。

7.建设咸阳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服务系统

目前,我市新农合管理工作手段比较落后,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农合工作需求。为了提高新农合管理工作效率,为参保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需要建设全市新农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网上在线审核、即时结算、实时监控和信息汇总等。

该项目由市卫生局负责建设。8.建设咸阳市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由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创业服务、市场开拓服务、法律维权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等八个子平台组成统一体系,担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面良好服务的重任。

该项目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信息办、市监察局、市金融办等部门参与进行建设。

9.建设咸阳市城市“一卡通”系统

目前,我市公交公司已同陕西移动分公司合作,于2010年启动建设了公交一卡通系统,移动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为

解决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场地,目前采取利用市电信大楼部分楼层建设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相对省时快捷,政府一次性投入较小,具有现实性。经了解,市电信大楼部分楼层目前闲置,具有多路供电和完善的UPS和发电机系统,楼体结构本身按机房标准建设,电信、移动公司也同意免费提供给政府用于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一中心两平台六大应用” 建设约需资金1.4695亿元,采取争取中省支持、市县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企业垫资建设政府分期偿还等形式进行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姜锋市长任组长,卫华副书记,赵润民、高中印、车建营、赵庆明、李聚合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委、住建局、人社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教育局、计生委、信息办、综合执法局、交通局、中小企业局、应急办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兼任主任,市信息办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其工作职责是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协调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研究建立全市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市政府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我市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城市更新方案汇报 篇2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的产业升级的要求,原来老城内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城郊的工业园区集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老城内的老工业区进入腾迁改造的历史阶段,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就提出:“主城内一般不再新增工业用地,保留的工业以内涵发展为主。工业用地的调整以搬迁、转化和改造为主。”在此背景下,南京为支持企业搬迁改造也陆续提出了“退二进三”“退二优二”、“三联动改造”、“都市产业园”等一系列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政策。老城内的大量工业企业搬迁后带来的工业用地更新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在城市功能结构提升过程中,老城内的旧工业区都面临着主动或被动的更新。

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中心区产业的退化并没有引起土地的闲置,相反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建设用地。特别是南京老城内已经经历过大量工业用地更新改造后,剩余的可改造用地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用地是非常稀缺的,目前南京老城已经全面进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双控双提升”的时期,在经历了老城内工业用地外迁的大潮后,目前老城内的尚存的基本是零星工业用地的改造,此类情况不仅仅要提供一定的建设容量,以满足城市开发过程中必须的土地成本和集约利用土地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城市建设中“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需求。因此,老城内零星工业用地的更新必须满足整体城市功能结构的框架。

二、整体城市框架下的局部更新

2.1城市功能结构:

城市内工业地段有着自身发展规律,根据工业规模、性质及其它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规模较小的企业位于城市中心,与居住相混合,中国城市传统工业企业多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的模式进行建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相对封闭的大院文化,企业大院在功能、结构上呈现各自为政的格局。而这类工业用地的更新将使得原来的工业用地从封闭的企业大院,走向开放的城市空间,其用地的更新应该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下更新,这包括产业发展、物质空间、城市功能等多方面的整体更新。

2.2城市肌理

老城内的工业用地有别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工业用地,其更新改造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因而也就更为复杂。一个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特色常常具有历史性,它是在城市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老城内工业用地更新过程是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是对城市传统空间肌理的延续和更新。

2.3文化特色

老城内的工业用地更新要遵循老城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对外部历史环境要素的尊重与保护,另一方面其内部的工业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很高的再利用价值,也需要充分展示、利用和保护,并结合用地内外的历史文化要素,创造出能反映场地历史文化特征的公共空间。

三、改造更新实例

南京金城厂始建于1949年,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金城厂以航空起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航空工业和军工系统机电液压工程的科研和生产中心、技术相关的非航空产品开发中心。1979年踏上军转民之路,首辆金城牌摩托车诞生,目前金城的军品、民品产业在全国均位于领先地位,2007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南京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金城厂厂区内整体开发建设“中国航空工业科技城”项目,使之成为具有航空特色的航空及相关产业产品的研制、成果孵化与展示、国际交流与合作、市场开发与营销,以及融金融、贸易、传媒、会展、配套生活设施和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航空城。金城厂的整体更新改造成为南京老城内为数不多的老工业厂区整体更新改造的案例,由于厂区区位重要、用地面积、建筑规模大,老厂区整体更新改造后,面临着旧厂区用地新的功能定位、改造模式选择等问题,对该项目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是片区内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职能、交通组织的重大历史机遇。

3.1厂区区位、现状:

金城厂厂区范围东近解放路,南临瑞金路,西至龙蟠中路,北接中山东路,规划用地面积约39.5公顷。地处市中心“黄金宝地”的地理和区位优势,距市中心新街口仅2公里。现状土地权属为金城厂厂区工业用地。厂区一直以来封闭管理,厂区内现状绿化植被、工业遗产建筑等资源保存较好,但是同时由于老工业厂区的建设模式,使得居住生产功能混杂,公共配套设施不健全,封闭管理的大院造成城市道路路网密度严重不足、交通堵塞。

3.2整体更新策略:

3.2.1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城市持久活力

金城厂的整体搬迁提供了一个建设新城市中心服务区职能的契机,这种契机既与城市整体层面的需求有关,也与厂区本身的发展需求相关:

(1)城市中心体系优化的需求:老厂区整体更新有别于局部工业用地地块更新,由于地块具有一定规模,可以在更新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因此在整体功能定位上将完善南京老城东部地区副中心瑞金路中心的文化、娱乐、商业等地区副中心的服务功能。(白下区公共设施布局图)

(2)产业布局发展的需求:随着南京产业转型的“4+8+8”模式,航空航天产业是8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金城厂原有的生产功能已通过在新区择址建立工业生产基地,原金城老厂区内将形成以航天科技为载体的科技研发基地。

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地段进行的总体定位为:集航空研发产业及其配套设施、地区级商业中心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对于该综合片区的功能构成主要由航空城主导功能(的研发、行政管理、市场营销、交流合作)、航空城配套功能(居住、商业)和地区级商业中心(购物中心、餐饮、文化娱乐)构成,三部分比例为65:15:20。

3.2.2优化用地布局、明晰功能布局

结合总体定位,规划形成“两心、两轴、多片”的空间布局结构。“两心”:即位于中心绿地的绿地景观中心和位于西南角的公共活力中心;“两轴”:即沿航空路形成的南北景观轴和沿金城路形成的东西景观轴,构成十字景观轴;“三片”:即根据主体功能形成五个功能分区:研发片区、商业片区、商办片区、居住片区、中心绿地。研发片区:结合保留的金城大厦,布置在规划区的西南、中部、北部用地内。商业片区:结合西安门地铁站及西安门历史文物点形成商业片区。商办片区:沿瑞金路一侧,结合地下超市以及研发片区沿瑞金路一侧的裙房布置商业功能,形成瑞金路地区级商业中心。居住片区:结合东面及北面现状居住区布置。中心绿地:结合现状保留最完整的绿地布置。中心大型绿色开敞空间与周边高强度开发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功能布局示意图)

3.2.3配制公共资源、创建宜居环境

厂区整体更新改造,为地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契机,除了增加沿城市道路的商业配套服务功能外,由于建设容量和居住功能的增加,,规划增设了220kv的变电站和中低压调压站;在中心公园绿地增设公共厕所,在中心园绿地北侧增设居住社区中心和12班幼儿园。

3.2.4鼓励混合使用,创造区域城市中心

为保障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地块土地利用性质在“用地适建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变更,其用地使用功能、强度可相应做适当的调整。鼓励在商业、研发等用地内兼容酒店、公寓、文化娱乐、市政设施等设施,规划中确定增设的220kv的变电站和中低压调压站都将与其他性质建筑复合建设。

为保护用地北侧西安门广场的景观空间控制,规划形成北低南高的城市空间格局,将高容量、高混合度的建设用地设置在用地南侧,结合瑞金路地区中心的打造,着力打造南京新的城市地标。

3.2.5综合保护利用、重塑特色空间

金城厂是南京老城内为数不多的老工业厂区,厂区内尚存一些建厂以来风貌、质量较好的工业建筑,为保留这些与建厂相关的历史记忆,规划进行了工业遗存评估,规划确定保护建筑为原金城厂南大门、王字楼、1号厂房及航空路西侧四栋民国时期建筑。规划应遵循建(构)筑物的时代特征,对这类建筑采用整治与改建的保护方式,并且其周边临近的新建建筑风貌应与之相协调。,通过注入新的使用功能,延续建筑使用寿命,同时保留场地的工业记忆,使之成为该地段独特地景标志。再利用的功能包括:工业文化展览馆、文化娱乐综合体、商业/餐饮中心、体育、休闲中心、商务、办公等,具体的改造手段包括化整为零、变零为整、局部增建、改建和重建等(图)。

3.2.6尊重场地特征,融合公共空间创造

金城老厂区内现状厂区十字形布局道路格局已形成多年,厂区内部及十字道路道路两侧绿化植被情况较好,现状绿地总面积:14.54公顷,绿地率:36.6%,规划基础研究中特别进行了金城厂区现状绿化调查报告,根据报告论证的结果,道路系统规划基于对于现状场地的尊重,将原有控详中路网进行了调整。综合考虑、可操作性、城市肌理和交通效率等原则将路网保持现状十字路网格局,道路断面须结合现有绿化,因地制宜形成中分带和侧分带。

厂区内除了道路两侧还有大量成片的绿化植被,结合现状绿化植被情况,规划保留了十字路网东北角的大片植被,规划设置一块面积约3.8公顷的大型城市公共绿地,此外以保护开发和保护应用为原则,保育具有历史性和观赏性的现状绿化。保护开发原则: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生态生长习性相适应,就近保护。

在公共空间塑造上:利用老厂房之间现状绿化较好的空间构建公共活动广场区,在西北角的市级文保单位西安门广场周边区域确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特定意图区,在空间上应保持其开敞性,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应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主要在材质、色彩方面进行呼应。

规划最终形成“一核、两轴、多节点”的空间景观结构,将文化资源保护、特色空间塑造和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结合起来。(图)

3.2.7政策机制保障、确保项目推进

旧城更新过程中,复杂的产权和拆迁问题是触发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的根源,但工业企业的整体更新,其产权和土地使用权属关系清晰,一次性搬迁和拆迁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矛盾较低。然而大规模的整体更新改造必须以科学的开发、运营和管理为保障,才能顺利推进用地更新。该区域应坚持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以及市场化运作三结合的原则。建议首先通过政府与合作组织共同制定规划、投资与税收政策进行引导,组建或委托土地一级开发单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从而根据整体规划的目标分期实施,可以以政府或企业投资的大型“旗舰”开发项目(如环境治理和公共空间建设、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会展中心等)为先导,采用多种驱动方式,带动其他项目,特别是经营性项目的实施。将土地开发应与企业搬迁时序相协调,从条件较为成熟的区域开始,逐渐扩散到全区。

四、结语

城市工业用地的更新,传统工业企业的搬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与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但多数城市对待这个问题都是局部的、以工业企业个体为单位进行研究的。企业搬迁后留下的老工业用地成为城市开发土地供应存量用地中的重要组成,因其相对于一般地段而言,往往区位价值高、单一用地面积大、产权问题更简单、社会影响范围更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推动老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的加快进行,这种快速的更新过程如缺乏整体规划层面调控将带来的城市局部结构失衡的风险。

金城厂整体更新的案例是将地块个案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城市功能结构、公共配套、景观空间、交通组织、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传统城市空间的延续等角度来思考其整体更新改造,从整体城市结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厂区现状资源条件,发挥用地自身资源特色,才能够既有效地保护老城的空间格局和文化精神,又实现工业用地更新与开发,从而实现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目标。

摘要:南京金城厂始建于1949年,目前成为南京老城内尚存的为数不多的零星工业用地,金城厂整体更新的案例是将地块个案纳入到城市整体的城市功能结构、公共配套、景观空间、交通组织、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传统城市空间的延续等角度来思考其整体更新改造,方案旨在为老城内具有一定历史保护价值的工业地段改造探索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南京金城厂,整体更新,城市结构

参考文献

[1]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伯英.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的实施类型.建筑学报[J].2006.8

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篇3

摘 要: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更新。针对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和改进工作方法两方面着手。如重视保留城市的多样性,设计同居民需要相结合,采取小规模的开发模式,符合城市景观的总体要求,鼓励居民参与设计以及建立使用评价体系等,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旧城更新;多样性;以人为本;规划方法;城市景观

1.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城市一方面向周边扩张,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存在的许多隐患和社会问题,许多城市对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更新。旧城区的“杂乱”现状是由于城市系统中各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多样统一的整体。因此我们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图纸作业,要充分认识城市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尊重传统,尊重人们的活动,总结创造出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以维护悠久历史传统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的更新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城市布局结构、特色建筑等几乎被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道路,高大的建筑。盲目求大,忽视人文关怀,城市空间布局单调,房地产开发中一味追求高容积率、高效益率造成改造后的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因此导致许多丰富多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生活消失了。事实上,城市空间经过妥善处理,是可以在满足现代文明要求的前提下具有历史的继承特征的,这种历史继承性有助于市民的归属感。

3.解决方案

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并改进工作方法以形成既符合我国经济与文化模式的,又具有一定灵活适应性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工作方法

3.1加强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是通过空间发展政策、指导性纲要和规划设计对城镇景观、空间、建筑从三维空间上作出安排。根据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环境行为,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满足城镇各项功能的外部空间环境[1]。因此,引入加强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很有必要,对于旧城区改造更为必要。

3.1.1重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我们在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关注核心主体——“人”。要以在城市中有着不同需求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并要关注弱势群体。一切建设活动以是否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作为成功与否的关键。现代的城市规划方法过于简单化,忽视了人们的活动和发掘城市空间与人们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进行城市开发时如何保持城市的活力[2]。城市作为人们基于地缘的共同体,在动态的发展历程中会因人们的相互作用达成一致的观念,形成特殊的地方文化,因此我们在更新过程中,应保留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3.1.2采取小规模逐步开发的规划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节奏会发生变化,因而导致构成城市的各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国内许多城市目前对旧城区采取的方法是大规模更新,这种方式往往是一次性的,规模大、投资大,在日后的使用中再发现问题,并且会导致原有城市空间及城市生活的丧失。因此大规模的更新不适合城市系统发展的动态特征。而小规模的改造对旧城区的更新来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小规模更新极大地减少了每次资金的需求量,同时降低了获得资金来源的难度。从心理方面来看,小规模更新更容易吸引居民参与并配合工作,使规划工作更加合理和适应人们的生活。

3.1.3符合城市景观的总体要求

城市景观,从字面上理解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外在形象,它既表现为具象的形,更表现为抽象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是由于人们使用和感受而具有的,是人们通过在城市土地上投入资金和劳动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城市开发过程。现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对城市景观的控制不足,导致城市的特色、历史传统的完全消失[3]。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和普遍认同使人的价值观重新得到重视,资源与环境的维护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城市景观控制具有了非常有利的宏观社会背景,一切新建的建设都是在原有环境中发生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环境。因此,在旧城区更新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的特色传统基础上,用美学原则作指导,设计出合适的,以人为本的,尊重环境的最佳方案。

3.2改进工作方法

在实践方面要避免设计者主观臆断或者只追求图面效果,忽视人在实际环境中的空间尺度以及活动特征,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适当引导使用者参与设计工作,并建立起客观与科学地使用状况评价体系,以便促进设计工作并且提供评价体系

3.2.1引导使用者参与设计过程的工作方法

市民是城市空间的基本使用者,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只有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切实地加入设计过程,才能引导城市的有机发展。因此,只有使市民成为城市空间政策的参与者,才能使城市满足最根本的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各个阶段,都可以让部分市民参与进来,这种工作方法对于满足市民生活的需要以及延续旧城区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2.2建立使用状况评价体系

使用状况评价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建筑或室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对于任何项目,进行使用状况评价都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总结出以往设计中的成功与不足,为以后的设计提供一个评价标准。因此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应建立起评价系统,为将来的工作提供评价体系和标准。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都市化进程高速发展阶段,城市急剧膨胀,新城区不断开发,旧城区在交通、功能等方面面临很多新问题亟待解决和更新。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关注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求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机更新,创造出丰富多彩、更富活力的城市

空间。

参考文献:

[1]余英,《目前城市设计实践的误区》[J].世界建筑导报, 2005年

[2]方可,《复杂之道——探求一种新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1999年

城市有机更新调研报告 篇4

什么是城镇老旧小区?未见有明确的定义。“老”是可以用年限来量化的,而“旧”却难以划定量化标准。但又似乎已约定成俗,不言自明。那是一片处于现代化高楼大厦环绕的形如山间盆地的多层建筑区,它们建成年代久远,平面布局紧窄,房屋多为砖混结构,墙皮剥落污秽,生活基础设施简陋,排水沟管破损渗漏,強弱电线如网牵挂,违章建筑形态百出,空坪隙地种菜种瓜,道路坑洼,绿化凋零,车进无停地,人进无卫门,……。这些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欠佳的老旧小区如今居住的主要是原商业和厂矿企业的职工及家属,也是一些低收入人群。

对老旧小区进行提质改造,是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其作为重大工作任务予以布置。其中,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要大力进行改造提升,更新水电路气等配套设施,支持加装电梯,健全便民市场、便利店、步行街、停车场、无障碍通道等生活服

务设施”。2020年,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的改造目标,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在国家的促推下,各部委各省市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层层制定所辖区域的“社区提质提档三年行动规划”。

老旧小区是城市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老旧小区的改造就是城市的更新改造。如何改造?x省委常委、市委书记x在出席x市“社区提质提档三年行动”总结暨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推进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大工作统筹力度,要以实干善为的担当抓城市有机更新,讲好x有机更新的精彩故事。城市有机更新,“有机”何在?本文以x市老旧小区改造为例,浅析城市更新“有机”之道。

一、顺应民心,消除孤岛效应。

我国城市通过大刀阔斧、大拆大迁、大手笔的扩张建设之后,整体结构己趋平稳平衡。老旧小区地处背街小巷,是城市大兴建设的边缘地带,更是房地产开发商眼中不能为资本创造最大利润的残余地段。它们是隐于高楼大厦背后的城市孤岛,在老百姓眼里,这是城市更新被遗忘的角落,但它却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

基于当年建设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这些老旧小区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简陋缺失、功能不全。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人居环境更加脏乱差,已严重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群众改造意愿十分强烈。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牵着居民的幸福,一头牵着城市的发展。但重头在顺应民意,改善民生。改造目标是努力完善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居住环境,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安心、更具幸福感,从而消除孤岛心理,同享城市发展成果。所以本次小区改造,彻底改变以前事先保密,然后自上而下下达任务的方式。坚持“群众事、群众办”的理念,建立问题共找、方案共定、资金共筹、改造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工作机制。以社区为主,与政府委派的中介机构成立调查组,走家串户,深入调查,广泛征求居民意见。

以本次x改造试点小区为例,调查组深入x小区、x小区、x小区、x小区、x小区、x小区六个老旧小区,对89栋3551户居民进行了入戸政策宣讲,同时向其中五个小区发出调查问卷2565份,收回有效问卷2334份,占90.99%。查清了小区住宅始建年代与小区现状,掌握了居民改造诉求。改造方案也将全部公示,继续征求意见,并争取能改尽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由于动机纯正,方式公开透明,小区居民深感“孤岛”不孤,从

而积极配合,大力支持,为后续改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更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担当。

二、小区基础设施提质,大力提升市政资源利用率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x城的更新改造一直进行时。通过对市区的重新设计规划,x老城区从河东跨过湘江直扑河西,已拓展出与x、x、x、x、x五区老城同等面积的湘江新区,城南城北均衡发展。一条芙蓉大道贯通南北,成为全国比长安街更长的市政大道。无数的市政主次支路以及已建与即将建成的7条地铁基本构成大小井字型纵横交织,各类桥隧又将这些交通线紧密相连,形成无处不通达的路网。现代化新型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与便民生鲜市场沿路合理布置。给排水与天然气管网、强弱电线网市内全复盖。市政基础设施先进而完备,供给与社会经济民生需求达到了新的平衡。

x市内老旧小区的提挡提质改造,就是对小区内原低劣的基础设施进行质量提升,对跑冒滴漏及安全隐患严重、功能丧失的给排水、强弱电、天然气管线加以整改更换,并与市政公共管线对接。对残破、窄狭的道路加以整修拓展,使其宽度、净空、转弯半径能满足救护救援等特种车辆通行,并与城市慢行系统衔接。如此,对小区而言,能更有效地满足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贴身幸福感油然而升。对市政基础设施而言,不增容、不打破己有

供求平衡关系,就能为小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大力提升市政资源利用率。

三、留住记忆,永葆城市机理

x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城史约2400余年。她不仅因拥有x文明和x文化,以及x、x简牍、x书院等等在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无数名人巨匠,当之无愧地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又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x走出,缔造了一个新中国;

还有那些五里牌、银盆岭、东瓜山、砂子塘、浏城桥、井湾子等等一个个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地名;

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的生活习惯;

呷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坚韧执着;

潮宗街、都正街、太平街、化龙池那些白墙黛瓦、雕花格窗、被鞋底磨得光滑铮亮的麻石板路;

还有,在国家一穷二白的初创时期,为国计民生作出重大贡献的裕湘纱厂、x橡胶厂、x机床厂、x重型机噐厂等等大批国有企业,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是今天国家雄伟经济大厦的奠基石与x的工业记忆。等等,正是这些山水城池、地名建筑、厂商店铺、街巷俚语、人文情状、信仰追求,经过如此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特有的x名片、x风貌、x气质与x精神,并形成了综合的永不磨灭的x城市肌理。

如今的新x,虽然牌已拆、岭已平,塘填湾直了,老国企的一代使命已经完成而又改制新生了。但只要名还在、地还在,乡愁与记忆就不会泯灭,而城市肌理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永远不会离弃。在x市将要改造的一千多个老旧小区里,处处都蕴藏着老x无形而又可真切感受到的x不散的灵魂。于是,改造方案均遵循着一条铁定的原则:改造前,必须首先摸清老旧小区的历文化资源、特色风貌、古树名木,把老旧小区改造与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创新保护利用结合起来,维护x具有个性化标志性的传统风貌、江南山水洲城的地域特色、昂扬奋进不言后撤的人文精神,永葆x城市肌理。

四、系统治理,长效经营

老旧小区改造其实早就进行过,很难给定一个准确的起始年代。因为,居住小区建成时间久了,相关配套的水、电、气、路等生活基础设施老化破损了,当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时,自然要进行改造更换。但这是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式零星更新改造。自2018年x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后,便开始了成批量的老旧小区提质提挡改造。小区改造项目都经过了立项、设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等程序,使居民小区由零星被动变成了批量的与有意识的主动。但内容仍限于排水系统的修补疏浚、杂乱电线的整理绑扎、毁损道路的硬化或白改黑的铺装、门面招牌的统一规划制作等等中的一项或几项。这种改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次改了这几项,下次又要改另外几项的循环往复的现象。

本次老旧小区改造,一个原本由各地自行视情而为的常规工作,变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范围的统一国家行动。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各部委制定标准、安排计划。各省级负总责、市县级负具体责任,统筹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共同推进小区改造,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建”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技术层面,将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类。其中,基础类改造是满足居民居住安全需要和基本功能需求的改造,内容包括违建拆除、房屋公共部分修缮、给排水设施、供电设施、通讯设施、供气设施、环卫设施、照明设施、消防设施、电梯与无障碍设施、围墙大门、道路以及与小区直接有关的相关城市基础设施等13大项129小项。基础类改造内容为必须改造内容,符合改造条件的应全部进行改造;

完善类改造是满足居民改善型居住功能需求和生活便利性需要的改造;

提升类改造是丰富社会服务供给的改造。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内容为鼓励改造内容,可结合老旧小区实际情况和小区群众意愿选择性进行。分别有5大项58小项和4大项22小项。三大类共有22大项209小项,改造内容是从基础设施、建筑修缮、公共设施、环境治理、便民设施、社会治理等全方位的提质,不仅系统全面,而且要按照“美丽宜居新x”的标准进行验收,确保十年内不落后、不再改造。通过党建引领,智慧社区建设和智能化物业管理,实现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长效运营,行稳致远。

五、渐进实施,开发利用并举

x市是住建部2019年首批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了小区改造项目储备库,并从中甄选出6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作为首批改造试点项目。2020年6月总结首批试点项目经验后,再根据小区老旧程度和改造的轻重缓经急,分批实施、渐进推开全市老旧小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虽有多种资金筹措渠道,但政府支持仍然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大规模一齐上,支持资金积少成多,势必造成政府巨大的财政圧力。渐进式推进,量力而行,既能使财政支付责任在财政承受能力之内,同时又平滑了各的财政支出。

综观x市内的老旧小区,大部分都多少存有一些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但要去调查发现,开拓思路利用。一是土地资源。x市的老旧小区都是原工商矿企业在国家困难时,大家筚路蓝缕,在重生产轻生活指导下建造的家属区。这些家属区选址不讲究、地块不规则、布局不规范,小区内可开发的土地资源多是一些面积不很大的空评隙地,如不规范的简易球场、原材料货物的堆卸

地、房前屋后的零星边角地块。二是公共房产资源。如原单位的办公场所、礼堂、食堂、工场或仓储库房、公共浴室与开水间、公共厕所与垃圾站等。三是原房主子女已长大外出工作,老人随子女外住或过世,留下的闲置房子可成为能调节置换的房产资源。上述资源现在正为一些摊贩、小商店、小旅社、麻将室、流动租住人员,甚至鸡棚鸭舍菜地杂屋间等违章建筑所占用。这些占用的资源十分低效,或完全无效。

为此,要通过政府、社区、居民的共商共议,以合理、充分、高效利用这些有限资源为目的达成共识。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根据本地域的城市规划条件,在拆违、置换与拆除低效公共建筑后的小区平面上,围绕不可动资产进行水电气路的重新设计布局,尽量腾出空间扩充路面,建造地面或立体停车场、绿地与休闲健身用地,有条件的地块还可以新建符合城市规划的小体量的小区自用建筑。在不扩增占地面积的情况下,将原为一二层的建筑适当加层,以提高该地块利用率,增加房产资源。然后,将服务小区改造的可支配房源进行整合、调整,提升质量,重新规划成服务本小区为主、惠及周边的便民超市、康养托幼、保健美容、快递配餐等经营性场所。认真挖掘、开发出这些资源,同时规划好、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改造之后的老旧小区就有了健全的造血功能,后续的保养维护就有了可靠的自有资金保障。

结束语

城市更新方案汇报 篇5

委托方:深圳市 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住所: 法定代表人:

受托方:广东 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乙方”)住所: 法定代表人:

甲方就深圳市龙岗区 街道 城市更新法律服务事项委托乙方提供中国法律服务,经双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共同遵照履行。

第一条 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为深圳市龙岗区 街道 城市更新事宜相关法律服务事项提供法律服务, 根据双方约定,乙方应向甲方提供如下法律服务:

1.1 提供日常的法律顾问服务,包括城市更新过程中涉及的法律咨询、法律文件审核、合同材料审核、针对甲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遇到的法律疑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书面法律意见。

1.2 参与甲方拆迁项目的政策、补偿方案的研究及制订,结合目前法律法规、政策就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竞争性谈判等拆迁有关事宜出具书面法律意见。

1.3 根据甲方要求,为拆迁补偿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产权确认、清退租户、土地清理等疑难问题的研究并提供可行的解决建 议方案、对具体的拆迁补偿协议书、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监事会决议的起草及法律审核。

1.4 协助贵司起草、审核向街道集体办、区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提交的涉及拆迁项目的法律文件。

1.5 在拆迁补偿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争议的个案,提供法律意见,并协助甲方妥善处理各种争议和纠纷。

1.6 对被拆迁户所提出的涉及法律方面的具体问题和要求,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给予书面答复。

1.7 按甲方要求及时参加甲方相关法律问题相关会议及讨论。第二条 乙方办理委托事项的时间

暂定为 年,自本合同签订生效之日起算。第三条 乙方办理委托事项工作组成员 3.1 工作组负责人:

3.2 如乙方如需变更工作组负责人,应及时书面告知甲方,待甲方确认后方能变更。

第四条 甲方义务

4.1 必须如实陈述与委托事项有关的事实,及时、真实、详尽地向乙方提供与委托事项有关的全部文件和背景材料,以保证乙方提供法律服务的需要。

4.2 配合乙方为办理委托事项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为乙方提供办公条件和其它便利。

4.3 按本合同第七条的约定向乙方支付服务费。第五条 乙方义务

5.1 积极、负责地从事本合同约定的事项,努力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5.2 按照本合同第二条约定时间办理甲方的委托事项。

5.3 对在办理委托事项过程中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承担保密义务。5.4 乙方应对其所出具的书面法律意见的正确性负责,如因乙方出具的书面法律意见(包括但不限于乙方出具的书面文件、邮件内容、短信内容)缺乏正确性,乙方对由此所造成的甲方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条 费用及支付

6.1 根据双方约定,甲方同意向乙方支付服务费共计人民币 万元(RMB 000.00元)。

6.2 服务费采取按季度支付的方式:

甲方应在本合同生效之15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首季度服务费人民币 元;其余服务费于每季度首月20号之前支付,每季度支付人民币 元。

6.3 除非双方或本合同另有约定,本合同约定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咨询费、参加会议、谈判费用、交通费、通讯费及食宿费等差旅费等乙方为办理委托事项所发生的全部费用,乙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要求甲方再行支付其它任何费用。

6.4 乙方在收到甲方支付款项之前,必须提供正式的税务发票及付款申请。若乙方不提供发票,甲方有权暂时拒绝支付该笔款项且不承担 任何违约责任。同时,乙方不得因此而停止工作。

6.5 在达到合同约定甲方付款条件时,乙方应提前10日向甲方发出提示付款的书面通知。

6.5.1 若甲方对乙方提出的付款通知有异议的,甲方将在收到该付款通知7个工作日内向乙方发出异议通知。经甲方同意确认后,甲方再行支付该笔费用。

6.5.2 若乙方未及时发出书面通知导致甲方未支付的,甲方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

6.6 本合同价款已包含乙方为完成本合同项下全部工作所需的政府或有关管理机构规定的全部税金,包括但不限于营业税、增值税、印花税、契税及关税等。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甲方需向税务机关为乙方代扣代缴应纳税额的,甲方可以从应支付给乙方的合同价款中直接扣除。

6.7 除非本合同另有约定,在本合同有效期内,任何因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行政法规、政府政策修订或变化等产生的上述税费计算依据变化,均不影响本合同价款。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或不履行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义务,守约方均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

7.2 乙方不得无故终止履行合同,否则,应退还所有甲方支付代理费用,并支付甲方合同约定费用20%的违约金及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7.3 乙方违反保密协议,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因履行本合同所获得的 关于甲方的任何信息、资料、数据或者其他商业秘密的,应支付甲方服务费20%的违约金及给甲方造成的损失。

7.4 乙方在完成委托事项期间,如因疏忽、粗心、遗漏等过错,造成甲方经济损失的,则甲方有权提前终止本合同,追索乙方赔偿损失。

第八条 其他

8.1 就此合同未尽事宜应由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亦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2 本合同用中文书写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8.3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盖章)(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 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签字)

城市更新方案汇报 篇6

摘要:本文城市特色在沿街建筑立面改造中反应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以期对城市更新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城市更新;建筑立面;改造设计;西安

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街道充满了生活,沿街建筑立面的独立语言体系和街道的期望似乎产生了矛盾,沿街建筑立面难以呈现出本身的风貌,整个街道面貌也发生着秩序的改变。因此,处理好沿街建筑的立面问题,就成为城市街景整治改造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一、文化背景分析

城市文化决定着一个城市市民的行为方式与城市建设特色。但这并不是说城市建设中必须一味的复古,而是要创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文明古都。城市规划建设中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交融的特征,城市空间格局的确定也贯彻了保护古城传统形态,向新区疏解功能及人口的理念,将老城人口的疏解与新区功能的完善相结合,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二、沿街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一)沿街建筑外立面广告杂乱无章

无序的广告会给人们视觉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烦躁。在现今充满商业竞争的时代,任何商品都想突出地表现自己,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争取更多的利益。于是,铺天盖地的广告纷至沓来,不断地侵占着街道空间,也侵占着精心设计的沿街建筑立面。同时,由于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之间的“松散性”,大量的广告设计与沿街建筑的造型语言不能很好地和谐出现。店小招大、多层多招、设施重叠、密度过大。这些广告的随意无序存在,无形中在改变着或破坏着原有的沿街建筑立面形象,更影响着城市街道空间印象。

(二)沿街建筑立面本身设计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尤其是墙面,缺乏色彩规划、文化特色设计等。我们知道,色彩是所有造型中最容易创造气氛和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利用色彩可以打破单调、呆板的格局,产生体量、体块的对比,丰富建筑造型的效果。同时,利用本地文化元素更是传递历史信息和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市的街道正是因为沿街建筑立面有了文化特色设计而让人们难以忘怀的。然而,在许多的沿街建筑立面中,虽然说已经开始注重沿街建筑夜景的设计,多少可以弥补色彩设计的不足,但面对白天的沿街建筑立面,相关的色彩规划设计却是很少,至于说文化特色设计,在沿街建筑墙面更是不足。

(三)沿街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路段两侧建筑多为商住混合建筑。住宅建筑中多为科研院所及工厂家属住宅,鲜有成片开发商品房,建设年代大多久远,多数建筑质量一般,质量较好的新建建筑为数不多。旧建筑得不到及时的整治更新,导致沿街建筑总体质量不高。

三、改造原则

(一)历史特色延续原则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与其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因此,它的发展是具有延续性的。而要在不断的历史演化中保持街道风貌的可持续特色,作为可以展示区域特色重要载体的沿街建筑立面就必然离不开特色设计。此时,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等进行合理的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地方特色材料运用,不失为一种良好、有效的改造办法。同时,这要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例如遵循西安规划部门所制定的以灰色、土黄色、赭石色为主的色

彩体系。

(二)合理性可视原则

通过一些必要的整治改造,使沿街建筑立面的背景在视觉上协调、美观。针对沿街建筑立面一层皮的现象,有些固然是规划和历史遗留问题,但已经存在的客观情况使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对于年代久远的建筑采取不触及结构的简单易行方法,如:重新刷涂或清洗等;对于建筑上搭棚、架等违法加建部分则应予以拆除;对于需要更换贴面的部分予以贴补等。

(三)控制性改造原则

城市更新与生活态度 篇7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中国的许多城市在不断扩展、建设新区的同时,“旧城改造”日益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关于旧城改造与更新的话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议,这当然是好事,它应当使我们对于城市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然而实际的情况又似乎并非如此。当前人们对此问题的许多讨论似乎常常难以触及应有的深度。相较于理论探索之不足,实践中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我以为,这与人们看待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角度有关。

在城市和建筑领域,我们习惯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可谓影响深远,无所不在。在当前旧城改造热潮中普遍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尽管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但究其根本,显然大都涉及城市改造更新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就是过于强调改造更新的景观目的和形式意义,而对于城市空间和功能的整体改进普遍关注不够;大多较为关心单体建筑的形式、风格、色彩等,却漠视城市尺度的规划和设计。然而实际上,仅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最基本的常识着眼,城市改造更新的目标和意义皆远不止于城市景观、形象的改善与提升,同样重要或者说更加重要的,是它应当指向城市功能的调整与完善。而且,不论是对于功能的完善还是对于形象的提升,城市的整体都比建筑的个体远为重要。但遗憾的是,这个基本常识却往往被人们遗忘。

如果我们对人类在城市聚居的历史稍加回顾和考量,便不难领会城市的本质,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不论城市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它们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城市中林林总总的建筑就是容纳和承载各种各样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容器”。那么,建筑用以容纳这些人类活动的,显然就是它们各种各样的“空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筑的本质是空间。而且,这个空间绝不是抽象、孤立的,而是与人的生活需要和活动方式密切相关的。我们设计城市和建筑,表面上关注的是由各种建筑材料和结构所构成的建筑实体和界面,然而设计的真正目标却显然不是这些建筑实体,而是由这些实体围合形成的承载人们各种活动的空间。建筑设计的问题,最终都应当归结于或上升为城市设计的问题,尤其是与人们的公共活动密切关联的公共建筑和空间,它们对整个城市的形态、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结构往往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不能只用狭义的“建筑学”自身规律来探讨和解决,只有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去认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才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建筑的改造与更新时,关注的目标显然就不应当仅仅是建筑的形式,而应当是这些建筑所要服务的人们的生活和活动,是承载这些生活和活动的空间。

对城市进行改造与更新,并不是一种新的理念,更不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城市就如一种有机体,就整体而言,它们总会经历从初建到发展、成熟再到衰落,从而需要改造和更新的历程。对于不同的城市而言,这一历程或快或慢、或短或长,当然与其城市建设的背景、成长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而从组成城市的细胞或个体——如建筑、邻里、街道、社区等——来看,显然也同样要经历一种类似的生长、变化过程。城市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就如同有机整体与细胞的关系一样。因此我始终以为,改造与更新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项基本和常态化的工作,它甚至比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建——更加接近“城市建设”的基本含义和核心内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放眼整个人类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便很容易理解,城市的初建(包括扩城)虽然也是一个极为漫长并至今尚未完成的事业,但毕竟比之其后必然要不断进行的改造和更新,它只是一个起点。与初建相比,改造和更新乃是城市建设更加主要和常态的工作。强调这样的区别,并非为了分辨二者孰重孰轻,而是为了厘清城市改造更新的思想与观念。

人们通常所说的“旧城改造”,就是指旧城区的再开发,是对旧城区中已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质环境部分进行改造,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闲置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为了集约用地,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加强了土地的宏观调控。这种旧城改造着力的重点和出发点主要在于城市土地利用以及建筑、空间等物质和经济层面的问题,改造的方式主要是以新的替换旧的,而对于改造的社会目标和人文价值取向并未予以充分关注。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思考和处理城市发展问题的策略和角度,则是城市的“有机更新”。

对于城市有机更新,较早提出这一思想理论的吴良镛先生有一个经典解释: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

长期以来,因为对于城市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的认识不足,更由于我们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看法太过短视,致使我们的许多旧城改造实际上都采取了简单化的大拆大建的做法。人们常常把“旧城区”看作是城市的“包袱”和“毒瘤”,而旧城改造就是要清除这些“毒瘤”;再加上强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在旧城改造中采取不分良莠、大肆拆迁、平整土地、重新建设的做法,就显得“效益明显”、“顺理成章”。但是,这种改造往往直接瓦解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脉络,其市场化运作对高回报率的追求,又屡屡突破城市规划对建设的控制,导致城市历史格局、肌理的破坏和传统风貌的丧失。实际上,这是我们正在经历和追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高度物质化城市空间的发展,不仅自身的目标常常是模糊不清,甚至心有旁骛的,而且,有许多是以城市生态环境不可修复的破坏为代价而获得的。它们实际上沦为了某种经济、技术的运作而不是依据人文价值尺度的创造。城市往往被当作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机器,而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所;于是,不仅评判城市建设的尺度标准被根本改变,而且看待和思考城市、建筑问题的角度与视野也同以往大相径庭。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发展中所坚守的理念和秉持的态度。近些年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国门去感受一些世界名城的风采,这对于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应当具有许多触动。当我们行走在如罗马、伦敦、巴黎、维也纳和佛罗伦萨等欧洲名城,它们的万象融汇、温文尔雅,它们的体恤周全、尺度宜人,给我们的印象之强烈、感受之深刻,与在中国许多城市里到处可见的宽阔马路、无垠广场、玻璃幕墙、霓虹闪烁,却冷若冰霜、拒人千里……是多么的不同,它们让我们感悟到城市的本质和生活的态度。所以,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其《行者无疆》一书中为一幅照片(图1)所配的注解文字:“古老而安静的欧洲小镇,最适于居住。这个图景不见人影,却充溢着一种人生观。”

也是在这本书里,余秋雨这样写到:“在欧洲的城镇间旅行,看得最多的是建筑。时间一长,难免与中国的建筑对比起来。最强烈的对比是年代。从雅典和罗马开始,欧洲保留了大量的古典建筑,一查年代让人咋舌。例如,巴特农神殿至今还被看成古典建筑结构的至高典范,但它已经建了二千四百多年,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年岁,竟然还这么虎虎有生气地站立山巅。罗马的万神殿也许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至少二千年了吧,整个穹顶还如此精美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会判定它是自己平生见过的最杰出建筑之一。但若以年代比照,我们中国游客都会心中一沉,无法想像一个汉代的地面建筑能如此完好地保存到今天。至于像佛罗伦萨、巴黎那些构成都市规模的古典建筑群,也有六七百年历史了,我们中国当然也保存了一些明代建筑,却不可能像这些欧洲建筑那样构成今天都市的主干性景观,而且还付诸实用,每天任拥挤的人流大进大出……写到这里我已明白,在欧洲感受中国建筑,就像感受其他中国文化课题一样,视角多、线条杂,无法一言以蔽之……我想让一位熟悉中国的法国女建筑学家来归纳这个话题。她说:‘中国确实拆了很多不该拆的房,造了很多不该造的楼。拆错了,就再也造不起来;造错了,又很难炸掉。中国建筑界以前的问题是轻视历史,近几年的问题是急功近利。轻视历史便乱拆,急功近利便乱造。’(1)”

面对遍及各地的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阮仪三先生批评说,旧城改造中“拆改建留”的原则,把“留”置于最后是不对的,首先应该是保,其次为留,第三为改造,第四为拆。旧城改造这个说法本身也不妥,应该是旧城更新。“旧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而是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孕育生息城市的土壤。他指出,在欧洲的城市里,只有“城市更新”,没有“旧城改造”一说。我们的旧城改造大动干戈,让城市脱胎换骨,而历史文化的韵味却荡然无存(2)。

当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包括英、美在内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城区由于年久失修需要改建,老城区所处的地段又具很高的商业开发价值,故而成为借城市开发牟利的房地产商觊觎的目标。通常的做法是,开发商看准一块地,将旧建筑通通推倒,建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卖给出得起钱的富人,而“原住民”面对高昂的房价只得背井离乡。在这种城市开发模式下,难免使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旧城改造”的旗号下遭到破坏;而买不起房的原住民被赶走,更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丧失殆尽。这与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旧城改造模式十分相似。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旧城改造?是将便民低价的杂货铺、小饭馆、剃头店统统推倒重来,将原住民统统赶走,换上更时髦的酒吧、咖啡馆、霓虹灯吗?意大利博罗尼亚(Bologna)旧城改造拒绝“绅士化”的实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3)。

博罗尼亚是意大利北部富裕的历史文化名城。市中心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大的建筑群体,建于1088年的博罗尼亚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由于博罗尼亚城市里的人行道均以沿街柱廊形式修筑,故这座城市又被建筑师称为“柱廊之城”(图2)。

在博罗尼亚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同样也面临过开发后的住宅走向“绅士化”的倾向。“绅士化”(gentrification)一词是从法语演变而来,在城市社会学中特指“中上阶层涌入传统蓝领阶层居住区”,这个潮流往往伴随旧城改造而来。旧城改造,这条看似光明的前途在博罗尼亚却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因为居住在原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没有能力承租经过改建后的房屋。

意大利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很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在那里早已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博罗尼亚则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整体性保护)的城市。所谓“整体性保护”就是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的原生态,留住原来的居住者。1970年,当时的博罗尼亚市政府聘请罗马著名的建筑规划师柴菲拉提(P.L.Cervellati)任总规划师,提出整体保护规划,其要点是利用公众住房基金改善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保护历史建筑;并用法律形式规定居住其中的90%以上的旧住户必须留下来,居住在社区里的低收入家庭的租金不能超过其家庭收入的12%~18%,从而实现历史街区里“原来谁住的房,改造后还由谁住”的旧城改造目标。举例来说,在某个街角,开发前是面包房、咖啡馆或花店,改造后仍归原主人管理。这项改造规划因为照顾了社区中低收入家庭和小店主的利益,深得居民欢迎,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

博罗尼亚旧城改造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几点值得借鉴:首先,保护古城风貌,除了要保护那些有形的文化遗址,如宫殿、教堂、街巷、旧房,还要保护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无形的人文内涵,如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社会风尚。另外,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表现了城市文化中最直观和最表层的一面,而每座城市独有的人文景观才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在于它的居民的文化生活,它的实质不是僵死的古董和遗址能够涵盖的,而只能在其居民的现实生活方式中去寻找。再有,一座城市,应该是一个同时给予所有人希望,让穷人、富人都能找到生活支点的城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平民百姓,只有富人“绅士”的城市是个什么样子!

博罗尼亚人对他们生活的城市所进行的这种有机更新,反映出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城市本质的深刻理解。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在城市足迹馆中看到了许多世界名城的旧貌新颜;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有各类成功阻止环境恶化的城市更新范例;在国家馆,有许多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有它们新旧并存、品味醇厚的城市面貌。抚今追昔,对比中外,对中国城市化浪潮中存在的罔顾生态环境与文化环境的现象,我们的确可以找到不少有针对性的建设理念、借鉴经验与应对之策。

笔者近期曾赴台湾考察,对台湾的“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理念和成就也获得了些许直观的感受。台湾之所谓“都市更新”,就是通过维护、改建、重建等方式,使都市土地得以在符合经济健全合理的原则下进行再开发与再利用,或合理改变都市功能,增进社会公共福祉,提高生活品质,促进都市发展。显然,“都市更新”一词比“旧城改造”的内涵要丰富、深邃得多。首先,这种“更新”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改造”,而是都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取向的高层面和综合性的改造。它强调了旧城改造的新境界。其次,随着旧城改造的演化延伸与新区开发的有机耦合,都市中的旧城与新区的界限已经模糊化,两者逐步融为一体而无所谓都市的旧城与新区了。在这种情况下,对都市所进行的再开发,称作“都市更新”显然就比称为“旧城改造”更为贴切了。

耐人寻味的是,在去台湾之前,听曾经去过的朋友谈及台湾的城市建设,大多评价不高,且主要因其城市面貌陈旧、建筑杂乱等。然而我在亲身经历以后却发现,我们许多人对于台湾城市及其更新的解读是简单化、表面化的。在我看来,与我们当前的城市建设相比,台湾的大多数城市在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上似乎更为健康和清晰。在一些老旧城区,我们看见大大小小的街头绿地,各种方便市民生活的市政设施、便利店,随处可见的健身、休闲场所,清晰的指示标志,以及精心划定以弥补旧城区停车库之不足的路边和小区停车场地……所有这些,显然都明确地标识着城市为市民生活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指向(图3,图4)。

在台湾从南到北的各个城市,沿主要商业街道的建筑几乎都有连续的柱廊,这显然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台湾的旧城区里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绿地,有许多明显是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建设的,这些绿地并不追求形式的华美,所用的材料和设计手法都极为朴实,但我们却很容易感受到它们对人的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图5,图6)。

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旁,一座居民楼因为与相邻建筑——或许还有不知什么情况下“违章”搭建的构筑物——的间距过近,而对仅存的狭窄人行通道进行了一种特殊的“装修”处理(图7)。这种情形在我们的老旧城区中也经常能够见到,对它的处理往往很难仅仅简单地以建筑法规去考量。而这个生动的实例中显然包含有公众参与的色彩和因素。当宾馆的一位经理看出我这个来自大陆的客人竟然会对这样一个并不算“漂亮”的细节兴趣盎然时,他竟主动跑过来,和我一起理解和欣赏这个都市更新中微不足道的小智慧。而我则从这样一个小插曲中再次感悟到,城市建设与人的生活的互动是何其生动何其自然。由此回顾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不是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深入反思吗?恰巧回程时在飞机上一本旅行读物上看到一段对于当前城市的批评文字:“……似乎现代化的城市在努力地抹杀着城市最本质的魅力,用那些造型华丽的建筑物、标志性建筑物宣告着与记忆的断裂……”我以为这是切中时弊的。

近几年我主持和参与了一些老城区的改造更新项目,从其间所进行的若干探索中,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重庆市从2008年开始在主城区进行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拆旧建新、拆危建绿。随后,从2009年起,又启动了一轮较大规模的城市主干道和社区的“综合整治”。与以往的城市整治有所不同,这次对大部分城市干道——以及后来推及老旧社区——进行的较为彻底的整治,不是简单地给沿街的建筑“穿衣戴帽”,而是将建筑、环境、绿化、市政设施以及广告、店招等综合起来一并考虑和设计,实际上是以一条条街道为单元而进行的一次城市设计。它关注的首先不是某一幢或几幢建筑孤立的形式、风格或色彩的“完美”,而是着眼于整条街道服务于市民生活与活动的功能的完善,是一条街道甚至更大区域内城市空间、尺度和肌理的整体协调(图8)。人们之所以普遍感觉改造后的旧建筑比大多数新建筑更加漂亮,其实主要并不是由于改造前后建筑之间本身的差别,而是单体与整体的区别,或者说是单纯强调单体建筑形式与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区别。因为此番改造更新遵从了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它着眼的是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不是单个建筑的形式之美。而前些年的建设则因普遍缺乏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意识,规划审批过于看重单体形式而忽视城市整体的设计,造成了城市的模糊、混乱和功能缺失。在这个问题上,欧洲城市同样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和教益。

记得很多年前就曾经听到一些长期在欧洲生活的同行说,欧洲的城市街区中如果有建筑需要被改造或翻建,他们运用的理念是“镶牙”!意思是新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协调和对话。因此,欧洲的城市大都给人以非常清晰的城市意象,他们的建筑以及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和路径空间,总是显示出毫不含混的尺度感和整体感,城市的空间格局和肌理也是那样整体、清晰和有序,那是最大量性的普通建筑所铺陈出的城市“背景”,它奠定了整个城市的基调。于是,那些少数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才有可能从城市整体的背景中凸显出来(图9)。由此对比中国的城市,几乎所有的建筑都试图突出自身而获得某种“标志性”。在拆旧建新的时候,新建筑更是希望自己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凸显出来,以突出其标志性。而事实上可想而知,它们反而得不到真正的标志性。此外,欧洲城市中随处可以见到为人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提供各种方便的设施与细节,而我们却往往更加在意如城市的“气派”、街道的“宽阔”、广场的“宏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之类虚华的东西。很显然,这里表现出的是不同的城市和建筑观念与价值取向,因而也是不同的境界。

重庆渝中区嘉陵桥西村的有机更新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图10)。

地处重庆上清寺的嘉陵桥西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典型的山城社区。这里北邻嘉陵江牛角沱大桥和渝澳大桥,东接中山四路(市级党政机关所在地),有鲜英、马歇尔等不少中外历史名人的故居分布其中,一路之隔的特园,以及相距不远的桂园、周公馆、戴公馆等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了这个城市社区的独特环境与文脉。与许多城市中心区的老旧社区一样,整治前的嘉陵桥西村环境脏乱、建筑破旧,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图11)。

在居住区的改造与更新中,我们修建一个什么样的广场,规划一块什么样的绿地;在哪里增设一条无障碍通道,添置几把供人休憩的座椅;是突出小区场景的“气派”,还是强调日常生活的温馨……这些决策不是单凭设计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它首先要回答的是“城市和建筑应当怎样”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沙里宁的那句名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便可以知道这个城市的人民在文化上的理想与追求。”

这次整治更多地着眼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除了对破旧的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外,对社区环境、交通步道、休憩健身场所,以及路灯、垃圾站、卫生间、指示牌等也同样重视,并为每个居民楼安装了信报箱和门禁系统(图12)。这个有着丰厚历史蕴藉的社区,自然地潜藏着某种特殊的气质和环境氛围,只是由于长年建设、维护的缺失和不力,才导致了社区的衰败和活力的丧失,因此前些年有不少世代在此生活的居民带着无限的眷恋搬离。但经过整治以后,嘉陵桥西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不少已经搬走的住户又搬了回来。笔者时常带着客人去那里走走看看,一些居民会主动跑来为我们讲述社区的今昔变迁,自豪和喜悦之情分明写在脸上……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图13)。这里曾经是嘉陵江畔一个破败不堪的棚户区,其间夹杂着几间早已停工的小作坊,同时,还有几座建于20世纪早期的办公建筑、银行金库、私人公馆、学校校舍等散布其中(图14)。2009年启动危旧房改造工程时,这里被规划为一座“拆危建绿”的滨江公园。但在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上述重要的历史遗迹被逐渐发现,就像是一些尘封已久的宝物被重新找见。而且,有关文物和建设部门在对这些建筑进行初步考证后进一步发现,它们都与抗战历史密切相关。于是,一个新的设想形成了—渝中区政府决定将这里的9座历史建筑保留下来,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一座抗战建筑遗址公园。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该地块沿江坡地的地形条件,将几座历史建筑作为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有4座建筑因市政规划等原因,进行了迁移,即异地复建)。这几座历史建筑涉及抗战时期军事、工业、教育、金融等多个领域,是了解重庆抗战历史和文化的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建成后,这座近两公里长的滨江抗战遗址公园,在寸土寸金的渝中区,为老百姓提供了一处休闲健身、亲近自然、重温过去、感受历史的绝佳去处,受到了市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图15)。

这令我们不由得想到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我们在为中国建筑师获得这一世界建坛的崇高荣誉而自豪与欣喜的同时,或许更应当深思一下普利兹克奖评委会奖励王澍的理由。该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有世界性的建筑。”普利兹克奖评奖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我以为,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有机更新将成为一个永续的课题,而王澍的获得普利兹克奖,特别是其获奖的理由,是应当可以引发我们更多更加深入的思考的。

参考文献

①参见:余秋雨.行者无疆.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270~276

②参见:阮仪三.旧城不是包袱不是破烂不是改造对象.人民日报,2010-07-20

台湾城市更新运行现状与启示 篇8

一、市政景观建筑更新,讲求标准顺应民意

据台湾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的人员介绍,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用了大约30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城市楼宇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更新、公园绿地景观建设,加强了城乡交通、电力、电信等公共服务,完善了城乡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

台湾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是以推广景观工程事业与环境绿化发展,推展各个城市同业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共同利益的一个社会组织。主要承办台北市政府等委托的城市、乡镇景观工程建设事项。

从台北到台南,从城市到乡村,到处可见台湾景观工程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承办的项目与创作的作品。城市、乡镇楼宇和住宅建设标新立异,各类市政设施完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大街上空,基本看不见纵横交错的架空线,即便是背街小巷,也只有零星、布放规整的临时连接线缆。建筑物外立面、广告牌匾、空调外挂机、窗户护栏、屋顶绿化等,与周边建筑物和环境色彩相近、特色相符。大街巷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高架路灯、公用电梯等公共服务设施内含高科技,标准化程度高,民族特色浓郁。沿街商家门脸,都采用内置式设计,沿街楼房一层建筑预留商户买卖场所,既可以作为人行通道使用,又可作商户买卖之地,还不影响街面交通运行,可谓规划巧妙。

据台北城市更新处工作人员介绍,台北市建筑物更新一般都是按照区域建设年代进行区分,有规划地实施改造,大致方式有三种:一是拆除重建;二是功能改造,外立面更新;三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修旧如旧。但由于土地私有化,台北城市改造、拆迁难度也很大,但其充分尊重民权民意;在拆迁前通过第三方公司进行评估,公开公示土地及其建筑物前后价值;让市民自己选择补偿方式,选择相应的住房面积与层次,等。

在台湾各大城市,随处可见景观建设更新的痕迹。星罗棋布的休闲广场、田园绿地、人行巷道,时有造型别致的艺术品、风貌优雅的绿化景致、样式独特的公共座椅,让人们享受安全、卫生、优质、便利、科技、标准的人性化服务。主要大街临街立面多为绿化装饰,形成了很有创意的景观墙。城市景观维护、环境卫生作业机械化程度高,少有手提扫帚的清扫人员,树丛落叶都用吹风机和吸尘器处理,而且城乡标准与技术一致,不区分重点地区或重点部位。特别是环境秩序管理,不论是建成区的高楼大厦、繁华街道,还是旧城平房区、街巷胡同,或是风景旅游休闲区,其建筑物外立面整洁有序,街面道路干净,很少见到污物、烟头、痰迹;交通秩序井井有条,机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停靠码放整齐;城市标识、引导系统标志清晰,搁置醒目;施工工地围挡标准高;商家少有倚门售货、占道经营行为,主要大街也少有无照游商,即使旅游休闲区也很少见。

二、交通运行科技管理,方便快捷服务市民

在台北市交通控制(资讯)中心,笔者听取了解说员的介绍,观摩了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交通管控信息处理系统与市政设施建设缩影,并乘坐公交与巴士,亲身感受其高科技成果应用。

目前,台北市政道路主要由四车道主路和二车道次路,以及众多街巷构成,这对于拥有260多万人口、67万余辆汽车和97万余辆摩托车、日出行人次达170万的台北市而言,交通压力也相当大。但市区街面上车行顺畅,次序井然,这应该主要归功于多年来台北市的智慧型交通建设,以及采取的种种交通宣传手段、便民出行方式和智能管控措施。

台北的智慧交通、资讯平台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1),改造升级于90年代中期(1994),是一个应用电子监控、电脑处理等高科技,集先进的交通监控管理和用路人资讯、大众运输、商务用车运营、电子收付费、紧急救援、弱势使用者保护、公共自行车、行人保护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智能交通管理体系。通过系统平台、即时交通资讯网络和大众运输网络、城市巴士、国道客运转运站、绿色节能自行车专用道、无障碍公车等系统,实现民众快速获取资讯信息、增进交通资讯精准率、提供标准便捷式交通服务、提升交通通行速度、减少事故处理时间与影响、消减交通监控人力、简化资讯取得的行政程序等目标与任务。

智慧型运输系统在市区主要干道及路口架设了多个摄像机及车辆监测器,完整收集快速道路及市区主要干道交通信息,为交通监控提供及时资讯。同时,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系统查询,路边和巴士站台设置的显示屏、公车候车亭及捷运月台上配备的语音播报,为司机提供最佳行车路线,减少交通拥堵,让道路使用更加高效、有序、顺畅、快捷。

据介绍,台北公共交通日载客量多达170万人次,占大众运输比例的45%。因此,台北市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市民在外出前,利用电脑或手机查询自己所要出行的公交车辆,得到目前公车位置及公交车与捷运转乘的信息,也可抵达公交车候车亭及捷运站台,通过显示屏幕掌握车辆到站信息。在公交车停车亭及捷运上配备语音与站名播报系统,可随时得到信息,以减少市民坐过站与未下车的失误。

同时,通过停车资讯导引系统,可轻松查询停车场剩余车位,行驶中可在路侧显示屏得知临近停车场方向及剩余车位信息。进入停车场,可使用“悠游卡”付费,方便快捷。

在大力发展公交车和捷运的基础上,台北市政府积极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在主要干道旁设置绿色节能自行车专用道,配有醒目标志。目前,台北市区自行车路网已达100公里。同时,在主要路段设置了11处配放500辆公共自行车租借站,实行自动化管理,甲地租借可在乙地还车,全都使用“悠游卡”付费,十分便捷。为解决行人流量大和学校周边的人车交汇问题,在主要路口设置了行人专用道,避免了行人与转向车流发生冲突。

捷运系统,已经成为台北交通体系中表现最突出的部分。虽然在建设初期,短期内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但建成后极大地缓解了交通紧张状况。目前,台北市已完成4条主干线和2条接驳短线共67.2公里,运送乘客累计多达200多万人次。现在,捷运系统网络已覆盖整个台湾地区,具有环岛铁路和公路两大体系,以及城际高铁、城市地铁、航空飞机等多种运输形式,正从台北向新竹、台中、台南、高雄、台东、花莲、宜兰、基隆等其他城市延伸。

nlc202309051531

三、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从台北、新竹到台中、台南,绕过高雄,再至花莲、宜兰,一路走来,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台湾地区有效解决了环境资源利用与尽力减小污染的问题。

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可随处看到标志清晰的分类垃圾箱。但很奇怪的是,在居民社区里却没有设置垃圾房和垃圾箱。经询问居民得知,原来各个社区每天都有垃圾车定时定点收运垃圾,居民须使用从超市自行购买的专用分类垃圾袋送出垃圾,也可先行将垃圾装袋摆放于门前街边,等垃圾收运车来后搁置到车上。如果不使用专用分类垃圾袋将会被拒收,偷偷扔垃圾或偷制伪造垃圾袋将会受到重罚。发现者举报将会得到重奖。同时,投放垃圾时,会有专人抽样检查居民的垃圾袋,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定分类,会被罚款1200元到6000元台币。街上的小型垃圾箱仅供行人使用,如果居民偷放家里的生活垃圾,也将会受到重罚。到社区收运的垃圾车分为两种,一种为环保部门的车,一种为环卫部门的车,一般都是同行共往,居民必须将不可回收的垃圾装在专用垃圾袋里,搁置到环卫车上,而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装在专用垃圾袋里,搁置到环保车上。否则,收运员会拒收。通过如此细致分类,社区可利用资源回收率大幅提高,不可回收的垃圾总量逐年减少。

在超市商店,大部分商品包装上都标有“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这是政府为了便于市民在家中分类垃圾而要求制造商特意设计制造的。可见力度之大,用心之细。

为了让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台湾城市管理部门还从小学教育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学、大学。孩子们都明白,丢弃垃圾前必须要分类,在学校和家里都一样。在台北的一家临街商店里,笔者不经意地看到,一个小孩将手中的小盒装酸奶喝完后,将盒子上面的那层铝塑盖膜撕下,放进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然后将塑料盒拿到化妆间(卫生间)洗净后,才放入了可回收类的垃圾箱里。这一幕让笔者至今难忘。

在台北等各个城市的社区里,还推出了将厨房垃圾与普通生活垃圾分别回收的办法,由环卫部门的清洁队免费回收市民家庭的厨房垃圾,并从厨余垃圾中分离出“养猪厨余”卖给养猪户,另将分离出的“堆肥厨余”委托化肥厂进行后期处理。这不仅使厨房垃圾变废为宝,而且有效降低了生活垃圾再处理的成本。

四、启示

第一,在城市环境建设上,必须瞄准建设世界城市的高标准,坚持“管理前置”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统筹兼顾多元参与、标准化作业、可推广应用原则,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建设管理工作的精致化、人文化、数字化。

第二,在城市容貌秩序管控上,必须加强规划研究与建设管理,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分类指导和谐共治、多方协调精细管理的总体要求,坚持市容市貌改造更新与完善城市功能、特色街区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重大节日活动氛围渲染与平常面貌景观展示相结合,探索实践城市功能主导、管理重点分类、作业标准分级的差异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与发展动力,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与水平。

第三,在城市运行保障上,要牢固树立“大城管”、“微管理”理念,按照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科学规范联勤联动、反应快捷高效安全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城市运行管理预警监测、决策指挥调度、快速高效反应工作平台与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理能力与水平,促进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服务制度化、标准化、社会化、智能化、规范化、精细化。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一线作业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强化决策层、健全执行层、加强作业层、严格监督层的整体思路,坚持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正派的建队原则与工作要求,大力加强园林绿化、市政管理、环卫作业、监督执法等一线人员培训与单位绩效考核,形成职责清晰、运转灵活、协调有力、作风严谨、履职高效、便民惠民的城市建设管理、监督执法、值班应急作业队伍体系,确保公众需求供应与城市服务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二年级阅读活动总结下一篇:银保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