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2024-09-26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精选9篇)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结题报告

课题类别:微型课题

课题编号:

课题负责人:王波

参与人: 叶艳艳 所在单位:砖井镇学区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净化师生心灵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此,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三个方面的客观原因。第一,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观现象,这是学校管理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校园文化成了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成了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充分显示了文化管理的高层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校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校园文化的培植创造了优越条件。第三,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开辟一条新的路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校园文化在我国的兴起是客观必然的。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校园文化作为蕴含精神因素、信念因素、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等内容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我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上级政府和人民大众对我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数和教师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逐年增大,于是造成了教育难度、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的局面,所以,我们也迫切需要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在学校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上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适应我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二)寻找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及问卷了解满意程度

(四)形成文字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群体行为方式规则的总和,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文化氛围及相应物质形态,是学校这个共同群体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素质与文化集合的整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纵向结构上由表及里,可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态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校园文化形态的整体。

三、课题研究对象

我县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物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道路景观建筑物的命名、校徽校旗的设计、校歌的制定、学校网站的建设与管理等;

(二)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条例、教育科研、教师培训、学生活动、饮食卫生等等;

(三)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学校精神的打造、师生心灵的呵护、团队价值观的形成等等。

其中,研究重点是制度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难点是心态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课题研究方法

(一)查看法:到典型的几所农村中小学去实地查看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它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

(二)讨论法:交流讨论如何打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

(三)访谈法:对学校师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看

法。

(四)总结法:总结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形成自己

文字材料。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实际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4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七、课题研究成效

(一)调查出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了解如何打造校园文化建设。

(1)到典型的学校去实地了解校园文化建设。

(2)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3)交流如何打造有内涵、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通过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看发,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为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纲依据。

(三)了解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八、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实地调查紧密联系起来,注重实效。通过本课题研究,我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认为研究初步达到目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我主要成果有: 主件有:

1、课题立项申请书

2、课题开题报告

3、微型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

4、课题结题报告

5、论文与心得体会: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王 波

心得体会:《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微型课题研究》

作者:王 波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2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校园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

精神文化,即校园文化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确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即由校园文化延伸到具体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是以环境为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能创造一个陶冶人的心灵的场所,它是以校风、教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以养的外部教育环境问题,目的是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利用环境影响的有利因素,采取适合儿童实际的方法,培养、加强、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一大条件”是涉及创造力培养的政治环境问题,只有在民主条件下,才能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5. 启发、自动、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方法。

1945年1月,陶行知在《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中写道:创造教育的方法是“主观→启发;填鸭→自动;一粒一粒→整口;教授→自学”,就是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观主义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据此,他制定出育才学校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十字诀是创造教育方法的具体表现,它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又富有深刻的科学哲理。[4]

总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既具有中国特征,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这是陶行知对于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而且在今天,对于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创造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些竞争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也强调过:“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提出贯彻还是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普及都可以看出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所作的努力。同时,在培养有创造力人才过程中,创新精神被传播给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培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些作用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无所不在,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终身受益。

校园文化能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每个学校成员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整体效应。因此,一个具有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学校,随时随地都能把师生员工聚合在自己的旗帜下,团结战斗,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绩效。

三、推进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 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道德风貌等精神意识,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

校长首先要有比较高的办学品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因此,学校有一个高水平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高养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这么说,培养创造性人才和创新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创新作用的理解,增加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主张培养创新人才、开发人才创造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的“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倾向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创新的作用,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改革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缺陷,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启发我们改革目前整齐划一的课程、教材、考试和单一的课堂授课制为特征的大一统教育模式;改革只在校园内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极少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的应试型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它在时代呼唤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今天更加熠熠生辉,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它,深入地研究它,使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发展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1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76-182.

[2]周洪宇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2.

[3]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5:127-145.

[4]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9.

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向燕羚

(广西田东高级中学,广西田东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中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教育工作者应针对青少年接受网络信息的特点和网络信息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净化网络环境,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工作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街道网吧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环境一方面为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现代化的德育教育手段,使德育工作的时间、空间和范围更加广阔,吸引力与感染力大大增强,传播的速度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另一方面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素质的科研班子;要总结提炼出富有特色的团队精神,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在一起。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社会也不会认可。所以,领导者和广大的教职工要以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宗旨,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计划,齐心协力,努力奋斗。

2. 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既表现为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显现出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又表现为师生对建立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应该在充分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凸显学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制度无情人有情,体现人文关怀,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真正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目标追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办学风格等,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要构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要尊重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和个人意愿,发挥每一位学校成员的才干,为其搭建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创新工作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学校成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自己,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发展学校。

3. 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中培养形成的行为准则。大家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老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就让写检讨,作业不完成就罚站等现象,都折射出一个教师行为文化的问题,需要学校管理者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

目前,国家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各校据此制订了“师德规范实施细则”,从教育规范、教学规范、礼仪交际规范、学习活动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校应该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忍耐,学会宽容,学会放弃,引导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学会以公正的态度、发现的目光、宽广的胸襟去欣赏学生,探讨符合时代精神的教

络上信息良莠并存,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其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是非美丑辨别力较弱,加之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青少年又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大量浏览有害信息将对他们的身心产生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迫在眉睫。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德育功能。

教师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渊博的学识,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所以,学生都很容易有意无意地去效仿老师的许多方面。教师在上网时,喜欢浏览哪些网站、运用网络学习什么知识、具有哪些兴趣爱好,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因此教师无论网内网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育用语。学校可以采取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聆听学生心里话”,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时,当然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文化素养和品位也会得到提升。

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当然要靠富有创新特色的教师,通过富有创新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去实现。而人的行为文化品位如何,则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果。因此,学校一定要加强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从道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规范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4. 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师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优美的物化环境包括校园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特色、现代化的设施等。由文化构筑的环境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熏陶人的灵魂,感染人的心境。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教育和感染也是不一样的。在一个群情振奋的环境里,人们会热血沸腾,兴奋不已,这是环境的激励作用;“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的就是环境的感染作用。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它给师生创造了一个庄重的“磁场”,其教育魅力于无形中统摄着师生的灵魂,从而内化为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创造力量。

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鼓励、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引导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合理培育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进行。校长是校园文化的领袖,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掌握教育理论、尊重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动态,对自己所在学校定位准确,运用现代的文化模式来规划和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短期目标,以确立全校师生员工为之奋斗的共同文化愿景,营造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其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其作用非常重要。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营造学校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而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一、构建特色鮮明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1.强化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激励全体师生致力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和诲人不倦的良好教风,带动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从而进一步促进文明和谐、奋发有为的良好校风。可以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掌握学生动态,举办“优良学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志存高远,努力学习”演讲比赛等活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师生交流座谈会等,助推学校“三风”建设,使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的宣传功能

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不同的广播板块,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另外,橱窗、黑板报也是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3.积极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健康的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国情,认识人性,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求乐的心理要求,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潜在的影响。在校园里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致力于营造蓬勃向上、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必不可缺的。例如,坚持每周升旗制度,开展国旗下的演讲活动;每周一的班会、定期的校会、团队会等;对学生开展“五爱”教育;开展艺术节、读书节、科技周、环境日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检阅。当然,学校也可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团体,例如学生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书法小组、运动队、文学社、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寓教于乐。

二、构建完善严谨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体现了校园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度文化应当倡导人文管理,推行特色教学。积极开展“学生个性化培养”“和谐校园”“优质服务”等品牌创建工程,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和师生的满意度。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1)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2)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3)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符合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篇4

为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办学水平,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内涵的提升和人文环境的优化。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不断完善图书、阅览等设施,丰富校园文化载体,实现校园整体环境的和谐发展。

2.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升华。学校要健全科学、民主、人文的管理制度,体现师生的自我管理和自觉追求,达到制度管理和文化引导相互促进。

3.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校

园文化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要注重课堂文化、宿舍文化的引导和培育,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与行为中。要注重教育效果一点一滴的积累,以利于培养学生文明、科学、积极、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奠定更加深厚、坚实的基础。

4.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培育相结合的原则。良好的校园文化经过不断的筛选、锤炼,将成为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学校要以培育具有自我特色的校园精神为目标,因地制宜,立足自身条件,强化精品意识,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优良校风和精神风貌。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建设品味要高,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办学的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要特别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醒目的标语、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建设好校园广播、宣传栏、阅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办校园文学刊物,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要搞好教室文化,教室内物品设

置讲求实用性、装饰性,教室内设置展示学生作品或教育成果的有特色的园地或专栏。

2.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认真学习先进学校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通过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物质载体表现出来,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进一步建好校史陈列室、荣誉室。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按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学校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活动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活动内容要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表现校园文化精神。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和各种文艺活动,加

强图书室、网络教室管理员的培训,健全管理制度,全天向学生开放,让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食粮的重要场所。

5.弘扬传统文化建设。

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育人机制,推进我县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我县特将“诗画进校园”活动方案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让诗画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古诗画的教化魅力,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底蕴。鼓励对诗词写作绘画有兴趣的师生积极创作,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四、活动要求

1.制定实施方案。各学校要根据教育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结合各学校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真正做到规划科学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工作责任到位,并将方案于8月30日之前上交教育股。

2.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江世辉副局长任组长,白庶农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教育股,由白庶农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各项活动认真落实。3.加大建设投入。各校要把学校文化建设与合格学校建设以

及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和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

4.加强评估验收。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终教育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调度、汇总活动情况。校与校之间要通过现场会和研讨会等形式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要发现、培育、推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宁德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篇5

——宁德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将2012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年”,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如今,走进我市的各中小学,会发现这里处处是风景,文化气息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流淌,引领学校走出了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静态文化 打造校园文化阵地

有关修性立德、行为规范的精美挂画;近期比赛、活动的成果照片;走廊角落别具匠心的小花圃……走进宁德市华侨小学教学楼,亮丽的颜色、精巧的装扮、活泼的气氛,处处让人眼睛一亮、印象深刻。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更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巩固和扩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果,构建健康、温馨的育人环境,华侨小学打造学校楼道文化,精心设计了富有层次的楼道文化,将每层楼道进行了统一规划,突出对师生现实生活的挖掘,营造校园人文氛围,使楼道“动”了起来,“活”了起来,力争让每扇墙壁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为了让楼道文化处处体现教育,我们做到层层有主题、层层有特色,如感恩、节俭、勤劳等,学校楼道文化图文结合,让墙面感人的事迹与敬佩的人物与学生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和道德素养。”华侨小学校长郭正光说。

无独有偶。喀斯特地貌、海蚀崖、冲积平原……这些原本只在地理书上用彩图表现出来的地形地貌,宁德市高级中学将它们立体化地搬到了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牢记知识。此外,生物园、植物园等建设都突出学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游中学,在实践中乐。

学校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我市中小学校从各自实际出发,认真培育并夯实文化阵地,各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空间进行绿化,同时充分考虑树木花草的品种、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形成疏密相宜、错落有致,深浅有度、色彩纷呈的校园绿色景观。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些文化长廊、亭台楼榭、雕塑景观等,既注重景物的美观大方,又注重育人寓意的挖掘和创新。并且充分利用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体现教育理念,力求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壁都有教育功能,富有教育意义。

动态文化 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山叠嶂,水潺潺,钟声悠扬福安五中,白马飞虹激荡起渴望,和谐之路承载着梦想……”12月3日,走进福安五中,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校园上空。伴着宏伟的校歌,一群学生挥舞着彩旗在教官的带领下练习着旗语,精神抖擞。

作为校园凝聚人心、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校歌、班歌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功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抓手。去年,我市将开展“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校歌”活动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使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和治校精神的优美校歌在校园回荡,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12月3日晚,以“在歌声中快乐成长”为主题的“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校歌”活动汇报演出在宁德市高级中学礼堂举行。我市10所学校的师生参加演出,唱出了各校的特色,唱出了各校的风采,向观众展示了校歌充满理想激情、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现场观众掌声如潮,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3万多场次,创作校歌330多首,闽东大地上掀起传唱校歌的热潮。

除此之外,我市各校还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专题讲座、辅导报告、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风尚。为广大师生搭建了锻炼素质、展示风采的舞台。各中小学校结合个性特色目标,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活动主题,不间断地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古诗文唱诵活动、艺体比赛活动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在文化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目前,全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活动频度高、覆盖范围广、组织成效好的特点,校园内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特色文化 催生校园文化魅力

铺一张彩纸,画喜欢的图案;拿一把剪刀,剪心仪的作品;一花一叶,一眉一眼……剪锋交错间,便翻飞出万千天地,“连年有余”、“春光长寿”、“人与自然”……一幅幅功夫到家的作品,很难想象是出自一群高中生之手。

剪纸入门,原本是宁德市高级中学的一门校本课程。后来随着剪纸爱好者的日益增多,该校就组建了剪纸社团,负责剪纸技法的传帮带,还为此专门邀请了柘荣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为指导老师。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发展后,社团已经拥有十几个技法娴熟的骨干。

陈俊军,一名身材娇小的高一女孩。“以前就对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抱有浓厚的好感,却没有机会学习。今年一入学,知道我们学校有剪纸社团后就立刻参加了。”陈俊军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剪纸,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还因为上手快、作品佳被选为剪纸社的社长。“除了剪纸,我校还依托畲族文化、廊桥文化等浓厚闽东乡土文化特色开设了其他校本课程。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我们旨在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高级中学老师包景胜介绍,该校的《闽东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的课题还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文化立校、特色兴校。近年来,我市各校都积极发展学校特色,包容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成果。如福安市全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一特色”战略已初显成效;古田县利用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和学校资源,开展家庭教育和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霞浦县聘请专家,整体规划推进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福鼎市多措并举,从资金投入、活动推进、德育科研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福安五中以刘延东副总理视察学校为契机,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开展军校共建和学生实践教育;福安韩城一小从城郊校进城务工子女多的实际出发,以习惯养成教育入手,通过开展校园四大节活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柘荣乍洋中心校“竹”文化,屏南二中“梅”文化等一批特色品牌都很有亮点。扎实推进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特色学校文化建设进程,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个人简介(字幕):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篇6

1、首先抓带有全局性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最终确定了“民主、创新、求实、争优”的校风,并将其用刷写在校园显眼处,让师生观之谨记,共同互勉,以培养良好的校风。

2、重点抓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1)抓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伟大的导师马克思说过:“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的隐性熏陶的启迪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道德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如:给花草树木挂牌,让花草树木会说话;给墙壁配画、题字,让其带有感情色彩、给垃圾箱寄语,让其带上环保意识。

(2)抓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设。学校尽量满足师生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最终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3)抓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利用各种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师生活动,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激活了师生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情趣。

3、先易后难,分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在整个普遍铺开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项目中,班级文化建设相对而言操作比较容易一些,于是我校在分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先从此入手展开。具体抓好四点:(1)学校制定方案,发至各班。各班按之制定出本班文化建设方案上交学校审核后再实行;(2)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师生团结协作,体现出本班特色。

2、在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马上进行第二步墙壁走廊文化建设。

3、把费时费力费财较多,操作难度较大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特色排在第三步进行。

(1)强化学生道德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生生间、师生间)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和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3)开展读书活动,升华师生情趣。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丰富矿藏,是经验智慧的高度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求教师读书做到“三个一”,即做到每天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相关文章,每月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学期阅读一套教育教学专著,学生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开展读书笔记评比、书签展览、谷雨诗会、朗诵、讲故事等活动。通过这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篇7

一、重视舆论文化建设, 树立优良校园风气

侧重于树立正面能量。 校园环境是一个大团体, 学生在这个大团体中, 行为和思想容易受到团体内集体舆论的同化与制约。 学校要侧重于舆论文化的建设, 树立正面能量, 真正做到通过正面舆论教育学生。 进入校园的走廊两侧, 可以一面用来展示学校名师教育风采, 一面用来展示优秀学员风采。 历年的“六一”儿童节, 学校通过表彰仪式, 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开学之际, 老师向新进学生讲述学校的历史与荣誉, 让学生参观校园的荣誉墙, 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让学生通过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及对从学院走出去的成功人士的认识, 培养荣誉感, 进而提升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热爱之情, 进而产生团结向上的凝聚力, 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

二、充分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 打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而且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 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环境, 让一花一草、一板一墙都能起到教育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 整个校园环境都可以成为教学学生精神文明的课堂, 让学生视线所及之地, 都能成为具有教育性的小课堂。

1.充分利用走廊文化。 在校园的走廊上, 张贴关于保护地球环境、杜绝资源破坏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深受其教育, 每个学生都争当“保护环境小卫士”。 在每个教学楼的走廊上, 设置两个展板, 一个是张贴关于班级的介绍, 一个是张贴班级班风、学风、班规的介绍,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感受正面的校园文化。

2.合理利用空间布置教室。 每个班级的教室都可以成为学生施展的舞台, 布置教室成为学生们各显神通的最佳机会。可以合理利用教室空间, 设置每一个让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们的成长记录、优秀作文、手工作品、美术作品等都能在班级得到展示, 进而每个班级形成不一样的人文氛围。

3.提高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 校园内的 “温馨提示”可以成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漫步于校园, 校园的草坪上面有学生们的温馨提示如“青青园中草, 人人爱护好”、“小草有生命, 脚下请留情”等儿童化标语, 这对小学生们优良品德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 教师是小学生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的一颦一笑和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能产生影响, 他们既可能将学生带入品德教育的正轨, 又有可能把学生引向品德教育的误区。 教师应该摒弃错误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 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其中, 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参与校园文化的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的构建和变革, 也会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与塑造。 要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乐醒人”的积极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 例如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和红领巾广播站等, 正确指导学生收集材料、组织写稿和播放, 给予学生正能量的鼓励,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全方面的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针对校园不同区域, 设置合适的墙面文化。 在校园不同区域,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墙面文化。 例如针对校园绿色教育的特色, 在教学楼楼道的墙面上可以张贴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资料或者爱护环境的宣传标语等; 针对学生食堂的墙面上, 可以张贴文明进餐或者爱惜粮食的宣传图片;学生上下学过程中, 交通安全极为重要, 可以在学校围墙上设置交通安全知识的介绍, 进而提升小学生对安全的认识,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此外, 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期, 行为倾向与心理反应是有所不同的, 在设置墙壁教育内容时, 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知晓学生的行为习惯, 进而营造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环境。

总而言之, 要想让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 不仅要通过正面教育和积极灌输正面能量, 还要通过充分发掘与利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值得坚持和相信的是, 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结出优秀人才之果。

摘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院校, 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 可塑性非常强, 且善于模仿, 但是分辨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创造优良的小学校园环境, 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作者就打造优良校园文化建设, 提出了几点具体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克吉.小学校园文化现状与建设策略[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 03:65-66.

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初探 篇8

一、完善物质文化建设,丰富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合理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校园本身就是育人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这应该成为生态校园建设的共识。校园环境的塑造应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生态校园的环境建设,重点是体现自然和谐、健康环保的理念,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方便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二、在校风建设中突出生态理念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比较一致的、具有自己特色并且相对稳定的、在校园中占主导地位的风气。良好的校风能有效发挥教育功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态环保理念融会于其中,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广泛深入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学术、科技、文娱、体育及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全方位的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使其充分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增强自信心。校园文化活动为师生员工提供必要的、能发挥和表现个人才能的条件和接受教育、训练的机会,对受教育者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使其产生育人的功能作用。

四、“内化”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和学校各级组织对校园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使这种外在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个体意识的过程。要制定适应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各种校园文化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要体现国家的政策,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要体现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可行性,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并把握好尺度。

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化,即被师生员工自觉遵守、认真执行,这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宗旨。校园制度虽然是校园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校园制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校园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其作用、功能能否体现主要看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学校制度的宣传,并用以指导全体师生员工的行动加强管理,强化检查和监督,从而真正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基础教育改革在学校的落实和推展,必然重视更新教育观念,培训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建设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仅仅重视这些,其实还是不够的。因为目前学校正在实行的教育改革,在本质上讲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而重建学校文化的依据只能是与时俱进,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在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校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校园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结果。在积极营造和优化素质教育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素质教育氛围的高度来建设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应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应以正确理念为先导,把学校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乐园。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建设目标

1.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不仅应有传统文化精神,还应体现时代精神。创建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世界作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进一步认识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

2.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师生发展

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校园文化建设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着眼于校园文化的现实作用和创新发展,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时代精神。要致力于以学校文化价值观形成强大的文化场和文化力,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使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高层境界,使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设原则

1.坚持校园大文化的育人观念,坚持人人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的原则。

2.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挥原有文化设施功效与建立新的文化设施相统一的原则。

3.随着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的实施,文化建设要坚持长远规划,逐步落实,相互协调的原则。

四、组织机构

组长:由国义

副组长:刘殿军

组员:郭树山王晓明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

五、建设重点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要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学校操场平整、教学班前硬化等建设,逐步改善校园场地环境。

2.要在坚持经济、美观的前提下继续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3.要在校园设立读报栏、宣传橱窗、黑板报,在楼道中悬挂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在建筑物显著部位设立“三风一训”牌匾等,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要规范教室、办公室、功能室的布置。教室中要统一悬挂班风、《小学生日常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眼保健操等字幅和挂图,课程表、值日生表、作息时间表统一规范张贴;办公室、功能室布置要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各室要做到环境卫生、摆放规范合理、布置精致美观、富有教育意义及个性特点。

5.要加强校园卫生工作,使视线内无乱涂乱画乱刻乱丢乱摘乱踩及蛛网污迹等现象。

6.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了解校史,熟记校训,制作并使用校歌、校徽、校服等。定期开展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教育活动。精心组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7.要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争得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及村社等单位的支持,使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良好,校园周边环境卫生、安全、健康。校门前无摊点、附近无营业性网吧与电子游戏厅等营业点。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要在“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三风”建设,即:崇德、尚学、和谐、健美的校风,求真、力行、博学、敬业的教风,乐学、善思、自主、合作的学风,最终实现文明校园、人才学园、发展乐园、性情花园的办学目标。

2.要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开展师德建设活动,突出开展“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的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每一位教职工都为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一位学生都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3.要做好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工作。要通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听课、评课,使家长了解支持学校的工作;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要提供机会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要让做好教学反思,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要落实学校教研制度,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活动。

4.要特别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一是要做到环境卫生整洁,设施设备完好,桌椅及卫生工具摆放有序,设计布置充满美感。二是要做到班级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班级制度公开化。如定期对调座位、卫生责任的划分、班干部轮换制等,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使班级成员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情要负责,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要倾心营造全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的良好氛围,形成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班级凝聚力。

5.要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一要开展好热爱祖国、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科学人文、廉洁荣辱和生命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总结。二要搞好升旗仪式、社会实践、家长会、主题队会、文明班级周评比等各种常规活动。三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科技社团形式的活动,使兴趣活动大众化。四要开展好各种文体竞赛活动和成果展示活动。

(三)制度文化建设

1.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各项制度

2.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委会、党小组、工会的职能作用,时刻倾听他们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透明、行动无误、校务公开、依法治校。

上一篇:个人师风师德整改方案下一篇:图书馆期刊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