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通用4篇)
一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 篇1
如何处理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关系
通过认真研读了四位老师关于《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的案例材料,让我感受到了同课异构的多样性,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东西。纵观四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台湾台北市吴兴国小黄敏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我平时对课文的教学设计相似,通过让学生探究“什么是好朋友,什么是坏朋友,”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等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朋友之间诚信的重要性,一个守信用的人是不轻易许下诺言的,但是一旦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想办法去做到。教师对此文本的解读并没有影响教师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例如,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的探讨。做法是: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这则故事对以上等概念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在整个对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友谊、重承诺、守信用、牺牲、奉献等词语的感悟和理解,得出朋友之间友谊的可贵和难得。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结合本人的一些浅显的经验,本人认为,除了解读文本,阅读教学还应设计以下目标:
1、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目标;
2、根据文本价值观设计目标;
3、根据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设计目标;
4、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忌将目标定得太高。
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与途径 篇2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细读;参校式阅读
研究文本的深度解读离不开两个问题,即文本解读应该深向哪里、怎么深。关于文本深度解读的目标,笔者认为,文本深度解读应该关注文本的独特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讲究以一带多,希望能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学会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个目标是没错的,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混淆了目的和手段,教一篇文章时按照读一类文章的共同套路来教。似乎把所有篇章都讲成一样的,学生再遇到类似篇章时就会解决。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学生不是不知道解读文章或者解题的方法步骤,真正的问题在于,文章本身他们读不明白。语文不像理科,学会了公式就一通百通。语文学科的每篇文章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便是主旨相近的文章,他们的结构、情感、意境、手法、语言形式都各有不同,读懂了这一篇,不一定能读懂那一篇。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把读过的每一篇文章都读进去、读明白,形成足够的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解读文本的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而要想让学生把具体的文章读明白,就离不开对文本的独特性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独特性呢?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以尝试。
一、立足于文本自身,加强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挖掘文本独特性最直接的方式。因为一个文本最独特的地方不是主题和手法,而是语言文字本身。文本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都是由语言文字所承载,文本的情感与手法也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把握住了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独特性。
通过文本细读,教师可以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信息,使解读走向深入。例如,《鸿门宴》中,张良问:“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张良问:“何操?”刘邦却答:“我持”。“操”和“持”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课堂讨论得出结论:“操”本义是“拿着,握在手里”,“持”的本义是“一只手从上托扶”,“操”显得比较随意,而“持”就比较正式,态度恭敬得多。因为刘邦来赴宴是来“请罪”的,所以必须时时处处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而张良是刘邦的手下,不需要,也不应该在刘邦面前表现出对项羽的尊重。而逃离宴会现场之后,刘邦与樊哙等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里的“持剑盾步走”可否换成“操剑盾步走”呢?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樊哙等人不只是拿着武器,而是双手紧握着甚至举着,为防备不测,保护刘邦,必须时刻准备搏斗。这个“持”字显出了他们当时高度戒备小心翼翼的样子,用“操”就显得太随意漫不经心,不符合当时樊哙等人的心态。一字之差,背后是复杂的人物心理。文本中有许多这样的“微言大义”等待着读者去发现,等待着教师来挖掘。只有通过细读,潜心研究文本,才能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读出丰富的意蕴。
二、立足于文本间的联系,加强参较式阅读
参较式阅读就是相互关联的文本之间相互印证或相互对照的阅读方式。例如,在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可以利用《论语》中的相关内容来辅助或者印证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在讲《扬州慢》一课时,可以利用《十五从军征》与之对比,同样是描绘萧条破败,《十五从军征》中说“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意象和场景都比较世俗化,语言也简单质朴,体现出民歌的特征。而《扬州慢》中的“夜雪初霁、荞麦弥望”“荠麦青青”“清角吹寒”等,用词雅致,意境清冷但不失优美,体现出姜词“清峻峭拔”的特色。在讲授《书愤》一诗时,可将该诗与陆游的另一首诗《夜读兵书》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都是抒发陆游的爱国情怀,但《书愤》是七言律诗,有丰富的意象,严谨的对仗,而《夜读兵书》是五言古诗,语言古朴简约,主要通过直抒胸臆和用典抒发爱国情怀,这样一对照,两首诗的特征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三、加强知人论世,恰当引入背景知识
知人论世是解读文本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古典文本和现当代散文,由于时代背景和文体的限制,必須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读。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引入背景知识的方式。在引入背景知识时,应尽量做到生动、鲜活,避免简单机械地呈现,不要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之前就引入关键性的背景知识,不然容易框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越过文本直接从外在背景得出结论,用外部解读代替了内部解读。最好是等到必须借助背景知识来解读文本时才引入。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有深度,有韵味。
参考文献:
小说文本解读讲义一 篇3
一、文学文本解读总论
(一)文学文本及文学文本解读的含义PPT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文学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社会传媒的变化,影视音像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缺乏较完备的文学审美教育,文学解读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基于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继续深造学习的需要,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人才的要求等等,我们开设文学文本解读课。
文本这个概念如教材P10-13所讲,指的是“以一种代码或一套代码,通过某种媒介从发话人传递到接受者那里的一套记号。这样的一套记号的接受者,把它们作为一个本文来来领会,并根据这种或这套可以获得的或适合的代码,着手解释它们。”即文本是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或代码系统,文学文本具有自足性、封闭性和能指性。也即文学文本不仅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和文字在文学规律原理的制约下、在各种技巧和方法的综合作用下组合形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而且,这个艺术世界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结、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和意义的复合体,文学文本本身即包含了可以被感知也需要被理解两个层面的含义。惟其如此,文本解读才成为可能。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被赋予了表面形式的“现象文本”(“第一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解读,“现象文本”的意义系统才能被不断增殖和放大,才能逐渐获得自己的本质性存在,成为“生成文本”(“第二文本”)即“作品”。
正如从事文学写作有多种目的(消遣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社会教化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终极关怀的需要等等)一样,人们认识和理解文本也有着多种态度和途径。PPT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认为:“我们必须考察在以下两种阅读方式中对文学作品的了解和认识,(1)出于研究目的的阅读;(2)以审美态度完成的阅读。在这两种情况中,文学的艺术作品及其具体化不再是某种其他目的的工具而是成为读者的活动,尤其是他的意识活动的主要对象”。PPT解读者在以审美态度观照审美对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经验会创造另一种价值,即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出于研究目的所进行的作品解读,目的是发现一部文学作品使它成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特性和要素,即在审美具体化中构成审美相关性质的基础的东西。
PPT因此,文学文本解读是指解读者基于专业的文学阅读的规律 与要求,对文学文本所进行的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它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解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所进行的主体的精神审美实践活动。
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理解、研究文学作品审美具体化中所呈现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主要目标
PPT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文学文本解读的课程目标是:在激发、诱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正当的审美趣味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文学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小说、散文三大文体)的能力。
文学文本解读者已具备或抓紧培养三方面的主体能力特别重要。
1、艺术感受力
PPT文学文本是一个语言的综合体。文学文本的艺术感受力是指解读者对于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特别是对于特殊语境中语词的特殊意蕴、情感、旨趣、色彩、意象等的领悟能力,也包括对于文学语言的音韵、节奏,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语言的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等形式美的感受力。例:对(罗马尼亚)诗人策兰《死亡赋格》中诗歌韵律美与节奏美的感受PPT,对(日本)芥川龙之介《蛛丝》优雅从容的叙述语调的感受,对穆旦《智慧之歌》中绝望哀伤语调的感受PPT。
艺术感受力的核心是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的培养。所谓艺术趣味是指主体审美选择的趋向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从艺术鉴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的能力,包括解读者对文本特殊韵味、独特风格的精细的辨识力和判断力。例:还包括一种广泛的艺术容受力(或者说应当建立起一种相对开放宏阔的阅读期待视野),这一点对阅读量较少阅读经验积累相对欠缺的同学来说尤其重要。例:对先锋文学作品的解读。余华《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等。
2、艺术推想力
艺术推想力是指解读者通过对文本语言内涵的体味,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艺术符号,重新建构起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并对之进行个性化的补充、丰富、发展的能力。
例:(意大利)卡尔维诺《敌人眼睛》中“牢牢站住,紧紧地盯住黑暗”的母亲形象的推想,(瑞典)斯特林堡《半张纸》中对半张纸所浓缩的丰富人生的推想PPT。对策兰《死亡赋格》中不可抗拒的音乐魅力与不可抗拒的纳粹暴力之间的巨大张力与深刻反讽的推想PPT。反讽:指各种对立的、两级的事物、心理活动、人物表现等被 置于小说叙事的时间性文字排列中,所呈现出来的接受和想像的空间,即反讽。是在一个语境的内部之中人与环境产生矛盾,让读者从中体会到某种反差与错位状况,从而对正统、悲剧等宏大叙事进行调侃式的瓦解。它的实质是调解人自身内部冲突的方法,建立在精神的绝对自由上,表达了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
3、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对文学文本解读十分必要 生活阅历。例:PPT穆旦的诗《苍蝇》。如何弥合客观事物表象上的苍蝇与诗人作品中作为象征的苍蝇之间的价值龃龉,是我们解读此诗的关键。同理,牛汉的《华南虎》,食指的《疯狗》。
知识储备。相应的文史知识和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知识。诗歌的比兴、意象、隐喻、象征、意境等;小说的叙事方式、叙述人、叙述视点、叙述时间,小说的主题,意识流与元小说(“元小说”:在现代小说技巧体系中,指针对已有文本的叙事,它是在小说中又把小说本身当作对象,即关于小说的小说,是小说自己在谈论自己。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法公开向读者表明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是虚构的、编造的、不可信的,把控制叙述的全套班子拉到前台来,加以暴露和利用。也即是说,“元小说”不以生活或现实为表现对象,而以揭露自己的虚构性为目的,打破小说传统的“似真幻觉”,探索小说与现实之间“镜像关系”之外的各种关系的可能性。换言之,对于一个元小说家来讲,惟一确定的现实是他自己的话语现实,作家不能还原外在现存的世界,而只能描绘小说自身的话语世界。因此,他的小说只能内倾于自身,将写作过程化为写作主题。也叫“自反小说”、“超小说”、“理论性虚构作品”),人物刻画的方法等;散文的结构方式等。例:(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中的多重不可靠叙述。马原小说的“元小说”元素。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预叙手法的运用等。返回PPT对穆旦《智慧之歌》中“荒原”意象的把握。
(三)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步骤P4-6 一般性阅读——>细读——>批评性阅读(即解读)
一般性阅读是一个由通晓文字,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是将“第一文本”转变为“第二文本”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通过仔细考察语词的搭配,意象的新颖以及蕴涵,审视叙述语气、叙述视点的独特,回味特殊修辞手段的运用等,来重新确定词义、挖掘主题,使形象渐渐鲜活使意义逐层显豁,这个步骤是细读。但是,从一般性阅读到细读都还是解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主观反应,还不能使我们真正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义与丰富复杂的审美价值,还必须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审美价值等作出分析和判断,因此还必须要借助于文本以外的更大的意义系统。因此,还需 要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阅读的过程,这就是批评性阅读。
二、小说文本解读必读书目(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即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哥伦比亚)加·加·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奥地利)卡夫卡《饥饿艺术家》(又译《绝食表演者》),拓展阅读《乡村医生》、《诉讼》、《城堡》、《变形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舞会以后》。汪曾祺《受戒》。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当代文学作品精选》)
小说文本解读
一 故事与情节
(一)故事
小说的基本特性是叙事性,叙事性是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即将故事转化为叙述加以讲述,简单地说就是讲故事。见教材P104。
故事是一个序列(时间的,空间的,逻辑的,因果的„„,最根本的是时间的)上排列的事件。事件即生活中的事实,这些事实不能单独存在,一个事实和另一个事实(或多个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关系,事实因为这种联结关系以某种方式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故事。不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其核心元素都是故事,区别仅在于故事性(情节)的强弱浓淡,也就是故事的呈现与讲述方式不一样。传统小说的事件、人物、情节、环境都很集中,故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现代后现代小说由于现代人不再相信时间、逻辑、理性的力量,小说不再表现一个封闭的空间,因此降低淡化了故事性而已。在文本解读时,发现和理解故事的这个联结关系尤其重要。
关于故事的几个理念:
1、故事是没有穷尽的。已发生的用我们的一生来讲述也讲不完,未发生的故事将怎样发生我们无法预测,因此故事是没有穷尽的。但故事可以划分为一些类型,所有的故事都是对这些类型的重复(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在中外文学中衍生出了若干个故事)。俄国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总结出世界民间故事总共可以分为三十一个基本类型,按人物角色来划分仅可分为七类(反角,捐助者,助手,被寻求者,差遣者,主角,假主角)。
2、故事是时间性的,它有一个长度。无论故事发生的过程还是解读的过程均由时间来控制,它引起并保持解读者对下一个环节的期待。但故事的质量优劣却并不受长度的限制。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一样重要。
3、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科学那种实验的分析的论证的认识理解方式同等重要。
4、故事的内核是生命与灵魂。例: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长相思 永别离》
伟大的小说都有一个故事内核,这个内核都能提供一种生命与灵魂的力量,令人震颤,使人回味。
故事的内核有多种意义的阐释,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例:(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故事的内核要有启示性,世俗的或宗教的。故事的内核要具有批判和怀疑精神。作品产生一个故事内核,解读者发现一个故事内核,大多数情况下都来自于人类的理性和认知能力。因此,写小说和解读小说,是对人类心智的考验和挑战。中国现当代大多数作家偏重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认识,海明威则偏重于对人性的认识与发现,博尔赫斯偏重于以小说的形式作哲学形而上的思考,卡尔维诺则强调个人想象力对于小说写作的重要。
(二)情节: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行动指人的思想、情绪、意志在他的行为、动作、言谈、表情、手势、眼神里的一种表现。情节是指有意义的一系列行动过程。情节的基本构成成分是开始、展开、高潮、结局。情节的核心是一个事件推导另一个事件的产生,使之成为系列的动作过程。
按类型来划分,情节有几个基本的母题:寻找母题,成长母题,复仇母题,忘恩负义(背叛)母题,老少婚配母题,狼外婆母题,董永七仙女母题,有情人终成眷属母题,流浪母题等等。
在作文本解读时,要注意把情节与某个单纯的动作区别开。
小说文本解读示例1:《十八岁出门远行》 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事物的一种特殊方式,故事的意义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独特发现。
1、关键词解读:十八岁; 出门; 远行
先锋作家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因其荒诞而引起轰动,成为当代先锋小说的经典之作。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属于小说母题中的成长母题。
2、故事解读:
故事的整体解读:现实主义作家认为,小说是对人生的真实所作的镜像似的反映,致力于用文本营造一种与现实人生相对应的似真幻觉。而先锋小说家则否定这一点,他们认为小说是作家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真相的一种想象、探索和呈现,小说写作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的存在。因此先锋作家首先会冲击对于社会人生的传统观念,然后在小说艺术形式的探索上颠覆传统。传统:完整性,逻辑,因果,理性。现代:破碎,反逻辑,反因果,非理性。
我,出门远行,要搭车,向司机敬烟以示善意讨好。司机接受了我的烟,却粗暴地拒绝搭车的请求。当我愤怒地斥责司机时,司机却十分友好起来。半路上,汽车发动不起来了,司机完全无所谓,车上的苹果被抢了,司机无动于衷。我本能地制止,被打得头破血流,司 机却很高兴。抢劫再次发生,我奋不顾身再次去制止,被打得遍体鳞伤,“跌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司机却高兴得“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最后,抢劫者开来了拖拉机,把汽车大卸八块,司机竟然抢走了我的背包,加入到抢劫者的行列,跟着抢劫者走了,走的时候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最后,在暴力与残酷的笼罩下,遍体鳞伤的我蜷缩在遍体鳞伤的汽车座椅上,孤独地体味着世界的荒诞。
故事的意义内核:发现和揭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
先锋作家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个文本,提供给我们一双发现和揭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的眼睛。
这双眼睛是怎么来发现和揭示的呢?
3、故事情节解读
情节:敬烟。村民抢苹果。村民拆卸汽车。我的制止与反抗。村民的反应。司机的反应。司机抢书包——发现成人世界的荒诞、暴力与残酷。
情节:我的感受。我的行动。
“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
我对血腥事件的几乎冷漠的感受。
我走在山路上,因为找不到旅店,就想搭车。司机却看也没看就“他妈的过去了”,我开始追,一直追到汽车消失之后才停下,然后朝着自己哈哈大笑,但是马上“发现笑得太厉害会影响呼吸”,于是就立刻不笑,继续行走山路的时候,“心里却后悔起来”,后悔刚才追汽车的时候“没有潇洒地在手里放一块大石子”。
对于是非善恶的麻木和冷漠,并非成人世界的特点,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孩子出门远行,向成人世界展开学习和探索,却发现暴力与残酷无所不在。成人世界是已经完成了的,孩子在向这个成人世界学习、模仿,最后也加入成人世界中去,成为暴力与残酷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充满了暴力与残酷的世界的人质与牺牲品,是被暴力与残酷所捆绑、压榨、扭曲的。余华告诉我们:暴力与残酷是人类的一个处境,是人类生存的真相。同时人类在感受和承受着暴力与残酷的同时,反过来也施加暴力和残酷给世界,加剧着暴力与残酷。人类就深陷这个困境中循环往复,毫无指望,无可救赎,正如主人公“我”一样,最后只能孤独地体验、感受世界的荒诞与荒凉。
3、故事的细节解读:“旅店”“汽车”“红书包”的象征意义。
旅店:休憩,歇息,滞留,停泊,驿站,中途加油站等等。汽车: 旅程的象征。
汽车:运载,旅途,在路上。含有“行走”、“寻找”之意。因为没有旅店,才想到要搭车,才会有一系列的遭遇。人生旅途充满凶险,身心得到休憩几乎不可能。请注意小说的结尾: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我。我无限悲哀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哀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气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汽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使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来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然在这里。
旅店与汽车的功能合二为一,旅店=汽车。而汽车与我一样遍体鳞伤。意味着人与世界本可能也应该存在的接纳、融入、和谐共处的关系被暴力与残酷中断了,现在人只能在与世界的这种断裂关系中勉强寻找着支撑。而这支撑是什么呢?是人对自己心灵的一点拥有(固守?)。
被损害者,被剥夺者,即使遍体鳞伤,心灵却并没有被剥夺,心灵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心灵并没有遍体鳞伤。遍体鳞伤的汽车,是我精神依旧健全、心灵依旧温暖的象征。余华告诉我们:人类得救的最后一丝希望,人类摆脱生存的困境(暴力与残酷)的希望,正在于无论如何人都还拥有一颗灵魂(良知)。
红背包的象征意义:“你已经十八岁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我背着红背包带着父亲的期望与祝福出发。虽然红背包被司机抢走了,当我回忆起来的时候,在心里也给我带来了一丝希望和光明的记忆。
红背包由父亲亲自收拾整理,代表着成人对孩子的祝福与威权。也说明在家庭里仍然是一套稳固的价值观,父慈子敬,秩序井然。
父亲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暴力残酷混乱荒诞?因为知道才让孩子去学习如何在残酷的世界上成长?他是否会对另一个孩子构成一个隔离、异己的世界呢? 难说!
一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 篇4
【关键词】语言知识目标 体裁分析目标 阅读技能目标 写作技能目标 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
阅读文本解读,通常指针对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教学,把阅读的目的定义为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及概括大意等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对于大量的语法、词汇、句型以及“词语开花”模式的拓展则闻声色变。脱离文本的死记硬背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无法迎合高考的命题趋势,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这“五维目标”的文本解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以下,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三Unit5 Canada—“The True North”的Reading部分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为例进行解读。
一、从“语言知识目标”,说文本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学生不仅要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还要学习材料中蕴含的语言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情景。
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之前,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定所要教的核心词汇、典型句型和重要语法现象。例如,本单元中warming-up和reading部分涉及到的课标词汇:n.11个,v.3个,adj.2个,adv.4个,prep.2个,phrase7个,其中重点词汇和短语10个; 非课标词汇14个,其中multicultural 和stampede要求学生理解。
在确定了所要教的核心词汇、典型句型和重要语法现象之后,笔者将它们穿插在不同的任务中。在读中阶段,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知识引起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演绎、联想、以旧代新等;在读后阶段,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在感知新语言知识后,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进一步熟悉它,记住它,然后创造性地使用它。
例如,笔者就passage2 设置的问题:What did they hear about? 笔者将它具体化为: What did Danny Lin chat about?
Answers:
a. Great scenery:Going eastward, you’ll pass mountains and thousands of lakes and forests, as well as wide rivers and large cities;…
(其中涉及到重要词汇chat,scenery的用法,以及-ing作状语,并复习as well as。为了形象记忆,笔者用句式转换及短语替换的形式:Going eastward… = If you go eastward,…;as well as = together with)
b. Characters of Canada:5,500 kilometres from coast to coast;
c. Characters of Vancouver:Its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Canada’s warmest part and most beautiful city,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the Pacific Ocean; (笔者将surrounded by转换成which is surrounded by)
Skiing in the Rocky Mountain and sailing in the harbour make Vancouver one of Canada’s most popular cities to live in;(-ing形式做主语,主谓一致,one of +可数名词复数,Canada’s代替了定冠词the,还有不定式的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The coast north of Vancouver has som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beautiful forests in the world. Wet climate makes the trees extremely tall, some measuring over 90 metres.(some measuring over 90 metres为独立主格结构,是高中部分的一个比较难理解的但是重要的语法项目,但是当笔者把它改写成some of which measure over 90 metres或者and some of them measure over 90 metres就容易理解得多;同时,这里又涉及到measure的用法,笔者用英语注释:measure —— to be a particular size, length, amount, etc.使学生理解这里要用主动形式)
以上三个句子恰好能够解释温哥华人口增长的原因,因此笔者顺势接下来把这一句改为问句:Why its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rapidly?
笔者引导学生使用归纳法,将以上三个句子归纳为:warm climate,popular life,and beautiful scenery. 在复习climate和scenery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二、从“体裁分析目标”,说文本解读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涉及到的文章体裁大致可以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小说、戏剧和新闻报道等。常用的篇章模式有:时间—顺序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概括—具体模式,原因—结果模式,比较—对比模式等。本篇阅读文章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模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阐述自己的旅游经历,关键词是:that afternoon, after two days’ travel, that night. 这种模式常用于讲故事、传记等记叙文中,细节的呈现是按照时间的发展出现的,通常穿插时间标志词。
以2015年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阅读文章为例,AD两篇为记叙文,都以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为时间—顺序模式,B篇为说明文,首段点明学会看图表的重要性,二三两段讲解图表的形式和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最后分别阐述了三种图表的构成并用具体例子进行讲解,为概括—具体模式。C篇为议论文,首段提出问题——人类已经将夜晚变得亮如白昼,接下来通过具体例子分析问题——日夜不分的害处,最后一段总结问题——光污染使我们逐渐失去了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满天繁星和日夜节奏以及自然界的进化,为问题—解决模式。可见,体裁分析是对阅读文本的宏观解读,是对文章整体框架结构的分析,掌握了文章的结构能够更快地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三、从“阅读技能目标”,说文本解读
Grellet认为,高效的阅读者首先应该抓住文章大意,并遵循如下步骤:浏览文章的编排设计,包括标题、篇幅、插图和字体等;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及体裁;浏览全篇文章;确认或修改猜测;进一步预测;再次阅读以获取细节内容。
根据本篇文章的标题即可预测出文章的题材为游记,属于记叙文。记叙文的篇章模式一般为时间—顺序模式,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记叙文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人物活动(what)、原因(why)、方式(how)六大要素。因此,在预测任务结束后,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笔者设置了七个问题:
Q1. Who are the characters?
Q2. Why did they go to Canada?
Q3. How did they go? The trip to Canada
Q4. How long did they spend on the trip?
Q5. What did they hear about?
Q6. Which places did they go?
Q7. What did they see?
七个问题贯穿文章的始末,其中1,2,3,4,6题要求学生略读或寻读,5,7题要求学生按照详细的任务布置精读。
四、从“写作技能目标”,说文本解读
写作是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增强语感,学会分析体裁,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缩写、及写文章摘要等方式,由阅读能力的提高转换成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英语日记或随笔等。
例如,在解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笔者设计了写作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关于加拿大的背景知识表达出来,同时将本单元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及语法结构充分利用起来。作文要求如下:
假设你是李华,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你的笔友李越准备去加拿大留学。请你写信向他介绍有关加拿大的一些情况,要点包括概况、气候、留学建议、建议城市。
本篇作文的内容与阅读文本的内容基本吻合,部分背景信息笔者已经通过读前的warming-up加以渗透,几乎是文本内容的重现。如果没有之前在文本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知识、篇章结构、背景知识等的铺垫,学生在写作时只能生硬地逐句翻译,无法展现作品的流畅性与真实感。
五、从“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说文本解读
以文化、艺术、习俗、世界形势状况为主题的阅读文本尤其可以凸显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本文记述了李黛予和刘倩去加拿大看望兄妹的旅途见闻。乘火车横穿加拿大之前,她们的朋友林丹尼向她们介绍了加拿大的概况,包括面积、地貌、城市、人口、生态环境等。一路上,她们看到了加拿大的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她们中途停靠卡尔加里,谈到卡尔加里大赛马会。加拿大地广人稀,多数人住在美加两国边境。本文还提到了桑德湾,五大湖,温哥华,多伦多,还介绍了加拿大的淡水资源。学生读后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地理课上所不能满足的。
结语: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文本解读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兼顾了语言知识目标、体裁分析目标、阅读技能目标、写作技能目标、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目标的文本解读才是有灵魂、有方向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赖朝辉.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4):27-32.
[3]Batstone,R.Key concepts in ELT:Noticing[J].ELT Journal.1996.50(3):273.
[4]余冬梅.常见篇章模式与大学英语篇章结构分析[D].昆明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2010.
[5]鲁子问,康淑敏.语言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