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2024-09-09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共8篇)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1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清镇市暗流中学杨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关于斑羚飞渡过程的细腻描写;

3.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3.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法制渗透。

教学重点:

通过圈划品味动词法、图片、动画展示法研读重点语段,进而理解头羊的形象及作品的主旨。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辅助使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在神奇的自然世界,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比如,乌贼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墨汁将周围的海水染黑;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尾巴会自动断落;很多小昆虫受到惊动时,会四脚朝天,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装死 ;蝙蝠、鱼类则往往利用集体力量 进行自我保护。那么,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时,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笔下的《斑羚飞渡》。

二、了解作家作品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亭子间,祖

籍浙江慈溪。1969年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

生活了18年。1972年到当地山区小学当教员。1980

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家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代表作有《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等.《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猎狐》《给大象拔刺》《保姆蟒》《残疾豹》《太阳鸟和眼镜王蛇》《会做生意的狐狸》《第七条猎狗》《脸色苍白的伙伴》,被选入语文课本。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小说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所见所感

3、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超过80字)

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在头羊的带领下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了困境

四、速读课文,思考:

1、斑羚为什么飞渡?

2、斑羚是怎样飞渡的?

3、作者是怎样描写斑羚飞渡场面的?

4、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让你感动?

五、合作探究

1、分析镰刀头羊的形象

(1)文中共有三处描写镰刀头羊的叫声,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并思考它们的含义。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陷入绝境时,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当一头母斑羚恍惚地走进的斑斓光带里,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并告诉大家,他已有了自救的办法,并组织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和年轻斑羚两个队伍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表示为了让更多年轻的斑羚获救,只能牺牲包括自己在内的正当盛年的斑羚,这既是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死亡队伍的命令。

(2)再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危不惧,临难从容,勇于牺牲。它最后的悲壮献身,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研读、欣赏斑羚飞渡的情景:

从文中依次找出飞渡时所运用的关键性动词,认真品味,说说从斑羚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牺牲精神、团队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智慧、尊严;对生存权利的渴求……

3、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三次。

一、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二、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三、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作用:

一、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二、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三、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在本文中,人类充当了怎样一个角色?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该怎么认识和反思人类的行为?

不光彩的角色,自然的侵略者和掠夺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相关规定:

第八条 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

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第三十一条 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课堂活动

这确实是一群了不起的斑羚,了不起的动物。接下来,下面有三个题目,你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个就行,请同学们写几句话。

①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 写几句悼词。

②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③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七、小结

1、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2、文章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斑羚陷入绝境时的求生、自救过程,热情地赞美了斑羚的机智,勇敢,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暗示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

八、作业(任选一题)

1、请每位同学拟写环保标语两则。

2、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介绍给同学们。

3、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搜集资料和图片。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2

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创设的情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品悟、赏析、语言实践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提高了品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语言运用的手法, 提高品读和写作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及赏析经典片断, 提高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利用互联网、博客等平台,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语言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动物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学会感恩父母,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法、点拨法、朗读法、品读法。其中品读法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提前阅读文本, 查词典解决字词障碍。

1.导入

采用故事导入法创设情境。

(音乐伴奏) 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一只藏羚羊为保全腹中的孩子向猎人跪卧求生的感人故事, 引出课题。营造情感氛围, 激发学习动机, 并引入了“爱”、“生命意识”这些话题, 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2.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 复述故事大意, 理清文章思路。

师:同学们,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并谈谈你的感受。

一生复述, 师点拨要点: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进行复述。

师:故事太沉重了, 沉重得让我们难以承受, 沉重得令我们窒息。一群老斑羚, 在生命的悬崖上, 在生死的抉择中, 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就这样以生命做桥墩, 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屏幕上按讲述顺序投影出: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彩虹。

师:这一幅幅画面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颤, 更有深刻的反思, 那么在这一幅幅画面中,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幕呢?

学生集中选择“斑羚飞渡”的画面。

师:好吧, 那么就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这幅画面上, 再一次感受这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惨烈一幕吧!

3.研读赏析

(1) 有感情地朗读经典段落。

两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第9~16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用你的耳朵、用心来聆听, 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 重点赏析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面,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师:这么多感人的地方, 课文对哪一幕情节描写得最为生动具体呢? (生答) 是的, 课文第9段, 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描写得很细致。

(1) 学生在Flash动画提示下复述斑羚飞渡的过程。

(2) 品析这段描写的好处,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投影) 少:飞奔跃跳猛蹬起跳升高

老:起跑 (头) 钩蹿跃坠落

师 (点拨) :运用圈点勾画法、换词、去词法进行比较品析。

生1:“猛蹬”用得好, 写出了年轻斑羚踏在老斑羚背上的力度。

生2:“钩”比“低”用得好, 体现出跳的猛、义无反顾, 能表现老斑羚牺牲自我的坚决。

生3:“蹿跃”用得恰当, 体现出跳的角度低, 迅速有力……

(3) 赏析对头羊的刻画和对彩虹的描写 (点拨法、品读法) 。

学生画出相关描写的句子, 自主品读后小组合作讨论。

师:文章结尾是对头羊的刻画。联系全文, 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生答)

师 (点拨)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 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 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 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 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 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 招回母斑羚, 同时告诉斑羚群, 它已想出自救办法, 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 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 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 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 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 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临危不乱、富有智慧、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结尾处它从容地走向死亡, 场面悲壮而美丽。

——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灿烂”不只是指那道彩虹, 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师:对彩虹的描写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意义? (生答)

师 (点拨) :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 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 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 并推动情节发展, 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 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 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 学习描写中穿插议论、抒情, 升华感情的写法,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斑羚的献身精神, 深入领会文章主旨。

师: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给你印象最深或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 体会其作用;学习描写中穿插议论、抒情, 升华感情的写法。

学生自由品读, 4人小组讨论, 然后自由发言。

生1:“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渡。”

师 (点拨) :议论抒情句。每一只小斑羚的获救都是以一只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的,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 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 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面对死亡, 老斑羚表现出坦然、从容和镇定的牺牲精神, 让人为之震撼。

生2:“我没想到,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 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师 (点拨) :议论抒情句。斑羚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作者为之深深震撼, 这种精神是人类也自愧不如的, 因为“我”是猎人, 参照人类在这种生死关头常常会有临阵脱逃的表现, 而作为一种动物的斑羚却没有, 可见有时动物的品德比人类还要高尚。

4.总结主旨

师:斑羚能够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使种群得以保存, 使生命得以延续, 从而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它们靠的是什么呢?

生:勇于牺牲、乐于奉献、团队精神……

师:这是一幅多么壮美的图画啊!老斑羚用悲壮慷慨的牺牲升华了生命, 诠释了崇高, 他们的壮举让人深深震撼!伤心崖上的彩虹, 是生命之虹, 是精神之虹, 是灵魂之虹, 美丽、绚烂、久远……

5.体验反思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出阅读的启示。

角度一, 学会珍惜生命, 敬畏生命。

师:这篇文章中, 人类充当的到底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结合课前收集的人类保护动物现状的资料。小组代表在班级交流讨论情况。

小结:在这篇文章中, 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次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的机会。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 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 当灾难来临时, 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 不害人、不苟活, 视死如归呢?可见, 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 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角度二, 学会感恩父母。

师:假如你是飞渡过去的小斑羚, 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又会对老斑羚说些什么呢? (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

学生谈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自己应如何报答等。

师 (点拨) :同学们谈得很好。在动物世界中有真情、有奉献, 我们人类汗颜之余, 不免反思, 当父母为我们付出爱的时候, 我们为父母做了些什么,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同学在博客中摘录的从网络搜集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投影展示学生的博客) 。

师 (总结)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动人的故事, 故事里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生活的哲理, 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学会感恩父母, 回报他们的爱吧!

6.拓展延伸

师:文章学完了, 同学们的感触一定很深, 想说的话一定很多, 那就让我们把这些感触写出来吧。请以《读〈斑羚飞渡〉有感》为题, 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会将好的文章发表在博客上与大家共同欣赏!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与揣摩、体味与感悟,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提高了品读赏析能力, 并将语文联系于生活。教师在教授文本过程中自然渗透生活故事和人文情怀, 达到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1) 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创设了情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品悟、赏析、语言实践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提高了品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1) 朗读时配上适合情境的音乐, 营造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氛围, 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 很好地服务了品读与赏析的重点教学内容。

(2) 对“斑羚飞渡”过程的Flash动画展示, 创设了直观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 为品读、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故事, 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感悟, 并形成互动交流, 做到了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2) 体现“发展性教学设计”的新课程理念, 做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突破。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去品读赏析本文语言, 感知抒情散文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 然后在领悟探究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 进行能力迁移——合作研讨 (“体验反思”环节, 对文本从不同角度得出启示) , 旨在变静态的个体为动态的群体, 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交流,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挖掘创新潜质, 力求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放飞。

当然, 如果这节课, 能在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基础上, 对写作实践多做指导, 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进行个性创作, 效果会更好。

点评

本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互联网资源, 通过朗读及赏析经典片断, 提高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语言实践能力。教学手段运用恰当。

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维目标, 从而达到积累多种语言运用的手法, 提高品读和写作实践的能力的知识目标;达到学习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学会感恩父母, 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目标。目标设计合理, 在教学中的达成度高。

教学内容内在逻辑清晰。导入环节创设情境, 营造了情感氛围, 激发了学习动机。整体感知环节理清了文章思路。研读赏析环节重点赏析第一对斑羚飞渡的场面, 抓住重点词语,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验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将语文学习与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斑羚需要飞渡,教学岂能飞渡? 篇3

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词语的运用,句子中某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整篇文章的文本阅读。两堂课都很精彩,博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喝彩。据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这两堂课应该都是当下各学段的语文教学的高水平呈现,不管教学方式如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也觉得这两堂课各有各的精彩。不过,再结合笔者所教初一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细细想来,觉得其中似乎隐藏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这是从某位初一学生的随笔中摘抄的一段:“大家都应该认识冰心吧。她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家庭中。在我的书柜中,就放着几本冰心奶奶写的书……”这几个句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出现在同一语段中。类似这种前言不搭后语、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写什么的情况在学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结合那两节语文课,笔者认为:初一的语文教学直接上升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高度,这与小学六年级的词句教学隔着很远的距离,小初的衔接是跳跃性的。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达标准有着比较细致的分解,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初中伊始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所处学段应有的标准。因而,也就造成了这样的现实状况:初一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相当大的不切实际的“飞渡”。造成这种“飞渡”的原因是《课程标准》是不同学段学生应达能力的标准呈现,而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很多教师并不是很清楚。小学六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可能只关心自己教了些什么,而教的这些是否具有衔接性,则不在考虑范围内。那么,初一的语文教学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衔接点在哪里?只要仔细分析两堂课教授的重点,就不难看出,从词句的教学直接“飞渡”到文本的解读,中间少了语段的教学。而这种“飞渡”,造成刚步入初中的孩子缺少对语言的系统训练,直接导致文章看不懂,作文不会写;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之后的学习。

因此,在小学的第三阶段(5、6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语段的教学。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一,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这种教学。

一、什么是“语段”

语段也叫句群,是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说得更具体一点,语段是在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气上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组合而成的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

二、为什么要重视语段教学

刘勰曾用“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来形容句子和句子的联系。[1]老舍也曾经说过:“一句与一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咱们全身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2]一篇好的文章或好的段落总是由那些独立而又有逻辑联系的若干句子巧妙地连缀而成。所以,阅读并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须从语段分析入手。语段一头联系着句法,一头联系着章法,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只有了解了语段的结构和中心意思,才能准确清晰地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才能快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调整好语序,组织好句子,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如何在初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段教学

(一)重视语段教学的主体位置

每堂语文课都要穿插语段教学的内容,哪怕一节课只引进一个语段也好。要做到一贯坚持,从不间断。

(二)把握语段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段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初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记叙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学生在辨别记叙与描写上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问题,在此,不多讨论。

其次,要能分析语段中各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握语段的中心句,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懂文章的原因在于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看不分明。笔者也尝试着选择重点文章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仔细分析,发现学生不会分析语段,无法说出某个语段的中心意思,也看不出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理不清全篇的结构层次了。其实,分析语段是有章可循的。考察语段的组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型:其一,关联词组合;其二,语意组合。

1.关联词组合

首先,要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段的8种类型,分别是:并列语段、承接语段、转折语段、选择语段、递进语段、因果语段、条件语段、解说语段。

其次,教会学生寻找关联词。关联词对单层的或较少层次的语段分析起着“标志”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关联词语只出现在语段后续句的句首,用以引出下文。

如:

(1)“放在哪儿了?拿出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哪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七上《羚羊木雕》)

(2)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还应告诉学生,有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只能用于组合语段。常见的有“这样”、“只有这样”、“除非如此”、“为的是”、“总而言之”、“比方说”、“不料”、“由此可见”、“其实不然”、“上面……下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说……再说”、“这就是说……而不是说”、“不在于……是在于”、“为什么……原来”、“为什么……是因为”。

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endprint

2.语意组合

这主要通过语段内部的语意结合来分析,因此演绎、判断和推理起着关键作用。

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七上《再塑生命的人》)

这个语段中的三个句子从语意上说是相关联的。前两个句子是假想在雾海中独自驾船的恐慌心理,第三句将未受教育的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从而形象地表达出在沙莉文老师来之前的孤独恐慌的心情,突显了莎莉文老师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阐述的观点,语段分析是应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而语段意思的概括也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巧用三规律,迅速抓主句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如:《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就可以作为整段的段意。

(2)重视过渡句。一般过渡句的承上句是前面段落意思的总结,而启下句是后面段意的总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7、8两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问答形式的语段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句群大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文内容归纳句群意思。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如: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七上《观舞记》)

这个语段,首句以“怎样形容”发问,再接连用四个“假如”作答,最后语意一转,表明只能用“文字”描写,实际上是对第一句发问的最终回答。整个语段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文字来描写她们变化多姿的旋舞。”

2.采用梳理法,句意辨分明

如: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①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②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③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④”(七下《真正的英雄》)

首先,给该段的每一句标上序号;其次,分析每一句之间的关系:前两句共同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对掌控太空领域还力不从心;第三句的“但是”表示语意转折,人类必须面对困难重新振作;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解释。因此,这个语段的四句话的层次是①②一层,③④一层;再根据转折关系的句群要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进行语段概括的原则,这个语段的段意就可以第③句来概括。

3、使用累加法,合并“同类项”

如: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七上《月亮上的足迹》)

这段很长,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知道它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将每句标序号,发现前面七句都是在介绍两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紧张的工作,那么,这七句就可以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那样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意思的语段。从第8句开始,语意变化,介绍工作完成后与总统通话。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这段讲了两个意思,再将两个意思累加在一起,整段的意思就可以概括为: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紧张工作,之后与总统进行了通话。

当然,语段教学中,教会学生概括语段大意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这里仅列举了几条常用的,其它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合语段教学的各种方法

关于语段的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析语段、概括语段的意思,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实现:

1.排序法

将文章中的某一语段取出,句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看谁的排序与原文最接近。

2.展开法

教师出示一个中心句,让学生为绕这个中心句,写一组句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一句接一句玩接龙游戏。

3.浓缩法

教师出示一组具有若干逻辑关系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之后,概括大意。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段知识方面受到充分的训练,并且以此逐步完成从小学阶段的词句学习到初中阶段的文本阅读的衔接,减少小初衔接过程中的语文学习的跨度。

结语

“学生已经理解并已接受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人总是在先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3]如果,在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衔接的意识,使得语文教学出现脱节的情况,会使学生常常不易辨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易完成不同学段之间的自然过渡。因此,处于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段的教学,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斑羚在绝境中只有“飞渡”才可完成种族的延续,而语文教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遵循教学的规律,不可缺失其中的任何一节。

注释:

[1]韩泉欣.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老舍.出口成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希腊)丝黛拉·沃斯尼亚杜,张铁道.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2,(5).

参考文献:

[1]冯志纯.现代汉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4

清涧县解家沟沟中学 张小龙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故事情节,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特点;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言之有序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老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动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树立“珍惜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斑羚群在生死抉择中表现出来的美德。教学难点

让学生各抒已见,阐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教学方法:

讨论法:讨论羚羊群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理解羚羊群表现出来的美德。探究法:探究镰刀羚羊头羊的心里活动,从而把握镰刀头羊的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和过程: 场景一: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最重要的一段,并说明理由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写作的重点,体会作者详略的安排。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生一: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因为这个段落是点题的段落,是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写斑羚飞度过程的,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师:那你能不能分一下文章的其它部分:

生一:好的,九自然段往后是故事的结尾部分。九自然段前面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生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因为这个段落最长。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刚才一个同学说九自然段最重要,一个同学说九自然段最长,在文章中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这就是文章的详略。那个同学总结一下在文章中应如何注意和把握详略。

生三:很简单吗,重要的部分就写长、写详一些,其它部分可略一些。点评: 场景二:

教师过度:好,下来我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个文章的最重要段落,朗读完了要求大家到讲台上复述这个情节。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和口头表达能力)

生一:(画图并讲解)这是伤心崖和对面山崖,两只羚羊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年龄大的调的低,让年轻羚羊踏着他的背跳到对面,自己却笔直的落下了悬崖。

教师:大家来点评一下这个同学的复述。

生二:优点是说清了飞度的过程,缺点是复述似乎过于简单了。

生三:对飞度过程说的不够详细。两只羚羊的中接点应该在离伤心崖远,离对崖近,他没有复述清楚,也没有从图画中写出来。

教师:这个同学观察的很认真啊,应该有这种认真的精神啊。

教师过度:这次惊心动魄的飞度是由镰刀头羊组织的,镰刀头羊的叫声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请大家找出这三次叫声,并且把叫声翻译成话语,话语要符合当时羚羊群的处境和镰刀头羊的性格特点。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镰刀头羊的性格特点)第一次叫声:

生一:我也没有办法了,这周围都是绝壁。生二:我看过了,周围没有别的路了。生三:没有别我路了,我们想别的办法吧。

老师总结:表现了镰刀头羊的无奈、无能为力。失望和悲痛之情。第二次叫声:

生一:笨蛋,那不是桥,我还有办法,不要去送死。生二:回来,我想到了一个飞度的办法。

生三:笨蛋,我们羚羊不能在这里绝种,回来想想办法。教师总结:表现了镰刀头羊对那只羚羊的责备和爱护。第三次叫声:

生一:只有这个办法了,为了羚羊的未来,你们必须牺牲了。生二:我会陪你们去死,我们的死是值得的。

生三:对不起了,只有用你们的生命换取另一半的生命了。保重。教师总结:看到那么多斑羚要牺牲时的悲伤之情。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大家能不能说说镰刀头羊是一只怎样的羚羊?

生一:镰刀头羊是一只聪明的羚羊,因为它在生死关头想到了一个能让羚羊种族得以继续延伸的唯一的办法。

生二:镰刀头羊是一只冷静的羚羊,在生死关头,它没有慌乱,积极的想办法,终于想到了一个牺牲一半拯救另一半的办法。

生三:镰刀头羊是一只有领导力的羚羊,在生死关头,所有的羚羊都听从它的指挥,这可不容易。

生四:镰刀头羊是一只有责任心的羚羊,当发现羚羊的数字是奇数时,它毅然站到了老斑羚一边。

生五:镰刀头羊是一只勇敢的羚羊,只有勇敢者才能想到那个办法,一般人根本想不到。

„„

教师过度:大家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用在镰刀头羊的身上,下来请大家找一下文中关于彩虹的描写,看三次彩虹描写对文章情节的作用。

第一次彩虹描写: 生一:在羚羊们需要一座桥的时候出现了一座彩虹,一座虚幻的桥更衬托出了羚羊群对桥的渴望。

生二:彩虹在羚羊们走投无路是出现,它也许促使镰刀头羊想到了飞度的办法,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的作用。

第二次彩虹的描写:

生一:彩虹象征着希望的桥,这座桥正是老斑羚为小斑羚假设的生命之桥。生二:我觉得这个环境描写的景象很美,两座桥一远一近,以彩虹五彩斑斓的桥为背景,羚羊们架起了另一座生命的桥梁。

生三:的确,作者为我们表现的画面很美,而且是一种悲壮的没,应为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做桥墩。

生四:应该说,画面是美的,斑羚群的精神在作者的心中更美,是斑羚的精神令这幅画面变美的。

第三次彩虹的描写。

生一:弯弯的彩虹代表了镰刀头羊的心理,它是羚羊得以生存的桥。

生二:镰刀头羊的精神感动了作者,它的形象在作者的心中“灿烂”无比。生三:彩虹的描写十分的巧妙,是镰刀头羊、整个羚羊群美的精神的表露。

教师总结:文中三次彩虹的出现,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这个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使斑羚飞度显得更加壮美,同时代表了斑羚们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在作文中学习这中写法。

教师过度:下来大家说一说学完本文的体会。

生一:要想生存有时就要做出必要牺牲,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前辈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吗?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如果羚羊群个个想生存,就一个也活不了。

生二:遇到危险,要保持头脑的清醒,不能慌张恐惧。只要有勇气,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三:我们要学习斑羚群的集体主意精神。一切利益从集体出发。

生四:我们写作要注意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生五:为了在强敌面前赢得生存的机会,斑羚们选择了牺牲一半拯救另一半,必要的舍弃是获得的前提。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5

1、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2、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话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含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出示幻灯片)《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上海人,动物小说作家。

二、检查主动学习效果

1、复述课文,请5位同学为我们讲一讲这个精彩的故事。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片上的提纲讲故事,一人讲一部分,其余的同学可以再对照课文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

课文故事提纲:

身陷绝境——

准备飞渡——

试跳成功——

成功飞渡——

走向彩虹——

2、再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

出示幻灯片:讨论(1)、你怎么评价镰刀头羊?(2)、彩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1)、镰刀头羊具有沉着镇定的坚强品格、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观念、有着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较高的威信,它体现了身为头羊的领导作用和榜样作用,是一个为种群的生存而勇于献身的领袖形象。(2)、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悲惨。悲壮。为了斑羚集体的生存,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团队精神。很有智慧;组织得井井有条

三、初步探究。

1、我们了解以镰刀头羊为代表的老斑羚羊的献身精神,简单体会文中优美的句子,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随便说,说真话。

2、有位著名的教师认为《斑羚飞渡》是一篇有争议的课文,其故事的科学性、情节的合理性、以及作品的思想情感都存在问题,甚至在艺术上也经不住推敲。你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故事是虚构的。

3、(幻灯出示)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4、这就是它是一个本应该发生也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但是“斑羚飞渡”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吗?既然故事中的斑羚不是现买生活中的斑羚,文章讲的又是谁的故事呢?

(随上述问题点击幻灯片)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文章写的是关于什么的故事?

(点击幻灯片)

人类面临灾难的选择:

弱者?强者?

遗弃谁?老者?幼者?

他人?自己?

5、学生议论

四,探究人类群体面临灾难的选择

1、(出示幻灯片)

材料一: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一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从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占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在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读材料,明确: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选择之一是“弃老保幼”。

(出示幻灯片)

材料二:一个海难场景——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一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明确: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开始确立“护弱”的文明原则,但是,是不是一切就这么简单呢?

(出示幻灯片)

材料三:克拉玛依大火一一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孩子们及他们的老师在一个大礼堂里开会.不幸发生火灾,结果烧死的是孩子和深爱孩子的老师。各级领导捷足先登,全部脱险。……在紧要关头,有人大叫一声“让领导同志先走”,而这些领导同志还真的先走了,不知这些苟活到今天的人如果看了《泰坦尼克号》会作何感想……

这场震惊中外的克拉玛依大火,带走了288名中小学生和37名老师。

明确:在现代社会中,还存在野蛮现象。

(出示幻灯片,作简单讨论)

思考一: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五、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1、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又该如何抉择呢?

(出示幻灯片)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材料二:(镰刀头羊从中年羊群走到老年斑羚的片段)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2、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自顾逃命吗?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点击幻灯片十,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自顾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惟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六、没有答案的结尾——“敬畏生命”。

1、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2、可是,我们的学习却又推翻了这个答案我并没有能够带给大家任何答案,而给了大家更多的问题与思考。但至少我们知道了,《斑羚飞渡》讲的,是关于人的寓言其实,

师:一堂课下来,我没有任何答案可以给大家,因为我也同样困惑、犹豫,—在生命与崇高之间,在生存与文明之间这里我仅仅提供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的看法一请记住,这不是答案,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面临艰难选择时的一些想法。

(出示幻灯片,师读)个人的观点: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那么,即使是出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避的做法也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罪恶的是制造“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事件的人与事。如文中的猎手,有毒大米的生产者,有毒奶粉的销售者,那些单纯为了保全自己而以别人的生命失去(或受到损害)为代价的人(包括那些喊出“让领导先走的人”和真的先走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开头那个故事的编造者,也有意无意地参与“制造”了罪恶。参与了对人性的摧残。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6

1、以复述为教学主线,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地描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3、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朗读及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体会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韩红的《天亮了》导入

二、学生初步感受,引发学生经验,初步体验。

(一)速度课文,限每分钟500字(2500字)(5分钟)。

(二)学生畅谈感受:

要求:

不拘泥于某一种看法

站在猎人角度的感受

站在斑羚角度的感受(镰刀头羊、老斑羚、斑羚群体等)

站在个人的角度

站在个人和动物关系的角度

三概要复述故事

找2―3名学生复述。

(课件显示):叙述的要素是情节及因果关系。

身陷绝境、老羚试渡、主动分列、斑羚飞渡、(头羊牺牲)

师小结:好的概述,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又能引发听者的兴

趣与欲望,期待着对故事更深透更真切的了解。

四、有感情的详细复述故事即在复述课文内容时,尽量用原文的关键性词语进行具体描述。

(一)出示要求:

1、全班分四部分进行复述。

2、第一组承担(1―4段)第二组承担(5―8段)第三组承担19段第四组承担(10―17)段

3、先细读课文,找出复述中必须出现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段落,并分析原因。

4、复述的同学不看书,同学们可以看书。如果复述中出现阻隔、中断,必须有本组同学立即接上,直到完成本组的任务。

(二)各组同学讨论重点词语。

指导:

学会用词:逼、对峙、进退维谷、骚动(动词及感情色彩较浓的词语的使用)。

善用比喻(对用喻何不用喻的比较)。

抒情议论(必要的抒情议论对感情表达的重要)。

(三)师生共同学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以及段落。

(四)有感情的详细复述。

五、创造性复述

师指导:

“我“从猎人身上反思什么?

“我”从斑羚的种群意识中获得的启示。

“我”对头羊的镇定、果敢、牺牲精神的景仰。

“我”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的善待于敬畏。

对人与动物关系认识的升华

师参与创造性复述,强化对生命的认识。

善待生命

敬畏生命

六、本节小结。

七、布置作业。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7

一、动物小说 《斑羚飞渡》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惹争议

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文坛动物小说创作名家众多、风格各异。前不久热播的一部电影 《狼图腾》 的同名原作即是作家姜戎创作的一部畅销动物小说。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 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编写者开始注意到这种独特的小说文体样式, 甚至像 《读者》这样重量级的大牌刊物也陆续刊登多篇动物小说作品, 尤其是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的著名作家沈石溪, 更是以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较高标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作品入选当前中小学教材篇目数量也是最多的, 具体篇目有 《斑羚飞渡》 (人教版、苏教版、辽宁版) , 《最后一头战象》 (人教版、香港版) , 《猎狐》 (鄂教版) , 《给大象拔刺》 《保姆莽》 《残疾豹》 《太阳鸟和眼镜王蛇》 《会做生意的狐狸》 (鲁教版) , 《第七条猎狗》 (鲁教版、辽教版、语文版) , 《脸色苍白的伙伴》 (人教版) , 《暮色》 (浙人美版) 等。

其中同时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辽宁版教材的《斑羚飞渡》 是一篇短篇动物小说, 收入作者小说作品集 《和乌鸦做邻居》, 最初发表在 《红岩》 杂志1995 年第1 期, 之后被 《语文学习》 《中学语文》杂志转载并见于 《中国民族博览》 《课外语文》《优秀作文选评》 等许多期刊。此文于2001 年入选人教版、苏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以来, 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论者反应褒贬不一, 由此引起的讨论话题一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董水龙[2]、张国生[3]老师一致认为此文失却“真实性”, 严重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的科学性、情节的合理性、彩虹的可能性”, 认为文本叙述存在严重瑕疵, 不适合未成年读者阅读, 更不宜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王礼平、蔡美玲、刘福学、丁海军等老师。同时有读者持与此相反的观点, 认为本文是一篇歌颂动物斑羚的“智慧、勇气、奉献、美德”[4]的优秀文学作品, 具有深刻的“文化批判性意蕴”[5], “直面人的贪婪性”, 是“形象与意象的完美融合”[6], 王祥初老师[7]提出如果更进一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 认为文本具有更加广泛的警示教育价值。周钰老师持折衷态度, 认为此文“瑕瑜互见”。[8]可以看出, 以上观点的分歧已经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而是对动物小说这一文本样式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以及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难以取舍的问题。

二、动物小说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我们可以依据当前文学理论学术界对动物小说文本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目标内容, 从小说文本样式———“动物小说”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一基点出发来分析解读动物小说 《斑羚飞渡》。

(一) “物性”与“人性”统一的动物形象

动物本是人类的朋友, 因此我们阅读动物小说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 其中鲜明生动的动物形象是最能打动读者的, 也是动物小说最富有独特吸引力的艺术元素。但动物小说以动物为叙述主人公, 在严格遵循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同时, 还把动物看成是有情感、会思考的生命个体, 从“人看动物”“动物看人”“动物间互看”等不同视角, 描写动物的生活、动物的世界、动物的命运, 由此反映出丰富深刻的丛林法则。我们看到, 虽然它们都还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化形象, 一切属于动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它们身上特有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但是在情感和思维方式等较高层次的意识方面却借助了人的特性, 甚至超越了人类的认知极限。可以说, 动物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已经突破了传统动物寓言和童话作品对动物的单一片面认知, 刷新了读者对动物的固有认识, 狼不再是凶残狡诈的代名词, 狐狸也不是只有狡猾的一面, 狗的形象不只是忠诚而是更加立体丰满, 所有这些都给儿童和成人读者带来了一种陌生感和惊异感。

在阅读 《斑羚飞渡》 之前, 我们先补充一些必要的生态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形象。小说叙述的主人公“斑羚”是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的高山野生动物, 生活在山林丛莽之中, 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 极善跳跃和攀岩, 其肉、皮、毛都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经常是猎人捕杀的对象, 加上其栖息地林木被大量砍伐, 导致近年来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下展开叙述的。作者描写一群被猎人逼至绝境的斑羚, 出于生存的本能, 为了获得整个种群的生存机会, 用牺牲一半搭建天桥“飞渡”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作品浓墨重彩塑造了斑羚种群“英雄”的群像, 尤其是文中镰刀头羊临危不乱、富有智慧、指挥若定、先人后己的英雄表现, 读后更是令读者为之赞叹、为之神往。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我们对斑羚的认识由“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深入”, 一步步体验到来自斑羚种群伟大精神的心灵震撼。跳跃和攀岩本是斑羚的本能, 是它们的生物属性, 但是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 这一本能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可以说, “斑羚飞渡”的精神是一种“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斑羚群们从容镇定的悲壮行为、纤弱而又高大的身影、毫无畏惧走向死亡的气概, 使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的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斑羚飞渡”的形象画面也定格典型化为一种文化现象, 揭示出“敬畏生命”[9]的深刻主题。

(二) 传奇化的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也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每一篇动物小说即是一个个精彩的动物故事, 尤其是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动物文学作品, 不仅要以鲜明的形象感染学生, 而且更要以惊奇的情节吸引未成年读者。沈石溪是讲故事的高手, 他善于抓住“生存”这个关键词, 以“如何生存”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把故事叙述得危机四伏、悬念丛生、波澜叠起, 具有很浓的传奇化色彩, 始终牵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情绪, 这也是沈石溪作品受到中小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

在 《斑羚飞渡》 故事结构的安排上, 显现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的传奇色彩。作者开篇写一群斑羚被猎人和猎狗逼到了一个悬崖边上,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 面临种群灭亡的危险, 原本故事已经可以结束, 但是, 没想到镰刀头羊在看到天边出现的彩虹以后, 急中生智, 一声“咩———”叫, 一个神奇的场面出现了:那些斑羚分站成老幼两队, 然后老幼搭配, 老的牺牲自己, 让青壮幼小羚羊踩着自己的脊背飞渡到对面的山崖上, 这是作品情节描写最离奇最惊险的地方, 最能让读者感受到动物求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类似这样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在沈石溪的其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章的结尾:“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 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 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这样的结尾颇具神话色彩的悲剧性, 愈发冲击读者的内心情感。

(三) 独特的叙述视角度

人们写作大多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事物, 即使是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物小说中, 也是很多从人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动物形象。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 作家开始尝试从动物这个特殊的视角观察和体验社会。在沈石溪动物小说作品中, 人的地位相对虚化, 不再作为作品的主人公和主要角色出现, 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旁观者、见证人或故事的叙述者出现, 这样的视角转换让动物有更加充分的展示其真实自然之美的机会和空间。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观点来解读 《斑羚飞渡》, 就不会再指责“作者”———故事叙述人面对斑羚集体自杀而无动于衷地围观的残忍冷酷, 质疑文本内容描写失却“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等所谓“瑕疵”, 应该说这是作家运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故事, 是有意而为之的艺术手法。

《斑羚飞渡》 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叙述人“我”是由于参与了一场捕杀斑羚的狩猎活动而得以亲历整个事件过程, 入选语文教材时, 编者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删改。对照阅读原文, 我们看到编者的删改确实会使读者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例如从斑羚被逼上悬崖到飞渡,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我们”开枪了, 却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开枪, 面对一大群即将到手的猎物“我们”却收敛了无情的本性, 变成了“有情”的看客 (原文对此是有所交代的) [10], 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作品整体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反, 我们在使用这篇课文的时候, 以上文本“残缺”可以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找来原文让学生对照阅读, 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构思技巧, 这也是教材文本的一种较好的使用途径。

(四) 反观人类的深刻主题

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动物小说中的原始丛林更令人心驰神往。每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理个性, 动物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 人类应该理解它们、尊重它们、善待它们, 这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反思自己, 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同生存的世界,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 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 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随着时代的变迁, 文化会盛衰, 社会会更替, 道德会修正, 社会文明也会不断更新, 但生命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 随着人类对待大自然对待野生动物观念的更新, 随着人类更有勇气内省人类自身, 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 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11]

动物小说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人和动物的许多相似之处, 处处流露出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热爱。正如沈石溪所说:“我之所以热衷于写具有野性和野趣的朋友, 就是想告诉那些很少有机会接触动物的读者朋友, 除了我们之外, 地球还有许多生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 它们有爱的天性, 会喜怒哀乐, 甚至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应当学会尊重动物, 尊重另一类生命形式, 别把除了我们人类外其他所有的生命都视作草芥。至少, 在吃它们和奴役它们的时候, 能够善待它们, 关怀它们, 让它们享受些许生活情趣, 还它们一丁点儿生命的天赋权利。”[12]

《斑羚飞渡》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 提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命题。 《斑羚飞渡》是一曲对斑羚的生命赞歌, 老斑羚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幼小斑羚的生存, 生命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老斑羚们在人类的枪口下, 表现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令人肃然起敬, 只要是稍存人性的人, 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长期以来, 人类自高自大, 以万物之主自居。面对我们共享大自然的另类生灵, 我们应该放下血淋淋的屠刀。学会尊重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人类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 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董水龙.《斑羚飞渡》不宜入选语文教材的三大理由[J].师道, 2004 (10) .

[3]张国生.《斑羚飞渡》质凝[J].学语文:A版, 2005 (6) .

[4]孙焕.智慧·奉献·美德——《斑羚飞渡》赏析[J].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9 (6) .

[5]张明珠.《斑羚飞渡》的文化批判性意蕴解读[J].文学教育 (上) , 2010 (1) .

[6]刘芳.形象与意向的完美融合——感受《斑羚飞渡》[J].语文教学通讯, 2002 (9) .

[7]王祥初.从课文《斑羚飞渡》遭非议谈起[J].生态经济, 2004 (3) .

[8]周钰.瑕瑜互见的《斑羚飞渡》[J].语文教学通讯, 2002 (19) .

[9]张玉玲.敬畏生命——沈石溪动物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 (1) .

[10]沈石溪.斑羚飞渡[J].中国民族博览, 2002 (2) .

[11]本刊独家专访——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J].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1 (11) .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篇8

在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对“导语”进行了两次不同的尝试,并达到了不同的课堂效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第一次尝试——动画导入法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中,我采用了學生都很喜欢的动画形式,我将“斑羚飞渡”的过程制成了动画片段——随着猎人、猎狗渐渐缩小包围圈,头羊果断地指挥羊群按年老和年少分为两群,然后走出一老一少的一对斑羚,同时快速起跑,半大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羚正好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如踏在跳板上,在空中再次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轻巧地到达对面的山峰上;而老斑羚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笔直的坠落崖底……

在我的设计思路中,这样悲壮、逼真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课堂上所达到的效果也果然跟我所预想的一致,学生看完这一动画片断后先是有片刻的沉静,紧接着就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己对这一动画片段的感受、对斑羚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精神的敬佩等等。听到学生的踊跃发言,我很高兴,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却出乎我的意料。当我让学生体味文本,深入品析斑羚群飞渡的整个过程、感悟斑羚的精神时,学生因为已经有了直观的视觉感受,而缺少了对文字品析的浓厚兴趣,失去了头脑中的想象空间,变得兴味索然,发言也不如初上课时积极了,本课重点——“感悟斑羚精神”这一教学目标未能很好地实现。

这一次导语的设计与实施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应只注重课堂形式的新颖和课堂氛围的热闹,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教会学生阅读、赏析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上面。

因此,我推翻了第一次的导语设计,对《斑羚飞渡》一课的导语重新进行设计。

第二次尝试——情境导入法

经过认真思考,第二次上《斑羚飞渡》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入方法:

师:有一个由七八十只斑羚组成的斑羚群体,它们中间有公斑羚,有母斑羚,还有小斑羚,它们幸福自在地生活在山崖之上。但是有一天,一群猎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宁静。猎人们带着凶猛的猎狗,苦苦地追赶着斑羚群,将它们逼到了陡峭山峰的悬崖之上。对面隔河的山峰相距有六米多远,这是斑羚的跳跃能力远远达不到的,斑羚们被逼入了绝境,面临着整个种群灭绝的危险。它们怎么办?斑羚能脱险吗?

(此时教师已将文中的情境充分创设出来,学生的心不由地紧张起来,都为斑羚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师:假如你是此时斑羚群中的一员,你将如何去做呢?

生一:我宁愿跳下山崖,也不愿意死在猎人的枪口之下。

生二:我会试着向对面山峰跳,万一能够跳过去呢!

生三:我会带领斑羚群一起向猎人们冲过去,这样大部分斑羚有可能会活下来。

……

(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设想斑羚此时会怎样去做,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师:作者笔下的斑羚是怎样做的呢?他们是否能最终脱离险境呢?让我们共同走近斑羚,去重温它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感受它们富于智慧、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教师充满赞颂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较强的冲击力,学生受到了感染,产生了急于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冲动。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第二次导语的设计虽不如第一次直观、具体、充满动态美和冲击力,显得有些朴实无华,但这一导语却很好地成为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桥梁,饱含真情的导语能够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苗,有利于完成情感目标;同时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教材,也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上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奖励制度下一篇:助残爱心募捐倡议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