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练习

2024-05-25

《斑羚飞渡》练习(精选8篇)

《斑羚飞渡》练习 篇1

《斑羚飞渡》练习

一、基础训练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狩猎(shîu)斑羚(línɡ)剖开(pōu)

B.戛洛山(ɡā)对峙(shì)姑妄(wǎnɡ)

C.湛蓝(zhàn)苍穹(qiïnɡ)斑羚(línɡ)

D.迥然(jiǒnɡ)甜腻(nì)悲怆(chuànɡ)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略胜一畴 沉郁顿措

B.进退唯谷 参差不齐

C.一尘不染 目瞪口呆

D.眼花潦乱 心甘情愿

3.选词填空。

(1)过了一会儿,斑羚群渐渐()下来,„„

A.平静 B.安静 C.沉静

(2)随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分成两拨,„„

A.立即 B.急速 C.迅速

(3)(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拨里,„„咩了一声,迈着()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

A.沉重 B.欢快 C.沉稳

4.下面的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为什么要写“我”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灿烂”的含义如何理解?

6.揣摩下面句子的特点,用指定的动物仿写一句。

这叫声与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颤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

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拔里,眼光在两拔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拔去了。„„

„„

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7.结合以上文字,品读分析头羊两次不同的步伐表现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文章结尾再次写到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发挥想象力,改写文章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类的猎杀给斑羚带来了灾难,对此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八岁的孩予,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了,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矇陇,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予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1.速读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内。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写到()再写到(),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12.浏览全文,在横线上填写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以为顺序,以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13.品读文中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14.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

16.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斑羚飞渡》练习答案与提示

1.B

2.C

3.①B②C③A

4.作者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戛洛山峭陡、笔直的特点。

5.(1)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有临阵脱逃的表现,反衬斑羚为了集体利益视死如归的团结精神。(2)不只是指那彩虹,更象征了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 的闪光,含蓄地表现了“我”的崇敬心情。

6.用排比句式写出猫的叫声的特点即可。[来源:学。科。网]

7.沉重的步伐是因为镰刀头羊为了保证数量的均衡而不得不离开年轻的斑羚队伍走到老斑羚群里。它放心不下自己的子民们,为它们能否成功飞渡而忧虑。“坚定的步伐”是因为镰刀头羊已经看到它的子民们成功飞渡,种族可以生存下来,但也有半数的同胞为此牺牲,它作为头羊,也应如此,所以步伐坚定。

8.结尾的彩虹具有象征意义。它的绚丽、灿烂象征自愿牺牲的斑羚们生命的灿烂、辉煌。把它放在结尾,具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

9.本题为开放题,无统一答案。提示:改写要扣住主题,可以采用化实为虚的写法,不写镰刀头羊之死,而写升上彩虹、仙乐等烘托渲染它的伟大牺牲精神。

10.可从人类对动物的善良与爱是人类之爱的开始,反之,人类的残忍本性的开启,总是先从对动物的残忍开始谈。言之成理即可。

11.不叫 叫 不停地叫(或不知疲倦地叫)

12.时间 蝈蝈

13.拳头大小的 不安地 可怜巴巴地 仿佛在呼唤、祈求

14.(1)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2)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15.蝈蝈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他听孩子们动情的议论之后“叹息了一声”。

《斑羚飞渡》练习 篇2

(展示小说《斑羚飞渡》)

师:读了书名, 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斑羚很危险。

生:我感觉斑羚已经身陷绝境了。

师:说得很好!身陷绝境,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板书:斑羚身陷绝境)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斑羚, 这时你会怎么做?

二、品情节, 小人物身上见大精神

1.师:这群斑羚会怎么做呢?思考: (1)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是一群怎样的斑羚?你的心情怎样?

生:小说讲的是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绝境后, 准备从悬崖上飞渡过去, 一只老斑羚带头飞渡成功的故事。 (师板书:准备飞渡飞渡成功头羊从容赴死)

生:这是一群沉着、冷静的斑羚。

生:我很感动, 也很伤心。我感动的是斑羚临危不惧, 伤心的是人类不懂得爱护动物。

师:面对灾难的来临, 斑羚不是束手待毙, 而是迅速想出办法。

2.师: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惊叹?请用横线勾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

(1) 体会老斑羚勇于献身的精神。

出示:“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 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 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师:你的眼前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见了老斑羚和半大斑羚飞渡的场景, 很悲壮。

生:我仿佛听见老斑羚对半大斑羚说:“孩子, 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师: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 你的心情怎样?带着你的心情来读读文字, 好吗? (生朗读)

师:孩子, 从你的朗读中, 我听出了你对老斑羚的崇敬。这样的结果, 老斑羚想过吗?

生:它早就料到自己会掉进悬崖里。

师:既然老斑羚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为什么年轻斑羚还要在它背上猛蹬一下?

生:年轻斑羚想活下去, 保全自己的生命。

生:它的身上承载着老斑羚的希望。种群的生还希望就在年轻斑羚的身上。

师:这一蹬不仅蹬在老羚羊的身上, 同时也蹬在我们的心里。假如你就是这只年轻的斑羚, 这一脚下去, 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生:意味着生与死之别。

生:意味着责任与重托。

师:听了你们的理解, 我仿佛也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一对对斑羚腾空而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渡, 在山涧上空形成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生命之桥。

(2) 解读镰刀头羊。

出示:“突然, 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 悲怆地轻咩了一声……”

(生自由读句子, 交流理解。)

生:它的第一次叫声是想告诉大家, 已经没有希望了。

生:它的第二次叫声是想说:“别慌, 办法总会有的。”

……

师:文章除了写三次叫声, 还三次描写了彩虹。对此, 你怎样理解?

生:彩虹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老斑羚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师:这不是普通的彩虹, 而是牺牲了一半的斑羚, 用生命筑起的生命之桥。

三、整体回顾, 提炼主题

师:《斑羚飞渡》是一篇凄美的小说。为了生存, 为了种群的繁衍, 斑羚们不得不用牺牲一半的方法来挽救整个种群。斑羚身上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生:那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视死如归的精神。

……

师:读了这个故事, 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动物们需要安宁、平静的生活。

斑羚需要飞渡,教学岂能飞渡? 篇3

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词语的运用,句子中某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关注的是整篇文章的文本阅读。两堂课都很精彩,博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喝彩。据活动的组织者介绍,这两堂课应该都是当下各学段的语文教学的高水平呈现,不管教学方式如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具有普遍意义。

笔者也觉得这两堂课各有各的精彩。不过,再结合笔者所教初一学生的实际写作状况,细细想来,觉得其中似乎隐藏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这是从某位初一学生的随笔中摘抄的一段:“大家都应该认识冰心吧。她出生在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家庭中。在我的书柜中,就放着几本冰心奶奶写的书……”这几个句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却出现在同一语段中。类似这种前言不搭后语、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写什么的情况在学生的作文中比比皆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结合那两节语文课,笔者认为:初一的语文教学直接上升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高度,这与小学六年级的词句教学隔着很远的距离,小初的衔接是跳跃性的。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达标准有着比较细致的分解,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初中伊始阶段很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真正达到了所处学段应有的标准。因而,也就造成了这样的现实状况:初一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着相当大的不切实际的“飞渡”。造成这种“飞渡”的原因是《课程标准》是不同学段学生应达能力的标准呈现,而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很多教师并不是很清楚。小学六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可能只关心自己教了些什么,而教的这些是否具有衔接性,则不在考虑范围内。那么,初一的语文教学和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衔接点在哪里?只要仔细分析两堂课教授的重点,就不难看出,从词句的教学直接“飞渡”到文本的解读,中间少了语段的教学。而这种“飞渡”,造成刚步入初中的孩子缺少对语言的系统训练,直接导致文章看不懂,作文不会写;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之后的学习。

因此,在小学的第三阶段(5、6年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语段的教学。进入初中,尤其是初一,语文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这种教学。

一、什么是“语段”

语段也叫句群,是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说得更具体一点,语段是在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法上有结构关系,在语气上衔接连贯的一群句子组合而成的大于句子、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

二、为什么要重视语段教学

刘勰曾用“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来形容句子和句子的联系。[1]老舍也曾经说过:“一句与一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咱们全身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2]一篇好的文章或好的段落总是由那些独立而又有逻辑联系的若干句子巧妙地连缀而成。所以,阅读并理解一篇好文章,必须从语段分析入手。语段一头联系着句法,一头联系着章法,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只有了解了语段的结构和中心意思,才能准确清晰地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才能快速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调整好语序,组织好句子,有条理地表达思想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如何在初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段教学

(一)重视语段教学的主体位置

每堂语文课都要穿插语段教学的内容,哪怕一节课只引进一个语段也好。要做到一贯坚持,从不间断。

(二)把握语段教学的方式方法

语段学习,首先要认识语段的表达方式。初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记叙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学生在辨别记叙与描写上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问题,在此,不多讨论。

其次,要能分析语段中各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握语段的中心句,概括语段的中心意思。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懂文章的原因在于对文章的结构层次看不分明。笔者也尝试着选择重点文章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可是效果并不明显。仔细分析,发现学生不会分析语段,无法说出某个语段的中心意思,也看不出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当然就更理不清全篇的结构层次了。其实,分析语段是有章可循的。考察语段的组合,可概括为两个大的类型:其一,关联词组合;其二,语意组合。

1.关联词组合

首先,要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语段的8种类型,分别是:并列语段、承接语段、转折语段、选择语段、递进语段、因果语段、条件语段、解说语段。

其次,教会学生寻找关联词。关联词对单层的或较少层次的语段分析起着“标志”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关联词语只出现在语段后续句的句首,用以引出下文。

如:

(1)“放在哪儿了?拿出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哪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七上《羚羊木雕》)

(2)我从悬崖边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还应告诉学生,有些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只能用于组合语段。常见的有“这样”、“只有这样”、“除非如此”、“为的是”、“总而言之”、“比方说”、“不料”、“由此可见”、“其实不然”、“上面……下面”、“首先……其次……最后”、“先说……再说”、“这就是说……而不是说”、“不在于……是在于”、“为什么……原来”、“为什么……是因为”。

如: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endprint

2.语意组合

这主要通过语段内部的语意结合来分析,因此演绎、判断和推理起着关键作用。

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七上《再塑生命的人》)

这个语段中的三个句子从语意上说是相关联的。前两个句子是假想在雾海中独自驾船的恐慌心理,第三句将未受教育的自己比作大雾中的航船,从而形象地表达出在沙莉文老师来之前的孤独恐慌的心情,突显了莎莉文老师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以上阐述的观点,语段分析是应该有“法”可循,有“法”可依的。

而语段意思的概括也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1.巧用三规律,迅速抓主句

(1)总分关系的,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先概括后具体写的,一般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如:《看云识天气》的第一段的第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就可以作为整段的段意。

(2)重视过渡句。一般过渡句的承上句是前面段落意思的总结,而启下句是后面段意的总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7、8两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3)问答形式的语段可抓住问题的答案归纳句群大意。偏正关系的一般根据正文内容归纳句群意思。转折关系的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递进关系的抓递进部分的内容。如: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七上《观舞记》)

这个语段,首句以“怎样形容”发问,再接连用四个“假如”作答,最后语意一转,表明只能用“文字”描写,实际上是对第一句发问的最终回答。整个语段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文字来描写她们变化多姿的旋舞。”

2.采用梳理法,句意辨分明

如:

“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①有时,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②但我们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③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④”(七下《真正的英雄》)

首先,给该段的每一句标上序号;其次,分析每一句之间的关系:前两句共同表达的意思是人类对掌控太空领域还力不从心;第三句的“但是”表示语意转折,人类必须面对困难重新振作;第四句是对第三句的解释。因此,这个语段的四句话的层次是①②一层,③④一层;再根据转折关系的句群要抓住转折部分的内容进行语段概括的原则,这个语段的段意就可以第③句来概括。

3、使用累加法,合并“同类项”

如: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七上《月亮上的足迹》)

这段很长,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不知道它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将每句标序号,发现前面七句都是在介绍两位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紧张的工作,那么,这七句就可以像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那样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意思的语段。从第8句开始,语意变化,介绍工作完成后与总统通话。这样,分析之后,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了这段讲了两个意思,再将两个意思累加在一起,整段的意思就可以概括为: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紧张工作,之后与总统进行了通话。

当然,语段教学中,教会学生概括语段大意还有很多其它的方法,这里仅列举了几条常用的,其它就不一一赘述了。

(三)结合语段教学的各种方法

关于语段的教学,教师除了要重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分析语段、概括语段的意思,还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实现:

1.排序法

将文章中的某一语段取出,句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并说出排序的理由,看谁的排序与原文最接近。

2.展开法

教师出示一个中心句,让学生为绕这个中心句,写一组句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一句接一句玩接龙游戏。

3.浓缩法

教师出示一组具有若干逻辑关系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之后,概括大意。

相信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段知识方面受到充分的训练,并且以此逐步完成从小学阶段的词句学习到初中阶段的文本阅读的衔接,减少小初衔接过程中的语文学习的跨度。

结语

“学生已经理解并已接受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人总是在先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的。”[3]如果,在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缺乏衔接的意识,使得语文教学出现脱节的情况,会使学生常常不易辨明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易完成不同学段之间的自然过渡。因此,处于小初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应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段的教学,为之后的文本阅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斑羚在绝境中只有“飞渡”才可完成种族的延续,而语文教学,必须一步一个脚印,遵循教学的规律,不可缺失其中的任何一节。

注释:

[1]韩泉欣.文心雕龙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老舍.出口成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希腊)丝黛拉·沃斯尼亚杜,张铁道.关于儿童学习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2,(5).

参考文献:

[1]冯志纯.现代汉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斑羚飞渡学案 篇4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狩猎()哀咩一声()苍穹()

迥然不同()参差不齐()坠落()

2.你对课文了解吗?

(1©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试用自己的话加以复述。

(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2)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

议一议

1.《斑羚飞渡》描写了什么?

1.《斑羚飞渡》一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

2.《斑羚飞渡》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

3.课文描写“斑羚飞渡”的成功近乎奇迹,是以斑羚们时间先后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控制的高超、跳跃技巧掌握的娴熟、对接时机衔接的吻合为前提的。从文章的交代来看,斑羚们此前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排练,那么,课文描写的“斑羚飞渡”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主要出自作者的想像?

.首先,在动物界,确实有牺牲部分成员的生命以取得种群中大多数成员生存机会的事实;其次,依我们自身的经验可以知道,人类在困难时往往会激发出以前从未展现的潜力,做出平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当斑羚群陷入种群灭绝的危机时,强烈的求生欲望会导致奇迹的发生。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表层的坠饰(艺术虚构),体会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阅读的乐趣将充盈读者的心间。

读一读

读一读

课内阅读: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②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③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

④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⑤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⑥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⑦最后伤心崖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镰刀头羊孤零零地站在山峰上,既没有年轻的斑羚需要它做空中垫脚石飞到对岸去,也没有谁来帮它飞渡。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⑧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1.概括选文的内容。

1.斑羚飞渡悲壮的场面(符合文义即可)。

2.将文中连续两次运用“目瞪口呆”,换成“赞不绝口”好不好?为什么?

2.不好,目瞪口呆从侧面准确写出了斑羚精神令人震惊

3.前文写到彩虹,这里又写“那道绚丽的彩虹”,有什么用意?

3.前面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飞渡作铺垫,这里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4.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⑤⑥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4.侧面心理活动描写

5.第⑦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换成描写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课外阅读:

读文答题

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偏高些,老斑羚角度稍偏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1.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文段大意:斑羚飞渡(或试跳成功,成功飞渡等均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孩子,准备好了吗?一定要踩着我的背飞过去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3.一反问一感叹,以我认为的“绝对不可能”反衬出斑羚的聪颖和

伟大的献身精神。________________

4.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一个撼天动地的特写镜头,找出来后仔细研读,完成下面各题

①它的内容是:从_5.①从“老斑羚凭着娴熟的……”到“笔直坠落下去”_______到________。②其中点示老斑羚所起作用的句子是:_②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_______________

斑羚飞渡教案 篇5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座的有同学没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吗?”全部都看过了是吧!的确,这部动画片近几年风靡全中国,男女老少通吃。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有一集放到灰太狼把一个假炸弹装到包包大人的身上要求用一只羊来换,暖洋洋就决定牺牲自己换取包包大人的性命。那么这体现了暖洋洋的一种什么精神呢?(勇于牺牲自我拯救大家的精神).我们知道这部动画片中有很多种羊,有绵羊、刀羊、山羊、羚羊等等。那么同学们知道斑羚吗?斑羚,它是羚羊的一种,因为喉部有一块白斑,所以叫斑羚,它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非常珍贵。多栖息于较高的山林中,常在山顶的岩石地区活动,善在险崖上跳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故事。(板书,题目与作者)(衔接语)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展示教学目标:(让一学生读)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

(衔接语)为了达成这些学习目标,首先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来把握课文的内容。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点课件)

三、检查预习:

1、你能读准下列字音吗?(两名学生回答,师强调重点,最后齐读巩固)逞能(chěng)

甜腻(nì)

娴熟(xián)

...湛蓝(zhàn)

悲怆(chuàng)

对峙(zhì)

...

2、你能告诉大家下列词语的意思吗?(两生读自己的答案)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中。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衔接语)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下作者了,今天就不再多说了,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斑羚吧 3.了解斑羚

斑羚,也称青羊、山羊。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体长1~1.2米,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到50千克。形似家养的山羊,但颌下无须。雌雄均有角,角小、黑色。毛松而厚,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之间,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也很敏锐。冬季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同学们既然已经都预习过了,那么读完这个故事,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讲:震撼、感动、惊心动魄、悲壮„

5.你能告诉大家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提示:什么动物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明确:

①本文讲述了一个斑羚飞渡的故事。

②本文讲述了斑羚在危亡时刻,老斑羚牺牲自己保全年轻斑羚的故事。③本文讲述了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故事。④本文讲述了斑羚遇险后绝处逃生的故事。

衔接语:现在我们清除了文字障碍,掌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下面让我们深读课文,品味感情,提炼主题。

四、深读课文,品味感情,提炼主题。

1.师:老斑羚们从悬崖上坠下,特别是镰刀头羊的最后举动让我们想到人类哪个类似的场面?

生:像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有一位英雄的老师——谭千秋老师,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他却永远离去。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故事都在阐释着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牺牲精神。

衔接语:好的,大家说的都不错,看来这种牺牲牺牲精神不只在动物界有,在我们人类身边更是处处可见。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分析一下课文吧 2..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一到二段。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不好?

前面面临什么?后面面临什么?前面有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激流险滩。后面有猎人猎狗。

此时的处境怎样?用一个字来形容。险。)(板书)衔接语:在课文里,镰刀羊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起到了领导全局的作用,当然也是它想到了方法跳跃过崖的。那么~~ 二).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一片惊慌,故乱蹿跳。哀咩。似乎在说:别过来,危险!第四段: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难道天要灭我们吗?绝望、无奈、悲凉;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师:谁能饱含感情的再来读一下斑羚飞渡的精彩情节?(点课件)请其他的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斑羚飞渡的画面。

师:刚才我们从文字上赏析了斑羚们的精神美,下面再从图片上赏析一下:(点课件——动画。)

衔接语)在种族灭绝的时刻,老斑羚们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斑羚。请同学们饱含感情的朗读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点课件)课文是怎样描绘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请你用手中的笔迅速圈画出文中的动词。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了,这群斑羚以生命换生命的举动固然令人感动,但是假如我们的作者不是如此娴熟的运用了这些动词,恐怕这故事就不会带给我们这么大的震撼。所以我们情感所受的强大冲击几乎仰仗的都是作者恰当的运用这些传递给我们的。这一连串的动词,使得飞渡场面的画面感和镜头感增强,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衔接语:第一对斑羚的成功无疑是给了斑羚群希望,接下来就开始了一对对壮丽的跳跃了。那么我想问一下,3、课文的13自然段写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和一只小斑羚在空中对接时坠入深渊的情节与写第一对飞渡的斑羚所用笔墨一样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一对失败的飞渡,使场面更加悲壮,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衔接语: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并分析了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些拓展训练吧

五、拓展训练

1、如果你当时是狩猎队的一员,看到这震撼人心的一幕后,你会有何感想?你会怎样做?(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①我们应保护动物,动物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不应该迫害他们,否则它们会慢慢灭亡,人类也会慢慢灭亡。②人们应该与动物们成为朋友,给它们自由和生的权力,我们应该善待生灵。

2.请你以“爱护动物、善待生灵”为主题,拟一条公益广告。(限30字)(言之成理即可)

A: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放下血腥的手。B:不要做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C:爱护动物等于爱护自己。

D:珍爱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不轻易放弃或破坏生命。E:爱护动物,人人有责。

F:珍惜动物物生命,等于珍惜自己的生命。G:当人们放弃动物时,人们也放弃了自己。

H: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师:是的,让我们与自然,与动物和谐共处,共创一个美好的明天 衔接语)这节课,我们学到这也快结束了,下面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我们从这群斑羚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

生:团结合作、舍己为人、视死如归、临危不惧~~~

教师总结:同学们,当我们对斑羚们面对绝境挺身而出,从容赴死的大爱精神倍感折服时,一个问题折磨着我,是谁把这群斑羚逼入了绝境,又是谁让他们只能以死求生?(“人”)是的,是人,人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生又何罪?死又何辜!人才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由于人类的肆意屠杀,导致了许多物种灭绝.“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这是古人的呐喊,生命是大自然的花朵,生命是有情感的有尊严的,让我们以平等的、友好的、关爱的心态去对待我们的朋友,与他们和谐相处,不然,伤心崖上的悲剧会迟早在人类的头上降临。

《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篇6

授课教师:建西中学

谢木选 授课班级:建西中学七(1)班

【教材分析】《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念一闪间,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绕开了这两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教学目的】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这是我在内容与形式这两个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在实际实践上这二者是一物两面,即只有一个实践,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至于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则取决于现场的种种变量,不准备作预设。.【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是未来,是希望。生:我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他。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有了可以再娶,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师:呵呵,女同学注意听,以后要小心这个人了。

生: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小,容易救。然后再来救另外的人。师:怎么没有人想到救妻子的呢?(笑)

(学生在下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课铃响。)[教学过程A: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起飞] 师:其实这个我们当作笑语来听的故事,里面还真包容了一个人类的难题呢。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也许我们学了课文《斑羚飞渡》,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出示材料1《斑羚飞渡》:作者沈石溪,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原籍浙江慈溪,动物小说作家。

师:前些天老师要我到这里来上一堂课,我说到慈溪来,就上一篇慈溪人写的文章吧。相信我们上这篇课文,也会格外地亲切一些。

听你们江老师说,大家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大家读了几遍?(大多数学生说读了5遍)能够讲这个故事吗?(学生说能)

好,这样,也就是说我不用再为熟悉课文而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直接进行到对课文的深入的探究中去了。不过我还是得检验一下。现在,我们来一个故事接力,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这我们讲一讲这个精彩的故事。讲故事的同学不能看课本,按幻灯上的提纲讲故事,一人讲一部分;其余的同学可以再对照课文看一看。

五个学生举手进行讲故事接力。对其中斑羚如何跳过悬崖的细节教师点拔学生进行了补充复述。课文故事提纲: ◇身陷绝境-- ◇准备飞渡-- ◇试跳成功-- ◇成功飞渡-- ◇走向彩虹--

师:五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高难度的“空中接力”,很精彩。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随便说,说真话。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师:为什么说它是个悲惨的故事?

生:因为斑羚们被逼到悬崖上,老斑羚不得不牺牲自己去救小斑羚。生:我的感觉是“悲壮”,因为老斑羚的牺牲很感人,很壮烈。

师:好啊。刚才一个同学用了“悲惨”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同学改一个字“悲壮”,更贴切了。语文就是咬文嚼字,不错。

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斑羚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师:他们为什么自我牺牲? 生:为了斑羚集体的生存。

师:对。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学过程B:从课文走向互文,从中心走向话题] 生:我的感觉是这群斑羚很有智慧,你看他们至少能够懂得奇数与偶数,而且飞渡的时候也组织得井井有条。

师:你估计一下,这群斑羚数学能够考几分?(众笑)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感觉?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真实。这些动物的智慧也太厉害了,我觉得虚假。

生:我觉得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有一些想象与夸张,这是艺术加工。主要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是在于给人的启示,给人以震撼。(听众掌声)

师:哦。是虚构的,这是一篇动物小说,故事是虚构的。我这里给“艺术上的合理虚构”作作一个描述吧:这就是它是一个本应该发生也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但是“斑羚飞渡”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可能发生吗? 生:不可能。

师:对啊。斑羚本身并没有牺牲老斑羚拯救小斑羚的生活习性,它也不可能具备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空中接力的本事。那么,既然故事中的斑羚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斑羚,文章讲的又是谁的故事呢?

生:斑羚的故事。生:镰刀头羊的故事。

生:通过斑羚来写人,是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他想说什么? 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文章写的是什么故事?

师:对呀,既然不是斑羚,那可能真是反映“人”的故事了。什么故事呢? 出示材料2 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 弱者?强者?

遗弃谁? 老者?幼者? 他人?自己?

师: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视之为一个面临灾难时放弃谁的难题。面临灾难,人类中的哪一部分首先应该被遗弃?为什么这样做?谁规定必须这样做?(学生小声地议论纷纷,各有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的声音倾向于选择保护弱者、幼者和他人。)

师:这是一个亘古的难题,我这里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来看看人们是怎样选择的。材料一: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捨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就不管了。

教师读材料,明确:人类在物质匮乏时代的选择之一是“弃老保幼”。教师: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人类的不同的选择的源由是什么。思考一:规则·文明与野蛮 兽的规则――弃弱=“野蛮” 人的规则――护弱=“文明” 早期的规则――弃老=“野蛮” 后期的规则――敬老=“文明” 文明中仍然残余的“野蛮”

教师:那么请问,现在你知道了,你该如何选择吗?请你来说说。一女生:我想我是文明社会的人,我会选择保护弱者和他人的。师: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要被保护的弱者才这么说的呢? 学生(赧然):没想过。

[教学过程C:话题推进,从集体生命到个体生命] 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和大家一样选择吧――保护比我弱小的人。一男生: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自己的逃命的。(众笑)

师:这个同学敢于说不中听的真话,这是一种勇气。但他说自己还是要逃命的,这是卑鄙的吗? 生:他也没错,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观众掌声)

师:这就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思考。刚才我们在思考面临灾难时作为群体的人类的选择,但是在灾难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它该如何抉择呢? 思考二:个体生命的尊严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路。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全场沉默,肃静。)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对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点击幻灯片,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教学过程D:归结,“敬畏生命”] 师:回到最初,船翻了,我们落水了,该救谁?《斑羚飞渡》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 生:该救幼小的人――儿子。

师:可是,我们的学习却又推翻了这个答案。我并没有能够带给大家任何答案,而给了大家更多的问题与思考。但至少我们知道了,《斑羚飞渡》讲的,是关于人的寓言。其实作者沈石溪自己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材料3:沈石溪:“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师:从人的生命到一切生物的生命,“敬畏一切生命”这一人类的“生命命题”是由法国的音乐家、哲学家、神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先生所提出来的。我们来读一段他的文字,也许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疑虑。

材料4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史怀泽。

师:一堂课下来,我没有任何的答案可以给大家,因为我也同样困惑、犹豫,——在生命与崇高之间,在生存与文明之间。这里我仅仅提供一点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的看法。请记住,这不是答案,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面临艰难选择时的一些想法:【出示幻灯片十六,师读】

我个人的观点: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斑羚飞渡》练习 篇7

一、课文《斑羚飞渡》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有一位老师说:“我讲《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已有七、八遍了。可是,每次讲到这篇课文时,心里总是很不舒服。是确有猎人围堵、斑羚在生命的尽头表现出这最悲壮的一幕呢,还是作者沈石溪完全凭空杜撰?文章的内容缺少真实性,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我们要教学生真善美,这样虚假的文章最好不要编入中学教材,用它教育学生,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这一观点提出,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同感,许多教学参考书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针对这些观点,我的思考是:这是一则故事,也可以说是一篇关于动物的小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生活真实是自然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为艺术提供素材的参照物,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动物世界,千奇百怪,有很多故事可能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动物之间的分工配合、亲情故事,真的是数不胜数。比如,老鼠偷鸡蛋,只有一只老鼠肯定不行,必须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老鼠分工协作才可以完成“任务”。一只老鼠抱住鸡蛋,另一只老鼠咬着抱鸡蛋老鼠的尾巴往洞里拖,分工协作,场面十分精彩。另据报载,蚂蚁群在遇到大火的时候,会快速滚成一团,外面的蚂蚁奉献自己的生命,被烧成焦炭,目的是确保蚁团里面的蚂蚁不被烧死,让自己的种群得以延续……

动物世界尚且如此,人类的故事就更不胜枚举了。高雄火灾中的孕妇,送到医院时已经死亡,当医生掰开这个孕妇焦黑的尸体时,赫然发现她的肚皮依然白皙。令人惊奇的是胎儿还有心跳,医生赶快进行手术,一个健康的男婴诞生了。当医护人员从这名孕妇的体内取出白胖的婴儿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走进自然,“动物世界”每天都在上演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打开电视,“人与自然”时刻都有不可思议的亲情传递。提炼生活真实,用文学的笔墨创作出“斑羚飞渡”这样震撼人心的感人故事,恰恰是用艺术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再现生活的真实。语文老师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用手中的笔,描绘五彩斑斓的生活,学会根据生活的真实来创造艺术的真实与情感的真实。

这位老师在评议中还说:“‘镰刀头羊’最后向彩虹走去,跳向悬崖,太假,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目测到的彩虹应该很远,镰刀头羊不可能真正走向彩虹。”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即用自然科学的定义、原理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刻画和描写,那么文学味就会丧失殆尽。“钱学森之问”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并不比别人差,但缺失的是想象和创新。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如果我们把文学作品教成了严谨的说明文,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之源。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描绘生活的文学艺术是多姿多彩的,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绚丽无比的。让我们鼓励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二、在课堂上,学生怎么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重点是老斑羚与少斑羚“试飞”和“成功飞渡”这一动作、细节描写,也就是文章的8、9、10自然段。文章也正是从这一悲壮的举动中折射出动物世界在面临种族灭绝的时刻,用牺牲一半换来另一半生存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崇高的意志品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于是,很多教师通过制作动画的方式,再现文中描写的场景,凸显斑羚飞渡刹那间的悲壮。可是,播放这一动画时,学生往往不是表现为神情凝重,而是总有一些与文章主旨不和谐的“笑声”。因此,有教师就问:这样的文本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吗?这样的课件是不是取悦学生的儿戏之作?

《斑羚飞渡》一文编排在七年级语文(下)中,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多少还是带有孩子气的,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他们没有理解文本之前,只会把教师制作的动画当作日常喜爱的动画片来看,就像看到大灰狼吃掉小红帽时,他们会笑。看到电视上与己无关的车祸,车翻了几个跟头,他们也会笑。学生理解文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绝对不是“残忍”的代名词。相反,他们的感情特别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取向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孔乙己》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中的经典之作。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坐在蒲包上爬到咸亨酒店,摸出四文大钱要一碗酒。这一细节描写,学生刚读的时候也会发笑。也许有老师要说,孔乙己不一样,鲁迅先生塑造的就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人,无可厚非。其实不是这样,孔乙己作为旧社会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遭遇值得同情,只是我们的学生对时代背景不理解,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不理解,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不理解,才会产生不和谐的“笑声”。

教师有这样的质疑,是因为教师在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是值得商榷。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听课就会发现,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知道了斑羚在面临种族灭绝的关头,“以牺牲一半来保护另一半生存下去”这一庄严主题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就会越来越严肃,他们的笑声就会在课堂上消失,课堂气氛就会渐渐凝重起来。当学生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再试着播放同样的动画视频,学生是绝对不会有笑声的。而且,我们会看到,很多同学的眼角是湿漉漉的,那是因为他们感悟到了悲壮、伟大之后,心灵受到触动。不和谐的声音,是学生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或者没有理解文章内容之前表现出来的。一旦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就会与主人公同喜同怒。

对《斑羚飞渡》的三点质疑 篇8

一、质疑小说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是一篇动物小说。大家都知道小说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然会有加工和虚构了。从这点上看,质疑小说内容的真实性是多余了!可虚构和夸张倘处理得不好,其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表现力,导致作品衔接不紧密,出现漏洞,显得牵强而虚假。

一群七八十只的斑羚被逼到伤心崖上,这悬崖有六米多宽。再看看那群可怜的斑羚吧,极健壮的公斑羚最多跳五米多远,而母斑羚及幼崽则更少,只四米左右。对此,本人有疑问:为何这悬崖刚好是六米多宽,而不是五米多宽或八米多宽,甚至更宽一些呢?还有,悬崖怎么就刚好叫“伤心崖”呢?会不会是巧合?

可以说,这些均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也可以说作者为了这费了不少苦心。因为只有这样的宽度才适合飞渡,才不会让那群斑羚因为无法飞渡而呆在原地被那些偷猎者全部猎杀,或因飞渡全部失败而全数坠崖身亡!也因为只有这样的名称才能符合悲壮的飞渡。

倘若它们全军覆没或全部逃生的话,就没有下面精彩又震撼人心的飞渡了。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当时的无奈了。为了故事的延续,为了能打动读者,不得不安排斑羚去飞渡。可这无奈的安排是不是有些残忍呢?

斑羚这种动物会不会飞渡呢?有谁见过,书中可有明确的记载?我不敢断言没有,因为某些动物身上有一种天性,当遇到危难时体内的潜能是会被激发出来做出让人吃惊的举动的。但退一步而言,动物会有这么高的智商吗?接近100﹪的成功率,实属罕见,可谓奇迹。当然从中也看到作者明显的加工。因为如果飞渡失败了,就只有悲壮而没有“彩虹”之美了!

二、质疑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小说先写“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然后写“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于是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斑羚们的“飞渡”。在这种场面面前,作者写道:——“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这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猎人以猎获猎物为目的,猎物就是他们的勋章和墓志。羚羊肉是鲜美的,羚羊角更是名贵药材,正是为了这种经济利益,伤天害理、丧心病狂的狩猎者们宁可以身试法,并致使羚羊濒临灭绝。按照正常逻辑,根据这伙猎人的觉悟水平,在羚羊已成瓮中之鳖时,即使执法人员命令他们放下猎枪停止围猎,恐怕都无异于虎口夺食,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地、主动地,或不由自主地放弃即将到口的羚羊肉和即将变成大笔钞票的价格昂贵的羚羊角,转而雅兴甚高地欣赏羚羊秩序井然地绝处逢生或万分可惜地弃身峡谷,而自己徒劳一场?如果他们真的被斑羚的崇高精神感动了,震慑了,那为什么不赶紧后退、撤离,而要残忍地欣赏这些感动震慑了自己的动物悲壮地赴死呢?一边是人狗合作,辛苦地追赶围捕,一边又在功亏一篑时轻易放弃;一边像猫戏老鼠,把这群可怜的斑羚逼上死路,一边又猫哭老鼠,假惺惺地表示自己的震惊和感动,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

如果人有可能被感动的话,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蹲在一旁十分“人性”地静观(或欣赏)斑羚“飞渡”,毫不惊扰它们,还“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三、质疑作者的思想价值观。

文中的偷猎者们后来命运会怎样?小说的结尾没有交代偷猎者的境况,而让人猜测,我觉得这似乎有些不妥!因为,斑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使飞渡成功仍意味着有一半的种群死去。假设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假如你是个法官,你会怎样审理此案?是让他们逍遥法外,还是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作者在此文里既没有表示出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也没有对制造这起灾难的偷猎者们进行谴责,而是把斑羚们的这种灾难描绘成一幅壮美的画面。作者为了表现这种壮美的飞渡而极力渲染,甚至不惜虚构出“彩虹”来烘托!

这种价值观存在着错误的倾向,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随意捕杀保护动物都没事,不仅没事,还把整个残忍的事件写出来让人欣赏。这就于无形间助长了偷猎的恶行,让人变得淡漠和残忍!对未谙世事的中小学生,作为教师在这点上要认真引导,若处理不当,很容易让学生误把不幸残忍的事情当作壮美之事来写,而造成了心态的扭曲!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文总结下一篇:读斑羚飞渡有感3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