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课用语

2024-10-12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通用13篇)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 篇1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大全

来源:中国教师站cn-teacher 作者:佚名 2012-4-17 下午 10:14:57 13430

范文摘要: 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 篇2

一、避免一味表扬,保持评价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怕伤害孩子学习积极性,面对学生的发言,往往夸大其词,不愿指出学生的错误缺点,甚至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表扬。明明是有争议的问题,明明是信口开河、胡思乱想,明明是难度很低的题目,却以“你真棒”“你真会想象”“再没比你更出色的了”“你真聪明”“你真是火眼金睛”等一类的评价语来进行夸张至极的表扬。殊不知,这样的评价可能会使孩子忘却谦虚的美德,不分对错,胡诌抢答。如果其他学生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顺着之前同学的思路说下去,很容易产生定势思维,让问题进入一个死胡同。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夸大其词的表扬,会导致自我感觉太好,变得心浮气躁。

课堂上,教师评价语应该得体、简洁、准确,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让学生听得明白,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如“你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有感情,如能声音响亮些就更好了。”“你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如果能注意正确的姿势就更好了”等,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明确肯定了他们的长处,又委婉地指出了不足之处,同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仅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还能找出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总是用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就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产生淡漠感,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失去了评价的本真。

二、避免模糊笼统,坚持价值导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论高下,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评价中分清谬误,明确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评价。由于新课标强调老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评价应多以鼓励为主,许多课堂便出现了以“很好”“不错”“棒极了”等笼统模糊的语言来评判学生的现象。“好”在哪里?又“棒”在何处?学生并不了解。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不认真倾听,不加思考,以含糊不清的“哦”“嗯”来回应学生的发言,一个学生刚发言完,就开始点下一位同学,“你说”“你来”,漠视学生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成果不作诊断、不予导向,学生就难以从老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辨优劣,明确方向,这样的评价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学生脑海中的概念却模糊不清,造成学习肤浅或价值观缺失。因此,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的见解或认识出现偏颇时,就应不漠视、不袒护地加以引导,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在公开课教学《狐狸和乌鸦》接近尾声时,我问:“这是一只是什么样的乌鸦?什么样的狐狸?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发言中,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乌鸦爱听好话、狐狸狡猾,一切都朝预定的方向发展。突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狐狸,因为它聪明爱动脑筋,有本事把肉骗到手,这只狐狸长大后会发大财。”听到此,我不禁一怔,这样的回答显然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轨道。该怎么办呢?稍作思考后,我决定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于是我说:“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有学生说:“这么一说,我也认为狐狸爱动脑筋聪明了。”有学生说:“狐狸是有本事,我也喜欢它,我家旁边就有这样的人发了大财,我爸还经常羡慕呢!”我不失时机地问:“狐狸这种聪明让我们想到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骗子。”“骗子你们喜欢吗?”“不喜欢。”我总结评价:“是呀,爱动脑筋、聪明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可动歪脑筋,不光明正大,就人人喊打了。只有靠真正的智慧和劳动获得的果实才是甜的。”这样的评价,及时让学生明辨了是非,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达到了课标中情感目标的要求。

三、避免评价过度,尊重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些课堂,评价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奖励小食品的,有奖励小玩具的,还有奖励五角星并贴到学生的头上的。有的课堂反复出现学生鼓掌这种评价形式,师生之间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似乎不搞出一点动静出来就不叫课程改革。这样过度的教学评价,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如果过度,让人感觉到的是虚伪,不是真诚。其实,教师评价语言是师生情与情的碰撞、心与心的交融和沟通,它需要的是自然、真诚、温馨,而且要不仅仅局限于有声语,多样的无声语有时往往更具魅力。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友善的目光,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态度。由衷的鼓掌、爱抚的摸头、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这样声情并茂的评价,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能让学生倍感鼓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效恰当的课堂评价是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的和谐统一。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都是出色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避免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语言都是相同的。对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做好“期待式评价”。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子,好好想一想”,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对于那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学习基础好的优生,则慎表扬,要让他们在“跳一跳,摘到果子”时予以赞赏,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表现平平的中等生,教师应以敏锐的目光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适时予以肯定。唯有如此,教师的表扬才能显得“物有所值”,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

四、避免主体缺失,多元共同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师道尊严”即教师是权威,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而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语文课堂仍然存在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一统天下的现象,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课堂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十分少见,评价主体多元化未能得到普遍落实。评价时,一些教师往往关注知识评价,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评价,这说明教师还没有真正从关注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观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垄断评价的现状。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来改变以往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但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学生评价又包括学生自评和学生间互评,而我们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评价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等。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集体反思,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发现别人的优点,激发学习的动力。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然后引导学生互评,在互相评价中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智慧的火花。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赞赏。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卡耐基曾指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但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以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宽容和教诲。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应该是既丰富多彩、又不拘形式;既灵活巧妙,又恰如其分的。只要教师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真正彰显语文课堂评价用语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生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言教学,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教会学生理解汉语,并能够在生活中灵活的应用汉语。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对基本语言的掌握,语文课堂对教学语言的要求更加的严格。教学语言与语文课堂的关系更加的紧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巧妙利用课堂语言来提升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所有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教学课题。

一、用教学语言打造生动课堂的三要素

应用教学语言打造生动课堂,需要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该阶段的学生更适合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课堂适合展示生动的语言魅力等等,这样的前提条件可以使得教学语言的应用更加能够发挥其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具备非常好的前提条件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

1、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对新的知识接受快,好奇心重,向往美好的事物。更加重要的是,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教师如果采取生动的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对语言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发展、应用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

2、语文课堂的适用性。语文即是语言的课堂,语言是构造生动语文课堂的主要推动剂,课堂也是生动语言发酵发展的主要基地。试想,教师在数学课堂与语文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哪一种取得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3、教学语言的魅力。语言具有魅力,这是其能够活跃教学课堂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尤其是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与教学艺术相结合,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语言艺术魅力的展现,是构建生动课堂的核心要素。

二、用语言艺术生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1、教学语言生活化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过于深奥的语言学生会觉得生涩难懂,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遵循生活化的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这样学生才更加容易接受。比如说,对于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做到简单明了,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能够听得懂教师语言表达的最基本含义。而对于年龄段稍微高一点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适当地加以引申,有助于学生掌握对语言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2、教学语言生动化、形象化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生动活泼的课文很多,课文的语言大多美丽生动。教师要善于“借力打力”,使课堂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化、形象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语言文字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很多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语言的把握,惟妙惟肖的将寓言故事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同时,通过语言的转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文学性,语言的艺术性,以及语言在生活中的感染力。

3、科学应用教学语言

上文讲过,课堂教学语言要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但是这需要教师把握一个“度”,如果教学语言过于生活化,则就会失去书面语言本身具有的美感和艺术性,丢掉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非常的重要。首先,教学语言需要规范化,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私下与学生的交流,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自身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的强,教师的语言必须要起到正面师范的作用。其次,科学的应用教学语言还表现在能够正确的应用语言,正确的掌握语言词语的词性,感情色彩、语法应用等等。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要十分小心,引导学生也能够在正确的语境中正确的应用语言。再者,教学语言还必须要具备艺术性,小学语文开始接触一些比较美的散文和诗歌,对散文和诗歌的学习最主要就是对意境的理解,意境的展现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教师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感悟到课文的魅力。

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应用调动着整个课堂的氛围以及走向,教师一定要仔细把握住整个教学的氛围,活用教学语言,充分展现语言的魅力,根据具体的要求应用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小學语文情景教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师评课用语 篇4

1、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3、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4、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6、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7、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9、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10、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1、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

12、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13、老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14、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15、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16、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17、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18、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19、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21、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2、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23、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24、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25、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26、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27、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8、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9、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30、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31、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3、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34、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5、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36、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37、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38、口算练习的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9、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理念特好。

40、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的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识,从整体效果上看,确实不错,值得大家学习。

41、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42、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44、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评课用语 篇5

环节十分明晰。并且环环相扣,有落实,有测验,有反馈,有巩固,有发展。

课堂容量极大。紧紧围绕目标,夯基础,察学情,重延伸,重思考,倡讨论。

课堂语言简练。语言虽然不多,但指示性极强,问题导向明确,点拨干净利落。

链接中考实战。课堂针对性强,知识本事兼顾。

①开课娓娓导入,给学生以平静而实在感。②朗读时,能注意指导方法,给学生以方向感,平静和谐而有效。③能因材施教,译注课文落实到位,且充分调动学生进取性,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率高。

提议方面:

物理评课用语 篇6

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

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

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

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

课堂调空能力强,能灵活根据学生的回答正确引导,并使用良好的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认识深刻,了解学生透彻,为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做到有的放矢。

时间分配得当,祥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攻破,对教材认识深刻,对大纲吃偷。

板书有条理,规范漂亮,字迹工整,科学规范,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然,对节知识了如指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恰到好处,以科学家沈括的动人事迹杰出贡献,鼓舞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为国争光,为科学献身,热爱祖国,激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

优点:

1、学生的讲解基本到位,学生能积极配合回答讲课者的提问;

2、及时以题目的形式对所有知识进行反馈;

3、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演示实验。

4、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不足:

1、反馈题重数量,但处理质量不高;

2、个别反馈题不能紧跟所讲内容;

3、小组合作有待加强,五、六、七组间有重复现象。

建议:

1、加强预习和课下的辅导,对较难的内容如演示实验,给学生提出指导性建议;

2、老师可参与准备一些反馈习题,使之更有针对性;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篇7

一、前置学, 巧设计, 实实在在为语文。

现在我们的前置自学已形成了固定模式。即:1、读:读课文, 读准生字词的读音。2、标:标出自然段, 标出文章生字词。3、划:划出文中优美语句。4、写:抓感受深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5、思:文中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6、查:搜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这样无疑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支架。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是前置学习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但在使用过程中, 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学生手中资料较多, 把资料书中的内容密密麻麻抄下来, 但缺少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很担心长此以往, 学生滋生惰性。

也担忧前置自学的面面俱到, 让学生在课堂上反而没有了新鲜感, 没有了思维的碰撞。听了徐美花上的一堂课, 给了我设计的灵感。《花的勇气》, 徐老师课前让学生积累了描写花的成语, 这样的做法一箭双雕:既积累了词语, 同时也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其实我们的前置自学在设计时就应该少而精, 适当设计些开放并有价值的内容, 不能简单地为学文章内容而设计, 应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前置学习实实在在为学语文服务。

二、抓主线, 敢取舍, 简简单单教语文。

在教学中, 抓主线设计教学, 牵一发而动全文, 这样设计便于引导学生总揽全文, 从大处着眼, 从细处入手, 准确领会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在执教《夜莺的歌声》时就抓住了“夜莺是怎样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这一问题展开交流, 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地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 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这样课堂就简洁了许多, 直奔重点, 不旁逸斜出, 不面面俱到, 而且在理解文本的同时, 夜莺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而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做的, 就是适时点拨, 评价, 鼓励, 老师的思维跟着学生的思维走, 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抓主线, 敢取舍, 这样的教学流程既简洁, 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我们课堂就应该大刀阔斧, 大胆取舍, 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简洁朴实。

三、抓词句, 细感悟, 真真切切读语文。

课堂上抓文本, 品语言, 与文本展开对话, 抓住语言进行细细品悟, 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那里一味泛泛而谈, 课堂就像一潭死水, 没有一点波澜。全县语文优质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上课伊始, 一直到课堂结束, 高老师一直牢牢抓住文本中的词句, 让学生细细品悟。从题目入手, 老师范读, 让学生交流听出了什么, 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自然听出重读的词语, 这样再引导学生读出标题的味道, 为整堂课真真切切读语文做好了铺垫。而且高老师在教学中, 注意朗读的层次。如在理解奇丽的景色时, 师生抓住了关键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然后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唤起情感的共鸣。第二层读学生带着惊奇, 读出美丽。第三层, 老师把文字转换成诗行, 读出诗一般的韵味。第四层, 老师引读。读出意境, 读出耐人寻味。这几层朗读, 都是在反复叩问、反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情感朗读。只有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地潜入文本, 才能实现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真真切切的感情朗读就应运而生了。

四、析文本, 抓双基, 扎扎实实学语文。

连续听了几节课, 感触颇深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在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语文的工具性有所忽视。以学生为本, 以语言训练为本, 紧抓“让学生学语文”这个牛鼻子, 不好高骛远, 不旁逸斜出, 切实落实“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 这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核心。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时, 先让学生说出词义, 告诉同学们, 在预习课文时, 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在理解了词语后, 老师不失时机地问:在生活中, 什么时候是应接不暇的呢?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生词, 然后学生再在具体语句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词句融为一体, 扎扎实实学习语文,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语文教师课堂用语的重要 篇8

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评价教师工作优劣的一个量标。教育和教学二者必须并同,切不可分割。当然在抓教育和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用语尤其重要。根据自己三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要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必须讲究课堂艺术,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语言用语的讲究。

1 以声传情,提高素质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是多么的神圣和伟大。正如歌词中写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他们敬慕、崇拜老师,老师的话就相当于是圣旨,比父母的话管用多了。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又常常处于不自觉的无意之中。老师用语的使用恰当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用得巧妙,对他们有帮助,给他们自信和力量。反之,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同时,对老师也会产生反感心理。对小学生来说,老师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非常纯真,可爱。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他们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也变得贪玩、顽皮、淘气。这时,老师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他们,耐心细致地关心他们,正确地引导、帮助,他们会把你当成忠实的朋友,对你无话不说。那怕是他们犯了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你也应巧妙地使用语言用语和他们交流,决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语言使用不当,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讨厌你,甚至做出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让你难堪。这样就会给你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障碍。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语言用语的使用尤其重要。只有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以声传情,以情感人

教师不但在教育中要讲究语言用语的艺术,而且在教学中讲究语言用语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用得好,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使之围绕着教师的用意去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进而收到好的效果。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必须做到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地说,所教的课,所讲的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光有情无色也不行,语言中有了色,就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

3 以声传情,以情激趣

小学生人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学中语言不但要有情和色,而且还应注意语言要有意和有趣。情感是推动师生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情感的感染与熏陶下,学生才能获得身心的愉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与“教书”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语文课不能是单纯的语文知识讲座,而应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注意找准二者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但尝到了知识,而且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学《古井》一文时,就有意识地注重既教书又育人,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要让他们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这样把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课文内容教学结合起来,并有意识地使用恰当的趣言,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评课用语 篇9

新课程新理念,“创新”是课堂生命力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创新意识,但这种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上。

1、对教材的解读到位。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而这12个生字全都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顾老师在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2、方法设计巧妙。

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孩子的识字规律,需反复认读,强化记忆,故采取了字、词、句整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将教材功能凸现得最大化。如:“数、清、彩、飘、落、问、答、说”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学中,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思想。这符合文本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词语教学有效达成了预期目标。正应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字、词、句整合教学做到无痕。如“数、清”所在句子过渡到下一句“彩、飘、落”所在句子,教师问:“这么多的雨点从哪里来?”生答:“从云彩里来。”然后教“彩”。从“彩、飘、落”到“问、答、说”,师导入:“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些什么?原来一个在问,一个在答。学“问、答”。词语的每一次呈现强化了孩子对生字的记忆,呈现也非常的.自然,又将文本内容用线串联了起来。

3、教学评价巧妙

教师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是一种潜藏的巧妙的引导,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除了达到激励功能,更旨在使孩子从评价中找到读书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问话是本课的重点。此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指导的过程中为突出问话的色彩,顾老师评价:“问得多有礼貌呀!”“问得多亲切呀!”在随机评价中把问的语气、问的态度都进行了引导。再如:读课题的时候,老师这样评价孩子的朗读:“多有趣!”“多可爱!”评价中凸现了人文性。

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是我们前一段时间的课堂现象。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追求形式的东西少了,老师有效的指导多了。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整堂给人感觉上得很实,实实在在,扎扎实实。

在语言积累上求实。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丰富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对于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义。如学“数不清”一词时进行语言训练:你还知道什么也数不清?(星星、头发、小草等)雨点儿也很多,也数不清。这样,“数不清”一词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篇10

【片段一】很家常:看似平常最奇崛

师:我对课文的题目有个疑惑:“我们家的男子汉”,是谁的家?

生:作者的家。

师:对。是作者的家。可是,既然是作者王安忆的家,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我家的男子汉”,而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呢?

生:课文中提到的这个小孩是王安忆姐姐家的小孩。

师:哦,原来这个家不是作者的“小”家,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家,还有作者的姐姐姐夫等其他家庭成员。除此以外,大家再想一想,从表达效果上看,“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有一种亲切感。

师:对。表达出作者和孩子的亲切,除了亲切感呢?——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把这个题目读一读。想一想,如果要在标题后面加上标点,加什么标点好?

生(齐):感叹号。(师在题目后面加上感叹号)

【赏析】黄厚江老师在全国性的初中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我们没有看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看到在文本基础上大量的拓展延伸,没有看到花样迭出的方式方法,没有看到连篇累牍的幻灯投影,没有看到丝丝入扣的拆解与密不透风的追问,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节家常课,朴实、真实、厚实的课,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题目“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什么说是“‘我们家的男子汉”,而不是“‘我家的男子汉”?据我所看到的课例以及听过的课,可以说,没有一位老师会在“我们”二字上做文章,发现其意蕴,而黄老师发现了,“我们”不仅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家”,也“有一种亲切感”,且可以在题目后加“感叹号”以表达这种亲切自豪的情感。黄老师借助极为寻常的“我们”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不仅训练了学生对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种以小驭大、举重若轻的设计实乃奇崛不俗。

这样的阅读教学,以语言训练为本,以学生为本,紧抓“让学生学语文”这个牛鼻子,不好高骛远,不旁逸斜出,切实落实“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的阅读指导思想。黄老师也在他的《我教〈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指出:“我试图通过这节课回答两个问题:(1)看似简单的没东西可教的文本如何挖掘有价值的教学内容;(2)阅读教学如何开发文本本身的教学资源而不是简单化地‘旁征博引来丰富教学内容。”

【片段二】很语文:淘尽黄沙始见金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显著特点?

生:文章除了题目外还有小标题。

师:这些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总结这部分的内容。

师:“总结”这个词用得似乎不太恰当。总结是相对前面的内容而言,如果是领起后面的内容,我们叫——

生:总领。

师:是的。小标题的作用可以是总领或概括文章某一部分的内容。但有同学阅读课文时发现有些小标题不能概括一部分的所有内容,你们有没有发现不能概括一部分内容的小标题?

生:有。文章中有一个标题是“他的眼泪”,我认为部分内容有的与“眼泪”无关。

师:哪些内容呢?

生:当这个孩子收到作者的来信时并没有流泪。

师:大家一起来看这部分内容。我要了解一下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请举手,我们请一位说说你们的理由。

(部分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那个男孩看完信后跑进洗手间用毛巾捂住脸,是不想让别人看见他流泪,他认为流泪是一种屈辱。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看来这部分内容还是同眼泪有关系的。应该说,本文的小标题,还是都能概括每部分内容的。同学们思考一下,小标题的作用,仅仅是概括一部分的内容吗?

生1:还可以使结构层次更清楚。

生2:吸引读者。

生3:使文章更生动。

师:本文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下面请同学们从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合适的人物语言作为标题。

【赏析】阅读这个片段,我们不难发现,教者对文章小标题的解析交织着很多的“语文点”:1.文中有个小标题叫做“他的眼泪”,这个标题与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关吗?2.文中小标题有何作用?3.以人物典型的语言为小标题来替换原来的小标题。4.比较两种小标题的不同效果。在整节课中,类似的“语文点”还有:题目中“我们”为什么不说“我”;结合文中人物的言行,归纳“我们家的男子汉”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男子汉”的理解;“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这些句子的理解。

概括起来,在这些“语文点”中,核心的是三点:对句子含义的揣摩,小标题的替换与品析,对“男子汉精神”的理解。由此可见,教者对文章在教学立场上的理解与处理,是“淘尽黄沙”始见“语文之金”的,他剔除了许多可以由本文生成的所谓教学内容而紧扣“语文”,这正体现了黄厚江老师“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的特点。说黄老师的课“很语文”,这是对当下游离语文的一种叩问与追魂。说黄老师的课“淘尽黄沙始见金”,是说他的课“淘尽”一味地借题发挥,拓展延伸,“淘尽”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的侵占,“淘尽”对课文内容的不当取舍,在教学过程中见“让学生学习语文”之“金”。

【片段三】很人文:润物细无声

师:“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生1:坚强,男人都比较坚强。

生2:理智。

生3:独立,男子汉不能依靠别人。

生4:我认为理智最重要,他能改变你不够坚强和独立的缺点。

师:如果一个男子汉光是坚强和勇敢,不理智那也不行,甚至很可怕。

生:没有理智的强人可能会成为草莽英雄。

师:对,所以相比之下老师也认为理智最重要。学了这篇课文,大家对男子汉应该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位。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写上一句话,说出你心目中的男子汉应该是怎么样的,可以用文中的原话,也可以是自己的话,语言可以生动形象,也可以富有哲理。

(学生在纸上构思书写,然后交流。)

生:男子汉不流泪,不喊疼。

师:虽然通俗,但很具体,很形象。

生:理智第一,能干第二,坚强第三,独立第四。理智与能干并肩,坚强与独立同行。

师:结构工整,富有诗意,也很有哲理。

生:男子汉是家中的顶梁柱。

师:男子汉不仅是家中的顶梁柱,而且是民族的顶梁柱。用了比喻,很好。

生:男子汉的胸怀宽如海。

师:非常好。老师最不喜欢小肚鸡肠的男孩子。

生:男子汉,不蛮干。

师:精巧,有意思。同学们写得都很好,就不再一一交流了,大家课后可以继续交换看法。

师:有位同学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写了一首小诗《小小男子汉宣言》,既能概括课文的内容,也能表达同学们的心声。现在,老师把小诗中的一些内容空了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看怎么填。

(学生尝试填写并交流)

师:现在老师公布答案,看看大家和那位同学想的是不是一样。(展示投影:小小男子汉宣言

我是一个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是一个男子汉/男儿有泪不轻弹/我是一个男子汉/ 男子汉不怕有困难/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挑战敢直面/我是一个男子汉/生活的责任我承担)

师:下面请大家齐读这首小诗,注意读出男子汉的气概。

(学生齐读)

【赏析】“很语文”“是不影响”“很人文的”。黄老师的课在“很语文”的同时也“很人文”,但这种人文是以语文训练为载体的,是以润物细无声为方式的,是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宗旨的,绝没有为了人文而人文。

学生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一定要领会“男子汉“的含义以及体会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男子汉”心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性”。这是一个必须落实的任务。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文本的这个内涵?黄厚江老师以他的课堂实践解答了我们的困惑。

这个环节,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很好例证。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课文领悟了男子汉的特点,在言语表达、词语选择以及朗读中,心理被影射了男子汉的“理智”“能干”“坚强”与“独立”;一方面,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与语言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升。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言语能力与思想认识在语文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从而也切实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从黄厚江老师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的教学中不难领会到他“本色语文”的真义。

浅谈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 篇11

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反应, 及时把握教学内容, 调整课堂节奏。一位老师讲授《我与地坛》, 发现一位男生低下了头。原来该生曾患有小儿麻痹症, 有腿疾, 心理较自卑, 忌谈残疾之类话题。于是, 老师不动声色地引申开来:“生理的残疾难以改变, 但心理的健康, 思想的成熟, 意志的坚强更能有利于一个人在逆境中艰难成长, 做出非凡的成绩, 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最值得颂扬。”话音刚落, 该生抬起了头, 恢复了常态。所以, 教学中, 教师要“目中有人”, 这个人就是学生, 多一份细心, 多一份观察, 于细微处见机智。

二、机警敏捷的反应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 要善于作出敏捷的反应。用机智的教学用语, 及时采取合理对策。一位年轻女教师到理科班上课, 有个调皮生说了句俏皮话:“老师是位美女!”引得男生们哄堂大笑。这位老师稍思片刻笑了笑说:“谢谢这位同学对我的夸奖, 我很高兴。如果听到同学们说老师上的课更美, 我才会真正感到高兴, 为了更美的课, 老师希望同学们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下面的同学齐声喊“好”。这位老师的机智语言化解了尴尬, 又调动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 拉近了师生间心理距离。

三、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 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采取相应对策, 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位教师讲解《五人墓碑记》的“望”字, 随即教师进行了适当扩展: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末天称“晦”, 十六称“既望”。突然有个学生冷不丁地说:“农历每月十四呢?”这个学生的问题一出, 全班学生呵呵一笑, 注视着老师, 等待着回答。这位老师稍思片刻, 首先, 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勤学好问, 并不属于有意破坏课堂纪律或刁难老师的行为。其次, 教师坦城地告诉学生, 老师备课时也没有思考到这个问题。最后, 老师告诉学生, 等查到有关资料后再告诉大家答案。这位老师对学生上课随意讲话的目的判断准确, 既肯定了学生的善问, 又化解了问题, 没有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坚定、理智的自制力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学生违纪的问题, 老师处置不当,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顶牛”现象, 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 戏弄老师, 遇此情况, 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冷静, 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

一位老师及时制止学生打架时, 错误地批评了一位同学, 事后, 老师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当这位老师第二天上课时, 黑板上写出了这几个字“我冤我屈, 还我公道”。老师一看就知道是某同学所为, 此时全班学生都瞪大眼睛, 屏住呼吸, 个别捣蛋的学生甚至怀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期待一场暴风骤雨的来临。如果这位老师不冷静处置, 正中某些学生下怀。这位老师轻咳一声, 从容说道:“经调查, 我认为对某同学的批评不能成立, 本人决定, 接受某同学的上诉, 撤销原判。”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 受委屈的学生也忍不住笑了。气氛轻松后, 这位老师诚恳地说:“昨天, 我错误地批评了某同学, 错怪了他, 为此向他表示歉意。”此时, 同学们都不笑了, 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老师——既钦佩老师的机智, 又折服老师认错的襟怀, 对老师的尊重又深了一层。

五、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课堂上的任何一瞬间, 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这就要求老师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不是“机灵”, 是老师的一种素质。它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依据, 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 而不死扣教学计划,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008年1月, 我们这儿下起了五十年难遇的大雪。正好下雪天有两节作文课, 按照备课组统一要求, 写一篇读后感, 训练议论文的写法。上课时, 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们纷纷看着窗外, 还有些同学在搓着冻红的双手, 有些同学在抖落身上的雪花, 教室里、走廊上甚至窗户上都散落着打雪仗后的“雪弹”。见此情景, 这位老师立即修改了已定的教学计划, 当场决定写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老师话音一出, 同学们立即喊出了“耶!”显然, 这是同学们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的肯定。接着, 老师提出作文要求时, 教室里反而迅速安静下来, 聆听老师讲解写景文章的写作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了此次习作。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2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意义,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3

李老师的课朴实又出众,他没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来渲染洪水侵袭村庄的场面。但是,老师直面主题,清晰明了,明确目标,集中感悟,很好地通过语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实这一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课堂和掌握学生的能力。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从预习反馈开始

李老师没有用花哨的导入,矫揉造作。在用一句简单的话引出新课题后,就开始进行预习反馈,从抓住文章的关键短语入手,分为描写洪水的短语、描写人的短语、描写汉的短语和关键词入手,通过字词学习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走进文本,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之后,让学生概括写作顺序和内容。这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在学生脑子里有了对四幅画面的大概轮廓想象。之后,李老师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开展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展开对第一幅画面的进一步感知和联想。他要求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划出“水猛”的句子,用“﹏”划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词,发现作者表达上的秘密,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简要批上你的体会。

李中华老师的课题上简简单单,非常明了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他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逻辑,使学生进入文本快,掌握文本也快。

二、本本分分为学生——抓词品句,读中升情

李老师首先以第一段为例,提问学生: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此,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评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句时, 老师抓住“泼”,“倒”两个关键字进行语言感悟,李老师让学生用“注”,“泻”进行比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点上,李老师将句中句号改为逗号,再次让学生参与课堂,去感受此时用句号的好处在哪里。

在感受山洪可怕时,李老师虽没有播放《山洪暴发》等这样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但他通过语境、情景设置,让学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处当时环境时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这句,提问学生,“如果是你,夜里惊醒,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你会怎么想?”等情景创设,让学生如入此景此境,让学生自主参与想象,联想,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场景,这时李老师又追问学生,他们会怎么喊呢?。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悟情。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停地进行朗读指导,每品一句就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从读中进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师在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烘托氛围,教导学生要始终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为最终目的。

三、扎扎实实求发展——少讲多练、以读促悟,感悟形象

堂课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课堂四分之一时间,李老师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水猛人慌语段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汉。在这里李老师通过两个层次进行教学引导,第一层次: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在此基础上朗读,学生又感悟到老汉是一个全村都拥戴的人。第二层次:在“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时,老汉出现了,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阅读课的教学,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会学生知道人物有这么一个形象,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慢慢体会到怎么会有如此高大的一个人物。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时候更明确些,那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堂上,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场面后,结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读,非常流畅地引出下文关键人物——老汉。老师不用说文章采用对比等手法突出老汉形象,学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对比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镇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学生早已经感悟到老汉这个人物的高大。

上一篇:一次成长的经历作文下一篇:上帝的寓言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