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系统绩效管理

2024-08-26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通用7篇)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 篇1

税务绩效文化建设

目前,税务部门绩效管理是自上而下谈论、关注和推行推行的一个热点,而税务文化建设又是税务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作为基层的税务部门,如何在科学有效的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推动和加强税务文化建设,进而反过来推动绩效管理工作,是我们基层税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基层务税部门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绩效文化的组成

一般意义上认为文化的组成结构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当中精神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演化出来的一种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也是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从绩效管理的一般演变过程分析绩效文化的组成,包含了物质、行为、制度与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

1、绩效文化结构图

物质层。这是绩效文化最表层的一部分,属于一种物质表现形态存在形式的表层绩效文化研究对象,也是形成绩效文化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最基础与最本质的前提,借助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式表现。物质层面的绩效文化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优秀的绩效管理气氛。

行为层。也就是绩效行为文化,其属于组织工作人员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出现的活动文化,在绩效文化中属于一个较浅显的一部分内容。其工作的中心是行为文化,也是组织工作的形态、作风与表现和人际处理关系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其反映的是一种绩效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制度层。这在绩效文化中属于一个中间层级,主要是对组织与当中的成员行为出现的规范性与约束性的影响,其属于组织绩效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要求与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之和。集中表现了绩效文化的物质层与精神层对组织和当中成员约束行为的一种要求,包含有组织领导制度、组织架构与绩效管理制度等等多方面的内容[1]。

精神层。简单的说就是绩效精神文化,其属于组织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心理定位与价值取向,其所反映的是全体的工作人员一同追寻的目标与共同的认识,也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与绩效观的综合表现。绩效精神文化属于绩效价值观的中心内容,指的主要是组织等下上下一同保持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与精神风气等等,也是保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绩效文化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以共同追求、共同价值为取向,明确全体干部职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一致。

二是凝聚功能。通过绩效面谈、典型引导、人性关怀、反馈、组织绩效反馈等形式,把税务干部职工的信念、情操以及思想、行为等与整体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对所在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是激励功能。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完善,采取绩效评价奖惩等激励手段,激发工作人员的潜能,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是优化功能。通过对目标管理、组织结构及流程、绩效评估等管理过程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对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考评结果实行双向控制,使绩效考评更加公平合理。

五是约束功能。以共同价值取向形成税务绩效特定的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将职能转变、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等工作举措纳入绩效管理中,逐步建立有利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和优化服务的长效机制,通过个人规范、单个意识的形成,约束整体行为。

六是辐射功能。通过典型宣传、思路渗透、创先争优、真情奉献等活动,将其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等辐射到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对形成税务绩效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二、绩效管理与绩效文化之间的联系

绩效文化和绩效管理间互相促进,若说绩效管理是一棵大树,绩效文化便是树下的土壤,其借助绩效沟通与绩效信息,持续不断的为绩效供给养分。同时绩效这棵树上的树叶和果实又落到地上,改良土壤组成结构,为土壤增加肥力。只有在良好的绩效文化环境中,绩效管理才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绩效这棵大树才可能不断发展。

绩效文化和绩效管理制度。绩效制度和绩效文化之间互相渗透,彼此之间一同促进绩效的有效提升。绩效制度文化和绩效管理制度之间重叠的部分,有着彼此的侧重点与各自的组成内容,可是二者之间的最终走向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2]。绩效管理要想发挥真正的价值,必然需要在加入合理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培养绩效文化,将绩效文化的约束能力发挥,从而更好的将管理制度中的缺陷弥补。

税务单位绩效管理的体系之中,绩效制度起到的是保障性总用,重视的是外界的监督与调控,属于税务组织提倡的文化底限,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每一位税务工作人员都需要严格执行各项规定的制度与决定,比如岗位的调配或者奖惩措施等等,这些全部都是税务范围发展的正确性战略指导方针,借助各种有效制度的运行,为每一位税务工作人员传达明确的组织需要的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税务绩效文化的发展脉络。绩效管理制度形成之后,便会依照其运行规律指导与决定税务组织的操作行为。针对此,需要借助正当的利益驱动,调动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约束税务人员的行为。

绩效文化和绩效管理环境。绩效文化要求税务单位将绩效管理的关注重点从具体的管理环境优化转移至绩效文化建设之中,真正的在组织体系内部制造浓厚的绩效文化气氛。这种高绩效的文化气氛形成之后,势必会在税务组织当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动力,让税务共组人员出现一种优越感与自豪感,并且其会自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绩效管理过程之中,绩效考评中争优创先,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激励与满足,并且获得绩效提升的原始动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绩效文化方式辨别整个体系的宣传与包围圈,这项要求势必也是会得到社会大众一致认可的,能够大大的减轻来自行政执法单位的压力,有效提升纳税人和公众人士对税务单位的满意程度,为税务单位的深入发展形成一整套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三、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建设结合的可行性

(一)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建设的愿景、目标一致

绩效管理就是通过落实建立的一系列指标来推动工作。愿景是形成良好导向,促进内生动力,激发队伍活力,提升工作站位,引导广大税务干部养成认真负责、敬业担当的工作习惯,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税收事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

税务文化建设就是在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实践中,以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形成的管理理念、制度体系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税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努力实现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其途径就是将文化建设渗透于整个税收管理活动之中,形成具有税务特色的先进管理文化,充分尊重个人特性和要求,充分关注个人创造性、能动性和集体创新力、竞争力的整合,打造富有创造力、充满人性化的新型税务文化。所以,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建设并不矛盾,取向一致。

(二)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

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个“牛鼻子”和“龙头”,牵起和拉动是基层税务部门的全面管理,带动的是全方位的工作。因此,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协调平衡,需要从文化渗透入手,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宣传,积极打造绩效文化,树立单位上下共同的绩效观。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税务文化就是润滑剂。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引导、激励的作用,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引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

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方法,而是一种绩效导向的管理思想。绩效管理在运转中传达的是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观念,可以说绩效管理是躯体,绩效文化是灵魂。是否拥有绩效管理所依赖的文化基础是绩效管理成效高低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塑造基于绩效管理的税务文化,对于基础税务部门更好地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神圣使命,加强税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税务文化对广大税务干部价值观念的形成、服务理念的树立及行为方式的选取等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税务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塑造过程,仅有正确的理念还不够,还需要有力的措施和明确的步骤推进方能产生成效。而现在正在推行的绩效管理无形中正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有力推手。

四、绩效管理与税务文化建设结合的积极作用

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这位管理巨头的话揭示了GE的企业文化背后的共性――绩效,这是成功企业的价值主张。

对于基础税务部门而言,改进工作是推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注重动态管理、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是绩效管理有别于以往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通过痕迹管理和实时监控,及时纠正、持续改进,达到工作成效持续提升和整体工作的提高,是其任务目标。要实现绩效管理,首先要解决好价值认同的问题,这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

笔者认为必须要将绩效管理上升为一种税务管理文化来对待。税务文化建设必须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有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度和参与感。同样,绩效管理是考核主体与被考核者间的一个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也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认识度和参与感,必须提高基层税务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的能动性。一是对市级税务局考评中在同一岗位评分结果靠前的,可考虑授予“岗位标兵”、“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或在公务员年终考评时直接定为“优秀”等次,体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二是对考核靠前的或评分上升较快的,可以考虑优先给予参加相应培训和学习考察的机会,将干部的培养与自身的工作态度达成关联,使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得以持续提升;三是可考虑将职务升迁、晋职晋级和绩效考核得分挂钩,使职务提升与工作实绩之间形成直接的关联关系;四是对考核靠后或居末者,要进行相应的问责,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五是把单位集体绩效与个人绩效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将本单位的绩效与个人绩效进行适当的“捆绑”、挂钩,逐步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担”的全员覆盖的责任体系。通过以上结果的运用,要逐步形成一种竞争向上、争先创优的激励氛围,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所为、有其位;让无为者感到有压力,迫使其去想事、去做事,牢固树立“指标就是指向,岗位就是责任”的意识,实现价值上认同、思想上渗透、行为上引领,以充分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税务干部的潜力,激发基层税务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有效运转,不只是技术和方法的跟进,而是要通过构建税务绩效管理把绩效管理思想及模式等内化为税务人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促使我们对当前的税务文化建设进行深刻思考和重新布局,从而建立起绩效管理体系的精神支柱。

五、绩效文化观念下的税务单位绩效管理创新渠道

开展文化制胜的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的内在动力是绩效文化,假设把绩效管理有效运行的各项组成体系、操作制度、单位设置等各项客观要素称作硬要素,那么各种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等有关的文化要素则是软要素,绩效文化对工作的结果、运行的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有较高的重视,在绩效文化的影响作用下,税务单位饿绩效管理需要始终贯彻坚持整体评估、潜能开发的观念,不但要重视工作的结果,还要重视绩效考核结构的实际使用,同时也不能够忽略绩效过程,保证个人职业与组织战略之间的统一性目标。绩效文化会慢慢的对绩效管理的主客双方造成影响,对绩效管理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税务单位的绩效管理创新需要开展文化取胜的制度,有效的建设和绩效管理相适应的各种高绩效性文化内容。

重视良好组织绩效文化的培育。绩效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不是随意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组织环境下出现的,怎样的组织环境便会造就怎样的组织文化,建设良好的组织绩效文化是开展绩效管理的一项有效基础,税务单位能够借助心理契约或者实际的管理参与行为,打造一项高绩效性的文化构成气氛,将传统行政过程中领导决定一切的局面打破,打造一个和谐、共有的创新管理机制,有效的激发税务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

加强税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绩效文化的角度下,人属于影响事业发展的一项决定性因素,人们的各种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的强弱对组织绩效的高低会造成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职业化程度也是绩效文化的一项主要外在表现。税务单位需要建立起高绩效的组织,首先离不开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支持,因此有效提升税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建设税务绩效文化不但要重视组织绩效价值观,同时需要对其他文化组成要素和文化外在因素的影响有所重视。未来有关税务单位绩效管理文化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以便更好的建设起税务单位的绩效管理支柱。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 篇2

关键词:绩效管理,运行机制,问题根源,理性分析

绩效管理是为实现工作目标,对组织和个人工作绩效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的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作为推进税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已在税务系统全面实施。探索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系统和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从树立考核理念、设计指标体系、建立考核机制、深化结果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税收工作全过程的绩效考核体系。而税务系统绩效管理的实质在于通过建立符合税收规律的机制,对税务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实施绩效考评。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内在特质与基本原则

绩效管理是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建设创新型、法治型、廉洁型、服务型政府已大势所趋。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Drucker)教授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就有了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管理到部门,绩效管理到个人,过程控制保结果”,这清晰地勾勒出组织目标落实到工作岗位的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包含在目标管理体系之中,全面绩效管理是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管理,突出部门目标与指标、岗位目标与指标的设定、分解、执行的全过程管理。

(一)岗位绩效的内在特质

岗位绩效是个体或群体工作表现、直接成绩、最终效益的统一体,是以团队工作宏观绩效为导向,以工作标准为依据,对岗位个体行为及其结果的综合管理,目的是确认岗位的工作成就,激发岗位人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确保团队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指标化、指标责任化、责任具体化”为特点。从绩效管理基本特质可看出,只有实施对人的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才会从根本上发挥激励鞭策作用;也只有建立科学完备的岗位绩效,组织绩效体系才能实现纵向到底。

(二)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绩效管理是组织和个体的综合反映。组织绩效衡量的是整个组织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其衡量的是整体性,长期性和结果性;个人绩效衡量的是个人在一个周期内的绩效,其衡量的是单一性,周期性和结果性。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团队战略目标的实现和组织体系的良性循环,各级组织是战略目标的实际承担者,要靠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一方面,组织需要依托个体的努力以获得发展;另一方面,组织绩效得到提升,个体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三)建立岗位绩效的基本原则

一是全面性与结合性。绩效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绩效本身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德、能、勤、绩、廉等不同方面,考核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内容,不可以偏概全。这就要求在设置绩效指标时,必须全面分析岗位特点,找出与之紧密相关的各类因素。二是统一性与具体性。进行岗位绩效考评必须注意“三公”的要求,即公正、公开、公认。公正是指考评标准对所有岗位人员一视同仁;公开是指考评方式对所有员工透明操作;公认是指考评结果对所有岗位人员有说服力。考评标准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不偏不倚;需要对不同的岗位人员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三是实用性与操作性。岗位绩效考核的项目应当尽可能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具体度量的指标。如对税务系统基层个体税源管理岗人员进行考核时,考核“收入计划进度”绩效显然不如考核个体税收同比增幅、未达起征点率具体指标,更能反映主观能动性。

(四)绩效管理的“效与管”

1.绩效管理核心在于“效”。围绕“效”做文章,在“效”上出彩,以是否有利于提效为标准设计考评体系、管理环节,通过对效率、效果、效应的考评来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的差别,激发个体和组织内在动力。“效”有效率、效果、效应之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效率高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多。对一项任务,不同的单位,效率会不同,即有效率高低之分,干多干少差别。效果是指工作成果反映,比如工作成果有质量优劣之分。效应是指组织、个人的工作,对外产生的影响,税户满意、基层满意、上级满意评价,就是对工作效应考评的体现。

2.绩效管理对象在于“人”。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指标设计上要体现能动性,更注重反映主观努力程度的指标,减少受客观条件影响较大的指标。如对组织收入工作应注重对收入分析、预测等抓收入措施的考评,应充分考虑经济税源对收入的影响。在考评标准上要体现客观性,以客观数据来考评,做到考评指标、考评标准同主观努力密切关联,以考评指标的科学设计客观评价主观能动性,通过对主观能动性发挥效果的评价,激发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3.绩效管理重点在于“管”。绩效管理作为系统的管理活动,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就工作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所达成共识的过程,目的在于达成共识,自上而下调动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结果运用、绩效改进、绩效沟通是应有之义,绩效管理既重考评,也重监控,更重沟通。

二、建立岗位绩效应具备的基本实施条件和基本实践过程

(一)基本实施条件

绩效管理体系(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PMS)绩效管理体系是一套有机整合的流程和系统,专注于建立、收集、处理和监控绩效数据。绩效管理体系庞大,整个体系具有“小顶大脚”特征,绩效管理越往下分解也就更为复杂。设置具体的岗位绩效应具备的条件:

1.统一岗位设置。统一的岗位设置是开展岗位绩效的前提,对组织内部应设置什么岗位要有明确的标准,不得随意增减。岗位设定确定后要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在描述岗位职责上要尽可能条理化,对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权力、责任、事项进行全面说明。

2.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岗位设置后,就要对照岗位职责进行流程化规范,按照“为什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等标准进行阐述,对其中需要流经的环节要进行标注,对涉及的手续资料进行明确。岗位职责流程化实际也是对岗位职责的分析,通过分析流程就可以找到绩效考核的节点。

3.明确绩效目标。岗位绩效的目标应由组织绩效来引领,如果在没有组织绩效而单一设置岗位绩效情况下,岗位绩效将失去方向。一套完备的组织绩效是做好岗位绩效的关键所在。因而岗位绩效是依托组织绩效来进行设定,而不是单一考虑。

(二)基本实践过程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及变革的核心工具,对行政价值理念、体制变革、行政行为等的触动具有全面和深刻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政府绩效管理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需要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政府绩效管理又可分为多个具体分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机关效能监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等。绩效是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决定组织竞争成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组织期望在于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能够被评价的工作行为及其结果。一方面,强调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工作活动的结果,突出结果导向;另一方面体现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促使结果达成的工作行为及过程。

1.提升认识,转换思维。把绩效考核作为查找差距的一面“镜子”,通过树立“抓绩效考核带全盘工作”的理念,实现思想认识的“三改变、三确立”:改变绩效考核是额外负担看法,确立责任义务意识;改变绩效考核与己无关思想,确立全员绩效意识;改变绩效考核“多做多扣、少做少扣、不做不扣”观念,确立正面激励意识,从思想认识上奠定绩效考核的工作基础。

2.健全机制,明确责任。通过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层层下达目标责任,明确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部门责任人,对部门指标负全责;每个部门指定一名专职绩效联络员,负责部门指标监控和分析,搭建起办公室总牵头、机关各科(室)协调配合的组织体系,建立起部门联动的监控网络;将绩效考核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岗位,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

3.分解指标,确立导向。按照“科学合理、重点明确、能够衡量、易于操作”的原则,做好指标的“留、分、细、增”,将指标分为定量、定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大类指标,并按难易程度,实行差异化管理。同时,加大结果运用,对加分项目、创新项目、重点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干部,在评先评优、记功嘉奖、干部选任上予以体现。

4.过程控制,跟踪问题。在完善日记录、周汇报、月通报、季考评机制的基础上,对指标完成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自查自评,查找问题和薄弱环节,每周碰头会、每月局务会、每季绩效考核联席会,重点研究绩效管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查问题、找症结,究根源、纠差错。

5.即知即改,促质提效。建立绩效指标预警监控机制,完善督查督办工作运行机制,对绩效指标的落实情况实施全流程、全环节监控,做到事前有提醒、事中有督办、事后有督导。如在出口退税中,发现有逾期回函问题,应及时跟进、制订衔接管理办法,细化流转时限要求,降低扣分引发的风险。

三、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实践问题和误区分析

(一)推行绩效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思想认识上,抱有消极态度。个别人员认为绩效考核只能管住“老实人”,单纯的“扣分制”会使绩效考核考核陷入“干工作越多扣分越多、干得越少扣得少、不干不扣分”的管理“怪圈”,有“吃亏”心理和“抵触”情绪。加之多年结果的运用,对干部职务晋升、福利待遇造成影响的却不大,导致干部职工对绩效考核带来消极情绪。

2.在组织领导上,有承接不到位的现象。在向上承接上级管理目标,向组织机关平行分解落实,向下逐级延展落地的过程中,个别部门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指定责任人员变动后没有及时递补,以及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监控不及时、沟通不到位、工作不细致,导致存在扣分隐患的现象。

3.在指标体系上,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部分考核指标设置不平衡。一些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细、较严,对工作要求高;一些不易量化的岗位指标较松、较模糊,在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照成事实的不公。二是部分指标的责任难以分清。由于税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业务交叉和紧密的分工联系,有些工作任务往往难以完全归结到一个部门承担,经常性会出现一个目标需要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现象。三是部分指标内容界定模糊。如“重点工作”、“创新项目”等概念难以界定,给考核部门准确衡量带来困惑。

4.在过程监控上,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绩效管理考核环节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应尽量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定量考核,优化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力求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简便科学。但目前考核指标的采集,除了少数可以直接提取自税收征收管理系统等软件外,多数将靠以手工考核或人机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客观公正。

5.在促进工作改进上,激励作用发挥不足。绩效管理办法只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等次评定的依据,而推行绩效考核最终目的是将组织绩效与个人评价结合起来,为每位税务人员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将个人发展融入到事业进步中。目前的绩效考核距离考评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税务人员,体现出治庸治懒、奖优罚劣的导向,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二)绩效管理容易出现的问题

1.缺乏竞争性。横向来看,各项工作总有好坏之别、优劣之分,绩效管理就要通过考评比多少、比优劣,体现竞争性、激发能动性。对税务工作的要求,大概有三类:工作规范类、规定动作类、竞争激励类。工作规范类,通过设定禁止要求的实现,不出问题即得满分;规定动作类,要求按规定动作落实,完成规定动作即得满分;竞争激励,是对工作质量差别的考评,体现了一个系统不同单位、一个组织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状态。除禁止性要求、停留在一般落实要求的工作外,其他工作只有体现竞争性,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才能真正解决绩效管理要着力解决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如人才培养类指标,信息安全类,对病毒爆发率、信息安全事件的考评,对低于一定比例的扣分,对做得好的单位却没体现。

2.缺乏可比性。实现对个人绩效的考评,要求在一个平台上竞技,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围绕考评指标开展工作的工作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大致可比。目前,税务机关内部有业务部门,也有行政部门,有直接从事税收执法、纳税服务的人员,也有指导协调的职能部门,业务差异大。不同的考评指标对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差异大。如党建工作、离退管理、廉政教育、廉政文化、采购管理等指标考评内容是落实上级规定动作、制度要求情况,只要按上级要求的工作落实、执行即可得满分;如法治管理对依法行政的考评,要区分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基于考评要求的不可比,对不同岗位、不同个人的考评也不具备可比性。

3.缺乏差异性。机关、基层对上级组织考评指标的承接责任是有差异的。对上级考评指标的承接,往往是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考评结果层层汇总,没充分考虑机关基层工作的差异,无法客观评价不同层级的工作绩效。如《税务系统个人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对个人的绩效管理分为个人绩效任务、组织绩效挂钩、年度综合业绩三个层次,其个人承担组织绩效任务和组织绩效挂钩的考评,都是让个人同承担的考评指标相关联,同组织绩效相关联,强调的是关联挂钩,而忽视机关、基层在承接考评指标上的责任差异。

4.缺乏时效性。年度考核指标在指标体系中占30%,许多年度一次性考核指标往往日常监控不够到位,往往出现“年终才算总账”、“基层临时抱佛脚”现象。此类现象主要集中在政工指标上,如思政工作、工会工作、教育培训等指标。绩效管理还应强化过程监控、双向沟通、结果应用,上下互动、奖惩激发活力。

四、税务系统实施岗位绩效管理的有效建议与理性思考

绩效管理的方法有很多,如常用的MBO(目标管理)、KP(I关键绩效指标)、360度评价法等。由于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提出平衡记分卡的业绩考核新方法。目前,税务系统以组织为单位的五级绩效考评体系已经搭建完毕并已初步运行,这些为建立岗位绩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大力培育组织绩效文化

把税务绩效管理与组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税务绩效管理推进组织文化建设,形成以组织文化建设促进绩效考核的良性循环,通过上下动员、组织实施、个人参与以及各项激励和惩戒措施的综合运用,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强人力资源能本管理,激发干事创业正能量,实现行政效能的持续提高。

(二)岗位绩效考评实行同级管理

目前,以组织为单位绩效考评管理评价权主要集中在上一级税务机关,有利于各级组织绩效目标的完成。实施岗位绩效则应由同级组织负责管理实施,主要原因:一是有利于个性差异的解决。如以县区局为单位,在岗位设置相同情况下,人员数量不尽相同,特别是有的单位岗下设有不同的管理组等。二是有利于日常考评管理。由于集中起来考评工作量巨大,可拆分考核有利于缓解考核工作压力。三是有利于本级组织管人管事。岗位绩效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如果同级没有评价权必将影响组织的决策执行力。

(三)统一规范基层岗位职能

近年来,经过多次机构调整改革,市级以上税务部门机构基本固定,基层局随着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到位,内设科室和税务分局股、岗已经到位,这些都为建立岗位绩效体系、分解确定人员绩效指标打好了基础。但由于各基层局机关内部科室职责分布不尽相同,在实施人员工岗位绩效上是一个难点,需要上级税务机关对基层岗位职责明晰化、条理化、流程化,便于开展岗位分析设置绩效指标。

(四)科学设置项目优化设计

一方面,探索优化指标内容。将绩效考核分为四项内容来进行考核:一是共性项目。包括学习情况、工作纪律情况、遵守廉政规定情况等。二是履职项目。根据年初工作要点,选取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考核。三是创新项目。先由单位自定,报上级绩效办审定。重点评是否为亮点项目、落实的效果如何。四是中心项目。如群教活动、纳税服务、税收改革等,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对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另一方面,探索优化指标设置。尝试推行以“加分制”为主、责任追究扣分为辅的绩效考核模式。建议改变考核方法,把重点放在对成绩的考核上,而不是单纯地放在对错误的指责上。由“处罚型”变为“激励型”,防止“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现象出现。测算不同部门、不同科室的工作总量,考核得分以实际得分,乘以工作量系数,均衡因人员分配不均所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

(五)显现绩效指标设置多元化

目前,省、市机关科室岗位设置较为规范,基层税务部门岗位类别按工作对象不同主要分为税源管理、纳税服务和综合事务三类。各个类别因业务不同,考核指标的筛选和取值也大相径庭。如税务分局税源管理岗可以筛选收入计划、征管质量、执法质量等电子客观指标,重在考评质量;纳税服务前台岗位人员应设置受理业务量等数据指标,重在考评工作量;机关科室各岗普遍是事务性工作,重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创新成果和工作荣誉,重在考评行为。而实际上,专业化管理改革后,各税务分局承担管理任务明显不同,重点税源分局与小型税源分局岗位工作量不太一致,这需要设置相应的难度系数进行平衡。而设置岗位绩效指标难度较大,需要通过建立岗位绩效下的津补贴差额发放机制,才能真正使绩效管理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发挥绩效管理“四两拨千斤”作用。

(六)强化岗位绩效结果综合运用

建立岗位绩效管理体系,实质上也是对税务干部人员的管理。如通过对岗位人员进行考评,可以看出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使岗位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记入干部人事档案,作为税务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上级在制订岗位绩效管理办法时,应研究出台绩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与应用制度,真正使绩效管理成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利器。并将督查督办结果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以改进考核方式为手段谋划提升。一是减少考核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提高考核公信力。二是规范绩效考核内容制订流程,扩大绩效考核制订过程中的参与面,更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改进丰富考核手段,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促进绩效考核正常运行。

(七)基层绩效考评部门实体化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一、引言

基层税务部门进行绩效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基层税收执法的风险,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服务质量,防止基层部门人员产生不良的工作作风,提高纳税人对基层税务部门的满意度。同时,基层税务部门进行绩效管理也是基层税务部门完善税务管理体制的需要。因此,做好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基层税务部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基层税务部门在绩效管理策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不足,需要引起各基层税务机关的重视。

二、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一方面,基层税务部门对于“绩效管理”概念的认识不足。通过了解,大部分基层税务部门的员工和领导都认为“绩效管理”即是“考核”,只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测、控制的结果以及部门内部评优评先的手段。事实上,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基层税务部门应该更加注重的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评估、监控和信息反馈等。将绩效管理与目标管理混淆,是基层税务部门观念意识上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适应性问题。近年来,我国税务部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不停的转换绩效管理方法,使得基层税务工作人员适应性降低,也是目前绩效管理出现问题的一方面原因;最后,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严谨。据了解,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人员为了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在绩效考核经常“放水”,考核不够严谨。

2.绩效考核指标设定不合理

目前我国基层税务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皆大同小异,主要在于考核员工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缺乏部门的特色,也未结合部门内部的具体实际情况,导致绩效管理效果不理想。

3.评价体系不健全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基层税务部门绩效考核的内容更加细化,加之许多公共指标的出现,使得各岗位相对应的责任界限更加模糊。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员工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不利于部门管理;另一方面,绩效考核时仅仅强调员工完成任务的质量,忽略对员工工作量的考虑,考核缺乏公正性。不同单位的员工工作量有非常大的区别,工作量较大的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不理想,量少的员工绩效考核结果更佳,有些单位甚至不需要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保证公平考核,难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将员工工作量与质量同时考虑在考核指标内。

三、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1.开放思维,创新体制

第一,提升基础税务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基础税务部门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要进行创新,认识到绩效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考核”的区别。此外,在严格遵守上级工作安排的基础上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思维创新,打破以往绩效管理的思维限制,在制定考核指标等环节上努力开拓创新,使绩效管理更加适合自身部门的发展,切实提高绩效管理的效果;第二,注重过程的管理,创新绩效管理思维。绩效管理是过程管理而不是目标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员工日常工作的监控,关注员工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综合考核員工的工作总量。在绩效管理机制上,对于工作勤恳的员工要特别关注,可以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目标,适当创新与调整相关管理机制,切实促进员工的发展,激发员工工作的激情。

2.科学化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设计

首先,基础税务部门的绩效考核需要对考核指标进行科学设定。指标的设定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定性指标指的是指标设定时尽量选择重点较突出的项目,如农产品管理、票证管理等,考核员工的实际绩效;定量指标要具有针对性。定量指标的数据来源必须准确客观,考核的结果必须要将实地检查与综合考察相结合,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要完善绩效考核设计。第一,要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标准的设定需要严格遵循SMART原则,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基层税务部门应该按照部门实际情况设计考核项目,使绩效考核能够切实可行;第二,考核项目的分值设定要科学合理。对于难度较大的考核项目要给与更高的分值,难度较小的项目分值设定为较小值。在分值设定过程中应该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取消或增加某些项目考核,如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如出现了重大问题即可将该项目予以消除。只有保证考核项目设定和分值设定的科学与合理化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员工绩效、促进基层税务部门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基层税务部门在绩效管理策略上存在绩效管理意识不足、绩效考核指标设定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绩效管理不理想,对提高基层税务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十分不利。为此,应该要提升基础税务部门的绩效管理意识,注重对过程的管理,创新绩效管理思维,并且将绩效考核指标科学合理化,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设计。

参考文献:

[1]曹锦阳.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与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04:55-58.

[2]孙德仁.积极探索完善基层绩效管理办法[J].中国税务,2015,01:30-32.

[3]曹锦阳.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实践与探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23-26.

[4]于魏华.税务机关绩效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159-162.

作者简介: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 篇4

2008-3-1 来源:经济经纬 作者:崔大海

摘要:近年来,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大潮下,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运动,在此过程中,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得到了普遍吸收和借鉴,成为西方各国实施政府再造、改进和评价政府管理活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在我国。作为公共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属粗放式管理,本文认为税收征管改革要走“科技加管理”的道路,就必须实施税务行政绩效管理,努力探索在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以结果为本、纳税人导向和授权化管理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税务管理;绩效管理

作者简介:崔大海(1971-),男,安徽阜阳人,厦门大学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129-03 收稿日期:2008-02-1

4一、引言

在我国,税务部门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持续推进征管改革,并在优化征管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仍停滞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状态之下,一直以来局限于税务机构的分分合合,缺乏对公共管理和税收业务内在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税务部门经常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不仅纳税人不满意,而且税务人员也不满意,绩效不高的现象成为困扰各级主管部门的一道难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现行的税务行政管理模式是建立在韦伯式官僚制基础之上,这种组织形态因制造惰性、缺乏进取精神、官僚作风、中庸和x-效率问题而面临着巨大的效率困境。近二十年来,随着英美等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再造运动的兴起,延续近百年的传统行政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并成为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作为评价和改进政府管理的实用工具,得到普遍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在我国税务管理领域引进绩效理念的基本思路和制度基础,为我国强化税务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与绩效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迅速扩展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行政领域,它适应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对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发展起来的民主政治结构、官僚制行政结构、福利国家政策和政府管制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在内阁成立一个效率评价小组来负责行政改革的调研和推进工作,一般称为“雷诺评审活动”,经过实施“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1996年提出《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直到“公民宪章运动和竞争求质量运动”,围绕绩效管理所实施的一系列行政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措施的完整性、改革力度的彻底性以及改

革进程的延续性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继英国之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公共行政改革,其中新西兰的改革因其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举世瞩目,被称为“新西兰模式”。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或部分采用绩效管理理念,使得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或“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模式转变,形成了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在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当代行政改革中,绩效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改革的过程之中,而“新公共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在公共部门内部培养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核心是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它主张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以结果为本,实施授权式管理,更好地为“顾客”即公众服务,以提高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的质量。那么什么是绩效管理呢?美国国家绩效评估中的绩效衡量小组(pedormance measurement study team)指出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或改变既定的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张成福在中国行(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对政府绩效管理的表述为“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因此,绩效管理往往被描述为是一场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益、效率)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

新公共运动的开展和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为我国加强税务管理、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是积极创新税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二是应积极研究、吸收、借鉴工商管理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丰富税务行政管理;三是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在税务绩效管理中实施以纳税人为导向,做好纳税服务;四是以顾客一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税务管理绩效的标准。在我国强化税收管理的过程中,借鉴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公共管理学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外在功能的改变与其内在结构机制的调整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改革的途径更多地是应该通过政府组织自身的结构化改造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善来实现的。因此,作为公共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要实施绩效管理,改革或改善传统韦伯式行政管理模式就必须从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的结构化改造入手,建立起结果为本、授权式管理和纳税人导向的制度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税务行政部门外在功能的转变,提高税务管理的绩效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下,我国税务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从税收业务流程再造人手,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税收管理中以职能为导向的业务和组织结构,实现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绩效管理以结果为本、纳税人导向和授权化管理的制度基础,实现依法治税、从严治税、优质服务三者统一的税务绩效管理目标。

(一)从税收业务和行政流程再造入手,优化各项管理流程,建立扁平化的税务组织结构,是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税务系统财务管理制度 篇5

一、所有人员的个人经费部分(包括工资、津贴、下乡补助、伙食补助、差放费以及按规定应由单位负担的费用)一律在分局按统一标准开支。

二、各项开支实行一支笔管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个人签字说明,财务人员审核后予以报销。大笔开支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报某地局批准,方可开支。

三、办公经费实行定额包干,核定基数,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即按照某地局核定的标准,每人每月100元的限额内据实报销。节约留下月使用。超过限额的不予报销。(或扣减下月基数)。

四、招待费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厉行节约,单位来客需要招待,由综合组开出《派餐通知单》方可招待,招待来客,一般在机关食堂,若遇特殊情况,应及时反馈于单位领导,不准一客多陪,不准以吃抵税。

五、差旅费管理,因公外出办事,用公车者在某地内不报销任何费用。乘坐公共汽车按某地局规定只报销车船票。分局不报销其他任何任何差旅费,只报报解和分局召开会议往返车票。

六、水电费实行定价管理。各岗住户电费每户按月收取(按当地电价),由专人抄表一月一结算,电费采取每人每月单位包30度电,超出部分由使用人承担;水费按表表计量据实收取,严禁长明灯、长流水。

七、摩托车修理燃料费一律由个人承担。

八、加强机关食堂的核算,由分局财务人员统一核算,加强监督,职工到食堂就餐,中、晚餐按1.50元记账,伙食费一月一清。

九、办公用品必须按照需要购买,保证正常工作开展,严禁购买非工作用品。

十、复印费用由分局指定专人负责,经分局领导批准后方可复印,否则不予结算。

十一、职工医疗费严格按照某地局管理办法执行。

十二、电话费严格控制,不得公话私用,严禁用电话线上网、电话聊天。

十三、在职干部经某地局批准参加各类学校自修、函授和脱产学习发生有关费用,按照某地局规定,经人教股审核批准后,方可报销。

十四、对干部职工办公室、寝室使用的集体财产、财物、统一登记建卡,由保管人签字,不得丢失损毁,否则照价赔偿。

基于IC卡的税务征收管理系统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税务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 税务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在税务工作中用计算机管理代替人工管理、实现税务征收电子化, 成为税务部门的新课题。“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采用符合ISO-7816标准的IC卡作为申报信息载体, 将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的数据存放于IC卡内, 解决了税务征收工作中手工处理申报数据的繁琐劳动, 大大缩短了申报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的推出, 既实现了税务征收工作的方便、快捷, 又提高了税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从而保证了税务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1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PC机和IC卡读写器组成, 如图1所示。IC卡读写器主要由AT89C52单片机、MAX232串行通信电平转换芯片、IC卡卡座、电源、单片机复位电路、单片机时钟电路等组成, 如图2所示。

2 IC卡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将集成电路IC嵌入到类似于信用卡的卡片内, 就称为IC卡。如果将单片机也嵌入卡片内, 则称为智能卡。IC卡根据其结构和应用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 存储卡

存储卡是以半导体存储器取代磁卡的磁条, 功能类似于磁卡。存储卡内的集成电路可以是ROM、PROM、EPROM、EEPROM等。由于电可改写的EEPROM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内含EEPROM的存储卡已成为存储卡发展的主流。存储卡可以加上简单的密码, 因而其可靠性及保密性均高于磁卡。

(2) 付费卡

付费卡实质上也是存储卡的一种。这种IC卡采用预先付费, 以后使用时扣去相应的钱款, 它只能减不能加。卡内的金额扣完后可重新买卡 (即再写入金额) 。

(3) 智能卡

智能卡中不但嵌入了存储器, 还嵌入了CPU, 故智能卡也常称为CPU卡。智能卡除了具有大容量存储功能外, 还具有保密、识别等有别于一般IC卡的智能化功能。智能卡是IC卡发展的方向, 目前主要应用于银行、金融、POS系统及信息管理存取系统等。

(4) 密码卡

密码卡也是智能卡的一种。它在智能卡的基础上再嵌入了硬件密码计算单元, 以满足RSA密码算法的要求。密码卡是近年来发展的高性能智能卡。

IC卡与磁卡相比主要有以下优点:

·存储容量大 (可达10K字节) , 大大超过磁卡的存储容量;

·安全保密性能好, 这一点是磁卡无法与之相比的;

·读/写可靠性高 (比磁卡高得多) ;

·一卡多用, 即“一卡通”;

·智能式IC卡就是一台独立型计算机, 使用时可不必联网, 对于通信设备较落后的地区更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便于IC卡的开发与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以下标准:

·7816-1:IC卡的物理特性, 如硬度、韧度、耐弯度等;

·7816-2:IC卡的尺寸、接触点的位置;

·7816-3:IC卡的电信号, 如电信号的定义、电压、电流、工作频率、启动时的传输协议;

·7816-4:IC卡用于国际交换的行业间命令;

·7816-5:IC卡应用识别时的编号和登记过程;

·7816-6:IC卡用于行业间的数据元素。

在IC卡的类型选择上, 本系统选用的是Atmel公司的CPU卡、西门子公司的逻辑加密卡和存储卡。CPU卡用于DES加密算法的运算, 产生密钥等关键数据;逻辑加密卡用于保存重要数据;存储卡用于存放一般数据。

3 DES加密算法

密码学是设计密码和破译密码的技术统称。欲加密的数据称为明文, 明文经某种加密算法的作用后转换成密文, 加密算法中使用的参数称为加密密钥。密文经解密算法作用后形成明文输出, 解密算法也有一个密钥, 它和加密密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密码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加密算法是公开的, 既然加密算法是公开的, 那么真正的秘密就在于密钥了。密钥是必须保密的, 它通常是一个字符串, 并且可以按需要频繁更换。

传统的加密方法可以分成两类:替代密码和换位密码。在替代密码中, 用一组密文字母来代替一组明文字母以藏匿明文, 但保持明文字母的位置不变。在换位密码中 (换位有时也称为排列) , 它不对明文字母进行变换, 只是将明文字母的次序进行重新排列。

现代密码学也使用替代密码和换位密码的思想, 但和传统密码学的侧重点不同。传统密码学的加密算法比较简单, 主要通过加长密钥的长度来提高保密程度, 而现代密码学正好相反, 它使用极为复杂的加密算法, 即使破译者能够对任意数量的选择明文进行加密, 他也无法找出破译密文的方法。

DES是由IBM公司研制的, 1977年1月被美国政府宣布作为公开的国家数据加密标准, 该标准一经确立, 立即被大批厂家采纳用于它们的安全产品中。DES是一种分组密码, 它接收一个64位 (BIT) 的数据块并将它转变成相同长度的密文。密钥是64位 (BIT) , 其中8位 (BIT) 是奇偶校验位, 因而实际密钥数是56位 (BIT) 。DES加密算法可用图3来简单说明。64位 (BIT) 的明文首先经过一个初始排列将顺序打乱, 然后进行16次乘积变换, 目的是使明文尽可能变得纷乱不堪, 最后经过一个与初始排列相反的排列变换, 输出64位 (BIT) 的密文。DES的解密密钥同加密密钥相同, 解密过程与加密过程的步骤正好相反。

4软件设计

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的软件由PC机软件、IC卡读写器软件以及PC机与IC卡读写器通信软件等组成。PC机软件采用VB6.0编写, IC卡读写器软件采用C51编写。

4.1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在设计PC机与单片机通信程序时, 应首先明确数据传输协议, 如: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数据校验方法、PC机与单片机在实现异步通信时的工作方式等等。本系统中的各项约定为:

(1) 波特率:9600

(2) 数据格式一帧10位:起始位1位, 数据位8位, 停止位1位

(3) 数据校验方法:反馈-确认法

(4) 异步通信工作方式:PC机使用MSComm串口控件;单片机采用查询方式收发数据, 其串行口工作于方式1。

MSComm串口控件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ActiveX控件, 其目的是为了简化使用者在Windows下的串行通信编程。MSComm控件既可以提供简单的串行口通信功能, 也可用于创建功能完备的、事件驱动的高级通信工具。使用MSComm控件实现串行通信控制通常有以下几步:

(1) 加入通信部件 (即加入MSComm对象) ;

(2) 设置通信端口号 (即设置CommPort属性) ;

(3) 设置通信协议 (即设置HandShaking属性。该协议是一个用于控制流速而约定的内部硬件握手协议) ;

(4) 设置通信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数、奇偶校验等参数 (即设置Settings属性) ;

(5) 打开通信端口 (即将PortOpen属性设为True) ;

(6) 接收或发送字符串 (即使用Input或Output属性) ;

(7) 关闭通信端口 (即将PortOpen属性设为False) 。

4.2系统软件功能

本系统在PC机上运行的主要功能介面如下:

(1) 软件运行后屏幕显示:

(2) 使用鼠标选择“继续”或按“Enter”键, 屏幕显示企业基本情况表, 纳税人将当月变动情况填入该表:

(3) 在企业基本情况表的介面中有四个功能按钮, 其中“写入 (W) ”用于修改情况表中的数据, 按下“写入 (W) ”功能按钮后, IC卡内就存储了最新输入 (或修改) 的数据。“继续 (H) ”用于进入主菜单状态, 主菜单提供的内容包含了纳税人应申报的地方各税、基金、费、纳税申报表、企业财务报表、税务信息等。按下“继续 (H) ”功能按钮后屏幕显示:

(4) 填写报表。纳税人在主菜单状态下, 使用鼠标或“↑”“↓”光标键, 选择申报表类型, 选定后按下“Enter”键确认, 屏幕上就会显示相应的申报表供纳税人填写。如假定选择“1.城建、营业、基金纳税申报表”, 则屏幕显示:

根据纳税内容在1~3三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屏幕上就会显示出相应的纳税申报表, 然后按照报表内容填写, 在确认填写无误后按下“写入”按钮, 纳税申报表中的数据即被存入IC卡中, 于是就完成了税款申报工作。

此外, 在主菜单中有一个“税务信息传递”项, 其功能是在取消税务专管员制度后, 为了保持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联系, 使纳税人能及时了解到有关税务政策信息的动态, 利用IC卡作为税务信息传递的载体, 当纳税人每月纳税申报结束后, 由税务机关将有关税务政策信息写入IC卡中, 纳税人通过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软件就可阅读、保存、打印税务信息。

5结束语

SZX-1智能IC卡税务征收管理系统已在某地方税务部门投入使用, 效果良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随着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C卡技术的不断发展, 税务征收管理和税务稽查工作的电子化必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江全.Visual Basic串口通信与测控应用技术实战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6.

[2]沈红卫.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例与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1.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 篇7

【关键词】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一、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动员大会上说,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重点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和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区别于传统会计的会计核算功能,着重于通过分析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数据,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提高预算决策科学性和预算透明度,增强其预算管理能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会计人员从记账员向决策参与者身份的转变。税务系统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创新税务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预见性,规范、有效使用资金,落实税务系统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税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

1.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管理会计人才是一个全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它涉及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然而当前税务系统普遍存在以财务会计为核心,重会计核算、轻会计管理的现象,没有意识到会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会计人员仅仅简单地掌握记账、对账、编制报表等常规性工作,财务管理能力较弱,与税收业务相脱节,难以为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及各业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严重制约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时税务系统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最终影响到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效。

2.税务系统管理会计内部教育滞后

由于高校管理会计教育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教学模式偏理论教学,过于重视“知识型”人才培养,忽略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校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会计人才,在管理会计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却依然是个大缺口。这些会计人员从高校投入到税务系统后迫切需要系统的学习更新和提升管理会计理论素质和水平。但是,目前税务系统管理会计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每年税务系统组织了很多中、青年业务骨干班业务综合型培训,如税务稽查、反避税、涉外税收管理、纳税评估等,与此相比,财务人员培训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建立相应地学习考核体系,且业务培训大部分仅限于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软件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严重制约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步伐。

3.缺乏内部激励机制,财务人员学习主动性偏低

财务部门在税务机关中作为后勤保障部门,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制度,财务系统面临着青黄不接、不愿不爱做财务的现状,一些会计人员抱着“一入财务深似海”的思想,学习主动性较低,与其他部门业务相脱节,导致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能力素质与当前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存在差距,如预算编报不尽科学,在后期预算进度执行上也有所偏差,缺乏宏观财务管控能力,大大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三、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转变理念,重视管理会计

首先,应加强组织领导。各级税务机关应高度注视,强化管理会计在税收、财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做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宣传倡导、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到不仅要重财务会计核算,也要重管理会计运用。其次,完善税务机关会计人才培养框架和相适宜的人才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纳入会计人才培养范畴,同时注重政策的有效性、长效性,及时制定管理会计人员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引导。

2.注重管理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

对于管理会计人员来说,会计知识的持续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在这一方面尤为薄弱。为转变这一局面,除前文所提及的思想上重视之外,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继续教育,鼓励、督促会计人员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定期参加培训,进行知识上的系统梳理及实时更新。在培训课程方面不仅要加强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也应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建立系统内部的在线网络课程,定期由业务骨干或聘请专业老师进行网络授课,形成共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同时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委托开展与管理会计在税收工作中的运用相关培训。

3.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岗位交流

从税务人才的需要、动机、期望和公平等因素出发,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达到激励和保障税务人才队伍的效果。因此,对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和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税务机关财务人员学习管理会计的积极性。同时做好管理会计人才储备工作,充分利用轮岗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在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学习,了解不同部门中的业务运作,综合把握运行规律,提升本单位的管理会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正阳.刘正航浅析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12).54.

[2]赵海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初探.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8-150.

[3]潘忠志.顾兵.赵士娇.批判性思维在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新课程学习,2014(12).15.

作者简介:

上一篇:网络工程公司简介范文下一篇:幼儿园课说课稿《鹅大哥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