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共17篇)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1
平淡中的波折,朴素中的锋芒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
李梦妤
让我们看看故事是如何发展的。首先作者写了主人公一家的拮据生活。“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这闲闲的两笔让读者深刻的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等读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家庭情况,作者笔锋一转:“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从而巧妙的引出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于勒。于勒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开始他“行为不正、糟蹋钱”,“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于是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到美洲去。请注意,这里作者用了“惯例”一词,这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的金钱关系。后来呢?于勒来信说他赚了点钱,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每天都在盼望着于勒归来。前后对比之强烈,人们之间以金钱维系的亲情可见一斑。再后来,因为二姐的婚事,一家人要到哲尔赛岛游玩。作者写一家人很自然的上船、很自然的想吃牡蛎,在“自然”中一步一步慢慢地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父亲发现那个穷苦的卖牡蛎的年老水手竟然是他们日日夜夜盼望着的于勒!读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惊讶。可是,这种结果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最后,“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盼”、“赞”立即转为“怕”、“躲”,让人读来又增添一丝失落和对当时人们金钱关系的失望。
这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主题、复杂的情节,而是用平淡、自然地语言叙述简单的故事。可是其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描写却尖锐的讽刺了人们的金钱关系。例如:当于勒据说赚了大钱的时候,菲利普太太说“这个好心的于勒”,“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当他又成了穷光蛋的时候,这位太太马上把他说成了“这个东西”,“这个贼”,“有办法的人”马上成了“决不会有出息的”。在情节发展方面,作者的笔调也是平淡的,不慌不忙地慢慢展开叙述,丝毫不见刻意的铺垫,却让读者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一定要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这两点,是我最为欣赏的。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2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 就问:
“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 有很好的地位, 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 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 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 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坐在长凳上, 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 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 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的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 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 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 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 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 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 就走开了。
【简析】
《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品之一, 同学们在下学期的学习中即将接触到这篇课文。
小说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无情寡义, 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小说波澜起伏, 情节巧妙曲折, 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刻画生动, 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有致。
节选文字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 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 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瞪着眼”看女儿、女婿, 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描写, 加上表情描摹, 层次鲜明地展现了菲利普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 害怕起来, 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那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 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但当她亲自看清楚果真是于勒, 并且等丈夫确认后, 终于暴怒起来, 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非常生动、传神, 让人印象深刻。
链接:
1.赫运, 王振孙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2.李玉民, 柳鸣九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李玉民译.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
4.更多莫泊桑英文作品请点击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3
【关键词】结构 亲情 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作。小说通过“我”的视线,描写了我们全家人朝思暮想,渴望在外发了大财的叔叔于勒能够回来改变我们的家庭境况,可在一次外出旅行中,在船上偶然遇到卖牡蛎为生的叔叔,母亲怒不可遏,破口大骂,父亲张皇失措,唯唯诺诺,最后全家人立即避开,这次旅行极不愉快。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亲情在金钱目前荡然无存。读罢此文,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亲情关系和读后思考。
一、结构特点
本文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叙述,中间还有插叙,使得文章连贯自如,结构严谨,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环环相扣,照应紧凑。
(一)于勒的堕落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灾难—开端
课文开头两段大肆陈述,我们家庭生活艰难,经济拮据。母亲对此非常痛苦。父亲为了挣钱,晚上工作很晚才回来。家庭时时处处都在节省开支。“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地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导致我们全家陷入困境的人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糟蹋钱不学好,不但花完了自己应当继承的那部分遗产,而且花去了我父亲的很大一部分,最后,实在没办法,按照当地惯例,父亲把他送到了美洲去创业。
(二)于勒归来成了改变我们家庭生活的救世主—发展
于勒到美洲后不久来信说,他做买卖赚了钱,要偿还占用我父亲的那部分遗产,还有人证明他租了一间很大门面,做着一桩大生意。第二封来信,说他各方面挺好,你们不必挂念他,他要到美洲去旅行,需要很长时间,不过,很快就会与家人见面的。这两封信成了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书,他一直念叨着:弟弟于勒回来该有多好啊。母亲也说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父亲对于勒回来做了种种打算,计划买这买那。而且两位姐姐年龄都大了,一直找不上对象。有一位公务员看了这封信后,答应娶我的二姐。全家人翘首以待,望眼欲穿,朝思暮想着于勒回来,果然有十多年再也没有收到于勒的来信,可盼望他归来的心情全家人与日俱增,迫切不已。俗话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对于于勒的到来,作者蓄足了势,就像龙卷风一样高高竖起,铺天盖地而来。他能归来吗?
(三)偶然相遇,全家人像躲瘟神一样躲开-高潮结局
菲利普二女儿结婚后,他带着全家到英国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他發现卖牡蛎的水手很像他的弟弟于勒,又叫他夫人克拉丽丝去辨认。夫人看后说,他就是于勒。他又向船长打听于勒的情况,船长告诉了他,关于于勒的姓名及在美洲生活的大概情况,使菲利普十分紧张,不可思议。他的夫人破口大骂,说他是不会有出息的,迟早会回来连累他们的。让小儿子去付了钱,和全家人赶快离开,免得让女儿女婿知道此事。
兄弟意外相逢,让菲利普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他们以前许多美好设想化为泡影,对待于勒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钱啊,它可以使亲人相见,也可以使亲人如同路人。结尾出乎意料,让人猝不及防,跟《项链》的结尾有点相似,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亲情关系
亲情在任何时候都割舍不下,即使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一)菲利普尽到了当哥哥的责任
菲利普父母去世后,他和弟弟生活在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他对弟弟庇护忍让,弟弟不但花去了自己那份遗产,还花去了他应得遗产的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心狠一些,不给弟弟花自己那份遗产,自己的家庭经济就不会那么拮据。可他没有,对弟弟照顾爱护。最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按照当地惯例,把他送到了美洲去闯荡。他已经尽到了一个当哥哥的责任。
(二)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内心矛盾犹豫不决
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于勒,内心很紧张很犹豫,是见还是不见,拿不定主意,慌忙向夫人征求意见,夫人让菲利普弄清楚真相后,决绝地让全家人离开。他在离开时内心肯定念念不忘,放不下这位穷愁潦倒的弟弟,但他只能跟随全家默默离开。
(三)于勒渴望亲情
叶落归根。人人都说家乡好。于勒在美洲破产落魄,无以为生,只好搭乘一艘法国轮船回到祖国,靠卖牡蛎为生。他无颜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无法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但生活在家乡附近,心里总踏实些好受些。一个在外饱受磨难的人,他多么需要亲人的关怀。他不能,只能生活在亲人周围,得到一点故土的慰藉。
三、读后思考
(一)人要争气
男儿当自强。说的就是人要自强不息,不断上进,否则会退步落伍的。于勒之所以被哥嫂抛弃,就是他自小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不但花去了自己那部分遗产,还大大占用了他哥哥的一部分,成了哥嫂的拖累。到美洲赚了点钱,由于年轻时养成的恶习,不久就花得一干二净,又回到了原来的境地。如果他改过自新,诚实劳动,珍惜成果,肯定很富裕,回来就是哥哥家中的座上客。哎,自己不争气,别人怎么能看得起他呢?从于勒身上看到,人一定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奋发向上,否则会自食其果,自欺欺人。
(二)菲利普夫妇送走、避开弟弟的做法很正确
于勒花掉了所有遗产后,哥哥无奈把他送往美洲去发展,我认为做得对,于勒不可能终生生活在哥嫂身边,要自己去奋斗,去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冷暖世态,吃点苦方知做人的艰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遇弟弟,立即避开,我认为也做得对,见了面又能怎么样,双方只能尴尬难受,还不如不见,就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于勒式的年轻人在啃老,游手好闲,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你让他做点事一件都做不来,还爱说大话,怕吃苦,社会不淘汰他才怪呢?不遭受别人的白眼才怪呢?就应该让于勒式的人到社会上去磨练,方才能懂得一切,方才能成长起来。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4
“好的,爸爸!”
“嘭嘭嘭,嘭嘭嘭”又一阵响声传了过来。菲利普生气道:“若瑟夫,怎么回事!窗户没关好吗?这可了不得!”
“不,爸爸!是有人在敲门。”
“哦!若瑟夫,去看看是谁?”
若瑟夫打开门,只见一位衣冠楚楚,戴着礼帽的绅士站在门外。
“哦!先生,请问您找谁?”
“请问这是菲利普先生的家吗?我找他!”
“爸爸,有人找你!”
菲利普起身来到门口,把客人让了进来。
“先生,我不认识您呀,请问您是?”
“哥哥,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于勒呀,你的亲弟弟于勒呀!”
父亲的语气明显惊讶了起来:“于勒?是你吗?可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哥哥,我从南美回来了。我正经营着一家航运公司,回来捎上货马上就走了,专程过来看看你们。哦,这是若瑟夫吧,都这么大了,真好!”
若瑟夫不由想起了“特快号”上于勒卖牡蛎的一幕。“这真是我的叔叔吗?可那天船上的又是谁呢?这不可能呀?”
“哎哟,于勒,可把您盼回来了!嫂子就说么,今天怎么没来由的喜上眉梢呢,原来是弟弟回来了!看看,看看,瞧这身装扮,您是阔了吧!真好!好弟弟,这次回来是不是可以把欠你哥哥的钱清一清呀?”
“嫂子,不好意思!我今天来是因为我的货轮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点困难,想请哥哥帮忙周转一下。您放心,我到南美货物出手后,马上就能还上你们所有的钱!”
父亲给母亲打了个眼色,说:“这样呀!于勒,你先坐会,我把手头的活计安排一下,咱们再细说。若瑟夫,赶紧,给叔叔倒杯水!”
父亲和母亲来到里屋。父亲哆嗦着对母亲说:“这怎么回事?我们上次认错人了吗?”
母亲瞥了眼屋外,恶狠狠地说:“这还看不出来!这个无赖又来骗我们了。得想个办法把他赶走,别在女婿面前露出马脚。这个流氓无赖还想像从前一样来骗吃骗喝,做梦吧!多亏我们在“特快号”上知道了他的底细!”
父亲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凄凉的神情,挨着于勒坐了下来。他抓起于勒的一只手,摩挲着。
“粗糙,多茧!这哪是经营大生意的手。这个无赖,果然又来骗吃骗喝了!”父亲心里想着,说道:“于勒呀,是这样,你看你的两个侄女年龄已经大了,但到了现在还没有嫁出去,没有嫁妆呀!这不,你回来了,你看,你是干大生意的,从手指缝里漏一点,让你的两个侄女风风光光地嫁出去,怎么样?孩子可是叫你一声叔的呀,您是孩子的亲叔叔呀!”
叔叔嘴唇蠕动着,吞吞吐吐着:“哥哥,这个……也不是不可以,我是孩子的叔叔吗!你看……这样,我出来的匆忙,身上钱不多,我回船上筹一筹!哦,就这样,我走了!”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450字 篇5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佳作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故事,有《项链》《西蒙的爸爸》《伞》……它表达出了对旧世纪的残暴而痛惜,告诉人们一定要展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然你一文不值,上等人下等人总会略胜一筹,也表现出了现买社会的残酷,不然,你每天都会受到高层人的侮辱和欺负,这是让人发人深省的。
就拿《西蒙的爸爸》这篇文章来说吧!本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叫西蒙,因为爸爸妈妈离婚的原因,所以天天跟妈妈一起生活,刚上一年级的第一天,大家看到了他,并知道西蒙没有爸爸,就拿这个笑柄嘲笑别人,跟本不顾别人一丝的感受,再加上家里贫苦的原因,使同学们跟本瞧不起他,说他是野孩子,他对此非常伤心,可谓是悲愤交加,伤痛欲绝,一个叫罗伯特的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西蒙疼爱有加,她们对此很感动,然后他们三个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从此,西蒙在也不被同学们瞧不起了,就是因为贫苦与没爸爸的原因,他被人瞧不起。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200字 篇6
在这篇小说中,在听说叔叔于勒有了钱,我们全家都盼望他早日回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奢华的生活。
可在一次旅行中,当“我们”全家乘船旅游时见到了他,他并没发财,而是又老又穷苦的在船上当一个卖牡蛎水手时,“母亲”和“父亲”却像看见瘟神一样尽量躲开他,为什么呢?我想时因为他没钱的样子,还又老又穷,怕他缠这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难道于勒真的没认出自己的哥哥和侄子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认出来了,可他知道自己以前犯下许多错,不好意思和他们相认。
再想想,为什么于勒没有会自己的家乡呢?答案从船长口中得知:“据说他再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钱……”这样说来,他最起码也知道了要自力更生,而“我的母亲”却看他现在没钱,怕他回来吃我们,这说明了“我的母亲”是个见钱眼开的市井妇女,而“我的父亲”也和“母亲”一样的“见利忘义”,他们认定“我的叔叔”这辈子没出息了。
如果我是他们,我就会和他相认,毕竟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不磨灭的。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7
我拍拍她的短发,她惊恐地站起来,红着脸说:“您好! 莫伦先生,我叫莎丽尔。”我正打算付给莎丽尔小费,她却紧张地摇头说:“对不起,莫伦先生,我并不是想要您的钱。”“难道你是想跟我交朋友? ”“因为您跟我爸爸长得很像! ”
看得出,莎丽尔说这话的时候鼓足了勇气,而且一提到“爸爸”,她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我突然萌生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的感情:“我开车带你兜兜风好吗? ”她睁大眼睛,有些不相信地看看我,然后突然雀跃着钻进车里。
很快,这个10多岁的孩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打开了话匣。她说她父亲是个非常英俊幽默的男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去阿姆斯特丹做生意,赚了钱就会开着红色跑车回来接妻子和女儿,还要为她们建一个牛羊成群的大农场……现在,她的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莎丽尔希望找到一个长相和她爸爸相似, 而且有着鲜艳跑车和大农场的男人,让妈妈“等到”心爱的男人,了无遗憾地离去。很显然,她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到阿姆斯特丹后没有发达,或者已经爱上了另外的女人。
“莫伦先生,我在半年内找了许多叔叔,可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的故事,您是最好的! ”说完,她示意我停车,然后跳下车去,一边跑一边说:“我明天再来找您。”
第二天早上,小姑娘竟然一路找到我家,还带了一张她父亲15年前的照片,那是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但并不像莎丽尔说的那样和我很像。莎丽尔是要我扮演她的“爸爸”,也就是她母亲的丈夫。
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小女孩如此善良的要求。
一个明媚的下午,我载着莎丽尔向“南茜精神病院”出发了。我们到达时,她的妈妈正在熟睡,这个被思念和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女人被小小的女儿拾掇得异常整洁。
没想到,莎丽尔的母亲醒来后,突然扑倒在我怀里号啕大哭,她真的把我当成了她苦苦等待的丈夫! 莎丽尔好几次悄悄掐自己的手背,然后露出得意的笑容。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澄澈温馨,我朝她努努嘴:“怎么不叫爸爸? ”慢慢地,莎丽尔蹭到我身边,迟疑许久,轻轻地叫了声:“爸爸! ”我伸开另一只臂膀将她搂进怀里……
一小时后,我和莎丽尔将她母亲扶下楼。整个晚上,我们都在农场转悠。晚上10时,我开车送她们回医院,直到她母亲睡着后才离开。莎丽尔将我送到病房外面,说:“莫伦叔叔,真的谢谢你。”莎丽尔不知道,我这个42岁的中年人其实早已被她深深地感动和激励。
翌日下午,我又开车来到精神病医院,这让莎丽尔无比惊喜。我拍着她的肩膀说:“我愿意做你的爸爸,也喜欢和一个好孩子陪着她的妈妈。”
半个月后,莎丽尔的妈妈终于含笑离去。丧礼结束后,我向莎丽尔张开双臂,说:“孩子,知道我现在最想你叫我什么吗? ”莎丽尔眨眨眼睛没领会过来。
我再指指自己的胸口,莎丽尔终于张开双臂跑过来,扑进我的怀里轻轻地叫了一声“爸爸”。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
鉴赏空间
如果说《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的言行是一缕温暖人心的阳光,那么《情暖人生》中则处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孩子都是天使,生活在赤裸金钱社会的若瑟夫如此,为母亲寻找“丈夫”的莎丽尔也是如此,不论所处的境遇如何,他们都用纯真过滤冷酷、自私,将自己生命的酒杯斟满真、善、美。
[读有所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篇8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领会知识,发现规律,探究方法,评价效果。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立刻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情境导入,我也采用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种感情中哪个最重要?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最重,因为“血浓于水”;有的学生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的学生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话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立即被调动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创新发展,彰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活”起来。
二、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互动、质疑和探究,使课堂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课堂上师生双方互动、生生互动,用讨论、畅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兴趣,掀起激烈辩论,切磋产生火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进行了如下设计:①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②穷水手于勒在买牡蛎时认出了亲哥哥菲利普,情景又会怎样?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为此,教师就要将“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由明到暗、由主到次、师生互动,使学生达到由情感到认知的统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使课堂“动”起来。
三、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让课堂“亮”起来
多元、多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体验—升华为线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陈时,扣住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感悟思考:①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②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这一思考环节的设计,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平等的语气与他们对话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本节课搜集资料、感悟体验、现场调查、品味表达、联想反思等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使他们充分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使课堂“亮”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课存在着很多纰漏和不足。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体验,就强加给他们一些问题,显得有些突然。其次探讨设疑环节中践行“学生唱戏老师搭台”的设想不够理想,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最后在拓展延伸方面没有让学生进行续写,应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节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言大师的艺术魅力,深刻剖析了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更让我们在反思中学会体味人生,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深刻久远。
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450字 篇9
文中的`于勒叔叔并没有错,从船长说于勒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钱。不难看出于勒叔叔已经在反省自己的过去,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
而反观文中的父母,起初得知于勒叔叔发财了,心中对他的态度就好了许多。或者换一种说法,他们心中的态度未曾变过。因为至始至终他们都不是对于勒叔叔有好感,他们眼中在乎的只有钱!那肮脏的魔鬼已经蒙蔽了他们的心灵,它的魔性让他们忘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他们一开始把于勒叔叔打发到美洲去开始,于勒就已经绝望了。到后来父母得知牡蛎小贩就是于勒后,生怕被他认出来,对他敬而远之,如同避瘟神一般。到最后连我给他10个铜子小费都要暴怒,而这10个铜子还不够姐姐买一条一米长的花边。无不看出于勒叔叔有钱时,哪怕只是小道消息,他们都对他尊重,希望抱上他的大腿。而当他失去这加身的“黄袍”时,等待他的是被他们彻底地抛弃。
即便他们学会那两位太太高贵的吃法,也做不了那样的人。因为一名真正的贵族,高贵的并不是仪态,而是灵魂和高尚的情操!即便家道中落,也依旧会有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我的叔叔于勒-答案 篇10
课题: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2.09 主备人:李成华 审核: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总第27—28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莫泊桑的小说结尾很有特色,往往情节急转直下,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的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3.主题思想
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而前后态度的变化,组成令人惊叹的情节波澜,表现世态的炎凉;通过神情、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从而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阔绰()
栈桥()褴褛()()衣冠().....牡蛎()拮据()()煞白()
煞车().....占据()狼狈()()不堪 哆嗦()().....
2.解释下列字词: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郑重其事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是()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成名作是:《 》
他有著名的长篇小说《 》《 》等。他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明确:莫泊桑 法 《羊脂球》 《一生》《漂亮朋友》
三、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1、小说描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于勒、菲利普、克拉丽丝、我。
2、于勒与菲利普一家是什么关系? 明确:兄弟
3、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夫妇一家盼望于勒回来是为了改变拮据的生活。
4、于勒在经济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挥霍—发财—潦倒。
5、伴随着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伴随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撵—盼—怕—躲。称呼也随之而改变: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
于勒。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
于勒。第三部分(—),故事的高潮:
于勒。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于勒。
明确: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于勒。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赞于勒。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于勒
(三)根据文章脉络,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的开端部分,写了哪几件琐事?作用是什么? 明确:渲染了“我”家“拮据”的生活状况。
2、第一部分在内容和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非常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从而引出下面的故事。
3、介绍于勒的有关情况时,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 明确:插叙
4、小说中的“两封信”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
5、小说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赞美于勒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赏析下列精彩语段
1.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赏析 ①句的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将“海面”比喻为“绿色大理石桌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的优美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途中的欢快心情。②句的景物描写,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中,美丽的哲尔赛岛已变成了一片“紫色的阴影”,烘托了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后的失望、沮丧的心情。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心情的急剧变化。“驶”、“钻”两个动词更是把人物的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2.①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②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赏析 ①段文字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一事,表现了菲利普摆阔气、爱慕虚荣的心理。一个“请”字,更是将人物炫耀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②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通过写菲利普夫人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一事,表现了其虚伪、爱面子的个性心理。“很不痛快”一词将菲利普夫人怕花钱的心理栩栩如生地活画在脸上。
3.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赏析: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将菲利普遇事时的六神无主与其夫人的“处乱不惊”表现了出来。“结结巴巴”、“马上”两个副词的准确运用,使其夫妇二人性格中的不同点表现得异常鲜明突出。4.①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②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赏析 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神态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菲利普前后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在于勒发了财没回来之前,一个“永不变更”,使菲利普对弟弟回来的期盼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恨不得立刻相见。可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回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恐慌和绝望。亲人、兄弟还是路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样东西——金钱!5.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篇11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引发学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认知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
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际关系观。
四、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辩论中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题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设计理念及教学思路:
1.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学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的思想,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心就像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整体感知、理解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学生抢答。(设计意图: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理解
(1)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学生归纳后,大屏幕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2)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意图: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了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设题意图: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2)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设题意图: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感悟:
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谁说点什么?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五)课堂活动:展开辩论
1.辩论的话题:你是否会躲开于勒?
2.想象如果你就是于勒的亲人,有了同样的遭遇后,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根据观念的不同自然分组)
A. 正方:我坚决躲开于勒
B. 反方:我绝对不会躲开
3.展开辩论
(设题意图:这场辩论赛其实是两股力量的抗衡,即金钱与亲情的争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亲情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与小说主题。)
七、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题目: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设题意图: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对菲利普夫妇等人物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和形象特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12
莫泊桑是批判现实主 义的大师,但我们千万别以为他的作品只是批判他那个时代的。莫泊桑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经典性,其原因就在于,即便在今天,这样的小说也颇有锋芒。
莫泊桑这篇小说非常生活化,大量的细节,还有微妙的心思、盘算,点到为止。正是这些,让小说生动,让小说成为小说,而不是一篇道德批评稿。但是我们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呢?似乎主流还是搞道德批判,抽干小说的血液,将它教成木乃伊。
由此,我来教这篇小说,教学目标就是让这篇小说所包含的丰富细节,与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发现的类似细节相互激发、相互反应,由此深化同学们对生活和对小说的认识。
小说开篇写道,“我”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但是每周日都要穿戴整齐,到海边栈桥散步。请问,“我”会喜欢这样的散步吗?如果是你,你会喜欢这样的散步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联通文本和生活,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这个场景所包含的丰富意味。或许这里会有争论,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样挺好啊,会让人感到某种生活的希望,也意味着某种做人的尊严——虽然我们穷,可是我们也需要有品位的散步呀。”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这一细节的含义就可以 完整呈现———这 是一种“装”,但同时又是一点可怜的自尊和希望的体现,也正因为此,所以它在可笑的同时也是可怜的。而孩子显然不会喜欢这样的散步,那是因为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和要求最为本真,在他们眼里,一捧沙子和一捧宝石没有什么区别。
再比如说,“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我们通常的教学点就是告诉同学们这个细节表现出那位公务员女婿的贪财,带有讽刺意味。这就是抽空了文本的血液。这段文字的微妙处在于,这位公务员“诚实可靠”,而他的求婚又与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有关。这里的内涵难道仅仅是揭露或讽刺吗?这些信息的叠加,让人感到悲哀,它让人感到对金钱的追逐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理所当然的普遍的人生、感情选择的重要筹码,即便“诚实可靠”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什么例外。而一个孩子的“总认为”显然更多是直觉,而非缜密的分析。但是他的直觉一下就能将“求婚”和“看信”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不正说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早早就懂得了“现实”是怎么回事,早早就对大人的婚恋失去了浪漫的幻想吗?这同样令人悲哀。
去哲尔赛岛的旅游无疑是全文的高潮。但是除了情节外,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这样的陈述:“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这难道仅仅是一段陈述吗?它还为整个小说提供了更为丰富可感的故事场。它告诉我们莫泊桑生活的时代,通过消费来获得某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是富人的特权,同时也成为穷人的选择,只不过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一种虚拟的实现、虚假的满足。这就和买仿名牌的包是一个道理。而“我”的父亲因为被两个“漂亮的太太”“高贵的”吃牡蛎方法所打动,因而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吃牡蛎,其背后的心理亦是如此,这不是出于对亲人的爱,而是为了获得自我的虚拟的价值满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篇13
1、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注意把握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介绍作者。
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
三、听课文录音。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1、盼望于勒。
2、夸赞于勒。
3、巧遇于勒。
3、躲避于勒。
四、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安排材料?
(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诉。)
五、正音,辨字。
《我的叔叔于勒》 4 篇14
教学目的
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设想
一、作者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以及对理解分析作品有关的一些资料,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二、教学前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后的有关资料,先熟悉课文、领会内容,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
三、本文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是本文的主人公,这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难点。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浪荡子,应该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也值得同情。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他先前的恶行和后来潦倒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
四、教学中要讲清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由盼望到躲避的心态变化的核心是金钱,一切随着钱而变化,让学生认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造成的罪恶――灵魂被腐蚀,兄弟遭离弃。
五、教学中必须紧扣情节的大起大落,分析菲利普夫妇身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挖掘出他们共性中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之一。
六、课文有删节,除了删去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外,中间也有一些删节(主要是对达佛朗司家这样一些下层人物的虚荣心和可怜相的讽刺)。
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有助于说明故事的缘起和作品中“我”的怜悯行为的原因。现把这两部分原文附后。
原文开头部分: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是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你听。事情是这样的:”(下面接课文的开头)
原文结尾部分: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七、课文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1870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1873年在海军部任职,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70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300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
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订正、.总结: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可是,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步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
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
家庭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那样殷切盼望着他回来。
于勒有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菲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可怜的境地。
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于勒的来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意外的遇见了于勒。他们乘坐的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给他们撬开牡蛎,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急于模仿装阔,要请妻女吃牡蛎。菲利普夫人怕花钱,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边,而菲利普则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这时,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他惊奇的发现这个卖牡蛎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这事告诉妻子,她“也怕起来”,但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菲利普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去把事情弄个清楚”。她再次去看过后,吓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长打听了解情况,证实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于勒。
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
布置作业
1.把应掌握的词语抄写一遍,并理解掌握其音、形、义。
2.熟读全文,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3.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品的主题思想。
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语言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15
“亲爱的菲利普, 我给你写这封信, 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 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 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文中说,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 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而且有人向自己的二姐求婚, 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但实际上, 信中矛盾之处比比皆是, 比如:于勒抛开做得好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 这不符合常理。即使要旅行也可以与家人通信, 不必“要好几年不给家人写信”。还有, 为什么不可以趁“长期旅行”顺便回家一趟呢?最后, 信中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这更是欲盖弥彰。总之, 可以看出, 这封信根本不是什么“福音书”, 分明是一份宣布破产和通知家人的“诀别书”。
菲利普夫妇看不出来这封信的荒唐之处吗?他们的大女儿都已经28岁, 他们的年龄至少也将近五十岁, 怎么会看不出这封信中的漏洞?
“那时候, 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
“我早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 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
“唉、竟、早”这几个字, 暴露了人物的深层心理:其实菲利普夫妇早就怀疑于勒发财的问题, 只是他们不敢承认, 不愿意承认罢了。
若瑟夫是文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 莫泊桑用了非常深情的文字来记叙他的心灵独白:
我看了看他的手, 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 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 满脸愁容, 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
这可以说是整个小说当中最动人的一笔。若瑟夫的“看”和“心里默念”, 无不传递着一个画外音:他发自内心地同情叔叔。希望父母亲饶恕这个叔叔, 准许叔叔回家。
但当菲利普夫妇决定“躲于勒”时, 若瑟夫这个唯一的知情人并没有表示反对, 也没有责备父母的意思。他唯一做的, 就是跟大家一样“不再说话”, 跟大家一样, 看着“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跟大家一样“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 以免再遇见他”。莫泊桑是借若瑟夫的言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他虽然并不赞同菲利普夫妇的无情, 但是, 他深深地理解菲利普夫妇的处境。对于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上, 连女儿都嫁不出去的底层家庭, 让不让于勒回家, 其实是生活的两难选择。
于勒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的形象。从游戏人生糟蹋家产给亲人带去巨大麻烦的不肖子弟, 到被家族“流放”美洲开始自谋生路的觉醒青年, 再到最后流落异乡艰难谋生回乡也不愿意归家的落魄老人, 其灵魂事实上不断地在进行自我救赎。但是, 生活不放过他, 他没有办法彻底完成这个救赎。莫泊桑对这个人物的塑造, 基本上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 利用极为俭省的笔墨完成的。推敲他从美洲写回来的两封信中的闪烁其词, 咀嚼船长对他的介绍中的“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 反复琢磨若瑟夫眼里的他, 我们看到了悲剧之光──生命的成长多么曲折艰难而又让人无可奈何。人其实没有办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不管你多么真诚和努力。
于勒, 事实上并没有给菲利普的家庭带来真正切实的利益。就算他永远不出现, 菲利普一家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会怎么过。在文本里, 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沉默的“符号”。菲利普夫妇其实在内心深处也并不相信于勒真会出现在“那一条船”上, 会带来“大别墅”等等浮财, 但是, 于勒却是菲利普夫妇心底一种并不明亮的精神寄托, 是在艰难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必然要仰望又必然要破灭的灰色梦想。是梦, 必然要破灭!所以最后他们见到的于勒, “衣服褴褛, 又老又脏, 满脸皱纹, 狼狈不堪”, 这就是小人物的生存的现状啊!穷困潦倒, 穷途末路, 哀苦悲凉。菲利普一家的艰难写在明处, 而于勒的艰难写在暗处, 它们遥相呼应, 都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挣扎。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 篇16
一、曲折迂回巧妙切题的情节美
小说常通过故事情节的细致描述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按“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四个部分展开小说的生动描述。整个情节主要在侧写于勒的基础上而突出主人公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冷酷无情的性格。故事情节曲折迂回,并且一步步推向高潮。
小说开头写“我”家的生活非常拮据,因此在于勒未出场前重点刻画了菲利普夫妇渴望于勒从海外归来的情景。可见大家把改善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因此父亲总要说他那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接着又通过一段插叙,介绍了于勒的过去,说他以前是全家人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这一下子却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听说于勒出走后,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菲利普的夫妇也就称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样安排情节为于勒后来成为一个落魄不堪的穷水手、小贩出场显得更有戏剧性。然后,作者又安排菲利普一家意外巧遇于勒,却不敢认他,使小说的情节进入高潮。小说的结尾,菲利普一家在彻底失望的情况下,立即摆脱于勒,改乘另一艘轮船归去,回避同他再相见。这些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二、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之美
小说通过对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使读者感到这些人物性格迥异,栩栩如生。首先,小说通过语言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小说两次写菲利普急切盼望于勒从海外归来时总要说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可当证实了那个买牡蛎的就是于勒时,他却一反常态,视亲兄弟为祸害,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文章通过这些断断续续、活灵活现的语言描写刻画了菲利普矛盾与绝望的恐惧心理,暴露了他一心想发财的美梦破灭后的狼狈不堪的心态。“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当父亲发现船上卖牡蛎年老水手好像是于勒时,这一发现使母亲害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的心情沉重,发财的美梦使她无论如何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她内心的紧张仍抱有一线希望。当她亲自去察看打听认出那个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时,却说:“我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这些语言描写揭示了女主人公因为失去金钱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与愤恨。性格对比鲜明,希望突然幻灭,福音变为灾难,亲兄弟竟成为路人,说明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当菲利普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走去时,小说写道:“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来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眼呆直。”“父亲的神色很狼狈。”文章通过这些富有个性化的动作和细腻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反映了他突然发现心目中的富翁成了穷光蛋的恐惧心理。
三、简洁明快的语言美
人物语言也富有个性。文章通过菲利普夫妇随着亲兄弟于勒生活的不同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反复无常的态度来刻画人物性格,但夫妇两人的性格有所不同。菲利普的妻子比丈夫精明,克拉丽丝盼望于勒归来是赞美的用语:“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上是一个有办法的人。”当菲利普显阔气请全家吃牡蛎时,母亲又表演了一番,“很不痛快地说”,“怕伤胃”,“吃多了要生病”,“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既表现了她怕花钱,又掩盖了她的虚荣心。当船长口中证实那个年老的水手就是于勒时,她的希望破灭,旧恨新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于勒是“贼”“讨饭的”“流氓”,这些语言前后对比鲜明,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四、寓意深刻的环境描写之美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主题服务。菲利普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文章写道:“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菲利普一家在这次旅行时的快乐心情,表现了金钱梦给他们一家带来的喜悦和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当在故事结局时却用上了这样一句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句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景物写所烘托人物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篇17
可谁知,在圣玛洛船上父亲和母亲又遇到了于勒。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再次遇的见于勒是一个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即使有些苍老,但不管怎么说,父亲说他看上去极像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父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母亲吓的心惊肉跳,这与他们在去哲尔赛岛游玩的路途中看到的于勒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不再是一个脏兮兮的卖牡蛎的人了。
突然,那个父母以为是于勒的人朝着我们走来,父亲刚想起身要走,那个人一下子抓住了父亲的胳膊,那个人突然说:“哥,我是于勒,我真的是于勒!”没等父亲说话,母亲就大喊:“你这个没良心的,你说还我们的钱呢?钱呢?”于勒立刻从身后拿出一个皮箱,打开后,所有人都惊呆了,那个皮箱里塞满了钞票。他说:“这就是欠你们的钱,你们拿走吧。”父亲伸过手来拒绝了,说:“你这个法国老流氓,你这些偷的抢的脏钱我们不要,你滚吧,离我们远点!”可于勒还是把皮箱留了下来,走了。船很快到了岸边,下了船,父亲才偶然听到,原来船长就是于勒!于勒在美洲做的是造船生意。至于去的时候他故意试探他的哥哥嫂子对他还有没有亲情,所以装做一个卖牡蛎的,并且告诉船长他是一个流氓……
一切都完了,这个被父母期盼的摇钱树走了,再也不会回来面对一个同他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哥哥嫂子。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推荐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反思09-12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05-13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05-21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8-22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12-04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07-06
初中八年级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7-30
名著我的叔叔于勒读书心得参考07-31
《我的叔叔于勒》练习题及答案参考11-14
叔叔于勒读后感作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