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精选7篇)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 篇1
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小说中讲了叔叔于勒的故事,一封来自美洲的书信,彻底改变了菲利浦一家对于勒的看法。当他挥霍掉自己甚至大部分菲利浦的财产时,他是“败家子”、“无赖”、“混帐东西”,是“毫无用处的废物”。而当于勒在信中说自己赚了钱希望日后弥 补 菲利浦的损失后,近摇身一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正派的人”、“有良心,诚实可信的人”。“等我们的好于勒回来,家里情况就会大大改观。这一家子,总算出息了一个人!”母亲这样讲。父亲看到从远处归来的轮船时,总是满怀希望地说:“嘿!如果于勒在船上,那多叫人惊喜啊!但是后来他们在轮船上发现,衣衫褴褛、又老又脏的老水手是于勒,翘首盼他归来的心情一扫而空,骂他是“骗子”、“无赖”。连“我”因为他是亲叔叔的亲戚关系给他十苏小费也受到责骂。最后,他们因为怕受到连累而匆匆离去。
读完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态度变化如此之大的“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呢?金钱!他们用金钱和利益权衡了于勒和他们之间的亲情和他的品质。“祸星”“骗子”到“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后来又改为“无赖”的称呼的巨大落差,能看出他们的肤浅和庸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随着于勒的财富而不断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自私贪婪的本性,文中还说“那个年轻人最终决定向二姐求婚,也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那封信。”这也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用金钱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风气。
文中的“我”给了穷老头一百苏银币和给于勒叔叔十苏小费,说明“我”是很有同情心的,这也是在菲利普一家中唯一的一个正面人物。人间有很多东西都是金钱无法取代的:友情、亲情、爱情、快乐……我们应该像文中的主人公“我”一样拥有同情心和爱心,并且淡化金钱,不要被金钱所迷惑,用真诚的心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
我不禁再次翻开书,翻到写着“我的叔叔于勒”的标题那一页。这篇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良风气和对小人物的无奈、同情的短篇小说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珍惜亲情、淡泊名利,对弱者拥有同情心,不被金钱和权利迷惑,脚踏实地地努力!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 篇2
关键词:“把脉”,文本探讨,问题,倾听,点拨,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文本需要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因为文本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这需要学生透过文本把握内涵。而在深刻的领悟中需要真正的讨论交流, 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教育, 更多地是去激励、帮助、参谋;学生学习的灵感不仅仅是在自学中产生, 更多的是在积极讨论交流中闪现。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就不是探究式的学习了。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的“脉象”:他们的讨论交流或浮躁、或形式、或“热闹”。这些脉象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文本交流, 影响了我们的教学。
所以我们提出要为我们的文本教学:把脉。把脉在医学中又称为“切脉”, 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 根据脉象, 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而在本文中,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针对学生在文本教学的互动交流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诊断:
【脉象一】:在平时的文本探讨中, 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出现了只为“讨论”而“讨论”, 为“交流”而“交流”, 或者说只是把讨论变成落实“学生主体”的工具。学生只是在应付了事, 就像一堆被输入指令的机器, 让他们讨论就讨论, 让他们停就停。
【脉象二】:我们知道, 文本的讨论, 需要学生发表意见, 难免有点“乱”。适度的“乱”, 如果能在教师控制的一定的空间内自由表达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文本的探讨中。但往往是课堂太“乱”, 简直是“热闹非凡”, 甚至有些学生在里面“浑水摸鱼”。但是后来汇报时, 却没讲出点名堂来。
【脉象三】:学生对文本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时, 很多学生不是在听, 而是在小声或大声附和, 导致整个班级没有倾听的环境。学生参与的氛围并不是太好。
【脉象四】一节课下来, 喊声, 表扬声, 声声入耳, “你真棒”, “你真行”课堂气氛热烈, 似乎学生的学习劲头很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教师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判断式的评价中, 学生好在哪里不知道。评价没有方向性, 只是模糊的评价而已。
通过以上几种“脉象”, 我们意识到讨论交流的举足轻重, 说道底, 有效的讨论交流就像我们的“动脉”一样, 需要顺畅地流淌。因此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观察, 给学生在文本的讨论交流中提出相关的“诊断”措施:
一、带着“问题”出发
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 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 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与能否调动学生讨论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通过文本, 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 进入探讨的最佳状态。
二、学会“倾听”表达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抓住关键处, 听懂别人的意思, 并认真地吸取别人的见解, 调整自己的观点。同时, 还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表达自己的意见。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 敢于质疑, 这样才能形成辩论的氛围。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 请同学们辩论一下, 谁是本小说的主人公?有的小组说文题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 而且文中也多次出现了于勒, 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于勒。有的小组认为:本文从头到尾, 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 所以“我”才是本文的主人公。也有的小组认为:作者安排在游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 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 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 因此, 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学生七嘴八舌的辩论, 让笔者感到惊诧。在辩论中, 学生的思维显得极其活跃。因此,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辩论。
三、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难免出现思维的碰撞。当他们意见分歧时, 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 来解决学生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适时的点拨, 激发他们讨论的热情和情趣,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自信力。
比如在本文中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学生的讨论意见很多, 但还是没有揭示主题, 这时候需要老师点拨:菲利普一家生活十分拮据, 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 这个发了财的好心的于勒一旦回来, 境况就可以改变了。这样的点拨, 切近学生的认知心里, 学生易于接受。
四、找到评价方向
在文本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 课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老师的评价只是漂浮在模糊表面上的评价, 对学生的导向价值却不得而知。要夸学生, 应该让他们知道:好在哪里。比如“你的思路清晰流畅, 让我们一眼看穿了菲利普夫妇的心态, 分析的真好”, 这样的评价, 才能让学生找到新的方向。
总之, 文本探讨, 需要学生思维的碰撞, 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更需要我们清晰的评价。只有这样, 我们的文本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闻诸.《倾听的训练方式》[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3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 篇3
【关键词】结构 亲情 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作。小说通过“我”的视线,描写了我们全家人朝思暮想,渴望在外发了大财的叔叔于勒能够回来改变我们的家庭境况,可在一次外出旅行中,在船上偶然遇到卖牡蛎为生的叔叔,母亲怒不可遏,破口大骂,父亲张皇失措,唯唯诺诺,最后全家人立即避开,这次旅行极不愉快。文章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亲情在金钱目前荡然无存。读罢此文,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亲情关系和读后思考。
一、结构特点
本文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叙述,中间还有插叙,使得文章连贯自如,结构严谨,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环环相扣,照应紧凑。
(一)于勒的堕落给我们全家带来了灾难—开端
课文开头两段大肆陈述,我们家庭生活艰难,经济拮据。母亲对此非常痛苦。父亲为了挣钱,晚上工作很晚才回来。家庭时时处处都在节省开支。“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地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导致我们全家陷入困境的人是,我的叔叔于勒,他糟蹋钱不学好,不但花完了自己应当继承的那部分遗产,而且花去了我父亲的很大一部分,最后,实在没办法,按照当地惯例,父亲把他送到了美洲去创业。
(二)于勒归来成了改变我们家庭生活的救世主—发展
于勒到美洲后不久来信说,他做买卖赚了钱,要偿还占用我父亲的那部分遗产,还有人证明他租了一间很大门面,做着一桩大生意。第二封来信,说他各方面挺好,你们不必挂念他,他要到美洲去旅行,需要很长时间,不过,很快就会与家人见面的。这两封信成了菲利普夫妇的福音书,他一直念叨着:弟弟于勒回来该有多好啊。母亲也说他是一个有办法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父亲对于勒回来做了种种打算,计划买这买那。而且两位姐姐年龄都大了,一直找不上对象。有一位公务员看了这封信后,答应娶我的二姐。全家人翘首以待,望眼欲穿,朝思暮想着于勒回来,果然有十多年再也没有收到于勒的来信,可盼望他归来的心情全家人与日俱增,迫切不已。俗话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对于于勒的到来,作者蓄足了势,就像龙卷风一样高高竖起,铺天盖地而来。他能归来吗?
(三)偶然相遇,全家人像躲瘟神一样躲开-高潮结局
菲利普二女儿结婚后,他带着全家到英国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他發现卖牡蛎的水手很像他的弟弟于勒,又叫他夫人克拉丽丝去辨认。夫人看后说,他就是于勒。他又向船长打听于勒的情况,船长告诉了他,关于于勒的姓名及在美洲生活的大概情况,使菲利普十分紧张,不可思议。他的夫人破口大骂,说他是不会有出息的,迟早会回来连累他们的。让小儿子去付了钱,和全家人赶快离开,免得让女儿女婿知道此事。
兄弟意外相逢,让菲利普措手不及,惊慌失措,他们以前许多美好设想化为泡影,对待于勒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是钱啊,它可以使亲人相见,也可以使亲人如同路人。结尾出乎意料,让人猝不及防,跟《项链》的结尾有点相似,令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亲情关系
亲情在任何时候都割舍不下,即使在冷酷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一)菲利普尽到了当哥哥的责任
菲利普父母去世后,他和弟弟生活在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他对弟弟庇护忍让,弟弟不但花去了自己那份遗产,还花去了他应得遗产的一部分。如果菲利普心狠一些,不给弟弟花自己那份遗产,自己的家庭经济就不会那么拮据。可他没有,对弟弟照顾爱护。最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按照当地惯例,把他送到了美洲去闯荡。他已经尽到了一个当哥哥的责任。
(二)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内心矛盾犹豫不决
菲利普在船上偶遇弟弟于勒,内心很紧张很犹豫,是见还是不见,拿不定主意,慌忙向夫人征求意见,夫人让菲利普弄清楚真相后,决绝地让全家人离开。他在离开时内心肯定念念不忘,放不下这位穷愁潦倒的弟弟,但他只能跟随全家默默离开。
(三)于勒渴望亲情
叶落归根。人人都说家乡好。于勒在美洲破产落魄,无以为生,只好搭乘一艘法国轮船回到祖国,靠卖牡蛎为生。他无颜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无法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但生活在家乡附近,心里总踏实些好受些。一个在外饱受磨难的人,他多么需要亲人的关怀。他不能,只能生活在亲人周围,得到一点故土的慰藉。
三、读后思考
(一)人要争气
男儿当自强。说的就是人要自强不息,不断上进,否则会退步落伍的。于勒之所以被哥嫂抛弃,就是他自小好逸恶劳,挥霍无度,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不但花去了自己那部分遗产,还大大占用了他哥哥的一部分,成了哥嫂的拖累。到美洲赚了点钱,由于年轻时养成的恶习,不久就花得一干二净,又回到了原来的境地。如果他改过自新,诚实劳动,珍惜成果,肯定很富裕,回来就是哥哥家中的座上客。哎,自己不争气,别人怎么能看得起他呢?从于勒身上看到,人一定要严于律己,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奋发向上,否则会自食其果,自欺欺人。
(二)菲利普夫妇送走、避开弟弟的做法很正确
于勒花掉了所有遗产后,哥哥无奈把他送往美洲去发展,我认为做得对,于勒不可能终生生活在哥嫂身边,要自己去奋斗,去品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冷暖世态,吃点苦方知做人的艰难。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遇弟弟,立即避开,我认为也做得对,见了面又能怎么样,双方只能尴尬难受,还不如不见,就让他自己养活自己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于勒式的年轻人在啃老,游手好闲,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你让他做点事一件都做不来,还爱说大话,怕吃苦,社会不淘汰他才怪呢?不遭受别人的白眼才怪呢?就应该让于勒式的人到社会上去磨练,方才能懂得一切,方才能成长起来。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4
他们眼望着于勒,仔细观察他的容貌,从上往下打量了一番,然后急忙跑去,和船长了解这个百万富翁的底细。
他们客气地与船长搭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他的事业和家庭背景。船长面带微笑说题目:“他从前是一个法国老流氓,被带到美洲去,阔绰了一段时间,成了一个百万富翁,他可真是一个赚钱能手。
据说,这次他回来是看望自己的亲戚,他的名字叫于勒……”还没等船长把话说完,他们便飞奔过去,抱住了那位百万富翁。
于勒一下愣了,随后大声说题目:“谁呀?”“我是你的哥哥呀!”于勒回过头,望着哥哥的脸,一下紧紧拥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
旁人感到非常惊讶,纷纷把目光投向他们,心想题目:“一个富翁,怎么会有这么贫穷的哥哥呢?”可事实就是这样啊!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 篇5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现实。叔叔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光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又再次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人的心本是贪婪的,在欲望的面前更是变本加厉。于勒没钱的时候,菲利普夫妇想方设法把他撵走,等他有了一点财富,他们又急切的盼望他回归,可就在他们去旅游的时候看到他在外卖牡蛎,他们失望透顶,没人想和他相认。这就是社会,他们当时如果想想于勒是他们的亲弟弟,有没有会和他想相认呢?答案不得而知,原来人世间的亲情在金钱面前是这么的不堪一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也有这样的俗语么?”有钱能使鬼推磨“,难道钱的力量真的有这么大么?难道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么?我想,钱虽然是万能的,但它还不至于使人沦落人性吧!那要看我们怎样去看待金钱了!片面的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将走向歧途,就像现代社会,还是会有人追求名利,金钱,地位。
我想,当今社会的我们就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是人们众所周知的做法。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踊跃帮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党国务院还派专人向灾区派发物资,并帮助当地灾民重建家园。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很多人自愿去当自愿者,他们没有一分酬劳,甚至自己的衣食住行都要自费,在这种情况下,都还踊跃报名。其中,令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陈光标在自己死后,把自己所有的家产全部捐出,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啊。
我的叔叔于勒读书心得 篇6
当于勒花光了自己所得的财产,并且大大地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部分时,他们视之为“混蛋”、“无赖”;当于勒被迫出走,在海外赚了点钱时,人们立即对他寄予厚望,甚至每个星期天都去海滩上等候于勒的回来:但当发现于勒没有成为富人,反而沦落为靠卖牡蛎过日子的小贩时,他们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连“我”出于同情多给了于勒十个铜子,也要遭到斥骂:“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这篇小说通过于勒贫穷时被赶走与发财时被夸赞,以及菲利普夫妇望眼欲穿地盼望于勒归来与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躲之惟恐不及的两组对比,揭示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庸俗等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在当今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一种关注内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者。我想,我们更该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以清丽的双眼凝眸世界,用爱与责任铸造生命的意义,谱写新世纪的辉煌。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由此可见,拥有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最幸福的。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篇7
一、彰显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课堂“活”起来
教育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变换、自主创新,形成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体验语文学习给人带来的愉悦,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领会知识,发现规律,探究方法,评价效果。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促进者、欣赏者,引领学生在探讨、实验、研究、体验、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多种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这种先声夺人的教学手段,立刻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情境导入,我也采用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种感情中哪个最重要?有的学生认为亲情最重,因为“血浓于水”;有的学生认为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的学生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话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立即被调动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得自悟,在合作中创新发展,彰显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活”起来。
二、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让课堂“动”起来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互动、质疑和探究,使课堂不断向更高更广的空间拓展。课堂上师生双方互动、生生互动,用讨论、畅想、陶冶、表演等模式,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在认知上找到差距,引起探究兴趣,掀起激烈辩论,切磋产生火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在本节课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进行了如下设计:①如果他们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水手于勒,而是百万富翁于勒会是怎样的情景?②穷水手于勒在买牡蛎时认出了亲哥哥菲利普,情景又会怎样?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表演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为此,教师就要将“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由明到暗、由主到次、师生互动,使学生达到由情感到认知的统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使课堂“动”起来。
三、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让课堂“亮”起来
多元、多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我在本课教学中,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体验—升华为线索,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陈时,扣住一个“巧”字,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感悟思考:①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②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这一思考环节的设计,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平等的语气与他们对话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本节课搜集资料、感悟体验、现场调查、品味表达、联想反思等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使他们充分张扬了个性,展示了才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使课堂“亮”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反思本课存在着很多纰漏和不足。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体验,就强加给他们一些问题,显得有些突然。其次探讨设疑环节中践行“学生唱戏老师搭台”的设想不够理想,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最后在拓展延伸方面没有让学生进行续写,应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这样在教学中就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节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言大师的艺术魅力,深刻剖析了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更让我们在反思中学会体味人生,对学生的教育,可谓深刻久远。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反思09-12
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的提纲06-27
名著我的叔叔于勒读书心得参考07-31
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读书心得08-31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05-21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8-22
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12-04
叔叔于勒读后感作文05-19
《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学设计07-06
初中八年级我的叔叔于勒教案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