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2024-09-16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共6篇)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篇1

2012年05月15日 06:16 AM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Occupational therapy

Friends,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want to become? That is all up to you.If you never dare to want to succeed, then you will never

succeed...What is important is that you must dare to think, dare to want...Wu Chunming, from „Factory

Girls: Voices from the Heart of Modern China‟ by Leslie T.Chang

It is 11am in a large boarding house in Shenzhen where young migrants bunk six to a room.The balconies are suddenly crowded with young men and women pulling their uniforms off washing lines as they get ready for work, as if an alarm has just gone off.Unusually, however, the uniforms are not the coveralls of factory workers but the waistcoats and jackets of restaurant workers.The washing line is a banner of sorts heralding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among the you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who staff the factories that dominate the manufacturing heartland in southern China.Two men, aged 17 and 20 and

wearing only the basketball shorts they slept in, say that when they arrived a few months earlier they did not even

朋友,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从来都不敢想你要成功,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成功„„关键是,你必须敢想、敢要„„

——张彤禾(Leslie T.Chang)所著《工厂女孩》(Factory Girls: Voices from the Heart of Modern China)中的吴春明

这里是深圳一栋大型宿舍楼,每间住着六名打工者。现在是上午11点整,好像刚刚拉响过警报一样,年轻的男男女女忽然一齐出现在各自房间的阳台上,从晾衣绳上取下晾晒的制服,准备去上工。

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制服不是工厂工人的工作服,而是餐馆服务员穿着的那种背心和夹克。

服务业工作在中国年轻打工者中越来越受欢迎,这从晾衣绳上晾晒的制服中可见一斑。但在位于中国南方的制造业中心,为打工者提供最多工作岗位的还是一家家工厂。

两名只穿着睡觉穿的运动短裤的男子(年龄分别为17岁和20岁)说,几个月前他们刚刚来到这里时,根本没考虑过去工厂当工人。年纪大一点的那个

look for factory jobs.“Our friends told us working in factories is repetitive.The working hours are very long,” says the older one.Instead, they both decided to work in a restaurant despite pay that was 20-25 per cent less than that offered by 说:“一些朋友说,在工厂里做事总是重复一样的事情。工作时间特别长。”

于是,他们都决定去餐馆工作,尽管餐馆给的工资比工厂少20%至25%。住在宿舍楼里的大多数人都做出了同样的factories.Most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boarding house have made the same choice, which explains the queue for toilets at 11am.Manufacturers across China in labour-intensive industries such as garments and shoes complain that recruiting is more difficult than it has ever been, in large part because the cohort of entry-level workers is becoming smaller every year after three decades of the country‟s

one-child policy.Guangdong, China‟s most industrialised province, is

estimated to be short of 1m workers.Double-digit wage rises every year and promises of birthday celebrations for employees have not eased the shortages.This year sign-on bonuses, once the preserve of Wall Street, were offered at many factories across southern China.Newly recruited workers in leather businesses in

Dongguan, a city with more factories than traffic lights an hour north of Shenzhen, received “travel money” of Rmb400-600($63-$95)from grateful factory owners just for joining.The problem for factory owners is not just that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has been cashed.Many of today‟s younger generation find working in factories stultifying and aspire to jobs in the service sector or even to white-collar jobs.This is a

选择,难怪楼里的厕所一到上午11点就排队。

在中国各地,服装、制鞋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工厂主都抱怨说,现在招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在实行了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如今希望进入工厂工作的打工者大军人数逐年减少。在中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广东,工人缺口估计有100万。

工厂每年以两位数幅度上涨工资,还承诺为员工庆祝生日,但这些举措并未缓解工人紧缺问题。中国南方许多工厂今年推出了入职奖,这种福利一度是华尔街的专利。在深圳以北一小时车程处的东莞,一个工厂比交通灯还多的城市,皮革厂老板为新入职工人发放每人400至600元人民币的“旅费”,仅为“感谢”他们入职。

工厂主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耗尽。如今年青一代中,许多人认为当工人没劲,渴望从事服务业甚至白领工作。在这一点上,年青一代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他们的父辈在农村干惯了农活,并不觉得工厂流水线

marked change from their parents, who had migrated from farms and paddy fields and did not consider working on an assembly line to be drudgery.In a video-games parlour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town of Xintang, known as the world‟s jeans capital, Zeng Guang, a 23-year-old migrant from Hunan wearing a bleached T-shirt with a Union Jack across the front, explains why he quit his job sewing the seams on jeans.Mr Zeng was working 12-hour days and could only take one day off a month.When his boss refused to give him extra time off to deal with an illness in the family, Mr Zeng quit.“There were so many reasons I didn‟t want to work there,” he says.Mr Zeng has the training to be a bartender and is considering seeking work as one, despite pay that would be Rmb400 less a month than the

Rmb2,000 he was making.“I just want a job where I can work eight hours a day, but I cannot say what job can give you this,” he says with an awkward laugh.Mr Zeng regrets having left school at 14 because he feels trapped by his lack of qualifications.“My father died when I was 14 and my mother

remarried.I didn‟t want to study any more and moved to my grandparents‟,” he says.“I regret leaving school.Without education, I can‟t find decent jobs.” He pauses to reflect.“Factory work is useless and meaningless,” he says finally.“For a long time, I have learnt nothing.”

But back from his month looking的工作有多枯燥。

在被誉为“世界牛仔裤之都”的中国南方城镇新塘的一家游戏厅里,一名23岁的湖南籍青年曾光(音译)解释自己辞掉在牛仔裤厂缝裤缝工作的原因。曾光穿着一件褪色的T恤,胸前印着一幅米字旗。他在牛仔裤厂的时候,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每个月只能休息一天。后来曾光的家人生病了,老板不准假,于是他辞了职。他说:“我有无数个理由不想在那干下去。”

曾光受过当酒保的培训,尽管当酒保的月工资比牛仔裤厂给的2000元人民币少400元,但他正考虑找份当酒保的工作。他不自然地笑道:“我只不过想找份每天只干8个小时的工作,但我说不出什么样的工作能满足这个愿望。”

因为感到受困于学历不高,曾光后悔自己14岁就不再念书。“我14岁那年父亲死了,母亲改嫁。我不想上学了,搬去跟祖父母住。”他说,“我后悔离开学校。没受过教育,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曾光停下来想了想。“工厂的工作没有用,没有意义。”他最后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曾光回家待了一个月的时间,照顾

after his grandparents, Mr Zeng steels himself to work in a garment factory to help pay his grandfather‟s medical bills.Bartending will have to wait

another year, he says, as he hurries to a 祖父母。回来之后,他决心去一家服装厂上班,赚钱付祖父的医药费。他急匆匆地走向一个停车场(很多求职者在那里等候去各工厂的大巴参加面试),边走边说,当酒保的事儿还要再等一年。

car park where recruiters wait to bus workers to interviews at factories.His friend, Chen Jinguo, 22, sews belt loops on to jeans and wants to study but he works a 12-hour day from 8am until 11pm with breaks for lunch and dinner.“We don‟t have enough energy to study,” he says.Across southern China, human resource managers and workplace psychotherapists say young men and women are switching jobs at an ever more rapid rate.Liu Kaiming, a labour consultant with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Observation, says that the generation born in the 1990s has driven turnover rates at some factories in south China to 15 per cent a month.“The first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very clear;they were working to build a house in their village,” says Mr Liu.“The new

generation feels there is no future in the village.They go to the city where every day they look at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s with stories of new wealth that does not belong to them.”

In the workplaces of southern China, dreams quickly crash into reality, however.In the car park outside a shopping mall in Xintang, 25-year-old Liu Xinjiang is taking stock after his first morning working in a Chinese fast-food restaurant.He had spent the morning preparing

ingredients for the chefs and looks exhausted.曾光的朋友陈金国(音译)今年22岁,在牛仔裤厂缝皮带圈。他想学习,但他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中间只有午餐和晚餐的时间可以休息。陈金国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

在整个中国南方,人力资源经理们和职场心理医生们都说,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Observation)劳动咨询师刘开明说,因为90后频繁离职,中国南方一些工厂每月的人员流动率达到15%。“第一代农民工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工作就是为了回村里盖房。”刘开明说,“而新一代农民工觉得在农村没前途。他们来到城市,每天看着电视和报纸上讲的那些发财致富的故事,自己却不名一文。”

然而,在中国南方,许多打工者的梦想很快撞上现实。在新塘一家购物中心外的停车场里,25岁的刘欣江(音译)正在盘货。这是他在这家中式快餐厅工作的第一天。一早上,刘欣江都在为厨师们配料,现在显得很疲惫。

He left a garment factory job a year ago to set up a restaurant with a friend in a nearby town but the

business subsequently failed.With a salary of Rmb2,000 and rent to pay because the fast-food restaurant,unlike most factories, does not provide dorm accommodation, Mr Liu says he will need to moonlight.“The garment factories do not follow labour laws [limiting overtime] but the restaurant is a big company.They have to follow the law,” he says.In an alley on the outskirts of

Shenzhen, near the Foxconn plant that assembles Apple‟s iPads and iPhones, the workers‟ housing near the plant is still draped with long safety nets that look like funeral shrouds, a morbid reminder of a string of suicides by young workers who jumped to their deaths in the summer of 2010.A 24-year-old called Hu says that afte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at Flextronics, which makes Microsoft‟s Xbox games console, and a year working at

Foxconn, he has decided electronics processing, with its rigid routines, is not for him.He admits many workers would envy his monthly salary of Rmb4,500, but he wants work that engages his mind.“If you can do work that is interesting and make money from it, you can be the most happy person in the world.That is what Steve Jobs had,” he says.Additional reporting by Zhou Ping

一年前,刘欣江辞去服装厂的工作,与一个朋友在附近的镇里开了一家餐馆。但餐馆后来倒闭了。他在这家中式快餐厅的工资只有2000元人民币,还要付房租,因为跟大多数工厂不一样,餐厅不为员工提供宿舍。刘欣江说,他需要再兼个职。刘欣江说:“服装厂不遵守劳动法(限制加班),但餐厅是大企业,必须守法。”

在深圳郊区的一条小巷里,临近为苹果(Apple)装配iPad和iPhone的富士康工厂(Foxconn),富士康的员工宿舍下仍悬挂着长长的安全网,看上去像裹尸布一样,令人心有余悸地想起2010年夏天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年轻工人跳楼事件。一名24岁的胡姓(音译)年轻人说,他在为微软(Microsoft)生产Xbox游戏机的伟创力(Flextronics)工作了三年半,又在富士康工作了一年,最终觉得规章制度严格的电子加工业不适合自己。

这位年轻人承认,许多工人会羡慕他每个月挣4500元人民币,但他希望从事需要动脑子的工作。他说:“如果你做的工作既有趣又能赚钱,你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说的。”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篇2

如今, 新一代农民工继承父辈的步伐, 进入城市, 进入企业, 逐渐成为农民工中的主力部队。

这是一支生力军。他们富于青春的朝气, 文化程度远较父辈为高, 眼界也更加开阔, 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的到来, 对企业升级换代, 向创新型发展, 是一种很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们的企业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他们, 重视他们, 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也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他们的成长, 必将为企业的成长增添力量。

新一代农民工也有他们的弱点。他们对企业条件、工作前景的期望更高, 但是对经受艰苦劳动以及各种坎坷曲折的承受能力则明显不如他们的父辈。他们多半是独生子女, 幼年时期的生活也远远强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多数没有经历过艰苦的农业劳动的磨练, 基本上不会农活, 没有回农村劳动的思想准备, 没有了退路。他们对实际上仍然存在着和原城市人口的差异更加敏感, 更加不能忍受。其中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就会比较脆弱。

一部分年轻人自我意识比较强, 但是融入集体的能力可能比较弱,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可能较差。他们的父母可能从小没有要求他们对家庭承担什么责任, 他们又没有兄弟姐妹, 难以获得相互关爱的经历, 体会不到付出比获得有更大的快乐。

他们可能很少经历过挫折, 因而也就比较难以获得充足的抗挫折能力。而人的一生只能在不断地经历挫折的过程中, 积累经验, 增长力量, 逐步走向成功。

对新一代农民工的关爱, 不但是生活的照顾, 权益的保护, 以及尽可能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使他们看到更加美好的前景, 看到实现这种前景和自己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 更要着重帮助他们在心灵上成熟起来, 更顺利地融入社会, 融入集体, 以更加健全的心态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新课题。

要帮助他们了解企业, 了解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 了解企业产品的作用和责任, 了解生产的流程, 了解自己的劳动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从而树立光荣感、责任感, 感受到自己是这个企业、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 从而感受到自己人生的价值。

要帮助他们建立友谊的圈子。车间、班组、工会小组、团组织、同宿舍、各种兴趣爱好的社团组织都是友谊的平台。朋友多了就不会孤独, 朋友多了各种苦恼就会得到多种视角多种经验的化解。重要的是在各种友谊圈子里要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处于互帮互助的状态, 都能分担一分责任, 都不仅仅是一个终端的受体。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人提供一分帮助, 无论这种帮助的大小, 哪怕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鼓励, 也可以逐渐使人感受集体的温暖, 也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这一点开始, 人的心胸就会日益更加开阔。

要为年轻人创造各种从事志愿服务的机遇。志愿服务的经历最能使人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需求, 最能使人感受自身存在的价值, 最能使人感受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快乐。这样的经历不但能使人的心灵净化, 而且能使人的灵智得到升华, 无论对于从事本职工作, 或是一生成长, 都会大有收益。

要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 处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应当创造条件让年轻人交流自己父母的情况, 鼓励他们对父母怀抱感恩之心。要帮助他们研究怎样报达父母, 怎样减少父母的牵挂, 怎样减少父母的各种负担。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养儿方知父母恩”, 年轻时往往感受不到, 需要我们做许多启发工作。这一点做好了, 有了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感, 自然也会有对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必然会扩大开去, 人生的道路就好走了。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篇3

群体素描

这批由80后、90后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对他们进行一下群体素描。

未婚群体。据全国总工会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与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在家乡完成结婚生子的过程不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这意味着他们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恋爱、结婚、生育、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脱离原有的生活支持系统的背景下完成,且能否顺利完成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这无形中使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的生活压力更大。

知识群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三门”群体。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地区,第一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更低,只有16岁。这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是从家门到校门,然后直接进厂门的“三门”群体。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追梦群体。第一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挣票子、盖房子”;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生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不同,他们外出就业带有很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体验生活、实现梦想是他们外出的主要动力所在。

无根群体。第一代农民工是有根的群体,他们人生的前20多年在农村中扎根,踏实地生活着;中间20多年在城乡之间不断地徘徊;人生的后20多年则又重新回归农村。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一群无根的人,他们已经不会也不愿干农活,不习惯农村那种缓慢的生活,肮脏、落后、闭塞、愚昧、不思进取是他们心里有意无意对父辈们的评价。

面临问题的特殊性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的一份子,与第一代农民工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同时,由于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和新诉求,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职业梦想难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尽管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城市里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还是最脏、最累、最没有前途可言的工作。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一直想通过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通过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从社会底层上逃脱,上升到社会中产阶层,甚至成为人人仰慕的富人。但是,2009年全国有2/3的农民工都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同时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对这些青年农民工自上而下形成压力,使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不知所措,即使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实现起来也是难上加难。

城市歧视难以忍受。受1958年以来实行的严格的户籍迁移管理制度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一个户口的。尽管户籍制度在日益放开,但以户籍为基础进行资源分配的全国格局并没有瓦解。到目前为止,在住房方面,要买城市里的保障性住房如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甚至是租廉租房,首先要出示的是本地城镇户口簿。在教育方面,教育经费是划给户口所在地的教育部门的,子女要想在城市里读小学那得借读,名义上不收费,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没有不收借读费的。社会保障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只能选择参加老家的新农合,一旦生病,仅在老家与打工城市之间的往返折腾就够人受的。所有这些,对于并不认同于老家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是一件实在难以忍受但也无可奈何的事情。

诉求表达难以畅通。目前,有1/3左右的农民工加入了工会,但仍有1亿外出的农民工处于分散的自由个体状态。由于户籍在农村老家,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利益诉求是很难表达的,他们是城市里最大的一个失语的群体。2010年5月以来,在东莞、中山等农民工集中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罢工、停工事件,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难以表达的一个例证。

精神需求难以满足。情感、精神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新生代农民工的首要心理问题。深圳富士康公司自杀者众的原因可能与劳动强度太大、没有私人空间、没有工作外的生活乐趣有直接的关系。新生代农民工是从学校直接走进工厂的,没有经历过社会打磨的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远比他们的父辈要低,但心理期望却远比他们的父辈要高、要多,而且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形式来舒缓这种心理压力,采取过激措施的可能性就远大于一般人。

未来在哪里?

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说答案是很明显的:外界给我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让我们这些人想留在城市的可以留在城市,想回农村的也可以回到农村。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的自由迁移权能否实现是决定新生代农民工未来的关键所在。

在大力提高农民工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重点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性的保障,让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自由选择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文章代码:101525)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篇4

摘要:事实证明,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的生存状况发生了较多变化。在影响因素分析中,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务工年限六个维度或多或少都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从业情况、收入情况、消费情况、居住地、社会保险参与情况这五个维度有相关性。通过对老一代农民工基本特征、务工经历、返乡情况、返乡后生存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老一代农民工返乡后生存路径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返乡;老一代;农民工;生存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89-02

老一代农民工和农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和熟悉感,相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排斥,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的城市型、身份型的外出打工模式,老一代农民工的务工更倾向于家本位式的外出打工。他们打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城市化和无产阶级化,而是希望通过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家庭的生活水平,参与村庄社会竞争。打工只是为将来返乡发展进行资本积累的一种途径,家庭和家乡才是绝大部分老一代农民工的最终归宿,因此返乡一直充斥在他们打工的进程中,是他们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一、返乡是老一代农民工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

首先,长期家庭成员分离的外出方式促使老一代农民工返乡。老一代农民工基本上是成家以后才开始外出打工的,这就意味着外出务工时,老一代农民工已成为家庭生活的支柱,他们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既要照顾老小又要承担日常开销的经济压力,老一代农民工多是以夫妻分离的方式外出务工的,即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人与孩子,这种家庭成员地域分割的打工方式,决定了老一代农民工只能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终将会因为家庭因素而返乡,农村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其次,早期的农业生产经历坚固了老一代农民工的乡土情结。对于60、7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来说,由于早期中国对城市人口数量扩张的强制性限制,城乡之间严重封锁,老一代农民工都被禁锢在细碎化的土地上,和自己父辈一起从事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他们从父辈身上学到了怎样插秧,怎样翻土的农业技能的同时也将父辈浓郁的乡土情结沿袭下来,这就为他们返乡后能快速适应农村生活提供的强有力的经济生产基础。

第三,青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形成了老一代农民工的农村归属感。中国农业长期的家庭生产经营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他在调动家庭成员劳动积极性的同时更强调成员之间的风险同担,收益共享。因此,老一代农民工在和同年代的其他村民们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历中,通过多年的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建立起彼此之间高度信任感,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这个关系网中的一份子,是农民的孩子,对农村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二、老一代农民工返乡的生存路径

首先,老一代农民工为后代努力改善居住条件老一代农民工进城的目的已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他们与城镇的联系早已超越了打工经济方面,进城的目的也由最初的“生存动机”打工赚更多的钱开始向享有城镇户籍、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更广泛的方面转变。据调研发现,被调查区域的城镇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十分乐观,房屋销售量逐年增加,老一代农民工为了方便子女在本镇、市上学,享受城镇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或者为了给子女城镇户口将来能讨一个好老婆或老公纷纷开始在城镇购买房屋,越是在村外购有房屋的老一代农民工越是不会对村内房屋进行维护和投资。

其次,老一代农民工以被迫放弃土地的方式城市化。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仅实现了“土地城镇化”,并由此变为失地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应该属于城镇居民了,有城镇户口,在城市有房子,还有一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理论上,这一群体能真正在城市体面的生活下来。实际则面临诸多问题,早期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城镇,政府为了当地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依靠乡村干部,采取行政手段调整土地配置的做法以很低廉的价格将土地转让给企业,导致农民土地权益严重受到侵害,造成大量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大多只是获得几万元的一次性货币安置,后续保障严重匮乏。长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方压力迫使这些失地农民成为当地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矛盾的积聚与激化,失地农民也成为当地政府难以协调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务农逐渐取代务工成为老一代农民工主要的生产方式。外出打工已不在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主要的职业选择,他们逐渐退回到农业生产活动,很大一部分老一代农民工仍然返乡务农,由于早期土地耕种的熟练经验,返乡后他们一般不会觉得技术有所生疏或者无法承受农业的高劳动强度和恶劣的生产环境,能顺利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也有部分老一代农民工通过多年的打工经历,资金和人力资本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对政府政策、市场经济走向等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返乡后多会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来创业,运用自身的社会阅历、风险意识和市场经验来优化农业生产活动,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种养,成为当地懂技术、善经营的种植业、养殖业带头人,或者种养大户。诚然,这样的“农村精英”十分稀少。

三、结论和建议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记载,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的大关,达到了51.27%,城市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未来的发展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将成为社会的主导方式,城市化发展将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目前,老一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一种逆城市化态势,在整个社会主动融入城市中的趋势下却选择流回边缘化区域。然而,老一代农民工的回流并不是一种倒退,相反他们在逆城市化过程中以其自身螺旋式发展给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带来新的契机,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不足。

第一,返乡老一代农民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吸拔下,流入城镇的农民工已不再仅仅是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而是包括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四川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地之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东南飞”导致较为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现象,而老一代农民工的回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维持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传递,为我国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治理的结构性转型赢得发展时间,起到过渡性作用。

第二,返乡老一代农民工需要更明确直接的政策支持。返乡老一代农民工是一个逐渐优化的群体,他们通过十几年打工生涯的社会化洗礼,解决了家庭基本生存问题并完成了下一步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其就业观念、生存理念和价值取向也都与当初的以赚钱为本位发生了相应改变。可以说老一代农民工一直在为改变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争取群体生存空间而努力。

第三,保障老一代农民工土地权益,推动城镇化高效有序进行。未来农业土地治理问题的核心已不再是让农民工放弃土地,而是在土地持有的情况下如何让农民工充分利用土地。因此,必须在完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最终实现土地保障向土地福利的转变。

第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提高老一代农民生活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思想意识、从业类型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多样化和多元化,老一代农民工的生活需求已不再是单独地追求收入增长,而是开始更多的强调家庭和谐、社会融入感等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受。因此,以新型农村社区为依托,整合各方资源,重塑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已成为满足老一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渠道。一是,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势头,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协助老一代农民工进行房屋整治或风貌打造,引导他们改厨、改厕、改灶,从而全面提升老一代农民工的居住环境;二是,以村两委为核心,加强其他农村社区管理主体的培育,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化、制度化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确保老一代农民工的长治久安;三是,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文、体、娱等基础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精神文明活动,提高老一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感和生活认同感。

参考文献:

新一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篇5

一、调查方法及取样

调查方法是在全省的14 个市 (州) 抽取28 个县 (区) , 每个县 (区) 抽取3~5 个村 (社) , 村 (社) 的经济水平分别为中高、中、中低三个档次, 累计调查95 个村 (社) 。从调查对象统计来看, 被调查村社32%属中高收入水平, 32%属中低收入水平, 36%属中等收入水平, 调查样本基本代表了农村收入群体比例, 取样有代表性, 调查结果可代表全省现状。

二、调查结果

(一) 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

经统计, 被调查的农户8 204 户, 总涉及人口35 498 人, 其中劳动力人数为25 477, 占总人口的71.77% (其中:男性劳动力13 571 人, 占总人口的38.23%;女性劳动力11 906 人, 占总人口的33.54%) ;16 岁以下儿童和70 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人数为10 021 人, 占总人口的28.23%。

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13 397 人, 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58%, 其中:男性劳动力为5401 人, 占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40.3%, 女性劳动力为7 996 人, 占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59.7%。

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人员为8 530 人, 占总劳动力人数的33.48%, 其中:男性劳动力为5 575 人, 占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的65.36%, 女性劳动力为3 910 人, 占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的34.64%。

在农村从事第三产业及其他家庭型经营人数3 550 人, 占总劳动力人数的13.93%。

(二) 劳动力年龄结构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13 397 人中, 18 岁以下为451 人, 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3.37%;18~35 岁为1 783 人, 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13.31%;36~45 岁3 501 人, 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26.13%;46~60 岁5 204 人, 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38.84%;60 岁以上为2 458 人, 占从事农业生产总人数的18.35%。

外出务工人的8 530 人中, 18 岁以下为318 人, 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73%;18~35 岁为3215 人, 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7.69%;36~45 岁3138 人, 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6.79%;46~60 岁1 554 人, 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8.21%;60 岁以上为305 人, 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3.57%。

(三) 受教育程度现状

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13 397 人中, 文盲1 215 人, 小学文化程度5 347 人, 初中文化程度5 141 人, 高中文化程度1 510人, 大专及以上184 人。分别占总专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9.07%、39.91%、38.37%、11.27%和1.37%。

外出务工人员8 530 人中, 文盲205 人, 小学文化程度2 658 人, 初中文化程度3 833 人, 高中文化程度1 539 人, 大专及以上295 人。分别占总务工人数的2.4%、31.16%、44.94%、18.04%和3.46%。

(四) 外出务工人员务工特点

从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时间长短看, 呈现出以常年或半年以上外出务工为主, 超过半年的务工人员占总务工人员的67.63%。3 个月以内的外出务工人数957 人, 占总务工人数的11.22%;4-5 个月的外出务工人数1 804, 占总务工人数的21.15%;6-8 个月的外出务工人数2 488, 占总务工人数的29.17%, 9 个月以上的外出务工人数为的3 281 人, 占总务工人数的38.46%。

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时间时间段来看, 外出务工时间与农作物种植重合性强, 部分地方农忙季节发生用工荒。农闲的1-2 月和10-12 月外出务工人数为1 338 人, 占总务工人数的15.68%, 而农忙季节的3~9 月, 外出人员为7 212 人, 占总务工人数的84.32%。因此,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 调查的95个村社中, 农忙季节有53 个村社出现雇工难, 发生用工荒, 发生用工荒的村社占被调查存户的55.79%。且农忙时的雇工价格高, 最高达到200 元/ 人·天, 最低80 元/ 人·天, 有66 个村社的雇工价格超过100 元/ 人·天。

(五)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比列

被调查的农户人均收入为4 554.8 元, 其中农业收入2081.5 元, 占人均收入的45.7%;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 473.3 元, 占人均收入的54.3%。被调查的95 个村社中有49 各村社外出务工收入超过人均总收入的60%, 超过一半以上。可见, 农业收入比重逐步下降, 外出务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凸显的问题

(一) 农村种植业从业者年龄“老化”, 文化水平低, 农业生产从业者有断代危险

调查结果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52.88%, 常年进城务工经商者占33.48%。

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妇女为主, 女性劳动力占59.7%, 男性劳动力占40.3%;二是以中老年为主, 35岁以下的80、90 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仅占13.31%;36~45 岁的26.13%;46~60 以上的占57.19%;三是文化水平较低, 小学及文盲占48.98%, 初中占38.4%, 高中占11.27%, 大专及以上占1.87%。

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且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男性为主, 男性占65.36%, 女性占34.64%;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35 岁以下的80、90 后占41.42%, 比在同龄务农高28.11 个百分点;36~45 岁占36.79%, 比在同龄务农高10.66 个百分点;46~60 仅占18.21%, 比在同龄务农低38.98 个百分点;60 岁以上仅占3.57%;三是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33.56%, 比在同龄务农低15.42 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63.34%, 比在同龄务农高14.19 个百分点, 大专及以上占3.46%, 比在同龄务农高1.59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 如何保持农业从业者的数量稳定、提高质量, 保证粮食生产劳动力,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 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在农村经济和农民总收入中比重低

被调查的农户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5.7%, 其中种植业直接收入仅占农业收入的一半左右;外出务工占54.3%, 农业的经济比重已经不足一半, 超过一半的收入不足40%。加之配套设施不完善, 基础条件薄弱的农业在农村的地位逐步弱化。

(三) 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本高, 效果不尽人意

由于农村留守种地的都大多为妇女、老弱及儿童, 且文化水平低, 小学及文盲比重大, 同时, 由于效益低, 农业特别是传统种植业的技术培训很难组织, 年轻的不感兴趣, 年老的听不懂, 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加大, 推广成本增加, 效果下降。

(四) 土地撂荒问题日益突出

被调查的95 个村 (社) 撂荒面积占到总耕地面积的8.7%。虽然撂荒地主要是低产的坡地、山旱地, 但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随着种植效益的持续下滑与从业劳动力老化, 耕地撂荒的速度与面积将大幅度增加, 且有向中、高产田发展的趋势。我们在成县抛沙镇周边见到不少上好川地撂荒, 如果这个比例能代表全省情况, 依次推算目前甘肃撂荒土地超过400 万亩。如何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四、对策和建议

(一) 制定由有关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政策

尽快制定政策, 把有一定文化的年轻农民引导到土地上创业, 希望能够出现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和局面。而要把农民吸引到土地上创业, 单靠政府的引导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要通过加大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等来实现:

1. 加大农业补贴、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加大急病、大病救济力度。

3.提高农民养老金。

4.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

5.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扶持, 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 吸引农民自觉回到土地上创业。

(二) 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

现阶段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种植业效益低下, 大量有知识的农民涌入城市, 农业从业者断层, 只有制定法规政策措施加快新型农民培养, 才是保持我国农业稳定、国家稳定的根本之一。

(三) 通过制定政策促进土地流转

土地撂荒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也使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越来越依赖于进口, 给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 人均“八分田”的小农经济也限制了种植业的效益, 通过加快土地流转, 可实现上规模出效益。应当采取各种必要措施, 包括立法渠道等, 加快土地流转。

1.加大对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的扶持, 设立扶持基金。在大型机械购置、农业物资收购等方面给与补贴与扶持。

2.将土地作为资产抵押, 可进行贷款, 解决种植农户和合作社大户的资金难题。

3.尽快开征耕地撂荒税, 通过赋税法规促进土地流转, 减少撂荒。

(四) 改变农村各项涉农补贴、补助方式

1.改变按照土地所有者进行补贴为按谁种地谁受益的补贴方式。

2.鉴于目前农村低保覆盖面较大、不利于鼓励勤劳致富、且造成了许多矛盾的现实, 省上统筹减少低保享受面, 由民政部门组织将节省出的资金用于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补贴、医疗补贴与农民养老金额度, 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 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激励农民的劳动热情, 再树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理念。

(五) 加快适合我省自然条件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第一代农民工养老权益之困 篇6

改革开放之初,第一代心中怀着梦想的农民工纷纷涌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打工。如今他们开始步入老年,但城市却并不愿意完全接纳他们。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老一代农民工中超过50岁的,全国有3600万人,他们大多已退出劳务市场。过快的城市化进程让他们其中一部人失去了土地,劳累留下的一身伤病让他们没法从事体力劳动,而难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又使他们成为老无所依的“裸老族”。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在深圳,有一个民间的劳务调查组织:“萤火虫”。该组织调查发现,许多第一代农民工不了解社保政策,都是临近甚至过了法定退休年龄,发现自己不能享受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才去了解政策,与单位交涉补缴社会保险问题。这个时候,因时过境迁,受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等证据因素影响,部分农民工因无法实现补缴社保金而无缘养老金,成为“裸老族”。

“萤火虫”为了掌握深圳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情况,曾对深圳存续时间超过12年且用人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开展调研,对象锁定为在深圳工作时间超过10年的非户籍劳动者。从对33家企业、超过70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97%的企业都为员工办理了社保,其中五成企业是全员参保。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落实,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但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50岁以上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很有可能到了退休年龄无法缴满15年社保费用,而无法领取养老金。从深圳的案例看来,第一代农民工想要享受社保待遇困难重重。

“干不动了,我就回到农村去种地养老。”这是60岁的农民工王善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老王是重庆开县人,来深圳超过20年,走遍了原特区内大大小小的城中村拆迁工地。来深圳时,他什么苦力活都干。可最近几年,挥几下铁锤就会气喘吁吁,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这也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叫他干活的老乡越来越少了。

王善云在街头游荡着,看着大婶们在《最炫民族风》的伴奏下跳舞。由于租住的房子没有窗户,每天晚上收工后,王善云都习惯来到室外躲避炎热。伴着嘈杂的音乐,老王给调查人员算了一笔账:“我现在租住在城中村,每个月租金600多元,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开支,就算我不吃不喝,一天都得50元的成本。打工这么多年,我只存了2万元。”

老伴走得早,老王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打工,且工资只够各自生活,并没有多余的钱给老王。没有购买社保的老王,只能靠着这2万元养老。不过,老王已经想好了,把老家的3亩地耕作好,这点钱应该勉强够养老的。

提到退休,在深圳打工22年的万青梅没有一丝轻松,反而是焦虑地一天一天倒计时。因为对于她而言,满50岁就意味着失业,而且没有任何养老保障。

万青梅在一家制衣厂打工。2012年上半年,厂里几名年满50岁的女工突然被厂方要求离职,理由是到了退休年龄不再继续聘用。几名工人没有拿到任何经济补偿,又因为社保未缴满15年而无法领取养老金。其中一名女工最终通过法律程序仅获得了6000元补偿金。同事的遭遇让万青梅感到不安,2013年12月,她到退休年龄了,而社保也未缴满15年,辛苦到头却落个老无所养的下场。

万青梅告诉调查人员,她1992年进厂,刚开始在车间做缝纫女工,1995年升任车间组长,到现在已经工作了22年。1999年1月,《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开始实施,厂里只让少数几个“有关系”的员工参加了社保。2001年11月,万青梅作为车间组长,成为厂里较早的一批参保员工。

“当时我们对于社保一无所知,厂里给买就买,厂里不买也没有人去争取,现在快退休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万青梅的同事被要求退休后,她找到厂里要求补缴1999年到2001年的社保,厂里以没有政策规定为理由拒绝了。万青梅转而到深圳人社局咨询,得到的回复是过了两年追诉期,不予受理。万青梅可以个人延缴两年,缴满年限后才能领取退休金。

万青梅算了一笔账,依照目前深圳市个人参保缴费标准,个人缴费每个月要交1032元,每年还会上浮,交满两年大约需要3万元。“满50岁后不能在工厂继续上班,到时候连收入都成问题,如何负担这3万元的社保?”她对调查人员焦急地说。

在深圳续保负担太重,那么转回户口所在地是否可行呢?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15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万青梅表示她没有考虑过回老家领取养老金,一方面是从来没有参加过新农保,对老家的政策不了解,另一方面觉得争取补缴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没必要放弃。万青梅尚且可以选择延缴两年在深圳领取退休金,但是更多的工人连这项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规定:“职工认为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向市社保机构投诉、举报。投诉、举报超过两年的,市社保机构不予受理。”这条规定限制了工人追缴超过两年的社保。与此同时,该《条例》还规定:“本条例施行前,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未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超过法定强制追缴时效的,可以申请补缴养老保险费,并自应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这意味着允许劳资双方协议补缴,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细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然无法办理。

两年的追诉时限,让万青梅这样的工人无法追讨工厂欠缴的社保金。协议征缴实施细则迟迟不出台,让快退休的老年打工者虽然手握工厂的补缴同意书,却只能陷入无尽的等待中。

农民工群体需要的是除了公平还是公平

在清华大学不久前举行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发展研讨会上,几位来自广州、深圳的工人代表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社保维权经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位学者、专家就此围绕农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企业为工人交的钱哪儿去了?

关于异地转社保的问题,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教授潘毅指出,应该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系统,企业为工人交的社保应全额由工人享受,无论工人走到哪里,最终选择异地打工还是回到农村老家,都能有养老保险金保障自己的生活。

像万青梅这样的工人,交了10年的社保金,最终只能取走个人的部分,那么企业为工人交的钱哪去了?潘教授指出,是被地方政府“扣留”了。万青梅一个人的社保金就“扣留”了这么多,那么一个打工输入地的城市一年能“扣留”多少社保金呢?

潘教授现场展示了一个粗略的计算。以东莞市为例,仅以最低工资1310为基数,每月单位为工人交的各项保险总额为20%,即262元,一年下来,就有3144元进入统筹基金。如果一个工人在东莞工作一年后打算到另一个省打工,就只能转走3144×60%=1886.4元,剩余1257.6元就留在了地方社保统筹基金。2013年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超过870万,以最保守的估计,即10%在东莞工作的务工者会在本地缴满15年的社保,最后留在了东莞。那么也就是90%的外来务工者最终会离开东莞,每年就会给东莞市社保统筹基金留下98亿元。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社会保险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第一代农民工的退休遭遇,无疑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陷相关。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当前相关的制度安排对务工者有诸多不利。

首先,从工人们表述的情况来看,许多农民工都是在近几年才得以参保,要想在退休前缴满15年社保,必须在40岁以下才有可能。按《社会保险法》规定,到退休时缴费不到15年的,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当然,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第一个办法是继续缴费,直到满15年。但继续缴费得有足够的收入,“退休”后,这些年满50岁、60岁的工人还要继续在城市找工作,难度可以预见。另外,转入职工个人参保后,他们将承担原本由企业承担的企业参保费用,可费用的大幅提高,对他们而言也将是沉重的负担。

第二个办法是转而参加新农保或城居保。转回老家,参加新农保,这与现行法规比较契合。但新农保规定是60岁才能领取养老金,对于这些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城市、50岁就退休的女工而言,她们缺乏农村劳作技能,甚至已经失去了土地,这10年她们该如何生活?另外,在转移社保关系时,会不会再出什么麻烦?

其次,有人提出将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或65岁。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的多是又苦又累且伴有职业危害的工作,缺乏应有的职业保护与医疗保健,他们的平均寿命本就短于其他人群,即使真的有政策规定推迟退休年龄,他们又能享受几年呢?

在城里留下的是你的青春,被关在城外的则是你的余生——这就是老一代农民工“裸老族”的命运。唐钧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更强调国家责任,强调对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是社保制度完善的方向。着眼当下,社保要实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有效保障,至少要做到三点:第一,缴费不能影响外来务工者基本生活。如果工资非常低,还要交很多钱,就违背了社会保险的立意初衷。第二,要完善转移续接制度,让外来务工人员顺利实现转移接续。第三,发生风险时,要能够获得给付,保障打工者退休时能拿到养老金。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

国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非常重视,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办法,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覆盖率仍然很低。目前有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之间流动,长期以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保)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之间相互不衔接。当进城农民工返回农村后,只能携带个人账户的余额,而不能携带社会统筹账户的权益,导致务工者参保率低。而现行的以市县为统筹区域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地方政府不积极、转移接续难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统筹兼顾。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不少省市已经在着力深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江西省在内的一些省市,已经出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居保合并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推出,对农民工来说,应该是个喜讯。

降低务工者社会养老保险强制缴费率

在实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终身不变的社会保障卡基础上,与地方财政脱钩,收支不影响地方财政,这样既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也会增加农民工投保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可向用人单位直接收取较低的基础养老金缴费(如工资的12%),提供合理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如40%),全体劳动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全部强制参加。为了鼓励企业和职工(包括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养老金待遇与养老金缴费水平应和缴费年限适当挂钩。

允许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权益转移接续

整合不同的养老保险计划,妥善处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问题,尽快建立起地域对接的养老金转移与折算规则,使劳动者可以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流动,而养老金权益不受损失。具体操作办法是,在统一制度下允许农民和城乡非正规就业人员(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不同折扣费率缴费(如20%,33%,50%,67%,80%等),并按同样的折扣享受养老金待遇。减少他们在城乡之间、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之间流动的福利损失。

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保电子平台

建设全国社保信息共享平台,设立信息交互中心,建立起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公安、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税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堵塞管理漏洞。保障社保关系转移的安全高效,确保务工者养老保险流动性,规避手工操作的风险,增加农民工参保信心。以建立地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为基础,逐步实现社会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问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尽快研制和设置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推进养老保险网络的信息化建设,为频繁变动就业单位的务工者和灵活就业者建立、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多措并举,提高参保率

适当降低农民工参保门槛,缩短累计缴费年限,结合实际解决农民工社保费补缴问题。领取养老金考虑积累的数额,“分段计发”。即在某个地方缴纳了几年的养老保险金,就由那个地方计发一定的养老金,最终由国家级社保经办机构归集发放。强化督管,严处各类侵犯农民工权益现象,督促企业不断提高农民工参保率。

上一篇:大班游戏活动总结下一篇:无奈伤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