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兔的生活习性

2024-10-03

野兔的生活习性(共14篇)

野兔的生活习性 篇1

鲸的生活习性

长须鲸习惯于独自生活,同一海域中,雌雄共存。雄性长须鲸也可用“歌声”吸引数百公里外的雌性长须鲸来到食物丰富的繁殖地与雄性长须鲸交配。由于鲸的“歌声”频率与某些军用或商用声纳的频率相仿声纳很可能会干扰长须鲸的繁殖,从而使这种本来繁殖率就较低的物种处境更加艰难。角鲸,腹部呈白色,背部为黑色,并夹杂着蓝灰色或黑灰色的斑点花纹,在它的头上长着一个约1~2米的长角,实为牙齿,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角鲸的长牙仅仅是一种第二性征的标志而已,它类似于陆地上的雄性狮子头上的鬃毛。(习性尚有待考察)鲸鱼原来被认为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后来因觅食问题,而“下海”,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像“大翅鲸”通常单独生活,而其他鲸鱼也有群体生活的。他们怀孕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一胎一子,幼鲸哺乳期为10个月,寿命约60~70年。鲸鱼回游在寒带和暖代的一定水域,并有固定的回游路线。夏天在寒带生活,补充营养后,秋天时为了繁殖往温暖海域开始移动。鲸吃糠虾、乌贼、鱼等,而杀人鲸吃企鹅、海豹、海豚、鲸等,尤其喜欢吃鲸的舌头。野生的杀人鲸性情凶暴,但从小饲养便可以驯服,智商颇高可以用来表演。

野兔的生活习性 篇2

1 喜欢干净

健康兔子的眼睛有神、毛色有光泽。如果发现兔子身上有脏污, 就需检查兔子生活的地方是否干净、兔子是否患病了。现在规模化养兔场都使用金属笼具, 时间长了, 兔笼子里会沾满兔毛、兔粪等污物, 需要及时清理。兔子喜欢干净, 所以它喜欢喝干净的水、洁净的饲料、住干净的地方。

2 昼伏夜行

兔子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 这个习性恰恰与人们的生物钟相反。所以, 人们应该以兔子的活动时间去指导生产。每天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上午做完, 下午让兔子充分休息。因为兔子一般在中午就处于半睡眠状态, 如果人们在兔舍间不断活动, 不能保证兔子充分的睡眠时间, 特别是怀孕母兔需要充足睡眠。夏天兔子中午睡觉, 不采食, 所以中午少补料;晚间兔子进行各种活动, 这时如发现兔子精神状态不好就应该多观察是否患病了。

3 兔子夜间采食量大

根据这个习性去给兔子喂料, 晚间喂料是全天的1/2, 白天少添勤添。兔子的嗅觉很灵敏, 如果喂料量大了, 料盒里有很多剩料, 时间长了兔舍也会产生气味、饲料失去新鲜的气味, 兔子就不喜欢采食。所以, 兔子是一种挑食动物、喜欢吃新鲜的颗粒饲料。

4 兔子是草食动物

根据兔子消化道的特点, 它对青草的消化率很高。所以, 兔子日粮中应该以草为主, 精料为辅。在日常生产中饲喂颗粒饲料结合青干草效果更好。

5 兔子胆小, 喜欢安静

规模化养兔场在建造兔舍时选择远离交通要道, 远离加工厂的地方。兔舍里可以播放柔美的轻音乐来舒缓兔子参与高效生产中的紧张心情。高效率生产对兔子本身的要求很高, 所以人们应该为兔子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

6 兔子性格温顺

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改变兔子的习惯, 建议人们去培养“人兔亲和力”。好的饲养条件才能适合兔子生存。

7 兔子有穴居性

野外的兔子喜欢打洞, 根据这个习性日常生产中可以模拟兔子打洞的习性为兔子做产仔窝。规模化养兔场在产仔前几天就做好产仔窝并放柔软的干草供母兔做窝, 并且有助于拉毛。

8 耐寒怕热

兔子是毛皮动物, 冬天可以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但是夏天的气温愈高, 它呼吸愈加快, 并且没有汗腺, 生存会很困难。根据这一特性, 在兔舍里要加强通风换气, 即使温度较低气味较大时, 也以通风为主, 保证新鲜的空气。

羊驼的生活习性与饲养管理 篇3

一、生活习性

1.采食:羊驼的采食习性与羊、牛等相似,但略有不同。羊驼的采食量和饮水量不大,咀嚼时发出较大的“沙沙”声,采食种类较杂。

2.反刍和嗳气:通过对舍饲羊驼仔细观察后发现,羊驼每天反刍4~5个周期,每个周期大约40分钟,每次反刍25~30秒,每个周期共反刍80~100次。周围环境将直接影响羊驼的反刍时间和次数以及周期。嗳气不能明显观察到,仅有2次在反刍间未见食团上升的动作,疑似嗳气。

3.警觉性:羊驼的警觉性非常强,因其胆小常常表现出惊恐状,有一点陌生的东西和奇怪的声响就会受惊,一般都聚在一块。耳朵的转动、卧倒时的姿势都表现了羊驼还有一定的野性,仅仅处于家养动物初期阶段,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畜。

4.争斗:羊驼打架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一般公羊驼之间的争斗比较激烈,表现为碰鼻、缠脖、咬耳朵、踢腿等,激烈时将对方压倒在地为止。

5.发情:羊驼发情时发出“嗯嗯”的声音,连续不断,延续时间较长,且表现出烦躁不安,比较容易辨出。

6.排粪:羊驼习惯于定点排粪,分群后的羊驼每群有一个固定的排粪点。不排粪时它首先走到粪堆边,然后通过嗅粪便的气味来识别是否是原先的排粪点,公羊驼和母羊驼排粪尿时的姿势相同。羊驼的定点排粪习性对环境保护和阻断寄生虫循环有着重要意义。

7.沙浴:羊驼喜欢沙浴,在沙场中像大家畜(骡、马等)一样打滚。为防止沙浴破坏草场,可单独开辟羊驼沙浴场。比如在草场边上或赶往草场的路上开辟一块沙浴场。羊驼的沙浴习惯对其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以及提高驼绒的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二、饲养管理

在羊驼进舍的前两天中,采用干草粉饲喂。若羊驼发生呛咽现象,可改用长的干草料饲喂,暂不饲喂粉碎料。几日后为了减少饲草的浪费,开始用切割成3厘米左右的小段秸秆饲喂,效果良好。两三日后整群已基本处于平稳状态,畜群显得很友善,采食时会出现争斗行为,此行为是羊驼处于稳定期的表现。

1.饲养

在45天的隔离期内,根据要求只能进行舍饲,饲料以干草为主,补饲以精料为主。

(1)第一周采用苜蓿饲喂,每日5次,时间为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隔4小时饲喂1 次。每头羊驼每天饲喂干草2.2~2.6公斤,饮水量与干草量相当。

从第二周开始将第一周的单纯饲喂苜蓿改为苜蓿加莜麦秆(5∶5),全天饲喂次数改为4次。

(2)每日补饲情况为:孕驼0.15公斤/头,喂3天,第4天增加至 0.3公斤/头。其他羊驼每天0.125公斤/头,喂3天,第4天增加至0.25公斤/头。

补饲以精料为主,补饲时间一般放在晚上,也可适当补以青料。补精料时尤其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钙、磷和钠为主)的补充。

(3)过了隔离期后可进入放牧阶段。放牧采用轮牧,将草场划为几个区域(草场主要是苜蓿、红豆草和饲料玉米),一日放牧2次,每次放牧大约3小时。

羊驼在放牧过程中总是稳步游走,切断并啃食一小部分牧草的尖部或草丛的梢部,即使在饥饿状态下,羊驼也是以扩大采食范围来获得食物,因此羊驼天性不会破坏草场。

2.管理

(1)公母分群饲养管理。如果不分群,会出现公驼追逐母驼的现象,影响羊驼的采食和下一步的繁殖计划。

(2)畜舍严格隔离。尤其是在隔离期,禁止一切非饲养人员进入。进出人员必须严格消毒,舍内按时打扫,定期消毒(包括用具)。地面定期进行冲洗,但范围不要太大,以免引起羊驼摔跤。

(3)地面较潮、天气较冷时可以适当放入垫草,较热时取出。垫草一般选取无刺、较软的草料,比如莜麦秆、苜蓿、麦秸等。

(4)饲喂和饮水用具为普通饲喂用具即可,但不可太高、太小,太高对其吞咽不利,太小容易弄翻。用具颜色(如塑料水桶)最好不要使用黄色,因黄色易招来蜜峰。

豪猪的生活习性 篇4

豪猪是啮齿目动物中的一类。身体肥壮,自肩部以后直达尾部密布长刺,刺的颜色黑白相间,粗细不等。豪猪白天躲在穴中睡觉,晚间出来找食,喜食花生、番薯等农作物。受惊时,尾部的刺立即竖起,刷刷作响以警告敌人。

豪猪栖息于低山森林茂密处。穴居,常以天然石洞居住,也自行打洞。头骨及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型,颊齿4个,脊形齿。夜行性。活动路线较固定。以植物根、茎为食,尤喜盗食山区的玉米、薯类、花生、瓜果蔬菜等。秋、冬季交配,翌春产仔,每胎产2-4只,大多2只。豪猪的身体强壮,看上去却有些笨头笨脑,过家族生活,尤在冬季更喜群居,如果有敌人进攻,豪猪用有刺的尾巴还击,豪猪的巢洞虽是自己挖掘修筑,但主要是扩大和修整穿山甲和白蚁的旧巢穴而居,豪猪约1米长,但它却是一个攀爬能手。豪猪在中国分布于秦岭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国外见于尼泊尔等地区有分布。豪猪肉味鲜美可口,其胃和刺等均可入药。易于饲养,可供观赏。

兔子的生活习性作文 篇5

篇一:兔子的生活习性与特点

家兔的特点与生活习性

家兔是常见的饲养小动物。它的祖先是分布于欧洲、非洲等地的野生穴兔,现在在世界各地均有饲养,有很多品种,比较优良的有比利时兔、细毛兔、安哥拉兔等。

家兔的体毛为白色、褐色等。耳朵较长,能够灵活地向声源(声音方向)转动,听觉灵敏,而且由于布满毛细血管,竖立时可以散热,紧贴在脊背上时则可以保温。眼睛很大,位于头的两侧,有较大范围的视野,但眼睛间的距离太大,要靠左右移动面部才能看清物体。鼻孔的鼻翼能随呼吸节律开合,嗅觉也很灵敏。嘴的上唇正中裂开成两片,故有“崩嘴”或“豁嘴”之称。两个嘴角向左右生长着辐射状有触觉功能的触须。上颌具有两对前后重迭的门齿,没有犬齿。它的颈短但转动自如,躯干伸屈灵活。四肢强劲,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肌肉、筋腱发达强大,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适于跳跃、奔跑迅速,疾跑时矫健神速,有如离弦之箭。在奔跑时还能突然止步,急转弯或跑回头路以摆脱追击。它的尾短,仅有5厘米左右,略呈圆形,故有“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的说法。

兔的循环系统发达,脉搏、呼吸较快(脉搏:成年兔每分钟为80一100次,幼兔为100—160次;呼吸:成年免每分钟为20—40次,幼兔40一60次),新陈代谢旺盛;消化系统中,有发达的盲肠和大肠。

1、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土豆、萝卜菜叶;

2、小兔子还哼爱干净,尿过的地方如果没有及时弄干净,它就不爱过去;

3、小兔子不睡觉的时候,一直在啃东西,就连铁笼子也不放过:兔子的第一对门齿是恒齿,出生时就有,永不脱换,而且不断生长。兔子必须借助啃咬硬物,不断磨损,才能保持其上下门齿的正常咬合我家养了一只小花猫,它有一身虎皮,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一条小小的尾巴,两只大大的耳朵,四条细细的小腿,样子可爱极了。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总会带我去散步,我每次总会把小花猫带上,可每次散步的时候,小花猫总是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我许多次的时候也没在意。前天晚上,我们如往常一样去散步,可是我发现小花猫不仅东张西望,眼睛还发亮,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匆忙的去问爸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爸妈告诉我:“小花猫在捉老鼠”。我奇怪的问:“夜里这么黑,它怎么看的清楚呢?”爸妈说:“能捉得到,因为猫的眼睛一日三变,在黑暗的夜晚,猫的瞳孔变的又大又圆,视力特别好。哪怕有一丝微弱的光线,它也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老鼠只要动一下,猫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老鼠可就没有这种本领。想躲过猫锋厉的爪子是很难的。”我听了妈妈的话兴奋的说:“猫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我还想再多养几只

家兔是由野兔经长期驯化而来的,虽然被人喂养的历史亦已长久,但尚承袭着其祖先的不少习性。它们胆子很小,性情温和。善于挖掘洞穴。以草本植物及树木的嫩枝、嫩叶等为食,还吃由它的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3—5月发情时变得异常活跃,通常每胎产4—12仔。6—8个月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0年。

迄今,家兔仍保留其祖先白天潜伏洞中(或暗处),夜间四处活动觅食的习性。故家免在白天除喂食时间外,表观安静、闭目睡眠,而一到了晚上,则十分活跃,采食频繁。家兔在晚上所吃的草料和水,约占总量的75%。所以。在喂养日程中,晚上要给足草料和水,日间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家兔胆小怕惊而善跑,当有突然响动就会马上戒备或迅速逃跑。对突然的喧闹或嗅、视到陌生人、狗、猫、蛇、鼠等出现,都会惊慌不已,会发出响亮的嘭嘭(啪啪)跺脚(顿足)、奔跑和撞笼,以求潜逃躲避敌害。所以兔舍要保持安静,避免生人或其敌害动物的进入。

打洞穴居是家兔沿袭其祖先的本能之作。其“居室”是个一穴多洞口的,故有“狡兔有三穴”。在野生条件下,打洞穴居,具有防避敌害,保护自身,繁衍后代等重要意义。

家兔的门齿是终生生长的恒齿,必须啃咬硬物借以磨灭(磨短),才能避免过长,保持长短适中。为此,要定时向笼舍中投放一些可食的硬物如竹子、树枝之类,以满足需要。

家兔的抗病力较差,在潮湿不洁的环境中,容易罹蔓疾病而致成莫大损失,尤以幼兔为甚。所以应遵循干燥清洁的管理原则,规划笼舍和环境应注意干燥清洁,并实施卫生防疫管理。另外,兔较为耐寒而不耐热,当气温超过30℃时,成年兔就减食或废食,母兔容易流产、减奶或不给仔兔喂奶等,还会引起疾病流行。故在炎热期间,应注意防暑降温。

兔子的生活习性有:1。夜间活动,采食频繁。白天除喂食时间外,大部分时间在睡觉。2。胆小怕惊。所以在兔舍附近不能放炮,以免吓死兔子。3。怕潮湿喜干燥。在潮湿的地方养兔,会得球虫病。4。群居性差。公母群养易发生争斗。尤其是公兔之间。5。穴居性。野兔居住于穴中,驯化后的家兔依旧保持这一习性,如果你把兔养在土地上,它就自己会打洞做窝。6。要磨牙。不磨牙它的牙齿就会不停的长。所以给兔做窝时要用兔咬不动的竹杆或金属网,而不能用它能咬动的木料和塑料等材料 篇二:描写小白兔的作文

同学们,在众多的动物中小白兔深受我们的喜爱,请你回忆

一下它的外形与活动情况,完成下面的填空!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毛()的耳朵()的眼睛

()地吃()地走()的白兔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小白兔(描写毛的颜色)的毛摸起来(感觉),它总爱蜷着身子,远远看上去就像。

2、小白兔的眼睛红红的。(打比方)

3、吃起东西来,嘴巴

。它最爱吃

4、小白兔腿前腿

5、想象兔子悠闲时的活动情况,用“有时、、、、、、有时、、、、、、有时、、、、、、”说一段话。

写法指导:

本次习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写起:

一、外形:可按“整体到部分”或者“部分到整体”的顺序练写。例如先写兔子的全身,再从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写起。

二、生活习性(吃东西时、玩耍活动、睡觉时的样子,要抓住特点)

老师相信大家都是一个出色的小作家,动笔试一试吧!篇三:关于兔子的作文素材总结

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白毛,远远看去像一团棉花。它的一双红眼睛被白毛包住了,嵌在眼窝里,像镶着两颗红宝石。白兔两只长长的耳朵,足有二寸半,里面一层是粉红色的皮,外面毛茸茸的,我想它的听觉一定很灵敏。小白兔的鼻子扁扁的,嘴唇分成三瓣,总是不停地耸动着,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随时在根据气味寻觅食物。兔子的身子圆滚滚的,看上去挺肥。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有力,在动物王国里它还算是个长跑健将呢。兔子尾部有一条又短又小的尾巴,正如俗话所说的:兔子尾巴长不了。小兔子又温顺又可爱。

2、昨天,我的朋友**送给我一只兔子。它的毛是白色的,眼睛是棕色的,鼻子是粉红色的,个头非常小,只有一只老鼠那么大。

3、我是机警善跑的兔子。我个子不高,长着一对又长又大的耳朵,一张三瓣嘴,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但我的尾巴却又短又小。我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可神气了!我全身都穿着毛绒绒的外衣,摸起来可舒服了。我们兔子家族有50多个品种,世界各地都有呢!无论离家多远,我们都会嗅着自己的粪球找到家。我可是个素食主义者,只吃素,不吃荤,青菜和萝卜是我的最爱。别看我个子不高,但我的听觉非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我会立即奔跑或躲藏起来,于是,“手无寸铁”的我学会了机警善跑的本领来保护自己。逃跑时,我总是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免得浪费精力,但有时因为跑得快,会一头撞倒在树桩旁,“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你听过“狡兔三窟”的故事吗?其实,就是讲的我们兔子在掘洞时,除了有“前门”,还留几个“后门”,如果“前门”被堵,我们便可以走“后门”了,你说我们聪明不聪明。这就是我—聪明、可爱、机警、善跑的兔子。

兔子的生活习性

家兔有其固定的生活特性,其一昼伏夜动。就是白天多伏卧于笼舍中,晚上多跳跃跑动,不断采食和饮水。所以要保证饮食和喂水,最好傍晚加喂一次,喂食要定时定量。

其二喜干恶湿。家兔是喜欢干燥怕湿的小动物。要放在干燥的地方,经常打扫。

其三胆小易惊。其四耐寒怕热。家兔有一定的耐寒

力,但怕热。夏天一定要多喂水,放得地方要通风。

如果是小兔,可以喂给少量易消化而又营养丰富的饲料,如豆浆、牛奶或米汤及嫩菜叶等,20 天后可喂麦

片或豆渣,青菜。要注意少喂。可随日龄增长而增加。

兔子爱吃的食物:青菜 胡萝卜。另外要每天为一些精食如:玉米面(量一定要少)

其实你家一只小兔,只要注意定时定量喂食喂水就可以了。

还要注意兔子容易得病,可经常喂给一些药物,消炎杀菌类的药物,如病毒灵等,不要过量,一次半片就行。

蜗牛的生活习性作文 篇6

这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我突然想到:老师不是说过,蜗牛喜欢潮湿的天气吗?于是,我撑着雨伞,在墙角边,在菜地里来来回回地寻找着慢吞吞的可爱的小生命—蜗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仔细地寻找,终于在菜叶上发现了一只小蜗牛,只见它大口大口地吃着叶子,两只触角伸得笔直笔直,上面的一对小眼睛不停地转动着,看见我来了居然一点都不害怕。为了不让它受伤,我把整片叶子摘了下来,没想到叶子底下还躲着一只大蜗牛,正在泥土上慢吞吞地爬着,似乎是在和刚刚叶子上的小蜗牛玩捉迷藏呢!我小心翼翼的把它也捧起来,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篮子里。

接着,我又找到了第三只、第四只……,一共捉了六只呢!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妈妈和弟弟都说我厉害,一只调皮的大蜗牛还一直抬着头望着我,像是在凑热闹;一只可爱又活泼的小蜗牛则大胆地爬到了我的手上,我高兴极了,刚碰到它那嫩嫩的小壳,蜗牛就缩成一团躲了进去,可真是有趣!

黏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篇7

黏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 又名行军虫, 成虫体长17~20mm, 呈淡灰褐色或黄褐色, 雄蛾色较深。幼虫顶部有八字形黑纹, 头部褐色、黄褐色、红褐色, 二三龄幼虫黄褐色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 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 身上有5条背线, 又名五色虫, 腹足外侧有黑褐纹, 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虫角红褐色。卵呈馒头形稍带光泽, 初产时白色, 颜色逐渐加深, 将近孵化时黑色。黏虫危害麦、稻、栗、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 以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 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 造成严重损失, 因其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 成为重要的农业害虫。

黏虫在我国各地一年发生的代数不同, 在晋南地区每年可发生四五代, 但第四代和第二代发生量大, 第一代幼虫在4月—5月发生, 主要危害小麦, 第二代危害夏玉米, 各虫态的历期天数为:卵期8~10d, 第一龄幼虫期6~7d, 第2~5龄幼虫期各为3d左右, 第6龄幼虫6~7d, 蛹期约10d, 成虫产卵期约5d, 成虫寿命约12d。成虫羽化后必需取食花蜜, 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成虫喜食有甜酸味的汁液, 对糖、酒、醋的混合液和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 其白天隐蔽在作物丛中、草堆等处, 夜晚取食、交配、产卵, 夜晚有2次活动高峰, 第1次在晚8时—9时, 第2次在黎明前。成虫飞翔能力强, 在风速3m/s的情况下, 逆风飞行速度可达14.4km/h, 顺风可达28.4km/h, 卵产于枯黄的叶尖、叶鞘等处, 由胶质黏结成块, 在适宜的条件下, 每头雌蛾一般产卵1000~2000粒。

黏虫抗寒力不强, 在我国北方不能越冬。黏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 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省, 第一代幼虫为害拔节孕穗期小麦, 第二代幼虫危害夏玉米, 属暴食性害虫。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 一二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 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 可吃光叶片, 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 只剩叶脉, 造成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当一块玉米田被吃光, 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 故又叫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2 黏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1 温度湿度的影响

黏虫的发生数量与发生期温度、湿度关系很大。黏虫适宜于温暖高湿的条件, 各虫态适宜的温度为10℃~25℃, 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30℃, 相对湿度为90%左右。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小, 但对幼虫的成活率影响很大, 尤其是对低龄幼虫影响大。在23℃的适温条件下, 当相对湿度为80%, 75%, 50%时, 1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3.3%, 40%, 81%。

2.2 食料条件的影响

成虫必须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主要是糖类) , 才能发育成熟并正常产卵, 幼虫食禾本科植物时发育快、虫体重, 羽化后产卵量大, 食小蓟贺苜蓿的幼虫发育慢, 羽化为成虫不能产卵。

2.3 天敌的影响

黏虫的天敌较多, 有蛙类、蚂蚁、步行虫、蜘蛛、草蛉、黏虫绒茧蜂、黏虫确须寄生蝇、索线虫及黏虫白星蜂姬等。

3 黏虫的防治技术

3.1 谷草防虫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的习性, 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 每667 m2插60~100个, 每5 d更换新草把, 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 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压低虫口。

3.2 药剂防治

根据预测预报, 在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质量分数2.5%敌百虫粉, 或5%杀虫畏粉, 每667 m2喷1.5~2.5 kg。有条件的喷洒质量分数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 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1 500倍液, 或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 每667 m2喷兑好的药液75 kg。提倡施用激素农药,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20%除虫脲胶悬剂10 m L, 兑水12.5 kg, 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 防治黏虫。

用防治粘虫药剂丁硫克百咸、辛硫磷、双甲脒单独防黏虫时, 防效从高到低顺序为辛硫磷、丁硫克百威、双甲腺。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 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 也有增效作用。

3.3 毒饵诱杀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90%敌百虫100 g, 兑适量水, 拌1.5 kg炒香的麸皮而制成毒饵, 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 进行诱杀。

3.4 叶面喷雾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2.5%敌杀死、2.5%功夫乳油, 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 m L, 兑水30 kg, 均匀喷雾, 或用灭幼脲3号1 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3.5 撒施毒土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40%辛硫磷乳油75~100 g, 适量加水, 拌砂土40~50 kg, 扬撒于玉米心叶内, 既可保护天敌, 又可兼防玉米螟。

两种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篇8

关键词:食心虫;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67

1 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 (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属鳞翅目,卷蛾科。幼虫为害苹果、山楂、梨、海棠、沙果。

1.1 为害状

幼虫串食果肉。初孵幼虫蛀入果实皮下浅处,蛀果孔周围,呈现红色小圈,被害处呈现褐色虫疤,称“干疤”。如蛀果的幼虫没有成活,被害部果皮变青,称为“青疔”。幼虫食害果肉,一般不深入果心,只在果实小时,才可达果心。虫疤上有虫孔数个。有少许虫粪堆积在疤上。

1.2 生活习性

苹小食心虫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里、吊树草绳上做茧越冬。5月下旬幼虫化蛹,蛹期约20~21天,6月中旬出现成虫,下旬达到盛期。成虫白天不活动,傍晚活动最盛,对苹果、醋、糖蜜、茴香油、黄樟油有一定的趋化性,卵喜欢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部产在果实的胴部。卵期7天左右,孵出幼虫先在果面上爬行,找到适当部位即蛀入果皮下,向四周扩展,蛀害果肉。幼虫在果内为害20天左右,即脱出沿枝条爬行,遇有皮缝即潜入做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孵化继续为害。8月下旬,老熟幼虫脱果,爬入枝、干皮缝内做茧越冬。

温、湿度对卵、幼虫、成虫适宜范围是:(1)卵最适宜的温度为19℃~29℃,相对湿度75%~95%。(2)幼虫最适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5%~70%。(3)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85%~95%。

1.3 防治方法

1.3.1 人工治理 一是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刮老树皮,集中深埋或烧毁;二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集中处理;三是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茴香、黄樟油诱集成虫,集中消灭,达到防治目的。

1.3.2 药物防治 第一次喷药在第一代卵出现后5~6天;第二次喷药在第一代卵盛期;第三次喷药在第二代卵初期;第四次喷药在第二代卵盛期。这样不仅能杀死卵,对初孵3~4天的幼虫也具杀灭效果。应用的药物:3%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乐果乳剂1000倍液,进行周密喷洒。

2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幼虫蛀食梨、山楂、苹果、杏、李等果实,也为害桃、李、樱桃的嫩梢。

2.1 为害状

4月中旬至7月间,梨小多为害桃、李嫩梢,初期萎蔫,以后干枯流胶。8~9月间转害梨、苹果、山楂果实。受害的果面有针头大小的蛀果孔,幼虫蛀入后在果肉内不规则的蛀食,或在果皮下串食成弯弯曲曲的虫道,受害部的果皮变色,该处有小孔及少量虫粪。脱果孔似铅笔芯大小。在桃、李混栽或相邻的条件下,山楂受害重,单纯山楂园受害轻。8~9月多雨季节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少雨、干燥发生较轻。

2.2 生活习性

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树翘皮裂缝中越冬,有的也在树干基部及地表结茧过冬。一年发生2~3代。4月上中旬化蛹,蛹期半月左右。成虫白天静伏在叶、枝和杂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和果汁及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夜间产卵,散产在嫩梢上,每一梢产卵一粒。成虫寿命3~6天,卵期3~6天。一头幼虫可以为害2~3个新梢再在树皮缝化蛹,成虫产卵在果实上,幼虫蛀入果内,果实落地后继续在果内为害,老熟幼虫钻出果,在土块草根处化蛹。6月中旬可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第二代、三代成虫。收果时仍有大量幼虫在果内为害。发生规律一般是7月以前为害山楂、桃、李,7月以后为害梨、苹果。

梨小食心虫在温度高、雨水多的年份,成虫产卵量多,为害重,成虫寿命长,交尾率高;干旱年份则相反。

2.3 防治方法

2.3.1 生物防治 梨小食心虫幼虫期有三种寄生蜂:喜马拉雅聚瘤姬蜂、中国齿腿姬蜂、食心虫白茧蜂,治虫方法同苹小食心虫。稻苞虫赛寄蝇、益蝽也是梨小食心虫主要天敌,要注意保护。梨小雌蛾性外激素粗提物诱杀雄蛾效果好。方法:剪下雌蛾腹部末二节,浸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在研磨器中捣碎、用滤纸过滤,将溶液滴在吸水性强的纸芯上,中间穿一细铁丝、挂在高1.5米的树杈处,下面放一盆水,水中放少量洗衣粉,水面距芯1.5厘米。每天下午4~5时挂纸芯,次日早8时取回,放入器皿中密封保存。通过此法可诱捕大量雄蛾,达到治虫目的。

2.3.2 人工治理 一是建立新果园时,尽量避免桃、杏、李、山楂混栽;二是早春发芽前,对有幼虫越冬的果树进行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三是在5、6月间,经常进行剪除被害树梢并集中处理;四是在越冬幼虫脱果前(8月中、下旬),在树干上束草诱杀幼虫;五是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

2.3.3 药物防治 用40%乐果乳剂1200~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喷雾治虫效果均佳。喷药次数要根据田间虫口消长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辛宇波,吴广范.果树常见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3.

蜗牛的生活习性作文 篇9

我和爸爸来到沙河公园,爸爸在大树下找来两根树枝,自己拿一根,递给了我一根,我们拿着树枝,蹲在草地上用树枝翻来覆去地扒着草找蜗牛,找了一会儿,连一个蜗牛的影子都没见着。我们一边走,一边左顾右盼地看有没有蜗牛爬出来。

一小时过去了,我和爸爸还是一无所获,爸爸已是满头大汗,手上被叮了许多蚊子包。我已失去耐心,不耐烦地对爸爸说:“爸爸,这里没有蜗牛,我们不要找了,回家吧!”爸爸回过头来对我说:“宝贝,咱们再有点耐心。”

又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只奇丑无比、浑身黏糊糊黑不溜秋的虫子。这只虫子有点像蜗牛,因为它有两只像蜗牛的触角,又有一点像鼻涕虫,因为他没有像蜗牛那样的壳。

画眉鸟的生活习性 篇10

画眉生活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山林地区,喜在灌丛中穿飞和栖息,常在林下的草丛中觅食,不善作远距离飞翔。雄鸟在繁殖期极善鸣啭,声音十分宏亮,尾音略似“mo-gi-yiu-”,因而古人称其叫声为“如意如意”。

杂食性,但全年食物以昆虫为主,尤其在繁殖季节,其中大部分是农林害虫,包括蝗虫、椿象、松毛虫、金龟甲、鳞翅目的天社蛾幼虫和其他蛾类的幼虫等,都是它的捕捉对象。植物性食物主要为种子、果实、草籽、野果、草莓等。在繁殖季节,亲鸟为了喂养雏鸟,大量捕捉昆虫。在非繁殖季节,“立秋”之后,昆虫渐少,就以各种植物果实、杂草种子或嫩菜为食。在山区,霜雪天气来临之前,画眉还将采集来的果实、种子,收藏于地洞或山石岩边的地下,作为越冬的粮食。所以山区农民有谚语说:“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在早春季节,也偶啄食豆类作物及玉米的幼苗。

大黑鳃角金龟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篇11

关键词:大黑鳃角金龟;生活习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78-1

1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吉林全省,西部地区较多。黑龙江、辽宁、华北及长江以南等地区。

危害:成虫在补充营养时,啃食榆树、杨树等叶子。主要以幼虫(蛴螬)在苗圃、新植林地,咬断或咬伤幼苗或幼树的根部,引起苗木枯黄死亡,杨、柳、榆、樟子松等幼苗和幼树根部均受其害,造成缺苗断条。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6~21毫米,宽0.9~11毫米,长椭圆形。初羽化时体为红棕色,逐渐变褐黑及黑色,有光泽。头部小,密生点刻,触角10节,红褐色。成虫翅肩瘤明显,鞘翅外缘及会合处有纵行隆起,每个鞘翅有3条不明显隆起带,翅点刻较多。

2.2 幼虫

老熟幼虫头部红褐色,前顶毛每侧3根(冠缝侧2根,额缝侧1根),后顶毛每侧1根。

2.3 蛹

体长21~23毫米,宽11~12毫米,黄褐色,快羽化时色泽加深,复眼变成黑色,蛹体向腹面弯曲,前3对气门明显。尾节腹面雄蛹有三个毗连的瘤状突起,雌蛹则无。

2.4 卵

初产下卵细长圆形,两端稍尖,水青色,微透明有光泽,后期污白色,每粒长径2~2.7毫米,短径1.1~1.7毫米。

3 生活习性

该虫两年一代。以成虫和幼虫在地下越冬,5月越冬成虫出现,交尾产卵,卵期大约15天,6月幼虫孵化,为害植物根部,一直到10月越冬。翌年越冬的幼虫在5月末活动到地表10~20厘米处,取食植物根部。到6月末化蛹,蛹期约20天左右,7月中旬成虫出现,整个一个世代大约需710天左右。

6月时,地面温度达20℃以上晚上成虫出土活动,到柳、榆、杨树上取食树叶补充营养,寻找配偶,交尾时间大约60分钟左右。成虫交尾后大约一星期产卵,卵散产在湿润土壤内10~15厘米处。每头雌虫平均产卵76粒左右。幼虫横向移动范围较小,上下活动力较大。春季地下10厘米地温达10℃左右时,幼虫由土壤深处向上移动,地温20℃左右时主要在土壤内10厘米附近活动取食,秋季地温下降至10℃以下时则幼虫又向深处迁移,一般在100厘米以下越冬。在取食为害时期,一般在5~10厘米处活动,若遇到降雨或浇水则自动下移至土壤深处较适宜的地方,暂停为害。有时被水浸渍时,幼虫在土壤内作一穴室,不食不动,如浸渍3天以上则常窒息而死,因此可利用浇水方法减轻幼虫为害。幼虫共分3龄,各龄幼虫均有相互残杀习性。低龄幼虫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人工饲养较困难,3龄幼虫易成活,但由于历期长,系统饲养也较困难。据报道,通过大量饲养,幼虫历期为:1龄258天,头宽1.74毫米;2龄281天,头宽3.38毫米;3龄307天,头宽5.39毫米。(蛹一般在土深20厘米处筑蛹室,为长椭圆形,洞壁坚硬,老熟幼虫在内不食不动进入预蛹期)。

4 防治措施

(1)在秋翻地或作床前,将5%辛硫磷颗粒剂撒在地面上(每亩用药量1.5~2公斤)。将药翻入地下。

(2)施未腐熟的厩肥,或将厩肥用5%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处理,用药量应控制在每亩0.5~1公斤。

(3)施毒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0.5~1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播种前将药土先撒在床上。

(4)对苗期为害的蛴螬,可用竹签插孔,用5%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敌百虫1000倍液灌注,应防止浓度过大时幼苗产生药害,也可用8%氯氢菊酯微囊剂(绿色威雷)500倍液喷杀成虫。

(5)人工捕捉成虫,设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利用成虫假死性与清晨不爱活动的特点震落捕捉。

(6)在苗圃地附近种植蓖麻,用蓖麻碱在金龟子取食后,将其麻痹致死。

(7)适时灌水,控制蛴螬。在苗期发生幼虫为害可适当灌水,使幼虫在水分过大情况下窒死(但不要伤害苗木)。

(8)生物防治:据报道,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类。利用白僵菌、黑僵菌等菌剂对防治金龟子也有一定效果。

野兔的生活习性 篇12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 也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的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 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 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本民族的意愿, 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居住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 其间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 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 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 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 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 (以坝中为界, 坝头称户撒, 坝尾称腊撒) 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在这些地方与阿昌族杂居的还有汉族、傣族、景颇族等。阿昌族长期以来与这些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

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 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 一般都使用汉文或傣文。

阿昌族在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在此仅对阿昌族与汉族进行比较与探究。

二、宗教信仰比较

阿昌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近甚至相似的地方, 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 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而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 (大、小承佛教) 。在信仰小乘佛教上二者有相同的地方, 即信仰佛教。

第二, 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 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 (地鬼) , 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 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汉族在信鬼神方面至今仍然有些地方存在。如在云南腾冲、昌宁等的一些汉族人家在人死埋葬后的当天晚上有一个仪式叫“驱鬼”, 是让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在丧者家的房前屋后边跑边敲锣边叫喊, 以示把鬼驱逐出家门。这是汉族信鬼神最有力的直接证据。

而祭拜土地则表现在祭拜山神上。如在云南有些偏远的汉族地方至今仍然有山神庙的存在。当地的人们如要上山仍会去祭拜山神, 以祈求自己和家人在山中不被动物或其他东西伤害。两相比较阿昌族与汉族二者之间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信鬼神和拜土地。

第三, 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和崇拜祖先。汉族有乐天知命 (命自我立, 福自己求) , 和尊敬祖先 (而不是祖先崇拜) 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表现在凡是逢年过节无论阿昌族还是汉族都会祭请已逝祖先回家与家人团圆。部分讲究的人家专门有供奉祖先的牌位的祠堂。

三、节日祭祀比较

阿昌族的许多节日祭祀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如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阿昌族在春节里部份祭祀与汉族相同, 如祭大青树, 汉族祭槐树;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节日里祭拜山神;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祭拜祖先;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春节的大年三十晚上给老人和亲人们拜年, 只是阿昌族保留的拜年形式比汉族更浓重些;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节日里喜欢吃猪肉、牛肉。

四、风俗习惯比较

阿昌族好多风俗习惯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 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 婚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 婚前恋爱自由, 盛行“窜姑娘”, 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 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 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 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这些风俗在有些汉族地区仍然有存在过的痕迹, 如同姓不婚, 夫兄弟婚的转房, 寡妇可以改嫁等。

第二, 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长辈。如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 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 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 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 称为外家肉, 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汉族则是所有三代以内的近亲长辈都有资格受到新郎新娘的跪拜与孝敬, 如有些地方跪拜与孝敬长辈的是一双鞋, 跪拜与孝敬父母的则是一对枕头, 而长辈回敬小辈的一般为红包等。

第三, 丧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俗。其中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 与汉族一样须先行火葬再实行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也与汉族一样, 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与汉族一样, 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阿昌族与汉族一样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 但忌带金属物, 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 彻夜诵经, 敲锣奏哀乐, 高唱“孝歌”。出殡后, 禁忌动锣、抬丧棒等, 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汉族则是请“道士”彻夜诵经, 敲锣奏哀乐, 直至出殡。出殡时亲人唱哭丧调, 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唱。部分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哭丧的习俗, 如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昌宁等地仍有存在。

第四, 礼仪及禁忌: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 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第五, 食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天吃三餐, 喜食酸性食品。阿昌族与南方汉族一样以米饭为主食, 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这些生活习性当地汉族同样存在, 这些习性是明初从汉族传到阿昌族的, 至今仍被阿昌族所保留。

第六, 阿昌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都会做豆腐、豆粉, 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第七, 音乐。阿昌族在节日及婚丧时所唱音乐小调与汉族小调相同。以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县为例, 二者均是以同样声腔唱小调。都是以说唱为主, 调式不变。形式总是以一男一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唱的内容可以有生活、感情、家常等, 唱者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和环境随意更改唱的内容, 使现场气氛热烈而不冷场。

五、形成的历史原因

为何会形成阿昌族与汉族在有些风俗中“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现象, 其原因是什么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 云龙“俄昌”人, 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 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 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 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 “俄昌”人日益强盛, 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 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 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 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 这里的“俄昌”人, 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 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在这种民族融合中就有了生活风俗等的融合, 于是才有了阿昌族的风俗中有白族、汉族的风俗习性。

另外, 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 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 (《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 , 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昭的镇西节度管辖, 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这便是现如今阿昌族有些风俗与景颇族相同的原因。

明洪武十六年 (1383) 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 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 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 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 渐失本土。

在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且失本土的情况下本民族的好多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溶入许多其他民族的东西, 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 明初属麓川宣威俯司。15世纪中叶, 明将王冀三征麓川后, 属陇川宣府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 分别掌管户撒、腊撤, 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 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下阿昌族的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汉族影响甚至同化。这便是现在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 (一六九二年) , 废“勋庄”, 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 (一七二四年) , 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 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 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阿昌族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民国时期, 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 推行保甲制, 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 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 (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 外, 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 在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腊撤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区 (区级) 。1953年、1954年, 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 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建立了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从1955年秋开始, 在阿昌族地区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领主、地主的特权、杂派、高利贷等也一样废除。土地改革的胜利, 使阿昌族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枷锁, 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这也使得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

梳理阿昌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阿昌族的发展就是一部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 是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发展的一面镜子。在阿昌族现行的各种节日及习俗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汉族不曾保留下来的习俗, 这是可喜的。而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更是可庆幸的。阿昌族的部分生活习性是汉族发展的活字典, 更是阿昌族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阿昌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更不难发现阿昌族的发展是与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交融分不开的, 因此阿昌族的祭祀以及音乐与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有相同甚至一样的情形, 这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

[3]、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4]、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大熊猫生活习性 篇13

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野兔的生活习性 篇14

为探索研究和破解豇豆豆荚螟防治难题, 广西沿海地区豇豆重要产区和典型区域的北海市农业科技人员, 根据多年来对豇豆豆荚螟发生为害特点的观察、调查和田间防治实践, 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豇豆豆荚螟综合防治技术。经近年来在合浦县石湾、石康、常乐等北海市豇豆产区大力推广应用, 切实提高了豇豆豆荚螟田间防治效果, 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豇豆产品经检测没有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提高, 推广应用效果良好。现将其总结如下。

1 生活习性

豆荚螟是一种寡食性钻蛀害虫, 只危害豆科作物, 如豇豆、玉豆、豌豆、大豆、绿豆等[1]。成虫昼伏夜出, 以傍晚活动最盛, 有弱趋光性。成虫在现蕾前将虫卵散产于寄主豆科作物叶片、叶柄和腋芽上, 以叶背为多;现蕾后将卵散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2]。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在花蕾或嫩荚上爬行几个小时后, 蛀入花蕾或嫩荚中取食;3龄幼虫转害嫩荚, 4~5龄幼虫主要在豆荚内危害, 并有多次转荚危害;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做茧化蛹, 也可吐丝坠落植株附近土表或浅土层内或落叶中结茧化蛹。幼虫也常吐丝缀叶为害。豇豆豆荚螟对温度适应范围广, 7~31℃都能发育, 但最适温为28℃, 相对湿度为80%~85%最利于发育。成虫产卵期如果遇到降雨天气较多, 常大量发生危害;高温干旱或幼虫入土结茧期, 如土壤湿度过大则对其发育不利, 危害减轻[3]。广西沿海地区春季温度回暖时间早, 豇豆种植期提早, 常年发生为害期在4月上旬至10月下旬, 尤以4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为害重。一造豇豆主要危害发生在始花至收获后期。

2 危害特点

以幼虫为害花蕾、豆荚、豆叶。初孵幼虫蛀食花蕾、嫩荚, 造成大量落蕾、落花、落荚。3龄以后幼虫钻入荚内蛀食豆粒, 轻者把豆粒咬成孔道, 为害严重时把整个豆荚都咬空, 豇豆豆荚内及蛀孔外堆积粪粒。受害豇豆豆荚味苦、畸形, 食用价值降低;被害豆荚在雨后容易引起腐烂, 从而导致豇豆产量大幅度降低和品质低劣。严重受害区域, 蛀荚率可达90%以上。幼虫还可卷叶和蛀茎为害。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一是轮作。对种植豇豆田块实行合理轮作。合浦县石湾、石康等传统豇豆生产大镇大部分采用春豇豆晚水稻轮作方式, 实行水旱轮作;或玉米与豇豆轮作。采用豇豆与非豆科作物轮作的耕作措施, 可减少豆荚螟虫源, 减轻豆荚螟的为害。二是清洁田园。每天人工摘除被豆荚螟幼虫虫丝牵拉住的已从果枝上分离的虫蛀萎蔫花、烂花, 以及已脱离花托但仍附着在嫩荚顶端的花冠。及时清除豇豆田田间落花、落荚, 将落地花和落地豆荚收集起来深埋, 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虫荚集中烧毁, 以减少虫源, 防止豆荚螟转移为害。三是灌溉灭虫。在水源方便的地区, 在秋季和冬季灌水数次, 提高土壤湿度, 或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灌水沤田, 可使入土结茧幼虫死亡, 以压低发生为害的虫口基数。四是加强栽培管理。在同一豇豆种植区域内, 要做到最早播种田块和最迟播种田块播种期相差天数不能太多, 尽量做到播种种植期相对统一;要加强肥水管理, 同一田块尽量做到出苗一致、长势整齐、开花结荚期相对集中, 以便在关键时期采取措施集中消灭豆荚螟害虫。

3.2 物理防治

一是悬挂杀虫灯诱杀。在豇豆田块上悬挂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豆荚螟成虫。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波、色、味的特性, 将杀虫灯光波设在特定的范围内, 近距离用光, 远距离用波, 加上害虫本身发生的性信息引诱成虫扑灯, 再配以特制的高压电网触杀, 使豆荚螟成虫落入专用虫袋内, 达到降低田间产卵量、压缩虫口基数、减轻为害的目的。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 对人、畜无害, 减少环境污染和对天敌的杀伤, 而且省工、省力、方便,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使用时将杀虫灯吊挂在牢固的物体上, 然后放在豇豆田中。挂灯高度以接虫口对地距离1.3~1.5 m为宜。为防止刮风时灯架来回摆动, 灯罩也要用2根铁丝拉于两桩上, 然后接线。灯在田中成棋盘状布局。根据实际情况, 以单灯辐射半径100 m为宜, 1盏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的有效防控面积约3 hm2。每日开灯时间为20:00至翌日5:00。一般在4月上旬装灯, 10月撤灯。二是利用性诱剂诱杀。利用豆荚螟性信息素诱杀豆荚螟[4]。豆荚螟性诱剂诱杀装置主要由诱芯和诱捕器组成。诱芯内的人工合成豆荚螟性信息素化合物缓释至田间, 引诱豆荚螟雄蛾进入诱捕器内捕杀, 从而破坏其交配, 达到减少豆荚螟子代幼虫的发生量, 最终达到防治的目的。在豆荚螟成虫扬飞前, 将豆荚螟性信息素诱芯及配套诱捕器, 悬挂于田间, 以高出豇豆群体顶端10~15 cm为宜。一般放置性诱剂诱杀装置45~75套/hm2, 并呈棋盘式悬挂。豆荚螟性诱剂诱杀技术能保护天敌, 恢复生态, 对环境无影响, 而且对人畜没有毒副作用。

3.3 生物防治

主要是利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防治豆荚螟, 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和次数, 杜绝使用国家禁用农药。这是用药防治豇豆豆荚螟、确保豇豆产品高产量和高品质, 并确保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的重要措施。要选择使用渗透性强、杀虫杀卵效果显著、对花期安全的生物农药制剂;用药部位主要是对花和嫩荚, 其次是落地花。生产实践证明, 选用Bt、核型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豆荚螟, 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3.4 化学防治

要把握好防治适期, 根据豆荚螟初孵幼虫主要蛀食花蕾, 一般在花蕾刚刚抽出时是为害高峰期, 幼虫在3龄以后转移蛀入豆荚内蛀食为害荚果, 药剂防治时药液很难触及豆荚螟幼虫虫体, 在生产上应以花蕾为主要保护对象, 采用“治花保荚”的防治策略, 将豆荚螟消灭在转移蛀入豆荚内蛀食之前的低龄幼虫阶段。花期全程用药喷雾控制豆荚螟幼虫为害, 可提高防虫保荚效果。提倡对口、适量、交替轮换用药、合理用药, 必须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做到无公害用药。从始花期开始喷第1次药, 以后每隔5~8 d喷施1次, 连续防治至花期基本结束。以7:00—9:00花朵开放时间喷药效果最好。超过10:00以后, 豇豆花闭合, 所喷药剂药液很难触及闭合花内的幼虫虫体, 防治效果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喷雾防治, 可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600倍液、24%甲氧虫酰肼2 5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 000倍液、10%溴虫腈悬浮剂1 2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1 200倍液、菜宝800倍液等。农户可以根据田间豇豆豆荚螟发生为害情况, 及需要兼治其他害虫的实际情况, 灵活应用和交替使用上述农药。

参考文献

[1]王文娟, 方江平, 刘一岑, 等.西藏砂生槐林地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格局[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9) :83-87.

[2]乔淑芬, 于锡钢, 顾地周.白头翁不同提取液对大豆荚螟的触杀活性[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6) :105-107.

[3]肖芬, 文礼章, 李有志, 等.豇豆荚螟幼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3) :66-68.

上一篇:回复幼儿园老师的话下一篇:小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