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革命

2024-07-28

生活的革命(精选12篇)

生活的革命 篇1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习内容的充实, 作为记录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的革命传统题材的文章, 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明显减少了。“知史方能通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 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 更何况这类课文内容真实, 情感真挚, 描写生动, 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在“言”和“意”两方面都堪称经典。如何利用仅有的教材, 实现最优的教学效益?笔者以六下第三单元的课文为例, 谈谈对此类教材的教学处理。

一、提取生活经验, 激发强烈的认知冲突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叙述的内容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较大的距离, 这种差距常常使学生难以产生文本阅读的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前经验, 再以英雄们生活的时代特征与之相比较, 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往往事半功倍。

如在教学《灯光》一文时, 我首先请同学们扩充题目: () 的灯光, 并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个词组说说话。时值新春刚过, 城市街头张灯结彩的情景学生记忆犹新。于是, “晶莹的灯光”“璀璨的灯光”“灿烂耀眼的灯光”“五彩缤纷的灯光”纷纷从学生口中迸出。我话锋一转:可是当我们感叹城市被这灯光装点得越来越美时, 你们知道吗, 有一些人永远都不可能见到这样美丽的景致, 他们中有的甚至连一盏普通的电灯, 都不曾见过。让我们翻开书去感受一个永远停留在22岁的年轻战士对灯光的向往。在这样的强烈的认知对比中,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展开阅读, 并把关注点集中到“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的“主题文句”上。

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 我先请学生谈谈和总理级别一样的职务是什么, 像总统、首相、总理这样的人应该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的工作环境会是怎样?再让学生默读课文, 到课文中寻找周总理生活和工作中让人出乎意料的地方。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由此展开的教学更使学生增加了对总理的敬仰和热爱。

二、品味文本语言, 挖掘真实的内心体验

学生阅读革命英雄题材文章, 往往仅仅把它们当做故事来读, 不能感同身受, 因而缺乏真正的内心体验, 这就使得这类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大打折扣。和学习其他文章一样, 教师必须引领学生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 品味咀嚼语言的丰富内涵, 挖掘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 使学生受到真正的心灵震撼。

1. 前后联系, 引导感悟

对英雄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描写, 联系上下文,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 学生总把目光聚集在李大钊不畏生死的描写中, 文中两次描写到英雄对妻儿的关注, 却被搁置一旁视而不见:“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父亲说完了这段话, 又望了望我们。”一个“瞅”, 一个“望”, 仔细咀嚼大有深意。“从父亲这深深的一望中, 女儿和妻子分别读明白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把李大钊对家人的牵挂、对孩子的期望、对妻子的嘱托都挖掘了出来, 使李大钊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真实。

2. 紧扣语言, 激发想象

《灯光》一文两处写到“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 一处写他“默默地沉思着”, 一处写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教学时紧扣“沉思”和“憧憬”两个语言生发点, 引导学生想象正值青春年华的郝副营长会想些什么。学生有的说:“郝副营长憧憬着自己牵着爱人的手在华灯初上的街头漫步。”有的说:“他憧憬和父母、妻儿一起在灯光闪亮的餐桌上吃饭, 谈笑风生。”有的说:“他憧憬学校、工厂、城市、乡村, 到处灯火辉煌, 憧憬着繁华热闹的生活。”……所有的想象都带上了学生自我的生活体验, 渲染了“郝副营长”对灯光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 再读“郝副营长”点燃书本, 用自己的生命为胜利照亮道路的语句, 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内心的感受可谓震撼!

3. 反复品读, 情境体验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对能反映英雄革命精神的“主题文本”, 创设不同的情境反复品读, 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冲击和震撼, 增强对文字的感受力。如《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审阅”文件的描写:“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 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 有时停笔想一想, 有时问我一两句。”教师这样创设情境引读:

夜幕刚刚降临, 我们的周总理就坐在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他拿起今天所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 只见他—— (生接读)

夜已经很深很深了, 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但是我们的周总理却依然坐在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 继续审阅着文件, 只见他—— (生接读)

东方欲晓, 晨曦微露, 天就要亮了, 我们的周总理终于拿出了他今天所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只见他依然—— (生接读)

在这样的反复品读中, “一句一句地审阅”这一细节一定成为总理劳苦一生最深刻的写照, 深深刻在学生的心里。这样的教学, 这样的体验, 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影响是深远而牢固的。

4. 适时补充, 强化理解

革命题材的文章大都是真实的, 但作为语言学习的样本进入教材, 编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作一些简单化处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父亲被提审时的描写:“……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乍一读, 学生不会有感触。再读, 对“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会有理解:李大钊已经受过苦刑!如果教师适时补充李大钊在狱中所受的折磨:十指被钉上竹签, 指甲都被生生剥离, 那么学生内心所受的震撼一定是无可比拟的。此时再回读句子, 学生对“平静而慈祥”这一描写所透露出的革命志士无惧无畏、甘洒热血的精神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拓展史实资料, 促进英雄精神的传承

革命斗争的残酷性, 是现在的孩子无法真正体会的;革命英雄的舍己为公, 也是孩子们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努力缩小其中的距离, 要把课文上到学生心里, 因此对一些历史知识的拓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唯有了解了历史, 学生才能理解英雄的行为, 才能感同身受, 从内心产生向善的力量, 促进价值观的重组和建立。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政论文, 在小学阶段这是唯一的一篇议论文, 学生学习时颇感枯燥。文章写作背景是什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亲自为一位普通的战士作追悼词?教师就非常有必要补充相关的史料。当学生了解了张思德同志的生平和牺牲经过后, 再来读“为人民利益而死, 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就比鸿毛还轻”这样的句子, 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又如教学《董存瑞》《邱少云》等文章, 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先去看相关影片, 对两位英雄的性格、品德有了直接感性的认知, 学习课文时就不会只停留于“舍己为公”这样一个教条主义的认识上了。

当然, 历史知识和英雄故事的拓展需要适度, 要避免喧宾夺主, 过分凸显人文价值取向, 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和故事会。我们应该在教学设计中, 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挖掘“革命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真正走近“英雄”, 让英雄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生活的革命 篇2

关于清明节的作文: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一个清明节,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我们在校团委的带领下,步行来到济宁烈士陵园,进行祭奠先烈的扫墓活动。

烈士陵园的大门两侧,洁白的墙面上用红字书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大字。这洁白的墙面像雪一样圣洁,仿佛暗示着革命先烈的高风亮节,以及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傲然挺立在通道两旁的苍松翠柏,肃穆安静,把园外城市的`喧嚣完全隔绝,像一个个钢铁战士屹立、守护在这里,像是为烈士们站岗的哨兵,又像是革命先烈一样在那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我们

肃然起敬,跟随老师整齐地往前默默走着。正前方,高高矗立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虽然只有八个大字,但却代表了人们对革命先烈们的深深哀悼和无比崇敬,感谢革命先烈们为了创建新中国,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炮火连天的战场,革命先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和侵略者们、反动统治者拼死战斗的画面,这时的天空失去了白云的关怀,换来了阴沉沉的一片,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哀伤和思念。

随后,我们向革命烈士默哀,老师和同学们选派代表,带领我们全体师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郑重宣誓,重温了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感到胸前团徽的伟大,她仿佛已经不再是一枚小小的团徽,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理想的放飞,更是一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最后,我们来到烈士墓前,这里安息着为保卫家乡。解放家乡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我们向革命英烈们献上一朵朵白花。一朵朵白菊花含苞待放,好像代表着我们青少年正在茁壮成长,也代表了沉睡了一百多年的东方巨龙在慢慢苏醒,正在回复她原来的辉煌!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满腔的爱国热血仿佛在这一瞬间凝聚在心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也在我耳畔围绕,现在的中学生能做什么?能做的是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不仅要为自己创造价值,还要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创造价值,真正把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

同学们,努力拼搏吧!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到烈士陵园扫墓时,烈士中也有我们的名字,我们将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终生!

手机引发的生活革命 篇3

多年来在智能手机上对移动应用的积累和了解,将成为三星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大利器。在三星发布的智能冰箱上,已经搭载了 Android系统。

三星的动作并非孤例,松下、索尼等日系家电厂商经历全面衰退期后也正积极求变。去年9月,松下高调推出了可用智能手机直接控制的系列智能家电,一部手机在手, APP可以遥控家里所有家电。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家电市场日趋饱和与低迷的当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给传统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电厂商更加注重自身品牌或者产品移动终端客户端的开发,通过智能家电与客户端的相互协作,进一步开发产品的性能,同时将操作平台移植到手机等用户熟悉的平台上,让操作更为简便。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家电厂商的竞争围绕产品、营销和服务竞争的同时,也将注重对消费者手机桌面的争夺。

不过,对于传统的家电厂商而言,重生,也需要脱胎换骨的改变。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家电品牌在产品、营销和服务竞争的同时,也将注重对消费者手机桌面的争夺。

手机变身遥控器一部手机搞定全部家电

经历了衰退期的日系家电醒悟得比较早。

松下去年发布的智能家电系列就蔚为壮观,从微波炉、电冰箱、滚筒洗衣机、脂肪秤、活动量计、血压计到电饭锅,统统搭载了Android NFC智能应用,只要用户的Android手机安装“松下智能APP”,一台手机便可以随时随地控制家电的操控和设置。无论用户是否在家,都可以控制家中洗衣机或者电饭煲工作。

事实上,不少家电已经用手机代替遥控器。LG 就为其推出的 Whisen 空调专门打造了一个同名的APP,用户可以在支持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智能手机上装这个软件,然后配合已经设置好的NFC标签使用,用户只需要将手机和NFC标签触碰,就可以直接调用预先设定好的温度。

中国厂商中,海尔、美的、海信等家电厂商都在探索APP的路径。翻查APP Store和Google Play,从海尔语音空调、海尔物联网空调、家电实景体验、海尔u-home家庭管理系统,到美的乐享旗舰店、美的中央空调,再到海信多屏互动、智能云分享和智能遥控器,相关APP层不出穷,而且都能与相应的产品产生互动,家电厂商们进入了集体革命的时代。

在中国,家电市场空间增加缓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进入千亿时代的海尔也快航乏力,如今,海尔进入了第五个战略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在2013上海家博会海尔超薄智能空调的展示现场,参展观众拿着预装APP软件的手机或iPad,通过语音控制操控现场的空调。

对于APP这一利器,大家的思路如出一撤。在APP的支持下,家电遥控一体化得以实现,并能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多屏幕之间自由操作切换,摆脱了家里摆放各式各样遥控器的需要,重要的是,APP的功能可以随时更新,而遥控器却一成不变。

APP为消费者增值家电迎战物联网

松下于2011年发布了一款基于iOS平台的非常有意思的APP,它利用iPhone的摄像头拍摄房间照片,再生成画面放置在不同的位置。用户可以通过APP模拟自己的房间放置了松下电视机之后的效果,给家居的布置起参考作用。

索尼紧随其后发布了一款帮助用户选择电视机的APP,帮助那些居住在小型公寓中的人们买到适合自己尺寸的索尼电视。

消费者爱这样的创新,人们在体验新奇好玩的同时,也对这个产品产生了深刻印象,甚至有可能产生购买欲望。

在家电领域,提到APP,就不得不提家电运用在自己的应用商店里的APP。

家电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也让越来越多互联网背景的人加入到传统的制造企业中,海信电器就请来了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

早在2011年,海信董事长周厚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公司内部的互联网味道越来越浓,那一年的发布会有员工建议他像乔布斯那样穿T恤出场。

虽然智能手机是现在客户端的主要搭载对象,但当下家电新品中智能冰箱、电视机、空调和洗衣机等产品自身也带有大尺寸触摸式显示屏,这些携带操作系统的家电产品均可以直接下载客户端应用,为家电智能一体化带来了更多便捷。

如同三星新推出的智能冰箱一样,这些改变都基于家电更新换代的基础之上,移动应用已经成为家电企业通往物联网时代的重要通道。

物联网时代,家中电器可以互联互动,电视中的文件可以转发到冰箱显示屏上,用户可以在做饭的同时欣赏节目。家电出现故障,能反映到手机上并传送到服务后台进行维护修理。通过手机客户端的自检和升级系统,家电能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凡此种种,想象空间巨大。

辛亥革命中的豫籍革命党 篇4

一、参加同盟会, 积极宣传革命

1905年,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当时载入名册的豫籍同盟会员就有十多位。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中载有曾昭文 (光东县) 、杜君然 (汲县) 、刘基炎 (光山县) 、阎铁生 (新蔡县) 、李锦公 (商水县) 、陈庆明 (延津县) 、刘积学 (新蔡县) 、杨曾慰 (祥符县) 、张鹗翎 (荥阳县) 等。后来又有十余位河南籍留学生加入, 他们是朱炳麟、潘印佛、陈伯昂、安沼白、刘醒吾、王传琳、张钟端、李絅斋、罗殿卿、程克、燕斌 (女) 、刘青霞 (女) 等。其中, 朱炳麟在1906年春曾代理中国同盟会庶务长一职。“根据同盟会总部的命令, 河南籍会员还组织成立了河南同盟会分会, 推举曾昭文为会长, 刘基炎、杜潜、刘积学等分任各部干事。”[1]567

为宣传救国, 河南留学生同乡会于1907年集资刊发《豫报》, 后由河南同盟会分会组织的《河南》杂志以代之。“此报鼓吹民族民权二主义, 鸿文伟论足与《民报》相伯仲。其影响力在留学生以自省名义发行的杂志中, 首屈一指。出版未久, 即以风行海内外, 每期销流数千份, 以输入本省者占半数, 河南人士革命思想之开发, 此杂志之力为多焉。后被日政府封, 并拘禁了发行人张钟端, 革除了张的留日官费学籍。河南女同盟会员燕斌、刘青霞所创办的《女界》杂志, 燕、刘二女士及数同乡任撰述, 朱炳麟任发行人, 实为留学女界组织女报之先河, 后亦为日本警厅所封禁。”[1]568另外, 留日河南同盟会分会还派李絅斋、罗殿卿、刘醒吾等返国, 在开封设立大河书社, 专为代理《河南》杂志及各种革命书报之机关, “豫省各地风气之进步, 该书社大有力焉”[1]568。

各省同盟会分会成立后, 总部立即派会员回国组织各省革命活动。河南同志担任此项工作的有杜潜、程克、杨曾慰、刘醒吾等人。他们召集学界同志刘芬佛、阎子固等20余人在开封南关中州公学召开秘密会议。“该校校长及许多教员参加了会议, 并众议该校为河南同盟会总分会会所, 所有组织各县分会及招收会员事务, 皆在该校秘密处理之。成立未久, 各地通知先后加盟者达二百余人, 中州公学学生入会者殆占全数。未及, 各县分会亦次第成立, 以阎铁生、刘积学、刘芬佛等, 俱属新蔡人, 故各县中以新蔡成绩为最优。自是同盟会势力渐蔓延于河南全省。”[1]568

二、参加武昌起义, 支援南方革命

贺觉非的《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中记载有19位参战武昌起义的河南籍人, 他们既是革命军中的领导, 又是冲锋陷阵的楷模。

李亚东, 名斌, 河南信阳人。早年加入日知会任干事和评议员。在他的斡旋下,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革命组织群学社, 全体成员并入日知会, 使日知会声势大振。后因宣传和组织革命而被捕入狱。武昌起义爆发后, 被推为汉阳府知事。汉口失守后, 汉阳驻军退走, 他率员奔汉川, 复至仙桃镇设仙桃镇游击司令部。革命军攻下荆州后, 又委任为荆州知事。后接受河南奋勇军的邀请辞去荆州知事回到南阳主持军政事宜, 被推为豫南民军总司令。

徐万年, 河南南阳人。早年加入共进会, 并充炮八标总代表, 负责联络同志, 经他介绍入会的炮兵士兵约有二百人。其中蔡汉卿、杜鼎、孟发承、陈天寅、王鹤年等, 均由他推荐担任各级代表。湖北军政府成立, 他被推管理全军粮饷。后因战事紧急, 又改任军令部调查科长。汉口炮战, 他曾担任临时指挥、前卫司令、督战长和各部总稽查等。汉阳失守, 刘公负武昌守城重责, 他尽力维持一切。1912年初, 刘公组织北伐左军, 他是总司令部副官长和军事顾问。左翼军改编, 他被任为湖北稽勋会会长, 湖北革命史录馆名誉调查。

叶桂芳, 河南罗山人。早年加入共进会, 任鞍工班代表。武昌起义后, 他在军政府供职。清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来鄂, 他奉派为余日章副使持黎函见萨。又赴九江联络同志响应。回鄂任特别侦探, 化装为乞丐至武胜关侦察地形, 绘具图说呈军政府备用。9月24日赴汉阳助战, 小腹受伤。

王鹤年, 河南信阳人。早年加入共进会。8月19日晚闻城中枪声, 他立刻率同志运山炮六尊入中和门, 击退消防队, 自楚望台击清督署。20日充任炮队第三标第三营炮队队官。29日开赴汉口刘家庙作战, 御敌于三道桥以外。9月初移防青山, 炮击敌舰。因其炮队忠实同志, 在阳夏战争和防守武昌期间, 哪里有紧急情况, 他们就在哪里出现。

陈滔, 河南南阳人。早年投湖北炮队当兵, 为运动荆沙地方的革命, 改投沙防营。其工作积极, 效果显著, 有力配合了武昌起义后荆州地区的光复。8月24日陈到武昌, 任都督府侦探科副科长, 后又任水陆军事指挥部参谋长。9月初受伤住院。11月参加滦州起义, 被推为前敌指挥, 因被骗而陷入清军包围。陈奋战, 所部死亡殆尽, 弹尽粮绝之时, 大呼冲入敌阵, 已受重创犹手刃数敌而死。

另还有, 汪锡玖 (河南光山) 、胡玉珍 (河南邓县) 、马骥才 (河南固始) 、陈成宪 (河南信阳) 、鲁祖轸 (河南新野) 、任鸿钧 (河南信阳) 、王占奎 (河南南阳) 、班继超 (河南归德) 、葛秉衡 (河南桐柏) 、丁占奎 (河南汝宁) 、孟发承 (河南南阳) 、谢元恺 (河南信阳) 、许玉山 (河南南阳) 等。

同时, 在鄂的河南同志还组成河南奋勇军。“鄂军豫籍同志马得才、马云卿、刘风同等, 以武昌倡义, 各省景从, 而河南仍在清吏统治之下, 未能响应, 且南下清军, 豫籍为多, 以不忍同胞相残, 河南旅汉同乡人士开会, 对河南提出忠告;同时组织河南义勇军, 誓师北伐。黎元洪令由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刘公节制指挥。河南奋勇军共有同志三百余人, 先期到达南阳, 当地人参军十分踊跃。停战令下, 黎元洪要河南奋勇军接受河南巡抚齐耀琳命令, 办理结束。士气方张, 即强迫解散。”[2]317

另外, 在光复上海制造局的战斗中, 河南同志担任先锋最为勇敢。河南同志张国威等尝以木棍解除守兵之武装, 众多称之。故沪军都督府成立后, 河南同志咸居重要职务。另组建的威武军, 以张国威为司令, 其军官多半是河南人。在南京陆军部和沪军都督府的支持、旅上海苏州湖州等处之豫人的资助下, 组成河南北伐军。

三、组织河南起义, 配合全国革命

1911年11月, 河南同盟会支部会议决定由张钟端 (许昌人) 为总负责人, 组织发动开封起义。张还联络了绿林好汉李仙亭、孔庆先、王梦兰及其手下义士五六百人。12月19日晚, 在由100多名革命人士参加的会议上, 推举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兼参谋长, 王庚先、周凌卓为副总司令。随后张钟端宣读了起义的行动方案, 最后说:“同志们, 这次起义, 成则促鞑虏之命, 败则为共和之魂。”[3]48

由于混进会议的清军耳目把起义事宜报给河南巡抚, 起义仓促爆发并很快失败。“被捕者五十余名, 当时谘议局出面保释出一部分, 张钟端、王天杰、李干公、张兆发、刘凤楼、张海成、单鹏宴、徐振泉、王梦兰、崔德聚、李鸿绪等十一志士就义于开封南关。”[4]223

湖北新军第四十二标住河南信阳, 南起武胜关北迄黄河南岸均其防地。营代表刘化欧参加9月中旬的武昌会议时, 四十二标第三营的任务是炸毁黄河大桥, 据守武胜关, 时间以文学社四支部通知为准。刘化欧, 河南信阳人。早年投鄂军第四十二标第三营。后加入振武学社, 文学社成立, 充本营代表。辛亥春刘从新兵中吸收了不少社员, 还联络信阳的学生、工人、农民。文学社第三营的组织准备, 远较一、二营广泛。四川争路风潮大起, 革命同志多主张趁机发难。刘还出售土地得银360元, 到汉口日租界购买手枪, 作起义之用。8月25日, 清军陆续抵信阳, 刘估计到武昌已起义, 当即召开各界代表紧急会议, 决计即日响应武昌。“仓促间发动大量群众起义, 终因训练无素, 又没武器, 遇敌溃不成军, 第三营又被北来清军控制。”[5]418刘认为不能硬拼, 便遣散潜伏, 重点破坏交通、粮仓和枪弹运输车。“11月1日钟建衡炸漯河大桥不成, 就义于郾城车站;7日, 余大猷在东篁店设路障, 倾倒兵车三列;李炳志炸明港东方粮食转运仓库;刘美仁焚毁花园沅成转运弹药库;彭子俊在祁家湾铁道设障碍, 兵车出轨, 清军损失惨重;何齐炸萧家巷子弹车等。”[2]209

辛亥阴历八月, 同盟会员杨源懋 (河南偃师人) 、刘粹轩 (河南新蔡人) 到洛阳策动驻洛清兵反正, 并招来嵩县、洛阳间绿林兄弟王天纵、柴云升、憨玉崑等部及洛境的“在园” (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反抗官府的剥削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 群众会师, 但因事机泄密, 清政府早有准备, 起义未能进行。“计划失败后, 王天纵率部转赴陕灵一带, 与张钫 (时为陕军东路大都督) 部汇合, 组成秦豫联军, 与清军作战。”[6]380

另外, 刘凤梧、阚龙、马云卿等领导光复南阳的起义, 民军夺得地方政权, 半月后又转入北洋军阀的手中[7]240。新乡“在园”农民起义、柘城农民起义等也较有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 南邻湖北, 北接直隶 (河北) , 京汉、汴洛铁路纵横贯穿境内, 是清统治者拱卫“京畿”的屏蔽, 是清王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枢纽”, 是清政府镇压南方革命的战略后方和“稳镇”全国的关键。正如清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说:“河南安则京师安, 河南危则京师危。”[8]18因此, 尽管河南的起义都没成功, 但其破坏了清朝的战略后方, 扰乱了清军对南方革命的“兜剿”计划, 震动了清朝的统治重心, 教育和鼓舞了河南乃至全国的民众, 推动了全国的革命, 意义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冯自由.革命逸史 (中) [M].新星出版社, 2009.

[2]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3]王茂林.短暂的人生光辉的历程[J].文史春秋, 2008 (2) .

[4]张钫.河南辛亥革命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 (八)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5]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M].中华书局, 1982.

[6]杨依平.略谈“在园”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 (五)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7]孙文青.光复南阳纪闻.辛亥革命回忆录 (八)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缅怀革命先烈 感恩幸福生活 篇5

回望祖国历史长河,在辽阔锦绣的中华大地上,处处谱写着动人的悲歌。这里有无数中华儿女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有无数华夏子孙献出的满腔赤诚。在这里,无数先辈名垂青史,用自己的赤胆忠心捍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流芳百世的苏武到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胆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宵”的巾帼英雄秋瑾,无不代表着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而作为祖国大地的一隅,阜阳颍东区同样涌现出一批革命志士,誓死保家卫国!

今天,我满怀崇敬和虔诚之心向大家介绍一位出生在颍东区袁集镇南程家大院的程恩普。他是时任长江水师提督程文炳的第六子,生性豪爽、沉静,幼年即好百家言,尤其爱钻研兵书。20岁时,到安徽武备陆军学堂学习,1905年东渡日本,进入同文书院,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义无反顾地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见他才智超人,胸怀天下大任,对他十分器重,委派他回国组建国内革命组织,主导安徽革命事宜,准备起义。事败后,经孙中山认可,回乡创建淮北革命党安仁会,并利用其父长江水师提督的身份,在水师中发展革命力量。并开办了益智书局,以此作为安仁会办事机构,由此发展了一大批青年为会员,创办了商会和团练。武昌起义后,他派人南下摸清情况后,于1911年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在阜阳农学堂召开安仁会同志大会,宣布颍州独立,打响了安徽颖州地区“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颍州知府、阜阳县知县惊慌遁逃。辛亥革命的烈火在阜阳燃起。袁世凯称帝后,程恩普在上海法租界永乐里密设淮北讨袁军办事处,反对袁世凯称帝。为了共和,他用尽家产,许多老同盟会员得知他的窘状,争相帮助他,他谢绝道:“牺牲乃革命党人之本分,若计较得失,与术工投机者何异?”“9.18”事变后,国难日深,程恩普先生忧愤交加,疾病日重,耗尽一生的精力,于1944年7月25日呕血逝世,时年61岁。远在重庆的蒋介石闻此噩耗亲书“耆德旧勋”四字挽联寄托哀思。

先驱已经逝去73年,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却永世流芳。忆往昔,多少中华儿女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看今朝,我们秉承他们的遗志,在继承革命优良传统、建设强大祖国、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新长征中添砖加瓦、鞠躬尽瘁!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革命军人要树立健康的生活情趣 篇6

生活情趣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反映着个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当代革命军人,必须自觉培养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效履行我军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军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革命军人的神圣使命。但是目前一些消极、落后、低极庸俗的生活情趣腐蚀我们健全的肌体,这不得不另我们警觉。

一、革命军人健康生活情趣的内涵

在宛如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里,有的人喜欢名川大山,以“会当凌绝顶”为陶醉;有的人以吟诗作画聊以快慰;有的人醉心下棋乐此不疲等等。作为有血有肉的革命军人,同样也会有自己的生活情趣。经过紧张的训练执勤等工作闲暇之余,阅读有意义的书籍,欣赏优美的音乐旋律,参加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等。那么何为生活情趣?情趣就是性情和志趣之意,也就是说在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中,每一位军人的爱好和兴趣,就是军人的情趣。当然,因为军人岗位职能的特殊性,军人的生活情趣要具有“兵”味,多一些军事特色,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履职尽责。

二、革命军人树立健康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作为当代革命军人,必须自觉培养高雅、健康的生活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有效履行我军的历史使命。

(一)健康的生活情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仅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庸俗的生活情趣,不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甚至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对人类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注重人生志向、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毛泽东同志对生活就有着广泛的兴趣,他有多样的嗜好、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他酷爱自然,博览群书,醉心诗词,爱好书法,喜爱体育,畅游江河,喜欢散步,喜欢雪、竹子、梅花、更喜欢戏曲,还有广交朋友等等,处处显示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情趣。

(二)健康的生活情趣有利于陶冶情操。

美好的生活情趣,会像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不断给人以崇高道德情趣和智慧的熏陶。美好的生活情趣,使人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进健康,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大家都知道,刘伯承元帅爱读书,“读书破万卷”是他人生第一嗜好,读使他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和科学、政治理论知识,也培养了他深谋远虑、果断过细的性格。战争中,他把战略战术每一步都考虑得仔细周详,连国民党军队的军官也不得不发出感叹说:“刘伯承用兵比孔明还厉害!”

三、革命军人树立健康生活情趣的根本要求是自觉践行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生活情趣是一个人的志趣和爱好,反映着个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革命军人要端正人生追求、保持健康情趣,就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自觉把它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行为准则来落实。

(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把崇高追求付诸于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实践中去。

忠诚是军人最可贵的品格。忠诚于党是人民军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的核心价值所在。作为革命军人,只有自觉地把服务人民转化为政治信念和行为准则,才能从服务人民的行动中获得快乐,从他人的幸福与满足中体验幸福与满足。我们讲端正人生追求、树立健康情趣,就是要把理想信念上的崇高追求付诸于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实践中去。

(二)报效国家,献身使命,把崇高追求付诸于履职尽责的实践中去。

报效国家是军人的天职,更是革命军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古往今来,军人与国家如影随形。国家需要军人来捍卫,军人因为报效国家而光荣。革命军人的地位是在报效国家中确立的,革命军人的形象是在报效国家中展示的,革命军人的价值是在报效国家中实现的。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只有把报效国家的基点定位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不辱使命。报效国家,献身使命不仅是一种激情、愿望和责任,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把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履行使命的坚强动力,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具体实践中,报效国家和献身使命的价值追求才能得以实现。

(三)崇尚荣誉,严格自律,把崇高追求付诸于修养品德的实践中去。

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崇尚荣誉,就是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崇尚荣誉就是崇尚英雄、崇尚崇高、崇尚胜利。实践证明,只有崇尚荣誉的军队,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崇尚荣誉的军人,才能成为不辱使命的军人。军人有了对荣誉的向往和珍重,就会“为国捐躯,虽死犹荣”,就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因此,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崇尚荣誉,严格自律,就是要时时处处加强品德的修养,创造一名革命军人的荣誉。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绪都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它对革命军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产生和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1]罗志霖.诸葛亮文集译注[M].成都:巴蜀书社,2011.

生活的革命 篇7

在国内外科学哲学界一致认为科学革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恩提出科学革命有四个检验标准[1][2]②。以下的科学家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革命性的或是科学革命的一部分,“罗伯特·西墨,J.-P.马拉,A.-L.拉瓦锡,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威廉·罗恩·汉米尔顿,查尔斯·达尔文,鲁道夫·菲尔绍,乔治康托尔,阿尔贝特·爱因斯坦,赫尔曼·闵科夫斯基,马克斯·冯·劳厄,艾尔弗雷德·魏格纳,阿瑟·H.康普顿,欧内斯特·埃弗雷特·贾斯特,詹姆斯D.沃森,以及伯努瓦·曼德布罗特。”[3]不管科学家自己认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是革命性的或是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科学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科学哲学家所认为的科学革命。这里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有“失败的科学革命”吗?“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本文就“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进行探讨。

1 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界定

I.伯纳德·科恩(I.Bernard Cohe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史家,他的《科学中的革命》重点是考察历史上的科学革命以及人们对科学革命的看法,并从中想找出科学革命的意义。在《科学中的革命》中,科恩对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界定有较全面的分析。但革命和科学革命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精确和能被大家都接受的准确的定义。但是基本上都同意革命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新”的因素、“新”的观点或“新”的东西等。革命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局面、一种鲜为人知或闻所未闻得情况即将呈现出来。”[3]

“revolution”(革命)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本意为“后退”、“重复”、“仔细思考”,更进一步意思为“回归”;在天文学上用于表示“绕转”;在政治上用于表示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和往复,也意指“推翻”过程。当革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表示有“推翻”意思的时候,“revolution”就很少有循环或周期性的内涵了,多用来表示非通常意义上的事件了。

《辞源》上“革命”是这样界定的:【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疏】“革共王命,改其恶俗。又曰: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变革,而独举汤武者,盖舜禹禅让,猶或因循,汤武干戈,及其损益,故取相变甚者,以名人革也。”盖古者谓天子受命于天,故王者易姓曰革命,言天命既改也。今谓政治上或社会上之大变革,亦曰革命。[5]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用于描述“革命”的惯用语是“新陈代谢”和“伴有暴动的革命”等;罗马人也没有一个词来描述“革命”,用于表示“革命”的惯用语是“革新”、“事物的变化”等;西塞罗在描述政治革命的事物使用了“转变”这个词;“revolution”在文艺复兴时期本义是天文学方面的,到17世纪则可以表示任何一种周期性的事物的变化,在这个意义讲它是一系列现象的循环或重复,而且在每次的循环和重复中,总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发生;到17世纪中叶,革命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第一个被承认的现代革命;光荣革命使“revolution”词的用法有新的涵义,就是可以用它来描述变化所具有的非凡性。到18世纪初,革命不仅是与政治有关,而且与思想领域和文化事业有关,特别是和科学的发展有关;到18世纪末人们已经意识到革命是连续的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到20世纪,接连发生的革命事件,使人们强烈的认识到革命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的规律,在今天,人们也认为革命是科学变革的一种规律。[3]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许多有创造性的科学著作多以“新”来命名,新的科学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无止境的发现过程,到17世纪已经有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科学进步,但是很多人却宁愿把这些发展看做是改进而不是革命。直到17世纪末科学革命才开始被人们所承认。从此以后科学革命就用来描述人类历史上有创新性的、重大的科学发展。

2 “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的原因

关于科学革命的记录多是成功的科学革命,人们也较多的关注成功的科学革命,很少有人关注“失败的科学革命”,“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就更少人关注了,但是当我们弄明白“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时,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澄清关于科学革命失败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科学的发展提供一点点可资借鉴的、有意义的材料。研究“失败的科学革命”就从史料开始,对科学思想的研究,史料很重要。[7]科学思想是科学产生、发展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科学成果所蕴含的思想精髓。科学思想是科学的一个方面。人类创造和发展了自然科学,人类也不断孕育新的科学思想。[7]

2.1 “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思想没有重新组合好

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在科学的发展上,每一次成功的对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就会导致重大的科学发展——即科学革命,也就是成功的科学革命。

2.1.1 燃素说和氧化理论

在三百多年前的1723年,德国的斯塔尔出版了《化学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燃素说成为完整的、系统的化学理论,《化学基础》被认为是燃素说的代表作。燃素说认为火是有很多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这种火微粒就是燃素。这种火的微粒即燃素可以和其他的元素构成化合物,也可以单独的--以游离态的形式集聚在一起形成明显的火焰,燃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的可燃物中。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素在燃烧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其表达式为:

可燃物=灰烬+燃素 金属=锻灰+燃素

空气是可燃物与燃素间的介质,当可燃物燃烧时,燃素就被空气带走,当然有些物质也可以从空气中获得燃素,植物中的燃素是从空气中来,动物从植物中获得燃素,所以动物和植物都是可燃物。活泼的金属和酸反应,可以生成氢气,用燃素说来解释就是金属中的燃素在反应中失去了,但是燃素转移到氢气中,所以氢气是富含燃素的,是可以燃烧的;活泼金属和某些盐溶液反应也可以用燃素说来解释,如“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描述铁可以和铜盐溶液反应将铜盐中的铜置换出来,也就是铁里面的燃素转移到铜里。

燃素说试图将各种化学现象统一的加以解释,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从一种物质转化到另一种物质中,当然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重量是不变的。燃素说从诞生起流行了一百多年,但是燃素说却无法解释:有机物燃烧后灰渣变轻了,而无机的金属燃烧后灰渣却变重了。[9]

讲到氧化理论,不可避免的要说到氧化理论中的氧气,氧化理论中氧气的发现现在看来至少有三个人有资格要求说在发现氧气上有优先权,第一位是瑞典的药剂师C.W.舍勒,但是他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在别人多次宣布氧气的发现后才发表自己的工作成果;第二个有资格要求氧气发现优先权的是英国的约瑟夫·普利斯特列,他将氧化汞受热分解后放出来的气体收集在一起进行常规的研究,1774年,他把这种气体命名为“笑气”,1775年,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后他认为这种气体是一种脱燃素的空气。C.W.舍勒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列是坚定的燃素说的支持者,他们坚持用燃素说来解释发现的气体即氧气,氧气的发现对于信奉燃素说的化学家而言是一种意外。第三个有资格要求氧气发现优先权的是法国的拉瓦锡,拉瓦锡和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在拉瓦锡发现氧气之前有过接触,拉瓦锡从约瑟夫·普利斯特列哪里了解有关氧气的实验,拉瓦锡于1775年也是将红色的氧化汞放在一种叫曲颈甑的容器里,将容器放在火炉上加热,连续加热几天后,红色的氧化汞变成了银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证明是汞,同时生成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约瑟夫·普利斯特列认为的脱燃素的空气,而拉瓦锡认为的氧气。为此拉瓦锡开创了关于燃烧的氧化理论。关于燃烧,用氧化理论来解释,如煤和木材的燃烧,煤和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式为:

C+Ο2CΟ2

根据氧化理论,煤和木材燃烧后,其主要成分C和O2反应生成了CO2,二氧化碳是气体,在燃烧的同时二氧化碳就扩散到空气中去了,所以生成灰烬的质量比反应前质量减轻;而铁在纯氧气中燃烧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Ο2Fe3Ο4

在以上的反应中,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铁和氧气之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要大于铁的质量。

从以上的事例,不管是燃素说还是氧化理论,都是对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对同一现象用不同的科学思想或理论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拉瓦锡是用氧化理论来解释发现的气体即氧气,来解释燃烧,相对于燃素说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了重大的重新组合,建立了新的概念,并以新概念为基础,重建了化学科学所应该遵循的范式,这就是化学领域的拉瓦锡革命,也是化学学科成功的科学革命,为此我不得不认为,科学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重新组合好就会是成功的科学革命,反之科学思想重新组合不好,就会导致科学革命的失败。作为成功科学革命的拉瓦锡化学革命,从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出发,我们现在较多的认为、承认或是支持拉瓦锡对氧气发现有优先权。

2.1.2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的部分观点

早在2000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就是说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之一,在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以上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正确的,但是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等都不发达的2000多年前,能理性的思考力和运动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多么的伟大。亚里士多德虽然从思辨的角度来思考力和运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经不起经验检验的。但是他敢于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行科学的思考,对有关的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的组合,对于和他同时代的人来讲,就当时的环境而言,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如果我们利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上的错误来嘲笑他,就像当代一个大学生嘲笑一个一岁的婴儿不会解方程一样可笑,若我们的后世子孙能更好的进行科学思想的重新组合,就会有更大更好的成功的科学革命,他们会不会回过头来嘲笑我们的无知呢?我想说的是在当时亚里士多德能对力和运动的问题以思辨的方式对科学思想的进行重组,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对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关键是能不能组合好的问题。伽利略就对力和运动的有关思想进行了重新组合。

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始于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物体运动原因的反思,伽利略认为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存在的,他通过理想实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即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沿直线一直运动下去。下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来源http://lyedu.lyyj.gov.cn/cz08x/kczy/xia/kx/1/07/zj-kebiao/2/kzzl.htm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设定,小球运动时没有任何阻力,小球从高度相同的左侧滑下,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到达右侧时的高度应该和左侧的一样,如上图甲、乙所示;若把右侧的斜坡放水平,如图丙所示,运动的小球为了达到与左侧的相同的高度,小球会为了达到那个永远达不到的高度而一直的运动下去的。伽利略对有关力和运动的科学思想进行了重新的组合,该组合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力和运动的科学思想的组合是不同的。到了牛顿哪里又对力和运动的有关科学思想进行了重新的组合,牛顿的组合结果是现在学生教科书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就关于力和运动的部分观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都进行了有关科学思想的重新组合,但是他们组合的方式和结果是不同的,就目前看,牛顿组合的更恰当,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就成为牛顿物理学革命的一部分,牛顿物理学革命是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牛顿对相关的科学思想能恰当的、适合的和较为成功的重新组合。当然与之相对的“失败的科学革命”就是没有将科学思想组合好,“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时没有组合好。

2.1.3 预成论和渐成论

人类很早以前就对生物个体的发生有兴趣,而且有神秘感,一直想解开生物个体的发生之谜,在试图解开生物个体发生之谜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此的看法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对关于生物个体发生的科学思想的组合是不一样的。在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四~五世纪时,古希腊最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从“四体液”说为出发点,推测生物个体的发生是成熟的生物个体中有“精华之液”,幼体是亲体“精华之液”聚合而成的,子代的生物个体应该和父代和母代的相似。这应该是有史料记载以来,人类关于生物个体发生的最早记录,虽然希波克拉底自己没有提出预成论的概念,但是他的思想使他成为预成论的创始人。到十六世纪末荷兰人詹森发明了显微镜,列文虎克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动物的精子,德格拉芙则利用显微镜发现了卵子,在十七~十八世纪,人们对于生物个体的发生才真正提出了预成论,

预成论认为.在精子或卵子细胞中存在着完整的生物小体,个体的发育形成只不过是这种小体长大的结果。[9]根据预成论我们可以很自然的可以推导出来,任何生物的卵和精子中包含着这种生物的小体,甚至这一个小体还包括未来这一生物物种的预成小体,那么发育就是预先成在的个体长大而已。施旺墨丹认为蝴蝶的小体就包含在蝴蝶卵里面。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也对生物个体发生产生了兴趣,他在观察动物的胚胎的发生和发育基础上,特别是鸡的发生发育以后,他认为动物的个体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发育过程。最终亚里士多德还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认为生物个体的发生是由灵魂来控制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渐成论思想,虽然亚里士多德自己没有明确的提出渐成论的概念。

在显微镜发明以后,动物的精子和卵子紧接着被发现,人们对于生物个体的发生第一次提出了明确提出了渐成论,渐成论和预成论同时代提出的,当然它们的观点也是相对立的。渐成论认为动物的发生是在卵子的组织中发育成为个体的,这种发育是细胞变化的结果。德国的沃尔夫在考察了植物的页、花和果实的发生,发现它们是由一些微小凸起发展起来的,不是什么提前预成的,对预成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打击;不仅如此,沃尔夫还观察了动物的发生,特别是鸡胚胎的发育,也发现不是什么预成的,不过是卵里的细胞变化的结果。渐成论成为生物细胞学革命的基础。

渐成论和预成论都是对生物发生的有关思想进行重新组合所得出的结论,从以上渐成论和预成论的有关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但是渐成论对有关生物发生的科学思想进行重新组合是成功的,使渐成论成为生物细胞学革命的一部分,或是细胞学革命的基础。

从以上科学史上科学革命的相关事例,当然这样的事例在科学史上还很多,利用不完全归纳法,自然的合符逻辑的就推出成功的科学革命就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了进行了较为成功的重新组合,而“失败的科学革命”当然就是对有关的科学思想没有重新组合好。

2.2 “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其他原因

在科恩《科学中的革命》一书中也对“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作了相关的说明,不同的学者对“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科学思想进行很好的重新组合,其他的原因是次要的原因,我们要真正的弄清“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就得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当然也包括对“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次要原因进行分析。

2.2.1 “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失败的科学革命”中有关理论经不起经验的检验,所以经不起经验检验的科学革命必然是“失败的科学革命”了。如物理学上关于以太的理论,就是没有能经过经验的检验,所以该理论就是错误的,物理学上的以太革命也是失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多持有此观点。又如1903年法国发现N射线,对于N射线,科学家无法找到它们存在的根据,所谓的N射线不过是存在于发现者的内心而已,如果人们愿意相信N射线存在,也只能在心里相信它的存在,所有这些都仅仅存在于现象领域或者是主观领域,根本没有办法经过经验的检验。所以关于N射线的理论是错误的。当然关于N射线的革命也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当然是没有经过经验的检验了。又如20世纪20年代的前苏联发现了生育辐射,该理论假定生物在生长发育中会放出一些射线,对于这一处在生物学和物理学交叉领域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科学界,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发现有革命性,当时就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但是精确的实验证明没法找到这些生育辐射,当然所谓生育辐射的革命也就是失败的的了。

2.2.2 “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系统内有些科学家的恶意反对。在科学的系统内不存在为保持现状和压制科学革命的组织,在科学的系统内,在科学共同体中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每一次成功的科学革命都是一种进步,但是在科学的共同体内部有一部分保守分子,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反对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对科学思想重大的重新组合,当科学革命发生时面对很多质疑甚至反对这很正常,因为成功的科学革命就是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而科学思想重大的重新组合就会带来世界观的改变,或者是世界观的部分改变,当革命发生时,人们有质疑或反对这很自然,这种反对和质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学革命对当时人们关于本学科的这种革命性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质疑和反对是理性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可以较好的促进人们更好、更快的理解科学革命。但是有一部分反对者确是在恶意的反对,这对科学革命是有很坏影响的,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他们是利益的既得者,科学革命就意味着有些科学家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所学来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用了,或部分没有用。基于以上的原因,有些科学家根本就不愿有科学革命,同时也根本不愿改变已有的科学思想。以上的因素造成了有些人的恶意反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造成“失败的科学革命”在一定时期内失败的原因。对于以上的情况处于科学革命中的科学家是深有体会的。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结尾写道:“我虽然完全确信本书以摘要形式所提出的各项观点的真实性,但决不期望能说服那些有经验的自然学者,……然而我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期望着年轻的新起的自然学者,他们将会公平不偏的观察这个问题上的两个方面。”[11]马克斯·普朗克也在《科学自传》中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使它的反对者信服和领悟,还不如说是因为它的反对者终于都死了,而熟悉这个新科学真理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12]

3 结语

文中分析了“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的原因,“失败的科学革命”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对科学思想重新组合好,对科学思想重新组合好的就会成为成功的科学革命,没有组合好当然就会必然的导致科学革命的失败。“失败的科学革命”为何失败,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如文中所列的,可能还有些文中没有提及,但是这些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当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收入。

参考文献

[1]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8

[2]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6-40

[3][4][6]科恩.科学中的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66-67,60-61,39

[5]高梦旦,陆尔奎.辞源: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5

[7][8]郭金彬.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471

[9][10]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7,150

[11]达尔文.物种起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316

生活的革命 篇8

一、革命前的共谋

陕西因为地理位置和民风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晚清时, 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陕省革命党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与他省革命党人一起开始密谋反清。

1907年2月, 陕省革命党人井勿幕经四川, 转赴东南几省, 和黄兴、秋瑾、朱贵金等革命党人联络, 密谋革命事宜。1908年, 井氏又与山西革命党人景定成在太原商谈起义方略, 大家认为陕西民性强悍, 地势雄峻, 可以作为西北诸省的革命根据地, 因而决定秦晋两省联合发动起义。大致同时, 河南籍革命党人张钫利用自己在河南的关系与杨勉斋、刘翠轩等密议, 经过讨论, 大家达成共识, 鉴于豫省东西南北铁路已通, 郑汴间不易起事, 洛阳、南阳西连川陕, 地利可凭, 应注重在豫陕边发动革命。井勿幕与张钫等人认为, 在陕省同盟分会尚未成立前, 大部分人参加四川开会, 余则参加景定成等组织之山西分会。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失败后, 井勿幕与同盟会总部诸人商议, 他说:“吾党精英, 损失殆尽。若不迅图急进, 将来更不易举。长江方面, 已有密报, 于夏秋之间进行, 吾等应由西北发难, 收南北呼应之效。”井氏提出的“南北呼应”的起义方略得到了同盟会总部的认可, 后进一步发展为“南北呼应, 中路突破”。1911年8月, 井氏派王荣镇赴四川、陈得贵赴山西联络川、晋两省会党。武昌首义之后, 陕西之所以成为北方地区最早起来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 时人郭孝成认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川陕鄂唇齿相连, 陕人闻川路惨狱, 即同深义愤。邮部盛宣怀迭电陕抚, 令派兵协剿, 陕抚虽未照办, 而陕人深恐一旦奉命残杀同胞, 复闻盛及端方将以借款移祸于陕, 故急思举义自保, 兼为川人声援。八月望日, 已定议反正, 以事未果。及闻武汉光复, 乃亟图重举。”总之, 在辛亥革命爆发前, 陕省革命党人井勿幕、张钫等人积极与四川、山西、河南各省革命党人的联络与共谋对西北革命形势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革命期间的共营

武昌首义之后第12天, 即1911年10月22日, 陕省革命党人在西安毅然举义, 直到次年3月8日西线停战陕省革命才告结束。在长达5个月的革命期间, 陕西革命党人与周边各省革命党人互相支持, 共同为辛亥革命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攻克省城西安过程中, 就有八十名四川籍陆军学生参与了战斗。西安光复之后, 大统领张凤翙选派其中三十人回川以联络四川革命力量共同反清。张凤翙在给四川革命领导人的照会中说:“此次军兴, 将士均能用命, 四川陆军学生, 亦颇著效力。现在军事尚在吃紧之际, 本当留并一处, 共襄大举。惟秦蜀系辅军之势, 各学生又有桑梓之情, 现在川省事变, 尚无确耗, 亟宜联队回川, 运动大举。本都督为兼顾起见, 特选潘大逥等五十人留陕, 听候调遣。其余三十人, 特给枪械资粮, 随同王人文先生, 回川运动进行。将来两方并举, 彼此联为一气, 则大业不难成矣。勉之!本都督有厚望焉!”1912年春, 四川援陕同志军进军汉中, 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陕西革命。

军政府还任命王一山、石海珊为“秦晋联合专使”, 于1911年11月12日赴山西联络。12月上旬, 山西民军败于娘子关, 清军将民军分隔为南北两部分。山西民军急派温寿泉会同陕西专使王一山来陕求援。12月29日, 陕西省军政府派井勿幕、陈树藩率部东渡黄河, 次年1月24日, 与晋军联合攻占晋南军事要地运城。周围18州县遂遍树民军旗帜, 为晋南之民军建立一巩固根据地。晋南军政府成立。接着, 秦晋两军订约, 秦军南守, 晋军北伐。

陕西军政府都督张凤翙曾先后多次致函湖南、湖北、四川、河南等省大统领或联省大统领、都督, 表达联合反清的意图;并致函甘肃固原陕西籍清军提督张行志, 晓以利害, 劝说共建功名, 在致张行志的书中说:“今者川鄂克复, 各省响应, 未审乡台大人亦颇有寿亭侯归汉之意乎。夫自弃根本者, 不可为义, 仕宦虏廷, 良非得已。苟能反正, 原不能以贰臣律。何者?胡虏本非明比也。区区之私, 如获见谅, 更愿联合甘军, 克复甘凉, 复我汉家河山, 上可告成于先祖, 下可置生灵于衽席, 不世之功, 在此一举, 惟乡台图之”。陕西军政府还派罗佩珩等人到甘肃运动甘军反正, 结果被崔正午军杀掉。甘肃企图反正的秦州方面黄钺等人曾派人七次联络陕军, 企图反正。直到第七次派去的胡文炌自乾州回营, 终于得到陕西民军方面张云山的回信, 双方约定定期夹击, 以为声援。

西安起义后不久, 张钫被举为秦陇复汉军东征大都督, 东征期间, 刘镇华、刘粹轩、楚赏斋、任镜海、王广庆、贾济川等先后西来, 又联络豫西各豪杰地方武力以及学生、士绅、民众、团队等参加东征军者甚多。最先到的, 为丁同升率部五百余人参加作战, 得力甚大。后有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憨玉昆等绕道卢氏入雒南经泰峪到潼关加入东征军。接着赵长荣、杨凤鸣等率部加入东征军。当时潼关二次克复, 又增加豫西武力万余人, 加上王天纵等之名声, 东征军威力为之大振。即将豫西新来加入东征军部队分别编制, 统名为秦陇豫复汉军, 以王天纵为先锋官, 张治公为第一标标统, 柴云升为第二标标统, 赵长荣为第三标标统, 憨玉昆为第四标标统, 丁同升为卫队第一标标统。河南巡防营亦派人接洽, 愿参加革命。东征军势力大增。并委杨勉斋为东征军总部秘书长, 刘粹轩为总参议, 分派刘粹轩、刘镇华、楚赏斋、贾济川、任镜海等五十人到各标营队担任政治工作, 又组织学生队担任宣传工作, 在东征军的发展与战斗中均起极大作用。

河南籍东征都督张钫多次联合王天纵等革命军攻守潼关, 并发给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照会及信件各一件。照会中说:“敝军克服潼关, 豫中豪杰多来响应, 拟不日东下, 进攻洛阳, 为北捣燕蓟之地步。但秦陇素称瘠贫, 饷项军械, 诸多未备, 因特派高致堂、薛麟伯前往, 请予接济。无论何种枪炮, 或新式, 或旧式, 多多益善。至价值若干, 如数清偿。”在信中, 他希望黎元洪“提数万之众, 北逾洪河, 声罪致讨, 直趋京师”, 而陕西民军与河南数千健儿, 则“执干戈以从其后, 扼吭拊背, 遥为接应”。

陕西革命党人于右任与山西、河南革命党人成立的豫晋秦陇协会, 声援和支持各省革命。在南北停战, 清军仍进攻陕西、山西两省的情况下, 豫晋秦陇协会举行大会议, 会议指出:“既有停战议和之说, 南北应一律办理。乃观袁之停战条件, 指秦晋二省民军为土匪, 且据最近电报, 娘子关、潼关两处均有战事, 是袁显然用南和北战之策, 欲先扫清北部, 然后及南。夫秦晋举义不后于东南, 且主张办法无不与南部相同, 今议和之说之所由来, 不外为尊重人道。然在南则尊重之, 在北则蹂躏之。彼官军过处, 焚掠淫杀, 无所不至, 有何人道可言。东南停战, 而使秦晋受天下之兵, 此无论如何本会所不能承认者也。是以本会除发布宣言书外, 议和使臣到后, 先用正式要求两方容纳本会意见, 于议和未开始以前, 先令秦晋两面清军停战, 如要求无效, 无论何地何时常以强硬手段对付之。旋由刘君基炎述北伐计划, 并宣明明晚间召集军人开组织敢死队, 以筹最后对付之策。众鼓手赞成, 军人激昂尤甚。次由河南咨议局代表报告河南近状, 大意谓京汉铁路横贯河南, 沿道皆有清军驻守。开封自各处独立后, 宝棻将各处巡防军调入防守, 而满兵储藏枪械甚富, 军队中可为我用者, 仅有新军, 而散在各处, 省城中仅有二营, 以故咨议局屡谋独立不克成功。现下有一线之望者, 惟有归德河南二府, 惟望援兵早去, 河南得, 则清兵之后援断, 并可接济秦晋民军, 天下大势定矣。”

陕西军政府还致电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电文指出:“清军第六镇由洛阳西上, 乘势猛攻, 敝军不支, 溃退潼关, 省中兵均赴西路与升允相持, 势难分顾。祈火速救援, 保全西北大局。否则, 敝省有失, 黄河流域全入虏手, 大局不堪设想。再和议万不可恃, 恐中袁贼缓兵之计。”孙中山接到陕西告急电报后, 立即电告袁世凯:“升允闻清帝辞位, 仍反对共和, 已破醴泉, 现攻咸阳, 省城危急万分, 请电尊处速救援。查升允实为民国公敌。前已承段军允借饷械助战, 惟虑不足应急, 更求速设法为援。”当时在南京的陕籍革命党人于右任以豫晋秦陇协会负责人的身份致电袁世凯, 指斥升允“涂炭西北人民, 扰乱五族之和平”, 要求袁世凯“一、已允接济者, 从速运陕。二、恳请再拨机关枪、野炮各数尊, 使张督奏破虏之全功”。时在南京的原广西都督沈秉堃也致电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 要求出兵增援西北, 以解陕西之危。

总的来看, 陕西辛亥革命从酝酿到举义直到最终结束, 陕省革命党人与他省尤其是邻近各省革命党人同舟共济, 相互联络与支持, 共同为陕西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陕西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陕西人的杰作, 周边各省的革命党人也对陕西辛亥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辛亥革命前的共谋, 二是革命中的共营。

关键词:陕西,辛亥革命,周边各省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六)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生活的革命 篇9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联系

十九世纪末, 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 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 支付了4.5亿元巨额赔款, 使其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 最终清廷认识到必须改变现状, 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而达到清政府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然而, 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 策略方式的失当, 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 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进而, 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竟成了革命的催化剂, 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的目的是创造新的统治合法性, 然而改革在进行中却不断对清政府的支持, 所以改革的瓶颈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 而且还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 既立宪派和革命派, 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 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 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 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同时, 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 (即开国会) 。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 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 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 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 认为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 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 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 中国才有出路, 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这些年轻人成了革命的主动者。

在清朝存在的最后十年, 在袁世凯周围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势力, 即北洋政治军事集团。北洋派的形成实际上得力于新政, 正是练新军的政策导致了袁世凯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 当然这也是由于满族亲贵当中实在缺少人才, 没有人能挑起这一重担。北洋势力的膨胀导致其与满族贵族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矛盾, 所以在革命爆发后, 北洋派最终背叛清朝, 为其灭亡敲响了丧钟。晚清革命, 就是以革命派为主导, 立宪派响应, 最后北洋派背叛清政府而完成的。

如前所述, 改良可能避免革命, 也可能引起革命或加速革命的到来, 清末新政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换句话说, 是新政引起或加速了清末革命。

二改良与革命的对立统一

革命与改良虽不是一回事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改良是渐进方式, 革命是突变方式。革命前如果没有改良, 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良, 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 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 不可相互取代, 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在世界近代化的过程中, 中国是十分落后的国家, 并因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当时, 中国最高的利益就是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 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从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来看, 先从局部开始实行改良、改革、变革, 是加速这个进程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之一。比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的改良主张, 已突破具体局部改革的界限, 而对整个封建制度中的弊端提出改革、改良、补救的方法。他们的出发点是爱国、强国, 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明程度, 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同样是促进历史进步的, 而不是与历史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

但是, 历史发展表明, 社会的进步光靠改革、改良还不行。当改革改良的趋势达到一定的极限不能前进时, 就需要用革命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推翻旧的专制统治, 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最终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革命虽然是新社会的接生婆, 为新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开辟道路, 但是革命要求严格的内外部条件。只有条件具备了才能产生真正的革命, 而不是名义上的, 只有条件具备了革命才能成功。那种不顾客观和可能, 把革命当作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手段, 贬低一切改良、改革的观点, 显然是错误的。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 改良也可以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 而革命的条件又已具备, 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以抵制、反对革命, 就应该受到贬斥。反之, 如果不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且又不具备革命的条件, 却硬要采取革命的方式, 也是不可取的。

因此, 革命和改良, 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 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

摘要:评价革命和改良, 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贬抑改良、赞扬革命和“告别革命论”这两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清末新政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危机而采取的自救革新运动。以辛亥革命而言, 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以二者为例论讨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补充。

关键词:改良,革命,瓶颈

参考文献

[1]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2006年第10期。

[2]徐梁伯《改良.革命:中国近代化的双翼》, 社会史研究, 1991年第1期。

[3]迟云飞《革命、改良与革命、晚清革命的原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4]《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历史研究, 1980年第6期。

学习的革命 篇10

当然, 或许也会有人如此比较:加拿大才多少人口?地方那么大, 资源又多, 中国倘若只有这么丁点儿人, 一定能像加拿大那样做到材料节约、街道整洁、生活富足。

材料的节约、街道的整洁、生活的富足是否一定与人口多少相关、与国土面积大小相关、与资源多寡相关?至少, 今日中国经济地位的空前高涨与中国可以提供足够的廉价劳动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的联系。但此种“人口红利”却并不必然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打开历史, 就能看到中国1965~1970年间汹涌的人口洪流, 他们与她们从城市向着农村广阔天地远去的背影, 映衬出的是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压力。

只是时代不同了。

而今天, 百多年前就开始呼喊的“师夷长技”是否就可以弃之不用了?显然不是。单看中国多少高楼大厦出自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之手就明了, 单看大街上奔驰的皇冠也可略知端倪。

当然, “师夷”一直在做, 但“长技”处却颇令人汗颜——“折扣”一词用在这里至少不突兀罢。

今天, 对牵涉各方利益颇深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等问题, 太多的人已经能从全球问题解决的高度来看待, 认为学习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钥匙。

其实, 就学习而言, 本来就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的事情。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 我们该如何向发达国家学习节能减排的经验?

在一本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发展决策、多年前热销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 罗马俱乐部通过对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增长进行综合分析之后, 提出了一种悲观的论点:外部极限缩小了世界物质增长的可能性。

对中国而言, 这种悲观之论也许更“符合国情”。中国13亿多人是个现实, 在未来某个时段内, 还可能增长为十五六亿人。我们以何种态度面对这种潜在的——甚或是已经面对的——危机?

在罗马俱乐部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畅销书《学无止境》中, 西方未来学专家结束了这种悲观的外部极限论, 以自由的内部界限理论取而代之:“打破这些恶性循环并且使人类走上坡的道路是极为必要的。因而, 需要一种全新的事业, 它既比得上先前使世界走上前进道路的事业, 又比这种事业具有更高的能力。”

只是这种新的事业到底在哪里?

正如书名所提醒的那样, “学”是关键, 想要突破外部极限, 首先要突破内心的极限。未来学专家们提醒我们, “必须把目标放在人类潜在的、处于心灵最深处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上面, 以便使事态发展最终能得到控制。”

面对未来发展的极限困境, 罗马俱乐部前后的巨大转变, 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中走过弯路的深刻反省, 足以成为中国发展的前车之鉴。

西方学者的反省影响了西方国家的发展战略。从1980年代开始流行的“环保”概念, 到现在提倡的“低碳”理念,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而中国, 也正艰难地转身, 试图走上“环保”、“低碳”的上坡路。

深究起来, 对于“学习”, 症结不在于是否“学”, 而是应该学会“怎样学”。

或许, 我们可以学习加拿大在推行绿色建筑上的不遗余力, 可以学习人家在森林木业管理上的科学系统, 也可以学习人家开发旅游区时为了保护环境而严格控制规模的有所作为——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

我们是否应该通过学习做到100%?而非所谓“客观人为”的“多种因素”造成的80%、70%、60%……甚或“四不像”。

生活的革命 篇11

1.玩笑

应麟德14岁那年离开家乡慈溪应家河塘,进了上海的一家钱庄做学徒。后来又离开那家叫福源的小钱庄,进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银行出纳股主任的位子。

但据说此人在钱庄做事时就不太安份,老是想着要“弃商务农”。18岁那年他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按当时知识阶级的时尚,照片背后他题了两句诗,写的是:学商何如学农好,想共乡人乐岁穰。19岁那年的春天,看到报上的招生广告,他给南京省立第一农校校长写了一封信,痛陈他的“好农之志”。大意是,他虽知在商亦可救国,但商场凶险,贪利忘义,媚上咒下,改革又非小商人所能,求高职又非昧着良心不可,所以他只有逃跑。校长先生劝他暂且不要辞去钱庄职务,救国固然重要,饭碗更是重要。再加上父亲的阻拦,搞得他一时很是痛苦。在给张东荪的一封信里,他说要痛下决心,投身农界,“改良农业,造福农民”。

一个人成天在铜钱的气息中讨生活,偶尔做做乡村梦也算是浮上来透口气。这么说或许有些道理,但用到应麟德身上好像就不太合适了。应麟德一直是个认真的人,他这个梦做得太逼真了,不仅骗过了他的朋友,也骗过了他自己。他终于没有走成,或许是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苦衷。事实上到了1923年春天,应麟德还在做着他的乡村救国梦。年轻的银行出纳股主任把包围他的优裕的物质生活视作牢禁囚徒的十丈红尘,自称“尘囚”。这年4月,他给杭州的诗友写信,想以“湖畔诗社”为核心建成“湖畔新村”。他在想像中一次次地修正着新村的蓝图,“我以为要湖畔村的人才能入湖畔社,而入村不一定入社”。这实质上是一个诗歌公社,或者说是一个以诗人为精神领袖的乌托邦。

但命运好像一直在跟应麟德开着玩笑。一个看见算盘、银元、钞票就要产生“呕吐似的心情”的人,却命定要在金钱世界里讨生活。1926年,应麟德丢下银行优越的位子,丢下待他哺养的一家子,一个人背着一只皮箱,坐轮船跑到了革命的广州,进了黄埔军校,当一名中尉会计员,不久随军北伐到武汉,在武汉政府的农民部工作。到那时他还是一个管钱的。成天穿着灰色的长衫马褂,一双圆头布鞋沾满了尘土,手里夹着方方正正的新闻纸包,里面包的还是钞票。为了憎恶算盘、账本离开过去的应麟德,自我解嘲说现在是为革命而当账房了。他成天默默奔走着,永远是一副劳碌相,路上偶尔遇见旧日朋友,也只是轻轻一笑,有时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走了,就好像老在担心夹着的那些钱被人拐跑了似的。

2.一个文艺青年在1923年的行状

1923年,应麟德24岁。这是一个容易为情所迷的年龄。世界在他的身外轰轰烈烈地行走,他居住在内心情感的蜗居。文艺青年应麟德在1923年的行状大致如下:

一月。有数次到福源上英文夜课。经常感到“微晕”。因身有小恙,有人劝学佛,买了《维摩经注》、《心经注》等。看西洋歌剧(意大利歌剧Norma),两次去市政厅听中西音乐歌舞国操会。读寄来的《晨报副镌》(大概是自费订的),读顾颉纲采集的《吴歌杂集》。学吹箫,“肺相近处有些困”——头晕病、肺病,都是那个时代文艺青年的流行病,应麟德也一点不落伍地染上了。在写给湖州一女友的信里说,“我毫没计划,我只像小孩儿般随着兴趣乱做”。这个月还在看谢冰心译的泰戈尔的《飞鸟集》。杭州的汪静之又恋爱了,写来一封十分肉麻的信。冯雪峰回到了故乡义乌,说母亲为他生下了一个小弟!

二月。月初有几天和钱庄界同事在通信图书馆忙。看些《太平乐府》、《南唐二主词》、北大的《国学季刊》和新出的《创造》第4期。旧历年尾得了一场寒热病,“昏沉沉”,“只是痴痴地睡”。到青年会看电影《好女儿》,到新爱伦影戏院看《春香闹学》,和银行同事到春华舞台看旧戏。海盐的女友,教员福倩来信,附来小影,回信说,“我虽在商界,而好友都在界外,众醉我不醉”云云。又说,“你说青春像火车,一叫就开的,我们奏出的调是不和谐,我们要以不和谐里寻出错综的美来”。

三月。到法国影戏院看电影《红粉骷髅》。和同事去宋园看梅,放纸鸢。这月中旬出了一件事,报上说杭一师学生全体晚膳中毒,死了十多人,“我们底雪峰也危险万分”,得知消息,应麟德即向行长告假,急赴杭州。姨妈、姑妈、母亲都怕他到杭州会染上病,阻止他去,他的母亲甚至还赶到火车站想把他拉回去。但一切都没有改变他的主意。“一路希望和凄惶递相起落,窗外景物都有愁容”。六小时后车到杭州,直到一师,寻到调养室,看到冯还活在床上,边上有汪静之送的花,有潘漠华调护用的灯煤壶。是夜,应、汪、潘,三人一榻,挤睡于冯边上。次日,又是游湖,到孤山看梅,入西泠印社,上浙图,夜车返回上海。去通信图书馆抄书目。看田汉译的《萨乐美》。和同事到静安寺一带踏青。到南门沪军营空场参加十万人对日外交游行大会。

四月。到龙华看桃花,“桃花满树像在笑”。游草佳村,宋园。游吴淞,看月亮。和南京来的朋友到菜馨楼吃素食,谈胡适之。

五月。有女友强迫被嫁,“夜不能睡,又不敢高声哭”。正是适合恋爱的气候,狂读《少年维特之烦恼》。看《创造周刊》,有成仿吾大骂时下新诗,感觉“很中意”。月半旬和银行同事游北郊,看怒放的蔷薇,回来路上,在点心店看见一人很像胡适之。有女友来信,“亲昵而端庄”。抄叶绍钧的小说。看胡适之《五十年来的文学》。梦到郭沫若,去信。给郁达夫去信,说读《茑萝行》的感受,“他们样底勇往的真诚,最令我们爱”。

六月。去西门公共体育场看球赛。打网球。汪静之的爱“一天高一天”。冯雪峰的小弟死了,曾祖母有病。继续读《沉沦》,还有《镜花缘》。

七月。看绍兴戏,吃杨梅,买旧书。去荷里恩派亚戏院,看电影《空中黑女星》。去法国戏院看《非洲历险记》。和银行同事共往经理新寓,聚餐,听戏文,散步,吃冰食。那些日子应麟德一直像陀螺一样转呀转,如22日,日记提要为“晓游江边,下午越剧,晚夜野游”。郁达夫在上海,连续三次去访。“他很有趣,谈笑很乐”。潘漠华为考北大转途上海,冯雪峰也来了,两人同住沪江第一台旅社29号。带他们访达夫,叫了银行同事陪他们游吴淞。吹笛,下棋,醉酒,谈诗(“在茅亭里大谈诗,大谈”)。

八月。去美专看天马会第六届画展。大风的夜里到黄埔江边看红波汹涌。到提篮桥精武体育会学拳。

九月。赴银行同事荣庆元喜宴。给美国的康白情写信谈政治(“耻以文人相尚,应诗人而革命家”)。和银行同行游吴淞口炮台,一路高歌、吹箫。而此时,曾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的冯雪峰正处身另一场学潮的风暴中心。

十月。月初,“头热身冷”,吃牛乳、牛肉、羊肉粥、面包都觉无味。看《小说月报》太哥尔号。读《两当轩诗集》和《复生六记》。十四日,“(姨妈)细细告诉我,西乡芳稼渡一个姑娘儿桃仙的性情和一切。总之是和幼年时一模一样。伊说样样都舒齐,只要我答应,就可去说定。”——谈婚论娶了。

十一月。同事谢旦如丧妻,前往吊唁。给桃仙姑娘写信。读《克鲁泡特金之思想》。看安-波特的小说《灰色马》。

十二月。想印诗集了。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教堂里听唱诗和祷告,暗自发笑。迁居克明路(四川路横浜桥)天寿里九十号……

3.丁九的死

1933年5月,左翼作家丁玲在上海寓所神秘失踪。几天后,上海的一家小报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报道了一则跳楼暴尸事件。报道说,5月14日,星期一下午,在北四川路昆山花园7号门前的马路上,倒下一具无名男尸,全身血肉模糊,面目已不可认,看样子,是从楼上失足跌死的。昆山花园7号,是丁玲在上海的寓所。这则本埠新闻中的男尸,成了疑案中的疑案,他是谁?是谁杀了他?人们认定,丁玲是遭当局秘密逮捕了。一个叫沈从文的青年作家通过社会闻达胡适之向上海市长吴铁城询问消息,可是吴断然否认了。

一段时间后,上海的一家英文报纸《大美晚报》,突然发表一篇署名蔡飞的文章,指出死者的名字叫丁九。文章详细叙述了当局秘密警察在公共租界绑架丁玲、潘梓年以及丁九因拒捕,从屋顶阳台上失足坠楼而死的经过。文章说,秘密警察到昆山花园7号时,潘梓年恰巧在丁玲家里,两人被当场带走,特务们密谋一番,又留下两个。丁九推门进来,发觉情势有变,立即退出门外。丁玲的屋子在二楼,丁九发现楼口已有特务把守,便向三楼屋顶退走。特务纵身追上,丁九与他们在屋顶阳台上徒手搏斗。丁九想尽早脱身,边战边退,不想一脚踏空,从阳台边缘失足跌下。

两个特务趁乱跑了。看白相的人们在尸体周围黑鸦鸦站成一圈。在那具渐渐冷去的身体上,有人发现了一张为烟草工人罢工起草的宣言……

死者丁九,即前中国棉业银行出纳股主任、湖畔诗人、1923年的文艺青年、朋友们最大的债主丁麟德,亦名应修人,死时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新的照明革命 篇12

在全球健康, 环保, 能源危机极大的压力下, 促使每个国家开始积极推广和使用节能照明产品, LED (发光半导体) 照明由于符合低碳, 绿色和环保的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和发展途径, 正以更快的速度拓展其应用范围, 已经成为当今照明发展的最大趋势。半导体照明是以发光二极管 (LED) 为光源的新型固态照明光源, 已经在专业照明领域显现出节能效果。如用于景观照明代替霓虹灯, 节能70%;用于交通信号灯代替白炽灯, 节能90%;并在中小尺寸背光模组 (BLU) 中代替冷阴极荧光灯 (CCFL) , 已得到广泛使用。LED发光效率已远高于白炽灯, 超过日光灯和冷阴极荧光灯, 正进入占电力消耗15—20%的通用照明领域。

但是LED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在这场照明革命中还是具有很多优点, 诸如:1、体积小LED基本上是一块很小的晶片被封装在环氧树脂里面, 所以它非常小, 非常轻。2、耗电量低LED耗电相当低, 直流驱动, 超低功耗, 电光功率转换接近100%。3、使用寿命长有人称LED光源为长寿灯。它为固体冷光源, 环氧树脂封装, 灯体内也没有松动的部分, 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光衰等缺点, 在恰当的电流和电压下, 使用寿命可达6万到10万小时, 比传统光源寿命长10倍以上。4、高亮度、低热量LED使用冷发光技术, 发热量比普通照明灯具低很多。5、环保LED是由无毒的材料作成, 不像荧光灯含水银会造成污染, 同时LED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光谱中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 既没有热量, 也没有辐射, 眩光小, 冷光源, 可以安全触摸, 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6、坚固耐用LED被完全封装在环氧树脂里面, 比灯泡和荧光灯管都坚固。灯体内也没有松动的部分, 使得LED不易损坏。7、多变幻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 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 即可产生多达一千六百万种颜色, 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变化多端, 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8、技术先进与传统光源单调的发光效果相比, LED光源是低压微电子产品。它成功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 所以亦是数字信息化产品, 是半导体光电器件“高新尖”技术, 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的特点。

每一次的科技革命对设计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次也不例外, LED从产生到现在虽然经历的六十多年, 但作为室内照明设备也只是近几年技术发展才得以使用。我们都知道没有光就没有形象, 现代的室内装潢之美, 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光线来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光线是房间的灵魂, LED照明设备就是灵魂的塑造者之一。LED照明不仅给了我们光明, 而且创造了室内的现代美感。新的照明革命在人类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下孕育而生, 在人类无尽的求知欲下发展, 随着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 每个人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 特别是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照明光源的频闪、紫外线辐射、电磁波辐射、热辐射和眩光等因素造成的光污染已经影响到人类健康且不能不忽视的地步。而LED作为无频闪、无紫外线辐射、无电磁波辐射、较低热辐射等特性, 加上应用扩散技术消除眩光, 使之成为真正的健康光源。LED照明设备的光源由于其发光效率逐步提升, 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稳定度更加可靠, 价格也在逐步下降, 从而更有效的推动着这次新的照明革命。

新的照明革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例如国家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 对现在的照明需要进行整改, 要求采用节能高效的光源, 因为现在照明耗电量是总用电量的12%, 所以, 国家对照明制定了强制标准.并在7月4日印发了《“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的通知。1、在纲要里面明确规定了以2005年为基数, 5年内2006-2010年累计节电25%, 高光效, 长寿命光源的应用率达85%以上。改造的基数比较大, 有政府的支持, 给照明市场带来了很大需求。2、国家五大照明工程示范基地的建设, 珠海首个"灯光工程"在设计中, 以海、城、山一体的城市夜景形象, 主要道路、广场、公园、桥梁、标志性建筑、城市出入口等;而重庆则投资巨资打造“山城夜景”, 形成“山、江、城”为一体的灯光工程, 这也是照明设计的机遇。

在这次照明革命对照明设计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美好的生活愿望随着LED照明设备在室内照明设计中的应用依依都会实现。生活也因科技的进步而显现的多姿多彩, 应用科技, 将科技纳入千万家庭LED照明在新的室内设计中展现新的姿态。不仅仅如此在景观照明、公共事业照明等处照明设计处处为我们的生活所着想, 这一切都源于每次新的照明革命的成功, 期待下一次的科技腾飞, 期待新的照明革命成功, 期待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方文、朱斌著:《建筑装饰照明设计》, 广东科技出版社。

[2][日]照明学会著, 李农、杨燕译:《照明手册》, 科学出版社。

[3]陈小丰著:《建筑灯具与装饰照明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录音证据效力下一篇:企业财务分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