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革命

2024-10-05

广州的革命(共7篇)

广州的革命 篇1

广州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840年,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南大门时,三元里人民便发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清朝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清末,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维新变法;国父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以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都与广州这片沃土息息相关。

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形成了以汽车、石化、电子产品制造等为工业支柱产业,金融、物流、会展、商贸、信息、旅游等第三产业占较大比重,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努力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新白云国际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跨入世界大型航空枢纽机场行列.广州港是华南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窗口。l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从2007年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69家在广州投资。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国家级、国际级艺术盛会接连不断。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广州艺术博物馆、星海音乐厅、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体育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等一大批大型城市文化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广州歌剧院、广州新电视塔加紧建设。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面开展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筹备工作。

广州5年前就和现在一样了

早在清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广州就开始海外贸易了

主要是海外贸易促进这些沿海城市发展的2000年以后,广州市政府力图改变产业构成,加大了对重工业扶植。现时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已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

广州的革命 篇2

一、参加同盟会, 积极宣传革命

1905年,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当时载入名册的豫籍同盟会员就有十多位。冯自由的《革命逸史》中载有曾昭文 (光东县) 、杜君然 (汲县) 、刘基炎 (光山县) 、阎铁生 (新蔡县) 、李锦公 (商水县) 、陈庆明 (延津县) 、刘积学 (新蔡县) 、杨曾慰 (祥符县) 、张鹗翎 (荥阳县) 等。后来又有十余位河南籍留学生加入, 他们是朱炳麟、潘印佛、陈伯昂、安沼白、刘醒吾、王传琳、张钟端、李絅斋、罗殿卿、程克、燕斌 (女) 、刘青霞 (女) 等。其中, 朱炳麟在1906年春曾代理中国同盟会庶务长一职。“根据同盟会总部的命令, 河南籍会员还组织成立了河南同盟会分会, 推举曾昭文为会长, 刘基炎、杜潜、刘积学等分任各部干事。”[1]567

为宣传救国, 河南留学生同乡会于1907年集资刊发《豫报》, 后由河南同盟会分会组织的《河南》杂志以代之。“此报鼓吹民族民权二主义, 鸿文伟论足与《民报》相伯仲。其影响力在留学生以自省名义发行的杂志中, 首屈一指。出版未久, 即以风行海内外, 每期销流数千份, 以输入本省者占半数, 河南人士革命思想之开发, 此杂志之力为多焉。后被日政府封, 并拘禁了发行人张钟端, 革除了张的留日官费学籍。河南女同盟会员燕斌、刘青霞所创办的《女界》杂志, 燕、刘二女士及数同乡任撰述, 朱炳麟任发行人, 实为留学女界组织女报之先河, 后亦为日本警厅所封禁。”[1]568另外, 留日河南同盟会分会还派李絅斋、罗殿卿、刘醒吾等返国, 在开封设立大河书社, 专为代理《河南》杂志及各种革命书报之机关, “豫省各地风气之进步, 该书社大有力焉”[1]568。

各省同盟会分会成立后, 总部立即派会员回国组织各省革命活动。河南同志担任此项工作的有杜潜、程克、杨曾慰、刘醒吾等人。他们召集学界同志刘芬佛、阎子固等20余人在开封南关中州公学召开秘密会议。“该校校长及许多教员参加了会议, 并众议该校为河南同盟会总分会会所, 所有组织各县分会及招收会员事务, 皆在该校秘密处理之。成立未久, 各地通知先后加盟者达二百余人, 中州公学学生入会者殆占全数。未及, 各县分会亦次第成立, 以阎铁生、刘积学、刘芬佛等, 俱属新蔡人, 故各县中以新蔡成绩为最优。自是同盟会势力渐蔓延于河南全省。”[1]568

二、参加武昌起义, 支援南方革命

贺觉非的《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中记载有19位参战武昌起义的河南籍人, 他们既是革命军中的领导, 又是冲锋陷阵的楷模。

李亚东, 名斌, 河南信阳人。早年加入日知会任干事和评议员。在他的斡旋下,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革命组织群学社, 全体成员并入日知会, 使日知会声势大振。后因宣传和组织革命而被捕入狱。武昌起义爆发后, 被推为汉阳府知事。汉口失守后, 汉阳驻军退走, 他率员奔汉川, 复至仙桃镇设仙桃镇游击司令部。革命军攻下荆州后, 又委任为荆州知事。后接受河南奋勇军的邀请辞去荆州知事回到南阳主持军政事宜, 被推为豫南民军总司令。

徐万年, 河南南阳人。早年加入共进会, 并充炮八标总代表, 负责联络同志, 经他介绍入会的炮兵士兵约有二百人。其中蔡汉卿、杜鼎、孟发承、陈天寅、王鹤年等, 均由他推荐担任各级代表。湖北军政府成立, 他被推管理全军粮饷。后因战事紧急, 又改任军令部调查科长。汉口炮战, 他曾担任临时指挥、前卫司令、督战长和各部总稽查等。汉阳失守, 刘公负武昌守城重责, 他尽力维持一切。1912年初, 刘公组织北伐左军, 他是总司令部副官长和军事顾问。左翼军改编, 他被任为湖北稽勋会会长, 湖北革命史录馆名誉调查。

叶桂芳, 河南罗山人。早年加入共进会, 任鞍工班代表。武昌起义后, 他在军政府供职。清海军提督萨镇冰率舰来鄂, 他奉派为余日章副使持黎函见萨。又赴九江联络同志响应。回鄂任特别侦探, 化装为乞丐至武胜关侦察地形, 绘具图说呈军政府备用。9月24日赴汉阳助战, 小腹受伤。

王鹤年, 河南信阳人。早年加入共进会。8月19日晚闻城中枪声, 他立刻率同志运山炮六尊入中和门, 击退消防队, 自楚望台击清督署。20日充任炮队第三标第三营炮队队官。29日开赴汉口刘家庙作战, 御敌于三道桥以外。9月初移防青山, 炮击敌舰。因其炮队忠实同志, 在阳夏战争和防守武昌期间, 哪里有紧急情况, 他们就在哪里出现。

陈滔, 河南南阳人。早年投湖北炮队当兵, 为运动荆沙地方的革命, 改投沙防营。其工作积极, 效果显著, 有力配合了武昌起义后荆州地区的光复。8月24日陈到武昌, 任都督府侦探科副科长, 后又任水陆军事指挥部参谋长。9月初受伤住院。11月参加滦州起义, 被推为前敌指挥, 因被骗而陷入清军包围。陈奋战, 所部死亡殆尽, 弹尽粮绝之时, 大呼冲入敌阵, 已受重创犹手刃数敌而死。

另还有, 汪锡玖 (河南光山) 、胡玉珍 (河南邓县) 、马骥才 (河南固始) 、陈成宪 (河南信阳) 、鲁祖轸 (河南新野) 、任鸿钧 (河南信阳) 、王占奎 (河南南阳) 、班继超 (河南归德) 、葛秉衡 (河南桐柏) 、丁占奎 (河南汝宁) 、孟发承 (河南南阳) 、谢元恺 (河南信阳) 、许玉山 (河南南阳) 等。

同时, 在鄂的河南同志还组成河南奋勇军。“鄂军豫籍同志马得才、马云卿、刘风同等, 以武昌倡义, 各省景从, 而河南仍在清吏统治之下, 未能响应, 且南下清军, 豫籍为多, 以不忍同胞相残, 河南旅汉同乡人士开会, 对河南提出忠告;同时组织河南义勇军, 誓师北伐。黎元洪令由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刘公节制指挥。河南奋勇军共有同志三百余人, 先期到达南阳, 当地人参军十分踊跃。停战令下, 黎元洪要河南奋勇军接受河南巡抚齐耀琳命令, 办理结束。士气方张, 即强迫解散。”[2]317

另外, 在光复上海制造局的战斗中, 河南同志担任先锋最为勇敢。河南同志张国威等尝以木棍解除守兵之武装, 众多称之。故沪军都督府成立后, 河南同志咸居重要职务。另组建的威武军, 以张国威为司令, 其军官多半是河南人。在南京陆军部和沪军都督府的支持、旅上海苏州湖州等处之豫人的资助下, 组成河南北伐军。

三、组织河南起义, 配合全国革命

1911年11月, 河南同盟会支部会议决定由张钟端 (许昌人) 为总负责人, 组织发动开封起义。张还联络了绿林好汉李仙亭、孔庆先、王梦兰及其手下义士五六百人。12月19日晚, 在由100多名革命人士参加的会议上, 推举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兼参谋长, 王庚先、周凌卓为副总司令。随后张钟端宣读了起义的行动方案, 最后说:“同志们, 这次起义, 成则促鞑虏之命, 败则为共和之魂。”[3]48

由于混进会议的清军耳目把起义事宜报给河南巡抚, 起义仓促爆发并很快失败。“被捕者五十余名, 当时谘议局出面保释出一部分, 张钟端、王天杰、李干公、张兆发、刘凤楼、张海成、单鹏宴、徐振泉、王梦兰、崔德聚、李鸿绪等十一志士就义于开封南关。”[4]223

湖北新军第四十二标住河南信阳, 南起武胜关北迄黄河南岸均其防地。营代表刘化欧参加9月中旬的武昌会议时, 四十二标第三营的任务是炸毁黄河大桥, 据守武胜关, 时间以文学社四支部通知为准。刘化欧, 河南信阳人。早年投鄂军第四十二标第三营。后加入振武学社, 文学社成立, 充本营代表。辛亥春刘从新兵中吸收了不少社员, 还联络信阳的学生、工人、农民。文学社第三营的组织准备, 远较一、二营广泛。四川争路风潮大起, 革命同志多主张趁机发难。刘还出售土地得银360元, 到汉口日租界购买手枪, 作起义之用。8月25日, 清军陆续抵信阳, 刘估计到武昌已起义, 当即召开各界代表紧急会议, 决计即日响应武昌。“仓促间发动大量群众起义, 终因训练无素, 又没武器, 遇敌溃不成军, 第三营又被北来清军控制。”[5]418刘认为不能硬拼, 便遣散潜伏, 重点破坏交通、粮仓和枪弹运输车。“11月1日钟建衡炸漯河大桥不成, 就义于郾城车站;7日, 余大猷在东篁店设路障, 倾倒兵车三列;李炳志炸明港东方粮食转运仓库;刘美仁焚毁花园沅成转运弹药库;彭子俊在祁家湾铁道设障碍, 兵车出轨, 清军损失惨重;何齐炸萧家巷子弹车等。”[2]209

辛亥阴历八月, 同盟会员杨源懋 (河南偃师人) 、刘粹轩 (河南新蔡人) 到洛阳策动驻洛清兵反正, 并招来嵩县、洛阳间绿林兄弟王天纵、柴云升、憨玉崑等部及洛境的“在园” (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反抗官府的剥削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 群众会师, 但因事机泄密, 清政府早有准备, 起义未能进行。“计划失败后, 王天纵率部转赴陕灵一带, 与张钫 (时为陕军东路大都督) 部汇合, 组成秦豫联军, 与清军作战。”[6]380

另外, 刘凤梧、阚龙、马云卿等领导光复南阳的起义, 民军夺得地方政权, 半月后又转入北洋军阀的手中[7]240。新乡“在园”农民起义、柘城农民起义等也较有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 南邻湖北, 北接直隶 (河北) , 京汉、汴洛铁路纵横贯穿境内, 是清统治者拱卫“京畿”的屏蔽, 是清王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枢纽”, 是清政府镇压南方革命的战略后方和“稳镇”全国的关键。正如清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说:“河南安则京师安, 河南危则京师危。”[8]18因此, 尽管河南的起义都没成功, 但其破坏了清朝的战略后方, 扰乱了清军对南方革命的“兜剿”计划, 震动了清朝的统治重心, 教育和鼓舞了河南乃至全国的民众, 推动了全国的革命, 意义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冯自由.革命逸史 (中) [M].新星出版社, 2009.

[2]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3]王茂林.短暂的人生光辉的历程[J].文史春秋, 2008 (2) .

[4]张钫.河南辛亥革命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 (八)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5]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M].中华书局, 1982.

[6]杨依平.略谈“在园”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 (五)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7]孙文青.光复南阳纪闻.辛亥革命回忆录 (八) [M].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广州新建“革命公墓”引争议 篇3

文|《小康》记者 刘建华 广州报道

每年4月的清明节前后,“死人抢地”的话题总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1月,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在市民政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银河革命公墓出现墓地资源枯竭现象,广州将建第二“银河公墓”,此消息一出,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死不起”,“死人占活人地”,更多的是如何“死得公平”,广州市民政局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近半个月以来,《小康》记者深入采访调查发现,即将开建的广州市福山革命公墓备受争议,受访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革命”公墓建设应该先“悦群”而非先“悦官”。

千亩绿地将变恢宏墓园

4月6日,正值清明假期,听说福山村要建新公墓,为了给先人提前挑块风水宝地,家住广州市海珠区的王宝兄弟俩一早就驱车前往萝岗区九龙镇福山村看地。“听朋友说这儿山清水秀,来了一看果然是块宝地,又叫福山村,名好地好环境好,把祖坟安在这儿是个不错的选择。”王宝告诉记者,他爷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士,已经83岁高龄了,听说有个“第二银河革命公墓”,特地来看看。

福山村地处广州新经济开发区——萝岗区九龙镇,公墓选址位于福山村北部山地,左依即将开发的油麻山国家森林公园,右傍狮岭水库,两条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和广汕高速公路也从旁经过,可谓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绝佳。跟着王宝兄弟的车,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在狭窄蜿蜒的山路上爬行了十几分钟后,《小康》记者进入了这块即将“改头换面”的1300亩宝地。一路上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高大植被,远处的几个山坡上整整齐齐栽满了各种不知名的树木,近处的鱼塘水清澈见底,满山的绿色与塘水中的倒影相映生辉。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山林都已承包到户,大部分村民都用来种果树,靠着果树种植收益,福山村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山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二到四层的小洋楼。

现在的这片山林,两年后将成为山坟。

“这片山林的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了,大部分村民都已经领到了征地款。”村民张亮告诉记者,政府以每亩12.3万的价格从村民手中征收,只有少数几户在征地范围内盖了房子还没有谈好,估计将以6000元每平方作为拆迁款补偿。“谈好了拆迁价格,一切都好说。”张亮说,广州市财政局支付的项目首期征地款高达1.96亿元,但此数据向广州市民政局采访中未得到正面回应。

2012年2月,广州市财政局发公告表示,作为广州市第二革命公墓的福山革命公墓项目总投资4.83亿,主要用于建设室外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之前,庄悦群在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表态广州市福山革命公墓“银河公墓”将作为一项重点民生项目,在今年10月启动,规划用地1300亩,投资6.2亿元,计划2014年底完工投入使用。

据了解,早在2011年,广州市民政局就召开了项目招标会和项目设计及施工论证会,决定开发该地。2012年6月广州市规划局公布《广州市福山革命公墓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认证》规划成果,计划公墓首期用地33.33公顷,远期预留发展用地53.33公顷。光是首期用地,就相当于1.28个银河革命公墓规模。并在南部主入口处设置用地规模1200平方米的公交车首末站1处,机动车泊位数566个,非机动车泊位数100个。

“开工前这些植被和已建房屋都要强制砍倒和搬迁。到时候这里将容纳5万个墓位,肯定会是气势恢宏的超大型墓园。”张亮看着满山的绿树说。

争议:阴间也有福利?

“墓地的价格和标准都还没有出来,据说是要以后正式开售了才会向社会公布。”王宝兄弟表示,现在先过来看看环境,将来确定要买的话还有许多细节要了解,比如位置、朝向和价格等,而兄弟俩最担心的是“革命”公墓的入驻条件会不会将他们堵在门外。

和银河革命公墓一样,福山公墓同样以“革命”冠名。广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表示,福山革命公墓的具体业务是由广州银河革命公墓管理处负责,是广州市民政局下属的一事业单位。“据说能葬在这里的都是厅级以上干部、革命烈士、公务员、科学家等等这样的人物。”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就是本村人以后死了都不能葬在里面。4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天河区燕岭路的广州市革命公墓。尽管清明节已过去半个月,但前来祭拜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银河革命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晓晨(化名)告诉《小康》记者,市政府原划拨给银河革命公墓的300亩土地所剩不多。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只能开发300个墓穴,只要一开售,马上就会被抢完。而记者以购买者的身份到业务大厅咨询墓穴情况时,工作人员回答说没空穴可卖。银河公墓现有5个骨灰堂,可容纳数万骨灰盒,“但有条件的更愿意选择一个墓穴。”

无论是广州市民政局还是银河革命公墓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都显得小心谨慎。“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尤其是革命公墓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福山革命公墓墓穴购买者或骨灰存放者的身份必须是革命烈士、国家干部、军人等“七种人”,“这是前提条件,福山革命公墓的管理模式与银河的一样。”

“人活着有层次之分,没想到将来死了也要按官论葬。”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记者以买墓穴位的名义致电银河公墓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墓地还没有建设,所以价格还没有确定,但前提条件是“死者一定要是党员干部。”

“现在哪还有什么真正的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为了革命战争而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大多已经作古。他们所谓的‘革命’就是政府官员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海泉教授说,“所谓革命,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革命者。当官的就是革命的,做学问的就不是革命的?这就是‘左’倾思想,为官字服务,现在革命就等于当官,不当官就不是革命,但是官还不是老百姓出来的?独乐乐不如与众同乐,生的时候与群众在一起,死了也应该和群众葬在一起嘛,何必要单独找一块地方呢?”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也认为,历史上所建的革命公墓应该肯定,但现在的公墓再冠以“革命”之名已不合适。

nlc202309012310

广州市民政局局长庄悦群多次表态该项目系2013年市重大民生工程之一,是为了满足广州市每年约6万往生者的需要。而这6万人绝大部分是基层市民群众,而不是有条件的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这是否自相矛盾?“活着的时候多占房子,死了还要多占坟墓,还要花老百姓的钱,老百姓天天在喊‘死无葬身之地’,还要耗巨资建‘革命’公墓,到底是为民服务还是为官服务?”采访中,范英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他刊发于社会学刊物《文明与社会》今年1月刊的《广州新公墓建设应以广大民生为重》的文章。

范英认为,广州银河革命公墓虽然用到现在已50多年,一些固定的墓碑不宜改变,近期存放的骨灰也因未到期而占架,但这300亩的宝地还应有空间可挖,即使可挖的空间不多,也根本用不着1300亩的新址。记者从知情人士获得的一份发自2003年《骨灰墙收费项目明细》上显示,最小的墓穴是1.32平米,售价1.182万元,最大的为12.71平米,售价23.8万元。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开发四种规格的墓穴,从面积2.11平米售价6.68万元到3.64平米售价17.072万元不等,其价格包含墓穴地租金、20年管理费、安葬费及建筑工料费等。记者随后来到位于银河革命公墓对面的银河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河园虽为经营性的墓园,但也并不是唯利是图,每穴售价从6万到13万不等。

显然,价格并不是经营性墓穴与革命公墓墓穴的最大差异,资源和身份才是关注的焦点。

清明节前,针对社会流传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由于公墓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的说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按照广州市墓园建设的规划,10年之内不会有限售的情况发生。

“银河革命公墓饱和确实需要扩建,不是不解决当官的,但现在老百姓‘死无葬身之地’的问题更大、更急切,民为正本,官为次本,不解决民本问题就会引起更多的社会矛盾,难赢得民心,极易将官本位与民本位的矛盾扩大化。”范英建议,要建公墓就要以民生为重,将公墓定位为公益性、惠普性的墓园,让广大基层市民群众都有份,而非仅仅是革命的、红色的公墓,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都兼顾到了,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宗旨。

《小康》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广州一家10多年前开发的墓园有1000多个最经济型的墓型,即一般1至2平方米大小,售价几千到5万以内不等,至今也只卖出300多个。广州目前除银河革命公墓之外,一共有10个经营性墓园,总面积大约有4000亩,按此推算,墓地资源并不是完全饱和,有些资源因为无人问津而造成了人为的浪费。既有经营性墓园规划,为何还要扩充公墓?

“银河革命公墓自1956年至今几十年的开发接近饱和,福山革命公墓的面积是现在的4倍多。”民政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300多亩的福山新墓园将很好地解决革命墓穴紧缺的难题。

“如果说父亲参加了抗日战争可以称为革命人员,那同样处于高龄的母亲百年后怎么办?”在王宝兄弟看来,母亲将来安葬的问题会更麻烦。

早在2011年8月9日广州市民政局召开的项目设计及施工国内近10位专家论证会上,范英就提出应将此事交由广州广大市民公开论证,但却并没得到民政部门的任何回复。今年初,范再次以信件的形式向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申了此看法,同样石沉大海。记者试图采访市民政局的相关领导,截至发稿时未有回应。

殡葬改革:生态葬应成新趋势

目前,我国的殡葬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广为百姓所接受的传统墓葬,即火化后将骨灰土葬,另一种是新兴的生态葬——海葬、江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等。在墓葬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选择生态葬的方式。据报道,目前广州市民选择生态葬数量已占死亡人数的4%,其中1%的人选择海葬,而3%的人选择树葬。

“树葬是最先进、最人性化的一种殡葬形式,可以把墓园建得像公园一样美丽,可以绿化荒山,生态环保,没有墓葬公墓阴森恐怖的感觉,节约土地资源,又符合老百姓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广州市白云山规划管理处原处长、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欧扬对记者说。

全国第一个“树葬公墓”试点——“思园”,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已容纳了约3万往生者,每一棵树就代表一个往生者生命的重生。“‘思园’完全是公益性的树葬公墓,平均30~50元就可以买棵树苗入土,包括管理费,一个逝者入葬只需要花300多元就可以了。”欧扬告诉《小康》记者,1989年,在广州原市委副书记张汉青的提议下,创建了思园,刚开始还没人能接受。2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绿色环保的树葬形式,“思园”从原来的400多亩地扩建到现在的900多亩。但由于白云山属于自然风景区,有限地范围,在2003年时公墓已接近饱和。据报道,民政局发出公告称今年起“思园”不再接收骨灰还林。

“传统的墓地一人至少占地1平方米,而采用树葬的方式占地面积仅为原来的1/5,可以节约大量土地。同时投资少、成本低,价格便宜,对生者而言,节约了金钱;对公众而言,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向红告诉记者,树葬的理念来自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殡葬习俗,在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很常见。贵州从江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族部落的百姓,死后都统一实行树葬,他们认为树的生长象征着死者的重生,也象征着部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已陆陆续续开始建立大型树葬公墓。北京2003年成立了第一家树葬陵园——十三陵水泉沟纪念林;辽宁鞍山也建有弘莲树葬公墓等等。吴向红认为,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推行树葬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是一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文明模式,也应该是未来殡葬模式改革的新方向和主要趋势。“与其耗巨资再建第二个‘银河革命公墓’,不如更新观念,取消特权,建造一个不分官民等级、人人平等的‘广州市福山树葬公墓’。”吴向红对《小康》记者说。有关专家在2001年就提出,鉴于市民越来越多接受树葬理念,骨灰还林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市民欢迎,呼吁政府尽快建设第二个“思园”以满足需求,但政府迟迟未见行动。有专家称,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答复是“墓地还很多,够用,无需建立树葬公墓。”不予批准建立第二个树葬公墓。放着生态环保的殡葬理念不采纳,转而开辟新址建豪华墓地,这是否符合国家殡葬改革方向的大趋势呢?

nlc202309012310

采访中,在谈到殡葬改革的方向时,多位专家都一致呼吁国家应尽快立法规范殡葬服务行业,“解放60多年了,一个泱泱大国居然还没有一部《殡葬法》,只有一个简简单单的《殡葬管理条例》,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范英告诉记者,1999年社会学界已开始向中央提议立法,但10多年过去了仍然不见动作。“政府不能只顾生,不顾死,只顾吃不顾拉是会撑死的。只有赶快建立一部完善的《殡葬法》才能更好地推进殡葬改革,打破垄断经营,规范殡葬所谓‘暴利’行业,才能造福百姓。”

(《小康》实习生黎莉芩对本文亦有贡献)

(链接)

现有的墓穴数量预计

只能使用6年左右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2-2013)》指出,预计2025-2045年,年死亡人口将突破2000万人。随着城市死亡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公墓需求扩张。从全国范围来看,现有的墓穴数量预计只能使用6年左右。其中,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在山西、山东、广西等省份甚至不足5年,只有云南、广东、青海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国外公墓模式盘点

美国:美国的公墓按归属权分为个人公墓和国家公墓。其中绝大部分墓地是属于个人的,为普通人服务;美国称为国家公墓的地方有些类似我国的烈士陵园,主要埋葬为国捐躯者或现役死亡的军人以及在职时死亡的政府官员。洛杉矶东部的玫瑰山 (Rose Hills)公墓,旧金山的金门 (Gold Gate)国家公墓和华盛顿市阿灵顿(Arlington)国家公墓都是美国著名公墓,都依山就势,按照自然的地形地貌进行分区设计,草坪、绿树、花丛自然相映,不像坟地,更像公园。

美国公墓的主流样式为草坪式,每个墓只有一块铜牌平卧在草坪上。第二为雕刻墓碑式,这种墓地没有突出的墓穴,只是墓碑大一些,且墓碑样子各异,有十字架、圣经等形式。还有既有墓碑又有墓穴式的,墓穴的形状及墓碑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德国:德国有一种金字塔葬很节约土地。这一产品根据大小可分6~11层,以6层为例,底层占地5米见方,每条边有11格,最上层一格,一共121格。每格可以为一个小家庭盛放3~4盒骨灰,共可盛放400个骨灰盒。和同样数目的墓穴相比,塔式殡葬可以节省约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这个塔葬产品还可以更为灵活地购买位置。客户不必一次性买下数十年的位置,倘若客户只付了5年的钱,到第6年这个格子里的骨灰盒会通过内部系统下放到地下室永久保存,空下来的格子可以再度出售,空间的循环使用进一步减少了对土地的实际占用。

英国:英国十分重视公墓的绿化和美化,公墓都是人们游览的公园。英国在19世纪70年代自倡导火葬起,就提倡不保留骨灰。因此对骨灰处理方法是多样化的,有的将骨灰撒在墓地内的一株鲜花或一棵树木的周围,并在鲜花或树枝拴上标签,署以死者的姓名和生卒时间,作为安葬死者的标志;有的将骨灰和水泥混合在一起压制成砖,上面刻上死者姓名,用这种砖在墓地内的适当地方彻成墙,以供后人凭吊;还有定时(一个月)将火化的骨灰,由火葬场集中埋葬在一个土坑内,上面种植花草,并标出某年某月火葬者骨灰埋葬标志,死者亲属只须记住火葬年月即可找到死者骨灰埋葬地。

日本:日本的公墓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在村民居住地附近山上,有固定范围,只准埋葬本地居民中死者的农村墓地(相当于我国的农村公益性墓地);另一种是经营性墓地,设在城市郊区的山地上,公墓内经过总体规划,分别设置不同的墓区,并预先修好墓穴供丧主选用。每个墓穴占地为1.5m2,但最多不准超过6m2。公墓都进行绿化和美化,修有凉亭、水榭、鱼塘及各种塑像,并配备有商店和餐厅,成为一个墓地公园。

东京人用高科技解决空间不足问题,东京源信寺的墓园里,前来扫墓的人只要在灵位前插入一张卡片,后边机房会读取出号码,等待数秒后,亲人的牌位就会自动出现在面前,让前来祭拜的亲人进行悼念。目前寺庙里有将近300个牌位,所有的牌位就放置于这小小的机房,总共有16层之高。

广州的革命 篇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站在它的面前都是渺小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历史是人民一般回忆的方式,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以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光辉业绩,弘扬战斗不息的爱国主义热诚,光大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历史留个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有耻辱也有荣誉,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光荣,带给我们的遗迹太多了。

铭记,一百多年来,国人对于宪政的追求,未尝隐匿,无需害羞,只要阳光照得到,就必定反射再人间,正如孙逸仙尝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又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不是阴谋,这是阴谋。所以那些遍布于全过各地的中山路,就其寓义来说,其实叫人民路更加贴切,宪政着,人民通向理想祖国之大道也。中华民族错过了很多机会,中华民族还有很多机会。

展望,。回首,时间沿着辛亥的印记已滚过一个世纪,可越过一个世纪的追求与目标却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手段达到了“国富”使得我国日益从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强大起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再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将会怎么样?历史无法如果,但未来可以在历史的如果中吸取经验,做出不一样的假设。

铭记辛亥,振兴中华

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走进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19列强再次侵入北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整个中国仿佛成了一个禽兽们的乐园。蚕食鲸吞,偌大的一个中国沦落成了一个任禽兽们角逐的地方。199月7日,清政府与11国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落后就要挨打,落后而不求上进就意味着在一切外交上丧失尊严。而辛亥革命正是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亲身亲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气息,去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

还未走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同学们在仔细看着,想象着,解说员了也就一旁不停地叙说着,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最后,在孙中山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结束了参观,每个人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博物馆的一切却永驻每个人心中。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此刻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

让我们来铭记辛亥,振兴我大中华吧!

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

广州的革命 篇5

101年前的辛亥革命的事迹早已深深刻入每一个华人心中,今日观看《辛亥革命》重温历史,仍让我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壮举。然而,众所周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历史任务,因此,在历史定位上,他并不是一次成功彻底的革命。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维方式去分析,是否能得出另一种的认识呢?

一、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性的辩护

从中国近代革命史全过程来观察,辛亥革命的成果是伟大的,其不彻底性也是可以原谅的。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的不间断的封建历史,从战国到清末,中国一直是处于专治王权的统治之下(虽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从秦朝开始,但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引起的一系列改革也事实上是一个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中国封建专制王权是一个不断神化和加强的过程(在政治上层建筑发生改变过程中,与之对应的且作为其精神支撑的思想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改变且与之相适应,因为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立性)。如此,在强大的专制王权和官僚体系的控制之下,底层民众则显得手无缚鸡之力,唯有顺从才是生存之道,因而,这也恰恰是中国人奴性思想培育的政治土壤。而作为这一切的根源,中国封建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则将底层民众限制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让其反抗意识和自我觉醒意识消磨无几。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则让商品经济与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排斥、封闭。而此种经济创造主体的思想意识的封闭和落后性也是必然的。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国封建主义毒害随几千年时间推移必将潜移默化地刻入国人心中。

辛亥革命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国家主权丧失,清政府腐败无能且改革不力的情况下爆发的。国家内忧外患(但封建势力,特别是封建军事势力依然强大),显然,要想扫除内外种种障碍,彻底消灭封建制度,革除人们封建思想,实现民族自强,辛亥革命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不仅辛亥革命无法做到,当时其他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实现。当年谭嗣同变法失败被押送菜市口时,老百姓不是报之以同情,而是扔之以白菜。这一幕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在鲁迅先生小说《药》里,革命者夏俞被杀头时,老百姓扮演的是看客的角色,还用他的鲜血蘸着馒头治病。这一切无不显示着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戊戌变法的失败,清末宪政改革的破产并不昭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行,而只是中国封建阻力太大,正所谓,撼山易,撼奴性难。辛亥革命“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推翻帝制,破坏了封建上层建筑;建立民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广为传播(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帝制,但不久就被推翻,从此中国无人再敢问津帝制,而之前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曾多次出现王朝复辟且长时间存在,相比之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重大奇迹)。可以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后面的五四运动(至少不会那么早爆发)。

到此,也许有人说,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那么,我就从现实的角度来为上述观点做一个补充。中国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后,有实行改革开放,也许,这些能够彻底清除人民的封建余毒,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法轮功之所以能那么疯狂,从根本上仍因为国人受封建毒害过深。而近两年宫廷剧十分流行,除受当今消费主义审美观影响以外,更重要是因为这些电视剧反映了中国人奴性心理,中国人自古爱好强权,当面对贪官时,总希望有一个清官出现为民除害,以致天下太平,而民众则拍手称快,感谢“皇恩”浩荡。这恰恰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而这些宫廷剧又正好生动地,形象地描画着人们的封建心理。

二、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性的辩护

纵观历史,辛亥革命时期的反帝任务并不同于1937年后的反帝任务。辛亥时期,西方主要列强都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其国家形式已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因此西方列强实力十分强大,实非当时畸形发展的弱小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所能抗衡。当时的中国现状正如《时局图》所描画的那样——几乎当时所有的帝国主义都有“涉足”于中国,虽然面对利益,他们之间有所对抗,但面对中国人的抵抗,他们却又联合在一起(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国家之间的斗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只有国力强弱之分,正所谓“外交是建立在炮口上的”,当时的中国军阀依靠帝国主义列强各自为政,一片散沙,而革命派没有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因此,从根本上讲,当时并无彻底反帝的资本与条件。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实质上也并没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任务,明治政府也是在在发展实业,富国强兵之后才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实现反帝任务的。历史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结语:

广州的革命 篇6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特征: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并存的状况,但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考点清单】

1.五四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

(未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五四运动虽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但在历年高考中却出题不多。复习时只要对主要知识点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应从国际方面日美侵略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方面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对“五四运动的经过”应着重了解导火线、初步胜利等主要知识点。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理清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宣传和先进分子认识到成产共产党的必要这样一条线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应重点分析其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决议和意义;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应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纲领依据和两种纲领等。

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全面而详细地分析其条件、方针、实现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的初步成果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战争;【解析】北伐军胜利进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对“北伐军胜利进军”应了解其目的、对象、主要战场战况、成果和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焘;李达管宣传-传达)。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1)“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2)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3)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广泛性)(4)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理解:怎样理解“焕然一新”?(1)政党性质新:无产阶级政党;(2)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心任务新: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奋斗目标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国内:“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

(2)国际:《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远东党团会议做出重要指示。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4)中共“二大”的内容:

①提出两种纲领: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②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

③明确隶属关系: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3.制定纲领的意义: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历史条件:

(版本一:中共认识到应该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合作;孙中山寻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是合作的理论基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新三民主义:(1)内容: 合作)(1)中共的认识与选择: ①认识: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选择(国民党):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欢迎合作。(2)孙中山的认识转变:认为应当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 内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爱国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残酷现实。(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两次反革命政变

(四)大革命败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1)由内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由近及远:在新民主主义航程上有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的影响,掌握部分武装,群众受到洗礼)2.败因:

(1)客观:反动势力联合;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缺乏修养经验;领导人犯“右倾”错误。3.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简称:掌权掌军打仗)【要点透析】

1、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广州的革命 篇7

1 山科学,云科学:工业时代的科学与信息时代的科学

小科学与大科学是我们至今为止谈论最多的科学类型,虽然它们有种种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但是笔者认为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工业时代的科学,笔者称之为“山科学”,这不仅是为了与“云科学”对应,更主要的是山的特点确实也与工业时代科学的特点相近。无论属于小科学还是大科学,迄今为止的科学家的处境有五个特点:一是在比较固定的科研组织任职,其学术地位、名气与所在机构密切相关;二是晋升按部就班,因成果获得承认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三是流动性不强;四是难以自行创业,不能自由创办可参与平等竞争的科研机构,新办研究机构也难以成长壮大;五是研究经费的获取费时、费力。即科学家处在相对固定、缺乏灵活性、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的组织中和学术社区中,可用“山科学”喻之。山科学的组织成本高、官僚成本高、后来居上的成本高,组织之间常有利益之争,类似“山头”之间的争权夺利。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在已经到了将工业时代的科学全面推进到信息时代的科学的时候了,即从“山科学”发展到“云科学”。减少中间环节及其成本是信息时代的大趋势和重要特征,云科学将大幅减少科研经费从国家到科学家手中的中间环节和科研成本。“小科学”与“大科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规模上,“山科学”与“云科学”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结构上,“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矛盾,可以在云科学中得到妥善的协调和解决。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只是云科学出现的必要条件,还需要在认识、理念、规则、标准、方法、理论上进行一系列变革与创新才能创建云科学,才能解决科研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低效、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在云科学中,人才识别和评估是关键中的关键。

2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认识、新规则、新标准与新方法

2.1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认识与新理念

笔者提出“学术研究是全世界研究者在同一规范和流程的约束下的知识生产”、“研究能力就是约束条件下的竞争性创新(创意)能力”、“有条理地提出新观点就是战胜或局部战胜或暂时战胜了全世界的同题研究者;问题越重要、参与竞争的优秀学者越多或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提出新观点、做出新推进,如果还能够有条理地提出新创见就说明该学者的研究能力强”(刘益东,2008a,2008b),发现了“规范化竞争性创新壁垒”(刘益东,2007),从而发现了提出新颖重要的学术创见为何极为困难的奥秘,确立了提出重要的新观点、新创见与学者研究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据此,笔者提出相应的新规则、新标准和新方法,以及配套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2.2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规则与新标准

以成果论英雄是最合理的人才评价原则,但成果水平的高低要由同行评议和承认,至今人们信奉的“同行承认是硬通货”这一金科玉律在笔者看来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考虑时效性,长时间尺度看如此,短时间看则见仁见智,不少创新性成果不能得到及时承认、优秀人才不能及时胜出。为此笔者提出两项新规则用于对成果问世时间不长的成果评价与人才评价:一是“用规范确认取代普遍承认”,二是“确立创新力度是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2.2.1 规则1:用规范确认取代普遍承认

笔者认为创新是集体行为,创意是个人行为,个人的创造力是通过创意体现出来的,或者说,创意是个人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诺贝尔科学奖奖励的就是成功地发展成为原始创新的原始创意。但迄今为止,学者提出新创见并不能很快得到承认或重视,而往往会遭遇四个不利问题:它是不是新颖的,世界上那么多学者怎么就轮到你最先提出来呢?即使是新颖的,那是不是正确的?即使是正确的,又有多大学术价值?国际上有多少学者承认你呢?所以即使你提出了重要而正确的学术创见,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承认,胜出效率很低。规则1可解决此难题,它是用对研究成果的创新点的规范确认取代对创新点的普遍承认。创新点是能得到学术优先权的知识贡献,创新点由新颖性、规范性、重要性三个要素组成。规范性主要是符合逻辑,与事实相符,没有颠覆性错误,能自圆其说。笔者将对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三要素的确认称之为规范确认,包括查新、挑颠覆性错误和定级定位,是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查新按科技查新规则进行,在目前尚无学术观点数据库的情况下,用智能检索、数字参考服务和向同行专家咨询的方式解决,着重考察研究思路的新颖性;由同行专家挑颠覆性错误,让其做“有”“无”判断,如“有”则要具体说明,并给成果持有人答辩和修补的机会;重要性可根据研究文献回顾类比和研究意义阐述来大致确定,也可根据科研进展图谱进行定位。重要性是指创新点的重要性,而非研究课题和问题的重要性。与遭遇上述四个不利问题相比,规范确认对创新成果的及时胜出极为有利。规范确认还可用于确定学术优先权,便于创建学术优先权制度。将规范确认用于盘点,就形成“规范盘点”,对前沿成果进行扫描盘点,极利于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及时胜出。

2.2.2 规则2:确立以创新力度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想当然地以“学术水平”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存在种种弊端,因此笔者提出用创新力度作为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和划分创新力度等级的象限模型。强调不比学术水平,只比创新力度。当然这个原则适用较短时间尺度,而职业学者最关心的四大需要恰恰都主要集中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详见拙文“创新力度: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刘益东,2009b)。

2.3 关于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方法

笔者通过分析优秀学者的能力、行为、心理、素质等特征和学术研究及竞争的流程与规律以及历史经验和现实观察,提出一组学术评价和人才识别的新方法,包括“程序型学术评估法”、“创新点分项展示评估法/盘点法”、“创新点定位展示评估法”、“创新点清单分项展示评估法/盘点法”、“创新点清单展示型成果规范盘点法”、“DICSS知识英才特征识别法”、“专著代表作展示制度”、“个人创意指数和个人创意峰值自评法”、“知识英才三问识别法”等(刘益东,2007,2008a,2008b),这里简要介绍后者。

知识英才三问识别法,或称为拔尖创新人才三问识别法。一问是否做出了自认为重要的学术发现/重要的学术突破/重要的技术发明/重要的技术突破?为什么认为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研究思路及其独特新颖之处是什么?二问是否围绕着这一新发现、新发明或新突破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出版了学术专著?要求社科学者出版学术专著。(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新性的知识增长点?有没有自己的“一套”?)三问是否愿意在网上或一定范围内公开展示自己这些创见、新颖的研究思路及其意义阐述?是否愿意接受规范确认和可行性分析?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认为有重要的学术发现、学术突破,或自认为有重要的技术发明、技术突破。对于绝大多数拔尖创新人才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说,这是一个必要条件,也是自我评估的一个有效方法。三组问题层层加码、相辅相成,互相印证,缺一不可。当然,回答“否”或不接受询问的专家学者不一定不优秀,可能这样的成果正在撰写或正在申请专利,或者出于商业考虑而刻意低调,或者是与世无争。“三问识别法”特别适合理论界和社科界,也适合于自荐,可称为“知识英才三问自答自荐法”。

3 以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为绩效考核与竞争优胜的依据:科研经费与资源配置的新方案

学术优先权之于学者犹如专利权之于发明家,即使是政策和战略研究,创意、创新都是关键,战略研究是要提供“可行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定有它新颖之处。

3.1 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科研绩效考核与竞争优胜的关键依据

笔者提出学术优先权是“科研的有效产出”,以此作为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关键依据,以此克服以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的等级和引用率为考核依据的弊端。以规范确认学术优先权为绩效考核主要依据对优秀学者、科研经费提供者和公众都极为有利一举三得:能够在重要的研究领域有条理地提出学术创见并通过规范确认绝非易事,通常只有优秀学者才能做到;经费提供者通过审视学术优先权可方便地评价投入产出率,评估资助对象的能力,这远比面对几篇论文容易做出判断;公众和学术界通过扫描和盘点学者的学术优先权清单可方便地了解其知识贡献、学术水平和科研状态,并据此确定其学术声望。这种新考核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经费利用率、有效治理学术腐败。

3.2 同研究领域学术优先权优多者胜出:经费配置的新规则

笔者提出“同主题或同研究领域创新点(学术优先权)优多者胜出”、“预研究创新点(学术优先权)优多者胜出”的课题公开竞标制度和“课题验收公开展示成果创新点(学术优先权)”制度(刘益东,2007),对优秀学者最为有利,同时使滥竽充数者望而却步,从而真正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它也适合以一个团队或机构的业绩为依据进行财政拨款,予以稳定支持。(刘益东,2008a2008b,2009c)。

3.3 科研成本理论: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框架

笔者提出“科研成本理论”,作为系统分析科技体制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框架。科研成本理论围绕节约科研成本、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这一中心,以科研成本为分析单位,讨论科技体制与科研成本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技战略、政策、制度安排和组织建设与管理,制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科研成本包括人员成本、条件成本(研究经费、实验设备、办公费用等)、分配和申请经费的成本(耗时相当的成本、申请费等)、决策与执行协调的成本等。拔尖人才的及时识别与充分发挥作用是“科研成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突破口。

4 云科学体制的创建:高效满足知识创造者和经费提供者需要的科技体制大变革

云科学以新型人才体制为核心,通过新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识别方法和高效的集思广益机制,选择最优秀的智库学者和科学家,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系统;通过发达的网络支持与云合作实现高效的宏观管理及协调;在公共研发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之上,通过研究共同体和兴趣共同体的网络组织化,形成高水平的科研组织,实现科学家之间的自由互动、自主合作与自组织,产生比以往依靠大型研究机构人为安排的多学科布局所促成的互动合作更为有效的“协同效应”,乃至产生“大规模协作效应”。强调个人品牌和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研究机构,与志同道合者组成“意愿共同体网络组织”,是云科学的一大特点。云科学能够同时高效合理地满足职业学者的四大需要(见上文)和研究经费提供者(政府、企业、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等)的四大需要(目标性、效率性、易布局、易考核)以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监督科学的需要。运用经费引导的方式能够解决科研为国家目标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的问题(如美国的成功模式),在此前提下,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应该设计成拔尖人才最喜欢、最能发挥作用的形态,云科学正是如此。可以说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继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人才体制之后的第二个最成功的人才体制,让高层次创新人才获得空前的解放。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合作特性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学者的声望、地位不再依赖所供职的机构,而是直接取决于云科学网络。自主性和自由性很强的“科学家工作室/研究团队+平台式园区”将成为主要的或最有活力的科研组织形式,正如贝尔实验室1980年代的研究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彭齐亚斯所说:“我发现管理成功的科学研究,更多地取决于确保个人之间想法的交流,而不是来自上面的固执领导。”在云科学平台支持下,工作室/研究团队可以方便地进行联合,扩展研究能力,承担大课题,克服单一的PI制的不足。云科学平台支持下的工作室/研究团队及其合作制,既保持科学家的自主、自治、自由和自组织性,又可以在经费引导下完成服务国家目标、服务经济社会的研究课题。云科学是对网络时代的科研机构的再建制,促使科研机构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云科学的核心是让优秀人才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云机制,它是借助信息技术和有关新的规则、标准、方法,实现学术竞争与合作的高效机制。云机制还适合市场竞争、政治竞争等,是比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更深刻的机制。激励均衡与分配革命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办法,云机制可以解决激励均衡问题(有另文详述)。“云研发”体制化地实现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而无需为我所有)。尊重和善待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

科学革命分知识体系变革和科技体制变革两类,云科学革命首先体现为后者,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将在研究方法、研究环境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方面引发空前的变革,因此云科学革命将包括两类科学革命。此外,云科学对人才培养同样有突破性意义,笔者认为培养拔尖人才最好的方式是建立让拔尖人才及时胜出的体制。“云教育”也将兴起,通过云科学革命和云教育革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云科学”与“云教育”相结合形成的“云科教”将成为信息时代我国科教兴国的新战略(有另文详述)。

云科学革命即将发生,驱动这场科学革命发生的五大力量或因素是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政府迫切要求尽快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科技竞争和人才争夺日益激烈、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渴望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有关认识、理念、规则、标准和方法的一系列创新。科学2.0、维基工作站、创意集市(唐·泰普斯科特,2007)等提供了一些意向和雏形,但是其核心要素还需要更新为本文提出的有关内容才能够真正进入云科学时代。显然,我国在率先发动云科学革命方面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和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实行“规范确认”来创建信息时代的学术优先权制度和基于学术优先权的业绩考核制度、创建“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区”等对崇尚公平竞争的优秀学者极富吸引力,率先发动云科学革命的地方或机构将立刻成为拔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汇集区,迅速确立起竞争优势,创新回报极高,“高投入、低产出”问题迎刃而解。详见拙文“电子学务革命与创新人才特区的创建”(刘益东,2009a)。

摘要: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相关的认识、理念、规则、标准、方法、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云科学。它改进、更新、提升了支配学术活动和科技运行的核心要素,使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与高效利用,使得优秀人才能够及时胜出并充分发挥作用,学术活动和科技运行的效率及品质得到大幅提升,科技体制由此发生巨大变革,科学事业从工业时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这是一场科学革命与人才革命,可称之为云科学革命。创建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区是这场云科学革命的启动方案。

关键词:云科学,云科学革命,云研发,云机制,山科学,电子学务,科技体制,云教育,云科教

参考文献

[1]刘益东.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刘益东.电子学务:下一次科学革命[J].跨世纪,2008(3).

[3]刘益东.伽利略式的革命:创新点展示评估法与查新识人才引发的人才革命和科学革命[J].时代教育,2008(5).

[4]刘益东.电子学务革命与创新人才特区的创建:人才革命是解决金融危机和自主创新问题的突破口[J].跨世纪,2009(5).

[5]刘益东.创新力度:评价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

[6]刘益东.通过电子学务革命迅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上一篇:网络研修作业下一篇:申请办理贷款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