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

2024-11-09

静悄悄的革命(精选8篇)

静悄悄的革命 篇1

让教育也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一直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但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说,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但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好像始终在围绕着应试教育打转转。当我读了日本著名大学教授佐藤学写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时,心境豁然开朗,书中的语言文字质朴,教育案例生动,教育理念全新,以及改革策略可操控,震撼着我的心灵。书中说,日本也在进行着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觉得他们的某些已经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的教育也需要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的教育理论中有一点我深有感触,他说教师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它真正告诉我们什么是课堂。课堂是用来“交流”的,而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用心的相互倾听”,没有这个前提条件,那么一切的语言交流表达则会陷入肤浅和表面的热闹中。拿我们的语文课堂来说吧,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像语文课堂了,满堂都是学生们天马行空般的各抒己见,并旁征博引加以佐证,老师则在一旁连连喝彩,学生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学生是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那么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语文老师又该处于什么位置呢?往日那种我们在底下如痴如醉的听,老师在讲台上或抑扬顿挫的读、或栩栩如生的讲、或唇枪舌剑的辩、或声情并茂的诵,我们很难体会到了。在那种课堂中我们常常能跟随老师进入美妙神奇的语文课文世界中。但现在课堂呢?不久前,我听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讲《生命的壮歌——生命桥》时,整堂课都是老师在按流程指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最后作课外延伸拓展时,他说,我们要保护动物,做动物的好朋友,同学们想想我们该怎样做呢?于是学生们个个活动开来,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要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绿色,呵护动物家园”、“发出倡议,禁止捕杀猎物”„„这种课外拓展显然偏离文章主题,没有很好体现出对老羚羊们舍己救小羚羊的大无畏精神的歌颂,这种看似热闹,学生踊跃积极的课堂,却是无序无功的。

佐藤学教授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的确,我们认为倾听的过程更是一个深层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深入交流的过程。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潜心学习领悟的东西,正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逐步转变我们的思想和观念。

静悄悄的革命 篇2

第一, 教育经费有了体制和机制的保障。长期以来, “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 造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CDP较低等多种原因, 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 这一比例不断上升, 2010年达到3.66%, 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63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达到7%左右。更为重要的是, 大量增加的教育经费, 在投入结构上也在逐步优化, 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 即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 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 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 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 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第二, 教育公平有了明确的方向与思路。长期以来, 我们教育走了一条效率优先的道路, 如实验学校的确立、重点学校的评估等, 锦上添花多, 雪中送炭少, 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近十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这个倾向得到了遏制。2003年, 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 决定实施加快中西部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计划。2006年开始, 先后对西部农村全面实施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补助寄宿生生活费;采取招聘特岗教师等办法补充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更加明确把“促进公平”列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字方针中, 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主张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 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同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要求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 教育公平优先的思路渐趋明朗。2011年, 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160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9月, 教育部与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四省区政府正式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构建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的机制, 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同时, 教育评估也明确了以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的政策导向。

第三, 课堂变革有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择校热”等问题日趋严重, 社会对于教育的不满情绪也开始蔓延。199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与此同时, 官方和民间的教育改革探索也应运而生。从江苏洋思的课堂变革到山东杜郎口的课改实验, 从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 从刘京海的成功教育到裴娣娜的主体教育, 一线老师与专家纷纷走进学校与课堂, 进行变革的探索。其中, 以行政推动为主要特征的“新课程改革”、以专家引领为主要特征的“新基础教育”和以共同体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新教育实验”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新课程改革”的立意明显在“课程”, 试图以“课程”为重要抓手, 培育我们民族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01年6月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可谓这一轮教育变革的行动指南,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则进一步表达了这一轮教育变革的基本精神。“新基础教育”以“课堂”为重要载体, 《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 可谓其明确的行动宣言。而“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则显然在“教师”。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 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等行动为途径, 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教师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课程等, 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说, 这些来自民间的教育改革与实验, 多少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探寻了路径。

十年来, 中国基础教育已经做好了准备, 确立了教育经费上的机制保障、发展方向上的公平思路以及教育内容上的行动路径。这三点, 为下一轮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时代大潮中, 我们既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也有充分的理由期待, 中国基础教育将迎来一个破茧成蝶的未来。

静悄悄的革命 篇3

几年前,本刊记者去云南采访时,发现财政厅已经设立了一个名为“绩效评价处”的新处室。当时主管副厅长笑着形容道,“无爹无娘,无儿无女”。意指上下都没有可对接的机构。

时至今日,财政绩效已经在地方悄然生长。在本期的采访中,抽样选取的五个省,均设立了专门的绩效管理业务处室,并且,他们对财政绩效的重视,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开展这项工作,均源于自发。地方自发性的实践已经远远领先于顶层设计。

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考量。五省的政府理财官均理性地强调,这只是财政职能的一次重构和回归。

但,这的确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是因为这一次的变革,无需“流血”,看起来也不那么轰轰烈烈。

而之所以叫做“革命”,是因为它确实让财政开始“质变”。

其一,它改变着财政的职能与命运。

财政的职能,曾被人简称为三个字:“管分钱”。而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让财政的职能由“管分钱”转型为“管花钱的效果”。“管花钱的效果”,不仅是财政本应具备的职能,更是财政的未来命运。事实上,唯有“管花钱的效果”,也才能分好钱。

其二,它重构了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省的政府理财官均表示,这种“重构”的核心,在于财政所掌控的资金与部门掌控的项目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也在于项目运行前后事权与财权的和谐。财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分钱”的角色,而是还要“管花钱的效果”。

最起码,在专项资金面前,财政不再是“过路财神”,而是开始管部门的花钱效果,这直接把以往财政无法管的专项资金管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它保证了“钱”到“事”的转化中的绩效最优化。

其三,它促进了政府理财时代的真正到来。

目前政府理财的质量似乎成了边缘性问题。实际上,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更应该讲求理财的质量,理财水平的高低和理财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一个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但现实是,政府理财的实效与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比起来,差距不小。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以燎原之势从基层开始蔓延。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4

假期读了佐藤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尽管是不同的国家,但书中发生在课堂里的一些现象,问题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似,真是教育无国界.佐藤先生的语言是那么的朴实,却字字触动着每一位教学一线的老师,他说的很多问题不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吗?

从《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但是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其实和我们最近提倡的教育改革方向很相似,在许多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已经成为衡量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我们上的公开课上,我们是否要思考一下”教育已经成了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那么,对我们来说,阅读本书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 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佐藤先生提倡以”学”为中心得课堂,让教室里的学生都能打开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教室的角色要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促进者.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以致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

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5

沈爱梅

一拿到书看到封面的设计和作者的的介绍——东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专搞教育理论的权威,我的即刻反应就是:“又是纸上谈兵的超现实理论吧?我能读得懂吗?怕是费半天劲读了也派不上用场吧?”总之心理是各种排斥,可是当我读完本书后,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一页页认真品读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校正在试图摆脱支配其教育一个世纪以来的划一性与效率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我国的现实状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已经在“静悄悄的革命”了,我们却还在茫然中徘徊。下面我将从佐藤学的教育案例、实践与理论中谈谈我的点滴收获。

一、学校不快乐

案例中一个小男孩哭闹不肯进教室,他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由此引发全班性的呼应——学校不快乐。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涵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涵义是不同的。案例中的小林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深知这种局面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改变。但是他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顺着学生敢于表达内心所想的心,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这样的尝试为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完全受老师做掌控,受制度所限制。

小林老师的一个观点像炸弹一样,摧毁了我已有的观念。他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反思我的教学,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么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是啊,教师本身的角色就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这三个角色在教学的“开头”和“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的任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作为这三个角色的本职工作是否有落实到位,即我们要关注保证“开头”。而“结果”是学生个性的展示,当然怎样都行了。

二、盲目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

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情况是,教师针对一个一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为什么教师要这么做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觉得教室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在复述或补充的时经常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因此,只想听到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这样看似学生一个个积极回答,教师一一热烈回应的“热闹教室”,对于大部分学生是无意义的,而老师也不能真正“听到”学生的发言。

针对这个问题,佐藤学先生提出应该理解学生的发言。而对于怎样理解,他也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如果不能“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以倾听为前提,进行的真正理解的共感共鸣。

三、“主体性”神话

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的主体性。所以,很多老师顺应时代潮流在课堂中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出现了和佐藤学先生书中所提到的同一个问题——把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了。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而“主体性”神话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这不经让我联想到了最近我校进行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这个教学改革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进行的。可是,我在尝试进行中似乎把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盲目以为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来就能很好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看了佐藤学先生的分析,当头一棒。这样的教学不单单是无效的,简直是不负责任的。

佐藤学先生提出——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与我们的“先学后教,反馈矫正”有着惊人的相似。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观点,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将之称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四、教师把教育“私有化”

在现有的教育中,由于教室之间的相对封闭,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而且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一些小团体,就算其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由于相互不信任而形成沉闷气氛的场合也不少,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矩。这样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了。即使部分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压力下开放了教室,其他老师的评课也一般以不得罪人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佐藤学先生也深有体会,不过他那种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深深感动着我。现阶段的我,受了大学中理想教育的熏陶,当真正到一线教学后,对现有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甚至在内心开始批判,但是我的行动只停留在发现问题上,没有深入去反思解决。这样的发现除了让我静不下心来教学外一无是处。而佐藤学的积极“应付”让我佩服。他指出教研会中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而无关痛痒的评课则更会腐蚀人的思想。佐藤学先生指出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已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老师所期待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篇6

假期中,我怀着满心的期待静心拜读了此书,我被作者佐腾学先生的研究态度深深感动,同时也被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深深吸引。

佐腾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他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想到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我们得先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打开教室的大门,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记得上个学期开学之初,我们美的学校推出了“见面课”,所有老师人人上一堂公开课。当时我们确实非常辛苦,每个人精心备课、上课,抽出时间听课、学习,但是对于我们整个学校每个成员、尤其年轻教师来说,却是一场场视觉盛宴。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公开上课、共同交流研讨,我们整个团队成长特别快,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更为融洽和谐。

佐腾学先生认为开放了教室,在校内建立起了“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就有可能向社区敞开大门。学校的改革只能从内部开始,但是,为了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学校内部的改革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教师和家长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只有双方都各自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将合作变成现实。小千古小学的挑战切切实实地迈出了走向“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在进行学校改革时,第一年里就把当时各个学校盛行的家长“参观学习”改为了“参与学习”。读后感・自从家长们参加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后,学生变得更听话了,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学习。教师、家长相互信任,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在明确各自责任的基础上的团结合作关系。

家长“参与学习”这一做法,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在目前部分家长不是那么信任教师、关注自己孩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家长邀请至教室,让他们亲身体会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乐趣、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这样家长也许会慢慢地发生改变,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与教师形成一股合力,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成长的脚步静悄悄 篇7

成长的脚步静悄悄。这时, 一串大脚印的后面总会紧跟着一串小脚印。

那时我还很小, 明明会自己走路却不肯自己走, 非要妈妈抱。妈妈不依, 我就向后跑, 然后再喊妈妈过来抱我, 要是还不从了我, 我就再向后跑一段路。但如果第三次还不过来抱我, 我就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谁哄也不起来。

成长的脚步静悄悄。这时, 小脚印已经与大脚印并排。

记得这件事发生在我七八岁左右。那时外公年老体弱, 经常生病。每当外公生病住院时, 家里的大人总会忙得团团转, 只有我们小孩儿最开心:因为来看望外公的大人会带许多奶粉、红枣、水果之类的东西, 而外公总是说:“我不爱吃。”于是, 那些东西便成为了我们的腹中之物。这天, 外公的高血压又发作了, 住进了医院。姨妈提着一大袋子东西来看外公, 我和表哥、表姐就在门边埋伏好, 等着一会儿“剥削”外公。不出我们所料, 姨妈从袋子里拿出蜂王浆等补品, 一一放在桌子上, 然后跟外公寒暄几句便离开了。外公似乎早就发现我们了, 招手示意我们过去。外公说:“来, 这些东西你们拿去吧, 外公不爱吃。”一听这话, 我们赶紧上前一边瓜分那些东西, 一边帮外公责备姨妈:“姨妈真是的, 也不带些外公爱吃的东西。”外公只是微笑着看着我们。很不巧, 大舅爷和大舅妈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杀进来了。见此情景, 大舅妈怒喝道:“你们怎么乱拿外公的东西!”说着, 大舅爷上前把我们手里的东西拿走, 放在外公床边上。外公见状, 赶紧说:“哎呀, 小孩子嘛!没关系, 没关系, 我不爱吃。你们出去玩吧!”我们赶紧逃命似的溜出去。这时我们才明白, 并非外公不爱吃, 而是外公对我们的爱远胜于那些东西!从那儿以后, 我发现身边有许多人像外公那样, 他们以种种不爱吃、不喜欢为理由, 把好东西让给我, 而我呢, 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懂事了。我也会向他们说:“我也不喜欢吃, 留给您吧!”

成长的脚步静悄悄。这时, 大脚印已经落在小脚印的后面。

现在, 我已经长大了, 懂事了, 能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了。有一天, 我正无所事事地看电视, 突然听到厨房里传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走进去一看, 妈妈正在满头大汗地炒菜呢。看着妈妈忙碌的背影, 我决心学炒菜。在我的再三要求下, 妈妈同意了。于是, 我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菜式——荷包蛋。因为看妈妈做过很多次, 所以也很清楚煎荷包蛋的步骤。我先把电磁炉打开, 再往锅里倒入一点儿油, 等到油热了, 我急忙往油的中心打了一个蛋。稍等片刻后撒入一点儿盐, 啊, 蛋白已经鼓起了一个个泡泡, 加上黄澄澄的蛋黄点缀, 多像一朵美丽的花呀!呀, 好像焦了!我急忙拿起锅铲, 给鸡蛋翻了个身。等蛋黄不再往外流时.我轻轻地把它盛到碟子里, 大功告成!人生第一次下厨房的战利品安全出锅, 我捧着碟子, 想着一会儿还要多煎几个。

成长的脚步静悄悄。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长大了, 蓦然回首, 发现成长的足迹竟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都在生活中成长。

(指导教师:陈桂芬)

评委会意见:

美国静悄悄的“颜色革命” 篇8

“颜色革命”本来是美国人的发明,原指他们在独联体地区经过社会动员,操纵政权变更,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行为。-

2010年,我在美国闲住了一段时间,在那无风三尺浪的信息海洋里意外地发现,一场“颜色革命”在那里静悄悄地展开。当然,这里所说的“颜色革命”并不涉及美国的政治制度,而是指美国有色人口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美国的有色人口增长得比白种人快,三四十年之后,将赶上白种人。这对美国社会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但白种人始终占据多数,主宰着美国的命运。在美国,种族歧视是违法行为,然而要彻底消除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的隔阂仍尚待时日。

当前构成美国人口的主要是白种人、黑种人(或称“非洲裔美国人”)、西语裔(或称“拉丁裔”)和亚裔。

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前美国白种人占人口总数的68%;黑种人占13%;西语裔占15%,其中66%是墨西哥背景;亚裔占5%。

美国人口普查局曾经预测,至《2050年美国人口将从现在的3.05亿增长到4.39亿,其中白种人的比例将降至46%,黑种人将升至15%,西语裔将蹿升到30%,亚裔将占9%。2008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修订了上述结论,有色人口达到美国总人口一半的时间将提前到2042年。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出,西语裔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

美国人口结构为什么会如此变化?综合学术界的分析,有三种原因。一是外来移民的冲击。二是美国跨族裔联姻比例上升。2008年结婚的夫妇,每七对当中就有一对是异族联姻,大多数是白种人与西语裔结合。三是白人夫妇相对而言生育率较低。美国权威学术机构新近的报告指出,认为美满婚姻必须有子女的夫妇较少,尤其是白人夫妇,超过育龄的白人妇女无子女的占20%,而其他族裔妇女的生育率较高一些。

奥巴马的“梦想法案”

美国建国以来的前43任总统都是纯正的白人,奥巴马是黑人,却能击败白人对手,与黑种人和西语裔的支持密不可分。

入主白宫后,奥巴马既要应对金融危机,也得兑现对选民的承诺。中期选举之前,他宣布了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的时间表,对内则推动医疗改革、移民政策改革及加强金融监管。国会于去年先后通过了医疗改革法案和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但是,医改的成功实施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势必增加税收从而损害相关阶层的利益,很多人抱怨政府是“拿一部分人的钱,去养活那些能干活而不干活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少数族裔,特别是黑种人。

移民法改革的目的是使那些非法移民取得合法身份,主要受益者是西语裔。然而,移民改革举步维艰。尽管如此,美国《侨报》综合报道称,12月21日奥巴马表示,改革美国移民政策的目标仍然是政府的头等大事之一。茶党运动,美国社会震荡的信号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以共和党的胜利而告终。很多学者指出,2009年兴起的茶党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原本一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竞争的政坛,并在实质上助推了此次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东山再起。

18世纪,美国独立之前曾经有过茶党运动,其宗旨是反抗宗主国英国强征茶税,拒绝饮用东印度公司运来的廉价红茶。示威者打出了“Tax EnoughAlready”(意为“税收已经足够了”)的横幅,这三个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合写便是Tea(“茶”)。由此,茶党也就寓意着对苛捐杂税的抗争乃至对现实的不满。

2009年兴起的茶党运动正是根源于美国民众对奥巴马政府及现状的不满。奥巴马主政后,采取多项政策,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以及增收赋税,纳税阶层负担日重。操持油盐酱醋的家庭妇女有着切身的感受,纷纷向各地议员写信或打电话发泄不满,甚至组织小规模游行抗议。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职业女性。这些零零散散的活动在互联网上逐渐形成一股民间力量,进而成为茶党的草根基础。

在当前美国社会党派厮杀刀刀见骨的背景下,这种草根力量当然能被派上用场。很快就有智库为其出谋划策,有政客为其撑腰打气,甚至直接参与,使其势日壮。2009年,抗议奥巴马政府医保改革等法案的游行示威日渐增多。4月1日是纳税日,全国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抗议奥巴马政府的高税收、高支出政策。

茶党不是全国性的政党,只是一种结构松散的组合,有2800多个小团体遍布全国,但是没有中央总部。这是个保守的民粹主义组织,反对非法移民,说什么美国是白人的国家,其他族裔都应该走开;主张“小政府”,反对在全国范围内征收消费税;反对节能减排,认为“温室效应”的说法是谎言。

学术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民众表示支持茶党运动,他们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男性白人,受教育水平较高,也较富裕。

还有一个被称之为“全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其民粹主义色彩更浓。他们主张,只有非犹太人的白人夫妇所生子女才是美国公民,其他任何非白种人,都应该离开这个国家,“和平地,或者是通过武力”。这个组织在亚利桑那州自行组织巡逻队,阻止墨西哥人非法入境。巡逻队员身着迷彩服,佩戴钢盔和攻击性武器,戴着纳粹袖章,因此被称为“新纳粹”。他们声称:“我们再也不能坐等政府行动了,我们的先辈就是这样做的。”

这一组织的成员曾借种族问题制造事端。去年4月中旬,他们在洛杉矶市集会闹事。他们身着黑衣,挥舞纳粹旗帜,高喊“白人至上”等种族歧视口号。在场的少数族裔结队抗议,呼喊“纳粹滚出洛杉矶”、“停止种族主义歧视”等口号。双方对峙,气氛紧张。当地警察局出动大批警员维持秩序。种族风浪席卷全国

亚利桑那州同墨西哥毗邻,非法移民成灾。去年4月,该州议会通过反非法移民法案,打击非法移民,引发70多个城市的少数族裔抗议游行。7月,联邦政府提出起诉,法官发出禁令,阻止该法生效。但就在这项法律被联邦法官否定之后,仍有25个州考虑跟进。

更有甚者,一些州政府正在串联,拟废除“出生公民权”。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规定,非法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子女,是当然的美国公民。亚利桑那州议会反非法移民法提案人皮尔斯公开声明:“我们正在领导一项行动,解决一个美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可能使国会做这件事。我们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工作小组,来制定规范法案,我们将成功,因为它符合宪法的标准。”反非法移民全国议员组织创始人梅特卡夫去年10月曾宣称,“第14修正案~诱使外国入侵者侵犯我们的边界,违反我们的法律”。

由于奥巴马总统着力推动移民法改革,因此这股浪潮便冲向他,他被戴上了“社会主义者”的高帽。以茶党领袖自居的共和党众议员米歇尔·巴克曼,两年来多次抨击奥巴马的施政措施,指责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反美”意识。笔者曾在书店看到一部厚厚的新著《拯救美国——制止奥巴马的种族社会主义》。“误捕风波”和“谢罗德风波”

一年前,哈佛大学非洲裔教授盖兹晚上回家,在门口对查询他的白人警察出言不逊,被当场逮捕。奥巴马是其好友,闻讯即公开出言袒护。这一行为几乎触发警察的抗议。2010年7月,奥巴马为化解此案,将涉案双方请进白宫,品尝啤酒,化解矛盾,被戏称为“啤酒峰会”。

谢罗德是农业部的一名黑人中级官员,去年3月她在公开演说时,鼓励种族融合,提到她当年曾帮助自人农民,但没有像对待黑人农民那样尽心尽力。右翼网站立即断章取义地将这句话贴出,保守派因此如获至宝,自认为终于找到了“白人也遭受黑人歧视”的证据。以福克斯电视网为主的一些媒体还曾反复播放这段录像。第二天,谢罗德就接到农业部的电话,通知她“不必来上班了”。后来,主办会议的单位将谢罗德演说的全文上传网站,才使真相大白。农业部长随即向她道歉,收回解雇她的成命,奥巴马也亲自致电谢罗德致歉。原来,农业部的行动是白宫授意的。

上一篇:党建年度总结汇报下一篇:政治意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