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性

2024-08-22

生活习性(通用12篇)

生活习性 篇1

在日常生产中人们往往一味追求生产效益, 却淡忘了兔子的生活习惯, 反让兔子适应人们的生活, 比如:兔子白天休息, 晚间出来活动, 而人们白天去打扰兔子休息。欧盟近年来强调动物福利, 就是按照兔子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简单认识兔子的生活习性, 可指导我们的日常生产。

1 喜欢干净

健康兔子的眼睛有神、毛色有光泽。如果发现兔子身上有脏污, 就需检查兔子生活的地方是否干净、兔子是否患病了。现在规模化养兔场都使用金属笼具, 时间长了, 兔笼子里会沾满兔毛、兔粪等污物, 需要及时清理。兔子喜欢干净, 所以它喜欢喝干净的水、洁净的饲料、住干净的地方。

2 昼伏夜行

兔子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 这个习性恰恰与人们的生物钟相反。所以, 人们应该以兔子的活动时间去指导生产。每天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上午做完, 下午让兔子充分休息。因为兔子一般在中午就处于半睡眠状态, 如果人们在兔舍间不断活动, 不能保证兔子充分的睡眠时间, 特别是怀孕母兔需要充足睡眠。夏天兔子中午睡觉, 不采食, 所以中午少补料;晚间兔子进行各种活动, 这时如发现兔子精神状态不好就应该多观察是否患病了。

3 兔子夜间采食量大

根据这个习性去给兔子喂料, 晚间喂料是全天的1/2, 白天少添勤添。兔子的嗅觉很灵敏, 如果喂料量大了, 料盒里有很多剩料, 时间长了兔舍也会产生气味、饲料失去新鲜的气味, 兔子就不喜欢采食。所以, 兔子是一种挑食动物、喜欢吃新鲜的颗粒饲料。

4 兔子是草食动物

根据兔子消化道的特点, 它对青草的消化率很高。所以, 兔子日粮中应该以草为主, 精料为辅。在日常生产中饲喂颗粒饲料结合青干草效果更好。

5 兔子胆小, 喜欢安静

规模化养兔场在建造兔舍时选择远离交通要道, 远离加工厂的地方。兔舍里可以播放柔美的轻音乐来舒缓兔子参与高效生产中的紧张心情。高效率生产对兔子本身的要求很高, 所以人们应该为兔子创造安逸的生活环境。

6 兔子性格温顺

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改变兔子的习惯, 建议人们去培养“人兔亲和力”。好的饲养条件才能适合兔子生存。

7 兔子有穴居性

野外的兔子喜欢打洞, 根据这个习性日常生产中可以模拟兔子打洞的习性为兔子做产仔窝。规模化养兔场在产仔前几天就做好产仔窝并放柔软的干草供母兔做窝, 并且有助于拉毛。

8 耐寒怕热

兔子是毛皮动物, 冬天可以在较为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但是夏天的气温愈高, 它呼吸愈加快, 并且没有汗腺, 生存会很困难。根据这一特性, 在兔舍里要加强通风换气, 即使温度较低气味较大时, 也以通风为主, 保证新鲜的空气。

综上所述, 认识兔子的生活习性对指导生产有很大的意义。按照兔子的生活方式为其创造舒适的生存空间, 发展养兔业。吉

生活习性 篇2

肉食性,以瓣鳃类和甲壳类(虾、蟹等)为食,有些种类食浮游生物。这不是它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因为稳定的结构肌红蛋白是章鱼在深海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与龙虾拼个你死我活,就是为了争夺虾青素(英文称astaxanthin,简称ASTA)资源,虾青素是最强的抗氧化剂,是保证肌红蛋白结构稳定而不被氧化必要条件。根据2008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家弗朗西斯科·布达(Francesco Buda)教授和他的实验小组成员,通过精确的量子计算手段发现熟透的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等呈现出诱人的鲜红色,是因为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等都富含虾青素,熟透的虾、蟹、三文鱼为代表鱼类等的天然红色物质就是虾青素。[3]

行为

章鱼将水吸入外套膜,呼吸后将水通过短漏斗状的体管排出体外。大部分章鱼用吸盘沿海底爬行,但受惊时会从体管喷出水流,喷射的水力强劲,从而迅速向反方向移动。遇到危险时会喷出墨汁似的物质,作为烟幕。有些种类产生的物质可麻痹进攻者的感觉器官。

为了避开“猎食者”的捕杀,章鱼除了运用人们熟知的拟态伪装术、舍“腕”保身术外,美国科学家还在印度洋海域发现会用两足“走路”逃生的“高智商”章鱼。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克里斯汀·赫法德及其研究小组在印度尼西亚热带海域拍摄到一种名为玛京内特斯的章鱼,体积约苹果大小,在面对危险或遇到潜水员时,这种章鱼会把八只“爪”中的六只向上弯曲折叠,做出椰壳的模样,而剩余的两只“爪”就会站在海底地面上,偷偷地向后挪动,像会移动的小椰子,以倒退跨步走的方式逃难,姿势很是滑稽。[4]

还有一种像核桃大小的艾库利特斯章鱼也会以双足行走,不过其它六足则伸展向外,模拟成海藻的外观。研究小组发现以两腕足走路的速度远超过运用八腕足,前者最快速度约为每秒0.14米。

嗜好

章鱼对各种器皿嗜好成癫,渴望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章鱼不只爱钻瓶罐,凡是容器,它都爱钻进去栖身。人们在英吉利海峡打捞出一个容积为9升的瓶口直径不足5厘米的大瓶子,发现里面藏着一条身粗超过30厘米的章鱼;在距法国马赛不远的海底发现的一艘古希腊时期的沉船货舱中,装满了盛面用的双耳瓶和大型水罐,几乎每只里都有一条章鱼。这艘3层楼高的大船覆没给章鱼提供了数千幢好住宅。2000多年的时间里,章鱼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样的沉船里。失事飞机沉入海底后,汽油箱也给机灵的章鱼提供了栖身之处。甚至地中海捞出的人的头骨里面也藏着一条章鱼。

鉴于章鱼有钻器皿的嗜好,人们常常用瓦罐、瓶子一渔具捕捉章鱼。日本渔民每天早晨将各种形状的陶罐拴在长绳子上沉入海底。过一段时间,渔民们将陶罐提上来,这时,只要往罐中撒一点盐,顽固不肯从罐中出来的章鱼就会出来。印度渔民使用大海螺壳采取同样的方法。他们往往将八九百只大海螺壳织成捕捉网,每天可捕到二三百条章鱼。古巴渔民则用风螺壳来诱捕章鱼。突尼斯渔民把排水管扔到海底,也能捕捉到章鱼。

拟态

章鱼表面分布着一种细胞,名为色素细胞(chromatophores)。每个色素细胞包含四种天然色素中的一种:黄色素、红色素、棕色素或黑色素。只有在色素细胞收缩的情况下,才能看到这些色素。章鱼可以通过一次只收缩一种色素细胞来变换自身的颜色。它还可以通过伪装躲避掠食者,还可以通过呈现出与清水、沙质海底或黑色岩缝一样的颜色来捕捉猎物。当有敌人迫近的时候,章鱼会变为深粉色,从墨囊里释放出一团黑色的墨汁(称为乌贼墨(sepia),然后颜色变淡,迅速逃离。

思维

多年从事章鱼研究的专家吉姆·科斯格罗夫指出,章鱼具有“概念思维”,能够独自解决复杂的问题,正是此种能力使其具有用两足行走的本领。吉姆·科斯格罗夫在法国《费加罗杂志》上撰文称,章鱼是地球上曾经出现的与人类差异最大的生物之一。章鱼有很发达的眼睛,这是它与人类唯一的相似之处。它在其它方面与人很不相同:章鱼有三个心脏,两个记忆系统(一个是大脑记忆系统,另一个记忆系统则直接与吸盘相连),章鱼大脑中有5亿个神经元,身上还一些非常敏感的化学的和触觉的感受器。这种独特的神经构造使其具有超过一般动物的思维能力。

科学家曾对章鱼进行过一个测试:科学家往水中放了一只装着龙虾的玻璃瓶,但瓶口被软木塞塞住。章鱼围绕这只瓶子转了几圈后就用触角将其缠住,然后通过各种角度,用触角拨弄软木塞最后将其成功拔掉,得以饱餐一顿。研究认为该实验表明章鱼能够独自解决复杂的问题,即具有所谓的“概念智力”。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章鱼自出生之时起就独居。小章鱼只需极短的时间就能学会应有的本领,并且与大部分动物不同,小章鱼的学习不是以长辈的传授为基础。虽然它们的父母遗传给了它们一些能力,但小章鱼通过独自学习捕食、伪装、寻找更好的住所来发展自身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有头脑”的章鱼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不安。赫法德说:“这次发现大大丰富了人类对章鱼行为的认识,而且还很有启迪作用,因为这证明了章鱼完全有可能还用其它方式走路,或者海底还有其它动物也可以双足走路。”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已经证实:这个八条腿的物种能够搬动椰子壳并把它当做自己的盔甲来使用。这是无脊椎动物使用工具的第一个案例。了解章鱼究竟如何控制、协调其它的八个柔软腕足,有利于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灵活动作的机器手臂或不需要大脑的机器人。

★ 理工科女性这么少的原因

★ 让我们谈谈iphone

★ 贵的反义词

★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初中

★ 他原来这么作文范文

★ 劳动原来这么作文范文

★ 登顶,原来这么简单作文

★ iphone开发企业笔试题目

★ 学贵有恒800字作文

生活习性 篇3

关键词:阿昌族;祭祀;祭祀音乐;汉族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春节;节日

一、引言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的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古代汉文史籍中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不同时期对阿昌族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居住于滇西高山峡谷一带,其间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支脉自腾冲逶迤纵贯向南,形成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川江,两江支流和无数溪涧遍布,整个地带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高山、大河间有许多峡谷平地。阿昌族主要居住的户撒坝子(以坝中为界,坝头称户撒,坝尾称腊撒)和梁河坝子就坐落在其中的丘陵谷间。在这些地方与阿昌族杂居的还有汉族、傣族、景颇族等。阿昌族长期以来与这些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

阿昌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彝语支,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无本民族文字。绝大多数阿昌族人都通汉语、傣语或景颇语,一般都使用汉文或傣文。

阿昌族在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在此仅对阿昌族与汉族进行比较与探究。

二、宗教信仰比较

阿昌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近甚至相似的地方,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而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大、小承佛教)。在信仰小乘佛教上二者有相同的地方,即信仰佛教。

第二,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春耕和秋收前要祭三次“土主”(地鬼),全寨人都要去田间洒鸡血、插鸡毛,以祈求鬼灵保护庄稼。汉族在信鬼神方面至今仍然有些地方存在。如在云南腾冲、昌宁等的一些汉族人家在人死埋葬后的当天晚上有一个仪式叫“驱鬼”,是让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在丧者家的房前屋后边跑边敲锣边叫喊,以示把鬼驱逐出家门。这是汉族信鬼神最有力的直接证据。

而祭拜土地则表现在祭拜山神上。如在云南有些偏远的汉族地方至今仍然有山神庙的存在。当地的人们如要上山仍会去祭拜山神,以祈求自己和家人在山中不被动物或其他东西伤害。两相比较阿昌族与汉族二者之间仍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信鬼神和拜土地。

第三,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和崇拜祖先。汉族有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表现在凡是逢年过节无论阿昌族还是汉族都会祭请已逝祖先回家与家人团圆。部分讲究的人家专门有供奉祖先的牌位的祠堂。

三、节日祭祀比较

阿昌族的许多节日祭祀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如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阿昌族在春节里部份祭祀与汉族相同,如祭大青树,汉族祭槐树;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节日里祭拜山神;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祭拜祖先;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在春节的大年三十晚上给老人和亲人们拜年,只是阿昌族保留的拜年形式比汉族更浓重些;阿昌族与汉族一樣在节日里喜欢吃猪肉、牛肉。

四、风俗习惯比较

阿昌族好多风俗习惯与汉族相近甚至相同,如以下几方面:

第一,婚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窜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这些风俗在有些汉族地区仍然有存在过的痕迹,如同姓不婚,夫兄弟婚的转房,寡妇可以改嫁等。

第二,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尊敬长辈。如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汉族则是所有三代以内的近亲长辈都有资格受到新郎新娘的跪拜与孝敬,如有些地方跪拜与孝敬长辈的是一双鞋,跪拜与孝敬父母的则是一对枕头,而长辈回敬小辈的一般为红包等。

第三,丧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实行土葬俗。其中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与汉族一样须先行火葬再实行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也与汉族一样,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与汉族一样,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阿昌族与汉族一样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汉族则是请“道士”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直至出殡。出殡时亲人唱哭丧调,如今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唱。部分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哭丧的习俗,如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昌宁等地仍有存在。

第四,礼仪及禁忌:阿昌族与汉族一样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第五,食俗。阿昌族与汉族一样一天吃三餐,喜食酸性食品。阿昌族与南方汉族一样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这些生活习性当地汉族同样存在,这些习性是明初从汉族传到阿昌族的,至今仍被阿昌族所保留。

第六,阿昌族妇女与汉族妇女一样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阿昌族与汉族一样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第七,音乐。阿昌族在节日及婚丧时所唱音乐小调与汉族小调相同。以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县为例,二者均是以同样声腔唱小调。都是以说唱为主,调式不变。形式总是以一男一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唱的内容可以有生活、感情、家常等,唱者可以根据现场气氛和环境随意更改唱的内容,使现场气氛热烈而不冷场。

五、形成的历史原因

为何会形成阿昌族与汉族在有些风俗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呢?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据清王凤文《云龙记往》载,云龙“俄昌”人,自其首领早慨始传至元末,已有35代。早慨制定“铁印券”,规定酋长以长子继承,开始了世袭制。早慨以后十余世,“俄昌”人日益强盛,与金齿、僰国皆通商。约10世纪,受大理王段氏封诰。当时外来商人教会阿昌人民种田,农业逐步发展。元、明设云龙州,大量白族、汉族人民相继迁入,这里的“俄昌”人,部分西迁至腾冲一带,部分融合于白族、汉族中。在这种民族融合中就有了生活风俗等的融合,于是才有了阿昌族的风俗中有白族、汉族的风俗习性。

另外,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腾冲一带,元以前即有“莪昌”人居住(《元史地理志·金齿宣抚司》),明正德《云南志》认为即唐代的“寻传”人。那时“寻传”人属南昭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这便是现如今阿昌族有些风俗与景颇族相同的原因。

明洪武十六年(1383)左纳率部归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敕赐汉人段保为云龙州掌印土知州,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并向西南迁至德宏境内,渐失本土。

在阿昌族降为被统治民族且失本土的情况下本民族的好多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溶入许多其他民族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阿昌族聚居的户腊撒,明初属麓川宣威俯司。15世纪中叶,明将王冀三征麓川后,属陇川宣府司。王骥分封其属官赖罗义和况本为把总,分别掌管户撒、腊撤,成为世袭领主。阿昌族人民从驻守边疆的汉族屯兵那里学会了耕种水田、打制铁器的技术,促进了阿昌族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品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下阿昌族的生活习性不得不被汉族影响甚至同化。这便是现在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清初承袭了明代的土司制度。吴三桂把户腊撤地区改为“勋庄”。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废“勋庄”,仍归原先赖、况两家承袭。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户腊撒地区归腾越州管辖。乾隆年间,南甸土司辖区的阿昌族,除了向傣族封建领主交纳贡税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沦为附近汉、傣地主的佃户。阿昌族同时受封建领主、地主的双重剥削。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阿昌族的生活、风俗、节日等等与汉族、傣族或景颇族的相同甚至相似的原因。

民国时期,云南军阀在陇川、梁河等地建设治局,推行保甲制,但封建土司制度延至建国前夕,统治阿昌族达500余年之久。阿昌族每年除固定向土司交纳“三大款”(官租、大烟款、地基银子)外,各寨还负担专门的劳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腊撤地区成立了阿昌族自治区(区级)。1953年、1954年,又先后在潞西县江东区高粳田乡,梁河县遮岛区的丙介乡和关璋乡建立了三个阿昌族民族乡。从1955年秋开始,在阿昌族地区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领主、地主的特权、杂派、高利贷等也一样废除。土地改革的胜利,使阿昌族人民彻底摆脱了封建枷锁,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这也使得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

梳理阿昌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阿昌族的发展就是一部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是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发展的一面镜子。在阿昌族现行的各种节日及习俗中仍然保留着一些汉族不曾保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可喜的。而阿昌族的一些本民族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不被同化而保存下来更是可庆幸的。阿昌族的部分生活习性是汉族发展的活字典,更是阿昌族民族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阿昌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更不难发现阿昌族的发展是与当地的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的交融分不开的,因此阿昌族的祭祀以及音樂与汉族、白族、景颇族、傣族有相同甚至一样的情形,这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最好见证。

参考文献:

1、周凯模.云南民族音乐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朝庭.保山市少数民族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3、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5、曹本冶.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本文属云南保山学院校课题,项目编号10B005K。

乌鸡的生活习性及饲养 篇4

《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乌骨鸡性甘平无毒, 主治补虚劳羸弱、益产妇。临床上公认, 乌鸡有补肝肾、益气血、退虚热之功能, 是治疗虚弱病和妇女病的良药, 对肺结核、心脏病、胃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小儿软骨病等均有疗效。乌鸡蛋能治头痛、眩晕、哮喘、肾炎等病。乌鸡骨浸酒, 能活血祛风。乌鸡毛煮水洗身, 可以止痒、治疗荨麻疹等。

二、生活习性

乌鸡体型小, 成年公鸡体重1.0~1.5千克, 母鸡0.75~1.00 千克。母鸡性成熟需5.5 个月, 蛋重35~45 克, 年产蛋量100枚左右, 高的可达130枚。乌鸡的就巢性很强, 每下20枚左右就停产“抱窝”, 故自然孵化能力较一般品种强。雏鸡体重27~30克, 生活力娇弱, 抗寒、抗湿能力差, 故育雏期间需精心管理, 鸡舍要干燥、通风、保温、安静和卫生。乌鸡有嗜好砂浴的习性, 鸡舍内必须安置砂浴槽, 以利清洁羽毛, 促进生长发育。

三、乌鸡的饲养

1. 精心育雏。雏鸡刚孵出时, 必须采取保温育雏。第一周龄最适温度为35~36 ℃, 2 周龄为32~34 ℃, 以后每周降低2 ℃, 5~7周就可脱温。雏鸡2日龄后, 如发现三分之一的雏鸡有用嘴啄地的现象时即可开食。开食头几天饲喂煮得半熟的小米, 并拌入熟蛋黄, 蛋黄量按每18只雏鸡每天一个即可。7天后改喂混合饲料, 饲料以半熟的谷物为主, 辅以青菜、鱼粉、维生素。育雏时每平方米可饲养17 只左右。饮水要充足清洁, 初期喂温水, 水中应加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

2. 成年鸡饲养。雏鸡生长较快, 50 日龄体重可达250克。平时要保持鸡舍内空气清新, 湿度适宜, 并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产蛋期间保持每天光照16~17小时, 光照不足时要进行人工补充。日粮要采用配合饲料, 配合情况为鱼粉10%、豆饼10%、谷粉20%、玉米粉30%、高粱5%、米糠7%、贝壳粉2%、生长素1%、青绿饲料15%。采用干、湿结合的饲喂方法, 4 月龄前日喂4~5次。在产蛋期间, 要适当多喂青绿多汁饲料, 以防止产蛋鸡过肥;适当加入锰盐, 可提高产蛋量和蛋品质。

3. 防治疫病。乌鸡虽抗病力强, 疫病较少, 但也应坚持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的原则。每天打扫鸡舍, 清除粪便, 注意防潮;每周消毒1 次, 每隔3~5 天刷洗消毒食槽;不喂霉烂变质饲料。

猫的生活习性 篇5

猫能在高墙上若无其事地散步,轻盈跳跃,不禁折服于它的平衡感。这主要得益于猫的出类拔萃的反应神经和平衡感。它只需轻微地改变尾巴的位置和高度就可取得身体的平衡, 再利用后脚强健的肌肉和结实的关节就可敏捷地跳跃,即使在高空中落下也可在空中改变身体姿势,轻盈准确地落地。善于爬高,但却不善于从顶点下落。即使从高处掉下或者跳下来的时候,猫靠尾巴调整平衡,使带软垫的四肢着地。注意不要拽断猫的尾巴,会影响它的平衡能力,也会容易使猫腹泻,减短猫的寿命。

贪睡

关于睡觉状态,猫咪在一天中有14~15小时在睡眠中度过,还有的猫,要睡20小时以上,所以猫就被称为“懒猫”。但是,要仔细观察猫睡觉的样子就会发现,只要有点声响,猫的耳朵就会动,有人走近的话,猫就会腾地一下子醒来。本来猫是狩猎动物,为了能敏锐地感觉到外界的一切动静,它睡得不是很死,所以不应该称之为“懒”,因为猫只有4~5小时是真睡,大多数时间应该算是在“假寐”或者叫做闭目养神。但从小和人类待惯的猫睡的比较死,睡的时间比较长。

任性

猫显得有些任性,我行我素。本来猫是喜欢单独行动的动物,不像狗一样,听从主人的命令,集体行动。因而它不将主人视为君主,唯命是从。有时候,你怎么叫它,它都当没听见。猫和主人并不是主从关系,把它们看成平等的朋友关系会更好一些。也正是这种关系,才显得独具魅力。另一方面猫把主人看作父母,像小孩一样爱撒娇,它觉得寂寞时会爬上主人的膝盖,或者随地跳到摊开的报纸上坐着,尽显娇态。

洁癖

猫经常清理自己的毛。小猫在很多时候,爱舔身子,自我清洁。饭后猫会用前爪擦擦胡子,被人抱后用舌头舔舔毛。这是猫的本能,去除自己身上的异味以躲避捕食者的追踪。猫的舌头上有许多粗糙的小突起,这是除去脏污最合适不过的工具。

在主人抚摩猫以后,猫舔自己被抚摩的地方:猫在记忆人的味道,因为它担心与主人分开后找不到主人。许多人误认为这是猫嫌自己脏。

情绪

两种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篇6

关键词:食心虫;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67

1 苹小食心虫

苹小食心虫 (Grapholitha inopinata Heinrich),属鳞翅目,卷蛾科。幼虫为害苹果、山楂、梨、海棠、沙果。

1.1 为害状

幼虫串食果肉。初孵幼虫蛀入果实皮下浅处,蛀果孔周围,呈现红色小圈,被害处呈现褐色虫疤,称“干疤”。如蛀果的幼虫没有成活,被害部果皮变青,称为“青疔”。幼虫食害果肉,一般不深入果心,只在果实小时,才可达果心。虫疤上有虫孔数个。有少许虫粪堆积在疤上。

1.2 生活习性

苹小食心虫一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里、吊树草绳上做茧越冬。5月下旬幼虫化蛹,蛹期约20~21天,6月中旬出现成虫,下旬达到盛期。成虫白天不活动,傍晚活动最盛,对苹果、醋、糖蜜、茴香油、黄樟油有一定的趋化性,卵喜欢产在光滑的果面上,大部产在果实的胴部。卵期7天左右,孵出幼虫先在果面上爬行,找到适当部位即蛀入果皮下,向四周扩展,蛀害果肉。幼虫在果内为害20天左右,即脱出沿枝条爬行,遇有皮缝即潜入做茧化蛹,7月中旬羽化,成虫产卵、孵化继续为害。8月下旬,老熟幼虫脱果,爬入枝、干皮缝内做茧越冬。

温、湿度对卵、幼虫、成虫适宜范围是:(1)卵最适宜的温度为19℃~29℃,相对湿度75%~95%。(2)幼虫最适温度为26℃,相对湿度为65%~70%。(3)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5℃~29℃,相对湿度85%~95%。

1.3 防治方法

1.3.1 人工治理 一是消灭越冬幼虫,早春刮老树皮,集中深埋或烧毁;二是结合疏果、摘除虫果、集中处理;三是利用成虫的趋化性,可利用糖醋、茴香、黄樟油诱集成虫,集中消灭,达到防治目的。

1.3.2 药物防治 第一次喷药在第一代卵出现后5~6天;第二次喷药在第一代卵盛期;第三次喷药在第二代卵初期;第四次喷药在第二代卵盛期。这样不仅能杀死卵,对初孵3~4天的幼虫也具杀灭效果。应用的药物:3%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乐果乳剂1000倍液,进行周密喷洒。

2 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虫属鳞翅目,卷蛾科。幼虫蛀食梨、山楂、苹果、杏、李等果实,也为害桃、李、樱桃的嫩梢。

2.1 为害状

4月中旬至7月间,梨小多为害桃、李嫩梢,初期萎蔫,以后干枯流胶。8~9月间转害梨、苹果、山楂果实。受害的果面有针头大小的蛀果孔,幼虫蛀入后在果肉内不规则的蛀食,或在果皮下串食成弯弯曲曲的虫道,受害部的果皮变色,该处有小孔及少量虫粪。脱果孔似铅笔芯大小。在桃、李混栽或相邻的条件下,山楂受害重,单纯山楂园受害轻。8~9月多雨季节梨小食心虫发生严重;少雨、干燥发生较轻。

2.2 生活习性

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树翘皮裂缝中越冬,有的也在树干基部及地表结茧过冬。一年发生2~3代。4月上中旬化蛹,蛹期半月左右。成虫白天静伏在叶、枝和杂草处,黄昏后活动,对糖、醋和果汁及黑光灯有强烈趋性。夜间产卵,散产在嫩梢上,每一梢产卵一粒。成虫寿命3~6天,卵期3~6天。一头幼虫可以为害2~3个新梢再在树皮缝化蛹,成虫产卵在果实上,幼虫蛀入果内,果实落地后继续在果内为害,老熟幼虫钻出果,在土块草根处化蛹。6月中旬可出现当年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第二代、三代成虫。收果时仍有大量幼虫在果内为害。发生规律一般是7月以前为害山楂、桃、李,7月以后为害梨、苹果。

梨小食心虫在温度高、雨水多的年份,成虫产卵量多,为害重,成虫寿命长,交尾率高;干旱年份则相反。

2.3 防治方法

2.3.1 生物防治 梨小食心虫幼虫期有三种寄生蜂:喜马拉雅聚瘤姬蜂、中国齿腿姬蜂、食心虫白茧蜂,治虫方法同苹小食心虫。稻苞虫赛寄蝇、益蝽也是梨小食心虫主要天敌,要注意保护。梨小雌蛾性外激素粗提物诱杀雄蛾效果好。方法:剪下雌蛾腹部末二节,浸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在研磨器中捣碎、用滤纸过滤,将溶液滴在吸水性强的纸芯上,中间穿一细铁丝、挂在高1.5米的树杈处,下面放一盆水,水中放少量洗衣粉,水面距芯1.5厘米。每天下午4~5时挂纸芯,次日早8时取回,放入器皿中密封保存。通过此法可诱捕大量雄蛾,达到治虫目的。

2.3.2 人工治理 一是建立新果园时,尽量避免桃、杏、李、山楂混栽;二是早春发芽前,对有幼虫越冬的果树进行刮除老树皮、集中烧毁;三是在5、6月间,经常进行剪除被害树梢并集中处理;四是在越冬幼虫脱果前(8月中、下旬),在树干上束草诱杀幼虫;五是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成虫。

2.3.3 药物防治 用40%乐果乳剂1200~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喷雾治虫效果均佳。喷药次数要根据田间虫口消长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辛宇波,吴广范.果树常见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3.

林业害虫生活习性与防治关系探讨 篇7

1 林业害虫的趋性与防治

1.1 趋光性与防治

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有一种色素, 它能够吸收某一特殊波长的光, 并引起光反应, 刺激视觉神经, 通过神经系统指挥运动器官, 从而引起昆虫翅和足的运动, 趋向光源, 这种行为称为趋光性。例如, 夜蛾、螟蛾、蝼蛄、叶蝉、飞虱等对短波光线表现出正趋性。我们可以利用林业害虫的趋光性进行害虫的防治, 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1.1 采用黑光灯。

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 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 这是人类不敏感的光, 所以把这种人类不敏感的紫外光制作的灯叫做黑光灯, 我们可以利用黑光灯来诱杀各类害虫成虫。

1.1.2 光脉冲干扰, 利用光脉冲影响害虫的滞育性, 抑制害虫的正常生长发育。

1.1.3 与其他技术进行复合诱杀, 将光色与频振波、性诱剂等技术复合制成器械, 一提高诱虫的范围和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安全环保, 经济实惠和天敌伤害小的特点。

1.2 趋化性与防治

害虫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如一些蛾类对糖醋液比较敏感, 我们可以人工配置糖醋液来诱杀。

1.2.1 糖醋液的配制:

配方一为红糖5:醋20:水80;配方二为红糖1:醋4:酒1:水162.将配好的糖醋液放置容器内 (瓶和盆) , 以占容器体积1/2为宜。害虫对容器颜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利用颜色来诱引就可以起到双重的效果, 害虫最喜食花朵, 再是果实, 叶次之。若把容器颜色色模拟成花或果实颜色, 诱杀的效果成倍地提高。

1.2.2 糖醋液的使用:

将盛有糖醋液的容器悬挂在树上即可。害虫多时, 3天即可填满, 满后到掉重换糖醋液。一棵树上, 挂1~2个。树上用完后, 糖醋液不能直接倒入土壤, 要埋入地下。

1.2.3 糖醋液还可诱杀地老虎、粘虫、梨小食心虫等。

方法:糖6份、酒1份、醋2~3份、水10份、加适量敌百虫, 每667m2放1盆。

1.3 林业害虫的群集性与防治

很多害虫都有大量个体群集一起的现象, 群集现象可分成2类:暂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暂时性群集一般只出现于害虫生活史的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 形成群集的条件消失后群体就会分散, 并不营集体生活。如苜蓿象甲, 在越冬场所群集, 春天就分散外出等。永久性群集则是害虫终生群聚在一起, 一旦群集, 很久也不会分散, 而且群体向一个方向迁移或做远距离的迁飞, 如群居型飞蝗。害虫的大量群集必然造成猖獗危害, 我们可以利用林业害虫群集的规律, 对害虫进行集中消灭。

1.4 假死性与防治

一些害虫遇到外界惊扰就暂时停止活动或自动掉落下来, 好像死去一样, 叫做假死性。例如苹毛金龟子、铜绿金龟子、一些象鼻虫、小地老虎和粘虫的幼虫等, 在受到突然振动时立即作强直性麻痹状昏迷, 坠地装死。可以利用它们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1.5 趋色性与防治

害虫对色彩的趋性是通过其视觉器官 (复眼和单眼) 中的感光细胞对光波产生感应而作出的趋向反应, 也称为“色觉”, 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趋光性。利用害虫对色彩的趋性可以防治林业害虫, 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5.1 色板诱集。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 研究各种色彩板诱集一些好“色”性害虫, 例如利用大多数蓟马对蓝色光波的嗜好制成蓝色粘虫板。

1.5.2 有色材料避虫。

利用害虫忌避的有色材料来防控害虫。例如根据蚜虫对银灰等色彩的负趋向性, 设置银灰色塑料薄膜、铝箔、黑色塑料薄膜或向棉地喷洒大白粉乳液等避蚜, 以减少蚜虫危害作物。

1.5.3 与其他技术复合诱杀。

将色彩与灯光、频振波、性诱剂等技术复合制成器械, 以扩大和提高诱虫的范围和效果。

1.6 迁移性与防治

不少昆虫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 这种特性成为昆虫的迁移性。如东亚飞蝗、稻褐飞虱等。这种行为是昆虫的一种适应注, 有助于种的延续生存。此外, 某些昆虫, 还有在小范围内扩散、转移危害的习性。了解这些行为, 我们可以对害虫做出预测预报, 及时提出并制定防治措施, 减少经济损失。

1.7 其它习性与防治的关系

利用有些害虫对栖息潜藏和越冬场所的要求特点, 用人工方法造成害虫喜好的适宜场所, 将害虫诱来后加以消灭, 亦称潜所诱杀。例如梨星毛虫、梨小食心虫, 苹果小食心虫等, 有潜藏在粗树皮裂缝中越冬的习性, 因此在它们越冬前, 在树干上束草或包扎麻布片, 诱集它们进入越冬, 集中歼灭。利用有些害虫对植物取食、产卵有趋性, 人为地创造这些条件进行诱杀, 亦称植物诱杀。例如马铃薯瓢虫为害茄子, 但特别喜欢取食马铃薯, 可在茄子地附近种少量的马铃薯, 茄子被害程度可以减轻, 而集中在马铃薯上就可以用少量农药或其它方法加以集中歼灭。又如用谷草把诱集粘虫产卵, 用杨树枝诱集棉铃虫成虫, 我国北部棉区在棉田内系统种植油菜一玉米或高梁诱集带, 还可有利于麦田天敌转移到棉田, 减轻棉蚜、棉铃虫的为害, 其它如用芝麻诱集地老虎, 用蜀葵、冬葵诱集红铃虫和金刚钻产卵等等。

2 讨论

昆虫的习性, 包括昆虫的活动及行为, 是种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害虫有不同的习性, 全面了解和掌握它们的习性, 有利于进行调查、预测和防治。

参考文献

[1]张纯胄, 杨捷.害虫趋光性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华东昆虫学报, 2007 (2)

[2]赵建伟, 何玉仙.翁启勇.诱虫灯在中国的应用研究概况[J].华东昆虫学报, 2008 (1)

[3]张纯胄.害虫趋色性及其在蔬菜上的应用技术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 2007 (8)

[4]张孝羲.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5]韩召军.园艺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1

[6]陈风英, 施伟韬, 杨群林等.黄板诱杀蔬菜蚜虫初报[J].江西植保, 2003 (4)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篇8

一、生活习性

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 怕光、怕声、怕风雨。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 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 春秋两季为重点取食期。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 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 对食物的需求量大, 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 取食活动比较频繁。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 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 就必然要推土封闭, 将洞口堵死, 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在林区活动, 危害幼林, 啃食幼树根系, 致使幼树枯黄以致死亡, 严重破坏人工育林的发展。

二、活动时间

幼鼠于分居之后, 也营独居生活。中华鼢鼠是典型的地下生活种类, 终年在地下活动, 只有当暴风骤雨冲塌洞道或水灌入洞时, 才被迫到地面上来, 但也有偶然到地面上来活动的现象。中华鼢鼠春、夏、秋天都有活动, 鼢鼠不冬眠。它冬季栖居于老窝中, 除取食外不大活动。鼢鼠昼夜都会有活动, 春季日活动高峰在当地时间10~12时与18~20时;夏季活动降低, 早晚在地下层;秋季日活动高峰在14~18时。小雨或阴天则全天活动, 大雨和大风活动极少, 雨后地面潮湿时, 活动最为频繁。

三、食性

特别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 如地下根、茎等;有时亦将地上部分的茎、叶和种子拖入洞内取食。其食性很广, 而且因时因地而异。从储粮的情况来看, 取食与当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 (青海) 取食异叶青兰、引果芥、沙蒿、多裂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二裂委陵菜、珠芽蓼等植物的根系以及赖草、针茅的根部、花序和种子;在农区 (晋冀北) , 其采食作物的种类也很广泛, 如苜蓿、青稞、燕麦、小麦、马铃薯、豆类、高粱、玉米、黍子、花生、甘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树或针叶树的根部。

四、中华鼢鼠的洞穴

鼢鼠的洞穴复杂但结构大致相似, 雄鼠和雌鼠的洞道略有差别。洞道按作用和层次, 可分为草洞、常洞、备用 (逃跑) 洞道、粪洞、贮食洞、窝巢六部分。草洞是取食时所掘的的洞道, 距地面约5~10厘米;常洞比较固定, 洞径较大, 一般距地面20厘米左右, 是鼢鼠经常活动的通道, 窝巢分布比较深, 距地面约50~180厘米, 一般雄鼠的较浅, 雌鼠的较深。

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 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 就必然要来推土封闭, 将洞口堵死, 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

五、为害特点

原鼢鼠是农牧业的主要害鼠, 在农区, 由于它们咬断作物根部, 致使植物枯死, 或者把整株的作物从地下拖走, 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断垄。由于大量盗运贮粮, 影响作物收获量。

在牧区, 破坏牧草, 挖洞推出的土成堆, 减少草场面积。由于洞道纵横交错, 害造成表土流失, 促进草场退化。

六、防治方法

黏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篇9

黏虫, 属鳞翅目夜蛾科, 又名行军虫, 成虫体长17~20mm, 呈淡灰褐色或黄褐色, 雄蛾色较深。幼虫顶部有八字形黑纹, 头部褐色、黄褐色、红褐色, 二三龄幼虫黄褐色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 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 身上有5条背线, 又名五色虫, 腹足外侧有黑褐纹, 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 虫角红褐色。卵呈馒头形稍带光泽, 初产时白色, 颜色逐渐加深, 将近孵化时黑色。黏虫危害麦、稻、栗、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 以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 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 造成严重损失, 因其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 成为重要的农业害虫。

黏虫在我国各地一年发生的代数不同, 在晋南地区每年可发生四五代, 但第四代和第二代发生量大, 第一代幼虫在4月—5月发生, 主要危害小麦, 第二代危害夏玉米, 各虫态的历期天数为:卵期8~10d, 第一龄幼虫期6~7d, 第2~5龄幼虫期各为3d左右, 第6龄幼虫6~7d, 蛹期约10d, 成虫产卵期约5d, 成虫寿命约12d。成虫羽化后必需取食花蜜, 并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才能正常发育、产卵。成虫喜食有甜酸味的汁液, 对糖、酒、醋的混合液和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 其白天隐蔽在作物丛中、草堆等处, 夜晚取食、交配、产卵, 夜晚有2次活动高峰, 第1次在晚8时—9时, 第2次在黎明前。成虫飞翔能力强, 在风速3m/s的情况下, 逆风飞行速度可达14.4km/h, 顺风可达28.4km/h, 卵产于枯黄的叶尖、叶鞘等处, 由胶质黏结成块, 在适宜的条件下, 每头雌蛾一般产卵1000~2000粒。

黏虫抗寒力不强, 在我国北方不能越冬。黏虫是一种远距离迁飞性害虫, 每年春季由南方省份迁入我省, 第一代幼虫为害拔节孕穗期小麦, 第二代幼虫危害夏玉米, 属暴食性害虫。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 一二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 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 可吃光叶片, 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 只剩叶脉, 造成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当一块玉米田被吃光, 幼虫常成群列纵队迁到另一块田为害, 故又叫行军虫。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齐、杂草丛生的田块受害重。

2 黏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2.1 温度湿度的影响

黏虫的发生数量与发生期温度、湿度关系很大。黏虫适宜于温暖高湿的条件, 各虫态适宜的温度为10℃~25℃, 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5℃~30℃, 相对湿度为90%左右。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小, 但对幼虫的成活率影响很大, 尤其是对低龄幼虫影响大。在23℃的适温条件下, 当相对湿度为80%, 75%, 50%时, 1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3.3%, 40%, 81%。

2.2 食料条件的影响

成虫必须取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主要是糖类) , 才能发育成熟并正常产卵, 幼虫食禾本科植物时发育快、虫体重, 羽化后产卵量大, 食小蓟贺苜蓿的幼虫发育慢, 羽化为成虫不能产卵。

2.3 天敌的影响

黏虫的天敌较多, 有蛙类、蚂蚁、步行虫、蜘蛛、草蛉、黏虫绒茧蜂、黏虫确须寄生蝇、索线虫及黏虫白星蜂姬等。

3 黏虫的防治技术

3.1 谷草防虫

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的习性, 在麦田插谷草把或稻草把, 每667 m2插60~100个, 每5 d更换新草把, 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此外, 也可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 压低虫口。

3.2 药剂防治

根据预测预报, 在幼虫3龄前及时喷洒质量分数2.5%敌百虫粉, 或5%杀虫畏粉, 每667 m2喷1.5~2.5 kg。有条件的喷洒质量分数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 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1 500倍液, 或90%晶体敌百虫1 5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 每667 m2喷兑好的药液75 kg。提倡施用激素农药,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20%除虫脲胶悬剂10 m L, 兑水12.5 kg, 用东方红18型弥雾机喷洒, 防治黏虫。

用防治粘虫药剂丁硫克百咸、辛硫磷、双甲脒单独防黏虫时, 防效从高到低顺序为辛硫磷、丁硫克百威、双甲腺。丁硫克百威与辛硫磷以1∶4混配, 增效作用显著;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双甲脒与辛硫磷1∶1混配, 也有增效作用。

3.3 毒饵诱杀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90%敌百虫100 g, 兑适量水, 拌1.5 kg炒香的麸皮而制成毒饵, 于傍晚时分顺着玉米行撒施, 进行诱杀。

3.4 叶面喷雾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2.5%敌杀死、2.5%功夫乳油, 或4.5%高效氯氰菊酯20~30 m L, 兑水30 kg, 均匀喷雾, 或用灭幼脲3号1 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3.5 撒施毒土

每667 m2用质量分数40%辛硫磷乳油75~100 g, 适量加水, 拌砂土40~50 kg, 扬撒于玉米心叶内, 既可保护天敌, 又可兼防玉米螟。

果树金龟子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 篇10

关键词:果树,金龟子,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1 大黑鳃金龟

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 , 属鞘翅目, 金龟科。主要危害山楂、苹果、李等果树。

1.1危害状

幼虫咬断幼苗或幼树根部, 导致苗木枯黄而死亡。

1.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 ~ 21mm, 宽9 ~ 11mm, 长椭圆形。黑褐色或黑色, 有光泽。触角10 节, 红褐色。卵:圆形, 乳白色, 两端稍尖, 长2 ~ 2.7mm, 宽1.1 ~ 1.7mm。幼虫:体弯曲呈马蹄形, 乳白色。头部红褐色, 前顶毛每侧3 根, 后顶毛每侧1 根。蛹:体长21 ~ 23mm, 宽11 ~ 12mm。黄褐色, 羽化前色泽变深, 复眼变成黑色。

1.3生活史和习性

该虫1 代2a。以成虫和幼虫形式在地下越冬。5 月越冬成虫出现, 交尾产卵, 6 月幼虫孵化, 一直到10月越冬。翌年越冬的幼虫, 于5 月末活动, 到距地表10 ~ 20cm处取食植物根部。到6 月末化蛹, 7 月中旬成虫出现。一个世代需710d左右。成虫于每日黄昏开始活动, 20:00 ~ 21:00 活动最盛, 拂晓前全部钻入土中。成虫有趋光性, 但雌性很少扑灯。该虫于荒坡、杂草地发生较多, 尤以施未腐熟厩肥的田块, 虫量较多。

1.4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利用白僵菌, 消灭幼虫;保护步行虫、青蛙、蟾蜍和鸟类, 控制虫口密度上升。人工治理:利用其趋光性用灯光诱杀。该虫有假死性, 可震落杀死。幼虫期灌水, 使幼虫窒息而死。药物防治:用3% 高效氯氢菊酯微囊或2% 噻虫啉微囊500 ~ 600 倍液, 在果树吐蕾、开花前喷洒防治。用竹签插孔, 再用75% 辛硫磷乳油, 90% 敌百虫, 兑水1000 倍灌注, 直达到幼虫潜伏深度, 效果良好。

2 东方金龟

东方金龟 (Serica orientalis Motsch) , 属鞘翅目, 金龟科。主要危害苹果、山楂、梨、李、杏、樱桃等果树。

2.1危害状

成虫采食果树嫩芽、新叶及花朵, 常群集暴食幼嫩叶片, 造成严重危害。

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 ~ 8mm, 卵圆形。黑色或红褐色, 有光泽, 被黑灰色绒毛。触角褐色, 由9 节组成。卵:椭圆形, 长1mm左右。乳白色, 有光泽。幼虫:老熟幼虫长14 ~ 16mm, 头部黄褐色, 胴部乳白色, 多皱褶。蛹:长6 ~ 10mm, 黄色, 头部黑褐色。

2.3生活史和习性

1a发生1 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4 月下旬出土, 5月初~ 6 月上旬为发生盛期。6 月为产卵盛期, 卵成块产在被害植物根际表土中。6 月中下旬孵出幼虫。8 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钻入地下20 ~ 30cm处, 做土室化蛹。成虫出现后即准备过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

2.4防治技术

用灯火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 于傍晚震落捕杀。幼虫期, 于地表扎孔, 用50% 敌敌畏500 倍液或90% 敌百虫500 倍液灌注, 效果良好。成虫期喷施3% 高效氯氢菊酯微囊悬浮液或2% 噻虫啉微囊悬浮液500 ~ 600 倍, 效果良好。

3 小青花金龟

小青花金龟 (Oxycetonla jucunda Fald) , 属鞘翅目, 金龟科。主要危害山楂、苹果、梨、杏等果树。

3.1危害状

成虫食害花蕾和花, 咬食花的花瓣、花蕊和柱头, 将雌蕊和雄蕊吃光, 导致只开花而不结果。

3.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mm左右, 暗绿色。头部黑色, 触角和复眼黑褐色。前翅鞘上有黄白色斑纹。腹部两侧各有黄白色斑纹6 个, 尾部有4 个。卵:球状, 白色。幼虫:老熟幼虫头部较小, 褐色, 胴部乳白色。各体节多皱褶, 密生绒毛。蛹:裸蛹, 白色, 尾端为橙黄色。

3.3生活史和习性

1a发生1 代, 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果树开花时, 成虫大量出现。成虫白天活动, 群集食害花絮。成虫喜食葱花, 严重时在1个花絮上可达20多头, 下午活动最盛。成虫喜将卵产在荒草土地中。

3.4防治技术

生活习性 篇11

不经意间,我发现这两只乌龟在受到惊吓时,都会将四肢缩回硬壳内,直到确认安全后才会伸出四肢和头,这个过程有时要好几分钟。

为了便于观察,我将这两只乌龟分开放。一天放学回家,我发现中华草龟和巴西红耳龟做着同样的动作:后肢着地,前肢扒着容器壁,好像急着想出去。为了观察一下它们喜欢爬到什么地方去,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将两只乌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松手。巴西红耳龟首先移动,中华草龟反应比较迟钝。当中华草龟想要开始爬行时,巴西红耳龟已移动至1米外。而且,它们都喜欢爬到狭小的角落里。

我在乌龟两天未喂食的基础上,给它们喂了市场上购买的龟粮。可这两只乌龟抬眼看了一眼龟粮后,一点也不肯吃。一天后,龟粮仍未减少。于是,妈妈想给乌龟换换口味,切了很多肉丝喂它们。没想到,它们都吃得特别香,不仅会吃喂到嘴边的肉,还会主动探头自己寻找食物。有些肉丝大一点,它们一口吃不下的时候,还会用前爪去撕扯,直到全部吃到嘴里为止。不一会儿,就把我们喂的肉丝都吃完了。

查阅资料后我发现,我观察到的乌龟进食方法和书中的描写是一致的。乌龟的摄食方式主要是吞食,利用其锐利的爪及其伸缩敏捷、转动自如的头颈猎取食物,并将猎获的食物纳入口中,先咬碎再吞咽。吃的时候,基本不主动寻找,只是等待食物靠近时,立刻伸出头张嘴吞食。虽然中华草龟和巴西红耳龟都是杂食性动物,但据我的观察,它们最喜欢的还是新鲜的鱼虾和瘦肉。

周末,我把两只乌龟寄养在奶奶家。不久就传出噩耗,中华草龟死了。我们失去实验样本之一,不过爷爷很快又帮我买一只巴西红耳龟。妈妈的朋友又送给我两只巴西红耳龟。这一次,我们把它们寄养到乡下的朋友家(江苏如皋),因为这家具备天然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家里开肉铺,有充足的空间爬行。

据朋友的妈妈介绍,乌龟在她家每天都会进食,每次都吃得很香,也吃得很多,两只乌龟每两天就可以吃50克左右的肉。肉以猪肉(新鲜没有冻过)为主,也喜欢吃新鲜的活虾,偶尔也吃牛肉、腌制的肉。乌龟到她家三个月后,体重、身长明显增加,外壳也明显地坚硬和光滑了很多。

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我和妈妈从苏州再次购得两只中华草龟通过顺丰快递送到我家。在用20℃的温水养了1小时后,两只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我家的乌龟恢复了活力。

生活习性 篇12

1.1 榆毒蛾

一般地区1年2代, 以初龄幼虫在树皮缝隙间、孔洞中结白色簿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活动为害。6月中旬幼虫老熟, 在树上或建筑物缝处化蛹, 蛹期15至20天。7月初成虫羽化, 有趋光性。雌蛾多产卵于枝条上或叶背, 成串排列。初龄幼虫只食叶肉, 残留表皮及叶脉, 以后则吃成孔洞或缺刻, 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7月中、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为害, 8月下旬化蛹, 9月初成虫羽化, 9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孵化, 以幼虫越冬。

1.2 绿尾大蚕蛾

一般地区1年发生2代, 在树上作茧化蛹越冬。越冬蛹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并产卵。卵期10至15天。第1代幼虫5月上、中旬孵化。幼虫共5龄, 历期36至44天。老熟幼虫6月上旬开始化蛹, 中旬达盛期。蛹历期15至20天。第—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初羽化产卵, 幼虫7月上旬孵化, 至9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蛹期6个月。

1.3 榆凤蛾

一般地区1年发生2代, 以蛹在树冠落叶间、表土层越冬。次年5月初至6月羽化, 5月中旬至6月中旬孵化为害, 6月中下旬为害最烈;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下树作茧化蛹。第1代成虫于7月底至8月中旬羽化, 4至8天后产卵为害, 幼虫期30至38天, 共历5至6龄。成虫产卵聚生平铺, 产叶反面, 每块30至108粒, 每个雌成虫一生产卵80至302粒。幼虫初孵化时群聚叶背不动, 2龄起取食, 长大后亦有群集性, 老熟幼虫沿枝干向地面爬行, 在落叶下表上层及土石块间吐丝作茧化蛹。

1.4 榆蓝叶甲

东北地区1年发生2代, 以成虫在树皮裂缝、屋檐、墙缝、土内、砖石缝、杂草间等处越冬。越冬成虫在翌年5月中旬开始出现, 相继交配、产卵, 卵期5~8天。于5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发生期可延长到8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第l代成虫, 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 9月上旬为羽化末期。成虫取食时, 一般在叶背剥食叶肉, 残留表皮, 以后常造成穿孔。经补充营养后, 于7月中旬开始产卵, 8月中旬产卵结束。卵产于叶背, 成块, 每块1~38粒不等。每只雌虫产卵平均800~900粒。完成1个世代的时间约40多天。

第2代 (越冬代) 幼虫7月下旬开始孵化, 幼虫期22~30天。8月中旬开始下树化蛹,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成虫发生期, 早期羽化的成由于9月下旬, 风和日暖的中午群飞寻找场所越冬。越冬成虫死亡率很高, 所以第1代危害不严重。

1.5 榆叶蜂

一般地区1年发生2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丝质茧发育为预蛹过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化蛹, 6有上旬开始羽化, 产卵。6月下旬幼虫孵化后, 危害至8月下旬, 以老熟幼虫人土结茧越冬。成虫每天多在6~8时羽化。羽化后成虫飞翔能力弱, 从早晨至傍晚不停地相互追逐交尾。雌蜂一生只交尾1次, 交尾后即在榆树中、下部较嫩的叶片上产卵。产卵时成虫用胸足紧抱叶片, 腹部紧贴叶缘, 随即用产卵器从叶缘缺刻的顶部, 在叶的上、下表皮之间锯开一裂缝, 产卵于其中。海产1粒卵, 略向前移动, 再产卵。每片叶的边缘大部分依次产完, 再选择一片叶继续产卵, 1个叶片上少至几十粒, 产卵处叶片逐渐膨大。每头雌蜂一生产卵35~60粒。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寿命6~8天。卵经7~9天孵化为幼虫。初孵化幼虫取食嫩叶, 虫龄增大后, 老、嫩叶皆取食, 昼夜危害, 先下部危害, 后转至中、上部危害, 其中以早晨和傍晚危害最烈。一般苗圃和幼龄林发生较重, 短短几天可把叶子食光, 似火烧状。幼虫具假死性, 受惊扰蜷身落地。一生脱皮4次, 历期15~17天。第一代老熟幼虫, 爬至林地土缝或枯枝落叶层下1~2cm深处, 吐丝粘结土粒作茧化蛹, 约经6~7天羽化为成虫。越冬代幼虫钻入土缝5~6cm深处, 吐丝结茧进入越冬期。

1.6 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的幼虫钻孔在树干和树枝里, 使树液从受害处大量涌出。成虫在树皮上留下半英寸或更宽的圆洞。如果不及时防治, 光肩星天牛病虫害一旦进入某一个地区, 就可以迅速扩散并致使树木死亡。

2 综合防治方法

2.1 灯光诱杀

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

2.2 人工防治

结合养护管理摘除卵块及初孵群集幼虫集中消灭, 消灭越冬幼虫及越冬虫茧。利用成虫的假死性, 震落杀灭。成虫群飞寻找越冬场所时, 网捕处死。冬季结合修剪收集枯枝落叶, 深翻土地, 清除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

2.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土蜂、马蜂、麻雀等天敌。如卵期的赤眼蜂、跳小蜂, 幼虫期的寄生蝇, 成虫期的蟾蜍、鸟以及蜀蝽等。于绿尾大蚕蛾卵期释放赤眼蜂, 寄生率达60%至70%。于低龄幼虫期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防治, 于高龄幼虫期喷洒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苏云金杆菌 (Bt) 乳剂400至600倍液防治。应用每g或每ml含孢子100x108以上的青虫菌制剂500~1000倍液喷施。

2.4 化学防治

上一篇:工程材料下一篇:段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