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2024-07-20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共8篇)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1

页眉文字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观念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何谓“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有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这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本,认真研究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满足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由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理论变革。

第一次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第二次变革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它适应了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企业劳动与劳动构成不断变化的要求,提出了人本管理原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使西方从管理思想到管理实践都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西方管理理论普遍重视对人的研究,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每一次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的飞跃。泰罗、法约尔及此前的亚当?

斯密等人,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推行以物质刺激为主的管理方法。梅奥、马斯洛等行为科学家则认识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因此主张在管理中要通过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到了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则进一步把人看作是“决策人”、“复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杂人”等,因此主张实行参与式或灵活多变的管理,以适应民主化、复杂化的管理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普遍实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开放政策,使得企业管理理念也在发生许多变化。与此同时,西方管理理论也有了新发展,即管理的综合、软化和对知识经济管理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通过对美日企业的管理方式的大量比较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管理中,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西方由此兴起了企业文化热,开始普遍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

我国的企业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管理理念。第一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以物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注重于企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员工缺乏人性化的管理;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实行以财(钱)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第一目标,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第三阶段: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我国企业管理者开始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重视产品的质和量,更重视对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现了人本性的特点。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一)坚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员工重于产品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员工重于产品,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一是从企业管理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来认识,随着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客户重于利润,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要围绕客户这个中心来展开。以客户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客户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客户的价值取向,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重于市场,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以“人”的管理和使用为根本,以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在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在增强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

(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而,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通过体系的运作,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因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企、因人、因时而异,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我公司倡导的“用事业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酬薪留人”和“不遗余力地吸引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不惜代价地留住人才”的用人理念为构筑人才高地,发挥人才优势,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企业管理以人为本,还应大力提倡员工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要适时为优秀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二)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的总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且是企业员工获得朝气与活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实施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构筑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企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形象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价值观是核心,企业精神是保证,企业形象是利器。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培育就会失去依托而变得盲目,企业形象也会因此而成为空壳。只有企业价值观,没有企业精神,做出的价值选择由于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难以达到,形象的塑造难以实施到位。有了正确的价值选择与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把它通过形象塑造在市场上展示出来,也难以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些真正对人有激励作用的内部因素,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进步和成长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因素”,能够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实现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观,以团结奋进的企业精神与良好诚信的企业形象有机结合,才能激励员工不断奋发进取,不断创新,以巨大的凝聚力与责任感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我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从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入手,用核心文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用营销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用战略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抢抓机遇,使企业在做大的同时,向着做强做久不断迈进。

(三)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的一切行动内在动力源于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自身需求等内在因素。其中情感因素最能左右一个人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

页脚文字

页眉文字

向的内在反映。因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产生亲切感,有了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也就大,彼此的影响力也就越深。如果企业能够善待每一个员工,领导能够体贴关心下级,以情感人、以诚待人,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职工对你充满信任,其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人员关系比较紧张,就会造成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产生心理距离。其结果最容易转化为一种对抗力和负影响力。企业领导要深入员工中间,经常性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帮助员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把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让企业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凝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平稳、持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页脚文字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2

一、要做到以人为本树和谐, 必须牢固树立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的观点

职工是兴企之本, 是办企之根, 是办好企业的根本保证和永不枯竭的泉源。企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靠职工创造的, 从产品的设计、零部件的制造、整机的安装以及企业的凝聚力、文化力等都是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因此,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立足于相信和依靠广大职工, 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从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 尊重员工的人格、保障员工的权利、维护员工的权益,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待遇和感情留人, 发挥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安心工作为企业多做贡献。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思想不是静止的,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 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节奏, 围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牢固树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 时刻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员工的思想变化, 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职工, 困难和问题明明白白告诉职工, 发展和前景清清楚楚讲给职工。在抓各项工作落实中, 细心体察群众的情绪, 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 让职工对企业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依赖,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企业大发展献计献力。

二、要做到以人为本树和谐, 必须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同样的企业, 同样的产品, 其经营效果却大相径庭,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企业职工的素质, 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所以培养教育职工,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就是我们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兵欲勇, 必先利于器”。建设学习型企业, 培育知识型员工, 把职工武装起来, 不仅只是我们企业生存发展、保持活力的需要, 对职工来讲也是一种关心和爱护。所以, 我们应想方设法提高职工素质, 使每个职工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方向。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公民道德教育, 着力抓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 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敢打硬仗的思想作风, 树立公平竞争、顾客至上、诚信为本的价值理念, 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三、要做到以人为本树和谐, 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关爱和善待职工

首先,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公平正义出发, 妥善协调员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员工与社会、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切实维护和实现员工的各种利益, 这才是构建企业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者, 既要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利润, 确保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不要侵害员工的合法利益, 在作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 首先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权益, 维护公平与正义。切实保障员工的民主权利, 使员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在企业的民主决策、选举、评议、评优以及组织发展等各项工作中, 经常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 进一步营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

其次, 要把诚信友爱作为开启人们心灵的金钥匙, 建立人与人友爱和信任的桥梁。诚信友爱, 就是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和引领企业广大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努力构建企业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诚信友爱, 就要牢固树立“诚信兴企”的思想意识, 对职工要以诚相见,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从关心人、体贴人出发, 切实了解员工的所思、所想、所需, 关心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与根本利益。

第三, 对职工要尊重、信任、维权, 让职工都活得有尊严。尊重职工的人格, 政治上平等, 发挥工会、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职能, 让职工知情参政,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充分发扬民主, 做好院务公开。当职工感到被信任、被欣赏时, 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 就有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但尊重不等于迁就, 信任不等于放任, 以人为本也并不是对人的放任, 是通过教育引导、激励制约等有效途径使人向着主动、积极的方向发展。要保障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必须考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以改革促进和谐, 以发展巩固和谐, 以稳定保障和谐。凡涉及职工权益的重大问题都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 特别对一些热点、难点、重点、敏感性问题, 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及时进行化解,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保持好企业内部的安定稳定。

只要紧紧依靠职工, 真心关爱职工,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为企业的再次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队伍。

摘要: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而以人为本是其本质、核心和灵魂。对于企业来说,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以人为本,企业

参考文献

[1]、卢耀祖.企业管理应以人为本.当代经济, 2008第7期

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0.引言

企业与文化共生,文化与企业共存,企业文化同企业是同步产生的。也许人们提到企业文化,都认为它是虚无飘渺的,很难将它与企业实践发展、经营活动联系起来。但在市场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能够得以成功经营,精湛的技术、完善的管理制度、优秀的企业领导人、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固不可少,同时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富有文化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凝聚企业内部员工的精神信仰,间接影响企业外部的营销力,决定着企业长期的经营发展业绩。只有两者兼备,企业才能培养出足够的实力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这一企业非技术因素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美日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对成功企业存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动因的研究,使管理者们认识到企业作为“文化机关”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经过数百年的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解释各有不同,整体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

2.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2.1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活动的导航针

“导航针”即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指导、牵引、推动作用,为企业经营活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积极、稳定、向上的企业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决策明晰化,避免了事务主义、盲目主义、专制主义,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牵引企业员T的个体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与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自觉为企业发展而奋斗,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有利于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建立“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始终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惠普历史上首位女CEO——卡莉,在她入主惠普后,极力用“速度”、“市场”、“变革”理念来代替原本的“稳健”、“协作”、“人本”理念,将“以人为本、尊重员工”抛于脑后,使惠普完全制度机构化,成为一个法治的公司。事实证明,卡莉针对企业文化的改变其破坏性大于建设性,也使自已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解职。

这种导航针的作用,无形的智慧无疑成为企业发展中最宝贵的财富。

2.2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思维的整合锁

“整合锁”即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维和力量进行凝聚、激励、拘束。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目标的影响,重点突出以人为中心,形成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改变他们以个人因素考虑问题的习惯思维,使之产生强烈的向心凝聚力和黏合的团队精神,将员工和企业拧成一条线,同心同德,共谋企业的发展。在作为“无形的精神驱动力”的同时,企业文化也是“无形的精神拘束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企业特色的文化模式都会对员工形成一种拘束倾向,成为无形的准则。同仁堂全体人员的“德、诚、信”,领导干部的“六实”政策,管理人员的“三效”方针,批发营销人员的“四熟”原则,零售药业人员的“四心”品质,生产人员的“三真”信条。这些企业文化规范所产生的拘束力环环相扣,使同仁堂历久不衰,扬名天下。

“整合锁”可以大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从而高效促进企业发展的轨迹。

2.3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器

“开发器”即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影响。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塑造了人,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并永远处于一种互动之中。企业文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注重人力资源潜质的培养,从而决定企业其他资源的开发,使各项资源齐驾并驱,互相促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创造出一条尊重人性、提升效益、高效稳定的成功之路。英特尔公司“永不停顿、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在技术方面不断加强开发研究,拓展产品的适用范围,牢牢把握新产品的主动权,使之位于世界上芯片制造工艺的最尖端。

“开发器”真正激发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创造力,使之不断追求创新,领先同行,为企业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3.营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途径

3.1以人为本,塑造高效实干的员工队伍形象,打造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精神向导和文化观念。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企业风貌。它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由于企业精神文化源于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化学习,所以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长期积累、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在企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人性的管理,满足员工的自身需要,兼备继承创新,寻求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精神文化,使之深深植根于企业员工的心中,成为企业文化中的最优力量。

3.2激励约束,塑造和谐公正的管理形象,打造企业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企业制度设计、实施、创新理念和思想的文化形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企业管理制度。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中层。文化与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一定程度上,文化需要制度作为后盾。企业制度文化属于企业文化中有形的外在的部分,它的建设要根据企业的客观条件和外在环境,科学的将激励与约束作为两个互补的手段,使之成为衡量企业管理规范性,企业文化适用性的尺度,成为企业文化的保障力量。

3.3身体力行,塑造团结互助的主人翁形象,打造企业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企业人在生产经营、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一切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幔层。它将企业的有形资产——制度文化和无形资产——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化,在企业文化系统中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点,建设企业文化要从企业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企业礼节仪式、企业公益事业等方面全面系统的人手,把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培养他们敏锐的文化洞察力,高度的文化创新力和自身的行为导向:把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的推行者和遵从者,净化他们的自身思想,以身作则,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注重员工全面发展:把企业员工作为具有丰富现代意识的个性化人物,了解尊重他们的精神需要,培养他们强力稳固的主人翁意识。各方面的行为文化有条不紊的贯穿于企业文化之中,成为企业文化的推动力量。

3.4别出心裁,塑造独一为二的品牌形象,打造企业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与企業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有关的文化形态,是企业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表层。

企业物质文化涉及企业产品、品牌、广告、标识等内容,是企业对外形象的展现。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持续稳定的优质产品,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是维系企业商誉的丝带。可口可乐、索尼、雀巢、迪斯尼这些品牌沉淀着企业浓厚的文化内涵,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成功与巨大的财富,成为企业文化的先锋力量。

联想的“以人为本、顾客至上”、TCL的“变革创新、知行合一”、松下的“七精神”……这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通过理想观念、道德伦理,在企业起步时,帮其迅速强大;在企业成就斐然时,助其扶摇直上;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使其东山再起。总之,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并不是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却是长期持久的决定因素,独特的企业文化,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吴文峰,国企企业文化建设浅谈[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63),

[2]李启蒙,建设优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2010,(35),

浅谈绿色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4

摘要:企业绿色管理是指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绿色管理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反映,是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途径。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绿色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绿色品牌;绿色营销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了大量的有限资源,同时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各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耗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并引起了一系列环境灾难。江河水质下降,生物种类减少,缺水面积扩大,空气污染严重,自然环境被破坏,生态环境安全与人们身体健康到严重威胁。值得重视的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了众多国家和民众的关注与不安,“只有一个地球”、“还我蓝天”等呼声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了,所以在企业管理领域,绿色管理理论逐渐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蔚然成风。

在我国,环保已成为国家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经济发展中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明显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环境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因此,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不容质疑。

一、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虽然学术界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绿色”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国内关于“绿色管理”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社会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管理;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绿色管理的含义是注重对生命、资源、环境的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除污染、节约资源,并推出绿色产品及服务,扩大绿色市场份额,树立绿色公司形象。第四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指企业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几种观点的共同点是绿色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

总而言之,企业通过实施绿色管理,建立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绿色经营管理策略,制定绿色营销方案,开发绿色投资,实行绿色会计,执行绿色审计才能加快企业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生产出满足公众绿色需求的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国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据世界银行测算,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4%,但中国也由此付出了资源消耗、高能耗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2007年环境绿皮书指出,我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城市水域受污染率达到高达90%以上,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GDP的10%左右。我国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约1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另据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指出:中国能源和资源被超常规利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2006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相提并论,即“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实现“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总纲”同时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战略是创造国民良好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据2007年环境绿皮书披露,我国工业产生的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讲河湖库,8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至少3.2亿人的饮用水不安全,接近1/4的河流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西方国家预测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国内2/3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约25%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其中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排放量。

(三)企业推行绿色管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冲破关税壁垒只是时间问题,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国际上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很高,在WTO框架中,几乎所有行业都渗透着对污染程度和允许的资源开发方法、数量加以限制的要求,即“绿色壁垒”。我国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因此而受到冲击,如2003年我国有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产品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限制出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入WTO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在一个低环保标准的国度,无法开发出高环保标准的有竞争性的产品,环保问题还可能演化为贸易争端。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切实执行ISO14000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大幅度提高绿色产品的比例,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尽可能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

(四)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消费者趋向于绿色消费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在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谋福利的同时,造成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已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人们迫切要求治理环境污染,要求企业停止生产有害环境及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他们迫切要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及高质量的消费,亦即要求绿色消费。

(五)社会环境要求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宏观环境的压力,诸如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压力,以及政府规范化立法的压力,从而驱使企业必须树立环保观念,实施绿色品牌战略,顺应时代要求;其次是广大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剧增,企业必须顺应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开展绿色经营,才能赢得顾客;最后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迫使企业改变经营观念,塑造绿色品牌,才能有力地对付竞争对手,不断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影响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 政府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既是过去绿色产业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保证。一是政府对绿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是否能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政府是否将绿色产业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三是政府能否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企业对监测费用以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

(二)绿色消费浪潮决定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必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意识得到了各国消费者的认同。一项调查显示,7s%以上的美国人、67%的荷兰人、80%的德国人在购买商品时考虑环境问题,有40%的欧洲人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在我国,绿色需求在小康家庭也日益表现出来。面对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行绿色品牌经营,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是企业绿色管理战略的保障 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强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比如,绿色税收制度,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可证制度和企业融资的绿色约束制度。从企业自身来说,通过从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向基于循环价值链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指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是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ISO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不受任何绿色贸易壁垒的拦劫。

四、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和全面实现绿色营销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企业绿色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领域。

“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第二届“绿色中国”论坛上的演讲引起与会专家的共鸣。而能够真正实现“绿色中国”的是引领企业发展的中国企业家,是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亟待实施的绿色品牌战略。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绿色”代表的是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共同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绿色品牌战略就是企业以建立环境与人类的和谐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绿色化,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等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总体谋划。企业实施绿色品牌战略要切实抓紧绿色产品这一载体,赋予绿色品牌更多的内涵,体现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灌输绿色经营管理观念,丰富品牌承载量,扩展品牌深度,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优化、最大化。绿色品牌战略包括:一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绿色品牌定位;二是精细而健康的绿色品牌维护;三是科学系统的绿色品牌经营管理;四是长期不懈地进行绿色品牌修正等等。

(一)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观念

企业应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来考虑,把绿色品牌塑造作为今后工作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可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站在维护全人类的生态平衡发展的高度,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从培育企业文化入手,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全体员工培养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绿色”运行机制,使绿色品牌观念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行动指南。

(二)企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适应新形式下的市场竞争 日益剧烈,新产品、新工艺、在中国现时期的市场经济状况下,同行业间的竞争新技术不断涌现,绿色品牌观念已深受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长期的发展战略当中。如果哪个企业还维系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就会逐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促使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下,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建立新的竞争力策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三)积极开发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领域

我国的绿色产品开发有着潜在的巨大市场。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够和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绿色产品有限,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还重视不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广大消费者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要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不仅有益于自身健康,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四)加大绿色产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

发展绿色产品,关键在科技。企业应当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五)国家积极促进绿色产品标志监管体系

积极推促进绿色产品标志是促进绿色产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多个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的规定和标准,要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要强化对绿色食品管理规定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绿色食品这一国家标志的权威性。

五、绿色营销观念的大力推行

绿色营销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种综合表现,是企业绿色管理的关键工程。

绿色营销是指市场主体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利益的统一,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及与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有:搜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资源;研制绿色产品;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培植绿色标志品牌,完善绿色法规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绿色营销观念的推行主要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培植绿色文化,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文化的培植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植绿色社会文化,通过小学到大学的系统绿色文化的教育和大众传媒对绿色文化的宣传,增强整个国民的生态意识。二是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CI)设计,营造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三是培植绿色消费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启发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的消费观念,使其认识到绿色消费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自身健康,有利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掀起绿色消费浪潮,推动绿色营销和绿色食品的发展。

(二)重视绿色产品设计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设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技术、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使产品在使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就要求企业在研制开发绿色产品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紧紧抓住绿色这个主题,用环保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

(三)建设绿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

一是要健全绿色产品营销网络;二是建设绿色产品的批发店、超市、连锁店;三是开展网上绿色营销;四是举办绿色产品展销会;五是开展绿色产品生产资料的开发生产与绿色营销;六是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酒店、绿色餐馆的建设。通过绿色营销推动绿色产品的发展。

(四)建立绿色服务通道

绿色服务通道的建立包括:一是传播绿色消费观念,减少绿色消费误区;二是真正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指导消费者进行纯绿色消费;三是实现绿色产品价值再造。通过绿色服务,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产品成本、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产品在绿色服务中价值最大化。

通过绿色管理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所以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已经是不容逆转的选择,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物质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问题都应该能够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于庆东,王庆金,王晓灵.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刘勇,胡力丰.仅有“环保风暴”是不够的[N].潇湘晨报,2007-03-13.[3] 唐玉华,赵爱军.绿色税收:新制度遏制环境污染[J].经济论坛,2004,(2).[4] 周运兰.对绿色会计和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3).[5] 孙兴华.绿色经济呼唤绿色审计监督[J].绿色中国,2004,(23).[6] 刘慧,陈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一种科学发展观[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7] 孙文祥,王武魁.绿色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8] 刘欣,赵宏宇.实施绿色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证[J]工业技术经济, 2002,(07).[9] 李会太,邰祥云.绿色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2004,(11).[10] 魏明侠,曾勇,司林胜.师,2006,(09).绿色营销的外部性分析[J]经济

论文编号:

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论文 篇5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产品,产品的关键在于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的实质在于创造。提高产品的工业设计水平,使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是企业创造巨额财富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2]。

2.2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对产品的要求不再仅满足于“能用”。只有性能优良、造型美观、使用方便、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才能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才能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工业设计以工学和美学的结合为基础,赋予产品更大的创新性、力量和价值。好的设计不仅能给予产品更好的外观,更能赋予产品更合理的结构,在产品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亦被市场认可,企业就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使自己的品牌形象得以提升。

2.3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企业的产品开发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拥有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将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并被消费者所喜爱,不仅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巩固企业优良的品牌形象。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企业的支撑所在,好的产品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利润,而且是无形的品牌形象资产,可以为今后新产品的推出打下良好的品牌形象基础,进而被消费者优选。

3促进工业设计创新的对策

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被现实打败,不能很好地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如缺乏足够的投资信心、不知道怎样培养自主设计创新能力等[3]。

3.1树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必须重视设计投入,注重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以更美观、更实用的产品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产品生命周期就像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周期一样,从出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任何产品不管其在投入市场时占有的市场份额有多大,总有一天会消退,会被更优秀的新产品所取代。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利用新产品占领市场。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唯一途径。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及其领先性上。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所在,如果企业不致力于自主创新,就面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被淘汰的危险。

3.2加强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面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有专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工业设计人才,是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企业应注重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广泛吸纳人才,并提供平台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其次,给予设计师足够的独立设计空间,在工作中接受设计师的专业意见、充分利用设计师专长的同时,提供适当经费和时间,鼓励设计师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比赛和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第三,搭建设计师们交流设计思想和设计心得的平台,有能力的大型企业还可牵头组织成立“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为设计师们提供发展和学习的平台,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这样不仅提高了自有人才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还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更为推动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4结束语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目标之一。然而,工业设计产品的开发作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意识差、自主设计能力不足、跟风与抄袭现象普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大力开展企业自主创新、以工业设计产品的开发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卓慧娟.工业设计行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现状与对策[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2]李高达.工业设计———企业的竞争力[J].科学之友,(16):85-86.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6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是企业发展根基,其反映企业员工对质量的认识和对质量问题的观点,决定着员工的质量态度和行为取向,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

影响企业产品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归结起来就是人、机、料、法、环、测等因素,而排在首位的是人,也正如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只有驾驶员这个“人”的要素才是主要的,没有驾驶员,这辆车就无法行驶。所以提高员工质量

意识,确保产品质量提升是工作之重。

如何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高企业产品实物质量和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质量意识的提升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序。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之二就是领导作用,领导作用指的是领导的行为。如果领导不重视自己的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就会影响一大片员工,结果直接对员工的质量意识产生影响,所以领导重视什么事情,员工也会跟着关心什么事情。因此,要想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良好的质量意识,首先要在企业领导层面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在工作中对待每一个工作疏忽和差错都应严肃认真,态度鲜明,从企业的利益和产品质量出发考虑,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献;其次,应在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质量的氛围,从而改变员工的看法和质量意识,非军事区以全员参与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为打造百年企业而拼搏。

二、质量意识始于教育。日本著名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有名言:“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深刻地说明教育对质量意识的形成非常重要。要提高员质量意识,与时俱进,就要对员工进行不断地教育和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自己的工作结果关系着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众所周知:“100-1=99”。但搞质量工作,必须遵循“100-1=0”,可是有很多人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举个真实案例: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在于一块不起眼的塑料泡沫存在质量问题;美国太空3号快到月球却不能登上去,只好无奈返回,只是因为一节30元钱的小电池坏了,耗资几亿元的航天计划因而失败。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所以每位员工要清楚地认识对待产品的质量意识态度,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度。1%的不良品送到用户那儿就是100%不合格,质量意识培训第一就是认识忧患意识,要让管理层和员工们都明白“100-1=0”这个道理。

三、对待产品质量要做到“换位思考”。产品质量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举个例子,大家到商场买手机,发现这个手机从功能上使用都感觉很适用,但正在准备付钱的时候发现手机外壳的油漆颜色深浅不同,作为用户的您,您会买下这个手机吗?答案显然是“NO”。所以企业做产品也是一样,一件油漆色泽不均匀的产品,用户同样也会拒绝。每一位员工要深刻地认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真实含义,就是要大家在生产过程中不出现任何问题,始终要坚持高标准和严要求,要坚持按照质量标准办事;每一位员工要树立“质量好是最大的节约,质量差是最大的浪费”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质变,才能不断地满足用户要求。

四、质量意识要在生产和工作中确立和坚持。教育建立起来的质量意识在刚开始还处在萌芽的状态,如果在生产和工作中得不到具体体现和落实就会回到“零”的位置。质量意识需要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来确立正确的质量意识观并持续改进,以此来确立适合企业内在需求的质量文化。当然提高质量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尝试,找到最合适的途径,坚持就能成功。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个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应在心中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如“蚂蚁精神”企业核心,“全员参与质量”是企业致胜的保证,质量意识是公司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产品质量好,才能让用户真正的满意。

五、对待质量不要持双重标准。实际上,大家在个人生活中标准很高,生活中的吃饭、乘车等却常常会坚持零缺陷的标准。如:人们在取款中一定不会接受取款机上少出几张钞票;人们在医院接受医生手术后一定不会接受把纱布忘在了病人的肚子里„„。其实,所造成的大部分错误都是由于缺乏认识和知识造成的。不愿意在产品在质量上下功夫,是导致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无法摆脱低档、粗糙、廉价形象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家在工作上都坚持零缺陷的标识,每个人都坚持第一次做对,不让多缺陷发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岗位。那大家在工作中就可以减少太多处理缺陷和失误造成的成本,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会显著增长。

论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篇7

1.1 财务管理薄弱会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投资需要严格的把控和监督, 因为对财务管理的忽视会造成成本过高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严肃性等问题, 导致资金流失, 影响企业的资产评估和年终利润收入, 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1.2 轻视财务管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如果轻视财务管理会导致: (1) 现金流量的上下波动, 影响企业的业绩; (2) 资金变现金的能力差, 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3) 使现金的回笼速度变慢, 影响企业对现金的使用率; (4) 长期拖欠资金, 造成企业现金被大量挤用。

1.3 导致企业入不敷出, 资金外流

忽视财务管理导致企业资金外流, 进而导致企业破产, 所以, 我们要重视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 财务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

2.1 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内容非常的丰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包括不同的内容。从组织企业财务活动的角度看, 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了资金的筹集、投入和分配等相关内容;从处理财务关系的角度看, 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了企业与债权人、债务人、投资人、受资人、政府之间等诸多复杂而密切的关系, 还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和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等。明确了财务管理的内容之后, 要把握其内涵, 使其更好地为企业经济运行, 将财务的分配做最优规划。

2.2 财务决策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财务决策。财务决策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实现财务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之上, 从若干项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当中通过系统科学分析选取出最优方案, 财务决策在企业决策中也发挥着不可动摇的作用, 这需要财务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当然, 企业的财务决策需要正确的财务管理方法, 管理者前辈们发明了很多科学的财务决策的方法来促进企业财产的正确配置和企业的良好发展。决策的具体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 根据财务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分析之后发现问题并向上级提出;其次, 比较各项备选方案的优劣势;再次,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选择评选标准;最后, 根据拟定的评选择优标准确定最佳方案。在实践中进行科学决策的方法有许多:比如优选对比法, 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排列在一起的方式, 根据其经济效益的好坏程度进行一一比拟, 最后进行优选, 产生科学的决策。数学微分法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决策方法, 通常情况下用于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 除此之外对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线性规划法, 根据运筹学的基本原理, 线性规划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具有线性关系的指标和参数的极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的一种求解方法, 它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地寻找到最佳的方案。很多种财务决策的方法都能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同时凸显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2.3 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 对企业内部而言, 财务管理影响到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所以财务管理会对每个生产和管理部门合理使用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以求达到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 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相辅相成, 为企业活动提供大量的基础而实用的资料。

2)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诞生, 企业管理的构成系统非常的复杂, 包括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许多管理系统。而财务管理则连接着这些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渗透到供、产、销和人、财、物等各个环节。所以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获得要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通过财务管理来协调、促进、监督资金的分配, 继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获得更大的生命力。

2.4 财务管理人才对企业的影响

1)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管理者的决策非常重要, 而管理者的投资决策还需要考虑资金的周转, 所以, 财务管理能为企业决策做好参谋的作用, 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决策做好参谋。在决策的过程中, 财务管理能为企业的经济行为、调查研究、投资管理把好关, 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经济效益。

2)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做大做强, 财务管理人员肩负的责任非常巨大, 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 是对企业资金负责, 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人负责。而从法治上说, 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 也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还要掌握好合理的利润分配, 调动各层次人员积极性。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杠杆作用, 这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后强化成本控制管理, 推进责任成本管理, 将费用成本开支层层分解到最小工作单位和个人, 实行全方位成本管理, 从管理中取得效益。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利用资金, 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3 结语

综上所述, 把握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 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重视财务制度的建设, 加强财务的监督作用, 促进资金的合理利用。

2) 强化企业的资金的链接和成本的控制, 并选择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 创建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3)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情况和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环境作出合理的财务决策, 以求获取最大效益, 以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摘要: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和资产分配的高低, 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优化财务管理, 挖掘财务管理的规划制度和监督制度, 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对公司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制度,成本控制,财务决策

参考文献

[1]嵇秀兰.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完善企业财务管理[J].企业研究, 2012 (4) .

[2]张庆阁.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管理[J].商业会计, 2012 (4) .

以人为本对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篇8

关键词:礼仪教育;和谐企业;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处处都渗透着礼仪。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与和谐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贯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创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也步步深入,在电网建设与经济和谐发展、创建经济效益,健康发展企业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也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在和谐发展电网中礼仪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了。供电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是生产企业,同时还具有服务社会与客户的性质,通过员工对客户的优质礼仪服务,让社会和客户感受到供电企业的和谐。

和谐发展电网,促进社会繁荣是呼伦贝尔供电公司的核心宗旨,在创建和谐企业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礼仪服务教育与和谐发展电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关系融洽,与用户保持和谐关系,为用户排忧解难,做到这些除了相应的制度约束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员工的礼仪服务教育。

员工礼仪教育就是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仪表、培养员工健康的心态和热情的服务意识与开朗、豁达的性格,通过员工对礼仪的有效运用,从说话的语音、语气、仪容仪表、服饰、行为举止,到接待客户时的行为规范把构建和谐电网企业的理念传递到客户中去。

首先,员工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礼貌、热情,接待客户时应面带微笑,目光专注,做到来有迎声,去有送声,与客户会话时应亲切、诚恳,有问必答,工作发生差错时,应及时更正并向客户道歉,当客户的要求与政策、法律、法规及本企业制度相悖时,应向客户耐心解释,争取客户的理解,做到有理有节,遇到客户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应向客户委婉说明,不得与客户发生争吵。每一名上岗的员工都着统一了发放的工装,使员工的礼仪服务从形式到内容相统一起来。当然,倡导员工按礼仪要求做好服务,并不是要求员工对客户盲目地服从,不分是非,置企业利益于不顾,一味地讨客户的高兴,而是通过对礼仪有效合理的运用,提高员工的礼仪修养,为企业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与客户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角度上来,以保证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把电网企业文化和核心宗旨传递到社会和客户当中去。让客户真切地感到“电传光明,网送真情”的沟通主题在社会和客户当中不断延伸,以实现“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余的事情由我们来做”的目标。再则,对员工礼仪服务教育只限于领导对员工的口头教育或范范地讲讲是不够的,礼仪服务教育是一门专业也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要想让员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礼仪服务的重要性并能够熟练掌握礼仪服务的技能要领,就必须系统规范地结合电网企业实际,请专业的老师对礼仪服务进行讲解,员工演练,使员工全面掌握礼仪服务的规范要领。在对员工进行礼仪服务教育时一定要将电网企业的理念与企业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积极培养员工对岗位的兴趣,热爱自己的岗位,自愿工作,充满激情,快乐工作,有激情、有快乐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才能享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培养员工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个乐于奉献、乐于帮助别人的人,才能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只有从心底里体验到礼仪服务的重要性和奉献工作的快乐,员工在礼仪服务中才会露出真心的笑容,语言才会真正的甜美,动作才会真正的自然贴切,才不会出现机械的笑和公式化的动作,才不会出现“鹦鹉学舌”的画面,才会与客户从真正意义上互动起来。

供电企业员工的言行,礼仪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每位员工都要有“人人都是服务窗口,人人都是企业形象”的观念。无论是营业厅的服务,还是现场服务,都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在为客户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努力提供超值的、人性化的服务,提供一流的礼仪服务的物质保证,让客户放心、称心、舒心,这才能更好地让客户感受到电网企业的和谐氛围。近年来,呼伦贝尔电业局在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加强礼仪服务教育的过程中,还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电力客户服务中心功能和95598电力客户热线服务系统,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和广度。

一个企业的形象好坏,是否和谐除了必要因素外,重要因素取决于人,与员工的素质高低密切相关,而员工的素质除业务精、有修养之外,让客户感受到企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良好的礼仪服务,因此,不断加强员工的礼仪服务教育对电网企业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义平.职场礼仪[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抓贼表扬信推荐下一篇:永寿县金纹细蛾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