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2024-08-10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通用9篇)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1

(创业论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朱西周(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450052)

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主题。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不仅是我国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取向,更是我国企业长远发展的管理战略选择。我国社会正在确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我国企业也应当选择并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这一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我国社会发展观在微观上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企业管理者新的业绩观、人才观和群众观也将得以树立和落实,为我国企业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并为企业管理行为提供重要的指导原则。

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统领和前提,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首先要确立正确、科学和合理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员工第一、产品第二的原则,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认为,在企业生产的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员工第一、产品第二的原则,其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从企业管理两重性原理层面来认识,企业管理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随着世界性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企业传统的劳动方式在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突破,使人在生产中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员工不再是受制于机器的附属物,而成为生产中的真正主人。在这种情况下,仍按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势必压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因此,应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和心理活动,重视人性、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人本性、亲和力,在企业管理中应提倡更聪明地工作,追求管理的人情味、艺术化,形成不同个体的特色优势,努力创造团结协作的氛围,模糊“管”的概念,彰显“理”的成分。二是一切管理理念都应围绕着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应以员工为中心而展开,人是企业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因此,企业管理应采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对物的管理应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并通过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促进人们自觉地发挥潜能来达到组织目标。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三是从企业管理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相互关系层面来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直接目标是生产优质产品和取得经济效益,但最终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广义的人本管理目标,追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人性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员工的全面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尽管我们不能把以员工为中心、员工的全面发展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优质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但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活力的不断增强,肯定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创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只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才能为员工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客观环境。

二、坚持顾客第一、利润第二的原则,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对企业而言,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取决于其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营销管理的全部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要围绕顾客这个中心来展开。以顾客为中心,不仅要了解、满足和引导顾客的需求,而且要树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了顾客的价值取向,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美国营销学者巴巴拉•杰克逊提出的关系营销理论认为,企业要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的重点对象是顾客,并把观念从注重每一次单独的销售转到与顾客发展长期伙伴关系上。关系营销学的目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顾客都成为未来的长期客户,成为与本企业有伙伴关系的忠实顾客。西方营销学者非利普•科特勒提出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与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神、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顾客让渡价值理论认为,顾客在购买产品时,总希望把有关成本包括货币、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又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营销管理要以顾客为中心,吸引更多的顾客,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塑造企业总体形象来提高顾客总价值;二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与营销成本,减少顾客购买产品的时间、精神和体力的耗费,从而降低货币和非货币成本。西方营销管理学中关于吸引顾客、争取顾客、一切为顾客着想的观念,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坚持信誉第一、市场第二的原则,树立以信誉为中心的理念

企业的社会信誉、公众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所在。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应变能力,企业外部的核心环境是市场环境。企业直接处于市场环境之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与之紧密相连,企业只有通过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取得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信誉和市场,两者何为第一位,以何者为中心,如何处理两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片面强调以市场为中心,一切围绕市场转,忽视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为了占有市场,有些企业搞广告大战,花大钱、请名人,铺天盖地搞宣传,甚至搞虚假广告,引起消费者反感,损害企业形象;有些企业搞价格大战,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粗制滥造、不讲质量,误导市场,坑害消费者;还有些企业搞五花八门的促销大战,搞回扣、搞提成,甚至搞歪门邪道,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在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有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没搞清楚:一是对市场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什么是市场、市场的形态、载体、变动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二是对顾客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谁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层次、价值取向、购买理念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三是对企业的本质没有搞清楚,对企业的目的、宗旨、使命和社会责任是什么,企业怎样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等没有做出研究和回答。由于对这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辩证的市场观,不会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地看问题,只看到表象,看不到实质;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重市场效益,轻社会责任,导致企业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这一根本,最终市场空间萎缩,发展路子越走越窄。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信誉观和辩证的市场观,以社会信誉为中心,实现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和市场的可持续拓展。信用是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企业信誉是企业进入市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因为信誉使企业人格化,企业信誉使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物的交流,变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体现出温情和价值。这种信誉第一的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变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企业只有首先取得社会信誉,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扎根,这个根就是市场之根,因为真正的市场永远在消费者的心中。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质量、价格、促销手段、广告宣传的斗法,实际上是企业的信誉、形象和企业价值观的较量,促销手段、广告斗法可以占据短期市场,但无法巩固扩大市场。只有树立信誉重于市场的观念,把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利益、消费者利益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企业融入社会之中,把信誉融入消费者心中,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企业。这种企业信誉和价值观,才是市场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未来市场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靠企业信誉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海尔就是成功的范例,海尔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开发、提高质量上,一方面搞好售后服务和诚信待客,“真诚到永远”,海尔品牌价值530亿元,位居国内第一,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之一,树立了企业信誉,使顾客感到购买海尔产品就是购买到放心、享受,购买到人的尊严,这种企业信誉为海尔的发展提供了巨人的保障

总之,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一定要结合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进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永保良性循环的状态。

作者简介:朱西周(1966-),男,河南伊川人,郑州大学讲师。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2

一、COSO报告的理论框架

1.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 位于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首位。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 塑造企业文化, 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涵盖组织结构、授权和责任分配、企业文化、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理念、信息沟通体系等。

2. 风险评估。

在COSO报告中, 加强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企业经营既存在经营风险又存在财务风险, 既存在单位整体层次风险又存在作业层次风险。因而, 企业对于每一项经济活动, 都应该确定相应的目标, 这些目标都必须和企业的生产、销售、行政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等相结合。企业在每一个目标中, 必须建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相关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考虑到企业的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协调、内外部风险的权衡。以便及时了解、降低, 甚至于化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 使其保持在单位整体可接受的水平上。

3. 控制活动。

COSO报告认为, 控制活动是为保证其控制目标的实现, 其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 蕴含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职能部门之中, 是一个繁琐的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

4.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该有一套战略性的完整的信息系统, 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 管理层的计划必须准确、及时贯彻到相关部门, 以便有效执行, 计划的执行情况也要及时反馈给管理层, 供其比较分析。企业作为一个“契约联合体”, 各组织、部门之间及时, 完整的沟通非常重要。COSO报告要求向需要信息的人及时提供相关的信息。

5. 监管。

早期的内部牵制理论以监督为核心, 强调权力的分配和制衡。内部控制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螃蟹理论”, 即“内部牵制”的理论互相监管。所谓的“螃蟹理论”就是如果一个箩筐只有一只螃蟹, 它将无拘无束、横行霸道, 但如果箩筐中有两只或两只以上螃蟹, 它们将互相钳制, 谁都跑不掉。

二、COSO报告的缺陷及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

COSO报告为目前许多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模板, 与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 该报告突出强调了控制环境的重要性, 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重大理论成果。然而, COSO报告也只是为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而已。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 也不是一个COSO框架就可以解决的, 其可操作性也遭到质疑, 因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监管是与企业文化、管理者经营哲学等非制度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很多企业都对COSO报告的理论成果趋之若鹜, 然而鉴于企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做好, 因而COSO框架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有“英国皇家银行”之称的巴林银行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该银行在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后仍然屹立不倒, 却最终毁于其交易员里森之手。里森在交易中严重违规, 擅自伪造公司文件, 自营投机活动, 集团管理层明知里森的行为存在重大的风险隐患仍然向其大量调拨资金, 最终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破产。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之一源于Alehian及Demsetz的团队生产理论。该理论认为, 在现代化的团队生产中, 由于不可能直接观察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出, 也不可能对总产出作出精确分解, 因而, 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成员便有了“搭便车”的可能, 因此, 需要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生发展为主的监督与控制体系, 一直把监督与控制成员的行为作为主要职责, 强调制度层面的“硬控制”。由于内部控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雇员和领导的判断、内部控制的失灵、管理层任意操纵、内部人控制、企业成员之间相互串通舞弊) 以及其受成本效益的制衡, 再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只能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并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完善的内控制度不可能包治百病, 不管内部控制制度多么完善和健全, 内控的执行最终是依赖于人来进行的。因此, 内部控制体系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制度层面的“硬控制”上, 更应该上升到非制度层面的“软控制”上, 强调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制度的制定、执行、监控最终是依赖于人的,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日本索尼公司和松下公司的经营秘诀就是很好的例证。只有人和制度的良性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和“集成”企业的资源, 增强企业的整体效益。“人”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和关键控制点, 应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三、人本管理视角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途径

1. 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 传统的组织结构强调制度的作用, 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 形式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直线式的层级式结构, 强调职能分工, 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控制, 上下级间等级森严, 员工之间界限分明。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指出在以“获得和利用知识”作为竞争优势的知识型社会里, 过去适用于制造业的那一套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可能已经不适用了,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趋向于扁平化、网络化,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良好的组织结构,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 这应该贯穿内部控制的全过程, 企业应该制订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选人、用人、育人、留人。

(1) 建立正式、深入的招聘程序。招聘过程应客观公正, 选人应以测试学识、专业技能、操守品德、身体健康为主, 兼顾学历和经历。

(2)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 激励人们按照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行事。激励和约束的对象包含全体员工, 包括战略层、中间层和作业控制层。激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物质激励, 如奖金、津贴、股权激励、利润分享计划、养老金计划等;精神激励, 如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建立多元化职业生涯通道以及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升迁异动制度。在业绩评价时以绩效考核为主, 以绩效作为评价的基础, 而不是将资历或其他要素作为评价员工的依据。评价手段应该多样化, 避免内部人控制, 应该采用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 如平衡计分卡等。

(3) 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以最优化组织内部雇员的技能组合。

(4) 建立岗位轮换制, 保持合理的人才流动。岗位轮换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 合理的人才流动对留用员工能起到警示和激励作用, 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 正式制度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包含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程序和作业方式等。而非正式制度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 比如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在新经济形势下, 伦理道德具有极高的价值。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应是实现自我控制, 自我管理的“无为而治”, 即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环节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内部控制的各个层面, 达到“不令而行”的效果时才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境界。因此, 企业应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培养员工正确、全面的价值观, 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将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品行端正、信仰明确、思想鲜明, 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

4. 坚持柔性管理原则。

COSO报告为企业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较完善的理论框架, 但它最多只能解决内部控制的“硬控制”问题。在内部控制中, 必须同时重视“软控制”, 即必须重视企业制度与以人为本的刚柔相济、有机结合, 处理好内部控制中“刚”与“柔”的关系。泰勒制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典型,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强调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 努力塑造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 以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 融洽的、富于情感的相互关系和轻松的工作环境 (控制环境) 更能提高士气, 刚柔相济的“水”式管理方法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

5.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

企业能否做大做强, 取决于企业家的境界与追求。企业家是商业秩序得以规范、有序并不断细密、复杂与提高的枢纽。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导作用。在成熟的商业伦理中人们对于企业家的普遍认识已经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责任和义务。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头羊”和“舵手”, 因此, 从理性角度来看, 企业家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 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实现由传统创业者身份向现代企业家身份的转变。

6.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大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理念和方式, 也影响了内部控制所采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 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信息论等优秀成果加强人本管理, 为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从而, 从系统控制和人工控制两方面做好内部控制。

总之,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都和人的管理和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企业在强调各种“硬控制”的同时, 应加强“软控制”, 以人为本,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建人.COSO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启示.当代经济, 2007;12

[2].运怀立.现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测度与策略选择.现代财经, 2007;4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3

一、以人为本价值观念为引导

幼儿园是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机构,以人为本的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关键的是提高教职工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一)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价值观

努力促使教职员工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本园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树立竞争意识、拼搏意识和奋发向上的意识,把为幼儿教育作奉献作为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追求。同时,要注意教职工个人的精神追求与集体的“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和谐与互动。一方面要鼓励、提倡教师尊重自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主见。有自主、自动、奋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精神需求。

(二)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魅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应该以高尚的、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去影响、熏陶年轻一代,成为儿童心目中良好的榜。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实现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幼儿园文化品位的重要条件。为此,一方面要根据幼儿园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根据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发的业余进修,真正落实和实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以人文关怀价值为基础

(一)以了解为前提,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要了解教师的需求、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等等,要能切身去感受教师这一岗位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在尊重、信任、依靠教师的基础上,重视和激发教师成就感的需要,做到依据教师特长特点,采取扬长避短的管理策略,尽量使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又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力互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得到发展。

(二)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在在执行幼儿园管理制度时,要尊重老师,老师有权利找领导反映情况,对某些事情做出解释,提出意见和建议,领导有义务耐心倾听,帮助她们排忧解难,听取老师合理化的建议。管理者要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宽容和大度,批评和指责的同时,也应该有安慰和倾听,给予教师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平息老师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形成正向合力,推进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三)以优质服务来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幼儿园管理者要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点,把幼儿园管理构建成教师发展的平台,认识到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主体,要使老师们有主人翁意识、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多挖掘她们的潜能,为她们的发展做好服务。老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幼儿园要努力为教职工创造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三、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为保障

幼儿园在制定一系列制度的时候要时刻考虑到制度是为教师的发展服务的,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实上,也只有从以人为本出发来建设制度,才能使文本化的制度,内化为幼儿园全体人员的共识,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制度效能的最大化。

(一)上、下级有效衔接

制定管理制度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工作,它发挥着调节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因此,制定管理制度时,一定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管理者和群众双方的意见,要上下结合,互相理解,共同认可,做到人人有责,事事有制。

(二)具体操作性强

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基本任务制定言之有物、行之有效的制度,不搞花架子,制定的制度要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如把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作为基本条例,在服务承诺中使用“不求家长办私事、对晚接孩子家长一个样”等明确要求的语言等。

(三)注重日常工作的细节

幼儿教育工作,看起来是小孩的吃喝拉撒玩学,虽然算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是细微、繁琐、至关重要的,只有把细小的事情件件做好了,才能确保孩子在园的健康安全,快乐成长。所以制度中要对涉及安全、饮食、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的细节加以关注。

(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人性化制度应该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制定的,出发点是让老师们快乐地工作,只有老师们快乐了,孩子们才能快乐,才能提高保教质量,所以管理制度一定要从有利于发挥各位成员的积极性出发,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奖罚适度,在制定考核制度时,以端正老师思想为主,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为重点,而不能让制度成为束缚教师的工具。

四、结语

总之,幼儿园的管理是一种创新活动,这些创新包含在管理方法、手段、思想、体制等内容中,幼儿园管理者如果能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去管理幼儿园,就会极大地发挥幼儿园全体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姜素梅.试论人本管理原则在幼教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09(12).

[2]许明仙.强化以人为本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7(03).

[3]欧阳朝元.现代幼教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J]音乐探索,2007(01).

[4]王旭东,丁建忠,张惠萍.川沙县幼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1(08).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4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人性化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学校管理学生的方式对将来学生走入社会谋求自身发展起着示范作用,服务人的管理观念对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是一种促进。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依法治校。我们曾经践踏过法律,结果代价惨重。法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好学校管理的自主权与学生接受教育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一定要以法律为准绳在学籍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3、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目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也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大部分学校都在实行电子注册,这就导致对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得信息、利用信息,不但要求有相应的机制和健全的信息网作保证,而且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这样才能完成好学籍管理工作。

现在,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学籍管理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手段,才能使学校的发展有充足的动力,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孙晶言,李杰,浅谈成绩管理与学风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5),67

2、李萍,以学籍管理促学风建设的措施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8,6第17期175-176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5

其一,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树立平等意识,突出服务理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提高思想宣传工作的实效,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了解群众想法,把握群众心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而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成果,尊重人的合法权利;理解人,就是以诚相见,以心换心,承认人们不同的爱好和需求;关心人,帮助人,就是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宽厚,把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疾苦时刻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对人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起码条件。

其二,以人为本,必须切实做到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教育、引导是利用各种言论渠道,摆事实,讲道理,排除思想障碍,解除思想疙瘩。教育是引导、鼓舞、鞭策的前提,引导、鼓舞、鞭策是教育的目的。有关专家就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鼓舞、鞭策,使更多的人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信守法,健康向上。在教育上,要由单一呆板的方式转变为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服务之中的活动方式。紧密联系行业和单位的实际,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6

一、***团员青年现状及特

***的团员青年主要由青年科技人员和青年工人两部分组成,他们在思想、工作、学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1.青年科技人员。主要是近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其主要特点:一是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成功者;他们拼命想生活得有意义,并且能对企业做出很大牺牲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二是他们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奖惩评价反应非常敏感,情绪极易产生波动。三是他们最注重的是环境。这里当然包括工资、待遇、住房等等,但他们更注重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尤其是他们的事业能否在一个企业获得最大发展最为关键。四是业余文化生活多元化。如读书、上网、看电视、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等。五是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相对较差,其突出的表现是过于注重自我,涉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2.青年工人。主要来自于各类技工学校,其突出的特点:一是观念务实,要求上进,愿为社会、为他人,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事情。二是知欲望强烈,愿意努力学习,多掌握工作技能,增强竞争力。

另外,从青年职工的成长过程来看,一般处于两个阶段:一是入院初期,面临新工作,大多数人都表现得非常热心、兴奋,且渴望学习,较具工作动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有时自信心过强,甚至言过其实。参加正常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之后,学然后知不足,期望与现实脱节,困难比预期的高,乐趣比预期的低,自信心和对工作的投入呈降低趋势。

二、分院团的工作面临三大挑战

基于上述特点,分院团的工作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团员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传统的单一化的理想、道德、信念教育面临较大挑战;二是由于团员青年思想日益活跃,价值取向和发展要求也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从而对团的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三是分院转制进入攻坚阶段,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分配正经受重新调整的考验,传统的集体主义、讲求步调统一的思维模式受到巨大冲击,计划经济下崇尚的无私奉献和市场经济下讲求最大经济效益的原则发生背离,青年职工更倾向于自主、独立、讲报酬和实惠,这些都在客观上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青年素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1)在思想观念上,要做到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青年创造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享有充分的自主和多元的选择。他们愿意独立思考和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愿别人干涉或强加于自己。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明显弱化,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人格自主独立,能接受和尊重别人的不同个性,但是许多青年存在着一种浮躁情绪,对前景持悲观失望的态度,这是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积极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团建和青年工作,努力为团员青年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巩固和发展”为目标,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造就鼓励优胜、拼搏向上的气氛。青年人当然在乎物质享受,但他们同时更看重个人的人格尊严以及自身将来的发展趋势,在他们自认为是成功的时候,如果能得到领导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的话,他们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勤奋、更加努力。通过建立青年科研基金、开展优秀论文评比,组织竞聘上岗等措施,使得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有所用,同时要积极营造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激励大家在工作岗位上建功、成才。还要抓典型,树榜样,努力在青年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风尚,创造一种人人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环境,把团员青年的热情凝聚到实现分院快速发展的宏伟目标上来。

(2)在教育机制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目前,青年人占分院在职职工的三分之一多,他们已经成为分院改革发展事业的骨干,也是分院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要设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要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培养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要从适应团员青年渴望思想交流与沟通的特点出发,强调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继承和创新中保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要采取分层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加强对团员青

年的正面教育。通过深入持久的思想教育,使团员青年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

(3)在工作机制上,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要以“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不断完善团的各项制度建设。一是完善党建带团建制度。要把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目标之中,做到党建团建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努力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丰富组织活动制度。同时结合创建“五四红旗团委”的总体目标要求,把提高团干部政治、业务素质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理顺团的关系,健全团的组织,通过活跃基层团的工作,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共青团工作新体制。三是建立定期调研制度。要经常调查了解分院团员青年思想动态,及时研究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目标、措施,重点解决青年中存在的不稳定思想因素。要多和青年人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定期谈心制度。要充分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使其真正感到团组织的温暖。四是建立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制度,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大力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4)在活动载体上,要坚持不断丰富和创新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篇7

一、教育理念的演进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

现代教育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但在教育实践中, 却常常从工具主义立场出发, 把教育纯粹看成为政治或经济服务的手段, 从而把“人”的教育简单化、片面化, 以至于和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 甚至出现人格畸形发展的现象:或者把个人归入虚假的集体中;或者以“一刀切”消解个性的多样性;或者以片面的知识和技能去分解整体和谐的人。我国虽早已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但曾一度扬红抑专, 以德育代替智、体二育, 使受教育者成了独立人格缺损的“臣民”, 甚至在十年内乱中, 发展成为以造反代替一切, 演出了“白卷英雄”的丑剧。改革开放以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下, 我国的教育又变成了追求纯知识教育, 在高考指挥棒下, 分数至上, 智育第一。近来教育追逐短期实利的现象是愈演愈热, 人沉沦为理性的工具和知识的容器, 成为“经济人”。

教育工具主义盛行, 是有其理论缘由的。建国后在教育本质的大讨论中, 有两种基本的观点即教育“上层建筑说”和教育“生产力说”。这两种观点都是基于“社会本位”和“工具论”的立场, 认为教育的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认为社会的价值大于个人的价值。其实,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的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条件性因素, 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根本是人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 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 人的发展史归根到底就是个体发展的历史。因此, 教育并非仅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工具, 更是一种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活动。社会只是人的发展必要的境域和手段, 人的生命的提升才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目的。片面追求“为了社会”的教育颠倒了教育的目的和手段, 是错误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 教育也应该以人为本, 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 教育是为了人的, 而且应该以人的方式进行。人既是整体的又是自由的, 并且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 人呈现出各自丰富的个性。因此,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 尊重学生的整体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树立

(一) 尊重学生的自由。

马克思认为, 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的类特性。“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 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作为类的存在物, 具有其独特性的类本质, 这就是人在其活动中表现出的自由自觉性。人的存在必须以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作为支撑, 正是通过生命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自觉性, 人才能达到其主体性的自我确证。在教育中, 自由也是培育健全人格的核心条件, 因为自由赋予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为教育者提供认识自我、铸造自我、实现自我的际遇, 为受教育者才智的拓展和品格的提升提供条件, 使受教育者在自我发展中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在自由中, 敏锐的思想、卓越的能力、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才能从内心深处培养起来, 人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与自由相对的就是规训和纪律, 任何规范与纪律必须是为了保护学生自由而获得存在合理性, 否则, 就是对自由的剥夺和侵犯。可我们所熟视的课堂景象却是:上课时专心听讲, 双手放在背后, 身体坐端正, 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 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 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这样容易使学生聪敏的智慧、灵秀的情感和崇尚的心灵在这些规训中丧失。而一旦下了课, 脱离了外在的规约, 学生反而“太自由”了, 看看学生下课飞奔闯红灯去泡网吧, 就知道我们老师辛苦教育的纪律学生全忘了, “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可是, 我们教育者忘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没有自由, 就没有自觉, 何来自律?学生的自由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缺失自由的教育必然失败。可喜的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越来越“难管”了, 他们越来越听自己的意愿了, 越来越“我行我素”了。这是好现象, 好开端, 因为, 只有具备了 “我”的自由意识, 也才能有真正的“人”的教育。

(二) 尊重生命的完整与和谐,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 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 是在精神统摄、整合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因此, 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可是, 我们过去站在工具论的立场上, 不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 结果把整体的人分割成碎片, 使人沦落为物的地位。物是工具, 是为人服务的手段, 是人要认识改造的客体, 因而对之可以采取科学抽象分析的方法, 找出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 人类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 为主体的人服务。但是, 人是目的的存在, 人不同于物, 人是有思维、情感和意志的生命体, 因而人是不可分割和抽象分析的, 对人的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一套程式化的技术原则和操作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整体性与不可分解性。人作为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 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展现其生命的, 在这些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关系共同维系人的生存, 这些因素缺一不可, 共同表现出人的生存图景。人如何生产和生活的, 人就是什么样的。人需要在实践中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因此, 人的解放就不单是某一方面的解放, 而是整体的解放。作为培养人的教育, 就不能抽象地研究和对待人, 应该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 树立整体和谐的育人观。然而, 这样的教育误区我们过去犯, 现在仍然在犯。从人是政治动物到经济动物, 现在我们时髦的是教育商品化和产业化。这些, 都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背离。

(三) 尊重学生的个性, 崇尚生命的独特性。

人是整体和谐的, 也是自由的, 在自由和谐发展中人也会呈现出个性和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当然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只是在把人当工具而不当目的的人眼里, 人都有同样的使用价值, 或者要把不同的人训练成同样的工具价值, 人才丧失其个性。当把人作为本体时, 人是自由的, 因而是整体的, 也是有个性的。个性的丧失则不过是社会异化的表征而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的整体性和人的独特性是一致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强调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谓总和那就是整体的, 活生生的具体的人。而具体的就意味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意味着个别和特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个性融于共性之中, 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历史发展表明, 越是高度个性化的社会, 社会越和谐, 越丰富, 越充满生机和活力, 社会的整体力量越强。相反, 越是个性受到压抑的社会, 社会的维系靠的是外在的强制, 社会内部缺乏和谐, 社会的整体力量就越弱。因此“自由个性”、“丰富个性”是马克思主义预见的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然而, 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是整齐划一的制度管理。现代学校就好比一个标准的教育工厂, 成批生产统一而标准的“教育产品”。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因人而教, 才能还原人本教育的真面目。

三、结语

随着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是大势所趋。的确,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教育应以人为中心, 而不能纯粹为政治或经济服务, 它不应汲汲于功利的回报, 这也是教育事业之神圣所在。笔者相信,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我国确立践行之时, 也就是教育走上现代轨道和国家真正振兴之日, 那一天不会离我们太远。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21~4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57:118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61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79:5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5:56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79:79

[7].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70

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为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特别是当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思想活跃,吸收新知识能力强,不愿意迷信权威。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特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正视学生的差别,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学生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具体情况和社会需要提供切合实际的成才指导,展其所长,补其不足,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存在诸多不适应。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终生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术,还要学到就业的本领。高校学生工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才能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并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倾向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但对照以人为本理念,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片面注重社会需要,忽略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教育按社会需求来培养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社会由个体的人组成,社会发展并不排斥个人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发展。只有个人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特殊手段,通过培养人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高校学生工作不能过分强调学生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服从,而忽视和压抑学生个体的需要,就会使学生管理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

2.注重教育者权威发挥,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社会的要求只有经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操。德育工作的动力、导向和保障作用也是通过学生自身而实现的。而过分强调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权威的管理方式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压抑学生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可能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

3.过于注重硬性管理,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情感联系

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关系,情感联系可以弥补管理中某些不完善的方面,进而对管理效果产生积极作用。管理者应深入班级宿舍、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谈话交心,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活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对经济困难等特殊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支持和情感沟通,做到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策略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育人意识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具有巨大潜在发展可能性,具有获得教育者教育关怀的需要,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成长发展的主体,是管理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由此可见,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学生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学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2)树立育人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最好的服务和最好的环境。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要求。

2.发挥学生主体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与管理只是外因,学生自己才是自己发展的主人。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学生的从属和被动的地位,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管理的方法,采取学生管理的措施,确定学生管理的目标和内容,不仅要依据上级的要求来执行,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

(3)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贯彻“依法治校”的要求,既要使学生明确在学校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又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允许学生对过去规章、制度提出质疑,正确对待来自学生中的不同声音,给每个学生公平交流的机会。

3.完善服务体系,切实满足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各种需要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物业维修中心、饮食服务中心、医疗中心、校园110报警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勤工助学中心、网络中心、图书阅览室、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等服务部门;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措施,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4.着力解决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在加强学生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切实将教育管理渗透到多为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教育管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该解释的做好解释,能解决的及时解决,对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 泰山出版社,2005

[3]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 篇9

毛跃军

2013-1-24 14:29:23 来源:《经济师》2112年第4期

人类社会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以人为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要持续发展,要想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创新化经营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对企业行为起规范作用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可以鼓励企业成员不断地试验或革新,从而使得企业有机会在新的基础上尝试新的管理方法,一旦这种尝试取得成效,便可以促进企业在更高的基础上进步。将传统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及具体内容,通过继承与维系的途径,在企业中组织实施,这是人们一贯的管理思路和长期以来的做法。随着改革开放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即必须在管理理念上除旧革新,对传统理念进行扬弃,对外来先进经验进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近年来,管理理念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方法和方式的更新,出现新的管理结合点:一是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相结合。理性管理即以复杂的结构、周密的计划和定量分析等手段进行管理。但这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必须灵活把握市场的非理性管理并将其与理性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务实管理与务虚管理相结合。企业的务实管理主要是有形管理,注重企业发展与经营战略、企业体制、技术构成、成本效益等硬件方面。但仅注重硬件方面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务虚的管理,即注重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人才培养等软件方面。三是正式管理与非正式管理相结合。在通过召开企业正式会议、订立规章制度、进行程序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非正式交流、会面,甚至进行单个拜访、生日庆贺等,这更具有疏导与激励作用。四是层次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传统的分层等级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已经显现出管理链长、管理者意图难以及时下达以及限制中间层次的创造性等弊端,应被现场管理取代。国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已提出并实施“零管理层”。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管理到位。五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除关键性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外,更倾向于下放更多的权限,以利分散组织结构,更灵活地运作市场。

二、以人为本经营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活动过程。企业对人的管理分为内部人的管理和外部人的管理。传统的管理科学认为,管理就是控制,企业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员工,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而从当今企业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来看,这种单纯的控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在对企业内部人的管理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已经是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围绕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企业和人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管理过程。以人为本应提倡全员管理并创造全员管理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如在企业内部建立局域网,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邮箱与自己想联系的人进行沟通,可以发表对企业管理的看法,可以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也可以在邮箱里就相关的技术问题与企业的各类专家进行探讨。这些措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每一位有创意的员工提供了平台。以人为本应当在招才纳贤的同时,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对企业而言,人才管理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流动,而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并在做到人尽其才的同时,通过工作、薪资、福利等“硬”措施和增强归属感、提供业务培训机会等“软”措施来培养人、留住人,满足员工物质、心理与感情的需求。以人为本应强调团队精神。员工从进入企业时起,就应该接受企业对团队精神的教育,强调团队精神乃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在尊重每一个员工的个性和特长并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应强调与同事的合作和企业整体的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应鼓励和提倡员工自己学习与提高,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比如企业购买相关的书籍提供给员工借阅,使员工下班后能有条件继续学习,这样能够使许多新员工迅速地成长起来并尽快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应为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相应培训。以人为本还应把关心员工的生活放在重要的位置。对那些长期住在集体宿舍的单身员工,企业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使他们在下班后能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开展各种业余活动,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出人才,管理者从控制员工转为指导、激励员工,注重提供服务、规划总体、确定战略和创造员工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能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去发展企业,开拓市场。

对企业外部人的管理主要是指对客户的管理。对客户的管理现在愈来愈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构成,现代成功企业对客户管理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的方针。客户主要是指消费者、社会公众、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等,是融为一体组成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对消费者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对消费者,一是要敢于承担责任,保障顾客利益;二是要真诚地面对消费者,不能有躲避、隐瞒、欺骗的行为发生。对社会公众,要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及时进行情况通报。要倾听公众的声音,保持与公众良好的互动。对企业供应商、相关产品生产商,要把他们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互相帮助、互相协调,这会为企业形成一个和谐、良好的合作环境。还有一个特殊的客户,那就是企业的竞争者,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为了同样的市场和能源、资源,双方会展开激烈竞争,但是,企业和竞争者也有相同的社会责任、使命,如果能够公平、正直、理性地处理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而且,可能会“化干戈为玉帛”。任何企业都不能独占市场,市场因竞争而变得完善,消费者因竞争而受益。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对手出现危机时,落井下石,推波助澜,那么这个企业必定会遭到同行或消费者、社会公众的指责,企业的形象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营理念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5%;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的深圳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在现代工业园,如苏州现代工业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实践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整个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事业是人创造的,没有创新型人才,就没有创新型的事业;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努力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奖有特别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提到一个新水平。

四、绿色化经营理念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绿色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发达国家在不断加大“绿色壁垒”的力度,从环保方面制止或限制某些产品进口,甚至对已进入的国外商品提出诉讼,使得一些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绿色管理已是未来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绿色管理包涵了绿色经营思想、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生产过程、绿色技术保证体系等内容。企业要通过构建绿色管理体系,强化绿色消费与市场竞争理念,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改善绿色经营,从而使企业环境保护符合政府法规要求,物质资源利用与效率达到最优,形成绿色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

五、资本经营理念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把公司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通过重新优化配置和资本运作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资本经营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本流动性。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实现增值。资本流动的原则就是指把企业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作为可流动的经济资源,实行动态整合的营运。通过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的内部积累。通过资本活动,实现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扩大生产能力,产生的新生产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本,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所以,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企业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如果是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可以用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也可以用横向兼并办法,实现规模经济。股份公司在高成长期间,应当通过上市对企业内外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上市公司对其他企业进行部分的股权收购或整体兼并,以达到同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和在某类产品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兼并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好办法。兼并要坚持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防止为兼并而兼并。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不断地进行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和注入优良资产,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主营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把资金投到那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产品。

六、风险危机经营理念

现代经济是有风险的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积极参于市场竞争,更要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强大挑战。因此,企业经营具有风险性。目前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兼并重组,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加上高新技术是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失败率高达70%,所以说,现代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其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必须增强危机感,确立风险经营理念。目前,我国的产品品种、质量、工艺、成本、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与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领导到广大职工都应树立风险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群策群力,战胜困难、转危为安,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乃峰.试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创新.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2.赵林峰.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经济师,2008(4)

3.李玉峰.试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现代商业,2008(2)

上一篇:日本旅游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人生马拉松,蒙眼往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