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2024-09-20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精选10篇)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篇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中班主任工作理念

论文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特征,高校班主任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维护学生权利,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管理理念;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

受时代的影响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五个显着特征:一是主体意识增强,关心国家和学校的大事,能主动参与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自我表现意识强;二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无论在兴趣爱好还是个人品性方面都力求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征;三是知识信息量增加,获取信息的途径广泛,受外来信息的影响较大;四是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渐强,在社会活动中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利益;五是心理情感脆弱,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应对社会变化的心理承受力不强。

针对大学生上述素质和心理特征,高校班主任工作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以学生为本,首先明确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学校,班级管理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想和心理服务;其次,它更加关注学生的权利,即学生具有获取知识、选择专业、选择教师和安全保障等权利,班主任应当更多地维护学生的这些权利;再次,它提出了班级管理改革的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强调在工作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排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有机统一的,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教育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初级文化群体。有时,一句通俗实在的话,可能会成为一个学生一生追求的目标;一番人情入理的个别交谈,或许能攻克一个多年不化的“顽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往往会让某个学生倍受感动,从而“浪子回头”……班主任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才能让学生吐纳真情,了解学生尤其是有情感和心理困扰学生的真实情况,教育中才能有的放矢。

思想政治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正人和树人的工作。正人,就是把人的思想拉人正常的行动规范,从而正常而又理性地对待一切问题。树人,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班主任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学生交往时,不是一时一事的谦恭如朋,不是矫柔造作,而是一而贯之,出于一种性情和赤诚。换句话说,教师要俯下身来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从教学中双向互动,到感情上畅然交流,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独立人格,有健康心理,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在新的教育形势面前,班主任如何摆脱“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影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既体现了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又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不仅是人的意志、行为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激发和调剂功能。作为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并“让学生爱你,亲近你,你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崇高使命。”

二、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首先是尊重学生。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从教师的角度看,优秀学生固然可爱,教师也容易做到对他们的尊重,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受到尊重。因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当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应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正面教育、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当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关心我”,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坚持发挥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使其在有些方面能够“大有所为”,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全面性”的教育机遇,但这并不等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面面俱优”。相反,这“全面性”的教育机遇恰恰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开辟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缺乏“天赋”,而其他方面却可能极具“潜能”。

其次是理解学生。班主任应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与他们交往中,应当善于置换角色,将心比心,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任何学生都不要求全责备。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只有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地与他们达到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再次是宽容学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学生的现实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正确面对学生中的差异对待“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当学生犯错误时,不要总用一副严肃的面孔去说教学生,而应用博大的胸怀去宽容他们,给他们自我改正的机会。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战胜自我。即使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言行,教师也应竭力淡化学生的问题,甚至通过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来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三、建立健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征,发挥个体特长。在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建立中,必须注意健全班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选用好班团干部,树立班团干部的竞争意识,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班级领导核心。

一个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一个得力助手。选用好班团干部,不仅能使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而且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以前的班主任工作中,往往采用指定班干部的做法,结果个别班干部不仅不热心工作,而是处处表现出自私性,不仅管理不好别人,连自己也管不住,在同学中失去了威信。针对这种情况,应运用民主方式,让学生们参加竞选,然后根据竞选人演说,结合现实表现,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这样选出的班干部不仅乐意干,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同学中有威信,有号召力。当选者自我加压,大家监督,不称职者随时更换,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竞选活动,向现任班干部挑战,通过淘汰机制使班委会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同时,这样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特别是提高了语言即兴表达和工作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欲选出真正优秀的干部,必须在竞选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哪些学生具有管理、组织能力,适时地做好他们的动员工作。选用的班干部不一定是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只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便行,以达到人尽其才之功效。这样的班委会既是班集体充满活力的领导核心,又是班主任的一个智囊团。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就是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环境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前所述,教师与学生对个别同学“歧视”是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对这类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要与同学们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成功,分担他们的痛苦,宽容他们的失误与过错。分享成功与快乐是容易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应重点注意分担他们的痛苦,宽容他们的失误与过错。学生因家境贫困而生活拮据,或困惑感情困扰而内心痛苦,或困一时不慎而出现失误,或者有了过错,他们的内心已经是非常不安甚至伤心。这时候,如果不注意工作方法,雪上加霜,那将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脆弱的心灵是最容易接近的,如果这时候能够真诚地安慰他们,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共同解决难题,他们的心就会与班主任紧紧地相连,教育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让学生们感受到你因为他而快乐,而自豪,和他们共同承担痛苦,这会使学生们受到莫大的激励。

组织有益的班级活动是创造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班风是通过开展集体活动逐步形成起来的。因为只有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集体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情感奠定基础;才能健全班级的组织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好地分工协作,把全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集体的凝聚力;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班级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有计划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与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篇2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就不能离开“关注”二字。“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它意味着:第一, 不能忽略没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尊严。所以, 在课堂上关注没一个学生, 让没一个学生都有表演的机会和表演的舞台, 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前提。第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感觉愉悦的地方, 而不能够当作刑场。学生如果把课堂当作刑场, 一句话都不敢说, 这还能算是语文课堂吗?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由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来引导他们, 将心比心, 有了对学生的关注加关爱, 学生才会喜欢上这门学科, 也才能在课堂之上畅所欲言, 才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第三, 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 而要达到这个目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 逐渐体会到怎样学习语文,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 因为有着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 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 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因他嗓子沙哑, 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 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 他情真意切的朗读, 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 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 却遭拒绝, 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 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 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 不要灰心沮丧, 更不要轻言放弃, 而是要执著追求, 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二、《心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上课前, 我们先来一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说说你心里最想对别人说的话。

生1:我觉得, 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 父母对我是百般呵护, 生怕我受到一点伤害。生病了, 父母整夜整夜的陪着我;伤心时, 父母想方设法的逗我开心。从那个时候开始, 我就知道了什么事养育之恩。

生2:现在, 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 不愿帮助别人, 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 有一道题我不会做, 我问过很多同学, 他们中有学习好的, 也有学习差的, 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 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 除了打骂就是要我学习, 都没有其他的语言了。

师:刚才我们有三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板书课题) 。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 自己的心声, 当你遇到困难时, 是不是很想找个人来倾诉一下?今天, 我们来共同进入一个小朋友的心声之中, 看看他有怎样的困惑。

(二) 整体感知 (略)

(三) 教师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 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思想很自由、很宽松, 乐意进取、乐意参与, 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 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因此, 我从初一进校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 每节课都有专门的同学记录全班的发言次数, 到周五班会课的时候就评选出一周发言最多的小组和个人发言最多的前3名, 并发些小奖品。学生都对这种游戏很感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 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 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 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 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 要有纪律。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 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解放学生的心理, 放飞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无拘无束,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 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 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 说真话, 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我个人的理解, 回答问题不够正确, 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 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 以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 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 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 形成新的体验, 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篇3

【关键词】学生为本;高中;田径教学;策略

一、高中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现状分析

1.理念缺失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高中田径教学结构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高中并没有对体育教学给予必要的重视,只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不错的学校才会为田径教学设立独立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备,保证完整的教学环境,而多数学校田径教学只是单纯的“活动课”不仅没有体现田径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际田径教学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这就造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1]。其二,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运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比较落后,若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就会导致学生过度浪费体力,却没有实现自身体育能力的升级,长此以往,学生由于学习成效不明显,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教学机制中的恶性循环。其三,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实际操作,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相应的田径教学没有益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田径水平差异进行有效的评估,相应目标设置和学生的差异较大,就违背了个体差异化素质升级的初衷。另外,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掌握田径教学和竞技田径之间的教学区别,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田径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建立相应的田径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理念运行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的认知实际的教学现状,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有效转型,但是教师要优化相应的理念,建立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并且进一步从实际教学结构上进行有效的理念升级。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建立相应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基本诉求为基准。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同时的项目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理念为基本的教学结构转型。在实际的田径教学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大量的重复性教学以及重复性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建立相应的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在了解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差异化教学机制,保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相应的了解,并且在实际的田径教学结构中积极的拓展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生为本理念的运行[2]。

二、高中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改进措施分析

1.优化相应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指导相应教学行为的升级,教师要充分认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从思想意识上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践行。只有将高中田径体育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证教师对整体教学机制和结构进行实际的推进。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对于田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拓展有效的教学措施,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能力能真正有所助益,并且,教师要建立差异化教学模式,针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升级训练,而对于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行热情,并且建立适应其发展的阶段性田径目标,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效的建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架构[3]。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田径教育足够的重视,不仅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也要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推动整体田径体育教学项目的优化升级。

2.优化“以学生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机制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相应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的真正诉求进行有效的关注,就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没有建立有效的认知。在运行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田径体育能力进行有效的升级,也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保证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体育精神的影响,建立更加坚韧的意志品质。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建立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保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和教师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只有实现教学教育模式的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落实。教师可以在田径体育课程中创新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利用小组教学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小组建立,并且在建立小组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保证在满足学生学习诉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自身学习行为的纠偏,在建立田径体育能力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使用统一化的标准,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项目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并且集中建立有效的评价内容,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真实的还原。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多应用正向的评价模式,以鼓励为主,丰富评价选择和评价项目,将评价结构建立的更加具有针对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也能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对田径课程学习的期待。

教师在对学生的田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集中升级学生内化相应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体育技能的升级措施,真正促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升级,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要集中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健康学习”“有效的呈现多元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等都是基本的教学要求,高中田径体育教学只有满足能力指标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优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全面的落实,不仅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共同努力,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也要经历相应的教学升级。教师要从自身的理念转变出发,真正实现教学思维和教学措施的有效融合,只有在践行相应思想的同时,保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实质化的推进,才能真正助力高中田径体育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红.农村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背景下田径专项训练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0(40):291-291.

[2]金立.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课实效性的探索——以田径蹲踞式起跑模块教学为例[J].运动,2015,11(11):74-75.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篇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建功立业。近年来,竹溪县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理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不断创新机制,创优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各类人才焕发无限生机和潜力。

一、牢固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树立以用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各类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全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人才服务发展的理念,人才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战略,优化现有人才结构,把人才战略体现到产业战略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人才与重大项目的对接、与新兴产业的互动,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升级。为全县实施工业与农业对接、田间与车间对接、企业与市场对接、产业与项目对接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全县工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在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人才的

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正式调入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团队引进与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采取公开招录的办法,每年引进30至50名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企业与人才”共同成长工程,鼓励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享成果”。落实人才引进经费,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适当的物质补偿,优先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大培养开发力度,着力提高各类人才创业和创新能力,特别要面向

全县产业发展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抓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我培养开发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研究制定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逐步推行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行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职业资格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考试、考核和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适时开展各类专家型优秀人才的推荐和评选活动,注重从优秀人才中发

展党员,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领导班子,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知识、专业结构。优先给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提职晋级,对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使用,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选拔农村拔尖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评审专业职称。对重视人才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及负责人进行奖励。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探究论文 篇5

1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队伍在意识中要强化这一理念。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实施,规章制度一旦实施就具有刚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就必须在规章制度设置上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不能压抑学生个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订。

(4)以生为本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一种理念。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要把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住宿有四人住新公寓也有八人住老式宿舍,可是学生入校却没有选择新公寓或老宿舍的权利,他们要根据校方从住宿管理方便出发,被动安排住到哪里,如果被安排的都是一样的条件也行,可是现在有的条件好的学生想住新公寓却被安排到老宿舍,而家里条件差的学生想节约住宿费住老宿舍却被安排到新公寓。如果在宿舍管理上不单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使学生入住自己意愿的宿舍,那么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理念。

2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有这种意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践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重视这一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想解放思想,用更好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也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纷纷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理想。

(1)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引进新理念,可是效果不明显。“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口号已经喊出十多年,很多学校也纷纷践行这一理念,尤其是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跟大学生差不了几岁,在行为上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在思想上很活跃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个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很容易做到以生为本,他们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体。他们将“以生为本”理念放在学生工作中,跟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相处和谐融洽,可是在老同事看来,这个老师缺乏权威,没有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眼里,这个辅导员是个好老师,他可以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很“放肆”地“为所欲为”,学生在面对这等“好”辅导员的时候可以全身心放松,可是在面对其他用传统理念对待学生的老师的时候,他们又备受压抑,一天的心境在放松与压抑中反复。而用先进理念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对自己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时候,感觉失落,认为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尊敬之情胜于自己,而且自己“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怕”导致学生对自己下达的指示不重视,而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下达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怕这个老师,他们就算不执行辅导员的指示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或被批评,或被处罚。老师的平等对待和人本关怀达到了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却不能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

(2)新老辅导员之间管理理念存在矛盾。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老辅导员看来就是经验不足,他们在心里面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跟学生不能平等,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就不叫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俨然没有学生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不能把学生管理好。老辅导员的老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依然占据主流,他们的管理成效更容易得到校方认可。而新辅导员的新的管理理念虽然得到提倡,但是管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管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更看重管理效果,而新辅导员运用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新辅导员不能得到校方的认可。新的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如果不能产生作用,甚至有时候让辅导员更加头疼,那么新辅导员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定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工作中启用老的工作思路,这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进度。

3结语

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篇6

“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和历史进步的成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之中,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及现实意义

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并见于典籍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子,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的思想应该说有积极意义。怎样理解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人为本”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就企业来说,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中,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员工。

既然如此,“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把人当作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把人才真正视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和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增进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企业界的制度、规范各项发展措施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理解为一个整体,应该是企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其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把“客户价值”的概念融入企业管理中,正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容。把“客户价值”植入每一个员工心中,以此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就会充满活力,就会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二、倡导企业文化理念的关键是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客户信誉的全面提高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搏击市场经济大潮能力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员工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员工对劳动没有任何兴趣,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没有发展的后劲。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可以无所不能。就人的能力和技能而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科技越发展,人的分工就越细,人的特长就越明显,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有个性化的人。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离开员工根本无法独立存在,“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卓越的企业界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物是第二位的。应该尊重人的思想,在企业里,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让这个企业保持活力,也才能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一曲同工之处。一句话,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就在于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企业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一个强大的企业不一定有很深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的伴生物,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的重要保证。

三、建议

1、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架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要合理进行工作设计,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具有激发个人的能力,使个人在工作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有当工作中包含了挑战性和责任感,自主性和发展可能性等因素时,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差别,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有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员工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创新和革新,在既定的企业目标和自我考核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这种组织看似分散,等级现象不明显,但其工作效率却非常高。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制度相互影响,二者必须统一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注重战略研究。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并尽可能取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努力寻找员工目标的共同部分。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员工奋斗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最大一致和对企业价值取向的基本一致看法,通过交流,让员工充分理解并知道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企业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3、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心理规律。第一,重视强化。我们要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得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第二,培养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对象能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企业在制定目标时要使组织目标包含众多的个人目标,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并使职工正确地、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真正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突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4、员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员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的生产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力量,而不单单是依靠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故企业要靠尊重和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努力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政治课堂 篇7

一、更新观念, 树立“学生第一”的新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 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有尊严的、发展着的人。全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这种关注, 既有生活上的、学习上的关心, 但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人格上的尊重。这种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才能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才能选择适应学生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要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 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该怎么教, 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沟通点、闪光点, 才能用“心”施教。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才能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转变角色,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要求, 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 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和学生共同去寻找真理, 共同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 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 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 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 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 引导学生会学。如此, 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乐于参与。而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以充分发挥, 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充满活力。

三、关注个性, 让学生学自己的政治

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个性, 就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思想空间。“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将火把点燃, 让它熊熊燃烧。如果把学习比作过河, 那么, 教师决不能抱着或背着学生过河, 而只能告诉学生过河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彼岸。在政治课堂上, 教师既不能将自己的思想或教材中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也不能仅仅将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 而是要为学生搭建思维的平台, 提供思维的机会。这样,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堂上才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现在, “让教师闭嘴”, “放手让学生质疑、思考、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占据了我们的政治课堂, 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 对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没有了师道尊严, 学生便敢于大胆发言了;没有了教师的大问小问, 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 学生的回答更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 教师轻松了, 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四、树立“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就是教育的理论。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 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不能脱离生活, 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 用“生活即课程”的大教材观来唤醒学生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政治理论, 去搜集和处理有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独立猎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必要时, 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开展调查活动、采访活动等。每次活动之前, 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安排好调查题目, 介绍调查方法, 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 学生所学的知识, 才能记得深刻, 掌握得牢固, 运用得自如,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驰骋的天地,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真正提高。

五、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政治课堂

有研究表明, 80%的学习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 解除这些压力, 往往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当我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 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 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毫无疑问, 对一个政治教师来说, 比学识更重要的, 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课堂新环境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民主化的课堂生活是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的基础, 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 是减轻学生心灵负担的前提。课堂效率的提高, 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 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 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当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起来的时候, 减轻学生负担才会成为可能。

谈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篇8

关键词:学生管理 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

《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好服务。

一、现行高校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显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正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地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诈骗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逐步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二、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1.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管理部门的教职人员应充分尊重学生,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千人一律、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短期目标),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长期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2.加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增强教育学生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面对面学习来增强感性认识;三是注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真正地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工作的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因此,高校应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师德师风的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对待学生要持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

4.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适当放权,发挥基础作用。既要赋予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实效性;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特色课程研究 篇9

【摘要】本文以如何开展和完善“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的过程为例,解析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路径,以及特色课程在实践中是如何逐渐走向完善的。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特色活动 区域活动 “快乐星期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A-0127-02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所面对的是3―6岁儿童,基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生活性、直接经验性等特点。如何利用幼儿园课程丰富和发展儿童认知水平,尊重儿童的需求,成为我园课程走向实践的理论基点和研究方向。

民间艺术是我园的特色教学内容,如何将其与“以幼儿为本,以课程为研究”的指导思想进行融合一直是我园课程改革的探索方向。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尝试,我园利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小组活动等课程形式,将五大领域基础课程和“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艺术走班”、“户外综合”特色课程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其中,基础课程以“主题活动+园本教材+区域游戏”为主,特色课程则由“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艺术走班”、“户外综合”三大特色活动构成。

一、特色课程的由来

过去,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小组活动是我园的主要教学形式,它们能基本满足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的需求,但部分领域在三大教学形式中效果不明显,例如:在社会领域中,幼儿的体验不够生动、运用性不强;在健康领域中,幼儿得到系统、综合锻炼的机会不够;在艺术领域中,我园以民间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教学内容,初步建立了“民族快乐园”的特色园本课程,但缺少一个平台让幼儿大胆运用、创作和自由发挥。于是我们思考:能否根据本园长期以来传承的文化、特色加以发展和创新,以满足这些领域的一些缺失,让幼儿更健康地发展?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多方研讨,试图将过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整合、创造和发展,从原有的文化特色活动着手,经过“挖掘问题―研讨探究―实践检验―形成风格”四个环节,综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和“课程的发展”两大要素,大胆地尝试、实践,经过多次探索和总结经验后,逐渐形成了“传承―研究―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

二、“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学者王蒙曾说:“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我园在十多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中,围绕幼儿园的特色、亮点和幼儿发展的需求,不断挖掘,而不是变换花样或者跟着流行风来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在传承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将课程与现代精神文明相接轨,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思考”“教研”“实践”是我园永恒不变的主题,园内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思考如何让幼儿将亲身体验和在生活中所经历的真实现象内化到大脑中,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知识建构成自己的学习体系,这就是教师不断研究的过程。随后,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从而推动课程发展,在一次次“实践―反思―研讨”过程中,不断调整、创新,形成新的特色课程。如在“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的创设过程中,我们传承了幼儿园多年的区角活动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增设了多个角色游戏区角,最终扩大区角内容、场地,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最后形成了全园性的“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

(一)传承――班级区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说明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区角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环境创设以及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给予幼儿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和场合。我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班级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观察实践中我们了解到,通过区角游戏能满足幼儿不同的活动兴趣,对幼儿自主学习、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基于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不断思考和改进,将原有的区角、活动空?g扩大,不断丰富区域游戏的形式,增强幼儿区域游戏的自主性。

(二)研究――角色游戏区角

3―6岁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角色游戏能够为幼儿游戏社会化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社交”活动并不断形成新的游戏经验,通过亲身体会,增强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性情感。因此,如何利用角色游戏区角提高幼儿的能力成为我园研究的方向。过去在班级角色游戏中,由于活动空间的局限,往往只能创设1个角色游戏内容,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增设了2―3个角色游戏区域,但教师经常为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投放过程中复杂、繁琐、易损坏等问题而烦恼,角色游戏形式也常以教师指导为主,幼儿在游戏中缺少自主选择、自主设置和自主游戏的机会。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自主性?怎样丰富角色游戏的品种,满足幼儿的需要?如何让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在幼儿游戏中发挥最大价值?怎样让幼儿更真切地体会生活?怎样运用游戏培养幼儿形成初步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园在探索改革中不断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初步创立了“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游戏,它是基于幼儿园区域游戏,把班级中原有的角色区域扩大化,丰富区域内容,优化区域资源,还幼儿一个真实的角色游戏情景,为幼儿建立一个“小社会”而开展的。经多次研讨,我园将每个班级设置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区域,整个幼儿园有“两院三馆四屋”,即民族小医院、花花育婴院、魅力工艺馆、味美面食馆、缤纷果蔬馆、爱尚美容屋、爱心邮政屋、创意摄影屋、甜甜点心屋。每个主题区域都增设民间工艺工厂、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区以及“快乐星期八”消费游乐区,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幼儿合作布置与准备游戏环节中需要的环境材料。如游戏开始后,给幼儿分配好不同角色,幼儿就会把活动室布置成两个区域,一边是顾客“上班”的工厂,一边是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现场;消费环节幼儿又把“培训场”变成主题消费区,有五星级面食馆、规范化的民族小医院、服务一流的美容院等,充分挖掘有限空间的最大价值,满足幼儿体验不同角色的意愿,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

“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活动令人激动又?d奋,每当星期五欢快的乐曲响起,全园幼儿都会兴高采烈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如游戏音乐响起,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后,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如何做一名服务员、美容师、邮递员,通过考核后穿戴工作服正式上岗为顾客服务,游戏结束还可以参选“服务之星”,享受为他人服务带来的快乐;扮演演职人员的幼儿积极排演相应的童话剧《白雪公主》,根据节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服装道具装扮自己,然后登上舞台,获得成就感;扮演顾客的幼儿自选到九大民间工艺工厂之一的扎染坊“工作”,和同伴一起通过扎染布料、制作蝴蝶结,完成1个蝴蝶结可获取1元游戏币,在“工作”时间结束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量领取相应的“工资”存放于自己的民族小包包里,然后就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消费区去消费游玩,体验社会生活的乐趣。游戏还为幼儿设置了“申请再次工作”的场所,幼儿没有消费币了可以到魅力工艺馆再次申请“工作”,制作剪纸作品获取新的“工资”继续消费或存用于下次游戏。丰富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节约消费、理性消费的正确理财观。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小社会”中,在“社会分工”中发展同伴交往,提高学习协商、合作等社会化能力;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游戏情景,幼儿不仅感受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体验了不同职业的特点,了解到生活中的礼仪,在“消费”“服务”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如何待人接物,体验到民间美术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并懂得劳有所获,体悟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三、课程反思

在开展“快乐星期八”角色跨班特色活动之后,我园幼儿活动的区域扩大了,游戏种类增加了,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加了;幼儿在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过程中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游戏形成系统化后,师幼之间的互动更为平等、融洽;真实的社会体验,以大带小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劳动挣钱”“消费”的过程中,幼儿初步树立了价值观、理财观„„

十几年来,我园本着“从研究到实践”的方式,逐渐形成了特色课程,形成“传承―研究―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搭建起民间艺术快乐园。在这个过程中,从环境创设到课程形成,教师以灵活的思维创造了灵动优雅的环境,在匠心独造中磨炼自己、研究课程,逐渐形成了灵活多变、适宜幼儿、具有解西特色的课程。幼儿在自主、灵动的课程中“游”始“游”终、探究发现、从做中学玩中乐,渐渐成为充满灵气、活泼开朗的儿童,这就是解西幼儿园搭建以幼儿为本课程的初衷。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班主任理念 篇10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大部分学生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很差,学习方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劲头,遇到难题绕开走,纪律松散,缺少自制力。大学里没有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看护,学习主要是依靠自己的自觉性,有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终于解放了,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有的上课想来就来,迟到更是家常便饭;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一点的`不耽误上课,但来了也是睡觉,严重的一学期也看不着几次人影,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期末考试不及格,有的补考不及格的课程过多就被学校降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的校园后没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仍旧沿袭着中学的习惯:课堂上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喂”多少就“吃”多少。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应该做到课前预习,课上思考,课后问题这样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还有的学生只重视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它的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修养更谈不上,以自己为中心,语言不文明。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选择了进入大学后学习的专业,可是很多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儿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热爱。有的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极度悲观。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设计,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进入大学学习,应该学习些什么知识,只是过一天算一天。有的混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什么也不会就想着如何去作弊,最终给自己得个“通报批评”或是“记过处分”,这一门课程算是白学。以上种种就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学风情况。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的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一路下滑。我们要发挥学籍管理的指导性作用,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好高校的自主权利,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为了转变高校的学风,就必须制定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这是学籍管理促进学风建设的基础保障。在制定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真对现在的学风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在新生入校后,各个院系就应将《大学生手册》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入校之初就明确学校的要求,学籍管理的要求。另外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持本人学生证办理注册手续,这样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籍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应该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其次,重视学生平时的考勤记录,考虑将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期末考试的作弊等情况与学籍考核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平时教学的督导,另一方面有利于杜绝考试作弊等不良习气。第三,从我们的了解来看其实学生不喜欢学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勉强能进入高校学习,刚开始学还可以,越学越跟不上,就没兴趣了;有的是将大学看成了“大幼儿园”,只要不出事,学不学都一样,等四年过去后有现成的工作等自己做,根本用不上去努力;还有的是对自己当初报考的专业不了解,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心理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不都是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不应该因为不及格的课程太多就降级或退学,而是允许这样的学生多次重修,直到达到课程的要求。对于那些入学后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学生,给予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学校也要尽量开设足够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灵活的选择学习的课程。另外,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选择入学的时间和完成学业的方式,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完成学业,这样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和社会的接触了解社会需要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学校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权对违纪的学生作出处分,但是如果当处分失当的时候,学生的合法权利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学校在制定学籍管理规定时应该明确学生的申诉权,充分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小议学导练教学法下一篇:在中秋团拜会上的祝酒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