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

2024-11-05

以生为本理念(精选12篇)

以生为本理念 篇1

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不易管理,个性、学习行为习惯还没完全形成,可塑性强等特点。语文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能让好动爱玩的孩子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并且学得认真、学得开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我始终围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情感”的课堂

语文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直观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都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的好方法。教学中我常常为一个导入而苦恼,幸亏多媒体投入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有时我还会充分利用自己简笔画的特长,去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执教《识字7》(二年级上册)时,一上课,我就以一幅大森林简笔画带孩子们走进童话中的大森林,学生的兴趣果然都调动起来了,学得快乐又认真。又如,在汉语拼音《dtn l》课上,我创设了“汉语拼音专列火车”这一童话式情境,以“d t n l”四个小淘气跑出来跟同学们交朋友为主线贯穿全课,使整个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也很快调动起来了,不仅学得扎实,还学得轻松、愉快。因“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了。

二、营造“交流”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过去“一言堂”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现代教育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执教《地球爷爷的手》(一年级下册)时,在拓展这一环节中,我先播放一段“太空生活”的影像,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如果没有了地心引力,我们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通过生生交流,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同时还有了一种成就感。

三、营造“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欢庆》(二年级上册)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国庆节的资料,不仅使他们加深了对国庆节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内引进国庆节的有关资料和诗歌中出现的自然景象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出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课后拓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祖国母亲送上一张生日贺卡,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了课前、课内、课外的“开放”。

此外,我认为,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语文园地”的设计是该教材的一大亮点。每一单元的“展示台”都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时你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一切都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同时还保留住一颗快乐的童心。

以生为本理念 篇2

1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学生管理队伍在意识中要强化这一理念。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要以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为管理中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在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体贴,并切实为高校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高校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使学生从管理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高校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并且提高高校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创造力,使高校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统一。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规章制度设计需要从学生出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依赖一整套规章制度来实施,规章制度一旦实施就具有刚性。学生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就必须在规章制度设置上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热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不能压抑学生个性,而是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执行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订。

(4)以生为本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是一种理念。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设计必须要把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体现系统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比如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住宿有四人住新公寓也有八人住老式宿舍,可是学生入校却没有选择新公寓或老宿舍的权利,他们要根据校方从住宿管理方便出发,被动安排住到哪里,如果被安排的都是一样的条件也行,可是现在有的条件好的学生想住新公寓却被安排到老宿舍,而家里条件差的学生想节约住宿费住老宿舍却被安排到新公寓。如果在宿舍管理上不单是从管理方便出发,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使学生入住自己意愿的宿舍,那么更能体现学校管理的.以生为本理念。

2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在工作中的运用效果

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理念,这种理念需要有这种意识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践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重视这一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也想解放思想,用更好的工作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也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纷纷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理想。

(1)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引进新理念,可是效果不明显。“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的口号已经喊出十多年,很多学校也纷纷践行这一理念,尤其是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跟大学生差不了几岁,在行为上还没来得及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角色转换,在思想上很活跃很容易跟学生打成一片。这个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很容易做到以生为本,他们是践行这一理念的主体。他们将“以生为本”理念放在学生工作中,跟学生处于平等关系,相处和谐融洽,可是在老同事看来,这个老师缺乏权威,没有老师的威严,在学生眼里,这个辅导员是个好老师,他可以让学生没有丝毫压力,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可以让学生很“放肆”地“为所欲为”,学生在面对这等“好”辅导员的时候可以全身心放松,可是在面对其他用传统理念对待学生的老师的时候,他们又备受压抑,一天的心境在放松与压抑中反复。而用先进理念管理学生的辅导员在学生面对自己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的态度的时候,感觉失落,认为学生对其他老师的尊敬之情胜于自己,而且自己“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管理中还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因为学生对自己的“不怕”导致学生对自己下达的指示不重视,而不能及时高效地完成下达的任务。因为他们不怕这个老师,他们就算不执行辅导员的指示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或被批评,或被处罚。老师的平等对待和人本关怀达到了让学生放松的目的,却不能达到自己的管理目的。

(2)新老辅导员之间管理理念存在矛盾。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老辅导员看来就是经验不足,他们在心里面认为,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跟学生不能平等,老师跟学生打成一片就不叫老师,学生在老师面前俨然没有学生的样子,他们认为这样不能把学生管理好。老辅导员的老的管理理念在高校依然占据主流,他们的管理成效更容易得到校方认可。而新辅导员的新的管理理念虽然得到提倡,但是管理效果不明显,因为这种管理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学校虽然提倡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更看重管理效果,而新辅导员运用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效果不明显,所以新辅导员不能得到校方的认可。新的理念在运用过程中如果不能产生作用,甚至有时候让辅导员更加头疼,那么新辅导员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后定会有所改变,甚至会在工作中启用老的工作思路,这将会影响以生为本理念在工作中的执行进度。

3结语

以生为本理念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以生为本 活动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一切为了发展”“课程资源丰富”“评价标准多样”等一些新课标理论热词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论”,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知识,更要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然而,当前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不容乐观。很多中学课堂上还是“只见教师,不见学生”,承袭着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学的宽度、深度,而忽略了教学的效度。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学生学习效益不高,成长模式单一。笔者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实现“全人教育”,就必须冲破旧模式,寻求新方法。其中,活动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尝试。

一、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从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形式,转向以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整合。在教学中突出两点:一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二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选择那些与学生修养和学习特点相关的活动来安排语文教学,走近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体验的快乐,在身临其境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从实践体验中认识语文的深刻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是课堂上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做好组织、引导、启发、激励、督促、评价等工作。“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角色换位,必将使过去“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然欲睡”如一潭死水般的语文课堂蜕变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快乐课堂。

二、“活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课前说背活动

这个环节主要是唤起学生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和积累课外知识的意识。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教学重在背,这是提高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多背诵才能积之愈深,以后方能厚积薄发。只有多说多练,才能出口成章。“课前说背活动”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一道“调味菜”,多在课前几分钟由三五同学“隆重端上”,虽是“保留曲目”,但内容常新、参与面广,师生每天都有所期待。长久下去,学生个个“口舌生香”。

(二)课文资源展示活动

此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上课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典型的“教授型”。而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电脑、电视、广播、书籍等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垄断大师”。评价新课程下的课堂容量,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吸纳了多少。“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前安排时间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设疑问难。这样一来,学生在上课时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如对课文资料的摘抄、理解、疑难点等随笔性文字,另一方面也能跟上教师的节拍,做到有疑可问,有话可说,有才可展。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自主研究的习惯一旦养成,必将终身受用无穷。

(三)作文体验活动

拳要打,字要写,作文要多练。学生怕写作文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素材少,二是练得少。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理性和感性材料,可以定期开设阅读欣赏课,开展班级图书大交流、口头评论时事、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游览踏青等活动。在作文训练时,模仿课文炼句、写段、作文,套用李阳的“疯狂作文法”,开展“七嘴八舌”口头作文、“课堂闭目沉思一分钟”、“胡猜乱想”课文活动(即学生在接触课文之前,先根据课文标题和主题进行发散性联想、想象和构思,再和课文比较)等。

(四)互助合作活动

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合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重要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具体有:“互动秀”(小组成员共同探讨,交流意见,寻找答案)、“表演秀”(合作表演文中人物、情节等)、“辩论秀”(男生说罢女登场,纷纷亮剑决雌雄)、“手拉手活动”(你监督我背书,我帮助你阅读),此外还有互批互改作文活动、成语接龙活动、寻找闪光点活动、制作生日贺卡活动、作文接力赛等。

(五)栏目设计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电视节目或其他栏目引入课堂,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益智启智的课堂实践活动。新闻播报让学生关注时事,新闻调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面让学生走进名人的内心世界,“星光大道”让学生在竞争中秀出自己的才艺,“电视诗歌散文”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挑战主持人”让学生在挑战中前进,“变形计”让学生在换位中体验、思考、成长(如让学生做回教师,试讲一个知识点),“状元(每次考试、写作甚至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访谈录”让学生体验一回名人的感觉,介绍经验并和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活动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是切忌“为活动而活动”。有些公开课“热闹有余,精彩不足”,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忽略“双基”。活动是手段,是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师设计各种教学环节,都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立足点去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二是要不断“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少为”学生才能“有所为”。但“少为”不是“不为”,而是“高效之为”,是大智若愚、举重若轻、厚积薄发,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课堂上教师的话少了,看似轻松,实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课改下的教师充当着主持人、策划大师、导演、评委等角色,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方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引导作用。

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新课改目的就是实现“全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面能力。要像爱因斯坦看待自己的小板凳一样,重视过程和情感。“一花独放不是春”,教师要善用加法思维,少批评“爱迪生”;做到人性化教学,多赞扬“海伦·凯勒”,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开展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实践体验中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只有抓住了“活动教学”这只牛鼻子,语文课堂才会快乐高效起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

以生为本理念 篇4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新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等, 这是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规律的, 也是“以人为本”国家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呢?笔者根据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新理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经验, 提出以下“以生为本”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一、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学生。众所周知,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交流, 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 才能使交流更好地进行下去。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不尊重学生的道德见解, 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 灌输自己的道德观念。结果往往是学生反感教师的道德说教, 甚至发展到讨厌思想品德老师的地步。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充分尊重学生的道德见解, 并平等地与学生展开思想对话。有一次, 我找本班的两位“早恋”女生谈话, 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训斥她们, 说她们这种“早恋”是错误的, 而是首先肯定了处在青春期的她们产生男女好感、交往过密是正常现象, 并且还与她们说起了自己中学时代“暗恋”女生的轶事, 那时的我暗恋上一个我认为有个性、很可爱、长相秀气的小女生。长大后, 我在一次出差中偶遇到那位女生, 她的变化让我非常吃惊, 肥胖、粗口、没有气质, 我真怀疑自己当初的眼光。她们听完后, 哈哈大笑, 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和对她们的尊重, 我接着与她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道德交流, 并指出她们现在所谓的爱情是纯洁的、幼稚的、不成熟的, 要求她们暂时封藏这段感情, 待到长大后如果仍然不变, 再继续深入交往。那次谈话后, 两位女生渐渐中止了“早恋”倾向, 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尊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对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二、理解性原则

理解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要理解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整体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用“海因茨偷药”等道德两难故事阐述了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不同阶段划分及特点。科尔伯格研究表明处于不同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的少年儿童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差异是很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 要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所属的阶段,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不要用成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此外, 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还有个体差异性, 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 对于道德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部分教师不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整体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 时常抱怨青少年学生是猪脑子, 不理解自己的道德说教。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 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或漠视这种差异, 必然造成道德教育的失败。因此, 我们需要蹲下身来, 聆听学生的道德心声, 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件的不成熟的道德认识,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实施道德教育。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很可爱的, 并且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三、信任性原则

信任性原则是指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道德纠错的意志和能力。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教师应该相信犯错的学生能够知错就改。一次政治学科单元测试中, 笔者发现本班的学生考得出奇的好, 答题非常完满, 尤其是学困生答案接近于标准答案, 我顿觉定有蹊跷, 就找了两个学困生询问原因, 经过一番开导, 他们道出了偷盗试卷答案的内幕。我语重心长地说:“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 测试本身不是目的, 测试只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 大家抄袭了答案, 老师就发现不了教学的不足之处, 怎么知道如何改进教学呢?既然大家认识到了错误, 我就不没收参考答案了, 我相信大家以后不会再抄袭答案了。”从此以后, 我再也没有发现偷试卷答案的行为了。常言道:“信任是一味心灵良药, 能够荡涤犯错学生的浑浊心河。”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充分使用信任这味教育良药, 激发犯错少年的自我道德约束力, 拯救了一批失足少年, 促使他们改过自新, 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一定要相信犯错学生是无知之过、无心之过, 充分信任他们在意识到错误后, 能够依靠自身的道德意志力来纠正错误的道德行为。

四、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教师对犯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要采取以疏导为主的原则。青少年学生是未成年人, 是不成熟的, 对一些道德观念产生错误的认知或发生不当的道德行为是很正常的。因此, 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教育关键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让他们明辨是非。有一次, 我班的一位学生与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并辱骂授课老师。我知道此事后, 把那位学生找到了办公室谈话, 询问冲突原因, 那位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错, 上课就是做点小动作, 不想听他的课, 老师就批评并辱骂了他, 自己只是回骂。我先是肯定了他的部分观点, 承认授课老师做法有欠妥之处, 然后指出老师是长辈, 学生辱骂老师是极不正确的, 我接着说:“如果我们在家犯点小错, 父母批评并骂我们几句, 我们能够回骂吗?”那位学生说:“不能, 不被别人笑死才怪呢。”我又接着开导, 并指出:“你上课做小动作, 不听课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 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 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 进而导致老师失去理智而发怒。”那位学生在我的耐心疏导下, 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并向授课老师道了歉。对类似不爱学习、自制力较差、易激怒、易犯错的学生, 一定不要采取强制措施, 必须耐心地进行疏导, 促使其提高道德认识,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重塑学生道德行为时, 要多从正面给予引导, 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 并进行肯定与奖励, 以激发他们的道德意志。激励性原则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上。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有过高的期望, 希望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拾金不昧等。他们甚至还希望学生成为道德的完人, 殊不知学生是不成熟的, 是未完成的道德人。过于苛刻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 脱离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遮蔽了教师的眼睛, 让教师看不到学生身上的点滴道德进步。因此, 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点滴道德进步。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 对一位在课后大扫除中表现积极的“坏学生”进行了表扬。没想到, 从此以后, 他在各种课外劳动中, 更加积极了, 并且逐渐热爱学习了。我找他谈心后, 才知道他一直被其他老师贴上“坏学生”的标签, 我是唯一一个当众表扬他的人, 他很感动。由此可见, 表扬这味良药对于“坏学生”的转变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道德成长的长期性、反复性。教师千万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 认为一次道德教育就能彻底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时常感叹一些问题学生屡教不改, 今天写保证书, 后天又犯错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性。笔者当班主任期间, 就经常找学生“谈话”帮助他们纠正一些道德认识的误区。刚开始那些“不良学生”改变不大, 随着谈话次数的增多和深入, 我发现大多数“不良学生”的道德行为都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错误的道德认识形成是一个过程, 那么他们的道德认识纠错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矫正过程。因此我们进行道德教育要有一种等待花开的平和心态, 慢慢来, 我们会发现学生每天都有道德成长的点滴进步, 最终积水成渊, 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以生为本,幸福成长 篇5

以生为本,幸福成长

——论人本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实践

(顺德区龙江中学李瑞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本思想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并且迅速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同样,人本思想在中学校园的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得到更多德育工作者的认同。本文试图从以人为本的概念入手,阐述现代德育管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意义,并以龙江中学的德育实践为例,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德育管理中人本思想的具体操作和运用。

【关键词】德育管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德育工作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好公民,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因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普遍存在“实效性差”的问题,严重影响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地中小学校都开始反思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得到广大学校的贯彻和坚持。

一、“人本”思想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想法源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在费尔巴哈开创了人本主义先河之后,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西方现代思想家都沿着这一思路各自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从而形成一个相当庞大而且有着广泛影响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中国有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由此从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引申出的德育管理理念,即 “以人为本”,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根本。所谓“以人为本”应该是: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发展人;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通过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这也就是“以人为本”中“本”的本意,即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众多学者认为,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指在管理活动中把

“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管理达到最佳水准。学校德育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实践,就是要从各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二、中学德育管理中坚持“人本”思想的意义

(一)顺时代发展潮流,立人本德育理念

目前,我们正处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高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和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德育具有强制性、理想化和说教式的倾向,对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缺乏关注和更实在的帮助。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主动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德育的“以生为本”。

(二)握新课标改革实质,走崭新发展道路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聚焦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上。从课程的基本理念看,新课标对德育提出了“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德育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与健康的公民是德育的基本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德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看,新课程标准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因此,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德育把握了“以人为本”,追求人的终极发展,也就把握了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三、“人本”思想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

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与鲜活的个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近年来,龙江中学坚持人本理念,在探索人本思想在德育管理的实践中,取得新的突破。

(一)深化人本内涵,创新德育理念

德育理念是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德育效果。龙江中学经过不断探索和提炼,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继承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形成了“以生为本,幸福成长”的德育理念,着眼于“人是目的”。首先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这是“以生为本”的逻辑起点;其次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这是“以生为本”的量的要求;第三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以生为本”的质的规定;最后是“学生幸福成长”,这是“以生为本”的过程目标,亦是人本价值的直接体现。

龙江中学根据形成的德育理念,将德育管理具体化为:德育为首,注重养成;

健全发展,社团添趣;科学减负,创建快乐;人文关怀,因材施教;家校联手,合作共赢。这既是办学理念和德育理念的具体阐述,又是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凝聚教师的共识,指引教师科学育人,从而形成龙江中学独特的德育教育体系。德育理念的进一步特色化、时代化和具体化,让德育工作有了更强的指导性和有效性,学校的德育逐渐显现自己的特色,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家长的充分信任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落实人本精神,构建德育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按照人本精神,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并形成一定的体系。龙江中学经过实践总结研讨,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内容统筹为“民族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成为德育的主旋律和核心,创新活动形式,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主题教育,达到用优秀的文化熏陶人、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的效果。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

1.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强化政治教育。龙江中学坚持利用高一新生军训、建国周年、“五四”运动等纪念日,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而增强集体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抓手就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师生文艺汇演和田径运动会。使学生在准备比赛—参加比赛—赛后总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集体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班级成员思想和行为中的一种无形却有力的精神指引。

2.以文明礼仪和感恩教育为主线,强化思想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举办大型感恩报告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日常管理引导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以特色女生教育为切入口,强化道德教育。学校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女生教育,深入宣传“女生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自强自立、自信自律、自尊自爱”的教育目标,以女生教育为契机带动全体学生意志和道德的提高。

4.以法制和安全教育为重点,强化法纪教育。学校坚持每年举行校园法律文化节活动,通过中学生法制知识讲座、法制征文比赛、法制书画比赛、法制主题班会、“防范日常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图片展览、禁毒专项教育等法制专题教育活动,为全校师生营造了一个身心两健、德智双全的发展空间,既规范了他们的言行,又内化了他们的素质,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同时,学校把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当做常规工作来抓,每年都会举行内宿生消防疏散演练,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5.搭建心理健康辅导阵地,强化心理教育。龙江中学着力修筑学校、家庭间沟通的桥梁,开辟多种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和咨询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2010学年开始,学校德育处要求各班主任对本班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做好摸底调查,并填写《学生心灵成长记录册》,德育处把有心理偏差的学生分配给心理老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跟进,并做好跟踪登记。同时发挥“晴空心理咨询室”作用,积极开发和维护专业心理辅导网站,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辅导。

(三)坚持人本原则,拓广德育途径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要求,更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重要工作。如果只是单纯依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那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社会也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只有各方力量充分联合起来,落实保障措施,才能培养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1.讲究教工齐动,实现“全员育人”。一是突出全体教师教师参与德育氛围。龙江中学坚持“教师为主、全员参与;教学为主,全面渗透;学校为主,全方配合”的工作原则,秉承“立志、勤奋、求美、创新”的校训,扎实开展科学、生动、有序、有效的德育工作。二是突出班主任全面德育作用。学校以班主任为主力军,系统地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形成一套培养班主任机制,如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主题班会观摩课,第二学期举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请进来,走出去”等,强化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力。三是突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德育特色。以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每周安排教师到心理咨询室或者在办公室值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四是突出全体职工德育责任。包括各处室工作人员、门卫室保安、宿管员等,都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德育教育中。

2.讲究家校互动,实现“合力育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龙江中学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近年来,龙江中学各个年级都举行了“家长开放日”,要求家长在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的同时,也要督促和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家长已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融洽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3.讲究校社联动,实现“实践育人”。学校加强与交警中队、消防中队、敬老院等德育基地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互通,有助于通过参观、体验、感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高综合素质,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实质,为学生创造更有挑战和更富有个性化的成长环境。

(四)活用人本原理,优化德育方法

长期以来,学校都会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实施,学校的德育管理和任务突出了给学生一个美好未来的要求。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将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简单地定性是为了为方便学校和教师管理的需要,要真正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如何使每项德育工作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关键在于德育方法的优化。

1.坚持学生在学校管理上的主体地位。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龙江中学建立了团委会、学生会以及班级团支部、班干部三级学生干部体系。学校在学生干部选拔上严格把关,在同学们自主报名的基础上,通过考察、面试,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同学成为学生干部候选人,然后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学生干部队伍。提倡学生自主管理,龙江中学德育处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学生会干部和团委会干部例会,对所有的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协调、并布置好各项任务。现在学生干部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很强,都能自主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如教室校园卫生的检查打分、学生纪律的检查打分、文明礼仪的监督、风纪各项分数的统计反馈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的主观能动性,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管理。

2.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改革倡导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近年来,龙江中学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施行学案导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改变传统教室的空间组合,采用几何形课桌。变传统的“秧田式”为“对边性”等形式,变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为师生提供和谐互动的交流情景,创造师生民主交流、对话的氛围。其次,创建小组学习的方式。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将学生按同质、异质或自愿方式编组,加强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指导学生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学会倾听,以理解沟通为目的学会交流,以合作、竞争的技巧学会协作,以体验反思的情怀学会分享。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德育自主性就增强,学生就可以在积极、主动、乐研的状态下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设计、组织、参与中去实践、体验,把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成长需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3.坚持学生在课余活动中的主动选择。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龙江中学本着“活动育人”的原则,2011学年第二学期全面铺开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全校总共成立包括锦屏文学社、影视欣赏、泥塑制作,舞蹈队、合唱队、小品队、时事开讲、篮球、毽球等各类兴趣小组42个,坚持学生自主选择,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培养的项目,使全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了能力的提

升和美的熏陶。龙江中学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落到实处的素质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舞蹈队和小品队两个社团所编排的作品均获得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的佳绩。

当今素质教育的迅速普及,更加要求学生要提高能力和素质。特别就要求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放在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高素质、培养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以生为本,幸福成长”的德育理念指导下,龙江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德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育人工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扎实工作,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①姚姿如,杨兆山.“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②严世祥.分析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现代阅读.2012年9月第9期。

③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月第1期。

④李霞,范勇.德育理念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2月第22卷第2期。

⑤张淑清.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切实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J].教育理论 与实践.2004年第24卷第11期。

⑥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⑦黄志成,程晋宽著.教育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以生为本理念 篇6

一、唤醒主人翁意识,建立三级自主管理制度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必须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保障。班级、年级、校级三级自主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班级自主管理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初始阶段,首先应通过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心态来管理班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挥主导和统率作用,扮演“导”“扶”角色。如,班主任将班级管理工作计划交与班委会和全体学生讨论;班长、副班长由民主选举;班级管理目标的制订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这样的班级管理机制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管理者,班里每一件事都有人负责。同时,这样的班级自主管理机制也能使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责任心得到增强,自治能力得到提高,自觉、自制等品质得以发展。

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做到自己对学习负责,是自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班级自主管理相比,作为更高水平的年级自主管理的内容要侧重学习,也包括行为习惯、卫生、遵纪守法等方面。

校级自主管理可依托“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相关的德育工作来开展。如围绕校园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秩序,节电节水等方面开展养成教育,并进行不定时督查。总之,只有全校学生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学校的管理才会上台阶、提水平,校风校纪才会稳步上升。

二、增强自信,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学校应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明确评价目标在于激励,评价在于体现并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从而增强学生自信。为此,教师要遵循平等、鼓励、民主原则来评价学生,积极鼓励学生争先创优。如住校生的优秀寝室评选活动,以“优秀寝室的所有成员都得到奖励”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增强寝室内部的凝聚力,而且也能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除了教师评价外,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机制,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比如,以教学班为单位,由轮流值周的学生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与评价,从而营造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的班风。再通过每月流动红旗评比,“文明示范班”等评选活动,结合自评与互评方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文明示范的榜样作用,继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搭建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潜能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管理,学校应为学生搭建特长展示、自我表现的舞台,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从中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学校网站通过公开招聘学生版主,让学生参与网站管理;采用招标形式,由班级承办学校大型活动,从比赛方案到场地设计、布置均由中标班级组织。当然,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也能成为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自觉行为的增强奠定基础。学校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我定位、自我调节、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并逐步成长为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人。

责任编辑 颜雪梅

以生为本理念 篇7

一、“以生为本”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郭思乐教授指出“所谓生本, 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完全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正以学生为主体的,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才是生本教育。其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青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而高中英语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英语语言的交际性作用, 使他们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和意义, 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是必要的。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三大价值意义:一是体现了“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 也是自我发展的核心”理念, 彰显人本主义理念;二是通过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培养他们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

二、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 始终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写作的最终效果上。写作教学中首先是老师讲解范文, 然后由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 最后是老师进行评改和打分。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 学生毫无自由创作的空间, 因而觉得写作枯燥乏味。不足之处表现为:其一, 教师无法监控学生的写作过程, 无法及时修正学生在文章组织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不妥之处。其二, 学生仅凭自己苦思冥想, 思路不开阔, 文章内容空乏。其三, 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批改学生的作文, 而学生却往往只关心分数高低, 不注意教师的批注, 同样的错误仍出现于其后的作文当中。其四, 教师往往只注重各种语法点上的错误, 忽视写作内容上的欠缺。其五, 学生无法对自身写作能力进行自我反思, 增加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最终造成学生厌写厌听, 从而丧失兴趣。

三、实施“以生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工程

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好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以生为本”, 制定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计划, 并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以生为本”找规律, 加强学生的词汇积累。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词汇的积累, 重视对词意、词性的理解。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词汇的方法、技巧和经验, 并要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规律与方式, 为英语写作夯实基础。

2.“以生为本”寻方法, 注重学生的佳句背诵。学生写作常出现不连贯句、不合逻辑句、结构失衡句等病句, 解决这一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一些美文、好句、格言、谚语和俗语, 并摸索出适合学生的背诵方法。

3.“以生为本”练仿写, 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范文引路, 由仿写到创造, 仿写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提升写作技巧的手段。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 提供某种文体范文, 如介绍性的短文、日记、便条、书信、通知、病假条等, 让学生明确仿什么、怎么仿。

4.“以生为本”写场景,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通过提供学生日常中的情景 (文字、图画、表格等) ,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或事件, 并表达一定的思想, 这是对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最有效方法之一。它要求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点滴积累, 提炼并转化为带有感情色彩的优美的文字语言。

5.“以生为本”抓讲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 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 多鼓励和表扬, 把学生习作中表达贴切的句子标出来, 在旁边加上批注;把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错误做好记录;将部分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这样, 学生就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切、尊重和重视, 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从而更加认真地对待作文。

四、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有了转变。学生从“被动”的写作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他们的写作兴趣浓厚了, 变得热爱写作了, 他们以一种快乐的姿态主动参与到写作活动中。

2.学生写作自信心增强。教师不再延续传统的写作模式, 而是逐渐在写作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用新的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 教师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习作评价方法, 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和成就感。

以生为本理念 篇8

一以生为本理念下高职职业规划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 突出全面性

生本理念模式是完整系统, 不能割裂来看, 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的整体性、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三方面。第一, 教育对象覆盖的全面性。创新实践教学的客体应为全部在校生, 体现出广泛的覆盖性, 无论年级高低都应提升创新力。在低年级阶段, 侧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储备教育, 在高年级更多进行就业意识、技巧和创新创业的教育。第二, 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具有全面性。在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下, 创新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情, 而且校内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和行业方面、家庭方面都对创新教育负有一定的职责。最后, 在开展课堂教育的基础上, 学校和教师还应开展个性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在综合研判就业市场趋势的同时, 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使其更符合企业需要。

(二) 着眼发展性

社会的不断进步、行业的发展和演变, 学生状况的变化, 都对创新教育与时俱进提出现实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学生发展, 在创新教育中不仅灌输知识技能, 还要挖掘学生自身的发展潜力, 帮助其完成发展规划, 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 学校还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增强其职业发展的潜力, 让学生在职业中具备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提高职场竞争力。

(三) 倡导服务性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初衷就是为了高职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最终的就业方向不可能由教师来主导, 要充分考虑高职生的具体情况, 根据他们不同的优势特长来指导。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决定的能力, 为他们的求职做好服务, 铺平道路。可见, 在高职的实践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学工作也应该围绕着高职生求职意向有序地展开, 不能越蛆代庖。

(四) 注重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取向更为关注实践性, 要求学生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不是追求知识的广度和理论的深度。所以在创新教育中, 也必须以促进实践开展为目标, 必须将创新目标定位在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检验创新的价值和正确性。在具体实施中, 就是将创新教育同生产实践、实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高职职业规划实践教学的主要体系

(一) 横向结构———“55331”

“55331”结构即“五个阶段、三个结合、三个层次、一个宗旨”的横向综合体系。其中“五个阶段”分别指课程参与、专业实训、情境仿真、专业研究、社会实习等阶段;“三个结合”分别指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 充分发挥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活动、课余实践三个模块的互动协调。“三个层次”指逐步递进的三种人才培养层次, 分别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和创新能力较为突出的创新人才。“一个宗旨”指创新教育中牢固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提升和理论水平提高并重的原则和宗旨。

“五个阶段”主要指教学体系的手段, “三个结合”旨在促进平台搭建, “三个层次”树立教学体系的分阶段目标, “一个宗旨”是创新教育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 纵向结构

生本理念的纵向结构模式, 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为教育引导入门、基础课程教学、实习实践。第一, 在开展教育引导入门阶段, 学校应积极举办创新方面的讲座、报告会、科技发明比赛、创业大赛等活动, 进行创新意识和观念的启蒙, 使学生牢固确立创新意识和观念, 立志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积极进行创新。第二, 在二、三年级阶段, 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意识, 应引导其初步进行创新实践。最后, 在四年级, 应大力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在此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因为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知识、技能、智力等方面的有机协调作用, 而以上构成要素在不同的年级具有不同的侧重。如在一年级注重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为进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和基本保障;二、三年级注重创新能力素养的提升, 提高智力水平;四年级学生经过创新创业的锻炼和培养,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创业活动检验和提升自身创造力。

三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职职业规划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 创设情境, 强化个人体验

1信息化技术情境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时代, 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服务。综合训练中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培养需求建设仿真实践平台, 使原本缺乏实践平台的经济管理等学科学生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 有效提升了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实习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在仿真实践平台中, 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发挥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在平台创造的生动逼真的职场环境中, 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 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体验学习的乐趣,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并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心理状况的和谐发展。

2依托特定教具的仿真情境

教具情境是发挥教具直观、感性的特点, 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环境, 帮助其提高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主题化的实验室推动教具情境教学。结合实际, 一般可以创设管理工程仿真实验室、项目管理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实验室、现代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综合实验室、利奥物流应用技术实验室。在管理工程仿真实验室、项目管理仿真实验室中, 可以通过沙盘创造出教学情境, 学生在模拟的公司或项目运营情境中, 通过不同的身份扮演, 参与具有相当难度、高度仿真的职场模拟, 在此过程中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动过程中, 教师会开展即时性评价,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点评和引导。学生则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获得成长。学生可通过此情景模拟, 完成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环节, 也可以此为基础为参加创业比赛奠定基础。

3基于案例演绎的带入情境

案例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过去的具体事件和处理过程进行回看式的研究。此处所指的案例教学是新型的教学法, 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引导学生作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使学生处在案例中的实施者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 具有高度的模拟性, 学生亲身投入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制定合理行动方案, 将实践经验与课堂知识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 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案例教学关注互动交流, 无论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之间, 都在有效沟通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在情境模拟中锻炼的解决问题能力更适合工作实际需要, 使学生所学与所用更加匹配,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计划书实验项目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试验, 其流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 教师将学生引入创设的案例环境;其次, 学生完成案例任务, 设计网站创业方案;第三, 学生分小组开展方案的展示和讨论;最后, 进行总结和提炼, 由特殊性中归纳出共性的规律。

(二) 注重实践, 积累个人经验

创新教育模式下, 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通常毕业设计题目都很贴近行业实际, 有些直接来源于行业的热点问题、关键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从方案制定、实验分析、数据统计和论文的写作等环节的训练中, 有利于形成符合实践需要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高职院校还应依据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突出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鼓励其主动学习, 积极思考问题, 采取灵活的策略破解难题。在实践环节的考察中, 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所区别, 体现出其实践性的特点。调研、分析、提出方案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作为重点考察, 而一般理论知识的考试则需降低比重。例如相对于就业形势、国家方针政策、就业过程和程序等知识的考察, 高职院校应更重视对学生写作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市场调查书、创业方案的考察, 使课程考察形成注重实践的导向。这既能够丰富课程考察的形式, 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目标, 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地开展, 为学生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创新教育模式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现状,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接触中, 深刻理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 不仅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场环境适应能力, 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和理论,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注重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通过不断的充电使自己保持创新创造的活跃思维。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置于重要位置, 其内容包含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在社会实践中, 学生进入相关企业, 以企业职员的角色投入企业经营管理实践, 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经营方式和规律、文化氛围, 并在实战学习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深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锡东.体验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6) :62-65.

以生为本理念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指出, 来华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 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1]。在高校留学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管理对象复杂特殊的情况下, 如何使留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和富于创造性, 以优质的管理促进招生, 是当前高校留学生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探析“以生为本”管理理念入手, 结合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实践, 探讨高校留学生管理的对策。

二、“以生为本”理念的探析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承认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利益和需求。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管仲的民本思想, 在西方社会则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念, 此后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本主义”思潮成为改革教育的思想动力[2]。我国在21世纪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 这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指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视角。具体运用到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上, 就是以留学生为主体, 留管人员从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以生为本、规范管理”的服务理念, 围绕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积极开展人性化、创新性的服务工作, 促进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虽然“以生为本”理念已成为留管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共识,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偏离甚至违背该理念的现象, 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突显出一些问题。

1. 管理模式单一, 服务意识偏弱。

对留学生实施单独授课、单独住宿等特殊管理的同时, 不少高校从宏观层面缺乏对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相对于中国学生系统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留学生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主要依赖国际教育学院这样的职能部门, 招生、教学、管理、服务集于一体, 未能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的管理体系, 往往成为其他职能部门忽略的群体, 无法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实现趋同化管理。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招生目标引领下, 在校留学生人数增长较快, 管理工作不断出现新的内容, 而部分高校责任意识相对淡薄, 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 不能满足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需要。从微观层面看, 留管人员常常重管理、轻服务, 将留学生简单地看成被管理者, 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形式, 以满足现实需要即提升留学生数量、管住留学生不出事, 而不是以满足留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重点来开展工作, 管理方式缺少人文关怀。

2. 文化差异凸显, 沟通交流不畅。

文化差异是留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普遍现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源于中外文化差异及留学生之间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 如语言障碍, 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留管人员事务性繁忙的同时与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够, 往往忽略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管理难点, 缺乏从文化深层次了解问题所在的探究和学习精神, 很难进一步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动态和了解留学生的实际需求。

3. 规章制度不完善, 管理工作缺监督。

虽然各校在不断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 但管理制度尚未覆盖到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行为不能做到时刻有章可循, 出现了部分留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而无法以相应的制度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一方面, 相关制度虽然已经制定推出, 但是执行的力度不够, 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管理制度的制定往往只考虑规范留学生的行为, 缺乏对留管人员自身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的监督, 没有相关的工作手册和完善的考核制度, 没有相应的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这样无法保障“以生为本”理念在管理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四、建立“以生为本”管理模式的对策

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应贯彻“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责任心、爱心、耐心“三心”关怀留学生, 以尊重文化差异、依照法规、制定制度来管理留学生, 做到差异化、法规化、制度化的“三化”管理,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相互尊重为前提, 建设留管队伍, 强化服务意识。

以生为本的管理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留管人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 学习管理理论, 强化服务意识, 理解、关心和爱护留学生, 尊重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人格特点和隐私权等;同时通过入学教育、日常交流、学生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的校纪校规和中国的文化风俗, 获取留学生对管理工作的认同, 树立起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友好关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干部队伍, 是开展以人为本工作的前提。

2. 以积极沟通为关键, 加强分工协作, 拓展交流渠道。

学校应在宏观层面建立各个部门分工清晰、权责分明、沟通顺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 不仅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还应改善学校的软环境, 使外事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规范化、人性化, 减少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有事推诿的现象, 及时有效地解决留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留管人员不仅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而且也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进行换位思考, 在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做到热心接待、耐心倾听, 用心了解留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有意识地研究留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真正走进留学生的内心深处, 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除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如自主观察、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外, 留管人员还应积极拓展沟通渠道, 利用qq、博客、微博等, 广泛收集留学生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留管人员还应密切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 在留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予以积极配合, 做好教育制度的宣传工作, 让留学生了解管理制度, 有利于留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3. 以引导激励为手段, 注重柔性管理, 鼓励学生自治。

虽然在管理工作中应讲求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但在操作中留管人员应注重柔性管理艺术, 以宽严相济的管理方式发挥引导作用, 引管结合, 以引为主。对违反校纪校规的留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惩处, 留学生不服可以申辩, 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后续的跟踪管理;同时要在留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引导留学生群体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以情为主、以人为主的柔性管理更加符合高校留学生的心理特征, 符合教育规律, 从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和培养[3]。留管人员引导留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另一重要手段。在班集体中评选班干部, 成立留学生会、留学生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 让留学生参与管理, 有助于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 使留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增强教育管理的效果。同时通过指导留学生自治, 留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留学生的诉求和思想动态, 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4.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规范各项管理,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应加快完善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根据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体现以生为本理念的管理规章和流程, 规范学籍管理、住宿管理、签证管理、奖学金评定等各类管理行为, 有效开展入学教育, 建立留学生班主任制度、学业预警制度等, 提升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制定或修改某些规章制度时, 应重视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保障留学生权益, 为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营造和谐的管理制度环境。为了达到良好的人性化管理效果和强化留学生管理的服务职能, 高校须建立留学生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 应建立分级分层的考核机制, 加强留学生对于留管人员的制约作用, 把留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管理优劣的重要标准, 如把学生评教模式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推广和坚持院长接待日制度等, 使单一封闭的管理转向多样开放式的管理。

近年来, 我国对来华教育越来越重视。来华教育的管理对象是留学生, 如何正确引导、培养、服务留学生, 以促进留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管理的根本目标,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 是高校和留管人员需要认真思索和努力攻克的难题。高校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 将留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工作中注意管理和服务思想并重, 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 创新“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对策, 才能推动我国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在探析“以生为本”理念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坚持以生为本、规范管理的工作理念, 实施相互尊重、积极沟通、引导激励、制度建设的管理方式方法, 优化留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

关键词:以生为本,留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留学中国计划[EB/OL].http://www.gov.cn/zwgk/2010-09/28/content_1711971.htm

[2]王晓勇.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高教研究, 2012, (2) .

以生为本理念 篇10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发展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观念,并贯彻到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极力反对在教育工作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基本上完全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基本上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有所忽视,但杜威的实验成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按黄金分割法分配教学时数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归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实践是“10+35”的学时分配模式,即在一节课45分钟内教师只使用10分钟做主导活动,其余的35分钟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堂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这样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一模式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好的,不过教师10分钟的自主活动时间有点少。因为我所接触的初中生,包括绝大多数教师所接触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很受宠,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教师在10分钟内很难将自己对教学的设计、启发、引导铺展开来,使学生们进入状态。

所以我认为按黄金分割法分配教学时数比较合理。即按0.618:1,教师17分钟,学生28分钟分配教学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在17分钟里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充分的引导,并将本节课的重点、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展示给他们;而将28分钟留给学生主动参与,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这样更能实现教与学相长。

二、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个性发展,不以成绩论英雄

杜威在儿童教学实践中的“放任自流”,实际上是鼓励儿童发展兴趣、发展个性。作为我们教学主体对象的初中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和思维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阶段,我认为务必将他们看做是发展中的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相信学生的潜能,懂得激发他们的潜能,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学生跨上新的台阶,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帮助他们获得自信。

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个体不同、个性有差异,我们切忌在教学实践中“一个模子造人”。学生的兴趣点有差异,我们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有些学生对英语歌曲感兴趣,那就提供条件,让他们去感受英语歌曲所体现的优美旋律和外国文化;有些学生对英文写作有浓厚的兴趣,那就鼓励他们多“涂鸦”,并悉心加以引导,让他们早点成为“小作家”;有些学生对记英语单词情有独钟,那就不妨鼓励他们争当“活词典”,千万不要以成绩论英雄,抹杀他们的个体兴趣。

三、课堂上教师要激情参与,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没有教师的激情就不可能带来课堂上的学习高潮。一个表情冷漠、缺乏激情的教师,往往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以生为本的课堂呼唤教师的教学激情

会心的微笑、鼓励的眼神、适当的肢体动作,都可能会带给学生鼓励,使他们获得自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千万不要将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并要注意自己的服饰仪表是否跟课堂相协调。有些青年教师喜欢将自己的奇装异服穿进课堂,特别是一些女教师过于个性化、过于暴露的穿着,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误导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

四、先学做人后学艺,在课堂上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以生为本”,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教师在任何场合、任何环节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处事接物中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严,真正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

“先学做人后学艺”的教授不仅仅是学校德育课的任务,更应该在每一个课堂上加以贯彻实施。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注意把一些励志故事和中外名人的成长故事做成英语小卡片,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英文,同时也能让学生得到人文素质教育。譬如铁杵磨成针(perseverancewillprevail),使学生懂得坚持和毅力对成功的重要;岳母刺字(amothertattoosherson),鼓励学生们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哪吒闹海(nezhatriumphsagainstdragonking),鼓励学生们不畏强权,勇于抗争。

虽然很多单词对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也不是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但是我发现当在课堂上穿插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马上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和浓厚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德育教育是很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一凡主编.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以生为本理念 篇11

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儿童对人际交往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朋友的定义也没有全面的认知,具有片面性。并且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一定的交往方法与技巧,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化解矛盾冲突。儿童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严重。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提高儿童人际交往认知水平

引导儿童正确交往,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培养其认知能力,认识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正确的判断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只有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儿童的判断能力,从而达到认知上的改变。现在的儿童普遍出现早熟现象,儿童在交往中会把对异性同伴的喜爱与敬仰误认为是“爱恋”,造成异性同伴之间的交往障碍。其实,这就是交往认知不足与缺陷的具体化体现。

二、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状况,量身打造班级岗位

儿童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人际交往表现和问题。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班级岗位设置。结合学校工作,在班级中开展“我的岗位我做主”活动,保证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儿童自身管理能力、促进与人交往。在岗位设置上,按照本班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分为:管理类、协调类、后勤类。矛盾型儿童主要负责管理类,例如:午睡监督员、路队检查员,让这类儿童在管理同伴的同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交往中获得同伴的接纳;而受欢迎儿童主要负责协调类,例如:板报负责员、活动组织员,因为他们在班级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尊敬,在交往中沟通能力强,有什么主意和具体负责人沟通、商量,由他们负责完成;这些具体负责人主要由被忽视儿童担任。因为他们缺乏自信,胆小内向,负责此类岗位能够获得与同伴多交往的机会,而且是和受欢迎儿童进行人际交往,能够从中学到交往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被拒绝型儿童则主要负责后勤类的岗位工作,因为他们行为上有些过渡,甚至有一些攻击性,所以点灯管理员、护花使者、黑板美容师等岗位能够减少他们在同伴交往中的攻击性的行为,并为班级做贡献,得到大家的认可。

三、教给儿童相应的交往方法与技巧

正确交往方法与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儿童在交往中顺利、融洽的进行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交往体验。

(1)掌握谈话的技巧。为那些受忽略、难以走出交往第一步的儿童做好准备工作。

(2)引导儿童学会倾听。倾听是一门艺术,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必修课。越是懂得聆听的人,同伴关系越是融洽。

(3)教会儿童运用非语言能力,即运用语言以外的一切交往媒介进行沟通,例如:肢体动作、表情等。

(4)多开展班级活动,鼓励儿童进行实际的交往锻炼。本校针对儿童人际交往,开展了一系列的交往活动,例如:“生生共读”活动,从学习方面引导儿童进行正确的交往。

四、坚持人本主义思想,以生为本,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坚持建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充分考虑儿童的感受、尊重儿童的思想与行为,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不做武断及否定意义的评价。因为在儿童同伴评价标准形成之前,教师的评价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将引导儿童做出相应的交往判断。如果教师在同伴集体中批评了某一个学生,这位学生在同伴中的人际关系必将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对于他也是一种伤害。为此,我班建立了一学生档案,详细介绍了每个儿童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和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五、家校携手,共同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与家庭多了解与沟通,从双方面促进儿童交往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避免单边用力的现象,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我们班级多次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邀请家长进班级,“故事妈妈进课堂”;“我的快乐与您分享”庆六一活动;“家长为我讲端午”等一系列亲子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儿童在校、在集体中的具体情况,从而发现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六、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儿童提升自我

鼓励儿童从内部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成绩弱的学生普遍比成绩优秀的学生人际关系差。有不当行为习惯的学生普遍比友好、积极的学生人际关系差,所以提升自我非常重要。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我最喜爱的同学”评选活动。由同学投票推荐,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同伴,当选的同伴自然是受欢迎的儿童,他们也能够在班级中起到带头作用,引导儿童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往。

七、在班级中多开展集体活动

活动是儿童进行人际交往的一个平台,能为儿童人际交往提供机会,大大增强儿童的交往能力。开展主题班会、队会;开展交往实际训练活动课;匿名的方式给同学提建议、心育辅导课、爱心手拉手活动等等,在活动中促进儿童的人际交往。在本学年中,我班就开展了一系列的以交往为主题的班级主题活动。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我是你的新同学” “请你帮帮我” “爱,就大声说出来” “我给你的一个小建议”等活动,有效地帮助了儿童解决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了社交能力。

以生为本理念 篇12

从教学思想和观念上来看,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突出“以生为本”的思想。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主体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明确自己的教学身份和角色,取而代之的“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扮演好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从而获取知识的硕果。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之外,还应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间接的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放松和自由,真正成为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翁。

此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学任务之外,还应交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只有学生获得了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占有主动权。

二、遵循“生成评价”的评价观

传统教学大都是教师的单项灌输,学生的被动接受,评价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考试的方式,“以成绩定英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得到知识的多少,高低的结果,却很少关注过程。这样枯燥的“喂食”过程中,难免会让学生有“形同嚼蜡“的感觉,学习兴趣全无。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还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鞭策、引导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活跃思维,自主发现和创新,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得到高分,而整日死记硬背单词,语法等。

从教学实践和过程中来看,要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要做到: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初中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既有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喜欢流行的时尚,又有着成年人的意识,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笔者以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前提。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虽然少了小学的稚嫩,但是他们依旧是个孩子。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自己做一些小玩意,当作是学生完成一项任务的奖励, 取得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令我满意的。例如,在进行英语情境对话教学时,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对话的勇气,我制作了一些动物徽章,只要能顺利地完成对话的学生,就能得到动物徽章。起先,我以为学生对于我做的这些小玩意不会很在意,毕竟现在学生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又是家里的“小皇帝”,想要什么有什么。然而,实际的情况却让我大吃一惊,学生们好似很吃这一套,并积极的参与其中。现在经常会遇到学生主动站起来说: “我要对话。我要老虎徽章。”

2.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当前的英语教材,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和素材,这也就为我们联系学生实际,进行生活化英语教学提供了条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笔者较为青睐的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一直以来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的辅助应用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了, 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能正视多媒体的优势,否定科学技术带来的挑战,固步自封。然而,科技的日益发展不断的改变着学生的现状,而英语本身也在不断的改变,如果我们教师还死守传统观念,那么必定会成被时代的洪流拍在沙滩上。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紧抓时代脉搏,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生为本,转变教学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三、坚持以生为本,提高教学针对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科的科学性,而忽略对于学习主体学生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只是把学生看做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要求我们英语教学也应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主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和潜力的挖掘。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揉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这些情感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只有师生的情感融合了,教学才能相长,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然成为了当前的国际语言之一,其教学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而且还对传统英语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生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结合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并采用及时激励的教学评价等策略,更好地实现高效初中英语课堂的构建。

上一篇:分子靶向药物下一篇:指挥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