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平等对话

2024-10-01

以生为本平等对话(精选4篇)

以生为本平等对话 篇1

【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六年级语文)

【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迈入21世纪,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人类正在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新希望。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理解的重点。课文在阐明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之后, 首先提出了人类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接着从矿产资源、高蛋白食品、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海底城市等方面一一说明了人类利用海洋的现状及设想, 条缕清楚、纲目分明, 给人以清晰印象。建议在教学时,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讨论交流理解, 发散思维, 自主学习, 再借助直观资料, 引导朗读感悟, 从而深刻体会到:海洋确实是人类新世纪的希望。海洋的神秘莫测、绚丽多姿, 定会使学生们遐想联翩, 激发探索的欲望, 因此教师不要仅局限在教材知识上, 建议课后带领学生查阅、搜集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资料, 写读后感或制作摘记小卡片, 激发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愫。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3.学习课文第一段初步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体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阅读要求。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 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本人认为应该切实利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教学实践, 做到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说明文的任务。

【设计思路】 (1)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经历 (学习这篇课文以前对大海的了解情况) , 并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变抽象为形象,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解难点。 (2) 经过设计一系列精心巧妙的问答, 使整堂课融为一炉。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趣, 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 课堂上, 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课文 (板书:海洋) ;课外, 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书籍, 甚至观看了相关的影视作品。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2.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海洋很广阔。 (2) 海洋上有时候风平浪静, 有时候波涛汹涌。 (3) 海洋有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4) 海洋上一旦发起风暴非常可怕, 它可以掀翻船只, 摧毁良田, 引起海难……

3. 师: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 它有时候是那么安详, 有时候面目是那么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 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今天, 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与海洋有关的。 (板书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概括主要内容

1. 师: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 听课文录音。

2. 放课文录音, 学生看书。

3. 师:哪位同学告诉我, 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4.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列说法: (1)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时代。 (3)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4)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5. 师:哪位同学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

6. 指名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时代, 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告诫人们要保护海洋, 珍惜海洋资源。

7. 师: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师相机板书)

8. 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 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扫清障碍, 学习生字词

1. 师: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之前, 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2. 出示生字词:蔚蓝匮乏低廉干旱回眸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 师:谁先站起来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重点指导“眸”和“廉”的音)

4. 师:把你自己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的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 (评价:如读得太好了, 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5. 师:谁站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6. 师: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容易写错, 哪位同学提醒大家注意? (主要是“蔚”和“廉”) 大家空写一遍。

7. 教师相机表扬。 (如, 真仔细, 不是你的提醒, 老师也要写错了。谢谢你!)

8. 师: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位同学读错了, 要指出来。

9. 指名读课文。 (师生相机指导校正)

四、品读领悟,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师:海洋是人类的摇篮, 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 生浏览后指名回答。

3. 师: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 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 重点句段交流。投影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 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 冲垮海堤, 毁灭沿海的城镇, 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 师: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 师: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 师:为什么说是不可缺少的食盐? (4) 师: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 (必要时提示:海洋发起脾气来……) (5) 师:为什么这么说? (必要时提示: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 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 (6) 师: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 师: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 试读, 指名读, 自由读。投影出示:当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回眸地球时, 他们发现,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1)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 (2) 师:回眸懂吗?什么意思?宇航员看到了什么? (3) 师: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为什么说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4) 师:覆盖着广袤海洋的地球看上去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真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这颗星球, 你会想些什么? (5) 师:是呀!海洋是多么广阔!这句话怎么读呢? (6) 试读, 齐读。

5. 师:海洋是那么广袤, 地球是那么美丽!千百年来, 海洋带给了人们幸福, 让世界的人民借助于航行得到了交流;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物产, 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但是, 它发起脾气来, 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如果能控制海洋的脾气多好啊!海洋的脾气人们能控制吗?

6. 师:书本中哪个词语说明它的脾气不受人安排, 不受人控制?读课文, 找出这个词语。

7. 师:喜怒无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海洋喜怒无常?

8. 师: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千百年来人们怎么办?

9. 师:“兴叹”什么意思?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速写练笔

1. 师:能把人们兴叹的话语快速写出来吗?

2. 学生写在答题纸上。 (下一步要在投影上出示)

3. 教师选取作品投影出示。可能会有下列话语: (1) 海洋啊海洋, 你有博大的胸怀, 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如果你风平浪静, 将带给人们多少好处啊! (2) 海洋, 你温柔时如同母亲, 爱抚着人们, 你愤怒时, 如同雄狮, 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你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4. 交流读诵。

5. 师总结:是啊, 千百年来, 人们只有望洋兴叹, 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 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 (师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 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 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 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设计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关系密切:开发利用

希望

保护珍惜

以生为本平等对话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纷纷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着对话的理念,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偏向: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学生读得少,直面文本的对话少。

对话式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灌输式教学的最大差异是: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听懂的,而不是自己读懂的;对话式教学则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实践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切身体验,才能获得有思维深度的收获。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呢?

一、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阅读兴趣,让师生平等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学对话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交谈,而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随声应和,彼此之间不敞开心扉交流,根本不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充满活力的对话。由此看来,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从高高在上的讲坛上走下来,来到学生之间,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而又真诚的沟通,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好伙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当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理解,不同的声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时,教师即时捕捉、激励、引导,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在这种民主、平等、互动的格局中,学生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最终创造力得到释放。

小学生年龄小,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的限制,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如何点拨呢?张庆老师说得好,教师好像“红娘”,他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谈恋爱”。因此,对话前,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充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红娘”退居一旁,切勿喋喋不休地干扰。在学生疑难、困惑处,教师适时“扶一把,托一下”,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二、处理好三种对话的关系,抓住对话主线,让对话渠道更畅通

在阅读教学中,对话关系有三种:第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的对话,第二种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第三种是师生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线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圈画批注、静思默想,通过文字使思维得到细化和沉淀。

三、以阅读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对话更加主动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丰富情感和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教师以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最佳路径》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迪士尼乐园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时,教师随机点拨:“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脑海里产生了些什么问题?”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溅起一圈圈思维的涟漪,激起一朵朵灵性的浪花。“这样的路径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迪士尼乐园的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与老太太卖葡萄有什么关系?”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四、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对话更灵动

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教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假如你是一位游人,来到著名的葡萄产区,看到漫山遍野的葡萄园,你愿意到哪里去买葡萄?”“假如你就是格罗培斯大师,看到老太太的这种做法,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们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主动建构文本的内涵,随着文字去触摸格罗培斯大师那博大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品质。

五、以激励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对话更个性

无论是初读课文后的质疑问难,还是深思精读时的随机点拨,我们都要做到教师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倾听着学生的见解,赞赏着学生各具个性的表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这样的评价:“多美的声音,多美的路径呀!”“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得太精彩了!”“书就应该这样读,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当中去。”“你体会到自由选择的快乐”……教师的信任、鼓励,让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流泻出一首首充满才情和哲理的诗。

因此,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关注文本,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点拨指导,铺设好师生、生生、生本、师本之间对话的桥梁,课堂对话才有实效,才能真正让教路、学路、编者的思维真正相通,让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命得成长,个性得到张扬。真正的课堂对话,是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脱离课文的对话是无效的。表面上看似很热闹的对话,如果忘却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学生就不能获得言语智慧的提升。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一定要守土有责,把教学重点放在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想办法让学生细读、默读,在读中主动发现问题,再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探究一个个加以解决,让学生在自主感悟、体验和想象中获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与学生结伴而行,或唤醒,或激励学生去发现,去精思,去领悟,去玩味。

追求以生为本的真实对话 篇3

一、真实的信息差是展开有效对话的前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品味、交流一下: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呢?

生:霍金身患绝症,医生说他只能活两年,他不但顽强地活着,还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这说明霍金是个物理天才,还充满了传奇色彩。

师:课文里这个句子中的“科学巨人”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霍金的成就很高,贡献很大。

师:霍金瘦弱的、瘫痪了的、变形的身体怎么也不高大,但他却被称为“巨人”,这一鲜明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们还从哪些词语的巨大反差中看到霍金具有传奇色彩?

生“:只能”和“一直”这两个词语,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医生断定霍金只能活两年,但他一直活了下来,这很让人震撼。

在阅读时,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文本的情节或透露的信息上,而对作者的遣词造句不去深入体会。教师要关注这一层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抓住关键词语,进而品词析句,理解这些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样,课堂对话就有了信息差,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热情也才能被激发。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语言知识的学习应当在师生互动中共同建构,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渐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思考、探究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将学生从概括性的表述引向深入,了无痕迹地给学生以表达的示范:课文里这个句子中的“科学巨人”与实际并不高大的霍金说明了什么?这样学生立刻就能心领神会,抓住“只能”和“一直”进行很好的对比,深刻体会到其传奇色彩。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能准确抓住关键点,阅读探究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我们有些教师平时不注意师生间的信息差,或者根本没有发现客观存在的信息差,觉得这些“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不需要探究,于是就将答案融入自己的提问之中,学生只要回答“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形式上的对话就可以了。这样长期下去,是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的。

二、尊重儿童的稚语是让对话顺畅的保证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萧伯纳和小姑娘》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的结尾,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他从小姑娘的话中认识到人不能自高自大,而应该永远谦虚,那位小姑娘是他的老师。你觉得小姑娘是不是萧伯纳的小老师?

生:我觉得不是。因为小姑娘并不知道作家到底有多伟大,她把萧伯纳自我介绍的话当作了他的自夸,所以也用同样的话调皮地回答了萧伯纳。

生:我们平时也经常这样幽默地回答别人的话。比如有一次我爸爸在下棋时赢了我,他得意地对我说:“也不看看你老爸是谁?全小区的冠军!”我不服气地回应他“:也不看看我是谁?将来小区冠军的继承人!”

师:爸爸听了你的话,一定会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压力了吧?小姑娘无意的话,其实也“一语点醒梦中人”,萧伯纳猛然间发现了自己的弱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这一点来说,这老师不是别人,而是———

生:萧伯纳自己!

师:对,这是萧伯纳的一次自我教育。但是生活处处皆学问,并不是那些专门教育你的人才是老师。你看,小草不畏狂风暴雨,让你懂得了坚强,小草就可以称作———

生:我的老师。

师:同桌在你钢笔没了墨水时热情地把自己的钢笔借给你,让你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懂得助人为乐的重要,你的同桌就可以称得上———

生:我的老师。

师:字典也是我们无声的老师,因为———

生:我碰到不认识的字时,查一查就知道了。

师:所以说,只要给人启发的人或物,就可以被称为———生:我们的老师。

师:小姑娘顽皮的回答,触动了萧伯纳的心灵,因此———

生:小姑娘是萧伯纳的老师。

文中的小姑娘和正阅读着这个故事的学生的年龄相仿,小姑娘说的话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都会说的语言,这稚嫩的话语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含义。因此,学生对小姑娘教育了大作家抱有怀疑的态度是正常的。案例中的教师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这一想法,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引出萧伯纳是自我教育。接着巧妙地从小草、同桌、字典给人启示的对话中,纠正了学生原先对“老师”的片面认识,懂得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只要给人启发,就可以称之为“老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既纠正了学生认识的偏差,尊重了学生的见解,又保护了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热情,其教学智慧值得赞赏。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很多教师站在成人的认知视角,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看似幼稚的想法,以所谓严谨、深刻的套话禁锢学生的思维,统一学生的表达,让他们失去参与积极性,逐渐沦为课堂的看客。康德说:“没有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我们应当明白:在儿童的眼睛里,会有另一个世界;在儿童的想象里,跳跃着另一种思维。我们教师应当经常弯下腰,站到孩子的立场,思考孩子表达的缘由,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支持他,这样才能让课堂对话畅通无阻。

三、肯定和鼓励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动力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全面立体地认识一个一丝不苟而又平易近人、真诚恳切的詹天佑,我分别以严肃的语气、意味深长的语气、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了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说的那段话,然后让学生讨论:从老师不同语气的朗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詹天佑?你能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还能读出怎样的詹天佑?因为有了一定的示范铺垫,学生个个举起小手,各抒己见。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各种感悟流淌出来。我不断地肯定他们的见解,表扬他们的朗读,课堂气氛逐渐进入高潮。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我设计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填空,让学生自由发言:“抓住眼前的一穗 ,总比_______。”“与 其_______,不如_______。”“先把_______,以后_______。”因为给予了学生们充分的信任空间,他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我则一一肯定、欣赏他们的思维火花,热情表扬他们真会动脑筋。这样,原先敢说的学生在互相倾听中受到启发,又得出了新的观点;原先不敢说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加入到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的行列中来。最后,学生在补全句子中一步步逼近文本,触摸到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以生为本平等对话 篇4

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育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没有学习的自由进行强烈的冲击。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上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指导如何自主学习以及如何生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于此,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

二、初中语文以生为本对话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一)有利于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在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学生与老师、作者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对话,以文本为载体,达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得到阅读鉴赏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尊重。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及全面发展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生本语文对话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提升。因为在学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通过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对话的形式解决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能力使教学内容得以内化。另外,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以生为本的语文对话教学能够对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给予包容,同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体验生命的价值。

三、当前初中语文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现状

(一)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究

对于一种知识的载体——文本来说,学生通过它来获取知识,提升素质水平与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在课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研读思考的时间,普遍的现象是学生粗略读了一遍文章,而根本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的研读,老师就要求学生对话。这种追求表面的热闹,实则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毫无成效的谈论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与思考,而且学生对文中的大致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把握以及中心都缺乏感悟,造成学生对文本流于形式的理解。时间长了,学生不仅会产生浮躁、畏惧的心理,还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等状况。

(二)单一的对话形式,缺乏新意与互动

所谓的对话教学就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对话,互相交流与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根本不敢与老师对话,也不会争取话语权,即使有些老师在课上提问学生,学生也缺乏一定的思考,老师也没有耐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说出答案,这样的对话形式缺少互动,缺少理性的思考,起不到良好的成效[1]。

四、初中语文以生为本对话教学的研究对策

(一)增加师生的有效互动环节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老师可以对某一个话题提出讨论主题,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老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善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表现自己。另外,在交流中,老师不但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还要使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上,在最后一句作者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老师可以针对这一话题,对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老师再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在回答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在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认知能力,并且学生在探讨中能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2]。

(二)创新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课文《我的祖父》这一课上,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在上课之前,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在学生眼中祖父是什么样的人;接下来,通过几位学生的叙述以及老师的总结,导出本文的作者“萧红”笔下的祖父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祖父等等,使学生自然地融入教学中来;然后,老师导入新课,让学生与老师分角色的朗读课文,并且了解作者笔下的祖父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会怀念祖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会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3]。

(三)采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备的利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使学生善于交流,主动交流。例如,在对诗词《观刈麦》的讲解上,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学习兴趣不浓,主要因为诗词来源于古人的创作,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差别较大,理解起来较困难。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诗词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的场面与环境通过图片展示出来,并且老师指导学生翻译诗词,还可以利用音乐背景进行诗词朗读比赛,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五、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锻炼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合作;并且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将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为培养高素质的语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以生为本要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遵循以生为本的对话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题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以生为本对话教学的现状,在认识到以生为本对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来解决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上一篇:供者安全下一篇:M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