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学习100问

2024-08-02

科学发展观学习100问(共6篇)

科学发展观学习100问 篇1

目 录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为什么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7、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8、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9、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0、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1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12、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3、科学发展观的特点是什么?

14、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15、“八个统筹”的内涵是什么?

16、什么是以人为本?

17、怎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18、怎样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19、怎样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统筹兼顾的要求是什么?

21、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23、为什么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位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4、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重从哪几方面作出努力?

25、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2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7、认真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工作的实际,着力在哪几个方面取得实效?

28、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29、什么是社会发展?

30、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1、如何理解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4、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35、什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36、什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什么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

38、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哪些转变?

39、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4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有哪些?

41、新型城乡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42、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原则是什么?

43、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46、建设创新型国家什么是关键,什么是核心,什么是基础?

47、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48、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49、将“又快又好”调整成“又好又快”,重点强调的是什么? 50、“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1、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52、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53、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5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55、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5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5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什么?

5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什么?

5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什么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60、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6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哪些因素? 6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6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6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65、当前国家的惠民政策有哪些?

66、国家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67、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做哪些工作? 68、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主要范围是哪些? 71、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2、什么是义务教育,其本质是什么? 7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74、国家对发展非公经济有哪些相关政策? 75、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7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重大意义?

77、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阶段,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78、科学发展观要求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

79、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80、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

81、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什么?

82、如何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8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84、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8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86、楚雄州的州情特点是什么?

87、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88、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89、楚雄州“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十大重点工程是什么?

90、楚雄州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所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是什么?

91、楚雄州对外文化形象宣传的口号是什么?

92、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要在“大”和“特”上着力,其中“大”和“特”分别指哪几个方面?

93、州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实现彝州科学发展新跨越要全力打造“五个楚雄”,具体是指什么?

94、建设文化繁荣的楚雄,其目标任务是什么?

95、楚雄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 96、我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实现什么目标和达到什么要求? 97、我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解决哪10个方面的问题? 98、“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9、“三走进、三破解”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0、“三牢记五争先”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为什么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答: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5、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7、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8、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9、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答: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靠发展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我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观、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0、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什么? 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答: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3、科学发展观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特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14、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答: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15、“八个统筹”的内涵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16、什么是以人为本?

答: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17、怎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18、怎样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答: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9、怎样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答: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0、统筹兼顾的要求是什么?

答: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21、如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23、为什么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第一位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4、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重从哪几方面作出努力?

答:第一,进一步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第二,进一步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三,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第五,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第六,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

25、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26、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高举一面旗、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一个总体要求、明确三个着力点”。高举一面旗,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围绕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明确三个着力点,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27、认真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工作的实际,着力在哪几个方面取得实效?

答:一是更努力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取得新提高;二是要努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突破;三是要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四是要努力在改进作风上取得新成效。

28、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答:一是正确处理神话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与突出实践特色的关系;二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突出问题与创新体制机制、解决长远问题的关系;三是抓住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与保证全体党员全程参加的关系;四是保持总的进度一致与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的关系。

29、什么是社会发展?

答: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

30、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答: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31、如何理解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客观要求。

3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34、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答:自主创新能力。

35、什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答:改革开放。

36、什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7、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什么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

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8、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哪些转变?

答: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9、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有哪些? 答:一是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41、新型城乡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42、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43、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答: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

4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4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6、建设创新型国家什么是关键,什么是核心,什么是基础? 答: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47、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48、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9、将“又快又好”调整成“又好又快”,重点强调的是什么?

答:强调的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0、“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1、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52、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答: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3、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是什么? 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答: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遵循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

55、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5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58、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什么?

答: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59、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什么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答: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60、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6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哪些因素?

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6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次全会的主题是研究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4、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65、当前国家的惠民政策有哪些? 答: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实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66、国家关于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实行最严格的根底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67、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做哪些工作?

答: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68、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其原则是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

6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养老保险与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形式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我保障为主,集体调剂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7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主要范围是哪些?

答:“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主要包括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内水渠(灌溉区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堰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行政村到自然村或居民点)和户外村内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村容村貌改造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71、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72、什么是义务教育,其本质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其本质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免费的教育。

7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明确林业产权,把林地的经营权落实到户、落实到人,确立林农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通过林权登记发证,以法律的形式落实林农经营权,确保林农处置权和收益权,真正实现还林、还利于民;三是通过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和服务平台等配套改革,规范林权的依法、有序流转,促进人才、资本、科技等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盘活森林资源,激活林业发展机制,缩短林业经营周期,促进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带动新农村建设。要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措施,逐步实现经营主体明晰化、资源资产化、流转规范化、机制市场化、投入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效益最大化。

74、国家对发展非公经济有哪些相关政策?

答: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75、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76、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制度有何重大意义?

答: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感情结合起来。

77、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阶段,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

答: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主要工作职责是: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研究决定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2)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抓好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4)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选拔、推荐、考核和监督;(5)研究决定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群众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提请解决的重大问题,支持和帮助它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

78、科学发展观要求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何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

答: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八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79、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里约宣言》指出:“人类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求,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80、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

答: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81、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什么?

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82、如何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答:要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要切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政绩观;要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8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84、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答:一是总量平衡;二是结构优化;三是资源节约;四是生态良好;五是民生改善。

8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86、楚雄州的州情特点是什么? 答:楚雄州的州情特点可以概括为:人类发祥地、彝族风情园、滇川大通道、绿色经济州。

87、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大改革促进大发展、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创新促进大发展、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发展、大合作促进大发展、大落实促进大发展、大团结促进大发展的发展理念,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不懈地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教、建产业、促和谐,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88、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楚雄州“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主题,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持续打好农业、交通和城镇建设三个发展基础,坚持实施科教人才、全方位开放、民族文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烟草产业、天然药业、冶金化工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努力把楚雄州建设成为经济特色显著、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群众生活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工业重镇、绿色经济强州和彝族文化名州。

89、楚雄州“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十大重点工程是什么?

答:楚雄州在“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培育、多元化融资、运作管理三个机制和加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以赴实施好以下十大重点工程:一是农业强基快富建设工程;二是工业强州建设工程;三是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四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五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六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七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八是服务业提升工程;九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90、楚雄州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所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

91、楚雄州对外文化形象宣传的口号是什么?

答: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

92、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要在“大”和“特”上着力,其中“大”和“特”分别指哪几个方面?

答: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大”应当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人口的承载力要强;二是产业支撑能力要强;三是对州外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要强;四是对州内的推动力、辐射力、带动力要强。“特”应体现在:一是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二是突出适宜人居城市特色;三是突出民族文化城市特色。

93、州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实现彝州科学发展新跨越要全力打造“五个楚雄”,具体是指什么?

答:州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彝州科学发展新跨越,要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楚雄、文化繁荣的楚雄、生态良好的楚雄、活力涌现的楚雄、和谐平安的楚雄。

94、建设文化繁荣的楚雄,其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城乡文明进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

95、楚雄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 答: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楚雄州面临着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条件。从外部环境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楚雄州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内部环境看,楚雄州素有“省垣门户、迤西咽喉”之美誉,具有地处滇中发展核心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工业、交通、电力、电信、文化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以烟草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产业”的强势发展,为楚雄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工业基础,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全方位开放正在形成,横向经济联合逐年扩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州情认识得到深化,加快发展的方向明、思路清,思富裕谋发展的信心足、干劲大;干部队伍素质高,敬业精神强。这些有利条件,为楚雄州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6、我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实现什么目标和达到什么要求? 答:我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实现“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安宁、建设活力楚雄、构建和谐彝州”的目标,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

97、我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解决哪10个方面的问题? 答:一是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上有新突破;二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在培强壮大重点产业上有新突破;三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在夯实发展基础上有新突破;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在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上有新突破;五是全方位扩大开放,在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上有新突破;六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上有新突破;七是加大解决民生问题力度,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新突破;八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有新突破;九是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在干事创业上有新突破;十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在树形象、作表率上有新突破。

98、“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省委书记白恩培同志指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个人形象一面旗,就是要党性强、作风正、有本事、口碑好,在各方面能担当表率;工作热情一团火,就是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工作始终充满火一样的热情;谋事布局一盘棋,就是要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

99、“三走进、三破解”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即“带头走进基层,破解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制约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走进企业,破解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发展质量不高等现实困难和问题;走进群众,破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

100、“三牢记五争先”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即“牢记发展要务、牢记民生根本、牢记维稳责任,在科学发展上争先、在改革创新上争先、在改善民生上争先、在维护稳定上争先、在转变作风上争先”。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学习;提问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问题是科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的灵魂,问题是科学的关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正确的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问题才会变得更加强烈。因此,将问题贯穿于小学科学课堂,让提问成为科学知识的纽带,是科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树立学生的提问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每位学生在看到一些现象的时候,心中难免会有一丝疑惑,但是由于在课上没有提问的习惯,所以他们不敢向老师主动提出问题。除此之外,学生不善于提问的原因还有学生的害羞心理,他们怕自己的问题引来学生的讥笑和老师的批评,因而提问的信心越来越弱。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用赞赏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信心,不能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表现出很不耐烦的表情,甚至对其进行嘲笑。这样,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你问得不好,你不应该问”,学生就会失去提问的信心。

比如在学习《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来。首选我为学生介绍了串联电路,接着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出故障电路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电路故障的原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还为学生介绍了一种检测电路的方法——电路检测器,同时学生还学会了用电路拴测器检测有故障的电路。这时候,有些学生就有疑问了:“老师,能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家里的日光灯呢?”听到这个问题,我立刻表扬了这些学生,并且告诉学生们家里的电器如果出现了故障,是不能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的,我们可以用电笔、万用表等等,电路检测器只是万用表的一部分。这样,提问的学生听到我的表扬,变得更加自信。最重要的是还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鲍波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因此,无论学生的问题好不好,有没有价值,教师都要适当地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提问信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提问不得要领,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不能让提问的学生产生尴尬的感觉。

二、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引导学生愿意提问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没有提问的意识,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因素是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是不是存在一个诱发学生思考的情境。因为学生只有置身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时,才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提问,进而让学生在提问中升华思维。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愿意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动力才会强大,让学生的求知欲望进入到活跃状态。

比如在学习《蜗牛》—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我先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了蜗牛的图片,等学生对蜗牛有了兴趣以后,我又将一只真的蜗牛带给学生们,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并且让学生将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画在纸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画得像,从而促使每一个小组都会对蜗牛进行仔细的观察。接着,我又给学生一只蜗牛,让学生观察这两只蜗牛有什么不同,将学生的观察引向更加细微的地方,同时提示学生你想知道关于蜗牛的哪些问题呢?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东西啊?蜗牛怎样呼吸啊?蜗牛可以听到声音吗?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这样,仔细观察的意识就会深植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教师再趁机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与世界,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在学生脑海之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只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学生就会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学生学会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就会探究科学规律,了解自然现象。

三、教师要善于点拨指导,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在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与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些基础性问题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整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带领学生探讨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最终选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问题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观察和提出问题,不对学生的问题进分析、总结与指导,很容易让学生放任自流,使提问成为课堂的一种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水生植物》—课的时候,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下水生植物。你们想研究有关水生植物的哪些问题呢?”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我想知道水生植物都是什么样的?”“水生植物都有什么特点呢?”“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吗?”“水生植物生长只靠水吗?”“水生植物与陆地植物有什么不同呢?”等等。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真是五花八门。我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最终确定本课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就这样,问题选定了,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气氛活跃,效果非常好。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无论是哪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尤其是在提问环节,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头脑中装着很多我们触摸不到的稀奇古怪的疑问。教师要做的是利用学生的这些优势,通过指引与点拨,将它们融合在科学学习之中,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创卫知识100问 篇3

1、什么是创卫?

答:创卫是创建卫生城市(县城)的简称。“卫生城市(县城)”是一个城市(县城)综合功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创建卫生城市(县城),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也不单纯是一项卫生工作,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环境建设、是民生问题、是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民素质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2、创卫需要做些什么?

答:创卫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涉及多个部门、多项工作,“打扫卫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工作。按工作性质大的类别划分,创卫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基本满足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

(2)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3)搞好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尤其是居民小区、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为市民创造清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监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5)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6)强化爱国卫生工作,搞好病媒生物防制和社区及单位卫生,推动创卫工作不断深入。

3、创卫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

答:创卫是对县城的综合整治。它能使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县城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县城管理与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居民健康卫生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彻底改变县城脏、乱、差的面貌,使我县成为水更碧、天更蓝、地更绿,干净、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安逸、舒心。

4、广大市民应为创卫做些什么? 答:(1)加强公共卫生意识,保持市容环境整洁;遵守社会公德,共同维护公共秩序。

(2)倡导正气,加强社会监督;积极举报城市脏、乱、差现象,主动劝阻和投诉损害公共卫生、市政设施的行为。

(3)积极参加“创卫”宣传、环境治理、除害防病、卫生清扫、植树绿化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卫”氛围。

(4)注重个人文明形象,待人礼貌,互助友爱;公共场所不吸烟,不大声喧哗,不当众挖鼻孔、擤鼻涕,咳嗽、打喷嚏时要掩上口鼻。

(5)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漱口、勤刷牙、勤剪指甲、勤洗衣服。

(6)讲究饮食营养卫生,防止病从口入,不销售、不食用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拒绝马路餐桌。

(7)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8)保持居室、房前屋后的整洁卫生;保持室内、楼道整洁卫生,及时清除垃圾、积水,消灭“四害”,不违章饲养畜禽和绿化带垦地种菜现象。

(9)共同维护单位、小区的整洁卫生;单位院内和居民区内不违章建筑,车辆摆放整齐。

(10)做到“十不”: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不随地吐痰,不乱挂衣物,不乱穿马路、不乱画乱贴,不乱堆乱放,不乱设摊点,不占道经营,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5、申报省级卫生县城应先向什么机构提出申请?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评审工作包括哪些程序?

答:应先向市爱卫会提出申请。包括资料审核、调研指导、暗访检查、考核鉴定、社会公示等程序。

6、按湖南省卫生县城标准,创卫要抓好哪几个方面(类)的工作?

答:(1)爱卫组织管理;(2)健康教育;(3)环境卫 3

生及设施;(4)城市环境保护;(5)食品安全;(6)公共场所卫生;(7)饮用水卫生;(8)病媒生物防制;(9)疾病预防与控制;(10)单位和社区卫生;(11)镇辖村卫生。

7、单位卫生主要检查哪些内容?

答:主要实地检查单位内的道路、绿化、环卫设施、日常卫生保洁及院容院貌,尤其是不易引人注意的卫生死角及有无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具体检查内容为:

(1)环境卫生,环卫设施完善,清洁卫生,室内外厕所符合标准和卫生要求,下水道通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和密闭管理;

(2)道路硬化,路面平整,无坑洼,无破损,院内无乱搭建物,无违章饲养畜禽和绿化带垦地种菜现象;

(3)绿化、美化好,可绿化面积超过90%以上,绿化带内无污水、垃圾、烟头、塑料袋等废弃物,有40%以上的机关事业单位获得市级以上文明卫生单位荣誉称号;

(4)室内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会议室有禁烟标志,公用茶具消毒措施落实(或使用一次性茶杯),学生宿舍、单身宿舍做到公寓化管理,日常卫生保洁好;

(5)职工食堂有有效卫生许可证,各项设施、工具符合卫生要求,从业人员有有效健康证,培训后上岗,个人卫生好;

(6)除四害工作落实,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4

食堂、仓库、配(发)电房防鼠设施齐全、完整,食堂防蝇设施齐全、完整。

7、窗口单位的环境卫生有什么要求? 答:(1)候车室内地面清洁,无污物、垃圾。(2)天花板、四壁无积尘,蛛网,灯具、玻璃、凳椅等洁净,窗帘、台布清洁,无积尘、污垢;

(3)有多种卫生宣传形式,定期更换内容,有资料和记录;

(4)应绿化面积达90%以上,室内环境美化;(5)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前均经卫生知识培训,并且卫生知识应答正确。

8、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区域是指什么?

答:机关企事业单位、店铺、住户临街建筑立面垂直至人行道边缘范围内的台阶、空旷地、人行道等区域。

9、临街机关企事业单位、店铺、住户在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责任有哪些?

答:(1)搞好建筑物外立面、阳台的市容环境卫生。沿街墙面应保持干净、美观、无乱贴乱画、乱涂写、乱拉挂。

(2)车辆修理点、饮食档(店)要对门前台阶、空旷地、人行道路每天清洗一次,其他商铺每2天清洗一次。

(3)门前不得停放车辆、不得占道经营,作业和堆放杂 5

物,店铺柜台货物摆放不超出门槛。

(4)门前招牌应保持整洁、文字要规范、无明显陈旧或破损、无错字、缺字。

(5)自备垃圾容器,放置在门槛以内,垃圾分类袋装存放。

(6)不准乱倒污水,严禁将垃圾扫出门外。

(7)门前不得私自设置檐篷、遮阳面等,必须经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用料、要保持整洁完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0、单位、住户如何保持门前整洁?

答:对自身产生的生活垃圾要配备容器盛装,按当地规定的时间、地点排放,不在门前随地吐痰,随地抛弃杂物,乱张贴、乱摆卖、乱停放。如发现上述行为在自家门前出现、有责任劝告和制止、并配合执法人员对其处罚。

11、学校在校园卫生建设上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答:校园内环境整洁优美,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90%以上,树木花草养护良好。厕所达国家二类标准,每日专人保洁、定期消杀、清洁卫生、无蝇。垃圾实行袋装化管理,流水洗手,龙头数等于班级总数。校内有合格饮水供应设施,学校食堂、小卖部、理发店、二次供水等达到国家相应卫生标准要求。学校要积极创建“无吸烟单位”,教学楼、实验室等学生聚集场 6

地严禁吸烟。学校要设立“吸烟室”室内摆放盛水烟盒并有“吸烟有害健康”等警句。各办公室、会议室要设立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学生严禁吸烟。

12、医疗卫生机构的保洁应达到什么要求?

答:应达到“六洁四无”,即:保洁达到“六洁四无”要求,即:门窗、地面、墙壁洁,蹬台、蹲位、隔断洁,尿池、便槽、粪道洁,厕内附属设施整洁,工具间、管理间整洁,周边整洁;无尿碱、无异味、无蝇蛆、无蜘蛛网。设有规范的纱门、纱窗,达到防蝇要求。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各类垃圾、粪便运到指定场地统一处置。

13、创卫检查中居民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考核对象和方法是什么?

答:考核对象是城区内所有居民,重点是街道居民、女职工、住院病人、商店(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职工和机关公务员。考核方法采取访问式和填问卷及观察相结合。

14、创卫标准对“城中村”的要求有哪些?

答:创卫标准对“城中村”要求达到:有卫生保洁人员和制度。合理设置健康教育设施,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材料进村入户,村民卫生知识知晓率≥70%。环卫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垃圾密闭收集运输,日产日清,清运率100%。有污水排放设施。公厕数量达标,符合卫生要求。村容整洁,路面硬化平整,7

村内无非法小广告,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90%以上城中村的环境得到了有效整治。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措施落实,无违规饲养畜禽。农副产品市场、环境保护和“五小”行业管理符合有关规定。

15、“城乡结合部”卫生要求有哪些?

答:城乡结合部整洁有序,无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堆物料、乱搭乱建等现象。

16、创卫标准对县城建筑工地保洁有哪些要求? 答:建筑工地管理符合《建筑工地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要求,施工场地设置的隔离护栏规范,临街施工工地围墙高度不低于2米,市政设施、道路挖掘施工工地围墙高度不低于1.8米;围栏高度不低于1.6米。围墙、围栏保持整洁、完好、美观,并设有夜间照明装置;2米以上的工程立面宜使用符合规定的围网封闭。施工现场清洁,物料堆放整齐;建筑垃圾管理规范,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全面实施密闭运输,无偷倒乱倒现象;职工食堂、宿舍符合卫生要求,厕所、洗浴间保持清洁。待建的工地管理到位,无乱倒垃圾和乱搭乱建现象。围墙外侧环境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材料、机具、垃圾等,墙面不得有污迹,无乱张贴、乱涂画等现象。靠近围墙处的临时工棚屋顶及堆放物品高度不得超过围墙顶部。

17、创卫标准对县城建成区保洁有哪些要求?

答:建成区清扫保洁制度落实,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定时定点收运;主要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14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8小时,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含高压冲水)≥20%,垃圾、粪便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

18、对公共场所车辆停放有哪些要求?

答: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应布局合理,设置规范,车辆停放整齐。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不应设置在影响县城交通和县城容貌的主要道路、景观道路及景观区内。

19、对建筑物的环境卫生有哪些要求?

答:建筑物整洁美观,无违章建筑,无乱贴、乱写、乱画现象。沿街建筑物遮阳篷设置规范美观,无破损、污垢。临街两侧楼房,其阳台封闭应统一式样、材质、规格,在道路上视野范围内看不到阳台内乱堆乱放。楼房阳台、屋顶无乱放、乱挂等现象。围墙完好美观,无残墙断壁,推行透空式、透景式围墙。

20、对餐饮业的厕所卫生有哪些要求?

答:厕所应达到水冲式厕所标准,设施完好,使用正常,有专人负责保洁,定期消杀,卫生质量标准要达到“六洁”、“四无”。“六洁”即门窗、地面、墙壁洁,蹬台、蹲位、隔断洁,尿池、便槽、粪道洁,厕内附属设施整洁,工具间、管 9

理间整洁,周边整洁。“四无”即无尿碱、无异味、无蝇蛆、无蜘蛛网。厕所设施完整无损,如有损坏,应于四十个小时内修复。

21、创卫标准中对食品摊点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食品摊点的经营按照卫生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划行归市、集中设置、定点经营;严禁无证经营、占道经营。

22、创卫标准中对小餐饮店厨房设施的要求有哪些? 答:厨房(包括辅助设施)面积必须不低于8m2,餐、厨面积比例不小于3:1;厨房(含各加工间)瓷砖到顶,地面铺瓷砖、不积水,屋顶(天花板)防尘、防霉、防水、防火、易清扫。必须配备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冰箱(柜)、专用热力消毒柜、餐具保洁橱、更衣室(橱)、餐厅洗手池、洗碗池(分设洗、刷、冲池)、洗菜池(分设肉、菜、水产品池)。餐具消毒、原料存放、食品粗加工、冷荤食品制作、食品的陈列与销售、垃圾收集和存储等场所要固定,布局要合理,设施、工具符合卫生要求;给排水通畅,排水口有防鼠网。

23、创卫标准中对二次供水设施的要求有哪些? 答:每年2次对供水水箱进行一次清洗、消毒,有水箱清洗、消毒、检验的记录。水箱内壁光滑,无青苔、淤泥、杂物,有消毒药物浮球。二次供水设施完备,有锁有盖,溢水管出口 10

有防护网罩,排水管不与下水道直接相连。

24、火车站、汽车站要达到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答:卫生标准要达到“五无、五净、一见底”。“五无”即无建筑垃圾,无污水、积雪,无人畜粪便,无碎石瓦块和泥沙,无废纸、果皮、纸屑、烟头、塑料袋、树叶、痰迹、口香糖。“五净”即墙根净、树根电线根净、花坑绿地净、路沿石根净、下水道口净。“一见底”即整个路面无尘土,见底色。

25、创卫标准中对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上岗的要求有哪些?

答: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和培训,能够掌握相关岗位卫生知识和操作规程,上岗时要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和发帽,佩戴健康体检合格证,“五病”(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调离率达100%。

26、创卫标准中对小美容美(理)发店基本设施有什么要求?

答: 美容美发店的营业面积不小于15M2,有充足的美容美发用具和洗头用水池;必须配有清洗池(桶)、紫外线(或臭氧)消毒柜(器)、消毒专用高压锅或蒸锅、用具(品)保洁橱、美容(发)师洗手消毒专用池;烫(染)发场所必须有机械通风设施。

27、创卫标准中对小美容美(理)发店消毒有什么要求? 答:理发、烫发、染发的毛巾及刀具要分类消毒和存放,理发工具采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器消毒,毛巾等用具用高压锅或蒸锅消毒;理发美容用具、用品一客一换一消毒;理发公用具、美容公用具用后可采用75%的酒精或新洁尔灭浸泡或涂抹进行消毒;消毒工作有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

28、创卫标准中对小美容美(理)发店顾客用品有什么要求?

答:理发工具配备数量与座椅数量之比不小于2:1,毛巾与座位的比应为5:1;必须备有供患头皮癣等皮肤传染病顾客专用的理发工具,并有明显标识,用后及时消毒,单独存放;顾客用化妆品应符合《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87)的要求。

29、创卫标准中对市场中的公共厕所有哪些要求? 答:公共厕所应做到,设施完好、排水通畅、管理规范。保洁达到“五无五净”要求,“五无”即:无垃圾便迹、无积尘蛛网、无蚊蝇蛆虫、无污泥积水、无明显臭味,“五净”即地面净、隔断净、便池净、门窗镜台净、周围环境净。设有规范的纱门、纱窗,达到防蝇要求。

30、创卫标准中对市容环境卫生有哪些要求?

答:市容环境卫生要达到《城市容貌标准》要求。县城主 12

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下水道无垃圾堵塞现象;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整洁美观,无乱张贴、乱涂写、乱设摊点现象,广告、牌匾设置规范,居民楼房阳台屋顶无乱堆放和乱挂衣物等现象;沿街单位“门前五包”等责任制度落实,车辆停放整齐;废物箱等垃圾收集容器配置齐全,无乱扔乱吐现象;城区无卫生死角,街巷路面普遍硬化,无残垣断壁、乱搭建、垃圾渣土暴露和违章饲养畜禽现象;县城亮化、美化,照明设施完好,路灯亮化率≥95%。

31、创卫标准中对健康教育有哪些要求? 答: 健康教育涉及内容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大众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在街道和人口密集地区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等方式,对广大群众开展的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形成率≥70%。

(2)学校健康教育,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开设健康课等形式,对学生开展的健康教育,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0%。

(3)医疗机构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向病人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住院病人及陪护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80%。

(4)行业健康教育,主要是社会各行业结合本行业特点,对职工进行的行业健康教育,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80%。

(5)社会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居民区设置宣传栏,发 13

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讲座等形式,对居民进行 的健康教育。

(6)媒体健康教育,主要是新闻媒体通过开办健康教育栏目等开展的健康教育。

(7)控制吸烟宣传教育,主要考核市民的卫生意识和卫生水平。

32、对城区公共设施规范设置的要求?

答:公共设施应规范设置,标识应明显,外形、色彩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污迹、尘土,无乱涂、乱画,无乱扯、乱挂,无破损、表面脱落现象。

33、对城区临街商店门面门窗等设施有什么要求? 答:临街商店门面应美观,门窗等设施不得有乱贴、乱画、广告、标语等内容,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临街立面设置的遮阳篷帐、空调外机等设施的下沿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34、创卫标准中环境保护涉及哪些方面? 答:环境保护主要涉及城市环境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控制情况,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等方面情况,以及近三年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情况。

35、创卫标准中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是什么?

答:全年空气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70%(或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采用自动监测的县城,全年优良(API指数≤100)的天数≥全年天数的70%;采用手工监测的县城,年均值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36、创卫标准中对区域环境噪声的要求是什么? 答: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0分贝。

37、创卫标准中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是怎样要求的? 答: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

38、创卫标准中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如何要求的? 答:合理设置健康教育设施,卫生与健康知识宣传材料进村入户,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70%。

39、创卫标准中对于群众满意率是如何规定的? 答:设立群众卫生问题投诉平台,畅通群众投诉渠道,认真办理群众投诉。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85%以上。

40、创卫标准中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要求是什么?

答: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场所的布局要适应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应有防鼠、防蝇、防腐、防尘、防潮及消毒、保洁等卫生设施;盛放垃圾和泔水的容器必须密闭、加盖,并及时清理;场所内无垃圾及废弃物,无污水、污物,无卫生死 15

角。

41、如何落实“门前三包”?

答:责任区有专人负责保洁,无杂草杂物,无污迹、痰迹、无污水、积水、积雪、冰凌末,无卫生死角;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密闭化管理,收集及时,日产日清,无乱倒垃圾现象,出入车辆无带泥、渣、砂石及其它污染物污染街道现象;庭院绿化美化,环境整洁,树木花草无缺株、枯死、攀折、践踏现象,绿化设施无破坏,绿地无被占用和种植农作物现象,绿化带和树池内无垃圾和污物;沿街建(构)筑物立面整洁、玻璃体明亮、门窗洁净,门面招牌和建(构)筑物的夜景灯光按要求设置,按规定时间启闭灯光,及时粉刷、清洗建(构)筑物和“野广告”,无乱贴乱画现象,门窗无破损。

42、市容环境卫生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机构建设、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县城容貌和保洁质量、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卫设施设置、集贸市场卫生、建筑工地卫生、县城绿化、县城河道水体卫生等10个方面。

43、垃圾站、垃圾中转站卫生有何要求?

答:(1)垃圾站地点适宜,和周围环境协调,服务半径合适,取存垃圾方便;

(2)容器密闭无破损,封闭性好,不易被人翻检;(3)环境整洁,周围2—3米内整齐干净,无残留垃圾和 16

积留污物;

(4)无蝇蛆,垃圾站、垃圾中转站成蝇密度小于5只/15平方米。

44、对垃圾、粪便处理场有何要求?

答:(1)地点适宜,与居民区有800米以上卫生防护距离;

(2)有专人管理和工作用房;

(3)周围环境卫生良好,基本无蝇(5只/15平方米以下);

(4)处理场按标准设计,具体操作规程符合要求,正常运转使用。

45、全国爱国卫生月定于每年的几月? 答:4月。

46、县城的公厕数量、设置、建筑面积有何要求? 答:公共厕所一般按常住人口3000人设一座,分布与距离合理。其建筑面积一般为30—50平方米,旧城区或改造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座。

47、哪些区域公厕被列入考核范围?

答:公共汽车首末站(长途客车站)、集贸市场、旅游区、繁华街道、重点地区(旧居民区)和大型公共场所周围公厕被列入重点考核范围。

48、考核公厕时,现场检查几座?每座检查哪些内容? 答:城区公厕卫生检查,主要检查公厕质量及日常卫生管理水平;现场抽查不同类型的公厕5座,每个检查5项内容,即管理、地面、蝇蛆、无害、标志。

49、市容环卫规划有什么要求?

答:市容环卫规划,依据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制订,应满足县城发展的需要,包括预期目标设施、队伍、设备、人员等。县环卫规划要有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备查。

50、市容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主要检查哪些内容? 答:共检查7个方面:

(1)路面整洁、无乱扔乱吐,无路面破损或坑洼,无下水道排水不畅或路面积水,无散在暴露垃圾等;

(2)环卫设施(含垃圾中转站、垃圾屋、垃圾桶、果皮箱)布局合理,整洁美观;

(3)市容整齐、美观,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摆乱卖、乱拉乱挂;

(4)主干道两侧有行道树,树行整齐,有花草;(5)施工场地要按规定设置隔离栏(高度不低于1.8米),工地内及其周围整洁,无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堆积,车辆运输无遗洒、滴漏,职工食堂符合卫生要求,工地设置的临时厕所经常保持整洁,无蚊、蝇、鼠孳生;

(6)集贸市场划行就市,市场环卫监察人员佩戴统一标志并按规定文明管理,有专兼职保洁人员,有公共厕所并卫生整洁,有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无蝇(市场内成蝇数≤3只/15平方米),上下水设施完善且符合卫生要求,经营食品的摊位符合卫生法规要求;

(7)城区无违章饲养畜禽现象。

51、窗口单位卫生检查主要包括哪些? 答: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是县城的窗口,是人口流动和聚集的场所,是游客必经之地,也是县城卫生检查的必检之点。卫生检查的范围是这些场所管辖的区域内旅客候车、乘车活动的范围,包括该区域内的餐饮点、销售商店以及旅客等候休息的各类场所。现场检查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公厕的设置、设施及卫生管理,空气质量。食品和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除四害工作,创建卫生先进单位七方面内容。

52、窗口单位的垃圾管理有什么要求?

答:(1)火车站配有垃圾运输车或适量垃圾箱(桶),候车室有足够数量的果皮箱,有垃圾贮运点并符合卫生要求,清扫保洁制度健全,有专人清扫,有专(兼)职卫生监督管理队伍,垃圾日产日清,垃圾贮、运密封化,站内路轨两旁清洁、无废弃物;

(2)汽车站候车室有适量果皮箱,清洁卫生,有清扫保 19

洁制度,有专人清扫保洁,室内地面清洁;停车站有一密闭垃圾箱(桶),垃圾贮、运密闭化,停车场有车辆洗台,无污物,停车场清洁,无废弃物。

53、窗口单位的厕所卫生标准是什么? 答:(l)厕所数量足够,布局合理;

(2)全部为水冲式二类以上公厕,有专人清扫保洁,管理制度健全;

(3)厕所内有完好的洗手设施并且清洁卫生、有机械通风设备;

(4)无蝇蛆和明显臭味,便器清洁无垢,有供残疾人专用使器;

54、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应达到多少? 答:70%以上。

55、卫生县城市民行为规范在创卫中有哪些意义? 答:广大群众应自觉革除各种危害健康、污染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不良陋习,维护公民身体健康,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减少疾病传播途径,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良好风尚,广大群众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的行为规范,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各项工作;增强卫生意识,创造整洁卫生的环境;增强科学精神,提高防御和战胜疾病的能力;增强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形成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的社 20

会新风,为创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6、市民在维护县城环境卫生方面有哪些行为规范? 答:自觉维护县城环境卫生不仅仅能反映出一座县城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整洁、卫生的市容,优美、洁净的居所环境还可以使人接受美的陶冶。但在创卫活动中,要保持公共环境卫生,除了要加强市政建设和县城管理外,还要求市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单位要注意搞好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回到家里要注意搞好家庭卫生、维护居住区域的公共卫生。此外,还应当积极清除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防治疾病,努力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57、国家《城市容貌标准》对建筑的阳台等有哪些规定? 答:应保持建筑物外形完好,整洁,不得擅自在阳台、平台、外走廊搭建柜台、雨棚等,阳台不得吊挂杂物,堆放物品不得超过护栏高度,不得擅自封闭。

58、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哪些?

答: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方法种类不少,一般有垃圾卫生填埋法,垃圾堆肥法,垃圾焚化法,生物发酵法,最好都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59、在公共场所如何处理吐痰?

答:在公共场所吐痰,可直接吐向厕所便池、不便进公共厕所的、应吐在纸中、然后投入垃圾容器。

60、哪些行为是破坏市容环境卫生行为?

答:随地吐痰、便溺;随地抛弃瓜果皮核,纸屑、烟头和动物尸体;从高空、建(构)筑物向外掷物、泼水;在建筑物、构筑物、设施和树木上乱涂写,乱刻画、乱贴挂广告、标志牌等等都是破坏市容环境卫生的违法行为。

61、社区和工作场所健康教育有何具体要求?

答:(1)街道办事处有健康教育计划,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有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有健康教育宣传栏、有居民健康行为规范或准则、有效果评价记录;

(3)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其中要有老人、青少年和妇女的内容;

(4)每户居民有2种以上的健康教育材料;(5)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62、公共场所健康教育有何要求?

答:主要公共场所应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其中要有控烟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内容及宣传品。

63、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个人卫生有什么要求? 答:在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经常保持个人卫生,生产、销售食品时,必须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食品售货工具。

64、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什么具体要求?

答:要求县、乡镇(街道)有专(兼)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经费有保障,在防治工作中,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各项治理措施完善,病媒生物孳生地得到有效控制。在化学防治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省卫标准卫生县城灭鼠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另三项不超过国家标准的3倍。

65、在创卫标准中设立卫生问题建议与投诉平台,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要达到多少百分比?

答: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85%。

66、在创卫活动中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住宅如何灭鼠?

答:(1)通往室内外的下水道、通风管道、线路管道、必须加防鼠网。防鼠网用铁丝网或不锈钢网,网眼小于1×1厘米;可以堵塞的管道尽量堵塞,阻住鼠的来往通道;

(2)室外入内的门窗缝隙应小于0.6厘米,墙壁完好无孔隙无洞穴;

(3)室内地面一定要硬化、无鼠洞,室外不能硬化的地面要绿化,但必须无鼠洞;

(4)室内外要有一定的灭鼠措施,室外有鼠区域设立毒饵站,毒饵站有警示标志,每20米设毒饵点1个,室内放毒 23

饵盒,每周换药或加药1次;

(5)配备其它灭鼠工具,如:鼠夹、鼠笼、粘鼠板等。67、在创卫活动中宾馆、饭店、食堂、招待所等餐饮业应采取哪些灭蟑措施?

答:(1)室内各种柜(碗柜、酒柜、食品柜、操作柜、更衣柜等)要密闭,无缝隙;

(2)室内装饰条、地脚线、电柜、灭火器箱等处无缝隙;(3)墙壁、食品必须加盖或放入冰柜或冷柜;操作台或加工食品场所无残存食品,保持整洁;

(4)生活垃圾必须袋装化,每天清除,泔水缸(桶)、废弃物桶必须加盖密闭;

(5)下水道保持畅通,地面及下水道不留残余食品或残渣;

(6)是食品进货时,必须进行预检查,特别是箱装食品或罐头;

(7)有蟑螂活动或预防蟑螂侵入,必须配备灭蟑药物,如: 呲虫啉杀蟑乳油、氯氰菊酯、2%残杀威饵剂,每月至少开展1次药物消杀灭蟑。

68、在创卫活动中在创卫活动中窗口单位(火车站、汽车站等)应采取哪些灭蟑措施?

答:(1)搞好火车站、汽车站的内部卫生工作,消除卫 24

生死角,清理垃圾;

(2)墙壁、顶棚、地板无缝隙;

(3)过夜食品收藏在冰箱或冰柜内,无暴露的残存食物;(4)垃圾、泔水做到日产日清;

(5)橱柜、衣物箱和办公桌中定期投放药物,每周更换1次;(6)密度较高的区域用长效灭蟑剂消杀。

69、在创卫活动中医院、疗养院、养老院应采取哪些灭蟑措施?

答:(1)病房、配餐室、洗涮室无暴露残存食物;(2)室内墙壁、各种柜、箱、装饰条、地脚线、电柜等要无缝;

(3)垃圾、废弃物、泔水等要加盖密闭存放,日产日清;(4)保持下水道畅通;五是每月对有蟑螂活动的场所用菊酯类可湿性粉剂喷洒1次,做到有蟑就灭。

70、在创卫活动中旅馆、浴室等公共场所应采取哪些灭蟑措施?

答:(1)室内外环境整洁;无卫生死角,垃圾、泔水日产日清;

(2)有蟑螂处加强堵塞缝隙,连续用药物杀灭直到无蟑为止;25

(3)保证下水道畅通,尽量做到无隔夜食品残存;(4)用菊脂类可湿性粉剂每月对重点场所喷药1次。71、在创卫活动中突击灭蟑螂的总体工作要求是什么? 答:突击灭蟑做到“三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药物、统一时间和“四不漏”,即不漏单位、不漏户、不漏间、不漏缝隙,全面投药,投药覆盖率要达到100%;保证灭蟑效果。

72、在创卫活动中如何抓好垃圾类孳生地的苍蝇防治工作?

答:要抓住消除垃圾隔绝苍蝇和孳生物接触这个关键。(1)在村、路边和公共场所增设有防蝇功能适合环境需要的垃圾箱(房、桶)以方便群众,并宣传教育群众严禁乱倒乱扔垃圾。

(2)组织发动群众大搞卫生,彻底清除路边、河边、墙边、绿地和荒地中的垃圾孳生地。

(3)对己损坏的或无防蝇门、盖的垃圾箱(房、桶)要及时更换、维修,物业和环卫部门要加强对垃圾卫生设施的管理。

(4)少数还未封闭的垃圾通道应尽快做到全部封闭,坚持推行垃圾袋装化,从垃圾形成起就隔绝苍蝇的接触。

(5)加强垃圾管理,环卫部门应加强对垃圾的清理,严格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不在市区内留存隔夜垃圾,垃圾的 26

清理每次均应彻底干净,做到无残留。

(6)加强垃圾类孳生地苍蝇和蝇蛆的杀灭工作,控制蝇类孳生。垃圾清运和中转时垃圾容器中常有残留的垃圾,夏季蝇蛆在其残留垃圾中的孳生率可高达80%,因此在苍蝇孳生繁殖季节应做到每星期两次(在蝇密度高峰季节可每日一次),对所有的垃圾收集容器、中转站及周边环境,在垃圾消除后可选择0.3%敌敌畏与氯氰菊酯类杀虫剂复合配制,用压力式喷雾器进行湿润消杀,每平方米消杀60-100毫升,杀灭残留的蝇幼虫和成蝇。

73、在创卫活动中如何抓好粪便类苍蝇孳生地防治? 答:主要抓住对早厕、粪池改造这个关键。

(1)对尚存的公共早厕、单位内的早厕,应全部改建成水冲式厕所或三格式无害化厕所,对己改建的厕所亦应加强保洁管理。市区内建筑工地应按要求建立临时水冲式厕所或卫生厕所。

(2)在城乡结合部要花大力气改造户厕,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条件,制定规划,动员有条件的家庭改建成水冲式厕所,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或家庭改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

(3)田边地头的贮粪池应本着防蝇、卫生、安全、实用的要求,用水泥板密封,留置出粪口,平时加盖密闭。

(4)城郊结合部家庭养殖户的禽畜粪便,应由村加强督 27

促管理,采用堆肥或坑肥双层塑料布密封发酵,严禁随便倒弃禽畜粪便。

(5)加强粪便类孳生地苍蝇和蝇蛆的杀灭工作,控制蝇类孳生。对尚未来得及改造的旱厕、户厕、粪池、粪堆等孳生地,投撒灭蛆缓释粉从6月份开始按每立方米10克的剂量,每隔20-30天投药一次,杀灭粪便中的蝇蛆;对己改造好的水冲式厕所或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夏季也应选择菊酯类杀虫剂,用压力式喷雾器对墙面等进行滞留喷洒,每平方米40-80毫升,隔30天消杀一次,可持续杀灭进入厕所的苍蝇。

74、在创卫活动中如何做好餐饮行业蝇类防治? 答:饭店、食堂、餐厅及直接入口食品加工销售的场所是灭蝇的重点单位,必须加强防蝇设施的建设和配备,有条件的单位可安装风幕机、纱窗、灭蝇灯等,条件一般的单位也必须安装橡皮门帘或纱门、纱窗、配备灭蝇灯等设备。另在工作场所应配足足够的带盖泔水桶、垃圾桶等收集容器,做到经常清理,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炊具和食品的存放应有橱柜和纱罩。对进入室内的苍蝇可选用市售有许可证的杀虫气雾剂随时喷雾杀灭;也可选择菊酯类杀虫剂用压力式喷雾器对室内墙面、窗户作滞留性消杀,每平方40-80毫升,每月消杀一次,可持续杀灭进入室内停留的苍蝇;也可用诱蝇毒饵或粘蝇纸诱杀苍蝇。

75、在创卫活动中如何做好农贸市场的蝇类防治? 答:农贸市场是苍蝇喜欢聚集的地方,应切实加强卫生管理和各项防蝇措施的落实。销售海产、水产、肉类的摊位要有完善的上下水设施,熟食摊位必须要有纱门、纱窗等防蝇设施,销售家禽的摊位要建水冲式粪槽和沉淀净化池;要求所有的摊贩净菜入市,自带垃圾袋和桶,不准乱扔垃圾和废弃物;市场内要加强清洁管理,派专人负责清扫,随时铲除垃圾,保持卫生。市场内苍蝇的杀灭,可选择菊酯类杀虫剂配制成0.2%药液,用压力式喷雾器,对市场内墙面、窗户等表面作滞留性消杀,每平方米40-80毫升,每月消杀一次,可持续杀灭进入市场停留的苍蝇。

76、在创卫活动中如何做好重点场所外环境的灭蝇? 答:餐饮、农贸市场、食品加工、酿造发酵、屠宰等场所周围也是苍蝇大量活动栖息的地方,灭蝇可结合树木和绿地病虫害的防治,选用0.3%辛硫磷或0.5%敌百虫,对以上重点场所周围50米内的绿化带每10天轮流换药消杀一次。可持续杀灭停留在植被叶面或物体表面的苍蝇。

77、“创卫”要求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达到多少百分比?

答:达到95%。

78、在创卫检查中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主要包括哪些内 29

容?

答:(1)卫生管理部门、人员设置情况及卫生管理制度;(2)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的检测情况;

(3)顾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换及检测情况;(4)卫生设施的使用、维护、检查情况;(5)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6)安排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和培训考核情况;(7)公共卫生用品进货索证管理情况;

(8)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9)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记录的其他情况。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有专人管理,分类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79、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达标排放率多少? 答:100%。

80、在创卫标准中公共场所的范围有哪些?

答:公共场所主要包括:公共娱乐场所、公共交通场所、公共游览场所、公共商业服务场所等。

(1)影剧院、俱乐部、文化宫《馆、站》、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

(2)录像放映点、音乐厅(茶座)、卡拉OK厅、曲艺厅、30

舞厅(场)、游艺室、游乐场、电子游戏室;

(3)体育场(馆)、游泳池(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场(室)、保龄球场、高尔夫球场;

(4)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5)公园、风景游览区;

(6)饭店、酒馆(吧)、咖啡馆、理发店、美容厅、浴室;

(7)车站、码头、渡口、民用飞机场及其广场;(8)集贸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大型商场(店);(9)用于举办大型定货会、展览(销)会、物资交流会、灯会、庙会、山会、体育比赛、文化演出的临时场所;

(10)省公安机关认为应列入治安管理的其它公共场所。81、创卫对公共场所卫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经营单位持有效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

(2)旅馆有茶具、拖鞋消毒设施,客房卫生间清洗、消毒操作符合卫生要求,客房物品定期清洗、消毒。

(3)理发美容工作人员操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理发工具、毛巾一客一消毒。

(4)桑拿、浴室有禁止性病、传染病等皮肤病患者禁浴标志,衣裤、毛巾、茶具、被褥一客一换一消毒。

(5)歌舞厅、影剧院、网吧有禁止吸烟的标志,室内通风装置符合要求。

82、市民应养成什么样的健康行为? 答:个体行为:

(1)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2)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做到一人一刷;(3)早晚洗脸,一人一巾,睡前洗脚;

(4)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保持服装清洁;

(5)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杂物、垃圾;(6)不吸烟、不酗酒;(7)每天进行一次身体锻炼;

(8)根据计划免疫要求,按时给孩子预防接种;(9)经常学习卫生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10)有病及早就医,定期体检,不迷信。群体行为:

(1)居室整洁,无蜘蛛网、灰尘、油污,窗明几净,用品放置整齐;

(2)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无蚊、蝇、老鼠、蟑螂等;(3)厨房有良好的排烟、排气和通风设施;

(4)厨房内灶具、碗筷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地面保持 32

清洁,生熟食品分开;

(5)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垢,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整洁;

(6)阳台整洁,封闭规范;

(7)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卫生防病知识;(8)办公室内有禁止吸烟标志或劝阻吸烟的宣传品;(9)积极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10)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83、创卫标准中对各类公共场所在卫生方面的从业要求有哪些?

答:卫生许可手续齐全有效,卫生管理制度健全,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和卫生知识培训。

84、创卫对城区农贸市场的有哪些要求?

答:(1)市场有明确的开办单位,并依法进行登记注册,市场卫生管理机构健全。

(2)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除四害、健康教育和垃圾、禽类、污水、屠宰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3)有专职保洁队伍及专项资金,有日常检查考核记录,经常保持环境整洁。

(4)除四害的有关设施按标准配备及密度控制在全国爱 33

卫会规定标准。

(5)各类垃圾收集设施按要求足额配备,垃圾及时收集运输。

(6)摊主配备垃圾桶、垃圾袋,做到垃圾及时入筒、入袋,保洁人员及时清运,垃圾日产日清,地面定时冲洗。

(7)市场内路面硬化,污水排放设施完善,畅通无淤。路面卫生达到无各类垃圾、无粪便、污水、无碎屑尘土、柜台、墙根、房角等无卫生死角,路见底色。

(8)垃圾收集运输全面密闭化,各类垃圾运到指定消纳场地统一处置,市场内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倾乱倒、乱挂乱晒及饲养禽畜现象。

(9)设置公厕的市场,应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公厕标志牌和指向牌醒目、标志规范。

(10)经营食品的摊点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和《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销售直接入口的食品有防蝇、防尘、防鼠等设施,无漏空售卖现象。

(11)活禽销售、活禽宰杀设立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完善,实行隔离宰杀,宰杀垃圾按要求处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12)水产品销售池规格统一,下水道通畅无淤,销售区内无积水,宰杀垃圾按要求处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13)场内经营者持有有效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经营,证照悬挂统一,经营者在核定的范围内经营。禁止无证照经营(自产自销、农民直销摊除外)。

(14)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管理好自身卫生。(15)商品划行归市清晰,标志牌明显,摊位证照齐全、亮证经营,商品摆放整齐,不超出柜台、货架摆放物品,无占道经营,车辆管理规范,停放整齐,保持市场内道路通畅。

(16)全县市场无违禁野生动物销售 85、创卫对食品经营单位的有哪些要求?

答:(1)所有食品经营单位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有效证照,摆放或从业人员佩戴有效健康证明。

(2)认真贯彻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具体实施计划,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3)食品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采购索证、进货查验记录、过期食品退市等制度得到落实。

(4)食品经营单位使用“一本通”,强化供货商源头监管,建立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追溯监管长效机制。

(5)食品经营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卫生制度,卫生设施齐全,内外环境卫生整洁,无交叉污染,食品采购、储存、销售符合要求。

(6)不得有销售变质、过期、“三无”食品和假仿冒食品等违法行为。

(7)食品添加剂标签、说明书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建立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无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8)严格自制销售熟食条线自律标准。熟食自制销售经营者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监管“证明登记”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制度,保留原辅材料有效凭证及检疫证明,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并掌握岗位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

(9)食品经营者储存、销售散(裸)装食品的,储存环境要符合要求,严格储存、销售预包装、散(裸)装食品条线自律标准,强化标牌公示制度。

(10)农贸市场内熟食加工经营店铺除严格遵守以上有关标准外,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有关规定,亮证经营,证照齐全。经营场所与有毒、有害场所(物品)及其他污染源保持安全距离;三防(防尘、防鼠、防腐)设施齐全有效,具备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设施;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同时设置标牌,标明食品名称、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销售人员应当穿着卫生隔离衣,并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建立《熟食加工制作台账》,并保留 36

有效原辅材料凭证。

86、“创卫”标准里食品安全一项,要求全县连续几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答:三年。

87、创卫标准里饮用水卫生一项,要求取水点上游多少米下游多少米内不得有污染水源有关的生产、生活等活动?

答: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

88、住宿,美容美发,沐浴,游泳场所应实施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率达多少?

答:80%以上

89、餐饮服务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多少?

答:≥90% 90、食品摊点整治的餐具消毒达到什么标准?

答:餐具煮沸消毒时间10分钟以上,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的,浸泡液含有效氯浓度为250mg/L以上、浸泡5分钟以上;推广集中式餐具清洗消毒管理模式。使用的一次性餐具符合卫生要求,不得重复使用。

91、食品摊点整治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标准?

答:从业人员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穿戴清洁工作衣帽。92、小餐馆卫生管理整治标准是什么?

答:(1)持有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张贴醒目位置。

(2)从业人员持有健康合格证明、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明;配备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卫生管理。

(3)卫生管理制度健全,各岗位有相应的操作规程并张贴上墙,公共消费区域有禁烟标识。

(4)建立健全卫生管理档案,各项卫生检查、操作记录及卫生监测报告等档案资料齐全。

93、小餐馆的环境卫生整治标准是什么?

答:(1)室内外环境整洁,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齐全。(2)店外5米内环境无果皮、痰迹和散落垃圾,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密闭容器存放。

(3)厕所应为水冲式,并有洗手、通风设施,无臭味、无积粪、无尿垢、无蝇蛆。

94、小餐馆的设施与布局标准是什么?

答:(1)餐饮服务场所远离垃圾场等污染源,有给排水条件。不擅自更改核定的面积、设施与布局或使用功能。

(2)厨房(包括辅助设施)面积必须不低于8㎡,餐、厨面积比例不小于3 :1;厨房(含各加工间)瓷砖到顶,地面铺瓷砖、不积水,排水沟通畅,无积水和油污,屋顶(天花板)防尘、防霉、防水、防火、易清扫。操作台、冰箱、抽油 38

烟机等加工设施设备与加工用具无明显积垢,保持清洁。

(3)必须配备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冰箱(柜)、专用热力消毒柜、餐具保洁橱、更衣室(橱)、餐厅洗手池、洗碗池(分设洗、刷、冲池)、洗菜池(分设肉、菜、水产品池)。

(4)餐具消毒、原料存放、食品粗加工、冷荤食品制作、食品的陈列与销售、垃圾收集和存储等场所要固定,布局要合理,设施、工具符合卫生要求;给排水通畅,排水口有防鼠网。

95、小餐馆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标准是什么?

答:(1)按规定索取食品原料证件和有效购货凭证,并做好台帐记录。不采购、经营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食品与非食品、有毒有害物品分开储存。有足够、有效的冰箱等冷藏(冷冻)设施,生熟食品分开存放。(2)荤素食品分类清洗。原料、半成品、成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生熟容器、工用具有明显区分标志,不混用。食品烧熟煮透,储存设施设备正常运转,储存温度和时间符合要求。(3)餐具清洗水池(桶/盆)与粗加工水池(桶/盆)分开,标识明显,餐具消毒、保洁符合卫生要求。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正常运转。餐饮具清洗消毒记录及时完整。(4)有凉菜加工的要另外加设专间,专间面积≥5㎡;配有紫外线消毒灯、专用冰箱(柜)、二次更衣柜(室)、非手动式水龙头、专用空调,室温低于25℃。(5)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上岗,保持良好的 39

个人卫生,操作期间不得佩戴饰物。

96、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管理等级和评定标准有哪些? 答:(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等级分为动态等级和等级。动态等级是监管部门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状况每次检查评定结果的评价;等级是监管部门对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状况过去12个月期间检查评定结果的综合评价。(2)依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状况,动态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分别用大笑、微笑和平脸三种卡通形象表示;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分别用 A、B、C三个字母表示。

97、创卫中要求城区自来水普及率是多少? 答:≥95% 98、按《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 管网末梢水、出厂水合格率达多少?

答:95%以上

99、创卫对餐饮服务单位有哪些要求?

答:(1)墙壁醒目位置可见悬挂的有效证明,可见摆放或从业人员佩戴有效健康证明。

(2)醒目位置可见卫生制度。

(3)醒目位置可见食品量化分级标识。

(4)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整体良好。(5)室内环境状况整洁。

(6)室内有禁止吸烟标识,未见吸烟人员。(7)防鼠设施齐全,未见活鼠或鼠迹。(8)防蝇设施齐全,室内没有苍蝇。99、社区卫生检查的范围是什么?

答:城区的新、旧居民区均是被检查考核范围。主要内容包括:

(1)有卫生组织和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2)环境整洁,环卫设施完善,清洁卫生,公共厕所符合二类以上公厕的标准要求,下水道通畅,并有专人负责日常保洁,垃圾日产日清;

(3)道路硬底化好,路面平整,无坑洼,无破损;(4)绿化美化好,车辆停放整齐;

(5)饮食、商业服务设施设置规范合理,符合有关卫生要求,无乱设摊点现象;

(6)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7)居民区内无违章建筑、无乱张贴、乱搭建、乱推放、乱倒垃圾、无违章放养禽畜和绿化带垦地种菜现象。

100、镇辖村卫生检查的标准是什么?

答:(1)有20%以上的镇辖村建成省级卫生村,30%以上村庄建成市级卫生村。

(2)自来水普及率≥90%,其中学校自来水普及率≥95%,定期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0%,其中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0%。

(3)村庄主干路硬化,支路平整。村容整洁,村内垃圾密闭存放,定期清运和处理,柴草、杂物堆放整齐。无成堆暴露垃圾以及蚊蝇孳生的污水坑、粪坑。

导游考试100问 篇4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导游考试 100 问

1、现在实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是何时发布,何时修订的?1996 年 10 月 15 日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第 205 号令发布,根据 2001 年 12 月 11 日《国务院关于修改〈旅行社管理条 例〉的决定》修订。

2、旅行社有哪几类?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3、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如何划分?国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 业务、国内旅游业务。国内旅行社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国内旅游业务。

4、请说出设立国内旅行社的必备条件。有固定的营业场所;有必要的营业设施;分别 持有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的总经理 1 名,部门经理至少 2 名,取得助 理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专职财会人员;不少于 30 万元的注册资本和 10 万元质量保证金。

5、经营范围中有组团出境和入境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应有多少注册资金和交纳多少质量 保证金?注册资本不得少于 150 万元人民币;交纳 160 万元人民币。

6、请回答旅行社开展旅游业务的依据。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并领取营业执 照。

7、什么情况下旅行社可以设立分社?旅行社年接待旅游者达 10 万人次以上; 进入全国 旅行社百强排名;分社经理必须取得《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 ;符合《条例》中规定的注册 资金和质量保证金的要求。可以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分社。

8、旅行社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什么原则?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

9、《旅行社管理条例》第几条规定,旅行社与其聘用的经营人员,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第十九条。

10、旅游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投诉旅行社?旅行社因自身过错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 量标准的; 旅行社服务未达到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旅行社破产造成旅游者预交旅行费 损失的。

11、旅游局对旅行社的监督检查主要在哪几方面?服务质量、旅游安全、对外报价以及 财务帐目、外汇收支等经营情况。

12、国内旅行社业务包括那些范围?招徕我国旅游者在国内旅游,为其代理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事务及提供导游等相关服务;为我国旅游者代购、代订国内交通客 票、提供行李服务;其他经国家旅游局规定的与国内旅游有关的业务。

13、旅行社年检的内容是什么?旅行社在本年检年度中的企业基本情况、业务经营、人

员管理、遵纪守法等情况。

14、旅行社年检方式?书面审阅和实地检查。

15、年检结论有几种?通过业务年检、暂缓通过业务年检、不予通过业务年检三种。

16、请说出四种以上暂缓通过业务年检的情形。⑴注册资本、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不足 《条 例》规定最低限额的;⑵歇业超过半年的;⑶以承包或挂靠等方式非法转让经营权或部分经 营权的;⑷超范围经营的;⑸未按规定组织管理人员及导游、领队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或集 中培训时数不够规定标准,经理资格证未达到要求的;⑹未按照规定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的; ⑺经营过程中有零团费、负团费现象的;⑻有重大投诉尚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⑼年检主管 部门认定的其他违反法规、规章的行为。

17、请说出四种以上不予通过业务年检的情形⑴拒不按规定补足注册资本、旅行社质量 保证金的;⑵未经营旅游业务超过一年的;⑶国际旅行社连续两年未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 ⑷严重超范围经营的;⑸以承包或挂靠等方式变相转让许可证,造成严重后果的;⑹连续两 年未按规定组织管理人员及导游、领队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或集中培训时数不够规定标准,经理资格证未达到要求的;⑺发生严重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事件的;⑻拒不参加年检的;⑼ 未建立合法、公开的导游报酬机制,致使导游人员私拿回扣,造成恶劣影响的;⑽年检主管 部门认定的其他严重违反法规、规章的行为。

18、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必须投保什么险?旅行社责任保险。

19、俗称的旅行社卖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20、请解释导游人员的含义。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 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21、已经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员在什么情形下不能取得导游证?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受过刑事处罚的,过失犯罪的除外;被吊销导游证 的。

22、导游证和临时导游证的有效期?导游证的有效期为 3 年,临时导游证的有效期限最 长不超过 3 个月,并不得展期。

23、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什么?人文和自然情况,风土人情和习俗。

24、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应当如何处理?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予以公告,处 1000 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25、导游人员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揽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承揽导游业务,进行 导游活动,应当如何处理?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 1000 元以上 3 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旅游行政

部门吊销导游证并予以公告。

26、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戴导游证的,应当如何处理?由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 正;拒不改正的,处 500 元以下的罚款。

27、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导游人员实行哪四种制度?资格考试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 计 分管理制度和年度审核制度。

28、考生在导游资格考试前一定先要参加培训吗?坚持考试和培训分开、培训自愿的原 则,不得强迫考生参加培训。

29、什么情况下导游资格证自动失效?获得资格证 3 年未从业。30、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 20 字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 献社会。

31、导游人员的行为规范有哪几条?忠于祖国,坚持内外有别原则;严格按规章制度办 事,执行请示汇报制度;自觉遵纪守法;自尊、自爱,不失人格、国格;注意小节。

32、导游人员的基本职责?按合同实施计划;导游讲解;交通食宿和安全;解惑和处理 问题;反馈意见和协助游客活动。

33、导游身心健康内容?身体健康;心理平衡;头脑冷静;思想健康。

34、致欢送辞。回顾活动感谢合作、表达友谊惜别之情、诚恳征求意见建议、不到之处 赔礼道歉、祝愿旅途愉快顺利。

35、作为全陪,当客观原因需要变更计划和日程时,应作如何处理?制定应变计划并报 告,做好旅游者工作,适当给予物质补偿。

36、缩短在某地的游览时间,应做哪些工作?保证本地最有特点景点的游览,及时通知 下一站旅行社,向旅行社报告及时办理退餐、宿、车事宜。

37、分析因主观漏接的原因。未按预定时间提前到达接站地点;将接站地点搞错;班次 变更后导游仍按原计划接团;仍按旧时刻表接团;举牌接站的地方选择不当。

38、分析因客观漏接的原因。交通部门原因,旅游团提前到达;上站旅行社、接待社及 导游间沟通失误;司机迟到;交通堵塞或以外事情发生;旅游者换乘其他航班。

39、如何预防漏接?认真阅读计划,核实交通工具及到达的准确时间,提前抵达接站地 点。40、如何预防错接?A、熟悉接待计划,客源地旅行社和目的地组团旅行社的名称、团 号、人数、领队姓名(无领队的团核实旅游者姓名)、下榻饭店等;B、提前到达接站地点迎

候;C、接团时认真核实;D、提高警惕,严防社会其他人员非法接走旅游团。

41、分析误机的原因。交通事故,严重堵车,汽车发生故障(以上为非责任事故),导 游安排日程过紧、未提前抵达,导游未认真核实交通票据,旅行社未将班次变更情况通知导 游人员。

42、如何处理误机?立即报告请求协助,尽快联系离开本站,稳定情绪食宿游览,通知 下站调整日程,解释原因赔礼道歉,查清原因承担责任。

43、如何预防误机?落实票据,核对无误; 临行前不安排复杂的游览、购物或自由活动; 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离站地点。

44、如何预防游客丢失证件、钱物、行李?A、游览购物动身多提醒;B、证件用后即 还不代管;C、行李清点交接认真做;D、司机清车关窗锁车门。

45、外国游客在吴江丢失护照和签证如何处理?接待社证明,失主照片,失主报失并取 得公安局证明,持证明申请补办新护照,持新护照到公安局办理签证手续。

46、华侨丢失护照和签证如何办?接待社证明,失主照片,失主报失并申请补办新护照,持新护照到侨居国使领馆办理入境签证手续。

47、丢失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应如何处理?持当地旅行社证明向遗失地的公安部门 报失,由公安部门签发一次性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通行证》。

48、丢失台湾同胞旅行证明如何办?向公安局或侨办报失,核发一次性有效的入出境通 行证。

49、丢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的处理?失主凭接待社证明到当地公安局报失,经 核实后开具身份证明,机场安检人员核准放行。50、如何处理证件财物被盗?立即报案,协查线索力争破案;协助失主持旅行社证明到 当地公安局开具失窃证明书(出关查验或向保险公司索赔);周到服务安慰失主缓解不快情 绪。

51、下飞机后发现丢失行李,如何处理?A、带失主到机场失物登记处办理行李丢失和 认领手续;B、将失主下榻的饭店名称及联系电话告知登记处,并记下登记处的电话和联系 人;C、导游经常询问寻找行李情况,并协助失主购置必要的生活用品;D、导游应帮助失 主将接待社的名称、全程旅游线路及各地可能下榻的饭店名称转告有关航空公司;E、如确 系丢失,失主可向有关航空公司索赔。

52、在出站前领取行李时发现行李丢失,如何办?带失主到失物登记处办理行李丢失和 认领手续;立即汇报旅行社,与机场、上一站旅行社、民航等单位联系,积极寻找。

53、抵达饭店后发现行李丢失,应该怎样处理?导游集体先在本团成员所住房间寻找;

与饭店行李部门联系,由其查寻;向旅行社汇报。

54、游览时旅游者走失的处理?了解情况,迅速查找;立即报告,争取帮助;与饭店联 系;向旅行社报告;做好善后工作;写出事故报告。

55、如何预防旅游者走失?做好提醒和备忘工作,做好各项安排的预报,时刻和旅游者 在一起、经常清点人数,导游集体密切配合,全陪和领队主动做好断后工作,导游以高超的 技巧和丰富的讲解内容吸引旅游者。

56、旅游者患一般疾病,应怎样处理?劝早就医多休息,关心旅游者的病情,向旅游者 讲清看病费用自理,严禁擅自给患者用药。

57、旅游者在旅行途中突患重病,怎么办?A、采取措施就地抢救;B、请机组人员或 列车员寻找医生,并通知下一站急救中心和旅行社,准备抢救;C、提醒领队通知患者亲属 及所在国使领馆;D、找不到亲属时,按使领馆的书面意见处理。

58、旅游者在前往景点途中突患重病的处理?A、就近送医院;B、及早通知旅行社请 求指示和派人协助;C、提醒领队通知患者亲属及所在国使领馆;D、找不到亲属时,按使 领馆的书面意见处理;E、安排好旅游团其他旅游者的活动,全陪继续随团旅游。

59、如何处理交通事故?组织抢救,现场报案,迅速汇报,安抚游客,书面报告。60、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关注车辆状况,时间留有余地,提醒谨慎驾驶,阻止酒 后开车。61、如何预防治安事故?提醒旅游者保密房号,建议旅游者贵重寄存,离车证件物品不 遗留,清点人数不分开,汽车半路不上客。62、如何处理治安事故?保护人财,立即报警,及时报告,安定情绪,书面报告,协助 善后。63、旅游者中暑急救的步骤?A、将患者平躺在阴凉通风处,解开衣裳,放松裤带; B、可能时让患者饮用含盐饮料,对发烧者要用冷水或酒精擦身散热,服用必要的防暑药物; C、缓解后让患者静坐或静卧休息。严重者在必要急救后应立即送医院。64、旅游者急性心肌梗塞的处理?A、就地平躺,头部略高;B、请领队或团内其他游 客从患者口袋中寻找备用药物,让患者服用;拨打急救电话,待病情稍稳定后送医院。65、旅游者个别要求处理的三项基本原则?合理而可能,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尊重旅游 者不卑不亢。66、旅游者要求亲友随团活动,如何处理?征得领队和旅游团其他成员的同意,到旅行 社办理入团手续。67、旅游者要求转递物品的处理?请旅游者签写委托书,注明物品名称和数量;当面清 点签字并留下收件人的通讯地址; 收件人收到物品后要写收条并签字盖章; 导游人员将委托 书和收条一并上缴旅行社。婉拒食品及鲜活商品等。68、导游服务中进行旅游宣传应遵循的原则?积极主动,因势利导;实事求是,保守秘 密;不卑不亢,求同存异。69、民航运输飞行有哪几种形式?班期飞行、加班飞行、包机飞行。70、机票的有效期及如何区别 OK 票和 OPEN 票?:国内国际机票有效期均为一年。OK 票:已订妥日期、航班和机座;OPEN 票是不定期机票,乘机前持机票和有效证件到民航办 理顶座手续。71、公路国道分别是哪几类?第一类(1XX)以北京为中心,呈扇面辐射; 第二类(2XX)南北走向;第三类(3XX)东西走向。72、如何区分大中小型客车?横排 3 座总 15 座以下为小,横排 4 座总 16-30 座为中,横排 4 个及以上总座 31 个及以上为大。73、客轮舱室分为哪五等?一等软卧 1-2 人,二等软卧 2-4 人,三等软卧 4-8 人,四等 硬卧 8-24 人,五等硬卧。74、儿童乘飞机、火车、客轮的半票条件分别是?飞机:2 周岁-未满 12 周岁,2 周岁 以下 10%;火车:身高 1.1-1.4 米;客轮:身高 1.1-1.3 米。75、铁路车票是乘车凭证,也是什么凭证?旅客加入铁路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的凭证。76、调节游客情绪的方法有哪几种?补偿法、转移注意法、分析法。77、导游讲解必须遵循哪些原则?以客观现实为依托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78、突出重点法一般突出哪四点?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突出景点的特征及 与众不同之处;突出游客感兴趣的内容;突出当地最著名的内容。79、问询飞机和火车到达时间分别应该提前多少时间?飞机 2 小时,火车 1 小时。80、到机场和火车站接站,应该提前多少时间?接站提前 30 分钟,飞机提前 20 分钟(散 客)。81、团队和散客送站的时间分别应该提前多少?团队送站沿海及国际航班 2 小时、国内 90 分钟,火车 1 小时;散客送站国内航班 1 小时,火车 40 分钟。82、旅游购物、消费无宰客,城市一日游无重大投诉,旅游经营无黑社,导游服务无野 导,旅游交通无重大责任事故。83、2002 年是旅游整顿规范年,请问什么是三提高?提高导游队伍管理水平,提高旅 行社规范经营水平,提高旅游环境管理水平。84、导游 IC 卡计分管理制度从何时起实行?有几种扣分类型?2002 年 4 月 1 日起实行。85、导游 IC 卡计分管理制度有几种扣分类型?共有 27 种违规扣分类型。86、有几种情况将被扣 10 分并吊销导游证?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的;诱导 或安排旅游者参加黄、赌、毒活动项目的;有殴打或谩骂旅游者行为的;欺骗、胁迫旅游者 消费的;未通过年审继续从事导游业务的;因自身原因造成旅游团重大危害和损失的。87、在什么情况下导游人员可以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前提条件是什么?导游人员在引 导旅游者旅行、游览过程中,遇有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形时,经征得多数旅游 者的同意,可以调整或者变更接待计划,但是应当立即报告旅行社。88、导游人员在带团过程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导游人员在引导旅游者旅行、游览过 程中,应当就可能发生危及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的情况,向旅游者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 示,并按照旅行社的要求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89、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吴政办(2002)47 号《吴江市导游人员劳动报酬、福利保 障及佣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导游人员的基本工资如何规定?导游员的基本工资和出团津贴,用人单位可按导游人员资格等级、服务质量制定相应的发放标准,但基本工资部份,不得低 于吴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规定的最低工资。90、国家标准《导游服务质量》对导游人员仪容仪表的要求?导游人员应穿工作服或指 定的服装,服装要整洁、得体。导游人员应举止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和蔼,努力克服不合礼仪的生活习惯。91、位居世界十大运河之首的是?京杭运河(时代最早、全程最长)。92、中国三大佳石是什么?昌化鸡血石、青田冻石、福建寿山田黄石。93、如何说明江南水乡特色?文脉久远、布局独特、水乡风情、物产丰富。94、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95、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仰韶文化的典型:西安半坡氏族。96、父系氏族公社的著名文化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诸文化。9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诗经》中关于公元前 776 年 9 月 9 日 的日食记录。

课改理念100问(精选) 篇5

理 念 篇

1、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2年,原国家教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计划。时隔不到五年的时间,也就是1996年,教育部又开始蕴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进入了实验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部又亲自领导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

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

2、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首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迎接未来挑战的战略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思想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三个面向”的含义是:首先,中国的教育应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然后通过创新求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其次,中国的教育不能是自我封闭的教育,自我封闭就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我们的教育要走向开放,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在与国际的交流中发展自我;最后,中国的教育要兼顾现实与未来,要站在现实预测未来,要用对未来的预测来指导现实。只有以“三个面向”为根本的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变革子系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能更具有前瞻性,才有发展的动力。

其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热潮中逐渐形成的。1997年9月教育部基教司在烟台召开的素质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全面的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此后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本确立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体系。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

3、主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哪些?

(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

(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

4、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依据基础教育的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一目标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也是教育的“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改革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中心。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标志是什么?

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一是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学习中不是积极主动,学习过程是不是充满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是不是乐于思考和勤于自主探究。二是看师生关系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是不是变得平等、和谐、融洽了。传统观念下倡导师道尊严,教师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一直处于仰视和遵从的地位。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开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角色,容纳学生不同的声音,承认他们的“异己”思想,真诚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内心感受,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三是看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不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是从内容维度上来讲的。过去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可谓天衣无缝、和盘托出,就是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提出问题的空间。

当然,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和教师是不是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看学生是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发展,更多展示出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更健康活泼快乐的生活;看教师是不是有了更强的专业精神,是不是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充满了职业的成就感。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7、为什么说本次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的课程改革?

本次课程改革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有助于改造国民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致使我们的国民在性格上比较内敛,缺乏主动性,过于迷信权威,习惯被动与依赖,不够开朗、积极和乐观,个性的自我表现力不强,这是个文化问题,当然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传统的教学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通过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从本质上改变现状,弥补国民性格的缺陷。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促使教师成为探索者和研究者。过去的教师是“依纲靠本”来进行教学,《教学大纲》给予了教师非常详尽的指导,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而现在的课程标准是粗线条的,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在行动指南。它的好处就是可以发挥教师自己的创造性,显现自己的教育个性,也迫使教师去研究教学的内容,去探索教育的艺术,通过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变得更富有教育的智慧,从而带给学生更高品质的校园生活,进而丰富教师的工作动机,增加成就感,提高教师生命质量,为教师赢得更多的尊严,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8、“双基”目标在新课程总体目标中是怎样定位的? 1963年以来,我国历次《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包含了“双基”、能力以及思想教育三方面目标,但实际状况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成为学生学科学习最重要的目标,而作为课程目标的其它两方面体现较差,事实上成为了“软目标”。哪幺,作为以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新课程是怎样定位“双基”目标的呢?

(1)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

《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规定学科课程的整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和以前的大纲相比,课程的目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合理的结构。但这里,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以“双基”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放在第一位的,是构成学科课程目标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笔者认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仍然是学生学科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双基”目标虽然是学科新课程总体目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固然是学生学科学习的重点,但是,这个目标在新课程中被赋予了新内涵。首先,什幺是学生应当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标准》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理解应该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学科思想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其次《标准》认为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鲜明个性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学科活动经验,也属于学科基础知识的范畴。另外,“经历过程”被认为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这是因为“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比那些具体的结果更重要。

(3)“双基”目标的实现为新课程总体目标中 其它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新课程规定的学科课程的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旨在保证学生能均衡、可持续发展。《课标》对四个方面课程目标价值的认识有一个明显的定位--------学生在“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标准》也特别提出“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学科活动中实现的,其中,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就是说:学科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忽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才能保证其它方面目标的实现。

9、为了更好地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要仔细的琢磨和深入的领会课程改革的一些基本精神,特别是《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精神。首先,教师要在观念方面发生一个变化,比如就:什么是有效的教学?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些教学可能就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不仅未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可能误导、压抑学生的发展,封闭学生的头脑,扭曲学生的人格。

其次是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经验的分享者。老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与学生交流,都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精神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方向,而不是过度的控制和越俎代庖。

再次,是个性的转变。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中富有表现力,提高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开朗、乐观、积极地进行教学,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要简单刻意模仿别人的教学行为,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独特而尽可能完美的个性,把自己的课堂变得芳香盈溢、与众不同。

10、为什么说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课程改革史上,很多规模宏大,规划周密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成为课程改革成功的范例,而往往是昙花一现,或路途夭折。得出的结论是:最初的课程改革计划并没有被教师很好地理解并推行下去.教师不是课程开发的要素,但是教师潜在地影响着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程的实施,基本上由教师来承担,因此,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是直接的。

首先教师对课程进行解释.课程为学生而开发,要在学生身上体现课程开发的效果,但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教师是连接的中介,因此,教师扮演着把课程解释给学生的角色。这样,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直接影响着课程推行的效果。

其次,教师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意识向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对于课程实施,教师有自己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课程实施的取向不一样。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无论教师采取哪种实施取向,他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由于课程改革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为了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对课程的调整或“二次加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不能忽视教师的因素,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11、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12、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例如,小学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3—9年级设科学课、1—9年级设艺术课、7—9年级设历史与社会课,还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音乐课程为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孩子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呢?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在体育设施的开发中,可以想办法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比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可以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使用场地器材。对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的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白族的跳山羊等,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区、县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竞赛等等。还有,对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荒原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

13、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音乐《划船》课,过去只要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如今,还要求教师要创设不同的环境与情景,使学生体会在风平浪静里划船、碧波荡漾下泛舟、急风暴雨中拼搏、龙舟竞赛时奋进的不同感受。同是教一首歌,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同是一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14、教师在课堂上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教师是否只能表扬而不能批评学生?

我们习惯了过去的学生守纪律,井井有条的课堂,但这是过度控制的结果。现在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孩子真正的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就很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散漫,这种天性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应该允许的。要改变过去的观念。教师应该设计好课堂活动,把课堂营造得宽松愉快,解开束缚学生的枷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潜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当然不是说只能表扬学生,现在我们强调表扬是针对过去的老师对学生贬损性的评价而言的。获得鼓励、欣赏和认可是所有人特别是儿童的一种需要!批评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如果带着期望的、呵护他的自尊和自信的态度去批评也可以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这点上教师要运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15、21世纪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五是心理辅导能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扶持。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6、适应新课程教师应学会什么?

学会鼓励与赞赏

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往往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能使学生学习信心倍增。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积极性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赞赏,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对学生有创意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赞赏,这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鼓励。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才会爱说、敢说、乐说。

学会引导和帮助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主动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强有力的支持者。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要帮在疑难处,导在关键点。在此同时强调,在引导、帮助学生时一定要给学生留学生有思维空间,引导并不等于直接告诉,帮助也并不等于代替。学会交流与合作

课堂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的课堂是沉闷的、无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合作的过程,没有合作的课堂是单调的。新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的过程。这种交流体现在:共同探讨、争论、求真;而合作体现在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创新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呼唤的是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有创新意识,做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问题创新、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创新用自己创新的劳动去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学会反思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提倡教学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求得更高的发展、更快的进步。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把自己的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17、“培养完整的人”,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教师要体现这一教育思想,自身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

所谓完整的人就是有完整的精神生活,与世界有着丰富关系的人,他能够建立与自我、他人、社会、学习、生活、自然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它相对的就是片面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幸福,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才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成为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教育要体现这一思想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的资源,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而教师的成长是建立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教师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使教师有更加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教师更加具有教育的眼光,创造性地理解、驾御和使用教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开放、年轻与鲜活,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需要,从而克服教学的倦怠感。教师成长的两个必要途径:一是可以多读各科教科书,尽可能的去了解其他学科一些内容,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在执教过程中横向联合,帮助学生完整地、综合化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经常保持和教育前沿问题的接触,带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探求问题的真面目,积累知识,提升智慧。

18、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如何做?

要实现孩子的终身发展,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培养合格公民,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不再是为了谋求一纸证书,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教育也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就业”,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动态的知识观。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分析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合的课程观。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和人类活动领域中综合性的问题的不断凸现,以及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的呼声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的,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便无从谈起。

发展的评价观。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性、形成性。由甄别和遴选转向激励和发展,即把学生学习的成果,比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方案设计、制作等以及形成这些成果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估学生的重要依据。除了观念,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素养。

其次要改进教育方式

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所谓面向结果,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现成的说明、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认证、现成的答案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等。

在教和学的方式上,由单向输导向多向交流转变。新课程的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求多向交流——交往、互动。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摩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对待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上,由因材施教向因材择学转变。也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切合自己认知水平的一系列学习方式和学习材料,使学的过程真正个性化。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学生能否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

在学习主体心理能力的调动与投入上,由注重认知向注重情感转变。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学双方不仅要实现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而且要实现情感信息的相互传递和融合。在教学中,教师没有感召力和缺乏激情的教学,常常使学生们的心理能力处于“冬眠”状态。因此,在情感上与学生实现沟通融合比在认知上与他们取得沟通融合更为重要。

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由于课程结构的国际性和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实现跨越”必须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

课 程 篇

19、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

(6)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1、课程改革是不是不要应试教育了?

素质教育并非完全否定应试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必定是艰难的,困惑也会很多,受到方方面面的阻力。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必然对学生成绩有顾忌,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搞好本次课改必将提升教育质量,其教育绩效必然显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搞好了课改。

在积极进行课改的时候,对于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这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不能一棍子打死。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

22、什么是教材?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到底如何界定教材,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教材既包括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料或工具。可分为有形的(物质的)和无形的(精神的)。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

23、新教材有哪些特点?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变“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2)、适当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一方面新课程注意控制教材内容的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陈旧无用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如“神舟五号”、克隆等内容。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致使儿童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日益增强,社会意识逐渐淡化。新教材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合。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传统教材编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精选那些确定无疑的知识或理论,教材对学生无异于一个权威的发布知识的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新教材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通过提供与学生背景有关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新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教师能够将其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学生也可以多角度地学习教材,大胆的阐述自己的看法。过去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的理解和开发教材,现在教师可以“改”教材了;新教材还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及不同的思维取向。总之,新教材让不同的教师、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极大的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

2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

首先,新课改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的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课改给予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到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育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

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作中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25、新教材“新”在什么地方?

目前在全国各新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的教材,都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的《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制的,反响很热烈,其主要新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以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2)、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教材内容的现代化问题是新教材改革的核心之一。为了改变以往教材中出现的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缺乏现代气息状况,新教材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适时删除了次要的、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适当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即时信息。3)、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传统教材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默会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4)、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强调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各种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说法、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索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调查”、“练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制作”等形式出现,着力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注重探究难度的循序渐进以及探究环节由隐到显的逐渐深入,编排了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题和练习题。5)、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新教材十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创新和专业创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鉴赏、体验、感悟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和分享,而尽量避免所谓的“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体现在教材内容上,如向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课外自选的家庭小实验;允许学生自主解读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样化的理解;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工利用教材,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体现在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建议上,是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讨论、交流、反思、批判、发表创建等等。6)、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新教材在组织编写有关文字材料的同时,还陆续开发出成套的、系列化的录音、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视听教材,有的教材还结合各章节内容向学生提供有关的互联网站,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些网站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文学、语言、历史等各个领域,不仅提供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纳入的学习内容,而且及时推出了文字教材来不及更新和提供的最新材料,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

7)、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为充分发挥教材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中的作用,新教材在编写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大多采用大开本,并充分利用每页的空间进行版块式设计,如将“信息窗”、“加油站”、“迷你实验室”、“实验探究”、“请提问”、“讨论与交流”、“作业”等版块内容加以巧妙编排,活泼而又清晰;二是从学生理解程度、语言规律出发,文字表达简明扼要,流畅生动,且根据内容需要对文字的大小、体式及色彩进行了灵活处理,使教材里的关键内容一目了然。三是选用了大量的表格、彩图、照片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引人入胜。教 学 篇

26、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27、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学习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习方式不管是合作学习,还是个体独立学习,也不管是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都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它必须具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三种构成要素。(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28、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根据王德斌、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编写,《湖南教育》2004年第2期)

29、什么是学习环境?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0、新课程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31、怎样定位师生角色?怎样看待师生的作用?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3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教师就必须让出讲坛?

目前,我们有些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让学生讲,生怕惹上“越俎代庖”之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落实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让出讲坛,这样才能显示课改的彻底性,这样才能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

其实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关键时刻教师的讲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讲。教师讲应是精要地讲,教师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和“点讲”。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就不明白。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不引导,不点拨,不讲解就不行。否则就像韩愈所讲的“其为惑也,终不解也。”语文教育大师袁蓉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当教师的不要怕讲,在学生迷茫时,该指点迷津就指点迷津,该旁敲侧击就旁敲侧击;当学生不懂时,该理直气壮地讲就理直气壮地讲。

33、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4、在新课程观念下,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一个好的课堂?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

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根据《师资建设》2004第3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35、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

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1)、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3)、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创造性。

4)、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知过程,也指向参与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36、为什么说教学中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性? 1)、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3)、交往的运行机制——视界融合

交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现了“主体间性”的存在,这种“主体间性”的实质是没有内外压力与制约的相互理解与沟通。教与学的交往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及其各种教学资源等,单方面的教与授不是无济于事就是索然无味。而教学中的对话、沟通实现着参与者对现实和历史的各种视界的汇聚融合。以相互碰撞的回应中,来自对方的信息不断为自己所吸收,对各自的认识偏差,不断地加以克服矫正,新的思想、新的视点不断产生。视界融合过程就是教学的意义建构过程,也是师生吸纳人类文明、净化心灵、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的固有机制铸成了教学过程的第三个品性——创造性。

4)、交往的存在状态——全息互动

交往是双方或多方的接触、往来、对话、沟通,教学中交往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它原始的语言学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人氽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变体,是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教学这一交往活动,不仅指向参与者的认知过程,也指向参与者情意价值形成过程,作用于他身心的各个方面。全息互动的交往是一种能动的建构,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生产,也是精神生产的过程。交往的全息互动属性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37、交往的意义是什么?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现实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必然存在着与他人、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和往来。与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没有交往,就没有社会,就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没有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

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这种交往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境中“生产”着教育,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交往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交往双方为共同目的、就共同内容进行探究、发现、获得真理的过程之中。正如我国学者叶澜教授所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

38、交往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自我教育

教学活动以探究人类共同的智慧、经验、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交往则成为师生共创共生、共识共享的基本形式。双方彼此真诚平等的心灵敞开,各种不同的见解或主张相互碰撞,新异的思想火花不断产生,交流的双方各自逐渐产生了自我的意识感,在了解对方、获得共识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目的。2)、力量教育

教科书的知识需要掌握,但教教科书不是目的,用教科书来教才是真谛。很多需要教的东西无法像事实知识那样物化在书本中,而要通过师生的思想、情感、言行来表现,通过师生交流、沟通来实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师与生都是一部活动的教科书,教师的知识和人格及学生中蕴含着的学习热情与潜能,都是一种难得而不可低估的教育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信息变成了财富,使知识化作了发展,使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直接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3)、过程教育

课堂教学呈现的不只是书本上记载的前人认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人的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对话和交流。学生不是造访“成品仓库”,而是经历着现实的“生产过程”,以此领悟着发现与创新的乐趣。无疑,探索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都会无私地馈赠于每个从事“生产过程”的人。

4)、行动教育

置身于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发生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融合在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更有师生的行为互动。在这种行为互动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实践的外向锤炼。5)、合作教育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在亲密的人际交往中,师生敞开心扉,情意相通,不同见解的交叉,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坦荡而真诚。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

39、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0、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41、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

本质上,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看到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你可能落下同情之泪,也可能想方设法帮助他,还可能视若无睹;购物时售货员少收了货款,你可能暗自庆幸匆匆离去,也可能赶快纠正予以补足,或者以为这是对商业欺诈的合理报复而兴奋不已„„凡此种种反应,都是植根于行为主体深层认识的主动选择,都是建立在主体此前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上的。

在主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或改变以前,可以告诉他可能有几种价值选择,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还可以告诉他错误的选择有什么不利影响,甚至可以强迫他按照正确的选择去行动。但是,只要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选择不是建立在自主性认识的基础上,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为它们不会影响学习主体此后的选择。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如此。

(根据文哲《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编写)

42、课堂教学怎样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努力实现多维目标的整合。1)、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方法选择的意义,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2)、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

3)、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融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得体现的载体。一要重视情境创设:创设源于学生的经验而又高于学生的简单经验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目标定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内,激励学生跳起来摘取学习成功的桂冠。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获取、加工、评估、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清晰地思考的能力,包括对价值观的思考、逻辑和数学的推理、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和思考,以及预测和预报的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包括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例如在公众场合掌握讲话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正确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书写、语法,掌握各种文体以及风格,快速浏览、阅读的能力等;理解人类环境的能力,基本掌握有关人类环境的各种知识;知晓人类和社会的能力,基本掌握人类和社会进化、发展的知识;个人生存能力能力,包括个人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需的教育和训练。创设源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提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二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3、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和理解: 1)、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就是: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3)、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4)、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

6)、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44、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进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然后进行“学习目标的阐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接着依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设计)成果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论对教学设计的前期工作进行修改完善。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 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⑴ 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⑵ 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⑶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⑷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对于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解,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主要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掌握和发展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和整体功能出发,保证“目标、学生、策略、评价”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二是应该认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过程,涉及到的如环境、学生、老师、信息、媒体等各个因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利用模式设计教学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决定设计步骤,确定从何入手,重点解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工作。

45、怎样钻研理解教材?

从宏观上讲,要了解解放以来我国教材的编写轨迹,熟悉近年来编写出版的各套教材。从教学实际讲,教师应掌握良好的钻研教材的手段,认真咀嚼研究自己所教学段的教材。几种具体的钻研教材的方法:

1)、整体把握法

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

2)、序列探讨法

从教材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章节(单元),在落实各条训练线方面增强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条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理科教材的概念、理论、应用、实验、计算各条训练线。又如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记叙文阅读、记叙文写作、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写作、议论文阅读、议论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听说训练、汉语知识、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片断练习、文言文知识等各条训练线。

3)、单章(篇)钻研法

从单章(篇)教材的钻研入手,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单元(课时)。对单章(篇)教材的钻研,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设计教学程序、改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性一环。理科教师应弄清某章教材内容的史料、目的、思路、线索、结构,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文科教师应弄清某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咀嚼分析、板书和练习设计等。

4)、从某一角度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深化理解。

如语文教师可以进行文章的题材、体裁、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外作品人物的比较、不同时代游记写景抒情表达方式的比较、不同年代通讯主题及构思方法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文体的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表现角度的比较、不同年代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比较,等等。又如理科教师可以进行概念导出方式的比较、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理解其内涵的比较、相关理论的比较、应用于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的比较、论证同一课题的不同实验手段的比较、使用不同原料制取相似产品的实验装置的比较、各类计算方法的比较,等等。

5)、学科渗透法

以本学科教材的某些知识点为中心,通过设疑部难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动手面,增强教师的应对能力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

46、怎样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主要是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认知的前提特征和情感的前提特性。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

查:查资料档案。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思想品德表现、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等。

谈:座谈了解。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和现在同学中的交友情况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

聊:个别谈话。主要是为了实地考查学生的性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学校、班级、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等。

访:家访、社会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及当地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对父母及他人的态度、劳动观念、社交情况等。

察:察言观色。主要是为了了解当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收集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当时的情感状态等。

47、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1)、教学对象

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2)、行为

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

⑴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⑵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⑶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 ⑷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

⑸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⑹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

⑴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⑵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⑶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⑷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⑸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例如: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生能够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这是一个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其目标层次是应用,所以应该从“应用”一行中查找动词,比如使用“列举”这个词,这样“行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生活中的一至两个例子,说明人们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3)、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以这个条件来衡量。

条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老师等有关人的因素。比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再比如,“查字典,翻译下面的英语短文。”就考虑了信息方面的因素。4)、标准

这个要素表明了行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用它不定期衡量学生的行为是否合格,学生也能够以此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与学习目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在20分钟内,完成一篇看图写话练习。”这个标准表明了行为的速度; “在吹奏竖笛的考试中,如果出现两处以上的错误,就为不合格。”这个标准规定了行为的准确性。

以上两个标准都采用了定量表示法,在这种方法中除了可以使用数字外,也可以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除此之外,标准还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示。

标准是对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质量的最起码的要求,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编写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行为出发,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标准。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目标了: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行为),准确率达95%(标准)。”

其实采用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一应俱全。其中只有行为要素不能省略,而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有时学习目标中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又可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它到底是条件还是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学习目标是否能够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48、怎样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编写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力的改变能反映到学生的行为中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用ABCD法描述是非常适合的;但有些变化却不能反映到行为中来,对于这一部分变化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来描述。

用这种方法陈述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一般学习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

第二部分为具体学习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例如,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关心班集体的态度。”态度本身是无法观察的,但是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的具体行为变化术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否已经改变,学习结果也就能够观察出来了。上面这个学习目标可以这样来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具有关心班集体的态度。行为样例:

认真做值日;

主动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

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年级或全校的各项比赛中,积极为自己的班级争取好成绩。

又如,学习目标是“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就可以这样描述:

内部心理描述:

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行为样例:

用自己的话解释运用类比的条件;

在课文中找出运用类比法阐明论点的句子;

对提供的含有类比法和喻证法的课文,能指出包含了类比法的句子。

49、怎样确定教学顺序?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即教学设计时讨论一节课中各条具体教学目标的次序安排。

一节课中大都包括一条主要教学目标及若干从属教学目标(它们构成实现主要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这些从属教学目标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完成,先学哪条、后学哪条,便是教学顺序设计的核心问题。我们主要介绍智力技能方面的教学顺序。

三种基本的教学理论:

1)、加涅的从简单到复杂技能的教学顺序安排(递进式)

加涅把智力技能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成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按照她的理论考虑教学顺序,应从最简单的技能开始,以此为基础,学习更为复杂的技能。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条规则时,学生应先会辨别相关的特征,然后学习“三角形”、“内角”、“180度”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这条规则。2)、布鲁纳的发现法(归纳式)

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策略,教师不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由学生自己收集证据,让学生从中有所发现。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学会发现的技巧,而且发现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这种发现,实际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顺序。它的一般步骤是:

⑴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

⑵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⑶从理论或实践上检查自己的假设,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可展开讲座或辩论;

⑷对争论作总结,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加法后学习减法的第一课时的教学„„ 3)、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思想(演绎式)

他认为教学顺序原起点应确定在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呈示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然后再学习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

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好,就会成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教学方式。50、教与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外部条件,促使学生向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学校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外部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因此,当教学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讲究科学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分别是接受、期望、工作记忆检索、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应、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与学习的内部过程相对应,我们可以参考加涅提出的九个教学活动的环节,即学习的外部条件。

学习的内因与外因

学习的内部过程 教学活动

1)、接受 引起注意(唤起学生注意,保证学生接受剌激和学习的发生。)20、期望 告诉学生目标(教学开始时,应让学生具体了解完成教学目标以后,他们将会做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3)、工作记忆检索

剌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在学习新内容前,指出学习新的技能所需具备的先决知识和技能,以此剌激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教学目标的关系。)4)、选择性知觉

呈示剌激材料(当学生作好准备时,向学生呈示教学材料,呈示的剌激材料应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促进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顺序的安排;二是每次呈示的教学材料的份量。应考虑三个因素: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准备知识;学习的类型。)

5)、语义编码 提供学习指导(旨在促进语义编码的内部过程。语义编码是为信息的长期贮存作准备的加工过程。)

6)、反应 诱引行为(促使学生做出反应的活动)7)、强化 提供反馈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

8)、检索与强化 评定行为促进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即促进检索与强化的内部过程)

9)、检索与归纳

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旨在促进检索与归纳的内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言语信息的学习而言,要提供有意义的结构,使结构在检索过程中发挥线索作用,供学生回忆知识时使用;就智力技能的学习而言,应安排各种练习机会。)教师在具体应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这九个教学活动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的共性,如果完全照搬应用,那么我们就只能采取替代教学策略,而对产生式教学策略就会忽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由教师来安排,哪些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选择应用。

其次,应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告诉学生目标”的活动,在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是不必要的,在接受式教学中,往往可以进行。在态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采取学习之后再告诉学生目标的方法。最后,对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灵活,突出重点,不必要在每一节课里都包含所有九个教学活动。例如,我国学校中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类型。单一课是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涉及少数教学活动,或重复进行一项活动,如复习课、练习课等。综合课是同时完成几种教学任务,一般包括多项教学活动。

51、什么是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智力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认知发展的同化与顺应机制激活思维,作用于思维的流畅性、广深性、发散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搜索性和调控性,比如情境、变式情境,问题解决的发现探究式情境等。非智力因素是指作用于学生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往的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济的学习情景,充满激情、活泼热烈的交往场境,情真意切、陶冶心灵的艺术氛围,相互悦纳、宽松和谐的心理沟通。

52、为什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对于各门学科,其内容有严谨结构,学科知识涉及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53、什么是“问题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意义上的存在。从物理意义上讲,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它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等。从心理意义上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问题情境有以下种类: 1)、问题的障碍情境: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问题情境。

2)、问题的发现情境:就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一种问题情境。3)、问题的解决情境: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问题情境。

54、什么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

建构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策略,如支架教学策略、认知学徒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等。而贯穿这众多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和操作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操作教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操作策略,相应的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设计操作思路、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不同的教学操作环节,但建构主义强调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

1)、情境创设:这是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2)、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3)、协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4)、效果评价:这是主动学习的延伸性环节。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协作学习中对群体活动的个体贡献等。建构主义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知识、认知策略、自我监控、反省与批判性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反对“答案唯一性”的评价,提倡一种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

“主动学习”要求的体现,说到底是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5、什么是合作交往?

师与生、生与生、个体与群体的相倚互动关系是教学赖以存在并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联带着问题解决的“宽带”和纵深度。合作交流意义的建构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营造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交往场”。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学习”,在“交往场”中,教师是学生的同伴和朋友,问题的解决须是在个体能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协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场”中,师生互动、共创与共生。当然,我们倡导的这种“合作学习”也不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在现实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采取“分—合—整”的办法,即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待小组完成各自子问题形成整体解决问题方案后再进行全班学生层面的交往与整合。

56、什么是成功体验?

成功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组化的内部加工获得知识、情感、方法、逻辑等一体化的真实体验。它既表现于受情感驱动的参与行为,又反映为所学、所思、所得、所悟带来的认知与发展的愉悦。建构成功体验的基点是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基本方法有二: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知识能力和人格品质教育的关系,通过学习活动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中介”、对象化的材料用于学生认知加工和自组过程;能力作为加工过程的规则、程式、方法加以显发和演进;学生的个性品质作为“加工”、“自组”的保障、意识、价值、情感态度等加以强化和升华。二是以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恰当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激励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与能力。

57、怎样促进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教学交往观告诉我们: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提问应答”、互为因果的负反馈活动系统。认识与把握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改造传统课堂教学的“龙眼”,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互动

“交往”当然不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的你来我往,而是人类社会生命本性的存在状态,是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打造。这种“状态”与“打造”是在无内外压力与制约情况下的真诚敞开、交互共生,在强调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这一点显得成为重要。相对于这一认识的观念和行为分别是:教育活动交往的本体论意义与有效辩解往的理据。前者,是说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交往活动,是师与生及师生与材料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以及应答讨论,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绝不能再独霸课堂,“消化”学生,应当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对于有效交往的理据,有的学者提出了三个“有效宣称”,即尊重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正当性以及“捧得一颗心来”的真诚性。教学中的有效交往,当然也必须服从于这一规律,师生间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比什么都重要。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

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特别应当强调的是这种人际关系在教学情景中的教育性原则:其一是互动基本因素的把握,即个体明确的自我意识,对对方的知觉与期待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氛围;其二是良好互动方式的运作,即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师与生的角色是可变的,师与生的作用是互补的。相对于现实的班级集体授课制而言,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应是教学互动的首选。

58、怎样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活动的体验性是针对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过程的亲历性和自主性而说的。强调体验性的理由十分明确,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它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过程的体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思维展开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进行求实态度、探索精神与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二是课程文化的体验。通过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的对接,创设情趣共济的教学情境,构筑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在小课堂连着大世界的氛围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法,享受表达与聆听的愉悦;三是创新性活动的体验。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因为体验性知识多为内陷性和程序性知识,体验性教育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实践,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的最佳方式应当采取参与式、探究式和主体活动式,促进学生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互动中发展。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以改变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教师行为结构的改变。如何加强学习活动的体验性? 1)、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

好的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对策。传统“以教论学”的观念必须摒弃,代之而来的是“以学论教”,以学生学习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创造与运演,实现主体参与教学事件的最佳整合。实践中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参与的事件包括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相互理解、尊重、信仰的师生关系,充满情趣、发人深省的教学情景,高质量的思维路向与方式,扬长救失、发展个性特长的个别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式教学内容等。这样以经验为本位,以过程为中心的体验性教育是活动体验与教学过程的合二为一,教学与训练、达标与发展、活动与体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将学习方式的改变置于突出位置

有什么样的课程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实施办法。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学,在探索发现中学,在合作交往中学,即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所谓研究性的学习是以小课题(问题)的研究为主,它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这种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行完成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下,学生的研究和发现与教师的积极指导是分不开的。其实,教的实质就在于帮助学生对现实的创造与加工。教师的行为准则有两条:一是调节、监控学生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按合作共享的原则来组织;二是指导学生的发现活动,突出价值导向、真理规范和实践创新三个要素。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置疑问难的解说,思维闪光点的捕捉,问题解决深广度的调控,学生应答的评析归因等,成功的做法是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59、怎样突出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人的发展是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核心,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发展,就要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昭示人的个性。现实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过分关注课本知识内容的精确输出与认同。要实现全体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凸现主体发展观,致力于教学目标上的发展性教育。1)、全面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教学的发展性功能是藉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实现的,我们推崇由课程构成要素决定的融知识、技能、能力和观念态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育。这里教材的知识系统不再独尊,而源发于主体本身、更贴近人的本质的、隐蔽在知识背后的能力系统、价值规范备受关注。在具体目标的研制上,教育要素既包括经验、事实、原理性的知识点也包括能力要求、思考方法以及与学习内容相关拓道德情感、价值观念、个性品质等教育因素。实际上国家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一轮教材已对此作出了说明和展示,观念与行为的转变已势在必行。

2)、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由以往那种目标的精确制导与结果的追求转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目标的导向,要体现学科学习能力与驾驭信息能力的整体合一性,注意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使用的能力整合到学科能力之中,将思维的活动过程与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3)、有益于个性化的学习

成功的教学在于成功地寻找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这就需要将教学置于研究基础之上,力戒“照本宣科”的无效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4)、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开放性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病是它的封闭性,是它与外部世界的隔裂性、滞后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必须将学生的发展置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中,置于新世纪人才标准的需求之中,教学目标及为之服务的教学内容应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体现动态的开放性。要尽力构筑开放的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重视展示利用教材内容与广阔信息资源间的开放性联系,并将之贯穿课程内外。

60、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学生的答问?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听到“啪,啪,啪”表扬的掌声,给回答好的学生甚至戴上大红花,对回答不好的学生老师也翘起大拇指。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取滞后评价的办法,于是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进行笼统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热情,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我们认为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的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鼓励学生,但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小学教学参考》杂志(2004第3期)编写)61、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62、什么是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63、什么是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64、什么是“传递——接受”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丰富想象;

⑵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既由感性转化为理性而达于理解,更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利用已知探索新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作业;

⑷检测、评价。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谈话、练习等。65、什么是“示范——模仿”模式?

“示范——模仿”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训练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和正确示范;

⑵学生观察、模仿操作;

⑶指导矫正失误、反复练习;

⑷独立操作练习直至熟练。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实验、参观、练习等。66、什么是“发现法”教学模式?

“发现法”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智能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程序为:

⑴提出问题,即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欲望;

⑵产生假设,即引导学生利用材料,对解决问题提出各自的假想;

⑶讨论交流,即学生用讨论或辩论的方法发表对解决问题的看法;

⑷作出结论,即在教师指引下学生作出正确结论。

在“发现法”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在学生探索发现得出结论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可发展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

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

⑵观察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目标;

⑶推理证明,引导学生验证发现;

⑷总结、巩固、提高。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教学法、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创造思维训练等。

67、什么是“自学——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为:

自学教材→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精讲或示范→演练深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练习法等。68、什么是“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目标主要指向发展个性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程序分别为:

⑴创设情境,带入情境→参与活动,感受情境→陶冶性情,总结转化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教学法、陶冶法等。⑵创造性教学模式——“三基一强化五阶段”,即

三基:基本前提,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

一强化:强化训练。

五阶段:①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情境和气氛;②创造性感知;③创造性想象;④思想流畅性、灵活性训练;⑤创造性解决问题。69、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成了大多数教师惯有的一种课堂基本组织形式,所谓“讨论”就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这样在教学中“讨论”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学生、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那么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讨论的内容要恰当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适合内容有:有些概念和原理还有着争论的;某些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的;有些问题虽然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包含较难的概念,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的。

2、讨论的时间要充分

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时间的长短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

3、讨论的空间形式要合理、多样。

宇宙探索100问 篇6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能等价原理,运动物体的动能使物体的质量增大。在宇宙飞船的速度达到光速时,它的质量会变得无限大,因此,不可能有足够的能量使它再增加速度。

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引力使时空弯曲的理论,超光速宇宙航行又是可能的。因为在弯曲时空中有虫洞连接着相距遥远的各个宇宙区域,如果弯曲时空像一张因弯曲而两端靠近的纸,通过连接两端的虫洞,瞬间就可到达本来是相距遥远的宇宙另一端,这自然是超光速运动了。

还有人设想,创造一种推进系统,将宇宙飞船前面的时空压缩(相对地,飞船后面的时空被拉伸),这样,飞船在被压缩的时空中,能很快地到达遥远的地方。

上述论点都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依据,但却迥然不同。谁是谁非,尚需深入探讨,最后由实验来验证。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

地球磁场是如何产生的,被爱因斯坦列为物理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在计算机具有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以后,情况已有所改变。

1995年,美国科学家加里·格拉茨迈尔和保罗·罗伯特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后认为,地球的固态铁镍内核是一块快速旋转的磁铁,外核是等离子态的液体铁镍,由于热源由内向外的传递,造成等离子体漩涡,复杂的运动产生电流,从而形成磁力线和磁场。柱状磁轴沿地球自转轴的南北方向形成南北磁极。

日本科学家在自己的计算机模拟中,也得出与上述大致相同的结果。

这些模拟是以传统地核组成理论为依据的,即认为地球内核是固态铁和镍,外核是绕内核流动的液态铁、镍、硫、氧或硅等。如果地核确是新理论所说的铀裂变反应堆,其磁场的形成机理则稍有不同。

地磁南北极会转换吗?

地球磁场是一道屏障,使宇宙射线不能直达地面,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高能粒子的伤害;地磁极还是地、空航行的最重要航标。因此,科学家对地球磁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过去的150年里对地磁进行了观察记录,并研究了80万年来的地磁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在过去2亿年中,地磁南北极存在着周期性的转换变化,周期4万年到100万年不等。最近一次转换发生在775万年以前。

研究还发现,在磁极反转之前,磁场强度逐渐减弱;在反转的短时间里,磁场强度为零,即磁场消失;反转之后,磁场强度又逐渐增强,这样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万年。

在过去的150年中,多数地区的磁场强度普遍减弱了10%左右。因此,科学家们预计,几千年之后将发生下一次南北磁极的转换。

地核是铀裂变反应堆吗?

主流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部分结晶的铁镍固体球,外核是液态铁、镍和硫、氧或硅元素。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地球物理学家马文·赫恩登提出一种新的理论,认为地球的内核是一座直径8千米的铀核裂变反应堆,反应堆由铀裂变的副产品固态硅化镍包围着。

铀反应堆理论可以解释许多谜题,如地球磁场的强度为什么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地磁极为什么平均20万年倒转一次?这个理论认为,铀裂变的副产品硅化镍吸收中子,这就会减慢核裂变的速度,甚至使裂变反应停止,磁场因而减弱和消失。但硅化镍比铀-钚混化物轻,会慢慢地浮起,在铀反应堆外形成壳层。当部分壳层继续上升脱离反应堆后,铀裂变再次发生,其强度会增大,因而使地磁增强。在磁场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中,使磁场方向发生倒转是可能的。

上一篇:中药房个人先进事迹下一篇:营运能力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