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探微(共10篇)
研究型课程探微 篇1
在我国,传统意义的素描教学早已形成一定的“套路”。俄罗斯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至今仍然大范围影响我们的美术教育,灯光下的石膏模型,设定好的静物摆放,套路下的人体动态,加上生硬的写实技法,构成了我们的素描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新工艺层出不穷。我们的美术教育如果不更新,根本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及生活环境对美术的需要。
随着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蓬勃兴起,设计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作为艺术设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素描》课程,也成为各大艺术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呼吁摆脱传统束缚,倡导新式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材的今天,我们看到所谓的“教学改革”也并不全面,并不彻底。我们需要更广泛,更全面的去完善它。
“设计素描”这一概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兴起。早期国内美术教育对“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多数教材体现出来的内容多以“结构素描”为主,而忽略了“设计素描”的创意性和针对性。随着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迅速发展及更多学院学者的进一步探索研究,近两年它的发展方向才逐渐明确起来。各大艺术院校对于《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益趋深入。如何更好的完善课程内容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不论实践层面或是理论层面,关于“新”与“旧”的命题,总被人们特别关注。然而所谓的“新”其实指的就是创新的设计思维。而创新思维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启发培养出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这种高速发展的艺术需求。既然要改革,就要先从基础做起,从第一步做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过程,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将素描教育融会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去,在教育中正确启发,引导。
从整个美术教育的大环境而言,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的高中教育,多数的学生在这十几年时间里死学苦练,急功近利,日渐模糊了美育的初衷,忽略了年少时期丰富的思维过程和创造力的延续。以至于在当下的美术教育里给学生一个“手的联想”、“自行车变形”这样的题目,都难以交出一份成功的作业。学生面对题目表现出的是:茫然,无从下手。回忆我们的孩提时代,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一年可以画出五六十张想象力丰富的画作。儿时的精彩思维过程如何在接受多年教育后丧失了?由此笔者想到如果教育不改革,所谓的进步也只能是停步不前甚至后退。
具体的谈到我们美术教育里的《设计素描》,就针对性而言,至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一本教材有针对性的把素描和设计专业完善结合,虽然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努力,然而成果并不明显。我们知道当今的艺术设计领域分类越来越细致,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工业设计等等。如果我们全部套用传统素描教育内容来教授,那么素描课程对于设计专业起到的作用可以说不是很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笔者认为《设计素描》课程应更具针对性,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分类有的放矢。
在笔者近几年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和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大部分老师在教授《设计素描》课程时,都在讲比例,讲明暗,讲透视,讲虚实,讲空间关系等等,然而很少有老师提醒学生,学这些东西干什么?这些东西对你的专业有什么帮助。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其实是老师对于设计专业后期课程及专业发展方向缺少了解,将基础课程内容与设计课程内容分离的一种教授方法。学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数基础能力略弱,《设计素描》这样的课程在教授起来不能得心应手,而学绘画的教师,基本功相对扎实却缺少对设计的了解,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与设计专业的脱节。所以对待《设计素描》课程正确的教授方法首先应该是“感知设计”,只有对设计了解了,才能确定《设计素描》课程的发展方向,也才能从本质上实行“设计基础为设计专业服务”的教学宗旨。其次是“再识素描”,所谓“再识”主要就是要求笔者们摆脱传统素描教育,给“设计素描”一个准确的定义,结合设计专业的发展方向,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正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针对这些情形,笔者认为《设计素描》教学应该把握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我们的教育现在还停留在表面。看看学生的作业,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公益海报设计作业,只有“节约水资源”“倡导和平”这样老套的题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室内设计作业只有死板的家具和照搬下来的台灯;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原画作业永远存在照抄欧美,日韩风格的嫌疑。艺术要发展,我们只有摆脱这些束缚,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唤醒这些学生儿时的天性,在《设计素描》课程进行中,融入“图形创意”“美学创意思维”“视觉传达”等多方面因素,整合素描方法,构筑完善素描教学平台。教学方法应从基本训练到想象训练再到美学训练,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第二、当然在教育中我们还要倡导“与时俱进”,老师们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观念的革新,设计观念随设计发展更新很快,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它的发展脉络,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将永远处于落伍状态。百年不变的教条主义旧观念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趋势。昨天的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审美观念,和今天对设计师的要求相比可能远远不够。在培养学生创新观念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市场,生活环境要求我们培养出怎样的设计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转换为“老板”对“雇员”的要求,从目标和目的出发进行教育。第三、培养学生驾驭新技术,新材料的能力。当今艺术设计领域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更新很快,这些都是现代设计依赖的手段。在《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就要打破传统的方法,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摆脱“素描”这一传统定义的束缚,模糊概念。手绘板,电脑软件操作无不能完成素描作业。电脑机房亦能成为学生《设计素描》课程的画室,这也是学生运用新工具表现创意能力的一种培养。
综上所述,传统的观念,经验,训练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商品社会的需要。设计基础教学不创新,我们培养的对象就是死板,无创造性,无建树的。想要改变现状,必须大力度的实行教学改革,从本质上深入的改革。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依然走传统教育的路线,将“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等同对待,中国的设计无法发展。我们倡导新教育,新教育的素描教学,一定要是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它将为艺术市场提供高素质,有创新的“应用型”人材。我们已经看到各高校的基础教学改革已经开始,让我们理论联系实际把课程建设完善的更好。
摘要: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早期国内美术教育对“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多数教材体现出来的内容多以“结构素描”为主,而忽略了“设计素描”的创意性和针对性。本文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关于设计素描认识的误区,提出设计素描在加强创新性和针对性方面的作用和方法。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新性,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外素描概念》.章仁缘编著.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
[2]、《素描指南》(美)丹尼尔.上海人美出版社.2005年1月
[3]、《美国当代素描——素描的潜在要素》.约瑟夫·穆格奈尼著.钟蜀珩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年
研究型课程探微 篇2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为学习服务”、“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极富生气的理念,顺应这一理念,“研究性学习”在各门学科中也蓬勃地开展起来。而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文不一定能够时时处处均与当下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接轨”。所以我们必须从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学科特点出发,探讨一番“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审说明阅读部分指出:“理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贯穿高中三个年级”。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高二阶段“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②如果把这三个阶段中的重点词排列出来,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研讨和评价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质上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研究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活动”。③因此,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是语文教改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甚至可能引发语文课堂领域的一场革命。但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毕竟是才开始尝试和实验的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过程,是学生通过学校的活动所获得的全部经历的总和。④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拥有了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的能力,也已在学习中获得了较丰富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引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去探究新的、未知领域,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把教材、社会考察等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加以利用,把研究的范围确定在学校课堂教学的拓展探究中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现中,让两者既独立又有联系,更能适应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的范围决定了所要采取的学习方式。⑤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
首先,教师要以研究性学习目标为指南,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过程,既有以实践为主的“完全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语文学科教材为主的“部分研究性学习”。在进行“完全研究性学习”也就是课题式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依托各种社会实践基地及以“中华文化研究”为主题的春、秋季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在开发这些新的课程资源中,引领学生进行多种课题式,也就是“完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解决周期长、综合性强、问题较复杂的研究性学习,偏重于研究性学习中“开放性”、“综合性”特点。其次,就语文学科而言,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应该是:以学校的课堂内外为基本的学习时空,以语文教材为基本的对象,以研究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以作业与作文的一体化为基本的学习表达,以课堂学习交流的指导为教师基本的角色活动。所以,我们确定:以课堂、教材为基本的课程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科中去,把学生研究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不断地开发课堂这个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用较短的时间,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不断地实践。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全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初涉研究性学习的领域。为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这一学习方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再到指导学生进行成果表达。这一研究过程,完全是与课堂教学并行存在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相关的社会考察、问卷、跑各类图书馆、收集筛选资料,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一定的时间,完成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多个课题。教师应使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中去,让他们在学习中了解研究,在研究中学会更好地学习,较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当然,教师更应把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学校的课堂内外,同时兼顾校外。前者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性素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问题”;后者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发展性素养,解决的是一个语文素养基础的发展问题”。开发小说、唐诗、宋词、戏剧等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及时对研究性学习与过程进行相关的小结和反思,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式。⑥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始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⑦
(一)创设情境、确定课题阶段
情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它是开设研究性学习最为关键的一步,对研究工作的成效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能引发学生质疑、好奇的情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从而确定课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有以下三种方式:(1)定向。定向就是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明研究方向,建立问题情境,研究的问题应是基础性的认识问题。(2)导入。教师可利用背景介绍,情境设置等方法,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识动机,使其产生探究欲望,进而推动学生去思考、去研究。(3)设问。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教师精心设计,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二)探究阶段
在确定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学生就扮演了一个学习主体的角色,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阅读报刊书籍、网上查询资料等,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然后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形成书面或口头报告材料。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辩论会、研讨会、办板报、出墙报、制作软件等等,或者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
(四)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宣传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的评估,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产生有会于心、恍然大悟之感。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还要走过一段磨合期。但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大力推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今天,研究性学习定会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正处于起步阶段。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创新性、民主性而得到语文同仁的青睐,对传统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猎取文学作品的兴趣,更有助于健全并完善人格,提高审美素养。当然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需要不断完善成熟,这是语文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吴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创新[J].语文教育研究,2003,(8).
②徐道荣.高中语文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甘肃教育,2003,(10).
③王金玲.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J].绥化师专学报,2004,(4).
④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⑤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⑥程萍.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⑦项淳秀.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感悟[J].现代语文,2005,(5).
受众“共同兴趣”探微 篇3
【关键词】受众/共同兴趣/新闻
报纸、广播、电视的每条新闻要使每个人都感兴趣不是可能的,一些新闻多数人感兴趣,而另一些新闻少数人感兴趣,各有各的品味。我们的目的就是使每一条新闻有更多的人受益,有更多的人得到教育和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调众人口味的本领,对受众的“共同兴趣”进行研究、探讨。
一、什么是受众的“共同兴趣”
要准确、完整地回答什么是受众的“共同兴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受众兴趣的一般特点弄清楚。人们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兴趣;直接的和间接的兴趣;消极的和积极的兴趣等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兴趣是人们的心理现象之一。兴趣产生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需要又表现为必要性,兴趣又表现为个人对某种活动的爱好。由于新闻宣传每日每时地在向受众传播新思想、介绍新知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方便,因此,新闻才成为人们感兴趣的对象。但是,并不是说,每条新闻都能成为人们感兴趣的对象,这里就有个别兴趣与共同兴趣之分。兴趣,这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由于客体在生活意义和在情绪上的吸引力所致。可见兴趣是以客体的特点和个人本身文化、教育、能力和性格为转移的,但是它最终又是由别人、集体、社会、社会心理来形成的。因此,人们的兴趣有着社会历史的根源。他们是以社会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的发展程度、社会关系的发展等等为转移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会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共同的利益,共同关心的问题等等,这也是很自然地会有共同的兴趣。至此,什么叫共同兴趣,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了。所谓共同兴趣,就是人们意识的偏倾性对于主体行为影响的共同反应。(见《基础心理学讲话》)。
二、什么样的新闻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
(一)一般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能够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
新闻价值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知识性)五要素。这五要素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谈到:“没有知识性不行,没有趣味性也不行。你写的东西毫无吸引力,没人爱看,怎么行呢?”又说:“搞四化需要丰富多彩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因此我主张报刊多介绍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学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等等。”胡耀邦同志的这些论述很有道理,它符合人们喜广博而厌浅狭的心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报道,以满足人们好奇、求知识的欲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吃喝玩乐、婚姻家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名胜古迹、琴棋书画等等。这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文章正是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所在。每年的传统节日,不少新闻单位搞猜谜、征对联活动,都吸引数以万计的受众,可见,受众对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喜爱之深。这些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982年,有人曾对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物进行广泛的调查,在调查表上有一项“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绝大多数的人都填有喜爱文艺、体育的项目(见《你想了解他们吗?——人物性格心理调查》一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无非是文艺、体育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见,对趣味性的东西人们有共同兴趣。我们在办报刊的时候,要给予足够的注意,这是我们争取受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新闻传播的时间越近,对受众的吸引力越大。具有时效性的新闻能使人们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先睹为快”、“先听为快”就是这个道理。如世界性的体育比赛将要举行的消息发表以后,人们往往热切地等待着比赛的结果,每当轮到中国参加比赛的那天,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围坐在电视机旁,关注着比赛的进程和结果。而在比赛结束后,再放比赛的录像,人们的兴趣必然会大大减弱。这就是新闻的时效性在发挥作用。
李白女性诗歌探微 篇4
李浩保
摘要: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人只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酸甜苦辣。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被忽略的一个方面反映出来,把几千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
思妇
弃妇
勇妇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她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夏行》等。
人们都知道,唐代国势强盛,经济发达,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确是“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是以争雄”,堪称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唐代的文治武功,自然要归功于“英主”和“贤相”们的励精图治,要归功于“凌烟阁”上的英雄,但归根结底应归功于“男耕女织”的劳动人民。没有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作基础,根本谈不上任何文治武功。而在创造有唐代文治武功的物质基础中,广大的妇女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多少妇女贡献了辛勤的劳动?多少妇女牺牲了她们的青春?多少妇女洒尽了痛苦的眼泪?这就没有人或很少有人知道了。李白却把她们反映在诗歌中,把封建社会中严重地被忽略了的一个方面反映了出来,把几干年来常被遗忘的二分之一的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请看《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再看《子夜吴歌》(其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还有《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
双娥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钗。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寒,北风雨雪恨难裁!”
这几首诗中的“思妇”,都是征人之妻,她们或从事农业劳动,或从事家务劳动;有的经历的是生离,有的经历的是死别。虽然她们并没有建立什么丰功伟绩,但“盛唐”一代的丰功伟绩中也有她们的劳动和血泪。当我们缅怀我们伟大祖国历史上这一黄金时代,也看看这些织机上的秦川女、絮征袍的长安人,和泪尽空闺的“幽州思妇”吧!
《长干行》和《江夏行》中的“思妇”都是商人之妻。两诗的内容也基本相同,都是写商人之妻想念远别的丈夫。所不同的是:《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是长干(今南京)人,想念的是她在四川经商的丈夫;《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是江夏(今武汉)人,想念的是她在杨州一带经商的丈夫。而且人物性格各有特点,前者夫妻感情深厚,女主人公望眼欲穿;后者则丈夫一去没有消息,女主人怨恨之情,溢于言表。都写得真实动人。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从长干到长风沙有七百里路,女主人公准备到七百里外去迎接她丈夫,还说不远,其情之深,其心之苦,就可以想见了。《长干行》中的女主人公的痴情,固然令人感动。而《江夏行》中的女主人公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更是令人同情。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使妾肠欲断,恨君情悠悠。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作个”(即今四川话“作个(怎样)”。“作个音书能断绝!”写女主人公焦急、担心、怀疑、恐惧之情,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只有真正关心妇女命运,同情人民疾苦,而又善于向民歌学习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真实动人的诗篇。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多次写到的还有“弃妇”。如《白头吟》、《寒女吟》、《妾薄命》、《长门怨》、《悲歌行》等,都是被遗弃的妇女舒幽愤鸣不平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弃妇”,有被遗弃后却无路可归的妇女,有始乱终弃的富家妇女,还有“以色他人,难得几日好”的贵族妇女,反映出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卑贱被遗弃,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严重存在的社会问题。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写人不如禽。
“兔丝因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写人不如草。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复水再收岂满杯,弃妇已去难重回„„”“弃妇”幻想丈夫能够和她重温旧梦的深情密意,可谓入木三分。这种幻想越写得深刻细致,它的难以实现的悲哀也就越强烈感人。
假如被遗弃的是贫寒之家的妇女,那“弃妇”的情景就更难堪了。请读〈寒女吟》:“昔君布衣时,与妾同辛苦。一拜五宫郎,便索邯郸女。妾欲辞君去,君心便相许。妾读靡芜书,悲歌泪如雨。忆昔嫁君时,曾无一夜乐。不是妾无堪,君家妇难作。起来强歌舞,纵好君嫌恶。下堂辞君去,去后悔遮莫”。“靡芜书”,即古诗“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亦弃妇诗也。诗中有“新人不如故”之句,此诗亦有“纵好君嫌恶”之句。反映出妇女之被弃,并不是她本身有什么不好,而是由于丈夫从“布衣”变成了“五官郎”,责任在“多异心“的男性,责任在造成男性“多异心”的社会。因此,要改变妇女这种悲惨命运,只有改变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才有可能。李白关于“弃妇”的诗篇,使人最后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这些诗篇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高度的思想性又是和高度艺术性——女主人公的生动的形象描写和深刻的内心刻划分不开的。
李白关于妇女诗歌中,不仅有对“思妇”的深刻同情,有为“弃妇”的强烈不平,还有对一些敢于反抗封建社会秩序的“侠女”与“勇妇”的大胆歌颂。
如《秦女休行》。《秦女休行》原是古“乐府”民歌。李白根据它写出了自己的《秦女休行》。篇幅短于原作,而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却比原作更鲜明:“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扬刃,清昼杀仇家。罗袖赤血,英气凌紫霞„„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秦氏休行》写的是古“侠女”为父报仇。还有一篇,《东海有勇妇》,则写的是“勇妇”为夫报仇: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来卿。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跳跃,三呼一交兵„„”女主人公的飒爽英姿,可谓跃然纸上。
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妇女的描写。他把她们的劳动生活、声音笑貌、思想感情都写得很美。
古代诗歌中写妇女美貌的并不稀奇。一部《玉台新咏》,大量篇幅写美人,但所写的多半是贵族妇女的病态美。和梁陈的“艳辞”比较起来,李白笔下的劳动妇女的美,就显得健康多了,清新多了。
试读几首《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其二)“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其五)
在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在江山如画的背景中描写妇女的天然的美。因此常有“光景两奇绝”的镜界。
再读一首《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诗中的“采莲女”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清清的溪水映着明亮的月光,月光下飞着一行行白鹭,这一片美丽的夜景自然使人想见歌声之美,想见歌者之美,想见采莲女及其歌声也象这一片夜景一样的美。采莲女就象映在清溪中的素月,采莲女的歌声就象月光下的白鹭在飞。
还有一首《采莲曲》也值得一读:“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重阳。紫骝斯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见此”者,岸上“游冶郎”“见此”“采莲女”也;“踟蹰”者,徘徊不能去也;“空断肠”者,可望而不可即也。诗中的女主人公属于古“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一流的人物。艳若桃花,冷若冰霜。美妙动人而又不可侵犯。因此,岸上三三五五的“游冶郎”,都只有“空断肠”了。
李白的诗如“清水出芙蓉”。李白诗中的妇女亦如“清水出芙蓉”。李白笔下的妇女之美,其境界之高,在三干年来的诗歌中是少有的。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甚至不被当人看待。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在中国古代:“女子”也总与“小人”(奴隶)相提并论的。唐代政
治开明,文化发达,妇女也比较自由解放一点,但是距离男女平等还远着呢!毕竟还是男尊女卑的社会。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李白能够在他的创作中大量地反映妇女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且把他们写得这样美丽,这样纯洁,这样聪明,这样善良,这样有胆有识,这样可亲可敬,这就等于向社会宣告,妇女绝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是供男人赏玩的“尤物”。她们也是人,活生生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因此,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李白正是从这种先进的思想出发,才能如此关心妇女的命运,写出大量的反映妇女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篇。
孔子美育思想探微 篇5
孔子美育思想探微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作 者:孙荣春 作者单位: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淮安,223001 刊 名: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美育 思想 启迪
初中生物课程高效复习方法之探微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复习,方法及技巧
一、比较记忆法
由于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为了将知识点有效的串联起来, 在复习中, 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法, 针对有联系的知识进行类比, 从中找出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联系这些异同点进行比较记忆,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间的联系, 并且系统地加以辨别, 将复习生物知识作为一项有趣的游戏, 从而全面提高复习效率。例如, 在复习七年级上册《食物链》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掌握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我设置了四条食物链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判断哪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并从中归纳出书写食物链的方法。
(1) 山鹰→蛇→鼠→植物
(2) 阳光→草→兔→狐
(3) 植物→鼠→蛇→山鹰
(4) 田鼠→蛇→山鹰
通过对这四条食物链的分析, 学生意识到 (1) 错误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顺序搞反了; (2) 错在将阳光纳入到食物链中; (4) 错误在于, 没有符合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顺序, 田鼠不能作为生产者高居食物链的顶端。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掌握食物链的构成方式、顺序以及书写要点。
很多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都比较抽象, 记忆起来容易混淆, 教师通过比较记忆,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概念、原理间的异同点, 就能够让学生在记忆这些概念时避免犯错。例如, 病毒和细菌这两组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 在复习时, 教师就应该着重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异同:
病毒:结构简单, 无细胞结构, 生物体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构成。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无成型细胞核) , 有些细胞还有荚膜和鞭毛,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
由此可见, 病毒与细菌两个概念看似容易混淆, 实际上, 分析其结构构成可知具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以来, 学生就能对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避免在复习中混淆这两个概念。
同样, 通过制作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学生比较记忆: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两者之间联系紧密,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有机物和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动力和原料。
二、分析和深化的复习方法
在比较记忆的基础上, 分析和深化复习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复习效果, 突出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在分析的基础上, 探索出知识间内在联系。
首先, 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应分清主次, 一些非重点内容让学生自学理解即可, 无需重点讲解。而对于教学重点的部分, 教师就应该多花功夫进行详细讲解, 摸清学生的疑惑, 及时解答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地进行分析, 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小动画, 展示出尿液的形成以及血液的各种成分在经过肾小囊和肾小管时的过程, 从而形象、直观地展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观察动画可以看出,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 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 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薄薄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 形成肾小囊内液即原尿。又由于原尿中含有诸多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因此, 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这些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最终, 排出人体的就是尿液了。通过配合图形一起讲解, 学生明白了这个知识点并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在以后的复习中都能够牢固记忆。
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后, 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有效的连接起来组成一张丰富的知识网络图,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将知识由点及线再到面系统地连接起来。
三、训练和提高复习的方法
在进行了比较记忆和分析深化复习之后, 教师应在复习中加强训练, 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实现有效训练, 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精选的例题, 从中总结做题方法, 找出解题规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练习为主, 在训练后及时地进行讲解, 通过评讲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 并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解题技巧。针对学生中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的题目,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 面对难题, 积极思考,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探索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 初中生物的复习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地位同等重要, 在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发挥出引导者的做用, 积极开展师生互动交流活动,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 让学生在饱满的自信中实现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毅鸿, 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有效教学探微 篇7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深陷在“时间战”、“题海战”之中,这样的教学方法虽能局部、暂时地提高学生成绩,却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其结果是高投入低收益,学生累、教师苦,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学施教,提高教学的有效度
1.优化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是在课堂中进行,而新课程的核心就是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领会新课程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新课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和体验,从实践中获得才会掌握得更牢。如英语教学中适时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可取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效果。英语单词、词组、语法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记忆上,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英语语言进行交流,将语言知识置身于生动的语言情境中,使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承受挫折的学习活动机会,并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种活动,防止顾及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要照顾到班里的每一位成员,包括学习成绩好、中、弱的,包括性格内向、外向的;科学地组织好小组讨论,开展好组内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耐心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主动质疑;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充满情趣的、宽松平等的、民主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从而启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的内驱力。
3.加强朗读训练。朗读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语言器官发出声音,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因而,它对语言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所教班级的英语在各级竞赛和中考中连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这与学生平均每天半小时的朗读是分不开的。确实,朗读是记忆的基础,经常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4.创设形象逼真的语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英语环境,创造更多的让学生接触英语和听说英语的机会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避免有意识地教授英语。教师丰富的语言,超大的语言信息量,决定着学生接触英语机会、习得英语语言量及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的程度,它们是正比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喋喋不休”或者“手舞足蹈”,尽量用英语表达课堂内的一切活动细节,努力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5.注重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要将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拓展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重视课外延伸,讲究作业布置和批改
1.注重英语实践活动,拓展发展空间。新课程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和实践的联系,英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和教室,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读书是学习,实践和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就会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许多学校举办的外语节就是一种很好的英语实践活动,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运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讲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法。有的教师非常敬业,作业布置量很大,惟恐学生哪一道题没做到,在考试中会做不出,而且每一次作业都精批细改,但教学效果与师生所花的精力与时间还是有差距。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更科学有效的布置和处理作业的方式:首先,一定要精选题目,尊重个性差异,注意合理分层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降低学习目标,别人做4道题,他们可只做2~4道题目,让他们也有成功的体验,尝到学习的甜头,这样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其次,作业的批改可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每生每次都详批,也可分类分组批,甚至有时集体批改更有效。第三,可以把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归纳成改错题,让学生相互帮助纠错。在这三种作业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除了书面作业外,要重视口头作业。实践证明,坚持让学生每天跟读磁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曾多次观看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中小学课改执行能力骨干高级研修班”的录像资料,感触最深的是上海市三所中学的英语作业,其中必有的是:模仿录音磁带15~20遍,并且每周都要把录好的磁带交给教师帮助纠错。
三、反思总结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育能力,经常性地自觉反思与总结是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力争做到堂堂反思、天天反思,不断地自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形式?”“学生喜不喜欢这样的教学?”
总之,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是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它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化为关注学生发展。教学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最有效的教学是“用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取得较大的进步和发展”。[e]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微 篇8
初中物理是启蒙学科,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概念教学。物理学中很多规律和定律的表达形式都是由若干个概念构成的,因此,这些概念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物理的学习与发展。那么,怎样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概念的引出
概念的引出为理解、掌握概念拉开帷幕,会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该概念的认识上来,为进一步理解、应用概念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是用以下几种形式来引出概念的。
1.从问题中引出概念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去认识和思考,也能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相对静止”的教学中,课本举了一个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手抓飞行子弹的故事,这时老师就顺势提出问题:“飞行员手抓飞行的子弹结果没有受伤,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整个教室突然“沸腾”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为分析解决“相对静止”这个问题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2.从实验中引出概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也是实践的产物,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尤其是有的概念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初中生的生活经验缺乏,物理感性认识不足,知识肤浅、抽象思维能力弱,而实验就成为这些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打开神秘金库的金钥匙。如在“比热容”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就设计一个相同的加热器(酒精灯)给相同质量水和沙子进行加热,结果沙子的温度上升得快,从中引出比热容这个概念,这样引得自然,学生接受得轻松,能起到顿悟的作用。所以在概念教学之前,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然后指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有关的物理现象,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去认识事物,找到其本质,最终形成概念。
3.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引出概念
复习巩固旧知识,然后推陈出新也是老师常采用的方法。如在“内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先复习“机械能的知识”,又复习分子热运动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了这些旧知识的支持,引出“内能”就顺理成章。
4.从生活众多事例中引出概念
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事例,然后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引出概念。如在“动能”这个概念的引出时,引导学生举出奔流的河水能冲断桥梁、飞行的子弹能击穿铁皮等例子,从而得出奔流的河水、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引导学生找出这里的河水和子弹的共性,这样“动能”的引出就紧密联系了生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从情景引出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实验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就容易引出相应的概念,从而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为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带来积极的因素。如在教学“声音的特性”时,采用多媒体播放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为什么每个人、每种乐器的音质不一样?自然而然就想知道究竟。这时,教师分别引出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过度非常自然。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引出以后,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用精准词项给它下定义,这是概念的形成过程。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表达,这是学好概念的根本。抓住每一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搞清概念的物理意义和适用范围,盯住关键“字眼”,针对有的学生表达不清、不完整等情况,应在概念的表达上进行严格的训练。如在理解“扩散”这个概念时,学生会理解为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物体彼此进入对方,但其实应理解为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才恰当,强调其中的“分子”两字。又如,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在理解时经常会丢掉“闭合电路”或“切割磁感线”等,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应想尽办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教学中还可通过新旧概念对比,启发学生分清异同,以便掌握新概念,如学习“蒸发”时我们很自然会把“蒸发”与“沸腾”联系起来,学习“内能”时会把“内能”与“机械能”联系起来……总之,概念教学应注重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三、概念的具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牢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个理念,学习概念也要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每学完一个概念,教师都应相应举一些典型例子,如果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从中启发学生对概念的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惯性概念”后,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例子,然后分析哪些是利用惯性的例子,哪些是防止惯性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事物的两面性……这样就能进一步巩固概念,同时还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概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见,我们这些在教学第一线的“战士”更应更新观念,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微 篇9
一.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具体内容。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倡以人为本,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训练创造性思维为内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提出的一项具体内容。新?lt;<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到数学教学要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提高了估算教学在计算内容中的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无不体现了这一精神。以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笔算乘法为例:复习准备题学生通过口算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诱发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学习热情.通过观察、探索明白笔算的计算法则。练习二的设计有基础练习,也有自选练习,还有思考练习。多维的.思维设计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力的外部保障.
事物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创造潜能,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良性发展。
1. 坚持正确的“人才观”.
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人人都有创造的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主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创造力.公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的创造热情保持持久。不轻易对学生说“不”,更不打击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让学生在尊重和鼓励的氛围中健康的发展。有个二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不能完成作业,家长提出让她留级.我坚信爱能感化和改变一个孩子,对她区别对待.别的同学做六题,她能做对一题我就给她打一个大大的100分.慢慢地她开始喜欢数学了,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 坚持教学的“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教学具有开放性。表现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习题设计的开放性和师生交流的互动性。应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堂教师的主导作用左右着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交流相对单一,思维方式也较单薄.开放性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教第五册P24的第10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学校买了2副象棋和一个足球。一副象棋3元8角6分,一个足球13元5角8分.买足球比买象棋多用多少钱?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素质教育探微 篇10
本人在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基础上,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物理课教学研究实践,实施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和改革。
一、端正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寓传授知识于培养能力的措施之中。现代化教育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各种素质,彻底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致力于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寓传授知识于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教师的教育活动由应试型转向素质型最关键的一步。本人依照上述指导思想,锐意改革,根据教育对象及教材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第一,学生有基础而且是较容易的内容,采用“自学(包括练习)—讨论(同桌之间)—质疑(学生向教师发问)—精讲”的程序。
有的教材,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自学、同桌讨论,基本能独立完成解惑的任务,所以教师只需用较短的时间,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讲,也就是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第二,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是重点的章节(如电场、动能定理等),采用“精讲—自学—质疑—争论—答疑—小结”的程序。
内容比较深而且在课本中属于重点的章节,学生自学难度系数大,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先精讲重点,并按知识的结构板书程序性提纲,学生在提纲指导下自学,然后根据学习中发现的问题提疑,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论,这样通过提疑和争论等多向交往,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后做一个明确精辟的总结归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偏深偏难但属非重点的知识,采用“逻辑性设疑—自学—边讨论边讲解—质疑”的程序。
具体做法是:教师简述教材重点、难点,并围绕着难点设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师生共同活动,边讨论,边讲解边练习。教材处理完后,学生提疑,并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作为课后思考题,等下一节课再做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一个延续,促使学生课后自学或讨论问题。
第四,有演示实验的内容,采用的程序是:实验→观察→设疑→自学→讨论(小组)→质疑→精讲。
物理学是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一切客观规律的发现都是从现象开始,现象是入门的向导,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所以实验在素质型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重要位置。因此,加强实验课教学,挖掘实验课潜力是物理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本人在强化实验课教学中,把一些有条件的演示实验改为小组实验,克服困难,自制教具,创造条件扩大演示实验范围,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结构,将静态教学转化为动态教学,寓素质教育于动态教学活动之中。
设计这样的程序其目的之一是使之符合认识论的观点,即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其目的之二是用实验现象引入新课,使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下接纳新信息。把学生引入兴奋、新奇、疑问境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维。
第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它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的乐此不疲就是兴趣使然。教师应在课上课下经常对学生进行目的、意义及个人前途、理想的教育。一旦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必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获得新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可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知识竞赛等有益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从优化课堂结构的角度出发谈了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性,课堂民主性。而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本人还应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巧设疑,精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基础技巧性设疑、点拨关键。设疑要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及兴趣性,使学生带着一定兴趣去自学、去讨论,即诱导探知。在问题的关键处教师给予点拨,引导迁移,起到抛砖引玉、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的作用。
第二,促提问,多引导。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它产生于学习、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之后,是思维活动的最高表现。因此,在改革了的教学结构中,不是教师更多地提问学生,而是促使学生发问。这样做能使教师带着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教学,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有的学生学习肤浅,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较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旧问题引发新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不必立刻作答,而可将其转换给其他学生去讨论,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最后,教师诱发、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使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精选题,透练习,促升华。应试教育最致命的弊病就是迫使学生在题海中疲于奔命,不能自拔,不但影响学生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特殊人才的埋没。所以,从“题海战术”中解救学生是教师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的最紧迫的一步,反对“题海战术”并不是否定习题的必要性,而是如何通过适量的习题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精选。所谓精选,就是精选资料,精选习题。精选的习题应该具有代表性、适时性、典型性、针对性,富于研讨性和综合性。
(2)透练。就是对精选的习题从各个角度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的效果。
(3)升华。做题本身不是目的,只有通过习题练习,使学生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发展,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才是教师和学生追求的共同目标。
三、加强课余活动,延伸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组织广义的课余活动,寓教育于课余活动之中,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因为课余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还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发展个人特长的重要途径,人的特殊才能主要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本人在教学中加大了课余活动的力度,组织了课余无线电小组、课余实验活动小组,开展技能竞赛、科技信息讲座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创建了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王国,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智力开发背景,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实践,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寓教育于课余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