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2024-10-14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精选10篇)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 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 , , , 。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 , , , , , 等。(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 , , , , , , 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a)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 ,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 。(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 ,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

______,都能进行___ 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 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

没有 , , 的分化。

b) 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释放 ,(2)可做 。

与人类的关系:(1)可供 ,(2)可供 。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四、学习检测: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1.茎的结构

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三、检测反馈: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会自学获得知识。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那里来的?

5、移栽植物时,如果根损伤大多,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6、扦插后的枝条如何处理,成活率会提高?

7、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树怕去皮,不怕空心这句话吗?

8.准备移栽的茄子秧、黄瓜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什么?

9.在热带雨林中,有些树木茎干上往往长着许多毛茸茸的根。这些根暴露在空气中,叫做气生根。气生根有什么作用?

10.分析:将两株同样大小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过几天,可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 ,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 ,这个实验说明 。

11.导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筛管存在于 ,能输送 ,输送方向是 。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蔬菜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 蔬菜产销的矛盾逐渐从满足量的需求转为满足质的需要。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增加了城郊蔬菜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含量。并且由于气候、种植制度的改变适应蔬菜病虫害的发生, 导致病虫种类多, 危害重, 成为蔬菜无公害生产的重大障碍。 特别是新菜区和农区, 由于防治体系不健全, 安全生产意识差, 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使蔬菜产品污染严重, 致使因食毒菜而中毒事故频频发生,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无公害蔬菜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强烈要求。 绿色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和生产已迫在眉睫。

二、生物防治的概念

生物防治, 顾名思义, 就是以虫治虫, 以一种生物治另一种生物。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 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 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 如:利用天敌防治, 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

国际水稻研究所组织的一个科学家小组, 研究了使用农药对水稻和水稻种植者的影响。 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农药弊大于利, 处理农药引起的保健问题的费用总是超过农药为作物带来的好处。这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正在试验如何减少使用农药。他们提倡利用益虫吃害虫的以虫治虫和用其它天然方法消除害虫。 例如, 国际研究人员有对付小菜蛾的强大武器--比它还小的峰。小菜蛾在日本是对农作物破坏性最大的害虫。 它的幼虫吞食茎椰菜、结球甘蓝、花椰菜、小萝卜和甘蓝。

三、进行蔬菜生物防治的技术及应用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

(1) 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1直接保护。2应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保护。这主要是通过改变田间小气候, 提供天敌昆虫的补充寄主, 保证天敌昆虫有足够的营养食料, 减低死亡率, 提高寄生率, 增加田间天敌昆虫数量。 3合理施用农药。 合理施用农药主要目的是避免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具体办法可采取选用对天敌影响较小的药剂, 尽量少用毒性强、 残效长、杀虫范围广的广谱性农药;选择对害虫最为有效而对天敌最为安全的时期施药;选择适当的药剂浓度, 使之不能杀伤天敌而对害虫则足以致死;改进施药方法等。

(2) 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用人工的方法, 大量繁殖与释放天敌昆虫, 以弥补自然界中天敌数量的不足, 促使在害虫尚未大量发生为害之前, 就受到天敌的抑制作用。 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 最重要的就是以期获得有效灭敌昆虫能在当地建立种群, 这样才能达到对害虫持续的控制效能。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 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是适宜寄主的选择, 以及释放时期、方法和数量;释放前的保存方法;繁殖饲养防止生活力退化;饲养方法经济简便等问题。

2.利用微生物防治

(1) 真菌。用于生物防治上最广泛的有白僵菌、绿僵菌、虫霉、赤座霉和蜡蚧轮枝菌。

(2) 细菌。 致病的细菌种类很多, 其中以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和球杆菌研究最多。

浅谈“藻类生物”一课 篇3

关键词 培养 学习 分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以此来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藻类生物”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生物(第四册)》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原生生物界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在生物进化历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它与细菌相比,由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生物;在器官水平上,与植物界相比,藻类生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在营养方式上,也出现了异养向自养的转折。因此“藻类生物”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2.藻类生物的形态特征;3.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并转化为保护生物的自觉行动,精心设计了水绵与海带的探究实验,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引入时加入有关“赤潮”的内容,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生态德育观点;增强保护生态的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宣传政策法规,形成生态法制观念;

(二)学生情况的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对生物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操做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内容大多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既注重了知识性,又增加了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水绵和海带学生都接触过,对它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在采集水绵过程中,还观察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使学生走出教室,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学生爱学生物,乐学生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绵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题的重点;

难点:水绵细胞的立体结构和叶绿体在细胞质中的螺旋状排列是本节的难点,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属于微观结构,必须利用显微镜观察先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借助于水绵结构模式图认识水绵细胞结构。

(四)教学方式和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观察法与探究法为主,结合多媒体影像资料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让他们在自然的,亲和的氛围中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此外,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课下采集实验材料、搜集相关知识、课上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前期教学及技术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和各种藻类生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

2.搜集一些有关藻类生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藻类生物的视频资料,赤潮图片等;

2.制作PPT;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新鲜的海带、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吸管、镊子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水绵和海带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

2.通过实验和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藻类生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熟练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藻类生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形态结构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水藻的形成结构。

实藻类生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我们早就接触到了藻类生物,我们的实验台上就有两种藻类,小培养皿中的绿色生物就是夏天我们在小溪里看到的绿色的丝状的水绵。另一种大家不仅见过,而且还吃过,它就是海带。还有一种水绵。

我们看到水绵是绿色的,水绵中应该具有那一个结构?

1.体会水绵在手里有一种黏滑的感觉。

2.水绵和其他细菌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不同点:水绵还具有液泡 、叶绿体、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水绵是多细胞生物;细菌大多是异养,水绵有叶绿体是自养。

天气晴朗时,池塘里的水绵常常一团团漂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原因呢?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这些氧气积存在一起将水绵托起,使它们漂浮在水面上.

将水绵和海带进行对比:

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从结构上说,海带更高等,刚才大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水绵的整体结构,它就是由许多圆筒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的,每个细胞形态是相同的,细胞之间没有分化,而海带就不同了,海带也没有根、茎、叶等结构,但细胞之间已经分化,出现了像叶的叶状体和像根的根状物,在结构上比水绵更接近于植物,但在分类上,将它们都归到藻类生物中,它们一定具有属于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下面看一个短片,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和刚才的实验,总结藻类生物的共同特征。

今天这节课通过实验认识了藻类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些藻类生物和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像赤潮这样的危害,因此我们以后应该爱护我们的海洋环境,妥善保管好生活垃圾,让赤潮少发生或尽量不发生。

五、点评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行为,让学生拥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在课堂上,关于海带的学习,所有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并通过组内合作解决的。这样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索新知。

(二)课堂上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增强,资源得以共享。此外,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也得到了加强。通过合作获得了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减少了依赖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注重STS渗透,联系学生实际进行交流,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本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思维较肤浅,仍然将自己置于合作学习之外,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让学生讨论的时间短,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尝试解决的方法。

蕨类植物初中生物教案 篇4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教学设计: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初一生物 植物光合作用的教案 篇5

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复习蒸腾作用

2.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3.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

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

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

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 根 ;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 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 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渗透作用吸水 ,

如: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 吸胀作用吸水 。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 细胞壁—— 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 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 质壁分离 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 < 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 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 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 结构 导管 ,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 → 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 光合作用 和 呼吸作用 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 蒸腾作用

意义:是 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 概念:

2、 原理:

3、 意义:

4、 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 细胞壁 2 细胞膜

3. 液泡膜 4 细胞核

5. 细胞质 6 细胞液 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 原生质层 。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 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 原生质层 和一定浓度的 细胞液 、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 细胞壁伸缩性 <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 细胞已死亡 。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 变大 ,吸水能力 变强 。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 渗出 , 细胞液浓度 变大 。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 不变 ,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 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 清水 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 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 变大而吸水 。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 大液泡(原生质层) 。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 处 理 结 果

a 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 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 ②质壁分离复原

b 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 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 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 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 ⑤开始质壁分离,

后又自动复原

d 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 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 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 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 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

(4)c组实验结果说明 K+、NO3- 可以被 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 度而死亡 。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 D )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 后 感】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篇7

1 微生物防治园艺植物的病害

1.1 诱导植物对病原物有抗性产生

利用病原物相关无毒的突变体, 或者是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亲缘体所产生的腐生菌对园艺植物进行接种, 这样能使侵染的病原物有抗性产生。再利用生物的相关防治技术, 对植物的病原物所具有的抗性进行诱导, 这样可以对园艺植物产生的病害现象进行有效防治。这种抗性产生的形式有三种, 其中植物的体内保护这种形式已经在果蔬园艺的种植上被大力运用, 再给园艺植物进行接种的相关微生物, 能够通过诱导植物所产生的抑制物对细菌有所防止, 这样对病害的扩展也有所抑制。而体外保护则是使园艺植物的自身根系产生一种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 促进植物的增长值, 这样也可以降低病害生物的存活几率, 达到了防治病害的效果。

1.2 菌根真菌抑制植物的病害

从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能够知道, 有很多真菌能和高等植物根部一起生成菌根, 这样互利互惠的生长可以使植物更好的生长, 也能使病害现象的发生有所降低。菌根所产生的真菌分别位于根外和根内, 是植物根际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在预防植物病害的领域上应用甚广, 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受到了植物学家的重视。目前有很多国家植物学者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 实践表明, 菌根真菌对抑制植物病害的作用确实很有效, 还能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1.3 拮抗菌生物利用

植物的拮抗菌能够在日常的代谢中分泌出抗菌素, 这种抗菌素能对植物的病害原物起到直接的抑制作用,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防治措施, 有很多微生物都具有拮抗的作用。在很多实践的防害工作中都证实了拮抗菌的确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它以其快速升值繁衍的优势去抢占生长的空间和植物营养, 在这同时还能将一起生长的病原生物给消灭掉。拮抗菌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能够对寄生植物进行诱导, 使它具有防御性对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现在已经有很多园艺植物在防病害的时候都会应用到拮抗菌, 其发展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要真正大规模的去应用拮抗菌去抑制植物的病害, 还是要做更深层额研究, 对植物添加营养剂以增强拮抗菌的抑制功效。

2 利用抑病土

从字面上看, 抑病土就是能够对细菌的生长有所抑制, 并且不容易发生病害的土壤。这种土壤能有效降低植物病害的扩展, 还能降低病害程度的恶化现象。在园艺植物的种植中对同一生物分别利用普通土和抑病土, 可以发现抑病土中就能够对病害有效防止, 控制病害的发展和扩散。在很多实验和研究张, 都能证明抑病土的确有这项功能, 还有人指出这种功能可能就是某种植物的根系所分泌出来的物质所产生的, 但是将抑病土与其他土壤再进行混合实验, 还是能起到抑制病害的作用。

3 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

3.1天然植物产物的利用

天然果蔬内包含大量具有抗病作用的化合物, 人们至今都还不清楚他们的作用, 因此将这些化合物应用于园艺植物病害防治还要经过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些植物的特殊功效, 科学研究更是发现植物叶片中的香油精可以防治水果贮藏时常见的黄曲霉病, 大蒜水溶液或者有机溶剂浸出液中包含有效的杀菌因子, 桃子成熟时产生的大量挥发性物质也具有杀菌作用。天然植物产物对于园艺植物病害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病害防治与控制是很有潜力的, 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天然果蔬产物和分泌物应用到园艺植物的病害研究中去, 并能实现病害的长期防治, 相信相关方面的研究能够取得很大的进展。

3.2 抗生素农药

经过广泛的研究发现, 一种叫做何费米丁的抗生素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它是一种较理想的杀线虫生物物质, 经在园林和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抗生素农药爱福丁的有效成分就是何费米丁, 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 发现这种抗生素农药对黄瓜、番茄病虫害防治很有效果。华光霉素也是一种抗生素农药, 它既可以防治园艺植物病虫害, 也可以杀掉螨虫, 残留量少, 对预防苹果腐烂有很好的效果。

3.3 杀线植物的利用

根结线虫是世界园艺植物主要为害线虫之一, 这种害虫每年都会对农业生产和园艺种植造成很大的损害, 经济损失可以达到数百亿美元, 是困扰农户和技术人员的重要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根结线虫的研究中来, 新型的研究设备和研究技术也不断得到应用。近几年, 对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有不少国家利用植物来防治园艺植物生产上的寄生性线虫, 并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植物的分泌物中含有对根结线虫有毒的物质, 可以抑制线虫的生长发育, 对线虫的活性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这种生物防治办法在达到病害防治目的。

结束语

在现在的园艺植物中, 很多生物防治的手段都已经被应用, 去防治病害的产生。但是实际的防治效果还有一些不太明显, 有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是我们在防病害的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在以后对园艺植物和相关植物进行病害的防治上, 主要还是要从生物防治的手段出发, 并且着重对植物的遗传方式有所应用, 这样可以利用基因的重组去改造细菌的生长。并实现人工养殖, 优化生物防治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相关课题的研究, 寻找能够诱导园艺植物产生抗病性的化学、物理、生物诱导因子, 扰化植物的性能。生物防治要以保护环境, 注重安全为前提, 在控制园艺植物病害的同时, 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摘要:在园艺生产上, 规模已经越来越大, 而且都实现了大规模的种植和栽培, 在这个过程中也全都是机械化培育, 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在园艺植物产品生长和贮存的环节还是有很多难题, 比较严重的就是植物发现病害的现象, 还有恶化蔓延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必须寻找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主要分析了园艺植物遭受病害的相关问题, 并提出了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园艺植物,防止,病害

参考文献

[1]赵敏.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J].现代园艺, 2013 (9) .

[2]权俊娇, 马行.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 2014 (1) .

[3]刘琴, 何月秋.我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4) .

[4]林沙.重寄生菌防治园艺植物病害研究[J].北京农业, 2014 (9) .

植物的化学武器:剧毒生物碱 篇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活在太平洋一些热带岛屿上的居民因食物短缺,以当地产的野生苏铁的种子为食。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出现食用中毒的现象。人们便以为这是一种安全的代粮食品。不料。二三十年后厄运降临。岛民中许多当年食用过野生苏铁种子的人都得了一种奇怪的“懒病”,轻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无治而死。科学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是苏铁种子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损害了食用者的神经系统。这种病由于潜伏期较长,不易被及时发现,危害十分严重。

我国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古训,说的就是野生植物不可随意入口。

恐惧的“断肠草”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自古就有在农历四月采摘乌饭树叶做乌饭食用的习俗。上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某地发生了一桩命案,开始时以为是他人投毒,后经植物分类学家鉴定查明,“元凶”其实是一种有毒植物——雷公藤,食用者自己误食了混有雷公藤叶片的乌饭。

雷公藤是久负盛名的剧毒植物。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描绘雷公藤的毒性时说“采之毒鱼,凡蚌螺亦死,其性最烈,以其草烟熏蚕子则不生。”在雷公藤的产地——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民间常用这种植物作土农药杀虫,效果极佳,但因误食其嫩叶或芽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实践证明,服7个雷公藤嫩芽就可致人于死地。由于人在雷公藤中毒后常有较强烈的胃肠反应,因此产地民间又称其为“断肠草”。

在我国南北各地,与“断肠草”同名异物的剧毒植物还有很多,如夹竹桃科的羊角拗、萝藦科的牛角瓜、卫矛科的昆明山海棠、罂粟科的白屈菜和刻叶紫堇、马钱科的钩吻等,其中名气最大、毒性最强的当属马钱科植物钩吻。

钩吻又称胡蔓藤、大茶药、毒根,是一种仅分布在江南一些地区的藤本植物,看上去比雷公藤柔弱一些,但其毒性却更胜一筹。据传,当年炎帝神农氏为了寻找治病的良药,在山野中历尽艰辛遍尝百草,最后因“品尝”钩吻中毒断肠而死。可见钩吻之毒确实令人恐惧。

钩吻的全身都有毒,就连花粉也不例外,尤其是根和嫩叶毒性极强。据说,刚从土中挖出来的钩吻根略带几分香气,但人若多闻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目眩。成人只要吃3克钩吻根或几个嫩叶芽就会毙命。因此,自古以来用这种植物害人或自杀的案例不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钩吻体内的有毒物质主要是多种生物碱,人食用中毒后能引起神经、消化、循环和呼吸等系统的强烈反应,使人口腔、咽喉至腹内有烧灼和疼痛感,继而产生言语不清、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快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说来也是巧合,古人并无有关生物碱的现代化学知识,但被他们俗称为“断肠草”的剧毒植物,比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屈菜、刻叶紫堇,都像钩吻一样含有多种生物碱。那么,什么是生物碱?它们在有毒植物的化学防御系统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无声的“植物杀手”

19世纪,化学家从许多剧毒植物中分离出了有毒成分——生物碱。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生物碱是植物王国中最主要的化学防御武器。虽然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因种类而异、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是含氮的碱性物质。目前已知有130多个科的50000~60000种植物体内含有各种生物碱,包括吗啡、马钱子碱、毒芹碱、烟碱(尼古丁)、颠茄碱、天仙子碱、莨菪碱、藜芦碱、秋水仙碱等,超过10000种。这些生物碱广泛分布在高等的陆生植物类群中,尤其是最高等的被子植物中。

虽然并不是所有含生物碱的植物都会对人产生明显的毒性,但的确有许多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杀手”角色的有毒植物被证明是剧毒生物碱的拥有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在公元前399年遭人诬陷,被法庭以“腐蚀青年”和“从事新奇的宗教活动”等罪名判处死刑。得到消息后,苏格拉底拒绝友人劝他逃跑的建议,服用掺有伞形科植物毒参(又称芹叶钩吻)汁液的毒酒自尽。

罗马帝国暴君尼禄,曾用毒酒先后毒死母亲和妻子,还在朝野上下大肆杀戮。公元68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公敌”。走投无路之下,尼禄服用由茄科植物天仙子、颠茄和玄参科植物毛地黄配制的毒酒自杀。罗马皇帝提图斯、图密善等的死亡,也都与有毒植物有关。

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些显赫家族竟然将用植物毒药杀人的方法发展成有利可图的产业,使得传播和使用毒药的技术大大提高。无论是中空的牙齿,还是戴在手指上的戒指,都可以被用来携带毒物,从而迅速、隐蔽地杀人或自杀。

利用生物碱杀人或自杀的最大特点是:几毫克到几十毫克的微量就能致人于死地,而且不容易从死者的体内找到中毒证据,从而给侦破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1822年,法国医生卡斯坦用吗啡毒杀了他的两个病人,直到11年后,法庭才最后确认他的犯罪事实并判处他死刑。

戴“头盔”的“毒草世家”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四川省的一个山村,发生了一起离奇命案。

一个村民突患暴病,开始时是胃剧烈疼痛,继而四肢麻木,头晕目眩,心慌,恶心,口角流涎,大汗淋漓,直至全身抽搐,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办丧事时,死者家属请来一些乡亲帮忙,结果其中又有10人出现了胃痛、肢体麻木、头晕、恶心等相同症状,幸亏及时送到医院,经救治无人死亡。一时间这个小山村被笼罩在神秘而恐怖的气氛之中。迷信的人说,这些人得罪了山神,因此受到惩罚。后经公安部门侦查,真相大白,原来死者吃了其妻做的混有草乌粉的养麦面饼,系中毒而亡,而那些帮忙的人则是食用了用春过草乌粉的用具春的辣椒面而致中毒。

草乌为何有这么大的毒性?其实它原本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剧毒圣药”——乌头的原植物之一。作为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的名药,乌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而作为剧毒植物,从民间到中医药界,再到皇宫内院,乌头的影响远大于前面提到的各种“断肠草”。原因就在于,乌头出自一个成员繁多、分布广及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的著名植物家族——毛茛科乌头属。

毛茛科是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草本植物。在拥有2000多个成员的毛茛科大家庭中,可谓“人才”济济,黄连、乌头、金莲花、

毛茛、飞燕草、耧斗菜、威灵仙、白头翁等,都是其中的翘楚。更令人瞩目的是,毛茛科既是被子植物中含有毒植物种类最多的家族之一,也是许多著名生物碱的“策源地”。拥有350个成员的乌头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毒草世家”。

每年7~9月份,众多北温带的山花已是花残果散,而这时却是乌头们最风光的季节,形形色色的乌头纷纷“抛头露面”,争相展示自己另类的花朵。乌头多为高大的草本植物,叶片像多指的手掌呈不整齐分裂,在茎的上部,蓝紫色或黄、绿、白色的花朵由下而上开放。乌头属植物的花朵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唱主角的不是花冠而是花萼——每一朵花上都罩有一枚形如兜帽或古代武士头盔的大萼片,有的种类在“头盔”前还有一个形如鸟嘴或帽檐的突尖,而花瓣此时却躲在“头盔”的下面,好像有些羞于见人。

花朵虽然奇特醒目,但作为“剧毒圣药”,乌头类植物最为人关注的却是它们隐身地下的纺锤形块根。古人根据其块根常形如乌鸦头,且往往一大一小两个连生,便给它起了两个形象的名字——“乌头”和“附子”。乌头多指其中较大的块根,附子则特指“如子附母”的小块根。现代科学已证明:不论是乌头还是附子,以至整个植株,都含有多种剧毒的乌头类生物碱。纯乌头碱的中毒量仅为O,2毫克,致死量为3~5毫克。

与欧洲宫廷善用有毒植物杀人的历史相似,在我国历史上的宫廷谋杀事件中,乌头等剧毒植物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春秋时期,晋献公杀其世子申生的冤案就是乌头引发的。晋献公的宠妾骊姬为了除掉申生,以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暗中在申生献给晋献公的肉食和酒中下毒,所下毒药就是乌头粉。汉、唐时期,在宫廷后妃争宠斗争中,乌头和附子曾多次充当除掉竞争对手的“无声杀手”。

除了用作毒药害人外,乌头属中的一些剧毒植物还被用来制作毒箭,用于狩猎和战争。古诗中“飞鸟触之坠,走兽遇之僵”的诗句,就是对乌头毒箭威力的写照。

令羊生畏的“克羊植物”

含有剧毒生物碱的有毒植物,不仅对人类,对一些大型食草哺乳动物也同样具有致命的杀伤作用,比如羊。

在人的眼里,羊性温顺,易遭大型食肉动物捕食。但是,在绿色植物的面前,羊似乎又威力无穷——在羊的咀嚼之下,植物身上锐利的棘刺完全失去了防御功能。在我国民间有许多解除植物中毒的土办法,甚至对于钩吻和雷公藤这样的剧毒植物中毒也有解方。据说喝新鲜羊血就是一种颇为有效的解毒方法,迄今在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还一直沿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钩吻词条下就写道:“人误食其叶者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他还指出,食钩吻中毒后,喝热羊血可以解毒。在广西农村,有人亲眼见过羊吃了钩吻叶后安然无恙。羊为什么不怕钩吻、雷公藤这类让人谈之色变的剧毒植物呢?迄今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羊体内一定产生了某种对抗钩吻、雷公藤等所含毒素的物质。

不过,一物降一物,在种类繁多的有毒植物中,也有一些羊的“克星”。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各地低山丘陵地带的羊踯躅,就是一种令羊畏惧的有毒灌木。

羊踯躅属杜鹃花科,其花为金黄色,在以红、粉、紫、白色居多的各种杜鹃花中,显得十分突出。羊踯躅的身材不高,只有1米左右,其枝叶的位置正好适宜羊啃食。不过,老到的成年羊见了这种开黄花的灌木,不但不去食用,反而绕道而行。只有一些不知深浅的小羊,或饥不择食的成年羊,它们会啃食羊踯躅的嫩枝叶,结果很快出现流涎、呕吐、步态蹒跚等中毒症状,严重的甚至后肢瘫痪、全身痉挛致死。我国古人早就知道,这种开黄花的低矮灌木有大毒,并特意指出,“羊食其叶,踯躅而死”,还给它起了多个与羊有关的异名,如“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等。其实,羊踯躅并非专门与羊为敌,牛、猪等哺乳动物食其叶后同样也会中毒。现代科学已分析出了这种“克羊植物”体内的主要有毒物质,其中的羊踯躅毒素(又称杜鹃花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生物碱。

在大洋彼岸,也有一种“克羊植物”,羊在取食它们后会将灾难留给后代。

位于美国西北部的爱达荷州拥有广袤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畜牧业十分发达,素以盛产肉牛和绵羊著称。但是,在该州的一些牧场经常会出现一种畸形羊羔,由于羊羔具有似猴子的面孔和球形的单眼,因此被称为“猴面羊羔”。经研究证实,导致“猴面羊羔”的罪魁祸首,是牧场上多有分布的一种百合科藜芦属植物——加州藜芦。这种藜芦具有宽大而多纵褶的叶片,夏秋时节开花,众多白色的小花组成大型的圆锥花序,高高跃出于众草之上,是草场上的一大景观。然而,在其出众的外表之下,体内的多种有毒生物碱却在等待食草动物的光顾。“猴面羊羔”就是怀孕母羊取食了这种藜芦而造成的。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

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

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

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把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用铅笔画在报告册P14

第6题上。

教学反思:

藻类植物生物教案 篇10

教案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的收集氧气的装置。

2、教学器材: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卫生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装置。

3、教学课件: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他们为什么会熄灭和死掉?

点燃的蜡烛和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其它的变量?

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设计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作出选择:(1)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31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上一篇:我的教师专业发展下一篇:我忘不了这位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