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与反思(精选12篇)
学习总结与反思 篇1
学习反思与总结
-2011年7月1日
一转眼,再有四天我们就要期中考试了,但是我的复习都如实的完成了吗?只有自己可以知道,看着旁边的同学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而我却在预习,预习的时候我都做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与他人的差距。--学习首先要学会反思,学会反思,学会思考,做一个有头脑的人。在我的周围就有这样能力的人,为了一道繁琐的试题而静静的思考苦思,每次的演算当做是对自己的挑战,把思考当做人生的一大快感。这些具有好学品格的人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能够成功?而那也是好学的人为什么只是取得暂时的失败?
我的同学李鹏我们相交与高一,他是我们班级中优秀的好学生,对待理科的学习正是充满了斗志,自强的灵魂占据了他的内心。我就是想他为什么具有这些好学并且取得成功的方法呢?在我平时对他的观察交往的过程中他时刻流露出他的自信,他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处于同一个年龄阶段,但是我的思想远远的落后在他的后面。但是我的自信是表现在表面,我的内心却是那么的不安和虚伪,所以说不用谈学习的成功,我已经在心理上都已经远远输给了他。所以说在我今后的高中学习过程中我要保持强盛的自信信,已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以导学案为路线图 查漏补缺是关键 善于经营管理导学案是手段
在我们班有一位非常要强的女生,是我们班王晓同学,我们相识于高一,相交于去年的十一月份,我现在非常的后悔没有及时的了解认识她。
她在刚开始学习并不是那么的出色,但是在今年的春期的期中考试中他的成绩排名达到了班中前七强。我想了她之所以能够取的巨大的成功来源于她的心理,一种不相信命运的心理,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刚刚进入高一就立志自己把理科学好,因此他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学习中,他总是认真的对待每一份导学案,从内心中把他当做是自己学习的路线路,前进的航向,只要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就会认真的向同学向老师问,知道自己把导学案上的东西弄清楚为之。
她的每张导学案都是用心在做,用心在学习,每张导学案整理的是那么的有条理,有思路,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复习与提高。现在想想我自己我做到她做的要求吗?远远的没有,自己认真的对待学案的试题吗?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的整理与总结,把没有完成的事情一拖在拖,知道自己在考试的过程中以失败而告终。
通过自己对他人的分析,加上自己的悟性,要好好的把握学习,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为了内心深处理想铸就一个新的台阶。
学习总结与反思 篇2
一、课题“关于‘初中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的调查”学习过程
引言 (教师在课题学习前的发言) :电视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 优秀的电视节目吸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 为了使电视节目能满足初中生的需要, 有关部门需要对初中生看电视的情况, 包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看电视的时间、经常看的电视频道等作调查。有关部门把对我们学校的调查统计工作的神圣任务交给了我们班的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刚学过的“数据与图表”的知识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吗?”“能。”一声非常整齐且有力的回答。于是, 就开始如下的课题学习过程:
1. 准备工作
(1) 组织形式:在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中, 最后他们达成如下共识:以座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 全班共分成13组, 并推选一位同学做组长, 负责安排调查时间并作好分工、记录、统计等。然后, 要求每一组同学对本校两个班的全体同学进行调查。而各组要调查的两个班, 由教师准备好全校28个班级 (除去本班) 的标号, 由各组组长以抽签的方式确定 (在全班同学的亲自参与活动、策划中, 他们切实体会到了如何选择调查对象更合理) 。
(2) 调查内容: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包括节目名称、电视频道、观看的时间 (可以具体地分为每周观看的次数和每次观看的时间) 等。
(3) 调查方法:在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的两种方法中,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 最后, 他们觉得选择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便于统计。于是, 教师要求学生可采取课本上的问卷调查的形式做成表格, 要求每个小组准备130份表格。
2. 收集、整理数据
(1) 小组成员在与各被调查班班主任的协商下, 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各班下午第四节自修课的时间, 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了数据。
(2) 各小组将自己收集到的数据, 经过整理, 画成统计表, 绘制成统计图。
3. 交流
根据统计图表介绍本组调查的情况, 得出结论和建议, 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评析:在整个课题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仅仅充当了活动的发起人和旁观者。从活动的策划到执行到总结交流完全由学生完成。活动中, 教师看到了全体学生的热情, 他们 (此时完全没了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之分) 个个有事做, 人人献计献策,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他们时而在激烈地讨论着该如何选择更优的方案, 时而认真地思考着一个问题, 时而又大家埋头在设计计算着一个问题。特别在画成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和最后的交流环节中, 他们的那一幅幅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品展示,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舞台, 他们的那一篇篇极具说服力和可行性的建议, 让在座的师生都为之叫好。同时, 在这次的课题学习过程中, 他们既了解了本校学生爱看的电视节目的情况, 又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与协作能力、社交能力, 培养了他们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意识, 也大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媲美的。
二、引申活动:“如何得到敏感问题的真实回答”
师:在前面的课题学习中, 大家已经认识到了, 经常需要根据调查来获得一些数据。比如调查自己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 调查全校同学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等。大家也清楚在调查活动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一般情况下, 受访者总是会如实回答自己的情况, 但是当被问到敏感的问题时 (如“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 , 人们也许会不愿回答或提供不真实的答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就“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的调查, 教师先让少数学生在校园里随机采访几位同学。果然, 被采访者多数都拒绝了回答。于是, 教师就要求全班同学设计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第二天, 教师在学生们设计的方案中, 选出了如下的方案:调查时, 用概率的方法得到敏感问题的真实回答。
这种方案要求给被调查者提出两个问题, 其中一个是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 (敏感的问题) , 另一个是你的学号的最后一位数是否为偶数? (无关紧要的问题) 。在调查时, 要求被调查者首先掷一枚硬币, 然后根据硬币的正反面决定回答哪一个问题 (比如掷出正面回答敏感的问题, 而掷出反面回答无关紧要的问题) , 但不必告诉采访者自己回答的是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被调查者将乐意如实回答问题, 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回答的是哪个, 不必担心泄露秘密。
假设将这种方法用于200个被调查者, 并得到80个“是”的回答。因为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2, 于是, 我们估计大约有100个人回答了“你的学号的最后一位数是否为偶数”的问题, 且这个问题的两种回答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因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约有一半人 (即50人) 回答了“是”, 因此, 还有30个“是”, 是另100人在回答问题“你是否向父母撒过谎”的答案。于是, 我们可以估计被采访的这200个人中, 大概有30%的人向父母撒过谎。
教师在确保各小组的学生都理解以上方案的操作方法后, 要求学生按照该个方案去调查结果非常成功。
三、反思
课题学习不管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具体表现在如下四点:
1. 就数学课题学习的意义而言
数学课题学习, 是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围绕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所展开的学习活动。他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对数学学习进行体验,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学习。
2. 就学生发展的要求而言
各种测试研究表明, 我国学生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较差, 学生发现问题、面临问题的能力欠缺, 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足。而课题学习能让学生接近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就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而言
由于课题学习会联系到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和开放性, 课题涉及其他领域里的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能力水平方面, 而不仅仅局限在数学方面。也就是对教师的一般素养的要求更高了。所以开展课题学习, 不仅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提高, 对教师自己的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不断地去学习, 积累经验、积累资源, 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更好地去开展课题学习的教学。
4. 从传统教学与课题学习的对比来看
课题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题学习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育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篇3
【关 键 词】 小组合作;中学;教学;课堂
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针对传统班级教学存在的弊端,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角度出发,我校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且将“合作学习”的观念引进课堂教学,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施行了一个学期,我对于“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解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领导力度减弱,教师由传统集体教学的“权威”角色向“顾问”“同伴”角色转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由对教师的被动服从向配合、协同转化,学生的自主程度得以提高。与传统教学不同,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充分开发课堂中的人际交往资源,利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教学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个体社会化。传统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交往结构上存在着互补的有机结合关系,有利于教学交往全面、充分地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必须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因人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
那么,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小组的建设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小组长要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每课都有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一般提前发给学生,小组长组织大家完成预习案部分,并思考部分探究案。探究案上所设计的问题就是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以此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会从中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一)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 实行之初,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小组长。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其表现在某些课堂上仍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在小组合学习时,常常出现小组中一两个学生“独霸讲坛”,这些学生凭借优良素质,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的角色,主宰整个小组,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但那些“学困生”的思考权、发言权、学习权无形中被变相剥夺了,并且容易误导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使得小组学习存在着参与机会“不平等”的现象,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宗旨。
3.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只作为形式表现出来。
4. 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任凭学生自由讨论,甚至有个别学生还在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
我们老师在关注合作学习的同时,应认真思考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应该如何操作,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每个人的分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在注重“人人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合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有效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依据,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民主选出他们的组长。
2. 有效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际、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探究点,设问的探究点一定要恰到好处,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
3. 有效点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 有效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给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其次,要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解题思路、学习习惯上下工夫;第三,在小组发言后,教师对各小组展示成果的科学性要给予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同时,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绩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傅永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王笃勤. 小组合作学习行动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2004(1).
学习反思与总结 篇4
试卷明确目标一栏的“0”刺痛了我的双眼,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每个学期开始为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总目标。(考进多少名,均分达到多少)
二、每个星期开始根据这个星期的情况制定一个星期学习目标(学了哪几课,要背会的内容,课外的练习题各科要做多少道,具体到每一科)严格执行。
学习方法总结与反思 篇5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看不完的春花秋月,也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将会达到光辉的顶峰,取得丰硕的成果。现在,我想将我自己进入高中半年多来的经验与大家交流一下。首先,要把曾经做错的题收在错题本中。在作业、练习、试卷中发现错误后,我及时将其收录在错题本里。在错题本里,我首先将做错的题目全部重新抄一遍,然后写出错误的原因,并把正确的过程写上去,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我更会迫不及待地抄下来。同时,我不仅分析错误的原因和种类,而且错题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还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我觉得,错误整理的关键是每题必录,不管错题由于什么原因造成,都要记录,一道很复杂的题目,即使是由于最后得数加错了,或者忘了写单位等等小毛病,也该不厌其烦地摘录下来。错就是错,是不分大小的。更重要的,我们要利用好错题本,经常地翻阅错题本,查漏补缺。
第二,回忆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每天晚上熄灯后,我喜欢静静地躺在床上,对当天学习过的课程进行快速简单的回想,或者早上自习前用笔在纸上做简单的默写。如果有回忆不起来的地方,迅速翻开书或查找资料,消灭这个疑难点。及时适时的回忆是良好记忆的基础。许多同学都害怕读背政治、历史,看到一大段的楷体字,心里就凉了半截,如果采用回忆的方式,就能大大减小背诵的压力。
第三,检查是为了不检查。我在做完作业或练习后,强迫自我静下心来检查,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后,刻意、被动的检查工作就慢慢消失了。那究竟如何检查呢?
一、做完一题后,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遗漏---漏解、漏掉单位及回答式等,或者解法是否有误。
二、对文科类地检查主要对字、词、语句、标点符号进行检查。比如将“的”写成“地”等。
三、对理科类地检查有三种办法:一是带值检查法;二是逐查法;三是逆查法。
第四,认真听讲,避免注意力分散。听课一段时间后,大脑容易感到疲劳。但是我发现:在接受老师授课之前,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去听课,那么我就可以在听课的时候有所选择,大脑就不容易感动疲劳,而且效率高,学的更轻松。
第五,及时复习,减缓遗忘。复习时,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查漏补缺和归纳总结。这就是要把不明白的、生疏的、遗漏的知识点搞清楚。我每学过一个单元就做一次复习;每个星期都对本周的学习内容做一次复习;每个月对该月所有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通过有意识地、有规律地、及时地复习,就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语文学习的总结与反思 篇6
回想一学期来,我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尽力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回想本学期的工作,感觉有优点,更有缺点,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并且实施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力求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注重课内外结合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名家名作,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问题反思:
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太过于严肃、死板,没有注重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否则,学生又怎么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呢?因此,在新的学期要好好培养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感觉到我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知己。建立平等、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喜欢我,更喜欢上我的课,这样我才能在比较和谐的氛围中“教”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决定学生学习的好坏主要因素就是“兴趣”。没有兴趣就等于没有学习的动力,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让他们在乐趣中寻找兴趣、寻找自信、收获果实,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在新的学期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作文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对作文有一种畏难情绪,有时并不能完全怪学生。本学期我的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在作文方面有欠缺。老师的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总是写一篇就讲一篇,根本没有写作的指导思想。在讲析作文时,一味的贪大求全,结果讲不到位,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针对此种情况,下学期要加强作文的片段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某一方面专项指导。还要积累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篇7
一.为什么要进行“专题”学习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 语文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内容。语文丰富的内涵必然会带来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更多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2.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本身就有许多的专题值得师生共同探讨, 特别是文学作品, 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作者其人, 都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专题学习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之一, 关注专题学习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有利于促进师生反思教学行为, 并能成为完善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专题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
笔者认为语文专题学习,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内涵。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 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践:
1.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语文专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沟通了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单元中, 我们通过对《社戏》、《本命年的回响》、《端午日》、《中秋咏月诗三首》的教学, 我们试着可以组合一个“了解民俗风情节日”专题。
2. 实现学生内在需要。
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涵盖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等同于传统教学使用的“活动概念”。传统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特征:一是被迫参与活动, 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迫参与活动;二是片面活动, 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的观念活动, 忽视甚至排斥学生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知识。
例如,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个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的确实现了学生的内在需要,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延伸课内活动的广度。
完整的语文教学活动是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构成。所谓课外活动, 主要指社会实践。比如, 要了解广告词语用法, 必须要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观察调查各种商店、公司的广告标语, 了解相关广告用语的各种专业术语, 了解广告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所谓课内活动, 主要通过作品语言学习掌握作品的观点, 了解作者思想, 形成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们就要通过这首诗来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体会作者的写这首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学习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把课外的感知经过不断的概括而逐步形成概念的过程, 又是把课内掌握的知识不断适用到外部世界的实践过程。语文专题教学活动正体现了这个由外到内, 再由内到外的过程。课内课外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学生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4. 影响课内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明确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语文专题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即便在室内进行教学活动, 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应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口, 积极参与活动, 而不是静听、静观。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在课内, 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内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在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文老师可以从整个中学教材内容高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学校教学设备、教师师资力量等各种资源等因素前提下, 适当的更换或者选用其他教学内容, 可以尝试开设类似以下专题:鲁迅作品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苏轼研究……
三.开展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语文专题学习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 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 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语文专题教学实践, 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其问题归纳为三类:
1.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 不善于分析、提炼;语文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在进行专题学习的教学过程中, 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对多数学生来说, 收集信息比较容易, 因此积极性也较高, 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 学生就显得相对薄弱。因为, 这一阶段比较困难, 属于高一层次的思维能力。这个时候, 作为教师或者一线的专家 (学者) 要积极给予指导与帮助, 使其形成理论性成果。
2.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 旁观者较多;积极鼓励与支持“旁观者”的工作。作为每个小组成员, 要有整体观念, 全局思想, 要服从组织领导, 积极做好小组分配的任务。一般来说, 真正对语文感兴趣的, 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比较热心, 他们积极查找资料, 深入钻研, 广泛地和学习组成员进行讨论。他们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 不断获得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他们承担了大部分学习内容的任务, 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 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但是, 组内那些性格内向、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 成了专题学习的旁观者, 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 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这个时候, 对于“旁观者”, 其他成员要积极鼓励与支持他们的工作, 按照他们的兴趣与能力分配小组任务。比如, 善于上网玩网络游戏的“旁观者”, 可以让他们去搜集网络资料, 对于这个任务比让他们一起满大街跑的搞社会调查工作的任务, 他们也许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3.课堂交流贫乏, 被动接听者多;将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促进被动接听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专题学习中期要给以评价总结。语文专题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将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提炼、总结、归纳, 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们根据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 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 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 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 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 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 (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 , 不讲策略, 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 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 而其他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 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 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 没有了思维的碰撞。长此以往, 语文专题学习会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各个研究小组的成果通过幻灯片、板报等形式或者让他们的成果进行全班讨论, 可以让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语文老师或者一线专家 (学者) 给予适当的点评, 最后给以各个小组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他们的小组成果 (包括他们的心得) 统一发表在报刊上, 以促进他们专题学习的动力。
四.小结
开展语文专题教学活动,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将课内课外活动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完成人格健全、认知构建和情感熏陶的任务, 才能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摘要:带有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语文专题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本文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专题学习的必要性, 揭示语文专题学习的实践意义, 并反思语文专题学习存在弊端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题学习,实践意义,反思
参考文献
[1]张洪旗.天地大语文, 语文小天地——谈语文专题教学[J]中国民族教育, 2006年7-8合刊。
[2]吴迪.互联网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J]湖南教育2005年02期。
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习小组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在每一门学科之中,体现学习过程的研究方式和学习品质,以此来完善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它的要义是“强调学科渗透,改善学习过程”。这是所有任课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都必须承担的一种教学责任,也就是说教师在自身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参与学习、思考问题、探索实践,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善于研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质地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强调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义是:依托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体验研究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讲究科学态度,激发创新精神。
首先,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运用已有知识和各种直接生活经验来观察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其次,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称为选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再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后,通常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的努力。基于这样的思考,研究性学习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重要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没有科学合理的举措是不可想象的。它至少要有五个基本保障条件:一是师资;二是课时;三是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四是教学过程管理五是评价机制。
1.关于师资。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为此,学校可以从校情出发,借助教科室和图书馆的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文献信息研究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优势,这样先重点保障了低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师资需求。高年级主要实施以学科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方式,让各学科任课教师兼任。关于课时。学校可以采用比较灵活的办法,平时每周一节排人课表主要由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指导和课题研究的共性问题研讨等。我们既有统一的课程规范和进度安排,又有相当的灵活性供教师和学生自主安排。
2.关于教学过程管理。没有过程管理必然流于形式。学校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主要狠抓五个环节:一是教学计划关,二是集体备课关,三是制订统一的评价要求和规范文本,四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最终作业进行汇总管理,学校有重点的组织抽查与评估,保证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初二学生的个人学习总结与反思 篇9
二、班会进行方式:展示课件、播放视频并展开讨论。
三、主持人:
四、班会过程:
讨论:1、请同学们思考,上半学期都努力了吗?这次考试达到你的预期了吗?
2、你发现了自身在上半学期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3、你发现了班级在上半学期有哪些问题
主持人:或许这次考试你失利了,可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只要找出问题,改正问题,下半学期努力改正错误,你就会有所收获。
讨论:请同学代表个人说说自己的上半学期的问题与改正方案
交流:1、请同学们介绍各自认为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优异的同学发言)
2、介绍网上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兴趣的五个小方法
第一,要有培养兴趣的兴趣。 就是把培养兴趣当成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来做一做。
第二,叫做自我欣赏。 对于自己某一个领域的学习和努力,对于自己的某一种聪明的方法,某一种进步,要欣赏。对自己的某一次好的课外活动,某一点创造,要欣赏。
第三,表达法。就是当自己感觉自己有一点点兴趣时,见人就说自己对某事某学科感兴趣。你过去数学不太好,不太喜欢,但是你有了一点进步,开始有点兴趣了,你就马上跟别人(家长和同学)说:我现在对数学已经很有兴趣了。这个表达可以使自己的兴趣增加。
学习总结与反思 篇10
学习总结
朱加鑫
2010年1月28日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整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校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是将校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各项管理活动之中;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的内涵和基本思想:给学校更多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遵循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的特点,从学校特色出发,确定办学的理念、设计发展的蓝图和策略,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整个的校长,不做分式校长。
校本管理的优势:对学生十分有利,能保证比较民主、质量较高地决策,校本管理对学校而言更有好处,学校员工被赋予更大的职权,以使他们能提高运用资源的交通和效率;校本管理促进了资源管理者的交流,有助于减少学校的矛盾。校本课程就其一般意思而言,指的是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来的课程。
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相应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及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和结果的资料。设计评价工具及方法(教师自评、学生及家长的评价、教师互评、上级领导的评价);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自身素质发展的资料;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的全面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工具的多样化。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教学程序:清晰明了,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发展,教学方法:灵活适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氛围:宽松和谐,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⑹学生学习状态评价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校本教研是密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密切结合在一起,并大力倡导学校第一线的教育者积极参与。通过开展活动让教师动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与实验让教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初探与反思 篇1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教育经验外,对教材的处理、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全新的,面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教师之间首先应是一个协作者,教师应该真正地坐下来去研究和设计教学方案。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应多方收集信息,利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2)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合作学习讲究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数学技能,增强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3)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注重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2)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3)问题的设置应生活化,有开放性,可合作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
3.合作学习的策略
(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个概念或法则等形成的理解。
(2)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和不仅能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
(3)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还有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合作,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同时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例如对下面的规律探究,就需要教师指导的作用。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
(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
(5)反思回顾。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5教师应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探究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 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 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 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 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對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 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学习总结与反思 篇12
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后出现的又一新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自2000年移动学习概念引入我国,国内科研院校、企业等对该领域开始进行探索。时至今日,其研究发展迅速、硕果累累,但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发现、思考、解决。文章主要对近十年来教育技术领域较有影响力的6大期刊中关于移动学习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总结,旨在了解当前移动学习研究的现状,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
为了充分体现我国近10年来移动学习的发展动态,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主要来自于《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6个有影响的教育技术期刊。之后在中国期刊网上,以“移动学习”为题名,搜索2000年至今发表的文献,排除无关文章,以符合要求的70篇为研究对象。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按照不同分析维度对样本进行量化处理,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由于两种方法分析的重点和采用的手段不同,所以综合采用两种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
●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选择时间维度、期刊维度以及主题维度对所收集的70篇文献给予归类,以期获得对移动学习研究的整体概括,包括研究兴起与发展的趋势、重点关注期刊以及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一)从时间维度来看其研究变化趋势
为了方便从时间纬度分析移动学习研究的变化过程,统计生成表1,说明移动学习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情况。结合表1的数据,生成了图1有关移动学习研究论文在10年期间分布的折线图,即用文献数量随时间进程的演变趋势,反映了研究者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的变化。
如表1和图1所示,因为刚被引入,在2000年时发表的论文只有1篇,2001年和2002年均没有相关论文发表,直到2003年开始才有学者关注,2003年到2005年论文数量有所上升,但2006年降到了移动学习研究的低谷期,2007年以后,论文数量越来越多。总之在这近十年里,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虽有波动,但总体呈增长的趋势,这足以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及相关学者对此研究越来越重视。
(二)从期刊维度来看其被关注程度
不同期刊所载文献数量分布不均,为了方便从期刊纬度分析不同期刊对移动学习研究关注程度,结合表1的数据,生成了图2和图3,以此来反映各期刊对这一主题的关注程度的变化。
图2表明:各期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说明均有关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的文章数量最大,占总量的37%。
图3表明:《开放教育研究》是最早关注移动学习的,表现了对新知识的敏感,但在2001~2002年、2005~2008年均没有相关文章发表,2003~2004年仅有少量文章发表,直到2009年才有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章发表。《电化教育研究》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4年开始的,也只有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有相关文章的发表,表明这一杂志对移动学习研究具有反复性。《中国电化教育研》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除了2006年移动学习研究低谷期以外,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国远程教育》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是在2003年,除了2004年和2006年以外,以后各年都有少量的文章发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从2004年才开始关注移动学习,但在以后的几年中所发表的文章数量持续上升。《现代远距离教育》是从2005年开始关注移动学习研究的,除了2006年以外,以后各年均有文章发表,且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从主题维度来看其研究热点
对所收集的70篇文献进行分析后确定出7个类目作为移动学习研究的主题,以此来看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其中理论研究指移动学习概念、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等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技术应用包括移动计算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等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学习资源开发指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终端平台和软件包括移动学习系统平台和手持式终端应用软件的研发;移动学习模式指移动学习在学校、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学习设备指移动学习所需的移动设备的研究;剩余部分归为其他研究。类目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
通过表2的数据生成图4和图5,以此来表现每一主题研究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和变化发展的趋势。
从表2和图4、图5中,可以看出:
1. 在移动学习被关注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基础上,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占全部的36%,居于首位。其次是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模式各占16%,终端平台和软件占11%,学习资源开发占10%,学习设备占7%,其他研究占4%。但从图5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在07到09年移动学习在技术应用研究方面不断上升,有赶超理论研究的趋势。
2. 移动学习在理论方面已有一定研究,并在技术应用方面也有所发展,在系统或平台的建立和软件、资源的设计开发方面也将是一个趋势,这就势必需要技术支持(如3G、IPv6、蓝牙、WAP等技术)和J2ME开发语言,如基于短消息和手机报的移动学习,这又使移动通信与Internet结合,让学习者享受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的便利性,同时享受到Internet海量数据信息带来的巨大好处;在建立系统或平台以及软件、资源开发时,还要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便于更多学习者使用。
●结论与反思
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教育技术领域对移动学习研究的题材相当广泛,但仍然能够发现其隐含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有待加强。
由于学校更多的是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在技术应用、终端平台的建立、软件的开发以及资源建设方面很难有较大的突破。而企业又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更注重的技术研发。因此应更多地注重由学校、企业和政府间合作开展,将企业技术、学校理论、政府政策优势联合起来在移动学习领域得出更多更新的成果。
第二,理论与实践不同步。
近年来相关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教育技术研究者开始广泛关注这一领域,但深层次的应用研究还有待加强,特别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得以推广的研究还是太少。因此,应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推广移动学习。
第三,标准化建设欠缺。
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移动学习领域,由于本身存在终端、开发技术、应用平台、资源形式等多样性,标准化研究尤为重要。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作了相关研究,但尚未有成文或法定标准制定,缺少覆盖整个行业的标准对移动学习的发展与推广无疑是一个阻碍,只有建立一系列标准,才能有效改进移动学习产品、过程与服务的适应性。
第四,设备应用难普及,资费高。
国外移动学习设备品种较多,涉及手机、PDA、UMPC等,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国内电子词典、学习机、手机应用广泛,而PDA、UMPC等设备普及范围较小;而且各种设备在应用的时候资费比较高,比如,用手机浏览一个普通WAP页面,虽然GPRS资费不断下调但仍显昂贵。
第五,资源少,开发难度大。
在国内,移动学习资源当前以英语学习为主,其他学科的资源虽然在近几年已在不断设计和开发,但由于移动学习本身设备的局限性使资源开发难度较大,当前实际应用的学习资源并不多,这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第六,开发性研究仍显薄弱。
在研究的角度和所采用的方法上,由于教育技术这个学科比较复杂,研究者学术背景也多种多样,导致在进行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差别较大。但反映出在开发性研究仍很薄弱,特别是终端平台的搭建、终端软件的开发,因此在这一方便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总之,目前我国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相信我国移动学习必将开展得更快,更好,更强。
参考文献
[1]傅健, 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中国电化教育, 2009 (7)
[2]刘建设, 李青, 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3]叶成林, 徐福荫, 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学习总结与反思】推荐阅读:
学习方法总结与反思 国旗下讲话08-29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总结08-19
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与探索总结反思06-14
学生学习反思总结07-18
学习方法总结反思11-20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09-21
初中英语学习心得与总结08-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10-09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学习总结07-22
大学四年学习与生活总结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