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2024-09-09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共9篇)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1

小学数学疑难问题培训心得

吴山小学孙冬梅

一、数与代数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数与代数”的概念是数学课改内容的一个亮点之一。用代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往往简单快捷,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发挥其实用的魅力;它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教师要有意识

1、逐步渗透,分散学习,初步感受代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小学各年级中,在打好算术基础的前提下,逐步渗透代数初步知识。代数知识的引入,在教学上决不能有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与有关知识点的有机联系,采取分散难点,逐步渗透的方法。

2、简易方程,必要抽象,渐进激活代数意识

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中代数初步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现实生活。教学的关键是在学生理解“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教师可先借助天平创设“平衡”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等式”的含义。然后,在天平的一边加入一个已知重量的砝码,使天平不平衡;再在天平的另一边加入不知重量的砝码,使天平重新平衡,这个不知重量的砝码,就是含有未知数“x”的砝码,这就可以建立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概念,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出含有“x”砝码的重量,寻找的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寻找的结果就是“方程的解”。这样,学生也就易于理解这一系列有关概念的含义了。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用代数方法解题的思想习惯。

3、方法多样,思维腾飞,培养发展代数意识

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说:“对于鸡兔同笼之类的许多四则难题,你若用代数方法来做,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些四则难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奇招怪招,但是你跑不远、走不远,更不能腾飞„„可是你要一引进代数方法,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不必要的,平平淡淡的。你就可以做了,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所以四则难题用代数取而代之,这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数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空间与图形

关于“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既有优势之处,也有劣势之处。优势之处:这部分内容大多数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教学时能通过图形找到生活中实物进行替换、比较并得出结论,学生不是简单的感知,凭空的想像。劣势之处: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制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1、“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多媒体教学。

“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需要一定的空间观念。由于小学生能力有限,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几何图形的结构,及时有效地对几何形体的知识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也可以把枯燥的文字表达形式变成图、文、声并存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2、“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各种公式的推导,研究过程。

传统教学活动中,对“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轻视了学生主导学习、自主探究、全体交流的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会用所学知识(如各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面积、周长等),但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确不清楚这种现象。而新课程非常重视这点,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望,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动手活动,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对照反思、发现规律、并总结提炼。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学到的知识,学生不仅会用,还知道推导过程。不是单纯的靠死记硬背,更加体现了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

3、“空间与图形”教学应重视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

数学学具的操作运用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抽象,的确需要大量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促进学生更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并不是用学具就能起到推波逐流作用,更要注意学具的实用性,科学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准备学具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科学性,反之效果会适得其反。

4、“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错话,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喜欢追求“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不像计算类内容出现错误概率比较低,学生对几何图形由于基础差且比较生疏,经常会犯各种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引导,点拔,通过学生再深入研究来发现错误,从而学到正确的知识,而不能否定错误的说法,简单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要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2

该书分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群体活动、教师发展共7个版块, 是参与《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研讨的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的智慧结晶。文稿主题来自一线教学实践, 成果汇聚了8000余人次的研讨精华, 书中大量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教学难点突破技巧、教学问题解决策略等都会让您豁然开朗, 受益匪浅。

全书共606页, 定价:76元, 挂号及邮寄费:一本8元;两本12元;三本以上请拨打电话咨询杂志社。您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订阅:

1.淘宝网。网址:https://shop70974313.taobao.com/。

2.地址汇款。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西路8号院上地科技大厦4号楼602室

邮编:100085收款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空间事物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能力与空间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能力。本文将在明确“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学习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全体学生综合发展的原则,使得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促进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课程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1.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在新的课程教育标准逐渐深入实施的今天,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深入的学习相关的理念,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就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是有许多的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对教材中的内容缺少深入的分析与细致的思考,还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依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想当然采取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师若是要想成功的上好一节课,就是对教材进行分析,构建前后联系的知识体系,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育教学的主线,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根据教材的编排才能够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够有效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数学的课程标准不仅仅包括对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学生的内心情感、对问题的思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不够关注学生。新的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师生相互互动、积极参与、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给与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与学习空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会自动的给与忽略,没有告诉学生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学生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知识,仅仅靠机械记忆去学习。例如,在学生学习测量长度的相关的知识时候,测量长度需要从零刻度开始,但是小学生并不了解,他们经常从1开始或者从其他任意一个刻度开始,结果测量的长度却是不准确的,教师这个时候会纠正学生这样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从0开始,但是却没有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从别的刻度开始是不科学的,只有经过计算才能知道物体的长度,当起始的刻度很大的时候,计算变得很困难,那么如何计算物体的长度呢,教师要给与学生科学合理的解释。

3.学生的实践几会比较少。“图形与几何”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够成熟,仅仅依靠理解知识、观察知识或者是教师的传授,他们还是没有办法形成正确空间的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图像与几何”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跳跃是一个过程,只有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模型,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學生很难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必须承认的是,学生上好一节动手实践课是非常不容易的,老师需要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学生主动的探索,稍有不测,课堂教学就会失控,因此教师大多不愿意去尝试。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

1.将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处理。在几何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因此,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处理,使静止的教学内容动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首先可以采取计算机技术将图形进行动态化的处理,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图形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靠语言的讲解是不会展现图形的形成过程的。其次教师需要采取语言描述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语言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的想象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更好地感受变化的过程,了解图形本身的特征。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与实践。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的过程。”在学生动手时间的过程中,是学生想象、推理、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是儿童建立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的过程,在小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更多的是一种直观几何,要想引导学生尽力空间观念,必须依靠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姿势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几何知识由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将教材知识逐渐的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手、脑、口、多种器官共同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学习有效性会不断地的骚提高。图形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都需要学生的动手操来实现,只有这样外在的知识体系才会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学生的空间观念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力发展学生空间思维,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高俊生.小学数学教师“图形和几何”领域疑难问题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2012:16-32.

[2]袁萌.小学数学教师“图形与几何”领域疑难问题解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7):99.

[3]周东明.儿童的思维呈现怎样的严密性[J].人民教育,2007(9)

[4]周东明.数学的特点与数学教学——"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思考[J].视野(教育教学),2007 (5)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4

题解答

一、有关“负数”教学的问题

1.为什么将“负数”编排在六年级下册?

“负数”以往均安排在中学进行教学。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负数,例如,收入与支出、气温的零上和零下、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相反方向的距离等,具备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因此,《标准》将其提前到第二学段开始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负数的认识编排在六年级下册,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标准》对第二学段负数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要求负数参与运算。将该内容编排在六年级下册,避免了引入负数后,在学习运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数的情况。第二,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学生进入初中后即将要学习的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奠定一定的基础,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联系。

2.认识负数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加深对正负数的认识。

“负数”概念对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时,可以先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然后,运用大量实例,例如存入与支出、高于海平面与低于海平面等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加深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

(2)注意正确地理解正号和负号的含义。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而小学生由于仍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在首次接触新的数学符号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实质,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例如,“正数前面的正号”“负数前面的负号”等不科学的表述。这就要求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对“+”、“—”的分析,帮助学生透过形式,切实理解正号、负号的本质意义。

3.数的大小比较中,是否需要紧密联系具体情境进行比较?

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这两道例题均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例3是学生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情境,例4是在数轴上表示出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的情境。那么,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是否仍然需要联系具体情境呢?以例4为例,如果将温度的“高”“低”直接对应于数的“大”“小”看似颇为牵强,也缺乏推论的依据。其次,即使学生借助温度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能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了,可是如果情境变换为“盈亏”或“上车与下车人数”的问题,学生可能很难将已有的经验和结论直接迁移过来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可见,借助

情境不利于学生从更为一般化的方法和角度比较数的大小。因此,教材中情境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数轴以及在数轴上表示出各个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时,则应该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通过观察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顺序,总结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在“比例的意义”的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极力提倡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老师们很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仅要从宏观的角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更应当结合所学的具体数学知识进行。在比例的意义教学中,教材选择从国旗长与宽的比值引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契机。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算出各面国旗长、宽之比均为3:2,借机向学生说明:为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制定了《国旗法》,其中规定“国旗长、宽之比为3:2”,所以尽管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让学生认识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同时,也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特色,内涵更为丰富、充实。

2.正比例教学中相关的数据是否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得出。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通过研究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关系教学正比例的意义。鉴于课堂教学具有时效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水的体积和高度变化的相应数据,不必通过实验得出。但如果能用多媒体或其他形式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抽屉原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例1教学中适当渗透“平均分”的思想。

例1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教材编排了两种解释方法,即枚举法和假设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将4枝铅笔放在3个文具盒中,为什么可以先考虑每个文具盒放1枝铅笔的情况?”弄清楚该问题,也就帮助学生体会到假设法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地平均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两种方法中假设法是更为一般、更为快捷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运用假设法“证明”更复杂的抽屉问题奠定了基础。

2.例2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余数”的问题。

教材在例2的编排中是运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表达出假设法的核心思路,即5÷2=2„„1。学生借助算式能够很快理解该“证明”过程:5本书放进2个抽屉,每个抽屉放进2本,还剩1本。把剩下的这1本放进任何一个抽屉,该抽屉里就有3本书了。但由于该除法算式的余数正好是1,很容易让学生将“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商加1错误地等同于商加余数。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余数

不是1的情况,如例2后面的“做一做”,在对比、辨析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屉原理”的实质。

3.例3教学中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理解一般性的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建立起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开始可能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例3的编排中通过学生的对话,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先猜测再验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认识到该问题属于“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并在“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教学中随着对该问题认识地逐步深入,应引导学生理解猜测、验证并不具有普适性,解决相关问题时应当尽可能地运用更为一般的方法,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推理解决。

四、习题中的一些问题

1.线段比例尺是否应固定的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千米呢? 线段比例尺一般是指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的实际距离。通常,绘图时会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来表示,这么表示给测量和计算带来了方便,所以教材中涉及到的线段比例尺的单位长度基本上是1厘米。但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简单示意图所画线段的单位长度不一定是1厘米。例如,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07页)第2题的示意图,如果按1:5000的比例尺来绘图,教材的版面很难达到要求。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教材用图上0.4厘米表示实际50米的距离也是可以的,不存在科学性的错误。

2.练习十二第5题,应如何理解2对同色的小棒。

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篇5

这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疑难问题,不妥之处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1、电解水时,为什么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但为什么不能加入氯化钠?

因为纯水中只存在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电性很差,电解速度极慢,为增强导电性,加快电解速率,故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等,但不能加入氯化钠,原因是:2NaCl+2H2O==2NaOH+H2↑+ Cl2↑ 即生成的不是氧气而是氯气。

2、电解水时两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上是2∶1,但实际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还多,为什么

因为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间隔,而与分子大小基本无关,所以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若相同,则所含分子数相等,故氢气体积是氧气的二倍,但在实验中,所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溶解性强,此外,氧气还可能会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进一步导致氧气减少。

3、使用天平时物码颠倒的问题

这种操作不应提倡,但也能称量出物质的质量,其质量为:砝码-游

4、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不一定只显示一种化合价。

例,Fe3O4 NH4NO3中的铁元素和氮元素均在一种化合物中显示出两种化合价。

5、为什么外焰的温度最高

火焰是气体燃烧所形成的。流出的气体外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6、验证氧气占空气总量的21%,为什么用磷而不用硫、碳、铁等物质

做成此实验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一要求可燃物必须能在空气里燃烧,二要求在与氧气反应后不能生成气体。

7、物质溶于水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

(1)物理变化为主:大多数物质溶于水后并没有和水发生反应,如蔗糖溶于水;

(2)化学变化为主:少数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如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

(3)两种变化同时明显存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

8、出现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或沉淀、变色、燃烧、爆炸等现象,所发生的变化是什么

光:物理变化,如灯泡发光;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

热:物理变化,如摩擦生热、电暖气放热;化学变化,如燃烧放热。

气:物理变化,如水受热变成蒸汽;化学变化,如碳酸钠加入盐酸放出二氧化碳。

沉淀:物理变化,如将土放进水中;化学变化,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变浑浊。

色:物理变化,如霓虹灯通电发出有色光;化学变化,如石蕊或酚酞遇酸或碱变色。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物理变化,如啤酒瓶的爆炸、高压锅的爆炸;化学变化,如火药、炸药的爆炸;

核反应,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9、某些金属表面的“锈”为何物: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绿的成分是Cu2(OH)2CO3,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是Al2O3,镁表面的“锈”主要成分是Mg2(OH)2CO3。

10、为什么说呼吸是一种缓慢氧化

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中,食物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通过肠壁吸收也进入血液中,二者在人体内发生下列反应:

C6H12O6+6O2====6H2O+6CO2+Q(能量)将化学能转变为人体的内能。上述氧化反应过程缓慢,故称为缓慢氧化。

11、钾钠镁等活泼金属一旦着火后,为什么不能用二氧化碳熄灭 因为这些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2Mg+CO2===2MgO+C

12、在洗气时,除水用浓硫酸,鉴别水用白色的硫酸铜;除二氧化碳用浓氢氧化钠溶液,鉴别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的石灰水)。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6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一定问题,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解决略策。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如不该用课件的地方用了,不该带的画面带了,不该有的声音有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思维;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老师被临时通知开课,教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等会儿我们一起唱,不过要先过关,先过生词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试试能不能赶上他们。”《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词,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小火车开起来”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师生在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三要多一些宽容和激励。对学生出现的幼稚、无知、片面、错误的,甚至荒唐可笑的,教师要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不要一味地求全责备,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

存在问题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人”地位还不能得到认真落实,很多教师侧重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是很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质的培养。

解决策略一:准确把握运用的“度”,把教学方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管什么课型的语文课,要积极倡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这种教学方式当作一个教学环节去设计,单纯地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合作而合作,力戒形式主义。

解决策略二: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层次一: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一般性的问题”指学习语文最基础的环节和难度较小的问题。学生“自主”性学习,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自己独立思考为主,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课前读熟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简要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课中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课后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完成作业,到社会活动中发现语文资源,拓展学习空间,验证语文能力。

层次二: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重点问题”指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等环节,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层次三: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但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通过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三、紧扣三维目标进行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新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很好设计和贯彻三维目标,或者顾此失彼,普遍存在施教者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不能运用科学合理的“过程和方法”,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扎实地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低年级教学为例,在“识字”和“读书”教学时,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完成好识字任务,并把“识字”这一重点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写字当堂完成。在朗读时,要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的朗读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地递进的,引导学生走完从会读到读流利再到读好的过程,要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同乐同哭,而不是跳出课文之外,去鉴赏、品味文章。

解决策略二: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老师在达成“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目标时,还须将另外两个维度的目标巧妙地融入其中。一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二是因势利导,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三是在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要注意自然、适度。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7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语文教学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而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教师们的面前:面对着纷至沓来的教学流派,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坚守怎样的基本行为标准?怎样既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 又能针对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各类课文的教学怎样既体现语文教学的共性, 又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教学层面最基础、最具体的问题如何与新课程理念进行对接……上述问题, 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一、调查分析

我们以县 (市、区) 为单位, 了解、征集到了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4个。其中,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13个, 占所有疑难问题的38%。这些疑难问题如下表所列:

从表中可以看出, 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引起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师的关注, 这反映了教师们既认识到了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又希望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得到帮助;其二, 关于有效教学的疑难问题涉及的范围广, 有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的;也有关注了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项目的, 这说明对于有效教学, 在不同的教学视野中, 教师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疑难问题;其三, 教师们对有效教学的追求, 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年段,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都有特征比较明显的问题。

对于这些产生于教学实践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是确定重点, 立足课堂, 分步解决, 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实例研究来分析、解决问题。因为基于课堂的研究对教师来说是最直观、受益面最大的, 这也是我们把“课例研究”当做解决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原因。

二、课例研究

通过对课例进行研究, 我们希望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哪些教学策略?

基于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 我们首先选择研究的是阅读教学课例。所选的文体有故事、说明文、诗歌、童话, 在课型上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各种文体的课文又分别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 (如下表) :

这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让学生兴趣盎然, 主动地进行学习。读故事、赏诗句、说童话、品茶艺不仅让语文学习充满了乐趣, 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语文学习任务蕴含其中, 如理解、积累、欣赏、讲述、说明等。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让词语“开花”、让朗读“传情”、让段落“立根”、让思维“长翅”、让活动“添翼”等活动, 《说茶》一课中的“嵌入式练习”设计, 《七律·长征》一课中的诵读欣赏环节,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化解了学习的难度, 给了学生个体的活动空间, 延伸了学习内容和情境,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学习,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是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中进行的。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 教师与学生关于用上“细长的葫芦藤”“碧绿的葫芦叶”“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来“说一说”小葫芦的生长过程, 指向了“积累”“运用”语言的目标导向;而《说茶》一课中关于“介绍茶叶的品种”“说明品茶的方法”的互动, 体现了对说明方法和顺序的强调, 区分了记叙文教学与说明文教学的不同要求;《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 “阅读与想象结合、概括与表达结合”策略与与之相呼应的“简洁地说”“具体生动地说”的教学设计, 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交流内容和方式。这些交流, 体现了教师的目标意识, 反映了教师对动态教学过程的关注,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教师能关注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篇8

摘要:过程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往往只是一个理想目标,过程目标需要的时间多,达成度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草草收场。过程目标达成缺失,成为我们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一、过程目标现状分析

1.目标陈述过于空泛

不少教师对过程目标表述空泛。如笼统地讲“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等等,这种过程目标是没有具体意义、无法操作的。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既不利教师对课堂整体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目标陈述偏离行为主体

教师在陈述过程目标时,较常用的句式是:经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能力,掌握……方法。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学生是效应者,教师是使能者。教师是否作了“使能”的努力,将成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的行为观测点,但学生是否能达成过程性目标,缺乏较为清晰的,量化的评价尺度。

3.目标达成缺乏有效对策

过程目标的达成,往往与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等相联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为了节省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目标达成对策,单一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甚至只是呈现知识的最终结果,告之学生最后结论。如此,过程目标的达成,成了空中楼阁。

二、过程目标阐述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等)。 过程目标常常以体验性目标的方式,例如:“经历、体验、探索”等,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所采取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达成《标准》所明确规定的过程目标,本文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三、过程目标达成对策

标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而过程目标则是达成上述四大总目标的桥梁。过程目标强调的是经过、策略,凸显的是亲历、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传统目标观念,重视过程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过程目标设计不明确,不具体,达成过程活动单一,缺乏有效策略。这样的目标对于学生发展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目标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会学”;同时也要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多走进学生中间,多换位思考,站在课堂生成的角度定位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真正达成过程目标。

2.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达成过程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念的影响下,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焦点之一。《标准》在每一个学段的教学建议中都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明确指出,要把从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数学难学是因为数学的严谨性、抽象性。但事实上,知识有一个自然产生、发展和生成过程,教学中新的知识得出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力求自然、合情合理,让学生体验或感受这个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让学生亲近数学,学好数学。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乏味、枯燥。在教学中若直接给出定义,缺乏知识的建构、生成过程,那给学生的理解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提供概念产生和形成的背景,让学生自觉地探索、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达成过程目标。

例如:二次函數概念的教学设计中,多数过程目标大体确定为: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表述过于笼统空泛,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达成更是没有可测性。若改为:在“建长方形的养鸡场”的问题情境中,初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经历鸡场的面积随一边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初步感受函数的“对应”思想,理解二次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则会显得明确、具体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心中有目标”,同时也为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二次函数概念教学过程目标达成预设如下:

如图,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24。endprint

①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1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②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2 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③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3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④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10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⑤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16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⑥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时,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当所围鸡场平行于墙的一边长为时,设鸡场的面积为,则。接下来再提出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的函数叫做的二次函数。

这样的探究过程一方面体现了函数的本质和思想,突出了函数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函数概念的形成创设了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使过程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到实处。

3. 设计多维探究活动,达成过程目标

《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也即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要达成这样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新知,从不同层面巩固新知,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为达成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设计探究活动:

(1)从表格上展开探究活动

观察画函数图像的列表过程,在列表中探索当自变量的值变化时,函数值的值如何相应变化。

① ← →

X…-6-5-4-3-2-1123456…

y…-1-1.2-1.5-2-3-66321.51.21…

② ← →

X…-6-5-4-3-2-1123456…

y…11.21.5236-6-3-2-1.51.2-1…

(2)从图像上展开探究活动

如图,分析函数的图像,在图像上选取几个特殊点,当 → 增大时, → 的变化如何?当 → 增大时, → 的变化?多选取几个点,探索当自变量 的值变化时,函数值 的值如何相应变化。

(3)借助几何画板展开探究活动

借助几何画板,让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朝一个方向运动,让学生观察,探索当自变量 的值变化时,函数值 的值如何相应变化。改变 的值,拓展到一般情况。

这一设计从三个不同维度阐述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这一性质,让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知识的重组、内化,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习得新知。

2.优化问题解决方式,达成过程目标

《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不断优化问题解决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例如:在浙教版数学八下《4.4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一)》教学设计中,为达成“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中,经历‘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问题解决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大敢猜想、合情推理能力。”这一过程目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素材完成合作、动手操作,拼出一个四边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和自己的想法.

其次,引导学生猜想,并提出“怎样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形四边形?”

第三步,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当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时,始终可推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给学生一个以实验验证的方式,初步感受命题的正确性。再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相结合,使学生有一个不断的自我矫正的过程,把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逐步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角相等、线平行,体现化归、转化思想,最后得出正确结,从而达成目标。

这一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亲历“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知识建构的思想,从而达成过程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假命题这一过程学习方法,设计如下问题解决方式:

利用举反例,以等腰 为基础, 为底边 上一点,通过动画的方式,翻转 ,形象直观的呈现命题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四大目标是互相联系的整体,而过程目标则是达成上述四大目标的桥梁,在实際教学中,应重视过程目标,也要实现总体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奠宙,李士奇.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G·波利亚著.刘景麟,曹之江,邹清等译.数学的发现[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5]孙琪斌,陈佳林,沈 涛.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与行为跟进策略[J].数学教学,

离婚财产分割【疑难】问题 篇9

发布日期:2010-09-19文章来源:互联网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家庭财产的范围、构成及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财产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财产数额显著增加、投资性财产在家庭财产中所占比例增大趋势。相当一部分家庭财产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储蓄存款、房屋等,还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居住权等一系列新型财产,如何正确分割好夫妻新型财产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新的难题,本文笔者拟就当前夫妻离婚时财产分割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稍作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共同财产 新型财产 分割

婚姻家庭关系中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两个方面,其中人身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方面,财产关系处于从属地位,不能脱离人身关系而独立存在。作为婚姻当事人的双方一旦离婚,将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首先它不仅导致婚姻关系的解除和终止,也引起夫妻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消灭;其次还将由此产生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共同债务的清偿,夫妻间互相帮助,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探望等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一、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据此规定,离婚对财产分割的范围,仅指夫妻共同财产,而夫妻个人财产、子女财产、其家庭成员财产均不再分割之列。

我国《婚姻法》没有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定义,而是采取列举式的规定。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①工资、奖金;②生产、经营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具体而言:

1、工资、奖金:这主要是指夫妻一方或双方的劳动报酬形式,因此立法将其提出来代表所有的劳动报酬均应属夫妻共同所有。按立法本意,属于劳动报酬性质的实物、津贴等也应包括在内。

2、生产、经营收益:生产、经营的具体形式很多,除办厂、设立公司、建立企业以外,还有承包、租赁、投资、个体经济、与他人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但凡在婚后从事生产和商业活动的收入多应作为生产、经营的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

3、知识产权的收益: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所产生的权力,它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收益,是指作品在出版、上演、播映后而取得的报酬,或允许他人使用而获得报酬、专利权人转让专利权或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所取得的报酬、商标所有人转让商标权或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所取得的报酬。但是该收益依据《解释二》第十二条规定:仅指婚姻关系

存续期间,实际取得或者已经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而不包括尚未明确可以取得的财产性收益和非财产性收益。

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明确指明归一方的除外;凡是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通过继承和赠与获得的他人财产,只要被继承人、赠与人没有特别指明死后的财产和赠与的财产归夫妻一方,所继承和受赠的财产全部都应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

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从立法角度讲,该条属于概括性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涵盖《婚姻法》第十七条未列举的其他应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避免司法实践中滥用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解释二》第十一条规定:”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基此,《婚姻法》及其《解释二》通过列举方式明确了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只有在该范围的财产,并是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才能进行分割。

二、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程序及分割原则

在离婚案件中,判决或调解离婚,解除了夫妻间的人身关系,自然要对夫妻财产进行认定和分割,除非没有共同财产或当事人不请求且另一方也不提出。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直接关系到离婚双方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分割财产时应遵循分割的程序,并把握分割的原则。

1、分割程序 首先要明确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确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要以当事人提供为前提,法院不主动调查确定。夫妻财产分割仅限于夫妻之间的共同财产,所以,在分割财产前,如果是”小家庭“与”大家庭“一起共同生活,还未分家的,那首先要进行分家析产,严格分清夫妻间共同财产、个人财产及大家庭共同财产,将夫妻间的共同财产区分出来。其次,进行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在分割夫妻间共同财产时,应遵循先调解,调解不成再判决,即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拿出分割方案,再由法院进行审查确认;如果离婚双方协商不成的,法院应先提出分割方案,尽量使当事人能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财产分割协议。如果还是达不成调解协议的,再进行依法判决。

2、分割原则 《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婚姻法分割财产的基本原则,即”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该条规定还不全面,在分割财产时,无论是当事人协商,还是人民法院判决,除了依此条规定,还必须把握其他一些原则。具体而言,有如下原则需要把握:

一是男女平等原则。《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十三条规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具体而言,男女平等原则体现在夫妻财产关系上,就是双方对夫

妻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离婚时男女双方有平等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权利,对共同的债务、负有平等的清偿义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受收入多少、不因男女性别而有差异。

二是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婚姻法》第二条规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跟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具体而言,因父母离婚必定对未成年子女今后的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使子女能健康的成长,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在夫妻分割共同财产时给直接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适当多分一些财产,符合法律的规定。对于妇女,由于受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其独立谋生能力和经济收入,与男子相比均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妇女一般在家中抚养子女、照顾老人,其虽未创造太多的财产,但其为家庭所付出的精力要远远大于对方,因此分割夫妻财产时对其应给予一定的照顾。

三是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原则。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当注意从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出发,不能损害财产的效用和实际价值。如对生产可以分给有经营知识和能力的一方,然后由该方给付另一方一半的补偿,对于生活必需品应当考虑双方和子女的生活需要,分给需要的一方等等。

四是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原则。《中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作为离婚原双方当事人,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不得将国家、集体和他人所有的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加以分割。同时在协议离婚分割财产时不得借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而逃避共同债务;也不得借分割夫妻共同财产,逃避应承担的赡养、抚养义务等。

三、几种新型财产的分割探析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家庭财产其范围、构成及数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财产构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财产数额显著增加、投资性财产在家庭财产中所占比例增大趋势。相当一部分家庭财产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储蓄存款、房屋等,还包括在一些企业的出资或者股份等。而一旦处理可能会涉及到夫妻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权益问题,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很多,笔者认为,对这类型的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时,仍要遵循以上程序与原则,再具体个案具体处理,下面笔者就财产分割中常见的几个疑难问题作一些分析。

1、投资性财产分割:

根据《婚姻法解释二》第十五条规定:”夫妻双方分割共同财产中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时,协商不成或按市值分配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数量按比例分配。“据此在进行投资性财产分割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一)争议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及其他股份必须是夫妻共同财产。因为这一类财产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在一方名下,很少直接记载在夫妻双方名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先分清是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然后才能依法分割。

(二)这类财产的分割比较复杂,司法实践应尽量争取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只有在双方分歧较大、协商不成时才由人民法院判决分割。

(三)对于法律法规限制转让的股票或者股份人民法院不宜进行分割,因为当事人手中的一些股份依据法律规定尚不能转让。比如《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因此,如果夫妻共有财产中的股份,属于法律规定上述情形及其他依法不能自由转让的股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办理。

2、个人所有的房产增值部分在离婚时的分配:

一般来说婚姻房产可能基于人为因素和市场因素两种原因增值。就第一种而言,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有两个,一是婚后装修,二是婚后出租。在房产装修的情况下,如果房产为甲男所有,则其行为性质依物权法理论应为添附。根据从物随主物的原则,添附之物应随房产属于甲男所有。物权法规定:”主物转让的,从物随主物转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如果这种添附为甲男乙女共同出资,装修增值部分中属于乙女应得的份额,离婚时由甲男根据公平合理的原则折价补偿给乙女,但乙女很难主张基于添附所产生的房产增值。在房产出租的情况下,依物权法理论所收取的租金应为法定孳息。根据物权法规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如甲男乙女对租金收益分配无约定,依物权法理论应归所有权人甲男所有。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如乙女对房产装修和租赁耗费了人力物力,则依照物权法理论和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推导出的结果将对乙女明显不公。另一种是房产基于市场的原因而增值,情况则更为复杂,笔者不赘述。从目前城区基层法院审理的离婚诉讼案件中可以看到,夫妻一方将属于个人所有的房产出租,租金收益因离婚时的分配而产生的纠纷比较普遍。中等以上城市市区房价、租金都比较高,地段较好的高层住宅的月租金都达到千元以上,租金收益所得在离婚时的分配自然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婚姻关系中,双方对一方所有房产的租金收益分配无约定时,可以确认非产权方可以取得对方房产出租的收益权;当双方不能协商解决时,首先应考虑到大多数夫妻在共同生活中分工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在为共同的家庭生活作贡献这一公认的基本事实。通过以上法理对比分析,并结合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笔者认为,公正处理该类纠

纷的思路是:双方均不能举证证明其承担了房产出租的全部经营管理工作,就应推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租金收益为共同财产;非产权方举证证明其对房产出租承担了全部经营管理工作,应根据双方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对房产出租贡献力的大小决定租金收益在离婚时的分配比例,但不宜判决非产权方获得全部租金收益;产权方举证证明房产出租经营管理完全由已方实施的,与对方无关,租金收益就应归已方所有。

3、居住权在离婚诉讼案件中的运用

依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离婚时,一方无房可居属于生活困难,双方可以协商或者法院可以判决有房一方以居住权或者所有权予以帮助。该司法解释中的居住权主体是特定的,仅限于夫妻离婚后的生活困难方。但该解释并没有对这种居住权给出具体定义,也没有确定给予生活困难方居住期限的相关处理规则,对居住权人能否将房产出租、居住权人有无修缮义务、房产受毁损或灭失时居住权人的权利是否受影响、居住权何时终止、居住权消灭的原因等问题均未涉及。婚姻法司法解释对居住权原则性的规定在客观上给法官赋予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离婚时由一方对生活困难方给予居住方面帮助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相互扶养义务的性质不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相互扶养义务是基于夫妻身份关系而产生的,是无条件的。但随着离婚法律行为的发生,该义务随即消除。而离婚时对生活困难方提供居住帮助并非这种法定扶养义务的延伸,它只是由原夫妻关系所派生出的一种责任,是有条件的。居住条件毕竟是自然人生存的基础,住房又是一项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离婚后一方居无定所,经济条件又非常有限,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住房问题是很难得到解决的。因此,离婚后不能妥善地解决居住这一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时,确实可以称得上生活困难。”人们生活困难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由社会救济、保障机制加以解决。而在社会保障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又必须寻求一个解决途径,只好让有关人员担负起这项任务。

因此笔者认为,用判决设定居住权的条件是:一方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亦无其它收入来源,无住房而提出暂时居住的请求;另一方应有给予居住帮助的能力;生活困难方的这种获助应仅限于离婚时。考虑到毕竟是从别人即另一方的房产中对生活困难方进行帮助,对居住的期限和解除条件等相关问题应尽量通过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减少离婚时设定的居住权在执行中的难度,以期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判决以居住权给生活困难方提供帮助的,可以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附加某些条件。确定居住期限时应考虑当地住房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救助方提供的房产的权属状态和面积的大小、生活困难方劳动能力的强弱和生活困难程度以及当事人缔结婚姻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经过综合判断后再进行判决,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割: 《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六条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第十三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此,夫妻在共同承包经营的土地上从事养殖业和种植业,在离婚时有收益的一般应对半分割。没收益的,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平均分割给夫妻个人享有,以保证夫妻双方都有田耕。

综上,笔者认为,随着我过经济发展的加快,家庭财产的种类数量增长也随之加快,建立规范的夫妻财产制度来确认夫妻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的所有、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分割等财产关系,不仅关系到婚姻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影响到子女的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对正确处理好婚姻关系解除后的当事人双方关系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处理新型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面临疑难问题》,蔡梅风,2008年1月(中国法院网)

2、《试论离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处理》,余文玲,2005年4月《人民司法》

3、《新类型离婚财产纠纷探析-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周鸿燕,2006年1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民事裁判标准规范》,吴庆宝,2006年1月

5、《物权法论》,王利明,2002年7月版

上一篇:中学生我心目中的老师作文下一篇:停复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