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精选6篇)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篇1
学习党代会精神,重点在贯彻,关键在落实。下面是文库小编整理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的范文,欢迎阅读!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篇一
岳阳市第六次党代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岳阳市过去五年来,通过全市广大干群共同努力,实现了富民强市六大目标,即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全力推进,加快了民本岳阳和谐崛起进程。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始终坚持”,准确深刻总结了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的宝贵经验。党代会的精神还集中体现了对岳阳市今后五年工作重点,如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如何从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岳阳市委易炼红书记报告的学习,使我初步领会此次党代会精神,更加充分地了解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也使我对岳阳今后五年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岳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以及岳阳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盼。
我思考着如何更好把党代会精神落实到自身工作中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以学习为抓手,努力提高工作水平。要以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始终把学习党代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认真学习,深化对市委决策重大意义的理解,切实提高对科普工作者自身使命、宗旨和主要工作的认识,努力用党代会精神指导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是以贯彻为主线,不断增强敬业意识。学习党代会精神,重在贯彻,重在落实。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勤勤恳恳工作,扎扎实实做事,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要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能把心思花费到工作上,能把心血倾注到工作里,光明磊落地做好本职工作,淋漓尽致地展现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锐意进取、勤勉敬业,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业绩。
三以发展为动力,加强开拓学习能力。坚持业务学习,爱岗敬业,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阅读各种读物,领会新的理念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做好笔记,运用新的科学方法观去指导街道的工作;和大家团结协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想方设法出色地做好“班长”的工作,勤于学习,苦练内功,解放思想,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总之,我们要按照“善于谋势,勇于突破,精于抓实”的要求,通过扎实的工作,使各级都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使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充分认识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发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将党代会的精神贯彻到生活和学习当中,为党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四化两型”,加快建设“五市一极”,续写民本岳阳和谐崛起新篇章。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篇二
报告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总结回顾了第十七届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并围绕发展目标,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五年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每位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任务。
一、坚定信念,增强本领,做学习上进的表率
作为一名党员,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不够的,要以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始终把学习党代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通过认真学习,深化对重大决策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有为人民服务思想,更有为人民服务本领的合格的党员。
二、强化责任意识,做敬业爱岗的表率
学习党代会精神,重在贯彻,重在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将责任意识化为动力,自觉用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把心思花费到工作上,把心血倾注到工作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能力,锐意进取、勤勉敬业,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和业绩,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三、凝聚人心,做服务群众的表率。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爱护的观念和意识,将工作置身于群众的角度去考察,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在调研的过程中掌握群众的呼声,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要求,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志愿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服务他人。公共场所少吸一支烟,为净化环境出一份力;办公室内少开一次空调,为节约能源出一份力;多一句劝慰和祝福,为社会和谐出一份力。
总之,要充分认识学习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篇三
山东师范大学第七次党代会结束后,美术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校本部的部分教工党员和全体学生党员共同学习了校党委书记***的关于《锐意创新 接续奋斗 为全面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而不懈努力》工作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向我们介绍了党代会从筹备开始到闭幕结束的情况,认真详细的传达了《报告》的内容。尤其是对报告中与我们有关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读分析,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校党委书记***代表第六届党委所作的报告,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催人奋进。从标题到文字内容,主题突出,客观实在、意义深远、目标明确,给我们党员同志以很大的振奋与鼓舞。报告在总结回顾过去5年取得的成绩时,比较全面系统,实事求是,不浮夸,如实体现了学校超常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长清校区已开工的新图书馆正在建设当中,这是最好的印证。报告不仅总结了所取得的成绩,而且清醒认识学校自身还存在的问题时,实事求是,敢于面对,客观分析,进一步深入查找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全面系统的总结了六个“进一步”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党员,在大学期间能感受到学校召开党代会的浓厚氛围,非常的感动。在认真分析、学习了《报告》后,更加激励了我对党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加完善了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山东师范大学各项事业在稳步的发展。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举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扎实的工作业绩共同祝福伟大祖国60华诞,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隆重庆祝建校60周年,着力推进学科专业整合,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亲眼目睹了学校四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荣誉,也分享到了其中很多的实惠,也是学校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的受益者。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和园博会以及各种大型的活动,都会有我们同学的身影。因而我更加明确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切实增强贯彻大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党代会精神落实到实际的学习工作中来。我们要以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契机,通过对党代会精神的认真学习,深化对校党委决策重大意义的理解,切实提高自身使命、宗旨和主要工作的认识。积极倡导认真学习党代会精神的浓厚氛围,努力用党代会精神来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在即将离开母校的这段时间里,我将会认真贯彻报告中指出的对我们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和建议。首先,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正直、宽容待人,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忘记党对我的培养和关怀。其次,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投身到学习工作当中,牢固树立面对机遇和挑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面对矛盾和问题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智慧,面对困难和风险敢作敢为、敢于担当的勇气,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用辛勤的汗水、创新的思维和蓬勃的激情,成就一番回报国家,服务社会的光荣事业。
学习党代会精神,重点在贯彻,关键在落实,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必须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刻苦学习,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要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党、向学校汇报。毕业之后,成为服务社会的栋梁人才,以实际行动支援学校的建设和关心学院的改革发展。我坚信,在新一届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一定会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团结实干,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母校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篇2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法 (制) 治观念的产生, 则需要从1949年建国之后, 更或者要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说起。如果我们借用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的“宪法时刻”理论, 1949年前后和1978年作为两个重要的“宪法时刻” (或者“法治時刻”) , 主要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种转变, 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和掌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法治化的转型。
一、对于“法律”与“法制”认识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对于以法律开展政治斗争早有认识。这是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继受和推导出来的。列宁的“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3) 等说法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律的认识, 即形成了“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的工具主义法律观。于是, “废除旧法统”和建立“人民民主法制”, 便不仅是革命时期的斗争需要, 更是某种程度上建国合法性和政治治理的体现。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历史使命完成的阶段性标志, 也是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折点。董必武在八大的分组讨论中, 着重谈了法制建设问题, 提出必须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群众运动是不完全依靠法律的, 这可能带来一种副作用, 主张人们轻视一切法制的心理 (4) 。1956年, 中共八大报告中就正式提出要“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法制”。也就是说, 中共八大对于法律与法制的认识, 已经由单纯的革命法制观转变为工具理性的秩序法律观。但是, 这种认识还没来得及转化为现实, 就被1957年反右运动及其后来持续发展的极左运动破坏了。从脆弱的法制共识基础反向发展出法律虚无主义, 是这个时期党对法律及法制认识的基本现实。
也正是由于这段时间法制逆流导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悲剧的产生, 促使党中央开始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之上, 并不很健康”,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决议中指出, “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十二次党代会, 胡耀邦代表中央作的报告中, 进一步指出“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982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年, 十二大通过新党章, 明确写入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年, 新的宪法通过, 全面规定了国家建设各方面的总体框架, 也突出了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律和法制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的法制呼声在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浮沉中几近消失, 但这段历史却给日后形成“法制建设极端重要”的共识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论证。尽管如此, “法制极端重要”的共识还是仅仅停留在静态的法律制度建立上, 或仅仅是还停留在纸面上, 要真正使得这些法律制度成为规范社会生活、保障基本权利的有力武器, 以及继续反求诸己地探究法律制度本身的内在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则有赖于走向更加实质的“法治”论述的实现。
二、从“法制”到“法治”的用语转换
从“法制”到“法治”的用语转换, 发生在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期间, 由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确定。
十三大报告, 已经开始将包含民主法治建设的政治改革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一手抓改革, 一手抓法制”、“通过改革,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已经形成一种基本的共识。1992年的十四大,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报告中, 继续指出民主法制建设是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次大会报告中, 进一步细化了法制建设的内容, 不仅继续强调立法, 还提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等内容。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 不仅增加了部分上述内容, 还正式写入“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 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的表述。实际上, 从“法制”到“法制化轨道”, 从“立法”到同时强调“法律实施”、“法律监督”, 已经在为“法治”的提出奠定理论和认识基础。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使用“依法治国”的概念, 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指出“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随后, 发生在1999年的宪法第三次修正, 就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载入宪法。十六大报告继续强化法治论述, 并通过了党章修改, 第一次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 成为“党法”。
“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 这就意味着“法治”的提出, 其实是过去工具主义的法制观开始让位给价值主义的法治观。法律, 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现政治治理的手段, 而也是一种基本的目标、价值和理念。由此, “法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理国家的方略, 日益从其他方略中独立出来, 获得更高的价值地位。
三、“法治”内涵的现代性解读
从党代会报告对“法治”的基本理解来看, 它应该包含如下的内容:
(一) 宪法至高无上、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并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并实现“依法治党”等 (5) 。
(二) “法治”, 意味着宪法、法律的内在品质必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认识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基本认识之下, 继续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权和民生。1993年修宪, “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改革开放获得前所未有的活力。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第四次宪法修正中写入宪法, 成为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标志。2007年, 《物权法》高票通过, 更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
(三) “法治”, 最基本的要求是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 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在政府层面上将执政党的法治观具体化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方案。法治政府的建设,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 “法治”, 最终意味着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和基本价值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 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 (6) 。十五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指出, “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深刻地指出,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
如可以看出, 十四大, 特别是十五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的基本认识不仅在逐步发展和深入, 而且似乎也正在酝酿形成某种全党、全国性的“法治共识”, 并且在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对“法治”的现代性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诠释。
四、“依宪治国”的提出与“宪政理念”的晨光初现
其实,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 “宪政, 就是民主政治”。在这种认识下, 过去中国共产党也基本上将宪政等同于民主, 着重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 也是从“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起步而来。但是,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入, 党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在发展。
宪政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 宪政必然是法治的政治, 宪政之下的政府必须是遵守宪法和法治的有限政府 (7) 。更进一步来说, 宪法和法律至上, 其实就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治”之所以和静态的法律制度描述的用语“法制”不一样, 就在于“法治”本身包含了“宪政”的基本内容, 并以“宪政”作为其最高价值。这种最高价值, 简单来说, 就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政治与人权保障。同时, 如果说法治包含着“政治上的法治”与一般经济、社会生活的法治等几个层次的话, 宪政就是“政治上适用法治的状态”, 可谓“政治法治”, 其核心就是解决“民主的法治化”, 用“好制度”来避免“坏制度下好人变坏”的情形 (8) 。
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的正式提出, 就是发生在“法治共识”形成的关键时期。2004年9月15日,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提法, 强调“依法治国, 首先要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 首先要依宪执政”。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在宪法和法律下活动”, 深化“法治”的论述。而在随后举行的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更是将宪法实施上升到战略地位, 宣示了实施宪法的极端重要性, 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和“宪法的全面实施”的提出是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深化, 对应着从“法制”认识到“法治”共识的发展过程。这种提法的变化, 不仅反映和有赖于这些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入, 更反映和依存于这个过程中从党到国家、人民的宪法、法治观念的发展进步。1982年宪法制定颁布及其四次修正, 就是党的历史上几次关键的党代会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宪法、法治理念的变迁所引发的。可以说, 我国宪法的变迁, 不仅体现和落实着党代会对于法治的基本理解和决策, 还是这些理解和决策得以实现的最高保障。
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法治论述的变迁, 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完善、人权保护观念的更新, 全党、全国的法治共识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的宪政理念也在法治共识的形成中晨光出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下一个也是最具挑战性和关键性的课题, 就是在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中, 如何将党的依法执政与宪法的全面实施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摘要: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建设的基本认识决定了国家法治的发展程度。党代会, 是党内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和党实现国家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梳理自八大以来, 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对于法制 (治) 论述的变迁, 从文本出发, 试图建构起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制 (治) 认识不断深入、法治共识逐步形成、宪法理念晨光出现的现实图景。
关键词:党代会,法治理念,社会主义宪政
注释
1参见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11月) :“共产主义者主张废除政权, 如同现在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府, 是当然不能存在的。因为政权, 军队和法庭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2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123-134.
3列宁全集 (第13卷) [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304.
4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1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189.
5俞可平主编.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M].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66-68、133-134.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19.
7王振民.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J].中国法学, 2009 (5) .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党代会政治报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8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载体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及方针的主要文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放在改革开放历程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政治报告以理论形式指导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而改革开放以实践形式为政治报告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既可以看到某一个战略是如何在几个政治报告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政治报告是如何系统回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反映出党是如何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着重解决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对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从它的主题、结构、新意、词语、结束语、人大制度、文化、党内民主、改革开放的经验等,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从宏观上说明,党代会政治报告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和战略部署,推进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三大成果正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脊梁。
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对改革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有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政策、总方针,有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观念、时间节点和实践过程,有时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具体的战略。而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是从历史高度来定位的。
1.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增长和人民得到的实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多的。9年的实践成效增强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信念。面对后来艰巨的建设任务,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和坚持改革开放,确保它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基于此,中共十三大报告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中,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起构成了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此后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都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变。另外,“坚持改革开放”还写进了宪法序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国人和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于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深刻变革,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它是“一次革命”,中共十四大报告在此基础上确认它是“一场新的革命”,中共十七大报告则直接称之为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把改革开放层层递进地表述为“革命”“新的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不是停留在具体事物上、也不是停留在当前,而是把它放到社会历史长河中来进行观察和定位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而导致这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大事件,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是改革开放。毫无疑问,在20世纪中国巨变史上,改革开放的“革命”之位绝不是什么人强加给它的,而是改革开放自身的伟力所致。在今天和未来,改革开放还要承担“新的伟大革命”的使命,继续推进中国在21世纪发生巨变,不断提升其历史地位。
3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赶英超美等方案不断试验,但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1](P6),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P22)。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共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报告则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缔造了一条“振兴中国—中国现代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之路。之所以作出这样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回答,也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探索强国之路的智慧结晶,符合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回答指导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没有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必须正确回答,认真解决。而完整、准确地回答和解决常常是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来完成的,因为它代表了全党统一的意志和思想,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
1.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力求做到符合客观实际。但是,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历史阶段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许多政策都无法制定。经过深入的理论探讨,该问题在中共十三大之前曾三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中共十二大报告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3],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这三次均未作详细阐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全面阐述的是中共十三大报告,并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P7)。中共十三大报告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从此更加明确。从此此后的几届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完善并坚持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武器,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基本保证。
2.回答了改革开放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共十二大报告首先提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允许个体经济有适当发展;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个体”和“市场”的出现,引起党内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争论。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从更高角度给以回答和澄清:第一,“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都是由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1](P25),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二,指出过去的许多做法,尤其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做法,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必须认真审视那些做法是否仍需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第三,强调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不能将二者划等号,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第四,指出新出现的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尽管这些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党内外关于计划与市场性质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报告果断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但随即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我们党再次予以回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回答和确认,我国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改革开放历程中最重要的现实课题。
3.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问题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对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理论有所触动,实践的困境和理论的困惑迎面而来。但是,农村的改革、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价格的适当放开、个体私营经济的活跃、劳动力的转移、外资的引进及就业的扩大等变化,为党认识社会主义、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党深深认识到:社会主义应是发展着的、鲜活的,而不是书本上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必须进行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等。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用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十四大报告又提练总结为九个基本理论问题,最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党自身也面临能否与时俱进的考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考验着全党的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得到完整阐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党以更高层次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第三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共十七大报告。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解决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回答了怎样加强党的建设问题
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习近平也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各级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等,这些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其次,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再次,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面对考验和危险,要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如果说改革开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那么党的建设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来回应改革开放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三、部署了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要战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用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来具体推进,没有这些战略方针的部署与实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
1.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是每份政治报告的中心内容,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中共十二大报告以战略眼光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用时20年,分两步走。中共十三大报告又接着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用时5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将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个经济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来看待,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以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中共十五大报告则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提出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原则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含金量”。200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社会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规划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用时20年,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下,科学发展成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是中共十七大以来的主要部署。事实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但是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措施部署却不大一样,呈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共十二、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战略规划及实施一些较容易的改革;第二层次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五大报告,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配套改革;第三层次是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攻坚特点明显。特别是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品质和效益。
2.提出了积极稳步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立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将民主推向制度化建设方向,为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共十三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P35),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P36),并为政治体制改革设置八大任务,其中实行党政分开的举措最突出,开了党政关系改革的先河。此外,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1](P34)的论断也影响深远。中共十四大报告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立题,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4](P33),即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P13),强调要在法制的框架中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此后一直被延续和完善。中共十五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2](P24),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中共十六大报告以“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立题,从九方面部署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有不少新内容,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等[5]。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题,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反映出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6]。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立题,提出要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7]。
7份政治报告的立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图: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从建设民主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在此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一是确定了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方向;二是注重基层民主实践,并进行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顶层设计;三是民主政治建设措施越来越尊重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自身的规律,并致力于实现政治文明;四是党始终以积极、稳妥、有序的方式去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3.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在中共十二大以来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部分前后变化很大。中共十二大、十四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归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中共十五大报告专门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立题,将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行部署,政治、经济、文化开始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这是文化建设第一次走进顶层设计。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着手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内容,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升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即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共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认为缺少文化支撑的经济大国不等于强国。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不断显示自身的软实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分支到文化强国战略,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步伐,步步推进的。可以预见,文化强国战略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推进初期,生态问题和社会建设常被忽略,直到中共十六大才开始重视。因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更高目标之中,单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并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布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虽加快了经济发展,但社会建设依然很落后,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足局面,同时,原有的社会管理系统也需要整合和创新。鉴于这种紧迫的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共十八大报告单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布局[7]。至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战略终于形成。
5.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几乎是白手起家,面临重大的立法任务。在法制建设初见成效后又受到“文革”十年法制虚无主义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法学界鉴于法制被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法制”和“法治”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为法制建设和法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推动下,1996年依法治国专题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法制讲座,最终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上首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等重大方针。从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得以部署推进,如: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让人民监督权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和推行1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为依法治国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中国人治思想的影响不能低估,依法治国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结语
全国党代会及其政治报告,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最重要的文献,集中了全党意志,代表了人民利益。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部署了重大战略方针,书写了改革开放历史。我们相信,未来它仍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主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本书编写组.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
[4]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6]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党代会报告心得 篇4
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记得当初在基层工作时,除了我这个新兵外,人人都是党员,当我提出入党的要求时,单位的党委书记对我说,从干部队伍的结构需要出发,建议我不入党,只要坚定党的信念,不入党同样可以为党做工作,有时候发挥的作用还要更好一些。这次学习党代会工作报告,更加感受组织的伟大,个人的渺校这种认同感、归属感就会自然而然地逐步建立起来。作为非党干部,需要更加主动地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常反思自己的动机是否纯正,只有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价值统一起来,不断调整修正个人的价值追求。将来的做人和做事,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航道和轨道。
二、进一步加强自我修炼。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年轻就意味着还不够成熟,没有出色的工作业绩,没有成功的人生经历,你凭什么赢得尊重。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聚细流,无以成江海。年轻干部只有靠不断加强自身修炼,完善自身人格才能赢得尊重。一是平和的心态。从点滴做起,培养自然、旷达的轻松心态,乐观向上,不患得患失。二是自信的气质。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挑战风险,绝不轻言放弃,彰显年轻奋发之美。三是自尊的气节。不为性别所困,敢于自我超越,树立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现代女性形象。
三、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
党代会工作报告心得 篇5
一、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本地实际;狠抓基础实施建设,按照“生态立乡、林牧富乡、交通活乡、科技兴乡”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战胜困难中前进,在求实创新中发展,圆满完成了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税改、林改基本完成。
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村经济进一步放活。乡党委不折不扣的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特产税。农民的实惠落到了实处,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贫困户,特困户,五保户补助,医保,大病救助。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农机具补助。这些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xx年全乡粮油产量达到58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983元。
(二)生态农业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五年来,通过项目实施、国家扶助,农民股份制建设、小流域承包治理、农民个户实施等模式,全乡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沟坝地、河滩地达到2300亩。全乡共栽植核桃8500亩,累计达到16000亩,
(三)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实施建设步伐加快,全乡面貌明显改变。
交通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以来值得全乡人民欢庆的突出成就,村村通油路,水泥路近两年累计完成40个自然村,约170公里。全乡50个自然村人畜吃水工程已全部峻工并投入使用。其他项目如:校舍、医疗所、文化站、村级党员活动所、移动、网通通讯塔等基础性建设工程也在有序进行中。
(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五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坚持传统古会每年一台戏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举办了农民素质培训,农业科技培训,新修农村便民活动室三处,改造旧房71户71间,计划生育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四术”任务和社会抚养费征收任务。
(五)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效果。
五年来,在党的建设上全乡先后开展了农村村级班子整顿,农村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榆林大发展,吕梁怎么办”开展了本乡发展大讨论活动。农村支部,村委换届,在这些工作中,乡党委始终以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乡党委倡导的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之风,亲民廉洁之风,成为乡村干部的自觉行动。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村级规章制度完善健全,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全乡保持了大局稳定。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乡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干事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乡委员会,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令人鼓舞。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大,工业发展空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负债压力大,农民增收困难;党的建设以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未来五年,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乡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时期。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
十二五时期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五兴县”战略为统领,坚持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态立乡、林牧富乡、交通活乡、科技兴乡”的总体发展思路,
具体来讲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狠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两新农民。结合三项整治以“治五乱”、“达五化”为重点,组织实施生态家院富民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动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全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努力实现稳定脱贫。按照“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整治资源、产业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巩固温饱和脱贫致富同步推进,坚持直接面向贫困人口,坚持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狠抓贫困村基本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培育、基本素质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政策落实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严格控制人口超计划增长,着力夯实贫困村发展的基础。确保“十二五”期间全乡实现稳定脱贫。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等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特色基地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以农民增收、产业增值为目的,积极培育产加销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节水灌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缯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无化害农产品、特色畜禽产品和绿色产品和规模产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抓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工业、建立完善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网络三个关键环节,努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6、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便民连锁店全覆盖,街巷感化全覆盖,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险机制。抓好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医疗救治等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乡村道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基本实施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三、加强党的建设,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实现我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开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一)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立足于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落实学习考核奖励机制,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坚决革除陈旧落后的观念,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在解放思路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始终坚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转变领导方式,健全和完善领导工作机制,集中精力抓大事、把方向、管全局、加强综合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创新型、团结干事型”领导班子建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一种工作局面。提高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统一、团结和谐、团结干事的坚强领导集体。深入实施“星级支部”创建工程,真正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三)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精力放在求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在抓落实上。要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多做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改革、有利于稳定、有利于群众的实事。要发扬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做每一项工作都要着眼于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用科学化、数字化的标准抓落实,使各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四)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从政道德、党的优良传统、法律法规和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认真落实乡村两级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狠刹空谈,浮夸、吃喝、攀比、粗暴等歪风。加大惩治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党代会报告心得体会 篇6
姬聪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学习,认真听取了报告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二是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指导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他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区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点上实现奋发崛起新跨越的征程。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前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第十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的学习,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会上我认真聆听,会后我感触颇深。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在提高素质能力上下功夫,把学习作为武装和提高自己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论,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把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与个人自学集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搞好个人自学,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
二是强化职责意识,在争创一流业绩上下功夫,进一步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不断增强自律意识,经常性的学习党纪法规、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廉洁自律,以此端正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没有违反廉政规定制度的行为,从而推动卫生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个人政治修养,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的灵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是社会成员中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的一部分;是改革和建设的生力军;是继往开来的后继力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