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2024-07-04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通用12篇)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1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开发区信息化建设进程,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保证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真正发挥信息化平台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开发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与工作职责

第三条 成立开发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区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是:

1、负责审议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经费预算;

2、审议和批准开发区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及网络安全的规章制度;

3、确立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资源分配以及考核机制;

4、对开发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进行决策。

第四条 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是开发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分期实施开发区信息化建设规划,负责部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技术指导和支持,负责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公共平台应用的推广与培训,负责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系。

第五条 开发区各部门应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具体负责的分管领导与信息员,信息化工作要列入部门工作计划;作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部门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监督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在本部门的执行;部门信息员负责部门网上办公信息的发布和部门二级网页内容的更新。各

部门要切实做好与本部门业务相关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好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第三章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第六条 开发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包括内部办公应用平台的开发和集成,开发区各类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基础应用等。

第七条 开发区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应根据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各部门业务工作实际需要进行。业务部门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对项目建设需求和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估。对于涉及开发区整体工作的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将由开发区组成信息化建设项目专家组进行论证,形成论证意见后进行立项建设。

第八条 根据“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建设原则,开发区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设施均由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统一安排申报。

第九条 对于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项目,需成立主管领导、业务应用部门、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和财务、纪检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采购小组,参与项

目的调研考察、招标采购等工作。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项目完成后,立项部门需要把项目主要的技术文档资料(包括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提交一份给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参与后期维护和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备案工作。

第十条 对于各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进行。应用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权限归各建设部门所有。建设部门要保证对系统数据及时更新维护,并配合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做好信息系统的备案工作。

第十一条 作为开发区信息系统建设的常规队伍,各部门信息员应按时参加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和相关部门组织的应用系统培训活动,熟练掌握各应用系统的操作方法,及时做好部门内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好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和部门内部信息的更新。

第四章 信息安全管理

第十二条 开发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分为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三方面内容。网络安

全是指机关局域网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包括:光纤通信线路、网络布线和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系统安全是指承载区内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器、软件运行环境以及系统数据的安全;内容安全是指通过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发布的各种信息中具体内容的安全。

第十三条 开发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负责对机关局域网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管理,对开发区数据中心内各服务器的运转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升级,对数据进行统一备份,保障开发区网的畅通运行和各服务器的正常运转。开发区各部门负责其主管的二级网页上的信息安全、业务系统的权限管理安全和系统内的数据安全。各部门有责任做好部门业务系统数据维护以及必要的数据备份和保存归档工作。

第十四条 上网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开发区网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开发区规章制度的活动。对接入机关局域网用户实行IP备案、审批制度,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IP地址的分配使用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有权按照国家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定,记录用户上网行为,并配合公安机关的要求,提供用户上网记录。

第十五条 开发区对上网信息实行分类审核。在开发区主页上发布全区性重要信息必须经宣传部审核后方可发布;各部门发布的部门网页信息由该部门负责信息管理的领导审核。未经审核的信息或网页不得擅自在网上发布。

第五章 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

第十六条 信息化工作将纳入部门工作考核范围,部门要在每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写明信息化工作的内容。

第十七条 开发区将每年进行信息化工作的评优工作,对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成绩优秀的部门和信息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2013年9月9日

开发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2

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高校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很多高校不仅在内部做到信息共享, 并且高校组织整体高效运营化发展, 使高校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变革。高职院校在这样的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工作, 其信息化的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如何通过信息化系统把管理者从以往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如何基于网络建立应用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 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创造优良的成长环境, 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开发, 能够为信息化时代高职学生工作管理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平台。

1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1.1 学生管理工作复杂。

学生管理工作每天都有很多的日常事务, 例如, 学生考勤、请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等, 贫困生问题、学生性格孤僻问题、奖学金评定等;学生之中会有许多突发事件出现, 例如学生生病、学生之间的摩擦和冲突等。如此众多的事情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绝非简单、轻松的事情。

1.2“以人为本”的特点。

学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 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大部分高职学生主流思想健康, 自我发展意识较强。学习动机较好, 但学习能力较弱。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与正确的引导、指导和疏导, 互联网给学生和学生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求知信息平台。笔者对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显示, 有75%的学生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困难寻求解决途径, 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互联网, 并且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参与问题的探讨, 与老师进行沟通。利用网络这样的平台, 抓住学生群体, 并且结合学生实际, 满足学生的需要, 抓住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网络迅捷性、针对型贴近学生的真实思想。

2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策略

学生工作信息化的第一步是建立真正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网站, 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一个符合高职特色的学生工作网站包括:

学院新闻 (校园最新的新闻)

学工动态 (学生工作处信息发布的窗口)

信息检索 (方便学生查看相关新闻、文件、制度)

心理科普 (帮助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并提供在线服务)

事事讲坛 (使学生不再关在象牙塔里面, 关注国家与社会)

文件规章 (方便学生、老师查阅文件与制度)

该网站的的设计理念是基于服务、教育、学习、互动与一体。并且通过简洁清新的界面, 与时俱进的主题内容吸引学生自觉主动的到网站中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国家。

在网站的基础上, 围绕学生工作, 开发应满足以下功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来实现管理工作信息化。

2.1 学生工作信息发布管理:

该功能主要为学生工作人员发布新闻、通知、公告、公示等内容提供发布渠道。该功能模块包括管理者发布 (上传) 信息、全体人员阅读 (下载) 信息。查阅学校规章制度、各项贷款文件、奖学金评定办法、勤工助学文件、国家和市教委下发的文件。建立一个管理制度的透明窗口, 让学生在公平的平台上竞争。

2.2 学生基本信息管理。

包括的个人信息的有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人均年收入 (单位:元/年) 、家庭电子邮箱、综合素质评定。该系统能进行修改、保存和删除, 并能按照一定项目查询和统计。特别是该系统能够方便管理者对贫困补助学生的评定、奖学金的评定颁发。

2.3 学生工作交流互动管理, 是指学生能动态地、全面地利用学

生工作信息化系统与学生工作者针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的交互, 这种交互有利于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对自身的素质结构作更多的反思。即该系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沟通模式, 增强沟通的实时性和有效度。如:学工咨询 (留言板) 模块:其作用是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地对学生工作者提问咨询, 管理者可以对其问题直接进行回答;系统并提供一个板块对经常性问题作个简报, 问题可以收集方便学生查阅。

2.4 考试报名系统:

学生察看自己的报名信息并申请, 使学生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填表单, 口头通知学生等琐碎事务中脱离出来。

3 结束语

整个系统有明确的权限管理, 数据可以批量导入、处理、备份, 方便工作人员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对高职学生工作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量大、任务重、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的有效措施。高职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提高学生工作科学性与透明度, 规范学生工作管理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宋新江.论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 (10) .

[2]袁佑宁.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管理教育.2008 (12) .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3

摘要: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增多,工作量计算越来越繁琐、复杂,因此需要一个面向学院教学工作量统计、计算的信息管理系统。本文详细论述系统特性、权限和功能、课程的分类和相应的计算方式。该系统已在我院教学管理工作中投入使用,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120-02

以前,我校教学部门对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工作一直是采用手工方式,仅限于完成每学期的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和代课酬金计算,对历年教师的工作情况没有总的统计,各类教师的工作量多少比较。对教学工作量没有有效的管理和比较,就不能对课程安排做出合理的决策指导,教师所代课程工作量的查询非常不方便。学校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平台,计算机使用主要基于Microsoft Office、Excel等软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人工统计出错的几率和统计的工作量相当大,效率低,保密性差,缺乏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开发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

一、教学工作量信息管理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一)系统特性

目前,信息化管理是各高校的管理趋势,一般高校的教务管理都已采用系统管理,较高效率并安全地完成了学生的排课、成绩的录入及成绩的管理等。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式各个学校不同,所以难用一个统一的系统对教师工作量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学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及需求进行设计。但“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可扩展性”这些共同的性能在设计时应当进行考虑。

1.可操作性。系统的用户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管理部门、学院教务人员,及教师,所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界面在设计上应讲求方便用户,在操作步骤上尽量简单,不要复杂。

2.实用性。因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要依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而学校各类考核的管理规定仍然处于不断优化完善中,因此对计算办法和系数将会作出不断的调整。所以,所有的计算公式在系统中最好都设计成动态可修改的,一旦计算办法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在不修改系统源程序的基础上,只对相关公式进行重新定义即可,这就大大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可扩展性。随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学校会投入其他的相关管理系统,这就要求本系统在设计上要在网络系统的构架上、应用软件的开发上,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满足其他的功能需求,做到与其他系统对接。

(二)系统的权限和功能

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适用于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申报、审核和统计分析,教师工作量的审核过程,一般由系部、学校两个角色对教学工作量进行把关。为此我们把系统划分为两个模块,分别为负责审核统计分析的管理员模块和负责申报的普通教师用户模块。(见图1)

1.管理员模块。根据使用权限级别,管理员模块可以分为系统管理员,系部管理员两类。

(1)系统管理员的权限级别最高,对应学校的角色,可以添加或删除系部管理员,并对其权限进行分配调整、修改密码。同时还能对所有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统计、分析。

(2)系部管理员是由本系部的教务员担任。对应系部的角色,可以对本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审核。包括 “课程信息维护”“工作量核定”“信息汇总”“密码修改”等功能:①课程信息维护。该功能可以对数据库中的课程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对每门课程的课程名称、学时信息等进行录入维护。②信息汇总。该功能是为了方便管理员的管理,按不同要求进行统计汇总,生成表格并进行打印,也可以对同一教师纵向分年度作对比,或横向与其他教师做对比,为以后的教学管理政策制定做参考。③工作量核定。该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进行初步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工作量可以在内容上进行修改,同时结合表格要求做初始化的操作。④信息汇总。该功能可以按照需求不同,进行数据的统计汇总,生成需要的表格并进行打印。⑤密码修改模块。该功能是学院管理员对教师用户进行密码的修改。

2.用户模块。这里的用户主要是指教师,此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对教学工作量的申报录入确认。包括“工作量录入”“个人信息维护”等模块。①工作量录入。该功能是教师结合本年度在教学上完成的工作,按要求进行分类录入,待教师确认无误后可以提交。②个人信息维护。该功能是教师在个人界面中对个人信息包括职称、用户密码等进行修改。在本系统开发时,要使数据库中的信息尽量与学校现有的数据库信息格式一致,考虑数据的对接。利用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导出关于教师名称及编码、课程名称及编码,和每学期教师上课的教学任务等信息,通过教师工作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同步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教师录入工作量,还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失误,提高数据准确性。

(三)课程的分类和计算方式

1.按照学校课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课程分为7类:①理论课。指教务管理系统中的理论课(即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或在实验室利用多媒体上课不使用实验、实训设备的)。②理实一体化课。指按学院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设的课程。③专周实训。指教学计划中安排的专周实训。④实践课。指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环节。⑤网络课程。指各系部开设的网络课程。⑥公共选修课。指学院层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⑦监考巡考类。依照期末考试安排表各系导入系统,不允许修改,个别调整请补报工作量时申报。

2.课程的工作量统计方法

(1)理论课程和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量计算方法

二、总结

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开发,教学工作量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在综合需求分析方面,对综合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及可扩展性等进行了要求。希望该系统在准确的核算和统计教师工作量的同时,通过报表分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能为学校提出教学管理决策方面的建议,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国华.高校教师工作量制度相关问题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6-58.

[2]张爱忠.关于高校教师工作量考核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8-69.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 篇4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对整个企业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按照系统的观点使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控制,才可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资源如时间、资金、人力、设备、材料、能源、动力等约束条件下,为了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即到项目竣工时计划达到的质量、投资、进度),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项目是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阶段性强。项目管理是面向所有工程项目的管理,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的系统管理方法。项目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按所选择的研制方法,对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控制。

项目的.管理是“一把手”工程,领导参与是关键。项目经理必须合理配置项目参加人员,制定项目建设的有关规范,及时产生详尽的报表,正确评价项目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项目管理,不少软件开发商还提供了项目管理软件,如美国微软公司的Project、美国Primavera公司的ProjectPlannerP3和OS/23.0、我国北京梦龙公司的PERT3.0等。这些软件主要用于编排项目的进度计划,通过资源的分析和成本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使计划进度更为合理,同时按计划来安排工程进度,并对进度进行动态跟踪与控制等。

2、加强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已经在国民经济诸多领域中成功运用的项目管理方法,也完全可以用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根据企业组织的改革、发展的需要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篇5

5.1.1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详细调研

5.1.2数据流程图(DFD)

5.1.3数据字典(DD)

5.2系统设计

5.2.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2.2数据库设计

5.2.3代码输入及输出设计

5.3系统的实施、运行及维护

5.3.1系统的实施、运行

5.3.2系统的维护

第六章预计成果

6.1软件的优点

6.2经济效益预测

第七章本系统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一章:题目的意义

1.1绪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N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alculator)于1946年在美国问世到现在,计算机业飞速发展,技术淘汰指标高的惊人,价格下降以及软件应用的快速扩展引发了以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为标志的“微机革命”,随之而来的是以全球信息网络普及和全球信息共享为标志的“全球信息网络革命”的蓬勃兴起。可见,世界已进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中激烈竞争的时代,计算机已经变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具,如同我们离不开的自行车、汽车一样。我们应该承认,谁掌握的知识多,信息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批量大,谁的效率就高,谁就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是1961年美国人J。D。GALLAGHER首先提出来的,是一门新兴的、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企业中信息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以便有效的管理信息,提供各类管理决策信息,辅助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具体作用如下:

(1)用统一标准处理和提供信息,排除使用前后矛盾的不完整的数据。

(2)完整、及时提供在管理及决策中需要

的数据。

(3)利用指定的数据关系式分析数据,客

观预测未来。

(4)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缩短分析和解释时间。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篇6

以及研究费用等方面资金调配不周,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4)技术开发落后。科学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加工仍处于手工阶段,电子化的普及率较低,这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网络工程建设时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工作,我国有关部门应首当其冲,制定统一标准,按照规划、统一分配、按步实施,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5)缺乏控制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长,信息处理技术已然跟不上其发展速度,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潜在提供者和使用者很难有效控制。而且,网络信息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规范,实际上被用户真正利用的信息资源很少。

4、解决措施

现如今,人们已逐渐了解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网络信息服务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的信息当中。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通过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强化其系统性,不能各自为政,需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商业部等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完善法制。完善的法制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顾全大局、着眼未来,注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集思广益、避免重复立法。

(3)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的人才保障体系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为了建立科学的人才保证体系,首先我们应重视教育,因为人力资源是知识发展的动力,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其次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

(4)完善技术保障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离不开信息技术,我们需要开发开放灵活的信息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元搜索引擎以及指引库技

术等。

5、总结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融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因此,对这些将从事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迫切需要培养在岗位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法是继案例教学法之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个新尝试。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指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这种教学法的教学目标直指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对高职学生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很多院校教师已针对部分课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但在教学中仍然是各门课各自为政。我们在此次教改中大胆打破课程与课程的界限,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融合原先开设的多课程内容,设计出一门涵盖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

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发的原则必须明确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定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范式一般情况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包括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等步骤,具体开发过程见图1。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探索

数据库专业职业岗位分析本次课改对象为数据库专业的高职学生。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库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中小型C/S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这类人员要求能根据需求分析说明书设计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类是数据库管理人员,即DBA。这类人员要求能够根据企业系统的运行环境安装、配置和测试数据库,保证DBMS、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正常工作。这两类岗位中第一类人员需求较大,而DBA需求量较少,而且企业对DBA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有经验的人员承担,应届毕业生无法胜任。因此,对高职学生也主要朝着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方向培养。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工作任务分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对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而言,典型工作任务可分为:系统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和测试。具体工作任务详见图2。

课程结构分析及融合现行高职教育培养计划中关于信息系统设计大致包括如下课程:(1)《数据库概论》:介绍关系数据库中的有关概念,并对数据库设计过程做简要介绍。该门课程以理论为主。(2)《数据库程序设计》:详细介绍sql语言使用,学会设计存储过程、函数和触发器。这门课程需通过大量练习,并要求熟练掌握。(3)《vb数据库程序设计》或《vb.net数据库程序设计》:以vb或vb.net为前台开发语言,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4)《数据库需求分析和规划》: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学会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用户需求分析说明书、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等软件文档。现行的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认为要有坚实系统的理论基础才能应用知识。这种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知识循序渐进同时又有交叉,但是,当学生学到后面的知识时,似乎觉得对有关知识都有所了解,可事实上,却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是直接面向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岗位,将该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分解成若干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方案。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将原来分布在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按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工作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将这几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这样当学生学完这门课程,也就完整地走完所有的工作流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整合工作任务后归纳出具体的工作流程,将分解出的工作流程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这个过程需要企业中处于生产一线的技术员、工程师或课程专家和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完成。

项目设计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项目做平台,工作过程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泛泛而谈,学生还是无法应用知识。为了让学生无需花太多时间了解应用场景,本门课程使用一个项目贯穿于各个学习任务。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考虑案例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案例最好是企业正在使用的系统,同时,该案例应尽可能简单且综合性强。系统的开发技术不一定要很高深,但覆盖的知识点一定要全面,这是选择教学案例的关键。本文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是一个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该案例应用范围广,需求容易获取,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可扩展成其他进销存系统),并且开发这个系统的后台几乎涵盖了SQL-SERVER中所有的数据库对象:表、视图、存储过程、系统、用户自定义函数、系统及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另外,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要设计好该系统的备份恢复策略,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

具体教学改革实施过程(1)组织教师团队。由于整合后的课程综合性强,单由一名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因此,整合后的这门课程将由一个教师团队完成。这个教师团队中的成员由擅长作系统分析和规划的系统分析师1名、擅长数据库后台设计教师1名、擅长程序设计教师1~2名共同组成。课程试验对象为数据库编程专业2个班学生。(2)划分学生学习小组。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个系统几乎不可能,因此,学习和考核过程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每个小组中选举出一名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最后的考核也是以小组为单位,由教师任意指定一名组员代表小组参加考试。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代表小组参加考试,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互相督促、共同进步。(3)课程设计。课程组根据前面分析的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具体见表1。(4)验收成果。《超市进销存系统》所有流程走过一遍。改革后的这门课,学生不再参加期末笔试,成绩由平时表现成绩(50%)和小组考核成绩(50%)构成。其中,学生平时表现成绩由组长和教师共同给出。期末教师在每个学习小组中任意抽一名学生参加考核,该学生的考核成绩代表小组考核成绩。考核时的测试数据由教师给出,教师还将对程序中的问题进行提问。

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思想对数据库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学习完这门课程后,熟悉了信息系统设计的各个流程,能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个小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学生在学完这门综合课后基本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当然,目前我们仅仅是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引入本门课程,尝试做了一些改革。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很繁重的。比如,要组织教师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课程标准、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逐渐转变教师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龚家骧.数据库需求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132.

[4]Thomas Connolly Carolyn Begg.数据库系统(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95-297.

[5]陈承欢.信息系统应用与开发案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管胜波,杜成龙.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开发教学[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8).

略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工作 篇8

关键字: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

0概述

60年代以来,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图书馆都编制了馆藏图书的目录、索引、文摘等,不论是过去记录在卡片上的印刷型或是现在记录在光盘上的机读型书目索引,这些都可以看作现代图书馆开发文献信息产品的初步尝试。文献信息工发工作并不是图书馆的一项新业务,其实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开发可以追溯到古代私人藏书的各种书目。到了近代和现代,索引、文献、提要、综述、剪报等各项文献信息开发工作都已逐步在图书馆界普及并制订了各自的业务规范。近年来,数据库、因特网等电子信息的开发使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另外,对文献信息开发的管理与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与运用也开始引起重视。

1文献信息开发的必然性

(1)从图书收藏到信息开发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科技从物质化到信息化的演进,信息时代来临了。尤其是进入90年代,信息已全方位地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图书馆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在服务方式上要发生一种深刻的变革,才能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依托自身已拥有的文献资源,运用科学的载发技术和主体化的提供方式来迎合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图书馆在当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信息开发是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模式的要求。每一个时代的图书馆都呈现出与时代同步的模式,这是因为图书馆的生存建立在与环境的要求相适应这一基本点上。在服务模式上突出开放性与公共性;当代图书馆一方面由于体制上的优越性而得以在文献收藏上几乎达到了垄断,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身处的信息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在优势与挑战面前,图书馆模式正在发生一次转变。从优越的文献资源中开发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种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3)信息开发大大丰富了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与普通的阅览外借服务不同,信息开发与提供不仅具备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它不再以文献为单元提供给读者,而是以信息为单元。这就要求采用更多样的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日臻完善,大大丰富了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4)信息开发使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有了新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开发工作使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变化。目前图书馆的信息开发工作中,数据库开发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已使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图书馆已逐渐成为社会信息的收集、开发与发散的中心之一,图书馆已具备了信息开发与提供功能。

2文献信息开发的基本原则及信息产品的种类

文献信息开发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1)社会需求原则。文献信息开发的根本原则是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出具有实际应有价值的产品,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实现产品的价值。社会需求导向是信息产品开发中决定性的环节。(2)市场营销原则。运用市场营销手段,图书馆在文献信息开发中应首先对信息市场进行细分,找出市场需求与空当,锁定目标客户(读者)群,在产品的不同周期上采取合理的定价策略,运用灵活的销售通道进行推广。(3)产品标准化原则。 图书馆开发文献信息产品标准化也就是意味着产品在外部市场上取得了通行证,扩大了产品的使用区域,从而能够收到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避免了因产品不规范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4)整体协作原则。文献信息产品的开发,首先应符合整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其次在开发过程中应与兄弟馆加强协作,联合攻关,合理分工,共同受益;第三、加强协作可以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提高产品水平,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文献信息产品的种类多样。如果按产品问世的时间来分,可以分成传统型和新技术型。从加工方式角度看,当然可以分为手工型与电子型。若从表述方式看,还可以分为文字型、数据型与音像型等。本书从图书馆业务习惯出发,对文献信息产品从加工深度和载体形式上加以区分。按加工深度区分:(1)一次文献型产品:一次文献型信息产品包括剪报、外文资料编译等。(2)二次文献型产品:二次文献型产品主要包括书目、索引、文摘、提要等对文献资料进行二次加工的产品。(3)三次文献型产品:三次文献型产品包括综述、简讯、述评、调研报告以及百科全书等工具型产品。按载体形式区分是指将文献信息产品的介质来划分,可以区分为印刷型产品、音像型产品、数据库产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型产品。

3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新形势下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地位与意义缺乏清楚、深入的认识。文献信息爆炸性发展性,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文献信息开发已成为图书馆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矛盾,是关系到图书馆未来兴衰的关键问题。许多图书馆领导者与工作人员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紧迫感。

(2)文献信息开发工作的方向不清。有了认识后又碰到了如何干的问题。图书馆工作面临转型,开发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方式,应用哪些技术,纷繁复杂。这方面尤其表现在数据库建设上,馆藏回溯书目库还未搞好,就要迈入馆藏数字化。

(3)缺乏全国范围事业上的领导与协调。组织领导、协作协调都很薄弱,许多靠自己摸索。尤其表现在标准化这方面,电子出版物与多媒体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但至今这方面的全国标准化工作没有声息,严重影响事业发展。

(4)技术滞后,人才缺乏。当前的文献信息开发,不管哪种类型,最后都要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但我国图书馆界,有关技术严重滞后,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这将拖后文献信息开发事业的发展。

4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图书馆发展新的增长点。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着诸多挑战,仅仅从文献提供这个角度说,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受到考验。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与手段比以往丰富得多,图书馆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眯。从图书馆发展的历史看,图书馆曾经在收藏规模、服务方式、开放程度等方面寻求新的发展,从而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在现阶段,图书馆应参加新的社会分工,适应社会功能的改变,从文献收藏与提供向文献信息开发与服务过渡,为图书馆发展确立新的增长点。

(2)提高办馆效益的重要措施。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始终是图书馆界追求的目标,也是图书馆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从“以文补文”搞多种有偿服务向依靠自身文献资源搞深层信息开发、增加文献的附加值过渡,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文献信息开发,不仅能为图书馆提高办馆效益的重要措施,信息开发更能被社会普通接受,符合图书馆发展的正路。

(3)图书馆参与信息服务业务竞争提高自身工作质量。信息产业的崛起,给图书馆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机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为图书馆提高自身工作质量,提高服务层次提供了参照。图书馆必须参与信息服务业的竞争,而在竞争中求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采用先进的信息开发技术与提供手段,从文献信息资源中开发出特色产品,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4)图书馆培养人才,创造成果的好方法。文献信息开发工作需要运用科学的开发技术与先进合理的提供手段,这就要求从事开发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信息产品。而一项有竞争力 的产品也是一项图书馆工作的优秀成果。因此,开展文献信息开发工作,是图书馆培养人才,创造成果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邢敏芝;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情报杂志;2000年06期

[2]宋学清;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年05期

[3]尹顺芬,王进宝;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探索[J];情报学报;1998年S1期

[4]周小文;加强馆员素质培养提高文献信息利用价值[A];图书馆与西部大开发;2002年

浅析银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篇9

对于现代化商业银行来说,数据是基础,信息是依据,决策是关键,效益是目的。分析银行业务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策略已经成为现代化银行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应逐步完善数据的应用,使之能适应业务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提供经营决策功能,从而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

(一)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建设 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银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长期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统一的实施方案,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软件开发时,没有做详细量化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不进行仔细的系统调研,不能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并研究软件项目的可行性,并准确确定工程规模,具体目标及对建设系统进行仔细的成本效益分析。目前多数银行采用的项目开发方式为:业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需求书,与科技部门讨论,科技部门或者开发公司根据需求完成功能设计,然后由业务部门确认反馈意见,继而进入开发阶段,项目开发后期业务人员进行相应测试和上线验收。

在实际运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项目方案缺少充分论证。二是由于开发时没有整体考虑,往往顾此失彼。三是业务部门的随意性给科技部门项目协调带来很大困难。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各银行在计算机工程人员上配臵上偏重于程序人员,没有考虑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性。在务部门管理人员配臵上,偏重于业务,没有考虑技术和项目工程人员的重要性。致使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队伍缺乏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员。

2、数据采集规范性低,查询不方便

目前,从业务网点至总行的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的传递仍然以书面报表和报告为主,各部门单一业务系统为辅,信息采集中存在各部门多头采集的问题,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各系统的数据口径,报送时点等不一致,既导致各个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造成管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或者各部门都不采集,形成管理上数据的的死角。系统在采集数据时和业务联系的精密度低,未考虑业务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相关模型建立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不尽完善、不直观,无法满足监管和管理上灵活多变的查询要求,统计工作存在大量的手工。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当避免信息的采集的重叠、遗漏以及滞后的情况,同时需要和业务精密联系,加强信息真实性的检验,完善基础查询和灵活查询功能,为银行统计、风险信息暴露、管理模型提供可靠的及时的信息来源。

3、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银行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不支持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评,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及时发现,银行管理仍然停留在依赖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4、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但接踵而至的是风险的明显增加,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操作风险反映在信息系统方面主要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系统权限的篡改、操作员使用的混乱、角色权限不及时的调整、离职调岗人员操作编号的不及时停用等等,导致了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防范的遗漏。

另外,问题出现在风险信息的及时反映上面,银行的有些损失就是由于有关不正当活动的信息本应该及时反映的,但却没有及时反映在高级管理层的提醒界面,或者信息系统中的风险信息不完整,因而尽管银行已经事实上出现问题,但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是运转正常的假象,从而造成问题日益严重。

5、信息系统的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是以综合业务系统作为核心系统,对后台最为关键的决策系统的开发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各子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低,包括信息报送格式的标准化,数据接口的标准化等,使得整个信息系统框架中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和加工,利用等各个部分还不能循环互动,造成了银行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

6、银行信息系统不应过于依赖外包

随着我国银行信息系统全面快速发展,不少银行认为外包有益于跟踪最新技术动态,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且信息系统的外包可以降低成本。而事实上一个信息系统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开发成本,这是一部分可见的成本,后期维护成本还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开发成本。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懂系统的内行服务,往往事倍功半。而且银行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开发公司往往没有对行内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培训十分简单,即所谓的‚黑盒‛培训。加之后期开发公司的维护人员不连续,衔接性不够,后续维护人员对前期开发人员或者维护人员的程序不了解,造成维护版本混乱。

另外,银行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银行对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敏感的。在开发公司主导的系统中,由于没有银行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和控制,难以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重大漏洞。其次,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有时银行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信用评级模版、五级分类模型、企业规模测算模型、风险指标体系、客户信息、贷款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对资金安全的隐患。

(二)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尽快制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银行信息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在银行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机制,组织科技部门、业务部门和开发公司就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该遵循的各个标准,业务数据采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银行内部信息的管理及建设系统所涉及的规章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成立相应需求组、网络组、技术组、制度组、保障组等,各司其职并密切协调,以保证未来各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和有效共享。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对银行未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的混业经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IT技术在金融业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以及银行管理的最终有效形式‘实时交易和管理’等,使建设中的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2、借鉴成功跨国银行经验,完善银行信息系统的结构 银行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第一个层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信用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已趋于将全行各种业务处理系统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上,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平台已经初步搭建。

第二个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客户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等。从银行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来看,尽管业务处理系统比较完善和先进,但由于内部缺乏统一的‘沟通’机制,信息有效利用率低。

第三个层次: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综合统计系统、商务智能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运用全行内外信息资源,建立各类模型库,方法库,并进行基于全行范围的客户、产品、财务、员工情况等的综合分析,实现对全行的各项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最优化配臵。目前,很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各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只反映了决策支持系统中可以结构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全行经营情况的某一侧面,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层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3、加强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加强对银行信息系统内部程序的检查,做充分的内部测试,试点上线测试,以及对系统正式上线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及时了解和收集,及时进行完善;同时做好压力测试,对一定操作量和业务量的压力下,系统的承受能力有充分的预估,确保系统稳定正常运行。加强对信息系统权限的控制,定期进行排查,如人员岗位的调整必须及时上报、角色权限的申请必须备案,同时需要加强对系统管理员的控制,系统内权限的调整需要进行复核。

采用安全系统平台通过密码定期更新、手纹识别等控制等手段进行系统安全登陆的控制。

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除了加强事后监督和稽核为主,还应对系统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建立成熟的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对异常操作信息以及异常业务量信息的及时预警,同时要有强有力查询的支持,加强风险的暴露非现场检查提供支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现场检查,排查风险点,检验操作上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4、运用数据仓库技术以实现其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功能 数据仓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技术。所谓数据仓库,就是把一个银行的历史数据收集到一个中央仓库以便于处理,他是支持决策过程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海量的数据集合。就银行而言,其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都存在着重要的决策信息,如何管理这些浩如烟海的的数据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决策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据仓库的最大有点就是他能把全行不同信息岛上的信息集合到一起,存储到一个单一集成关系的的关系型数据库里面。利用这种集成的信息,可方便对信息的访问,更可使决策人员对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事物发展的走势。

5、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逐步形成分析决策支持平台 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构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最基本的内容,其中,数据库是银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先决条件。模型库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方法库是各类模型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成立专门的模型库,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分析人员。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系统需要大批的丰富的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而培养吸收这样的分析人才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由于决策系统中的各模型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银行可以组建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来开发模型库和方法库,开发过程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管理,这对尽快建立银行信贷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

6、尝试‘借力外包’模式

银行信息化发展运用外包应该是一种必然,中国银行业面对的竞争是国际化的,银行IT部门有限的人员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银行信息系统外包应从哪些角度切入?在多大规模上实施?如何控制外包成本?如何保证安全性?这些应该是银行慎重思考的问题。银行内部在金融信息专业化的应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开发公司两方面结合,可以使信息系统应用更加完善。但银行必须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行内科技和业务人员素质,才能考虑外包。目前的情况下,银行内部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调动其主动性,在外包公司的辅助配合下开发信息系统。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10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技术问题,又涉及社会问题。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并掌握系统开发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以做好开发前准备,并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开发方式和正确的开发方法。

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

作为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比一般的技术工程有更大的难度和复杂性。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技术手段复杂。

(2)信息系统内容复杂,目标多样。

(3)信息系统投资密度大,效益难以计算。

(4)信息系统所处环境复杂多变。

(5)参与者额沟通效果影响系统开发。

(6)信息系统建设受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人是信息管理的主体,如果把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看作纯技术过程,那么许多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从更深层次探讨、重视非技术因素,才有可能解决困扰人们的“软件危机”。

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1)适应性原则。适应性是系统开发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要适应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需求,特别是要适应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需求,不仅是现有环境下的要求能满足,而且因环境变化带来新的要求时,也要便于修改而使之适应;二是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环境,采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再造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基础工作,从而创造需求,使用户满意。

(2)效益性原则。企业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创造直接或间接、目前会长远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必须着眼于效益。在技术上,不能片面追求最先进的技术,而应选择最成熟的技术;不能不惜代价地追求华丽的人机接口,而应该采用经济的、友好的、简洁的人机界面;不能只着眼于现有业务流程计算机化,而应该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发挥人机结合处理优势,再造业务流程。

(3)系统性原则。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实体内部进行综合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有着鲜明的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和目的性。它的整体功能是由许多子功能有序组合而成的,与管理活动和组成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系统各子系统功能处理的数据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成而又共享的数据体系。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其功能和数据上的整体性、系统性。

(4)规范化原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负责的应用软件工程,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规范去组织与实施。无论采用的是蚂蚁中开发方法,都必须注重软件开发工具、文档资料及项目管理的规范化。

(5)递进性原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逐步发展的过程。事实上,管理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管理工作对信息的需求和处理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设备需要更新换代,人才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贪大求全,试图一步到位不仅违反客观发展规律,而且使系统研制的周期过于漫长,影响了信心,增大的风险。为了贯彻这个原则,开发工作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然后分布实施,递进发展。系统的功能结构及设备配备方案,都要考虑日后的扩充和兼容程度,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扩充性。

开发区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 篇11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开发方法和具体应用,克服了传统工程备品管理的缺点,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工程备品 管理 信息系统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企业竞争激烈,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方法。宁夏华澳铁路综合工程公司管辖范围包括甘肃、宁夏两地的6个工程公司,点多线长,分散性大,不易管理。目前公司内部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文字处理、信息存储、查询等简单应用,对工程备品管理还停留在传统人工加手工台帐的纸质办公基础上。这种管理模式工作繁琐容易产生人为的错误,可靠性及查询效率低,备品的档案不完整;信息检索、分类、统计工作量大,速度慢,信息反馈不及时。无法解决公司内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流通等问题,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介绍了宁夏华澳铁路综合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备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该系统基于SQL SERVER2000数据库平台,使用Power Builder软件开发,主要是对备品台帐、维修维护备品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将为公司的工程备品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安全、高效的信息。

1 系统调查与分析

本系统是一个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它主要是为工程备品管理人员开发的。系统调查的目的是对原手工登账建卡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弄清各个环节需求、信息源、数据流向、处理方法等。

1.1 通过对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后,绘制出系统流程图,如图1

1.2 数据流图(DFD),就是采用图形方式来表达系统的逻辑功能、数据在系统内部的逻辑流向和逻辑变换过程,是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表达工具。数据流图可以用来抽象地表示系统或软件。它从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同时可以按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方法表示内容不断增加的数据流和功能细节。因此,数据流图既提供了功能建模的机制,也提供了信息流建模的机制,从而可以建立起系统或软件的功能模型。本系统的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

图中,F1采购设备;F2发放设备;F3盘点库存。

2 系统功能及设计

2.1 软件配置

2.1.1 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3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具有很好的移植性和图形化的界面,安装简单、维护方便;支持多种协议,网络的互连性很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保证用户数据安全与完整,同时也更大程度的减轻了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工程备品管理系统采用了具有强大分布式功能的大型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MS SQL Server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一流的管理工具;②自动锁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安全而高效地访问数据;③系统高度的安全性,提供方便而灵活的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功能;④全面的数据完整性保护;⑤提供方便、易用的分布式功能;⑥与Window 2000 Server操作系统结合紧密;⑦支持大规模应用。

2.1.3 开发工具 Power Builder是美国Powersoft公司开发的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完成了系统的核心层部件(即控件、窗口、菜单)设计,通过对核心层的扩展完成应用层软件设计。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使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前台开发工具使用Power Builder,后台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系统运行在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环境下。

2.2 系统功能设计 在系统流程图的基础上,对数据流程图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功能分解,这样不断进行下去,直到分解为含义明确,功能单一的单功能模块,从而绘制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本系统具有以下功能子系统及模块:

2.3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设计了入库、领用、统计及查询(库存统计)、数据维护(数据备份,数据还原、密码修改)、报表打印、帮助、退出等7个子系统(如图3),可以全面实现对工程备品入库、领用、库存节余统计的计算机管理,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全面提高了工程备品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工程备品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应用本系统可以在计算机上灵活、方便地管理工程备品,从而大大的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管理更加现代化。

本系统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内容,按一定的要求,科学合理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使本系统完全能满足经济性、灵活性及可靠性的要求;系统考虑到设计与用户两方面,使其尽量具有好的兼容性,速度快,功能强的特点,可让程序运行相对变得简单而方便,可使用户根据功能提供的提示,完成各类操作。

3 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1 入库登记 工程备品入库:由库管员将设备材料的购置信息(如名称、数量、单位、单价、总价、建造单位、建造时间、购置时间、供货商单位、联系方式)填入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入库子模块。库管员应及时录入有关新购置工程备品的信息,并相应更新库存信息,以便查询。

3.2 出库登记 库管员根据已批准的各项目部提报的领用设备计划,到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及查询模块,对现有库存信息进行查询。当库存信息中未显示该设备时,表明库中没有该设备;反之,进入出库模块,对所领用的工程备品认真填写出库信息(如名称、数量、单价、总价、领用人、领用时间),同时对库存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3.3 统计及查询 每当工程备品入库和出库时都及时更新库存信息,保证库存信息和出、入库信息的一致性,确保系统的准确、可靠。当进入统计及查询模块时,不仅能查询现库存信息,还可根据需要查询某种备品的使用、消耗信息,如能用数字反映出哪种备品在哪个项目部使用数量多、消耗大,哪种备品使用频率较低,从而为公司管理者采购工程备品时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同时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进入入库查询或出库查询模块通过输入不同的关键字(例如:工程设备名称、购置时间、出库时间等)来查询入库信息和出库信息。

3.4 数据维护 这一模块包含三个子系统:①数据备份是防止当计算机由于感染病毒导致系统瘫痪前能将库存信息复制到系统盘区以外的其他盘区,有效保护数据不因为重新做系统而丢失。②数据恢复就是当系统瘫痪时,对系统恢复后从其他盘区将备份好的库存信息导入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保证数据不丢失。③密码修改:当系统管理者需要更改登陆密码时,通过这一子系统进行更改。

3.5 报表打印 在本系统中,根据需要选择打印时间范围对备品信息打印报表。例如可以每月打印出本月入库汇总信息、出库汇总信息和库存信息。也可以每季度打印季度入库汇总信息、出库汇总信息和库存信息。

4 系统应用

工程备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是满足管理者和工程备品使用者的需要,即:

4.1 为管理者提供服务和决策 该系统可以从总体上反映本单位所有工程备品的入库信息、出库信息、库存状态、使用状态等,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宏观、方便的信息,更好地为工程备品管理进行服务。

4.2 为使用着提供服务 该系统可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如:入库统计、领用统计、库存统计、数据备份、数据还原、密码修改、报表打印等多种全方位的服务。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全面提高了工程备品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而且保证了系统的安全运行。

5 总结

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篇12

一、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

1.1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简称SG—TM) 采用基础平台/应用系统模式, 满足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现状。

系统功能主要版块设计

SG-TM系统应全方位集成班组管理A2标准、班组星级评定、班组日常工作等班组相关的工作, 具体由以下功能子系统组成:

(SG-TM) 班组管理A2标准系统;

(SG-TM) 班组星级评定系统;

(SG-TM) 班组日常工作平台;

(SG-TM) 班组信息提醒平台;

(SG-TM) 班组文化建设信息平台;

(SG-TM) 班组互动平台;

(SG-TM) 数据维护和系统管理平台;

功能结构图如图1。

1.2子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1) A2标准

A2标准系统功能模块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a、标准目录管理:提供班组管理A2标准录入功能, 用户可根据班组的具体标准进行班组资料目录管理, 系统提供添加、删除、编辑等修改功能, 目录编码、结构调整方便, 以适用于班组管理资料的变更或A2标准的修订。

b、班组管理:提供班组管理资料与目录的对应录入功能, 用户可根据班组标准目录对应将班组管理资料进行编码、录入等;同时系统提供自动统计 (如按年、月统计显示) 、资料在线修改、查询、下载、上传、模板编制等各项功能。

(2) 班组星级评定系统

班组星级评定功能模块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a、考核项目管理:由具体班组根据星级评定检查标准进行初始建标, 建标内容包括考核大项、分类小项、标准分、扣分细则等, 建标内容可根据考核内容的改变方便修改。

b、班组考核自评:该子模块主要供具体班组使用, 班组员工在该模块下对考核项目逐一进行打分, 系统自动根据扣分合计算出最终得分。

c、部门审查:该子模块主要供部门负责人进行星级评定审查使用。部分负责人对班组自评打分细则、打分依据、评定总分等进行审查。若审查通过, 则提交到工会部门, 若不通过, 则可退回班组重新打分。

d、工会审查:该子模块主要供电业局工会部门进行星级评定审查使用。工会通过该模块, 对各部门提交的班组星级评定材料进行审查, 若审查通过, 则承认班组自评打分的合法性, 根据分数对应星级范围给予评定。

e、省级审查:该子模块主要供四川省电力公司工会部门进行星级评定审查使用。省公司工会通过该模块, 对各电业局上报的五星级班组名单及对应班组资料进行审查, 看其是否真正具备五星级班组资格。

f、班组星级统计:该子模块主要供工会部门进行星级评定审查使用。其中, 电业局工会部门通过该模块初步查看电业局所属班组的自评打分所对应的各星级水平的班组数量、名称、所属部门等;在工会通过“工会审查”模块对部门上报的班组进行审查之后, 可根据审查后的得分查看本单位内各星级水平的班组数量、名称、所属部门等, 其中, 对于五星级班组的统计则分为电业局评定和省公司工会部门审查评定两个范围。

(3) 班组日常工作平台

该功能模块主要作用是将班组日常与班组管理A2标准资料紧密结合, A2标准资料的常态完善贴近班组日常工作。该模块下的子模块不固定, 系统提供根据班组具体日常工作模块定制功能。在班组日常工作中, 常用的记录、资料在此类模块下添加、修改, 同时按A2标准目录进行规档保存。该模块下常用的子模块分为两大类:

a、工作安排:班组员工在此子模块下填写班组工作计划、总结等。

b、工作记录:班组员工在此子模块下填写班组各种工作记录、安全学习记录、政治学习记录等, 各种记录的模板文件可根据班组具体工作、专业不同来定制、上传、修改。

(4) 班组信息提醒平台

班组信息提醒平台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a、例行提醒:根据班组工作安排的长期计划, 如月度工作计划等制定的常态工作, 通过该平台进行例行工作的提醒, 提醒设置可无限制增加提醒事项、事项提醒时间段、提醒范围等。

b、临时提醒:根据班组的重点工作、阶段性工作、临时工作等, 通过该平台进行提醒, 提醒设置自定义、操作简便、提醒内容醒目。

(5) 班组文化建设信息平台

班组文化建设信息平台主要是通过网页和网站的形式, 展示班组的文化建设, 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a、班组管理网站:该模块主要子模块由班组管理动态、班组相关公告、班组基层动态、形象展示、政策法规宣传等构成, 以网站的形式统一发布。

b、班组主页:该模块主要子模块由班组简介、班组成员介绍、班组岗位职责、班组基层动态、班组作业流程、班组远景等构成, 以主页的形式统一发布。

(6) 班组互动平台

班组互动平台主要是以论坛形式提供一个班组员工、企业员工开展技术讨论、经验交流、疑问解答等内容的互动平台。平台运行模式为: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按问题分类提问—解答问题—对问题答案评分, 互动平台结构简单、内容丰富。

(7) 数据维护和系统管理平台

数据维护和系统管理平台主要供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数据维护和管理功能, 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a、机构维护:对实际工作中电业局部门及所属班组的调整进行动态管理。

b、权限设置:根据系统功能设置和网络流程控制需要, 进行权限设置, 如班组员工只有修改本班组资料的权限, 部门领导可浏览本部门所属班组资料, 工会人员、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及局领导可浏览所有班组资料。

c、用户管理:用户管理又分为用户组管理和单一用户管理, 其管理与自身权限结合, 同时适应实际调整的需要。

d、功能模块管理:现有各项功能模块及所辖子模块可根据系统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班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目前在四川省电力公司范围内, 尚无具备统一平台的班组管理的业务系统,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正好弥补这片空白。

该系统已在巴中直属二级机构和三县一区供电公司广泛推广应用, 是应该系统的班组有150个左右, 实现了“班组管理有网站, 每个班组有主页, 管理标准和考评体系由系统集成”一体化系统平台, 成为提升管理水平支持手段, 取得实效。

三、结束语

通过班组信息化创新研究, 全面实现班组管理相关工作的信息化、无纸化和网络化, 在切实为班组减负的同时, 显著提升班组管理工作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将彻底改变传统班组管理基于人工操作的落后模式, 在班组管理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宁.企业文化的价值[J].山东经济, 2012 (1) .

[2]朱广平, 朱广武.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常州: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李平斌, 王玲.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冯少丽.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华章, 2009.1

[5]郑东升.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大众科技.2008 (12) .

[6]高健.员工忠诚度的全程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2 (2)

上一篇:2023教科处工作总结下一篇:不记仇的狗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