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开发

2024-10-12

文献信息开发(精选12篇)

文献信息开发 篇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农业技术的高度发展, 知识农业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题。农业现代化越来越依靠于农业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而高职农业院校图书馆是收集和传递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为此, 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开发和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结合当地实际, 更新观念, 积极探讨研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以高效、优质为主力的服务吸引用户, 使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就实际工作情况来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发和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满足或开阔全院师生员工的知识需求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授课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而是广泛收集资料, 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他们需要大量的图书、期刊和网络信息资源, 要求馆员根据不同读者的实际情况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 有针对性地传播。为学生提供及时、领域宽、时效强的有效信息, 以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 使课本上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延伸, 补充和强化。可以说教材只是主要的参考书;另一方面, 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大量的参考书、数据库、网络等, 供学生自主学习, 或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进行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 开阔思路, 掌握学习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图书馆无疑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再者, 学校的学科建设、调和设置、培养目标, 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 于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也成为制定决策的理论依据。然而,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 许多师生无所适从, 需要图书馆员变静态知识为动态信息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可见, 开发和利用农业文献信息资源, 对于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有利于全院师生员工高效率、高质量的从事科研进程

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 要明确信息开发的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提供信息服务, 科研人员要研究新课题, 首先要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以便掌握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水平, 最新成果, 发展趋势。以往科技查新主要是依靠纸质馆藏文献, 虽然能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 但时效性差, 不能及时了解最新动向。而利用功能强大的的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查询, 即可检索到所需的大量最新文献, 以便了解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研究动态, 为减少科研人员在信息查询中的盲目性, 图书馆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研究开发, 为他们提供特殊的网络信息服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不只限于图书, 报刊等文本载体, 它将扩展到声音、图像、多媒体、专业数据库、在线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载体。可见开发和利用各种类型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对于科研人员掌握科技情报信息, 高效率、高质量地从事科学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3 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超时代, 高素质人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发展农业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我国农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 同时农业信息发展滞后, 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有限。农业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利用图书馆的农业信息资源, 下派懂得专业知识的咨询馆员, 指导用户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对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 可根据他们的文化层次和现实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农业水平,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需要的农业信息人才。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需要有一支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了确保农业文献信息有效的开发利用, 图书馆需要拥有一批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图书馆员业务能力强, 知识面广, 具有对文献信息的开发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广博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智能结构、过硬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农业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是阻碍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服务模式, 这就要求图书馆对馆员进行大力调整, 去粗取精, 将那些有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吸引过来, 同时加强在职馆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学习, 提高馆员的知识档次, 优化馆员结构。造就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专家队伍, 形成一个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多能力化的信息组织。

4 拓宽各部门合作领域

(下转P46) (上接P115)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与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包括与本校各部门的合作、与相关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其他情报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三个方面。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是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 这些合作就是要提供一个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高职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知识水平比较高, 对信息的敏感性强, 他们既是教学、科研的骨干, 也是文献的开发者、利用者。因此, 在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利过程中, 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以发挥这些教学科研人员的作用。其他情报信息部门包括其他各类型的图书馆和专业的情报机构。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各地区、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为农村提供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家都承担着为农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任务, 有一个共同的服务对象, 大家都应该打破条块分割的界限, 通过联合与协作, 发挥各自优势, 携手开展农业文献信息服务。

总之, 农业文献信息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最直接的信息源, 我们只有认真做好开发利用工作,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中心的社会作用。

摘要: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也是农业生产服务最可靠, 最直接的信息源。

关键词: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婷, 论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农业文献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3.

[2]沈瑛, 浙江省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现状及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8.1.

[3]齐红, 网络环境下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现代情报, 2000.3.

文献信息开发 篇2

一、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现实意义与作用

地方文献是一种重要的、亟待开发的文献资源,它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实现本地区的经济振兴,就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现状、人口构成等“地情”制定一系列符合本地区现实状况的、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这种规划和决策依赖于各种各类的信息作保证,而地方文献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单从社会科学来讲,在各地“七・五”社会科学规划中,至少有70%的课题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的这种求实致用,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问题为重点的发展趋势,使科学工作者对地方文献资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地方文献所记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利用各种方法,对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系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揭示与报道,使各种地方文献能充分利用,以发挥其自身的情报价值,为振兴地方经济作出贡献,是图书馆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的形式和内涵同过去相比,已有很大区别。现在,地方文献不仅在当地出版发行,也在国内其它省份甚至在国外出版发行,突破了“地方出版物”这种传统概念。地方文献不仅有了方志、专著、期刊、族谱、地图等不同类型,也有了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新成员;载体不仅有印刷型的书籍,也有了缩微品、录音、录像、机读磁带等品种。更大量的地方文献不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现,而是发表于各种各样的杂志上,散见于各种会议文件中,甚至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商品性宣传品里,用更快速度、以引人注目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因此,文献的揭示已不能再停留在书刊表面,必须深入到书刊的 篇章或知识单元里,去对文献进行多层次开发,把文献加工成有效信息,广、快、精、准地向读者提供多层次服务。

二、开发地方文献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编制完善的馆藏地方文献目录

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是读者检索利用地方文献最直接、最常用的工具。要编制完善的地方文献目录,首先要求收录详尽,凡是本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都要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应有遗漏。其次要坚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使之日臻完善。第三,要组织多套目录,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检索地方文献。地方文献目录应包括分类、书名、著者、地名字顺和主题目录。而书名字顺目录和著者字顺目录能满足读者从书名和著者途径查找文献的检索要求。考虑到使用地方文献的读者常用到“地情”资料,故应设立地名字顺目录。此外,还应建立一套与分类目录相辅相成的主题目录。

在编制本单位馆藏目录的基础上,应力求编制地方文献馆藏联合目录,便于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分散在各地的地方文献,实现情报资源共享。

2、重视地方文献专题资料的加工与编辑

有针对性地把散布在各种文献中的零星信息,加以汇聚,经过提炼、加工,编辑成专题资料及时提供给读者,就能将静态的地方文献变成动态的有效信息,就能方便读者检索,更好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和作用。

专题情报资料包括书目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和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等三次文献。加速书目索引、文摘的编制工作,加快其文献报道速度和加深书目索引文摘的揭示程度,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今后,图书馆还需进一步弄清读者对地方文献需求状况的特点,深入开展地方文献研究,编写出更多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的专题目录、综述、述评、研究报告等等,提高地方文献工作者提供情报信息的能力。

3、积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尽快实现地方文献检索自动化

随着地方文献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手工检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许多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由于人力和其它因素所限,仅有书名、分类、著者目录,面对于报刊杂志等零散的大量地方文献,根本无法做有关的题录。因而许多极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未被人们所认识,更谈不上利用。至于根据各地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对地方文献进行研究,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书目文献服务是做得很不够的,因此,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检索自动化,以利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目前,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于1986--1990年研制了“湖北省地方志全文计算机检索系统”,此系统在用现代化技术深度开发文献方面具有开创意义,又如:广东省馆于1986--1987年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具有人机对话方式。如有机内标引词管理、文献标引管理、输出文献通报、发行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该系统还收录了广东省1980年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文献题录一万余篇,并为读者提供了分类、篇名、著著、主题等多途径检索。象武大、广东省馆对自动化检索技术设备的利用,是值得学习的。

三、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尚未得到应有的良好效果,要改变地方文献利用率很低的状况,必须更新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服务新领域。

1、转变传统观念 增强情报意识

过去地方文献“重藏轻用”“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头脑。一般说来,查系统的历史资料较易,而查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资料却较困难。这是因为,历史上的地方文献,已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然而,现实的地方文献正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我们心须大力加强对现实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并及时予以揭示、报道,为本地经济建设提供有效信息。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中重社会科学文献、轻自然科学文献现象十分普遍,产生这种观念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如:历史上科技文献量较少,而自然科学文献中许多带有理论性的著作并不涉及地方内容,但我门仍不能忽视有些自然科学中某些学科的文献。如涉及到生物、植物、医学、工农业、地质、气象、环境等都带有地方内容特色,要开发地方文献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必须把有关的地方的科技文献资料开发出来。“一切为了读者”这是开发地方文献的出发点。现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活动,一是重视情报信息,二是重视用户研究。图书馆应开展对地方文献用户的研究,其中包括对馆藏利用反馈信息的研究,结合本地特点,建立一个不断同外界保持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以增强本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情报功能,从而适应商品经济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

2、深入服务层次 开拓服务新领域

地方文献工作往往容易将重点放在对文献搜集和整理上,但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地方文献同其它文献一样呈现出分布广、类型多样、内容相互交叉、文献量急剧增长的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由传统的“文献服务型”,转变为“文献资源开发型”和“综合情报信息型”,加强地方情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提供“广、快、精、准、新”的有效信息。开展多种服务形式,如可举办“地方文献专题书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效果展览”,还可开设“地方文献专题阅览室”,并开展参考咨询工作等等,使单一的服务方式变成全方位的服务方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里,科技成果也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因而产生了“技术市场”。既然是市场,就有市场情报、信息。我们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资料,以一定载体形式向读者报道,向用户提供,使地方文献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3、加强用户培训 增强地方文献的社会需要

图书馆收藏、整理和开发文献资源的目的是提供读者利用,然而影响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却很多,其中读者的需要是一个很重要因素。有的读者尽管愈来愈需要各种地方文献资料,却不能向图书馆提出有针对性的情报要求。要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得到深度挖掘,还需加强用户培训工作,开展对用户的定题服务。如可为读者兴办定期或不定期的“文献检索讲座”,并经常将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及编制的书目、索引向读者作介绍。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相当重要、大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文献资源。只要我们加强对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认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开拓服务新领域,是能在振兴地方经济中完成“媒介”任务的。

参考文献

1、韦仕 浅谈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 《图书与情报》 1986年第3期

2、桑健 关于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图书馆》 1989年第1期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篇3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搜集与整理这些地方文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各自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地方文献,蕴藏着十分厚重和与众不同的文献价值。

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研究地方文献,将其准确、系统的提供给用户,即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又是为所在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和地区文化研究及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文献收藏存在的问题

当代图书馆在收藏与利用地方文献领域,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单纯的认为是地方馆的工作,或者将此看作是馆内某一业务部室的事,缺乏宏观指导和总体规划。由此,便产生了投入不足、经费短缺,影响了地方文献的总量入藏;由于采集渠道不畅,又导致了入藏的种类不全,不仅副本少,而且该入藏的也没有及时采集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有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四无”现象,即收集无目标、工作无机构、办事无专人、馆内无专藏。另外由于具有综合文化知识基础的专业人员少,对地方文献信息的二次加工效率不高,更有的馆根本没有展开这项工作。这就严重制约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了信息服务工作的被动,服务功能发育不全,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体系。[1]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缺乏信任。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原则

1、持久性原则

地方文献的采集和收集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图书馆对于地方文献工作强调持久性原则,解决机构设置和专人管理问题,从人员的配置到经费的投入,从文献的采集到读者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始终如一,长久坚持,代代相传,使馆藏地方文献形成规模、系统。

2、重点性原则

地方文献历史悠久,内容广泛,载体多样。主要有地方史志、家谱族谱、名人著述、报刊典籍等,从中确定收藏重点很重要。必须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切忌巨细无遗,面面俱到,造成泛而不专,滥而不精。若条件许可,在全面收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是最好不过。[2]

3、主动性原则

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仅靠采购、社会捐赠等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基层,主动访求。不少公共馆、高校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主动地与当地有关部门、单位和知名人士,广泛联系,密切接触,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收集文献而付出的资金和辛劳给予适当估价,支付一定的成本,对那些无偿征集的善本等地方文献,则及时给捐赠者颁发收集证书或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4、价值性原则

应以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来决定地方文献的取舍。地方文献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实物的,均传承着不同区域的文化脉络。不同地域的文献史料记录着各个区域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掌故……丰富、厚重,又差异巨大。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文献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也因此具有吸引开发者的魅力。[3]

三、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1、转变认识与提升水平相互促进

有人将地方文献的作用归纳为“存史、资政、励志、造福”,是非常准确的中央强调发展区域经济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为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也将提高地方文献整体在图书馆内部的地位。转变认识,提高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水平,是一项关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工作。

2、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访购并举的办法。可根据新华书店汇集的各出版社订单查询决定,也可参加全国性、地区性的书市现场采集,还可根据集中一段时间到相关地市县或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包括印刷的、手寫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

3、重视收集与整理

地方文献收集、整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作流程。一是要有制度保障,机构、人员、经费能保证到位;二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通过行政途径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三是主动出击,多方防求。

4、寻觅史籍与采撷今文双管齐下

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防止重古轻今。有些馆在地方文献搜集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历史文献,而忽视了当代大量地方文献。我们应该尽力搜集抢救几近湮灭的地方历史文献,也要注意不让当代生产的地方文献再蹈覆辙。

5、人员培养与网络开发齐头并进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需要科学管理,应抓住人员管理这个核心。要以人为本,培养一支有知识、能吃苦、肯钻研的骨干队伍。诚如骆伟先生所言,图书馆从事地方文献工作者,应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汉语言文学、计算机技术和懂得人际交流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等。因此,加强对人员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其素质,优化馆员知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科学管理可以引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原理,这都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管理的水平。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书馆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加强馆际联系,建立文献采集协作网络。进而实现联合编目,共建联合书目数据库,实现书目数据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网上地方文献检索系统,方便所有用户利用各图书馆的资源,通过网络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傅宏.关于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80—82

[2]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发展论[J].图书馆论坛,2005,25(2):1—4

浅谈彝族文献研究与开发现状 篇4

然而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 我国的彝族文献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 这为彝族文献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接着就成立了滇﹑川﹑黔﹑桂四省彝文古籍协作领导小组, 为四省区的彝族古籍抢救﹑整理﹑编目﹑翻译和出版工作拟订了规划和协作项目, 在“救人﹑救书﹑救科学”的方针指导下, 分散于各地彝族山村的彝文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彝族古籍文献大多为手抄本, 全国范围内大约有15000册彝文古籍文献, 分别收藏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北京的民族工作部门﹑图书馆﹑科研机构﹑学校﹑博物馆等, 也有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前流失于国外且收藏于当地一些文化机构的古籍。除此之外, 今天广袤的彝族地区仍然有很多彝文典籍, 比如在一些彝族毕摩手中, 一些祖先是毕摩而隔代不是毕摩的毕摩世家中。按照彝族传统来说彝族毕摩世家是不能断代的, 但今天的彝族社会里有断代的, 然后又继续有毕摩出现的。有些时候隔代但是他们不愿意把这毕摩的文献拿给他人。这对他们来说比生命还珍贵, 有了它犹如和祖先一起生活般的幸福安康。

在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里, 党的政策响应我们要发展文化事业, 研究与开发少数民族古籍, 我们要充分运用所有条件进行深入挖掘潜在的文化元素。目前彝学专家们运用辩证的﹑发展的﹑历史的﹑全面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进行研究, 从彝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去研究, 对文献的产生﹑传承﹑制作材料﹑种类﹑语言文字﹑语音﹑语法﹑词汇等特点出发;从文献的分类﹑文献的载体﹑版本年代﹑地区﹑书目等进行分类;研究文献的散失与收藏﹑整理﹑编译﹑研究;对文献的研究方法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提纲都出了很大的成绩;整理了一些彝族文献研究的整理基础知识﹑编译方法等;整理出版了大量的彝族文献, 这些文献涉及多学科的知识, 彝族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文献来自各个地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 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使彝族文化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化这座大塔。

我国彝族文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众文献, 一种是毕摩文献, 文献浩如烟海。彝学专家细心研究并保护利用, 有些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透彻。如:收集整理方面, 专家们从各个地方收集文献, 整理规范后整合四省区的一些文献为一体出版, 用于民族研究和彝族文化爱好者们阅读及藏书。有些则以地方文献为单位进行整理分类规范后藏于地方民族研究的工作部门。这些文献涉及面之广阔, 比如: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的研究, 显现出了凉山彝族哲学的特点﹑彝族社会的思想﹑天地人演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人格神话﹑宗教信仰 (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 ﹑凉山彝族宗教神职人员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天命论或生死观﹑朴素辩证法思想﹑朴素反映论﹑家支观念﹑凉山彝族习惯法﹑农牧经济观念﹑婚姻观念﹑家支观念﹑社会道德观﹑当代凉山彝族哲学及思想等等。但是在开发利用方面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

现在的彝族人们当中, 能够掌握彝族古文字的主要是毕摩和一些德高望重的彝族民间知识文化分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 生老病死规律, 现在能够真正全面掌握彝族古文字的专家少之又少, 这是研究彝族文献很大的一个困难。高尔基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一个能懂得彝族古文字的一个彝族文化爱好者的老龄和去世对彝族文献的研究确实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大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来救人救科学, 培养彝族文化的继承人。尤其是能够熟练掌握四省区彝族文字的人才现在可以说没有, 但值得大家庆幸的是四省区彝文的统一将马上实现。过去国家﹑高校﹑民族工作部门都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做民族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古籍的开发与研究仍然有很多空白值得我们去探讨。比如:文献数字化技术的管理与开发, 文献与网络的资源共享。我们要总结前人的经验, 积极尝试新的方法, 敢于思考。建立专门的专家组, 能够实现的话在其他民族高校也申请设置彝族文献方面的专业学科。

彝族文献现在有翻译出来的, 还有些是没有被翻译出来的;研究过程中有增删情况;有祖先与现今彝族人的思维模式思考研究;考虑有无研究价值;考虑有无社会效应;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相联系的研究;有文献的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化研究。但有些方面的研究急到去开发才能体现文献的价值, 比如:与当地节日或旅游特色相结合, 文化产业相结合方面。彝族文献是彝族人们很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享有这精神财富。合理安排时间聚集更多的专家﹑学者﹑彝族文化爱好者﹑年青知识分子为一体来研究与开发, 使彝族文献的研究与开发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文献的多层次管理利用。

参考文献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篇5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 培训专家 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 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 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 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 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教育”和“训练”。教育的目的是“知其然”,训练的目的是“知其行”。[3] 1.1.4 刘新军在《点石成金,企业培训实务》一书中指出:人们对于培训往 往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从培训课程内容的角度,培训是对员工的一般技能开发;从企业的角度,则认为培训是从事或者说保持员工职业能力所必须的;从受训者的角度,则可能实现其为获得升职和调动机会的铺垫和准备。应该说,企业组织中的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它旨在为组织成员创造学习机会,使他们通过培训学习过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组织及其内部成员的 效率和绩效。培训是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是企业中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4]

1.2 国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2.1 金延平在《人员培训与开发》中,美国学者L.S.克雷曼认为:培训与 开发是“教会工人怎样去有效的完成其目前或未来工作的有计划的学习经历,培训与开发的实践旨在通过提高雇员们的知识和技能去改进组织的绩效”。[5] 1.2.2 英国丽莎.哈德菲尔德--罗在《寻人有方,团队内训自助手册》一书中 指出:培训课已被定义为一种有计划的练习,通过这种练习你可以得到相对永久性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培训是在一个人身上进行投入,企业投入的是财力而团队成员投入的时间(有时也投入财力)。一个团队成员离开企业的可能性越小,企业在该团队成员身上所投入所得的回报就越高。企业对团队成员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克服成员的低效率,一般来说,有效的培训所产生的生产性收益要大于培训所花费的成本。对于那些技术迅速变化的企业来说,团队成员培训尤为重要。[6] 1.2.3 美国米奇.霍莉德在《经理人员培训教程》一书中指出:培训实际上就 是激励和鼓舞员工进步。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当让员工正视工作环境,消除各种障碍,创造最佳业绩。培训是高水准的领导艺术,就是要与员工沟通,弄清为题到底出在哪里,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无论是其行为还是态度),在激发员工进步的同时,使员工自觉地提高自己,它是尽善尽美。“尽善尽美”与“令人满意”是有差别的,前者是你希望的最好结果,后者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好结果,培训者必须带领员工,找到他们的潜能所在,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7]

1.2.4 美国加里.德斯勒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培训师职位新员工 或当前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而采用的一种措施。培训可能是让以为新的网站设计员了解公司网站的复杂性,可能是告诉一位新的销售员如何推销公司的产品,也可能是教一位新的主管人员怎样填写公司的周薪表。培训可以只是简单的让职位的当前任职者向新员工接是如何作某项工作,也可能是一个包括课堂讲授或互联网课堂在内的持续数周时间的过程。[8] 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现状

2.1 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现状

2.1.1 郭京生,张立兴,潘立在《人员培训实务手册》一书中提到:在新世纪,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是严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加入WTO,外国企业人才本地化与在中国企业人才属地化的问题就是突出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新技术的挑战。

新技术的挑战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2.成本抑制的挑战。

全面质量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对于提高组织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现代组织中的服务和知识密集型公司来说,研究降低成本,尤其是劳动成本,包括裁员,外包,员工租赁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

3.变化管理的挑战。

为了适应环境,组织的管理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可是,有些变化时反应性的,即组织的绩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而有些变化必须主动迎接,有管理者主动做出改变。所以为了管理变化,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经理,要参与员工沟通,倾听员工的呼声,放眼未来,引导员工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9] 2.1.2 秦海在对部分民营企业的培训调查中发现,72%的企业高层管理者自认为非常重视企业的培训,但是92%的中层管理者却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10] 2.1.3 杨洪常、丁秀玲、奚国泉(2004)等认为这种不一致表明培训在企业中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一般企业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视程度低于高层管理者的培训,而基层员工的培训无论从质还是量上都要差得多。[11]

2.1.4 马大伟(2010)指出中小企业培训仍然只强调员工技能培训,而忽视对员工职业态度和个人发展的培训。[12]

2.1.5 石金涛《培训与开发》一书中董克用提出:近年来,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名列高校毕业生需求榜的前茅。旺盛的需求同样导致供给的增加。据统计,自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开设第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到2005年年底,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3]

2.1.6 金延平《人员培训与开发》书中列出了我企业人员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有:

1、企业尚未树立正确的员工培训观。

2、员工培训的目的性不强,缺乏整体规划。

3、员工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滞后。

4、社会和企业尚未形成员工参与培训激励体制。

5、培训效果缺乏考核。

6、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7、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相应培训。

8、企业员工培训缺乏严格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

9、企业培训不注重员工的道德素质培养。

10、培训的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5]

2.2 国外员培训与开发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从传统理论时期泰勒与韦伯对培训重要性的强调发展到现在的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的概念。因此西方在对培训的认识方面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全面。

2.2.1 雷蒙德.A.诺伊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一书中提到:在美国公司的高 层管理者中,很少能见到女性和少数民族成员,发现这一现象的观察者已经指出,似乎有一道看不见的屏障在阻碍着女性员工和少数民族群员工晋升到高层管理职位上去。例如:最近所在哟的一项对《财富》500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所做的调查发现,在他们公司的领导层中只有15.6%女性,而在74%公司中,公司及管理者中根本就没有女性。[14]

2.2.2 英国琼.普莱尔《培训与发展手册》书中,詹姆斯.马思指出:在最近几年里,国家培训特委会和培训经营委员会的工作与单一欧洲市场的竞争压力一 道推动了培训的进程,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他们需要足够的培训和培训质量的提高,中小企业也意识到如果要获得成功,扩大规模,乃至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培训和发展。

约翰.皮埃尔同样指出:在英国,培训和发展已经走过了25年的道路,但是他们已经被海外的竞争对手所赶上,在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如果许多公司的董事会仍迟迟意想不到必须很好的利用资源,那么他们将会失去很多。过去,员工被解雇和离开工作的原因往往是没有通过考试或者是犯了错误,而当员工没有处理好一些事情时,得到的建议仅仅只是批评,这必然成为限制员工潜力发展的桎梏。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许多公司中,培训和发展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甚至在预算中没有包括培训和发展这一项,而另外一些企业则想挖走其他企业最

[15]好的职员,认为这要比培训省钱。

2.2.3 美国企业的培训一直可以称为世界员工培训的典范,是企业竞争力的 源泉,尤其是在近二三十年内,员工的培训工作更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APEC会议成功召开,沈阳足球挺进世界杯等,所有者一切都使中国焕发着青春,中国正以高昂的斗志,跨入世界经济大舞台。面对如此好的机遇,我们的企业怎么办?与时具进,追求卓越,这就是我们的目标。然而,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呢?我们认为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议乃当务之急。正如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所指出的:“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过于国之间的竞争尚且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则更是不言而喻。

法国的一位管理学家在其著作中说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经济需要发展,二是管理需要发展。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管理大师,首先应当是一个科学家和艺术家,然后才是一个管理实践家。”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变化的巨大挑战,急需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然而,合格的管理人才在我国还十分缺乏,为此,我国必须向积累了一百多年经营管理经验的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方式仍然处于经验管理模式下,对人的管理仍然还是传统的认识管理模式。如何把人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利用与开发,如何能真正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企业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组织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与该组织管理人力资本的能力。正如惠普总裁维斯.普莱特所说:“21实际的成功企业,将是那些尽力开发,储藏并平衡员工知识的组织。”

针对这些挑战,如何去开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成为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其对策有四点: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2.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

3.充足人力资源部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效性。4.建立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文献信息开发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本战略人力资源 政府行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的研究只有少数学者零星体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参与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的研究。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明确指出,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无法由市场单独解决,必须依靠政府投入来保证教育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工资水平的提高和职业技术结构的改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经济中不是不需要政府,而是需要"小政府","小政府"就是管理的很少的政府,是一个在市场经济中需要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即使政府在履行自己的公共服务职责时也需要把市场竞争引入其中,但是仅靠市场机制作用并不总是能够自发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原因就是竞争失效、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全等,即就是市场失灵。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到具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弥补市场的缺陷。

我国学者董建新等在《市场失灵理论与公共管理》中指出,由于市场受各自利益的驱动,市场不能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提供如社会所需要的教育等公共物品,即没有人去为教育投资,因为受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自身;另外由于战略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慢,又不宜直接衡量,所以很少有企业、个人愿意去投资人力资本。显然,战略人力资源的开发,外部性效应较大,又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我消除,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

2、政府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职能的研究。

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刘政在《政府职能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认为政府行使人力资源开发的职能是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政府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直接活动一般包括:制定规划和战略;制定相关法律规定,维护人力资源主体的平等,协调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区域之间的关系;适时调整政策,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打破人力资源垄断;保证人才的有效合理使用,鼓励吸引优秀人才聚集;进行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实施政府奖励和社会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采取可行措施,优化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保证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供应等。政府的这些行为主要是对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领导、组织和管理,而且是职能性的活动,具有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意义。

3、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的研究。

董克用在《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中从经济目标来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分析了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教育、就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中发挥的作用。王晓峰介绍了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政府作用: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同时把资助创新研究视为政府责任;政府提供许多就业辅助机构补充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政府建立多方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评估及素质测评体系。此外还有许多学者集中研究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4、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支持的研究。

韩国为了使"教育人力资源部"拥有制订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形成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并建立、统一管理和调整人力资源政策的功能,于2007年国会通过了《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的修正案,它的宗旨是加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体制。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为了更好推进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将原来的"人力资源开发会议"扩编,改成"国家人力资源委员会";第二,设置保障"地方人力资源开发协议会"法律机构,推进各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第四,调查和评估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第五,引进关于人力资源开发优秀机构的认证制度。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在研究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涵义时,战略人力资源、区域战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先进行界定。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1981)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比尔的《管理人力资本》(1984)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近一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到目前为止,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例如:Schuler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在员工们努力完成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的所有管理活动。我国学者魏明将其定义为一个以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 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但Wright 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般被大家所接受。Wright 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2、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所谓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确保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而在一定的自然地理范围内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人力资源部署、规划和管理行为及其过程。这一概念不仅将传统的企业的HRM研究拓展到SHRM,而且将面向企业微观战略层面的SHRM拓展到面向区域的中观战略层面,将区域的SHRM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思考、规划和管理。

3、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开发者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如学习、培训、管理、文化建设等,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改造、塑造、利用与发展,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活动。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环节,通过政策、法规、制度和科学的运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

综上所述,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规划性、完整性的工程,在其开发中涉及到许多要素相互协同整合与运行,因此区域战略人力资源开发要站在战略规划高度上,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即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系统。因此,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者,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调动各开发主体的积极性,全面有效推进我国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的协同开发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Guest 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程业炳.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6,(4):276 -278.

[4]董克用.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3):4-6.

[5]郭伟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基层政府作用[J].理论导刊, 2007, (4):79.

[6]王晓峰.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作用[J].人口学刊,2005, (3): 29?31.

[7]陆璟.韩国:后发国家追赶的典型[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4): 18.

浅谈胶东文献库开发利用的价值 篇7

1 胶东文献库收集范围

1.1 地方史:

它记载胶东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 内容有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综合性历史文献如《烟台历史》、《烟台大观》、《烟台史话》、《老烟台影览》等;专门性的主要指经济史, 教育史、自然史等。如《烟台港史》、《烟台教育史》、《登州海市》等。

1.2 方志:

它是以行政单位为范围, 用一定的体例, 对胶东地域的建置沿革、自然现象、自然资源及政治、经济、文化、风情、人物等, 分门别类整理记载了胶东地区的文献, 展示胶东历史与现状的概况, 所以, 又称"胶东的百科全书"。如《烟台市志》、《登州府志》、《烟台百科全书》、《烟台文化志》以及《《福山县志》、《文登县志》等县志。

1.3 年鉴:

它是以时间为单位, 汇集一年内胶东地区的重要文献和各项统计资料, 是胶东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如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烟台年鉴》 (1990年-2006年) , 记载了每年的烟台市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 反映改革开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情况, 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资料, 为各级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1.4 地方报刊:

它指胶东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机关团体以及私人编辑发行的报纸刊物。内容一般包括当地政府机关发布的指示、文件、报告、法规、人事任免、财贸、文教、卫生、体育等, 具有新闻性、区域性、史料性和连续性。烟台地区报纸的类型有: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六点、烟台各县报等;烟台地区刊物的类型有:通报、公报、学刊、会刊、年刊、丛刊、特刊等。如《烟台人民政府主办的公报》 (月刊) 系统地汇集刊登烟台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 以及国家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 为烟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行政和组织指导工作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依据等。

1.5 丛书:

它是以烟台等地区为单位, 专门汇集烟台等地区人物著述或有关本地区的文献, 又称"郡邑丛书"。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烟台文史资料;胶东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胶东文献研究丛书"及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写的"烟台地情资料系列丛书"等。

1.6 族谱:

它的乡土气息浓厚, 记录胶东地区一个家族、一个区域民族发源的沿革, 许多家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 对曾出现在社会各历史时期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创造出业绩的杰出人物, 都有详细记载。如烟台图书馆藏收烟台市芝罘区珠矶村捐赠的五幅大型族谱, 记录了该村季、王、张、陈等四大姓的发展历史。还存有《莱阳宫氏族谱》、《莱阳王氏九族支谱》、《蓬莱李氏祖谱》等等。

2 胶东文献库体现的经济价值

2.1 记载了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和自然资源。

烟台三面环海, 素以水产资源丰饶, 渔业发达著称于世。如《烟台水产志》记载1852年到1986年烟台水产专志, 内容包括大事记、渔业水域环境、水产资源等, 为当地渔业养殖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再如《烟台林业志》记载了1840年--1985年烟台市林业的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 突出了造林营林和森林等内容, 反映了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为决策和科研提供资料, 促进烟台经济振兴。

2.2 记载了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海市奇景。

胶东半岛山海秀丽, 有无数的名山大川。这些秀丽风光在《县志》中都有记载;如《蓬莱县志》记载了飘渺的"海滋"、虚幻的"海市蜃楼"、形态奇异的雾等独有的自然景观。整理开发这些文献资源, 为当地旅游事业服务。

2.3 记载了独特的地方工艺和生产技术。

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 人类利用特定地区提供的特有资源发明创造。这些地方手工艺, 有的已经失传, 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烟台市工业企业大全》等多本书中记载莱州市的草艺编制、龙口花编历史悠久, 以精美的工艺、独特的风格, 浓厚的乡土特色和兼备欣赏与实用的价值, 远销世界各地。如今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4 记载了地方名特产和地方名牌。

胶东地区物产丰富, 地方特产经过长时间深入人心, 成为地方名牌, 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名牌效应, 成为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如刘雪峰主编的《烟台美食》对烟台美食文化的地域特点、历史渊源、形成原因以及烟台美食在鲁菜中的地位等做了客观、系统的阐述。为宣传烟台、介绍烟台特色文化饮食, 发挥了地方文化遗产价值。

3 胶东文献库体现的文化价值

3.1 用于胶东地区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的研究。

杰出人物因为对人类社会和地方发展做出过特殊贡献而得益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 杰出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物古迹, 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开发资源。有时甚至连名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涉及到的事物, 因为家喻户晓, 也能产生名牌效益。如烟台市县区中都有本地的杰出人物, 在历史上曾发挥过杰出作用。在烟台地区史书、历史故事与传说、叙事诗、宗教经书、家谱、族谱、碑刻等等资料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这些烟台地区杰出人的史料。《王懿荣世家人物传记》以族史的面目出现, 共收录王氏各代人物101人;安家正著《戚继光》, 以史实为根据, 描绘了民族英雄、爱国名将、一代儒帅戚继光的生平及抗倭业绩;《牟氏庄园史实写真》是一本全景式的反映地主庄园方方面面的力作以及莱州文峰山上的郑道昭碑等等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3.2 用于文学、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

胶东地区文学类文献在研究胶东地区语言、文学、历史、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各方面都有重大价值。这类文献数量多、篇幅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如胶东地区文化史包括胶东地区文化的起源、演变、文化交流、民族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塑等等。张铭元主编的《烟台作家作品选》体现了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刘凤鸣主编的《胶东文化概要》第一次系统地对胶东地区每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做了详尽的阐述, 书中对胶东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及事件和人物产生的文化背景做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剖析, 是一本很有启迪的胶东文化研究的专著。对深入开展胶东文化研究有很好的价值和作用。

3.3 用于家谱研究。

近几年来, 家谱族的编修不断升温, 对其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 保存了历代不同的区域与世系活动相当的丰富资料具有史料价值。有些正史中的未解之迷也从中找到答案, 其次, 它具有独特内涵, 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 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今天的谱学, 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 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 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 增强民族凝聚力, 为进一步扩大烟台地区的对外开放和交流, 促进世界各国华人华侨的友好往来, 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现海外华侨和港台同胞对族谱的收集和研究很重视, 经常有海外华人来寻根问源。

4 胶东文献库体现其他方面的价值

4.1 用于研究胶东地区在各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

胶东地区在自然科学各学科中都有辉煌的建树, 譬如像医药学、天文学、气象学、地震学、航海学、建筑学、冶金学等等都有卓越的成就。烟台地热资源分布广, 如我们从《地方志》找到一些温泉条目, 招远温泉有三个特点:一是水温高, 泉水涌出时的温度高达97℃, 居全省首位。二是矿化度高, 浮力、压力大, 对人体的作用力强。三是所含的矿物化学成分丰富, 最高为5395.64mg/T。泉水中含有钙、钠、铁、镁、硫等20多种矿物元素和具有重要医疗价值的微量放射元素--镭、铀、氡等, 对医治慢性关节炎、外伤、肥大性关节炎、光线刺激性皮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胃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多种疾病, 都有较好的疗效, 这些资料对研究这些温泉有无开发利用价值, 开发利用那些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又如戚立心主编的《烟台海洋经济开发战略研究》从不同角度收录了对烟台今后开发海洋资源提出设想的优秀科研成果, 分析了烟台市的滨海优势和发展势力。。

4.2 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 编制发展规划, 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和历史文献。

地方决策机关需要地方文献。由于胶东文献库收录了当地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状况, 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 因而对本地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 历史是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此, 地 (市) 县图书馆采集、研究、利用并通过文献形式, 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本地区各级决策机构, 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如烟台图书馆每月定期为烟台市人民政府"外地报纸看烟台"系列题录服务。

4.3 是活生生的烟台乡土教材, 能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

地 (市) 县图书馆可利用胶东文献库开展素质教育, 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服务, 熟悉国情, 实事求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读者了解弘扬优秀文化, 提高文化素质是很好的教材。如《烟台历史》是一部内容完整的烟台地区历史教材。

摘要:胶东半岛是全国第一大半岛, 其历史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烟台,胶东文献库,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蔚丽.地方文献的科学研究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

[2]郝耿.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地市级图书馆[J].企业家天地, 2008, 1.

论新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篇8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献,资源,新疆

地方文献是指以任何载体形式,专门记录某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中切合读者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为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新疆地域特殊,民族众多,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形成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更加明确和凸显了开发新疆地方文献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新疆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了解新疆当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民情,了解当地的气候、地质、物产、矿藏,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和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收集和整理新疆相关书目索引,充分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料

只有大力收集和整理有关新疆的专题和书目索引,才能够加以充分利用,体现其重要价值。如邓林的《中国边疆图籍录》《边政公论》,载于《社会科学参考》的全国主要报刊,关于新疆研究的史学论文索引,《西域史地论文资料索引》收录论述新疆历史的论文篇目8000余条,分地方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历史地理和历史人物七大类。还有《丝绸之路研究文献书目索引》详尽地著录了历代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状况,收录文献涉及13个学科,总计为23084种(篇),著录文献均具有学术性、资料性、系统性的特点。此外,将文献资料中有历史价值的人物肖像、城郭牌楼、古代民族服饰及有关地图进行了翻拍、放大,作为新疆历史图书资料,供读者选购。新疆民政厅干部于维成同志编写出版了一本17万字的《新疆建置沿革与地名研究》,新疆文联刘向阳同志编出从战国时期至解放前夕,历代迁客骚人吟咏乌鲁木齐的诗篇《乌鲁木齐诗话》,约13万字。除此以外,在《大漠紫金令》《敦煌》《玉姣龙》《驼队》等电影和电视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有关人员也参考了如古代土蕃民族、回鹘民族、匈奴等新疆有关民族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文献中解决了拍摄中有关反映民族习俗、服装、道具、头饰、建筑特点等问题。编制各种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书目及建立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为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创造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二、深化课题研究的同时,促进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

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的古籍善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古籍普查,意义深远。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精神,2008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了自治区相关单位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新疆各地文献信息中心作为古籍收藏的单位之一,积极参加了此次申报工作,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古籍专家的指导下,严格遵循相关申报程序与要求,按时提交了相关材料,顺利完成了此次申报工作。这些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撰写地方志,也都大量开发利用了本地区的民族地方文献。《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是新疆社会科学院殷晴先生多年研究西域经济史的集成和升华,笔者捧读此书,感受良多。西域研究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国际性的显学,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耕耘其间,成果累累。

三、大力挖掘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要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发展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这是至关重要的。施生田、石永强主编的《走进新疆》是一部可以让您了解、认识新疆全貌的书,该书坚持“厚今薄古”的写作原则,着重介绍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其使用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吴蔼宸编制的《新疆纪游》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由上篇、下篇共20章,附苏联游记和附录组成。兰其建主编的《新疆发展论坛》,收入自治区党校2001年秋季地厅级培训一班的学员们撰写的44篇文章,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疆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战略设想,对于新疆各级领导干部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促进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雪犁主编的《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总结中外学者研究丝绸之路历史的成果,介绍“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人文、科学,该工具书主要是为西北五省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科研服务,以及普及西北五省历史、地理知识服务。

四、培养新疆民族地方文献专业型人才,为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人才支持

新疆不少民族院校图书馆和民族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都是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基地,基地设置有民族地方文献专藏,集中管理,集中使用,非常方便。

要成功实现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有一大批善于开发利用民族地方文献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民族地方文献丰富的知识,有的还要懂得民族地方语言文字,如懂藏文、维吾尔文、蒙文,等等。为了加快人才培养,建议:(1)应该在文献情报界提倡一种与资源共享相对应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倡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强大动力。(2)在正规的专业教育中,应适量开设现代技术方面的课程,介绍现代技术在文献情报工作中的运用,同时大力发展在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使在职的文献情报工作者能有机会及时更新知识,改进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3)要合理配备专业人才,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资源才、管理方面的人才、语言方面的人才、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文献情报机构可以通过从本机构中挑选适当人选外出进修,也可以直接从外面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只有人才结构合理,才能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

五、运用先进的网络数字化技术,加强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

新疆地方文献要充分被读者所利用,全面开发是核心环节。应根据读者各种需求,将地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加工,活化为动态的信息情报源。开发程度越深,利用就越充分。

为此建议:(1)编制多种目录。编制多套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按文献出版形式划分为古籍、普通图书、期刊、报纸、视听文献等种类,每类按学科、主题、题名、责任者等检索途径标引编排,分别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目录、题名目录、著者目录,保证地方文献的完整。(2)编制各种索引。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零散,一方面要将分散的地方文献论文资料线索,分门别类编制专题索引;另一方面也要将不同的地方文献提取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和位置,编制主题索引、地名索引、著者索引等内容索引,详尽地揭示地方文献线索和内容特征。(3)编写摘要和提要。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摘要,更加详尽地揭示内容信息,便于读者充分检索利用。(4)汇编专题资料。地方文献分布零散,某一专题或主题文献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或综合性文献中,采用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其抽取析出,集中汇编成册。(5)加强宣传报道。举行地方文献展览,为读者提供直观信息;开辟地方文献通报、简介、评价等专栏,为读者提供动态信息;举行地方文献研讨和知识竞赛,为读者提供直接参与的机会;借助电台、电视台、报刊等传播媒体宣传地方文献,为读者传递多种信息。(6)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教育网、科研网、校园网等多种网络的开通,地方文献的网上需求越来越大,开发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要逐步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专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等。

总之,当前,在我国资源共享的呼声日渐高涨、资源共享愈来愈多地受到关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资源共享这个目标出发,去寻求实现它所需要的条件,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创造条件,将灿烂的新疆地方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纳入世界文献信息资源宝库,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让全世界都来认识、了解中国地方民族,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易雪梅,金颐.西北地区古籍文献资源存藏现状概述[J].社科纵横,2008,(9).

[2]郭德兴.简述新疆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情况[J].伊犁师范学院报,2008,(2).

[3]蒋莉,张干年.试论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1).

[4]香翠真.简议新疆地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新疆教育学院报,2002,(2).

[5]郭天虹.浅谈民族文献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4).

文献信息开发 篇9

1 保护馆藏古籍文献

1.1 保护馆藏古籍文献, 是研究开发利用的第一步。

没有保护, 就不可能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是历史文化最原始的纪录, 古籍文献的毁与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历史文化的消失。古籍文献属不可再生之文化资源, 如果不能妥善保存, 及时抢救, 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澌灭。长久以来, 许多珍善本古籍文献视为镇库之宝, 不轻易示人, 如:我馆藏有的《周易函书》、《御纂内则衍义》、《酋阳杂俎》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 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另一方面, 我馆现有的明清时期古籍线装书4534多册古籍文献处在不当保存环境中, 经受着高温、潮湿、灰尘、虫噬。所以在今天, 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整理保护这些珍贵古籍文献的责任更为重大, 意义更为长远。

1.2 古籍文献的保护涉及到古籍文献所包

含的知识内容和保护及古籍本身的物质形态与价值的保护。前者注重媒体及媒体转换的研究, 而后者强调载体物质形态的保护与保存的研究。图书馆应当同时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不能有所偏废。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保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 我们还应该从整体化建设的高度来实施这一任务。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及本馆情况的古籍保护与保存计划, 包括对本馆古籍劣化程度的全面调研, 建立合理的古籍文献保护、保存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加强与博物馆、档案馆、科研机构等相关行业的协作, 共同研究、实施古籍文献保护与保存计划。并要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古籍文献保护意识与职业教育, 培养出各种层次专业人员, 以满足古籍文献保护与保存工作的需要。

2 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

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就是指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工作者将馆藏古籍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用户不同需要,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进行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整理和加工, 并以各种信息产品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使用。

在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 具有基础开发和深层开发两个层次。

2.1 基础开发。

主要指对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古籍文献特征的揭示、对古籍文献的科学分类编目、科学排列以及编制馆藏目录、索引等二次文献检索工具, 来满足读者的一般新闻记者需要。同时, 加强古籍的研究工作, 通过研究, 揭示古籍文献的特殊价值。

2.2 深层次开发。

既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二次文献加以分析研究, 综合编写出浓缩后的精华成果, 满足特定读者的需要, 精选原始文献主题和专业内容, 按门类需要编制专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 重视电子出版物和网上古籍资料的开发利用, 还可进行缩微与影印出版、仿真复制出版。深层次开发古籍文献, 不仅能满足特定读者的需要, 而且能完美展现出艺术价值、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

3 全方位开发利用古籍文献的途径

3.1 完善基础开发, 拓展深层次服务, 编制

各种目录、索引, 充分揭示馆藏, 方便读者检索,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途径。在深层次开发的基础上, 搞好信息服务, 开展咨询和定题服务。

3.2 拓宽古籍文献参考咨询工作。

要变革传统管理方式, 扩大读者范围。使馆藏古籍文献最大限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要树立起“藏用并举, 藏为了用”的新型的信息服务与信息开发的参考咨询理念。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一般咨询, 同时还要掌握新的技术手段, 提高古籍文献的参考咨询服务质量。

3.3 开展特色服务。

古籍文献的数量、类型等方面的特色越鲜明, 就越能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越吸引读者。服务特色能体现出图书刊馆在收集、整理、研究古籍文献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常能为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提供专门服务, 为特定读者提供特色推介服务和代查信息资料等等。

4 网络环境下馆藏古籍文献保护和开发的潜力与展望

古籍文献一个无尽的文化宝藏, 是一个地区重点学科研究的基础文献, 也是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中独具特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 保护和研究开发馆藏古籍文献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大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本地区资源开发型战略的重要内容。

4.1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 对古籍

文献保护和研究开发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对馆藏古籍文献优秀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揭示, 展示本地区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地域风情, 将对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和开拓文化产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效应。

4.2 馆藏古籍文献保护和研究开发手段应有所创新。

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网络化的发展, 这为馆藏古藉文献保护研究开发手段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翻译、抢救古籍文献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进行馆藏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馆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开发才更具有生命力。同时,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为读者提供优秀的馆藏古籍文献精品服务, 不仅可以解决保管和利用的矛盾, 而且可在因特网上全面宣传本地区独特的馆藏文化, 并利用电视、媒体向省内外大力宣传本地区馆藏古籍文献资源, 也是馆藏古籍文献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途径之一。

4.3 古籍文献的电子有利于馆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开发。

新时期馆藏古籍文献能否以新的载体形态取代传统的文献介质, 将决定其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馆藏古籍文献若不能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文献介质, 则不能适应现代科研新方式的需要, 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会被束之高阁, 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失去其巨大的内在价值。若能将馆藏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善本和其它珍贵资料加以数字化处理, 通过扫描、照相技术转成数字影像, 存贮到计算机中, 提供网上服务。使馆藏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开发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总之, 馆藏古籍文献的保护研究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 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研究开发是密不可分的。目前, 我们图书馆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开发, 不论是基础开发还是深层次开发, 都还远远不够。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 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 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及古籍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 馆藏古籍文献在保护、搜集、整理、研究、深层次开发等方面都将面临着拓宽的任务。古籍文献的保护, 研究开发事业必将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乔敏.新版古籍丛书的价值及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4) :58-59.[1]乔敏.新版古籍丛书的价值及开发利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4) :58-59.

文献信息开发 篇10

一、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文献检索知识

(一) 文献检索知识的重要性。

文献检索是通向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途径。文献检索,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查找文献的方法。其根本目的是获取所需文献中的有关情报知识, 一旦掌握了文献检索这种方法知识, 凡如同掌握了一把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就能自由地去选择和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获取存贮在文献资料中的所有情报资源, 增长知识才干, 进而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由于知识剧增, 学科越来越多, 越分越细,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完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在学校里, 最重要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文献检索的利用, 不仅能找到所需的资料, 而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有助于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锻炼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知识、方法和技能是培养大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问题以及获取情报的法宝。人们自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所需文献情报, 主要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文献。然而, 文献种类繁多, 如果能掌握检索工具, 按照正确的检索方法、途径, 则能很快地从众多文献中迅速准确检索到所需文献资料, 获取有用情报知识。

(二) 培养大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对此, 图书馆工作者应做实际具体的工作。首先, 要使读者真正能使用多种工具书, 解决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文献情报检索的教育, 使他们掌握图书馆藏书目目录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这是利用图书馆的基础, 因为图书馆目录是揭示藏书, 传递科技信息, 指导读书门径之关键。还有几中常用的工具书, 如字典、词典、年鉴、文摘、百科全书及索引的功能和特点也应使读者有所了解。掌握图书馆收藏的各种工具书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将大有用处。随着检索能力的提高和新知识信息的掌握, 大学生的情报意识也必然不断提高和加强,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 文献检索对图书馆职能的变化。

在高校, 教学科研人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而毕业生则面临完成毕业论文的问题, 这些读者来到图书馆, 大多带有明确的情报需求。他们无不希望能用最少的时间在浩如大海的文献中迅速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但实际上, 相当一部分读者文献检索的能力是较低的, 他们有的不熟悉检索工具, 不知从何入手;有的外语水平较低, 在使用外文检索工作和查找外文文献时效率低, 常常事倍功半;有的不了解文献源, 最终找不到所需原始文献, 以至前功尽弃。因此, 掌握文献检索方法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 也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这些情况, 高校图书馆应当有所作为, 彻底从单纯的“文献收集、整理、借阅”的传统服务方式中走出来, 主动提供多方位、多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服务, 其中包括文献情报检索服务。这项服务, 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情报职能, 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在文献情报检索中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一) 获取文献情报检索能力。大学是科学知识密集的地方, 大学生既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 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记录各种科学知识的文献数量与日巨增, 任何一位天才人物也无法阅读完本学科的所有文献。那么, 如何在浩瀚的文献中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呢?关键是具有信息意识, 要时时处处观察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注意点点滴滴地搜集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科技信息。要想获取信息, 学生自己应广泛涉猎有效情报。情报信息有效、准确的获取, 其基础是必须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与大量的文献信息之间存在着矛盾, 问题的关键在于指点学生把握住重点核心期刊文献资料的获取。学生要想获取有效的情报信息, 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入手是指必须了解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大方向、新动向。这些信息可以从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最新一期上获取。其方法是经常地定期地浏览它们的现刊目次和有关权威期刊。其次, 从图书馆方面来说, 必须随时提供最新的情报信息, 加强宣传力度。具体做法是:定期复印世界三大科技核心期刊的现刊目次, 分别张贴在图书馆科技情报栏和校图科技信息栏中, 定期张贴某一学科核心期刊目次;定期将某专业学刊的核心期刊目次复印送至该专业所在的系部、教研室。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文献情报信息的涉及和获取, 学生可以在较大范围和较深层次上掌握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和专业发展的方向。图书馆还应为学生提供各种参考书、参考资料索引、导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另外, 还要从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 努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 培养大学生索取原始文献的能力。如何在广泛涉猎有效文献情报信息的基础上, 分析和研究符合自己需要的情报信息, 这也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对此, 大学生应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献鉴别, 正式检索后查到的文献线索可能数量很多, 有些可能是不符合课题要求的, 这就需要对文献进行鉴定、筛选、整理、去伪存真。这项工作应由图书馆专职人员和学生一起完成;二是索取原始文献。有了文献线索, 就要进一步索取原始文献, 对原始文献的索取, 要注意利用各种关于图书情报单位的名录, 了解收藏单位的具体地点、服务方法等, 采用抄录、复印、借阅、邮寄等方式获得原始文献。查找原文收藏单位和获取原文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特别是会议文献、学术论文、内部资料等特种文献的原文查找就更为困难。检索咨询人员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对图书情报单位的熟悉, 获取原文的本领较学生还是胜出一筹的;三是评价检索结果, 通过检索, 检索咨询人员得到了文献线索, 然后依据有用的线索去索取文献。在这之后, 通过阅读文献, 可以了解所索取到的资料是否符合课题的要求, 这就是评价检索结果。如果取得的资料与课题需求不完全符合, 那么还需要重新分析检索课题, 确定新的检索工具, 然后再进行检索。一般而言, 检索结果的好坏, 要用查准率和查全率来衡量, 而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是否满足了课题需求来主观确定, 这是应该有所区别的。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还能为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完善的光盘检索和书本式联合目录检索, 最大限度地提供所需原始文献, 提供定期情报服务, 同时也面向大学生开设“追踪有效文献情报信息方法”, 从而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追踪有效情报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 也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检索教学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主要方式, 早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文献情报检索意识, 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 是培养现代开拓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献情报检索,大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浩宇, 岑洪飞.浅议现代计算机联网信息检索的特点及展望[J].现代情报, 2005, 10

[2].陈桃, 明均仁.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发展趋势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7, 6

[3].于振磊.浅议文献检索课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文献信息开发 篇11

科技文献信息是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科技支撑条件,是促进研发的源动力。没有先进科技信息的参考和借鉴,就无法确保研发的进度和有效性。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充分利用科技文献信息,能节约科技经费40%~50%,节省科研时间60%~70%。有效利用和占有科技情报信息,就能做到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型科研突破,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情报信息的支撑。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战略转型时期,自主事业的规划、自主品牌的建设及海外事业的谋划,都是我国汽车工业未来五年、十年的战略重点。而这些战略目标的制定、实施和推进都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做后盾。没有竞争情报的数据对比,无法做到知己知彼;没有市场信息的连续跟踪,无法确保正确的产品开发方向和精准的市场经营策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利用正确的、权威的信息协助判断。

但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交流方式的革命使得信息资源的容量和载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俨然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蜂拥而至的大量信息有时也会使我们在工作中事倍功半,不仅浪费了资源,还耗费了宝贵的时间。

专业的科技文献数据库和情报信息资源可以帮助我们的产品开发技术人员和经营决策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捷地获得准确权威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天时地利,把握发展的良机。

1 情报信息服务现状分析

1.1 信息服务业务体系与企业高速发展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文献信息及情报工作逐渐得到各个行业的高度重视。但与企业的高速扩张相比,情报信息服务支持体系在许多方面都已不能适应需求。有些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文献信息及情报资源支持呈现出基本缺失的状况。有些企业因为行政体制的制约以及局域网络限制,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对各种科技文献及情报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影响了内部文献信息及情报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些企业则因为地域的扩张而给信息服务提出了异地资源远程共享的迫切现实问题。

1.2 信息资源重复采购,利用率低

基于上述行政和地域的原因,很多企业内部均存在大量重复采购信息资源的状况。各部门出于自身业务工作对信息的需求,自行采购、内部使用,信息利用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

1.3 情报研究成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情报部门收集整理大量的情报信息和研究成果是企业宝贵的工程应用资料,因缺乏共享平台而未能为更多的部门和员工参考利用,将这些情报研究成果与图书馆各类学术资源和整合,实现统一检索和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情报信息研究成果方便快捷的查询检索和共享利用也是本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

1.4 未能有效共享利用本地资源

汽车产品研发和经营研究过程所需资源甚多,但许多国外数据库价格昂贵(20~50万元/年),企业不可能购买所有需要的资源,因此许多专业信息资源还处于缺失状态。而本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拥有大量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但目前还未能充分发挥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共享本地资源来补充企业内部当前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拓展信息资源利用渠道和方式。

2 基于资源共享理念的平台开发目标

基于上述业务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为适应企业做强做大形势的需要,尽快满足企业产品开发、经营决策和员工技能提升对汽车专业科技信息和情报资源的需求,迫切需要以协同和共享的理念为基础,建立一个集团范围内的 “汽车文献与情报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要通过行政体制方面的沟通和梳理,归口管理、拓宽信息资源渠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金及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通过IS系统的协调合作,优化信息资源对接、存储及服务方式,扩大文献情报远程化网络化服务的支持范围。

2.1 开发建设服务于整个集团的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为满足企业各地员工在网络系统下的信息资源利用需求,依托内部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开发面向全集团共享的信息平台。

2.2 归口信息采购和发布职能。

通过协调沟通,进一步归口企业内部的信息采购职能,利用平台统一发布功能和检索系统,将企业所有可提供公开共享的专业文献、技术资料、技术标准、行业信息,竞争情报等资源在此平台建立统一的服务输出窗口,在公司内形成一个围绕汽车制造专业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有效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2.3 协调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通过此平台直接登陆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使用对方所有数据库资源,联合省图书馆协会促进与高校、公共、科研文献与情报机构的资源共享,逐步推进更多社会资源的本地化共享。

2.4 开发自建数据库

在TPI数据库系统支持的格式(包括word文本、图片、表格、PDF扫描、pop等格式)下,将情报部门20多年积累的各类情报信息研究成果按检索要求进行人工标引加工,细分为7个大类、14个子类,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对象的自建数据库。7个大类包括:

(1)宏观及区域环境

(2)专家视点及论坛

(3)竞争情报

(4)行业及市场信息

(5)先进汽车制造技术

(6)先进产品技术

(7)专题研究报告

2.5 实现异构平台的跨库检索

配置不同结构数据库,实现异构平台的跨库检索。中文库有: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会议论文库;CNKI知识资源库;国内外标准数据库、情报自建库。英文库有:SAE数字图书馆(最近10年全文)、SAE论文历史数据(94年以来全文)、汽车相关专业外文库、情报自建库外文部分。同时实现外购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的一站式中英文检索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查找的需要,提高检索利用效率。

3 平台的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3.1 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

采用先进成熟的防火墙软件、防病毒软件等,建立起有效监督,以防为主,快速恢复的安全策略体系。对数据安全要建立起定期备份,敏感数据双层加密,冗余备份的保护体系,并建立起严格的用户权限控制体系。

2)可靠性原则

高度可靠性是系统稳定工作的保障。硬件设备上,采用专用服务器、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月进行全备份等的方式,保证系统7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软件设计上,做到故障自动检测、无缝迁移,使局部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系统开发平台使用国际上成熟的系统和中间件产品。

3)先进性原则

系统采用国际上最先进实用的技术,并与国际学术、技术界发展保持同步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体现在资源的开放性和软件系统的开放性两个方面。资源的开放性是指资源描述应遵守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我们采用XML语言作为系统数据格式,以保证数据的可再利用性和易二次加工性;字符编码采用Unicode编码规范。

3.2 设计方案

3.2.1 分布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

按现有数据库的整合方式——直接接入、通过标准协议接入、USP数据访问网关接入WEB版异构数据库等方式,消除分布异构数据库使用方式差异,实现跨库统一检索,实现显示方式的统一性并对显示结果进行排重和聚类,注重管理及配置易用性,架构如图1所示。

1)通过标准协议接入异构数据库

利用CNKI平台支持Z39.50、OAI、XML和ODBC等标准协议数据库的接入,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检索和利用,大幅度消除数据源异构性的影响,每一个数据源都能以统一界面提供检索服务,检索结果准确全面。适用于国内外支持标准协议数据库的接入。

2)通过USP数据访问网关接入WEB版异构数据库。

利用CNKI平台独有的、国际领先的USP数据访问网关技术,通过配置实现对各种不支持标准协议,但通过WEB进行访问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进行一站式检索,统一检索界面,统一检索语言,统一结果展现形式。检索方便快捷,结果准确,配置简单,适用面广。

这种配置方法适用于通过WEB方式进行使用的国内外数据库,但不需说明的是,通过此方式接入的数据库,一旦原数据库检索页面发生变更,需重新配置。

3.2.2 统一导航系统

1)学科导航

学科导航栏目是从学科的角度重新整合各类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旨在提供用户一个简洁、方便、与学科直接相关的检索门户。通过合理的科学分类,将各学科相关的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这些资源类型包括馆藏纸本资源、馆藏电子资源、网络参考资源、网络全文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多媒体资源、机构信息、专家学者、学术会议、论坛等信息。

2)数据库导航

对平台发布的购买或试用数据库按合理的分类进行导航,可以按数据库类型、学科分类、数据库提供商等方式对购买或试用的数据库进行分类,提供良好的导航界面,方便读者使用。同时提供后台管理,在读者从数据库导航系统浏览具体数据库时,记录访问时间、访问IP等信息;能集中统计某个时间段内某个数据库的访问情况,包括访问数量,访问IP分布等;并能在某个数据库暂时无法访问时,通过后台设置,前台能醒目提醒读者。

3.2.3 知网节系统

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微观整合,构筑具有馆藏特色的知识网络。

3.2.4 引文链接系统

实现中文系列数据库到馆藏库的引文链接,激活馆藏信息资源。

4 平台实现功能和效果分析

4.1 实现不同载体、不同来源的科技信息和情报资源的集中发布和共享

整合了30万册纸版中外文图书、1 000多种中外文期刊、工具书、会议论文集等书目文摘信息,供读者远程查阅。

将电子版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成果、年鉴、技术标准、专利文献、行业数据、行业信息等数字资源以及万方、维普、SAE数字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ATZ电子期刊、Truck&Bus Bulider电子期刊、世界汽车信息网、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等15个数据库按照数据内容特点逐一分类,统一在主页面建立链接,供在线检索利用,见图2。

将情报部门原创情报信息研究成果进行标引加工,自建了20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情报信息全文数据库见图3。

4.2 发挥了地区资源优势,实现社会资源本地化共享利用

与本地高校达成了信息资源共享协议,该高校图书馆专门对应此平台开放网络端口,并允许该馆26个中外文数据库在该信息平台上建立链接,企业员工在办公室即可利用该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在企业集团层面实现资源对接与共享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在该平台开发的功能模块下,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的同平台集中发布和共享利用,实现了集团内部以及社会资源的同平台发布和共享利用。

4.4 独创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的汽车专业标引-检索体系

自主开发了独有的标引检索词库:按照汽车产品研发体系7个大类(车身、发动机、底盘、变速器、电子电器、试验技术、材料)——3个子类(总成—部件—性能)选定140个中英文专业词语,形成独有的热点检索体系,打破了传统自建数据库只沿用“中国机读目录主题词表”的常规,是目前国内外独有的自建库标引检索体系,充分确保研发人员准确高效地检索利用平台资源,如图4所示。

4.5 情报原创研究成果的充分展示和利用

几十年来不断积累的历史情报研究成果全部转化成电子版上传入库,并按照信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标引,细分14个子类标引加工录入到20个自建数据库,充分考虑各部门需要参考利用情报资源不同方向,如汽车技术、竞争情报、宏观及区域环境、政策法规、专题研究、市场信息等展示在首页面上,一目了然。

4.6 全面实现远程共享利用和实时在线服务模式

该企业分布各地的所有部门和员工可以通过议定的共享模式,利用企业内部局域网远程利用该平台的信息资源。

采用了实时在线服务模式,随时有专人在线解答员工咨询、辅导资源利用方法、传递发送所需文献和情报资料。

[1]张元晶,郭湘玲,田春花.基于B/S模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探索。2011(7);102-104.

文献信息开发 篇12

关键词:图书馆,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放存取的含义与发展

1、开放存取的含义

开放存取全称为Open Access, 简称OA, 一般被翻译为“开放存取”, 是一种在科学领域, 学术信息免费共享的理念与出版机制, 也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方法, 起源于新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 逐步发展成为新形式的学术信息交流方式。开放存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免费性, 用户只要遵循相应的协议, 就可任意复制、打印或下载这些资源。开放存取运动提供了免费、开放的学术信息自由存取的环境, 它是对传统的文献利用方式, 即读者付费, 作者收益的一种逆转。用户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在任何地点;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和共享是开放存取资源与传统资源的主要区别;唯一条件就是互联网络的接入。即“开放存取”就是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无限制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文献, 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以及获取在线全文信息, 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 从而实现科技文献的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传播, 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 提升科学研究的共享程度, 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 也有人提出“开放存取=学术共产主义”的观点。它对于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 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继2008年美国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科学公共图书馆和文化自由学生组织共同宣布2008年10月14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存取日”成功之后, 为适应全球旨在促进开放存取学术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趣, 2009年再次联合其他机构, 共同发起第一个开放存取周活动, 2009年的10月19-23日将作为第一个国际“开放存取周”被载入史册。这个目前一年一次的活动, 从过去的一天扩展到一整周, 甚至一整年, 是借此机会增加国际教育领域和公众对开放存取研究成果的认知和理解, 包括了解和支持不同研究基金机构的存取政策。开放存取周活动的基础缘于2008年参与庆祝“开放存取日”27个国家的120所大学。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学术出版和大学资源联盟、科学公共图书馆和自由文化学生联盟, 将邀请一些有助于在2009年向全球推广传播开放存取活动的核心参与者, 包括图书馆电子信息网、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料库和开放存取目录。2009年的活动主要强调当地教育资源为当地公众服务。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则宣布2009年为“开放存取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9年4月2日报道, 瑞典隆德大学通过了2009年度预算, 拟投入150万瑞典克朗 (约合19万美元) 用作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费, 以鼓励并帮助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这是目前为止一所大学在支持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上投入数目最大的基金之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开放存取的《柏林宣言》为标志, 表明了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获取的立场和决心。

二、图书馆开发利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的意义

1、时代发展的必然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基于网络的电子文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 是需要通过网络到提供该资源网站的服务器上进行免费下载, 并借助于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上特定的电子文献阅读软件进行阅读的电子文献。在相关的图书馆规程中, 将“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 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 作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首。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 也将电子图书资源作为与纸质图书资源同等重要的文献资源对待。这些都说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变了那种纸质文献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 网络虚拟文献资源, 尤其是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和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文献资源类型。

2、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的转变

以前, 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大都是已商品化文献资源为对象的, 而这种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政策的实施受到垄断出版模式的强大制约, 图书馆在高价的出版物面前往往实现不了既定的资源发展目标。所以, 对于许多资金相对短缺的图书馆来说, 单纯依靠投入大量资金全部购买版权文献资源并非明智之举, 而开放存取则可使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免费全文文献信息资源。对于图书馆来说, 开放存取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在使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时, 不需要再考虑传统资源使用时遇到的许可权限问题, 消除了学术信息资源存取过程中的障碍。为此, 在国内外开放存取运动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图书馆应对馆藏文献资源发展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 力争在版权资源和开放资源的种类、学科、内容、建设规模等方面找到协调与平衡点。而在这其中, 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互联网开放存取文献信息资源, 为用户和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已成为图书馆加强馆藏数字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图书馆开发利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体系

为便于了解图书馆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特列出表格供相关图书馆和用户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峰.论高校图书馆OA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J].图书馆学刊, 2009 (2) :84-85.

[2]、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820.[EB/OL].[2009-7-2].

[3]、http://www.chinalibs.net/zhaiyao.aspx?titleid=119518.[EB/OL].[2009-7-2].

[4]、曹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3) :99.

[5]、孙波, 黄颖.开放存取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9 (5) :27-29, 41.

上一篇:道路功能下一篇:创新教育与CAI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