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需求(共8篇)
文献信息需求 篇1
一、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与大学生信息需求的密切关系
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 而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高校老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授课活动,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达到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学院资料室是帮助本专业的大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重要来源, 与本学院的学生学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学院师生与资料室的密切关系
学院资料室作为学院教学的辅助性机构, 通过向学院师生传递专业性的文献信息资料来实现其教育职能, 学院师生对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是直接和明显的, 离开了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要, 院系资料室的设立是没有意义的, 资料室在学院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学习利用过程中, 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同时, 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学院教学、科研, 以及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料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学院专业教育的发展, 彼此之间相得益彰。
首先, 资料室一切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学院师生, 大量的专业性的文献信息资料与学院师生的信息需求相一致, 学院资料室的文献信息建设, 基本上完全围绕学院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进行;其次, 院系资料室设置于本学院, 文献信息资料的放置比较集中, 给学院师生进行文献信息资料查找带来极大方便, 师生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 或是到办公室办理其他事务的过程中, 同时顺路到学院资料室查阅文献资料, 借阅对自己授课或学生必要相关的书籍期刊等;再者, 专门的阅览室为相同专业的师生提供更多的碰面机会, 既增加了老师间的文献信息交流, 也创造了学生就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的机会, 并且在相互交流沟通过程中, 会产生关于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建设的很有用的提议, 这些建议会促使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建设更加合理。
2. 学生的信息需求是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建设的重要依据
对于院系资料室来说, 专业资料文献信息资源是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构成体系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这类文献信息无论从教学角度出发, 还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出发, 其中心都是为了教育和培养学生, 使其成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用人才。因此, 学生的信息资料需求是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 在学院中, 学生的信息需求与学院教学的信息需求是基本一致的, 学生基于专业基础上的学科设置, 与授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文献信息, 例如, 以本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文献信息资料、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类书籍、拓展阅读类题材的文献信息资料等, 是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首选。
其次, 学院学生的文献信息资料需求的体系性特征是导致形成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的稳定性特征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加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应的文献信息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学生的文献信息资料有了更多的来源, 但是, 无论社会环境怎样变化, 院系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料建设总是与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关联, 保证了各种文献信息资料与本学科专业高度的一致性, 各种与学科发展、专业教学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在学生对信息的利用过程中, 经过逐渐筛除、充实、积累、整合, 最终在文献信息的需求上形成稳定的体系性特征, 这也决定了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的体系特征。
第三, 学院学生在文献信息资料需求上的适用性对学院资料室信息资源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有用和适合是学院学生对所需文献信息资料需求的精确定位, 对于从事本专业学习的学生, 在本身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前提下, 其对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料总是有着最直接的体会和感受, 自然产生对文献信息资料的信息敏感, 知道什么样的文献资料最适合当前授课内容的需要, 更合乎专业学习的要求, 对本专业的学习最有帮助, 这种信息需求倾向是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料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保证, 对于本学院的文献信息资料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从而成为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学生在信息环境中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特点分析
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新媒体发展的突飞猛进, 为社会带来“全天候, 全覆盖”, 的信息资源, 再加上网络搜索引擎的支持, 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为迅速、便利。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存时代, 以纸质载体为媒介的传统文献信息资料不再是高校师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这必然导致高校大学生对文献信息需求的相应变化。
1. 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拥有一定知识储备, 并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新技术支持下的信息获取方式, 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 能够把信息的获取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从而可能更加方便地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资料。首先, 在信息环境中, 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网络信息成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有力支持, 足够的、适时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料支持, 丰富的专业资料积累, 传统的纸质文献与网络信息一起, 共同成为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信息技术扩大了高校大学生“阅读的信息量, 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也拓展了,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除对本专业的信息关注以外, 还注意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信息, 更有可能扩展到生活、升学、就业等其他方面, 有关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指导等文献信息资料同样会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2. 对文献信息资料质量的要求更高
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和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 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补足专业知识。然而, “嘈杂不休的信息洪流永远是时代的表象, 在表象下面流动的才是一个时代的真相”。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目的与对传统文献信息资料的利用目的是一样的, 面对网络信息的海洋, 在校大学生着力于发现最合目标性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以用于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能力。因此, 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对信息资料质量的要求会更高。网络上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与传统纸质文献信息资料中关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经典类著作、专业研究方面的权威性论著、专业工具书籍、专业中位于研究前沿的信息资料等同样会受到重视, 还尤其注重文献信息资料的系统性和纵深性, “从而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探索, 从而才能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3. 注重易于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料
受到由当前的时代背景和自身的学习内容决定, 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中往往倾向易于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料。首先,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同造就了资源丰富的信息环境, 网络应用使信息获取突破了传统文献信息资料利用中的时空限制, 新的搜索引擎大大简化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过程, 信息获取变得相当方便快捷, 信息的共享程度极大提高, 大量的网络信息可以及时补充从传统文献中不易于搜索到的有用信息, 网络创造了获取信息资料的快捷方式。其次, 大学生阶段的学习具有多样性, 本专业的学习只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除专业学习外, 大学生更有其它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那些能够充实自己、拓宽视野、解决问题、满足个人兴趣的信息资料也会引起大学生的热情关注。“为了丰富和充实自我, 民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必然会关注到专业学习以外的其它信息, 把所有精力、所有时间只用于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上, 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几乎不可能。纵观以上分析, 在合乎专业学习、研究或其他目标要求的前提下, 易于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料总是受到大学生的最先关注。
4. 注重文献信息资料的时效性
文献信息资料的时效性是现代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产生的根源在于:网络传输的即时性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 会使网络上的信息资料更新相当快, 旧的信息资料会被源源不断新信息所代替;科学研究的速度也在加快, 导致科研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旧成果会不断地被新的成果取代。引起大学生对文献信息资料的时效性关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客观方面, 在信息技术时代, 对于处于学术和科学研究前沿的高校来说, 其所需要的必然是与学院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设相一致的最新文献信息资料, 而且, 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料, 以及最新的科技成果, 才可能与大学生目前的专业学习最为契合。从主观方面, “对于学习需求多样化、价值取向逐渐实用化的当代大学生”, 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最新信息资料, 也更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一特点在学生的生活、就业、创业指导方面会显得特别突出。
三、关于高校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策略分析
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通识教育, 是一个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 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会产生新的变化。在当时状态下, 无论与学院课程设置多么紧密契合的文献信息资料, 却无法满足新环境下的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 这就要求专业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料建设也必须是发展的。在建设过程中, 要把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和重要依据。
1. 资料室文献信息建设围绕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信息需求适时调整
首先, 高校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高校教育发展要求, 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这是高校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最终出发点, 不断补充新的文献信息资料, 以适应发展着的高校教育现状, 才能够为学院师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支持;其次, 高校资料室在文献信息资料收集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资料室文献信息的主要用户之一, 其对资料室现有文献信息的利用过程中, 会产生深刻的亲身体验, 再加上自身拥有丰富信息量的基础, 会自然形成对院系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有价值的建议, 这部分建设会在学院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 做好传统文献信息与网络信息的优势互补工作
传统文献信息资料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互补, 一是信息获取模式互补, 二是信息资源的互补。
(1) 信息获取模式的互补
“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整合的趋势”使大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突显出综合性和高效化的特点, 他们希望能够迅速地获取到满足需要的信息资料, 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需要, 因而青睐于一种网络检索和手动查找相结合的信息获取模式, 先是通过网络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索定位, 然后根据网络上取得的信息, 到资料室中查找对应的书籍或期刊等文献信息资料。从这一信息检索和获取的新模式出发, 院系资料室需要加强和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联合工作, 扩大共享资源, 为大学生的信息资料检索和获取提供最大便利, 同时也使院系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2) 传统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互补
院系资料室的传统信息资源是学院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采集来的, 与课程内容关系密切, 而且一般是经过学院任课老师、学科负责人、分管领导等共同研究决定, 然后进行有目标、有计划地购置, 这部分文献信息资料极具价值性, 并且专业性特征明显, 有很强的适用性。然而学院不可能把所有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献都收集到资料室, 只能收集最需要的、最关键的、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因此需要二者之间的互补性。
3. 主动保持与大学生的良好信息互动
与专业课程的内容相一致是学院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满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信息需求是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点之一。在院系资料室适时调整文献信息的采集目标, 补充新的文献信息资料过程中, 针对学院专业特点、进学需要、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实和完善学院资料室的文献信息资源, 大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思想活跃, 对新事物易于接受, 他们对信息的利用是资料室文献资源的适用程度一个很重要的说明, 为此, 院系资料室须主动保持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鼓励大学生在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中树立参与意识, 听取其对现有文献资料的评价和意见, 关注其对文献信息资料需求的新变化, 从而使采集到的文献信息资料更加物有所值, 使学院资料室的文献资料配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高胜利, 杨青, 陈三年, 谢钢, 史启祯.如何做好高校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4) :23-25.
[2]江邶.被“低估”的新媒体[N].人民日报, 2014-5-23.
[3]白玉芬.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12, (11) :59-60.
[4]梁伟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城乡学生知识沟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12, (11) :22-24.
[5]于洋.假如没有传统媒体……[N].人民日报, 2013-5-16.
[6]周素娜.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障碍与突破[J].教育探索, 2013, (3) :23-25.
[7]邱桂梅.高校教师信息需求与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131-132.
文献信息需求 篇2
关键词:文献需求;读者借阅;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60—02
引言
高校图书馆的文学文献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众多读者纷至沓来。文学类书籍的读者群大致可分为教学科研人员读者群、研究生(博士、硕士)读者、大学生读者群(汉语言文学专业读者群和非文学专业读者群),他们对文献的需求情况,因人因时而异,但在借阅时间、文献需求类型以及入馆查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对以上信息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在藏书建设方面,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文学类书籍的收藏状况与读者借阅分析
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读者借阅分析:
1.调查结果与分析:(1)调查的事实是近两年(2004—2005年)借阅排行榜,文学类的借阅量是最大的,位居各学科第一。主要原因是文学类书籍适合大众口味,尤其是现代小说书籍几乎成了大学生的必读书籍,几乎每个同学都借阅过此类书籍。(2)专业书籍的借阅量远远大于消遣书。在调查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教师、学生借阅的专业学习书籍分别是消遣书籍的8倍和6倍。由此可见,中文系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本专业的教学和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在努力学习修满专业学分。(3)教师中存在职称越低,借阅量越大的现象。由随访调查得知,人均借书量随着职称的增高而减少。由此可见,我们的教授、副教授们由于工作的需要,自己购买专业用书,而年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自己积累的图书没多少,便到图书馆来借阅,这说明这些年轻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知识,还利用图书馆的藏书为自己充电。(4)从借阅的类型来看,文学院研究生、博士主要借阅有关研究用书,而本科生主要在文学艺术借阅室借阅。
2.值得注意的问题:(1)文学类期刊以其新而快的特点,反映着当今文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但我馆文学类期刊的利用率低。由调查可知,期刊阅览室访问的人数非常少,学生中平均每人每年才上一次阅览室,教师则更少。阅览室是期刊的存放处,由此可知,师生们并不重视期刊的阅读和使用。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教师和博士生们,他们是使用CNKI期刊最多的一个集体。他们在有校园网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追踪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他们正努立地工作。其实,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了,经常光顾保存本阅览室的人,都是那些勤奋治学的人。
二、我校读者对文学文献需求的特点及其规律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1)教师。按文学院中文系教师总数与各职称人数的比例,决定随访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助教20人,共39人来进行调查。再按其他各系师生的比例随访调查。(2)学生。按文学院中文系学生总数的比例抽取人数,其中博士2人,硕士12人,本科生20人,共42人,再按各院学生所占比例随访,并对他们一年来的借书和阅览情况进行统计。
(二)调查的问题
(1)近两年年我馆文学类图书借阅情况统计;(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对文学类图书借阅情况调查;(3)大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最需要哪方面的书;(4)在校大学生(非文学专业)对文学类图书借阅情况调查;(5)您希望怎样进一步改变我馆的藏书结构;(6)你最喜欢哪一类的文学书(调查对象分文学专业和非文学专业)。
按:本文将我校读者对文学文献需求的读者分为教师(教学和科研人员)、研究生(硕士、博士)、本科生(文学专业和非文学专业)三种类型,对各类型读者对文学文献需求的特点加以分析。
1.教师(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文献需求。(1)文献需求与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关。由于中文系开设的文学主干课程是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因此,教师一般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中有比较稳定的信息需求,主题比较明确,学科范围比较固定(各体文学史、作品选、中外经典文学著作)。(2)文献需求的实用性。文学发生的各种现象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体现的,而要了解某一文学现象产生的起因、过程、影响,首要的工作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因此,教师对学生传授各种比较全面完整的文学信息,需要相关的文学作品知识(各体文学作品选、文学流派作品选、文论选等)。
2.文学专业研究生(博士、硕士)的文献需求的特点及其规律。(1)文献需求的阶段性。文学专业研究生一般在校学习三年,一般第一年的学习是从专业基础入手,阅读的面要宽一些。从第二年开始,就要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面的有关图书。随着论文开题的进行,需要的图书越来越专业,更加集中于专题研究图书。(2)文献需求的主题性。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三年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查阅相关论文研究的图书。因此,此类查阅的资料集中在论文的主题上。(3)文献需求的期刊类型。不同专业、年级的研究生引用文献类文种等各有侧重,但共同点是关注CNKI论文检索系统,(4)不同研究生对文献需求的选择性。研究生来源有应届毕业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应届毕业生刚从学校出来,自身拥有文献资料少,所以利用图书馆的时间多,阅读文献量大,外借图书资料数也大,而在职人员的研究生,他们大多经过了几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资料,所以他们的文献需求更专业一些,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生在服务中应区别对待。
3.文学院本科生对文学文献需求的特点及其规律。(1)一年级的学生看小说类书籍较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一、大四的学生偏重于娱乐小说的阅读。大一的学生,刚刚踏入象牙塔,还不能完全投入专业的学习中;大四的学生,由于学分已基本修够,他们需要借助文学的阅读放松,而大二、大三的学生才把重点放在专业文学类书籍上。(2)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文系本科生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专业阅读范围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各体作品选、个人文集等专业书籍。(3)中文系本科生的阅读除了本专业规定的的必读书目外,还阅读大量的有关专业辅导用书,比如《文学常识三百题》、《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参考辅导书》、《中国文学简史》等。(4)中文系本科生对文学类图书阅读的兴趣比较广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广泛,涉猎范围除了本专业的书籍外,他们还阅读中外名著《红楼梦》、《二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们视野开阔,希望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广收博取。
三、本馆解决文学类书籍藏书结构与读者需求失衡的对策
1.根据我校文学类专业的学科特色,确定合理的藏书发展规划。一般著名的高等学校,都有白己的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并成为一个高校知名度的象征。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合理的馆藏结构和发展规划必须跟得上,在确定合理的藏书结构要做到保住重点,兼顾一般。如我校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我们的文学文献资源应保证其教学、科研的需求,在文献资源的购买上有所倾斜。而对于个性化、大众化的文献资源需求,应尽量利用网络资源。
藏书方案的制定,要确保藏书结构科学、合理、实用。藏书计划可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规划以三年或五年为限,确定藏书的重点范围以及发展规模,使馆藏图书都按期增长,以达预期目的。藏书的短期计划应以年为限同时合理利用购书经费,重要的是了解当前文学图书出版的动向,尤其是电子类文学图书出版的动向。
2.建立优良、合理、科学的馆藏结构。建立为重点学科服务的藏书结构。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的重点学科,我馆应考虑文学院的重点学科设置的情况,依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科研状况来调控馆藏的文学图书结构。
建立有四级古籍文献等级结构的藏书模式:(1)级馆藏:最高研究级(高深专业文学研究资料),满足教授、研究员阅读需求,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文献。(2)级馆藏:一般研究级(一般专业文学研究资料),满足教师、博士、硕士生们的阅读需求,具有一般研究水平的文献。(3)级馆藏:专业基础级(专业文学参考资料),满足专业阅读需求,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文献。(4)级馆藏:普通级(通俗文学书籍、文学娱乐图书),满足普通阅读需求,适应一般非文学专业学习的文献。
为了更好地说明,特举例如下表:
3.处理好藏书建设和用户服务的关系。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只有搞好藏书建设,才能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就文学类书籍而言,加强藏书建设,调整藏书结构,首先最迫切需要丰富的是各个层次的文学书籍。所以,第一个层次要增加普通文学类书籍,如今这方面的书籍还存在供不应求现象。第二个层次是中文系本科生阅读的专业书籍,这是文学类专业学习的基本图书。第三个层次是适合中文系研究生阅读的图书,这类图书的内容更专业一些。第四个层次是适合中文系老师阅读的书籍,这类图书的内容更精深、专业,但阅读的人数不是太多,可满足一些教授、研究员做课题的需要。
结语
总之,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要使它的图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就必须重视读者的文献需求状况,做好藏书建设,使图书馆的藏书与我校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建设有我校特色的藏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蔚慈,刘兹恒.图书馆藏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杜,1991.
[2]肖自力.三论藏书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1984,(5).
文献信息需求 篇3
关键词:保险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存款利率
一、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及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随着计量学的不断发展,国外的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对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虽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其中有些因素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如经济增长因素。另一些因素则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保险需求是否有影响成为引起争议的问题。 我国的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文章为数不少。卓志(2001)利用1986年到1995年的序列数据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人寿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我国较高的少年儿童赡养率及正在增长的老年赡养率对寿险需求有正面影响,而我国人口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会阻碍保险业的发展,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保险有负面影响但是不十分显著的。徐爱荣(2002)用1980年到2001年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保险需求的正面影响以及物价指数对保险需求的负面影响均较为显著,虚拟变量对外开放无法通过统计检验,但是他认为根据实际情况,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仍是具有正面影响的解释变量。阎建军、王治超(2002)采用1985年到1997年的相关数据,认为GNP的变动是导致我国寿险需求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而利率变动对我国寿险需求总量变动的影响很微弱。吴江鸣、林宝清(2003)利用1980年至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分析了市场机制与保险品种创新对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陈之楚、刘晓敬(2004) 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1990年到2001年期间居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利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和储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李良(2006)抽取了全国30个省市1998年到2003年的数据就收入、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银行利率、死亡率等对寿险需求影响的因素与保费收入间的相关性做了Granger因果性分析,但并没有运用协整分析方法。
二、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保险需求包括以下三个影响因素。
(一)国内生产总值
保险需求的增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无疑是影响一国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也将由生存需要为主的单一消费方式向消费多样化发展,安全的需求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在消费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从根本上扩大了保险需求。
(二)利率
保险是一种金融商品,而且是储蓄的替代品,当利率下调时储蓄的收益降低了,人们会转而购买保险或其他金融商品。利率也可以通过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从而间接影响保险需求。利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工具。利率调整刺激了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提高了保险需求。
(三)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货膨胀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速度放缓,由于收入与保险需求的正相关性,这将导致保险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或者保险需求的减少。第二,通货膨胀引起其他一些环境变量的变化, 从而使寿险与其他的替代品相比预期收益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对保险的需求。
三、中国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
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保费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且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在影响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中,有些因素的变动会同时影响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需求,比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有些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等,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财险需求的影响。在选择变量时本文选用对寿险和财险都有明显影响的变量。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保费收入(Premium Income)用PI来表示。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用GDP来表示,我们选用CPI数据来代替通货膨胀率, 并以1978年的数据为基期,即令1978年的CPI等于100。利率本文采用的是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并用DR(Deposit Rates)来表示。对以上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后分别记为LPI、LGDP、LCPI和LDR。
本文选用1985-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各年度GDP、CPI及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利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我们采用线性内插法计算出每年的利率。本文应用EVIEWS6.0软件。
(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模型所涉及到的变量为宏观经济数据,而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否则有可能导致伪回归。
1. 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用ADF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5% 的显著水平下,LPI、LGDP、LCPI和LDR都为非平稳数列。所以不能直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否则可能出现无意义的“伪回归”。
对以上四个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的序列分别记为DLPI、DLGDP、DLCPI和DLDR,并对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四个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即LPI、LGDP、LCPI和LDR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 协整检验
常用的协整向量估计方法有EG检验和Johansen检验。相比EG检验,Johansen检验基于多元VAR框架,允许变量之间的即时相互反馈作用,并允许多个变量以不同的速度对扰动项进行反映与调整,使得系统向长期均衡靠近。Gonzalo (1994)通过Monte Carlo模拟方法,发现Johansen的方法有最小的均方差,它们的有限样本性质也与渐近结果一致。鉴于此,我们采用Johansen的方法估计协整向量。
Johansen检验统计量主要有Trace统计量和Max-Eigen统计量。运用软件进行Johansen检验后结果如表2所示。
上述结果表明,模型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三)模型的设定
根据本文前面部分对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的分析及协整检验的结果,我们建立以下的对数线性模型:
(四)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由于模型已经通过了Johansen检验,我们直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下:
虽然值较高,F检验可以通过,但是模型的三个解释变量都无法通过t检验。
由经济理论可以知道,国内生产总值和CPI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有可能是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导致无法通过t检验,所以我们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我们对LGDP和LCPI进行回归,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76438,证明两者高度相关。
(五)模型的调整
我们采用剔除变量的方法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由经济理论及其他学者所做的大量实证分析可知,GDP对保费收入的影响大于CPI对保费的影响, 因此我们剔除变量LCPI,建立新的模型:
由于模型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进行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经调整后的模型也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
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
检验异方差通常可以采用Goldfeld-Quanadt检验、White检验、ARCH检验和Glejser检验。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选用ARCH检验。结果证明,当ARCH过程为一阶时,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由于DW=0.550337,dL=1.168 dU=1.543,所以模型存在着自相关。我们采用AR(1)模型来修正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自相关。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1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并且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保费收入增加1.122081%,利率下降1% (这里是指利率的变化率为1%,而不是名利利率下降1%),保费收入增长0.476071%。
四、结论和后续研究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我国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存款利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二是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与存款利率负相关;三是消费物价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着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我们把它从模型中剔除了,而作为随即扰动项处理。
文献信息需求 篇4
在网络的交互性和功能体验方面, 有很多人提出了基于BBS和网络游戏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分析了这类论坛或者游戏的成功因素, 如何吸引受众。而关于在虚拟社区中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感受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如何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感受提供适应的虚拟社区服务也是虚拟社区发展的重要研究问题。
1 现状研究
1.1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 (virtual community)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霍华德·瑞格尔德最早提出, 他认为虚拟社区就是“互联网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 在这个集合体中, 人们经常讨论共同的话题, 成员之间有情感交流并形成人际关系网络[1]。”
如今, 虚拟社区被定义为是基于计算机等网络设备而建立起来的社区。第一代虚拟社区以文字沟通为主要内容, 简称BBS虚拟社区。第二代虚拟社区是web2.0社区与目前主流的虚拟社区——图形化虚拟社区并行的时代。这种虚拟社区与第一代虚拟社区在基本功能上没有太大差别, 其实就是在第一代虚拟社区的基础上套了一层图形化的外壳罢了。代表有Gaia online。web2.0继承了第一代虚拟社区的特点, 同时加入了SNS的概念。典型代表是facebook和myspace。第三代虚拟社区通过3D引擎增强了画面真实度与临场感, 达到了高质量游戏的水准, 以second life为典型代表。second life是目前国际上虚拟社区发展的尖端, 不同于传统网络游戏, 不仅开创了玩家自创角色、场景与物品的功能, 还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 由玩家自由创造交易[2]。
而今, 由于生成性质、交流主题的不同, 使得虚拟社区产生了分化。比较有代表的分类方式是Hagel&Armstrong的分类法, 他根据成员的需求将虚拟社区分为兴趣型社区、关系型社区、幻想型社区以及交易型社区四类[3]。兴趣型社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户英语、NBA论坛等社区, 是人们针对某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在网络上聚集到一起形成的社区。关系型社区如人人网, 主要是为了人们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现状而形成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幻想型社区最典型的代表是各种大型网络游戏, 成员在其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体验不同的世界。交易型社区是以交易信息的传递以及产品、服务的经营活动以及客户之间的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虚拟社区, 如淘宝网、聚美优品等。
1.2 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主体性研究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 意识的发展过程, 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人们在虚拟社区中的交流互动中, 不仅可以不断完善自我认同感, 而且个体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发展。
大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思维活跃, 是一个特殊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明显地提高和增加,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乐于尝试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1]。
1.2.1 角色扮演
角色理论的早期代表帕克认为:“有关自我的观念, 除了有赖于他们的职业, 一般还有赖于其生活的社区和在社会群体中所力图扮演的角色, 同时还有赖于社会给予各种角色的认定和地位。正是地位, 即社区对个人的承认, 给予个体以某一个人的特质。”在网络社区中, 角色的扮演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过程:角色获取、角色确立和角色放弃[4]。
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选择自己所希望的角色来扮演, 体验角色的同时也是在进行不断地自我建构, 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构念, 但正是由于大学生是不同的主体, 拥有不同的主观体验, 所以他们并不是都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在虚拟社区中所扮演的角色。
如陈昌辉和白贵提出, 在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中, 虽然虚拟角色本身没有任何意识, 但是网络游戏中这种角色意识通常会延伸到游戏者的现实交往中[5]。这些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游戏者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不足, 扩大了游戏者的社交范围, 极大地满足了游戏者与人交往、融入社会的心理期待。但是正是这种交往给社会伦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常见的游戏者之间不良的交往互动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游戏中斗争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延伸到现实社会中, 引起现实社会中的斗争, 游戏角色的PK演化成真人PK。二是游戏中感情的延伸造成游戏者现实生活的巨大变故[5]。
1.2.2 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
虚拟社区分为实名制和非实名制, 在实名制社区中, 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和他人的真实信息找到自己想认识的人, 更加有效地实现了人际关系的传播。比如, “人人网”“开心网”等。
在实名制社区中, 由于实名制的约束, 用户的资料相对比较真实, 用户构成也显得更单纯, 因此, 消除了很多网络中的虚假和不确定的信息[6]。在非实名制社区中, 用户皆使用虚拟的身份, 暴露的隐私较少, 如BBS交流具有匿名性特点, 它提供了一个公开、自由的言论场所, 大学生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与他人建立互动联系, 进行交流探讨和思想分享, 并在其中展开独特的人际交往[7]。
1.3 大学生参与虚拟社区原因研究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 虚拟社区为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评价社会中发生的各种现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中的虚拟社区使他们身在校园, 却知晓天下事, 并且可以自由评判各种社会现象, 畅所欲言, 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
如杨娟认为, 大学生期望在博客中通过诉说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也就是为了实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个体需求[8]。
虚拟社区的特点之一是开放、平等和互动, 这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尝试心理,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随心所欲、不受约束, 获取比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 甚至会在网络游戏的通过或升级中感受到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
2 趋向预测及建议
2.1 前期研究存在问题评析
有关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主体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 并也得出了有一定可信度的结论。但总体看来, 关于大学生切身体验的研究很少, 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理论性的分析。
2.1.1 前期研究偏理论, 缺少实践性
在前期研究中, 研究者更重视概念、社区成员与社区关系等的研究, 而没有从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对策。
2.1.2 主体性不具体
由于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主体性发展太过宽泛, 又将其分成多类, 但是没有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具体化研究。
2.1.3 研究成果缺少实践性
针对这个现象, 我们将从学生、学校、政策、技术方面分别通过加强学生自主意识, 建立良好的学习观, 加强教育宣传, 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范化监管网络环境, 监督虚拟社区建设, 探求新技术发展等方面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2 对于“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主观体验与需求”研究建议
2.2.1 注重调查分析, 理论作为基础和辅助
重点研究作为主体的大学生选择虚拟社区的主体因素, 是学习需要, 是休闲娱乐还是为了逃避现实。
2.2.2 深入剖析和研究, 避免研究内容泛而杂
因为虚拟社区分类比较庞杂, 根据上网的目的区分, 可以分为学习型、娱乐性、交友型等虚拟社区。根据虚拟社区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论坛、SNS网站、在线游戏、3D游戏等类型。我们将据其表现形式, 各选取代表性社区进行研究分析。
2.2.3 主观、客观相结合
着重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入手研究, 分析不同的心理控制源对主观体验的影响, 再结合研究者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结论。
2.2.4 多方面因素
考虑各方面因素, 了解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感受和意愿程度, 收集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期望功能和在社区功能完善、内容质量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使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社区中能够获得良好、积极体验的有效途径, 及时整合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期望功能内容质量资源共享的要求。
2.3 大学生虚拟社区建设的策略
2.3.1 优化虚拟社区版面设计
建议设计者能够优化版面构造, 避免在使用和操作时不够方便, 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也不易。让使用者得到简洁、美观的视觉享受, 也能让使用者可以快速甄别有用与无用的信息, 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2.3.2 扩大虚拟社区资源共享
建议相关论坛或社区的管理者能够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及时更新和维护有益信息, 并且能够加大资源共享性, 扩充下载方式的兼容性, 最大的优化虚拟社区。
2.3.3 开发和创新虚拟社区的实用性
作为校内网络社区,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可以加强开发应用型的活动与服务, 拓展社区的实用功能。加强社区成员间的互动, 拓宽交流内容, 与此同时也要更好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9]。
3 高校需注意的问题
3.1 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获取正面情绪, 避免负面情感
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 实现角色扮演的良性发展;帮助大学生进行正常的、积极的网络人际交往, 而非与现实脱节;根据大学生对现有虚拟社区建设性的需求, 建设更加人性化、符合大学生期望的虚拟社区, 并优化虚拟社区环境。以校内网络社区为例, 加强其文化管理, 及时清理垃圾信息, 净化虚拟社区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虚拟生活空间。
3.2 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社交型虚拟社区平台
社交型虚拟社区作为大学生在校园中使用频繁的社区之一, 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是这种人际交往终究是虚拟的。因此, 应当控制大学生适度使用这个平台, 减少对现实生活的负面影响。在平时的社交型虚拟社区交友活动中, 高校要帮助学生处理好虚拟社区与现实中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倡导大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来进行, 不宜过于被动, 也不宜过度沉迷, 要为自己的现实人际活动保留一定的时间与精力。[9]
3.3 更多关注不能正确处理、区分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学生
从大一阶段开展有关虚拟网络的教育, 避免课业繁多的理工科学生中出现荒废学业、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 也避免出现课业过少而将时间浪费在虚拟世界中的文科学生。高校教育中可以利用虚拟社区这个网络平台, 引导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避免把虚拟世界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入现实生活中, 而是要帮助其在虚拟空间里改掉本身存在的真实的缺陷, 并能良好地与现实结合, 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李凤.虚拟社区与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3) :58-60.
[2]刘东明.虚拟社区的达尔文定律[J].软件工程师, 2009 (6) :40-41.
[3]张岌秋.虚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初探[J].图书馆学刊, 2009 (10) :178-180.
[4]袁晓雪, 赵丽薇.网络论坛中“成员领袖”的角色扮演及其规范引导[J].大众文艺, 2010 (8) :53-54.
[5]陈昌辉、白贵.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中拟态互动的层次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25.
[6]张景珣.社会型网络社区对人际传播的影响[J].网络新媒, 2008 (12) :137-139.
[7]王坚.大学生BBS网际交往的特点与应对[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124-126.
[8]杨娟.大学生写博动机调查分析——以中国大学生博客圈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1) :198-199.
文献信息需求 篇5
关键词:可视化,词频分析,文献需求预测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科技创新力量的凸显, 人们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 与之相关的科研文献资源受重视程度快速提升, 同时文献资源的需求数量也集聚增加, 因此, 文献资源的加工、引进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是, 面对文纷繁复杂的献种类数据库资源, 既要保障资金有效利用, 又要准确定位未来文献的需求, 以期良好的文献服务, 已成为文献保存和服务机构的难题之一。
文献资源的需求从侧面反映出了区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趋势, 准确判断科研文献资源的需求, 对区域科研发展有着积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不少图书文献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和预测, 但多数都基于较为简单的统计计算得出结论, 或者是纯粹理论推测, 缺乏较为严谨的事实论证, 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可操作性仍然问题较大。基于此, 李树青等人[1]认为, 大规模数据统计的情况下, 借助科学的统计分析软件, 较能客观的揭示和反映文献需求的趋势。为此, 以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例, 借助三维可视分析工具, 力图较为准确地解决相关文献需求趋势判断的问题。
2 研究方法与路线
文献需求预测一直以来是各大图书文献保存和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直接关系和影响到文献需求用户的阅读和研究, 为提升文献资源的良好服务,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相关的研究预测方法有灰色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2,3,4,5,6], 分析研究立足点有引文分析、词频分析、下载量分析等[7,8,9,10], 但其中区域文献需求的相关研究甚少, 多数以高校图书馆或某一学科文献需求, 且少有直观可视展示。基于此, 以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例, 在词频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三维可视大规模数据分析软件gcluto1.0, 进行双向聚类分析, 形成可视三维图, 探索性地预判甘肃地区文献需求趋势。
具体研究路线:基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的用户检索关键词词频分析, 按照2009年《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22大类分类基准进行分类, 形成各年度的词频分类数据矩阵, 借助gcluto1.0软件, 并最终生成可视三维分析图。
3 数据来源
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联合省属科研院所、中央在甘院所、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行业信息中心和企业情报机构等六类资源持有核心单位, 实现联合资源共享, 服务于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市州科技局、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等各个层面, 并在甘肃省各个市州建有科技文献服务节点, 几乎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全境服务覆盖。因此, 分析研究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文献资源的需求变化情况, 能较好的判断甘肃区域相关学科研究的动向。与此同时, 针对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文献需求预测, 为其他区域文献需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比较案例, 期望以此抛砖引玉, 进一步促进文献需求研究的深入。
数据来源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数据库, 主要分析了该平台自2008-2012年的文献关键词检索数据 (词频数据) , 文献关键词数据包含中、外文文献有: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报告、特色数据库等。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三维趋势预测主要依据相关类别之间的关联度 (相关性) 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聚类的方式, 将大量类别以于同类相关聚合, 并借助三维可视分析软件实现。文中将2008-2012 每年按月记录的22大类词频矩阵导入gcluto1.0软件进行双向聚类。选择聚类方法为重复二分法 (Repeated Bisection) , 相似性计算采用余弦函数, 聚类标准函数为I2, 根据实际聚类效果最终选择默认聚类值为10类。
图1~5中可视化三维立体图与表1各个年份对应, 各图均可任意旋转, 全方位查看各年份, 各学科文献需求聚类发展变化情况。山可视化的相对相似的集群 (cluster) 是根据每个集群之间关联度、集群自身的大小 (涵盖关键词词频量) 、内部相似性以及集群内部偏差而形成, 因此, 每个山峰的位置、山峰之间距离、山峰高低、山峰体积大小、山峰颜色各有深意。此处相似度以及相关性指的是文献需求数量, 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无关。
对照图1~5及表1, 进行甘肃科技文献平台文献需求比较分析:
从山峰之间的距离看, 山峰之间的距离反映了集群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性较强的集群将聚拢在附件, 甚至形成叠加情况, 反之, 不然。比较上述5图和表1变化, 发现聚拢族越来越少, 说明文献需求具有学科集中性。
从山峰高度看, 每个山峰的高度显示了集群的内部相似性, 集群内部的相似度越高, 山峰越高, 反之, 不然。除图1外, 山峰距离均较远, 即叠加虚高可能性较小。对照表1可知, 尽管各个集群每年位置在变化, 但高峰集群包含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总论;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与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从山峰体积看, 山体越是庞大, 表明集群包含的元素数量越多, 双向聚拢的相似元素越多, 反之, 不然。从图1~5均表明: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与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是主流文献需求。
从山峰颜色看, 山峰的颜色的鲜艳度与山峰高度具有互补比较作用, 同时山体颜色对预测未来文献需求基于重大的理论意义, 山峰的颜色与群集的内部偏差成正比, 红色表示内部偏差较低, 即内部相似度较高, 而山峰为蓝色则表示内部具有较高偏差, 其他上体颜色是各个集群差别的混合和平滑过渡颜色。结合峰高和颜色, 比较观测图1~5的红色集群和对应表1的变化, 结果:1) 除2009年外, 其余年份的红色集群成均成为下一年度文献需求重点;2) 比较2009年与其他年份红色集群发现, 2009年红色集群机会无山峰, 而其余年份红色集群较好预测了下年度文献需求重点的山峰均较高。初步总结结论认为:峰高越高, 且颜色越红集群所包含学科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文献需求的重点。
依据以上的相关判断, 社会科学总论;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与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是未来服务主流。
5 结束语
众多学者一直都在探索较为可靠的文献需求方式方法, 从相关文献看, 并未找较为理想的预测方法和工具, 本文预测及其结果均系实证研究, 就单从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2008-2012年文献需求数据看, 文章结论较为客观和理想, 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实施局限在甘肃科技文献平台的文献需求预测, 且研究年限较短, 因此, 该文献预测研究方法及其结论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李树青, 徐侠, 钱钢, 等.基于振荡算法和领域本体的学术文献关键路径自动识别和可视化展示方法[J].情报学报, 2012, 31 (7) :676-685.
[2]王吴, 苏新宁.基于本体的CSSCI学术资源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情报学报, 2010, 29 (2) :331-341.
[3]Zyczkowski K.Citation graph.weighted impact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indices[J].Scientometrics, 2010, 85 (1) :301-315.
[4]池海宁.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拓展研究[J].甘肃科技, 2012, 22 (15) :94-95, 91.
[5]王丽华.基于GA-LSSVR的图书馆文献资源需求预测[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 (6) :225-227.
[6]张文惠.基于读者满意度灰预测的文献采编策略[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8 (2) :53-55.
[7]杨小红.专利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J].甘肃科技, 2012, 22 (7) :82-83.
[8]姜道奎, 张体勤.基于词频分析的CSSCI中知识共享的热点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2, 44 (4) :77-84.
[9]Chen Chaomei.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2006, 57 (3) :359-377.
文献信息需求 篇6
天津医科大学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现有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肿瘤学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基地之一。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本校”)科研人员2010-2014年发表的肿瘤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引文的数量、类型、年代、语种以及保障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全面了解本校肿瘤学学科引文特点和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为推动肿瘤学学科文献资源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一、数据采集与整理
2010-2014年,本校教师共发表肿瘤学论文628篇,其中中文期刊论文463篇,SCI论文165篇。提取引文的方法如下:中文期刊论文的引文数据取自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参考文献列表逐条提取;SCI论文的引文数据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以EXCEL格式保存“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即可批量获取相关引文信息。对于一些不清楚、不规范甚至缺失的关键信息,笔者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尽量保证引文数据的完整、客观。
二、引文数据分析
1. 引文量分析。
引文量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统计,可以衡量科研人员搜集、利用已有文献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学科文献的基本需求动向[1]58。如表1所示:本校教师发表中文期刊论文从2011年大幅度提升之后,每年的发文量相对稳定;SCI论文在2014年有较大增长。中文期刊论文463篇,单篇最高引文量52篇,最低引文量0篇,篇均引文量14.21篇,高于国内科技论文11.33篇的平均水平[2]II;SCI论文165篇,单篇最高引文量188篇,最低引文量1篇,篇均引文量37.64篇。可见,本校肿瘤学教师开展科研的过程中,对文献的需求量较大,继承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总体水平较高。
2. 引文类型分析。
分析引文类型可以了解科研人员所需文献的来源,确定不同载体文献对科研的参考价值,帮助图书馆调整文献建设重点、优化馆藏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期刊在各类型文献中占有绝对优势,中文期刊论文引用期刊比例为97.64%,SCI论文引用比例高达99.36%。这表明期刊是本校教师研究肿瘤学领域最主要的信息源,这与肿瘤学的学科性质和期刊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图书在本次统计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可以帮助读者对本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同时,科研人员对学位论文、标准等也有一定的需求。
(1)高频引用期刊分析。中文期刊论文共引用期刊文献6426次,期刊2025种。被引频次在5次以上(含5次)的期刊有279种,引文量共计3749次,即13.78%的期刊集中了58.34%的引文。SCI论文引用期刊文献6171次,期刊1255种。被引频次大于等于5次的期刊共计214种,引文量达4625次,即17.05%的期刊集中了74.95%的引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外文期刊论文高被引期刊的相似度很高,在各自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种期刊中,有8种同时出现,这表明期刊引用与作者的研究内容直接相关,而与文章发表的范围、级别没有特定关系。另外,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种期刊均为国外出版,不难看出该学科教师对文献质量有很高要求。
(2)被引期刊馆藏保障现状分析。低频被引期刊对研究馆藏保障率的参考价值不大,所以本次统计只选取被引次数超过10次(含10次)的期刊作为样本。中文期刊论文引用期刊选定116种,SCI论文引用期刊选定102种,去掉重复出现的61种期刊,最后对157种期刊的馆藏保障情况进行分析。
①中文期刊保障现状。157种期刊中,中文期刊27种,依据北大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进行统计,有16种为核心期刊,占59.26%。在本校购买的CNKI、万方医学网两个数据库中27种中文期刊可以检索到全文,保障率为100%;同时22种本馆有纸质馆藏,可见本校图书馆肿瘤学科相关中文期刊的保障情况很好,能够满足该学科教师的需求。
②外文期刊保障现状。在统计的157种高被引期刊中,外文期刊130种,有114种可以在本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中检索到全文,保障率为87.69%。纸质刊有9种,但由于纸质刊和电子刊完全重合,实际保障率并未改变。另外,130种期刊有129种被SCI收录,通过检索2014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可统计出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有107种,占到82.95%。
以上数据说明,本校肿瘤学科教师引用期刊,更为集中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和国外的高质量期刊上;本馆对肿瘤学期刊文献的保障主要依靠电子期刊;中文期刊保障率要高于外文期刊;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存在重复订购问题。
(3)图书引用及馆藏保障现状分析。本次统计中,肿瘤学教师引用的中外文图书比较分散,总引用次数为113次,共计105种,其中外文图书32种,中文图书73种。32种外文图书中,4种有纸质馆藏,1种有电子馆藏,保障率为15.63%。73种中文图书中,44种有纸质馆藏,40种有电子馆藏(含数据库平台本身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去掉26种重复图书,中文图书的总保障率为79.45%。根据实践调查显示,当文献的满足率大于90%时,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较高[3]45。本馆中、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均低于该水平,尤其是外文图书,长此以往势必形成图书利用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3. 引文年代分布统计。
分析引文的年代分布可以了解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时间范围,为确定文献保存时间、调整馆藏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因日、德、俄等语种的引文量不大,没有明显规律,因此只统计中、英文献的年代分布,除去无法查证时间的7条文献,其他12742条引文中,中文文献分布于1977—2014年,时间跨度为38年,英文文献分布于1925-2014年,时间跨度为90年。
同时数据统计发现,中文文献的引用主要集中在近15年,占全部中文引文量的96.07%;引用的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在近20年,占全部英文引文量的95.04%。显然英文文献的衰减速度相对较慢,利用周期更长,图书馆应做好英文文献的长期保存和服务工作。2000年以前的中文文献和1995年以前的英文文献引用率很低,在有电子文献保障的前提下,对纸质馆藏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剔旧工作。
4. 引文语种统计分析。
对引文语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科研人员对不同语种文献的需求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对图书馆合理分配中、外文文献的购置经费具有参考价值。在628篇科研论文中,引用英文文献11248篇、中文文献1501篇、其他语种文献43篇,占全部引文的比例分别为87.93%、11.73%和0.34%。国内“211”院校重点学科科研论文的平均外文引用率是75%[4]110,我校肿瘤学科教师利用外文文献高于这个水平,表明本校教师非常关注该学科的国际权威成果,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时要加以侧重。
三、结论与建议
1. 重点保障高被引文献资源,尽量保证学科文献建设的广度。
本校肿瘤学教师对文献的需求比较集中,高被引文献主要以英文期刊为主,可以确定为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建设的主要目标。目前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基本可以满足肿瘤学科教师绝大部分的文献需求,以后要坚持系统采购。对于暂无全文的高被引期刊,应当纳入下一步的采购计划。另外电子期刊和纸质期刊存在重复订购的现象,若无特殊需求,可以适当减少重复纸质期刊的订购,形成以电子期刊为主、纸质期刊为辅的馆藏期刊结构。本次统计中,还有一部分引用次数较少的文献,这些文献涉及的品种很多,表明肿瘤学科教师涉猎的文献范围较广,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文献的被引次数,适当扩充文献资源建设的种类。
2. 实行“学科馆员”协同服务,建立与各学院联系的供需沟通渠道,优化采购流程。
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与重点学科科研人员之间构建信息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与文献需求,可以协助图书馆高效完成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引文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但其能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学科馆员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研人员,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措施,调整馆藏。对于利用率低的文献,要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形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采购方向,提高采购质量。
3.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平衡各类型文献的保障情况。
从图书、期刊的馆藏保障率来看,各类型文献的保障情况并不均衡。图书,尤其是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偏低。尽管此次统计中图书在全部引文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仍然是除期刊之外,科研人员最关注的一种文献,因此,图书建设也是肿瘤学科资源建设的主要部分。建议进一步加强图书荐购工作,鼓励学科教师向图书馆推荐图书,合理配置图书购置经费,促进图书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发展相符合。鉴于图书引用相对比较分散,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遵循多品种少复本的原则,使学科文献收藏达到较高的完备程度。
4. 充分利用联盟优势,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
馆藏资源绝对满足所有文献需求的理想状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充分利用地区联盟优势,开拓区域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提高文献保障率的一种有效措施。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TALIS)成立于2004年,天津市19所高校图书馆全部以成员馆身份参与该联盟的建设。本校电子期刊资源的高保障率与联盟集团采购数据库不无关系。在联采模式下,各高校图书馆可以节省部分经费,去购置与本校专业相关的特色数据库,从而增加数据库品种,扩大文献保障的覆盖面。同时,19所高校馆还开展馆际互借工作,此次统计的105种图书,本校图书馆有纸质和电子馆藏63种,综合保障率为60.00%,此外还有5种图书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从天津其他高校馆借阅,实际保障率可以提升至64.76%。因此充分利用联盟提供的资源,是本校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
摘要:对天津医科大学科研人员2010-2014年发表的肿瘤学论文以及引文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发现该学科教师的文献需求以英文期刊为主。从馆藏保障率来看,本馆对肿瘤学期刊文献的保障主要依靠电子期刊;图书,尤其是外文图书的保障率偏低。对此,图书馆要从重点保障高被引文献资源、实行“学科馆员”协同服务、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利用联盟共建共享资源等方面入手,提高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读者满意度。
关键词:肿瘤学,引文分析,重点学科,文献需求,馆藏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良璧.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透视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情况[J].图书馆建设,2010(4).
[2]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4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3]续玉红,颜蕴,王鹜飞.基于引文分析的农业科研人员外文文献需求保障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5).
文献信息需求 篇7
一、调查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查的对象有医学院、护理学院、农牧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工程学院、信息学院等七个学院的学生。利用随机下发问卷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三种形式相结合, 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收到114份, 回收率为95%。为保证问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采用匿名填写方式, 即填即收,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调查的回收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对象的分析:在这次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学生, 医学院有9人, 农牧科技学院有5人, 护理学院有26人, 旅游管理学院有13人, 工程学院有27人, 经济管理学院有16人, 信息学院有18人。基本上涵盖了每个学院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读者对馆藏资源的评价
表1的数据显示, 80%以上的学生对馆藏的期刊能够满意或基本满意, 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的满意度也能达到70%以上。读者对电子资源的满意度较低, 仅为57%, 由于电子资源的方便快捷, 信息容量大, 内容更新速度快, 成为师生查阅信息、检索资料的首要选择。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表明图书馆在电子资源的建设上要加大投入, 要有系统、有计划、有重点地购买最急需的电子文献, 逐渐加大电子资源的收藏比例。要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 确保设备的运行畅通。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合作, 实现馆际互借, 以满足师生日新月异的信息需求。
2. 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情况
表2的数据说明, 经常到图书馆的同学比例较小, 偶尔来的比例较大。不经常来的原因主要是找不到所需的资料, 这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没有时间, 这主要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有关, 大二、大三的学生实验实训课比普通高校的要多。在获取馆藏信息方面, 近60%的同学从书架直接寻找图书, 开架借阅为他们提供了公平、公正、自由的借阅平台, 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造成图书乱架现象较为严重。这说明图书馆还需要对馆藏图书加强宣传, 还要加强对读者的培训教育工作。
3. 读者的阅读倾向
由表3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学生对印刷型资源的需求上, 最新的专业类图书最受学生的期待。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专业特点, 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同学们迫切需要产学结合比较紧密、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图书。比如工程学院的同学希望能进一些最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机械制图等图书, 而旅游管理学院的学生则需要能有一些最新的导游知识、旅游景点介绍等方面的新书。由此我们认为本馆专业图书亟待加强, 这也表明学生学习意识日益浓厚, 都想珍惜大学时光, 既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本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采取的措施
1. 让读者选书
最近几年, 随着学院的蓬勃发展, 学院领导对图书馆的发展也很重视, 新建了图书馆大楼, 每年的购书经费也不断增加。通过这次调查, 为图书馆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采购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书馆领导按照“谁看书、谁买书”的购书思路, 带领各学院专业教师去采购图书, 让一线教师亲自选购了一大批专业对口、学生需要的图书, 深受广大读者好评。
同时把新华书店的书展请进校园, 开展了“你选书, 我埋单”的活动, 让师生现场选书, 由图书馆统一购买, 纳入馆藏, 供师生借阅。这样, 不仅使师生不用出校门就能选到自己喜爱的书籍, 而且能使馆藏更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这对于提高图书的实用性、提高馆藏质量和提高图书流通率具有重要作用。
2. 加强宣传推荐
如何把现有的文献资源加强利用, 图书馆领导集思广益, 想方设法, 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1) 改进和完善图书宣传栏, 开展教师为学生荐书活动, 继续建好导读园地、新书通报、读者须知等专栏, 帮助读者了解馆藏;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图书宣传活动, 帮助读者学会利用图书资源; (3) 做好超期图书的催还等工作, 提高图书流通量。
3. 不断提升馆员业务水平
图书馆一直坚持“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原则, 不断加强馆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经常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1) 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 争做知识型职工”“馆兴我荣、爱岗敬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让员工熟悉各岗位职责, 爱岗敬业, 鼓励馆员不断进行开拓创新,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特色服务。 (2) 开展学术研究工作, 以科研促进工作。在图书馆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每学期统一组织两次业务理论知识考核, 每周组织馆员进行业务学习, 学习最新的业务知识和服务理念。不断强化馆员素质, 在业务方面精益求精, 在服务方面更加耐心细致, 为资源的利用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 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基本上对读者文献资源的需求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为我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发现了现有文献资源的不足, 有待不断加强和完善, 这对图书馆今后工作的发展, 一定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对高职学生的文献需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资源,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树.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02, (8) .
[2]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7.
文献信息需求 篇8
一、新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冲击与影响
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理论的变革
1.1由注重“收藏”到“
收藏和存取”并重, 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涉及文献的选择、用户需求分析、馆藏评价等活动, 主要是文献的选择与收藏, 是一种主要以收藏为目的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文献信息资源激增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变化, 使图书馆将所收藏的资源提供存取与检索的想法并不多, 从而, 是使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受到了冲击。这里的“存取是个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采用多种形式记录信息、排序信息的信息存储过程, 也包括通过一定的设备、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技巧从信息系统中快速、准确地搜寻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因此, 现代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收藏”, 而且还要强调对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存取与保存。
1.2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已从注重“拥有”向注重“获取”转变。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传播、检索已成为主流, 用户通过分布式信息系统就可获取远程信息。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逐渐被抛弃, 馆藏不再是只是传统类型文献实体集合的收藏, 而更多为一个复合概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注重“拥有”同时, 更加注意用户获取能力,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控制能力。
“拥有”与“获取”的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 并且影响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教授认为, Google的图书馆项目标志着对一个图书馆纸质藏书大规模数字化高潮的到来, 而这一浪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出版业、图书馆、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数字文献占全部馆藏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用于购买数字文献的经费占图书馆全部文献购置费的比率正在逐步提高, 改变着馆藏资源的结构。
3. 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行为和需求发生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目前网络信息丰富多彩, 各种数据库, 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的数据随时更新, 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随时能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再一方面, 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用户能够很方便的获取网络资源, 网络为用户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信息获取方式, 用户不再满足获取文献线索, 而是要能方便地获取最终文献, 这就要求从馆藏建设的开始环节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和服务。
二、新信息环境下美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美国是图书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通过对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状况的分析, 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服务方面有所借鉴。
1. 美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较大、范围比较广、质量较高、内容非常丰富
按美国大学图书馆标准规定:“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应具有足够的规模和广泛的内容以满足学校的全部教学需要, 促进学校的科研计划”。根据这个标准,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都比较大。收藏的种类有:大量的纸质文献资源, 大量的数字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图书在几百万册以上的馆藏的图书馆就有几十个, 如哈佛大学图书馆, 其馆藏种类非常丰富, 拥有图书、过刊, 现刊, 缩微胶卷、手稿、地图、照片、幻灯片、音像资料、讲演稿, 这些文献资源来自世界各地, 语言多达458种, 覆盖所有学科领域。
2.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特色化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馆藏文献的特色化建设, 这也是吸引社会上学生、学者、科研人员来学校学习进修、任教、开展研究重要手段之一。, 体现着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水平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平高、质量高、特色的图书馆馆藏体系, 这些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以及学校声誉的提高。比如芝加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数量仅次于政府的有关核子分裂的原始档案和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专门收集世界各国关于建筑这一学科方面的书籍、资料的藏书中心。
3.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美国高校图书馆都比较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 并且赋予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新的内涵。一是图书馆之间通过计算机联机网络实现图书资源共享。二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也发生了拓展, 不仅包括图书资料的共享, 还有新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如美国华盛顿地区7所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华盛顿研究图书馆协会。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使各图书馆文献的备份数量大大减少了, 节省了大量的图书馆采购经费, 缓解了图书馆空间不足的矛盾。三是建立高度统一的图书馆联盟。
三、新信息环境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以建设数字图书馆为前奏的图书馆事业, 在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得到全面发展, 其实践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发展与深化。
1、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方面
目前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建设成为高校实践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1997年就开始引进数据库资源, 实际上北京大学引进数据库资源可以追溯到1997年以前购买的光盘数据库, 。到2008年北京大学已拥有500多个数据库、近5万种电子期刊、五六十万种电子图书, 其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经费占到总经费的1/3;.中山大学到2008年底数据库数量达到300个。属专业类学校, 虽然不能同综合大学相比, 但数据库建设速度一点也不逊色.许多学校在引进数据库资源的同时开发与建设特色信息资源, 如山西财经大学图书馆自行开发山西票号与晋商数据库、山西经济发展报告库、山西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数据库等
2. 信息资源共享
近年来,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方面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三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1000家高校、科研机构等成为CALIS的成员馆。同时, CALIS通过组织高校图书馆以集团形式进行电子资源产品购买, 并组织高校图书馆自行进行数字化加工文献等, 形成了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以数字化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为主的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记录总条数近4000万条, 构成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保障体系, 比较全面地揭示了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 为高校图书馆间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
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成为一种趋势,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和同行业高校也纷纷组建各种形式的联盟, 探讨和实践着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形式。
3. 特色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 要求图书馆必须占据一定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长远的看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能力, 以此立足于信息服务领域。那些既无特色资源, 又缺乏信息服务能力的图书馆将失去生存空间。抢占制高点, 发展特色资源是图书馆生存与立足的关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图书馆已建立了大量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供其它高校图书馆查阅利用。这样既利于集中高质量地收信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又有利于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共存互补。
4、虚拟资源 (图书馆) 建设
虚拟资源建设和文献传递服务成为馆藏现实的信息资源必要补充、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 进行信息服务的必然, 也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表现。
除此之外, 许多高校图书馆发展虚拟资源一是自我开发虚拟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和信息需求建立专业信息指引库, 其发展势头很快。
5、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无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的相当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利用价值。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 除人工采集保存外, 已出现网络信息采集技术, 通过编码, 利用搜索引擎对设定的主题和内容进行自动搜索和保存, 大大提高搜索的效率和即时网络信息的捕。
四、国内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启示
综上可见, 国内外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非常重视数字资源和数据库的购置, 资金投入数量逐年加大, 采购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逐建增加, ;非常注重本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 并对其数字化以实现特色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在文献信息共建共享方面, 通过研究项目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库并致力实现开放获取。在文献信息服务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理念, 贯穿于文献信息服务的各个方面。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我校图书馆有以下启示。
1、我校图书馆需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目前, 网络全文数据库已成为用户查阅文献的首选。我馆作为财经类院校图书馆, 在承担本院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文献战略保障任务的同时, 要顺应我区经济发展需要, 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用户需求调研及国外数据库在学科内容覆盖面、种类、数量、出版形式、国内引进情况、保存方式等方面调研, 然后确定图书馆数据库采集策略, 以提高我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提高文献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2、重视开放存取, 拓展我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源建设与信息服务途径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简称OA) 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 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模式。我校图书馆应重视开放获取, 一是通过挖掘、整理、推荐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 拓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二是通过探索研究项目和管理信息的开放存取, 创新服务模式, 拓展服务内容, 使我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研究动态, 促进我校各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应注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WA)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正如美国学者Lyman所说:“作为文化产品的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资源集合”。由于网页平均寿命时间短, 如何保存网络信息, 即保护珍贵的网络文化遗产迫在眉睫。西方国家的国家图书馆档案在20世纪90年代就注意上网络信息, 并提出保存项目和计划, 经过十几年的网络信息保存, 西方国家的网络信息保存项目在保存策略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自形成各自的风格与特色, 在收集策略上有五种代表性的策略:选择性收集、专题收集、联收收集和与出版者协凋收集。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收集我国的网络信息。西方国家如此看重网络信息保存, 提示我们尽快有计划的开展信息保存, 重视网络信息流失问题、法律问题, 注意吸收西方国家网络信息保存的优点, 克服其缺点, 多种策略合理组合。
4、重视期刊采购, 增加期刊品种。
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 能及时反映科学研究成果、学术新观点, 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狠注重学术期刊的采购。麻省理工学院, 藏书260万册, 却订购期刊17000种;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现有学生近万名, 订购日文期刊4867种、外文期刊12743种;国内院校如中山大学订购中文期刊4300种、外文期刊2000种.由此可见国内外高校对期刊的重视。
5、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尽管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数据库资源建设及电子文献的建设, 纸质资源仍然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个高校仍然大量采集纸质图书。从统计结果看, 近五年我国财经类院校, 有36.84%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5-8万册, 42.11%的图书馆平均年进书量为8-10万册, 年进数量为3-5万册和10万册以上的图书馆各占总数的10.53%。与相对应注册学生人数比较来看, 均能达到生均新书4册的评估要求。虽然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之中, 但短时间内数字资源还不能代替纸质资源, 我们仍需加强纸质资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海涛, 曹晓英.网络环境下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图书情报工作, 2005 (7)
[2]赵春旻.山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研究与确立[J].晋图学刊, 2006 (2)
[3]党亚茹.面向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研究.情报杂志, 2002 (6)
[4]张芳梅.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专业文献建设.情报杂志, 2002 (11)
[5]黄迎春.面向重点学科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建立.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