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10篇)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之外,滑轮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使用滑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2节 滑轮。(也可实物或课件导入)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81-83页内容,勾划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81想想议议,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 2.参看课本p82图12.2-2,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 3.阅读课本P82实验,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4.阅读课本p83,知道什么是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5.阅读课本p83科学世界,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 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轴_____的滑轮叫定滑轮,轴_____ 的滑轮叫动滑轮,把_____ 和_____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定滑轮的特点是使用定滑轮_______,但能改变动力的_______。(解释动力方向的改变)3.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_______,但不能改变动力的_____,且要多费 _____。
4.滑轮组的特点是既节省了_____,又能改变_____,要多费距离。5.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是: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5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课件)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定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动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__.动滑轮的实质:_____________.(三)小组合作 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结合课件)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滑轮在使用时,如果它的轴______,这种滑轮叫定滑轮,使用定滑轮能够______,但是不能______,它实质上是一个________的杠杆,升国旗的旗杆上的滑轮是______滑轮.
2.有一种滑轮,它的轴可以随物体_______,这种滑轮叫动滑轮,使用动滑轮能够_____,但要____.它的实质是 _______杠杆.3.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滑轮组,使用它既可以_____,又能够__________使用一个滑轮组提起重物时,人对绳子的拉力是80N.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可以匀速提起______N或_____N的重物.
4.把重力为3 N和9 N的物体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平衡时,两力臂之比是______.5.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滑轮组省力多少的规律是()A.绳子的长度越长越省力
B.拉住定滑轮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C.拉住动滑轮和物体的绳子的段数越多,越省力 D.省力多少是一定的
6.下列各滑轮组中拉力与重力的关系分别是:
师用课件展示答案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第2节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3.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2.教学重点/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有没有同学玩过弹弓?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有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自己玩弹弓的本领?
一名学生表演玩弹弓,其余的学生观察所发生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必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为什么弹弓能把粉笔头弹出去,黑板在被粉笔头碰击之后为什么发出“砰”的声音而且还会留下粉笔印?
学生思考讨论。生:因为弹弓有能量。
师:对,我们把这个力叫弹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弹力 弹簧测力计 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弹性、塑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方案,并学会它的制作。
4、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新课教学
1、弹性、塑性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任意器材,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要求设计尽量多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设计并操作实验。
师:请一个小组把他们设计的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铝导线用力折弯,变弯了。(失去拉力不恢复原状。)直尺,用力压变弯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橡皮泥用力捏,扁了。(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师:还有不同实验吗?
生:气球用力压,扁了。(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以上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思考交流。
生:共同点是:这几种实验器材都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发生了变形。不同点是:有的不受力时恢复了原状,有的不受力时却不能恢复原状。
师: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是哪些器材? 生:弹簧、直尺、橡皮筋、气球。
师:弹簧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则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把像弹簧这类物体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叫弹性。
师:谁能给弹性下个定义呢?
生: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师:像橡皮泥,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2、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尺子、拉橡皮筋(或弹簧)、压扁气球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 学生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下图)
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有些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是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如: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玻璃瓶会发生弹性形变,但我们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如果在瓶中灌满有色的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厚玻璃瓶中,用手轻捏厚玻璃瓶并观察细玻璃管中水面的高度变化,就能知道厚玻璃瓶是否发生了形变。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师: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 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 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大家能说出这么多利用弹力的例子,说明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一定是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了,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
师: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思考,再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
生1:用手拉弹簧,逐渐增大拉力,弹簧被拉得越长。生2:用手压气球,压力越大,气球被压得越扁。
生3:将直尺搭放在两个木块之间,观察直尺的形变,然后在尺中央放一个钩码、两个钩码,观察到直尺的形变越来越明显。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也越大。
三、探究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那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之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利用支架上的弹簧和一把老师自制的刻度尺进行探究。
师:首先请观察一下老师自制的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线冲齐了弹簧未挂钩码时的下边沿。这样就可以直接读出弹簧伸长的长度了。
师:另外我还要告诉大家,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g,所以一个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0.5N。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别将1个、2个、3个、4个、5个钩码挂在弹簧下,读出并记录弹簧伸长的长度。
师:下面请**组展示探究结果。生:投影记录表格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师: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根据这一原理制成了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
师:要制成弹簧测力计,需要哪些器材呢?请各小组做出选择。然后讨论如何制作弹簧测力计,即具体制作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
生1: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在弹簧挂钩上挂1个钩码,在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画出对应的刻线。③量出从零刻度线到挂上钩码后弹簧最下端对应的刻度线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是0.1N,并画出刻线。④按0.1N的长度依次画出刻线.生2:我们选的材料是:木板、弹簧。制作步骤:①定零刻线:不挂物体时,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零刻线。②定终刻线:挂四个钩码,记下弹簧最下端所对位置即为2N。③根据最小刻度的要求,在0~2N 之间平均分格,画出所有刻线。
……
师:同学们的制作方案都很好,请用你们认为的最佳方案制作弹簧测力计。我们统一要求:制作出来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2N,分度值为0.1N。制作过程中请注意相互配合好。
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
师:你是否觉得我们的弹簧测力计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学生思考交流。
生:可以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生:可以在弹簧的最下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
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
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
生:拿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将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然后归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规则。
学生实验并交流。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点。(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测力计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测力计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课堂小结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用你喜欢的图示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交流并尝试画图。
2、各小组推出代表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取长补短,知识框架得到修正、完善。
3、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设计 篇3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
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
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2.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
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
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介绍照相机:①用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立
缩小
实
投影仪
倒立
放大
实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附件1
小试身手
.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和放大镜都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的镜头后,在 上形成一个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投影仪的镜头后,在屏幕上形成一个
、的像;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放大镜后,形成一个
、的像;
2.我们在使用照相机照相时,为了控制照相机中胶片的感光量,可以调节
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也可以调节
控制曝光时间,两者调节得当,就可以使胶片曝光适当.
3.电影放映机的放映原理与投影仪大体相似,是利用
成
像制成的,只是它放映的不是单张的片,而是连续的电影胶片,这样在屏幕上就出现了活动的画面
4.测绘人员绘制地图,需要在直升飞机上从空中向地面照相,在航空摄影中照相机内的感光胶片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正确的方法是()
A.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近越好
B.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c.放大镜距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远越好
D.随便将放大镜如何放置,均能清晰地观察物体
6.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的镜子是()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7.如图是一台投影仪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投影片放在哪个地方?把这个地方在图中标出来.
附件2
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
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立
缩小
实
投影仪
倒立
放大
实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虚
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实像:
虚像: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
附件3
当堂达标
1.“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剧院放出的“电影”,湖岸在水中的“倒影”,春游时留下美好记忆的“摄影”.下列出的“影”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平面镜成像
2.老师使用投影仪时,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下”.如图所示,正确放置的投影片是()
3.某同学使用一个焦距为10㎝的凸透镜、塑料薄膜和硬纸板制作模型照相机,则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圆纸筒的长度之和应大于
㎝.在使用模型照相机时,可以观察到塑料薄膜上的人像是、且左右
.(选填“倒立”或“正立”;“相同”或“相反”)
4.一个同学用照相机拍摄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其结果是()
A.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B.拍摄不出,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c.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左、右与人相反
D.能拍摄出,但照片上的像上、下、左、右与人相反
5.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拍照时,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c.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
D.使用凸透镜制成的幻灯机,在屏幕上可以得到正立的像
6.如图所示,小男孩拿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男孩观察到的是()
A.正立的像
B.缩小的像
c.倒立的像
D.放大的像
7.老花镜掉在地上,镜片裂成两块,但仍留在镜框内,则用这个眼镜看书上的字时()
A.一个字会变成两个字
B.看不到字
c.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只是字上有一条缝
D.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字
附件1答案:
.凸透镜,底片,倒立、缩小;倒立、放大;正立、放大。
2.光圈;快门。
3.物距大于一倍的焦距小于二倍的焦距时,倒立、放大、实像,照片。
4.B
5.B
6.c
7.平面镜,改变光路,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略。
附件2答案:
.B
2.D
3.0cm,倒立、相反。
5.c
6.B,c
7.D。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2.练习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3.会利用串联、并联电路电压规律解题
2.教学重点/难点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操作能力的训练
2.通过实验数据以及合作交流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知道电压的单位,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提出问题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处处相等。)
2.那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 同学们希不希望知道串、并联中电压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电路中有了电源形成通路就可以让电荷在电路中做定向移动,开成电流。但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电荷可以做定向移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60-62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步骤画上记号。结合学过的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做出猜想,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①电压表与被测电路________,要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电压表就和哪部分________。
②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其_____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____接线柱流出。
③注意观察电压表的量程,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在不知电路电压的时候,先接________,再进行________,如果指针摆动低于小量程,则改为小量程测量。
三、后教环节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讨论,做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它们的作用各什么?然后再画出实验电路图。
2.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 ?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 3.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4.教师提醒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5.教师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准确读数,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
教师将实物连接画在黑板上供实验连接有困难的小组参考。
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记录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对实验的进行点评,表扬实验中学生的闪光点。
6.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
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师对实验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实验完毕,请同学们将实验数据填写在黑板的表格中,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得出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将灯泡L1、L2串联,用电压表测量L1两端的电压是8 V,L1、L2串联后的总电压是12 V,那么L2两端的电压是____ V。
2.如图,电源电压6 V,对于V1 V2 V3 三只电压表的示数,正确的是
A.6V 6V 6V B.0V 6V 4V C.2V 4V 6V D.6V 4V 2V 3.下列实物图中,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的是 ____,能测量两灯串联电压的是 ____.4.四个完全相同的灯泡并联在一起后,接在某一电源上都正常发光。用电压表测量出一只灯泡两端的电压是4 V,则电源电压是
5.如图,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时,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是____(变大、变小、不变)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6.2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在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为:U=U1+U2
《第4节 动物的行为》教案2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2、学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能力目标:
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培养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难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1.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大部分有助于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所以动物行为可以说是具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2.动物行为是通过一系列 神经系统 的反射活动、激素 的分泌活动的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二、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动物的许多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1.婴儿一生来就会吮奶,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婴儿吮奶是一种由与吮奶有关的刺激物直接刺激婴儿的感受器(如嘴唇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在一种相应的刺激下,不需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2.动物求偶行为。
到了繁殖季节,雌雄动物表现出来的各种求偶行为,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3.动物的摄食行为。动物为了生存而具有的索食行为,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同人类婴儿的吮奶行为一样。4.有些动物的群聚生活行为。
如蜜蜂、蚂蚁、鱼群的群聚生活行为也是一种本能行为。5.蜜蜂和蚂蚁的通讯行为也是由遗传控制的先天性行为。
6.以上所举的例子的动物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它们受遗传的控制,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也叫本能。[思考讨论] 你能列举动物还具有哪些先天性行为(即本能)吗?(如:禽兽的攻击性行为,鱼类的洄游,鸟类的迁飞等)
三、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将老鼠放入迷宫中,开始时老鼠乱窜、乱撞,找不到出口,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再放人迷宫,老鼠能很快找到出口了。
老鼠这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是 通过训练、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2.黑猩猩具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行为。
3.在动物园、马戏团、海洋馆中,许多动物都能做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行为都需要长期训练,是动物在学习中得到的一种行为。
4.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的参与。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四、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1.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这是更高级的神经活动。
2.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例如:当我们看介绍美味佳肴的文章时,会流口水,分泌唾液,这是对文字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中的各级神经中枢来作出相应的应答。
当我们听别人讲恐怖的故事时,会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这是对语言刺激的反应。
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遗传的行为。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反射弧比较固定。
如:膝跳反射、吸吮反射、角膜反射等。2.条件反射。
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反射弧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重要功能。
六、科学探究
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1)提出问题: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愉快时,学习、工作的效率高,差错率低;而情绪低落时,学习、工作效率低,差错率高。
这是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会影响人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那么对我们中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因素有哪些呢?我们如何应对呢?(2)设计研究方案: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了解食物中常见的有机物。
2.初步认识有机物的有关特点及生活中的有机物,养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2.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有机物。
教学难点
1.有机物及与无机物的区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调查厨房中常见的食品、调味品、厨具等中所含物质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是否有分类不明确的,请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在家中有时候煮饭时,不小心将饭煮糊了,你们看到了些什么?闻到了些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新课。我们会看到有黑色焦糊,并闻到有糊状焦味,说明米饭中含有碳元素。同学物联想一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你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的?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
板书:有机物的概念(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少量含碳化合物外)无机物的概念。
学生理解概念并记住特殊的例子。
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思维来记忆和理解概念。并注意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创设问题:展示三种有机物的结构图,请同学来说明为什么有机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学生看图,进行思考。并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空间智能,通过图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创设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三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教师讲解,并展示蛋白质分子结构模型。引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看图,并讨论使学生能定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板书: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学生理解概念巩固概念 创设问题:今天,同学们已事先从家里带来一些物品,你能检验出这些物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吗?请同学们做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提醒注意安全。投影:实验记录学生实验(分组实验)。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物品,观察现象。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自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
活动1:我们的厨房中有许多物质,你能找出哪些物质里含有有机物吗?我们来比比看谁找得多?学生抢答。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活动2:在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是食品,许多食品中含有有机物。你知道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哪些有机物吗?投影(食品图片)。学生分组活动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活动小结:先将食品进行分类,然后再讨论其含有的成份。
教师讲解:食品中的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是人体所需的有机营养素,不同的食品中含量不同。
使学生知道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是有机物。创设问题:
1、你知道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
2、哪些食品富含这些营养素?投影(各种各样的食品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7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格局,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运用该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及大洋的面积变化等地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
(1)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探讨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都安石头开花景区发现的海洋生物石燕等的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海陆变迁的问题。板书:海陆变迁
活动2【讲授】师生互动: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书:
一、地表形态变化
过渡: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质时期地球面貌的一个片段。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地表形态在变化?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东海海底发现古地质时期的古河道和三角洲的图片。(需强调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过渡: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有没有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呢? 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后的地表形态的图片
过渡: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人类的活动也能造成海陆变迁。(让学生举例)展示:澳门填海造陆造成的陆地面积变化示意图 教师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发现地球海陆轮廓的变化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4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能吻合的拼合在一起。并提出假设——两块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是漂移形成现在的位置。活动4【讲授】知识拓展: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活动5【活动】合作学习:寻找证据
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需要寻找什么证据来证明? 启发学生:两块大陆的轮廓吻合就能证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举例:随意两张白纸虽然轮廓吻合,但是不能说明它们原本连在一起。此时用笔在两张白纸间随意上画线,让学生观察纸上的线能否衔接得上。引导学生思考还需要寻找哪方面的证据。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总结假说的观点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1.下列海陆变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A.香港填海造陆B.大西洋的形成C.三角洲的形成 D.冲积岛的形成 2.关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B.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零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逐渐形成的
C.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的一块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后,逐渐形成的
D.海洋一直在扩大,陆地一直在缩小
3.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森林。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求真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展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过渡:那么为什么大陆会漂移呢?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
活动2【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找出地球的主要板块 板书:
三、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空白图,让学生对照P43“六大板块示意”图,把板块名称填到空白图上。观察地图,说出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模拟板块运动,发现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活动:完成P43活动2、3 小结: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演示山脉形成、裂谷和海洋形成动画 练习:主要山脉及成因 活动:P43活动4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两个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跃,容易产生地震。
活动4【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发现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板书:
四、火山与地震
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总结: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练习:举例近几年发生的地震,在地图上找到地震发生的地区,让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震的成因。活动5【讲授】知识拓展:生活中的应急知识 活动:P46活动2 讲解地震带来的灾害和观看地震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视频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1.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山上不断地下雪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火山喷发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2.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逾15万人遇难,该次海啸是由8.9级的地震引起的,这次地震与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这种运动是由于()A.板块相互碰撞B.板块张裂C.火山爆发 D.太阳与地球的吸引力 3.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位于()A.岛上
B.板块交界地带
C.板块较硬的部位
D.山区 4.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
②地中海面积将缩小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南、北美洲将合并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燃烧燃料释放热量的分配”的过程,感受到转化为机械能的内能只是一部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与机械效率的对比,了解热机的效率,感悟到效率是评价投入、产出比的基本方法,并了解不同热机的效率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热机的使用对社会的贡献与带来的环境污染,感受到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教学重点: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污染与热机使用的关系;热机效率的运用;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叫机械效率。
2.内燃机是将
能转化成 能。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冲程依次为
冲程、冲程、冲程和
冲程。
二、尝试学习
1.在内燃机里,燃料释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2.
叫做热机的效率。新课教学:
第2节热机效率
一.燃 料的热值: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heat value),热值用q表示。单位:J/Kg 或 J/m
公式:Q = mq或:Q = Vq 其中: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Q、燃料的质量为:m、燃料的热值为q;那么V则应该是燃料的体积、此时燃料的热值仍然是q,可是此时因为体积单位为:m(米的立方),则燃料热值此时单位为:J/m。
敬请同学们看教材23页的小资料一些燃料的热值。哪种燃料的热值最好,燃烧这些燃料在实际中是否能充分的利用而没有浪费掉?为此我们下面来学习热机的效率
二、热机的效率
1.交流讨论:热机里的能量转化。
利用24页的想想议议的图14.2-2在内燃机里,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过程中损耗掉了。
333 1
由图可见,真正能转变为对外做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时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即热机工作时的能量的损失 ①燃料未完全燃烧 ②废气排出带走能量
③克服磨擦,消耗能量(由于机械传动等要克服摩擦也要消耗能量)④热机本身发热带走一部分能量。
2.热机的效率定义是: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
即(1)热机的效率为:W有用Q总100%,其中W有用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指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看书P24一些热机的热机效率表,讨论这些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2)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减少热机工作中的各种能量损失.具体方法:首先要减少燃烧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其次是要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并选用优良的润滑材料减小摩擦,以减少机械损失.如内燃机要掌握好火花塞点火或喷油嘴喷油的最佳时间;蒸汽类热机,常将煤研磨成粉状,用风吹入锅炉内燃烧.这些措施都可以使燃料燃烧得更充分一些.即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燃料尽可能燃烧
(2)尽量减少各类热量的损失
(3)在热机的设计和制造上,采取先进技术
(4)使用时,注意保养,保证良好的润滑,减少因克服摩擦阻力而额外消耗的功。各种热机的效率:蒸汽机:6﹪~15﹪;汽油机:20﹪~30﹪;柴油机:30﹪~40﹪;飞机上的喷气式发动机:50﹪~60﹪
想想看:热机的效率能达到100 ﹪吗?为什么? 不能。
因为热机在工作过程中一定有能量损失。
三、改变世界的热机
看书P25第一、二自然段,说一说热机的发展过程。当堂检测
1.为了节约能源,需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措施中不能提高热机效率的是()A.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B.尽量增加热机的使用时间 C.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D.尽量减少热机部件间的摩擦 2.下列供热方式,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用煤做燃料供热
B.用石油做燃料供热 C.用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供热
D.用太阳能供热 3.关于热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热机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热机效率
B.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减少废气带走的大量热量可以大大提高热机效率 C.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的高,这是因为柴油的热值比汽油的大 D.在压缩冲程中内燃机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作业布置:p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4
1、汽油的热值为4.610J/kg,这个数值究竟有多大?有人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认识汽油热值的大小;一个60kg的人,从大夏的1搂步行至第11搂(走了10层楼),每层楼的层高为3m,他克服重力做了多少焦耳的功?如果汽油完全燃烧获得热量的焦耳数和这些功相等,需要汽油的质量是多少?这大约相当于生活中什么物体的质量? 小结整理
分析及解答:由于计算功的公式为:WFsGhmgh,而60kg的人从1搂走到11搂所做的功是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mgh60kg10N/kg103m1.810J,有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mq,如果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要和这些功的数值相等则QW,即:mqW1.810J,则需要的汽油质量为:
447W1.8104Jm3.913102kg3.913102103g39.13g 7q4.610J/kg而39.13克的质量相当于生活中的一个鸡蛋的质量还不太足。
2、如果燃烧干木柴跟燃烧煤油放出的热量相等,干木柴的质量应该等于煤油质量的几倍?请列出相关计算式来说明理由。
分析及解答:由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
Qmq所以由题意有:m煤油q煤油m干木柴q干木柴,而q煤油4.610J/kg,q干木柴1.210J/kg,所以干木柴的质量应该是没有质量的 77m干木柴m煤油q煤油q干木柴4.6107J/kg3.83倍。1.2107J、kg3、全球汽车保有量在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全球处于使用状态的汽车数量已突破10亿辆。每辆汽车每年耗油1.8t,汽车内燃机的效率平均值取30%。如果能把内燃机效率提高,全球每年可节约多少燃油?
分析及解答:每辆车每年有效耗油量(用于做有用功的油)
m1m1.8t30%0.54t,若热效率提高1%则每辆车每年的耗油量为:m2m10.54t1.74t,31%这样每辆车每年节约的油量为:m3mm21,8t1.74t0.06t,全球总共节约油为:m总10m3100.06t610t。
4、提高热机的效率具有哪些积极意义?请你列出一个回答问题的提纲,不必展开陈述。答:(1)提高热机效率可以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大大地节约能源。
(2)保护环境、防止造成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 课后反思: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9
一、课标要求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联系与差异”中规定,“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本节还可以承载“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两条标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以两首歌《东方之珠》《七子之歌》作为导入,引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间,曾经的殖民归属地。
2、教学过程:
(1)
首先让学生们通过教材课文及图片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完成下表:
(2).比较香港、澳门人口密度,深刻理解香港澳门是“人多地狭”的地区。
(3)、为学生们展示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并让同学们了解区旗的含义。
(4)、说出香港和澳门的政策,以及此政策的内容。并让同学说出此政策对哪个省的回归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
(5).通过完成活动题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上天”与“下海”)
(6)通过P61课文说出香港的城市职能?澳门的经济支柱是什么?(香港金融、贸易、信息服务、航运中心。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
(7)让同学们说出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是什么?香港和祖国内地可以为对方提供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香港提供技术、管理、和资金,国内提供原材料、劳动力等)。
(8)通过P63阅读材料进一步认识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9)通过P63-64活动小组合作进一步认识祖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联系。(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广东省与香港
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4、知识梳理:
让同学自己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提问不懂没有听懂的问题。
5、知识运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特别行政区);
B._______(特别行政区)
铁路D:_______线,E:_______线。
(2)①
_____
(城市),②
_____(经济特区),③
_____
(经济特区)。
(3)香港是国际_______中心、_______中心、运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4)珠江三角洲充分利用靠近港澳的优势发展_____型经济,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1.香港、澳门毗邻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A.海南、深圳
B.珠海、深圳
C.深圳、珠海
D.深圳、汕头
2.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A.英国
B.美国
C.中国大陆
D.澳门
3.被誉为“东方明珠”的是
()
A.澳门
B.香港
C.上海
D.台北
4.有“东方赌城”之称的地方是
()
A.香港
B.澳门
C.广州
D.深圳
5.香港和澳门都比较发达的经济部门是
()
A.工业
B.旅游业
C.博彩业
D.建筑业
6.关于香港和内地经济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B.祖国内地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C.香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 篇10
人类遗传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了解遗传病监测与预防措施;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健康;
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能力目标
走入社会,能对人类遗传病进行调查。
◇情感态度
在社会调查中学会分工合作;
尊重和保护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2
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教学难点: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知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对人类遗传病已经有了认识,所以学习人类遗传病顺理成章,对遗传病监测、分析和调查,也会感兴趣。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遗传病与先天病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先天病是在出生前发生的疾病。两者的区别是:
不是所有的遗传病都有先天性,如遗传性小脑运动失调要到35-40岁才发病。
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就是胎儿时被病毒侵入引起的。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概念: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异常病。
单基因遗传病
◇概念: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分类:
●常染色体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染色体遗传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外耳道多毛症
◇特点:在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多基因遗传病
◇概念: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举例:冠心病、无脑儿、唇裂、哮喘病、原发性高血压和青少年型糖尿病。
◇特点:
●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易受环境的影响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概念: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常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症。
◇特点:此类遗传病症状严重,甚至胚胎时期就自然流产。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遗传咨询:方法步骤:
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率→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产前诊断:
◇方法:●羊水检查,B超检查
●孕妇血细胞检查
●绒毛细胞检查
●基因诊断
◇优点:●及早发现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
●是优生的重要保障。
【社会调查】
遗传病的调查
◇一般程序:选择所要调查的遗传病→分组→选择熟悉的多个家系→汇总数据→计算发病率→分析遗传特点。
◇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调查患者家族,绘制家族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X
100%
某种遗传病的调查人数
◇时间安排:3月内完成。3月20日前完成调查活动,3月21-30日完成资料分析。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上的碱基序列,解读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其中主要是基因的位置和作用。于1990年启动,2005年测序成功,有5个国家参与。
人类基因组:包括24(22条常染色体+XY)条染色体。测定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大约由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3.0-3.5万个。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的意义:
◇
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解读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个体的发育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的机制。
◇
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小结:本节课讲了人类的遗传病及其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与人类健康的诸多问题。
◆作业:
()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3.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4.下列关于多基因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低
B.由多对基因控制的C.常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
D.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5.21三体综合症、软骨发育不全、性腺发育不良症、苯丙酮尿症依次属于
①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②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③常染色体病
④性染色体病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6.在“调查人类某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7.某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其有关的部分亲属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家系成员
父亲
母亲
弟弟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舅母
舅舅家表弟
患病
√
√
√
正常
√
√
√
√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她的母亲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
C.她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4
D.她的弟弟和舅舅家表弟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l
()8.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进行的检测手段是
①羊水检查
②B超检查
③孕妇血细胞检查
④绒毛细胞检查 ⑤基因诊断
A.①②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
A.亲属中生过先天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10.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问题。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书设计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遗传病的调查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2节 滑轮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阅读:
滑轮教学07-20
滑轮教学设计15分钟05-18
滑轮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10-03
八年级物理《滑轮》教学反思07-04
《滑轮》教案07-16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滑轮》教学设计08-28
初二年级物理滑轮教案以及习题05-29
第2节《一个数除以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6-26
滑轮组补偿08-10
学玩滑轮叙事作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