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2024-09-24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通用12篇)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篇1

试验室工作检查内容

1、配合比设计及标准试验(如最大干密度是多少填方一个标准)资料是否完善;

2、原材料抽检是否按照检测频率取样试验;

3、各种(如水泥混凝土构造物、路基压实度)取样频率是否按照检测频率取样试验;

4、外购材料合格证是否具全(如钢材、水泥等);

5、试验报告与试验资料原始纪录是否完善;

6、各种试验资料台帐是否建全;

7、各种仪器使用台帐是否完善;

8、标准养护室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温度、湿度养生情况;

9、试验资料整洁归档情况;

10、人员到位及持证情况;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篇2

1 检查对象和程序

对开封市二级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23家医院进行检查,其中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9所(含5所专科医院),区级医院5所,县级医院5所。检查程序分为自查阶段(2008年7月16日至23日)、检查阶段(2008年7月23日至29日)、督查阶段(2008年7月30日至8月5日)。

2 重点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设施布局与相关配置、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菌毒种及样本管理、感染控制、废弃物处理。

3 结果

3.1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实验室制度健全者100%,有生物安全手册者占60.86%,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者占69.56%。

3.2 设施布局与相关配置

实验室流程合理、三区分开者83%,设置洗眼装置者8.69%,出口有发光指示标志者47.82%。

3.3 实验室安全设备与个体防护

实验室配备生物安全柜者60.87%,衣、帽、手套、口罩、护目镜齐全者86.95%,门、窗、墙、地、台等基础设施齐备者100%。

3.4 感染控制

实验室感染控制由专人负责者69.56%,有紫外线灯、消毒液者100%,了解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后处理者86.95%。

3.5 废弃物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规范包装、有利器盒整理者100%,有专人收集、转运、交接记录者56.52%。

4 讨论

4.1 存在的问题

实验室门虽带锁但70%不可自动关闭。流程不尽合理,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分区最好的是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和几家县级人民医院,区级医院最差。实验室出口发光指示标志同分区一致。有专门放置生物废弃物的容器,但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不够,特别是高压灭菌锅,区级医院最差,几家二级专科医院没有配备。规范的洗眼装置只有大型三甲医院配备,是自己动手制作的简易装置,其余均无。

4.2 实验室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

三级甲等医院和几家县级人民医院实验室按要求配备了生物安全柜,但几家没开展微生物检测的专科医院和经济效益较差的区级医院没有配备。80%以上的医院工作时不戴帽和口罩,穿工作衣去卫生间司空见惯,成了恶习。戴手套接触“洁净”设施表面(如键盘、电话等)也很普遍,个别小医院只带PE手套甚至不带。

4.3 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

各级医院制度健全,部分单位没有参加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没有完整的生物安全手册。

4.4 改进措施

加强软件建设,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将以上要点归纳至实验室规章制度中。狠抓制度落实,将生物安全程序纳入标准操作规范或生物安全手册,由实验室负责人专门保管,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阅读规范并按照规范要求操作。转变实验人员的安全观念,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参加安全知识培训。规范洗手,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应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洗手。工作时戴乳胶手套,不接触清洁物品。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把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2]。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必须进行灭活,如高压灭活。需运出实验室灭活的物品必须放在专用密闭防漏的容器内储存、运输及消毒灭菌。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安全制度的建立对于临床实验室而言是生物安全防护的核心,因为多数实验室的建筑格局已经形成,特别是基层医院实验室房屋面积小,布局流程不合理,工作人员不足,实验室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和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具需要加大投入,但只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制定符合医院临床实验室或检验科实际情况的安全防护措施,就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摘要:目的 为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更好地执行《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河南省卫生厅组织在全省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方法 根据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省厅的检查程序(分自查、检查和督查),开封市卫生局自2008年7月16日至2008年8月5日对全市23家医院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现状进行检查上报。结果 83%的实验室设计流程合理,56.52%配备了高压灭菌锅,设置洗眼装置的只占8.69%。配备生物安全柜的占60.87%,接受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占69.56%。结论 综合医院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做的较好,基层中小医院工作流程分区不明,实验室安全设备与个体防护用品欠缺,生物安全工作有待提高。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18-719.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篇3

摘要:我国进入电力时代之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用电需求量激增,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需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尤其对一些用电量较大的生产企业来讲,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因此,电力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也就成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电力配电;安全检查;内容;重点

推行配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不仅是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保障。对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可以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周围环境对线路安全所造成的影响,并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障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

一、电力配电线路安全运行工作的要求

电力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在线路安全运行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电力线路和周围建筑物、植物之间的距离,这一安全距离的规定能够保障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在受到风力影响偏移后,不会对周围建筑物、树木产生影响[1]。当导线与建筑物、树木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需要及时做好现场清理工作,防止线路跳闸现象的发生。此外,在交叉跨越距离的现场测量中,也要按照线路运行安全规程展开工作,并预测到恶劣天气对导线支架的影响,及时做好重点路段的检查工作。

二、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内容

(一)线路巡视

1、线路巡视制度

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巡视制度也就是规定一定的人、时间对特点线路段进行安全检查巡视。巡视制度要求下的巡视路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实行弹性排班,实现运行、检修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线路巡视中,巡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配电线路责任段的管理条例,尤其在一些大规模的线路检修中,需要提前制定好工作计划,做好人员调整,使检修方案能够顺利进行。在巡视周期的制定上,可采用交换巡视的方法,对专责线路段上以月或季度为单位定期检查,并做好线路检查验收工作,对出现的安全故障和遗漏点进行重点审查,责任到人。

2、线路巡视到位标准

关于线路巡视工作是否检查到位需要参照严格的管理标准。国家电网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文件可作为线路巡视到位的黄金标准,指导日常线路巡视工作。各班应全面了解《巡视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规定,并将其录入到GPS巡检器中,实现巡视工作的规范化[2]。巡视人员到达巡视地点后需要对电力设施进行360°无死角检查,确保责任段内线路设施安全无损后再继续前行检查下一路段的线路。检查线路杆塔时,需要对杆塔的所有基础构件,包括导线、全线、金具等进行全面系统检查,直至符合巡视到位标准之后方可前行。在特殊地段的线路巡视中,如无法正常到达杆塔位置时,需要及时备案记录。日常巡视中,如果各责任段内的巡视人员均无法找到运行故障,直接负责人就需要组织交叉巡视,如依然没有查找到故障根源,应及时进行登杆检查。

3、线路巡视内容

线路巡视的工作重点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做好巡视记录。巡视记录能够为后期的检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如果没有配备相应的巡检器,可以讲将巡视内容记录在巡线卡中,便于巡视工作的交接。每次巡视所记录的主要内容应当是设备主体的运行状况和线路防护区内的变化情况,若巡视中发现设备运行异常或防护区内出现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分类记录,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及时上报给管理人员进行备案处理。在雨雪等空气湿度较大的天气状况下,需要加强巡视力度,避免输电线路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日常线路运行维护中如发现可能误碰导线的违章建筑、吊装作业、钻探作业,需要及时制止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宣讲,避免对电杆及铁路等基础电力设施造成损坏,影响电力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4、线路巡视安全检查表

电力企业内部应当制定统一的巡视安全检查表,确保巡视内容的全面性。线路巡视安全检查表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架空线路的检查应重点观察线路周围有无危险建筑物,线路上有无悬挂物,拉线和板桩是否稳定,避雷接地装置是否运行良好,有无过热、老化、锈蚀现象发生:(2)电线杆等电力基础设施是否有倾斜、腐朽、变形、损坏等情况发生;(3)电力线路沿线是否堆放有易燃易爆和强腐蚀性物品;(4)地下敷设线缆的结构布置、走线方向和电缆头位置等有无异常情况;(5)明敷电缆沿线盖板和其他覆盖物是否完好无损,有无挖掘痕迹;(6)电缆沟内有无积水现象;(7)线路接地状况是否良好,有无锈蚀现象;(8)配电箱、分线盒、母线槽、开关等装置的运行状况,观察接线状况是否良好,记录有无放电、松动现象发生;(9)检查线路周围有无影响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不良因素,并严禁绝缘导线上悬挂物体。

(二)缺陷内容的描述记录

对线路缺陷的描述一般用“负荷侧右”、“电源侧左”等词语描述。在缺陷描述中,还应注意记录拉线型号,并进行准确客观的记录。如果出现线路被盗现象,需要写明拉线棒的使用情况,并注明被盗角的编号和尺寸,如出现抱箍被盗现象,需要详细记录左右杆的使用情况[3]。拉线和拉线棒长期使用后容易发生锈蚀,此时,需要估算锈蚀表面积和截面积,如果现场估算难度较大,可以通过拍摄照片或绘制草图的方式,将其带回再仔细计算并将结算结果记录在册。如果导线、地線发生损伤折断,需要对其损伤情况和所在位置进行详细描述,并写明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以便及时维护修理。

(三)注意主要的安全隐患

对配电线路进行安全检查应当把握主要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重点排查。输电线路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1)防雷隐患。配电线路的分散性和雷电现象的复杂性使防雷隐患成为配电线路中最大的安全隐患。(2)绝缘隐患。我国配电线路常年受到自然界的盐碱腐蚀和工业污染,在大风飞尘的影响下,恶劣气候之后极易造成输电线路的绝缘体受到损坏,导致绝缘隐患的发生。(3)防风隐患。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大使输电线路变得更加复杂,由于地理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导致输电线路跳闸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暴露出了输电线路点多线长对恶劣天气,尤其是对大风天气的抵御能力较差,给国家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破坏。

三、季度年度电力配电线路安全检查的重点

在季度或电度线路巡视检查中,重点是做好防盗、防风、防损工作。在重点路段的巡视上,需要尽量缩短巡视周期,加大巡视密度,增加巡视人员数量,在重点巡视季度上还要做到每日一巡并做好记录。由于输电线路受到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大,应当及时观察天气状况,尤其在大风、大雾、暴雨等恶劣天气前后,需要及时做好线路检查和放电工作,当风力在六级以上时,还要预测导线偏向,以便及时对偏移的导线进行归位处理。

结语:

电力输电线路的安全检查工作,关系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相关电力企业应当把握输电线路安全检查的内容和重点,按照线路安全稳定运行工作的要求做好线路巡视检查和缺陷内容的描述记录工作。只有严格遵守线路安全运行规程中的相关规定,并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巡查,才能及时发现输电线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线路修补工作,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卫来.化工厂电力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140-142.

[2]钟家蒙.从安全运行的角度分析输配电线路的影响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6:59-60.

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简报 篇4

为进一步加强化生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师生人身安全。6月20日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对全院实验室进行了安全检查。

重点对各实验室的卫生、门窗、水电情况以及仪器使用与管理、药品试剂存放、废弃物处置情况等进行检查。

检查发现,各实验室干净整洁,布局合理,规章制度上墙,安全责任到人,可以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部分实验室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实验室办公室将下达整改通知,并要求实验室负责人及相关老师限期逐一对照、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整改,以保障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安全、稳定运行。

煤矿安全大检查检查内容 篇5

一、证照

1、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主要负责人、隶属关系、企业名称变更后以及改(扩)建工程验收合格后,按照《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20条、第21条的规定,及时变更安全生产许可证。

2、取得采矿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

3、建设矿井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对该建设项目核准(或批准)文件,或者列入省级政府批准的煤矿资源整合或兼并重组方案中。

4、建设矿井取得采矿许可证或者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文件,并在有效期内。

5、建设矿井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并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复,编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并进行评审。

6、主要负责人取得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证。

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

1、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矿实际,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投入、奖惩、技术措施审批、培训、安全办公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事故报告与责任追究制度,地质灾害普查制度,井下劳动组织定员制度,矿领导带班下井制度,井工煤矿入井检身与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的作业规程和操作规程,符合《安全生产法》第4条、《煤矿安全规程》第4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

2、建设矿井建设单位承担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符合《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4.3、4.4、4.6等规定。施工单位对煤矿建设施工安全承担主体责任,符合《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4.3、4.4、4.5、4.13等规定。监理单位对煤矿施工质量和安全等承担监理责任,符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加强煤矿建设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监〔2012〕153号)文件第17条、第18条等规定。

3、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各工种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符合《安全生产法》第4条、第19条、第43条,《煤矿安全规程》第4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

4、建设矿井建设、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等制度,符合《煤矿建设安全规范》(AQ1083-2011)4.3等规定。

三、人员配备及持证上岗情况

1、配备矿井“五职”矿长,配齐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符合《安全生产法》第21条、第24条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6条规定。

2、主要负责人培训时间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第9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条的规定,培训时间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第9条规定。

3、特种作业人员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并持证上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在有效期内,符合《安全生产法》第27条、《煤矿安全规程》第9条、《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第5条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按规定进行复审,符合《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第21条规定。

4、一般从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条、《安全生产法》第25条的规定,培训时间符合《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第11条、第13条规定。

四、问题整改及自检

1、自检严格按照《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开展煤矿安全自检自改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17〕6号)明确的《井工煤矿安全自检表》《露天煤矿安全自检表》要求组织开展自检自改工作,隐患和问题整改做到“五落实”。

2、安全体检”发现的隐患和问题整改做到“五落实”。

3、见附件4“国务院安委办暗查暗访问题汇总表”

4、“安全体检”查出的重大隐患由地方人民政府挂牌督办。

五、安全监控系统

1、建立健全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瓦斯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监控系统功能完善。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89条、第490条规定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4、9的规定。

2、安全监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模拟传感器报警、断电运行正常;开关传感器设置和运行正常,故障断电正常。具备实时上传监控数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91条、第495条规定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8.4的规定。

3、甲烷传感器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甲烷传感器(便携仪)的设置地点,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498条、第499条、第500条、第501条规定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6的规定。

六、瓦斯防治

1、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瓦斯超限和防突预警分析处置制度,瓦斯涌出异常或防突指标异常时,立即撤出人员,分析异常原因,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72条、第173条、第174条、175条规定。瓦斯超限及追查处理符合《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十条禁令”》第6条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1〕26号)第19条要求。

2、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经区域预测后,突出煤层划分为突出危险区和无突出危险区。经工作面预测后划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和无突出危险工作面。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33条、第59条规定。

经开拓后区域预测或者经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后为无突出危险区的煤层进行揭煤和采掘作业时,必须采用工作面预测方法进行区域验证,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39条规定。只要有一次区域验证为有突出危险或超前钻孔等发现了突出预兆,则该区域以后的采掘作业均应当执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58条规定。

3、突出矿井应采取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瓦斯等区域防突措施。开采保护层、预抽瓦斯应符合《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规章、标准的要求。

4、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应直接测定残余瓦斯含量和残余瓦斯压力指标,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51条、第52条、第55条规定。

5、保护层工作面采空区内不得留设煤(岩)柱,被保护层工作面须布置在有效保护范围内,否则须对未保护区域采取预抽煤层瓦斯区域防突措施。开采保护层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抽采被保护层的瓦斯,编制被保护层工作面区域性消除突出危险性评定报告,符合《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9.2的规定。采煤工作面应采用超前排放钻孔、预抽瓦斯、松动爆破、注水湿润等防突措施,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95条、第96条、第97条规定。

6、有下列条件之一的突出煤层,不得将在本巷道施工顺煤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瓦斯作为区域防突措施:(一)新建矿井的突出煤层。

(二)历史上发生过突出强度大于500t/次的。

(三)开采范围内煤层坚固性系数小于0.3的;或者煤层坚固性系数为 0.3~0.5,且埋深大于500m 的;或者煤层坚固性系数为 0.5~0.8,且埋深大于 600m 的;或者煤层埋深大于700m 的;或者煤巷条带位于开采应力集中区的。

7、石门揭煤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孔数不得少于5个,分别位于石门的上部、中部、下部和两侧;对煤巷掘进工作面的检验孔数不得少于3个,深度应小于或等于防突措施钻孔;采煤工作面应每隔10-15m布置一个检验钻孔,深度应小于或等于防突措施钻孔。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要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99条、第100条、第101条规定。

8、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02条、第103条、第104条、第105条、第106条规定。

9、应当对瓦斯抽采基础条件和抽采效果进行评判。工作面采掘作业前,应编制瓦斯抽采达标评判报告,并由矿井总工程师和主要负责人批准,确保抽采达标,符合《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第21条规定。

七、水害防治

1、结合实际情况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编制《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并经矿总工程师组织审定,严禁存在重大灾害不治理盲目组织生产。

2、设立地测部门,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2条规定;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矿井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83条规定。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建立专门的探放水作业队伍。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极复杂的矿井,在地面无法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时,应当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加强探放水工作。

4、在受水害威胁的区域,进行巷道掘进前,采用钻探、物探和化探等方法查清水文地质条件。地测机构提出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报告,并提出水害防范措施,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和地测等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施工。地测机构提出专门水文地质情况报告,经矿井总工程师组织生产、安监和地测等有关单位审查批准后回采。发现断层、裂隙和陷落柱等构造充水的,应当采取注浆加固或者留设防隔水煤(岩)柱等安全措施。否则,不得回采

5、矿井工作面采煤前,采用物探、钻探、巷探和化探等方法查清工作面内断层、陷落柱和含水层(体)富水性等情况。

6、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撤人制度,当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立即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经确认隐患安全消除后恢复生产。

7、编制完善汛期安全措施,落实应急值班制度。

8、编制5种必备图件,建立14种基础台账,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87条及《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5条、第16条的规定。

八、开拓部署与采掘生产

1、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及安全(抽采、超前治理)煤量平衡,无“剃头下山”开采情况。四个煤量的开采期符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第23条规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第11条和第13条规定。采掘接续合理、正常。

2、矿井月产量按月度计划组织生产;没有月度计划的,不得超过矿井核定(设计)生产能力的1/12,符合《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灾害严重矿井重新进行生产能力核定,符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4部门《关于开展灾害严重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5〕98号)规定。矿井采掘工作面数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5条规定、《关于加强煤矿井下生产布局管理控制超强度生产的意见》(发改运行〔2014〕893号)、《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5.1.2的规定。严格井下劳动组织定员制度。

3、生产经营决策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下达生产计划或经营指标。

4、淘汰巷采等落后采煤方法,采用有利于瓦斯、水害和煤层自然发火防治的采煤方法,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7条、第113条、第114条、第115条、第116条、第196条、第263条规定;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9条规定;符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5.2.1规定。

5、回采工艺及采掘设备先进、适用、可靠,符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5.2.2、5.2.3的规定。

6、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是否存在违规分包、转包

九、新版《煤矿安全规程》

1、规程对标 煤矿企业必须组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照新版《规程》,全文进行逐条对标检查、梳理和体检,特别是水、火、瓦斯、冲击地压和运输提升等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全面进行对标检查整改。按照新版《规程》要求,对查找出的安全生产隐患或问题,必须制定“五定”方案进行整改。

2、依法在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井巷煤柱留设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5条、第123条规定,严禁开采保安煤柱。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等图纸按规定填绘,能反映实际情况,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4条规定,严禁图纸造假、图示不符、假密闭等违法生产行为。

3、严禁使用国家命令禁止使用或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和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使用的设备按《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要求更换淘汰。

十、新版《安全生产标准化》

1、及时组织开展新版《安全生产标准化》宣贯培训工作

2、煤矿企业必须开展达标建设工作,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生产矿井按照新标准达到三级以上。

十一、职业危害防治、防尘管理

1、煤矿企业应当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每年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符合《安全规程》第683条规定。

2、是否按照《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AQ1051)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提供符合被找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并指导和督促其正确使用。

3、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煤矿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4、消防水池设置、洒水、降尘设施等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644条、第648条、第649条、第652条规定。

5、制定综合防尘措施和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87条规定。采、掘、运主要地点粉尘检测制度健全,效果应满足要求,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640条、第642条规定。

煤层注水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645条规定。

采掘机喷雾、支架喷雾等防尘措施齐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647条、第650条规定。

十二、顶板管理(冲击地压)

1、采掘工作面支护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过地质构造带、破碎带、应力集中区是否有加强设计)并按设计实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01条、第102条、第106条规定。

2、采用锚、网、喷等主动支护的巷道安设顶板离层仪等矿压观测仪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02条规定。

3、采煤工作面顶板悬顶面积超过规定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98条规定。

4、开采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按规定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并按规定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冲措施,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27条、第228条规定。

允许临时性生产矿井检查内容

1、煤矿必须按照《关于印发自治区未批先建煤矿临时生产方案的通知》(新政办发〔2017〕32号)要求,安排专人,明确责任,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

2、是否制定临时生产期间对照设计剩余工程加快施工的方案。

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报告 篇6

一、学院实验室安全工作概况

(一)学校实验室安全基本情况

宁夏师范学院现有16个实验中心,包含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精密仪器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功能实验室、实训实践基地共计195间。各实验中心确立了安全责任人,并配有实验中心主任、安全管理人员、专兼职实验员、器材管理、库房管理、采购等,保障各实验中心正常安全运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与责任体系

宁夏师范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学校确立了分级管理安全责任体系,学院院长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副院长为实验室安全工作第二责任人,实验中心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实验室管理员为直接安全责任人。实验室安全工作自上而下一直作为学校的一项首要工作常抓不懈,在校领导带领下,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恪尽职守,按照安全责任体系严格落实。

(三)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

实验中心的安全运行机制是实验教学安全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渐构建形成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实验教学安全监控,运行经费保障的管理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及实验室的具体实际情况,针对实验室安全专门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同时制定了安全检查、值班值日、实验室准入及应急预案等制度。

实验室均配有防火、防盗等基本设施和安全措施,消防器材按标准配置,存放合理,安全通道畅通;实验室用水、用电较规范;有学生实验守则和仪器设备使用操作规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有专人负责使用管理;教学实验室配有监控设施。

(四)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培训情况

实验室对于大型仪器都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在各实验室均悬挂安全管理制度。各实验教学班级在开设实验教学之前均经过安全培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课老师均对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强调。学校不定期组织实验管理人员参加全国各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不断提升实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学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后,开展实验室安全主题教育,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二、实验室安全自查情况

(一)自查工作组织与实施

各学院根据学校《关于做好学校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了部署动员工作,并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xx)》的要求,逐项进行比对检查。结合实际制定了安全检查与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依据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二)发现的隐患概况

1.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受人员编制限制,现阶段尚未配备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未成立由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含退休返聘人员)或学生组成的实验室安全督查/协查队伍;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兼任人员,由于兼任的管理员由任课老师担任,因此工作中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欠缺专业性。

2.受经费预算限制,学院虽然在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有自筹经费投入,但未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同时,资金投入也无法满足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需求;

3.安全应急能力培训不足。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是相应的应急演练次数较少。

4.由于化工学院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对实验楼的整体设计及水、电方面的特殊需求,结合实验楼目前的构造及水、电配置等实际,发现实验室整体存在电路老化、配置电功率不足,下水管道老化、暖气片老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可能安全风险。

三、自查发现的隐患整改情况

(一)隐患整改的组织

1.深入学习、贯彻各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把安全紧密融入在日常的教学、科研活动中。

2.各实验室安防措施齐备,有防火防盗门、防盗护栏、、监视摄像设备、以及配套的灭火器材等消防设施,监视摄像设备24小时运转、图像清楚,各项设施设备运行良好。管理人员严格遵守管理制度。

3.落实实验室岗位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各实验室门外张贴安全责任点细则。

4.各实验室粘贴明显的警示标识。

5.有针对性地调整人员的配置,落实人员责任,对相关实验室负责人进行谈话,明确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间节点。

(二)隐患整改完成情况

上述安全隐患整改目前正在进行中,对属于学院层面的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工作档案等问题立查立改;对属于实验室硬件的安全隐患问题,和各实验室负责人明确整改内容和整改完成时间。其他事宜待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协调解决。

四、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开展的其他工作

我校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迅速、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最大程度减少财产损失,保障师生员工人身安全,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包括实验室火灾应急处理预案、实验室爆炸应急处理预案、实验室触电应急处理预案。

定期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集中学习文件内容,让实验室管理人员了解所在岗位的具体操作、处理程序,增强安全应急救援理念,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手足口病组收集本院儿科和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儿60例 (男32例,女28例) ,年龄1个月~8岁。其中,0~3岁51例,4~8岁9例。所有病例均伴发热,手足口均有斑丘疹、疱疹,符合《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诊断标准。对照组42例为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年龄1个月~7岁,其中,男30例,女12例。

1.2 仪器方法

抽取患儿静脉血4 ml分注2管。一管含有EDTA-K2抗凝剂,混匀后用SYMEX-Xi800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作血细胞参数分析。另一管用肝素锂抗凝,分离血浆后用美国强生Vitros 350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天冬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 (LDH) 、肌酸激酶 (CK)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酶参考值:AST 14~59 IU/L, LDH 313~618IU/L, CK 55~170 IU/L, CK-MB 0~25 IU/L。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指标变化不明显,见表1。

2.2 心肌酶谱

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组AST、LDH、CK及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 ,且患儿组心肌酶谱升高的比率很高,AST异常率为31.5%,LDH异常率为62.1%,CK异常率为39.5%,CK-MB异常率为33.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组测定结果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1, △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出疹发热急性传染病,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发现,我国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本病。其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16型(CoxA16) 、肠道病毒71型(EV71) ;以每年5~6月为发病高峰,四季均可见散发病例。HFMD传染性强,可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人,包括患者和健康携带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该病多数预后良好,也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

本研究中患儿组血常规分析结果显示,除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外,余无明显异常变化,符合病毒感染的血常规特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组AST、LDH、CK及CK-MB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患儿组心肌酶谱升高的比率很高,表明手足口病患者常合并有心肌损伤。心肌炎是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对HFMD患儿应重视心肌酶谱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心肌损害并早期治疗,避免造成永久心肌损伤[3,4]。

参考文献

[1]McMina PC.An overview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 its clinicaland public health significant[J].FEMS Microhiel Rev, 2006, 26 (1) :91.

[2]Ho M.Enterovirus 71:the virus, its infection and outbreaks[J].J Microbiollmmaanl lnfection, 2003, 33 (4) :205.

[3]王晓华.小儿手足口病1698例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 20 (4) 242-244.

血尿实验室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 篇8

关键词:血尿实验室检查技术方法来源鉴别方法价值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06-01

血尿(hematuria)通常是指尿液中红细胞含量超常,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的症状,预警泌尿系统可能有严重疾病[1]。通常有两种情况:眼观呈洗肉水色或有血凝块者,称为肉眼血尿,此种情况比较严重;另一种仅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者,病症较轻,称为镜下血尿。纵观多年临床诊断,血尿实验室检查中以区别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价值最为重要。文章通过综合血尿的病变原理以及实验室检查的各种检查技术和诊断的方法,定位鉴别血尿的来源,阐明血尿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针对性、指导性价值。

1血尿的病变原理

肾小球性血尿的产生是由于红细胞进入肾小球囊,红细胞本身有弹性可拉伸,变形,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基底膜被破坏的情况下,红细胞便能从基底膜渗出。非肾小球性尿血是肾小球之外的部位(如输尿管、膀胱等)出血引起[2]。发生非肾小球性尿血一般伴随着疼痛。实际情况中,也存在混合型尿血(如狼疮性肾炎)。

2血尿的实验室检查技术

2.1尿沉渣分析仪检查法。AVE-765A(长沙爱威)尿沉渣分析仪运用电阻抗和流式细胞检验技术,检验过程中通过测细胞的前向散射光及荧光强弱和电阻抗强度,自动识别尿液中的畸形红细胞和变异红细胞。方法实用简单,受主观影响小。同时该仪器首次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来实现沉渣各成份的分析,且能识别诸如滴虫,细菌等。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2尿红细胞镜下检查法。①普通光镜:直接使用普通光镜对尿红细胞进行观察,方法简单,常用染色法和直径测量法,方法对操作者主观识别能力要求高,个人能力影响误差率。②相差显微镜:有研究认为,G1细胞是肾性出血的表现,相差显微镜法能较清晰地反映该细胞的独立形态,成为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首选。该检查法受尿液的酸碱度影响大。③扫描电镜:扫描电镜法在三者中最能反映红细胞的立体形态,但检查费用较高。

2.3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查法。此方法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液及尿液中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进行比较,或是根据尿液中红细胞的MCV制成容积分布曲线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果。但是患者血脂低者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2.4尿红细胞蛋白免疫组化学染色法。尿红细胞THP(tamm-Horsfall蛋白)化学染色是用的SP法检测尿红细胞THP免疫染色,根据红细胞个数判断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尿血。此法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成本低。

2.5尿红细胞电泳法。通过尿样中红细胞在电泳槽通过一定距离的平均值差别,判断血尿来源,该方法应用较少,特异性、敏感性较低。

3检测结果的鉴别诊断及价值

血尿诊断:“肉眼血尿”顾名思义,通过肉眼观察即能看见,尿液或呈“洗肉色”或含血凝块。其颜色与酸碱度密切相关,尿液颜色较鲜或呈“洗肉色”为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接近浓茶水或烟灰水颜色为酸性尿。镜下血尿是指取离心沉淀尿镜检,观察高倍镜视野下平均红细胞(RBC)个数,收集中段新鲜尿10ml,5min、1500r/min离心沉淀,离心半径8cm。取一滴沉渣镜检,如尿液中红细胞>3个/HP(高倍镜视野high power lens),离心尿红细胞>5个/HP,或12小时Addis计数(尿沉渣计数)>50万个,则为血尿。

3.1红细胞形态鉴别诊断。红细胞在普通显微镜下色泽对比和立体感较弱,容易受外界影响及对操作人员有极高要求,操作中将光镜聚光镜放低,能营造更利于观察红细胞形态的暗视野,效果与相差显微镜检查相似。尿液中未经染色的正常红细胞呈双凹盘状,浅黄,直径约7.5μm,常见异性红细胞有: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直径<6.5μm)、大红细胞(直径>8.5μm)、新月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棘红细胞等。棘红细胞已被许多研究证明为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异标志[4],该异性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附近有一个或多个芽胞突出,呈口型状、花状。扫描电镜下,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表明突起、多褶皱,变形成面包圈或芽孢状。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表面光滑,呈双凹盘状,无变形。尿沉渣分析仪利用红细胞散射光分布判断血尿来源,如红细胞散射光分布于图像左侧为肾小球性血尿,相反则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3.2定位鉴别诊断。使用尿三杯实验,一次取样分排尿的初、中、末取样三杯,一般如前尿道病变,则血尿在第一杯。后尿道、前列腺、膀胱病变血尿在第三杯,上尿路病变一般在三杯尿样都有相同程度的血尿。

3.3红细胞平均体积(MCV)鉴别诊断。该诊断利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提供的MCV数据及其分布曲线,鉴别标准为;MCV<72fL呈小细胞分布,为肾小球性血尿,MCV>72fL且呈大细胞分布,则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3.4尿红细胞4.4THP(tamm-Horsfall蛋白)化學染色诊断。有证据表明,肾小球来源的红细胞表明被THP覆盖,检测尿样标本离心10min(2000r/min),取混液风干固定后上色,镜下红细胞个数>50。含THP细胞呈棕黄色,否则不显色。鉴定标准:着色红细胞大于70%为肾小球性血尿,小于30%为非肾小球性血尿,30%~70%为混合性血尿。

3.5血尿伴有比较明显的蛋白尿。出现蛋白尿时可使用尿蛋白电泳区分低相对分子质量、中或高相对分子质量、混合蛋白尿,进而排除在血尿中伴有比较明显的蛋白尿被误诊成清蛋白的可能。如出现红细胞官型,更表明为肾小球性血尿。

参考文献

[1]谢春,叶任高,李幼姬.血尿定位诊断的系列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6,17(2):81-85

学校安全检查内容 篇9

1、食堂安全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食堂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有有效的健康体检证,熟食间有空调、有48小时留样制度。仓库不堆放杂物,容器生熟分开(容器上表明生、熟),操作间卫生,食堂工作人员个人卫生良好,采购食品索取有效证件,消防设施齐全等。

2、出租房安全管理。每月对出租屋进行安全检查,严格执行消防法,按规定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出租屋无“三合一”现象(即吃、住、烧在一屋),严格签订安全责任书,正确使用规定的保险丝,无乱拉乱牵现象等。

3、教育设施。按规定每月至少对学校教育设施设备检查一次,有书面检查及整改记录。教育设施无不安全因素等。

4、校舍设施安全工作。重点部位安装防盗报警系统等。

5、台帐记录情况。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各项规章制度,门卫进出询问登记记录,应急预案,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每月例会,每月安全自查情况等。

6、校车安全管理工作。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报告 篇10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科教信厅函〔〕38号)精神,我院严格按照通知的具体要求,对全院实验室进行了安全专项检查,特别对涉及到病原微生物、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的管理和使用,进行了重点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的要求,学院制定了《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办法》《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及准入制度》《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全过程有章可循。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又制定了《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人员都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教学实验过程和实验准备阶段对实验安全都十分重视,特别注意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及危化品的管理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电安全,并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向学生宣传实验安全的各项规定,根据实验需要,部分专业与开展实验室的学生签订了《安全知情同意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本年度我院教学实验室并未发生安全事故。

二、专项行动主要任务自查情况

(一)教学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我院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成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学院负责人为学院实验室安全负责人,成员为教务处、财务处、总务处、保卫处、实验实训中心及各系部主要负责人。实验室由各系部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各系部主任为各系部实验室安全主要责任人。所有实验室均明确了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各实验安全责任人都签订了《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学院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系部所属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形成工作格局。

(二)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

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提升学院师生实验室安全

意识并建立长效机制,使全院上下在注重发展教学、科研事业的

同时,更加关注实验室安全问题,关注师生的职业健康发展,形成“安全第一”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用实验室安全文化来影

响从事实验工作和学习的每一个人。此外,能够使广大同学了解更多的实验安全常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真正将实验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验过程中,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打造平安、和谐校园。我院通过举办实验室安全讲座,开展安全应急演练等活动进行安全宣传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消防应急演练,锻炼和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举办了一些专题讲座,如举办实验室防火、实验室安全用电、实验室药品的储存和使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逃生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进一步规范实验室操作技能。今后将继续完善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将安全教育深入到每一节课中。

(三)教学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建设情况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并妥善处置实验室突发安全事件,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结合我院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若发生突发事件,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组长接到报告后,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处置,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在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作出应急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措施: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迅速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危险源,划定危害区域并加强巡逻;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封闭、隔离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损害扩大的活动;抢修被损坏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情况

学院每年不定期对全院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由实验实训中心会同教务处、保卫处、总务处及各系部联合开展,各系部每月至少一次组织本系教师进行系内实验室安全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危险源辨识、消防安全检查、实验室用电、用水检查以及实验室易燃易爆和危化品储存、使用等方面的检查。检查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是否齐全、上墙;检查安全责任制是否健全;检查是建立安全检查台账、记录问题及整改完成情况;检查卫生状况;检查消防器材配置是否合理;检查消防通道是否通畅;检查用电、用水是否安全;检查剧毒品、易燃易爆、危化品等存放点是否合理;检查微生物实验室是否安全(包括采购、保存、实验、废弃物处置等方面);检查是否将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置等。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系部及实验室。

三、实验室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逐步配齐实验室管理人员,强化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遏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现正整改中,详见附件3《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整改台账》。

(三)微生物实验室已备案,已制定致病性微生物葡萄糖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风险评估报告,待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和发布。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或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

1、完善实验室安全的层级管理体系,已成立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

2、广泛宣传,树立安全意识。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实验室安全培训。将通过板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建设实验室安全的工作氛围。

(二)针对安全隐患或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1、个体防护用具的完善,力争在有生物安全要求的部门配备规范的防护服(如隔离衣)、实验室内安装多个感应水龙头,其余如手套安全眼镜、护目镜、洗眼装置、防护罩(面具)和应急淋浴设备(洗涤设施)已配备。

2、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善:根据专家组提出的建立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装修,明确实验室分区,绿色环保使用实验室。

3、继续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安全全面检查:

1 )所有仪器设备是否都经过安全使用认证;

2 )在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之前,是否进行了清除污染工作;

3 )生物安全柜和通风橱是否进行定期检测和保养;

4 )高压灭菌器和其他压力容器是否定期检查;

5 )离心机的离心桶及转子是否定期检查;

6 )是否有盛放碎玻璃的安全容器;

7)是否配备并使用供丢弃锐器的容器。

4、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 )在重要地点放置急救箱;

2 )在显著和必须位置张贴生物安全标志;

3 )与附院共同制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免疫计划;

婚前检查的意义和内容 篇11

有些人生殖器发育畸形,婚后影响正常性生活或不能生育,如先天性阴道闭锁、子宫缺如、两性畸形、隐睾症等。这些都必须与双方言明,如不计较生育问题,则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术,如做阴道成形术,睾丸复位术,两性畸形者根据自愿原则,摘除一种性器官,保留另一种性器官。

如果女方在检查时发现子宫或卵巢上生了肿瘤,医生应说明病情。大些的卵巢瘤(一侧的)可以手术,待明确诊断后再结婚。子宫肌瘤有的可影响生育,或月经过多,亦应与双方说明。

另外,肝炎患者应在治愈后结婚,否则夫妇可以相互传染。孕期合并肝炎,肝功能会损伤,危及产母及胎婴儿。特别是乙型肝炎,传与胎儿的机会很多,若未加防治,小孩感染了乙型肝炎,将来到一定年龄会发生肝硬化和肝癌。

严重的心、肾疾病患者最好不结婚,因代偿功能不好,自身难保,结婚特别是怀孕负担,有的很难胜任。最好请心肾内科诊治,提出意见。

结核病人应在治愈后结婚较妥。

……诸如此类的各种情况,能在婚前发现,防患于未然,岂不善哉?

其实,说起来是婚前检查,实际和工作调动、上大学、就职、参军的普通健康检查是一回事,也是查身长、量体重、测血压、听心肺、摸肝脾,看发育有无畸形,抽血化验肝功能,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再交专科复查。对过分矮小或有肢端肥大症,或有智力发育不全,以及两性畸形等,需检查遗传基因,看有无染色体异常的情况。

化验室安全检查内容 篇12

《PLC技术》课程是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工程应用性很强,是形成该专业学生强电控制能力的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能从事电气设备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故障检修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PLC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强弱对学生的就业及未来从事相关技术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而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新技术应用开发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化对《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构建《PLC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新方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PLC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PLC课程应用型、实践性、综合性强,传统的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单一、多为验证型,缺少完整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作,不能满足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知,无法帮助其树立完整的控制工程意识[1]。其次,普通高校由于缺乏资金,实验室设备环境落后,而制约了实验的数量和质量,也无法胜任复杂的教学任务,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因此,本课题组根据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企业对PLC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需要,从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努力给学生营造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环境[3],使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4],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 PLC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实验是实践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实验教学的改革中,实验项目的改革特别重要,针对传统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单一、缺乏工程实用性等问题,对PLC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既兼顾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性,又考虑项目选择的典型性。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减少基础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构建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三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承担了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满足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把知识融会贯通。

基本型实验主要服务于先期的课内实验,一次课时为2学时。基本型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硬件资源配置的认识、编程软件的使用、基本指令的练习、以及梯形图典型单元、环节的学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PLC接线、编程与调试,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做准备。

在较好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4],设计型实验主要服务于中后期的课内实验,以及学期末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学时一般为1~2周。设计型实验内容包括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的(包括点动、连续、正反转、顺序启动、Y—Δ减压启动等子环节)控制、运料小车的控制、交通灯的控制、步进电机的控制十个实验项目等。在该层次的教学中,教师只提出任务与要求,学生自主分析、设计、编程、调试。教师负责指点、检查、把关、答疑。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PLC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术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实验主要服务于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环节,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方向自行选题,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期间进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包括机械手的控制、变频器的控制、触摸屏的控制、室内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设计、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设计等。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PLC的扩展功能,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PLC工程应用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PLC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为保证PLC相关实践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我们进行了PLC专题及新技术应用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PLC的实践基地[3],包括电气控制实验实训室、PLC实验室、PLC综合实训室等,利用这些实践教学场所及装置,可依次完成上述实践教学环节。

电气控制实验实训室可以进行的实验实训项目有:低压电器的认识与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制动控制等,是学生学习PLC技术课程的一个先导与前提。该实验室采用传统的插拔式的接线方法,简单、安全、方便,便于学生迅速掌握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为PLC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PLC实验室配备有22套实验设备,每套设备均有三菱FX系列PLC实验装置一套、计算机一台、RS-232或RS-485通信线一根、以及若干实物模型。计算机上安装有PLC编程软件、仿真软件以及组态软件、通信驱动软件等。实物模型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工程实物,如交通灯模型、电梯模型等,共计十二套不同的模型。实物模型可使实验更加丰富、形象,可以满足学生PLC的基本实验教学以及一些简单课程设计、实训、课外科技活动等的需要。但是在该实验室中,实验装置功能简单、系统无法扩展,无法实现复杂的控制要求、不能胜任复杂的教学任务,如复杂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市售的设备普遍存在用途单一、价格较高、通用性不强等问题而影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2]。在电气控制实验室以及PLC实验室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都是实验室专用的装置,接线方法也采用传统的插拔式,与工业生产现场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

为了满足PLC多任务、多功能的控制要求,营造真实的工程环境,在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建设PLC综合实训室,在综合实训室中自行配置多功能PLC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多种需要。

PLC综合实训室共有22套PLC实践教学装置,考虑到PLC作为常用的工业控制设备,不仅可独立运行,还常与计算机、变频器、触摸屏、各种电机以及仪表等共同构成控制系统[2]。因此每套装置中不仅配有计算机、通信电缆、PLC主机单元,还配有PLC的模数转换模块、数模转换模块、I/O扩展模块、变频器与触摸屏等,可以扩展PLC功能,另外还配有有继电器等必备的低压电器可供师生选择使用,以及电磁阀、各种电机、电机驱动器等执行元件,以方便进行步进控制或伺服控制用。计算机中装有PLC编程软件、仿真软件、HMI画面设计组态软件、上位机组态监控软件等。通信电缆主要有RS-232、RS-485、USB口转RS422等。这些软硬件配置既可承担实验教学、又可胜任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控制要求,灵活增减各种配置、并进行有机组合,构建所需的控制系统。在PLC综合实训室,采用了网孔板式的实训装置,每套装置各设备元件均安装在定制的网孔板上,一方面便于灵活组合和安装接线,另一方面让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到工程实际接线的真实环境中来,并能深入的了解一个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安装过程,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培养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环境。该装置经过多班级多人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使用,表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PLC实践教学是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合理的设置实践教学内容,配备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十分关键,通过对PLC课程问题的分析,对PLC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PLC实验基地进行了建设,经过实践检验,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反馈良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君霞,戴明宏.三步递阶式PLC实验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2]束长宝,蒋步军,等.多功能PLC实践教学装置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3]乔俊福.关于PLC实践教学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

上一篇:基建工程审计知识大纲下一篇:2024办公室运行体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