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2024-11-24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通用16篇)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1

《生活的艺术》是国学大师林语堂在1937年出版的一部英文作品,曾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我看的是中文译本)。这本书也是我和一位书友交换得来的,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个月左右。

《生活的艺术》无疑是一本好书,官方介绍这样说: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效仿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

这本书的前面大部分内容我是没看进去的。中国字都认识,但读过去之后却没有进入大脑;或者读懂了,但感觉没有什么收获。我硬着头皮往下啃,一边反思自己为什么读不进去,吸收不了。直到看了“读书的艺术”这个小节才搞明白。之前认为,这本书写于1937年前,那个时候作家的用语习惯,语境与现在不一致;或者作家的思维方式跟理工科的汉子有差异,导致看不懂。读了这一小节之后,才发现问题出在自己的心境上。这本书本身传达的是贴近自然的生活观念,需要舒缓的心境才能读得下去。在学校,自己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想的是用尽量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却需要细细地品,慢慢地读,方能读懂。

读这本书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未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期时,他即使勉强去读,也必觉其味甚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身水平不够的时候,他的鉴赏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面对一个作品时,不能妄加评论和下结论,很多时候要从自身开始反省。一个人的心境也很大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味。不同时候读同一本书,滋味也是不同的。就像读这本书一样,回到家以后心境慢慢地闲适起来,也更加能够欣赏这本书了。读这本书时,也发现了书中好多处的观点都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什么起源于西方。作者从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受限于个人水平,我对这本书的分析是不够彻底的。当你的心境不急躁,当你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是可以读下这本书的。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2

艺术教育包含音乐教育、美术教育 (也可称作造型艺术教育、视觉艺术教育) 、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这四大类。艺术教育从属于美育, 在美育中包含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艺术的发展, 艺术门类不断的分化与融合, 影视艺术、媒体艺术等新兴的艺术门类的产生使艺术教育的外延和内涵不断的变化, 但艺术教育中美育的本质不会改变。

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图案、雕刻到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艺术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 它经历了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时期, 并和生活一样永恒, 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是人类自觉的情感需要。但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不会自发形成和完善, 这就必须去创设情境, 有目的的培养和引导激发审美情感的产生, 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这正是我们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那么, 审美情感是怎样发生的呢?它们的形成将带给我们什么?

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称审美情感是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突然“一下子注意到那个平常不十分注目的景色时, 在那一瞬间, 我们的意识一下子脱离了日常行动体系, 而集中那一景色……, 这时我们的日常意识被垂直切断了。”

日常意识在哪里中断, 审美情感也就在哪里产生。审美情感, 就是人们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 所产生出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和审美对象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以课堂教学为例则是应当有目的的建立一种有利于形成“垂直切断”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情境, 引发审美情感, 使日常意识在物象或情境的激发下转变和切断, 把“旧知”变为“新视”, “旧知”来自我们日常的意识和经验, “新视”则是我们未曾体验过的。对艺术而言这一转变带来的就是在经验范畴内了解到:“杰出的艺术不等同于照相式的精确”。

在这里取样造型艺术教育 (即美术教育) 来解读。现实状态下的学生审美经验, 一方面:在欣赏作品时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停留。如在比较欣赏荷兰画家卡培尔的写实主义作品《有帆船的海景》和莫奈的印象主义作品《日出·印象》时, 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卡培尔的《有帆船的海景》, 原因是因为作品画的“像”、很“逼真”;另一幅“不好看”、“画面太模糊, 没有把物体画清晰”、“线条太乱”, 所以不喜欢。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占据了大部分思维, 是一种生活化的实际浏览。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上, 没有深入地去了解画作的本身, 需要教师在欣赏时加以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的实际浏览向审美经验中的美学浏览转变。

另一方面, 主要表现在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度上: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则提出了艺术表现“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艺术表现在5岁左右处于“U”型的左高峰, 大约在8~11岁之间跌到了“U”型的谷底, 这时如持续于艺术表现方面的努力, 则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 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但在普适性教育阶段, 往往大部分学生在这一段时期因学业带来的压力等诸多因素, 在这一段时期停止了这些艺术表现的活动或只有少量的时间来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使他们冲出“U”型的低谷达到右高峰受到阻碍, 停止不前。冲淡了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艺术表现的自信心, 并影响到自身对审美经验的提升。因此艺术教育的另一作用就在于通过艺术常识、艺术文化、艺术技能的学习, 建立和维护艺术表现的自信心, 完成儿童艺术表现“U”型谷低谷达到右高峰转变。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一种自觉的“垂直切断”的意识, 艺术教育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别于其他学科, 它具有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对艺术教育来说, 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角度, 让教学行为成为一个从生活到艺术之间的转变渠道。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3

当我们品味着十八世纪欧洲的古典油画,聆听着一首或明朗或哀伤的曲调,我们似乎在艺术家的引导下,从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眷顾和抚摸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生活中,人们都在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归属感,遭遇失去的时候,需要一种叫永恒的东西予以慰藉与皈依。有时候,一个人、一件事、一部电影或者一首歌曲,往往能令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勾起强烈表达切身体会与感受的欲望。

生活赋予艺术内涵,成为艺术的载体,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泥土的芬芳、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生活中感悟美好,感悟艺术无处不在。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当人们满足温饱需要后,必将产生对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升,自然离不开艺术。设想如果没有了音乐、歌舞、电影、电视,没有文学、美术、摄影……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何等黯然无光。在生活中,艺术已然成为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养料。生活是体验的过程,艺术则则是经过洗练后生活的片段。

正是基于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本刊以建筑室内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艺术介入”这一概念。其实,“艺术介入”在国外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但在国内它还是个新名词。本期专题,我们以“水湾1979”为引子,通过地产商、艺术家及设计师三方对“艺术介入”的分析,希冀还原三方在城市美学构建中所做出的努力,及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可能存在的迷思与困扰。把艺术用不同的方式介入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社区,就像调味剂可以撒到任何地方。用“生活的艺术”去“艺术地生活”,才应当是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生活的艺术 篇4

生活的艺术

人人都想过美好幸福的生活,都想领略生活中的无穷妙趣。 哲学就是生活的艺术。 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是我们的自然倾向。正像生活在阳光底下一样,我们也在智慧的沐浴之下。 人追求智慧就是力图从一种无限的超越视角来观看或关注人自身的生活。我们身在此时此世,不可能会对自己及自身所处的世界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对这个世界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洞察,就必须脱离自身的狭隘性,学会从一种无限和超越的视角或观点来关照现实世界。 这种意义上的智慧就是中国哲学家庄子所说的“道”。道既是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花草树木、人类与社会的本源,又是关照万事万物的一种超越和无限的视角或智慧。庄子认为,道不是思辨的对象,也不是语言所能把捉到的,当然更不是感觉的对象。道不可言说或讨论,却能够为人所体会或领悟。道是真实的存在,你可以感受到,却见不到,触摸不到;它是万事万物本源,它自己却不是源自他物的;道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没有边际的。 由于道既是超越的无限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所以要能真正做到“以道观之”,就必须既出世又入世。道具有超越性,然而它又潜寓于事事物物之中。所以每一事,每一物都有智慧。能够把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典范就是《庄子》一书中的大鹏鸟。 大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高空,再从九万里高空来俯视这个世界。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是基础,但我们的思想、精神不能局限于这样的物质世界。思想和精神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超越这个现实的世界。而且不但要超越这个世界,还必须提升这个世界,使人的世界一层一层地向上无限地提升直至宇宙的顶点。 从这样的`顶点来关照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以道观之”,即从道的观点来关照人世间。这是理解人生的一条新思路或一个新视角。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宽广博大的胸怀,才能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怀抱见微知著的智慧,从而,这个世界必然具有不同的气象和意义,我们的人生也必然富有特别的情趣和价值。 所以,幸福生活需要有智慧之光的指引才能得到。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愉悦。这种深沉而平静的喜悦是智慧所结的首要果实。如果说道是“无所不在”,那么智慧应该是属于人类的财富。其实,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确凿无疑地告诉了我们,如果人类没有追求智慧或哲学智慧的无穷激情和无比坚毅,我们的世界就不可能繁衍生息直至如今,是智慧或对智慧的追求在维持着这个世界,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源头活水”。 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得到智慧呢?我们并不是生活在智慧之外,而是一直在邀请智慧进入自己内心,在自己心灵深处营造一个幸福、安详、静谧的家。根据中国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的精神,道或智慧既是超越的,也是内在于事事物物之中的。这倒并不是说,道也内在于事事物物,我们就能不费吹灰之力顺手牵羊地获取道或智慧。 怎样得到智慧或道呢?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知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知识而接近于智慧。但知识只不过是追求智慧过程中的阶段性产品,还不是智慧本身。理性固然是追求智慧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运用我们的耳朵去听,要敞开我们的整个胸怀,运用我们的整个身体、整个心灵、整个生命去感受,去探索。也即一个人的整个存在都在听,在寻找,在探索,在感悟。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道在其中,或者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道或智慧之中。智慧的寓所谁都可以进入,只要你具有哲学的洞见。智慧渗透于哲学的洞见之中。如果说哲学是幸福生活的艺术,人人都把幸福生活视为目标,但有人得到幸福,你却没有,这就表明你的生活方向有问题。可能你还没有自觉到道就在你的生命中,还不能自觉地运用道或智慧来审视你的生活。你没有体验到潜寓于你身心中的道或智慧就是你的生活之道。 其实,智慧就是一条道路,所以哲学也是一条道路,是一条既在面前无穷绵延,也在身后不尽伸展的道路。我们行进在这路上,只要始终把幸福生活看作是人生的目标。(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篇5

不想干活,想保持一份慵懒的心情,就像这些天偷闲般囫囵吞枣似的浏览完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现象,每次读完一本书,总是要发好长的呆。尤其是一本能说到你心坎的书的时候。哎,选书如选人,对于不能说到心坎的书,自己也是断然不会从书堆中拣起来。就像这本书,记得初中的时侯,从一个同学家里偶然阅读了作者写的《苏东坡传》,竟给了自己莫大的人生指导,仿佛看到一盏明灯,在穿越了遥远的时代,那光芒照耀在自己的身上依旧温暖如故,伴随那清越的声音,每当自己困顿颓丧害怕卷曲成一团的时候,总能想到一个人曾经不卑不亢不盈不虚的生活在这个美丽又黑暗的世界。用自己的从容,淡定,微笑,还有容纳着山与水,荣与衰,生与死的胸怀,舞蹈着一个丰满、优雅而美丽的灵魂。

我们总是寄望于从万万千千的书中找寻到那么一位作者,去与他交换灵魂的契约,从而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认同感,就如那幅常常映在我脑海中的山水画,一片飘渺雾茫的空旷,远处几处青黛的淡淡山影,从月光下往下望,一叶扁舟上两个孤独的人影,仿佛一个正是来自古代的知己、智者,一个正是观者自己,这样的景又怎么不让人沉醉,又怎么不让人砰然心碎。

然而这终究是本更适合老人的哲学,也正如别人所评论的,隐约间也能端倪出一丝小资的情怀。而我本性中终究还是有一些不安分的脾性,有想享受闲适的心情,却没享受闲适的命。也不知道自己的这份不安分的躁动来自何处。有人说,男人象茶,二十岁的时候象雨花茶,至真至纯,色味清香;三十岁的男人是碧螺春茶,去除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风格别具。而我在这青黄不接的时代,可能真的是除了一身躁味就没有什么了吧!呜呼哀哉!

一些摘录: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生活中的艺术作文 篇6

当我听到这首代表作者悲惨一生的二胡曲时,我停住了手中干的事,想起这首曲子是阿炳不朽的巨作——《二泉映月》。随着乐曲的旋律,我仿佛看着阿炳那饱经风霜的身影坐在二泉池畔:听着二泉不断流水声,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想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色。他的手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目光都变成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动人心弦的声音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当我再次听完这首《二泉映月》时,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我被阿炳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音乐的顽强精神所感动。《二泉映月》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

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

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被世人所传承;

有一个精灵,乐坛奇葩——《二泉映月》。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篇7

刘:我所关注的是第一要素就是场地的具体情况, 项目的地址、周围的环境、场地与环境的关系都将影响到我们具体设计方式。比如我所设计的上海当代艺术馆, 人们先穿越了绿意盎然的人民公园, 再抵达这座更近乎于当代城市脉搏的机构, 所以在外立面上我使用了比较通透的玻璃材质, 让绿色植物透过玻璃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

《中装》:您有过在美国求学的经历, 您认为美国的艺术馆和中国的有何不同?

刘:这个问题要从几个层面去比较和说明。首先, 国外的艺术馆规模多样, 层次丰富。在美国, 不仅有大型的国立艺术馆、博物馆, 而在街头巷尾也会有小型的艺术馆, 他们和常见的画廊不同, 不存在盈利的成分在里面, 虽然场地和空间不是很大, 但是艺术气氛很纯粹。第二, 美国以及欧洲的艺术馆收藏的类别很丰富, 不仅只有大型的艺术品、油画、历史文物等等, 还会有许多小的艺术品和艺术创意产物, 他们是基于历史与文化底蕴而出现的, 而且这种底蕴被很好融入到艺术馆中。第三, 是其专业性的管理经营体制, 在美国的艺术院校里有艺术馆管理、艺术策展专业, 并不是所有艺术院校的学生都会从事艺术创作, 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就会从事到这一专业领域中。

《中装》:艺术馆是一个展示艺术作品的空间, 在设计过程中, 您认为怎么才能将艺术品完美的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刘:这一点要根据艺术馆方的要求去完成, 比如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上海当代美术馆, 他们没有固定的艺术品展览区, 所以给予了我更多的自由设计空间。艺术品大小的不同被划分到不同的空间中, 要让作品在空间中具有震撼力, 这是设计的关键点。而参观路线的合理性、展览灯光的可控性也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装》:刚才您也提到了艺术馆中灯光问题, 您是如何处理这一部分设计的?

刘:这要根据艺术品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灯光要具有可操控性, 可以灵活的安排必要光线, 满足策展人的需要。我在北京做的官书胡同陶瓷会所项目中, 我们邀请了灯光设计师来为这些陶瓷作品做专业的灯光效果。

《中装》:现在全国许多艺术馆都对市民免费开放, 然而舆论对其褒贬不一, 您对此持怎么样的态度?

刘:我还是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 我一直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过多的参观者进入艺术馆的情况, 展览方也可以根据预约、限制等等方式协调。

《中装》:您认为艺术馆设计与其他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何处?

生活的艺术 篇8

Harbor House以古朴大气的建筑风格、精美的红木艺术,被誉为美国20世纪初手工艺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一个美国顶尖的设计团队索性将Harbor House里雅致的生活方式延伸出一个同名的家居品牌。美国西海岸的风情文化被诠释成低调奢华、自然从容的设计理念,印入一款款家居产品中。

2010年12月,马克玛莎家居生活馆在重庆开业,来自Harbor House的家具和床品将太平洋西岸的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带入重庆。

除了Harbor House,在马克玛莎家居生活馆里随处可见极具流行感、设计现代、色彩丰富的居家商品。餐具、厨具、卫浴、灯具、家装饰品一应俱全,美式家居卖场开放式的货架,关联性商品陈列,只要家里能用到的,都能在马克玛莎随意挑选,自由搭配。而且马克玛莎还开创性地提出“365天全程软装设计师服务”,为有需要的顾客提供个性化家居服务。因为21岁的马克玛莎有数千种产品,其中4A都是自行开发的独有商品。卖场里的场景样板间也会根据每季度的家居潮流引进最新的色彩,融入最新的设计元素,让光顾这里的常客能随时保持新鲜,发现惊喜。

虽然是美式的商品及卖场风格,但马克玛莎并没有像想象中的美式家具一样,贵到让人无法下手,算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得起的家居生活美学”。卖场里手工烧制的和风土陶碗,美国乡村风格的木制相框、大红色的铁艺吉祥图摆件,信手拈来,就能给生活一个高分。

生活中的艺术作文 篇9

从小我就非常喜欢绘画。绘画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绘画得到了很高的进步。那一次绘画让我有着深刻的记忆。

记得那次,第一次学水粉。即便是第一次但我也对水粉有着极度轻慢的态度。小小的进步使我有了轻慢的态度。听说老师那简单的讲解,我对水粉更是轻慢了。老师讲刷水的时候。就没有好好听课,就拿起笔来,快速的在图纸上涂抹了几下。就开始刷颜色,刷颜色时我也不按老师讲的步骤来画。画出的画自然是惨不忍睹。

老师看到一向画画认真的我画出这样的画异常气愤。看到一向夸奖我的老师这样子,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认真地听讲,认真的绘画。一幅美轮美奂的星空水彩画就在我的眼前呈现出来了。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散文 篇10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鲜活、生动、幽默,带给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也富有启迪。

东北方言有些词语具有可意会不用解释的功效。比如“嘎哈”一词。

这是一个曾经发生的真实故事。在东北某小县城的电影院门前,一个年轻的妙龄女子与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发生一点冲突。可能是男人的脚一不留神踩到了女人的脚背,他没觉得硌脚而女人感觉出了疼痛,就对他喊了一声:“你嘎哈啊?”

他知道这尖利的问询是冲着自己来的,就回复说:“我不嘎哈啊!”

“你不嘎哈,踩我脚嘎哈啊?”

“我踩你脚,也不嘎哈啊!”

他们二位的“嘴仗”引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又引来了维护公共秩序的警察。

警察冲入人群,来到“交战”双方面前,指着女人问:“你想嘎哈?”

“我不嘎哈!”她答。

警察又指着男人问:“你想嘎哈?”

“我也不嘎哈!”他答。

警察随后指着人群说:“你们想嘎哈?”

人们说:“我们也不嘎哈!”

警察最后说:“不嘎哈,你们该嘎哈嘎哈去!”

一场纷争就这样平息了。

故事中的人物都没有明确说明“嘎哈”指的是什么,可东北人都能领悟他们的心理活动。

来自坊间的另一种语言形式___顺口溜,常常被小商小贩采用,招揽顾客,宣传产品。

在农博会上,我看见卖削皮刀的小贩一边用其刀为茄子削皮,一边说:“能前进,能撤退,就像当年游击队。”

卖厨房用具的也是一套一套的言辞:“厨房不冒气了,火车也不冒烟了,家里的女人都成了武则天了。”

他们的顺口溜首先吸引了大量的围观者,有听的,有看的,也有经不住诱惑买的。买与不买,都是面带笑容的。

不论产品质量如何,消费者首先收获了心情。谁愿意去市场找别扭呢?

买方与卖方发生纠纷,多数是由卖方情绪不佳引起,反之,双方的交易多数是和谐的。

某天下班,我到菜市场买白菜,卖菜的大姐说:“随便扒拉随便挑,不生气来也不恼。”我选择了一颗大白菜买回家。

某天去早市,见两个人推车卖佐料,“主卖”装袋,“副卖”拉磨,不断磨出花椒面。佐料以花椒面为主,掺进少量的八角面,姜面,茴香粉等。一圈人围观,其中包括我。

“卖什么的啊?”加入围观队伍的.时候我问了一句,就听围着有点脏的围裙的“主卖”口若悬河地表演语言类“节目”。

“来晚的没听见,听我再来说一遍。买马买能跑的,娶媳妇娶心灵手巧的,买佐料也要买好的。花椒大料是个宝,家家户户离不了。煎炒烹炸和烧烤。”

然后他一边装袋一边继续表演:“八角香,八角鲜,产自广西的八角山。干姜老,老干姜,到处离不开蒜和姜。无论炒菜和烧汤。胡椒粉,人人夸,能烧鸡来能烤鸭。一分钟,六十秒,一边看着一边好,手一摇,四边落,就像美国轰炸伊拉克(磨花椒面原来是可以和政治挂钩的)。一楼炒菜二楼香,三楼四楼都借光。好过十六味,胜过十三香。老不欺,少不瞒,全靠产品质量做宣传。”

装好袋,收着钱,一份5元,这位老兄熟练地把钱装进围裙前部的兜里。

一份,接一份,供不应求之势成矣。

如果他象有的卖主那样,死个钉地杵在早市,生意还会这么好吗?

我欣赏过他的口才和文采之后,也买了一份,尽管家里还有没用完的佐料。

我看到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神态,生意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做小贩是幸福的,卖货是快乐着的。

源于生活的艺术再现 篇11

2016年,我完成了油画作品《和谐中国梦》及《2016抗洪一线》。《和谐中国梦》的主题思想就是信仰。人一旦没有信仰,就会丧失道德约束,而有了信仰,生起恶念便会加以约束,这不但对人的精神快乐有帮助,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比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等都是有强烈信仰的人,他们在人类进步的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油画《2016抗洪一线》展示的是党性在此刻闪光。在滂沱泥泞的大坝上,有这一样一群兵,他们个个身先士卒,把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争到手,连战七个昼夜,轻伤不下火线,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在滔滔奔涌的洪水面前无所畏惧,在广大灾区群众面前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雪山忠魂》借助于雕塑绘画而成,画面展示红军爬雪山时的险要环境,塑造了红军战士在生死存亡之时舍身救助战友的惊心动魄场景。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回首风雪路的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爬雪山,高耸入云、空气稀薄,使人喘不过气来。过草地,你扶着我、我扶着你,每走一步都是泥潭。红军官兵断粮吃草根、吃皮带,排除万难。疾风暴雪掩盖了革命烈士的遗体,却掩盖不了红军坚强的毅志。战斗中,红军战士一片片倒下,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坚定信念,向着党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图象时代的生活与艺术设计 篇12

一、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 现在的人们对图象的质量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提高, 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单调的画面来对视觉的充斥。艺术的社会作用有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三种, 三者有时融为一体, 但也不排除在某一作品中以某种作用为主充分发挥艺术的多种功能, 开拓一切有益的途径, 将有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所谓艺术作品的内容, 就是既包括着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的现实生活, 又包括着艺术家对这些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体。作为艺术设计来讲, 它只是艺术中的一个部分, 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从大范围的艺术创作 (视觉方面) 来讲, 有着其固有的感性成份, 在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 它的创作过程没有单纯的视觉艺术那样多的感性成分, 也就是说在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时不可能象艺术创作那样可以由作者进行自由的发挥, 凭着作者的思想活动任意进行创作。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往往都会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前题, 作者一般是在这个范围来进行创作, 在中国八十年代左右, 艺术设计往往会被加以“商业美术”这顶帽子, 当工业化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以后, 艺术设计是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中, 它与商品经济的联系更是紧密。但即便如此, 它还是在“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的, 在作者对图象进行构思时要考虑到所要进行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的主题与图象的融合关系、图象上诸元素之间的处理、加工设计思路的手段与方法、所设计的作品呈现在观众视线范围内的方式等等。至于对其所要表达的主题选用或写实、或夸张、或隐喻曲折的视觉语言来进行表达, 这些都需要作者根据所要进行设计的主题来确定。这些都将直接会对形成的图象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图象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艺术设计正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正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现已成为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生活必需。艺术设计这种利用知识、智慧及文化密集型的创造活动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正改变着社会,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当图象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后,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会是十分明显的, 这与人们的认识需要与人的审美要求有关。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复杂性的客观存在, 人们只有从各个不同的侧面,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 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段, 才能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再者,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 也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产生了对美的需要。人们在欣赏某一件作品时, 除了能获得对信息的吸收以外, 也更希望得到某种美感享受。这种人类特有的审美需求也只有饱含着审美感染力的图象才能给予满足。

在当今的图象生活中, 图像极大地提高人类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迅速的经济社会中, 信息的重要性是不会被我们低估的。我们除了通过运用图象享受这些大量信息的高速吸收外, 对美的追求也是一刻没有停息过。我们仅从中国的美术设计发展中就可以看到人们对视觉审美提高的迅速, 更何况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全球覆盖、快速沟通的时代, 这也对图象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势必将互相促进与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

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图象正在改变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在我们现在的商品社会中, 含有艺术设计的图象正在对开发产品、诱导消费, 提高商品竞争力, 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结构, 创造新的生活环境起着极大的失去作用。尤其在高信息社会, 艺术设计将信息转化为商品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作着贡献。21世纪, 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时代将是决策、是技术与人的竞争, 同时也将是以艺术设计决定胜负的时代。

摘要:本文以图象时代的生活为背景, 试论艺术设计对图象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结合对当今生活的影响。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篇13

学情分析:

让学生对美术及美术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形式语言以及作者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社会艺术的多元化有所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素质。

教学内容与目标: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教学方法:

启示法、演示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

画的虾,既让人感到虾是充满生命力的,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3、他画的虾表现力什么样的美感? 写神的美,墨色的美。

二、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它是以1949年的开国大典为原型创造的。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庄严的声音,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思考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样的一件事情,艺术家还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作者经亲身参加过开国大典,把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中。不是照相式地复原当时情景,而是根据自己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情景作了必要的删繁就简,画面的右边集中表现了宏大的游行队伍和辽阔的天空,突出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宏伟的气势。使人感到即富丽堂皇,又热烈亲切。这就是艺术家高超的技巧,体现一个深刻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三、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由此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的特点,那么抽象画也是源于生活吗?

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

生活中的艺术作文800字 篇14

生活中充满艺术,也正是这艺术,谱写了一篇篇优美的感情乐章,它时而激扬奔放,时而柔和宛转,时而欢快活泼,时而温文尔雅。文明则是这曲音乐的主旋律,它总是在大型活动前被人们聆听。

礼貌它是文明的兄弟,与文明朝夕相伴。

上海有位少年,曾在少年宫热情接待过一位国家元首。由于他十分懂礼貌,所以深得这位元首的喜欢,过了许多年,这位元首特意邀请他去做客。这位元首对自己国家的小朋友们说:“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他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小朋友有礼貌的言行举止,说明他们的国家是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国家!”

礼貌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良好修养,它能够添加一个人的风采与魅力,它还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礼貌,你做不到吗?

与文明形影不离的,还有它的姐妹――微笑。

一位客人来到饭店,要了一份热奶和一杯柠檬汁。他在热奶中加入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于是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的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的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了一杯新奶,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汁会起反应,请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后面露愧疚,连声道歉。

微笑化解了一场干戈,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它还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微笑,你做不到吗?

在生活中许多不经意发生的事,它都是文明的凝聚。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现在想想,濮存昕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并且我更相信,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就会使社会迈出一大步,所以我发现,文明是一种力量,就好像奥运火炬传递一样,在每个人手中传递,也能汇聚所有人的热情。”

真是一种娓娓道来,发自肺腑的表白。说的一点儿也不错,只要每个人都能重视行动,文明一点都不难,文明一点都不远,只要更多地来发现,来释放自己的文明热情。打开心灵的“窗户”,放进光明,让文明洋溢在你我之间。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篇15

生活陶艺的件套设计是指两件或两件以上有组合关系的生活用陶艺,造型、装饰特点相同或相近,有对比和呼应关系,呈并列式如陶艺夫妻杯,或者呈主次关系,如一套带有茶壶为主体的茶具,供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使用的生活器皿设计。件套生活陶艺介于以审美为主的纯艺术性陶艺和实用产品陶瓷之间,也兼二者实用和审美的功能于一身。生活陶艺多为手工成型,在成型与装饰上保留了手工的痕迹,充分体现了陶瓷“材有美,工有巧”[1]的材料特点和技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轻松、灵活、个性特色的方式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传统日用陶瓷在生活中呆板单调、冷漠机械、缺乏个性、特色的角色。另外,和以观赏为主纯艺术性的现代陶艺相比,不像现代陶艺那样个性夸张、张扬,它比较谦和低调,有变化、个性、特色又不脱离生活,在实用中创造意境和情调,适合现代家庭审美的需要。“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2],早期抟土做器,满足的是较低层次、原始的实用需要,当然现代部分生活陶艺已经从传统实用的功能中走出,只具有实用功能的象征性,成为审美观念传达的媒介,起着陈设和装饰的作用,现代高品位的生活理念追求为陶艺设计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审美观念,件套生活陶艺从造型、装饰、设计理念及展示过程都蕴藏着时代文化的审美特点和内涵(如图1)。

1 生活陶艺件套设计的特点

生活陶艺的件套设计是以三大构成的审美法则为基础,形成风格特征的程式化,是审美规律在陶瓷设计领域的延伸运用,件套陶艺和单体陶艺设计从审美的角度存在明显的区别,单体陶艺的设计、装饰一般只关注本体的内容、形式和语言独立展示,而件套陶艺在追求个体设计的同时,还需要统一整体,各个单体之间有着一定系统逻辑关系,在展示中形成一定的“场”和气氛,在实用方面可供多人使用,它解决了一些陶艺因体积较大窑炉较小无法烧制的难题,通过分割烧制,重新组合构成的方式获得体量上的需要。件套陶艺设计主要体现在形态和装饰上。

首先,件套陶艺的形态设计主要是由点、线、面、体组合构成具有一定体量的外在形式特征,在满足人们使用价值需要的同时,要加强形式的统一,在整体统一的前提进行对比和变化。例如一套以弧线为轮廓线的茶具,从壶到杯子都体现弧线的特征,构成的器形比较圆润饱满,运用圆弧线将一套茶具联系在一起,具有相似的造型特征,有类似“同宗同族”的特点(如图3)。以直线为造型元素的陶艺设计则轮廓线以直线作为整体形象的形式线,使件套作品从个体到整体的形态主要在直线内变化。第二,件套陶艺设计除了考虑形态轮廓线的形式统一,还要考虑形体的大小、体量、主从之间的对比关系,一套美观实用的生活陶艺组合,既要遵循陶瓷工艺材料的自然属性,又要符合人体工程的生理特点方便于生活,但是作为整体与局部、个体与整体的大小、体量、比例要适当协调,无规矩不成方圆,严谨的尺寸、适当的比例关系是造型审美产生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如美国陶艺家希瑟·梅伊·埃里克森的件套作品,通过比例、形式、体量理性地寻找美的模式(图2)。

其次,体现件套陶艺设计的特点除了形态,还体现在装饰手法上,装饰手法成为件套作品特征的另一大因素。件套陶艺的装饰一方面体现在成型过程中的一些表面装饰上,陶艺在成型过程中用局部粘贴、雕刻、捏塑、划花刻花等手法,使件套作品含有相同、相近的装饰风格,具有程式的统一性,在一定的格律中进行变化。另一方面,它还体现在釉色、彩绘装上,件套作品在施釉过程中,注意釉色的整体性,使整套作品效果统一,无论是选择无光、亚光、透明釉、还是流动性较大的花釉,釉的颜色、特性一定要统一,质感表现上要一致,在对比中寻求丰富的效果,在个体的相似中追求呼应。个体的局部变化也要和其他个体的装饰统一起来,例如口沿、提梁、盖子、把手等部位作了装饰变化,别的个体也要做相应的变化,使其趋于一致。无论是青花、综合釉下装饰、还是新彩、粉彩、古彩、广彩等,不论是手绘还是贴花装饰,运用的材料、色彩、工艺技法、描绘的内容题材、花色图案及装饰风格特点都趋于一致,达到装饰程式的统一。

第三,在件套作品的包装与展示方面,现代生活陶艺经历了一系列的工艺制作过程,从窑炉中取出,并不意味着作品的完成,根据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作品的特点,需要进行包装和处理,也经常和其他材料如竹木、铜铁、皮革、油漆、丙烯、玻璃等各种材料进行结合,为展示创造出不同风格类型的质感效果,及创作出表达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件套艺术品。其他材料介入件套陶艺,使作品表现的内容、观念范围不断扩大,不同质感材料的组合、构成和对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审美经验,常常创造一种意境、情趣,使作品由于融入特定到环境,对于提升居室的生活品位、情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图4)。此外,在展示过程中,艺术家经常为了突出作品的特点和观念的表述,为作品设计一些特殊的灯光,布置一些辅助性的道具,借助于艺术装置的手法,创造一个别致的环境,获得情感上的表述,达到某种情调和意境。

2 生活陶艺件套设计的艺术特色

生活陶艺的件套设计是在生活实用基础上,展示材质与形式美感,源于生活的需要,又高于生活,集设计与艺术创造与一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委婉含蓄、静谧典雅、沉稳低调、灵活多姿中展现自我的风采和个性,它拥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色。那是因为“人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的精神活动来获得满足,如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它也融合和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活动过程中,在获得某种物质或功能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在审美上的满足”[3]。

首先,它的艺术特色体现在艺术的个性传达上。虽然生活陶艺的个性表现表面上看不如纯艺术陶艺那样明显,但是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形式,艺术的原创性、唯一性也是件套生活陶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自己的审美定位、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设计具有一定的目标针对性、方向性、功能性,作品要适合于特定的气氛、人群、环境,因此,别具一格、推陈出新是它的鲜明特点之一。在材料表现方面也具有自己的形式特点,无论采用潇洒率意的手法,还是采取中规中矩严谨的形式,造型和装饰都有程式形式上的区别。第二,它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表述上。生活陶艺以艺术的方式进入生活,习惯将文化因素糅合在艺术表现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有的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例如代表景德镇艺术特色的青花瓷,饱含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的沉淀,长期形成了明显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誉满海内外,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陶瓷艺术装饰的典型代表类型之一;其次,突出人文艺术的情趣表达。在陶瓷造型设计与装饰上,将中国传统的书法、国画艺术作为装饰运用到陶艺装饰中,抒情达意创造人文意境和情趣;再次,强调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件套陶艺经常将文化设计作为实用功能的高层次追求,强调设计的高度和深度,例如茶文化、酒文化,既要展示它们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要体现设计本身的特点和个性,突出设计的专属性。例如宜兴产的陶类茶具、酒具,既要突出材料工艺自身的特色,又要体现茶、酒的文化功能特点。第三,它还体现在艺术与设计的时代特征上。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离不开社会,艺术是有时代性的,生活陶艺设计也不例外,随着当代科技经济的进步及现代艺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不断改变,审美需求也倾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促使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个性和多元化,人们普遍乐于接受蕴含着现代艺术审美与设计装饰的作品。另外,现代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4]。因此,反映时代生活和理念的艺术形式与题材成为件套生活陶艺的主要选择。

3 结语

我国的现代生活陶艺是在国外陶艺和民族传统陶瓷基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陶瓷艺术类型,件套生活陶艺从设计、造型、装饰到陈列展示与单体生活陶艺又明显具有不同的特征,从生活的艺术到艺术的生活,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品位,以灵活、亲切、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体验,使艺术与设计结合而带有综合艺术的特点,打破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成为陶艺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媒介和桥梁,让艺术走进普通大众文化生活而带有后现代艺术的某些艺术特征,它和纯艺术陶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富有个性而不极端,没有和公众的审美产生明显的隔阂,而是和观众在审美认识中做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有很强的亲和力。它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同样又不失纯艺术陶艺的敏锐、活跃的创意思维、适于民俗生活,设计创意上又不媚俗而富有新意,形成件套生活陶艺的审美内核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艺术中心,1985年,1月版

[2]老子.道德经[M].北京:乌兰文艺出版社,2009,3月版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53页

在家享受生活的艺术 篇16

厨房胜厅堂的优质家居生活

罗文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厨房可以制造出美轮美奂的菜式,但主妇在厨房中劳作的过程却难免手忙脚乱。尤其是中餐,劳心费力的采购、洗菜择菜、烹调时的油烟、烹调后油腻的锅台……这些东西似乎无法避免,特百惠对此有什么解决之道呢?

梁学斌:特百惠有五大系列的明星产品,着力于为消费者打造出“厨房胜厅堂”的优质家居生活——

第一,“鲜香防漏调味壶”系列,适合存放食油、酱油、醋、料酒、蜂蜜、果汁、炼乳等液状或乳状调料。独特的壶嘴和“回流槽”设计,倒时液体不会挂在壶身外壁,真正做到滴油不漏。子母盖设计,防尘防蚁虫,卫生状况大大改善。您以前每天都要清洗的厨房操作台,如果使用了它,一周清洁一次就足够了。灶台不再又黏又腻,家人的健康也得到充分的保障。还可用于冰箱侧门保鲜,开封的牛奶、果汁等饮料延长了保质期。

第二,“餐餐乐微波加热” 系列,采用高纯度塑料,即使加热后也不会释放有毒成分,确保食物卫生与安全。既可以用来冷藏保鲜饭菜汤水不串味,又可作为微波加热后的食具。碗底的防滑隔热珠,防止在微波炉内旋转加热时打滑,有利于热力循环,还可防止和桌面粘连。由于具有外带防漏功能,白领女性还可作为自带午餐饭盒使用,既保证了营养和美味,还节省了金钱,又增加了午休时间,一举多得。

第三,“MM储藏保鲜盒” 系列,独创的等比例设计,大小不同的盒子可根据数学加减原理整齐叠放,充分利用空间,整洁又美观,让厨房像厅堂般整洁敞亮。盒盖是“伴侣盖”,确保密封防潮的理想效果,保存食物可长时间防虫、防尘、防潮。盒身的透明视窗设计可帮助您轻松区分不同食材与分量。您可以将家中所有的干货、汤料,还有孩子的营养零食、老公的茶叶都整齐有序地收纳其中,时刻保持食物的干爽松脆,取用时一目了然、有条不紊。

第四,“菜嫩果爽冷藏保鲜盒”系列,盒盖凹槽与盒身紧密结合,不但能保鲜您储存于冰箱里的各种瓜果蔬菜,而且能保证食物不串味。稍掀起盖子一角排气,能使盒内空气稀薄、抑制细菌繁殖,延长保鲜期,主妇们即使每周只买一次菜,照样能享受到和刚买一样新鲜的瓜果菜品,就像把超市搬回家一样方便。

第五,“冷冻之家保鲜盒”系列,适合存放新鲜的肉类、鱼类、海鲜以及香肠、餐肉、饺子、汤圆、包点等速冻食品。它采用优质耐低温食品塑料制造,长期置于冰箱冷冻室也不会变脆,盒身盒盖收缩率配合极好,即使在低温冷冻状态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有效延长了食物的保鲜期。与菜嫩果爽冷藏保鲜盒配套使用,每周只买一次菜,大大节省了采购的交通费、时间和精力。

罗文林:现代都市主妇们不同于以往的家庭妇女,她们一边承担着工作和社会责任,一边又要照顾家庭,对于她们来说,能够轻松处理家务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特百惠可以为她们提供什么帮助?

梁学斌:现代主妇的辛苦确实有目共睹:白天在职场上风生水起,下班还要为家人准备晚餐而忙碌,至少要花上一个半小时,饭后还要清洗油腻的灶台;家里收纳不当、储存的干货变质、招来虫蚁……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花时间、精力去打理,所以没有办法悠闲自在地读书、听音乐、外出游玩,如果这就是居家过日子的全部,谁会不懊恼?

其实,想要轻松打理家务有两个要点:其一要熟谙理家的窍门与智慧,其二,需要有得心应手的器皿和用具,把握住这两点,做家务的难度和时间都会减少,家居生活会更加愉快。我们做主妇,要做优雅的主妇,不做绝望的主妇。

罗文林:回归家庭生活是当下潮流,特百惠的经营理念——“在家享受生活”,都有哪些内涵?

梁学斌:现代社会发展得很快,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但到了一定程度,大家又会返璞归真,意识到家庭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休闲时间一家人在一起做点东西啊,一起吃顿饭啊,不管做什么都是给人生加油,而不是整天忙于在外应酬。其实在家里也有很多事情可做,不仅仅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大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完全可以由爸爸妈妈教小朋友做甜点之类,既培养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亲子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这种更多体现家庭价值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个社会都有裨益。

罗文林:家居用品的设计是最微妙的,因为它必须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完美地融合到实用性里,而不是一味地“玩”设计。特百惠的产品设计是如何完成的?

梁学斌:特百惠在美国和比利时有两个产品研发中心,将外形的美观流畅、实用功能和人性化需求巧妙结合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事实上,特百惠产品的设计的确屡获国际设计殊荣,被多国博物馆长期收藏,这也证明了它们是艺术美和实用性巧妙结合的典范。

比如曾获伦敦设计中心大奖、美国纽约工业设计大奖、被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MM储藏保鲜盒系列”,它的设计乍一看并不复杂,特点一是卓越的密封性,二是省空间的等比例设计:两个1号MM叠起来和一个2号MM的高度相等,而两个椭圆MM刚好可以平放在一个方形MM的盖子上,像积木一样方便使用者随意组合,从中可看出设计师对数学原理的巧妙运用。还有曾获美国芝加哥雅典娜设计大奖、德国埃森诺丁汉西佛伦设计中心设计大奖的“慧眼冷藏保鲜盒”,它的特点是在保鲜盒身上有两个可以调节空气流动的“阀门”,“阀门”的形状就像一双眼睛,根据不同瓜果蔬菜在保鲜过程中对耗氧量的不同,在一睁一闭、双睁、双闭之间,“智慧”地控制流入保鲜盒中的氧气量,让果菜各取所需,进行个性化保鲜。特百惠荣获国际设计大奖的产品还有很多,都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美学的优质家居“艺术品”。

把生活趣味化的环保先锋

罗文林:“特百惠”这个品牌在国外几乎已经成为“塑料保鲜容器”的代名词,而提到塑料,一般人的头脑里会有两个比较固有的概念:一是塑料制品有悖于环保,二是塑料制品属于消耗品而非耐用品。

梁学斌:其实特百惠是环保先锋。这个“环保先锋”概念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诠释:

第一,特百惠产品采用的原材料是美国发明家伊尔.特百在1938年发明的无毒无臭的高纯度塑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使用安全可靠的纯净原料,无论是高纯度的第一手塑料,还是色彩缤纷的色母粒(着色剂),均来自国际知名的原料供应商。特百惠容器的底部均有欧美地区适合食物存放的安全标志,产品采用全球统一的精密模具,确保全世界各个地区售卖的特百惠产品有着始终如一的优良品质。第二,高质量的塑料保鲜容器其实非常耐用,在美国特百惠的用户中,有一位老太太至今还用着她40多年前买到的圆碗。塑料相对于其他传统食品容器材质还有着轻便、不易破损的优势,比较适合小朋友和老人使用。

以前人们印象中之所以会形成塑料属于消耗品的观念,是因为大多数廉价的塑料制品往往材质低劣、工艺简陋。而特百惠的塑料保鲜容器的定位是高品质、环保、美观、实用,比其他材质的家居用品更能禁得住时间的磨耗。而且由于塑料容器便携的特性,特百惠还推出了供人们随身携带的水杯和午餐盒,不仅更经济卫生,还大大减少了一次性水瓶和一次性餐盒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罗文林:刚才提到的“MM储藏保鲜盒系列”,大大小小的保鲜盒,像积木一样可分可合,还可保持规整的形状,很有趣。

梁学斌:“让家居生活趣味化”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理念,最近特百惠开发的新产品中包含了更多、更“好玩”的概念,比如各种果菜形状的“勿忘我”保鲜盒,为瓜果造型的瓜果刨等,除了让厨房工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也会让人觉得,原来厨房是个蛮好玩的地方,制作食物的过程不仅只是汗流浃背的辛苦,而变成一种游戏和享受。

罗文林:特百惠的“印花防漏水杯”看上去绚丽多彩,很有时尚感。在特百惠的产品设计中,实用性和美观性各占到多大的比重?

梁学斌:特百惠早期的产品基本是属于实用性的,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加强,美观性在研发过程中的比重逐渐变大。虽然目前产品的实用性在设计重要性中占60%以上,但越来越美观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特百惠有一款获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度优秀工业设计大奖赛银奖的“威尼斯海洋系列美食碗”,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威尼斯手工彩色玻璃制品和捷克高级水晶工艺品,外表像水晶和玻璃制品一样晶莹剔透、色彩绚丽,但它却是塑料材质的,因此轻便易携、不易破损。

颜色绚丽、图案多变的水杯,可以让消费者特别是女性顾客有更多的选择,根据衣着或心情的变化选择“今天带哪一只杯子”。除此之外,特百惠还推出了一些经过授权的卡通图案水杯,满足年轻人和青少年的消费需求。

罗文林:在美国,特百惠产品是通过Home Party来销售的,可以讲一讲这种模式在中国的运用吗?

梁学斌: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销售专家惠思太太开始以“家庭示范会”模式来示范和销售特百惠产品,60年来,特百惠在国外的销售一直是直销人员到顾客家中,邀请邻居和朋友一起参加产品的示范。而到了中国,想要进入顾客家中做产品示范相对较困难。因此特百惠采取了“加盟专卖店”的经营模式,而这种“家庭示范会”被更名为“理家会”,成为顾客在专卖店学习烹调和理家窍门的场所。大多数专卖店开在社区内,特百惠的会员只要一个电话,理家顾问(店员)就会免费到顾客家中,提供整理厨房、清理冰箱的个性化服务,并帮助顾客筹划选购适合其家庭的特百惠产品。

罗文林:在特百惠“理家会”,消费者还可以获得哪些服务?

上一篇: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豆制品加工废水的试验研究下一篇:服装销售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