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用心工作有感

2024-07-15

读用心工作有感(共12篇)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1

读《用心去工作》有感

近日有善缘,能阅读《用心去工作》这本好书。说它好,是因为它教导我们很多智慧。

捧着《用心去工作》,的确让人有些爱不释手。粗浅地看,它是一本职业培训的经典之作;细细想来,它却蕴含着很多智慧。里面所举的实例,诠释着释道儒的核心内容。佛家的置心于清净处,随缘以达“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道家的“无为有为”的圆通运用;儒家的“智、信、仁、义、忠”的淋漓体现,实例中的主人翁莫不如此。

这本书从工作说起,教导我们用心工作,教导我们如何用心工作。工作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缺的环节,而且占据我们人生的最重要的时光。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认真思索“工作 ”。

首先,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佛弟子是为“早登极乐”,道士是为“成神成仙”,书生是为“功名利禄、忠孝牌坊”,那么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提高生活水平是服务、建设精神文明是服务、端茶倒水也是服务、嘘寒问暖也是服务。有人要问了,有些人不要脸不要皮,一天对着干,闹得乌烟瘴气,也要为其服务?冤不冤?这些人只是人民中的坏人,并不是敌人,可以惩治、转换、宽容。正如书中第128页大作家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一颗心在宽容。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但心可以一样伟大。

第二,我们怎么工作?这个是这本书的全部——用心去工作。我很赞同书中的一个观念:把工作当事业。如果仅仅把工作当挣钱养家糊口的手段,可能就平平庸庸失去进取心,可能一生中没有自己的事业;如果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就会兢兢业业善智善勇,事业上去了,养家糊口还是问题吗?所以,有了事业心才能去挖掘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学以致用。摸着这本书,说实在的,纸张的质量很一般。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纸张,它不反光,给人一种海绵吸纳水分之气势。智慧如同武功,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不用有什么用?这么好的智慧,我们只有好好的学,学懂之后好好的用,才不枉此看。多学多用,自会进步,修缮自我,改正缺点,弥补失误。

当然,书中所列人物好多都是著名人物,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十二万分的努力,我们也成不了李嘉诚、林肯、马云、陈绍鹏,我们还有必要努力吗?传说朱元璋信命,命令将全国和他生辰八字一样的全抓起来,准备杀掉以防篡夺皇位。抓到金銮宝殿上一问,和他生辰八字一样的有养蜂的、种菜的、做生意的,而且都是所从事行业的佼佼者。朱元璋下令将这批人全部放了,他说自己经过努力成了人的皇帝,他们经过努力成了蜜蜂、蔬菜的皇帝。人生的精彩不完全来自权高位重、腰缠万贯,而是来自于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懈努

力,在努力中愉快和自在!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2

一、做好辅导员工作, 良好的职业归属感是前提

高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与学生联系最多, 相处时间最长, 接触最频繁。在很多人眼中, 辅导员多是扮演学生“保姆”的角色, 常常是不停歇工作一整天, 也没有什么看得见的重大成果和进步, 以致很多人认为辅导员是典型的“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型岗位, 对这项工作的重要作用和自身价值感觉模糊。我校党委副书记张辛卯在2011年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讲道:“有人把学生工作者的境界分为这样三种:把学生工作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把学生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把学生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当然, 把学生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是最高的境界。”辽宁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曲建武在序言中写有这样一句话“有为才有位”, 认为辅导员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 但却大有可为, 只要你有“为”, 就一定有“位”。而要想有“为”有“位”, 就要清楚且深刻地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意义和不可替代性, 从心底里真正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热爱、去追求, 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热爱是工作的基石和灵魂, 也是产生工作热情的原动力, 更是保证学生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

辅导员这一平凡岗位体现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当初我选择辅导员工作, 就是源于对学生工作的热爱, 现在我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两年时间, 更深深地感受到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亦可爱人, 亦可被爱”的事业。热爱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而我们在辛勤付出的同时, 也会收获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这些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都无法比拟的。所以, 只有真真正正认可自己的工作, 踏踏实实地奉献和付出, 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做好辅导员工作, 提升工作方法是关键

做好辅导员工作, 仅有热爱之心是不够的, 还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的提升, 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 更要自己思考、感悟和总结, 从而形成自己系统的学生工作思路和方法。就如书中的100位辅导员, 对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只停留在“发生——解决”这一层面, 而是在事后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去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怎样做效果会更好等, 去粗取精, 凝练升华, 这也正是辅导员工作从“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的过程。很多人都说“辅导员是良心活儿”,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复一日处理繁杂的具体事务上, 不能只单纯追求良心上过得去, 还应该更多地沉下心来, 站得更高一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对学生工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感悟、研究和总结, 这样不断挖掘自身潜能, 不断历练积累和摸索规律,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思想深度的变化, 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工作方法和技能的提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做辅导员工作, 有的人能够成为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 拥有更广阔的天地, 而有的人却还只能埋头于处理不完的事务。所以, 每天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 并记录下点滴感悟和体会, 你将会获得更大的提升。

三、做好辅导员工作, 加强自我修养是根本

辅导员工作的实践证明, 最有效的影响力在于辅导员内在的气质、学识、品格等非权利因素所形成的精神力量。辅导员工作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素养决定的。因为你的思想行为、对待工作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 甚至你的言谈举止等细节无不感染、影响着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平时, 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觉悟;完善自身人文素养, 提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质量;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通过树立自我完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 并激励学生共同上进。具体工作中, 我们要认真负责, 并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答应学生的事, 要争取做到;要求学生做的, 我们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教育无小事, 教师无小节, 这些细节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更是树立了一种风范和气质, 潜移默化地教导感染着学生。只要我们能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读《一夜的工作》有感 篇3

关键词:艰苦;朴素;工作;敬爱

读完《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

文章中这样描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办公场所作者只用了寥寥数语就全部写出,足见总理的办公环境十分简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先进、齐全的办公设备,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高级奢华。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周总理夜以继日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这也许就是人们尊敬和爱戴总理的原因吧!身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日理万机,而工作环境却是如此简朴。想一想我们的工作环境,学习条件,电扇、空调、电脑、多媒体、智能手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高科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周总理相比,我们在这样舒适而温馨的环境中,是否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是否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努力学习?是否想着去回报社会?还是我们在这大好岁月中一天天虚度年华。

“桌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在学生们的课桌上我们或许也可见到摆放着的一摞摞书本,但那近乎是学生们一个学期所用的学习资料。但摆放在周总理桌上的一尺来高的文件,却是“我今晚要审阅”的。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尺来高的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如此繁多的工作,周总理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审阅,不是一扫而过,不是粗略看看,而是仔细地看,还一边看一边思索。周总理对工作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意。

“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繁多的工作,从“不大的写字台”“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数的清颗数”的花生米,相互间这是多么鲜明的工作、生活比照。总理工作上的负荷是那么重,可对日常生活的要求却是那么简朴。相比之下,我们呢,付出一点,就想要回报很多,真是惭愧。

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曾经学习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所讲的万人送别总理的情形,长安街两旁男女老少、甚至连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出来为总理送行,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歌颂、缅怀周总理,表达对他的爱戴,对他的留恋。

周总理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活生生的学习榜样,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总理最好的回报。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新缘小学)

读《用心做校长有感》 篇4

曹县梁堤头镇明德小学 张胜

读了《用心做校长》这本书,可谓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许多优秀校长的做法引起心底的共鸣,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经过反思和对照优秀校长的成功做法,我认为做一名好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作为校长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校长不但要有学习的愿望,而且还要善于学习,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用心去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做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因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了扩大生源,我们除了在所辖服务村中大力宣传外,又在校附近村中做了大量宣传,几年来共在周边村庄招收三十个学生,尽管不多,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为校长,要确立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的原因更应该深入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就是在一次次总结中得以提升发展的。校长的素质提升和管理水平提升是教育发展形式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作为校长,还要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众所周知,我校目前是我镇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这当然得力于上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领导的努力争取和国家的好政策,“硬件”上来了,“软件”工作也必须做好,当然,这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朝夕必争却不是朝夕间就能做好的事情。因此,就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提高业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

二、构建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教师团队,凝心聚力,共同奋斗。

做为校长,首先要建构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最重要的是提高领导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作为班子成员,必须道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平易近人,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必须公正无私,善于做思想工作,以诚待人,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我经常和班子成员及教师谈心,互相沟通,以诚恳的态度,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和成绩,也推心臵腹地实事求事的指出他们的不足,他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我敞开。这样,时间久了,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实现了共勉,工作中的配合也更加默契。平时工作中班子成员必须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师不做的,领导一定不做。这样的领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如评优评先等,不搞“暗箱操作”,而是用“制度说话”,让群众发言,做到了公正公开,领导要做到在荣誉面前,不争不抢。

作为校长,必须要懂得凝聚人心,真正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想他们之所想。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校长要尽全力帮助。每个教师都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每个人都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所成就。作为学校的校长就应该对他们有所了解,为他们提供方便,为他们解决困难。要尽可能满足教师的需要,使其感到在你的领导下有奔头,你的心里记着他。在业务上也要关心教师,对青年教师大胆使用,给他们分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尽快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对中年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对老教师则尊重他们的想法,予以适当照顾。还应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用其所长,合理搭配师资,优化组合,搭建教师展示才华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把所有教师的聪明才智尽可能发挥出来。教师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干劲就足了,教学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以教学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校长,首先必须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切实加强课程管理。要严格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其次要督促业务领导对每天的教学活动实行全天候管理,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其三是作为校长,要切实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让每位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实效。作为校长,除了要培养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开展好各种社团或集体活动,这样做除了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参与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外,还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如: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成立了乒乓球、美术等各种社团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学校每年都召开学校运动会和艺术展演以及大量的体卫艺等小型活动。除此之外,还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你会发现孩子们变活泼了,孩子得到了锻炼,学校也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四、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校长,要在校内建立起正向的激励导向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物质激励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精神激励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学校除了物质奖励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老师外,更要以情感人,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并善于发现教师的亮点、进步,并及时表扬肯定。领导应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不断提高自己,努力带动他人。同时还要满足教师对信息的需求。作为教师,也急切需要及时、大量摄取各种新信息和新知识,不然就会退化、衰弱。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及时提供进修学习、校间交流的机会,强化培训与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满足教师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五、家校合作,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

作为校长,必须重视家校合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这样会使你的工作更加轻松。本人到本校轰已近两个月,召开了一次家长会,通过接触、了解,你会发现不同的家长渴望在学校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家长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学到有关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实现和加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有的家长不仅关注自己子女的教育,对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也很感兴趣,这样的家长是积极主动的,他想参与学校管理,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在班子会上提出了成立家长委员会,得到了班子成员的赞同,因为这次家长委员会的成立,不是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考虑到秋收时家长很忙,我们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整个过程学校只是发起者,组织者,结果是由家长决定的,但是要求选出的委员必须有代表性,各个班级各个村都要照顾到,通知一发下去,当天晚上就有好几个家长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号从到明德小学后第一次家长会上就告知了家长,家长谈了自己的想法,咨询一些问题,这件事情家长的反应程度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很多事情他们就可以解决了,举个例子,因为学校收费是个敏感的话题,不能随便收费,家长委员会可以征求广大家长意见后,可派代表去采买、定制等,增强了事情的透明度,学校也省了不少麻烦。不但大事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平时日常教学也需要家长的监督,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为了加强此项工作的实效性,学校 要求各位班主任一定要与家长常联系,常沟通,建立和谐的家班合作关系。

六、强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作为校长,必须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不是走廊、班级有几块展板;墙上贴几张师生作品、有几句口号就是文化。那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应不应该做?我认为应该做,但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应该是把学校的发展理念内化成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师生共同的愿景,一种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的内驱力。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5

——读《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

有时觉得自己的生活像墙上的挂钟,周而复始,天天重复着一样的摆动;有时觉得教师的工作像电脑程序,一步又一步,预设而成。机械的心灵需要一点精神食粮来燎原心中未曾熄灭的梦想。读完冯恩洪的《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一书,心中沉思良久,不忍搁置,心中的诸多困惑似乎已柳暗花明。

冯恩洪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提出要为有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正如他在书中所说“从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多么朴实的话却又多么震撼人心。在书的开始部分,冯校长就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平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因为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所以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

冯校长讲到学生军训会操给他的启发,说到我们给学生的是“正步走的发展目标”,但在生活中又有谁用正步走道方法上下班?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试想,“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找到一个结合点,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只有合格,毫无特长,走上社会,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的不是更任重而道远吗? 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生时,不是让他们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算大功告成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在课堂上我们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设置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学到的知识不是泛泛的理论,知识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学了我们就要大胆的去运用。

而最好的老师要具备五个特点: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公平、公正的老师;爱学习的老师;最有思想的老师;最善于演讲的老师。好的老师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不断地修炼,终生探索学习,每一位老师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年复一年地重复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生涯只有一次,“一个孩子的成长关系到一个家庭晚年的幸福”,如此任重而道远的教育,我们能不做最好的老师吗?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6

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海伦・凯勒,她因为感受到了温暖而放弃伤心、自暴自弃的心理,迎接一个新的自己,从而走向幸福指路。

当困难来到你身边,不要害怕,不要困扰,不要逃避,而是用最好的心态,重返健康的自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明白了一个更深奥的道理,我们应该每一天都有紧迫感,让自己多聆听些美好动听的音乐吧,就像明天就遭到耳聋的厄运,嗅闻每一种花香,每一片叶子的清新味道,品尝每一种美食吧,就当作明天就要丧失嗅觉和味觉。还有珍惜你的触觉吧……这样,就不用害怕那突然的一天,即使带着一点点遗憾的气息。

在自己准备好了之后,请善待那些残疾朋友吧,他们在那一天已受到了太多打击,不要揭开他们心底的那一股忧伤,帮助他们吧,关爱他们吧,就像莎莉文老师那样吧,就算你从没有过这样的悲伤,打你的温暖可能会拯救一个人,增强一个人,甚至创造一个人才!同样是人民,帮助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幸福将会延续……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7

不少青年教师问他:“时间这么少, 还能当得成班主任, 您主要靠什么?”他说:“主要靠两大点, 一小点。两大点, 一是民主, 二是科学;一小点就是引导学生强身健体。”他说, 一个当班主任的, 如果凡事都和学生商量, 一定容易成功。他建议要从科研的角度去进行工作, 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教与学, 自然就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他的学生刘诗奎在《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中这样写道:“捷克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时间应分配得精细, 使每年、每月、每日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印度科学家雷曼也说过, 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 即便只有五六分钟, 如果能重用, 也一样可以有很大成就。游手好闲惯了, 就是有聪明才智, 也不会有所作为。不要小看这点滴时间, 只要坚持不懈, 就会集腋成裘, 事半功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精确计算时间的支配和工作效率, 一年一大结, 一月一中结, 一天一小结。正是由于他如此注意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 才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数事实都已证明, 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 将对人的一生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 因为它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魏老师的这番话, 真使我们心悦诚服, 我们全班同学都注意效率感了。”

魏书生重视和讲求效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他极力反对做事犹豫。他提醒大家, 犹豫是时间的盗贼, 许多宝贵的时间在犹豫之中溜走了。如果认真计算一下, 在许多人的一生当中, 会有五六年的时间被犹豫偷走。极少数人把“谨慎”与“优柔寡断”用等号连接起来, 以为谨慎就得犹豫。其实这就是让真理多走了一小步, 成了谬误。

第二, 他强调要充分利用好零碎时间。他说, 我们应该通过使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 培养学生的惜时观念。一个珍惜整料成料的人, 不一定珍惜边角余料;一个珍惜边角余料的人, 一定更珍惜整料成料。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的学生一定是珍惜大段时间的学生。

第三, 他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人体生物钟奥秘, 讲人脑的奥秘。科学家们发现人体生物钟每天都有高潮低潮的区别, 人体体力每23天、情绪每28天、智力每33天分别发生周期性变化。这三个周期的变化, 被称为人体的三节律 (体力、情绪、智力) 。人体在一天24小时之内也有变化节律, 称为生命日节律。一天之内有4个高潮、4个低潮。高潮时间为6时、10时、17时、21时, 低潮时间为4时、14时、19时、24时。科学把握生命的几个节律, 可以让教师更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让学生更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四, 他提倡要亲近自然。他呼吁,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现代人, 城里人, 应该想方设法挤出时间, 尽可能多地接近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 融进大自然, 使自己的精神、情操在广阔、美丽、和谐、宁静的大自然中得到陶冶。走进大自然, 从形式逻辑来看是失去了一些学习时间, 但大自然融化了人的烦躁、人的不安, 激发了人的热情、人的勇气, 增强了人的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们提高效率, 创造的成果会超出全部时间用于学习的成果。最宝贵的, 当然不仅仅是一点看得见的分数的提高, 而是整个人格的完善。

第五, 他极力反对吃大锅饭。他语重心长地强调, 正是大锅饭害苦了我们这个国家, 一定要让学生从学生时代起就和大锅饭告别, 从小学会劳动前制订计划, 明确责任, 落实数量, 提高效率。学生从小承包任务, 增强了责任感, 减少了劳动时当场分配任务的互相推诿现象和互相攀比现象, 节省了重复分配劳动任务的时间, 提高了完成所承包任务的熟练程度, 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 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向专业化较强的现代社会。

尽管魏书生坦承教学不应该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 他衷心希望大家要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 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但魏书生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 他的严整而科学的教学改革, 他的极具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他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 他的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 他的种种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地去进行总结和反思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推广吗?难道不值得我们把他作为一种高度去跨越吗?

在中国的教师队伍中, 魏书生无疑是最忙的人之一, 但他的“忙”是明确的而不是盲目的, 是有序的而不是杂乱的, 是长期的而不是短视的, 是高效的而不是低迷的。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光强调教师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 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 倘若思想观念不改, 单改怎么上一节课, 怎样讲一课书, 怎样留作业, 怎样批作业, 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 也决不会持久。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 一名好教师, 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 不管多么笨的学生, 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 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 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

用心读懂孩子,关注学生成长 篇8

关键词:用心 ; 关注 ; 教育; 学生

刚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台下比我还高的学生,我首先想到的是要管住他们。所以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准这,不准那等要求就出台了。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维护我的教师尊严,我和学生对着干上了,久而久之矛盾激化,我当时无计可施,只有上火,最后成绩出来——全班倒数第一。我屈辱的泪水悄然而下,生活给了我教训,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我的做法对吗?我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

因为那个惨痛的教训,我才更珍惜现在所享受的幸福:老师支持,学生尊重,朋友关心,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在新课改中我不断学习总结,在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实践。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真心地为学生着想,用“心”去教育管理学生,才会成为一个学生尊重的合格的老师。

怎样用“心”去教育管理学生呢?

一、怀揣一颗爱心,学会关注学生

热爱学生不仅是当老师的前提,而且是每个老师天职。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天真、活泼、可爱,各方面比较稚嫩,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会在老师的培育下成人成才。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无论他的外貌、品质、学习怎样,他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和教导。作为老师,热爱学生就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关心学生的品德提高,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关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也关心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不仅关心他们的现在,更着眼他们的未来。当然,这种爱是理智而又无私的,它以严格要求为前提,同时又注意方法。虽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但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就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不仅要提高学生成绩,更要注意学生能力、品德和习惯的培养,因为这是影响学生终身的关键因素。

二、立足家长立场,学会将心比心

我受恩于父母,受教于老师。理解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我也不能忘怀老师对我的教导,关怀和帮助,我愿意把老师给我的爱心播撒给我的学生。每当我灰心丧气,想放弃不管一些学生的时候,我回想起他们父母的辛苦,我明白:对于我,有几百个学生,放弃几个没关系,可是对于父母只有一两个孩子,那时他们的希望,因此我尽力克服困难,竭尽我的能力去教育管理学生。我让他们明白:无论你的学习 有多差,你都有能力学好我教的科目。每节语文自习上,我都给他们具体安排任务,他们能完成,体验到了和别的同学一样的自尊,在自习上也就不在偷懒了。

三、着眼学生发展,学会心理换位

以前,我总是独断专行,随意行事,现在我也意识到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做错了事也不足为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錯 ,所以,遇事先站到学生的角度想想,再处理。面对两个打架的学生,我不愿罚检讨,也不想罚站,只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宽容,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为我也和同学打过架,但我的老师却宽容了我。我理解到有些事并非人的本意。面对一些经常犯错的学生,我本身就需要时间。我告诉自己要有耐心,不能心急。

四、做好本职工作,学会反省自己

我所带的一个班语文课,上过后,我总要想想:哪些地方设计好,学生参与积极?哪些地方引导不当,学生理解困难?然后加以调整,在下次上课就胸有成竹了。而且前后课堂学生的表现再一对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堂设计情况我就做到心中有数了。在教育学生方面,我认识到:要讲究方法,但因经验有限,在教育批评了学生后,我有时会想:这样批评对吗?因为以前我的独断专行,总是把我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已经伤害了一些学生。我开始随时观察每一个学生,关心指导他们的学习,虽然我做得不是很好,但我发现学生的心已经向我靠近许多:因为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那样积极。我清楚的明白:我的课上的并不好,而且随意性很大。我希望能通过我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自己的努力,让我以后的课堂更精彩!

我相信心诚则灵!努力就会成功,丑小鸭终会变成白天鹅!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行为的变化》

[2] 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

[3] 沈德鑫 《陶行知教育思想读本》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1年

[4]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读《快乐工作》有感 篇9

有一个哲人说过,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这话看似深奥,其实只是翻说了句老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幸福的真谛就这么简单,做起来却格外艰难。有一个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一对小职员夫妇,过着平静的日子,因为疼爱妻子,男人暗自发誓要让妻子穿上名牌服装,住上漂亮房子,于是辞职下海。

看到丈夫拼命工作,妻子很感动,觉得自己真是嫁对人了。男人很有天分,在商场上屡有斩获,生意迅速扩大,于是开始请人帮着打理,请了男助手,当然也请了女秘书。女秘书自然是那种年轻漂亮,能迅速帮老板签到订单的红粉佳丽,公司里也就多了些男欢女爱的传言。

妻子开始吃醋,终于有一天妻子让丈夫在自己和女秘书间做个选择,而这时开着奔驰车上班的丈夫已经丢不下自己的生意了,自然也就离不开女秘书了,犹豫再三,最后狠下心选了女秘书。

妻子倒还好,很失落,但随后也就解脱了。和女秘书结婚后,男人才发现选错了,这位女秘书在生意场上千杯不醉,巧舌如簧,回到家里却没有丝毫的温存。有个深夜,男人生了病想喝鸡蛋汤,苦等两个多小时,终于有一辆汽车送来了酒店里那种只讲口感、不讲营养的鸡蛋汤。在病中苦等了两个小时的男人急着想喝,而秘书夫人却熟练而有耐心地讨价还价。想起从前的妻子,男人后悔莫及。最后的结局非常惨,男人失去了家产,也失去了那位秘书夫人。

人生就这么奇妙,有得必有失,有失却未必能有得。在得失之间,如果失去的恰是自己舍得放弃的,倒也罢了,如果失去的恰是自己放不下的,恐怕就会象我这位朋友一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徒有遗恨了。朋友们,面对诱惑,我们一定要牢记:幸福的真谛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生活。

关于爱情,我们能找到无数诗篇,关于工作,我们能找到的恐怕更多的是《公文写作概要》、《冲床操作指南》之类的教科书,关于我们工作中的感受、心情,总是鲜有人来关心。许许多多的人可能还在错误地期盼着来位慈爱的上司,岂不知上司还在祈祷着人世间再多些慈爱的客户呢。

读《工作就是责任》有感 篇10

作者:李建立

周永亮 内容简介:

责任,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一个缺乏责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缺乏责任的人是不可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的组织是注定失败的组织,不管这个组织看起来是多么的强大与可怕!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责任保证绩效。”一个高效率的团队必然是由一群充满责任感的成员所组成的。对于员工来说,要提升工作的业绩,必须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对于企业来说,提高团队绩效的好方法就是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本书提出“工作就是责任”,将“责任”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生动的具体阐述,提出了“责任感的5项基本特征”、“妨碍人们责任感的4种病症”以及“责任感修炼的6个步骤”,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无论对于企业员工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工作就是负责,负责不是用嘴承担,需要用行动承担。我的心得:

读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涉及的语言通俗易懂,却阐明了深刻的道理,特别是其中一系列的案例,有着极强的说服力,阐明了有无责任决定事物的成败。也让我加深了对责任的理解。《工作就是责任》书中说:一名员工能力再强,如果不愿意付出,他就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企业全身心付出的员工,即使能力不是顶尖儿的,也能够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我认为这话说的很好,所以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平凡的也好,令人羡慕的也好,都应该抱着尽心尽责的态度,做好自己工作,承担这个工作必需的责任,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来。

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欣赏那些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给人一种信赖感,才值得与之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勇于负责的精神,这样,才会获得别人的敬重,为自己赢得尊严。

读《乡土中国》有感 篇11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我对费老在《乡土中国》里那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是非常的欣赏,也引起了共鸣。在认真了解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大胆地设想把中国的农村社会比喻成一个肌体,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肌体。并冒昧地认为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统治”就是这个肌体的骨架,是它们共同支撑着这个安稳的乡土社会结构;把“血缘和地缘”之间的动态关系看作是这个肌体的血液,从而维系着乡土社会的绵延;而土地则作为这个肌体的肌肤,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这个肌体中最厚实的东西,是永远都离不开的。那么在这个比喻之下,整个乡土社会便被建构了。而费老所概括的乡土社会的林林总总,如“男女有别”、“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家族” 等,则是这个肌体所表现的特征,有外表上的、也有心理上、更有骨子里的。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费老所阐述的在乡土社会中所衍生的土的、愚的、私的、病的等乡土特性,它们是这个肌体所表现出的病态,是需要诊断和医治的。无疑,费老是一个资深的社会医生,他在用自己的眼睛给中国社会看病,而《乡土中国》则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分析报告。综合看来,中国的乡土社会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症状” :

土。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人多地少,但农民却又紧紧地被土地所束缚,生于斯、长于斯、最后死于斯。就像费老所说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在费老看来,“从泥土里讨生活的人,不能老移动,他得守住土。老子产生‘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是很自然的。”因此,乡土社会在土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由此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私。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乡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正如费老所说的“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种毛病的。现在已成为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愚。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当然也有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人也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结。然而,费老在《乡土中国》所谈及到的“愚”并不是指的智力方面的,他曾质疑到:“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么样应付汽車,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这又愚在什么地方呢?”因此从理论的层次上理解乡土社会的“愚”,这应该是一种不自觉的“愚”。是因为在这个熟人的乡土社会中,丧失了产生文字知识的需要,而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在不能满足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是很难酝酿的。

稳。乡土中国是亚普罗式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裂。也就是说,乡土社会是一个平稳的社会,而这种稳定性则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上,“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 就是这个稳定的乡土社会的支架。正如费老所说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少,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而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较慢的社会变迁速率则在无形中成了孕育“礼治”的土壤。因为在这种前提下,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乡土社会中出现的生活问题。

认真研读了费老这本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诊断报告,我对乡土社会的特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份“诊断报告”的背后,我深刻感受到费老“医术”的高明。他采取了“中西结合”的理念,在对乡土社会的分析和反思中始终贯彻着马林诺夫斯基的经验功能主义,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社会,但同时他又在解释过程中高度概括出一些中国化的东西。面对农村社会的种种病态,费老又试图从经验功能主义中“需求的视角”来医治乡土社会。如他在书中提出了用刺激需求来实现“文字下乡”,用“社会计划”来刺激乡土社会的变迁,最终改变其劣根性。而在《乡土中国》之后,费老又写了一本《乡土重建》,探讨中国农村怎样引入工业生产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温饱,步入小康生活。这些建设性建议的提出,也算是对中国社会开出的一副良药吧。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之下,他的这些“良药”却被看成了资产阶级的“毒药”,最终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今,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城乡人口相互流动的趋势加剧,我国已经进入了“转型社会”这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农村社会出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二者间发生激烈的碰撞,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如乡土性渐变、礼治淡化、长老统治与教化权力弱化等社会特性。再回过头来参照费老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一些思考,倍感切实、中肯,其思路对解决“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将是有益的补充。

读用心工作有感 篇12

作为一部科普著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肯尼思·库克耶(Kenneth Cukier)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以下简称“该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大数据的丰富的精神食粮。该书详细阐述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三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其论点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来佐证,读起来很有趣味,同时又使我们充分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从总体上看,这本书资料详实,案例丰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很充分,论证过程也很有说服力。说它是最好的科普书籍一点也不为过。

该书主要分三大块:即大数据的价值、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及其防范、大数据思维。其中大数据思维是全书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笔者围绕这三个方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在于推荐这本著作,更在于深化对大数据的认识,特别是对该书中值得推敲的几个命题或观点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的价值是普遍性的,它不仅被应用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而且在零售行业,金融行业,医疗卫生领域,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如下两个方面:即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价值和在国家治理或社会治理领域的价值。

现实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相差悬殊。为什呢?因为企业的账面价值反映的基本上都是有形资产的价值,而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了这部分有形资产的价值外,还包括大量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比如数据、品牌、人才、知识等。而这些价值实际上都很难衡量。在大数据时代,在知识社会,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对于有形资产的价值而言都是巨量的。这就是为什么诸如Facebook,Google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的有形资产不是很高而其市场价值却很高的原因。大量的数据在商业中之所以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价值源泉在于,凭借大数据分析的结论,企业能够做出相对更加客观和更加有效的战略或营销决策,这在某种情况下,相对于传统的直觉性决策更加科学。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就常常使用直觉性判断。

在国家治理或社会治理方面,不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预防犯罪、指挥交通,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扩散,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甚至预测地震,从而减少社会损失,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比如,Google通过人们在网上搜索的大量记录预测流感的传播,他们能比疾病控制中心提前一两周就预测出来,而且还能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这一两周的时间能够防止更多的人感染流感,而且知道流感传播的具体的范围,就能更好地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但是,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相关数据存在。美国联邦政府2009年推出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英国政府2010年也紧随其后推出自己的数据开放网站。2011年7月,美国、英国、挪威、墨西哥、巴西、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发起“开放政府联盟”,并于同年9月发布《开放政府宣言》。这些活动都旨在进一步开发大数据的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落后,应该加紧数据开放政策方面的研究,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将那些不涉密的可以公开的数据向社会开放。

二、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及其防范

同其他事物一样,大数据也有两面性,虽然它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可以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来看。就个人层面而言,首先,大数据威胁到个人隐私。正如该书所说,“大数据促进了数据内容的交叉检验”[1],使得“不管是告知与许可、模糊化、还是匿名化,这三大隐私保护策略都失效了。”[2]其次,人们可能把大数据分析的相关关系结论当作因果关系来用,滥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问题。比如,经过大量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发现红色汽车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况非常少,于是大家都去买红色的汽车,这实际上就是把相关关系当成了因果关系,从而做出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决策。但不管怎么说,大数据本身是中立的,问题在于拥有大数据和使用大数据的人或组织。因此,加强研究和颁布合理使用大数据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方面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1月25日公布了《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第2012/72、73号草案》。该草案提出的“数据主体应享有‘被遗忘的权利’(Right to be forgotten)”的主张对诸如Google这样的大数据开发企业已经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因为“被遗忘权”超越了过去的隐私保护概念,一些关于个人的可能算不上隐私的数据,在数据主体要求删除的情况下,也将不得不被删除。关于数据和信息的法律法规如何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除了上述的个人层面,大数据还可能在国家层面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发达国家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其他国家国民的大量数据,然后借助这些数据分析某个民族国家国民的社会心理状况;其次,发达国家还可能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获得其他国家的科技、政治甚至军事方面的情报;再次,发达国家对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垄断会使上述情况变得更为严峻。所有这些方面都对国家主权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在数据的开放和保密方面做出新的调整,还要开发自己的大数据处理技术。特别是从国家层面介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开发,而不是仅仅让民间的企业去做。

三、大数据思维

在大数据时代,重视大数据的作用,拥有大数据思维是不言而喻的。该书指出:“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3]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如此。另外,大数据思维还给我们带来一种观察世界和审视现实的新视角,这就是,“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4]在一定程度上说世界是由信息构成的,一点没错。

尽管笔者很赞同上述这些观点,但是笔者对该书提出的下面三个命题或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持有异议。该书提出这样三个命题:[5]

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的数据样本。

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

最后,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

可以说这三个命题是该书最富启发意义和最闪光的观点,其简化形式分别是: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即样本=总体;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就这三个命题或观点而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正确的,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数据及其作用,必须以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来审视它们。

首先,“样本=总体”这个命题从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讲是正确的。但严格一点的话,说“样本≈总体”似乎更恰当一些。尽管在大数据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但并不能说这些数据样本就是总体,它们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非常接近总体而已。况且,在允许数据存在混杂的情况下,难保数据没有遗漏没有错误,既然有可能有遗漏和错误,就不能绝对地说样本=总体。

其次,“我们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这个命题容易让人产生歧义。更好的说法应该是“我们允许数据存在混杂性,而不再苛刻要求数据的精确性。”首先,就精确性而言,要区分两个方面:其一是用于分析的数据的精确性,其二是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对于前者而言,在大数据情况下允许数据的混杂,对于后者而言,当然是越精确越好。笼统地说不要精确性是不对的。其次,就数据的精确性而言,允许混杂但并不意味着放弃精确性,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能使数据更精确,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大数据情况下,之所以允许数据混杂,是因为数据清洗一方面可能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在大数据中,细微的或少量的错误和混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而在小数据情况下,之所以要进行数据清洗,是因为错误的或混杂的数据对分析结果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最后,的确如该书所指出的那样,大数据分析“就像捕鱼一样,开始时你不知道是否能捕到鱼,也不知道会捕到什么鱼。”[6]因此,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不仅可能使我们毫无所获,也可能让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特别是在数据混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允许数据混杂和放弃数据的精确性都不是绝对的,但是追求数据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即使在大数据时代也不能放弃。

最后,第三个命题“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把相关关系比作一个盒子,那么因果关系就是这个盒子里的东西。这即是说因果关系是相关关系的子集,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必然是相关关系,但是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比如“啤酒和尿布”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因果关系比相关关系更难找。的确,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几乎都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但也不排除在某些个别的案例中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如果在不需要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仅就找到的相关关系就足够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不再进一步寻求因果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放弃因果关系。如果大数据分析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找到因果关系,而且实际上也能够找到的话,又为何不找呢?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不要在得到相关关系的情况下进一步寻求因果关系。在现实中,有时候把因果关系考虑进来的确会使问题复杂化,会使我们形成某种错觉,甚至会掩盖相关关系提供给我们的新视角,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因此,笼统地说“要相关不要因果”是不对的。在大数据时代,之所以强调相关就是为了防止任何时候都用僵化的因果关系思维看问题,但是也要防止只要相关关系,认为相关关系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这样就大错特错了。《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所说的大量的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理论的终结”[7]是不靠谱的。尽管大数据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为一些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一种新的思路,它只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众多钥匙中的一把钥匙而已。

四、结语

上一篇:拔河日记优质参考下一篇:智慧背囊的经典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