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教学设计_王倩

2024-10-13

11-20教学设计_王倩(共2篇)

11-20教学设计_王倩 篇1

教学设计评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王倩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教材简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教学过程:

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尝试2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受生活中“10个一是1个十” 的应用。

1、创设给小朋友们贴笑脸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笑脸的过程中进行20以内的数数练习。

小美19个笑脸。先数到14个,出现还有笑脸没地方贴的问题,引出有了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大拇指。接着一个一个数,一直数到19。

小东15个笑脸。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将10个笑脸换成一个大拇指,再接着数到15。

小西8个笑脸。强调要10个笑脸才能换大拇指。小波、小涛都是13个笑脸。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数数更方便。

2、介绍数学文化。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记数时就想出了像这样的方法。他们用石子来记数,数一个物体,就在地上放一块小石子,这样下去,小石子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他们也想出了个办法。有了10块小石子,再把它们换成一块大一点的石子,表示已经有了10个。这种方法高明吧!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在笑脸的出示时就让学生练习数数,整体回顾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的观念。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和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将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的记数方法既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屏幕出示)你能拿出10根小棒摆一摆并数一数吗?

追问:刚才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通常我们把10根捆成1捆。(指导捆小棒)举起来,这捆小棒有几根,1捆小棒表示1个十,这1个十是由几个一捆起来的?10个一捆在一起还表示1个十。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

小棒放回盒子,如果现在老师要你从盒子里拿出10根小棒?还需要一根一根数吗?

小棒摆在桌上。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以表示1个十,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师介绍:把10根堆起来和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把10个小石子换成1个大石头一样,都是想直接告诉别人这有10个不用数了。

2、认识12.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先等一等,想一想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动动脑筋试试看。开始摆12根小棒。

谁上来介绍自己是怎样摆出12根的?举起来,左边摆了一捆是多少?右边再加—两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吗?

教师小结:(屏幕显示)左边一捆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比较两种摆法:一眼看出,不需要1根1根数。下面这种摆法也是12根,不能一眼看出来,需要从头到尾数一遍。像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两根才让人看得更清楚,没有这样摆的小朋友也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小朋友像老师这样举起来:左边摆1捆,是1个几?(1个十)右边摆两根是几个一(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放回盒子。

3、认识其他11-20个数。

(1)认识11.(看屏幕)谁能一眼看出这有几根小棒(1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刚刚在说根数时,都讲成一捆和几根。这是对的。但是,“捆”和“根”是生活语言,“捆”表示的是1个“十”;“根”表示的是1个“一”。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里应当把“一捆”换成1个“十”,把“根”换成1个“一”。请各自重新说一说。(学生练说)(2)认识13.(屏幕出示)这又是多少啊?它表示什么和什么合起来?一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3)摆出16.大家认识这个数吗?你能像这样很清楚的摆出16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交流。

过渡小结:刚才摆11、13、16根小棒时,都是在左边摆什么?(一捆)1捆就是1个十,再在右边1根,3根,或者6根,它们都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如果继续摆你还想摆十几?(指名说)每个小朋友都在心里想好摆十几,注意一定要是十几,想好的举手,开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了12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十几的摆法,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几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4)认识20.交流:你是怎么摆19的?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19。下面不是摆19的小朋友想一想你再添几根也是19根呢?

如果在19的右边再添上1根,多少啦?你们也添上1根。(看屏幕)左边1个十,右边几个一?右边又有了10个一,咱们又可以把它们—--捆起来。你们像这样把右边的10个一捆在一起。

学生操作,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连起来说一说)屏幕出示,板书。齐读,追问:20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从19到20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跳跃。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2个十是20”的建构更加透彻。】

三、感受数在生活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观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感受数的顺序。

2、创设小美和大家做游戏的情境,进行数的顺序、数感的训练。小美出题、生猜。13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5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1和13的中间一个数是多少?和17相邻的数是多少?

3、感受生活中的这些数。⑴ 公交站牌。

小东和小西是邻居,住在一幢楼上,放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看看这是她们要坐的公交车站牌,你知道她要坐多少路?(18路)

先出示16路公交车,学生辨别发现不对。再出示18路公交车。⑵ 红灯读秒。

他们上了18路公交车。走到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还有多少秒?(20秒。)师:等红灯的时候数是怎么数的呀?我们一起帮着数一数。学生从20倒着数到0。

⑶ 电梯间楼层标志。

师:终于到楼下了,他们进了电梯间,小东家比小西家住得高,你知道小东家住几楼?小西呢?电梯上行,先到谁家?再上几层就到小东家了?

【设计意图:互动游戏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数感的训练,同时调节课堂气氛,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生活中的数通过故事情境的描述、直观素材的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的应用,同时也穿插认数、读数、比大小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四、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下课之后、走在路上、回到家里,你也找一找,在哪里也会有这些数?明天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课后在生活中主动去找一找学过的数的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讯地址: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邮编:212124 联系电话:05114316860

《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篇2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设计理念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认为,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智慧的萌发与生长。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从小石子数起、“十”在我们身边、从石子中走出去。在这三个板块中,学生从追溯古人的计数方法开始,感悟智慧的萌发与生长;接着回归现实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智慧的发展;最后引入图形与符号,在对比中实现智慧的超越。三个板块的设计,从时间上,由古至今;从内容上,由理论到实践;从认知上,由直观到抽象。每个板块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功能,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体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初步掌握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悟十进制,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 个十是20。

3.经历“十”的生长过程,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小石子数起

1.数“十”引入,介绍古人计数方法。

(1)小朋友们,一双手有多少个手指?瞧,这儿还有一些小石子(10个),它们一共有多少个呢?咱们也来数一数。

(2)借助课件进行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一共打了多少猎物呢?他们有时用手指来表示,有时就在地上放些小石子,捕获一只猎物就放一个小石子,两只猎物呢?(两个小石子)3只呢?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就越来越多了。(屏幕上出现很多小石子)现在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家看(课件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这里的一个大石子表示多少个小石子呢?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于是他们又想到了用算筹(小棒),瞧,计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演示,教者带领学生回到知识的“起点”,在追溯“十进制”产生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人类智慧的萌发与发展。

2.借助小棒,初步理解数的“分”与“合”。

(1)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把10根小棒捆成1捆)你能先数出10根小棒,再捆成1捆吗? 动手试一试。

(2)这一捆是多少?(10根)它就是1个十。

1个十里有几个一?“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出:10个一是1个十,1个十里有10个一。

(3)比赛:根据要求取小棒,看谁拿的又好又快。

比赛一:从盘子中拿出10根小棒。

提问:你拿的真快,能说说你是怎么拿的吗?(直接拿一捆,因为一捆正好是10根。)

比赛二:从盘子中拿出12根小棒。

(学生取出1捆带2根)

提问:这不是3吗,怎么会是12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指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

你拿对了吗?请举起你的1个十,把这个“十”先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10根小棒)刚才你放了多少根?手里还有几个一?把2个一也放回盘子里,(学生放回2根小棒)现在手里还有小棒吗?

设计意图:学生在“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的迁移下想到了“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借助捆小棒的操作,他们进一步理解了“十进制”的特质。与此同时,学生在取出小棒、放回小棒的操作活动中,也体验到了数的“合”与“分”,感悟到了数与数位的不同。

3.借助计数器,感悟“以一当十”。

(1)刚才大家用小棒表示出了12,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表示12 的吗?(出示计数器)

(2)介绍计数器,指出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

(3)在计数器上拨出12,提问:这是12吗?为什么?

指出:十位上这一颗珠子就是1个十,它能表示10个一,真厉害。

(4)刚才我们表示出了12,如果在个位上再添一颗珠子,又是多少呢?再添一个珠子呢?……

(教师边添珠子,学生边数数:13、14、15、16、17、18、19。)

(5)猜一猜,老师接下来会拨多少?(20)

怎么拨呢?学生相互讨论后,进行演示:

提问:原来十位上只有一颗珠子,现在十位上有两颗珠子,多出来的一颗珠子是怎么来的呢?比较一下,哪种拨法更好?

指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就代表了个位上的10颗珠子,真是“以一当十”呀。

4.小结:从小石子到小棒,再到计数器,我们都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数起,学生经历了从小石子到算筹(小棒),再到计数器的发展历程。计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其最突出的创造就是“以一当十”。从一个大石子(重量与小石子不一样),到一捆小棒(形状与一根小棒不一样),再到一个珠子(所占数位不一样),沿着先人智慧的足迹,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板块二、“十”在我们身边

1.寻找身边的“十”。

(1)(实物出示一包餐巾纸)这是什么?有多少张纸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10。

(2)老师这里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来找一找、数一数吧!

(学生取出学具,开展活动。)

指出:十个是一包,十个是一盒,十个是一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

2.体验“十”的价值。

(1)出示3捆铅笔。提问:这是多少?为什么?

(2)(出示:成捆的、散装的铅笔若干)取出50枝铅笔,你准备怎么拿?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拿62枝怎么办?如果拿100枝呢?

指出: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的地数……

设计意图:在追溯古人智慧足迹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回归现实生活,通过身边的一捆、一包、一盒、一袋、一份感受到了“十”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十”是计数单位,感受到了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性,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实现了智慧的生长。

板块三、从石子中走出去

1.引入阿拉伯数字。

“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计数的时候,我们总不能把石子、算筹、计数器都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从石子、算筹、计数器中走了出来,他们创造了图形和符号,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出示:0、1、2、3、4、5、6、7、8、9),有了这十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现在,你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出12吗?

2.感受符号的简洁性。

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出12,那你知道它们的“十”分别在哪里吗?

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便?(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找到了许多的“十”,知道了“以一当十”,还体验到了数字的简洁。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啊!

设计意图:从小石子中走出来,这里的“走出来”指的是从实物直观到符号抽象的飞跃。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智慧的超越。

上一篇:洗浴中心的检讨书下一篇:代建项目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