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2024-12-05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共6篇)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篇1

赴山东省**市东城社区服务中心交流进修培训总结

2000年7月7日,受**县卫生局领导派送,我来到山东省**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学习3个月。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前身是东营市直机关门诊部,下设全科门诊,药房,口腔科,中医科,体检中心,放射,B超,心电图等科室。全院职工对我高度关心和爱护。对于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很少出远门的我说,进修学习室一种考验和人生经历,正是这次机会,使我的专业有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三个月的学习交流确实不虚此行。现将进修工作总结如下:

在门诊部**主任的带教下,我已基本掌握了全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置与治疗。在学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治疗操作及病历和处方的书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认真的完成这次培训任务。这次收获很多,主要有: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该科室开展的一些技术项目是我们基层医院尚未开展的,为将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层医院积累经验和技术;全科门诊没有分科,所面对的患者也不是单一的病种,门诊患者就诊,处置时分轻重缓急,尽量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减少工作中的隐患。

三个月的交流进修学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三个月的专业技术,提高了工作经验,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开拓了眼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全心全意把在山东所学,所见,所掌握的知识全部奉献给边疆人民,造福边疆人民,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2000年9月20日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篇2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 引导城乡社区建设。三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实施意见》、《江苏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浙江省城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 明确提出今后城乡社区建设的目标, 以及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创新城乡社区的体制机制、加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和提高城乡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等措施。各部门和县区也先后出台了配套性文件, 为全面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同时, 加强规划的监督和考核, 政府每年将和谐社区建设相关事项列为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项目, 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目标的落实。并制定科学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 2008年江苏省在制定《江苏省示范社区评估标准》和《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标准》的基础上, 探索将标准体系引入社会建设领域, 制定了《江苏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评价总则》, 分为7大类30项80个指标, 涵盖社区党建、教育、卫生、环境、就业、公共服务等多项内容, 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社区综合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升了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因此, 我区应根据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按照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 尽快制定城乡和谐社区发展规划, 明确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为建设和谐家园提供指导。

二、完善服务功能, 是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的核心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创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模式, 是今后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三省市均在社区服务上抓创新, 江苏落实社区救助、就业、卫生、养老、计生、文化、教育、体育和安全等9个功能。上海突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确立了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社区教育、科普宣传、法律咨询、信息传输、娱乐休闲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同时, 还通过与航运中心、NPC (社会组织发展中心) 等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合作, 建立浦东新区市民中心, 为市民提供读书、看报、政策解读等服务, 方便与市民的沟通和联系。浙江除完善上述功能外, 重点推进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增强社区照料功能, 预计到2012年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全覆盖, 能够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 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因此, 我区要在增加社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 打造为民综合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积极组织社区成员开展志愿互助服务, 大力发展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此外, 要进一步增强社会矛盾调解功能, 把社区作为社会矛盾调节的前沿, 提高社会管理的源头治理。

三、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是开展社区建设的重要财力支撑

建立良好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 是实现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从三省市目前社区建设的投入看, 拓宽资金来源, 逐年增加财政投入。江苏2007年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从2011年开始, 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引导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对城乡社区建设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奖励。上海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 提高社区的防范能力和安全水平。浙江一些社区投入近100万元, 实施“一社一品”惠民工程, 根据地域特点, 提高对居民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 打造品牌社区。同时, 拓宽资金来源, 加大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社区福利和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将城乡社区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补助、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确定逐年增加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因此, 要想搞好我区的和谐社区建设, 除建立正常的财政投入机制外, 还应引入民间资本, 利用社会力量, 发展社区社会化服务, 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

四、创新体制和机制, 是增强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必须深化改革, 突破体制和机制障碍。从三省市社区的管理看, 一是均建立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管理机制。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 (乡镇政府) 职责范围内的事项, 一律不得转嫁给社区;凡依法应当由社区协助的事项, 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社区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 要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二是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按照“精街道、强社区”的要求, 将人、才、物等直接下沉到社区, 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社区的配置。剥离社区居 (村) 委会行政事务, 使其集中精力组织居民自治。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站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是在社区层面设立的综合服务平台, 在社区党组织、居 (村) 委会统一领导和管理下, 按照专干不单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则, 积极承接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等事项。三是深化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推行“社区兼职委员制”, 由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委员, 构建区域化党建格局。建立城乡社区党组织、社区居 (村) 委会、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研究资源共享、社区共建事项。积极推进驻区单位将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居民开放, 推动社区服务性、公益性资源共建共享。并将驻地单位履行共驻共享建设义务纳入考核内容。

因此, 我区只有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 才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 才能是真正让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是加快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区的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功能的增多, 相应对社区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从三省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看, 分别从加强社区工作力量配备、创新社区用人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办法。江苏省要求城乡社区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城市社区5-9人, 农村社区3-7人。同时, 针对社区服务所需专业, 积极推进一些学院转变学科设置, 如, 中山学院设置了家政服务业专业。为保障社区工作人员能够留住, 不断提高工资待遇水平。江苏省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参照事业单位平均水平进行确定。苏州市明确提出社区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本年度职工工资平均水平。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社区工作, 浙江省通过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 进行录用工作人员。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到村 (社区) 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管理和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 切实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上海闵行区组织实施了村 (居民区) 储备人才3年计划, 积极探索储备人才的自治管理机制。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篇3

8月8日,伴随着狂风骤雨,“梅花”超级台风登陆烟台。我们一行九人在上午九点来到了烟台SOS儿童村。狂风骤雨总会让人有些不适,来之前,大家也有对于交流与沟通等问题的担忧。可是接下来的一切不仅打消了我们的种种顾虑,更让我们为之动容。当一个孩子得知一个同学是美术系的后,吵着要教他画画。对于现在的这种生活,孩子们报以的更多是笑容。这个社会的物质性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会笑的天使。而在这里,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其实,那些微笑的天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服务团分别在11号和13号家庭里开展活动,在这一天里,我们了解到每位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学前专业的同学带领孩子们一起绘画,教育专业的同学则根据孩子们在生活中表现的问题与妈妈们进行了沟通与交流。队员与孩子们进行游戏,为他们表演节目,从心灵上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一天下来,队员们已经与家庭里的成员结下了友谊。儿童村里的妈妈们是不可不提的,而在这些妈妈中,我们又有幸接触到了13号家庭里57岁的张雨霄妈妈,她的家庭被评为烟台市“十佳文明家庭”。2005年,她本人被评为十大“感动烟台” “山东省十大优秀母亲”、“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的光荣称号。在这些光荣称号的背后,张妈妈付出了多少我们是难以了解的,只是内心多了一份感动,更多的是对儿童村这些妈妈们的敬佩。

第二天,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大扫除,大家在劳动之余随意的聊着。中午张妈妈和孩子们留我们吃饭,大家一致的婉言拒绝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吃不下每个孩子每月那200元的生活费。对于他们,哪怕一顿自助餐都成为一种奢侈。下午和孩子们一起在村里看了电影《建党大业》,他们的年纪还不能理解影片的寓意,看过后老师对他们说,虽然我们儿童村里的孩子生活水平赶不上外面的孩子,但是比起90年前的先辈们,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我们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我们这些外面的“孩子”,又有资格埋怨什么呢?

第三天,队员和孩子们已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队员们辅导孩子的课业,同时也注意到了各个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发现,孤儿们的尊严感似乎已经随着麻木的接受外界的资助、无关痛痒的承认着自己是孤儿的事实、冷漠但是顺从的接受一群又一群外界人的来访(夏令营、参观、社会实践)而消失了。“育苗”服务团也是来做社会实践,我想,既然团队的成员都和我有一样的感触,那么我们的社会实践就和孤儿们心里对于外界来访的形式主义定式有着绝对的差别,至少团队里的成员们都是这么认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捐赠物品,因为我们也只是一群热血沸腾且单纯的大学生,想不到通过捐赠物品然后获得他们言语上的感谢然后大肆宣传我们是多么有爱心多么了解他们多么热心的给他们帮助。我们和他们之间没有这些,就表示我们是平等的,可以平等的交流、互动。有时候,孩子们

需要的不只是那些物质的幸福,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平等,是尊严。

东城社区“双联”行动简报3期 篇4

简 报

第3期

宁县新宁镇东城社区 012年4日15日

联村联户办实事 为民富民奉真情

--东城社区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4月上旬,我社区再次召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单位工作会议,集中讨论了下一步帮扶工作的开展,会议上每个干部都对自身近期的帮扶工作进行了汇报和总结。

次日,我社区又组织单位职工下村,对所帮扶农户近期的生活状况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及时听取和记录农户对我们帮扶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会后,每个干部都认真记录和填写帮扶日志,为下一步帮扶工作计划的制定做好准备

主题词:帮扶 计划 开展

抄送: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领导小组

2012年3月26日印发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调查期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事先设计调查表,并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进行了问卷的修改,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就诊完毕的门诊病人进行出口处调查,由调查员询问情况并填写调查表。

1.2 资料收集与处理

本次调查于2008年7、8月份在山东省济南、青岛、淄博市共调查了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692名门诊病人,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92份,回收率93.60%。对调查资料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反应性等内容,反应性内容分为8个维度,即尊严、自主权、保密性、交流、及时性、基础设施质量、社会支持和选择性。本研究结合实际,并参照WHO从操作性角度给出反应性8个部分各自的具体含义,设计反应性各部分调查具体内容(表1)。

2 评价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692名患者中,济南、青岛、淄博等市分别占34.20%、33.70%和32.10%。女性占53.10%;60岁及以上者占调查人数的23.10%;工人占20.1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占16.90%,初中占23.70%,高中/中专占23.30%,大专占16.60%,本科及以上占14.50%。医疗保障制度以职工医保为主,占48.40%,其他依次为自费占14.20%、城镇居民医保占16.90%、商业医疗保险占8.60%;其他占9.90%;家庭人均月收入构成为:≤1 000元占23.50%,1 001~2 000元占54.90%,2 001~3 000元占18.80%,4 000元以上占2.80%。

2.2 反应性水平指数

调查对象就自己住院经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反应性水平的8个部分(尊严、自主权、保密性、交流、及时关注、基础设施质量、社会支持网络、选择医护人员)进行评价,用Likert量表2~10分5级评分法。结果表明,社会支持网络的分值最高为8.660分;其次为尊严8.490分,得分较接近;选择性的得分最低,分值为6.095分。

参考WHO反应性的8个组成部分的权重标准,对住院病人反应性评价进行测算,即得到反应性水平指数:

公式中S和W分别代表反应性各个组成部分相应的得分和权重。山东省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反应性评价水平指数原始值Y为:Y=8.49×0.125+6.38×0.125+7.44×0.125+7.093×0.125+7.283×0.20+6.97×0.15+8.66×0.10+6.095×0.05=7.348。而问卷调查中的实际打分值为7.410,与测算值Y十分接近。

2.3 反应性分布测算及各部分水平分析

WHO采用反应性不平等指数测量反应性分布,指数形式为个体一均数差异(IMD),指数介于0~1之间,“1”代表反应性的分布最不均衡,“0”代表反应性的分布最为均衡。

式中Yi代表每个对象的反应性评价得分,μ代表样本调查人群反应性评价均数,n为样本含量。取值α=2,β=0(α=2,β=0,IMD为绝对指标;α=2,β=1,IMD为相对指标,因为没有其他指标比较,所以,在这里取该值计算绝对指标。)时,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的反应性评价分布指数是0.717,所以社区就诊患者反应性评价分布不均衡。

在进行反应性各部分描述性评价分析时,将“总是”(很好)和“经常”(好)认为是反应性高的表现,“有时”(一般)作为反应性中等的表现,“偶尔”(差)和“从没有”(很差)作为反应性低的表现。对各部分反应性条目进行测算,得出反应性各部分水平(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反应性各部分高水平比重高的依次有尊严、社会支持和基础设施质量等,分别达到79.91%、73.54%和70.31%,这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就诊过程中,患者对受尊重、社会支持、基础设施质量评价较高;而在反应性低水平比重比较高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分别达到38.44%和32.88%,这说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医务人员在维护患者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方面应做得更好;另外,在反应性中等水平中,比重最大的是保密性,这说明,保密性评价水平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

%

*P<0.01,*P<0.05。

2.5 患者反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方差分析显示,影响门诊反应性的因素有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就业状况和医疗保障制度(P<0.05)。

2.6 门诊反应性各项目与就诊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对患者反应性8个项目的总评分与患者就诊总满意度作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为正值,呈正相关(表3)。

对就诊总满意度转化二分类变量作为因变量,门诊反应性8个项目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尊严、交流、基础设施质量和选择性对病人就诊满意度均有一定的影响,偏回归系数均为正值,故这些项目得分越高,病人就诊满意程度也越高;从标准偏回归系数看,基础设施质量和交流对就诊满意度影响作用最大。

3 讨论和建议

3.1 山东省三城市社区就诊患者反应性评价的总体水平指数与分布状况

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列出了191个国家卫生服务系统的反应性水平,我国列在第88位,说明我国的反应性水平处在中等。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山东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反应性的水平为7.348,这在我国卫生系统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2,3,4],但要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仍需长期不懈的努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的反应性分布指数是0.717,就诊患者反应性分布不均衡:在“社会支持网络”、“对人的尊重”方面较好,在“选择性”方面欠佳。这符合当前社区卫生服务贴近居民生活,与患者关系融洽的事实,但是又有迫切提高服务工作量的需求。

3.2 患者反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不同就诊特征的人群其反应性分布特征不同。文化程度、人均月收人、就业状况和医疗保障制度等是影响门诊反应性的因素。从整个分布状况来说,以高学历、高收入、在校学生和自费医疗者就诊人群反应性较低。这可能说明了不同特征的门诊就诊人群,其期望值的高低并不一致,期望值的不同可能是影响患者反应性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3 患者反应性与就诊总体满意度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就诊患者反应性各子项均与就诊总满意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其中,尊严、交流、基础设施质量和选择性对就诊总体满意度存在影响,其中基础设施质量和交流对就诊满意度影响作用最大。交流、及时性等部分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故应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与患者交流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医院应在改善门诊、候诊环境等方面加以改进,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结合非医疗条件的交流与沟通技巧,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高水平的患者反应性,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3.4 政策建议

当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各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从宏观上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以改善基础设施质量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关注患者合理期望、增加医患的沟通交流、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着手,以此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水平,为患者、居民提供满意的服务。

同时,应重视对社区就诊患者反应性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方法,为社区卫生服务医患沟通与交流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WHO.Health system:Improving performance The World Health Report2000,Geneva[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31-32.

[2]李钧,宋伟,赵欧.赣州市三甲医院门诊病人卫生系统反应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8(7):30-32.

[3]朱丰盛,张启华,章晓军,等.三级医院住院病人反应性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14-16.

赴山东省东城社区服务中心 篇6

1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证考察

为了解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状况以及农民对社会组织认知、认可与参与情况, 我们选择日照市若干典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向各社区农民以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共计发放纸质“关于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20 份, 共计收回116 份, 总回收率达96.7%, 总有效率达91.7%。其中, SJP社区发出50 份, 收回49 份, 有效问卷47 份;XH社区发出40 份, 收回39 份, 有效问卷36份;LH社区发出30 份, 收回28 份, 有效问卷27 份。总体来看, 本次问卷调查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具有较高的有效度和可信度。另外, 我们还深入访谈了社区工作人员、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当地农民, 其中涉及到的受访者达到12 人, 其中包括社区工作人员3 人、社会组织负责人6 人和当地农民3 人。

1.1 农村社会组织的现存类型

调查显示, 在被调查农村社区中, 以社会团体、经济性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类的社会组织居多, 分别占23.08%、21.98%、25.27%, 政治性社会组织占16.48%, 其他13.19%。其中SJP社区由于驻村企业较多, 耕地减少, 用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性组织较少, 而以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组织较多, 如文体协会、保洁协会、社区共建理事会、计生协会、红白理事会、民办幼儿园等。XH社区和LH社区注重发展特色农业, 有较多经济性社会组织存在, 比较典型的有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机械服务协会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组织的类型与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呈现出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

1.2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类型

调查显示,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类型中, 卫生医疗服务 (16.35%) 、社会治安服务 (15.09%) 、社会保障服务 (12.58%) 、环境保护服务 (8.81%) 、养老助残服务 (8.18%) 、支持农业服务 (7.55%) 所占比例较大。就服务内容而言, 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在问及调查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是否重要时, 52.63% 的农民认为很重要, 36.84% 的农民认为比较重要, 由此可见, 社会组织确实在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3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形式

调查发现,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主要有物质资助和组织活动两种。物质资助较多出现在政治性社会组织中, 如村委会在年底向农民发放钱或物;还有经济性社会组织如农产品行业协会, 有时会向农民发放一定的农药和化肥等。而对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短缺的社会组织来说, 组织活动成为其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形式。而在组织活动中, 文体活动所占比重最高, 为49.30%, 专题讲座占7.04%, 举办兴趣班占7.04%, 维权咨询服务占8.45%, 其他占28.17%。可见, 社会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多样。但在问及组织活动次数时,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选择了“偶尔举办”和“很少举办”, 各占26.32%、33.33%, 也有7.02% 的村民选择了“从未举办”, 说明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频次并不高。由此看来, 社会组织所组织的活动虽形式多样, 却不能保证经常开展。

1.4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

在农民认知度方面, 农民对社会组织基本了解、了解不多所占比重较大, 分别为31.58%、47.37%;对社会组织完全不了解的占15.79%, 仅有5.26% 的农民非常了解社会组织。这表明多数农民对社会组织知之甚少, 真正对社会组织非常了解的不多, 由此看出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状况不够理想。

在农民参与度方面, 就参加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而言, 21.05% 的农民能经常参加, 31.58% 的农民偶尔参加, 几乎不参加的农民占到19.30%, 还有28.07% 的农民从未参加。调查表明, 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开展的活动热情并不高, 能够做到经常参加的仅是少数农民, 从整体来看农民对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农民满意度方面, 选择“非常满意”、“满意”的农民分别占到总数的12.28%、21.05%, 54.39% 的农民选择了“基本满意”, 还有12.28% 的农民甚至选择了“不满意”。调查显示, 尽管有部分农民对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的公共服务评价较高, 但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了“基本满意”, 这一方面说明社会组织在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如服务范围小、服务领域不全等, 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

本研究在上述实证考察和现状描述的基础上, 力图深入社会组织内部, 探寻其在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难题, 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实证研究表明,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存在行政干预过度、人才资金匮乏、法制建设滞后、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等问题, 这限制了其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力度及成效。

2.1 行政干预过度

1998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对我国的社会团体采取双重管理的体制, 即任何社会团体都先必须由业务主管部门如居委会、文化站等进行资格审查许可, 然后才能向登记管理部门如当地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登记以取得合法地位。双重管理体制的“双重性”, 使社会组织受到“行政体制”和“自治机制”的双重支配, 自然具有了“半官半民”的属性。

据实地调查, 我们确实发现社会组织不仅与政府组织共用办公场所, 而且其负责人与社区工作人员基本重合, 社区两委成员一般担任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出现了两类组织“一套人马”的现象, 比如某社区的计生协会负责人同时也是该社区村委会委员。这种组织重叠与人员同构的现象, 优点在于这些人员比较专业, 凭借其社会资源便于开展社会组织各项工作, 但缺点是政府行政干预过度, 使得社会组织变成政府的附庸乃至摆设延续, 难以真正做到从农民需求出发开展工作。

2.2 人才资金匮乏

对于农村社会组织而言, 拥有高素质、服务意识强的人才队伍以及充足的资金, 是向社区农民提供高效、专业化服务的关键。然而,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多数农村社会组织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人才、资金上的困境。

在社会组织人员参与规模方面, 反映社会组织“规模一般、参与人数不多”和“规模较小、参与人数少”的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47.37%、22.81%。由此可见, 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人数不多, 规模不大。在社会组织人员构成方面, 经实地调查发现,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专职人员较少。我们在调查某农机服务协会时, 该协会负责人说:“社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人员和志愿者, 比如, 想办一个农机培训班教农民使用农用机械, 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而搁浅。”

在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政府给予资助和社区给予资助所占比例较高, 分别为57.89%、22.81%, 此外, 15.79% 为成员募捐, 3.51% 由负责人自行解决。在对各社会组织负责人进行访谈时, 多数都表示, 活动经费一般都由社区提供。由此可见, 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较低, 对社区的依赖性较大,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金上的短缺。资金上的短缺, 使得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财力以便向农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甚至导致有的社会组织形同虚设。

2.3 法制建设滞后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 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这也为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庞大, 涉及领域广泛, 相关法制制度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社会组织的客观发展。就农村社会组织来说, 相关的法律制度则更为缺乏。

在我们实地走访的农村社区中, 我们发现, 虽然社区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都较为完备, 但农村社会组织的制度化程度却较低, 在制度化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 在农民十分关注的资金使用方面, 我们调查的现实情况是农民因缺少信息公开而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 尽管有外部主管部门的监管, 但由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对其监督也难以有效进行, 这也使得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严重不足。因此, 包括监督制度在内的各项社会组织法律制度亟需完善。

2.4 主体意识淡薄

农民作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主体, 其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然而, 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 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因素。在我们所调查和访谈的社区农民中, 认为社区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主导提供、社区居委会等其他主体参与提供的所占比例最大, 为52.63%, 认为应该完全由政府提供的占28.07%, 认为应该主要靠社会组织提供的占14.0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农民依旧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 政府在其中应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轻视, 这也反映出农民主体意识的淡薄。

3 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困境与问题, 欲推进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 进而使其更好地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应该依循如下基本路径与对策。

3.1 理顺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长期以来, “大政府、小社会”格局造成了政府在某些方面管得过宽、过严, 行政干预过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因此, 理顺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对于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优化社会治理理念, 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政府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 从不必要的领域退出, 改变“以政代社”的情况, 减少行政干预, 给社会组织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三是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实现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统一性, 组建一个独立于民政部门之外的社会组织监管委员会, 作为破除目前双重管理体制的一种有效途径;四是加强合作关系, 深化政社合作, 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时恪守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提高透明度。

3.2 健全农村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当前, 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这极大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存在合法性和运行规范性, 因而, 必须健全农村社会组织方面的法律制度, 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保障。针对我国农村社区目前的实际情况, 应该逐步形成系统、配套的不同层次的法律制度体系, 为此应做到:一是为农村社会组织制定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 及时更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 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的条款加以修订;二是加强社会组织治理的相关制度建设, 如财务公开制度、监管制度等;三是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 如重申《宪法》中关于公民结社权利的相关规定, 唤醒农民组建和参与社会组织的意识;四是向发达国家吸取经验, 学习它们在通过法律保障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

3.3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近年来, 我国农村社区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阶段, 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专业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运行不规范等内部问题。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及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以满足社区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结合农村社会组织目前的发展情况, 具体应做到:一是重视规划布局, 引导社会组织平衡发展, 并根据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分类指导、分类管理, 优先发展与农民的现实需求联系密切的社会组织, 带动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人员的专业素质, 重视通过制定政策吸引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社会组织工作, 并有计划地培训农村社区精英, 以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层次和水平;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可以以项目委托等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向社会组织, 并吸引企业、个人通过资金赞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3.4 培育社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和奉献精神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 农村社区治理和社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村社区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还相当薄弱, 这对社会组织的发展极为不利。鉴于此, 一是要强化对社区农民的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宣传教育, 使广大社区农民得到公民文化的熏陶;二是提高社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组织化水平, 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优秀案例向社区农民展现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 从而增进社区农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感、信任感;三是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活动, 完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 以提高社区农民的奉献精神, 进而营造全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史传林.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模式与限度[J].社会主义研究, 2009 (5) .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4-10-29.

[3]孙迪亮.恩格斯晚年的农民利益思想探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4 (4) .

上一篇:国庆节72周年走心祝福寄语简短下一篇:广播稿:学习雷锋,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