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的读后感

2024-06-28

游戏力的读后感(共5篇)

游戏力的读后感 篇1

训练孩子专注力的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几个小游戏来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1、让孩子练习走直线,在走直线的过程中练习专注力,等孩子熟悉后,再练习手拿着物品走直线,还可以脚尖接着脚跟,再到平衡木上行走,接着让双手举直,或是双手拿着物品行走。

2、跟孩子讲故事,故事讲完后问问孩子故事中的角色、主要的情节、内容重点是什么。如果孩子不清楚的话,让孩子看着故事书来讲故事,反问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是阅读理解的专注力训练,在孩子专心看故事、听故事、理解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专注能力。

3、迷宫游戏,迷宫的未知性和难度性,特别符合小孩子的`探索心理,小孩子沉浸在迷宫游戏中时,就会主动思索、探寻、完成。通过游戏,一步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4、模仿游戏,跟孩子一起玩动作模仿。刚开始给孩子的动作要简单一些,速度也尽量放慢,等孩子熟悉后,可以互换角色来进行模仿,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5、益智游戏,象棋、跳棋、五子棋等,这些专注力训练游戏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力,以及足够的认知,才能有取得胜利的机会。对于竞赛性的活动,孩子都会产生兴趣,且乐此不疲。

做个有游戏力的父母 篇2

1.是否让孩子拥有游戏的空间?

2.是否认为游戏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营养源泉?

3.是否认为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4.是否让孩子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

5.是否抽时间与孩子一起玩?

6.是否认为孩子可以从“玩中学”?

7.是否让孩子尽情地展现个性?

8.是否能让孩子撒欢地玩?

游戏能带给孩子什么?

我们常说,生物界里智慧越高的动物,玩游戏的时间越长,思考程度越深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对成人来说,游戏也许只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通常,一个不愿意游戏,或是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并且一直封闭,不愿意与人交谈的情况一样。

游戏是孩子获取身心营养的源泉

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孩子通过眼鼻手脚等感官体验,能立体地有深度地理解知识、理解世界,从而促进他们的心智、情感和体能健康发展。国外一项关于儿童游戏的研究表明,不玩或很少玩的孩子,其大脑比同龄正常的大脑要小20%~30%。在游戏中获得大量、丰富且多样化的刺激有益于建立脑神经之间的联结。与不玩游戏的孩子相比,那些善于玩“社会扮演”游戏的孩子具有更丰富的语言能力、较好的社会交往技能,更富有同情心,并且想象力更丰富,有更好的自控力,也更少出现攻击性行为。

游戏让孩子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

游戏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所以,孩子可以在游戏中自由抒发情感、排除不愉快、愤怒、紧张和恐惧等消极情绪情绪,从而保持稳定、愉快、积极。。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有时会感到“无能为力”,但他们在游戏中可以置换自己的角色、暂停现实,拥有主导权。无论是一个胆小的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在游戏中把自己想象成拥有超能力的英雄,成功打败“怪兽”。通过扮演角色,帮助他们摆脱挫折感的困境,克服恐惧和压抑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恢复自信。

游戏增强孩子的自信

通过操作、摆弄玩具,孩子能多次体验到自己的动作使客体发生了变化。比如,小宝宝用手摇动铃鼓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他们会反复重复这个动作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孩子在和小伙伴玩的过程中,会展示出自己的特点,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尊自信;同时也了解到别人的优点,发展对他人的尊重。

游戏是模仿社会生活的启蒙老师

在玩扮演游戏时,孩子通过扮演各种角色,逐渐了解、掌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准则和相互关系,掌握初步的社会知识。最简单的游戏也有规则,所以,孩子在游戏中最先懂得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

游戏是主动的学习

游戏刺激孩子的主动性。由于在游戏中,可以重复地反映孩子自身经历过的事件,因此游戏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的作用,他们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记忆某些游戏规则、追忆事件的情节。

亲子游戏很重要

不只是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即使是最平常的亲子游戏,其中也蕴藏着层层深意。比如,亲子游戏中的抛接皮球,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能很好地训练孩子手眼以及身体的协调性配合;经过苦练,孩子终于掌握一个新技巧,还能得意地给父母“露上两手”;父母亲的夸赞,给孩子带来自信,并对父母产生更多信赖感,从另一个角度也巩固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联系。

做个会玩游戏的父母吧!

游戏能帮助家长进入孩子的世界,帮助家长以孩子的方式,建立自信和亲情。当家长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游戏里时,孩子获得的乐趣会更多。其实,要成为有游戏力父母的重点就是在“跟随孩子”与“主导孩子”之间,具备一种微妙的平衡的能力。即一方面放手让孩子能够主导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孩子的游戏陷入重复、无聊的困境或者可能出现危险时,能够积极地加以干预。

跟随孩子有6方面重点

(1)行动上迎合孩子。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真的玩,而不是敷衍或者蜻蜓点水的玩一下。父母向孩子游戏传达的基本态度应是接纳而非拒绝、赞成而非反对。作为家长,即便你很讨厌孩子玩某个游戏,也可以试着把严肃的“不,不想玩”,变成幽默的哀求:“求你换个别的玩吧。”

(2)在心态上要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游戏是孩子向我们诉说生活的方式。玩孩子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子的方式。

(3)陪伴或允许孩子尝试一些以前没说过、玩过的游戏。

(4)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游戏方式。有时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如玩抓人的游戏;有时需要发生身体接触,如拥抱或角力;有时则与孩子“并肩而坐”。

(5)注意安全,但不过度焦虑。家长一定要把真正的危险和自己的恐惧区别开来。即使是预见有危险的情况下,也应允许孩子好好地思考,训练他的判断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预测一下后果,而不是代替他们判断可能性或是危险性。

(6)预留“游戏时光”,这是跟随孩子的最佳方式。家长可以预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完全让孩子主导,家长专注点只有与孩子之间的联结、热情以及更多参与,从而更能接受孩子的态度,更愿意把自己的情绪暂时放在一旁,更活泼和兴奋地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戏。

主导孩子的家长有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轻推一把家长所做的关键是轻轻地“点到为止”,包括给予一个游戏主题或建议,或者仅仅是一些身体碰触,然后等着孩子作出反应。

关键词二:坚持联结通过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表面对抗”与“不端行为”,体会孩子内心深处其实在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对孩子来说,探索世界时知道父母正在旁边为他欢呼加油,这种快乐的感受,与孤单、抑郁、难过和寂寞是截然不同的。

关键词三:挑战介于跟随孩子和大人主导之间,也可以称之为“好玩的障碍”。当孩子已经掌握了一种游戏方式或玩法时,在孩子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小障碍、引入或提示一种新玩法等,都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想象,使孩子真切感受到游戏的多变与乐趣,也是使亲子关系得以巩固的好时机。

作者简介:

游戏力的读后感 篇3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儿童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要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

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灵》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还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童年的秘密》、《 发现孩子 》等著作。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以下是我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受。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大国游戏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朋友帮我带回来了2本,大致翻了一下,还没有时间仔细阅读。以下就是一些感慨。

首先,因为出版的朋友们,为了尊重我的隐私和不想出名的本意,因此在作者简介上面耍了一些花枪。这里要感谢这些朋友的好意,但是不希望太多的误导读者。

比如说,我出生在贵州是真的,而且在大概7岁时移居安徽也是准确的,但我不是在合肥长大,而是在安徽的另一个城市长大。因此要用合肥去人肉我的经历,基本上会一无所获。这个就是一个大花枪。

但是估计为了增加书的权威性,于是我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就变成了40余年,这种说法确实是比较夸张了。本人出生于1965年,这样算的话,那得在娘肚子里面,就要开始研究了。或者说我老妈在生我之前,就得是国际关系专家,然后用基因遗传传给我了。虽然我从老娘那里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国际关系,绝对不是遗传,而是自学不成才。

应该说我对历史从小就感兴趣,也是在少年时候读过不少书,但总的来说,我这个年龄段出生的人,知识水平是比较欠缺,读书的底子打得不好。比起后面的70和80年代人士,我们的知识面是缺乏的,见解是很肤浅的。这也是为啥有不少读者,希望我给他们提供一个读书推荐单子,我没有办法给出来,是因为很多书我自己也没有读过。

但是可以安慰的说一句,不少看问题的观点,是出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历练,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正因为如此,我这样不是科班出身的票友,反而不会陷入先入为主的学院派的框框,可以用自己的自眼看人生、看世界,同时看人情和看世故。

所以说不是专家,自然也不敢称权威(其实在浩瀚的天地之间,在悠远的历史之下,谁有资格称为权威呢?),对国际事务的关注,也主要是这10来年,虽然分析问题的底子早就有了,读后感《大国游戏读后感》。

而《大国游戏》也没有多少新鲜的内容,本来其本意就是为了给当政者和80后们,一个通俗易懂的入门读物,为大家提供一个在中国也许比较难以接触到的另类思维。

《大国游戏》的立足点,就是为了说明这近三十年的世界变化,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比较特殊的。之所以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可以实行,在于前15年,从1980-1995年,中国得益于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掩护,可以趋利避害。然后在西方,大概是1995-2000年,对中国局势误判,以为中国很快就要崩溃。然后在美国调整战略期间的2001年,又得益于本拉登的抢占世界舞台的聚光点,为中国赢得了最重要的8-9年时间。

美国在伊拉克政策上的失误(关于新保守派在这件事情上,夹带犹太人的私货是我自己的观点),造就了三个得益者--以色列、伊朗和中国。

而现在以色列和伊朗在中东的进一步对抗,对中国还是有一定的红利,但是希望扮猪吃老虎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未来十年的局势发展,有待于中国的政界、军界、商界和学界提供中正的应对方法。但是对当前这一代领导层,和下面一届,包括我这个年龄层,是否可以清晰地提供令人满意的政策措施,我是有一定保留态度的。

不过好在当前的世界不是一个比好的世界,而是一个比烂的世界。中国问题很多,但是其他国家的问题更多,中国现在很烂,但是其他国家比中国还要烂。最起码中国的日子是过去穷惯了,现在开始有好日子过了,不管是少数人好过得太奢侈,大部分人好过的速度太慢,但是最起码大家总体上都在向好。

相对于西方很多国家,大家是过惯了好日子,现在要变穷了,大家都希望从其他人身上割肉,毕竟还是不同。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啊。

中国的房价不理性和无节制的疯涨,是资本的盛宴,对穷人也不产生多大影响。毕竟北京的房价是5万还是15万一平米,对农民工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受到打击的是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幻梦。虽然世界上的中产阶级的梦,比如说美国梦,都是在中小城市在可以实现,是不可能在纽约的曼哈顿等地方。如果中国政府不能有效的创造出一个替代渠道,那么这个将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隐忧。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炒粮者,死,是上千年的政府政策。炒房者,发,显然不是一条好的出路。

《扑克游戏》读后感 篇5

《扑克游戏》这本书很薄,但是富有想象力,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苏姬·摩根斯坦。故事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新学期又开始了,班里来了一位新老师,名叫乌伯特·盛旦。盛旦老师发给同学们每人一副扑克牌,每张牌的正面写着不同的字,有:一张牌可以逃学一次;一张牌可以迟到一次;一张牌可以没带作业;一张牌可以没写作业;一张牌可以不听课;一张牌可以上课睡觉;一张牌可以发出噪音;一张牌可以随时随地放声歌唱……同学们又兴奋又惊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且,同学们真的可以用这些牌行使一下特权(不过一张牌只能用一次)。以后,盛旦老师又教给了同学们如何快乐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一位女校长不喜欢盛旦老师,将他赶出了校门。

我真希望也有一位这样的乌伯特·盛旦老师,他教育、引导同学们自由、快乐成长的方法,是我渴望的。那些奇妙的扑克牌也让我垂涎,能逃学、能迟到、能大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实在是太神奇了。乌伯特·盛旦老师让整个班的同学都学会了热爱生活而不是只知道守规矩、死读书。只可惜,盛旦老师最后被学校辞退了,看来,这样的开明教育是很难的呀!

上一篇:罄竹难书成语故事下一篇:《呵护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