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2024-10-06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共12篇)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1

1、知识体系的细化

把贯穿高中物理的主干内容的知识结构、前后关联起来。物理学科的知识构建重点放在课本定义、公式推导、研究现象上。如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是惯性定律,阐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所研究的是力的瞬时作用规律,而动量定理所研究的是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规律。

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要完成这四项工作:①基本规律和公式;②容易忘记的内容;③解题方法与技巧;④经常出错的问题。

2、抓基础

一份高考试题中、低档题(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部分)占80%,难题只占20%,如果把最后冲刺阶段的宝贵时间去解难题,这是舍本求末。通过前一阶段的模拟训练,大都会发现自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认真查缺补漏,才会事半功倍,如对基本概念,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深刻。仅以“功”的概念为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各种形式的力做功,都对应着一定形式的能的转化。能否准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极大地制约着对某些物理状态、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高考试题往往通过特写的物理情境,考查对概念的理解,对一些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往往有的同学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该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这些都应在最后阶段,逐一解决。

3、节奏很重要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跑在老师前面(至少是同步),老师开始复习直线运动第一讲,你可以已经刷题到直线运动章末总结了,这样复习非常高效,因为无论是听老师讲知识、讲习题,自己的吸收消化理解能力都高人一筹,几周以后,就会发现,高三复习效率很高、也提升很快。

最糟糕的是滞后于老师,老师讲受力分析了,你还在纠结前面直线运动的相遇追击问题没有搞懂,这样两周下来,会觉得自己一轮复习完蛋了,因为前面旧账没解决、每天新账又出来,手忙脚乱,而且越往后账越多,最后,基本是放弃复习,得过且过。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2

第二轮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第二轮复习,才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知识点串成线、拉成面、形成网,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对而言,第一轮复习的可操作性较强。市场上流通的针对第一轮复习的资料也很多,关键是把“扎实”二字做到位.而第二轮的综合复习则往往因为时间仓促、操作难度大等原因而难以落实。本人认为,第二轮复习应在全部完成第一轮复习后按专题讲解的模式进行。只不过专题的划分要有技巧,专题的实施也要讲策略。那么,第二轮复习到底怎样实施才能行之有效呢?

1 关于专题的划分

第二轮复习时对专题的划分宜粗不宜细,划分太细就不能突出综合性,就没有发挥第二轮的作用.可以只针对那些存在纵横联系的、综合性强,又是高考热点的章节进行.建议分为以下十个专题:

(1)专题一:力和运动。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作用下的静态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这个专题的重点是牛顿第二定律,高考热点是天体和卫星问题。

(2)专题二:动量和能量。功和能方面的知识点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3)专题三:力学综合。力学知识本身就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况且这个专题的解题思路与高考的另一个重点—电磁学紧密相联。

(4)专题四:带电体在场中的平衡与运动。这里的场是指电场、磁场以及包括重力场在内的复合场;带电体可以是带电粒子、带电液滴、带电微粒、带电小球、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以及通电导体等,所涉及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及一般的往复运动等。

(5)专题五:电磁感应与电路。包括交流电路及振荡电路等。

(6)专题六:电学综合。重点突出“场”和“路”的综合。

(7)专题七:力学与电磁学。力、电综合是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综合问题,它将力、电两部分重点知识融为一体,通过对物理情景的设置,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分析推理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用图象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是最能体现区分度的地方,且每年必考。

(8)专题八:力学与近代物理。重点是力学与原子物理的综合。

(9)专题九:图象问题。主要是理解和运用v-t图象、图象、图象、图象及图象。关键在于使学生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知道怎样直接或问接从图象上得到有关信息,并知道用图象法去解决哪些不便于用公式法解决的问题。

(10)专题十:实验技能。将考纲上要求掌握的基础实验复习到位,同时注意对开放性实验题的分析。

2 专题复习策略的实施

2.1 物理复习的首要环节

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分析及以当年的考纲为指导,加强针对性要明确每个专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是什么,主要题型是什么,所占比重为多少、难易如何,甚至可对来年的命题方向做出估测等等。

从2003~2009年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力学与电磁学”内容分值侧重点分析可以看出,力学与电磁学综合题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作为压轴题的可能性较大。

2.2 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力学综合”专题为例,解决力学问题及某些电磁学问题的三条基本思路:力和运动思路(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动量思路(包括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思路(包括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总能量守恒定律),要告诉学生怎样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情景、物理量、受力特征、运动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来选择解题思路。

例1(见图1)质量均为m的A、B两球分别固定在轻杆的两端,0是光滑的水平轴,A球距O点L, B球距0点2L,若将杆从水平位置静止释放,则当B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时B球对杆的作用力多大?

启发一:不能直接求杆受的力,而是要转化为求B球受杆的力,为什么?

启发二:三条思路中都涉及力,但这里要求的力是变力,则只能用力和运动思路中的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

启发三:研究要求B球在0点正下方时受杆的力,还涉及哪些中间未知量?怎样求出这些中间未知量?

2.3 强化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一类一类的物理模型来讲解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很具实效性的。以“弹簧模型”为例:

与“弹簧模型”有关的问题可分为四类:平衡问题、力和运动问题、动量问题、能量问题。弹簧模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模型之一,但高考一般是考查有关弹簧模型的综合问题。

例2 (2005年全国卷Ⅰ)(见图2)质量为m2的物体A经一轻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定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g。实际上,这道题涉及物体的平衡及能量问题。

(注意:进行这个专题复习时,要将每种模型的各类问题都涉及到。)

2.4 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技巧,使学生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课堂效果。下面以“一题多变”为例来说明。

例3物块A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它的上表面为一光滑的半圆槽,小球B从A的顶端静止下滑,已知圆槽半径为R,槽顶距水平面为矗,A的质量为M, B的质量为m,求B静止下滑后能上升到多高处?

变化1将B球改为从高处自由落下将怎样?(见图3)

变化2在A的右端放物体c,(见图4)将怎样?

变化3若将c放在A的左端又将怎样?

2.5 实验复习以基础实验为主

从近几年的高考卷(全国卷)来看,2003年和2005年考的都是基础实验题,而2004年考的是开放性实验题,要求用两个电压表测电阻。2006年考的是基础实验题,要求测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用大头针测玻璃砖的折射率,2007年考的是基础实验题是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与用半偏测电源内阻,2008年既有基础实验题,又有开放性实验题,基础实验题考的是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开放性实验题考的是用两个电压表测电阻,2009年考的是基础性实验题万用表的使用及平抛运动。对于基础实验,只要扎扎实实复习到位就行了,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至少考一套完整的实验题,并认真进行试卷讲解。另外在临考之前,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做一遍实验。而对于开放性实验,则要注重这种题型的积累,并要对其“开放”的具体内容分析到位。

2.6 抓住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或切入点是关键

例如,力和运动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是加速度a。“场”和“路”的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是电势差(即电压)U;力学与热学综合问题的结合点可以是类似于“人船模型”中的动量守恒;力、电大综合的结合点则有两类:一类是通过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受力情况设置物理情景,从力和运动的角度构建力学模型,将力学知识与电场、磁场、电路、电磁感应等知识串起来;另一类是以电流(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设置物理情景,以电流为线索将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等知识串起来。

而学科外综合问题的结合点主要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温度、内能、压强等与化学的综合;功、功率、光子及光的能量、原子物理中的三种射线等与生物的综合。

3 结束语

总之,只要抓住了综合问题的结合点或切入点,就能抓住物理模型,也就能抓住解题思路。最后应指出的是,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应试心理辅导、解题格式及书写习惯的规范化等。这些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道敏.浅谈高三第二轮复习的策略[J].教师, 2008 (2) .

[2]皮波.高三第二阶段物理复习策略浅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3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常以有机框图推断或合成题的形式出现,情景新、要求高、综合性强,几乎涵盖有机化学中的所有重点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1)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判断;(2)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4)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5)利用所给原料合成有机物并设计合成路线等。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责任编辑 罗 艳)endprint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高考中常以有机框图推断或合成题的形式出现,情景新、要求高、综合性强,几乎涵盖有机化学中的所有重点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1)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的判断;(2)分子式、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4)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数目判断;(5)利用所给原料合成有机物并设计合成路线等。

分析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发现,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往往以新材料、新药物、新成果以及社会热点为题材,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进行综合考查。此类试题既可考查考生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考生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针对有机化学的推断与合成题展开复习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掌握基本转化关系,关注特殊转化形式

(1)烃及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常作“题眼”的特殊转化

A可能为酯(若E、C相同,则A肯定为酯)

卤代烃

二、掌握官能团的变化

(1)官能团的引入。(2)官能团的消除。(3)常见有机官能团的保护。①物质检验中碳碳双键与醛基的先后处理方法:检验碳碳双键时,当有机物中含有醛基、碳碳双键等多个官能团时,可以先用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悬浊液等氧化醛基,再用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进行碳碳双键的检验;②物质合成中酚羟基的保护:由于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在有机合成中,如果遇到需要用氧化剂进行氧化时,经常通过酯化反应,使酚羟基成为酯而被保护,待氧化过程完成后,再通过水解反应,使酚羟基恢复。

三、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1)特殊反应条件:①NaOH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NaOH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H2SO4,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O2/Cu或Ag——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Cu(OH)2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2)特征现象:①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三键或醛基;②遇FeCl3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③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④加入NaHCO3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有机推断题是对学生有机化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通常可能通过4~6问的设问包含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知识,是有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有机推断题经常会围绕苯及同系物、醇为中心的转化来考查。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做好此类题,首先上述提到的性质及转化关系要非常熟悉。其次,做题时要善于抓题眼,以此作为突破口,再多加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此外,解题时如果第一感觉比较难的话,也不应当全盘放弃,因为在有机题设问上,即便某个路线没有推导出结果,但是只要能够写出部分反应类型、有机物含有的官能团,甚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即使没有推导出有机物的结构也能得分。

以上所言是本人在一线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关于二轮有机化学复习的策略,当然,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同学们还得不断地多加练习,并且在课外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也是高考命题的热门方向。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4

第二轮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划分成八个大的单元:

①运动和力

②动量与能量

③热学

④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⑤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

⑥力、电综合

⑦光学和原子物理

⑧物理实验

在第二轮复习中,应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最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使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高度系统化、网络化,明确重点并且力争达到熟练记忆。同学们可先将课本知识点在理解的前提下熟记,甚至要熟记课本中一些习题所涉及的二级推论,再把相关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存储起来,以便应用时可以顺利地提取出来。形成了知识体系,则能提高正确提取知识的效率,有效地提高答题速度,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

二、构造模型,以图像突破难点

复习中有许多模型需要我们细心地揣摩。例如常见理想化模型: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弹簧振子、弹性碰撞、轻绳、轻杆、轻弹簧、理想气体、理想变压器……复习时,同学们应着重理解各种理想化模型的特点,掌握规律。图像在表述物理规律或现象时更是直接明了,而近年来高考对图像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对于图像,同学们应从四个方面去细心揣摩:

(1)坐标轴的物理意义;

(2)斜率的物理意义;

(3)截距的物理意义;

(4)曲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另外,图像也包括分析某个物理问题画出的过程分析草图。很多高考题若能画草图分析,方程就在图中。可以将原来散见于力学、电学、光学等章节的图像,如v-t图、U-I图、F-S图、T2/4-L图、Ek-v图等进行对比分析,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从图像的纵轴、横轴的含义,截距,斜率,曲直,所围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像的物理意义,这样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

在第二轮复习中,将历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和热点图像题,平时作业或考试中经常出错的图像题,以及带有普遍性的模型、图像知识疑点题,作为专题进行训练,仔细地揣摩,可做到有的放矢,强化高考热点,使自己的薄弱环节得到强化训练,同时也增强了触类旁通、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要学会画图,把作物理过程分析的图像作为建立关系、列方程的依据。要注意画图、看图和建立方程之间的联系,争取最终能从静态图中联想到动态变化的过程,由动态图中能看到瞬时的状态图景。

三、善于思维,把握内部联系

把握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是能力突破的需要。例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5

《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打破教科书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类复习,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培养能力,巩同基础知识.教师在制定第二轮复习方案时应从引导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制定教师的复习方案两方面着手.

作 者:张翠霞 作者单位:南安侨光中学,福建,南安,36231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方法策略 篇6

现在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结合本届学生的特点,探讨了适合高三生物复习的方法策略,现总结如下:

1、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

2、复习时间不能平均分配,要有所侧重,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如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章节;

3、认真备课、有的放矢、精讲精练、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好相应的练习题、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练习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a、避免难题过多、起点过高,在这方面练耗时过多,不但基础没夯实,而且能力也上不去; b、学生未做老师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

c、做练习题重质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做题过程中,重要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5、做好学生的分析总结工作

a.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除掌握专题知识外,还应该静下心来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加强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有问题不能拖。

b.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每周次的理综考试:理综考试的成绩在一定限度上对复习起一个指导作用,分数不管高低,都要认真总结一下,分析一下这一星期的复习有什么不足,在哪些知识点上还有漏洞。C、引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计划指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多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以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

d.做好心理辅导:由于高三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学生时常会出现一些心理或思想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以免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7

在多年的高三复习过程中,笔者发现,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和高三的一轮复习后,大多数学生对教材的单元、课题、框题、目标还是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试着改变一下课堂教学方式可能会更好一些。例如,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去讲,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宏观框架。

1.让学生照着教材讲单元大标题和大标题下的小标题,讲完小标题,再讲每一个小标题下又有哪些框题,每一个框题中又有几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说了什么。如果一个学生讲不全,可以找两个、三个学生来讲,直到学生把所有内容全部讲完整为止。刚开始这样做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耗时较多,但坚持做下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让学生照着每一个单元的管涌图讲。每个单元的管涌图都很好地描绘了该单元的知识梗概和知识脉络。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单元管涌图的讲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的主要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把握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整体性。

3.让学生围绕某一个知识专题来讲。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知识专题进行内部整合,然后引导学生讲知识专题内及知识专题之间的关系,比较异同及联系,理清易混的、交叉的概念与原理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某一专题知识与其他模块的知识交汇点进行渗透。需要强调的是,在个别学生讲解知识专题内容时,需要同学合作,需要老师矫正、引导、点拨、总结、归纳。

二、用师生讨论的方法突破热点专题

1.热点材料的选取。在进行热点复习时,老师首先要精心筛选作为命题载体的情景材料。选取热点材料一定要坚持以“我”为中心,即以我国为主,选取影响范围大、人所共知、主流媒体发布的,能够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的,与中国关联度比较高的国际时事问题等。同时,还要坚持以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为主,坚持以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坚持以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主,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的突出问题。

2.热点专题的复习模式。首先,由老师确定时政主题后,师生共同收集整理有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享搜集到的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热点的全貌,概括材料内涵,领会复习意图,营造问题情境;其次,让学生思考材料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运用所学过的政治原理去揭示事实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准确捕捉材料涵盖的有效信息;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领域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综合解读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用师生谈话的方法突破试卷讲评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8

一、归纳考点

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2007年、2008年的宁夏卷、海南卷并以北京卷、全国Ⅰ、全国Ⅱ,作为参考,从中归纳总结出选择题、必做题、选做题的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1.选择题:7道题共涉及12个知识点,(1)化学与环境、生活、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综合;(2)物质的量有关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定律);(3)离子方程式;(4)离子共存;(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热化学方程式;(6)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7)原电池和电解池有关知识;(8)电解质溶液有关知识;(9)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10)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11)化学实验有关知识;(12)有机化学有关知识。

2.必做题:3道题共涉及5个知识点,(1)化学实验;(2)无机推断;(3)电解质溶液;(4)原电池和电解池;(5)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

3.选做题:3道题共涉及三本教材(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做1道题,知识点比较明确。

二、选择习题

选择两份(一般有10套试卷)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模拟试卷。一份为化学学科内综合试题(题量及题型设计依据理综试卷,即7道选择题、3道必做题、3道选做题),横向圈出同一知识点的所有题目(10套试卷中每个知识点的试题在7~12道之间),配合专题训练。另外一份为理综试题,配合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

三、处理习题

高考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共11道题,一般需50分钟左右完成。

1.选择题限时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选择题在10套学科内综合试卷中分布有7~12道题,根据题量一般限时在15~30分钟(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养成习惯,做选择题不能太快,以免失分,因为每道题为6分,失分太不合算)。一节课选择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下节课抽个别题讲评,并从考题中将该考点的分散知识,集中到一起,构成“集成块”,使该知识点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能力(每个知识点一般需2--3课时完成)。需注意的是套卷选择题难度不宜太大,以容易题为主,顶多出现一道中等难度的题,因为高考题中选择题难度并不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选择题的得分率,同时学生也会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2.必做题和选做题限时训练

每个知识点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在10套学科内综合试卷中分布有6~10道题,一节课选一个知识点的4道题,限时35分钟完成,当堂对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失分的原因,课后查缺补漏。一般一个知识点有2课时可完成训练,第3课时抽个别题讲评,并从考题中将该知识点的分散知识,集中到一起,构成“集成块”,使该知识点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巩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发展学生能力。

3.每周进行一次学科内综合

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普遍的做法是限时训练,多数学校采用理综形式进行训练,这需要其他物理和生物老师的配合,且时间比较长,要两个半小时,这么大的航空母舰我们带不动,所以我限时用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试题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训练。7道I卷选择题,4道Ⅱ卷题,限时45分钟完成。45分钟时间虽然紧张,但不能给太多时间。此用意在于:(1)提高解题速度;(2)提高学生的阅读、审题能力;(3)及时纠正学生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化学术语出现错别字等问题;(4)学生通过研究评分标准,使得自己的答案组织得尽可能正确而又简洁;(5)让学生学会合理舍弃,同时调整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

4.搞好三次模拟考试

在专题复习和学科内综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安排,认真搞好三次模拟考试(3月底、4月底、5月底各一次),强化学生应试理综试卷的技巧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拿到理综试卷后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通过10套学科内综合试卷的知识点横向对比总结,10套理综试卷的学科内综合和3次理综试卷的纵向模拟训练。我觉得按照第二轮复习的思路,把复习任务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有效训练,使学生真正摆脱了题海战术,又能强化知识点,把握知识体系,形成解题和应试的综合能力。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篇9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1.加强理解《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有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大纲》还为我们去分析和解答更多的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使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恰恰相反,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进行筛选,主要依据是:中央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即谁最近热,谁最热;发生在我们周围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评价。

3.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

高考政治四方面提高成绩

第一,要根据高考考纲进行复习。我们要认真严读考纲中“四目标十二要求”的能力要求,针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高考试题的考查是全面考查,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首先要全面,而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主干知识也是今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五本书、三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拾遗捡漏,不要盲从。

第三,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对时事热点的了解是答好政治学科试题重要途径。同时,同学们在关注时事热点的时候还必须注意,这些材料应该是作为高考试题的载体出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时事材料与教材理论知识的结合,解答题的时候,要学会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分析题。

第四,总结并掌握好答题技巧。对于客观题(即选择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设问,区分“说明什么”、“之所以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要求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其次还要分清问题中的“这”,这个代词指代的是哪些内容,有针对性的作答。而对于主观题,我们切忌“漫天答题”,一定要记住答案只会蕴含在所给材料中。

高考政治复习方法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阶段。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这充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对课本知识应分以下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重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从而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阶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出好成绩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阶段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这样,不管采取何种考试模式,什么考试题型,都能从容面对。

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10

辨析类、评价类、认识类等类型的主观题,有时也涉及影响类、图表类主观题。这类题目要求对所涉及的观点、现实、影响、数据等进行全面、透彻分析,解答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辨析方法。

例2(2015·海南高考)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应提高税率。

请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解析 本题属于辨析题,解答此题要掌握辨析题的解题思路,逐句分析,不遗漏任何理论分析点,正确的指出正确原因,错误的分析错误理由并且指明正确的观点,注意分析要围绕主题,不能偏离方向。本题前半句正确,分析税收和财政收入的关系,后半句不科学,要回忆课本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具体措施,其次考虑不同情况下提高税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并且还要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最根本措施。

答案 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在税率降低时,提高税率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但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增加纳税人负担,挫伤生产经营积极性,导致税基减少,财政收入下降。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扩大税基。

1.辨析题中的一分为二

首先,既要看到题目观点、现象中的合理之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又要看到其不合理之处或必须否定的地方。其次,透彻分析合理与不合理的原因,做到有是论是,有非论非。2.影响类题中的一分为二

一般而言,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3.图表题中的一分为二

图表类主观题既要看到图表反映出的成就,又要看到图表中隐含的问题,然后再细化阐述其成就与问题。

2.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少年强则中国强。梁启超从小勤于读书,终成一代伟人,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情。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地读书不断提升自己,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级桥吊专家。

据材料,有人认为:“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获取真理。”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评价这种观点。答案(1)该观点具有合理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读书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能帮助人们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真理。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读书能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世界、获得真理。(2)该观点也存在片面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读书获得的真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人们还应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答题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避免出现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现象。

例3(2015·安徽高考)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须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解析 本题属于体现类题目,回答时一定要做到知识与材料相统一,防止二者的脱节。根据知识范围要求,可以从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要求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逐一分析。

答案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突破旧的发展模式,提出和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创造力,建设制造强国。

解题时要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防止仅简单罗列观点,也反对仅照抄材料,这样才能科学、准确、规范地答题,加强针对性、提高得分率。

正确运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试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材料的具体内容与筛选出来的知识一一对应,即做到事理交融,观点和材料统一。观点、论点要写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为你一点一点地找答案,同时每个角度应紧扣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3.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亚投行的未来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方面,亚投行主要贷款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盈利弱,且政治风险不小,安全环境多变。亚投行如何在众多基础设施项目中进行取舍和平衡各国需求,是一个大挑战;另一方面,亚投行需要创造国际多边银行的最佳实践,努力让参与者都能满意,协调难度大,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合作共赢的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磨合和完善,世界应该对亚投行的探索和不断完善过程给予必要的宽容和包容。

结合材料,试运用矛盾观,分析中国在亚投行未来实践运行中应有的战略思维。

浅谈高中生物第二轮复习 篇11

关键词 高中;生物;第二轮;复习

一、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复习,构建学科内知识网络

生物学基础知识是指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和继续学习、深造,以及形成生命科学的观点等奠定基础所必需的知识,它是从生命科学知识海洋中精选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知识。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生物体的完整结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在代谢基础上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及生命起源、生物化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获得这些基础知识,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生物考试从单科考试到取消高考,实行毕业会考,再到现在的“综合”考试,其评价方式、标准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但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始终没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应试的角度考虑,每套试卷中不仅基础知识要占一定比例,而且对偏重应用或能力的试题,如对众多的图表的分析,给材料试题等,如果学生不掌握基础知识是难以解答的。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是高三复习的主线。若说第一轮复习侧重于点的话,那么第二轮复习就应该有点到面,注重生物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内综合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理解、增进记忆,又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生物知识,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逐步建立起一个点实、线面广、体全的生物知识网络体系,让学生在搭好基础的同时,使认识产生飞跃——形成能力。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3+综合”高考模式需要,高考的命题立将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例如今年考纲中没有《绪论》这一节,这也反映出今年的试题必然更加灵活,提问额的角度更为新颖,死记硬背,陈旧不堪的知识必然被淘汰。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着眼点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过程上,课堂教学中得出的结论不是最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最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引导,有的放矢的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当我讲到《环境保护》一节时,说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毛形状比较优良,课下就有学生问我能不能用转基因的方法把藏羚羊的有关基因转到其他动物体内,如兔子体内,那么兔子的毛也变得优良了,这种想法我及时予以肯定,并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更加注重理論联系实际

综合试题大多以生产、生活、环保、能源、科技、社会等问题立意命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重视这些“时政信息”,将各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因此,生物复习应提倡开放性,面向现实,关注社会进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讲一些现代科技知识、生活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之中,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组织培养、杂交、人类基因组计划、酸雨污染、水体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在近两年的高考试卷中,像这样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都有不同的体现,而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问题更是贯穿试卷之中,我们只有注意搜集实际生活中的与生物有关的事实、材料,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深、理解快、好记忆,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适度练习,提高理解能力

学生练习是复习教学中的一项必要的手段,它可以起到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强化记忆的作用。因此,做题与评题在第二轮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研究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了解题目形式的变化和内容的变迁;立足本学科知识,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人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科技发展,科学的选编习题。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事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解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些工程项目理论依据和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

评题时教师也要从分析学生答题情况的基础上,讲出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解题策略和答题思路,并以这些题为题眼,从试题深度和广度上加以引伸,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归纳,加大知识摄入量。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 篇12

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以知识、技能、方法的逐点扫描和梳理为主。通过第一轮复习, 学生大都能掌握基本概念的性质、定理及其一般应用。但知识较为零散, 综合应用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把整个高中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建出高中数学知识的“树形图”。因此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1) 巩固。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 强化知识系统的记忆。

(2) 完善。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 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3) 综合。减少单一知识的训练, 增强知识的交汇点, 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4) 提高。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第二轮复习承上启下, 是促进知识灵活运用的关键阶段, 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而对讲、练、检测要求较高。如何才能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提高复习效率, 取得满意效果呢?

一、研究《考试说明》与高考信息

第二轮复习中, 不可能再面面俱到。要在复习中做到既有针对性又避免做无用功, 既减轻学生负担, 又提高复习效率, 就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吃透精神实质, 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同时还应关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以及对试题的评价报告, 捕捉高考信息, 吸收新课中的新思想、新理念, 从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使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首先, 由于第一轮复习时间比较长, 范围也比较广, 前面复习过的内容容易遗忘, 而临考前的强化训练, 对遗忘的基本概念、基本思维方法又不能全部覆盖, 加上一模的试题起点不会很高, 这就要求同学们课后要抽出时间多看课本, 回顾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疑点, 查漏补缺;回顾老师教学时或自己学习时总结出来的正确结论, 联想结论的生成过程与用法;回顾已往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法以及典型题目, 以达到内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联系的目的。

其次, 要紧跟老师的复习思路与步骤。课堂上要认真听讲, 力图当堂课内容当堂课消化;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 同时要重视课本中的典型习题。做练习时, 遇到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题目要打上记号。不管对错都要留下自己的思路, 等老师讲评时心中就有数了, 起码能够知道当时解题时的思维偏差在何处, 对偶尔做对的题目也不会轻易放过, 还能够检测出在哪些地方复习不到位, 哪些地方有疏忽或漏洞。

三、抓好专题复习, 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习。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的专题复习有以下三个。

1.围绕知识点交汇的专题复习。

2.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

3.关于三种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解 答题) 解法的专题复习。

在知识专题复习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 加强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尤其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专题复习。

四、抓规范训练, 提高解题速度与准 确率

突破“计算关”, 对一些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在平时, 我常看到有些同学拿着发回来的卷子, 看到自己会做而做错的题目, 一拍脑袋, “哎, 气死我了!这一题不该被扣分的。”有些同学在仔细检查后, 发现不是由于自己粗心马虎写错一个符号或数字, 就是把一道题的计算过程复杂化了, 走了不该走的弯路, 而导致不必要的计算过程错误, 要知道每一道题的做题过程都是有各自的规律的, 该写的步骤一定要写, 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不该写的地方你多写了, 这样不但你绕弯路, 而且还给自己增加了出错的机率。我认为, 粗心马虎也好, 计算走弯路也好, 归根到底, 一句话, 还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应用不够熟练, 做题的方法技巧不够。

首先, 要认识到扣分的地方在哪里, 错误的关键在哪里, 是公式定理知识点没记清楚, 互相混淆代入时错了, 还是粗心大意写错一个符号, 少写一个数字错了, 如果是前者, 赶紧把各章节的公式定理细细地整理梳理一遍, 然后, 再作相应的题把它应用自如。

计算能力是高考四大能力之一, 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之一。第二轮复习要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做题, 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 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的能力, 还要能根据要求对数字进行估算和近似的计算, 在解题中提高计算能力。每次练习要求学生做到熟练、准确、简捷、迅速。选择题、填空题在考试中比例较大, 分值较高, 在高考成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正确率和速度都直接影响高考成绩。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中有必要强化对解答选择题、填空题的方法指导, 即如何利用排除法、特例法、估算法、图像法、递推验证等方法准确、快速地解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这一阶段, 除正常布置每天作业外, 每周安排一次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的课堂定时练习和一次综合练习, 并做到及时评讲。高考复习学生需要大量练习, 为了赶时间, 他们往往只注重解题思路的寻找, 不按规定格式解题, 导致出现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因此,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 可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评讲、示范表述给出评分标准, 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踩准得分点, 减少过失性失分。

总之, 高三复习夯实基础是根本, 掌握规律是方向, 提高能力是关键。无论是参加全国统考还是各省自主命题考试, 我们都须明晰考试要求, 以不变应万变, 才可能利用有限时间, 取得满意效果。

摘要:要想在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中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复习中要做到捕捉高考信息, 对基础知识再挖掘, 要抓好专题复习, 还要进行解题的规范训练。

上一篇:劳动保护典型经验介绍下一篇:宽容诚信